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大二轮专题复习学案:13 种群增长及群落种间关系的曲线分析 Word版含解析

合集下载

2024版高考生物总复习:种群和群落热点专题10种群增长曲线分析课件

2024版高考生物总复习:种群和群落热点专题10种群增长曲线分析课件

2.(2022年山东潍坊三模)鄱阳湖自然保护区主要由大湖池、沙湖、朱市湖、 象湖和常湖池等湖泊(保护区管理局自2000年获得了以上湖泊的使用权和 管理权)组成,是重要的白鹤越冬栖息地。白鹤白天主要在碟形湖(封闭 浅碟形洼地)浅水处觅食﹑集群停歇,夜栖于碟形湖辽阔的浅水之中。如 图是1983—2011年连续监测到的白鹤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
3.封闭环境中的种群数量变化模型 在封闭环境中,无外源物质和能量的补充,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后随资 源的消耗和有害物质的积累,最终种群数量减少甚至消亡。如恒定体积 培养液中酵母菌的增长曲线如图所示。
【典例】图1表示将大量的鸭子引入农田后蝗虫种群数量与鸭种群数量 之间的关系;图2表示农田中甲、乙两种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 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虚线p表示(Nt+1)=(Nt)。下列分析错误 的是( ) A.图1、图2均建构的是有关种群数量 的数学模型
解题指导 已知虚线p表示一年后的种群数量与当年相等,没有改变;甲、乙两条 曲线的A、F点与虚线p相交,说明种群数量相对稳定,没有发生改变, 在虚线p以上表示种群增长了,以下表示减少。
[高考试练] 1.研究人员对某地区的一个种群进行了多年的跟踪调查,结果如下图所 示(δ=前一年种群数量/当年种群数量)。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t1时种群个体数量达到最大 B.t1时该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皆为零 C.该种群数量先减少,从t2时开始表现 为指数增长
热点专题10 种群增长曲线分析
1.种群数量“J”形增长的数学模型:Nt=N0λt,λ代表当年种群数量是前一 年种群数量的倍数,不是增长率(增长率=λ-1)
(1)a段:λ>1且恒定,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 (2)c段:λ=1,种群数量相对稳定且达到最大值。 (3)d段和e段:λ<1(不包括两端点),种群数量下降,第25年种群数量最少。

高考二轮专题综合复习:第12讲 种群和群落

高考二轮专题综合复习:第12讲 种群和群落

高考二轮专题综合复习第12讲 种群和群落1.下列关于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的说法,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调查草地上跳蝻的种群密度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

( × )(2)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某些田鼠因曾被捕变得狡猾而不易被重捕,所得数值与实际值相比会偏大。

( √ )(3)橡树种子常在母树附近形成集群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

( × )(4)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害虫,破坏的是种群的年龄组成。

( × ) (5)某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时,其增长速率逐渐降低。

( × )(6)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

( × )[解析] (1)跳蝻活动能力较弱、活动范围较小,一般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

(2)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数量=第一次捕捉的数量×第二次捕捉的数量/第二次捕捉中被标记的个体数量,若第二次捕捉中被标记的个体数量偏小,调查的种群数量比实际数量要偏大。

(3)橡树种子常在母树附近形成集群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集群分布)。

(4)诱杀雄性害虫,破坏的是种群的性别比例。

(5)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种群的增长速率在K /2前逐步增大,K /2后又逐步降低。

(6)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无环境容纳量。

2.下列关于群落的结构与演替的说法,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一个生态系统中所有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了这个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

( ×)(2)竹林中,竹子高矮参差不齐,体现了竹林的垂直方向上的空间结构。

( ×)(3)单位面积或体积中某物种的个体数量多少称为物种丰富度。

( ×)(4)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 √)(5)退耕还林、退塘还湖都会发生群落的初生演替。

( ×)(6)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一般使用标志重捕法。

2019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13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学案

2019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13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学案

13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考向预测1.近五年课标卷对生态系统的考查难度较小,侧重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特点以及稳定性的类型、高低的判断等。

2.在题型方面,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均有考查到。

在命题形式方面,常借助简洁的文字材料或者结合具体的食物链、食物网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及三大功能,非选择题的填充内容注重教材中的相关科学名词及结论性语句的考查。

3.新考纲无变化。

备考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分析、理解各种组成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2)借助图解分析能量流动的过程及特点。

(3)识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类型、大小、破坏及对稳定性的保护措施等。

(4)运用实例识记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保护措施。

考点1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1.生态系统四种成分关系图的判断技巧先根据双向箭头确定“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生产者”,再根据两者中有“3”个指出箭头的D为“生产者”,有“3”个指入箭头的C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最后根据D→A→B,确定A为消费者,B 为分解者。

