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合集下载

网络社会马克思主义舆论传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兼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网络空间的传播

网络社会马克思主义舆论传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兼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网络空间的传播

惯 ‘ 时或几乎 全时 ’ 全 地跟踪新 闻”3, _ 受众 对于信息 发布 时 J 间的预期 已经超越 了对 内容 的评估 。因此 , 以网络技术为依 托, 马克思主义 理论 的 即时传 播 既符 合受 众及 时 的新 闻期 待, 也符合 马克思 主义理论 “ 与时俱进” 发展要求 。 ( ) 三 马克思主义舆 论传 播的渠道更广 互联 网不仅仅是信息传播的载体 , 同时也作 为一 个信息
普通 的受众变成 了传播 者 , 使得 自媒体也 成为马克思 主义 舆 论传播 的一个辅 助渠 道。网络社 会传 播渠道 的拓 宽带来 了 马克思 主义舆论传播信息 的极大 丰富性 , 也使得传播 内容 的
厚度 大为增加 。
球村 ”并推动 了经济全球 化和 高等 教育 国际化 的发 展 。随 ,
21 02年第 3 期 总第 25期 1
黑龙江 高教研 究
H i nj n eerhso i e d ct n e ogi gR sac e nHg r uai l a h E o
N . 2 1 o 3, 0 2 S r lN . 1 ei o 2 5 a
网络社会马克思主义舆论传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论传播重构策略与长效机制研究”砸 舞 主 肺 璺 塞 黉 靖的阶段 题目( 厚 拿 研亨 性研究导克思主义中国 时代化、 成果 化、 大众化, 1 D 1 6 )网 编号: J7 02 “ 络社会马克思主义的 1 0
与挑 战
( ) 一 网络社会 马克思 主义舆论传播 面临的机遇
断地 提供 新闻信息 的过程 中链接 大量 即时分 析 , 息来源 和 信 内容 的多元化极大程度地提 高了时效 性 的实现程度 , 传播 已 进入 了“ 全时” 阶段 , 提倡 以受众 即网友 为导 向 , 快速发 布 、 高

马克思主义传播观的现实借鉴意义

马克思主义传播观的现实借鉴意义

马克思主义传播观的现实借鉴意义刘世衡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之所以得以广泛传播,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凝聚、理想认同、信仰塑造、政治动员、行为规范等一系列功能。

而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传播观中的精神交往观、大众媒介观、政治传播观等都发挥过重要作用。

因此,用马克思主义传播观来指导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网络的传播,既是对马克思主义传播观的丰富与发展,又为网络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精神交往观为网络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提供了哲学依据精神交往观是马克思主义传播学的核心概念。

要考察这个概念,首先要考察“交往”的概念,追根溯源的话,“交往”概念首次出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交往”既指以物为媒介的包括商业贸易、交通运输等的物质交往,又指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思想、观念、意识等方面的精神交往。

而现代传播学对传播概念的界定就是指人们之间通过一定的符号系统进行信息的传递、接收与反馈,从而实现信息的有效交换过程。

可见,马克思、恩格斯在对“精神交往”的论述中,已经包含了现代传播学的概念,因此,精神交往观可以看作是马克思主义传播学的重要观点。

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需要借助一定的交往手段或传播媒介来实现。

当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的时候,就需要形成相应的无产阶级意识或意识形态,以此来领导无产阶级革命。

但与此同时,工人阶级的社会地位、经济条件、知识状况又决定了无产阶级意识或意识形态并不会自发在工人阶级中生成,因此列宁提出了“灌输”理论。

其实“灌输”也是需要借助一定的交往手段或传播媒介才能实现的。

所以,无产阶级意识形态要成为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就需要借助一定的交往手段或者说传播媒介来实现。

马克思、恩格斯也认为,交往手段或者说传播媒介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

因此,斗转星移,生产力发展、历史演进之后,交往手段或传播媒介的发展会为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或者说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提供新的传播方式。

