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西方袖子造型的特点
十八世纪中西女性服饰差异
十八世纪中西女性服饰差异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有精神文明的含意。
几乎是从服饰起源的那天起,人们就已将其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融入其中。
中西服饰经过数千年的历史沉淀,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貌和体系。
尤其在十八世纪,中西方服饰文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层面,极具欣赏和研究价值。
通过对比这个时期的中西方女性服饰特征,来进一步了解本时期服饰文化对现代服饰的深远影响。
一、十八世纪中国女性服饰的特点。
十八世纪中国女性服饰主要表现在清装的特点变化上,清代女装,汉、满族发展情况不一。
汉族妇女在康熙、雍正时期还保留明代款式,时兴小袖衣和长裙;乾隆以后,衣服渐肥渐短,袖口日宽,再加云肩,花样翻新无可底止;到晚清时都市妇女已去裙着裤,衣上镶花边、滚牙子,一衣之贵大都花在这上面。
满族妇女着“旗装”,梳旗髻(俗称两把头),穿“花盆底”旗鞋。
至于后世流传的所谓旗袍,长期主要用于宫廷和王室。
清代后期,旗袍也为汉族中的贵妇所仿用。
旗袍或短装有琵琶襟、大襟和对襟等几种不同形式。
与其相配的裙或裤,以满地印花、绣花和裥等工艺手段作装饰。
襟边、领边和袖边均以镶、滚、绣等为饰,史书记载“镶滚之费更甚,有所谓白旗边,金白鬼子栏干、牡丹带、盘金满绣等各色,一衫一裙……镶滚之弗加倍,衣身居十之六,镶条居十之四,衣只有六分绫绸,新时离奇,变色以后很难拆改。
又有将羊皮做袄反穿,皮上亦加镶滚,更有排须云肩,冬夏各衣,均可加工……”。
清初满族妇女与男人的装扮相差不多,不同之处只是穿耳梳髻,未嫁女垂辫。
满女不缠足不着裙,衣外坎肩与衫齐平,长衫之内有小衣,相当于汉女的肚兜,衣外之衣又称“乌龙”。
清末流行衣袖里面装假袖口,少时一、二幅,多时二、三幅。
这种装束,一则为了显示身份和富有;二则为加强旗装封闭形式的风格特色。
假袖口不但用料考究,装饰布局也追求与旗袍相同,由此整体服饰更增加了华丽的效果,也加强了装饰的层次感。
浅谈中西方服装造型特征比较
深层次 去想去理 解 , 可 以. 也 当然 还 是 简单 理 解 最 为 合 适 . 合 适 大 众 的 艺术 其 生命 力 最 顽 强 . 合 市 场 的 艺 术 其 价 值 最 可 观 适
画 出贴 心合 意 的作 品来 有 将 自己的 心意 全都 表 现 在作 品 上 . 只 看
画 的人 才 能 有 感 觉 有 心 动 。 这 里 表 明 了 艺术 随机 性 的 重要 很 多 人 崇 尚 艺术 。 多 数 认 为 艺 术 很 神 秘 . 揭 开 其 面 纱 . 大 想 前 两 条都 具 备 了 . 样便 易 产 生 共 鸣 。众 人都 来欣 赏 画 . 简 简 于 是 跟 潮 流 、 时 尚 , 个 个 报 名 参 加 艺 术 课 目的培 训 . 实 很 单 单 地 欣 赏 . 轻 松 松 地 回味 , 家 都 看 出 点 啥 , 都 能 体 会 点 赶 一 其 轻 大 也 盲 目 在 不 理 解 艺 术 而仅 仅 盲 从 的状 态 下 草 草 决 定 自己 小 孩 的 啥 , 都 能交 流点 啥 , 有 看 画 的 人都 成 艺 术 家 和 点评 家 了 . 还 所 这样 奋 斗方 向 , 不 可 取 的 。 这里 谈 的艺 术 分 为 二 个 特 性 . 简 单 做 、 不 是 挺 好 的吗 ? 家 的心 灵 都 得 到 了净 化 和启 迪 . 于 提高 发 展 . 是 三 即 大 便 简 单 看 和简 单 想 而 简 单 做 需 把 握 三个 特 点 : 效 、 机 和 共 鸣 时 随 便 于 构 建 和 谐 这 里 表 明 了 艺术 鸣 呜性 的必 要 下 面 本 人仅 从绘 画这 个艺 术角 度 来 谈 一 谈 绘 画 如此 . 他 艺 术亦 如此 , 事 皆 如此 . 其 凡 没有 人 希 望 自 己的 先 谈 艺 术 的 简单 做 大 众 艺 术 为大 众 存 在 . 定 了它 不 能 太 事 情 复 杂 化 , 有 人 喜 欢 看 别 人 复 杂 看 别 人 热 闹 . 是 因 为 还 未 决 但 这 深奥 , 太难 解 。如 果 一 幅 画某 个 大 师 面 了数 月 . 果 腰 酸 腿 疼 . 结 头 完 全 达 到 大 和 谐 , 达 到 大 和 谐 . 要 尚需 每 一 个 人 的 努 力 . 为 社 作 昏 目眩 才 完 成 , 说 这 是 失 败 的 因 为 这 样 搞 艺 术 . 搞 得 自己 我 会 会 一 分 子 . 个 人 都必 需 贡献 自己 的力 量 , 过 艺 术 表 现 、 字 音 每 通 数 太 累 . 人 欣 赏 起 来 也 会 很 累 当 他们 一 边 欣 赏 着 这 伟 大 的作 品 像 、 体 报 道 等 方 式 来 传 达 共 同 的 理 想 和愿 望 . 单 快 捷 地 传 遍 众 媒 简 边还要 想着 画师的劳 累 , 心痛不 己 , 几乎 是苦 肉计 . 会 这 以身 社 会 各 角 落 . 使人 与人 之 间 的差 距 再 也 找 不 到 . 此便 好 如
探讨中西服饰文化差异
浅谈中西方服饰文化的差异中西方的服饰文化差异一直存在,从历史渊源,人们的生活习惯,文化传统和地理环境等方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貌和体系.中式服装装,崇尚装饰,富有传统的民族特色。
