《最后一课》都德
7《最后一课》都德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 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 声——他们已经收操了。”
为什么写钟声和号声?
• 钟声预示着最后一课的结束; • 号声暗示着德语要代替法语。
号声.钟声的传来,使韩麦尔先生眷恋国土 的心更为悲痛,为下文起到了烘托和铺垫 的作用
• 韩麦尔先生 • 小弗朗士
•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 文,把描写小弗郎士 的语句划出来。
分析人物形象
没上最后一节法语课之前,小弗郎士是怎 样一个孩子?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贪玩﹑不爱学习
怕老师 幼稚﹑不懂事
分析人物形象
在最后一节课上,小弗郎士对学习对老师对 祖国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哪些根本的变化?
• 贪玩 不爱学习 • 怕老师 • 幼稚 不懂事
兵、布告牌
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 景,设置了悬念,为人物 思想感情的变化作好铺垫。
今天教室里和平时 有什么不同?
平日上课 气氛
最后一课
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一切偏安安静静的, 总有一阵喧闹,就是 整个教室都有一种不 在街上也能听到。 平常的严肃气氛。 上课前,(学生们) 开课桌啦啊,关课桌 啦,捂着耳朵大声背 书啦…… 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在 桌子上紧敲着,“静 一点,静一点……” 上课前,学生们 已经都在自己的 座位上了。 韩麦尔先生踱来 踱去,胳膊底下 挟着那怕人的铁 戒尺。
《最后一课》这一短篇小说,正 是以沦陷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 校被迫改教德文的事为题材,通 过描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 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 师韩麦尔先生的典型形象,反映 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都德(1840~1897),法 国小说家。1868年出版长篇自 传体小说《小东西》,获得巨 大成功,并以此在法国文坛上 享有“著名小说家”的声誉。 1870年“普法战争”期间,他的《最后一 课》《柏林之围》由于具有深刻的爱国主 义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成为世界短篇 小说中的杰作。他是一位多产作家,一生 写有12部长篇小说,4部短篇小说集。
最后一课都德
作者简介:
阿尔封斯· 都德(1840—1897)是法国 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他一生共写了 12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 集。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 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 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 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 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 罪恶。《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 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后排
上课中
知道这是 最后一课
背书
韩麦尔先 生赞美法 国语言
细心听课
习字课 历史课 拼音
难过
懊悔难受
永远忘 不了
小弗朗士的感情变化
无忧无虑 不想上课 忘不了祖 国语言、 热爱祖国
感到诧 异
痛恨 敌人
难过、懊悔
细心听讲
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 文章通过 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 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 真实地反映了沦陷区的法国人民的 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 国统一的坚定信念,集中地表现了 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课前都已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 今天迟到,老师却很温和地叫 一点,静一点......” 踱来踱去,胳膊 “我”“快坐好”, 底下挟着那怕人的铁戒尺。平时“我” 迟到会遭老师的责骂 今天老师穿着只在督学来视察或发奖的 日子才穿的漂亮礼服。 平时老师穿戴一般 板凳 一向空着 平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 样肃静。 个个看来都很忧愁。
1.明确:亡了国的阿尔萨斯人最后的一堂法语课。 2.韩麦尔先生、小弗郎士、以郝叟为代表的“镇上 的人”,普鲁士士兵。其中,韩麦尔先生是主要人 物,小弗郎士是在全篇小说中起“穿针引线”作用 的重要人物。
1.文章以什么为线索?据此,将文章分 为哪几个阶段?
最后一课都德
收录在《闻一多全集》中。 返回
文学常识(一)
一.小说
属于叙事性文学体裁,以塑造人物 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 型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文学 体裁。
长篇小说
﹛ 按篇幅、容量分
中篇小说 短篇小说
微型小说
文学常识(二)
二﹑小说三要素:
人物
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来塑 造人物
返回
二.朗读课文7-23自然段 (上课) 发展
一填表比较平常与“最后一课”的区别
平时
最后一课
气氛 总有一阵喧闹
学生
吵闹
一切偏安安静静的,
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 了
老师
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 一点,静一点……"
踱来踱去; 温和;穿上了礼服
其他 没有镇上的人
有镇上的人
最后一课引起学生、老师及镇上人们的强烈震动和
可是我还是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人去
重视纪律,还能管
住自己
我们的一切 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
来的、又出了什么事啦?
开始有些担心
听了铁匠的话,想到他在拿我开玩笑。
有自尊心
综上:说明他原来就不是一个坏孩子,他贪玩,但还能管 的住自己。
二.沿途有哪些景象吸引了他?