浅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

浅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

浅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浅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从此成为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

纵观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是由众多因素促成的:既有多方面的国内条件,又有多种有利的国际因素,还有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科学性和实践性以及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努力。

纵然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和国际大气候的影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分量,而中国的内在因素和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努力实践却是起着决定性作用。

一、国内因素马克思主义是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传入中国的,从五四运动时期开始广泛传播并被中国先进分子所接受所信仰,从此成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

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演进,五四时期的中国已经具备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多种因素。

1.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对中国封建主义发动了空前猛烈的进攻。

新文化运动以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民主等思想武器批判中国的封建专制,批判维护封建专制的纲常礼教。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在思想文化领域中沉重地打击了中国的封建主义,砸碎了禁锢人们的精神枷锁,使中国人民获得了思想上的解放。

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

2.中国已经有了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基础。

二十年代初,中国的无产阶级已经成为一支强大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一战以后西方各国受到很大的创伤,给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机会,使得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达到“黄金时代”。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外国在华企业的增加,到五四时期,中国的产业工人已有约200万人。

虽然中国的产业工人总数还不多,且有一定数量的女工和童工,但中国的无产阶级有其独特的优点:第一,因受三重压迫,已经积蓄了很强的反抗力量。

第二,主要分布在沿海沿江的大城市及一些行业,便于组织成强大的政治力量。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看互联网对人类思想观念的影响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看互联网对人类思想观念的影响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看互联网对人类思想观念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基础的哲学思想体系,它强调社会的发展是通过阶级斗争和生产力发展的矛盾运动来实现的。

在今天互联网高度发达的时代,我们不禁要问,互联网对人类思想观念的影响是什么?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角下,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互联网对人类思想观念的影响。

互联网的普及给人们带来了大量的信息资源,加速了社会的信息传播和知识的传承。

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中,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推动的。

互联网作为生产力的一种表现形式,它的不断发展提高了人类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效率,也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

这种变化,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们更容易获取各种领域的知识和信息,这使得人们的思想观念更加多元化和开放化。

互联网的普及也使得原本被遮蔽在信息的背后的事实更容易被揭露出来,人们的思想观念更趋向于客观和理性,而不再受制于某一种专制的思想观念。

互联网的发展也改变了人们对于时间和空间的认识。

在传统的观念中,时间和空间是不可分割的,人们的生活和活动都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但是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这种限制,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在不同的地点和不同的时间进行交流和分享。

这种变化使得人们的思想观念更加开放和包容,人们更容易接受不同地域和文化的思想观念。

这也从侧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关于生产关系变化对于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关系,从而也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互联网的兴起也加速了社会的信息化和全球化进程,这也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下,社会的发展总是体现出一种趋势性的特点,即社会总是向着更加发达、开放和包容的方向发展。

互联网的出现使得社会发展的步伐加快,人们的交流更加密切和频繁,这也使得人们的思想观念更加趋向于全球化。

人们更容易接触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思想观念,从而也更容易接受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和价值观念。

网络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效传播对策论文

网络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效传播对策论文

网络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效传播的对策【摘要】网络已经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重要载体。

文章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传播的传播内容的创新、传播受众的心理、传播方式的转变和传播体制的健全等四个方面,就如何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传播的有效性问题展开深入探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传播;有效性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当前社会进程中的时代任务和战略工程。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化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拓展了新空间,提供了新载体,同时,也提出了新挑战。

为确保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传播的有效对策显得极为重要。

一、创新传播内容是提高网络传播有效性的前提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成果的网络传播,必须做到把教育群众和服务群众统一起来。

理论宣传要体现和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只有不断获得人民群众的接受和认同,才能使其理论本身更具有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

毛泽东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使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

”只有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才能真正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实价值。

