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社会学中女性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合集下载

社会学对情感和家庭的研究

社会学对情感和家庭的研究

社会学对情感和家庭的研究情感和家庭是人们社交生活中最重要的方面之一。

人类的情感需要倾诉和得到支持,而家庭则是情感交流最密切和最安全的场所之一。

因此,社会学家们一直致力于研究人类的情感和家庭,探索它们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

情感的社会学研究主要包括情感的定义、类型、形成、表达、传递、调节和变化等方面。

情感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之一,是人类心灵的一种反映。

情感产生的原因各不相同,可能是外界事件的刺激,也可能是繁忙的生活压力,还可能来源于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学家们认为,情感可以分为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两种类型。

积极情感如爱、喜欢、满足、快乐等,是正面的情感体验。

消极情感如悲伤、愤怒、失望、焦虑等,则是人们不愿经历的情感体验。

社会学家们还发现,不同文化和社会情境下的人们对情感的认同和表达方式也存在差异。

由于情感是人类的基本需要之一,因此我们需要将其表达出来。

社会学研究发现,情感的表达往往是通过语言和非语言交流方式来实现的。

比如,人们在网络上使用表情符号和情感符号来表达情感,语言上的情感表达常常通过表述人的喜怒哀乐,描述亲密关系以及提出需要获得支持的请求等方式实现。

然而,在情感表达的过程中,家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庭是情感交流最密切和最安全的场所之一,家人之间相互依赖,相互照顾,会有许多情感交流和洩露。

而家庭亲密关系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多年共同生活的积累和沉淀。

家庭亲密关系一旦建立,同住的家庭成员就会逐渐形成一种关系。

在这个共同生活的过程中,人们通过相互帮助、支持、理解和关心,建立起了亲密的关系。

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是彼此信任和承认的基础,是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关怀和支持的重要源泉。

然而,即便是最亲密的夫妻关系也需要保持和谐。

社会学研究表明,婚姻关系的稳定性和幸福感与夫妻之间沟通的质量密切相关。

夫妻之间需要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以避免相互之间的误解和孤独感。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有效的沟通机制应该适度和非侵入性,保持相互尊重和认可。

情感社会学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情感社会学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情感社会学研究的现状与趋势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的情感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因此情感社会学的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

情感社会学是指在社会学领域中研究感情、情感和心理过程的学科。

本文将探讨情感社会学研究的现状、热点和趋势。

一、情感社会学研究现状情感社会学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至今已经发展为一个独立的子学科。

现在,情感社会学的研究方向越来越广泛,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课题:1、情感和人际关系对健康的影响2、情感、性别和家庭结构的互动关系3、情感和教育机会的关系4、情感、种族差异和民族认同的互动关系5、情感、城市化及现代化的互动关系6、情感、政治和公民参与的关系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交媒体也成为了情感社会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现代社交媒体的广泛使用使人们可以在全世界范围内相互交流,并实时地分享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这一新形态的社会互动带来了一些新的挑战,也带来了新的机会。

二、情感社会学研究的热点1、恐惧与仇恨恐惧和仇恨作为情感的一种,是人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仇恨和恐惧的情感经常被媒体和政治运动用来操纵公共的思考和行为。

因此,对于恐惧和仇恨的研究对于减轻文化差异、减少不尊重和减少种族歧视都非常重要。

2、幸福和主观幸福感幸福和主观幸福感是情感社会学非常热门的研究课题。

因为它们直接关心个人生活,它们研究的对象往往是与人们的个人关系有关的变量,如健康、工作、社会支持、家庭、朋友和社交网络等。

研究表明,幸福感和主观幸福感与抗压能力、身体健康和个人成就密切相关。

3、情感传播情感传播研究也是情感社会学中的研究热点。

情感的传播可以通过大众媒体、社交网络、个人互动和非语言交互等各种方式进行。

了解情感传播的机制和交互关系,有助于预测社会情感的发展趋势。

三、情感社会学研究的趋势1、全球化情感社会学研究越来越关注全球化和多文化问题。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人们发现自己与以前感觉陌生的文化和社会群体越来越接近。

关于女性更感性的研究报告

关于女性更感性的研究报告

关于女性更感性的研究报告
女性更感性的研究报告
摘要:
女性在感性方面与男性有较大差异是一个广泛讨论的领域。

本报告概述了一些关于女性更感性的研究,包括神经科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研究结果。

研究发现,女性在情感表达、共情能力和情绪体验方面有一些与男性不同的特点。

这些差异可以部分解释为生理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 神经科学的研究发现:
神经科学的研究发现女性在感性方面的大脑活动与男性有所不同。

如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研究显示,女性更活跃的大脑区域与情感处理、自我意识和社会认知等有关。

这些结果表明女性更容易对情感刺激做出反应,并且更注重社交互动。

2. 心理学的研究发现:
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女性在情感表达和共情能力方面具有优势。

研究表明女性更善于辨别和表达情感,以及更容易产生共情(即能够感受和理解他人的情感)。

这一发现可能与女性身体内分泌系统的特点以及社会角色的压力相关。

3. 社会学的研究发现:
社会学的研究发现女性在情绪体验方面更为丰富和多样化。

研究发现女性更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更注重人际关系和社会联系。

这可能与女性更常承担家庭和社会关系的角色有关。

结论:
女性更感性的特点可以通过生理和社会因素来解释。

神经科学的研究结果显示女性在大脑活动方面与男性有所不同,而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研究结果则表明女性在情感表达、共情能力和情绪体验方面具有优势。

这些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女性在感性方面的差异,并为性别角色的形成提供了一定的解释。

进一步的研究可以探索这些差异对个体生活和社会行为的影响。

社会学视角下的社会情感

社会学视角下的社会情感

社会学视角下的社会情感社会是由人组成的复杂系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辅相成。

社会情感是指在社会关系中体现出来的人们的感情,它是人类社会中一种复杂而又必不可少的心理现象。

社会学视角下的社会情感研究,探寻了社会情感的内在本质、影响因素和作用效应。

一、社会情感的内在本质社会情感,是人们长期生活在社会中,建立起来的一种情感基础。

它可以表现为友爱、亲情、爱情、同情等多种情感形式。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社会情感是一种社会交往中人们互相关注、互相扶持、互相依赖的情感。

这种情感来源于人们的生活经验和情感需求,是人与人之间互动产生的结果。

社会情感是基于人对人的认知和体验,它具有复杂的情感心理机制。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社会情感包括性格倾向、情感体验、情绪状况等多个因素。

人们的社会情感是由社会关系、社会环境等外在因素和个体心理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这种情感表现出了人与人之间的互敬互爱、互助互利、相互尊重等的感情纽带。

二、社会情感的影响因素社会情感是一种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它的形成和变化是由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社会学的角度上来看,社会情感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交往关系:社会交往关系是社会情感形成的基础。

当人们在彼此交往中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就会进一步形成社会情感。

2、社会文化背景:社会文化背景是社会情感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不同的地域、民族、文化在情感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3、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社会情感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不同的社会环境会对人的情感体验产生不同的影响。

4、个体心理状态:个体心理状态是社会情感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个体的性格特征、人际经验、生活经历等因素会影响其社会情感的形成和表达。

以上几点因素是社会情感形成和变化的重要因素,不同因素的作用会因人而异,产生不同的社会情感体验。

三、社会情感的作用效应社会情感的作用效应是相当广泛的,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1、维护社会稳定:社会情感是社会的粘合剂,其强大的凝聚作用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情感社会学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情感社会学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情感社会学研究的现状与趋势一、概述情感社会学作为社会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人类情感的社会属性、情感表达方式以及情感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

近年来,随着社会变革的加速和人们对于情感问题的关注增加,情感社会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情感社会学研究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对象的多元化,从个体情感到群体情感,再到社会情感,研究范围不断扩大2)研究方法的多样化,包括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实验研究等,以更全面地了解情感现象3)跨学科合作的加强,与心理学、人类学、神经科学等学科的合作,使得情感社会学研究更加深入和全面。

情感社会学研究的趋势也呈现出一些特点:1)情感与社会不平等的关系成为研究热点,学者们开始关注情感在社会分层、社会流动中的作用2)情感与数字媒体的关系受到重视,社交媒体、虚拟现实等技术对于情感表达和情感认同的影响成为研究重点3)情感调节和干预的研究受到关注,如何通过社会政策和个体行为来调节情感,提升社会幸福感成为研究的重要议题。

情感社会学研究在不断拓展和深化,为我们理解和应对复杂的社会情感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方法支持。

