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诗歌解读诗歌的愉快尝试——以《再别康桥》为例
《再别康桥》教学案例分析
《再别康桥》教学案例分析
首先,我们可以从诗的形式上分析《再别康桥》这首诗。
整首诗共四
个六行古体诗的小节,每一节都以“读书郎”开头,形成了明显的对仗和
押韵的结构,给人一种铿锵有力的感觉。
诗的开头,“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用叠词的方式,表
达了诗者对离别的难过之情,他像一阵轻风一样来去匆匆。
这里的“轻轻”同时也暗示了徐志摩对康桥的深情厚意,他并不希望给康桥带去太多的负担。
诗的末尾,“对面的黄泥地上,就是我心中的归宿”,表达了徐志摩
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徐志摩将黄泥地比喻为自己在康桥留下的足迹,也是
他对祖国爱的寄托和对未来的寄望。
《再别康桥》这首诗主要表达了留学生对祖国的思念和对现实生活的
不满。
徐志摩在诗中展现了留学生们面对种种困难和压力时的坚定和乐观,他们尽管身在异乡,但仍决心为祖国的崛起而努力奋斗。
通过康桥这个象
征性的形象,徐志摩成功地表达了留学生们对祖国的思念之情和对未来的
憧憬。
再别康桥诗歌评论
《再别康桥》是中国著名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以唯美的语言描绘了徐志摩在留学英国期间离开康桥的感受和离别的伤感。
这首诗曾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国际上广为传诵,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首先,从语言和形式上来看,《再别康桥》运用了优美的语言和朴素的形式,通过抒发离别的伤感和留恋之情,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全诗一共七节,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
其次,从感情表达上来看,诗中蕴含着作者对英国康桥的怀恋和留恋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这种感情的真挚、深刻和具有共鸣力,是《再别康桥》得以广为传诵的重要原因之一。
可以说,此诗是徐志摩因物而发抒写了再别康桥时的依恋之情。
全诗一共七节,总的说来,其抒发的情感有三:留恋之情、惜别之情和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
此外,《再别康桥》既表达了作者个人的感情,也体现了中西文化的交融,同时也反映了时代背景下的文学现实。
例如,“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这句诗,正是25岁的徐志摩在离开康桥时的真实心情写照。
总的来说,《再别康桥》是一首充满深情厚意的诗歌,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情感表达,赢得了读者的广泛赞誉和喜爱。
再别康桥的分析作文
再别康桥的分析作文
先说说这诗的整体感觉吧,那叫一个美!徐志摩这家伙,就像是个高明的画师,用文字给咱们勾勒出了一幅如梦如幻的康桥画卷。
诗一开头,“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这两句多妙啊!就像一个人踮着脚尖,生怕惊动了什么似的。
他把自己的离开写得那么轻柔,好像生怕弄出一点声响打破了康桥的宁静。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瞧瞧这比喻,把柳树比成新娘,多浪漫啊!夕阳的余晖洒在柳树上,那画面,光想想就觉得美不胜收。
还有“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这青荇在水底自由自在地晃悠,简直就像一群调皮的孩子在玩耍。
徐志摩观察得多仔细,才能写出这么生动的场景。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这里能感觉到诗人那种对美好的追求和探索,仿佛在说:“我要去寻找更多的美好!”
而到了“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他走得还是那么静悄悄,洒脱得很,连一片云彩都不带走,只留下一份深深的眷恋在诗里。
整首诗读下来,节奏轻快,韵律优美,就像一首动听的小曲儿。
徐志摩把自己对康桥的爱和不舍,都藏在了这些优美的词句里。
咱们读着读着,仿佛也跟着他走进了那美丽的康桥,感受到了他的那份情感。
诗歌《再别康桥》赏析
诗歌《再别康桥》赏析诗歌《再别康桥》赏析《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代表作,作品中文笔细腻,意境优美,技巧高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作者真挚的情感。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诗歌《再别康桥》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再别康桥》为徐志摩的代表作之一,具有语言凝练、审美范围宽广和意境动人等特点,读罢给人以深刻美好的情感体悟。
并且诗歌中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发人深省。
本文试着体验诗歌中蕴含的情感脉络,在感受词语运用和情感流露之美好的同时,感悟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1、徐志摩及《再别康桥》概述徐志摩是著名的现代诗人和散文家,笔名云中鹤等,在1921年赶赴英国留学,并以特别生的身份进入剑桥大学学习,主要研究政治经济学。
在剑桥大学学习期间,徐志摩深受唯美派诗人和欧美浪漫主义熏陶,对其当时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再别康桥》就是当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这首诗歌创作于1928年,诗歌中的“康桥”即为剑桥大学校址,诗人在1920年至1922年间在剑桥大学游学,并且诗人视这一时期为其人生的转折点,正如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所表述的那样,在诗人24岁之前,诗人对诸如相对论和民约论等著作的兴趣远远大于诗歌。
而在游学期间,康桥的水打动了诗人,唤醒了诗人的诗歌灵性,将他带入到了诗歌创作之中。
在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的时候,思绪荡漾,感慨万千,在归途中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创作了这首《再别康桥》。
很多人认为徐志摩具有鲜明的“康桥情结”,并将其渗透至自己的创作之中。
2、《再别康桥》赏析2.1细化各节内容,感受词句的优美《再别康桥》整首诗共七节,主要线索为诗人离别康桥时的情感变化,通过康桥的景物抒发自己的离愁别绪,以此表达内心的不舍之情。
在第一节中,诗人连续运用了三个“轻轻的”,为读者营造了缥缈轻盈的意境,并且生动地描写了诗人独自一人故地重游,由独自一人离去的事实,进而增强了离别的悲伤之感,给读者创造了感同身受的真实感。