2.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图解(1)分析图示需注意:①消费者摄入能量=消费者同化能量+粪便中能量,即动物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该营养级同化能量,应为上一营养级固定或同化能量;②消费者同化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③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分解者分解利用的能量+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

(2)能量传递效率与能量利用效率不同: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即(某一营养级全部生物同化量/上一营养级全部生物同化量)×100%,而不是相邻营养级中个体间的传递效率,如“一只狼”捕获“一只狐”时,应获得了狐的“大部分能量”而不是只获得了“10%~20%”的能量,“所有狼”捕获“所有狐”时,获得的能量才是10%~20%。

例1.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高等植物约202种,以矮小的草本和垫状植物为主,木本植物极少;另外,还生活着藏羚羊、岩羊、野驴、白唇鹿、狼、雪豹、棕熊、秃鹫、猎隼、细菌、真菌等。

高考生物专题复习《种群和群落》含答案

高考生物专题复习《种群和群落》含答案

高考生物专题复习《种群和群落》【考点梳理.逐个击破】1.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2.种群特征(1)种群的数量特征:①种群密度(最基本):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的个体数②出生率、死亡率 ③迁入率、迁出率 ④性别比例——间接影响种群密度(性别比例→出生率→种群密度)增长型 ⑤年龄组成 稳定性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衰退型(2)种群特征的空间关系①均匀分布 ②随机分布 ③集群分布(在自然种群众最广泛)3.种群数量的变化(1)种群增长的“J ”型曲线①产生条件: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天敌、传染病)②数学方程式:Nt=No λt③种群增长率:不变(λ-1)[(Nt -Nt -1)/Nt -1](2)种群增长的“S ”型曲线①产生条件:食物和空间有限,有敌害(天敌、传染病)②存在种群环境容纳量,即存在K 值,达到K 值时,种群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0 ,K 值可改变,由环境(食物、空间、敌害)决定③种群增长率:先增大后减小,K/2时增长率最大,K/2时捕捞鱼时获得最大捕捞量4.群落:同一时间,一定区域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5.群落的特征:丰富度(重要特征)、种间关系、优势种、群落结构(空间结构)(1)丰富度:群落中的物种树目的多少,越靠近热带的地区(温度越高)物种越丰富(2)种间关系:①互利共生 ②捕食 ③寄生 ④竞争(3)群落的结构①垂直结构:生物种群在垂直方向上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包括地面以上、地面以下、以及水域生态系统)植物分层分布与光照有关,动物的分层与其食物及其栖息条件有关,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

②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土壤湿度、盐碱度、光照强度等因素的影响(呈镶嵌分布)3.群落的演替(1)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优势物种的取代)(2)类型——起点不同、速度不同①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的消灭了的地 方发生的演替。

2019-2020年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种群和生物群落教案 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种群和生物群落教案 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种群和生物群落教案 人教版【课前复习】关于种群的概念,我们已经在第七章有所了解,既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是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

种群中的个体不是机械地集合在一起,而是彼此可以交配,并且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递给后代。

因此,种群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而本章的学习应是在此基础上再从生态学角度来理解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等知识。

温故——会做了,学习新课才能有保障1.下列叙述中,属于种群的是A .一片森林中的昆虫B .一块田地里的狗尾草C .一棵树上的寄生物D .一座山峰上的树解析:种群强调的是“同种”生物的总和;而群落指的是各种生物的总和。

A 答案中的“昆虫”,肯定不是一个种,仅昆虫就有成百上千种,因此A 是错误的。

C 答案中的“寄生物”,也不是一个种群,寄生物是指生活在这棵树表面和内部的各寄生生物,它们也不可能是一个种,因此C 答案也是错误的。

D 答案明显错误。

B 答案中“一块田地里的狗尾草”属于一个种群,因为田地一般不会很大,无论有多少狗尾草,都是指同一种植物。

答案:B知新——先看书,再来做一做1.种群研究的核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种群的特征有:a .种群密度;获得种群密度的方法有:取样调查法⎩⎨⎧法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______________;意义:c .______________;意义:d .______________3.如图8—2—1,怎样理解各项种群特征与种群数量的内在关系?图8—2—14.种群增长的曲线包括: ______________型曲线和______________型曲线。

5.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是什么?6.群落的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群落具有什么样的结构?群落形成后就不再发生变化吗?【学习目标】1.识记种群的特征。