1. 情感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与定义情感社会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情感的社会属性及其在社会结构中的作用的学科。

它主要关注情感在个体和社会层面的表达、交流、调节和管理方式,以及情感对社会行为、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影响。

情感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包括情感、情绪和社会结构。

情感是指个体对外界刺激的主观体验和评价,包括喜、怒、哀、乐等基本情绪以及爱、恨、恐惧等复杂情感。

情绪是情感的短期表现,而情感则更加持久和稳定。

社会结构是指社会中各种社会关系和组织形式的总和,包括家庭、社区、工作场所等。

情感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们的情感表达、情感交流和社会情感管理。

它关注人们如何在社会交往中表达和交流情感,以及社会文化因素如何影响人们的情感表达方式。

同时,情感社会学还研究社会情感管理,即个体和社会如何调节和管理情感,以维持社会秩序和促进社会和谐。

女性心理学了解女性特有的心理和行为特点

女性心理学了解女性特有的心理和行为特点

女性心理学了解女性特有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女性心理学:了解女性特有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引言:女性心理学作为心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致力于深入探究女性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模式。

通过对女性心理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女性的需求、情感、冲突以及行为背后的原因。

本文将介绍女性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并重点探讨女性在情感、性别角色、自我认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心理特点。

第一节:女性的情感特点女性在情感上通常更为细腻和敏感。

她们往往更善于感知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并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

与男性相比,女性更倾向于在面对困难时寻求社会支持,通过人际关系获得情感满足。

此外,女性在爱情和友谊方面也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特点,她们更加注重亲密和情感交流。

第二节:女性的性别角色认同性别角色认同是指个体对于自己所处的性别角色的接受和认同程度。

女性在性别角色认同方面表现出一些特定的心理特点。

在传统社会中,女性被赋予了照顾他人和婚姻家庭的角色期望。

因此,女性可能更容易感受到社会对于她们角色的期待,并在追求平衡和满足中产生心理压力。

第三节:女性的自我认同与自尊女性在自我认同和自尊方面也存在着独特的心理特点。

在建立自我认同的过程中,女性可能经历诸多挑战,例如在社会和职业角色中的平衡、身体形象和外貌的自尊问题等。

同时,女性常常面临来自社会对于选择的限制和压力,这影响着她们对自身能力和自尊的评价。

第四节:女性的心理健康问题女性在心理健康方面也有一些特殊的需求和问题。

例如,女性在月经周期、生育、更年期等生理阶段,可能面临情绪波动和心理不适。

此外,女性更容易受到情感和心理疾病的影响,例如抑郁症、焦虑症等。

了解女性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对于提供及时的支持和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结论:女性心理学对于了解女性特有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女性心理学,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女性在情感、性别角色、自我认同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独特需求。

这有助于社会提供更加适应女性需求的教育、咨询和支持服务,促进女性的个人成长、发展和心理健康。

社会学视角下的婚姻问题研究

社会学视角下的婚姻问题研究

社会学视角下的婚姻问题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各国的婚姻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

社会学家们对于这种变化的原因,以及婚姻问题背后的社会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一、婚姻制度的演变婚姻制度的演变是一个历史长河中的过程。

在古代社会,婚姻是建立在血缘制度基础上的,有着强烈的族群意识。

随着历史的不断演变,利益关系、阶级关系开始渗透到婚姻制度中。

到了现代社会,婚姻制度才真正实现了个性化,成为了一种更加自由的选择。

从传统到现代化的婚姻制度转变背后,更多的是人类思想和社会伦理的变化。

在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基础上,人们逐渐弱化婚姻的权利意义,强调爱情的价值。

这样一来,人们开始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婚姻更成为一种自由的选择。

二、婚姻观念的变化传统婚姻观念的核心在于血缘关系。

在中国,婚姻被视为两个家族之间的联姻,是一种传承和延续家族利益的形式,因此婚姻中包含了丰厚的经济利益补偿。

这样的婚姻观念本质上是一种父权制度,婆婆、婆家都能够左右这个家庭的运作。

而现代化了的婚姻观念,则更加注重个人利益和个人发展。

婚姻的选择被还原为两个人的爱情历程,要求双方的人格更为独立,更加自主选择。

现代人对于婚姻的期望不仅仅是一种家庭生活组织形式,还包括婚姻生活的美满和幸福。

三、社会学角度的婚姻问题研究在社会学家看来,婚姻关系不仅是一个家庭内部的关系,还和整个社会的关系息息相关。

婚姻的发展变化,往往反映了一种社会变迁。

因此,社会学家对于婚姻问题的研究也同样重要。

1. 婚姻市场研究婚姻市场是指社会上的男女双方,通过各种结婚介绍所、婚姻网站、约会APP等不同的渠道来相遇、认识、约会,进而选择结婚对象的一个过程。

而对于这个市场的分析就要从经济学和社会学两个角度来看待。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婚姻市场是一个典型的信息不对称,男女相对位置不平等的市场。

例如男性在社会上的地位较高,更容易得到更好的教育和工作,从而也更容易对于婚姻市场产生不利的影响。

在这种市场中,社会阶层和收入水平,也会成为影响婚姻市场的关键因素。

社会学视角下的爱情观与婚姻关系

社会学视角下的爱情观与婚姻关系

社会学视角下的爱情观与婚姻关系在人类社会中,爱情观和婚姻关系是两个重要的社会现象。

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对这两个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探讨爱情观和婚姻关系对于个体和社会的意义。

一、爱情观在现代社会中,爱情观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

在传统社会中,人们往往是通过媒婆或者家长的撮合,来完成婚姻的匹配。

而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更加注重自主选择婚姻对象。

爱情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因素,甚至成为了人们选择婚姻对象的主要标准。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爱情观是一个多重并复杂的社会现象。

首先,爱情观涉及个体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

爱情观的形成通常与个体的家庭、教育和文化背景有关。

其次,爱情观涉及到社会的价值观和文化传统。

爱情观的形成和改变常常与社会的价值观和文化传统的变化有关。

但是,爱情观并不是一种客观存在,它并不存在于人类基因中。

相反,爱情观更多地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漫长历史进程中不断变化和迭代的产物。

人们在了解和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逆应而生的社会心理现象。

二、婚姻关系婚姻是人类社会中最为普遍的社会关系之一。

婚姻关系的形式有多种多样,包括单亲家庭、核心家庭、大家庭等等。

婚姻关系的形式,往往会随着时间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但是,婚姻关系的核心始终是男女之间的情感关系和相互扶持的经济基础。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婚姻关系有着丰富的社会学意义。

首先,婚姻关系是社会秩序的基础。

通过婚姻关系,人类社会得以维持一种稳定和有序的社会秩序。

其次,婚姻关系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

婚姻关系可以促进个体的成长和发展,为社会的持续进步做出贡献。

但是,婚姻关系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婚前性行为、婚姻暴力、婚外情等等。

这些问题都会对婚姻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人们需要在婚姻关系中不断努力,以保持健康和稳定的婚姻关系。

三、个体和社会爱情观和婚姻关系虽然是个体问题,但是也是一个社会问题。

个体和社会之间不仅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还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

社会学视角下的婚姻与家庭研究

社会学视角下的婚姻与家庭研究

社会学视角下的婚姻与家庭研究婚姻与家庭一直是社会学家们研究的焦点之一。

从传统的角度来看,婚姻和家庭被认为是社会基本单位的组成部分,承载着人类繁衍后代、传承文化、实现个体情感需求等多重功能。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婚姻和家庭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这也成为社会学家们关注的对象。

首先,社会学视角下的婚姻与家庭研究可以从婚姻制度的演变角度进行分析。

传统婚姻制度强调的是家族和血缘关系的延续,强调婚姻是由父母安排的社会安排。

然而,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追求个人自由和平等,随之而来的是婚姻的个性化和选择性增强。

现在的婚姻不再是一种权力关系,而是基于自愿的关系。

这种变革使得婚姻制度更加灵活和多元化,也给家庭带来了新的模式和形式。

其次,在社会学视角下研究婚姻与家庭,还需要关注性别角色和婚姻关系的变化。

过去,传统的性别角色分工规范了婚姻中男女双方的责任与权力,男性承担经济责任,女性承担家庭和照顾孩子的责任。

然而,随着社会进步和性别平等意识的抬头,越来越多的女性进入职场,与此同时,男性也渐渐开始参与家务和育儿。

这种变化让婚姻关系中的权力分配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也让婚姻与家庭成为一个平等和互助的伙伴关系。