再别康桥解析与赏析
再别康桥解析与赏析
《再别康桥》是中国现代诗人徐志摩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
作品。
这首诗是徐志摩在离别康桥的那一刻所写的,他在这里回味过
往的美好时光,对康桥深深眷恋。
通过这首诗,徐志摩表达了对故乡
和过去的眷念之情,并在别离的瞬间流露出一种失落和悲伤的情感。
诗中,徐志摩以康桥作为背景,展现了自己与康桥的不舍之情。
他描绘了康桥的美景,将其与故乡的风光相比,使读者感受到他对故
乡的怀念。
首句“轻轻的我走了”,表达出他离开的决心与悲伤。
接着,他用诗情画意的语言描写了康桥的景色和回忆,以及在离别时带
给他的伤感。
通过反复使用“再别”这个词语,徐志摩将离别的痛苦
加深,将自己的离开与康桥的离开相对应。
诗的结尾部分,徐志摩描绘了康桥河上的添船景象,表现出自己
的离去不会改变康桥的美丽。
最后一句“康桥,我只是在你身后走过”不仅表达了徐志摩对康桥的告别,也表现出他的幽默和对未来的乐观。
整首诗通过诗人对康桥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展现出徐志摩对故
乡和过去的眷恋之情。
他通过对离别的描述,表达了自己的内心痛苦
和不舍,同时也透露出对未来的期待和乐观。
《再别康桥》以其浓郁
的离愁别绪和独特的表达方式,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以《再别康桥》为例浅谈诗歌教学
以《再别康桥》为例浅谈诗歌教学一代文学宗师徐志摩先生创作的《再别康桥》,自问世以来,就以其上口的语言,优美的旋律、明朗的画面,真挚的情感感染着读者。
诗中明媚的意境中隐含着诗人那刻骨铭心的离别之痛。
读者在慨叹之余,不由地陷入沉思。
可见诗歌的震撼力之大,影响力之深远。
诗歌,作为一种喜闻乐见的文学样式,在我国有着辉煌的历史。
它集绘画美、意境美、语言美、音乐美为一身,概括地反应生活。
近几年,语文教材中诗歌的篇目不断增加,如何进行诗歌教学,让学生领悟诗歌的真谛,是每位语文教师都在探索的问题。
本文仅以《再别康桥》为例,就下述六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创设美的情景,增加审美体验袁行霈先生说过,“艺术鉴赏就是运用联想将语言、声音、色彩、线条等等还原为自己曾经有过的类似的生活体验。
”(《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欣赏》)这也是我们鉴赏诗歌应该遵从的原则。
凡是优秀的诗歌,其中的一人、一事、一景、一物,都蕴含着诗人的情思,体现着诗人对生活的态度,能引发人们的无限遐想。
学习中,教师应调动各种手段,如,欣赏配诗朗诵、绘制图画、背景解说等,为学生创设具体可感的情景,启发学生的联想,增加他们的审美体验,使他们快速入境。
如,《再别康桥》,教师可以先安排学生欣赏配乐诗朗诵,在舒缓的乐声中,“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我悄悄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磁性的声音犹如洪钟敲击着学生的心灵,触动着学生的情思,调动着学生的生活积累,唤起学生的画面意识。
学生的脑海中会呈现出以“云彩”、“金柳”、“清荇”、“星辉”、“夏虫”为主体的画面。
如,那柔美的康河,映着诗人轻快活泼的身影;那典雅的康桥,印下了诗人流连驻足的不舍。
抬头,西天,云彩悄悄变换;低头,河里,青荇油油招摇……学生在感受美的同时,被诗人那离别的浅愁所感染,于是快速地进入诗歌的意境。
二、解读诗歌意境,领悟诗歌意蕴诗歌的意境是诗歌创作所达到的情景交融、含义深远的以《再别康桥》为例探诗歌教学生活画面。
诗歌《再别康桥》 赏析
诗歌《再别康桥》赏析诗歌《再别康桥》赏析诗歌《再别康桥》是中国杰出的现代诗人朱自清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被广泛传诵,深受读者欣赏和喜爱。
本文从诗歌的题材、意境和语言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伟大的诗歌。
首先,要谈到诗歌的题材。
《再别康桥》是朱自清在上海临别时所作,也正是以此表达了他对康桥的告别,这也是题目的由来。
在这首诗中,朱自清把自己的心情融入自然之中,将自然与人文交相辉映,塑造出一幅风景秀丽、富有哀愁的图画。
其次,要谈到诗歌的意境。
《再别康桥》是一首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诗歌,它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怀念和对离别的痛苦。
诗歌中的“康桥”这一背景不仅是朱自清的青春回忆,更凝聚着人们对崇高、美好、永恒的向往。
在康桥这个充满哀愁和美好的地方,作者似乎不仅想挥别一段人生,也更展现出了关于生命、时光、爱情的种种感慨和思考。
最后,要谈到诗歌的语言。
《再别康桥》语言优美,简洁明快,使用了大量富有文学性的修辞手法,如暗喻、排比、对偶等,使整首诗歌意蕴十分深刻、富有感情。
每一句话都是如此雄辩与生动,每一字都具有深刻的内涵。
我们不难看出作者极为谨慎地挑选了每一个符号,让诗歌从字面上就展现出悠然的情怀与慈悲的人性。
在总结中,我们可以看到,《再别康桥》这首诗歌传达了朱自清的内心,同时也传递了人类对美好、永恒的向往。
它是一首思乡怀远、抒发情感、追寻意境的诗篇,展现了作者的感人之处,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这首诗歌以它朴实的语言和深入的探讨,为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面对生命和世界的诸多变幻并处理自己的情感。
同时更带领我们理解了朱自清这样的伟大作家,如何通过诗歌来记录他内心的情感、展示他对生命的思考。
诵读法在现代诗歌教学中的运用──以《再别康桥》教学设计为例
【 摘要】 在现代诗歌教学中合理地运用诵读 法, 既可以帮助教 师提高现代诗歌教 学的课 堂效率, 也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现代诗歌的
鉴 赏能 力 。《 再 别康 桥 》 的教 学设 计很 好地 体 现 了诵 读 法在现 代 诗歌 教 学 中的运 用 。 【 关键 词 】 诵读 法 现 代诗 歌教 学 《 再 别康 桥》 【 中图分 类 号 】 G 6 3 3 . 3 【 文 献标 识 码 】 A 【 文章 编 号 】 2 0 9 5 — 3 O 8 9 ( 2 0 1 4 ) 0 6 — 0 O 4 7 一 O 1