----- 天气是那么晴朗,那么暖和; 画眉在树林边 宛转的唱歌;普鲁土
最后一课
作者简介
阿尔丰斯.都德(法国)(1840-1897), 法国著名小说家。1866年以发表散 文和故事成名。1870年普法战争爆 发,都德投笔从戎。战争生活给他 提供了新的创作题材。他的短篇小 说有很多都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 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人民反抗侵 略者的的爱国主义精神。《最后一 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 代表作之一。
《最后一课》知识点
《最后一课》知识点《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的经典短篇小说,以普法战争为背景,深刻地展现了被侵略地区人民的悲痛和爱国情感。
以下是关于这篇小说的一些重要知识点:一、作者简介阿尔丰斯·都德(1840—1897),19 世纪法国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
他出生于法国南部普罗旺斯地区的尼姆城,自幼家境贫寒。
都德的作品风格简洁、幽默,富有感情,往往以自己熟悉的小人物为描写对象,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
除了《最后一课》,他的代表作还有《小东西》《磨坊书简》等。
二、故事背景小说以 1870 年普法战争为背景。
当时,法国在战争中战败,被迫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地区给普鲁士。
普鲁士禁止这两个地区的学校再教授法语,而改教德语。
《最后一课》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展开的。
三、主要人物1、韩麦尔先生韩麦尔先生是小说的核心人物之一,他是一位尽职尽责、热爱祖国的法语教师。
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上,他用尽全身的力气,想要把自己所知道的知识都传授给学生们,表现出了他对法语和祖国的深深眷恋。
韩麦尔先生的形象高大而令人敬佩,他的痛苦和悲愤,以及他在最后一刻表现出的坚定和勇气,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小弗郎士小弗郎士是小说的主人公,他原本是一个贪玩、不爱学习的孩子。
但在最后一课中,他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他从最初对上课的厌烦,到逐渐意识到法语和祖国的重要性,最终变得懂事、热爱学习。
小弗郎士的心理变化过程是小说的一条重要线索,通过他的眼睛,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失去祖国语言的痛苦。
四、主题思想1、爱国主义小说的主题之一是爱国主义。
通过描写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表现,以及镇上人们的悲痛和愤怒,表达了法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痛恨。
失去祖国语言的权利,让人们深刻地认识到国家的尊严和独立是何等重要。
2、教育的意义小说也强调了教育的意义。
韩麦尔先生的教导让小弗郎士明白了知识的珍贵和学习的重要性。
同时,教育也是传承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在国家面临危机时,教育更能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课文最后一课的主要内容
课文最后一课的主要内容课文最后一课的主要内容阿尔丰斯·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写的是普法战争后法国战败,割让了阿尔萨斯和洛林两地。
课文最后一课的主要内容,我们来看看下文。
主要内容《最后一课》描写普法战争后被割让给普鲁士的阿尔萨斯省一所乡村小学,向祖国语言告别的最后一堂法语课,通过一个童稚无知的小学生小弗郎士的自叙,生动地表现了法国人民遭受异国统治的痛苦和对自己祖国的热爱。
原文最后一课《最后一课》——[法]都德那天早晨上学,我去得很晚,心里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我,况且他说过要问我们分词,可是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
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
我走过镇公所的时候,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边。
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我也不停步,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铁匠华希特带着他的徒弟也挤在那里看布告,他看见我在广场上跑过,就向我喊:“用不着那么快呀,孩子,你反正是来得及赶到学校的!”我想他在拿我开玩笑,就上气不接下气地赶到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里。
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还有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我本来打算趁那一阵喧闹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
我从开着的窗子望进去,看见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韩麦尔先生呢,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我只好推开门,当着大家的面走进静悄悄的教室。
你们可以想像,我那时脸多么红,心多么慌!可是一点儿也没有什么。
韩麦尔先生见了我,很温和地说:“快坐好,小弗郎士,我们就要开始上课,不等你了。
《最后一课》
故事中充满各种矛盾和冲突,人物命运与情感 交融在一起,使得情节更加曲折,同时给读者 留下深刻的印象。
语言与结构的巧妙运用
生动形象的语言
作者运用丰富、贴切的形容词和比喻手法,使人 物形象更加立体,情感更加真实感人。
结构紧凑
整个故事情节紧凑,环环相扣,使得读者能够沉 浸在故事之中,欲罢不能。
最后一课中的爱国情感也体现在老师 对小弗朗士的教导上。老师不仅教授 法语知识,还教导小弗朗士要热爱祖 国,珍惜国家的文化和历史。
05
艺术特色
独特的叙事风格
1 2 3
叙事视角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使读者能够深入主角 内心的情感世界,同时以倒叙手法逐步揭开故 事真相。
非线性叙事
故事时间线被打散,通过多个回忆场景和现实 穿插,使得情节更加扑朔迷离,增强了读者的 好奇心。
故事发展
小弗朗茨因为平时调皮捣蛋,被韩麦尔先生罚坐在教室最后排的座位上。- 韩麦尔先生开始给小弗朗茨和同学们上最后一堂法 语课。- 小弗朗茨感到很内疚,开始认真听讲,并努力向同学们学习法语。- 韩麦尔先生向小弗朗茨和同学们讲述了法国的历 史和文化,以及普法战争的背景和经过。
故事高潮与结局- 普法战争结束后,法国小镇上的学校被迫关闭,韩麦尔先生和小弗朗茨等学生们将无法继续接受法语教育。 - 韩麦尔先生决定为小弗朗茨和同学们上最后一堂课,让他们了解法国文化和历史,并教育他们要珍惜自己的祖国和文化。在最后一堂课结束时,小弗朗茨和同学们纷纷拥抱韩麦尔先生,表达感激之情。
表现出的坚定信念和勇气,触动了读者的心灵。
06
评价与影响
读者评价
01
感人至深
许多读者对《最后一课》的评价是, 它以独特的方式触动了他们的情感, 使他们深刻感受到人生的无常和宝贵 。
部编版《最后一课》
小弗郎士为什么称韩麦尔先生先生为 “可怜的人”?