此外,社会学视角下的婚姻与家庭研究还需关注家庭的形态多样性和婚姻关系的多样性。

在过去的观念中,家庭往往被定义为一个男人、一个女人和他们的孩子。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同性婚姻的合法化使得家庭的形态愈发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核心家庭,单亲家庭、继父母家庭、同性伴侣家庭等都被认为是家庭的一种形式。

这样的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社会的歧视和偏见,也展现了更加包容和进步的社会态度。

同样重要的是,社会学视角下的婚姻与家庭研究还需关注家庭内部的权力和决策分配。

传统婚姻中,男性往往处于权力的中心,他们在家庭中拥有更多的决策权利。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逐渐提升,她们追求自我实现和独立性。

这种变化使得家庭内部的决策权在不断平等化。

情感与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

情感与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

情感与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摘要:当前在女性主义理论中已取得话语霸权的“社会性别”,实际上已经遭受了理论上和实践中的双重困厄。

一方面,作为社会性别理论基础的“二元论”已经广泛受到质疑;另一方面,中国当前城市化背景下出现的性别状况使得社会性别理论无以言对。

把情感引入到女性主义理论,是建构多元的、具有生产性和创造力的情感空间的一种尝试。

情感政治,也是社会变革和改变权力布局的一种力量。

关键词:社会性别;情感转向;情感政治;女性主义自1980年代引入中国的“社会性别”理论,到今天已经形成了话语和文化霸权,社会性别的主流化也成为政府和联合国推行的目标。

2014年10月23日,“联合国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委员会”审议了中国加入消歧公约后的执行状况,11月上旬,消歧委员会发布了通过此次审议得出的中国结论性意见。

意见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关于妇女歧视的定义问题,联合国消歧委员会呼吁中国政府和缔约国,“采取一种综合性的定义,以保证妇女免受生活中一切直接和间接的歧视”①。

但在中国当下语境中,社会性别概念被多重利用及其不确定性,实际上已经对如何定义性别歧视形成干扰。

而且社会性别的矛头所指,有意或无意地减弱了对世界化资本主义的批评,把深层的社会矛盾简化成一场“男人和女人”的战争。

如何拓展女性主义理论,使之更具有生产性和创造力,在当下,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变成一个非常迫切的需要。

以西方来说,自18世纪以来形成的工具理性和科学主义的独霸局面,使得科学变成了另外一种宗教,情感被扔进了废弃的角落。

但是,当人类在经历了进化论、线性发展观、工具理性导致的战争杀戮,对自然的无限开掘引起的环境恶化,以及极端的两极分化和第三世界的普遍贫穷之后,人们不得不反过来重新审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情感纽带,以及情感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而女性主义,也应该重新拾起情感这个作为人类本源的武器。

一、对社会性别概念的反思社会性别的概念最初源于自由主义女性主义。

社会学研究中的情感与情感管理

社会学研究中的情感与情感管理

社会学研究中的情感与情感管理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研究的是社会现象、社会关系和社会变迁等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情感作为人类社会交往中重要的因素之一,无疑也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方面。

情感在社会学中的研究范围涉及多个方面,其中情感管理更是一个关键的领域。

情感是社会学重要的研究对象之一。

社会学家早就认识到情感是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例如,在社交关系中,人们的情感可以影响到人际交往的发展和维持,也可以影响到社会关系的发展和维持。

此外,在群体行为和社会团结方面,情感也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由此可见,情感在社会学研究中所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

情感管理则是情感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

具体而言,情感管理是指个体或者团体在社交关系中,学会、运用、控制、调整和表达情感的过程。

在社会生活中,情感管理不仅仅是人们建立和维持社交关系的必要手段,也是各类组织、团体和社会机构运行的必要条件之一。

例如商业公司要与客户建立长久的关系,政治组织要获取群众的支持,家庭要和睦相处等等,都需要有效的情感管理能力。

因此,情感管理不仅是个体社交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组织及社会运作的重要保障。

然而,在实践中情感管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一方面,情感是比较难以预测和控制的,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复杂性。

另一方面,不同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也对情感管理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因此,如何有效地进行情感管理,成为了一个复杂的问题。

在社会学研究中,对于情感的主要研究内容是情感与社会关系的互动关系,以及情感管理的方法和效果。

其中,情感与社会关系的互动关系主要是指情感对社交关系产生作用的过程。

这个过程的研究既包括情感对社交关系的正面作用,也包括情感对社交关系的负面作用。

例如,情感的正面作用可以促进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增强社会团结和群体行为的凝聚力;情感的负面作用则可能导致矛盾和冲突的发生,甚至给社交关系带来严重的破坏。

因此,在情感与社会关系方面,社会学研究的重点是如何有效地促进情感的正面作用,避免负面作用的出现。

社会学视角下的社会心理与社会情感

社会学视角下的社会心理与社会情感

社会学视角下的社会心理与社会情感社会学是研究社会发展规律、社会现象和社会关系的学科。

在社会学中,我们发现人们的社会心理与社会情感是非常重要的。

社会心理是指人们在社会环境中,通过互动、交流、沟通等手段,对自己和社会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心理等方面的影响;而社会情感则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的情感和感情变化。

社会学家们对社会心理和社会情感的研究,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大量现象。

本文将结合社会学视角,对社会心理和社会情感进行深入探讨。

一、社会心理1.1 社会认同“社会认同”是指个人因为对于特定群体的归属感和认可感而形成的一种自我意识。

社会认同的形成取决于环境、内在标志符号等多种因素,如年龄、性别、职业、文化背景等。

在社会认同建立的过程中,个体的心理观念和价值观念开始发生改变。

很多时候,人们更倾向于群体行为,更多地关注自身的群体称谓,而不是自身的个人身份。

1.2 社会暴力社会暴力是指社会环境中,一个或多个个体对其他个体造成身体、心理上的伤害或威胁。

社会暴力不仅是一种疾病,它也反映了社会方面的危机和问题。

社会学家们认为,社会暴力的发生与社会秩序的紧张度、社会压力的增大、大众文化乃至社会发展变革等多种因素相关。

1.3 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在社会环境下,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对其他个体和社会现象进行理解和认知。

社会认知不只是人们的理解和认识,它还影响了人们的情感和行为。

有时候,我们会根据自我观点对事物进行分析、评价和判断,从而对其他人和事物产生情绪反应。

社会认知的重要性在于,当个人有能力理解和呈现他人的情感时,就可以成为社会中的一员,进而变成有效的社交者。

二、社会情感2.1 社会信任“社会信任”是指个人感觉到社会环境中其他个体对自己的足够信任,包括各种形式的信任表现。

社会学家认为,社会信任是社会秩序与发展的基础,可以显著地影响个体的生活水平和社会活动。

另外,社会信任也反映了个体对社会的信心和认可程度,进而塑造了社会的结构和发展能力。

社会学的社会心理与情感问题

社会学的社会心理与情感问题

社会学的社会心理与情感问题对于社会学来说,社会心理与情感问题是很重要的研究领域。

社会心理主要是指人们在社会中的相互作用和交往中所呈现的心理现象,包括社会认知、社会影响、人际关系、社会冲突等。

情感问题则主要是指人们在社会中所表现出的各种情感,其中包括爱、恨、喜、怒、哀等。

本文将针对社会学的社会心理与情感问题做进一步的探讨。

社会认知是社会心理中的重要方面。

社会认知是指人们对自己、他人和环境的理解和评价方式。

人们通过对自己和他人的观察和交往,来形成对社会的认知。

其中,自我概念和他人概念是人们社会认知的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我概念是指人们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包括自尊、自我效能和自我控制等。

自我概念是人们形成自我认知的关键因素,不同的自我概念会影响个体的情感和行为。

他人概念是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和评价,包括对他人的态度、价值观和行为的看法。

他人概念对个体的行为和决策有很大的影响,如在选择性听取信息、社交和情感传播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

除了社会认知之外,社会学的社会心理还涉及到人们互相影响的各种形式。

人们互相影响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发生,如较为明显的如社交影响和隐性社交影响等。

在社交影响方面,人们在交往中相互影响,不同程度影响的因素包括接受性和适应能力。

社交影响可能会显著地影响个体的价值观、行为甚至是个性方面甚至是身体健康等各方面。

隐性社交影响也广泛存在,这些影响可能是在社会交往之外发生的,如媒体和广告等。

这些隐性社交影响要比直接社交影响更隐蔽,但影响可能同样显著。

在社会心理中,人际关系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人际关系通常涉及到人们社会交往的各个层面,如亲密关系、朋友关系和工作关系等。

