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耦合关系的土地利用效益评价_以广州和深圳为例
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转型发展耦合研究进展及展望
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转型发展耦合研究进展及展望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和工业化的深入推进,土地利用转型已成为乡村转型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在这一过程中,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与乡村经济、社会、生态等多个方面的转型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了复杂的耦合关系。
本文旨在综述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转型发展之间的耦合研究进展,分析当前研究的主要成果与不足,并在此基础上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本文将首先回顾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转型发展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明确研究的核心内容和边界。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和评价,总结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转型发展耦合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深入探讨土地利用转型对乡村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影响机制,以及乡村转型发展对土地利用转型的响应与反馈。
本文将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推动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转型发展耦合研究的深入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土地利用转型的概念及驱动力分析土地利用转型是指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土地利用方式、结构和功能发生的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化。
这种转型不仅涉及土地利用的物理形态,更包括其经济、社会和生态功能的转变。
从概念上讲,土地利用转型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它反映了人类对土地资源利用方式的深刻变革。
土地利用转型的驱动力是多元且复杂的。
其中,经济发展是最主要的驱动力之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和利用方式也在不断变化。
例如,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了农村向城市的转变,大量农用地被转化为建设用地,从而改变了土地利用的结构和功能。
政策和制度也是影响土地利用转型的重要因素。
政府通过制定土地政策、规划和管理制度等手段,引导和调控土地利用的方向和速度。
这些政策和制度往往与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紧密相关,对土地利用转型产生深远的影响。
技术进步也对土地利用转型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新的农业技术、工程技术和信息技术等的应用,提高了土地利用的效率和效益,推动了土地利用方式的变革。
城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研究
城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研究在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是一个关键问题。
城市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会导致生态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研究城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首先,城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需要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
传统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往往以经济增长为导向,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
为了实现城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需要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制定并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
同时,需要加强对城市生态系统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其次,通过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促进城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合理规划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增加绿地和公共空间的比例,建设生态回应系统,增强城市的生态服务功能。
例如,建设城市公园、湿地和森林公园等,提供居民休闲娱乐的场所,提高城市的生态质量。
同时,减少工业区和污染源的扩张,避免排放污染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三,要加强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协同管理。
城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需要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公众的共同参与。
政府应加强对土地利用规划和环境评估的监管,确保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一致性。
同时,要加强对土地利用政策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此外,利用科技手段推动城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也是非常重要的。
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如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和数学模型等,可以对城市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进行监测和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可以利用智能化系统进行土地利用规划和决策,减少人为误差,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率和生态环境的质量。
最后,城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需要在全球背景下进行研究。
城市化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不同国家和地区面临着不同的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挑战。
因此,国际合作和经验交流非常重要。
基于POI 数据的城市土地混合利用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以杭州市主城区为例
第35卷 第8期2021年8月Vol.35 No.8Aug.,2021中国土地科学China Land Science doi: 10.11994/zgtdkx.20210811.160104基于POI 数据的城市土地混合利用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以杭州市主城区为例周 德1,2,钟文钰1,2,周 婷1,2,戚佳玲1,2(1. 浙江工商大学土地资源管理系,浙江 杭州 310018;2. 浙江工商大学中国土地与城市治理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0018)摘要:研究目的:基于POI数据开展杭州土地利用混合度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为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供新路径。
研究方法:空间格局分析、半方差函数、分层线性模型。
研究结果:(1)杭州土地利用混合度总体偏低;(2)土地利用功能混合度总体上低于土地利用结构混合度;(3)土地利用混合度存在显著的空间正自相关性,以主城区为中心向周围逐渐递减,呈辐射状分布,具有明显的边缘效应;(4)土地利用混合度空间上呈现明显的带状异向性;(5)土地利用混合度与人口密度、公交站点数量、到铁路和到钱塘江的距离以及规划用地管制分区级别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与第一产业比重、到地铁的距离、到公路的距离以及到西湖的距离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研究结论:规划层面,应加强将土地混合利用理念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治理层面,应建立土地混合利用空间差异化管理和空间联动管理等管控机制。
关键词:POI 数据;土地混合利用;土地多功能利用;空间相关性;空间异质性中图分类号:F29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8158(2021)08-0096-11收稿日期:2021-05-29;修稿日期:2021-07-26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9BGL28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1301619);浙江工商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2021)。
第一作者:周德(1980-),男,安徽枞阳人,博士,副教授。
城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及其耦合关系研究——以桂林市为例