韩麦尔先生马上就要失去讲授法语的 权利,阿尔萨斯人马上就要失去国土, 他内心惨痛,令人同情。
作者为什么不把韩麦尔写成一个 “高大”的“英雄”,而让他以一个 普通人的身份出现?
正因为普通,韩麦尔先生才能够代表千千 万万的法国人,他那热烈深沉的爱国情感, 才能被理解成是所有法国大众所具有的, 才能使这篇小说所表现的成为整个法兰西 民族的共同心声……
今天上课的气氛和平时上课 有什么不同?
对比
平日上课
最后一课
学
校 不
气氛
平
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 一切偏安安静静地,整个
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 教室都有一种不平常的严
街上也能听到。
肃气氛。
常 学生 的
上课前,开课桌, 关课桌,捂着耳
上课前,学生们已经都在 自己的座位上了。
现
朵大声背书啦……
象
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在 韩麦尔先生踱来踱去,胳膊底 桌子上紧敲,“静一点,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今天
小弗郎士在小说中有贯串故事情节 的作用。
小弗郎士还起到了深化小说主题的 重要作用。
你认为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怎样 的人呢(试结合人物的外貌、语言、 神态、动作来分析) ?
外貌描写
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 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 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
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
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 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 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 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 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 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 球……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 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最后一课》
有自制力
开始有些担心, 对敌人的恨
铁匠对我的喊话我认为是在拿我开玩笑 有自尊心
说明他并不是一个坏孩子,这是小弗郎士思 想性格的基点,也是他思想转变的条件。
上课之前: 今天和平时有什么不同?
平日上课
最后一课
一切偏安安静静的, 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 气氛 整个教室都有一种 总有一阵喧闹,就是 不平常的严肃气氛。 在街上也能听到。
上课之中
1、“我听了这几句话,心里万分难过。啊, 那些坏家伙”“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表达了小弗朗士难过的心情。 2、“……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
3、“我那些课本,语法啦,历史啦,刚才我 还觉得那么讨厌,带着……
说明小弗朗士朴素的爱国情感被唤醒, 开始认识到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性。
4、“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从 头到尾说出来,……心里挺难受的,头也不 敢抬起来。” 表明小弗朗士增强了民族自尊心,产生了 学好语言的责任感。
8.为什么韩麦尔竟至于“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
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怎样理解韩 麦尔先生的举止和表情?用这样的动作描写作 结尾,好在哪里?
这是因为韩麦尔先生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 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 表达的感情更为深沉, 更能震撼读者的心灵,留给读者反复回味的余地。
一方面也表现他对祖国必胜的信念
5、“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听懂了。” “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 表明小弗朗士的爱国情感已经升华,化为 一种学习祖国语言的强烈愿望和巨大动力。
他就要离开了,我再也不能看见他了!想起这 些,我忘了他给我的惩罚,忘了我挨的戒尺。 可怜的人!
他穿上那套漂亮的礼服,原来是为了纪念这最 后一课! 这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
《最后一课》课文原文都德
《最后一课》课文原文都德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课文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最后一课》课文原文都德,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那天早晨上学,我去得很晚,心里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我,况且他说过要问我们分词,可是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
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
我走过镇公所的时候,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边。
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我也不停步,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铁匠华希特带着他的徒弟也挤在那里看布告,他看见我在广场上跑过,就向我喊:“用不着那么快呀,孩子,你反正是来得及赶到学校的!”我想他在拿我开玩笑,就上气不接下气地赶到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里。
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还有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我本来打算趁那一阵喧闹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
我从开着的窗子望进去,看见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韩麦尔先生呢,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我只好推开门,当着大家的面走进静悄悄的教室。
你们可以想像,我那时脸多么红,心多么慌!可是一点儿也没有什么。
韩麦尔先生见了我,很温和地说:“快坐好,小弗郎士,我们就要开始上课,不等你了。
”我一纵身跨过板凳就坐下。
我的心稍微平静了一点儿,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
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
而且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
最使我吃惊的是,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
初中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5课《最后一课》都德及课文创作背景简介