人际关系中的各种因素,如相互理解、沟通和信任等在情感、行为和社会交往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社会冲突也是社会学中的一个有意思的议题。

社会冲突通常被定义为受到社会影响的群体之间的矛盾和对抗,通常是由于资源争夺、权利争夺或理念争夺等因素而产生。

情感问题也是社会学中的重要课题。

社会学与社会心理学与情感

社会学与社会心理学与情感

社会学与社会心理学与情感社会学与社会心理学是两个紧密相关的学科领域,它们都涉及人类社会的行为、思想和情感等方面。

在社会学中,人类的群体行为和社会结构等是主要研究对象;而社会心理学更注重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心理过程和行为表现。

而情感作为人类情感体验的一部分,也在这两个学科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社会学与社会心理学都对情感这一人类基本心理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

社会学家通过社会学调查和研究,探讨了情感在群体之间传递和交流的方式,以及情感如何影响着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

而社会心理学则更加关注个体如何感知、表达和理解情感,以及情感如何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

通过这两个学科领域的研究,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了情感在社会中的作用和意义。

其次,社会学与社会心理学在情感方面的研究也为人们提供了更深刻的人际关系和社会互动的理解。

社会学的研究表明,情感在人类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纽带作用,它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加强人际关系的亲密度和稳定性。

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则更加着重个体内部情感状态和外部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揭示了情感在人类社会行为中的重要作用。

因此,社会学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为我们解释和理解人类情感和人际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最后,社会学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还为我们提供了更有效的情感管理和情感疏导方法。

通过社会学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人群之间情感的传递和影响,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情感管理和调控。

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则更关注个体情感表达和情感理解的过程,帮助个体更好地应对情感问题和情感困扰。

因此,社会学与社会心理学结合的研究能够为个体和社会提供更加科学的情感管理和情感疏导方法,有益于促进社会和谐与个体幸福感的提升。

综上所述,社会学与社会心理学与情感三者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与互动。

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类社会行为和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们解释和理解人类社会的情感世界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研究和实践结合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与情感的领域,为促进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和个体幸福感做出更多的积极贡献。

中国女性的自我意识与情感需求

中国女性的自我意识与情感需求

中国女性的自我意识与情感需求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中国女性的自我意识和情感需求也在不断扩展和提升。

在传统的观念中,女性被视为家庭与婚姻的守护者,对自己的需求和心理状态往往相对被忽视。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革,中国女性逐渐意识到了自己的独立性和个体需求的重要性,开始追求更加全面和均衡的生活。

首先,中国女性的自我意识在婚姻观念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

传统观念中,女性在婚姻中的地位相对较低,通常是依附于丈夫和家庭的一员。

然而,现代女性逐渐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和独立性,开始追求平等和尊重的婚姻关系。

她们不再满足于只是婚姻中的附属品,而是希望能够享受到平等的关系和彼此的尊重与支持。

因此,现代女性更加注重婚姻选择的自由和与伴侣的共同成长。

除了婚姻观念的改变,中国女性对自己的职业和事业也有着更高的自我意识。

在过去,女性在职场中往往受到限制和歧视,被边缘化到传统的女性职业领域。

然而,现代女性开始追求自己的梦想和抱负,在各行各业展现出了无限的潜力。

她们积极参与到各种领域的工作中,表现出优秀的才华和能力。

同时,女性也开始注重个人职业发展的平衡,努力兼顾家庭和事业,在追求事业成功的同时不忽视家庭的重要性。

除了在家庭和职业中的自我意识,中国女性的情感需求也日益得到重视。

在传统观念中,女性常常被期望以妻子、母亲的身份成为家庭和社会的支撑。

然而,现代女性更加注重自己的感受和情感需求。

她们希望能够得到家人、朋友和伴侣的理解和关怀,在生活中体验到爱和温暖。

同时,女性也开始更加重视自己的身心健康,注重情感沟通和释放压力的方式,例如参加瑜伽课程、读书、旅行等等。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女性的自我意识和情感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她们开始追求独立和平等的婚姻关系,注重个人职业发展的平衡,并重视个人情感的满足。

这一切都是中国女性自我意识和情感需求不断提升的表现,也是她们积极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一步。

与此同时,社会也应该给予中国女性更多的支持和尊重。

爱的社会学:探究爱情在社会中的角色

爱的社会学:探究爱情在社会中的角色

爱的社会学:探究爱情在社会中的角色摘要爱情是一种人类情感的精髓,是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探究爱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

引言爱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情感之一,它影响着个体的行为、社会的结构以及文化的传承。

爱情不仅是一种私人的情感体验,更是社会中的关系网和纽带。

社会学试图理解个体和集体之间的关系,爱情作为人类社会中最复杂的关系之一,在社会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爱情与社会关系爱情不仅仅是两个人之间的感情交流,它还涉及到家庭、亲密关系、婚姻等社会机构和关系。

爱情是社会中的一种社会关系形式,它涉及到权力、文化、经济等方面。

在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对爱情的定义和表达方式也会有所不同。

爱情不仅仅是个体之间的情感交流,更是社会中人际关系、社会结构的反映。

爱情的功能和作用爱情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有助于个体的幸福感和满足感,也是社会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之一。

爱情可以促进社会和谐、个体的发展,同时也可能带来纷争和冲突。

爱情的功能和作用不仅仅局限于情感层面,它还涉及到社会道德、法律等方面。

爱在社会中扮演着多重角色,既是个体之间的情感联系,也是社会秩序和文化传承的基石。

爱情的社会建构爱情并非自然而然的存在,它是社会和文化共同建构的产物。

不同文化对于爱情的定义和期待也会不同,这反映了社会和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观。

社会学认为,爱情并非单纯的个体情感,它受到社会和文化结构的制约和影响。

爱情的发展和演变是社会和文化变迁的体现,它既受制于个体的选择,也受制于社会和文化的条件。

结论爱情是人类社会中无法回避的重要主题,它涉及到人类情感、社会关系、文化传承等多个层面。

社会学试图从宏观的角度理解爱情在社会中的角色和作用,探讨个体和集体之间的关系。

爱情既是私人生活的一部分,也是社会结构和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爱情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将继续成为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议题,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和深入探讨这一主题,以更好地理解和构建人类社会中的爱与幸福。

解读女人情感心理学

解读女人情感心理学

解读女人情感心理学女人情感心理学是研究女性情感体验、情绪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学科。

它关注女性在不同情境下的情感表达、应对策略以及内心的体验和反应。

女人情感心理学重点研究女性的情感认知、情感表达和情感调节等方面,有助于揭示女性在情感领域的特点和规律。

女人情感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情感的产生、发展和变化。

女性情感的产生受到社会文化、个体差异、生理和心理因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社会文化因素使女性在生活中对于情感的表达和体验有不同的期待和限制。

个体差异包括个性特征、个人经历和发展,不同的个体可能对于情感的体验、表达和调节方式有所差异。

生理和心理因素是指女性生理特征和心理状态对情感经验的影响。

女人情感心理学进一步研究女性的情感表达和情感调节。

女性的情感表达通常更加细腻、细致和倾向于表达内心感受。

女性更善于表达和接受他人的情感,更容易感受到和关注他人的情感状态。

女性更注重人际互动和情感交流,愿意分享和倾听他人的情感体验。

同时,女性的情感调节也有其特点。

女性更倾向于情感导向的应对策略,如积极寻求社会支持、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状态等。

女性更关注情感的维持和管理,对于社会压力、情感冲突的处理有一定的技巧和策略。

女人情感心理学研究对于提高女性的生活质量、幸福感和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显示,女性的情感体验和调节与她们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密切相关。

对于女性来说,了解和认识自己的情感需求和情感体验,学会有效地调节和管理情感,有助于提高自身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女人情感心理学的研究对于提高女性在社会生活和工作中的表现也具有积极意义。

女性在工作中面临的情感压力和情绪管理问题不容忽视。

通过研究女性情感认知、情感表达和情感调节等方面,可以为女性提供相关的心理学支持和帮助,提高她们在工作和社交场合中的表现和效果。

综上所述,女人情感心理学是研究女性情感体验、情绪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学科。

研究女性情感心理有助于揭示女性情感的特点和规律,提高女性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改善她们在工作和社交中的表现。

