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国教育史考研必备考点【1】

合集下载

中国教育史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教育史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教育史考试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京师同文馆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第一所官办新式学校,由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直接管理。

初创时仿俄罗斯馆,专修外国语。

在人才培养方面,主要培养外语、外交和翻译人才,并兼及其他新式的行政等人才。

在课程方面,外语居于首位;也有算学等科目;汉文经学,贯穿始终,特别重视对学生封建道德习惯的培养。

在教师方面,有外国人也有中国人。

在经费方面,从海关税务司办公经费项下提成。

京师同文馆的历史地位:第一,京师同文馆是洋务学堂的开端,也是中国近代新教育的开端,近代以来向西方学习由观念变为现实。

第二,它身处帝都北京,乃至全国政治和文化中心,又为洋务中枢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直接统领,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它的一些重要举措以及由此引起的争执往往能反映出各派关于教育改革的观点。

2.洋务学堂洋务学堂是洋务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培养洋务活动所需要的翻译、外交、工程技术、水陆军事等多方面的人才,其教学内容以所谓“西文”与“西艺”为主。

洋务学堂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外国语学堂、军事学堂、技术实业学堂。

洋务学堂数量少、规模小;地区集中;学堂各自独立,附属洋务机构。

洋务学堂的特点(评价洋务学堂):具有浓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色彩:以京师同文馆为例,招生始限于八旗贵胄子弟,后扩大为正途科甲人员,始终有严格的等级界限;传统道德的灌输和儒家经典的研习仍是学习的内容。

近代资产阶级学校的萌芽,是近代新教育的开端:以造就各类专门人才为目标,与传统学校养成科举入仕人才不同;开设外语、自然科学等一些新式课程,这是区别于传统学校的重要标志;改革教学制度和方法,采用西方班级授课制和分年授课计划。

3.中体西用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张之洞在《劝学篇》中对其进行了全面论述。

“中学为体”就是把《四书》《五经》等旧有的中国文化作为最根本的主体内容,是学习的主要内容。

“西学为用”就是用西政(指西方有关文教制度、工商财政等管理层面的文化)、西艺(近代西方科技)、西史等来观察、分析和处理当时世界上出现的各种事务,为洋务事业服务。

考研教育学复习:中国教育史知识点

考研教育学复习:中国教育史知识点

考研教育学复习:中国教育史知识点考研专业频道为大家提供考研教育学复习: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希望大家好好掌握下面的知识点。

考研教育学复习:中国教育史知识点一、近代教育的起步1.教会学校在中国的举办①英华学院:1818年马礼逊在马六甲创立,1843年前往香港,为第一所主要面向华人的近代学校;②马礼逊学堂:1839年布朗在澳门建立,为第一所在中国本土建立的近代学校;③教会学校的竞相设立:主要在开埠的港口,绝大多数为小学教育的程度,规模小设施差,主要面向贫民子弟,一般都设立天文、地理、数学等科目;2.洋务学堂的兴办(1)洋务学堂的举办、类别和特点:最初目的是为了培养洋务运动所需要的翻译,其主要类型包括①外国语(“方言”)学堂,②军事(“武备”)技术学堂3专门技术实业学堂;其特点为①培养目标为造就洋务运动需要的各种专门人才②在教育内容上以西文、西艺为主,开设自然科学的一般性课程以及各专业相关的科学技术课程,注重理解;③在教育方法上是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按照知识的难易程度循序渐进的安排课程4普遍设立了分年课程计划,确立了学年制度,采用班级授课制;(2)京师同文馆:1862年6月正式开学,是第一所洋务学堂,是我国最早的官办新式学校。

创立之初,是专修外国语的学校,初创时只有英文馆,1866年增加天文算学馆,1902年并入京师大学堂;其特点为①在培养目标上不再是为封建统治阶级在就后备力量而是培养懂翻译、外事的洋务人才②在课程设置上以西文西艺为主,汉文经学贯穿始终③在教学组织上采用分年课程和班级授课制④在教学管理上以外国人为主,受列强的控制;其意义在于同文馆既有封建性又有殖民性,是清政府在教育上和外国资本主义结合的产物,是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教育的开端,具有新的办学形式,而且使科学教育正式列入中国教育之中,教育向前迈了一步;(3)福建船政学堂:又称“求是堂艺局”或“福州船政学堂”,左宗棠等于1866年创立,1867年开始正式上课;是晚清政府为培养造船和航海技术人才而创办的学校,历时半个世纪,是洋务学堂中持续时间最久的一所,是近代中国海军人才的摇篮;3. 留学教育的起步:(1)幼童留美:始于1872年,最早提出建议的是容宏,1871年9月,曾国藩、李鸿章等在容宏“教育计划”的基础上上奏《选派幼童赴美肄业》,1872-1875年先后有4批留美幼童,由于诸多矛盾在1881年下半年分三批被撤回;(2)派遣留欧:1876年,魏瀚、陈兆翱随法国工程师日意格赴法,并留在法国学习,他们实际上是我国近代官派留欧的前导;1877年3月31日,中国近代第一批正式派遣的留欧学生出发赴欧;(3)留学教育的意义:1规模虽小,但它却是中国教育走向世界教育中最名副其实的一步,就引进西学而言,没有比这更彻底的途径了2传播了资产阶级奢华的政治学说和哲学思想,推动了社会进步和中国教育近代化;4.“中体西用”思想与张之洞的《劝学篇》:(1)“中体西用”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早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就有人(魏源、冯桂芬、薛福成、郑观应等)用“主辅”、“本末”、“体用”等来表述“中体西用”的概念,最早使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概念的人是沈寿康(1896年);但直到1898年春张之洞撰成《劝学篇》,“中体西用”才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2)张之洞与《劝学篇》:①《劝学篇》分内篇和外篇,内篇从中学发题,最注重的是纲常名教;外篇从中学发题,讲述西政西史西艺,尤重视西政和西艺;通篇主旨归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②中西学的关系:“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用偏废。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中国教育史是指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教育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史的知识点主要包括古代教育、封建社会教育、近代教育和现代教育等内容,下面是这些知识点的详细说明。