都德及课文创作背景简介都德简介阿尔封斯·都德(1840年5月13日~1897年12月17日),法国19世纪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
1840年5月13日,都德生在法国南部普罗旺斯省的尼姆。
他的父亲是个商人,母亲对于文学有特殊的爱好,酷爱读书,不善于料理生活。
都德自幼聪颖过人。
他很小的时候就练习写诗,而且注意观察生活。
在里昂中学读书时,他经常到书店博览群书,涉猎广泛,扩大了知识视野。
1855年,父亲破产,家道中落,他被迫辍学自谋生路。
他15岁就到阿雷小学校任自习辅导员。
两年之后,由于哥哥的帮助,到了巴黎,在贫困的境遇中开始了文学创作生活。
1860年,都德任莫尼公爵的秘书。
这使他有机会观察巴黎社会各种各样的人,使他能多次到富于诗情画意的普鲁旺斯旅行,从家乡流传的民间故事和传说中汲取创作营养。
25岁时,他发表了短篇小说集《磨坊文札》,描写了法国南方的自然风光和生活习俗。
两年后出版了一部带有半自传体性的长篇小说《小东西》,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冷漠的人际关系,一举成名。
普法战争爆发,都德应征入伍。
他以这次战争为背景,写了一组具有深刻爱国主义内容和卓越艺术技巧的短篇小说,结为《月曜日的故事》。
其中,《最后一课》、《柏林之围》因艺术的典型化和构思的新颖别致,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名篇。
都德一生写了13部长篇小说、4部短篇小说集以及一些剧本和诗作。
他善于用简洁的笔触描绘复杂的政治事件,其柔和幽默的风格、嘲讽现实的眼光和亲切动人的艺术力量为不少读者所喜爱。
“他的创作,真实与诗情,欢笑与泪痕,怒焰与悲苦,交流并泻,构成他区别于同时代其他作家的独特风格。
”阿尔封斯·都德是法国文学史上一个很有特色的小说家,是“五人聚餐会”的成员之一(其他四位是福楼拜、屠格涅夫、左拉、爱蒙特·龚古尔)。
创作背景简介一八七零年七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九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三世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
最后一课课文都德原文范文.doc
【主持词大全】导语法国作家阿尔封斯•都徳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在1912年被首次翻译介绍到中国,从此,在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它彼长期选入我国的中学语文教材,下面为你整理的最后一课课文都徳原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最后一课课文都徳原文那天早晨上学,我去得很晚,心里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我,况且他说过要问我们分词,可是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
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
天气那么暧和,那么睛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
我龙过镇公所的时候,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边。
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我也不停步,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铁匠华希特带着他的徒弟也挤在那里看布告,他看见我在广场上跑过,就向我喊“用不着那么快呀,孩子,你反正是来得及赶到学校的!”我想他在拿我开玩笑,就上气不接下气地赶到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里。
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还有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 静一点……”我本来打算趁那一阵喧闹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
我从开着的窗子望进去,看见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韩麦尔先生呢,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我只好推开门,当着大家的而龙进静悄悄的教室。
你们可以想像,我那时脸多么红,心多么慌!可是一点儿也没有什么。
韩麦尔先生见了我,很温和地说“快坐好,小弗郎七,我们就要开始上课,不等你了。
”我一纵身跨过板凳就坐下。
我的心稍微平静了一点儿,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幺幺•帽。
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
最后一课课文都德原文范文.doc
【主持词大全】导语法国作家阿尔封斯·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在1912年被首次翻译介绍到中国,从此,在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它被长期选入我国的中学语文教材,下面为你整理的最后一课课文都德原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最后一课课文都德原文那天早晨上学,我去得很晚,心里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我,况且他说过要问我们分词,可是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
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
我走过镇公所的时候,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边。
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我也不停步,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铁匠华希特带着他的徒弟也挤在那里看布告,他看见我在广场上跑过,就向我喊“用不着那么快呀,孩子,你反正是来得及赶到学校的!”我想他在拿我开玩笑,就上气不接下气地赶到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里。
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还有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我本来打算趁那一阵喧闹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
我从开着的窗子望进去,看见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韩麦尔先生呢,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我只好推开门,当着大家的面走进静悄悄的教室。
你们可以想像,我那时脸多么红,心多么慌!可是一点儿也没有什么。
韩麦尔先生见了我,很温和地说“快坐好,小弗郎士,我们就要开始上课,不等你了。
”我一纵身跨过板凳就坐下。
我的心稍微平静了一点儿,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
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
《最后一课》
2、沿途有哪些景象吸引了他? (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天气是那么晴朗,那么暖和;画眉在树林边婉转的唱歌; ——普鲁土兵正在操练。
3、对于普鲁士兵的操练“我”是如何看的?在文中起什么作 用?
-----认为比学习有趣。
天真、幼稚、无知的孩子,为下文做了铺垫。
4、"可是我还方能 说明他能管住自己?
2、老师讲到法语,对法语有什么评价?用了什么比喻?这个 比喻的深刻意义是什么?