女性心理学研究

女性心理学研究

女性心理学研究女性心理学是关于女性的思考、情感和行为的研究。

尽管男性和女性在许多方面有许多相同的特征,但他们的思考和反应在很多方面也是不同的,因此女性心理学获得了广泛的研究。

本文将从性别认同、报复性攻击、性别角色等多个方面探讨女性心理学。

性别认同性别认同是指个体对自己在社会性别上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性别认同的形成主要始于童年时期的社会化过程,成年后的性别认同较为稳定。

然而,性别认同并不是绝对稳定的,还受到了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性别角色、性取向和文化因素等。

女性社会角色的特点是在传统的家庭定义中占据着更多的责任和义务。

在传统观念下,女性被认为是家庭的主要照顾者和保障者。

这与男性的社会角色完全不同。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化,女性的社会角色也在不断变化,追求自我价值和事业发展的女性越来越多。

报复性攻击当面临一种不公正的制度或社会环境时,女性反映和行为的方式与男性是不同的。

一种报复性攻击的行为方式在女性身上更为常见,这种行为反映了女性攻击的方式。

通常,在被贬低或被歧视的情况下,女性比男性更加敏感和压抑。

当她们认为他们处在一个对自己不友好的环境中时,她们不愿意适应,而是试图反抗这种约束,并表现出一些具有攻击性的行为。

这种行为,也就是所谓的报复性攻击,可能是口头攻击、冷淡的态度、自我戒毒等方式。

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这种行为的存在,并采取更为温和的方式处理这种情况。

性别角色性别角色是社会角色中的一种。

它是指女性和男性在社会和家庭中所被期望扮演的角色。

传统的性别角色对女性来说通常是一个家庭和社会的支持者和照顾者。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化,性别角色越来越多地被开拓和改变。

在传统意义上,女性的性别角色是被动和依赖的。

但是,现代女性角色已经发生了改变。

今天的女性越来越频繁地投入到工作场所和社会生活中,并在这些领域中有很好的表现。

女性的自我认识也更为成熟和清晰,她们享有大量的机会来实现自己的潜能和发挥。

完美主义女性是一个有完美精神的群体。

女性婚恋观与婚姻模式的变化与解析

女性婚恋观与婚姻模式的变化与解析

女性婚恋观与婚姻模式的变化与解析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女性地位的提升,女性婚恋观和婚姻模式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传统的婚姻观念逐渐被打破,新的观念和模式开始涌现。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女性婚恋观的变化趋势以及背后的原因,并分析当前流行的婚姻模式及其影响。

从过去到现在,女性对婚姻和婚恋的看法已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在过去,传统的婚姻观念认为女性应该依附于男性,并以婚姻和家庭为人生的最终目标。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女性逐渐获得了更多的教育和工作机会,她们开始追求自我实现和独立性。

女性婚恋观的变化背后有多种原因。

首先,经济的独立使女性不再依赖婚姻来获得经济保障。

她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独立的经济地位,不再受限于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模式。

其次,社会对女性地位的认可和尊重也推动了婚姻观的转变。

越来越多的女性在职场上取得了成功,她们希望在婚姻中得到平等的对待和尊重。

此外,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信息的传播,女性更加容易接触到各种婚恋观念和模式,她们开始思考什么才是真正契合自己需求的婚姻。

现如今,女性在婚姻模式上也选择了更加多元化的方式。

婚前同居、晚婚、离婚等现象在社会中越来越常见。

婚前同居成为了许多年轻夫妻的选择,通过同居可以更好地了解对方,以降低因婚姻不合而导致的离婚率。

晚婚现象也在不断增加,女性更乐于追求教育和事业的发展,婚姻对她们来说并不是人生唯一的追求。

离婚率的上升也是女性婚姻观变化的一种表现,女性更加关注自己的幸福感和婚姻质量,不再忍受不幸福的婚姻。

女性婚恋观的变化对社会产生了诸多影响。

首先,性别角色的传统分工得到了颠覆,男女在婚姻和家庭中的责任和权利更加平等。

女性不再仅仅承担家庭和孩子的责任,她们也加入了社会的各个领域。

其次,女性的意识觉醒和自我意识的提升使婚姻变得更加平等和谐。

女性不再将婚姻视为自我价值的唯一标准,她们更加注重婚姻质量和幸福感。

此外,女性婚恋观的变化带来了对传统家庭价值的重新定义,家庭成为了男女共同成长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基地。

社会学研究中的社会情感

社会学研究中的社会情感

社会学研究中的社会情感社会情感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状态,包括友谊、爱情、亲情、同情等各种情感形态。

在社会学中,社会情感是研究社会交往、社会互动和社会关系的重要方面。

本文将就社会学研究中的社会情感展开探讨。

第一部分:社会情感的概念和特征社会情感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其中包括对他人的关心、互助、信任和感恩等情感,以及对社会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责任感等情感。

社会情感是人们与外界的情感联系,也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最常表现出来的情感形态,具有极其重要的社会功能。

社会情感具有以下特征:1. 显性和隐性。

社会情感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一些情感是明确表达的,比如亲情、友情等;而还有一些情感是隐式的,比如信任、尊重等。

2. 具有转化性。

社会情感是一种动态的情感,具有转化性。

比如友情可以转化为爱情,而爱情也可以转化为亲情等。

3. 具有双向性。

社会情感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通常是双向的,即既可以是个体对群体的情感态度,也可以是群体对个体的情感态度。

第二部分:社会情感的社会功能社会情感是社会交往中最为重要的情感形态之一,它对个体和社会都具有诸多的社会功能。

1. 促进社会互动。

社会情感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能够促进社会交往和互动。

比如友情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沟通,提高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效率。

2. 维系社会关系。

社会情感能够维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比如家庭中的亲情、朋友之间的友情等都是维系人际关系的强有力的纽带。

3. 促进社会稳定。

社会情感有助于促进社会稳定和社会和谐。

比如公民的责任感能够促进社会秩序和公共文明。

第三部分:社会情感的培育和发展社会情感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是一个需要不断培育和发展的过程。