城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及其耦合关系研究——以桂林市为例颜开发;叶祥峰;苏黎馨【摘要】通过建立城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及其耦合度评价模型,对生态环境重点关注城市桂林市的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及其耦合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桂林市的土地利用效益有着不同于沿海经济城市的特点.2002-2009年,桂林市土地利用效益迅速增长,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总体上处于协调发展状态,两效益的耦合度在2007年达到最高水平.由于桂林市土地利用生态环境效益发展速度高于社会经济效益发展速度,2008-2009年,两者的耦合度呈现略微下降趋势.%Through establishing the evaluation model of city land use benefit and it’s coupling degree,the social and economic benefits,the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 benefit and it’s coupling degree of land use were researched in Guilin city wher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a major concern.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land use benefit of Guilin i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coastal economic cities in our country.From 2002 to 2009,the land use benefit increase rapidly,the social economic benefit an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land use developed coordinately in general,the coupling degree of two benefits reached the highest level in 2007.Becaus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benefit’s develop ment speed is faster than social economic benefit of Guilin city’s land use,from 2008-2009,the coupling degree of two benefits is show a downward trend.【期刊名称】《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1(024)004【总页数】5页(P449-453)【关键词】桂林市;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耦合关系【作者】颜开发;叶祥峰;苏黎馨【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福建福州350007;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福建福州350007;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福建福州350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01城市土地是城市中各种人类活动存在的载体.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城市土地利用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与此同时,城市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效益也愈来愈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1-4].正确处理好城市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之间的关系,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益,已经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和核心问题[5-7].目前,学术界对于城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的研究较多,关于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之间的耦合或者协调关系研究较少.在现有关于土地利用耦合关系的研究中,梁红梅等基于系统工程理论建立了土地利用效益耦合模型,将土地利用效益的耦合关系分为低级共生、协调发展、极限发展和再生发展4个阶段,搜集20多年的资料对深圳、宁波市等沿海经济发达城市的土地利用耦合关系进行研究,得出近20多年来,两市的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耦合关系由低级共生过渡到协调发展阶段,而随着时间的变化,协调发展阶段的协调程度亦有所不同.已有研究认为,沿海经济城市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效益滞后于社会经济效益发展[8-9].曹堪宏等以广州、深圳市为例,通过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关系模型对两市的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关系进行研究,得出两市的土地利用效益可能进入极限发展阶段的结论[10].桂林市是国内外知名的旅游城市,也是国务院批准的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唯一城市,桂林市的城市定位决定了它在土地利用方面有着不同于沿海经济城市的特点.本文以桂林市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时期的土地利用效益及其耦合关系.1.1 效益评价模型土地利用效益是指土地利用所带来的各种有用成果的总称,分为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涉及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各个方面,内涵十分丰富.目前,通常采用多因素加权模型对土地利用效益进行评价.设Q1、Q2分别表示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则其一般函数为:式中,xi,yj为分别为两系统的评价指标,ai,bj为相应评价指标的权重.1.2 耦合度模型土地利用所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两者之间具有非线性关系[11].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了一个复合系统,其协调发展的耦合程度即为耦合度.根据一般系统理论,设A、B 为受自身与外界影响的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子系统与生态环境效益子系统的演化状态,VA为社会经济效益系统发展速度,VB为生态环境效益系统发展速度.则有:A、B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任一个子系统的变化都会引起整个系统的变化,设V为整个系统的发展速度,则V由VA和VB共同决定.在二维平面中,以VA、VB为变量建立坐标系,则V的变化轨迹即为坐标系中的椭圆[12].VA与VB之间的夹角即为耦合度,满足α=arctanVA/VB.如图1所示,在土地利用效益复合系统的一个演化周期之内,系统将经历4个阶段:当-90°<α≤0°时,系统处于低级共生阶段,此阶段土地利用强度较少,生态环境容量较大,两子系统的发展水平都很低;当0°<α≤90°时,系统处于协调发展阶段,此阶段两子系统的发展水平较高,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都很明显,当α=45°时,系统处于最佳协调水平,当α接近0°或90°时,系统之间不甚协调;当90°<α≤180°时,系统处于极限发展阶段,此阶段由于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效益发展受到制约,从极限开始下降,最终将导致系统的瓦解.当-180°<α≤-90°时,系统处于再生发展阶段.由于两子系统都处于不良状态,旧系统瓦解,新系统产生[8].土地利用新旧系统的关系表现为再生、循环、停滞、倒退4种模式[13].2.1 数据来源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主要是《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3-2010)》、《广西统计年鉴(2003-2010)》、《桂林市环境质量状况公报(2002-2009)》.2.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1)数据的无量纲化.为使各项评价指标具有可比性,须对各项指标的原始数值进行标准化处理,以消除量纲,得到标准化后的数值,以此作为评价的基础.处理方法为:式中xij为指标实际值,yij为无量纲化后的数值,i为指标个数,j为年份(2002-2009年),aij为第i个指标的最大值,bij为第i个指标的最小值.2)熵值法确定权重.熵值法是一种通过判断系统的有序程度进而确定权重的方法,一个系统的有序程度越低,则信息熵越大,其信息的效用值越小.在城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中,某项指标的熵越大,其对土地利用效益的影响越小,权重系数就越低,反之亦然.所以,根据信息熵可以计算各项指标的信息效用值,从而计算出权重,为效益评价提供基础.其计算公式[14]如下:其中,ej为为第j项评价指标的熵值,i为评价的年份(取值为1-8),yij为第i年第j项指标的无量纲化值,K为调节系数,dj为第j项指标的差异系数,Wj为第j项指标的权重系数.3)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为准确、科学地评判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本文根据桂林市的实际情况和评价模型的要求,选取了地方财政收入等22项评价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熵值法确定各项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见表1).3.1 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根据上文评价模型中的多因素加权模型和评价指标体系计算得到2002-2009年8年间桂林市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评价值(见图2).在这8年中,桂林市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总体上都呈现上升的发展趋势.社会经济效益值从2002年的0.14上升到2009年地0.329,生态环境效益值从2002年的0.145上升到2009年的0.541,生态环境效益的上升幅度高于社会经济效益.3.2 耦合度研究利用SPSS17.0软件,分别对上述两曲线进行非线性拟合,得到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关于时间t的函数:分别对上述两函数求导,得出桂林市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系统和生态环境效益系统发展速度VA、VB:根据公式α=arctanVA/VB,计算得出2002-2009年桂林市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度,见图3.2002-2009 年,桂林市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度介入0~39.336°之间,土地利用系统处于协调发展阶段.2002-2007年,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度持续上升,从0°发展到最高峰39.336°,土地利用系统从协调发展阶段的不甚协调向最佳协调靠近.2007-2009年,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度略微下降,2009年的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度为38.119°.近10年来,桂林市正确处理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土地集约化利用不断加强,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迅速提升.特别是2007年以来,桂林市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全市森林覆盖率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较快增长,导致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效益发展速度高于社会经济效益发展速度,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整体协调性呈现略微下降趋势.通过利用系统科学理论和方法,建立多因素加权和耦合度模型,直观地评价了桂林市的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及其耦合度.研究结果表明,基于一般系统理论的耦合度模型能够较好地运用于城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及其耦合度研究.