(1)利用网络语言,进行话语转换,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感染力。

语言文字是理论的载体,理论只有通过语言文字才能表达和传播。

“我们是革命党,是为群众办事的,如果也不学群众的语言,那就办不好”。

这就要求我们教马克思主义说中国话,说老百姓的话,同样在网络条件下,要让马克思主义说“网络话语”。

网络语言是网民在互联网上进行信息交流和信息处理时所使用的语言。

网络语言充满智慧,是网民创造性地自由表达。

将理论语言转换为符合大众思维的大众语言,把理论转化为民众理解和接受的朴素真理。

只有充分重视网络语言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紧密关联,参与网络语言的塑造和使用,同时,用大众常用的语言、熟悉的典故事例,把深奥抽象的内容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进行表达,并把网络语言和民族语言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做到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马克思主义。

网络语言传播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启示

网络语言传播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启示
者 。如 “ 网络 语 言 , 网下 流行 ” 。有 人 认 为 网络 语 言 若 经 得起 时 间 考 验 , 约定俗成后就会被普遍接 受。 总之 , 网络 语言 正 日益 成为 日常 生活 的一部 分 。
力 量来 摧 毁 , 但 是理 论 一经 掌握 群众 , 也会 变 成物 质 的力 量 。理 论只 要 说服 人 就 能 掌握 群 众 ; 而 理 论 只
要 阵地 。我 们 国家 的主 流意 识形 态 的建构 必须 牢 牢 抓 住 这个 阵地 , 清 醒 认 识 和把 握 网络 信 息传 播 的载
体— — 网络 语言 。
( 一) 网络语 言 的基本 内涵 和特 点 1 . 网络 语 言 的基本 内涵 。网络语 言 本身 也 是一 个 网络 用 语, 起 初 多指 网络 的计 算机 语 言, 也 指 网络 上使 用 的有 自 己特 点 的 自然 语 言 , 现 在 一般 是 指 后
2 . 网络 语 言 的特 征 。 随着 网 络语 言 的兴 起 , 网 络语 言也 呈 现 出 了 自己 的许 多特 点 。 ( 1 ) 通俗性 : 运
2 . 马克 思主义 大 众化 的理 论基 础 。在 马克 思主
义 中国化 的过程中, 马克 思主义理论工作者们根据 我国的具体国情, 始终致力于大众化 的研究。毛泽
然 不 能代 替 武 器 的批 判 , 物质 的力 量 只 能用 物 质 的
用, 促进了虚拟世界与现实社会的紧密结合。网络 语言 的特 点及 其 传播 路径 对 于马 克思 主义 大众 化有
着 非常 重要 的启 示作用 。


网络语言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本内涵 的
界 定 当前 , 网络 已经 成 为人 们 日常 学 习和 交 流 的 重

网络传播途径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中的优势与局限

网络传播途径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中的优势与局限
网络传 播 途径 在 高校 推进 马克 思 主义 大 众 化 教 育 中的优 势 与局 限
莫 媛 桂 林理 工大 学 ( 广西 桂林 5 4 1 0 0 4 )
摘 要 :网络作 为信 息传播 的新媒 体 ,拓展 了高校 马克 思主义大众化教育 的新 渠道 。网络 文化传播 的特点 ,决定 了网络
着丰富的精 品课程资源 ,包括课 堂教 学视频 、电子教案 、 教 学课 件等 。大学生们可 以通过网络,感受名校 的课 堂氛 围、