1. 加强沟通和交流。

人们之间的情感联系需要通过沟通和交流来加深。

各种社交活动、互动交流、团队建设等都可以促进社会情感的培育和发展。

2. 培养关系。

人际关系需要不断地经营和维护,适当的礼尚往来、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等都可以帮助建立长久稳定的人际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8-04-25[作者简介]崔㊀莉(1989-)ꎬ女ꎬ北方民族大学文史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ꎻ马成明(1991-)ꎬ男ꎬ北方民族大学文史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ꎮ情感社会学中女性研究的回顾与思考崔㊀莉㊀马成明(北方民族大学文史学院ꎬ宁夏银川750021)㊀㊀[摘㊀要]情感关涉到女性社会生活各个维度ꎬ是其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核心ꎬ并成为社会学研究的经典论题之一ꎮ通过对情感社会学中关于女性研究著述成果进行梳理ꎬ可以将其归纳为情感劳动㊁社会性别㊁婚姻和消费四个维度ꎮ在此基础上对研究现状作出思考ꎬ以期推动情感社会学的进一步发展ꎮ[关键词]情感社会学㊀女性㊀情感劳动㊀社会性别㊀婚姻㊀消费[中图分类号]C912.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473(2018)04-0026-05DOI:10.16162/j.issn.1672-3473.2018.04.007一㊁关于情感社会学的研究早期的社会学研究中ꎬ韦伯㊁西美尔㊁舍勒等社会学家曾希冀通过研究情感与社会秩序的关系ꎬ以使社会发展得以有序ꎮ之后的社会学家则以批判为主ꎬ尝试通过情感问题的研究发现社会的深层矛盾和危机ꎬ以此寻找改造社会的方法ꎬ社会危机论㊁情欲革命论㊁批判理论和冲突论是此时期的代表性言论ꎮ而情感社会学作为一门严格意义上的社会学分支ꎬ起源于20世纪七㊁八十年代的北美与西欧ꎬ霍赫希尔德(Hochschild)㊁诺尔曼 丹森(Norman Dan ̄son)这两位社会学家ꎬ对情感社会学能取得合法性地位功不可没ꎬ霍赫希尔德对二战以来西方市场的商业机制如何操控情感进行研究ꎬ其研究成果从某种程度上展示了现代社会劳动者异化的新面孔 即情感异化ꎬ得出个人化色彩的情感受制于情感法则操控的结论[1]ꎮ诺尔曼 丹森从社会学中关于现象和阐释的角度出发ꎬ理论结合实践ꎬ从历史观与现实主义的方面ꎬ对情感做诠释ꎬ他指出情感的本质是对自己的感知ꎬ而对感受的核心是以自己作为道德对象来实现的ꎮ特纳通过对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社会互动进行系统的分析ꎬ指出互动理论的研究方向发生改变ꎬ社会学开始关注情感㊁人际关系以及社会建构[2]ꎮ肯珀(T.D.Kemper)将心理学和社会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ꎬ阐述了关于情感的心理学理论ꎬ揭示了情感的社会本质ꎬ使情感社会基础的研究系统化ꎮ企业社会人的情感㊁企业情感文化的建设与企业的情感劳动是情感社会学关注的主要焦点ꎬ韦伯(Marx Weber)的科层制在组织管理中排斥情感ꎬ以实行理想型的组织管理类型ꎻ梅奥的霍桑实验将情感社会学与企业管理相结合ꎬ使得企业管理机制不再是冷冰冰的而是富有人情味ꎻ默顿提出 制度化的利他主义 ꎬ以制度的形式规定利他主义ꎬ将社会伦理关怀融入企业管理中[3]ꎮ霍赫希尔德认为情感劳动是指工作人员在从事体力劳动时ꎬ要投入情感㊁遵守相关规则与控制个人情感ꎮ马瑞斯和费尔门则把情感劳动定义为员工与顾客关系ꎬ员工要向顾客准确表达出企业的情感ꎻ社会学家们着重探讨情感性劳动的表现形式㊁员工们在不同行业中扮演的情感角色以及情感性劳动带来的影响[4]ꎮ二㊁情感社会学中对女性的研究情感是性别研究中女性主义的主要话语[5]ꎬ富62有理性气质的女性是自由女性主义所强烈赞扬的ꎬ充满情感气质的女性则是激进女性主义㊁文化㊁生态和和平女性主义所褒奖的ꎮ这两个极端的冲突贯穿于女性主义的发展过程中ꎬ早期的自由女权主义强调男女之间的相似性ꎬ而激进的女权主义认识到男女之间的差异是真实存在的事实ꎮ一方面ꎬ女性在道德上关心照顾他人ꎬ同情和保护弱者ꎬ女性的情感特征恰恰是女性比男性更好的地方ꎬ女性可以协调战争ꎬ保护自然环境ꎬ避免战争的发生ꎻ另一方面ꎬ由于女性所处地位的低下ꎬ不少女性企图通过情感交换ꎬ以期获得男人所拥有的资源与地位ꎬ而如果不提高女性地位ꎬ情感上的不对称性将会延续下去ꎬ发生冲突也就在所难免ꎮ回顾学界的研究ꎬ可以看到情感社会学对女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情感劳动㊁社会性别㊁婚姻㊁消费等四个方面ꎮ(一)情感劳动视角对女性的研究孔德将女性视作社会的三大动力(智力力量㊁情感力量和物质力量)中情感力量的阶级代表ꎻ杜尔干㊁帕森斯认为女性承担着社会分工中的情感表达性角色[6]ꎮ情感劳动(emotionallabor)最先兴起于西方组织行为学中ꎬ由美国社会学家霍赫希尔德(Hochs ̄child)(1979)提出ꎬ她将情感劳动定义为 员工进行情感管理ꎬ压制情感或伪装情感ꎬ形成交往对象可以观察到的面部表情或身体语言ꎬ以便影响交往对象的感受 ꎬ从实践性㊁批判性的女性主义角度入手ꎬ揭示了女性作为情感社会角色的缺陷ꎬ女性不是自愿的承担情感劳动与扮演情感角色ꎬ她指出由于女性在所处社会中的弱势地位ꎬ使得女性付出的情感劳动不是双向的ꎮ阿什福思(Ashforth)和汉弗莱(Humphery) (1993)将情感劳动定义为 在不破坏规则的前提下ꎬ表达合适情感的行为 ꎮMorris和弗里德曼(Feld ̄man)(1996)将情感劳动扩大为是 员工在于顾客交往的过程中ꎬ对企业要求的情感反应做出正确表达 ꎮ格兰迪(Grandey)(2000)将其定义为 为了组织目标ꎬ个体调整感受与表达情感的历程 [7]ꎮ张冉ꎬ马瑞迪斯 纽曼(2012)的定义突出了情绪劳动的规则性和动态性ꎬ认为情绪劳动是 员工代表组织ꎬ按照组织的情绪展现规则等要求提升㊁掩盖㊁压抑或改变情绪表达的过程 [8]ꎮ王斌以自己在深圳市一家社会工作机构一年的实地调研入手ꎬ对女性社工的情感劳动境遇进行研究ꎬ揭示了女性在社会工作中所遭受的隐秘剥削ꎬ以及女性从业人员在专业过程㊁家庭角色和组织场域等三方面所面临的不公正的情感劳动分工待遇以及男权文化对女性特质的武断指认ꎬ他提出必须正视女性社工的情感劳动ꎬ重视该行业的内部分化ꎬ调整男女性的绝对优势ꎬ将情感劳动视为达到社会正义的必经途径ꎬ而非完成工作任务的附属工具[9]ꎮ萨默 伊佛勒将符号互动论与神经生物学的一些研究结合起来ꎬ强调女性在社会中是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ꎬ因为女性必须与男性在日常偏见中互动ꎬ女性下属通常采用退却策略ꎬ来处理男性至上主义的笑话ꎻ芭芭拉 扎吉克(BarbaraZajac)运用柯林斯的理论ꎬ对五十名修女ꎬ就如何成为一名修女的过程进行访谈ꎬ揭示了互动符号产生情感兴奋ꎬ增加情感力量和群体符号的传播ꎮ崔应令基于对恩施双龙村女性的田野调查研究ꎬ提出了 女性自我是情感主体的自我 的观点ꎬ指出女性在关心他人的方式ꎬ为乡村社区的整合做出奉献ꎻ女性敢于打破固有的地方性知识ꎬ为乡村社会的变迁付出心血[10]ꎮ苏熠慧等通过对上海CX家政公司的个案研究发现家政劳动者在培训后ꎬ身份角色被替换为母亲身份ꎬ自身零散的育儿经验替换成科学㊁专业和系统的的育婴知识体系ꎬ公司和客户的不同需求以及家政劳动者对自身角色的抽离ꎬ导致家政工作人员出现了情感上的双向疏远ꎬ借此提出解决育婴家政工所遭受的情感双重疏离问题ꎬ正是其中的情感矛盾ꎬ反思宏观社会过程和批判[11]ꎮ马冬玲以传统社会学和女性维度为研究出发点ꎬ分析劳动分工㊁商业特征和情绪劳动的结论ꎬ指出在传统社会学与经济学的双重视角下ꎬ女性的情感劳动被认为是合理的ꎬ但妇女的商业化遭到了抵制ꎮ情绪劳动中的性别分工从根本上破坏了妇女的经济利益ꎬ加重了女性群体的负担[12]ꎮ李晓菁等以航空公司的空姐㊁管理人员和乘客为研究视角ꎬ采用半结构式与深度访谈的方法ꎬ揭示了空姐在面对乘客时ꎬ针对乘客不同的需求ꎬ灵活地对乘客投入情感劳动ꎬ如对主动帮忙的客人ꎬ给予最大力度的帮助ꎬ而面对乘客不适当的要求时ꎬ空姐则联合机长采用多样的反抗形式[13]ꎬ情感劳动研究多偏向于关于支配与抗争方面ꎮ(二)社会性别视角对女性的研究对性别与家庭的研究应考虑情感因素ꎬ社会性别的研究年限虽短ꎬ但已成为一个与民族㊁种族和阶层等同并立的概念ꎬ凯特 