桂林市作为生态环境重点保护和建设城市,其土地利用效益有着不同于沿海经济城市的特点.2002-2009年,桂林市土地利用效益处于协调发展状态.其中2002-2007年,桂林市土地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快速发展,两效益的耦合度在2007年达到最高水平.2008-2009年,桂林市土地利用生态环境效益发展速度高于社会经济效益发展速度,其耦合度呈现略微下降趋势.基于上述研究,为促进桂林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对桂林市土地利用提出如下建议:1)桂林市的土地利用表现出社会经济效益略显滞后的现象,这说明桂林市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与其作为国内外知名的山水旅游城市的性质是相一致的.今后应巩固生态环境保护成果,以建设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为契机,继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打造更加生态、宜居的世界旅游名城.2)由于受到旅游城市这一城市定位的影响,桂林市特别是市区受到严格的规划限制,城市容量、居住用地和工业用地等受到严格控制,各类建设项目也相应被严格限制发展,地方政府财政增长乏力,旧城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今后桂林市应正确处理好建设与保护的关系,协调城市土地利用,加快发展临桂新区,打造新的经济中心和就业中心,提高桂林市整体经济实力和政府财力,改善人们生活条件,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相关文献】[1]张忠国,高军.从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来探索城市土地利用的合理模式[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14(2):104-107.[2]陈兴雷,李淑杰,郭忠兴.吉林省延边朝鲜自治州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度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2009,23(7):66-70.[3]周刚,晏涵.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的研究进展[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6(1):24-26.[4]邓伟,杨华,崔艳军.重庆主城区近30年来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评价[J].水土保持研究,2010,17(3):232-236.[5]郭嵘,陆明,卢军.可持续城市化发展问题[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3,35(9):1147-1149.[6]陆铭.重构城市体系—论中国区域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0,(5):15-26.[7]郑斌,黄丽娜,卢新海.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中的全面可持续观—国内外研究比较与评述[J].中国土地科学,2010,24(3):75-79.[8]梁红梅,刘卫东,刘会平,等.深圳市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的耦合关系研究[J].地理科学,2008,28(5):636-641.[9]梁红梅,刘卫东,刘会平,等.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的耦合关系—以深圳市和宁波市为例[J].中国土地科学,2008,22(2):42-48..[10]曹堪宏,朱宏伟.基于耦合关系的土地利用效益评价—以广州和深圳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10,8:58-66.[11]黄金川,方创琳.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机制与规律性分析[J].地理研究,2003,22(2):211-220.[12]李崇明,丁烈云.小城镇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模型及应用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4,24(11):134-139.[13]刘耀彬,宋学峰.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模式及判别[J].地理科学,2005,25(4):408-414.[14]刘力,邱道持,粟辉,等.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9(5):887-890.。
基于底质条件的广东东部海岸带土地利用适宜度评价
到最 大 的社会 、 济 和生态 效益 为 目的 , 经 进行 土地 的
规划 和利 用 。在人 类 活动 比较 频繁 地 区的土 地利 用
模 型通 常是根 据 特定 海 岸 带 的特 点 所 建立 的 , 不 而 同 区域 的海岸 带 的土地 开 发利用 方 式有 着各 自的区
式 中 , 为最终 的结果矩阵 中的 i G, 类土地 利用相 对 于
J 类评价 因素 分级 的 土地 利用 适 宜度 , u d p( / Ron u 1 ,) O 0 是一个对 a / 0向上 取整 的函数 。 1
最 多会 有 mx/种 组 合 , t ' 各种 组 合 的 面积 可 以表 示 为 m×n的矩 阵形 式 , 矩 阵 A 所示 , 表示 为第 i 如 A
带 进行 了土 地利用 适 宜度 的定性评 价 。 2 2 L n US M 模型 过程 . ad E
∑ A , 一∑ A 分 标准 矩阵的 别是 化后 行
J= 1 i 一1
总值 与列 总值 。
2 2 2 土地利 用适 宜度 在单 一底质 条 件下 的权 值 ..
具 体过 程通 过式 ( ) 2 和式 ( ) 成 : 3完
口 一
』 z
,
( 2)
6 一
J
,
() 3
式 中 , 为根据 土地 利用 面积 百分化 处 理后 的面 积 a ,
矩阵 中第 i J列 的值 , 为根 据 地 形 因素 分 级 面 行 b 积百分 化 处理后 的面 积 矩 阵 中第 i j 的值 ,T 行 列
反 之 则 小 。所 以要 对 单 一 土 地 利 用 适 宜 度 评 价 结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中的空间效益分析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中的空间效益分析一、引言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城市的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
其中,空间效益是评估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指标之一。
本文将从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背景和意义入手,探讨空间效益的概念和评价方法,并分析空间效益在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
二、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背景和意义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是指为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结构,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土地资源变得越来越紧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成为当务之急。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制定,可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
三、空间效益的概念和评价方法空间效益是指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所带来的空间布局和结构的改变所产生的效益。
评价空间效益的方法有很多,常用的方法包括生态效益评价、经济效益评价和社会效益评价等。
1. 生态效益评价生态效益评价是评估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
通过对规划区域的生态系统进行调查和研究,评估规划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包括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气候调节等方面的效益。
评价方法可以采用生态足迹分析、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等。
2. 经济效益评价经济效益评价是评估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
通过对规划区域的经济产出、就业、税收等指标进行分析和评估,评估规划对经济的贡献程度。
评价方法可以采用投入产出分析、经济影响评估等。
3. 社会效益评价社会效益评价是评估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程度。
通过对规划区域的社会服务设施、社区发展、居民生活质量等指标进行分析和评估,评估规划对社会的贡献程度。
评价方法可以采用社会影响评估、社会生活质量评价等。
四、空间效益在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空间效益在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可以通过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减少土地浪费,增加城市绿地和公共空间的比例,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
土地利用效益的耦合关系的研究——以西安为例
社会 经济效益 与生态环境效益之 间的关系 。结果表 明 ,9 2 0 8年西安 市土地利用 效益耦合 度的走势 是先 19 —20 升后 降 , 呈抛物线变化 , 并且介于 1 . 3~8 . 4之间。19 —1 9 4 1。 1 8。 9 2 9 4年 , 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 益与生态 环境效益 的关 系从 不太协调 向最 佳协调状态发展 ;9 5 0 3年 , 19 —20 土地 利用效益 的耦合度 在较高水平上 缓慢增加 , 社会 经济与生态环 境的胁迫 与限制作用开始显现 ;0 4 0 8年 , 2O —2 0 土地 利用社会经济效 益与生态环境 效益之间 的关
究全 国 l 个 城市 的土 地利用综 合 效益 时 , 4 选取 的生 由社 会经济 效益 子系 统和生态 环境 效益 子系统 两部 态效 益指标 主要包 括城 市用地 结构 、 污染 状况 等 ; 经 分组 成 。环 境经 济学 理 论 认 为 , 生态 环 境 和社 会 经
济效 益包括 经济发 展水 平 、 济结 构水平 、 经 经济 辐射 济是 紧密联 系 的 , 生态 环境是 社会 经济 的基础 , 社会 水平 ; 社会 效益则 侧重 于城市 居 民生活质 量 、 生活方 经济 发展对 生态 环境 的变 化起 主导 作 用 , 社会 经济 便 和出行便 利 程 度 、 民生 活 水 平 等 。张 旺锋 等 … 的发 展对生 态环 境产 生 好 的或坏 的影 响 , 人 2 ] 生态 环 境 引入 地均二 三产业 产值 、 经济 密度 、 工业 土地集 约率 的变 化又反 过来影 响社 会经 济 的发 展[ 。土地 利用 7 ]
基于耦合关系的中国区域土地利用效益水平测度
在新 形势 下 , 地 具 有 资 本 、 产 、 源 “ 土 资 资 三位 一 体 ” 的属性 , 正 是 这 种 属 性 使 得 土 地 成 为 “ 济— —社 而 经 会— —生 态 ” 成 的复合 系统 , 组 也使 得 土 地 的利 用 效 益相 应地 是 由经济效 益 、 社会效 益及 生态效 益组成 的复合 效益 体 系 。在 该复合 效益体 系 中 , 由涵养水 源 、 土保 持 、 水 净化 土壤 、 改善 小气候 、 善大气 质量 、 改 保持 生物 多样 性等 组成 的生态 环境效 益子 系统反 映了土地 的 自 再 生产 过程 , 然 由 食 物生 产和原 料供应 等 所 反 映 的经 济效 益 子 系统 及 由粮 食 安全 、 会保 障 、 间 及景 观 、 社 空 科学 文化 等 ” 所 反 映 的 …
用提 供参考 。
1 土地利用效益系统 、 评价指标及评价 方法
1 1 土地 利用 效益 系统 .