2023新教材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六 第1讲 种群和群落课件

2023新教材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六 第1讲 种群和群落课件
答案:D
6.[2022·全国乙卷]分层现象是群落研究的重要内容。下列关于森林
群落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提高了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 ②森林
植物从上到下可以分为不同层次,最上层为灌木层 ③垂直方向上森
林中植物分层现象与对光的利用有关 ④森林群落中动物的分层现象
与食物有关 ⑤森林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⑥群
5.正确认识生态位
群落
协同进化
6. “三看法”判断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
特别提醒 (1)演替不是一个无休止的过程:任何环境下的演替最终都要达到一 个成熟阶段,此时群落和周围环境处于相对平衡的稳定状态——物种 与环境之间高度协调,能量和物质的利用率高,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
性也高。 (2)演替不是“取而代之”: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
群数量的增加部分占初始种群数量的比例,种群增长率=(Nt-Nt-1)/Nt- 1=Nt/Nt-1-Nt-1/Nt-1=λ-1。
(2)增长率≠增长速率
增长速率指的是单位时间内种群数量增加的数量,增长率是一个比值。 (3)最大捕捞量≠最大日捕捞量 ①种群数量达K/2时及时捕捞可以获得可持续利用的最大捕捞量,但不
落中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形成是由动物种类决定的
A. ①③④⑤
B.②④⑤⑥
C.①②③⑥
D.③④⑤⑥
答案:A
7.[2022·全国乙卷]某研究小组借助空中拍照技术调查草原上地面活
动的某种哺乳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操作流程是选取样方、空中拍照、
识别照片中该种动物并计数。回答下列问题: (1)为保证调查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选取样方时应注意的主要事项有
②K值不是一成不变的:K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环境 遭 到 破 坏 时 , K 值 会 ___下_降____ ; 当 环 境 条 件 状 况 改 善 时 , K 值 会 ___上_升____。

高中生物二轮专题复习整合训练(13)种群和群落

高中生物二轮专题复习整合训练(13)种群和群落

二轮专题复习整合训练·高中生物(十三)种群和群落全员必做题1.[2021·云南省昆明市高三三诊]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调查趋光性昆虫类群的丰富度可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C.利用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可控制害虫的数量D.群落中不同种群分别占据不同的空间是自然选择的结果2.[2021·安徽省皖南八校高三联考]沙丘发生自然演替过程会经历草本植物、灌木和森林三个阶段。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地草本植物占优势时,群落尚未形成垂直结构B.三个阶段相比较,该地的植物种类已经完全不同C.沙丘自然演替过程中,动物的存在可增加物种多样性D.沙丘自然演替过程中,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变3.[2021·江西省宜春市高三月考]将两种仓库害虫拟谷盗和锯谷盗共同饲养于面粉中,两者数量变化如图所示。

据实验判断正确的是()A.拟谷盗种群增长速率的最大值出现在第50天以后B.拟谷盗种群以S型曲线增长,其增长速率受种内斗争因素制约C.拟谷盗种群和锯谷盗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D.拟谷盗种群和锯谷盗种群为捕食关系,因此拟谷盗必须依赖于锯谷盗种群4. [2021·广东省湛江市高三调研]在某一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面积单一种植某种农作物(甲)可导致害虫A的爆发,改成条带状合理地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

对此,不合理的解释是()A.新的种间关系不利于害虫AB.新的群落空间结构不利于害虫AC.乙的出现使害虫A的环境容纳量下降D.乙和害虫A存在互相抑制的竞争关系5.[2021·河南省高三二模]蚜虫的粪便是含有糖分的黏液,称为“蜜露”。

蚂蚁非常喜欢吃“蜜露”,常用触角拍打蚜虫背部,通过拍打产生的振动频率促使蚜虫分泌“蜜露”。

蚜虫受到其天敌瓢虫袭击时,会从尾部发出报警信息素,将危险信息通知其他蚜虫,同时蚂蚁接收到报警信息素就会赶来驱除蚜虫天敌。

2022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课件:专题复习 种群和群落

2022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课件:专题复习  种群和群落
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
A.迁入该池塘一段时间内,该种鱼的数量呈“S”型增长 B.t2时刻对该种鱼进行捕捞能一次性获得最大产量 C.t2~t3时间段,该种鱼的种群数量仍然呈上升的趋势
D.若向该池塘投入适当饵料,则该种鱼的K值会增大
总结:K值与K/2值的应用
(二轮大书P81)基础自测2 (2021·宁夏银川模拟)图甲表示某生 物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①表示出生率,②表示死亡率),图 乙表示该生物种群增长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 确的是( )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头叶)
上部叶 中部叶 下部叶