2网络传播途径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中的局

2 . i网络上 的海 量信 息模 糊 了高 校马 克思主义大众化 教育
的焦 点 网民们一旦上 网,网络上 的信息就会铺 天盖 的潮涌而
大众化教育的主要阵地 。随着网络大众化 的进 一步普及, 高
校 网络马克思主 义大众化教 育也得 到 了进 一步 的发展和完 善, 各大校园网中也开辟 了马克 思主 义专 题教育模块 。 例如 “ 科学发展观 ” 、“ 创先 争优 ”等专题学 习模块 ,“ 思想政治 理论课 ”精品课程模块 ,马克思主义专题论坛 ,网上党校等
睹名师、名家 的教学风采 ,搜集到许多有用的学习资料 。
1 . 3网络提高 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普及率
据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 c N N I C )《 第 2 9次中 国互联 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显示 ,2 0 1 1 年我 国大专及 以上学
来, 而人的注 意力和信 息的消化 能力在一定的时间内是有 限
1 网络 传播途 径在 高校推进 马 克思 主义大 众化 教育 中的优

1 . 1网络 上 的海 量信 息丰 富了高校 马克 思主义 大众 化教 育 的内容

新媒体的“后现代”特征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困境

新媒体的“后现代”特征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困境

机媒体 的发展 极为迅速 , 成为了继网络媒 统媒体的继承与超越 , 新媒体传播 因此也 对马克思主义不信任的成见 。
体之后 的“ 第五媒体” 。
显现 出典型“ 后现代主义 ” 特征。但是 , 马
其次 , 当新媒 体把传统媒体 垄断的话
人们也许无 克思 主义 大众化传 播 的主要 阵地依 旧是 语权重新夺 回到人们 手 中时 ,
虽 然被称为一种“ 主义” , 但“ 后 现代” 播 。这 一方面影响 了传统媒体 的公信力 , 的明确 内涵 为何却 至今没 有定论 。或 者 另一方 面削弱 了马 克思 主义大 众化传 播
的效果 。
它 的批判 和颠覆精神注定 了它反 对以 关键 词: 马 克思主 义大众 化传播 ; 后 现代 说 ,
主义; 新媒体
各种约定成俗 的形式 , 来界定或者规 范其
首先 , “ 自媒体化 ” 使大众掌握 了信息
内涵 。大致来说 , 后现代主义有 以下 几大 传播主动权 , 那些大众最关心最 敏感的事 首先, 否认整体性 和同一性 , 提 倡碎 件经新 媒体传 播后 都会将 影 响放大 到极 在媒体形 态上 , 新媒体 是对 传统媒体 特征 : 新媒体频频曝 出政 府官员 的 其次 , 对 现代性 的精神 内 致。近几年 , 的继 承与 超越 , 包 括 网络 和手 机 两大 部 片化 与相对性 ; 如贵州 习水官员嫖 宿幼女案等 消解” , 反理性 , 崇 尚人文精神 ; 再 负面新 闻, 分。在 1 9 9 8年 5月联合 国新 闻委员 会召 核进行 “ 一 消 解 主体 性 , 推 崇 自主 性 和 主 体 间 系列公职人员违 法渎职行为 的揭露 , 开的年会 上 , 第一 次将 网络媒体视为继报 次 ,

马克思主义传播当前的困境及解决途径

马克思主义传播当前的困境及解决途径

马克思主义传播当前的困境及解决途径【摘要】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在当今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但也面临着困境。

传统的理论传播方式已经显现出疲态,新媒体时代的挑战也给传播带来了新的考验。

在当代社会,马克思主义的应用困境也愈发显现。

加强传播途径和提升传播效果都是可行的策略。

未来,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发展趋势可能会更趋多元化,但其重要性却是不可替代的。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不仅对思想理论发展起到重要影响,更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加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并提升其效果,对于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传播、困境、解决途径、传统理论、新媒体、社会应用、途径、策略、发展趋势、重要性、不可替代性。

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具有丰富理论内涵和实践意义的思想体系,对于引导人们正确认识社会现实、探索社会发展规律、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社会理论,具有理论体系完整、逻辑严密等特点,是人们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重要工具。

通过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人们正确认识社会现实,找准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具有深刻历史渊源和广泛国际影响的思想体系,具有超越时代性、国际性等特点,具有全球视野和普世价值。

通过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可以促进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为人民谋幸福、为社会谋进步的革命性理论,具有鲜明的阶级立场和实践导向。