表 达他 对 母校 的殷 殷 挚 爱和 深深 的依 恋之 情 : 另一 方 面可 以从 读 中找 出学生在 字 、 词 学 习上 的 不足 , 从 而给 予 学生正 确 的指 导 通 过 评读 , 一 方 面可 以 让 学生 自由发 表 感 受 . 培 养 学生 的 口语 表 达 能力 . 另一 方 面 可以让 学生在 点评 中掌握 朗读诗 歌 的基 本 方 法和 句. 直到 熟读 成 诵 . 之 后 便 开 始 逐 字 逐 句 地 释 义 可 见 . 当 时 的 技 巧 , 即《 再 别 康桥 》 是 一首 离别 诗 , 要 将 离别之 情融 入其 中 . 读起 诵 读 法重在 记 忆 随着语 文教 学 内容的 不 断更新 与 丰 富 . 诵 读 法 来 时节奏 要缓 要慢 的 内涵也 有 了新 意 。 从 字 义表 面 来看 , “ 诵” 即 背诵 . 是 指 在 理解 文 ( 二) 齐读 。在 点名 读和 评 读过 后 . 学生 对《 再 别康 桥》 的 内容 本 的基 础上 . 不 看 文本 也 能凭记 忆说 出所 读过 的 文字 这 既 有 助 有 了大致 的 了解 . 对如 何 读 这 首诗 歌 有 了一 致 的认 同 . 接 下来 可 于 学生 积 累丰 富 的语 言材 料 . 又 可 以强化 学 生的 记 ・ } 己 “ 读” 即朗 以在音 乐的 配合 下 齐读 《 再 别康 桥 》 。 齐读 需要 整 个班级 学生的共 它不仅 可 以集 中学生 学 习的注 意 力 。 巩 固字音词 意 , 而且 读 ,是 指把 无 声 的书 面语 转化 为 有 声的 口头 语 ,调 动 学 生的 眼 、 同参 与 , 口 耳 等 多种 生理机 能共 同参 与 和协 调 学 . - j内容 这 既使 学生 更 可 以唤 醒 学生 的 集体 意 识 。 提 高 学生 群体 学 习的 兴趣 . 调 动 学生 加 理解 文 本 , 又锻 炼 了学 生 的普 通话 , 培 养语 感 , 增强1 J ' 语 表 达 能 深 入 学 习 诗 歌 的 积 极 性 力 。 因此 . 诵读 法是 “ 一种在 理 解 的 基础 上通 过眼 观 口诵 心 惟 。 熟 ( 三) 范读 与 跟 读 。 范读 的主 体 可 以是教 师 、 学生. 可 以是 网 读 精 思成 诵 . 达 到 全 面深入 理 解 文本 的读 书方 法 【 1 】 络 上搜 集 到 的音频 或视 频 . 选择 哪 种 范读主 体要 视 具体 的教 学环 《 普 通 高 中语 文课 程 标 准 ( 实验 ) 》 教 学 建议 部 分 指 出 . “ 要 加 境 而言 但我认为。 教 师 的范读 才是 最佳 的选择 榜 样 的力 量是 无 强 诗 文 的诵 读 . 在 诵 读 中感 受 和体 验 作 品 的 意 境和 形 象 . 得 到 精 穷的 . 尤 其是 还 处在 求 学阶 段 的 学生 们 . 对教 师有 着 与 生俱 来 的 神 陶 冶和 审 美愉悦 ” 目 诗 歌 因其 语 言 高度 凝练 . 情 感丰 富 . 结构 紧 崇拜 教 师在 范读 《 再 别康 桥》 之前 应该 做好 充 分 的准备 和 练 习 . 凑, 韵律 和 谐 . 节奏 鲜 明等 特 点而 区别 于其他 文 学样 式 , 也 正 因其 力求还 原 诗人 创作 时的心 境 , 巧 妙 地结 合 朗诵 的技 巧 . 注意 语调 、 所 具有 的 这 些特 点 . 诵 读 法便 成 为 了诗歌 教 学 中最 适 宜采 用的教 停 顿 、 重音 等 细节 。如 果教 师 范读 得好 , 其 情绪 就会 感 染到 学 生 . 学方 法 学生 自然 而然 地就 会 跟 着模 仿 . 小声 跟 读 . 继 而对 诗歌 内容 和 情
诗歌《再别康桥》 赏析
诗歌《再别康桥》赏析《再别康桥》是中国现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是徐志摩创作的代表作品。
这首诗歌以经典的形式、深沉的意境、洗练的语言展现了作者在离别时对青春和爱情的深切思考,被广大读者所喜爱。
首先,诗歌《再别康桥》主要表达了离别的痛苦和遗憾。
从诗歌中可以看到,作者的内心充满了恐惧和不安,他深知此时此刻是青春的告别,爱情的离别,“别后”“别时之景象”极为惨烈,“荒草”“闲庭”等荒湮的景色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离别后,作者再也不能与自己的爱人并肩走过康桥,与自己共度浪漫的时光,这是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最深刻的感情。
其次,诗歌《再别康桥》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诗歌中的诗句抒发了作者对爱情和青春的思念和怀念,如“小桥流水人家”,“康桥横欲断,天涯咫尺之间”,“别时茫茫江汉上”,“更上一层楼”,许多诗句都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内涵。
这些诗句在作者生前就已经被广为流传,被称为经典之作,在现代文学中依然占有重要地位。
再次,诗歌《再别康桥》的语言简练、意味深刻。
徐志摩在诗歌中用诗意的笔触艺术地描绘出了离别时自己的内心感觉,诗语简单清新,却表达了无法言语的绝望和失落,诗歌的意境非常深刻。
读者可以在字里行间中感受到文艺复兴的阴影和情感冲突的震撼。
最后,诗歌《再别康桥》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作为中国现代诗歌中的代表作品之一,《再别康桥》被广泛学习和传颂,它表达了作者和时代的情感和思考,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徐志摩通过这首诗歌表达了自己对未来的无限向往和追求,同时也为后来诗歌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综上所述,诗歌《再别康桥》通过深切的情感表达出离别时的遗憾和痛苦,同时其深刻的意境、简洁的语言、独特的风格、经典的内容也使它成为一部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深受读者喜爱和推崇。
希望更多的读者能够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诗意,在生活中感受到最纯粹的情感和生命的意义。
意象诗歌鉴赏
意象诗歌鉴赏是指对诗歌中的形象、象征、比喻、表达方式等进行欣赏和评价。
下面以几首经典的中外诗歌为例,从意象的角度进行鉴赏。
1. 《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金柳是我新娘,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意象是诗人用主观的感受和独特的视角去体味生活,通过艺术加工创造出来的,具有强烈主观色彩的物象。
本诗中的“云彩”、“金柳”、“水草”、“清潭”等意象,都带上了明显的个人情感色彩。
诗人通过这些意象的描绘,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和情感体验。
2.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本诗中的意象有“白日”、“山”、“黄河”、“海”等,这些意象构成了壮丽的画面,表现出诗人豪迈的气势和豁达的胸怀。
通过这些意象的描绘,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和追求。
3. 《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白居易通过描写杨贵妃的容貌、气质和才情,以及她在宫廷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塑造了一个丰满、立体的人物形象。
诗人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将杨贵妃塑造成一个具有深刻内涵和鲜明个性的形象。
同时,诗人也通过杨贵妃的命运和情感纠葛,表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4. 《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杜甫在这首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和象征手法,描绘了春雨的美丽和神奇。