利用 效益 的整体思 路与 最终 目 。 标 12 评价 指标体 系的 建立 . 指标体 系是评 价 的基础 , 指标选 择 的好 坏 对评 价结 果 有 重要影 响 。为设 计适 合本研究 的评 价指标 体 系 , 笔者 依 据 上述对 土地利 用效益 系统 的认识 和相关 文献 , 步 初 设 计 了包 括经 济 、 社会 、 生态 、 境 四个 子 系统 , 会 经 济 环 社 和生态环 境两个 大系统 的指标 体系 , 在征 询有 关专 家 意见
中国 人 口 ・ 源 与环 境 资
21 0 2年
第 l期
存在差 异 。综 上 , 研究 将 从 土地 利 用 的基 本 属性 出发 , 本
展 的有 利及 不利条 件 , 终 达 到两 个 子 系统 的协 调 发 展 , 最 对推 动人地 、 乡 等协 调 、 持 续发 展 具 有 重要 意 义 。具 城 可 体来说 , 有效利 用生 态环 境 系 统所 提 供 的支 持 , 低 人类 降 活动对 生态 环境造 成的破 坏 ; 社会 经济发 展 的成果 进 一 将
土地集约利用的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以广东省为例
wa . 8 n . 8 ep ci l , i h to h  ̄in , a nn n h no r l lwe h n s 0 1a d 0 6 6 rs et ey whl ta fZ a a g M o ig a d S a tu wee a o rta 2 v e l
( 州 大 学 地 理 科 学 学 院 , 东 广州 广 广 500) 10 6
摘 要: 文以广东省 2 个地区为研 究对象 , 本 1 在构建土地集约利用 DP S评价模 型的基础上 , R 利用 2 0 0 8年广东 省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 和 20 年广东省统计年鉴数据 , 09 运用 因子 分析法 、 相关分析法 等数量统计模 型 , 广东 对 省各地 区土地集 约利用 的空间差异综合情况进行分析评 价. 结果表 明 , 东省各地 区土 地集约利用 状况的空 间差 广 异程度十分显著 , 深圳 、 广州的土地集约利用综合程度最 高, 得分分别 为 20 1 0 6 6而湛江 、 名、 .8 和 .8 , 茂 汕头的土地 集约利用综合程度较低 , 得分均在 一0 5以下. . 针对研究 区土地集 约利 用状况的空间差异特征 , 分析 了造成 差异的 影响因素, 以期从人地和谐以及协调区域平衡稳定发展的角度 , 为广东省各地 区合理 配置土地利用结构 , 实现土地 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 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 土地集约利用 ; 空间差异 ; 影响 因素 ; 广东省
中 图分 类 号 : 0. F3 12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 0 34 1 (0 0 0 1 30 1 0—3 5 2 1 )300 —7
Sp ta if r n it0 nd i fue c a t r fl n nt nsv e a ild fe e ta in a n l n e f c o so a d i e i e us
基于土地利用—生态系统耦合模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以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为例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 B e i j i n g n o ma r l u n i v e r s i t y , B e i j i n g N o r m l a U n i v e r s i t y , B e i j i n g 1 0 0 8 7 5 , C h i n a ) y Fr o m t h e Fa r mi n g -Gr a z i n g Tr a n s i t i o n a l Zo n e o f No r t h e r n Ch i n a
J I ANG L i , XU Xi a , L I U Yi n g - h u i , XU L i , T I AN Yu - q i a n g
f u n c t i o n s , a n d p r o p o s e d a me t h o d b a s e d o n l a n d u s e— t e r r e s t r i a l e c o s y s t e m c o u p l e d mo d e l t o e s t i ma t e t h e l a n d u s e e c o s y s t e m s e r v i c e
Ab s t r a c t :L a n d u s e i s a n i mp o r t a n t p a r t o f t h e h u ma n- e a t r h s y s t e m,i t c a n p r o v i d e h u g e e c o s y s t e m s e r v i c e s . T h i s p a p e r c o n s i d e r e d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双核”发展浅议——基于广州市和深圳市产业统计数据分析
4. 广州市与深圳市工业、三次产业发展对比分析
4.1. 广州市和深圳市工业发展比较
4.1.1. 基于区位熵分析区域优势产业
区位熵分析分别基于珠江三角洲城市群1和国家层面做了两次计算。分别以广州市和深 圳市工业细分行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比上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中国) 行业产值占中国 (珠 江三角洲城市群) 工业总产值比重得到。 第三产业区位熵计算则采用行业增加值和第三产业 增加值计算。 从下面所示两个表格看, 深圳市工业有 10 个行业全国区位熵超过 1, 而广州市有 17 个, 几乎为深圳的两倍。 深圳的优势产业门类较少且偏重于计算机、 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广州的优势产业门类分布相对均衡,体现出了重化工业和传统制造业在三角洲地区的优势。 全国层面,两个城市的优势产业有一定同质性,广州与深圳有 7 类优势产业门类相同, 分别为文教美工、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水的生产 和供应业、家具制造业、塑料制品业、仪器仪表制造业和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这说明二 者在这几类行业存在一定的竞争性。
ij>2
则表示该产业的生产主要为区外服务。
3.2. 波士顿矩阵法
又称四象限法,由美国管理学家布鲁斯·亨德森(B. Henderson)首创,起初用于分析 产品市场引力。基本原理是将在坐标图上,以纵轴表示企业销售增长率,横轴表示市场占有 率,各以 10%和 20%作为区分高、低的中点,将坐标图划分为四个象限,依次为“明星类产 品(★)”、“问题类产品(?)”、金牛类产品(¥)”、“瘦狗类产品(×)”。后被引用到产 业分析,基本方法是以各行业产值(或增加值)占所属产业总产值(或增加值)比重作为 X 坐标,该行业产值(或增加值)年均增长率作为 Y 坐标,与横坐标平行的直线 Y=b 表示该地 区某产业年均增长率;与纵坐标平行的直线 X=a 代表支柱行业的临界比重值,一般选 a=5%。 由这两条线将各工业产业分成以下四种类型:
基于耦合关系原理的土地利用功能分区
孟祥旭等:基于耦合关系原理的土地利用功能分区
27
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要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按照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来规范空间开发秩序,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主体功能区划的基本思路是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发展潜力等要素 进行综合分析,划分出具有某种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单元,是进行宏观调控、实施区域差别政策的基础,同时也 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空间开发和布局的基本依据。新形势下,土地利用功能分区要体现主体功能区划的要 求,整合社会经济、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等要素,明确土地利用主导方向及功能定位,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科 学的决策依据。