西式服注重展示人体之美,讲究穿着效应,善于显露和突出主体,有着浓郁的时代气息,是时代精神的反映。
一、中西方穿衣观念的不同特色:1 中西方对服饰的审美态度差异在几千年的历史传统,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非常崇尚礼数传统与等级制度。
古代中国的服装一向是被看作穿着者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加上儒家道家等几千年的源远流长的文化的影响,中国形成的服饰美学观念表现在服装型上的是意象的结构,这种平面的直线与曲线的裁剪方法使衣服适体又不完全合体,不裸露张扬也不尽力束缚。
在遮体的隐约之中含蓄地显现了流畅婉约,温情流动的人体曲线美.造型意识是节奏化的,在宽衣的帖体与离体之间流露气韵。
当穿在身上时,起伏连绵的衣褶和曲直缠绕的襟裾,营造了飘忽自在的效果。
在造型上使用这种没有明确凹凸的平面裁剪方法。
求得了一个自成纹理、和谐统一的空间造型。
这种平面剪裁的服装造型,更趋向于整体感。
因此,中式服装造型更显视域空间大,更显大气、大方的气韵。
西方有崇尚人体的传统,要求服装穿着者能更好地表现和反映人体的线条美丽.西方的穿着观念是服装穿着必须是为人体服务,通过服装穿着能使人体显长掩短,装点得更美。
经历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的影响,遭受文化禁锢又到文艺复兴,无论服装式样如何翻新,都是按着西方人士穿着观念的支配,都是为了极力地体现人体美。
现今人们都崇尚穿着刚好合体的衣裙,在服装裁制时要求"收省”、"折裥”,做垫肩,系腰带,大坍领或开叉等,以及在裁制妇式服装时要求突出胸部的丰满,腰部的纤细,用裙子的长度来调节下肢,目的是进一步突出和强化人的身体。
洛可可时期的用鲸鱼骨支撑起的罩裙也突出了西方追求夸张华丽的造型。
2 价值观不同导致穿衣的风格也有较大差异东方文化的根深蒂固集体主义价值观也影响了中国人民对衣着的偏好。
浅谈中西方袖子造型的特点
浅谈中西方袖子造型的特点作者:金晓玉邹平来源:《辽宁丝绸》 2018年第3期〔摘要〕在服装结构中,袖子结构造型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设计也是多种多样的,有复杂的有简洁的,但是总是恰到好处地平衡着整个服装。
通过中西方服装发展史资料文献来研究袖子结构造型,并且将其与现代流行服饰相结合,制作出具有独特新颖的袖子造型特点的服装。
〔关键词〕袖子结构造型;新颖;中西方1古代中国代表性袖子造型特点1.1半臂服装袖子造型特点古代女子的上装有长袖、短袖之分,短袖的长度及肘部,称为半臂。
半臂常用在对襟、及腰、宽领、露胸服装之中。
虽然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但是直到初唐时期才有了半臂这个正式的称呼。
并且在宫廷和民间迅速流行了起来。
半臂有两种穿法,一种是先穿短襦,再加半臂;一种是反过来先穿半臂,再把襦衣穿在上面。
古代服装的袖子较为宽松,这也是一种特色。
而且在最为流行半臂的唐代,半臂对于人们来说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唐人喜欢穿胡服,加上半臂,不但可以保暖,更能起到一种时尚的修饰作用。
直到宋代,半臂都是一种盛行的流行穿着。
1.2比甲袖子造型特点宋代之后,人们上装的袖子变得越来越短,所以比甲就形成了。
比甲无袖,虽然无袖却亦是一种袖子造型。
比甲在穿着当中要搭配素色上衣才最为出彩。
而到了清代,比甲变得更短,于是就成了马甲,这就是马甲最初的形成过程。
1.3深衣袖子造型特点古代传统服饰大致分为两种。
一种是上衣下裳分开,另一种就是衣裳合起来,称为深衣。
深衣是将整个身体包裹严实。
最早记录深衣的朝代是秦代,衣裳相连,袖圆如规,领方如矩,衣摆如权衡[1]。
深衣的造型被古代女子做成各种样式相继流行,但是其袖子结构造型却从未有过变化,这更加说明了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深衣袖子造型的设计是成功的。
袍也是深衣的一种,但是却是内衣,并且内有棉絮。
在汉代,袍衣的袖子变得较为宽松,臂肘处十分宽松,圆展如弧。
这种袖子也有自己独特的名字,名为“祛”,它的特点是既保暖又利于行动。
西方典型时期服装样式分析
一、早期服装1、贯口式服装配上腰带有时很像旧式的胯裙。
2、大围式服装服装的缠裹程序不一样,有的很简单,用“布”也节省;有的则较为复杂,但成形后式样很优美。
3、上下配套式服装意味着一身衣服要由上、下两件衣服构成。
埃及古王国时期,假发已成为服装形象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并同项圈等饰件有密切关系。
古埃及人在美容上有一套基本的化妆品和化妆程序4、整合式长衣和围裹式长衣出现成为固定模式后,也在服装定制时期中成为惯制中的典型,一直沿用至今。
二、拜占庭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的丝绸和养蚕缫丝纺织技术通过拜占庭,被广泛地传播到西方各国。
男子服装的主流中,有整合式长衣和围裹式长衣,这些是具有罗马传统的服式,另外,也穿用波斯式的带袖上衣。
拜占庭帝国的女服几乎继承了前代所有的服装式样。
一件衣服要表现出多种颜色的结合,这是拜占庭时期女式服装的特点之一。
三、十字军东征时期这一时期在罗马帝国对外国强制推行罗马文明进程中,紧身衣与斗篷几乎遍布了西欧。