一、古代教育1.古代教育的起源:古代教育是从部落社会向农耕社会过渡时期开始的,最早的教育形式是家庭教育和宗教教育。

2.古代教育的特点:宗教性、尊师重道、传统性、寒门贵子等。

主要通过家庭教育、讲学和书院教育传授知识和教育学生。

3.古代教育的影响因素:宗教、家族、士人和社会习俗等因素都对古代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4.著名的古代教育家:孔子、荀子、墨子等。

二、封建社会教育1.封建社会教育的起源:封建社会教育起源于秦汉时期,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成熟于唐宋时期。

2.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封建社会教育的核心。

科举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通过考试选拔人才。

3.古代书院:古代书院是封建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精英培养的重要场所。

4.论语学派和道家学派:儒家学派主张“实践主义”,道家学派主张“养生之道”,影响了封建社会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内容。

三、近代教育1.近代教育的起源:近代教育起源于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开始引进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制度。

2.中西教育的冲突:明清时期,中西教育二者相互冲突,西学遭到保守派的排斥,但也逐渐深入中国社会。

3.近代学堂:近代学堂是近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设立了许多学堂来传授西方的科学知识和现代文化。

4.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是推动近代教育变革的重要事件,推动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四、现代教育1.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的教育革命运动,主张科学、民主和自由的教育。

2.新教育法案:新教育法案是近代中国首次正式颁布的教育法律法规,规定了教育的普及和现代化方向。

3.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重要事件,推动了教育民主化和科学化的发展。

4.现代教育制度:现代教育制度包括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等,形成了中国现代教育的基本框架。

中教史考研知识点归纳

中教史考研知识点归纳

中教史考研知识点归纳中国教育史是研究中国教育发展历史、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变迁的学科。

考研中,中教史的知识点归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古代教育制度- 先秦时期的教育:包括周代的官学、私学,以及儒家、墨家等学派的教育思想。

- 秦汉时期的教育: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太学、郡国学校以及选拔官员的制度。

-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的教育: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度的萌芽与形成。

- 宋元明清的教育:科举制度的完善与发展,书院的兴起与衰落。

教育思想- 儒家教育思想: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学者的教育观点。

- 道家教育思想:老子、庄子的自然主义教育观。

- 墨家教育思想: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

- 法家教育思想:韩非子的法治思想对教育的影响。

教育制度的变革- 科举制度的演变:从隋唐的科举制度到明清的八股文考试。

- 近代教育制度的变革:晚清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对教育制度的改革。

- 民国时期的教育改革:新文化运动对教育的影响,国民教育制度的建立。

现代教育思想与实践- 五四运动与教育革新:民主与科学思想对教育的影响。

- 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 改革开放后的教育改革:教育体制的多元化,素质教育的提出。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教育与政治的关系:不同历史时期教育与政治的相互作用。

-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教育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

教育法规与政策- 古代教育法规:如《学记》等对教育的规范。

- 近代教育法规:如《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等。

- 当代教育政策:如“双减”政策、高考改革等。

结束语:通过对中国教育史的考研知识点归纳,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教育的发展是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紧密相连的。