------监狱的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与封锁。 钥匙比喻法国语言; 含义是: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 团结起来,打败侵略者,求得民族的解放。 3、上习字课时,老师是怎样安排的? ------韩麦尔先生的教育,激发了大家的爱国热情,大家决 心要认真学好和牢记“法兰西” “阿尔萨斯”。 比喻的修辞,把字帖看成是祖国的象征,表达了人们怀念祖 国的真情实感,表明祖国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是神圣的。
(1)“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我再也不能看见他了。” 强烈地表现出小弗郎士由吃惊到诧异到难过到懊悔的心理变 化。小弗郎士朴素的爱国主义感情被唤起,对普鲁士侵略者 的愤恨,对不能再学法语感到痛苦。 (2)天啊,如果我能把那条……我都愿意拿出来。 表现小弗郎士增强了民族的自尊心,产生了学好祖国语 言的责任感。 (3)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 小弗郎士知道了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爱国主义感情 已经化为学习的强烈愿望和巨大动力。他听得特别细 心,所以全懂。
(4)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 唱歌吧!” 表现了小弗郎士对侵略者禁止学法语这一卑劣行为的讽刺、 轻蔑、憎恨和反抗,表现了对祖国语言的热爱。
(5)在教室后排座位上,郝叟老头已经戴上眼镜……
对郝叟老头的动作和声音的描写,表现他内心的激动 和悲愤。“我”的心理描写则表现了我的成熟懂事。
最后一课知识点
最后一课知识点《最后一课》知识点《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的经典短篇小说,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以下是对这篇小说的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梳理。
一、作者简介阿尔丰斯·都德(1840—1897),19 世纪法国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
他出生于法国南方尼姆城一个破落的丝绸商人家庭,迫于穷困,十五岁起就独自谋生。
他的作品以短篇小说为主,多以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法国人民的爱国情绪。
除了《最后一课》,他的代表作还有《柏林之围》等。
二、创作背景《最后一课》写于 1873 年,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被迫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两地。
普鲁士占领后,禁止这两地的学校再教授法语。
这篇小说反映的就是这一历史事件。
三、主要人物1、小弗郎士小说的主人公,一个调皮、贪玩、不爱学习的小学生。
但在“最后一课”中,他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从一个幼稚不懂事的孩子变成了一个懂事、热爱祖国、热爱法语的学生。
2、韩麦尔先生一位兢兢业业、热爱祖国、热爱学生的乡村教师。
在“最后一课”上,他用尽最后的力量,向学生们传授法语知识,表达对祖国语言和文化的热爱。
四、情节结构小说以小弗郎士的视角展开,按照时间顺序,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上学路上小弗郎士在路上看到了许多不寻常的景象,比如普鲁士兵正在操练,镇公所的布告牌前围满了人。
他感到很诧异,但仍然没有意识到这一天的特殊。
2、课堂见闻小弗郎士走进教室,发现教室里的气氛异常严肃。
韩麦尔先生穿着庄重的礼服,镇上的许多人也来听课。
他这才明白这是他们的“最后一课”。
在课堂上,韩麦尔先生先是自责,然后认真地给学生们讲解法语知识,最后写下了“法兰西万岁”。
3、下课时刻下课的钟声敲响,韩麦尔先生无力地靠在墙上,手势“做了个放学的手势”,小弗郎士在这一瞬间深刻体会到了失去祖国语言的痛苦。
五、主题思想1、爱国主义小说通过对“最后一课”的描写,深刻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
在国家面临危难的时候,每个人都应该挺身而出,捍卫祖国的尊严和荣誉。
《最后一课》(正式)
归纳明确:
1、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法语 2、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 3、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小弗郎士思想感情发生急剧变化 的原因是什么呢?
1、他原本就不是一个坏孩子,他贪玩,但“还能管 住自己”。
2、他有一个好老师,韩麦尔先生的一言一行 对他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 3、更重要的是亡国的惨痛带来的巨大震撼,是 《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 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使小弗郎士心灵深处 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填表说明“最后一课”的异乎寻常
平 时 最后一课
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 气氛 一阵喧闹,在街上也能 听到 开课桌,关课桌,怕吵 学生 捂着耳朵大声背书……
一切偏安安静静的, 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 常的严肃的气氛 同学们都在自己的 座位上了
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 踱来踱去,胳膊底下 老师 紧敲着,"静一点,静一 夹着那怕人的戒尺 点……" 穿着漂亮的礼服……
《最后一课》这篇短篇小说,通过小弗郎
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 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 悲愤和对祖国始终不渝的挚爱深情,表现了 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内容上的相同点: 都反映了沦陷区的人民对 侵略者的仇视和对祖国 的热爱之情。 内容上的不同点: 都德的《最后一课》写的是发生在法国一个小学里 的故事,郑振铎的《最后一课》写的是发生在中国一 个大学的故事。 写法上的相同点: 都通过刻画人物来表现主题。 写法上的不同点: 都德的《最后一课》是通过一个孩子的所见所闻来展 开故事情节,较多地运用了心理活动的描写刻画人物;郑 振铎的《最后一课》则是以一位教师的视角反映日寇侵略 中国后,中国知识分子的爱国热情。
阅读小说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最后一课》都德
--------全都懂,觉得挺容易。他受到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 知道了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自觉要求学好语言,听得特 别细心,所以全懂。
6、上习字课时,老师是怎样安排的?有什么用意,产生什么效 果?作者是通过哪些方面描写专心写字的?此时,从教室屋顶传 来鸽子咕咕的叫声,"我"心里怎么想?表现小弗郎士怎样的思想 感情?