骑士装很快风靡,从这种紧身纳衣演变来的服装款式,是用更多的填充物,而腰部则以革带使腰身收紧,以此来强调男性的宽厚的肩部、胸部和窄俏的臀部的壮美。
并且因为跟随十字军中的骑士东征西讨,因而对所到之处的男装都产生了明显的影响,那就是紧身衣和长筒袜组合起来所构成的男性气息非常浓郁的服饰风格。
四、哥特式服装互进期的首服多种多样,而最有哥特艺术特色的是女帽中的安妮帽。
这一时期女子多穿那柯达第亚式连衣裙,上身贴体,下裙呈喇叭形,后裙裾有时在地上拖得很长,它也常用不同颜色的衣料做成。
上下左右在图案和色彩上呈现不对称形式。
男装方面男子的衣身,两侧垂袖和下肢的裤袜,常用左右不对称的颜色搭配方法。
并且尖头鞋,成为了哥特式服装的一种典型。
五、文艺复兴期间的服装在服装款式上屡屡更易,色彩、面料上极度考究,纹饰图案和立体装饰极尽奢华与富丽,这就形成文艺复兴时期的服装特色。
男装多为切口装、填充装、褶皱装、下装装束,并且这时期勃艮第公国出现的切口装及其盛行,男士多穿拉夫领上衣以及南瓜裤女装更是极其绚丽奢华,撑箍裙出现,它由西班牙而首先传至英国,从此名声大振,一直延续了近4个世纪。
西方服饰文化对比
清朝——庞杂繁冗
清代在中国服装史上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历史时期,它以满族 的服饰装束为主,具有典型的北方游牧民族特色,这是清王朝 统治者用暴力和禁令强制人们改冠易服的结果,致使中国古 代服装在最后一个封建朝代发生了重大的变异。 清代男子主要服饰有长袍,马褂和马甲。妇女主要穿旗袍。 旗袍款式宽大,腰身为筒式,后来才逐渐变得窄小合身。
文艺复兴时期
强调形体美,曲线美
色彩,面料上极度考究,纹饰图案,立体装饰奢华富丽。
巴洛克洛可可时期
巴洛克时期男子穿紧身衣,戴耳环花边皱领,用金刚钻装饰 的鞋,扣型装饰品和羽毛帽,呈现男装女性化倾向。女装多 缎带花边,并且裙子造型肥大。
洛可可时期男装款式纤细,呈窄瘦衣身,并且有密集的装饰 扣,并带蝴蝶结作为点缀。女子为宽大的褶皱,纤细的腰身, 肥硕的裙裾,领口的低坦,袖口布边呈喇叭状,其夸张的透 视更是令人叹为观止,
பைடு நூலகம்
秦汉时期——内衣外穿
秦汉时代,在中国服色是一个重要阶段,当时的男子以袍为 贵,袍服的样式以大袖收口为多,一般都有花边。百姓,劳 动者或束发髻,或戴小帽,身穿交领长衫
汉朝的衣服,主要的有袍、襜褕﹝直身的单衣﹞、襦﹝短衣 ﹞、裙。袍服除了作为内衣,很多妇女时兴把袍服当外衣穿, 令袍服逐步演变为外衣,成为一种主流服饰。
中西方服饰文化对比
中国服饰文化发展 西方服饰文化发展 中西方服饰对比异同
中国服饰文化
中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名族众多,服饰发展变化多样, 各个时期,各个地区,各个名族的服饰都有自己的特色。从 古人发明的的第一枚骨针,用以缝制出最古老的衣服开始, 历史的进程逐渐由蛮荒世界跨入文明世界。在漫长的发展过 程中,民族间相互影响,但又保留各自原有的服饰形式。
中西方服饰文化差异对比
三.十字军东征的时期
影响因素:长时间战争影响,罗马帝国对外国强制推行罗 马文明,紧 身衣与斗篷几乎遍布西欧(Roman empire imposed on foreign Roman civilization, so tights and cloak almost throughout Western Europe.) • 特点:骑士装风靡,紧身衣和长筒袜组合形成浓郁服饰风 格(Knight is popular,tights and stocking combination form rich dress style.)
春秋战国——深衣出现
• 社会背景:春秋战国之交,封建制度逐步取代了奴隶制度。 “百家争鸣”的社会环境对服饰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这 时出现了一种上衣下裳相连的服装 ——深衣。
深衣剪裁独特,衣与衫相连在一起,制作 时上下分裁,中间有缝连接。用途最为广 泛,隆重程度仅次於朝祭之服,下裳必裁 12 幅,以应 12 个月,符合古人对天时的 崇敬,如同冕服的天玄地黄十二章(皇帝 冕服,上玄衣,下纁衫,共有饰品十二 章)。深衣的长度大致在足踝间。 深衣的用料多为麻布,领、袖、襟等部位 镶彩色边,作为装饰。
秦汉时代——内衣外穿
• 社会背景:秦统一中国,是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创 立了各种制度,其中包括衣冠服制,对後世影响很大。 • 特点:当时的男子多以袍服为贵,袍服的样式以大袖收口为多,一般 都有花边。百姓、劳动者或束发髻,或戴小帽、巾子,身穿交领长衫, 窄袖。
秦代的袍服是 一种有絮棉的 夹层内衣,穿 着时在袍服的 外面要罩一件 外衣。
随着社会形态的转型服饰文化也发生着变化清代服饰做工考究工艺复杂加之穿着庄重烦琐在工作中十分不便人们个性十分活跃参加社会活动也十分频繁与此同时国际间的交流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开放的与各国的交往带来了不同风格的生活文化方式和不同国家的服饰文化此时的对外开放对中国妇女服饰的改革也起到了催化作用
中西方服饰的发展史及差异
整体而言,哥特服饰继承了教堂的建筑特点——高耸的尖顶,运用到服装就变 成了高高的尖顶帽和长长地尖头鞋。(50cm)
文艺复兴时期服饰特点——人体曲线成为了服
装的审美关键
男士服装造型为上后下轻
女士服装恰好相反,重心下移,上身则收细腰,下身被夸 大使身体像铜钟。这种风格上加上东方丝绸、折扇,以及 精巧的服饰配件,构成了文艺复兴时期服饰的主旋律。