了解这些知识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教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以及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8年《中国教育史》考研大纲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8年《中国教育史》考研大纲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8年《中国教育史》考研大纲第一章西周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一、“学在官府”二、大学与小学三、国学与乡学四、家庭教育五、“六艺”第二章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第一节私人讲学的兴起一、私人讲学兴起二、诸子百家的私学三、齐国的稷下学宫第二节孔丘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一、创办私学与编订“六经”二、“庶、富、教”:教育与社会发展三、“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教育与人的发展四、“有教无类”与教育对象五、“学而优则仕”与教育目标六、以“六艺”为教育内容七、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行结合八、论道德教育九、论教师十、历史影响第三节孟轲的教育思想一、思孟学派二、“性善论”与教育作用三、“明人伦”与教育目的四、人格理想与修养学说五、“深造自得”的教学思想第四节荀况的教育思想一、荀况与“六经”的传授二、“性恶论”与教育作用三、以培养“大儒”为教育目标四、以“六经”为教学内容五、“闻见知行”结合的教学方法六、论教师第五节墨家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一、“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二、“素丝说”与教育作用三、以“兼士”为教育目标四、以科技知识和思维训练为特色的教育内容五、主动、创造的教育方法第六节法家的教育思想一、“人性利己说”与教育作用二、禁私学三、“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第七节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一、《大学》:“三纲领”、“八条目”二、《中庸》:“尊德性”与“道问学”、学问思辨行三、《学记》:学制与学年、教育教学的原则与方法、教师第三章儒学独尊与读经做官教育模式的形成第一节“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二、兴太学以养士三、实行察举,任贤使能第二节封建国家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一、经学教育二、太学三、鸿都门学四、郡国学第三节董仲舒的教育思想一、《对贤良策》与三大文教政策二、论人性与教育作用三、论道德教育第四章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备第一节魏晋南北朝官学的变革一、西晋的中央官学二、南朝宋的中央官学三、北魏的中央官学第二节隋唐学校教育体系的完备一、文教政策的探索与稳定二、中央政府教育管理机构确立三、中央和地方官学体系完备四、学校教学和管理制度严格五、私学发展六、学校教育制度的特点第三节科举制度的建立一、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二、考试的程序、科目与方法三、科举制度与学校的关系四、科举制度的影响第四节颜之推的教育思想一、颜之推与《颜氏家训》二、论士大夫教育三、论家庭教育第五节韩愈的教育思想一、道统说与师道观;二、“性三品说”与教育作用三、论人才的培养与选拔第五章理学教育思想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第一节科举制度的演变与学校教育的改革一、科举制度的演变二、学校沦为科举附庸三、宋代“兴文教”政策四、“苏湖教法”五、北宋三次兴学与“三舍法”六、积分法七、“六等黜陟法”八、“监生历事”九、社学第二节书院的发展一、书院的产生与发展二、《白鹿洞书院揭示》与书院教育宗旨三、东林书院与书院讲会四、诂经精舍、学海堂与书院学术研究五、书院教育的特点第三节私塾与蒙学教材一、私塾的发展、种类和教育特点二、蒙学教材的发展、种类和特点第四节朱熹的教育思想一、朱熹与《四书章句集注》二、“明天理,灭人欲”与教育的作用、目的三、论“大学”与“小学”四、“朱子读书法”第五节王守仁的教育思想一、“致良知”与教育作用二、“随人分限所及”的教育原则三、论教学四、论儿童教育第六章早期启蒙教育思想第一节倡导新的教育主张一、“公其非是于学校”与学校的作用二、“日生日成”的人性与教育三、义利合一的教育价值观第二节颜元的学校改革思想一、颜元与漳南书院二、“实德实才”的培养目标三、“六斋”与“实学”教育内容四、“习行”的教学方法第七章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第一节教会学校的举办和西方教育理念的引入一、英华书院与马礼逊学校二、教会学校的发展三、“学校与教科书委员会”与“中华教育会”四、教会学校的课程。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1.古代教育体系:中国古代教育体系经历了封建社会时期和帝国主义时期的演变。

古代的教育系统主要分为两个层次:官方教育和私人教育。

官方教育包括儒学和科举制度,这是培养士人和官员的主要途径。

私人教育则包括家庭教育和私塾教育,这是为了培养普通人的教育渠道。

2.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员的考试制度。

这个制度起源于隋代,经过唐代的发展和完善,宋朝成为中国古代最为宏大的一种教育制度。

科举考试内容主要包括经义、文学和政治等方面的内容,通过此制度选拔出的人才成为官员并在政府中任职。

3.儒学:儒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主流思想。

它的核心原则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包括仁义礼智信五个基本德行。

儒学教育主要培养士人的道德和文化修养,儒学成为教育制度的基础。

4.古代女性教育:古代女性的教育受到严格限制,主要以家庭教育为主。

女性的受教育机会有限,只能学习一些基本的家政和绣花等技能。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女性通过私塾和家庭教师的帮助获得更多的教育机会。

5.近代教育: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经历了西方列强的入侵和近代化教育的。

西方的教育理念和制度进入中国,包括启蒙思想,科学教育和普及教育等。

中国的近代教育追求科学和实用主义,为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6.学校教育:20世纪初,中国开始建立现代学校体系,包括小学、中学和大学。

现代学校教育与西方教育模式接轨,注重科学和实用知识的传授,开始普及教育。

此外,师范学校的建立也为培养教师提供了更好的机会。

8.教育制度:现代中国的教育制度在建国初期进行了大规模。

1952年,中国实行了基础教育的普及,包括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施。

此外,高等教育制度也得到了发展,各类高校和大学开始涌现。

最近,中国还推出了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等新的教育领域。

以上是中国教育史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详细的教育史涉及到更多的细节和发展,但这些知识点可以帮助读者对中国教育史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中国教育史考研复习资料