准则 土地开发强度 发展潜力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土地保护力度
表 1 土地利用功能区的界定
Tab.1 Definition of functional zoning for land use
优化开发区
重点开发区
适度开发区
很高
较高
一般
较大
很大
较小
减弱
较强
较弱
较小
一般
较大
禁止开发区 低 很小 很弱 很大
2 土地开发利用与保护的耦合关系原理
控提供依据。研究方法:以广西柳城县为例,通过对基本区划单元的耦合关系评价,得到土地开发利用指数和土地保护指
数在空间上的组合,并据此确定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研究结果:将研究区域划分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适度开发区
和禁止开发区,使各区划单元的土地利用、经济发展水平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得到较好的匹配。研究结论:分区方案及结
表 2 土地开发利用评价体系 Tab.2 Evaluation systems of land development
准则层 土地开发利用
基于耦合协调度的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空间差异分析
四川省土地总面积48������5万 km2, 占 全 国 总 面 积 的5������1% , 下 辖1 个 副 省 级 市 、17 个 地 级 市 、3 个 自 治州.四川省位于中国大陆地势3大阶梯中的第一 级和第二级,即处于第一级青藏高原和第二级长江 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带,高低悬殊,西高东低的特点 特别明显.西部为高原和山地,海拔多在3000m 以 上;东部 为 盆 地 和 丘 陵, 海 拔 多 在 500~2000m. 全省可分为四川盆地、川西高山高原区、川西北丘 状高原山地区、川西南山地区、米仓山大巴山中山 区5大 部 分. 四 川 地 貌 复 杂, 以 山 地 为 主 要 特 色, 具有山地、丘陵、平原和高原4种地貌类型,分别 占全省面积的74������2%、10������3%、8������2% 和 7������3%. 截 至2015 年 年 底 , 农 用 地 面 积4006������13 万 hm2, 占 全 省土 地 面 积 的 86������09%, 建 设 用 地 面 积 144������05 万 hm2,占全省 面 积 的 3������10%, 未 利 用 土 地 503������1 万 hm2,占全省土地面积的10������81%, 各 二 级 地 类 面 积 及 比 例 情 况 见 表 1.
土地是一个国家和地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 基础,是人类不可出让的生存及再生产条件.随着 近年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无论在深 度还是广度上都不断加深.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土地 资源是一 个 固 定 值, 如 何 不 断 提 高 土 地 利 用 效 益, 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基本命题.土地利用经济效益 是土地利用效益的核心,是指对土地的投入与取得 的产品 (或 服 务) 之 间 的 关 系. 通 过 对 土 地 利 用 经 济效益的研究,可以为土地资源的优化布局和合理 利用提供依据,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基于“双评价”的城镇开发边界划定实证研究——以中山市为例
基于“双评价”的城镇开发边界划定实证研究 ——以中山市为例罗伟玲吴欣昕刘小平张大川刘鹏华何家律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Delimitation of Urban Development Boundary in the Background of “Dual-Evaluation”: A Case Study of Zhongshan CityLUO Weiling1, WU Xinxin2, LIU Xiaoping2, ZHANG Dachuan2, LIU Penghua2, HE Jialv2 (1. Guangdong Guodi Planning Technology Co., Ltd, Guangzhou 510275, China;2. School of Geography and Planning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275, China)Abstract Nowadays, delimiting urban growth boundary (UGB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means to promote urban smart growth in China, as well as the key task of spatial planning. Based on the trend of China's spatial planning system reform, this paper takes Zhongsh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as the research area, and studies the delimitation method of urban development boundar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dual-evaluation” of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and urban growth suitability, and proposed the method of combining future land use simulation (FLUS) model to delimit the UGBs under the context of “dual-evaluation.” The research demonstrates that this method can take references from the “dual-evaluation” result scientifically, so as to delimit the UGBs on the basis of comprehensive consideration of urban development potential, which could benefit urb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Keywords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urban growth suitability; urban growth boundary (UGBs); FLUS model作者简介罗伟玲,广东国地规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吴欣昕、刘小平(通讯作者)、张大川、刘鹏华、何家律,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耦合MOP与GeoSOSFLUS模型的县级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复合优化
文献综述
MOP模型在土地利用优化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其优点在于将多目标转化为单 目标问题,通过权重系数调整,实现不同目标之间的平衡。然而,MOP模型也存 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无法处理非线性关系、对参数敏感等。而GeoSOSFLUS模型则 是一种基于生态-社会-经济多尺度耦合的土地利用优化模型,具有考虑多重因素、 可操作性强等优势。然而,该模型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数据质量 要求高、计算过程复杂等。
参考内容
摘要