诗人通过“好雨”、“春”、“夜”、“润物”等意象的描绘,表现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赞美。
同时,诗人也通过夜色的静谧和江船的灯火等意象的对比,营造出一种神秘而浪漫的氛围。
总之,意象是诗歌中非常重要的元素之一,通过意象的运用和创造可以更加深刻地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在鉴赏诗歌时,我们需要从意象的角度入手,深入分析和理解诗歌中的形象、象征、比喻等手法所表达的含义和情感体验。
徐志摩《再别康桥》赏析(精选7篇)
徐志摩《再别康桥》赏析徐志摩《再别康桥》赏析(精选7篇)徐志摩《再别康桥》赏析1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树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 ******************十一月六日①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署名徐志摩。
*************************************************************** ******************诗评: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
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
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
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
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
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吸烟与文化》)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
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这首诗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上,后收入《猛虎集》。
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第1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
怎样指导学生阅读现代诗歌——以《再别康桥》为例
高中语文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选录的都是我国现当代非常优秀的作品,各种文学体裁和创作题材均有涉及。
著名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再别康桥》也在其中。
学生虽然已经学习过不少与“离别“相关的诗歌,但大都是古诗词,对现代诗歌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讲解《再别康桥》的过程中,笔者需要带领他们欣赏诗作的语言,体会其中的情感,感受诗人丰富的精神世界,让他们在品读诗歌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
真实的情境和合适的任务通常能够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使他们更积极主动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根据本文的特点和教学的目标,笔者创设了如下情境:校园文化节系列活动——“朗读者”正在火热进行中,下一期轮到我们班的同学担任策划,朗读的作品为徐志摩的诗歌《再别康桥》。
今天,老师邀请同学们一起完成这期“朗读者”的策划。
大家需完成以下三个任务:任务一:拍摄片头请你阅读诗歌,为“朗读者”活动拍摄一个片头。
作为策划人,我们深知走近作者和理解作品的重要性。
关于徐志摩的生平经历,学生掌握的资料还是相当丰富的。
为了让他们更好地进入情境、理解文本,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有针对性地梳理、整合信息:徐志摩与康桥的渊源颇深。
他曾三次赴英国访问,前往剑桥大学学习,受到了英国优秀文化与先进思想的影响。
这一时期也是诗人的才华与灵感集中迸发的阶段。
他曾经多次通过创作诗歌和散文来记录自己对康桥的情感。
对于徐志摩来说,康桥就像是他的精神家园。
1928年,他最后一次来到英国,在回国途中情难自已,写下了这首《再别康桥》。
为了提高学生初读诗歌的效率,教师以“朗读者”活动为切入点,要求他们为节目拍摄一个片头。
学生需使用批注法、圈画法等方法自读诗歌,记录下自己在初读诗歌的过程中产生的疑问,之后与其他同学为伴,以小组为单位选取合适的画面,用诗化的语言描述需要拍摄的片头。
“片头”是放在影视作品正片前的一场戏。
在这个任务中,“片头”只是一个“学习支架”。
教师布置这样的任务意在引导学生读懂诗歌,并通过一系列的镜头来呈现诗歌的内容,完成画面的剪辑工作,以达到吸引观众的目的。
《再别康桥》的另类解读
《再别康桥》的另类解读
《再别康桥》是英国诗人德莱塞的一首著名诗歌,它描述了一个人离开康桥的情景,表达了他对这个地方的思念之情。
但是,如果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这首诗,它也可以被解读为一种自由的象征。
在诗中,作者描述了他离开康桥时的情景,他的心情是悲伤的,但他也有一种自由的感觉。
他知道,离开康桥意味着他可以去到更美好的地方,去寻找更多的机会。
这种自由的感觉,使他充满了希望,让他有勇气去追求梦想。
此外,诗中还描述了他离开康桥时的情景,他看到了许多美丽的风景,这些风景也象征着他追求自由的信念。
他知道,只要他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就可以看到更美好的风景。
总之,《再别康桥》可以被解读为一种自由的象征。
它描述了一个人离开康桥时的情景,表达了他对自由的追求,也表达了他对美好风景的向往。
它激励着人们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去寻找更美好的未来。
层次诵读法在现代诗歌教学中的运用——以《再别康桥》教学设计为例