A、 注重营造和平统一的气氛 孔子曰:“见人不可不饰,不饰无貌,无貌不敬,不
敬无礼,无礼不立。”时过千年,在以孔孟之道为核 心的大一统思想指导下,中国服饰也力求稳重、平 静,有助于安宁、融洽和礼让之先的人际关系。 B、“文质彬彬”——儒家对服饰的审美观 文是指一个人服饰的美,质是指一个人资质的美。 C、“披褐怀玉”一一道家对服饰的审美观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若不以论诗,而以 论人,正可为道家对服饰的审美观。
中式服饰的发展历史 西式服饰的发展历史 中西方服饰文化差异
中国的服装一开始就伴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 素质一同诞生和发展的, 中原地区是汉文化的 发源地,也是东方经济文化最古老最发达的中心。 加之良好的地理环境,呈现出放射状向四方影响 和传播。中国民族服装的发展也正是在这种文化 的发展基础上,即与时代相符的纵向发展的道路 上,走过了5000年的历史。从上古至封建社会 灭亡,我国服装在几千年的演变过程中,以长袍 服饰为主——高领阔袖、长衣拖地以及直线正裁 法和交领等为特征。
大量采用刺绣、飘带、图案和其它装饰手
法,表达丰富的想象,以浪漫主义情调达到现 实主义的效果。
服装的整体配合给人以秩序和谐美感,严肃
庄重,美观高雅,能起到烘托月之效,服饰文化 与环境相配合,更具鲜明的时代感。
西方中世纪服饰文化2
西方中世纪服饰文化中世纪分为5-10世纪的“文化黑暗期”、11-12时期的“罗马式时期”、13-14世纪的“哥特式时期”。
中世纪服装的最大特征是:基督教文化的强烈影响,中世纪的西欧人苦恼于精神与肉体、理性与情感、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心理中,服装上出现了否定肉体(掩盖体形)和肯定肉体(显露体形)的矛盾现象。
从服装形态上看,中世纪复转从古罗马南方型宽衣文化经拜占庭文化的润色和变形,经“罗马式时期”和“歌特式时期”的过渡,最后落脚到以日耳曼人为代表的窄衣文化。
从此,西洋服装脱离古代服装那平面性的单纯结构,进入追求三位空间的立体构成时代。
拜占庭文化是希腊、罗马、的古典理念,东方的神秘主义,新兴基督教文化,三种异质文化的混合物。
染织业发达,拜占庭织物的特色是绚丽丰富的色彩。
拜占庭初期沿用罗马帝国末期样式,后受基督教文化影响由自然、朴素、单纯,变得呆板、僵硬,色彩绚丽、华美,流苏、滚边、宝石装饰非常普遍,表现重点转移到衣料的质地、色彩、表面装饰上,充满东方文化的特征。
给人一种强烈的否定人存在的绝对的宗教性,人们穿衣是为了包藏和掩盖身体。
服饰成了“别等威显贵贱”的工具。
1. 达尔玛提卡:没有性别区分的平常服,构成单纯、朴素,是把不料裁成十字形,中间挖洞,在袖下和体侧缝合的宽松的贯头衣,从肩到下摆装饰着两条红紫色的条饰-克拉比。
克拉比作为基督血的象征,已纯粹是一种宗教色彩的装饰,可以随便使用。
公元4世纪后,女子的达尔玛提卡袖口变宽,胸部多余的量被裁掉,逐渐显出身体的自然形;男子的袖子则是变窄。
这是从裁剪方法上使衣服合体的第一步,使向开始追求裁剪技法的中世纪服装迈进的先兆性举动,暗示着衣服脱离了古代,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2.贝尔(Veil):贝尔就是面纱,是一块长方形的布。
3.帕留姆和罗鲁姆:帕留姆是女子用的帕拉在罗马末期逐渐变窄而来,只是把自左肩垂在前面的部分折叠成二三层;到拜占庭时代,帕留姆演变为表面有刺绣或宝石装饰的带状物,叫罗鲁姆。
西方中世纪服装简介
西方中世纪服装殷妙莹09服工(1)班119西方中世纪服装中世纪主要指欧洲罗马后期只文艺复兴前期之间的时代,起始于公元476年,结束于公元1453年。
在此期间战争频繁,宗教纷争,封建制度的建立,影响及改变着人们对文化艺术和生活的意识。
这段历史,是诞生近代欧洲国家形态的时期,也是欧洲各民族语言和文化形成的时期。
一综述中世纪人们的衣着服饰,有着浓厚的宗教气息.结构上的封闭性,造型的宽大特征和头巾的流行是基督教对服装的直接影响.由于出于对上帝的奉献和对人生的禁欲,导致服装的自然美削减,而去极力掩饰人体的形态美,那种外在的,表面的,繁缛的装饰美,则是对上帝的歌颂。
服装里镶金缀玉,精美刺绣,表现出一种中世纪圣歌的神圣韵律。
服装上出现了形形色色的点线面的组合,在色彩的对比调和之间寻找美的同时,服装也能体现出极强的理性色彩和立体感。
中世纪服装是从古罗马的那种宽衣型文化而来的,经拜占庭文化的洗涤和古罗马文化的锤炼,哥特式文化的淘洗,发展成为以日耳曼人为代表的窄衣型文化.自此,西方服装一改古典的那种平面和单纯,进入了三维立体的构成时代.中世纪欧洲的服式主要包括:拜占庭式、罗马式、哥特式。
二拜占庭式拜占庭时期,公元5~12世纪。
拜占庭式的服装有罗马文化的继承,同时糅合了东方文化的精华。
这时期的服装,宗教意识浓厚,没有了古罗马服装自然悬垂的褶皱之美,外形厚重保守。
贵族服饰多是镶嵌珠宝,刺绣图案精美华丽;一般教徒则穿土布麻衣,色彩单调、呆板而保守。
纺织品有浓厚的东方色彩并掺杂着大量基督教内容。
诸如圆象征无穷、羊象征基督、鸽子象征神圣的精神;色彩也被赋予了宗教含义:白色--纯洁;蓝色--神圣;紫色--威严;绿色--青春;金色--善行等等。
拜占廷时期的男女服装样式差别不大,服装基本都是男女通用的,仅在裁剪和服装装饰上有细节上的区分。
拜占庭时期人们兴穿斗篷和紧身裤。
紧身衣是拜占庭时期男子最普遍的服装。
此衣并不贴身,只是衣身和袖子紧些。
袖子在不同文化中有什么象征意义?