本次演示旨在探讨耦合多目标优化(MOP)与偏好序关系扩展(PLUS)模型 的土地利用覆被结构与空间优化研究。通过引入MOP和PLUS模型,实现了对土地 利用覆被结构和空间优化的全面分析,为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生态效益提供 科学依据。
引言
土地利用覆被结构与空间优化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对于实现土地资源的 合理配置、提高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土地利用覆被 结构复杂,空间优化面临诸多挑战。因此,本次演示旨在通过耦合MOP与PLUS模 型,为土地利用覆被结构与空间优化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县级行政区域为研究对象,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样本进行实证研究。 首先,收集和整理土地利用现状数据、自然社会经济数据等,构建MOP和 GeoSOSFLUS模型。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模型参数,进行模型的运行和优化方 案生成。最后,对优化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和比较,提出县级土地利用结构与布 局的复合优化建议。
结论
本研究通过耦合MOP与GeoSOSFLUS模型,为县级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的复合 优化提供了一种科学有效的方法。然而,研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未考虑到 政策因素的影响、数据质量要求高等。未来的研究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加强政 策因素对土地利用优化的影响分析、寻求更加精确的数据来源和方法、将其他因 素(如人口、经济等)纳入优化模型等。
基于适宜性评价的深圳梅林云步道选线研究
风景园林实践笔者以深圳市梅林山步道选线研究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及对基础资料的收集、分析,从场地的特征出发,搭建了以游憩与生态为导向的适宜性评价体系,最终结合具体用地规划、场地的相关保护规划及实地调研,基于场地的价值资源的空间分布形态,多方面优化调整,得出最终的选线方案。
2 梅林山步道建设项目概况梅林山地处深圳市南山、龙华与福田三区交界处,为深圳城区的中心山体。
深圳作为特大型中心城市,在粤港澳大湾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建设背景下,其城市的成就也建立在经济发展和环境影响两方面的压力相互矛盾的关系之上[9]。
因此,梅林山步道建设条件更为复杂,影响力也更为深远。
对其步道选线进行评价与研究,对深圳城市的生态意义、可持续发展及承载的文化价值具有重大的意义。
2.1 梅林山概况梅林山属于深圳市中部的鸡公山系,海拔最高处约400 m ,其山脊呈东西走向,山头连绵,东连银湖山、西接塘朗山(图1),是深圳市中心区域北面的一道天然山体屏障[10]。
塘朗山、梅林山、银湖山共同构成城市重要的背景山脊(图2),是深圳中心城区生态安全格局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深圳核心中轴线北段的景观节点,是连接城南、城北2个区域的绿色门户。
梅林山主要生态系统基本完整,山脚坐落着深圳市重要的饮用水源水库——梅林水库,林区囊括了多种动植物栖息地,生物多样性丰富。
但场地中存在着高压走廊、高速路等城市基础设施,在对城市空间造成了割裂的同时,也对山体的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
梅林山如大多数城市的浅山区域一样,留存着丰富的风景资源与文化遗产。
山区的植物景观资源分为沟谷季风常绿阔叶林、低地季风常绿阔叶林、山地常绿阔叶林、灌草丛和人工林等类型;地质地貌景观主要有花岗岩石蛋景观、山地景观及缓坡平地景观等;水体主要有溪流和小型天然湖2种,溪流四季流水潺潺 [11]。
梅林山区域也是珠江三角洲2号区域绿道深圳示范段所在地,留存了历史上的二线关巡逻道,绿道上的特区边防线、铁丝网、石板路等边境军事特色设施,都是二线关独具代表性的历史遗迹,构成深圳特区的最初记忆[12]。
耦合神经网络与元胞自动机的城市土地利用动态演化模型
图 1 城市土地利用动态演化模型框架图 Fig. 1 Schematic representation of the model frame of urban land use evolution
对于每一个模拟单元,有 n 个属性变量,这些变 量分别对应于神经网络第 1 层的 n 个神经元,它们 决定了每个单元在 t 时的土地利用转换概率,表达 式如下:
第 27 卷 第 6 期 2010 年 11 月
干旱区研究 ARID ZONE RESEARCH
文章编号: 1001 - 4675( 2010) 06 - 0854 - 07
Vol. 27 No. 6 Nov. 2010
耦合神经网络与元胞自动机的城市土地
*
利用动态演化模型
井长青1,2 , 张永福1,2 , 杨晓东1,2
坐标系,统一生成 40 m 的 Grid,最后再生成 ASCⅡGrid 格 式。本 研 究 中,3 个 距 离 参 数 的 提 取 采 用 ArcGIS 软 件 中 Spatial Analysis 模 块 中 Distance 命 令。公路层和铁路层从 2009 年土地利用现状图中 提取,并用 Distance 命令计算研究区内离公路和铁 路的距离; 市中心坐标的选取以政府所在地位置代 替。邻居范围内各土地利用单元数直接由模型中开 发的 GIS 功能模块自动计算提取,并进行归一化处 理。 2. 2 神经网络训练
* 收稿日期: 2010 - 02 - 08; 修订日期: 2010 - 04 - 29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0861006) ; 新疆喀什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项目 作者简介: 井长青( 1986 - ) ,女,新疆石河子市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国土资源评价与地理信息系统. E - mail: jcq0206@ sina. com 通讯作者: 张永福. E - mail: zyf431@ sina. com
基于土地利用—生态系统耦合模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以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为例
基于土地利用—生态系统耦合模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以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为例蒋力;徐霞;刘颖慧;徐粒;田玉强【摘要】土地利用是人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提供巨大的生态服务功能,它的变化也会导致生态服务价值的改变.考虑初级生产、维持CO2和02平衡、养分循环、涵养水源、土壤侵蚀等主要服务功能,以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个基于土地利用生态系统耦合模型的土地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估算方法.估算结果表明,20世纪70年代-2000年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总服务价值呈先下降后回升趋势,由1 434亿元降低到1 296亿元.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和空间格局对生态服务价值也有较大影响,其中耕地和草地的贡献率最大,2000年分别达31%和44%;林地虽然所占面积小,但其生态服务价值比重也不断上升.总体来看,研究区还需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保护.【期刊名称】《天津农业科学》【年(卷),期】2014(020)001【总页数】8页(P74-81)【关键词】LUCC变化;生态服务价值;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作者】蒋力;徐霞;刘颖慧;徐粒;田玉强【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5;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5;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北京100875;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5;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23.22生态系统服务是指通过生态系统自身的结构、过程和功能,直接或间接地得到生命支持产品以及提供服务[1-2]。