中国教育史考研复习资料

中国教育史考研复习资料中国教育史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变迁。

考研复习资料的整理,可以帮助考生系统地掌握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和重要事件。

古代教育中国古代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那时的教育主要依附于宗教仪式和家族传承。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孔子等思想家开始传授道德和文化知识。

秦汉时期,国家开始设立太学,教育逐渐成为国家事务的一部分。

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确立,使得教育与选拔官员的制度紧密联系起来。

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始于隋唐,盛于宋元,延续至明清。

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考试内容主要包括儒家经典、诗词、策论等。

科举制度的实施,促进了教育的普及和文化的发展。

宋代教育宋代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教育制度更加完善,书院教育兴起,士人阶层的地位得到提升。

宋明理学的发展,对教育内容和方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宋代也是中国科技和文化极为繁荣的时期,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更加密切。

明清教育明清时期,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教育内容更加丰富。

私塾和官学并存,教育逐渐普及到社会各个阶层。

同时,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开始对中国教育产生影响。

近代教育改革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革,教育也面临着改革。

清末的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都试图通过教育改革来实现国家的现代化。

民国时期,教育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如设立新式学堂、推广国民教育等。

现代教育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教育制度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建立了以普及教育为目标的教育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教育公平问题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总结中国教育史是一个不断演变和发展的过程,它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紧密相连。

了解中国教育史,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有助于我们认识到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中国教育史第一二三章知识点

中国教育史第一二三章知识点

中国教育史第一二三章知识点第一章:中国教育史的起源1.中国教育的起源:早期的中国教育始于原始社会时期,主要是通过家庭传授知识和技能,以及部落长老传授道德规范和社会价值观念。

2.古代先秦教育:先秦时期,教育主要通过私塾、家庭和师友相传来进行。

教育内容注重道德伦理、礼仪习俗和文化知识,强调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实践。

3.秦汉时期的教育:秦朝实行教育制度统一,推行儒家教育,并设立官方学校来培养人才。

汉朝时期,封建贵族开始设立私塾,培养士人,并逐渐发展出以科举制度为主导的官方教育。

第二章:中国教育的发展与变革1.唐宋时期的教育:唐朝时期,科举制度的使得科举成为官方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进一步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宋朝时期,封建文化达到巅峰,程朱理学成为主流,推动了国子监等学堂的发展。

2.元明清时期的教育:元朝时期,西学东渐,对传统儒学的影响逐渐显现。

明代开始出现了民间教育的兴起,同时官方教育也得以发展。

清朝时期,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封建主义教育制度逐渐形成。

3.近代以来的教育变革:19世纪中叶,中国开始接触西方的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制度。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尝试对中国教育产生了一定影响。

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促进了中国教育的继续现代化。

第三章: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1.新中国教育的创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进行了教育体制,废除了科举制度,建立了新的教育体系。

普及教育成为国家的重要任务。

2.教育普及和素质教育:新中国大力普及教育,推行义务教育,在农村地区兴办农村小学、部队办学等。

1980年代开始,素质教育成为重要议题,教育内容开始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新中国成立后,高等教育得到快速发展。

1952年建立了中国科学院,1959年设立了第一所独立学院,中国人民大学。

开放以后,高等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民办高校和国际合作办学逐渐兴起。

4.现代化教育体系的建设:21世纪以来,中国教育进一步推进现代化建设。

《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整理

《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整理

中教史复习一,宋朝(一)北宋三次兴学,广设学校1,第一次兴学——范仲淹——庆历兴学(1)主要内容:其一普遍设立地方学校,接受学校教育;其二改革科举考试,规定科举考试先策,次论,次诗赋,罢贴经,墨义;其三创建太学,推行“分斋教学”制度。

2,第二次兴学——王安石——熙宁兴学(1)主要内容其一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

①扩增太学校舍,保证工作生活用房。

②充实和整顿太学师资,保证教学质量。

③创立三舍法。

(A)主要内容:将太学分为外舍,内舍和上舍三个程度不同,依次递升等级,太学生分为三个等级:初入太学者经考试合格入外舍,人数不限每年举行一次升舍考试(公试),一二等者结合平时行艺升入内舍→ →内舍人数规定300人,每两年举行一次升舍考试,优平等者结合平时行艺升入上舍→→上舍人数规定100人,每两年举行一次考试(方式同科举的“省试法”,太学官员不参加,朝廷另委考官),平时行艺和考试都为上等者免殿试,直接授官—一优一平中等者免去礼部试,直接参加殿试—一优一否下等者免去贡举,直接参加礼部试。

(B)评价:其1:在太学内部建立起严格的升舍考试制度,对学生的考察和选拔力度力求做到与平时行艺与考试成绩相结合,学行优劣与其任职使用相结合,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太学教学质量。