袖子在不同文化中有什么象征意义?一、东方文化中的袖子象征与礼仪相关的概念在东方文化中,袖子往往象征着孝道、尊敬和礼仪。
袖子的长度、材质和装饰都能够反映一个人的身份和地位。
例如,在古代中国,官员的袍袖往往会非常宽大而长,以显示他们的高位和权力。
相反地,平民百姓的袖子会比较短,并没有太多的装饰,以示他们的谦逊和平凡。
袖子还可以用来表达对长辈的尊敬,年幼的子女常常会用手捧着父母或长辈的袖子,表达自己对他们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二、西方文化中的袖子象征着职业和个人风格在西方文化中,袖子的象征意义也非常丰富多样。
首先,袖子在职业装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商务场合,一套西装的袖子被认为是一个人专业形象的象征,不同的袖子长度和款式都能够传达出不同的信息。
较长的袖子往往与正式、庄重的职业形象相关,而较短的袖子则更加时尚和大胆。
此外,袖子的材质和装饰也能够展示一个人的品味和个性。
丝绸、蕾丝等材质的袖子常常被视为高贵和优雅的象征,而带有装饰的袖子则能够突显个人的独特风格。
三、袖子在传统服饰中的文化象征袖子在许多传统服饰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具有独特的文化象征意义。
例如,日本的和服袖子被视为一种艺术品,通过不同的材质、颜色和装饰展示出日本文化的深厚底蕴。
袖口的纹样以及绣着的花鸟图案都能够反映出穿着者的身份和所属社会阶层。
同样,印度的传统服饰中的袖子常常被用来传达宗教和传统价值观。
例如,婚礼上新娘所穿的纱丽袖子寓意着纯洁和神圣,体现出印度文化中对婚姻的重视。
总结起来,袖子在不同文化中都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无论是东方文化中的礼仪和尊敬,还是西方文化中的职业形象和个人风格,袖子都承载着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通过袖子的长度、材质和装饰,人们能够获取关于一个人身份、地位和个性的信息。
袖子是一种以形象为载体的文化符号,它不仅彰显着个人的审美追求,也传承着民族与文化的独特精神。
在跨文化交流中,了解袖子的象征意义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文化习俗。
中西衣袖之比较研究
维普资讯
4 2
武
汉
科
技
学
院
学
报
2 0 焦 08
等 ( , ) 图5图6 ,都 是 以立 体 造 型 方 法 为技 术 基 础 ,从 而形 成 近现 代 西 方 各 种 异 型 袖 精 彩 纷 呈 的 局 面 。
中国传统衣袖的结构袖片与衣身没有分离是整体构成的形式图io从大量出土文物来看历代只是根据织物的不同门幅和匹长采用了尺寸不同的分割和拼接其大致的裁剪方法是相同的均为整体连身的直线裁剪方式处理服装的结构线条多为直线和斜线
维普资讯
第 2 卷 第 2期 1
20 年 2 08 月
1 中西 衣 袖 的差 异
11东 方 的 “ 面 ” 与 西 方 的 “ 体 ” 各 具 特 色 . 平 立 中 国传 统 服 饰 的 袖 型 主 要 有 琵 琶 袖 、大 袖 、窄 袖 、半 臂 、马 蹄 袖 、水 袖 … ( 1 图3) 图 ~ ,其 中琵琶 袖 、大 袖
多为礼服袖 ,造型宽大 、气势磅礴 ,故有 “ 张袂成 阴” 挥袂生风 ”之说 ;窄袖 、半臂造型合体 ,突现干练轻 、“
武 汉 科 技 学 院 学 报
J OURNAL UHAN OF W UNI RS TY CI VE I 0F S ENCE AND NGI E NEE NG RI
Vo121 No. |衣袖 之 比较研究
胡 丽 莎
( 美 术学 院 服装设 计 系 ,湖 北 武汉 4 0 6) 湖北 300 摘 要 :衣 袖是 服装 造 型不 可或缺 的部 分 ,在 服装 样 式 中一直扮 演着 极其 重要 的角 色 。本 文将 中西衣
浅谈我国唐代与“罗马帝国”时期的服饰文化对比
宋紫微,侯东昱*(河北科技大学,河北石家庄050000)摘要:服饰对于现代人类来说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古代时期的服饰更是如此,本次主要研究的是“唐代”服饰与“罗马帝国”的服饰对比。
作为历史上发展最为繁荣的时代,唐代服饰的发展在历史上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值得我们去探索研究,此次将西方罗马帝国的服饰与唐代的服饰相比较会有怎样的异曲同工之妙。
关键词:唐朝;服饰;罗马帝国;特征中图分类号:TS9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602(2019)19-0063-01作者简介:宋紫微(1994—),女,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工业设计工程、服装设计。
*通讯作者:侯东昱(1969—),女,研究生,河北科技大学纺织学院副院长,教授,研究方向:服装设计与理论。
1中西方的文化特点继隋朝后,唐朝实现了大一统,成为中国古代最强盛的朝代之一。
在当时,社会经济处于上升阶段,与周边国家有密切的文化交流与经济往来,形成了空前繁荣的中外交流局面,在交流的过程中吸取了诸多外族文明的元素,与唐朝的文化进行了融合以及改进,逐渐形成了唐代独有的服饰文化特点。
罗马时期指的是在哥特式艺术发展之前欧洲艺术的一个发展阶段。
罗马式艺术,大部分出现在教堂艺术中,主要保存在彩绘手抄本中流传到现在的罗马式绘画,主要还是显示出受到拜占庭艺术风格的影响。
十字军的东侵在一定程度上逐渐打开了东方贸易的大门,使东方的物品以及文化逐渐传向了欧洲,欧洲的经济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文化的传播,不但促进了当时城市的发展,还形成了当时的艺术风格特点。
