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下册将相和第二课时教案范文整理

合集下载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将相和教案(2)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将相和教案(2)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将相和教案(2)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将相和》教案3一、揭题板书,理解题目1、(简介当时背景)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中国被分裂成了七个国家(课件:七国方位图):齐、楚、秦、燕、赵、魏、韩。

其中,赵国比拟弱小,又地处强大的秦国之东,因而常受秦国的欺压,由此,也就有了《将相和》这个流传至今的动人故事。

(板书课题)2、齐读课题(做到字正腔圆、留意正音)3、同学们已预习过课文,将、相各是谁?将和相都是古代官职名,将是指大将廉颇(板书),相是指宰相(丞相)蔺相如(板书),相也就是文中所说的上卿,相当于此时此刻的国务院副和在这里应当是什么意思?(和好)对于题目你是如何理解的?谁能说出带和字的四字词?(以和为贵、和谐相处、和平共处、和气生财)此外,还有带和的名言,请看(课件)二、明确目标,清楚方向过渡:为了我们更好地学习课文,请先看学习目标(出示学习目标)。

1、驾驭生字璧、荆,理解完璧归赵、义正词严、大大方方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能用文中词语概括三个故事。

3、理解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初步感受蔺相如这一人物形象。

三、速读课文,理清脉络1、课文围绕廉颇和蔺相如讲了三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能用文中词语概括三个故事2、探讨沟通(穿插生字璧和荆的学习):第一个故事(110自然段)完璧归赵。

(完璧归赵的璧,下边是一个玉,因为:和氏璧是一块宝玉。

)其次个故事(1115自然段)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16-18自然段)负荆请罪。

(荆:左右构造,右边是个立刀,为什么?带刺的树枝。

足见廉颇请罪的诚意。

)3、你觉得这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4、用自己的话简洁地讲讲将相和的故事。

四、深化探究,感悟品质师:咱们就从事情的起因起先读吧。

(一)[出示:探究活动:读读完璧归赵的故事,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些描写中看出来的,画出相关的句子](二)反应探讨:智勇双全句子1: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情愿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将相和》(第2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将相和》(第2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将相和》(第2课时)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阅读课文,学习文中的三个故事个故事,体会人物的爱国感情和美好品德。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重点和难点:学习文中的三个故事个故事,体会人物的爱国感情和美好品德。

学习过程:活动一:精读课文了解人物活动任务:讨论“从文中三个小故事的描写中,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的爱国感情和美好品德。

”活动流程:1、明确任务:把活动一呈现出来,全班齐读。

2、自主学习:默读课文,独立思考问题。

3、小组讨论:小组长组织,把自主学习的想法在小组内先依次交流,再讨论后形成成果。

4、展示分享:一个小组展示,并组织其他小组分享。

5.梳理提升:教师引导梳理提升。

文中的三个故事,“完璧归赵”表现了蔺相如有胆识,勇敢机智;“渑池之会”再次显示了蔺相如不畏强暴,维护国家尊严的义勇之举;“负荆请罪”则让我们见识了蔺相如顾全大局和容忍大度,以及廉颇的知错就改和爱国情感。

活动二:品读赏析体会情感活动任务:探究“这三个故事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进一步分清事情的因和果)”活动流程:1.明确任务:把活动一呈现出来,并请一个同学读。

2.自主学习:默读课文,独立思考问题。

勾画文中描写蔺相如、廉颇说话的句子,并想想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3.小组讨论:小组长组织,把自主学习的想法在小组内先依次交流,再讨论后形成成果。

4.展示分享:一个小组展示,并组织其他小组分享。

5.梳理提升:师生梳理提升。

三个故事的顺序不能颠倒。

秦王为了骗取赵国的国宝和氏璧,用尽了欺诈诓骗的手段,结果被蔺相如一一识破,阴谋失败。

贪心残暴的秦王当然不肯善罢甘休,于是又设计在渑池会上侮辱赵王,引出了渑池会上蔺相如勇斗秦王的一幕。

“渑池之会”可以说是“完璧归赵”事件的继续。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的成功改变了蔺相如的地位,带来了将相之间的矛盾,这也就是负荆请罪的起因。

三、导结课堂小结《将相和》这篇课文讲了三个故事,分别是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7篇)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7篇)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7篇)《将相和》第二课时篇1一、教材分析: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三则故事,着力描绘了蔺相如机智勇敢的形象,讴歌了他忠于国家、大义凛然的高贵品质。

