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护理管理路径对现代护士人文关怀素养的培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护理管理路径对现代护士人文关怀素养的培育
作者:戴竞皓龚戬芳郑舟军洪芬芬
来源:《管理观察》2017年第20期
摘要: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护理人文关怀的理念越来越受到护理界的提倡与重视,“优质地护理病人”已成为时代的呼声。但是长期以来,护理界以医疗(疾病)为中心,重技术轻人文的观念已根深蒂固,护理诊疗的重心并没有顺应时代要求,向“以人为中心”倾斜,在临床护理中存在着较为普遍的去人性化现象,阻碍了护理质量的提高和整体护理的发展。本文在对护士人文关怀临床实践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深入探究护理人文关怀施行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干预对策。
关键词:护理管理护理人文关怀去人性化护理质量
中图分类号:R 47 文献标识码:A
美国护理理论家Leininger认为[1],关怀是护理的本质和核心,护理关怀是一种有治疗作用的专业性关怀。很多时候,护理人员在临床护理操作过程中对患者辅之以亲切的问候,温馨的提醒,细致的解释等等,无形中传达了对患者的人文关怀,提高了护理质量,也可以促进患者疾病的康复。南丁格尔也说过:“护理工作的对象不是冷冰冰的石头、木片和纸张,而是具有热血和生命的人类”[2]。护士的人文关怀是提高护理质量的内涵,是无形的内在软实力。何为人文?《辞海》的解释是,“广义上讲是指与人类社会有直接关系的文化,狭义上通常包括文学、艺术、法律、哲学、历史等相关学科的知识群。”护理人文关怀是一种以人为本、关心人、尊重人的护理理念,是护士将获得的知识内化后,自觉地给予患者的情感付出[3]。当人文与护理相结合后,护理人文关怀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是被称为科学和艺术层面上的护理灵性,这种灵性是护理文化,一种充满人文主义关爱的护理人文思想和理念,护理实践中的人文关怀集中体现在护士对病人的生命与健康、权利与需求、人格和尊严的关心和照护上。
1 培育护士人文关怀存在的问题
1.1重“病”轻“人”的陈旧理念
新的医学模式要求关注患者从生理到心理的整体感觉,但目前多数护理人员的服务观念依然陈旧。原因可能主要是护理人员的服务理念和行为转变与其对人文关怀概念的认识存在差距。许多护士对人文关怀的施行缺乏全面深刻的理解。有人甚至认为人文关怀仅仅就是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没有意识到人文关怀与护理质量息息相关;个别护士在工作中使用服务忌语,不注意说话的方式与语气,缺乏主动服务的意识,从而导致患者产生强烈的异常情绪和抵触思想;这些现象为护患之间的理解与交流设置了无形的障碍,会使得彼此相处的态度和要求出现
越来越多的分歧。同时,护士职业奉献精神不强,轻视人文关怀。护士日常工作以完成医嘱和常规操作为中心,着眼于疾病护理,而忽视对人的整体护理。护士视病人为医疗仪器的操作对象和等待修理的机器,与病人的接触止步于对疾病的治疗,忽视病人的患病体验和对人格的尊重、对人性的关怀。有文献显示,临床一线护士对护理人文关怀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主要体现在:一是认为护理人文关怀是虚无缥缈的东西,口头上说说还可以,真正实行起来无从着手。二是认为做好护理工作关键要靠过硬的技术,不进行人文关怀也没有什么关系[4]。目前,有近半数的临床护理人员认为护理人文关怀是不必要的,大多数护士认为过硬的技术远远比人文关怀重要。这种人为地割裂护理诊疗过程和人文关怀甚至无视人文关怀的理念是导致人文精神缺失的重要原因。一方面在长期传统生物医学模式下形成的技术至上的观念和现行体制的影响,制约了人文关怀的完全实现,另一方面,也与临床上护理人文关怀并未像生活护理及技术操作那样纳入护理人员的工作职责范畴有关。
1.2护理人文关怀教育的缺失
培育护士人文关怀面临最主要的问题是人文教育的长期缺失,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由于护理教育的缺位。首先在部分护理院校的护生培养计划中,其课程设置不合理,受到护理教育长期以来“重技术,轻人文”的传统生物医学观念的影响。有文献显示,早在1995年,国内就有学者提出护理人文关怀教育的迫切性,但国内对独立开设的护理人文关怀课程报道较少,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辽宁医学院、滨州医学院等结合了我国社会文化背景开设了人文关怀课程,但尚未普及,开设的人文关怀课程多停留于知识和关怀技能层面[5]。有调查发现,许多院校的护理专业较少或几乎不开设人文关怀相关课程;另外,部分院校的教育将人文关怀理论与护理实践的分离。