2中西方服饰特点唐朝作为我国封建社会发展最为繁荣的时代,在当时,无论是人们的思想还是物质条件的生产都达到了历史上最鼎盛的时期。
在当时,花卉图案也得到了普遍的应用,主要以真实的动植物进行写生,逐渐改变了君权神授的思想。
构图形成了活泼自由、疏密匀称以及圆润丰满的特点。
罗马服饰的形成,从在形式上来看,一方面继承了古罗马和拜占庭的宽衣、斗篷、风帽和面纱等服饰形式;另一方面来看,又融合了日耳曼人系腰带和长裤等紧身的窄衣样式;而礼仪以及宗教服饰,则保留了拜占庭的服饰样式。
西方不同时期的服装特点
2021/3/27
克里特岛男子腰衣 CHENLI
持蛇女神像
8
古希腊
着
多
里
克
女
式
子
西 顿
希 玛
的
纯
女
子
浮
雕
希顿:一种是多里克式(外观上好像裙 式贴身长衣外加套了一件披肩)、一种 是爱奥尼克式(没有翻折,除侧缝处留 出伸2手02的1/3/一27 段其余缝合)
CHENLI
希玛纯:没有固定造型,有单衣
和夹衣两种,分全身包裹式、肩 部固定式、单肩式、双肩披挂9 式。
2021/3/27
穿坎C迪HEN斯LI 的男子
5
北非古埃及
北非古埃及的主要服饰有——腰衣、筒形衣裙、褶纹衣、组合装束
等等。
腰衣:主要是男性
穿着,一种用一块
布围裹于腰臀上的
简单装束。
筒形长裙:一种 合体简单呈直筒 型的装束。都是 紧身款式,群上
无装饰
穿腰衣的埃及男子(木雕)
着筒形长裙的古埃及夫妇
2021/3/27
汉
莫
拉
比
法
典
流
石
苏
柱
装
上
的
石
雕
2021/3/27
CHENLI
3
亚述服饰
这个时期的服装更加注意服装外表的装饰设计,流苏 装饰得到频繁的运用
2021/3/27
CHENLI 亚述女头像
4
波斯服饰
波斯服饰——除去了不便于灵活的缠绕式穿着形式,减省了多 余的流苏装饰。坎迪斯,袖子呈喇叭状,在后肘做出许多褶裥, 形成有没得下垂造型
20
巴洛克前期男装的填充物被去掉,毫无价值的拉 夫领呗抛弃代之以大翻领或折翻下来的平领和披 肩领,而后期上衣达布李特变长之后急剧缩短担 保留了原有的基本特征
浅谈中西方袖子造型的特点
1古代中国代表性袖子造型特点古代女子的上装有长袖、短袖之分,短袖的长度及肘部,称为半臂。
半臂常用在对襟、及腰、宽领、露胸服装之中。
虽然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但是直到初唐时期才有了半臂这个正式的称呼。
并且在宫廷和民间迅速流行了起来。
半臂有两种穿法,一种是先穿短襦,再加半臂;一种是反过来先穿半臂,再把襦衣穿在上面。
古代服装的袖子较为宽松,这也是一种特色。
而且在最为流行半臂的唐代,半臂对于人们来说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唐人喜欢穿胡服,加上半臂,不但可以保暖,更能起到一种时尚的修饰作用。
直到宋代,半臂都是一种盛行的流行穿着。
宋代之后,人们上装的袖子变得越来越短,所以比甲就形成了。
比甲无袖,虽然无袖却亦是一种袖子造型。
比甲在穿着当中要搭配素色上衣才最为出彩。
而到了清代,比甲变得更短,于是就成了马甲,这就是马甲最初的形成过程。
古代传统服饰大致分为两种。
一种是上衣下裳分开,另一种就是衣裳合起来,称为深衣。
深衣是将整个身体包裹严实。
最早记录深衣的朝代是秦代,衣裳相连,袖圆如规,领方如矩,衣摆如权衡[1]。
深衣的造型被古代女子做成各种样式相继流行,但是其袖子结构造型却从未有过变化,这更加说明了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深衣袖子造型的设计是成功的。
袍也是深衣的一种,但是却是内衣,并且内有棉絮。
在汉代,袍衣的袖子变得较为宽松,臂肘处十分宽松,圆展如弧。
这种袖子也有自己独特的名字,名为“祛”,它的特点是既保暖又利于行动。
后来袍变成了一种外衣,它的造型变得越来越丰富,刚开始的时候,人们都喜欢宽大的袖子,后来到了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他们的服饰开始影响着人们的穿着。
北方地区寒冷,所以人们为了御寒与行动,将袖口缩紧。
受其影响,人们觉得窄袖不但可以保暖,干活行动都非常方便,所以袍服由最开始的交领大袖,变成了后来的圆领窄袖。
并且这种造型也显得更加大气豪迈。
衫也是深衣的一种形制,在东汉时期较为流行,衫的保暖性不是特别地突出,所以并不像袍一样因为御寒而缩紧袖口,而是将袖口松开,变成大袖。
中西方服装有何区别
中西方服装有何区别在中国,目前人们穿着的服装主要有两种类型,即中式服装和西式服装。
这两类服装不论从造型、结构、材料、工艺以及穿着观念,穿用目的等方面,都是截然不同的。
中式服装是平面型的服装,崇尚装饰,富有传统的民族特色。
西式服装是立体型的服装,讲究穿着效应,善于显示优美的人体体态,有着浓郁的时代气息,是时代精神的反映。
中西服装的形成,是各有自己的历史渊源,是受着各自的生活条件、方式和文化传统、地域环境和穿着观念等的影响。
其中尤以文化传统和穿着观念的影响更为重要和直接。
穿着观念的比较所谓观念就是看法和思想,是思维活动的结果。
观念来自对外界事物或内心活动的观察。
古今中外,人们的服装穿着状态、行为以及它的演变和发展都受服装穿着观念的支配。
服装的穿着观念又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它是由服装个体或群体的主客观多重因素的综合而形成的。
它包括自然和生活条件、生活方式、伦理道德、文化传统观念、时尚价值观念以及审美观念等。
不同的个人、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可以形成不同的服装穿着观念,产生不同的服装文化。
所以有人讲,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在各个时期对服装朱同穿着观念,就是这个民族和这个国家的服装发展史,也就是这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史。