如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从多角度去发现、领略蔺相如的形象与品质,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二、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文中三个故事的因果关系。

2、通过自学研讨“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两个故事,从多角度理解并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品质。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语句。

三、教具准备:“完璧归赵”故事的连贯图片、课文磁带、幻灯片一张。

四、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提出问题。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将相和》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三个小故事,(学生齐读板书)我们还学习了第三个故事,明白了蔺相如是一个顾全大局,胸怀宽广的人,所以负荆请罪的结果是——将相和好了,既然有和,说明他们曾经不和,为什么不和呢?(指名读第16自然段,明白廉颇认为蔺相如就凭一张嘴升了官,他很不服气。

)2、讨论“嘴”指什么?(板书:嘴)(廉颇看不起蔺相如,认为他只是靠嘴巴说说,没有其他本领)3、推出研究问题:蔺相如是不是只凭一张嘴,没有其他能耐呢?(二)深入阅读,研讨材料(完璧归赵)1、录音播放2—10自然段内容,实物投影展示2—10段画面。

思考:你从哪里发现蔺相如还具有什么品质?听好后与你的学伴讨论讨论,谈谈自己的发现。

2、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A、□理解第六自然段“如果……就……,如果……一定……”①没去秦国之前,蔺相如已想好两个对策,可见这人做事_________。

②“一定”说明什么?③谁愿意做一回自信的蔺相如,读一读这段话。

□出示撞柱画面,体会蔺相如心情。

思考:如果秦王没有劝阻,蔺相如会不会与玉同碎?①鼓励学生做多种设想,并且说出根据;②什么叫“理直气壮”?③对于秦王的欺骗,蔺相如有充分的理由不把玉交给秦王,谁能理直气壮地读一读这几句话?(以上是直接描写蔺相如言行的语句,学生比较容易找到,在此基础上再渗透多角度思考的意识,请学生找一找,能不能从别人的言行中看出蔺相如机智勇敢。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将相和》教学设计灵璧县高楼镇明德小学李胜教学目标1、有感情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感悟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1、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

2、理解课文内容,弄清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一课时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课文讲了那几个故事?2、“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的结果是什么?二、抓住“逼”字教学“渑池之会”。

1、“完璧归赵”这个故事告一段落后,秦王约赵王在渑池相会。

渑池之会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结果怎么呢?2、默读课文,相互讨论,答案用四个词语概括。

(侮辱赵王、没占便宜……)(1)、秦王是如何侮辱赵王的?(逼赵王鼓瑟)对于秦王的侮辱,蔺相如是如何反应的?(逼秦王击)蔺相如为什么逼?如何逼?(出示句子:蔺相如说:“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

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指导朗读。

)逼的结果怎样?(2)、从这个故事中你体会到蔺相如又是一个怎样的人?说说理由。

(突出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对敌人寸步不让。

)三、抓住“避”字教学“负荆请罪”。

1、过渡: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尊严,国家的利益,对敌人寸步不让,相反,对于居功自傲的廉颇老将军,他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2、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三个故事,找出关键词“避”,围绕下面三个问题并体会蔺相如的为人。

(为了国家的利益,对友宽容大度)和廉颇的性格特点。

(1)蔺相如是如何设法避开廉颇,不跟廉颇见面的?(2)蔺相如的手下是怎样看待他的避让态度的?(3)蔺相如是怎样向手下人说明避让原因的?三、品读赏析,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这三个故事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进一步分清事情的因和果)四、迁移拓展。

1、引导课外阅读:既然将相和同心协力保赵国,最终赵国为什么还是被秦国灭亡了?2、写一件发生在同学、朋友之间的团结友爱的故事,要写清楚故事的前因后果。

板书设计:将相和相: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权顾全大局宽容大度同心协力将:廉颇:英勇善战知错就改。

《将相和》教案(第二课时)

《将相和》教案(第二课时)

18将相和【教学目标】1.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正确读写“召集”、“商议”、“允诺”、“隆重”、“约定”、“胆怯”、“推辞”、“拒绝”、“能耐”、“诸位”、“和氏璧”、“无价之宝”、“理直气壮”、“完璧归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第一课时【参见第一课时教案】第二课时【课时要点】1.继续学习课文,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品质。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步骤:一、导入:1.师:上节课,我们阅读了第一个小故事,知道了蔺相如面对秦王毫不惧怕,以自己的智慧与勇气替赵国拿回了和氏璧,为赵国立下大功。