其2:把上舍考试与科举考试相结合,融养士和取士于太学,提高太学地位。

其3:“三舍法”是中国古代大学管理制度上的一项创新,不仅对宋朝学校教育产生积极作用,对元明清的教育的影响也深远。

其二恢复和发展州县地方学校,重视地方教育。

其三恢复和创设武学,律学和医学,使北宋专科学校教育得到发展。

其四编撰《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统一思想。

3,第三次兴学——蔡京——崇宁兴学主要内容:(1)全国普遍设立地方学校。

(2)建立县学,州学,太学三级相联系的学制系统。

(3)新建辟雍,发展太学。

(4)恢复设立医学,创立算学,书法和画学等专科学校。

(5)罢科举,改由学校取士。

4,评价:(1)三次兴学是宋朝“兴文教”政策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体现。

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

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

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中国教育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记录了中国教育发展的历程,深入研究中国教育的过去对于理解现在和展望未来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些中国教育史的复习资料,帮助大家回顾和巩固相关知识。

一、古代教育古代中国的教育可以追溯到早期的部落社会。

在这个阶段,教育主要通过家庭和社会的传统文化进行。

随着社会的发展,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主流,儒家教育开始兴起。

孔子被尊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倡“仁爱”、“礼仪”等价值观念,并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在古代,士人教育成为社会精英的象征,科举制度也逐渐形成。

二、封建社会的教育封建社会是中国教育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统治阶级的子弟,维护封建统治的稳定。

官学成为封建社会中的主要教育机构,它们培养了大量的士人,为封建社会提供了稳定的统治力量。

此外,宗教教育也在封建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佛教、道教等宗教机构成为教育的中心。

三、近代教育近代中国的教育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

在清朝末年,西方的近代教育开始传入中国,西方教育思想和制度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康有为、梁启超等教育家提出了许多教育改革的理念,他们主张“教育救国”,呼吁改革传统教育制度,推动中国教育的现代化。

新式学堂、私塾等新型教育机构开始兴起,为中国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现代教育20世纪初,中国的教育进入了现代化的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被视为国家建设的重要任务,大力推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新中国建立了全民教育制度,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普及了教育资源。

此外,高等教育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大学和科研机构在国家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教育改革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教育体制改革、课程改革、教育评价改革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相继实施,为中国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

同时,教育国际化也成为中国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国际交流与合作为中国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中国教育史考试复习资料:重点知识(一)

中国教育史考试复习资料:重点知识(一)

中国教育史考试复习资料:重点知识(一)中国教育史考试复习资料:重点知识(一)1、书院的起源及其在组织管理和教育教学上的特点。

答:唐末宋初,官学衰落,士人失学,在理学教育思潮的推动下,传统的私人讲学得到发展,为此出现了一种高于蒙学的高级的教育组织形式即宋代的精舍和书院。

书院源于唐末,兴盛于宋。

它以私人创办和主持为主,将图书的收藏和校对、教学与研究合为一体,是相对独立于官学之外的民间性学术研究和教育机构。

在宋元明清诸朝,书院逐步发展成为官学之外最主要的综合性教育研究组织形式。

书院教育的存在,弥补了封建官学的不足,填补了许多学术文化研究领域的空白。

书院在组织管理上有以下特点:机构简单,管理人员少,学生也参与管理;课程设置灵活,不同书院有不同安排,重平时考核;学规严密、师生共同遵守;经费自主;重视自己的特色。

书院在教育教学上有以下特点:既是教育教学组织,又是学术研究机构;允许不同学派讲学;入学不受地域限制;教学注重讲明义理,躬行实践,多采用问难论辩式,注意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师生关系融洽,感情深厚。

书院与汉代太学的区别:a、培养目标不同。

书院办学的目标是要求弟子学做人,追求封建人格之完善,官学则是以科举入仕为主要目的。

b、自由讲学。

每一学派大师主持的书院往往是该学派的学术研究和教育活动基地。

c、学生可以自由择师入学,不受籍贯的限制。

d、教学以自学、独立研究为主,以答疑形式进行教学。

e、倡导学术争辩和学派交流,没有固定的形式和组织。

2、述评张之洞“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

答:张之洞是我国清末著名的洋务派教育家,他的基本教育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这个思想集中反映在《劝学篇》中。

所谓“中学”也叫旧学,指的是封建的典章制度,伦理道德,中国的经史之学,孔孟之道。

在为体的中学中,他基本的主张,在于“明纲”。

为了明纲,他特别强调读经的重要意义。

读经的目的在于以三纲五常封建伦理道德加强学生的思想训练。

历年考研《中国教育史》讲义[背诵版]汇总

历年考研《中国教育史》讲义[背诵版]汇总

历年考研《中国教育史》讲义[背诵版]汇总《中国教育史》讲义(背诵版)一、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1、学校萌芽的传说(1)时间与历史条件:我国的学校萌芽于原始社会末期或奴隶社会初期。

学校产生的历史条件是:由于青铜器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劳动生产有了剩余,贫富差别、脑力劳动分工初步出现,使一部分人得以脱离生产劳动专门办教育;社会事务日渐复杂,需要培养专门人员进行管理;---社会需要文字的产生为日益繁复的社会知识和自然知识的积累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同时也造成了产生学校的现实需要。