番茄单作
22.7
3.2
0.8 16.5 1.2
番茄玫瑰邻作 1.4
0.2
0.1 1.8
2.2
A.由单作转为邻作,烟粉虱种群的年龄结构改变
B
B.由单作转为邻作,烟粉虱种群中成虫的空间分布类型改变
C.由单作转为邻作,群落的水平结构改变
D.玫瑰吸引天敌防治害虫,体现了生态系统信息调节生物种间
关系的功能
1.某人工淡水鱼塘养殖了大量的某种鱼,成鱼底栖,捕 食贝壳类;幼鱼生活在水体中上层,滤食藻类和浮游动物。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B ) A.单位体积水体中成鱼和幼鱼的个体数构成了该鱼的物 种丰富度 B.该人工淡水鱼塘中幼鱼与浮游动物间可能存在捕食和 竞争关系 C.该鱼的成鱼和幼鱼在水中的镶嵌分布构成了群落的水 平结构 D.鱼塘底部与岸边分布着不同的植物,构成了群落的垂 直结构
A. 大象和马齿苋属植物之间存在共同进化 B. 大象和马齿苋属植物存在互利共生关系 C. 水分是马齿苋属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素 D. 白天马齿苋属植物气孔关闭,仍能进行光合作用

专题13 种群和群落(精讲课件)- 2023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全国通用)

专题13 种群和群落(精讲课件)- 2023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全国通用)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全球性环境问题


层次


保护生物多样性
价值

措施

_自__生__
生态工程 原理
循环 协调
整体
一 、 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应用 1.种群的数量特征: 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数量特征
概念
意义
种群密度
种群在单位面积或 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种群密度是种群 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 解题技巧 1.运用数学模型分析“J”形曲线
种群“J”形增长的数学方程式模型:Nt=Ntλt,λ代表当年种群数量和与前一年种群数 量的比值,不是增长率。 (1)λ>1时,种群密度增大,如图中AB段(不包括B点) (2)λ=1时,种群密度保持稳定,如图中B、D点 (3)λ<1时,种群密度减小,如图中BD段(不包括B、D点)
C 【解析】野生动物保护的最佳效果是提高种群数量的K值,即实现种群数 量发生图1中③到②的变化,A错误;图2中①曲线的种群数量呈“J”形增 长,环境最优越,而③曲线的数量最少,故图2中三条曲线对应环境的优越 程度的大小关系是①>②>③,B错误;渔业捕捞时要确保捕捞后种群数量 不小于K/2,即图中P点对应的种群数量,因为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C 正确;有害动物防治的最终目的是使种群K值降低,而不是降为0,这样不 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D错误。故选C。
年龄组成
群落的物种组成 优势种群
性别比例
种间关系
出生率、死亡率
群落的空间结构
迁入率、迁出率
群落的演替
种群密度
各种群占据的位置
种群的结构
群落的范围和边界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9生物与环境考点2群落的结构和演替教案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9生物与环境考点2群落的结构和演替教案

群落的构造和演替1.辨析种间关系图 1~图 4 中,a与b的种间关系图 1:互利共生;图 2 寄生,此中b是寄主。

图 3:竞争;图 4 捕食,此中a为被捕食者,b为捕食者。

2.群落的两种构造项目垂直构造水平构造现象分层现象常呈镶嵌散布决定植物:阳光环境要素: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的差别及要素动物:栖息空间和食品光照强度不一样;生物要素:生物自己生长特色不一样,条件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意义有益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足利用3.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1)从起点上:①原来从没有过植被或原有植被被完全消灭的地方发生的是初生演替;②某地不过失掉了原有植被,此处发生的是次生演替。

(2)从时间、速度上:①经历的时间长、速度迟缓的是初生演替;②经历的时间短、速度较快的是次生演替。

1.生态交织区又称群落交织区,是两个或多个生态地带之间( 或群落之间 ) 的过分地区。

生态交织区物种的数目及一些物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向称为“边沿效应”,请解说边沿效应形成的原由。

提示:生态交织区的环境条件比较复杂,能使不一样生态种类的植物定居,进而为更多的动物供给食品条件和栖息空间。

2.人类活动必定会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吗?请说明原由。

提示:不必定,人类活动可能在必定方向上加快演替的进度,而不必定改变演替的方向。

考察生物的种间关系(2019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 某生态系统中,昆虫甲经常陪伴植物乙出现,且甲的数目总是跟着乙的数目变化而变化;在主要以甲为食的昆虫丙迁入该生态系统后,昆虫甲的数目出现显然降落,植物乙的数目小幅度增添,叶片完好程度明显提高。