纵观中、西服装的发展历史和现状,表现在服装穿着观念方面,主要有以下不同:一,对服装的穿着,中国讲究仪表的修饰,西方崇尚显露人体的美在中国的穿着观念中,服装一向是被看作穿着者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同时中国又是一个礼仪之邦,非常崇尚传统礼教。
孔子曾说::"君子不可以不饰,不饰无貌,不貌无敬,不敬无礼,无礼不立。
"因此必须"正其衣冠,尊其瞻视"。
可以说,中国人对服装穿着是为了表现礼仪观念,中国人是用"观念"去穿服装的,所以是用一块"精神的布"把身体遮蔽起来。
直到今天,人们的穿着观念虽有所改变,但封建等级意识的残余,传统观念的影响还是根深蒂固地留存在人们的脑海中。
详解法国、意大利、日本两片袖的不同配袖方法
详解法国、意大利、日本两片袖的不同配袖方法在人类着装发展史中,女装的袖子最初是一片袖。
两片袖也称之为男装袖,因为是从男装袖演变过来的,男装袖最初出现在16世纪路易时期,产生于当时军队,目的是为了活动方便,到17世纪袖子变宽变窄,袖子上的纽扣总是奇数3个或5个,拿破仑时期袖子变得更窄一些。
两片袖出现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了,因为它更容易塑造袖型且活动方便,因而被广泛的运用到女装上。
由于各国之间文化的不同,势必形成袖型、袖山与袖窿的关系有所不同。
下面重点介绍法国、意大利、日本具有代表性的两片袖。
法国两片袖法国女装在国际上影响较大,现在介绍被称为时装界哈佛的ESMOD服装学院配袖方法。
依据上半身原型及款式变化,得到前后片袖窿(原型图省略),有别于其它袖窿的是前后片袖窿底部分别有1.5cm和1cm为水平的部分,不用很圆顺的下部了便于人体更好的活动(见图1),叠合前片胸省,对齐前后袖窿底部,保持前后胸围线以下平衡,连接AB两点取中点M,前后袖窿底交叉点为N(见图2)。
测量出前后袖窿弧长AH,袖肥=AH*3/4,袖山高=MN-MN/6,由以上数据完成一片袖的制图(见图3)。
由J点作袖口大JI,通过E点作EI垂直线交于F点,连直线FG、FJ,得出袖外部造型,再进行大小袖互借,连接自然弧线Q1I1和Q2I2且间距为4cm,S1J1和S2J2间距为4cm(见图4)。
由完成图4可以看出大袖片内外侧长于小袖片内外侧,Q1I1=Q2I2=16cm,Q1M1=Q2M2=20cm,P1J1=P2J2=16cm,S1N1=S2N2=16cm,在袖肘上下部位将多余量进行归拔(见图5)。
袖山弧线与袖窿的对位点及吃势分配:a,b,c,d分别对位于a',b',c',d',oc=7cm,oa=8cm,cd=5.5cm,ab=6cm.,其中ab=a'b',cd=c'd'均无吃势,袖山的上下部分根据面料及款式不同而进行吃势分配(见图6)。
西方中世纪服装简介
西方中世纪服装殷妙莹09服工(1)班40906010119西方中世纪服装中世纪主要指欧洲罗马后期只文艺复兴前期之间的时代,起始于公元476年,结束于公元1453年。
在此期间战争频繁,宗教纷争,封建制度的建立,影响及改变着人们对文化艺术和生活的意识。
这段历史,是诞生近代欧洲国家形态的时期,也是欧洲各民族语言和文化形成的时期。
一综述中世纪人们的衣着服饰,有着浓厚的宗教气息.结构上的封闭性,造型的宽大特征和头巾的流行是基督教对服装的直接影响.由于出于对上帝的奉献和对人生的禁欲,导致服装的自然美削减,而去极力掩饰人体的形态美,那种外在的,表面的,繁缛的装饰美,则是对上帝的歌颂。
服装里镶金缀玉,精美刺绣,表现出一种中世纪圣歌的神圣韵律。
服装上出现了形形色色的点线面的组合,在色彩的对比调和之间寻找美的同时,服装也能体现出极强的理性色彩和立体感。
中世纪服装是从古罗马的那种宽衣型文化而来的,经拜占庭文化的洗涤和古罗马文化的锤炼,哥特式文化的淘洗,发展成为以日耳曼人为代表的窄衣型文化.自此,西方服装一改古典的那种平面和单纯,进入了三维立体的构成时代.中世纪欧洲的服式主要包括:拜占庭式、罗马式、哥特式。
二拜占庭式拜占庭时期,公元5~12世纪。
拜占庭式的服装有罗马文化的继承,同时糅合了东方文化的精华。
这时期的服装,宗教意识浓厚,没有了古罗马服装自然悬垂的褶皱之美,外形厚重保守。
贵族服饰多是镶嵌珠宝,刺绣图案精美华丽;一般教徒则穿土布麻衣,色彩单调、呆板而保守。
纺织品有浓厚的东方色彩并掺杂着大量基督教内容。
诸如圆象征无穷、羊象征基督、鸽子象征神圣的精神;色彩也被赋予了宗教含义:白色--纯洁;蓝色--神圣;紫色--威严;绿色--青春;金色--善行等等。
拜占廷时期的男女服装样式差别不大,服装基本都是男女通用的,仅在裁剪和服装装饰上有细节上的区分。
拜占庭时期人们兴穿斗篷和紧身裤。
紧身衣是拜占庭时期男子最普遍的服装。
此衣并不贴身,只是衣身和袖子紧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古代中国
代表性袖子造型特点
古代女子的上装有长袖、短袖之分,短袖的
长度及肘部,称为半臂。
半臂常用在对襟、及腰、
宽领、露胸服装之中。
虽然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汉
代,但是直到初唐时期才有了半臂这个正式的称
呼。
并且在宫廷和民间迅速流行了起来。
半臂有
两种穿法,一种是先穿短襦,再加半臂;一种是反
过来先穿半臂,再把襦衣穿在上面。
古代服装的
袖子较为宽松,这也是一种特色。
而且在最为流
行半臂的唐代,半臂对于人们来说有着更为重要
的作用,唐人喜欢穿胡服,加上半臂,不但可以保
暖,更能起到一种时尚的修饰作用。
直到宋代,半
臂都是一种盛行的流行穿着。
宋代之后,人们上装的袖子变得越来越短,
所以比甲就形成了。
比甲无袖,虽然无袖却亦是
一种袖子造型。
比甲在穿着当中要搭配素色上衣
才最为出彩。
而到了清代,比甲变得更短,于是就
成了马甲,这就是马甲最初的形成过程。
古代传统服饰大致分为两种。
一种是上衣下
裳分开,另一种就是衣裳合起来,称为深衣。
深衣
是将整个身体包裹严实。
最早记录深衣的朝代是
秦代,衣裳相连,袖圆如规,领方如矩,衣摆如权
衡[1]。
深衣的造型被古代女子做成各种样式相继
流行,但是其袖子结构造型却从未有过变化,这
更加说明了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深衣袖子造型