(二)原始学校的形态1、舜、虞时期:--萌芽--序;序是我国学校教育最初的形态,标志着我国教育的萌生。

2、夏朝:--雏形--序、校3、商朝--发展时期,较为完备---库、序、学2、西周的教育制度(1)“学在官府”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

主要体现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国家有文字记录的法制规章、典籍文献以及祭祀典礼用的礼器全都掌握在官府,普通百姓根本无缘接触到。

民间无学术,也就无学校教育可言,只有广义上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教育,而此类教育通常都是融合在生产和生活中进行的。

西周的政治体制是领主贵族制度,诸侯、大夫都有自己的世袭领地,政府的官职也多是世袭的,史称“世卿世禄”。

在这种体制下,培养统治阶级治国人才的学校教育,其对象必然以贵族子弟为主,即所谓“国子”,他们的教育自然由官方来安排。

学在官府具体表现为官师不分和政教合一。

官吏既负行政职责,也有教学的任务。

比如西周时国学的主持者称大司乐,负责祭祀和国家典礼,是国家最高礼乐官,同时兼管国学教育事务。

大司乐属下的一些官员,如师氏、保氏、大胥、小胥、乐师等就是国学的教师。

此时的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尚未分离,教育与政事合一。

国学既是施教的场所,又是国家举行重大礼仪活动的地方,如祭祀、乡射、献俘等活动都在国学进行。

各级乡学也是地方举行乡饮酒礼、乡射礼、士人议政、养老尊贤活动的场所。

考研教育史知识点总结

考研教育史知识点总结

考研教育史知识点总结考研是许多大学毕业生追求的梦想,而其中的教育史是考研政治科目中的重要一环。

了解教育史的知识点对于备考考研非常重要,下面我将对教育史的一些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帮助大家更好地备考。

一、中国近代教育史近代中国的教育历史可以追溯到1840年鸦片战争后。

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开始与西方列强接触,引进了现代教育观念。

这一时期的教育改革主要集中在义务教育、国际大学和女子教育等方面。

义务教育方面,中国开启了一系列的学堂改革。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田汉和张謇的改革,他们提出了养学校法、办农学校等一系列重要举措。

此外,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言论》也提出了早期普及教育的观点。

国际大学方面,1895年,田汉创办了田汉学堂(后来改名为南洋公学),成为中国近代教育的第一面旗帜。

随后,中国大学堂、顾炎武书院、京师大学堂等也相继建立。

女子教育方面,近代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大突破是女子教育的兴起。

清末民初,许多进步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为女子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如严复创办的女子师范学堂、曹成相创办的小学堂等。

二、西方教育思想的传入近代中国教育史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西方教育思想的传入与融合。

在近代,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教育改革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中国的教育思想也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最早传入中国的西方教育思想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的耶稣会传教士。

他们在中国传播了许多西方科学和教育知识,为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更加显著。

以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言论》为代表,中国教育家开始提出改革中国传统教育制度的观点。

他们积极借鉴西方教育经验,推动了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三、中国现代教育制度近代中国的教育制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在清末民初,中国开始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推行现代化的学制、课程设置和考试制度。

学制方面,中国教育制度最早采用的是中国古代的“课程制”,即根据季节安排具体课程。

教育学知识点2018完整版

教育学知识点2018完整版

教育学知识点1.战国后期,在人类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学记》。

2.在我国,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使用的人是孟子。

3.“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教师的本职工作是教书育人。

4.孟禄—“全部教育都归之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这种观点属于心理起源论。

5.洛伦兹发现,刚出生的小鸭子会发生“印刻”,即模仿第一眼看到的动物进行学习。

6.《学记》中“藏息相辅”教学原则强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7.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大教学论》。

8.国外(西方)最早的教育学著作是《论演说家的教育》。

9.在近代教育史上,反对思辨,主张用实证方法研究知识价值,提出教育的任务是教导人们为完美生活做准备和“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一经典课程论命题的教育家是斯宾塞。

10.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是否有目的的培养人。

11.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任何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都离不开教育。

这表明教育具有永恒性。

12.人类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的教育活动存在本质区别,它主要表现为人类的教育具有社会性。

13.在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上,存在两种典型对立的理论主张是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

14.卢梭——个人本位论——“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坏。

”15.个体本位论——“主张教育是为了使人增长智慧、发展才干、生活更加充实幸福。

”16.社会本位论——“造就合格公民”。

17.古希腊斯巴达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军人和武士。

18.赫尔巴特——教育永远具有教育性。

“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19.夸美纽斯——“泛智”教育思想——“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

20.夸美纽斯:最早对班级授课制进行系统论证的教育家。

21.“产婆术”——苏格拉底。

22.最早在大学里讲授教育学的学者是康德。

23.昆体良——最早提出“模仿—理论—练习”三阶段教学法。

24.昆体良:《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古代西方最早的教育理论著作)。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中国教育史是对中国古代及近代教育发展的历史梳理和总结,其中包括了中国古代的儒家教育、中国古代科举制度、近代中国的西式教育等内容。