以下有关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甲与乙、乙与丙之间都是捕食关系B.甲的数目与乙叶片完好程度之间体现正有关C.甲、乙、丙三者之间的数目关系为乙>甲>丙D.乙和丙都会影响昆虫甲的种群数目D[ 由题意可知,昆虫甲和植物乙之间为捕食关系,甲、丙之间为捕食关系,题干信息不可以表示乙、丙之间存在捕食关系,A 项错误;昆虫甲的数目降落时,植物乙叶片的完好程度提高,两者体现负有关, B 项错误;甲、乙、丙三者之间的数目关系不可以依据捕食关系判断,在某些食品链中,捕食者的数目也可能多于被捕食者的数目,C项错误;昆虫甲的食品乙和昆虫甲的天敌丙都会影响昆虫甲的种群数目,当乙増多时甲增加,当丙增加时甲减少, D项正确。

2020高考生物核心考点透视种群增长及群落种间关系曲线分析试题(9页)

2020高考生物核心考点透视种群增长及群落种间关系曲线分析试题(9页)

2020高考生物核心考点透视种群增长及群落种间关系曲线分析试题本专题知识是历年高考的必考内容,属于热点问题,但从命题内容上看,试题的难度不大。

种群方面,常考点主要是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种群密度调查方法,对有关种群方面的数学模型和物理模型的分析,是高考常考的内容之一,群落方面,群落的空间结构、群落的演替,也是高考常考的内容。

从考查内容看本知识点只有种群的数量变化是II级要求,主要内容有种群的基本特征,种群数量增长规律。

从考查形式看,种群增长的J型和S型曲线的原因和条件,以及若干个种群数量的变动情况既可以是选择题的考点也可以是非选择题的考点。

对于这一部分,应当选取典型题目(如人口变化曲线、某一动物种群变化曲线等)进行强化训练。

本考点虽为I级要求,但种间关系、群落演替等在试卷中出现的比例并不低。

从考查形式看,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均有出现,考查的形式多种多样,多以坐标题,数据、表格、直方图等不同数学方式出现。

结合实例理解种群和群落的概念,在此基础上理解种群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这样有助于掌握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

特别是对有关种群方面的数学模型和物理模型的分析,是高考常考的内容之一。

因此,一定要学会从具体情境中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注重读图、识图方法的探究,提高解题能力。

对于群落结构和群落演替,要进行比较记忆。

要注意培养图文分析与转换能力和作图能力,特别要关注图表题和绘图题,这也是新课标理念之一。

复习时,通过列举实例、比较分析、图文结合等方式灵活。

掌握生态学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还应广泛关注生态农业、生物多样性、生物入侵、环境污染等领域的实际问题和热点问题,提升解题能力。

构建种群特征概念模型、数量增长模型以及生物和生物种间关系模型加深理解相关知识。

比较法记忆种群的两种增长方式、群落的两种结构和两种演替类型。

一、选择题1.某种群的数量达到K值后,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年龄组成为稳定型B.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种群密度会处于波动中D.种内斗争最激烈2.某森林曾被开垦用于种植农作物,后因产量不高而弃耕,若干年后又恢复到森林。

2017年高考生物大二轮专题复习学案:第一篇 模型13 种群增长及群落种间关系的曲线分析 含解析

2017年高考生物大二轮专题复习学案:第一篇 模型13 种群增长及群落种间关系的曲线分析 含解析

模型13种群增长及群落种间关系的曲线分析1.“J”型和“S”型曲线的比较两种增长曲线的差异主要是因环境阻力不同,对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不同。

[易错警示](1)不要认为种群数量不会超过K值。

K值是环境容纳量,即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而种群实际数量有可能超过K值,只不过是超过K值后,环境容纳不下,种群数量会再降下来。

(2)不要误认为“S”型曲线的开始部分为“J”型增长。

“S”型曲线的开始部分并非“J”型增长。

(3)区分种群数量“变化”与种群数量“增长”。

种群数量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下降等方面,而“J”型曲线和“S”型曲线只是研究种群数量的增长。

2.K值与K/2值的应用3.种间关系曲线分析③⑥为互利共生关系,如根瘤菌和大豆、大肠杆菌和人、地衣植物中的藻类和真菌等。

判断依据:同步变化(同生共死)。

①⑤为捕食关系,如兔子吃草、棉铃虫吃棉花叶子等。

判断依据:(不会导致某种生物灭绝)不同步变化的此消彼长。

④为寄生关系,如噬菌体和大肠杆菌、莬丝子和大豆、蝉和树等。

判断依据:寄生者增多,宿主减少,但不会为0。

②⑦⑧皆为竞争关系,如农作物和杂草、草原上的牛和羊、大小两种草履虫等。

判断依据:看最终结果,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下降甚至降为0;只要曲线中提示两种生物有共同的空间或食物,则必为竞争,竞争激烈程度取决于空间、食物的重叠范围。