护理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人文关怀思想只有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方能体现其真正价值,比如在基础护理学的操作课程中,拘泥于技术操作动作的训练,没有将与病人沟通解释,核对信息,健康宣教,嘱咐注意事项这些人文关怀的内容融入其中;同时,人文教育的缺失也与当下人文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有关。这与我国护理人文关怀教育的起步较晚有关。纵观我国护理学科的形成与发展,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精于自然科学而荒于人文科学,一直没有确立以人为中心的理念,护理人文底蕴先天不足,导致了当下护理专业的教师缺乏人文素质的知识储备,而相关人文课程的教学任务又多由这些专业教师兼任,教师因缺乏深厚的人文社科知识而使得其自身教育思想、人文修养都存在着与现代护理学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确定教学内容时往往是医学知识的翻版或压缩。有些教师专门从事人文社科研究,对护理知之甚少甚至一窍不通,在讲授过程中不能很好地将人文与护理相结合,削弱了人文修养教育的实效。这也是导致如今很多护理教师或临床带教师资缺乏护理人文理念的主要原因。
1.3医院缺少人文关怀的激励机制
在管理制度上,引导护理人员注重人文关怀的制度建设和政策导向存在不足,医院缺乏评价的指标体系和相关的奖励制度。国内护理人文关怀工作起步较晚,以旧有的习惯性管理,“人治”而非“法治”的粗放管理模式仍存在,因此没有成熟的人文护理管理机制、护理人文关怀的评价体系和奖励制度等,从而导致没有标准、没有制度,护理人员仍处于茫然和散漫的状态
[6]。有研究发现,大多数护士认为医院缺乏人文关怀的大环境,原因之一是医院在硬件设施上的去人文关怀化。医院导医制度不完善,病室的清洁不及时,指示不明确,各个医疗单元相隔很远,给患者和护理人员带来不便,病室的床单、隔帘以及护士的服装都是白色,会给患者一种心理上的恐惧,这些都使得医院缺乏人文关怀的大环境,没有体现为病人着想的人文关怀理念,对护士缺乏一种正面的引导,护士在工作中不会倾向于表现出人文关怀,对塑造护士的人文修养是不利的。另外,医院一些护理质量标准和管理制度不健全。从决策层到各科室的负责人,没有形成对护理工作需要渗透人文关怀的共识,在护理管理中没有用制度的形式加以明确和考量,与以病人为中心的现代医学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护士缺乏约束,无法规范护士的言行。
1.4护患之间缺乏情感沟通
有文献显示[7],80%以上的医疗投诉是医务人员与病人或家属缺乏良好的沟通而引发的。护士不与病人交流,或者只是单纯地回答病人的问话,而很少主动与病人沟通,如进行健康教育等,其实质是科学与人文的矛盾在医学上的具体体现。随着医疗仪器的更新,很多医护人员对疾病和病人的诊治和护理仅仅是凭借仪器检查的反馈,使护理观察过分依赖仪器监测,进而导致深入病房与患者的交流很少,传统医学的望闻问切等病史采集被弱化,护士本身也渐渐地弱化和忽视沟通,原本一些可以通过护患之间沟通及时获取的病情变化信息就无从得到,护士自然无法关注到病人的需求,无法准确获知病人的感受和内心想法,也就无法给予相应的帮助。久而久之,护患隔阂加深,人文关怀就无从体现。另一方面,只注重疾病的护理,而不注重病人的整体护理。这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下只注重“护病”、轻视“护人”的理念引导有关,护士每天的工作仅是在医嘱的指导下,以疾病的治疗为中心开展护理,但是事实上情绪护理在机体的康复过程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都说沟通是一剂良药,若护士仅是完成本班的工作任务,不主动与患者沟通或重视患者的诉求,不从整体上关注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人文关怀自然无从体现。
2 对护理人文关怀培育的管理路径及对策建议
2.1转变观念,提高对人文关怀重要性的认识
虽然人文关怀理念已成为行业内的共识,但是传统的习惯和行为方式并非一朝一夕能够转变过来,彻底根除传统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不仅要在制度上加以变革,更需要在思想上逐渐转变。具体措施是:一是通过正视人文关怀内涵来加快转变服务理念和行为转变。这可以通过修正护理管理理念来实现。强调人文关怀并非虚无缥缈的事物,也不是一个微笑、一句问候等简单的内容形式就能满足的,医院在引导护士抓好基础操作的同时,科学合理地增加人文科学知识,如增设心理学、伦理学、沟通技巧学等讲座、课程,多形式、多角度、多层次地普及人文知识,培养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使其在护理工作中体现医学伦理准则,形成尊重患者、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文环境,在技术操作中融入更多的人文关怀,更好地服务病人。二是增强护士的职业奉献精神。医学在本质上就具有人文性,中国古代更是把医学称为仁术。医学的核心理念即人文精神,决定了医学对患者的关怀不能仅限于躯体健康的关怀,还要有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