米莉特(KateMillett)在72其博士论文«性的政治»中ꎬ将性引入到政治权利中ꎬ以权利的视角审视两性关系ꎬ提出社会性别是权力关系的观点[14]ꎮ斯科特以政治㊁经济㊁教育和家庭制度等四方面为研究对象ꎬ提出社会性别是社会建构和制度安排ꎬ政府视社会性别制度的建构与运作ꎬ以此推进性别平等[15]ꎮ盖尔 卢宾从概括的㊁具体的性别观念和性别价值判断出发ꎬ提出社会性别是一种文化观念[16]ꎮ陈智慧等从女性独特的生理㊁智力和情感性别特征入手ꎬ如生理方面ꎬ女性有较强的直觉ꎻ智力方面ꎬ女性拥有语言㊁记忆和思维优势ꎻ情感方面ꎬ女性情感是社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ꎬ女性优势被充分发挥在社会㊁政治㊁管理㊁经济生活㊁文化教育以及社会生活方面[17]ꎮ李立从社会性别角度入手ꎬ提出心理咨询中的婚姻问题多是因父权要求女性依附于男性㊁男性受父权的掌控以及男性必须孝顺的道德引起ꎬ指出必须从根本上改变社会性别和社会关系的两性文化建构ꎬ此次达到心理咨询最好的效果[18]ꎮ王驰等从性别视角的研究着手ꎬ探讨平等概念与差异的形成机制ꎬ指出概念虽然在理念上性别是平等的ꎬ但在社会现实中性别关系是不平等的ꎬ提出解决性别平等的问题必须从差异的话语来脱离出来ꎬ树立正确的男女观念ꎬ从而真正理解平等的实质ꎬ建构真正意义上性别关系平等的社会[19]ꎮ崔应令在其博士论文中ꎬ通过对一个村落的实地调研ꎬ对性别关系模式及其变迁作出探讨ꎮ采用社区研究法进行多点田野调查ꎬ他指出ꎬ性别关系经历了传统时代的伦理模式㊁集体化年代的政治模式和改革开放以后的市场经济模式的变迁[20]ꎮ蔡雨岑以乡村旅游为研究背景ꎬ以山东河口村为调查点ꎬ采取质性研究方法㊁半结构式访谈和参与观察法ꎬ收集旅游业对乡村社区的文化体系产生的影响ꎬ指出作为参与主体的社区女性的生活方式㊁价值观念体系发生了明显变化[21]ꎮ夏辛萍从农村老年女性养老问题入手ꎬ分析老年女性在经济㊁生活照料以及精神慰藉中所面临的困境ꎬ如收入减少㊁医疗支出几乎为零㊁子女不予供养㊁参保偏低㊁丧偶㊁代际互动少和社会活动参与度低等境况ꎬ提出应从社会㊁家庭与个人层面加强对农村老年女性群体的关怀ꎬ如社会应完善养老法律法规㊁推动农村经济发展㊁营造良好的精神氛围等ꎻ家庭方面ꎬ子女应主动承担养老责任ꎻ个人方面ꎬ应树立独立型养老ꎬ尝试多种养老模式[22]ꎮ建构和谐的两性关系ꎬ离不开对社会性别等级的重构ꎬ需建立相互尊重㊁互相包容和人格对等的新型两性关系ꎬ学会尊重对方的意愿㊁选择和自主性ꎬ学会沟通㊁协商与交流ꎮ(三)婚姻视角对女性的研究婚姻一直是各学科的热门话题ꎬ无论是人类学还是社会学ꎬ都有大量关于婚姻的研究ꎮ古代文献中定义 婚姻 最早的是«礼记 昏义»ꎬ里面说: 婚礼者ꎬ将合两姓之好ꎬ上以事宗庙ꎬ而下以继后世也 [23]ꎮ这一概念是从群体和世代关系来解释婚姻ꎬ婚姻具有祭祀先祖与养育后代的制度性功能功能ꎮ恩格斯则从唯物史观出发ꎬ认为专偶制婚姻产生的 明显的目的就是生育有确凿无疑的生父的子女 [24]ꎮ哈维兰把婚姻定义为 社会认可的一个或多个男人(男性或女性)与一个或多个女人(女性或男性)的关系 相互之间有持续的性接触的权利[25]ꎮ摩尔根以在北美进行的关于亲属制度关系为研究视角ꎬ探讨了家庭婚姻的历史ꎬ他批判和推翻了主张家庭是社会的原始细胞㊁父权制家庭是最古老的家庭的 父权论 的理论ꎬ提出了人类婚姻和家庭发展的五个阶段ꎬ从进化论的角度诠释婚姻的发展进程[26]ꎮ列维 斯特劳斯提出 联姻理论 ꎬ他认为通过联姻在两个家族之间制度化地交换妇女ꎬ其婚姻理论是建立在外婚制和交换理论基础上的ꎬ强调了婚姻的交换本质及其在象征上和政治上的重要性[27]ꎮ费孝通提出婚姻形式包括求偶㊁成婚和抚育后代ꎬ生育制度是确保族群得以生存繁衍延续的一种重要的保障ꎬ婚姻则是社会为孩子们确定父母的手段[28]ꎮ卡西安和戈登(FrancescaCancian&StevenGordon)就1900-1975年ꎬ七十五年来对愤怒和婚姻的研究ꎬ得出20世纪以来对公开表达愤怒的拥护逐渐上升ꎬ在20世纪初叶ꎬ社会建议妇女通过自我控制来减弱愤怒ꎬ而不能自我控制的惩罚便是离婚或是被抛弃ꎬ到了60年代ꎬ社会开始鼓励女性将愤怒表达出来ꎬ这从侧面反映了男女平等享有权利的转变ꎬ由此前自我牺牲转变为自我主张的爱[29]ꎮ李银河在其著作中ꎬ以中国人为研究视角ꎬ对自愿不育者㊁同性恋者㊁独身者㊁离婚者等皆有研究[30]ꎮ冯雪红以在南疆为田野点ꎬ对维吾尔族女性早婚现象进行调查ꎬ对为何早婚的原因和早婚带来的影响深入分析ꎬ指出地方性知识对维吾尔族82女性早婚具有规范作用[31]ꎮ冯雪红以田野调查资料为根据ꎬ以女性为视角ꎬ采用定性研究的方法ꎬ对维吾尔族妇女的个人生活史进行深度访谈ꎬ探讨维吾尔族女性再婚的特点㊁再婚原因以及所面临的社会困境㊁再婚以后面临的经济困难㊁疾病㊁夫妻情感单薄等境地ꎬ多方面透析维吾尔族妇女婚姻文化[32]ꎮ靳小怡等人从城市化和性别角度入手ꎬ利用国家和地方的多元化数据ꎬ研究城乡婚姻形式ꎬ指出同质婚姻是目前中国婚姻的主要形式ꎬ婚姻多元化的女性比例高于男性ꎮ家庭因素是城乡人口建立婚姻的决定性因素[33]ꎮ李卫东以2016年在广州开展的农民工婚姻稳定性调查数据入手ꎬ采用配额抽样方法ꎬ使用阐释模式进行因果分析ꎬ得出农民工婚姻有极大不稳定性ꎬ这种不稳定存在于代际递增㊁性别和迁移模式的差异中[34]ꎮ蒋碧玉以婚姻给夫妻的幸福感入手ꎬ对婚姻幸福感与家庭收入进行研究ꎬ探讨夫妻情感在婚姻幸福关中所发挥的调节作用[35]ꎮ陈慧谷等通过对湖南省黄茅洲镇的未婚新生代农村务工女性进行研究ꎬ结合个案与深度访谈的方法ꎬ从社会㊁经济和观念这三方面入手ꎬ探讨务工女性在城市化进程中所遭受的困境ꎬ提出要破除人口暂住政策㊁提高务工女性的自我保护意识㊁鼓励女性参与社交组织的建议[36]ꎮ婚姻研究是各学科的热门话题ꎬ观察婚姻视角下的女性研究ꎬ有助于管窥到整个社会生活ꎮ有关婚姻的理论与反思国内国外的研究现已取得诸多进展ꎬ但是很少涉及对婚姻市场中的弱势群体的研究ꎬ情感社会学应多关注对弱势群体的婚姻状况ꎮ(四)消费视角对女性的研究波德里亚指出消费是一种约束㊁一种道德㊁一种制度ꎬ它完全是一种价值体系ꎬ郭景萍从社会性别的消费文化和社会建构的女性消费文化着手ꎬ社会性别下的女性消费文化掩盖了男女社会地位的不平等以及女性的劣势特征ꎻ而女性消费所具有的竞争性㊁美丽性㊁色情性以及媚俗四个特征来自于社会对女性消费文化的建构ꎬ其消费目的并非是实用㊁需求和享受的ꎬ而是基于欲望上[37]ꎮ在大数据信息快速发展的推动下ꎬ大众文化相较于其他文化ꎬ在大众心里占据了优先地位ꎬ陈纯洁以大众文化的传播方式与女性精神生活为研究点ꎬ探讨女性在大众文化影响下ꎬ情感表达方式与途径的不同ꎬ探寻正确接纳大众文化的方式[38]ꎮ杨君以都市中的广场舞女性群体的日常生活进行深入追踪ꎬ运用个体化理论ꎬ探讨城市女性社会转型与老龄化的社会语境中的情感变化ꎬ得出广场舞是都市女性表达情感㊁重塑女性角色㊁主体性建构与实现个体与社会联结的重要途径[39]ꎮ宋素红以女性消费网站的呈现方式为切入点ꎬ运用消费主义视角ꎬ发现女性网站对女性消费有直接诱导的功能ꎬ提出女性网站应作出相应的改变的建议[40]ꎮ董海峰从女性选择婚姻和女性拜金主义的角度来看ꎬ探讨了女性拜金主义的起源ꎬ即女性消费对消费者消费欲望的刺激ꎬ女性整体低收入以及男性对女性消费的关注程度不够ꎮ在宏阔背景下ꎬ这种现象导致了社会对女性评价的降低㊁女性对父权依附力加强㊁加剧了社会矛盾ꎬ对和谐社会产生了消极影响[41]ꎮ塔季扬娜 切尔内绍娃在其硕士论文中ꎬ以中国的«瑞丽»和俄罗斯的«时尚»这两本杂志作为研究样本ꎬ以女性形象的演变作为切入点ꎬ运用杂志数据进行对比ꎬ从专业角度及国家的文化背景出发对比研究女性形象在媒体中的演变过程ꎮ通过对比来分析两国媒体杂志中女性形象的差异ꎬ有助于发现女性形象变革的规律和意义并对今后中俄两国女性媒体杂志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42]ꎮ综上可知ꎬ女性消费文化形成于社会ꎬ是一种社会行为ꎬ而非心理行为ꎬ社会承担着对女性消费文化的塑造和引导的责任ꎮ三㊁结语女性是社会学㊁民族学㊁人类学研究中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的主题ꎬ但回顾国内学术界研究ꎬ目前主要是引进国外有关女性情感的研究ꎬ且缺乏选择性ꎮ中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国情和民族情况ꎬ对中国女性的研究视角应紧跟时代背景ꎬ理论结合实践ꎬ走中国本土化的女性研究道路ꎮ情感社会学关于女性的研究还需进一步扎根于社会现实ꎮ而且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ꎬ女性在每个民族中都有自己独特的社会地位ꎬ需深刻认识到民族文化多样性差异性ꎮ在深入现实社会的基础上ꎬ才能让理论与实践有效融合ꎬ从而推动情感社会学中有关女性视角研究的发展与理论建构ꎮ此外ꎬ情感社会学中关于女性的研究还需要关注女性中弱势群体的研究ꎬ且从多学科交叉的视角92研究女性ꎮ妇女的生存与发展状况反映着社会的发展ꎬ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ꎬ妇女的生存处境面临更多的问题ꎬ情感社会学对女性中弱势群体的研究仍很欠缺ꎬ应从多学科的角度展开对女性的研究ꎬ形成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多元格局ꎮ[参考文献][1]淡卫军.