通过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可以激发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激励人们为实现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

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其理论的科学性和实践性,更在于其具有的历史使命和国际影响力,是人们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重要指导思想。

1.2 当前马克思主义传播所面临的困境当前马克思主义传播所面临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马克思主义原有的传播方式和途径已经显现出明显的滞后性和局限性,无法完全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网络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有效传播的路径分析

网络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有效传播的路径分析

作为我国的主导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有效传播,对于全体社会成员养成与之相适应的政治信仰、政治理念、政治价值观,筑牢整个社会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柱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网络时代,互联网已成为社会思潮的集散地和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

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作用,必须建立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探索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有效传播的新途径。

唯其如此,才能巩固党对网络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维护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

一、丰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网络传播渠道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交往形式不断推陈出新。

这些网络交往形式是网民交流思想、表达观念的重要载体,也是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介质。

我们要在认识和把握各种网络平台特征、功能、作用的基础上,有效利用各种网络平台传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加强网络领域主流意识形态建设。

同时,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整合各种网络载体,在各种网络平台之间形成合力,促使它们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共同在网络上唱响主旋律,弘扬主流价值观。

(一)扩大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网络社区的引导力网络社区是指通过虚拟交往所形成的网民共同体,是基于计算机网络所形成的公共领域和公共空间。

网络社区的构成要素包括联络方式(如论坛、电子邮件等)、讨论的主题、成员之间的情感归宿等。

从外延上看,网络社区包括BBS/论坛、贴吧、公告栏等。

在那里,网民对生活领域中形成的问题加以感受、选择、浓缩,并根据特定议题集束而成公共意见或舆论[1]。

因此,网络社区是重要的舆论策源地,是各种意识形态角逐主导权的重要阵地,必须善加利用。

首先,做好社会热点事件发生时的网络社区舆情引导工作,引导网络社区的“居民”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立场和方法分析社会重大事件,有针对性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网络话语权。

马克思主义的网络宣传队伍要在社会热点事件发生后快速做出反应,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引导网络社区的舆情动态,积极引导网络社区的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适应。

融合传播时代网络舆论引导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之践行基于共情理论的思考

融合传播时代网络舆论引导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之践行基于共情理论的思考

融合传播时代网络舆论引导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之践行基于共情理论的思考一、本文概述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新时代背景下,信息传播的速度与广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舆论场也日趋复杂多元。

网络舆论作为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力逐渐增强,如何有效引导网络舆论,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指导我们新闻舆论工作的根本原则,其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愈发凸显。

本文旨在探讨融合传播时代网络舆论引导的策略与方法,并深入分析如何在实践中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尤其是在共情理论的指导下,如何更好地理解和引导网络舆论,实现新闻舆论工作的创新发展。

本文首先对网络舆论的概念、特点及其形成机制进行梳理,分析网络舆论引导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在此基础上,结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要义,探讨其在网络舆论引导中的指导作用。

随后,引入共情理论,分析共情在网络舆论引导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基于共情理论的网络舆论引导策略。

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如何在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共情理论相结合,有效引导网络舆论,推动新闻舆论工作的创新发展。

本文期望通过深入的理论分析和实践探索,为新时代网络舆论引导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为推动新闻舆论工作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融合传播时代的网络舆论环境分析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迎来了融合传播时代。

这个时代,以互联网为核心,融合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形成了多元化的信息传播格局。