的设计是成功的。
袍也是深衣的一种,但是却是内衣,并且内
有棉絮。
在汉代,袍衣的袖子变得较为宽松,臂肘
处十分宽松,圆展如弧。
这种袖子也有自己独特
的名字,名为“祛”,它的特点是既保暖又利于行
动。
后来袍变成了一种外衣,它的造型变得越来
越丰富,刚开始的时候,人们都喜欢宽大的袖子,
后来到了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
区,他们的服饰开始影响着人们的穿着。
北方地
区寒冷,所以人们为了御寒与行动,将袖口缩紧。
受其影响,人们觉得窄袖不但可以保暖,干活行
动都非常方便,所以袍服由最开始的交领大袖,
变成了后来的圆领窄袖。
并且这种造型也显得更
加大气豪迈。
衫也是深衣的一种形制,在东汉时期较为流
行,衫的保暖性不是特别地突出,所以并不像袍
一样因为御寒而缩紧袖口,而是将袖口松开,变
成大袖。
直到南北朝时期,这个时候北方民族的
服装风俗也渐渐被汉人所接纳,所以袖子从这个
时候才开始慢慢变窄。
由此可见深衣不管是哪种
形制,都是在接纳了北方民族文化风俗之后才开
始由宽袖变为窄袖的,所以只有接纳新鲜事物,
服装才能变得越来越足满人们的穿着需求。
宋代袖子宽大的衫衣称为大袖,深受贵族女
子喜爱,而民间却不是很喜欢,因为这种大袖不
便于劳动,所以背子便受到民间人们的喜爱,背
子是一种窄袖衫衣,其特点也是便于劳作。
旗袍,泛指旗人所着之袍。
清代旗袍的袖口
(辽东学院,辽宁丹东118003)
金晓玉邹平
〔摘要〕在服装结构中,袖子结构造型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设计也是多种多样的,有复杂的有简洁的,但是总是恰到好处地平衡着整个服装。
通过中西方服装发展史资料文献来研究袖子结构造型,并且将其与现代流行服饰相结合,制作出具有独特新颖的袖子造型特点的服装。
〔关键词〕袖子结构造型;新颖;中西方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3389(2018)03-46-02
辽宁丝绸2018年第3期·46·
由紧窄逐渐转为宽松,称为“倒大袖”,并且滚花边。
衣袖短且宽直,与衣身相接。
这便是最早的旗袍[2]。
近百年以来,旗袍的变化十分大,变得越来越风情万种。
受西方服装的影响,旗袍的袖子收紧并缩短,将手腕露出,整体都变得十分简单。
后来,引进了一些西方的元素,袖边也变得时髦起来,波浪形、圆齿形、锯齿形等。
虽然还是倒大袖,但是袖口变小,装饰也变少了。
直到后来袖子才逐渐变短,直到民国时期旗袍大热,成为了亚洲时尚的象征。
而如今的旗袍由设计师加以创新,袖子有的还变成了无袖,或者露肩等。
2古西方代表风格服装袖子造型特点
西方的文化历史与东方是截然不同的,在古代西方,兽皮和麻布是衣服的主要来源。
大围巾式服装,是用一块很长的布料,将身
体包裹起来,类似于大围巾,使其前后缠绕,并用
金属装饰链接前后。
缠绕方法十分多,这就导致
了每件衣服都是不一样的,有的袖子是单只,有
的是双只,有的像是现在的披风,有的像现在的。
贯口式服装是将一整个矩形长布料,中间裁
剪出一个洞,然后人的头部从中间进入,再将一
根绳子系在腰部,用来固定,形成楷袖。
而古埃及
的贯口式衣服更为多姿多彩,其裁剪系带方式独
特,使其成为了一个有着大致完整的宽袖的服
装,并且这种裁剪方式一直被
当作一种简易的服
装样式而保留,比如现在的圆领汗衫就与其十
分
相似[3]。
古希腊服装十分浪漫优美,比如短式斗篷外
衣。
不同民族的希腊人所穿服装有一定差异,但是
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奥尼亚式和多利亚式。
多利亚
式无领无袖,而爱奥尼亚式两肩系结处有很多别
针,形成自然的袖状。
不论是这两种哪一种服装都
给人一种飘逸潇洒又
浪漫的感觉,这种袖型可以
很好地加以创作用在我们现在的流
行服饰之中。
巴洛克服装也是西方十分古老传统的一种
服饰,法国的男装极为鲜明,其袖口镶有花边,被
称为骑士袖口。
并且有开叉,还佩戴斗篷,工艺十
分复杂。
女装袖子工艺多用以各种褶式堆叠,一
层又一层,
极为华丽。
罗可可服饰又称为华托服的女服。
因为华托
是罗可可艺术风格的初期代表人物。
它的袖子窄
瘦并且长及肘部,在袖口处呈喇叭花形或者漏斗
形,袖口上有些花边装饰或者露出衬衣袖子的一
层或多层花边。
到了后来工业革命时期,各种裁剪独特简练
的服装慢慢出现在大家眼中,成为了现代服装的
雏形。
经过时间的洗礼,中西方服饰文化到现在流
行趋势几乎相同,这也是中西方文化服饰的磨
合,而越来越多的设计师设计出的服装为时尚的
演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现在在设计师的笔下,
袖子的造型越来越多,比如说用羽毛做成翅膀
状,有泡泡状,有线条感的等等,这些都十分值得
我们学习[4]。
其实应将我国古代传统服饰的袖形与现代
服装结合,比如说上衣用宽袖交领,下装用阔腿
裤,即时尚又有传统的那种美。
或者将西方的泡
泡袖做成袖口,然后加以太空棉作为衣身,或者
用日本古老阴阳师的独立袖与现代一字肩结合,
用以透明材料又不失为一种新的造型。
每个国家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服装文化,需要
我们用心去体会,这样才能不断地进步。
通讯作者:邹平(1968-),女,教授,硕士。
主
要研究领域为服装工程、服装结构设计与服装工
艺设计。
参考文献
[1]李汇群.湮没的时尚|云想衣裳[M].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
[2]徐东.旗袍[M].安徽:黄山书社,2016
[3]华梅.西方服装史[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
社,
2003
[4]华梅.中国近现代服装史[M].北京:中国纺
织出版社,2008
辽宁丝绸2018年第3期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