根据相关研究提出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类[3-4],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可以归纳为供给功能、调节功能、生命系统支持功能和文化娱乐功能等。
其中,为人类提供食物、工业原材料等可以商品化的功能,称为直接价值功能;而气候条件、水源涵养等难以商品化的功能,称为间接价值功能。
【土地利用“增长-控制”耦合机制分析】什么是耦合机制
【土地利用“增长-控制”耦合机制分析】什么是耦合机制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主要包括土地利用动力学(案例研究的比较分析)、土地覆盖动力学(直接观察和诊断模型)以及区域和全球综合模型这三方面。
国外强调进行大规模、跨学科土地利用变化方面的综合研究,集中于建立模型描述动态变化机制以及人类驱动力辨识等方面,并一直认为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根本出发点就是通过对“人类驱动力一土地利用/覆盖一全球变化一环境反馈”间相互机制的认识,建立能够用来预测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和提供决策支持的模型。
国内的学者主要通过影响因素的考虑,以国内某一特定的大中城市为研究对象,如北京、深圳、扬州等,总结城市土地扩张过程、空间形态及影响因素、机制等,对城市土地合理高效利用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另外也有部分学者对城市非农建设用地的扩张做了整体的考虑,如城市扩张DSR模型、居住用地MAS/Lucc模型等。
总体来看,对于各驱动因子的研究较为深入,但土地利用变化机制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研究方面仍然较为薄弱。
笔者认为,解释土地利用的变化不但需要认识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因素,更需结合政策与决策对土地利用的影响,以及区域土地自身的发展和需求对土地利用变化进行综合思考。
本文利用在系统学和生态学方面比较成熟的耦合原理,综合影响土地利用的增长、控制等因素,建立起土地利用的“增长一控制”耦合模型,藉此探讨土地和人类两者在土地利用变化上的影响过程和结果。
1土地利用“增长-控制”耦合系统理论基础西方国家在工业革命之后,城市的迅猛发展给人类带来空前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二战之后,城市成为各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主旋律,城镇化成为发展中国家在21世纪最显著的变化。
而对城市的“控制”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随着理性规划、倡导性规划、马克思主义规划理论等众多城市管理学派的兴起,对于土地利用的认识日益清晰。
城市化的发展和控制理论的兴起为土地利用“增长一控制”系统提供了基本的研究思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8- 58 - 基于耦合关系的土地利用效益评价——以广州和深圳为例曹堪宏1朱宏伟2内容提要:本文根据系统科学理论建立起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的耦合模型,用耦合度来表达这两种效益之间的协调关系与程度,并以广州和深圳为例,对沿海地区土地利用效益的耦合规律进行比较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1981~2008年28年间,广州和深圳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关系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早期(1981~1984年)的土地利用效益从低级共生向协调发展过渡阶段;中期(1985~2003年)的土地利用效益协调发展阶段;后期(2004~2008年)的土地利用效益不甚协调发展阶段,广州和深圳的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度接近90°,并有不断上升的趋势,这意味着广州和深圳未来的土地利用效益可能进入极限发展阶段。
关键词: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关系协调发展广州深圳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和加快城市进程是中国经济发展中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推进城市化、加快城市化进程则为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广阔空间。
然而,由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带来城市化进程加快,土地的供求矛盾却越来越突出。
国务院要求18亿亩的耕地总量底线至少要守到2020年,因此,在保持耕地总量底线的基础上如何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益,如何让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协调,既是管理层关心也是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国内外很多学者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
Y eh and Wu (1997)探讨了中国城市的新土地开发和城市发展进程,结合土地产权理论和财政分权理论,认为在中国城乡土地产权二元结构的背景下,存在“土地租金剩余”。
梁红梅等(2008)在分析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借助系统科学理论建立了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的耦合模型,用耦合度来表达这两种效益之间的协调关系与协调程度。
土地利用效益的耦合关系为一椭圆轨迹,其系统演化经历低级共生、协调发展、极限发展、再生发展4个阶段。
曹堪宏等(2008)对杭州市土地利用效益的耦合关系进行了研究,认为对土地利用效益耦合机制的分析将有助于地方政府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来调控土地利用不同效益之间的关系,以获取最大和最合理的效益。
周鸿飞(2008)在总结土地利用效率评价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土地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并根据国土资源部和统计部门的数据口径,选取土地总体利用效率、耕地利用效率、工业用地效率、建设用地效率和交通用地效率五个方面的9项指标,分析了浙江省的土地利用效率情况。
本文利用土地利用效益系统的耦合关系模型,以广州和深圳为例分析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重点探讨它们之间的耦合关系,对提高全国土地利用效益,解决农村经济发展和基于耦合关系的土地利用效益评价- 59 -城市化过程中土地的供求矛盾,促进农村经济的和城市经济的共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土地利用效益系统与耦合关系模型(一)土地利用效益及其速度演化方程土地利用效益是由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组成的复合系统,可以概括为社会经济效益子系统和生态环境效益子系统。
社会经济效益是指经济活动给社会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生态环境效益是人类在经济活动中依据生态平衡规律,对环境条件所产生的有益结果,包括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
它们都是具有耦合①关系的非线性系统(见图1)。