摘 要: 诗歌 鉴 赏是 文 学鏊 赏 的最 高形式 , 现 代诗 歌教 学走 出重分 析、 轻诵 读 的低谷后 , 表 面繁 华的琅 琅 书声掩 盖 不 了诵读 内涵 的 缺失。教师在教学中, 不仅应有诵读整体观 , 更应注重设计诵读的层次性 , 应使诵读教 学更具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让 学生在对现代诗歌 的鉴 赏 中得 到 系统 的、 循序 渐进 的 语言练 习。 关 键词 : 诗歌 ; 层 次诵 读 ; 教学; 设 计 中图分 类号 t G 6 3 3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5 — 6 3 5 1 ( 2 0 1 3 ) 一1 1— 0 0 8 9— 0 1 现 代诗 歌 的教 学 在 过程 与 方 法 上 宜 “ 诵读 以贯 之 、 思 索 以通 音乐迁 移法 , 预设 四种 不 同 风格 的乐 曲 , 学 生在 音 乐 情 境 中很 容 之” , 以读 带品 、 以 品促悟 、 以悟导 读 , 反 复 揣摩 、 渐 进 强 化 。这 样 易甄 选 出背 景 音 乐 。这 使 他们 迅 速 感 知 到 , 读 这 首 诗 语 调 要 轻 的教学模 式 , 更易 引 领 学 生 登 堂入 室 , 在 诗 歌瑰 丽 的殿 堂 濡 染 心 柔, 语速要舒缓。这两种新颖的体验 方法 , 简捷顺利的进行 了朗 灵。现就 自己对苏教版中职< 语文》 第一册 “ 飞扬 的诗情 ” 单元 中 读 点拨 , 以很 大 的牵 引 力触 发学生 诵读 的热 情 , 突破 难 点。 < 再别康桥》 的教学设计 , 来见证层次诵读法在现代诗歌教学 中的 但 想要 更进一 层 , 达到 “ 诵 出感 情 ” 并 非 易 事。 情 动 于衷 , 才 应 用与探 究 。 能发于声。面对面的范读, 不仅仅是读得 引路, 更重要 的是心与 学情 与 目标分 析 心的共 振 , 情 与情 的感 染。笔 者打 破 常规 , 请 学 生 闭上 眼 睛 , 回顾 < 再别康桥》 是徐志摩的名篇, 抒写了诗人对美好青春时代的 创作背景, 用优美轻柔 的指导语和深情的范读 , 引领学生渐入冥 回味 , 意象 清新 , 意 境 纯 美 。教 学 对 象 是来 自高 一计 算 机 应 用 专 想 , 深一 层感 悟诗歌 的情 和境 。爱 因斯 坦 有名 言 , “ 想象 力 比知 识 业的学生。根据课前问卷调查, 6 2 %的学生 明确表示不喜欢现代 本 身更 重要 ” , 此 法 源 于 心理 学 , 即 可 减 少 学 生 对 信 息 媒 体 的依 诗, 虽 然 他们熟 悉 白话 的语 言环 境 , 但 对 诗 歇 的情 绪 以 及 传 情 手 赖 , 又 能充 分激发形 象思 维 , 体 验到 身 临其 境 的 愉悦 , 很 受学 生 的 段感 到 陌生 。十六 七 岁是渴 望心灵 对话 的年 纪 , 而9 o 后 一 代在 心 欢 迎 。 理上 对纯 粹 、 本 真 的情感 体会 较为 肤浅 , 虽 能 表 面感 知 诗 歌之 美 , 值此, 学 生渐入 佳 境 , 再 引导 他 们 自主 圈 出 每一 节 中最 凸显 却往 往不 知美 在哪 里 , 情 生何 处 。 情感色彩的关键词, 同时挖掘自己的情感、 经验, 切已体察, 从整 鉴此 , 依据 江 苏省 中职 语文 课 程 标 准 及教 学 要 求 , 确 立 三维 体上体会诗情 的起伏波动 , 教师在对话 中点拨、 落实诵读技 巧。 目标如下 : 通过诵读涵泳 , 体味诗人对康桥 的深情眷恋 , 学习用一 这 样安 排既不会 把诗 弄得 支 离破碎 , 又 巧 妙 的告诉 学 生读 诗 的重 定 的诵读 技巧 表 现诗 歌 的音 乐美 和情 感 美 ; 能 够运 用 联 想 想 象 、 L - 是把握感情。 艺术还原等方法, 体悟 清新柔美的意象组合 , 构筑的梦幻般 的意 第 二乐章— — 品诗语 悟诗 境 。 境, 品 读语 言美 ; 能 够利 用 网络 等平 台 提高 搜 选整 合 信 息 的 能力 。 3 、 品读 比鉴 。这 一 板块 是 把 握 意 象 的重 点 。考 虑 到学 生 的 其 中, 教学重点 为: 通过层次诵读 , 学会 用声 音呈 现对诗情 的理 思 维偏 重形象 性 , 故选 用艺 术感 知 还原 法 , 先 引导 学 生找 出 意象 , 解; 品 味诗 歌独 具 特 色 的意 象 ; 教 学 难点 为 : 激发诵读热情; 学习 再想 象 出未 经 作者 艺 术 加工 的原 生 态 形象 , 与之 对 比, 小组 讨 论 把 握意 象 的方法 。 探究 , 揣摩差异 , 体会情感内涵。例如对比。 柔波” 和“ 水波” , 有 了 二、 教 学实 施 过程 参照, 学生 的思 维就有 了起 点 , 会 主动 集 中在 “ 柔” 字 的情感 色 彩 教 学过 程包 括课 前预 习 、 课 堂 活动 和课 后 实 践 。课 堂活 动安 上。 接着引导他们展开联想, 比如对孩子来说, 什么像柔 排 两课 时 , 均 以层 次 诵 读 为 主 线 , 坚持“ 诵 读 以 贯之 , 思 索 以 通 波 ?— —母 亲 的怀抱 ; 对恋人来说 , 什 么 像 柔 波 ?— —脉 脉 含 情 之” ; 并设 计 为 两个 乐 章 四个 教 学 板 块 , 它 们 逐 层 深 入 。拾 级 而 的眼神。 而水波有这样的感情色彩吗?由此也理解了为什么诗 上 。思维 导 图设计 如 下 : 人 甘 心做一 条水草 , 因为是 在 “ 柔” 波 里呀 !在 此 基础 上 , 还 可 引 ( 一) 课前预习 导他们进一步融入想象 和创造, 根据诗文 内容 , 从专业角度为老 作为传世经典 , 此诗有着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 笔者利用计 师设计相应的F L A S H课件背景画面, 并用优美的语言表达创意, 算机 专业 的特点 , 布置 学生 分小组 , 自选 预 习主 题 , 上 网搜 选 背景 由 象 悟境。 资料 , 运用 WO R D软件编成电子小报 , 形成共享资源。这个 “ 做中 4 、 扩读迁移。掌握学习方法的 目的在于运用。此教学板块 学 的活动 将研 究性 学 习和预 习进 行整 合 , 同时 “ 加强 了语 文 与学 中, 笔者选用徐志摩的< 雪花的快乐》 进行扩读。从新 月 派三美和 生未 来职 业 的联系 ” 。 现代诗基本特征两个角度设计填写表格 , 小组合作探究后, 挑选 ( 二) 课 堂 活动 能力强的代表当堂展示成果, 重点阐述思路, 带动其他同学的提 第一 乐章— — 吟诗 味诵 诗情 。 高, 实现鉴赏能力的迁移 。以上 四个板块走完后 , 学生对诗情的 1 、 参读导学。首先以蔡琴演唱的《 再别康桥》 为序 曲, 诗意的 体验就大不一样了。此时我设计集体演读作为教学的尾声。 在 导入 教学 , 引发 学 生 的 想象 力 和 求 知 欲。 接 下来 , 由各 组代 表展 优美的文学氛围里, 形成了诗歌教学中的高潮, 激荡学生的心灵。 示主题电子报 , 交流创作背景 , 教师进行适当补充归纳。这样 , 既 ( 三) 课后实践 让 学生 在 作品展 示 中提升 学 习成就 感 , 同 时也 共 同达 到 了知人 论 请小组成员问展示背诵, 共同推荐优秀者录制朗诵作品。 学 诗 的 目的。 生可在校内的 语文学习网站上传朗诵作品, 也可试听、 下载和点 2 、 教读 体味 。此 板块 是 第 一 乐 章 的重 点 , 包括读准字音、 吟 评, 好的 作品会得到老师的重点推荐, 也会得到同学的投票支持 出节 奏 、 诵 出感 情 三个 逐 步 提 高 的 诵读 层 次 。读 准 字 音 并 不 难 , 进入朗诵排行榜。 但一部分男生并不欣赏这首诗 , 认为读起来没感觉。于是 , 在节 整体而富有层次感的设计, 有效的实践了现代诗的课堂诵读 奏的把握上 , 采用侧面引入的手法 , 引入学生极熟悉的< 静夜思》 , 教学, 并利用网络开辟诵读评价新空间, 使得学生在浓厚的诗情 其 五 言三顿 , 前 长后短 的停 顿 特点 与 《 再 别 康桥 》 的节 奏 相 似 , 学 氛围中提升能力 、 陶冶心灵。诗歌 的课堂是谱写花样年华 的乐 生 体会 后很 快就 把 握 住 停 顿 的 要领 。但 学 生 惯性 的认 为 诵 读 就 章。只有教师独具匠心的创作和设计 , 才能奏出滋养学生心灵的 是 大声 朗读 , 考虑 到 他 们 已 有 的知 识 结 构 侧 重 于感 性 , 所 以 使 用 声乐!