以时间推移为顺序按情节发展可把文章分为:
一、上课路上
(1-6) (7-10) (11-23)
二、上课前 三、上课中
四、下课后
(24-29)
朗读课文第l一6节(上课路上),,注意“我”
在途中的所见所闻。 1、"我"为什么想"别上学了?"小弗郎士是怎么想的?
-----①小弗郎士这天迟到,怕老师骂,特别是怕检查功课,因此 很自然地想到了逃学。 -----②野外的景色是那么吸引人。
1.作者为何以"最后一课"为题? --------这是亡了国的阿尔萨斯人最后的一堂 法语课。 2、这篇小说的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写了哪 些人?主要写谁? --------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
阅读文章 感知内容
(1)理清文章的结构 (2)找出小说的主要人物。 (3)按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 经过、宣布下课为线索为课文划分 层次。
简介时代背景
普法战争是法国为了自己在 欧洲的霸主地位不受正在统一中 的普鲁士的动摇,先发动了这场 干涉他国内政的非正义战争。在 不到两个月,被普鲁士大败。法 政府实施卖国政策,才将阿尔萨 斯与洛林割让给普鲁士,还赔款 50亿法朗。
关于小说
人物(描写)
语言、外貌、动作、神态、心理
小说的 三要素
环境(描写) 故事情节
《最后一课》
反映出小弗郎士贪玩、幼稚、不 懂事的心态。
社会环境 “普鲁士兵操练”“布告牌”
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 点明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设置悬念——布告牌上到底写了些什 么,为下面的情节和小弗朗士思想感 情的变化埋下伏笔。
如何理解“又出了什么事啦”?
• 一个“又”字,写出了在那个动荡
的时代里战乱频仍,变故迭起,人 心惶惶。还通过孩子的疑惑的眼光, 埋下了伏笔,预示着将要发生一件 大事。
都德
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 法国十九世纪下半期的小说家。他一生 共写了十三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四 部短篇小说集。他的短篇小说有很多都 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 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人 民反抗侵略者的爱国主义 精神。《最后一课》就是 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 代表作之一。
故事背景: 本文是1870-1871年普法战争后发 生的事,法国皇帝拿破伦三世为阻止普 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维护法国在欧 洲的霸权,发动了普法战争,法军大败, 普军长驱直入,侵占巴黎,迫使法国割 地赔款,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被 割让,普政府不准这两个地方继续学法 语。这篇小说写的就是韩麦尔先生给学 生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
duó
踱来踱去 惩罚
hǎo sǒu
郝 叟 祈 祷
à o
懊悔 哽
wǔ 捂 咽
ché ng yà o shi qí dăo
钥 匙
gĕng yè
dū
督学
xī
膝头
fú láng
小 弗 郎 士
kuàng
旷课
dū
督学
zhuàn
赚钱
liū fēn chà cǎn
溜冰 气氛 诧异 惨白
多音多义字: ng)宁可 (nì ( )细嚼慢咽 宁 yàn 咽 ng)安宁 (ní
《最后一课》课文赏析
《最后一课》课文赏析《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阿尔丰斯·都德的一部著名小说,它以普法战争为背景,通过讲述一所乡村小学的最后一堂法语课,展现了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怀和对母语的热爱。
下面从小说主题、人物塑造、语言艺术、情节安排和历史背景等方面进行赏析。
一、小说主题《最后一课》的主题深刻而感人,它通过一个简单的教育场景,传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母语的尊重。
在这堂法语课上,学生们不仅学习了法语,更重要的是他们感受到了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民族的自豪感。
这个主题使小说具有强烈的时代意义,让读者思考爱国主义与民族尊严的深刻内涵。
二、人物塑造都德在小说中成功塑造了丰富立体的人物形象。
其中,小弗朗茨·韩培尔是一个典型的小学生形象,他对学习的态度由逃学转变为认真听讲,表现出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和对民族精神的觉醒。
此外,普鲁士军官的刻画也十分生动,他们代表了侵略者的冷酷和残忍。
这些人物形象不仅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同时也反映了时代的共性。
三、语言艺术都德在《最后一课》中展现了卓越的语言艺术。
他运用了朴实无华的语言,却能深深地打动读者的心弦。
通过对人物语言和动作的细腻描写,小说情节得以自然推进,情感得以充分表达。
这种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使得小说更具有感染力和传播力。
四、情节安排《最后一课》的情节安排紧凑而有序。
从小说的开头到结尾,每个情节都与主题紧密相关,没有多余的赘述。
这种情节安排使得小说结构严谨,能够有效地引导读者的情感和思考。
同时,情节的转折点也设计得十分巧妙,如韩培尔的老师竟然是普鲁士军官等情节,增加了小说的戏剧性和张力。
五、历史背景《最后一课》的历史背景是普法战争时期。
这场战争不仅对法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都德创作这部小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通过描绘战争背景下的日常生活场景,都德让读者感受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和心灵的创伤。
同时,他对战争中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人性的复杂性的揭示,也让读者对这个历史时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早日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 的艺术境界。表示韩麦尔先生坚信法兰西必胜,它 也激励人们要永远不忘记祖国法兰西,这是韩麦尔 先生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
5、他写完这几个字,痛苦得“呆在那儿,头靠着墙 壁”。既不转身也不回头 ,为什么?