⑦和⑧中,两种生物之间食物或生存空间的重叠程度越高,则竞争越激烈。

1.如图表示将绵羊引入某个岛屿后的数量变化情况,对此叙述正确的是()A.绵羊种群数量增长到一定程度,就保持恒定不变B.绵羊数量达到K/2值时,绵羊的出生率最大,增长速率也最大C.50年后该绵羊种群数量在K值附近波动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动所致D.绵羊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答案 C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曲线的走势确定该种群呈“S”型增长,接着根据“S”型增长的特点对每个选项进行判断。

【最新推荐】2020年高考高三生物二轮专题复习文档:专题6 微专题12 种群和群落 Word版含解析

【最新推荐】2020年高考高三生物二轮专题复习文档:专题6 微专题12 种群和群落 Word版含解析

专题6生物与环境12种群和群落1.种群年龄组成的类型及判断技巧(1)统计图(2)曲线图和柱形图项目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曲线图柱形图(3)各图示共性及判断技巧无论何种图示,均应注意各年龄段个体的比例。

增长型中的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稳定型中的各年龄段个体比例适中;衰退型中的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

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项目样方法标志重捕法调查对象植物或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续表)项目样方法标志重捕法调查 程序确定调查对象↓ 选取样方{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 计数 ↓计算种群密度,取平均值确定调查对象 ↓捕获并标记个体数(数量为M ) ↓重捕、计数{捕获个体数n 标记个体数m↓计算种群数量:N =M ·n /m3.“J ”型增长中λ和增长率的关系种群“J”型增长的数学方程式模型:N t =N 0λt ,λ为某时段结束时种群数量为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

如下图:(1)λ>1时,种群数量增加,如图中AB 段(不包括B 点)。

(2)λ=1时,种群数量保持稳定,如图中B 、D 点。

(3)λ<1时,种群数量减少,如图中BD 段(不包括B 、D 点)。

4.群落中生物的四种种间关系解读项目 互利共生 寄生 竞争捕食数量 坐标 图营养 关系 图5.群落演替的方向及变化分析方向 简单→复杂→稳定 复杂→简单→稳定 实例 大多数自然群落 受污染或破坏的群落 能量变化 增加并趋于稳定减少并趋于稳定物质变化考能1▶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选择及分析1.(2019年南昌模拟)假如要调查一块农田中某种鼠和蚯蚓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的调查方法分别是( )。

A.标志重捕法、样方法B.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C.样方法、样方法D.样方法、标志重捕法解析▶鼠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蚯蚓的活动能力较弱,可用样方法调查,A正确。

答案▶ A2.(2019年兰州冲刺)某研究机构对某区域的一种田鼠进行了调查,所调查样方的总面积为2 hm2(1hm2=10000 m2),统计所捕获的田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

2024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第12讲种群和群落课件

2024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第12讲种群和群落课件

2.种群的数量变化——区分“S”型曲线和“J”型曲线 1.种群的数量变化?
“J”型曲线
“S”型曲线
2.种群的增长模型?
前提条件 环境资源无限
环境资源有限
发生条件?
3.J型曲线的数学表
曲线
示?并解释公式各字
母含义
种群增长 率曲线
种群增长 速率曲线
有无K值
无K值
4.S型增长中K和K/2 的应用 5.环境容纳量的概念 和种群数量的联系 5.K对策者和R对策者
限时训练 T3
(14)决定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是种群数量。×
考点互动探究 考法二 种群数量变化及应用的考查
3.种群的数量变化常借助λ值和K值来反映,其中λ值反映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 群数量的倍数;K值(又称环境容纳量)反映的是种群在有限环境中的有限增长。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D ) A.在理想条件下,种群的增长率=λ+1 B.在“J”型增长曲线中,λ值通常是一个恒定值且λ≥1 C.K值是处于平衡状态的自然生态系统中种群数量的最大值 D.种群的K值与环境资源量有关,而与种群的初始数量无关
有K值
1.下列关于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的说法,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用样方法不能调查草地中某种单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2)调查草地上跳蝻的种群密度一般采用样方法。√
(3)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害虫,不诱杀雌性害虫不会影响出生率。× (4)标志动物更易被捕食,所以调查的种群数量比实际数量要偏小。 × (5) K值就是种群的最大数量。 × (6)数量达到K值时,将保持稳定不变。× (7)“J” 型增长的种群,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 (8)竹子高矮参差不齐,体现了竹林的垂直方向上的空间结构。草皮则没有垂直结构。 × (9)种群密度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10)种群的数量达到K值后也会有波动,但不会下降甚至消亡。× (11)抽样检测时用滴管吸取培养液滴加在计数室,再盖上盖玻片。× (12)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因此适于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13)在干旱的荒漠地区,群落最终也能演替成树林。×