网络舆论作为这一时代的产物,其传播速度之快、影响范围之广、互动性之强,使得网络舆论环境日趋复杂多变。

一是舆论主体的多元化。

在融合传播时代,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这使得舆论的主体变得极为多元化。

不同群体、不同个体都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形成多样化的舆论场。

二是舆论传播的去中心化。

融合传播时代,信息传播不再依赖于传统媒体的中心化传播模式,而是呈现出去中心化的特点。

信息可以在不同的节点之间自由流动,形成复杂的信息网络。

论网络传媒在马克思主义传播中的作用

论网络传媒在马克思主义传播中的作用
2 0 1 3年 4月
湖北 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Hu b e i Un i v e r s i t y o f Ed u c a t i o n
Apr . 2 01 3 V0 I . 3 0 No . 4
第3 0卷第 4期
论 网络传媒 在马 克思 主义 传播 中的作 用
已成 为新 的历史 时期 宣 传马 克思 主义 的重 要 载体 。

相应地 , 网络传 媒 在 马 克 思 主 义 大 众化 过 程 中 的 地 位 和作用 也 日益 突 出 。不 少 主流 网站 开设 的理论 频

传 统传 媒 、 网络 传媒 与马 克 思主义 理 论的传 播
人类 社会 的信 息传 播方 式先 后 经历 了 口 口相传 模
剑” 效应 , 以期 做到有 备 无 患 。
公共 商业 行 为或 个人行 为的一 种 区别 于传 统媒体 的信
息交流 。网络传媒已经成 为重要的大众传播媒介 , 不 仅是 大 众迅 速获 取公 共 信 息 的主 要 交 流 平 台 , 同时 也 担 负着 马克 思 主义理 论 宣传 、 普 及 的重 大历 史使 命 , 早
鲍 计 国
( 辽 宁对外 经 贸学 院 国际 经济 贸 易 系, 辽 宁 大连 1 1 6 0 5 2 )
摘 要: 马克思主 义形成伊始 , 便积极利 用大众传媒 进行理论 宣传 , 早期的马克思主 义者主要通过 办报 纸等方 式 , 大力宣
传 马 克 思 主 义 理 论 。如 今 网络 传 媒 在 马 克 思 主 义 大 众 化 过 程 中 的 地 位 和 作 用也 日益 突 出 , 成 为 马 克 思 主 义 大 众 化 的 重 要 载 体 。但 是 互 联 网存 在 的 负 面 效应 影 响 了马 克 思 主 义 大 众 化 功 能 的发 挥 。 最后 文 章 提 出 当前 一 方 面要 把 网络 传 媒 传 播 当代 中 国马 克 思 主 义 的潜 力挖 掘 出来 , 一 方 面 又要 尽 可 能 地 提 高 网络 传 播 马克 思 主 义 的 正 面 效 应 。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网络传播关系研究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网络传播关系研究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 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了初步介绍; 五四运 这一崭新的平台。 在 当今信息泛滥、 知识爆炸的生态环境下,
动时期,《 时事新闻》 、《 新青年》 、《 每周评论》 等传播媒体发 谁掌握 了媒体话语权, 谁就掌握说话的主动权, 只有 充分利用 表了大量 宣传和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 中共建党时期 ,《 共 网络这一新形式、 新空间、 新载体 ,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能得 产党宣 言》、《 马克思资本论入 门》、《 新青年 》 等对马克思主 到真 正 实现 。 义进行 的公开宣传及与反马克思主义的公开论战。 很显然,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 出:“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 百分点, 达到3 8 . 3 %; 同时, 我国手机 网民规模达 到3 . 5 6 亿, 同 代化大众化 , 坚持不懈 用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 装全 比增长 1 7 . 5 %, 网络 媒体 大众化 的趋势 日益显现。 ” 可以说 , 党、 教育人民, 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 究和建设工程 , 建 网络媒体传播 的大众化趋 势为 当代 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增 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 推动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 添 了新平台, 网络媒体传播的多样性、 复杂性为推动当代 中国 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 ” 面对新时期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如何实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现 网络传播媒体在传播当代 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作用、 实现马克 当然 , 随着网络技 术的向前发展 , 它在给人们生活带来 便
的 传播 。
【 关键词 】 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 网络媒体 传播
“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即是指运用通俗易懂、 明白晓畅的 传 统传播媒 体对 意识形态 的控制对 国家统 一、 民族团结起到