徐志摩诗歌漫谈——以《再别康桥》为例
艺 术 教 育徐志摩诗歌漫谈——以《再别康桥》为例武汉市第十一中学 宋宁磊【摘 要】近代著名文学家徐志摩先生创作的《再别康桥》,自上世纪问世以来,就因上口的语言,优美的旋律、明朗的画面,真挚的情感感染着读者。
再那明媚的诗歌意境中,隐含着诗人那刻骨铭心的离别之痛。
志摩先生在慨叹之余,也陷入了沉思。
可见诗歌的震撼力之大,影响力之深远。
【关键词】诗歌教学;再别康桥;徐志摩诗歌,作为一种喜闻乐见的文学样式,在我国有着辉煌的历史。
它集绘画美、意境美、语言美、音乐美为一身,概括地反应生活。
本文从学生角度,以《再别康桥》为例,就下述六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创设美的情景,增加审美体验袁行霈先生说过,“艺术鉴赏就是运用联想将语言、声音、色彩、线条等等还原为自己曾经有过的类似的生活体验。
”这也是我们鉴赏诗歌应该遵从的原则。
凡是优秀的诗歌,其中的一人、一事、一景、一物,都蕴含着诗人的情思,体现着诗人对生活的态度,能引发人们的无限遐想。
在高一学习的时候,语文教师调动了很多手段,如,欣赏配乐诗朗诵、绘制图画、背景解说等,为我们创设具体可感的情景,启发了我们的联想,增加我们的审美体验,使我们快速入境。
如《再别康桥》,语文教师通过为我们安排欣赏配乐诗朗诵,在舒缓的乐声中,“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我悄悄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磁性的声音犹如洪钟敲击着朗读者的心灵,触动着大家的情思,调动着大家的生活积累,唤起大家的画面意识。
我们的脑海中会呈现出以“云彩”、“金柳”、“清荇”、“星辉”、“夏虫”为主体的画面。
如,那柔美的康河,映着诗人轻快活泼的身影;那典雅的康桥,印下了诗人流连驻足的不舍。
抬头,西天,云彩悄悄变换;低头,河里,青荇油油招摇……课堂中的我们在感受美的同时,被诗人那离别的浅愁所感染,于是快速地进入诗歌的意境。
二、解读诗歌意境,领悟诗歌意蕴诗歌的意境是诗歌创作所达到的情景交融、含义深远的生活画面。
它与诗人内在的情谊有机结合,是诗歌魅力之所在。
赏析再别康桥范文
赏析再别康桥范文这首《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著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
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
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再别康桥》是一首写景的抒情诗,其抒发的情感有三:留恋之情,惜别之情和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这节诗可用几句话来概括:舒缓的节奏,轻盈的动作,缠绵的情意,同时又怀着淡淡的哀愁。
最后的“西天的云彩”,为后面的描写布下了一笔绚丽的色彩,整个景色都是在夕阳映照下的景物。
所以这节诗为整首诗定下了一个基调。
第四节是转折点:“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躁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这节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实”是景物的描写,“虚”是象征手法的运用。
一潭水很清澈,霞光倒映下来,“不是清泉,是天上虹”,一片红光,是实写。
但是,潭水上漂了很多的水藻,挡住了一部分霞光,零零碎碎的,有的红,有的绿,好像柔水一般,非常形象。
这个"揉"写的很好,同时也是自己梦想的破灭。
闻一多先生纪念他的长女夭折时写了一首诗,曾用了一个比喻:“像夏天里的一个梦,像梦里的一声钟。
”说明梦境是美好的,钟声是悠扬的,然而是短暂的,所以彩虹似的梦似美丽而短暂的。
1927年徐志摩的梦想破灭了,又与陆小曼不和,很消沉。
第五节,“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慢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这节诗是徐志摩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留恋。
他在康桥生活了两年。
他那时有自己的理想,生活是充实的,对明天怀着希望。
所以,他用“一船星辉”来比喻那时的生活,带有象征的意味。
其实“沉默”是人的最深的感情。
例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中的语句“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再如苏轼的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他回忆他的妻子王弗死后的十年,回忆他们相见的时候“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再别康桥》案例分析
《再别康桥》案例分析《再别康桥》案例分析《再别康桥》是古代词人徐志摩喜闻乐见的诗篇,是朔月派诗歌的专人文章。
一、案例背景《再别康桥》仿佛一首优美轻柔的夜曲。
诗人徐志摩用其独有的文笔,为我们展现了宁静悠远的离别情致。
他那清新飘逸的风格和康桥优美静谧的自然美景在诗中融为一体。
《再别康桥》学习的重点是:根据诗歌的意象和手法对这首诗歌进行研究、分析。
通过分析这首诗歌,通过师生的交流,体会现代诗歌的意境之美。
本课的学习目标为:1.对《再别康桥》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理解,感知诗歌的意境之美、音乐之美、绘画之美和建筑之美。
2.分析诗歌,运用多种鉴赏方法对诗歌进行鉴赏。
可以课前欣赏配乐,在老师的指导下对这首诗歌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然后,在老师的帮助下对这首诗歌进行分析,从诗歌的意象着手,从诗歌的词语或者关键句子入手欣赏诗歌。
《再别康桥》作为中国现代诗歌的典范,对研究中国现代诗具有重要的意义。
雕塑大师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语文教学亦是如此。
诗歌作为一种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方式,其所表达的内容是诗人情感的外化。
但是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很难琢磨的,因此在诗歌鉴赏过程中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重点对诗歌的语句和含义加以分析。
《再别康桥》这首诗歌比较含蓄,某些词语比较隐晦、难懂,学生理解比较费劲,因此要采取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