从中,我们也感受到蔺相如是个机智勇敢的人。

2.引导学生回顾第一段的学习方法。

媒体出示:先找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再圈划关键词,联系上下文体会蔺相如是个怎么样的人。

说明:帮助学生梳理归纳学习方法,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3.过度:这节课我们继续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第二个故事“渑池会见”,再来看看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

二、学习第二段,研读“渑池会见”1.默读11-14节,划出句子,圈划词语,作批注,体会蔺相如的思想品质。

2.生交流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

随机指导朗读。

预设议论重点:出示句子:蔺相如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

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

”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

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无不远。

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①师随机解释“瑟”与“缶”(瑟:制作精美,声音悦耳,是高雅的乐器;缶:一种肚大口小的瓦器,古时候人们用缶来盛酒。

秦国老百姓唱歌时喜欢击缶伴奏,声音比较单调,低沉。

)②抓住“要求……再要求……”来体会。

③研读“拼”字(点击媒体,“拼”字变红)这里的“拼”是什么意思?(拼命,不顾一切地,豁出去,同归于尽……)点击媒体*按钮,出示《史记》中的原文,出示句子:“秦王不肯击缶。

《将相和》精品教案(第二课时)

《将相和》精品教案(第二课时)

6 将相和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析描写人物的方法,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美好品质。

2.读写结合,用自己的话讲一个古代史书上的故事。

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1.学生听写上节课中出示的词语卡中的词语,教师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小结指导。

2.教师指名说出文中的三个故事的名称,探讨三个故事间的联系。

明确:课文主要讲述了有关蔺相如和廉颇的三个故事,分别是“完璧归赵”“渑池会面”和“负荆请罪”。

这三个故事各有因果,既相互独立又联系紧密,其中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这三个故事的共同结果是——将相和。

3.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过渡: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再到“和”,他们精诚团结、同心协力,共同维护了祖国的尊严,换来了赵国的安宁,谱写了一段佳话。

同学们,廉颇和蔺相如的身上有哪些优良品质?他们的故事为什么影响深远?今天,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近廉颇和蔺相如这两位古代的杰出将相。

二、合作交流,复述课文1.将学生分成三组,每组准备复述一个故事,并推举一人发言。

2.分工合作,弄清每个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成果展示,每组派代表发言。

4.师生评价。

提示:让学生练习复述故事,一是帮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二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学生交流的环节,教师要适时巡视,指导疑难。

在复述环节,教师先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复述故事,尽量让更多的学生展示;然后推荐复述得最好的学生代表展示。

在师生评价环节,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奖项,如“复述故事能手”“最佳音色奖”“最佳表现奖”等,以此激发学生复述故事的兴趣。

三、深入阅读,研讨文本(一)学习“完璧归赵”1.故事的起因(第1~4自然段)。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思考:①赵王遇到了什么麻烦事?他为什么着急?②大臣给赵王出了个什么主意?他为什么出这样的主意?③课文开头写赵王的表现和大臣给赵王出主意,对表现蔺相如的形象有什么作用?(2)合作交流,在课本上圈画出相关语句。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本文是关于《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教学目的】1、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学习通过人物言行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3、学会简要复述故事。

【教学重点】1、学习通过人物言行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抓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准确概括人物特点,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训练学生语感及其它语文能力。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复习引入1、齐读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通过初读,你知道课题是什么意思吗?板书:廉颇、蔺相如围绕“和”字,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二、了解失和的原因1、既然有和好这一结果,必然就有失和的时候,是谁在闹不和?文中有一句话最能看出他对蔺相如的不满,是哪句?2、出示第16段廉颇的话:“…………”抽读,齐读。

师问: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然而为什么蔺相如的职位反倒比他高?(因为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会上立了功,所以…………)板书:完璧归赵、渑池会对于蔺相如的立功,廉颇是怎么认识的,再读读第二句。

蔺相如真的“就靠一张嘴”爬到廉颇头上去的吗?你同意廉颇的说法吗?那么蔺相如到底是靠什么立下大功,让赵王封他为上卿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一起学习探讨的。

三、学习完璧归赵1、首先我们来看看蔺相如是靠什么做到完璧归赵的。

2、出示挂图一,画面上表现的是文中哪一小节的内容?(8小节)快速默读这节,看看面对强大的秦国,霸道的秦王,蔺相如是怎么说怎么做的,你从中能体会到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你可以边读边做勾画和批注。

板书:言行──品质3、交流刚才的学习情况:⑴“蔺相如看到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