分析“互联网+”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分析“互联网+”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分析“互联网+”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对民众思想教育的重要基础,能够起到一个引导思想的作用,让人民群众感受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内涵。

近年来,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在社会中的多个方面都有着充分的应用。

因此我们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过程中也融入了互联网相关技术,以此来形成一个以互联网环境为发展背景的传播体系。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有效地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纬度。

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这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本文将着重分析“互联网+”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关键词:“互联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发展前言:社会中大部分行业都融入了信息技术,依托互联网的优势提升了自身的发展实力。

因此从“互联网+”的角度来看待事物的发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新型发展模式的形成。

从这个基础上,我们可以明确互联网技术能够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但是影响的种类也有所不同,这对于人们而言既是挑战也是一个机遇。

因此,我们需要从积极正向的角度来分析问题,正确理性地看待其中所存在的影响,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来促进马克思主义的良好发展,这对于今后社会发展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

一、“互联网+”时代的价值(一)当前人们对于价值创造的误解随着我国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发展,一些人民群众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劳动价值有了不同的理解与认知。

比如有人认为劳动的交换并不能创造出相应的价值,现如今“互联网+”的成功发展,使得现代商品经济出现了巨大的优势。

人们认为产品过剩使得企业的决策管理者遇到了问题。

还有一些人们认为,网络用户在使用网络时,这是一种变相的劳动,网络用户在上网的过程中形成了价值,在当前时代背景下企业通过争取用户有限的网络使用时间,进而获取他们的劳动价值,从而实现价值的流通。

以上这些观点实际上是人们对于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误解[1]。

(二)满足生活消费的价值创造若想满足交换劳动的真正价值,就需要付出一定时间成本,同时时间成本付出得越多,那么商品的价值也就越高,价格也会被标定在一个较高的数值之上。

马克思主义与互联网时代的结合

马克思主义与互联网时代的结合

马克思主义与互联网时代的结合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对社会主义思想和理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思想体系,在互联网时代的蓬勃发展中,与其紧密结合,为人们提供了新的思考和理解路径。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与互联网时代的结合,并分析其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深远影响。

一、信息传输的便利性互联网时代的突出特点之一是信息传输的高效便捷。

通过网络,人们可以迅速地获取各类信息,实时了解国内外的社会状况和发展趋势。

这种便利性使得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理论能够更加广泛地传播和深入人心。

首先,互联网为传播马克思主义提供了空间和载体。

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新闻网站、博客等新兴的网络平台,自由地发表和传播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观点。

这种广泛的传播渠道使得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和思想能够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更多的人共同参与到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实践中来。

其次,互联网为马克思主义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在线图书馆、学术数据库以及各类研究论坛等信息平台,使得学者们可以方便地查阅和参考各类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和相关研究成果。

这为深入研究和理解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便捷的途径,推动了理论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二、互联网思维与社会主义建设互联网时代的特点还在于互联网思维的兴起。

这种思维方式与马克思主义的一些核心理念有着契合之处,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首先,互联网思维强调信息共享和开放合作。

这与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主义社会的公有制原则相契合。

在互联网时代,通过信息共享和开放合作,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促进资源的共享和优化分配,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

其次,互联网思维注重创新和协同。

在互联网时代,创新成为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

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互联网的智慧和协同,可以更好地激发社会主义建设的创新精神,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互联网与马克思主义的争议与应对尽管互联网与马克思主义有许多契合点,但也存在一些争议和挑战。

网络传播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综述

网络传播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综述

作者: 许都[1]
作者机构: [1]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210033
出版物刊名: 今传媒
页码: 38-40页
年卷期: 2016年 第12期
主题词: 网络;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摘要:现如今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中,已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学术视角,而是出现了多种学科融合发展研究的趋势,譬如通过介入传播学的相关理论,研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方法和思路,这样的趋势可以说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本文试从传播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一般层面展开论述,进而探讨当前我国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途径,深刻挖掘网络视阈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行之有效的方法,以应对媒介融合时代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出的新要求。