比如可以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根据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要利用诗歌所表达的意象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往往是借物抒情,展开想象,根据事物来揣测作者的意图;要注重诗歌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技巧等。
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启发学生的灵性和悟性。
二、案例实录在欣赏《再别康桥》过程中,课件以音乐、图片、朗诵等形式,从视觉、听觉上对学生产生冲击,有利于学生充分理解诗歌的魅力和意境,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这首诗歌。
首先可以播放欣赏配乐朗读《再别康桥》,教师可以在播放前留下几个问题:这首诗歌它美在哪些地方?这首诗留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之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聆听,帮助学生领略诗歌的意境美、情感美和语言美。
《再别康桥》诗歌赏析(整理12篇)
《再别康桥》诗歌赏析(整理12篇)篇1:诗歌《再别康桥》赏析诗歌《再别康桥》赏析《再别康桥》是一篇极具文学艺术欣赏的佳作,通过阅读体味全诗的情感表达,品悟出诗中所蕴含的推及平凡生命的博爱,尊重独特命运的自由。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因其语言洗练清丽,审美效应宽泛,意蕴丰赡动人等诸多特点被誉为是现代文学史上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格外引人注目。
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欣赏与接受的最高层次是哲理层面的悟解,而人生哲理的品味其实就是对人生真相的窥破①。
我们试图通过阅读体验全诗的情感脉络,欣赏揭示其蕴含的人生哲理。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起始语“轻轻的”词语轻缓、平和又抚人心弦,足见作者同“对象”的熟悉和亲近。
简单的“走”却能使读者即刻触动,一下子便联想起人生的际遇—“分别”的场景。
“正如”一词回转话意到“来”,通过对比,更反衬出“走”的百感交集。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轻轻的招手”饱含“归来后”又将久别地内心表白,进一步铺陈出难以言表的眷恋。
硕士论文,人生意蕴。
“作别”勾起人生离别时无限的情愁,“西天的云彩”定然是作者在离别处看到的自然景象,太阳正慢慢的落去,留下那即将被黑暗湮没的余晖中飘散的多彩云朵;读者便会下意识的联想到在怅然若失中对美好事物无奈中地难以挽留的依恋,也能读出作者对作别对象的倾慕和挚爱。
作为全诗的首节,“轻轻的”采用复沓,清淡无奇却如蜻蜓点水,点拨得读者的思绪延绵,油然地顺着一字一字产生了与作者在情感融通中的“共鸣”。
作者开语就势点题,读者在轻松和愉悦的心境中能体味到离别者的丝丝愁绪,隐隐哀伤,牵绊得离别者(作者)是那道不明“来”后要“走”《再别康桥》的复杂情感。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那河畔的”把景物一下由首节的“西边的云彩”远景拉到了近前,让开放的思绪聚焦在了“作别对象”上来。
“金柳”表明在斜阳中的柳枝都光彩四溢。
“夕阳”陪衬出了“新娘”的曼妙多姿、纯贞无暇、富有生机的气质。
再别康桥诗歌鉴赏
再别康桥诗歌鉴赏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一首脍炙人口的现代诗,以其独特的情感表达和优美的意境,成为中国现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这首诗作于1928年,徐志摩在剑桥大学留学期间,对康桥(即剑桥)的自然风光和人文环境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诗中不仅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依依不舍,也反映了他对生活、爱情和理想的追求与思考。
诗的开篇,“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便以轻盈的笔触,描绘了诗人离别时的轻盈与不舍。
这里的“轻轻”二字,不仅形容了诗人离开的动作,更暗示了诗人对康桥的温柔情感,以及对美好时光的留恋。
接着,“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诗人以金柳比喻夕阳,将河畔的柳树描绘成夕阳中的新娘,形象生动,充满了浪漫色彩。
而“波光里的艳影”则进一步描绘了夕阳下波光粼粼的水面,以及诗人心中因美景而产生的波动。
诗中的“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这几句,诗人以青荇在水底招摇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康河的依恋,愿意化作一条水草,永远留在这片美丽的水域。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这里,诗人将潭水比作天上的虹,将彩虹揉碎在浮藻间,形象地描绘了潭水的清澈与美丽,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心中那些美好而易碎的梦想。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诗人在这里表达了自己对梦想的追求,愿意撑一支长篙,向更青的青草处漫溯,即使满载星辉,也要在星辉斑斓中放歌,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执着。
最后,“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诗人以笙箫的悄悄和夏虫的沉默,表达了离别时的哀愁与不舍,同时也暗示了康桥的宁静与美丽。
整首诗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意象,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康桥的深情厚意,以及对生活、爱情和理想的追求。
它不仅是一首离别的诗,更是一首对生活的赞歌,对理想的颂歌。
《再别康桥》诗歌解读
《再别康桥》诗歌解读《再别康桥》诗歌解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主要讲的是什么呢?全诗要如何进行赏析呢? 再别康桥作者: 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1928.11.6 中国海上诗题解读:初看诗题――再别康桥――即包含意蕴。