下面是对《中国教育史》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整理:1.儒家教育:儒家教育是中国古代最主要的教育形式,强调孔子及其学派的思想和价值观。

其核心思想包括仁爱、孝道、忠诚、孔子的“克己复礼”等等;其教育内容包括文化、礼仪、音乐、乐舞、冠礼以及书法、算术、孝悌、射箭等。

2.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从唐代开始,并延续了一千多年。

科举制度对于中国教育史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科举制度分为三个阶段:乡试、会试和殿试,通过考试的人有资格进入官僚学校学习,成为官员。

3.唐宋八大家:唐代和宋代有“唐宋八大家”的称号,这是指唐代的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文天祥。

这八人都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家和文化名人,他们在教育和文化领域的贡献非常大。

4.四书五经:儒家经典中的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左传》。

四书五经被视为中国古代教育的基础,也是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

5.私塾教育:私塾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教育机构,是私人经营的小型学校。

私塾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伸,注重传授经典,以儒家思想为主,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科举制度的培养人才提供了基础。

6.学堂教育:学堂是中国古代的另一种教育机构,类似于现代的学校。

学堂教育与私塾教育不同,它是由政府出资设立和运行的,通常由官员主持。

7.近代中国的西式教育:近代中国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开始引进西式教育。

这一时期的教育领域出现了很多知名的教育家和学者,如康有为、梁启超等,他们提倡新式教育,主张"救亡图存"。

8.五四运动对中国教育的影响:五四运动是中国在20世纪初反对列强侵略、推翻封建社会、争取民主和科学的大规模运动。

中国教育史考研知识点归纳

中国教育史考研知识点归纳

中国教育史考研知识点归纳中国教育史作为考研历史学科的重要内容之一,旨在帮助考生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教育思想以及教育发展的历程。

本文将对中国教育史的主要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概述,以帮助考生进行系统学习和复习。

一、夏商周教育夏商周时期是中国教育史的起点,这一时期的教育以家庭教育为主,主要传承祖训,培养子嗣在家族中继承家业。

贵族子弟则受到师傅的指导,学习礼仪、乐曲和书法等。

两周尚教,成为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里程碑。

孔子创办了儒家学派,提倡"教"的思想,主张以"诗、书、礼、乐"作为基础的教育,形成了后来的儒家教育传统;墨子则创办了墨家学派,主要强调实用主义的教育,注重工农商等实践知识的传授。

二、秦汉教育秦汉时期,以儒家教育为主导,实行了儒学统治,并正式推行文化教育。

设置国子监,选拔人才,为帝国培养官员、官吏和文人提供知识和技能的教育。

同时,秦始皇也推行了独尊儒术的政策,将其他学派排斥在教育之外。

三、魏晋南北朝教育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动荡和不断的战乱,学术氛围受到了一定的压抑。

但是,儒学仍然是当时最重要的教育思想,讲求文化修养、道德教育和礼制规范。

此外,佛教的传入也使得寺庙学堂逐渐形成,弥补了正式教育的不足。

四、隋唐教育隋唐时期,教育制度得以不断完善和发展。

隋朝创办国子学,唐朝更加发展了国子学,设置了门下省和国史馆等机构,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官学教育体系。

此外,私塾也逐渐兴起,为民间提供了教育机会。

五、宋元明清教育宋元明清时期,教育开始多元化,除了儒学,道学、佛学、法学等学派也逐渐兴起。

南宋创办了为后来国学的核心——书院,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明清时期将科举制度发扬光大,科举成为官员选拔的主要途径,书院也成为科举制度的重要辅助。

六、近现代教育近现代教育的发展与西方的思想和文化传入有着密切的联系。

清末时期,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帝国主义的影响,中国教育面临巨大挑战,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提出了"教育救国"的理念,推动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2018教育学考研专业知识点之中外教育史

2018教育学考研专业知识点之中外教育史

凯程考研辅导班,中国最权威的考研辅导机构第 1 页 共 1 页 2018教育学考研专业知识点之中外教育史中外教育史在300分的试卷中占据了30%以上的分值,同时又是四个科目中需要识记内容最多的。

那么在备考过程中,同学们更要合理安排好中外教育史的复习时间,做到既能够充分复习同时又不占用其他科目的时间。

一、中外教育史考查目标(一)系统掌握中外教育史的基本知识,了解教育思想演变、教育制度发展、教育实施进程的基本线索,特别是主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重要的教育制度、重大的教育事件。

(二)准确理解有关中外教育史的基本文献,特别是其中的代表性材料。

(三)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中外教育史实,总结经验与教训,为现实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启示。

二、备考策略(一)准确、扎实的掌握教育史的知识对于中外教育史这类历史性学科的知识,其时间背景、主要人物、重点事件和转折点及标志性的要素、及其深远性的历史影响意义等,是考试考查的重点内容。