”这情形是指怎样的情形?(秦王双手…………绝口不提……)在这情形下,蔺相如说了什么,再读。

他为什么这样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也知道秦王没有想到璧会有毛病,体现了他的机智灵活,随机应变。

五年级语文《将相和》教案2

五年级语文《将相和》教案2

五年级语文《将相和》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理解课文《将相和》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1.2 教学内容课文《将相和》的阅读与理解。

分析课文中的角色形象和特点。

探讨课文中的道德观念和文化内涵。

课文的朗读和表演活动。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课文《将相和》的阅读与理解。

学生能够分析和表达课文中的角色形象和特点。

学生能够理解和实践课文中的道德观念和文化内涵。

2.2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深层次意义和象征手法。

学生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进行课文分析和表达。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和相关知识。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实践法:学生进行朗读和表演活动。

3.2 教学手段教学PPT:展示课文内容和相关图片。

课文文本:提供课文原文供学生阅读和分析。

角色扮演: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和表演。

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活动4.1 教学步骤导入:介绍课文《将相和》的背景和作者。

阅读理解:学生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角色。

分析与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和表达课文中的角色形象和特点。

道德观念和文化内涵的探讨: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课文中的道德观念和文化内涵。

总结与拓展: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提供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4.2 教学活动朗读活动:学生进行课文的朗读,培养朗读能力和语感。

角色扮演: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和表演,提高语言表达和表演能力。

小组讨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合作和交流。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思考。

学生作业和练习:评估学生的作业和练习完成情况。

学生表演和表达:评价学生在角色扮演和表演中的表现。

5.2 教学反馈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和建议,进行教学调整和改进。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

教学改进: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评价,进行教学方法和内容的调整和改进。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直接导入,直奔冲突处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将相和》,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将是?相是?(板书:将相)课件出示:图片,让学生说说这是什么图?“负荆请罪”图上谁在向谁请罪?既是请罪,那就说明他一定有什么不对之处?那我们就从他入手吧。

俗话说“言为心声”,我们来文中看看廉颇说了什么?1、课件出示:“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倒爬到我的头上去了。

要是碰见他,我得给他下不了台!”2、课文中讲,廉颇是怎样的语气来说这话的。

生答:不服气。

你来读读?看看不服气是怎样的语气?好的?我们来理解一下,读起来的语气也将更加准确。

首先来看一下为什么不服气?出示第二句,因为他认为:全班读第二句。

指导朗读:第二句该用什么语气,”他蔺相如”这是一个什么句?(反问句,起强调作用,这里将廉颇极度看不起蔺相如表现得更加突出)指名读,学生感受一下。

3、因为认为他没什么能耐,反而官职比他大,所以不服气,所以才会,出示第三句。

(抓住句末的感叹号,师范读,感受到什么?廉颇的性格率直与态度强硬与极度的气愤。

)全班一起读。

问:还能读出廉颇有什么性格品质呢?(生答;心胸狭窄、性格直率)说得很好,从人物语言就能知道人物品质,这是我们今天的一个学习重点,通过人物言行,突出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板书:言行==品质)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们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学习。

4、教师问: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是什么意思?生答:形容英勇善战,屡建奇功。

师:口气真是不小呀,他有资格说这话么?我们还是先来认识一下这个廉老将军吧?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能反映出廉颇将军英勇善战的相关语句。

5、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1、大将军廉颇带着军队送他们到边界上,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

2、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做好准备,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只好让赵王回去。

3、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从这些语句都可以看出廉颇确实是员虎将,老师这里有点补充资料,可以让我们对他有更多的了解。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案设计将相和第二课时教案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将相和》这首儿童歌曲的歌词和曲调。

2.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音乐欣赏能力。

3. 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内容:1. 听歌曲《将相和》。

2. 学习歌词。

3. 理解歌词中的故事情节和寓意。

4. 进行歌曲的欣赏和演唱。

教学步骤:Step 1:引入1. 教师播放《将相和》的音乐,让学生先聆听一遍。

2. 师生共同感受音乐的节奏、旋律,以及曲调给人的感觉。

Step 2:学习歌词1. 教师将歌词投影或写在黑板上,并指导学生一起跟读。

2. 学生多次跟读歌词,模仿歌曲的语调和表情。

Step 3:理解歌词中的故事情节和寓意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歌词中的人物关系和情节。

2.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歌词的逐句解析和讨论。

Step 4:进行歌曲的欣赏和演唱1.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歌曲的欣赏。

2. 分角色演唱歌曲,体验和表达歌词中的情感。

3. 教师和学生一起合唱歌曲,展示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Step 5:总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巩固。