康桥之译胜于剑桥,中国人对“剑”与“康”是有基本的心理判断的。
“再别”,有故事性,其前定有一别,现在又别,内心若何?令人猜想。
第一节诗解读:康桥母校,来而别,别而来,来又别,暗合诗题。
“西天”可为实写,即诗人于船上所见;或为虚写,即康桥母校。
“云彩”何等艳丽、美好,令人向往。
而叠音词“轻轻”的使用,极富音乐感,又有回环的美,营造出的淡淡的情绪弥满全诗。
第二节诗解读:用“那”领起回忆,极亲切直接,且音韵上响亮异常。
谁人不知诗人在“那河畔”曾留身影?谁人不知诗人对“那河”的爱恋?“那河”并不孤单,有“金柳”。
柳树在诗人眼中为什么是“金”?此为实景。
因为夕阳霞照,红彤彤,娇艳艳。
柳本有情,自有倩影,何况在有情人眼中!有情!情在神妙的比喻中。
诗人竟将“金柳”喻成“新娘”!这是何等新奇的比喻,有人曾将什么东西喻成新娘吗?喻成未曾谋面渴盼见见的新娘吗?难怪倒映在波光里的树影是“艳影”!这“艳影”怎么能不在“心头荡漾”?第三节诗解读:诗人的眼神并未停留,他还看到了“软泥”、“青荇”,你看它们在干什么?“油油地”、“招摇”。
有情人眼中无物不情!诗人真真有情人!此情此景,诗人大受触动,说“我甘心做一条水草”!我也甘心!第四节诗解读:诗人的眼神由俯视转而仰观远望,他看到了“那”“潭”!潭水在榆阴的遮蔽下表现出无限的美,变幻的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喜 :王勃 《 送杜少 府之任蜀州 》 “ 海 内存 知 己 , 天 涯 若 比 明 月 在 , 曾照 彩 云 归 ” , “ 彩 云 ”都 喻 为 心 爱 的 美 人 ,纯 再 别 康 桥 》 中 的 彩 云 和 自居 易 《 简 邻 。无 为 在 歧 路 , 儿 女 共 沾 巾 。 ” 高 适 《 别 董大》 “ 莫愁 洁 的 爱 情 。遗 憾 的 是 《 前 路无 知 己 ,天涯 谁人 不识 君 。 ”王 昌龄 《 芙 蓉 楼 送 辛 简 吟 》 中 的 “ 大 都 好 物 不 坚 牢 , 彩 云 易 散 琉 璃 脆 ” 中 的
了理解,为学习 《 再别康桥》打下了基础。
二 、 解 读风 格 《 再 别 康 桥 》 虽 为 送 别 诗 , 但 全 诗 中 看 不 到 一 点 感
和 学 生 意 外 的收 获 已让 笔 者 激 动 不 已 。 四 、解 读 意 象 意 象 是 诗 人 情 感 的 载 体 , 这 首 诗 中 才 子 隐 秘 的 情 思
平 和 、静 穆 方 式 抒 情 ,你 觉 得 跟 我 们 学 过 的 哪 些 古 典 诗 歌 常 被 喻 为 心 爱 的 女 子 和 美 好 的 感 情 。 李 白 《 宫 中行 乐 词 》 相 似 ? 学 生 陷 入 沉 思 , 但 也 很 快 在 记 忆 的大 海 中 找 到 了惊 “ 只 愁 歌 舞 散 , 化 作 彩 云 飞 ”和 晏 几 道 《 临江仙 》 “ 当 时
之 。参差荇菜 ,左右笔之 ”;水草 , “ 青 青 河 畔 草 , 绵 绵
1 9 2 0 — 1 9 2 1 年 徐 志 摩 在 英 国 康 桥 留 学 两 年 , 期 间遇 到 了 思 远 道 ” ;梦 , “ 夜 来 幽 梦 忽 还 乡 , 小轩 窗 ,正 梳 妆 ” ;
一
代才 女林 徽 因 ,并且 疯 狂 地 爱上 了她 , 度过 了他 一 生 中最 潭 水 , “ 桃 花 潭水 深千 尺 ,不 及 汪伦 送我 情 ” ;星辉 , “ 南 极 星 辉 彩 云 边 , 律 转 黄 钟 一 日前 ” ; 笙 箫 , “ 忽 闻 下
、
解 读 情 感
毋 容 置疑 , 一个 “ 别 ” 字 已 经 告 诉 读 者 这 是 一 首 送 导学生 ,诗人来到康桥 ,看 到一幅幅的美景图画,他又想 到 别 诗 。 现 在 就 让 我 们 打 开 记 忆 之 门 ,共 同 回 忆 曾经 学 过 的 了谁 ?你 又 想 到 了哪 句 诗 ?有 人 瞬 间 开悟 : “ 画 图 省 识春 风 送 别 诗 歌 :王 维 《 送 元 二 之 安 西 》 ,李 白 《 送 孟 浩 然 之 广 面 ( 徽 因 面 ) 。 ”笔 者接 着 启 发 ,诗 人 留念 康 桥 , 最 终与 康 陵 》 ,柳 永 《 雨 霖 铃 》 ,李 叔 同 《 送别 》,岑参 《 白 雪 歌 桥 挥 手 作 别 ,康 桥 送 他 离 开 ,我 们 用 哪句 诗 概 括 好 呢 ? “ 又 送武判 官归京 》,李商 隐 《 无 题 》 ,杜 甫 《 春 望 》 , 白居 送 王 孙 去 , 萋 萋满 别 情 ”, 学生 几 乎 脱 口而 出 。在 此 期 间 , 易 《 琵 琶 行 》 … … 回忆 激 发 了兴 趣 , 也 强 化 了记 忆 , 加 深 学 生也 想 到 了 很 多诗 句 ,虽不 十 分 贴 切 ,但 学 生 活 跃 的 思维
深感 此法韵味无 穷、妙趣横 生,也让学 生陶醉其 中,受益 描述和诗歌的学习,用我们 已经学过的诗歌对 《 再别康桥 》
终 生 。下面 具体 谈 谈 对 《 再 别 康 桥 》 的解 读 。
一
的 内容 做 一 概 括 。学 生 很 快 喊 出 了: “ 烟水 ( 康 桥 )数年 魂 梦 ,何 ( 无 )处可 追 寻 ?” 肯定 、鼓 励 学 生后 ,笔 者 继续 引
伤 , 一 点 眼 泪 , 甚 至 一 丝 愤 怒 , 一 丝 怨 恨 , 而 是 飘 逸 豪 就 是 深 深 隐藏 在 意 象 中 的 。 解 读 意 象 , 我 们 就 能走 进 才 子
放 、淡如烟雾 。她 “ 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 ”,采用 中正、
的 内心 世 界 。 比 如 云 彩 就 是 古 典 诗 歌 中 常 用 的意 象 ,它 常
备
用诗 歌解 读诗 歌 的愉 快 尝试
一 一
以 再 别康 桥 为例
◎ 高培 存
在 诗 歌 教 学 中 , 笔 者 喜 欢 用 诗 歌 来 解 读 诗 歌 ,或 解 读 命 的源 泉 ”。 1 9 2 8 年 他 又 来 到英 国 ,重 拾康 桥 旧梦 。他感 慨 意 象 , 或 解 读 情 感 ,或 解 读 内 容 , 或 解 读 艺 术 手 法 。 笔 者 万 千 ,情 动 辞 发 ,吟 成 了 这 传 世 名 作 。 请 同学 们 结 合 我 的
风 格 问题 变 得 十 分 清 晰 而 具 体 。 用 诗 歌 解 读 诗 歌 竟 是 如 此 唯 有 垂 杨 管 别 离 ” ;水 草 , “ 离 恨 恰 如春 草 ,更 行 更 远 还 愉 快 而 有趣 。 三 、 解 读 内容
生 ”:青荇 , “ 参差荇菜 ,左右流之 ;参差荇菜 ,左右采
渐》 “ 洛 阳 亲 友 如 相 问 ,一 片冰 心 在 玉 壶 。 ” 欧 阳 修 《 玉
“ 彩 云 ” 一 样 难 以 坚 守 。 下 面 我 们 就 用 诗 歌 解 读 其 它 的
楼春 》 “ 人生 自是有情痴 ,此恨不关风 与月 ”……学生 的 意 象。笔者没有 想到 的是 效果如此之好 ,简直是 一场诗歌 幸福在脸 上 ,学 生的收获在心底 。不经意 间,抽象 的诗 歌 的盛会 。笔者筛 选整理如 下:柳树 , “ 长安陌上无 穷树 ,
美 好 的 时光 。1 9 2 2 年 回 国前 夕 , 曾作 长 诗 《 康桥再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