“互联网+”时代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新理念新生态新任务

“互联网+”时代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新理念新生态新任务

“互联网+”时代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新理念新生态新任务时代在不断变化,新科技在不断涌现,互联网+时代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这个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也需要与时俱进,出现了新的理念、新的生态和新的任务。

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新理念:互联网+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互联网+时代给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带来了新的理念,这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融合”。

传统的教育形式是固定的,学校、教室、课本等都是分割开来的,而互联网+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则是要进行跨界融合,让理论教育与现实生活相连接。

这就需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多元化、个性化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融合。

互联网+时代也提倡“开放性”。

互联网的出现大大地拓展了我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同时也为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

在这个时代,教育不再局限于学校或课堂,而是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进行。

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来说,开放性的理念意味着可以通过多种形式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比如网络直播、微信公众号、博客等等。

这样就可以更好地去触及到学生,提高教学质量。

二、新生态:互联网+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互联网+时代给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带来了新的生态,也就是说教育的环境和条件都发生了很大程度的改变。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极快,这就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具有了更大的传播力和感染力。

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可以更广泛地传播开来,让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到这些知识,加强了社会的共识。

互联网+时代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途径。

现在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电脑等多种设备进行学习,随时随地都可以获取到所需要的知识。

这一点极大地方便了学生们的学习,也提高了教学的灵活性。

教育资源也得到了更平等的分配,不再受制于地域、学校、教育程度等因素。

三、新任务:互联网+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互联网+时代给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带来了新的任务,也就是说在这个时代,我们需要更好地去应对新的挑战和需求。

马克思主义论文33806 马克思主义新闻批判观在网络新闻传播中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论文33806 马克思主义新闻批判观在网络新闻传播中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论文马克思主义新闻批判观在网络新闻传播中的实践马克思在领导世界无产阶级运动中,一直非常重视发挥报刊的作用,并在实践中不断形成、发展和充实自己的新闻思想,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网络新闻传播存在隐忧的今天,应认真学习和实践马克思的新闻批判观,实现新闻传播中的人文教育价值,培养全面健康发展的人。

一、马克思的新闻批判观批判,不是恶意的指责,而是对不良思想不良风气和不良行为的监督和批评,是对错误的目的、程序、方法和手段的监督和改进,是一种善意的劝诫。

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功能是批判旧世界,建立新世界,在批判中创新,在批判中建立。

新闻的本质是实践,也就是实事求是、客观公正。

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批判,因为批判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所以马克思认为新闻传播是无产阶级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的喉舌,是向一切腐败行为斗争的武器。

马克思在《〈新莱茵报〉审判案》中指出:“报刊按其使命来说,是社会的捍卫者,是针对当权者的孜孜不倦的揭露者,是无处不在的耳目,是热情维护自己自由的人民精神的千呼万唤的喉舌。

”批判的过程就是一种认识、改造、培育的过程,也是自我否定、自我超越和自我完善的过程。

批判展示了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社会责任的担当。

怀特海认为:“在人类生活中,激发起人正当的不满之情的因素是一种渐次成熟的批判精神,这种批判精神的基础便是对美、对理智分辨力以及对责任的看重。

”批判是一种责任,每个人都应该承担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责任。

二、网络新闻传播及其特点网络新闻传播就是通过互联网这个新的媒介和手段来进行信息的交流和传递的过程。

为了争夺话语权,各传统媒体纷纷上网,展开激烈的竞争。

与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体相比,网络媒体之所以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极快的发展速度,即得益于其自身具备的许多新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网络媒体传播的信息内容及其表现形式来看,它所体现的特征有数字化、全球化、信息化,具有多样性和无限性,可存储,可复制,易检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