在历年的教育学考研真题中,如主要教育人物的思想观点(如“孔子”“杜威”)、主要教育观点和事件的含义理解(如“科举制”“洋务学堂”“欧美各国的教育法案”)、主要历史时期的教育变革等(如“17-18世纪德国的新大学运动”)都有不同题型的考查。

因此,考生应准确记忆教育史实,避免张冠李戴。

(二)学会线索性、对比性的综合记忆中外教育史的知识点内容繁杂,需要考生在分别记忆每一个知识点的同时,能够形成对于背景、线索性的串联记忆。

在往年教育学考研的真题中,有关“春秋战国教育思想体现平等精神”的分析论述题考题,就要求考生必须清楚的了解此时期我国出现的主要教育思想家以及他们具有代表性的教育思想。

如果考生仅仅在复习的阶段片段性的记忆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孟子的教育思想”等,而疏忽了对于他们同处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就有可能在此道题的解答过程中有所忽略,或举例列举不详尽,进而导致失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中国教育史考研必备考点【1】感谢凯程考研李老师对本文做出的重要贡献
每个人在选择读研或是工作的时候,最好是考虑一下自身的情况,包括本科就业的机会、收入、家庭的经济情况、自身的活动能力、读研后预期的情形等等,对这些情况做一个大概的估算,这样就可以得出,你读研到底是划算,还是不划算,并且做好合理的规划。

现凯程教育为考研考生带来重要备考信息点拨。

1.魏晋南北朝官学的变革
(1)西晋的国子学:晋武帝咸宁二年(276年)立,反映了教育的等级,开官学分士庶的先例;
(2)南朝宋的“四馆”与总明观:南朝宋文帝(438年)下令在京师开设“四馆”(玄学、史学、文学、儒学四学),是我国最早的分专业的综合学校;南朝宋明帝(470年)设总明观,设祭酒,置玄、史、文、儒四科;
2.隋唐时期教育体系的完备
(1)文教政策的探索与稳定:重振儒术,兼重佛道;
(2)政府教育管理机构和体制的确立:隋文帝设立了国子寺,隋炀帝大业三年改称国子监,设祭酒一人总管学校,首次设立了中央教育行政机构和长官;
(3)中央和地方官学体系的完备:
①中央官学。

唐朝“六学一馆”(太学、国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弘文馆、崇文馆);
②地方官学。

长史负责地方官学事务;
3.私学
唐朝明文鼓励设立私学,以私学和家学的形式传授每一种专门的学术;
4.学校教育发展的特点
(1)建立了中央地方分级管理的教育行政制度
(2)学校教育管理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3)教学内容的丰富,扩大了知识范围
(4)学校类型和设置形式的多样化
(5)教育的等级性增强。

4.科举制度建立
(1)科举制度的萌芽与确立:隋炀帝大业三年定十科举人,即科举制度的开始;
(2)科举考试的程序、科目与方法:
①科举考试的程序是乡试-省试-吏部试
②考生来源为生徒和乡贡;
③科举考试的科目为,唐代科举分文科举和武科举两大类。

文科举又分常科和制科两种。

常科每年定期举行,科目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道学、童子科等。

其中经常举行的有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秀才六科;
④科举考试的方法为帖经、墨义、口试、策问、诗赋五种;
(3)科举制与学校教育的关系
①积极作用为推动学校教育的发展;形成了全社会积极向学的风气;冲击了重文轻武、重经轻算、重成人轻儿童的错误思想
②消极影响为使学校教育成为科举制度的附庸;败坏学风、士风,腐蚀士人思想;败坏学校和社会风气,贪污受贿之风盛行;
(4)科举制度的影响
5.颜之推的教育思想
(1)颜之推与《颜氏家训》:《颜氏家训》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家庭教育著作,详细论述了儿童家庭教育和士大夫教育;
(2)论士大夫教育:从人性论方面(性三品说)论述了士大夫阶级受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强调知识教育,认为教育目标是培养治国人才,教育内容应包括德与艺两方面。

主张五经是必读典籍;
(3)论家庭教育:
①及早施教
②慈与严相结合
③均爱原则
④重视语言和道德教育;
6.韩愈的教育思想
(1)“性三品说”与教育作用:性和情皆分三品,性有五德,情有七情。

上品之性为善性;中品之性可善可恶、尚未定型;下品之性为恶性。

性可移,但性的品级不可移。

上、中品之人可受教育,下品之人只能以刑罚制之。

由于人天生包含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内容,教育就应把这种道德发扬开了,儒家经典是最好的教育内容。

韩愈一方面肯定了教育在促进人性变化中的极积作用,另一方面又认为教育的作用是有限的,人性三品不可变,教育只能在品味内发挥作用,这种人性论不但为封建制度的等级性做了合理的论证,而且也为决大多数的人接受封建道德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具有明显的宿命论色彩;
(2)关于人才培养和选拔思想:要求整顿国学改革招生制度扩大招生范围;要求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
(3)论尊师重道:
①“学者必有师”、“学无常师”
②教师的任务“传道授业解惑”:历史上第一次全面的反映了教师的工作基本职责;
③建立合理的师生关系:“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