高中生物解读种群增长曲线学法指导

高中生物解读种群增长曲线学法指导

高中生物解读种群增长曲线欧阳浩波一、种群增长的“J ”型曲线产生条件:理想状态——食物、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无天敌。

特点:种群数量连续增长数量计算:N N t t =0λ(N 0为起始数量,λ为年均增长率,t 为年限)。

“J ”型增长的两种情况:实验条件下;一个种群刚迁移到一个新的适宜环境中。

坐标图形:如下图。

二、种群增长的“S ”型曲线产生条件:现实状态——自然环境中各种生态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特点: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所允许的最大值(K 值)后,将停止增长并在K 值左右保持相对稳定。

坐标图形:如下图。

三、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决定种群大小的主要因素有:①超始种群数量;②出生率和迁入率;③死亡率和迁出率。

种群数量的变动主要取决于②和③的对比关系,在单位时间内二者之差就是种群增长率。

四、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1. 有利于野生生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

2. 为人工养殖及种植业合理控制种群数量,适时捕捞、采伐等提供理论指导。

如“S ”型增长曲线中1/2K 值的应用。

3. 通过研究种群数量变动规律,为虫害的预测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五、种群增长的“J ”型曲线与“S ”型曲线的比较两种增长方式的差异主要在于环境阻力对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即:“J ”型增长曲线环境阻力−→−−−“S ”型增长曲线六、存活曲线存活曲线是表示一个种群在一定时期内存活的指标,也是衡量种群增长的基本参数。

一般分为三种类型(如图)。

I 型曲线呈凸型,表示在接近生理寿命前只有少数个体死亡。

如大型兽类和人的存活曲线。

II 型曲线呈对角线,各年龄死亡率相等。

许多种类的生物存活曲线接近于II 型。

III 型曲线呈凹型,幼年期死亡率较高。

如藤壶的存活曲线。

存活曲线以环境条件和对有限资源的竞争为转移。

例如,人类的存活曲线因营养、医药卫生条件不同有很大的变化。

如果环境变得合适,死亡率变得很低,种群数量就会突然增大,不少农业虫害爆发就是这种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模型13 种群增长及群落种间关系的曲线分析
1.“J”型和“S”型曲线的比较
两种增长曲线的差异主要是因环境阻力不同,对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不同。

[易错警示] (1)不要认为种群数量不会超过K值。

K值是环境容纳量,即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而种群实际数量有可能超过K值,只不过是超过K值后,环境容纳不下,种群数量会再降下来。

(2)不要误认为“S”型曲线的开始部分为“J”型增长。

“S”型曲线的开始部分并非“J”型增长。

(3)区分种群数量“变化”与种群数量“增长”。

种群数量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下降等方面,而“J”型曲线和“S”型曲线只是研究种群数量的增长。

2.K值与K/2值的应用
3.种间关系曲线分析
③⑥为互利共生关系,如根瘤菌和大豆、大肠杆菌和人、地衣植物中的藻类和真菌等。

判断依据:同步变化(同生共死)。

①⑤为捕食关系,如兔子吃草、棉铃虫吃棉花叶子等。

判断依据:(不会导致某种生物灭绝)不同步变化的此消彼长。

④为寄生关系,如噬菌体和大肠杆菌、莬丝子和大豆、蝉和树等。

判断依据:寄生者增多,宿主减少,但不会为0。

②⑦⑧皆为竞争关系,如农作物和杂草、草原上的牛和羊、大小两种草履虫等。

判断依据:看最终结果,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下降甚至降为0;只要曲线中提示两种生物有共同的空间或食物,则必为竞争,竞争激烈程度取决于空间、食物的重叠范围。

⑦和⑧中,两种生物之间食物或生存空间的重叠程度越高,则竞争越激烈。

1.如图表示将绵羊引入某个岛屿后的数量变化情况,对此叙述正确的是( )
A.绵羊种群数量增长到一定程度,就保持恒定不变
B.绵羊数量达到K/2值时,绵羊的出生率最大,增长速率也最大
C.50年后该绵羊种群数量在K值附近波动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动所致
D.绵羊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答案 C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曲线的走势确定该种群呈“S”型增长,接着根据“S”型增长的特点对每个选项进行判断。

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其在一定范围内上下波动,而不是保持恒定不变,A错误;由“S”型增长曲线可知,当种群数量达到K/2时,增长速率最大,而此时出生率并非最大(在K值时达到最大),B错误;由于该绵羊种群数量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不断变化,使得50年后种群数量在K值附近波动,C正确;绵羊数量达到K值时,在不考虑迁入和迁出的情况下,种群的生出率约等于死亡率,其年龄组成为稳定型,D错误。