2. 学生进行小结,概括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

教学工具:音乐播放设备、投影设备、黑板、教学课件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情况,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

2. 通过学生的演唱表现,评估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和情感表达能力。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改编歌曲的歌词,创作属于自己的版本。

2. 引导学生了解其他相关的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和儿童歌曲。

课后作业:1. 复习并默唱《将相和》的歌词。

2. 搜集其他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的歌曲,并进行欣赏和分享。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同学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进一步培养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音乐欣赏能力。

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继续深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发扬传统文化的优秀品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语文下册《将相和》第二课时教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弄清楚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及三个故事与整篇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同学们,昨天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将相和》这篇课文,现在我们回忆一下整篇课文一共分多少段?每一大段的段
意是什么?我们知道,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三个故事,那么每一个故事的之间究竟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呢?我们今天就继
续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齐读自然段,思考:
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三、阅读分析个故事,思考问题:
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怎么样?结果怎么样?
起因:秦国自以为强大,想骗取赵国的宝物和氏璧,赵王很着急。

经过:蔺相如不辱使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不畏强
暴的精神与秦王斗智斗勇。

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秦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和氏璧,赵王为什么非常着急?用文中的句子来回答。

课文第三自然段:大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

蔺相如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这样对表现人物品质有什
么用处?
蔺相如是在赵王与众臣“为难”的时候出现的。

因为大家都觉得很为难,而蔺相如知难而上,由此更能突出他的机智勇敢的精神。

阅读第8自然段,找出表现蔺相如机智勇敢的动词。

蔺相如是真的要捧着宝玉撞柱子吗?他要求举行典礼的
目的是什么?
由于对上文有了较深的理解,同学们马上明白捧玉撞柱是假,逼迫秦王应允是真。

因为前面讲过秦王对宝玉爱不释手,所以他绝不会眼看着宝玉被蔺相如抱着撞碎在柱子上,这也是蔺相如机智之处。

他要求举行典礼,其目的有两个,一个是造成这样一种声势,让世人都知道秦与赵国以城换宝;另一个就是拖延时间,好派人把和氏璧及时送回国。

仔细读课文第8、9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说:蔺相如是
如何利用自己的机智与秦王展开斗争做到完璧归赵的?
四、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二个故事,齐读11—15自然段,思考问题:
“瑟”是什么?“缶”又是什么?
瑟——古时候的一种弹奏乐器。

缶——瓦制的器皿。

谁提出渑池之会?为什么提出?
秦王提出渑池之会,目的是为了报复。

赵王决定怎么做?
赵王决定由蔺相如陪同前往赴约。

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
文中哪些句子表现了蔺相如的勇敢与机智?
第13自然段中的最后三句话。

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把赵王怎么样?”
五、自学第三个故事。

学生按照上面两个故事的学习方法阅读分析第16—18段,画出重点词句。

检查自学情况:
廉颇为什么不服气?
因为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我碰见他,
得给他个下不了台!”这句话表现了廉颇的什么性格特点?
蔺相如是怎样做的?他为什么避着廉颇?文中哪些句子
说明了原因?从这可以看出蔺相如的什么品质?
蔺相如尽量避开廉颇,为的是避免两人之间发生矛盾。

句子: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

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这段话表现了蔺相如识大体,为国家利益着想,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
廉颇为什么“负荆请罪”?用文中的句子说说他是如何“负荆请罪”的?从这里可以看出廉颇的什么品质?
因为廉颇居功自傲,与蔺相如闹不团结,而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处处避让廉颇。

他的那些深明大义的话和处处避让的行为深深地感化了廉颇,使他觉得自己心胸狭窄、羞愧难当。

于是去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从这可以看出廉颇知错能改的优秀品质。

总结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廉颇不服,想找机会羞辱蔺相如,将相之间产生矛盾。

经过:蔺相如处处回避、忍辱退让。

结果: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六、总结全文:
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这三个故事,对大家有没有什么启发?
七、布置作业:
复述这三个故事。

根据“负荆请罪”这个故事,写一篇至少400字的感想。

附板书设计:
起因:秦强大,欲骗取和氏璧
完璧归赵经过:蔺相如与秦王斗智斗勇
结果:完璧归赵

起因:秦王要报复
相渑池之会经过:鼓瑟、击缶、拼了
结果:维护了赵国的尊严
和起因:廉颇不服气
负荆请罪经过:脱下、背上、上门请罪
结果:将相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