二、讨论主题
通过最后一课的生动描述,反映了以韩麦尔先 生和小弗郎士为代表的法国人民在遭到普鲁士侵 略以后所表现的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和对侵略者 的仇恨。
三、启示
这篇小说告诉我们:热爱祖国就应该热爱祖国的语言 文字。认真学好祖国语言正是热爱祖国的一种具体表现。 不要把热爱祖国只停留在口头上,应脚踏实地积极主动 地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同时也要分秒必争地认真学好 一切科学知识。
--------全都懂,觉得挺容易。他受到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 知道了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自觉要求学好语言,听得特 别细心,所以全懂。
6、上习字课时,老师是怎样安排的?有什么用意,产生什么效 果?作者是通过哪些方面描写专心写字的?此时,从教室屋顶传 来鸽子咕咕的叫声,"我"心里怎么想?表现小弗郎士怎样的思想 感情?
阅读课文第7-10节(上课前)
1、到了学校、小弗郎土发现哪些情况异乎寻常?请填写下 表
填表说明“最后一课”的异乎寻常
平 时 最后一课
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 气氛 一阵喧闹,在街上也能 听到 开课桌,关课桌,怕吵 学生 捂着耳朵大声背书……
一切偏安安静静的, 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 常的严肃的气氛 同学们都在自己的 座位上了
xuān
wǎ n
gēbo
chà
zhò u
sù
hǎo sǒu
à o
yà oshi
三、词
征发:旧时指政府向人民征调人力或者财物。 祈祷:求神降福免祸的活动。 思量:心里想。
诧异:觉得十分奇怪。 喧闹:喧哗热闹。 懊悔: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该这样。 惨白:(面容)苍白。 哽:声气阻塞。
四、课文分析
------韩麦尔先生的教育,激发了大家的爱国热情,大家决心 要认真学好和牢记"法兰西" "阿尔萨斯",他们把这看成是祖 国的象征,因此把字帖比成小国旗。习字的时候也特别专心。
------抓住声音和最容易分心的人和事来写。(细节描写)
-------"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小弗
郎士嘲笑普鲁士侵略者强迫人民学德语,也表现出一个天真 的孩子对侵略者无所不至的暴行的愤慨。
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 踱来踱去,胳膊底下 老师 紧敲着,"静一点,静一 夹着那怕人的戒尺 点……" 穿着漂亮的礼服
其他 没有镇上的人 有镇上的人
2、在这种气氛中走进教室,小弗郎士会想些什么 呢?
3、郝叟老头和其他人为什么坐到教室来? 体现了人们对“最后一课”的重视。
阅读11至23段
讨论: 1 、 究 竟 发 生 了 什 么 事 ?( 用 书 上 的 话 回 答 ) 这 问 题 严 重 吗 ? 为 什 么 ? 韩麦尔先生怀着什么心情来宣布这一消息? --------"又柔和又严肃"。柔和:对孩子充满了爱;严肃,怀着 沉重的心情宣布这一消息。 2、听到韩麦尔先生说“今天是最后一堂法语课了”小弗郎士明 白了什么?他的思想感情有哪些变化?(用书上的原文回答) -------"万分难过,坏家伙"、"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可怜 的人,忘了他给我的惩罚"、"现在我明白了"。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1871年,法
时代背景
国战败,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 林两个州割让给了普鲁士。普鲁士为 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 统治这个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 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 语。 《最后一课》就反映这一事件。
小说
属于叙事性文学体裁,以塑造 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 和典型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 长篇小说 文学体裁。
5、老师讲到法语,对法语有什么评价?用了 什么比喻?这个比喻的深刻意义是什么?表 现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小弗郎士这次 听讲全都懂?
------监狱的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与封锁,钥 匙比喻法国语言;含义是: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 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败敌人,求得民族的解放。
1.作者为何以"最后一课"为题? --------这是亡了国的阿尔萨斯人最后的一堂 法语课。 2、这篇小说的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写了哪 些人?主要写谁? --------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
以时间推移为顺序按情节发展可把文章分为:
一、上课路上
(1-6) (7-10) (11-23)
二、上课前 三、上课中
------他没有勇气宣布“散学了”因为这就意味着跟祖国语言 的永别,他也没有勇气再看一下孩子们和听课的镇上的人, 眼前的这个刺激和打击太大了,他悲痛已极,只能无力地做 了一个手势,示意这最后一课的结束。先生的心都碎了。
小结。
通过这最后一课,小弗郎士对韩麦尔先生有了更深一层的了 解,看到了先生热爱祖国的高大形象,更加敬仰先生的崇高 人格,因而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这是最后一课的结 束,也是整篇小说的结束。在这一段里小说情节发展到高潮, 十分感人!