2.某岛屿引入外来物种野兔,研究人员调查了3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的变化,并据此绘制了λ值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以下叙述中正确的是(多选)( )
A.第1~5年间野兔种群数量处于增长阶段
B.从第5年起野兔种群数量开始下降
C.第15~2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D.第20~3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
答案AD
解析第1~5年间,λ值是大于1的且较为稳定,因此种群处于增长阶段。

第5~10年间λ值在逐渐减小,但是仍然是大于1的,因此种群仍然处于增长阶段。

第10~20年间λ值是小于1的,种群的数量在减小。

第20~30年间λ值为1,野兔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

3.下图表示甲、乙两个种群先后迁入某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甲种群迁入该生态系统的最初阶段,种群数量增长类似于“J”型增长
B.在t2时刻,甲种群的出生率等于0
C.在t3时刻,乙种群迁入,与甲种群形成竞争关系,导致甲种群数量减少
D.若乙种群突然灭绝,则甲种群数量会增加,最后会超过K值
答案 A
解析在t2时刻,甲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甲与乙两种群之间为捕食关系,即乙捕食甲;若乙种群突然灭绝,则甲种群数量会先增加后减少,最终维持在K值。

4.在某一时刻有一田鼠种群迁入某草原,以优质牧草的根为食,有一科学研究小组对这一田鼠种群进行了长期的追踪调查,并绘制了以下两图:
(1)图甲中虚线表示在________条件下田鼠种群数量的增长方式。

如果迁入时田鼠的种群数量为a,经繁殖n代后D点种群数量是原来的k倍,则该田鼠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时,种群数量为________。

(2)图甲中实线表示田鼠种群在该草原上的实际增长情况,理论上防治田鼠危害应选择图甲中________点之前进行比较合理,图中实际投药后田鼠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乙表示某时刻该田鼠种群的年龄组成,则图乙能代表图甲中________点的年龄组成(填字母)。

答案(1)理想(或营养、空间充足,没有天敌) ak/2 (2)C 经鼠药的选择作用,田鼠种群中抗药性个体不断增加,所以投药后田鼠种群数量先下降,然后又很快恢复到原来的水平(3)A、B、C
解析(1)图甲中虚线表示种群的“J”型增长曲线,该曲线是在理想(营养、空间充足,没有天敌)条件下田鼠种群数量的增长方式。

曲线图显示:D点种群数量已经达到K值,如果迁入时田鼠的种群数量为a,经繁殖n代后D点种群数量是原来的k倍,则该田鼠种群数量的K值为ak,增长速率达到最大时的种群数量为K值的1/2,即ak/2。

(2)防治田鼠危害应在种群数量较低和种群增长速率较低时,即应在C点之前进行。

投药后,经鼠药的选择作用,田鼠种群中不具有抗药性的个体被淘汰,而具有抗药性的个体得以生存并繁衍,使得田鼠种群中抗药性个体不断增加,所以投药后田鼠种群数量下降,一段时间后又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3)据图乙显示,田鼠种群中幼年的个体多、老年的个体少,种群的数量将会越来越多,属于增长型,能代表图甲中A、B、C点的年龄组成,D点时,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基本相等,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5.欧洲兔曾被无意携入澳洲大草原,对袋鼠等本地生物造成极大威胁。

据题图回答下列问题:
(1)0(起始年)→a年,欧洲兔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λ)增长。

若起始年种群数量为24只,则a年种群数量N a=________;若不加以防治,将导致该草原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锐减。

(2)a年引入狐狸防治兔灾。

据a→b年欧洲兔和袋鼠数量的变化推测:狐狸和袋鼠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

(3)c年控制狐狸数量,并引入仅对欧洲兔致命的黏液瘤病毒后,草原生态系统逐渐恢复稳定。

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其调节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d年后,欧洲兔种群数量回升,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24λa生物多样性(2)捕食(3)负反馈调节
(4)欧洲兔对黏液瘤病毒的抗性增强
解析(1)0→a年,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则a年种群数量N a=24λa。

由于欧洲兔大量繁殖,大量捕食草,若不加以防治,将导致草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锐减。

(2)引入狐狸后,a→b年,欧洲兔数量略微下降,袋鼠数量明显下降,推测狐狸和袋鼠的种间关系是捕食。

(3)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方式是负反馈调节。

(4)引入的黏液瘤病毒对欧洲兔进行选择,导致大量个体被淘汰,由于部分个体具有抗性并大量繁殖,d年后,欧洲兔对黏液瘤病毒的抗性增强,欧洲兔种群数量逐渐回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