情感ꎬ商业势力入侵的新对象 评霍赫希尔德«情感装饰:人类情感的商业化»一书[J].社会ꎬ2005ꎬ(2):184-195. [2]乔纳森 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邱泽奇译)[M].北京:华夏出版社ꎬ2001.97.[3]罗布特 K 默顿.社会研究与社会政策(林任聚等译)[M].北京:三联书店ꎬ2001.132.[4]潘习龙.情感性劳动中的角色误区[J].商业研究ꎬ2004ꎬ(6):168.[5]郭景萍.情感社会学:理论 历史 现实[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ꎬ2008.218.[6]郭景萍.西方情感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脉络[J].社会ꎬ2007ꎬ(5):26-46.[7]冯㊀珍ꎬ凌文辁.情感劳动问题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ꎬ2011ꎬ(9):5-9.[8]张㊀冉ꎬ马瑞迪斯 纽曼.情绪劳动管理: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视角[J].浙江大学学报ꎬ2012ꎬ(2):5-21.[9]王㊀斌.女性社会工作者与情感劳动:一个新议题[J].妇女研究论坛ꎬ2014ꎬ(4):97-103.[10]崔应令.乡村女性自我的再认识 一项来自恩施土家族双龙村的研究[J].社会ꎬ2009ꎬ(2):79-98.[11]苏熠慧ꎬ倪安妮.育婴家政工情感劳动的性别化机制分析 以上海CX家政公司为例[J].妇女研究论丛ꎬ2016ꎬ(5):17-24. [12]马冬玲.情感劳动 研究劳动性别分工的新视角[J].妇女研究论丛ꎬ2010ꎬ(3):14-19.[13]李晓菁ꎬ刘爱玉.资本控制与个体自主 对国内空姐情感劳动的实证研究[J].妇女研究论丛ꎬ2017ꎬ(5):24-36.[14][美]凯特 米利特.性政治(宋文伟译)[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ꎬ2000.[15]斯科特.性别:历史分析的有效范畴[A].妇女:最漫长的革命[C].北京:三联书店ꎬ1997.168.[16]盖尔 卢宾.女人交易[A].王㊀政.社会性别研究选译[C].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出版社ꎬ1998.[17]陈智慧ꎬ李㊀莉.女性本质优势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体现[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ꎬ2014ꎬ(5):124-129.[18]李㊀立.社会性别视角下女性情感类心理咨询个案分析[C].北京林业大学性与性别研究所会议论文集ꎬ2010:113-118.[19]王㊀驰ꎬ张㊀波.平等概念与差异形成机制 基于性别视角[J].山东女子学院学报ꎬ2018ꎬ(2):7-13.[20]崔应令.性别关系变迁研究:从传统到现代 以湖北恩施土家族双龙村为例[D].武汉: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ꎬ2009.[21]蔡雨岑.社会性别视角下乡村旅游与社区女性发展研究 以山东省河口村为个案[D].济南:济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ꎬ2016. [22]夏辛萍.社会性别视角下农村老年女性养老问题[J].中国老年学杂志ꎬ2016ꎬ(24):6296-6298.[23][清]沅㊀元.十三经注疏 礼记正义 婚义第四十四[M].北京:中华书局ꎬ1980.1680.[24]恩格斯.家庭㊁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北京:人民出版社ꎬ1995.59.[25][美]威廉 A 哈维兰.文化人类学(瞿铁鹏等译)[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ꎬ2005.227.[26][美]路易斯 亨利 摩尔根.古代社会(刘㊀峰译)[M].北京:京华出版社ꎬ2000.53.[27]克劳德 列维一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俞宣孟等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ꎬ1999.93.[28]费孝通.乡土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ꎬ1998.100.[29]特纳ꎬ斯戴兹.情感社会学(孙俊才等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ꎬ2007.29.[30]李银河.中国人的性爱与婚姻[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ꎬ1996.[31]冯雪红.维吾尔族女性早婚现象的人类学分析[J].山东女子学院学报ꎬ2011ꎬ(1):28-34.[32]冯雪红.维吾尔族妇女再婚若干问题研究 项来自新疆喀什地区S县A村的田野考察[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ꎬ2011ꎬ(4):64-70.[33]靳小怡ꎬ段朱清.多源数据视野下的农民工跨户籍婚姻 基于城镇化类型与性别视角的分析[J].妇女研究论丛ꎬ2017ꎬ(4):17-30.[34]李卫东.农民工婚姻稳定性研究:基于代际㊁迁移和性别的视角[J].中国青年研究ꎬ2017ꎬ(7):74-81.[35]蒋碧玉.论家庭收入对女性婚姻幸福感的影响:夫妻积极情感表达的中介作用[J].好家长ꎬ2015ꎬ(47):33.[36]陈慧谷ꎬ小科.新生代未婚农村务工女性情感问题访谈[J].北京农业ꎬ2013ꎬ(36):319-320.[37]郭景萍.女性消费文化的社会意义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ꎬ2003ꎬ(6):42-47.[38]陈纯洁.试论大众文化对都市青年女性情感取向的影响[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ꎬ2007ꎬ(6):93-96.[39]杨㊀君ꎬ冯㊀燕.都市女性情感的自我表达与主体性建构 迈向经验解释的广场舞群体[J].福建论坛ꎬ2017ꎬ(3):96-102. [40]宋素红.消费主义视野下的女性网[J].新闻与传播研究ꎬ2007ꎬ(4):60-64.[41]董海峰.女性拜金主义择偶观的社会成因探析[J].福建大学学报ꎬ2013ꎬ(6):63-68.[42]塔季扬娜 切尔内绍娃.中俄女性杂志中女性形象对比研究 以«瑞丽»«时尚»为例[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ꎬ2013.7-9.[责任编辑:王雪炎]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