四、下课后
(24-29)
朗读课文第l一6节(上课路上),,注意“我”
在途中的所见所闻。 1、"我"为什么想"别上学了?"小弗郎士是怎么想的?
-----①小弗郎士这天迟到,怕老师骂,特别是怕检查功课,因此 很自然地想到了逃学。 -----②野外的景色是那么吸引人。
2、沿途有哪些景象吸引了他?
-----天气是那么晴朗,那么暖和;画眉在树林边宛转的唱歌;普鲁土 兵正在操练。
小结:这一段写上学途中的情景,交代了故事 发生的背景,告诉我们小弗郎士有贪玩的一面, 他没有学好功课,但还能重视纪律,管住自己, 急忙赶到学校。
在上学路上,小弗郎士看到的情景(操练、布告牌)对全文内 容起什么作用? 布告牌前为什么围了那么多人?到底又发生 了什么事?
-------暗示了故事发生的背景,表现出一个孩子的性格特征,为他 后来的心理变化作了辅垫。
7、小弗郎士以怎样的心情观察老师,联想到 了什么?为什么小弗郎士永远忘不了“这最 后一课”?
——小弗郎士设身处地的想到老师将离开生活、工 作四十年的地方多么伤心,他心疼老师、爱老师, 又发出了“可怜的人”的慨叹。 小弗郎士同情并理解即将被侵略者赶走的韩麦尔 先生。听到郝叟那古怪的拼读字母的声音,他想笑, 但没有笑,因为他感到难过。他听出这声音中包含 着悲愤与痛苦。
------转
拿 使 写 一连串的动作表现了他的痛苦心理,倾 注了他对祖国的爱、对敌人的恨。
3、找出表现他内心极度悲痛的词语,简要分析它 的表达作用?
------“脸色惨白”、“他哽住了”写出了他对侵略者的强 烈的愤恨和丧失国土给他的沉重的打击。表明他具有强 烈的爱国感情。
4、“使出全身的力量”写出两个大字:“法 兰西万岁”!“使出全身力量”这句话,表 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书写“法兰西万岁” 这两个大字,含义是什么?
他永远忘不了这“最后一课”,忘不了自己祖 国的语言。
总结
从第11-23节是《最后一课》中心部分,着 重写韩麦尔先生以自己对祖国无限热爱的心情 上好最后一课,以及小弗郎士激发了爱国热情, 从一个天真、贪玩的孩子转变成为一个懂事的 学生,专心上好最后一课的情景。
一、朗读最后一个部分
讨论 1、这段文字对韩麦尔先生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 为什么他听到钟声,脸色惨白?我又为什么觉得他 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小弗郎士:
他的心理活动贯穿全篇,主要段落有1、3、4、12-17、2l一23, 他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归纳为:贪玩,不爱学习------看到教室里 种种不寻常情景后感到吃惊------知道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后万 分难过-------对自己过去的行为深深懊悔--明白学好祖国语言的 深刻含义,憎恨普鲁士侵略者------被先生深挚的爱国激情所打 动,由衷地敬佩老师。这些心理活动的描写写出了祖国被侵赂 者践踏,人民失去自由实的残酷现实震动了小弗郎土幼稚的心, 激发了他朴素的爱国感情,韩麦尔先生的谆谆教导使他朴素的 感情走向成熟。 另外,文章还写了郝叟等镇上的人们,不同身 份的人以不同方式表达了亡国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加深了 文章的中心思想。
4、小弗郎士没能答出分词的用法,老师说了 什么?由此可看出他的心情是怎样的?
------“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 的不幸”、“算了吧,时间有的是,明天再学也不迟”。
先生批评阿尔萨斯人不珍惜时光学习,结果连自 己的语言也不会说、不会 写,而今又失去了学习自 己祖国语言的权利,表现先生的民族责任感和爱国 热情。
作者简介:
都德(1840─1897) 十九世纪下半叶法国现 实主义作家。出身法国 南方一个破落的丝绸商 人家庭,迫于穷困,十 五岁起就独自谋生。先 在一所小学校里担任学 生自修辅导员。后来到 巴黎,从事文艺创作, 过着清苦的青年文人生 活。
1866年,发表了短 篇小说集《磨坊文札》, 才引起人们注意。1868 年,长篇小说《小东西》 出版,获得巨大成功, 赢得了“著名小说家” 的声誉。1870年,普法 战争爆发,都德应征入 伍。1873年,他发表的 又一著名短篇小说集 《月曜故事集》,就是 以这次战争为背景的。
中篇小说 按篇幅、容量分 短篇小说 微型小说
小说的三要素
小说的中心,反映文章主题(小说的人 人物:
物描写包括: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 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
潮、结局、(尾声)
情节: 故事的(序幕)、开端、发展、高 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