图1 社会经济效益系统与生态环境效益系统耦合关系 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效益(1Q )与生态环境效益(2Q )的一般函数为:11,1,2,,ni i i Q a x i n ===∑ (1)21,1,2,,mj j j Q b y j m ===∑ (2)(1)式、(2)式中,i x 、j y 为两个系统的因素,通常用经过无量纲化处理的经济指标来度量;i a 、j b 为各因素的权重,通常通过一定的方法(例如德尔菲法等)来决定。
由于经济指标是按年统计的,通常只能计算出1Q 和2Q 各年份的值,即1Q 和2Q 的时间序列。
然而,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是随着时间连续不断演进的,它们都是时间t 的函数,可用(3)式表示:()()A A t B B t =⎧⎨=⎩(3) (3)式中,A 和B 分别为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子系统和生态环境效益子系统的演化状态(参见Cooper et al.,2006)。
它们相互影响与反馈,1Q 或2Q 的变化,会导致A 和B 的变化;反之,A①耦合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体相互依赖于对方的一个量度。
森林、草场、河湖、土地、大气、矿产资源、水资源、动物资源等人为破坏社会经济效益系统 发展约束生态环境效益系统基于耦合关系的土地利用效益评价- 60 - 或B 的任一变化,也会导致1Q 和2Q 以及整个系统的变化。
由于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是波动的,A 和B 通常是t 的非线性函数,可以通过(1)式和(2)式计算出1Q 和2Q 的时间序列,然后利用一定的计算工具非线性拟合得到。
对(3)式求导可得两个子系统的演化速度,用(4)式表示 :A B dA V dt dB V dt ⎧=⎪⎪⎨⎪=⎪⎩(4) (4)式中,A V 与B V 分别为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子系统与生态环境效益子系统的演化速度。
整个系统的演化速度V 可以看作A V 与B V 的函数,即(,)A B V f V V =,当两个子系统协调时,整个系统也是协调发展的。
因此,可以A V 和B V 为控制变量,通过分析V 的变化来研究整个系统以及两个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关系。
(二)土地利用效益的耦合关系模型由于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系统的演化速度具有周期性,受其影响,土地利用生态环境效益系统的演化速度也出现周期性。
在每个周期内,可以在两维平面(A V ,B V )中分析V ,以A V 、B V 为变量建立坐标系,则V 的变化表现为一椭圆轨迹(生态环境效益系统的演化速度没有社会经济效益系统的变化迅速,幅值偏小)。
如图2所示,A v 的对角α满足ABv tg v α=,则: ABv arctgv α= (5) 根据α的变化,可以确定整个系统的演化状态,揭示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的耦合程度,亦即耦合度。
显然,在一个演化周期内,整个系统将经历低级共生(Ⅰ)、协调发展(Ⅱ)、极限发展(Ⅲ)、再生发展(Ⅳ)四个阶段(见图2)。
图2 土地利用效益的耦合关系 图3 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关系的演化模式基于耦合关系的土地利用效益评价- 61 -当-90°≤<α0°时,系统处于低级共生阶段。
这一时期土地利用的强度较小,生态环境容量大,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都不明显。
当0°<≤α90°时,系统处于协调发展阶段。
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都很明显。
当α等于45°时,土地利用两种效益之间最协调。
当α接近0°或90°时,土地利用两种效益之间不甚协调。
当90°<≤α180°时,系统处于极限发展阶段。
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恶化,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效益受到限制,从极限开始下降。
二者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愈演愈烈,最终导致系统的解体。
当-180°<≤α-90°时,系统处于再生发展阶段。
由于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都处于不良状态,旧系统解体,新系统产生。
如图3所示,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关系的演化表现为四种模式:再生、循环、停滞和倒退(曹利军,1998)。
二、数据来源、指标体系与权重确定(一)数据来源本研究所用数据主要来源于《广东统计年鉴》①、《广州统计年鉴》②、《广州社会统计资料》③、《深圳国民经济和社会统计资料》④、《深圳统计年鉴》⑤及其它相关实地调研资料。
(二)指标体系与权重确定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是由若干因素共同决定的,在确定这些因素及其权重方面,传统的方法为德尔菲(Delphi )法,例如,曹堪宏等(2008)对杭州市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关系的研究,李崇明、丁烈云(2004)对小城镇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评价的研究,都是采用了德尔菲法。
但是,德尔菲法本身存在以下缺陷:第一,在确定指标时主观性太强,指标及其权重都是取决于专家的主观判断;第二,一些主要的指标可能被人为地排除出去。
而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参见杨永恒等,2005)来确定指标及其权重。
相对于德尔菲法,主成分分析方法具有以下优点:第一,在尽可能多地保留原始指标的前提下选出最为主要的指标(主成分);第二,根据主成分分析的结果确定指标权重,避免了主观赋值的影响。
本文原始指标的选取主要采用文献归纳的方法,即根据前人的研究和实践(例如李崇明、丁烈云,2004)进行归纳,最终综合考虑,在社会经济效益方面选取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两个指标作为一级指标,在生态环境效益方面则选取生态效益与环境效益两个指标作为一级指标。
选取的二级指标共24个。
为了消除指标量纲或指标测度量级的不同所造成的影响,需要对指标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对正向指标和负向指标分别按(6)式和(7)式进行标准化。
负向指标包括恩格尔系数、常住人口密度、城镇登记失业率、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量,其余为正向指标。
社会经济效益指标:①广东省统计局:《广东统计年鉴》(1981~2008年,历年),中国统计出版社。
②广州市统计局:《广州统计年鉴》(1981~2008年,历年),中国统计出版社。
③广州市统计局:《广州社会统计年鉴》(1981~2008年,历年),中国统计出版社。
④深圳市统计局:《深圳国民经济和社会统计资料》(1981~2008年,历年),中国统计出版社。
⑤深圳市统计局:《深圳统计资料》(1981~2008年,历年),中国统计出版社。
基于耦合关系的土地利用效益评价- 62 - ()(),()(),i i i i i i ii i x m M m x M x M m −−⎧′=⎨−−⎩对于正向指标对于负向指标 (6)生态环境效益指标:()(),()(),j j j j i jj j j y m M m y M y M m −−⎧⎪′=⎨−−⎪⎩对于正向指标对于负向指标 (7)(6)式和(7)式中,i x 和j y 为指标实际值,i x ′和i y ′为标准化后的值。
i 、j 分别为指标个数,i =1~13,j =1~11。
i m 、j m 分别为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指标中的最小值,i M 、j M 分别为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指标中的最大值。
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环境效益所包含的二级指标如表1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