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崛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崛起
班级:2011汉语言文学2班姓名:李嘉恒
一.经济
十九世级中期的德国仍以务农为主,1852年期间约50%人从事农业生产。

早在1834年德意志地区已组成关税同盟,以消除各邦之间的关税,促进经济发展。

随着经济发展,加上普法战争后得到大量赔款,在俾斯麦的领导下普鲁士进行工业革命,经济突飞猛进,乡村人民涌入城市,提供了大量劳力,成为工业生产的劳动者,1882年德国工业人口占总劳动人口的40%,鲁尔地区更成为德国的工业中心。

1873年俾斯麦创立帝国铁路局,负责国家的铁路事务,迅速扩建帝国铁路网,1865年铁路总长度只有14,690公里,1875年已达27,960公里,减低了产品运费和运输时间。

德国的钢产量亦大为提升,由1870年的140万吨,去到1913年已超过1,000万吨,煤产量增加3倍。

在经济高速发展达到顶峰时,1873年的大萧条使德国经济发展减缓,德国在1879年改行保护关税政策,以保护国内工农业,而德国经济要直到1895年至1913年才恢复,此时期德国出现了新的工业,如化学、电子业。

然而俾斯麦的保护关税政策到了19世纪末已失去成效,不但使国内物价高涨,而且招且外国的报复性攻击,使德国工业产品外销不理想,在卡普里维时期才调整此政策。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不久后,德国是以速战速决方式击败法俄两国,可是战事持续,由于德国没有作打长期战争的准备,1915年粮食出现短缺,主要是英国封锁所造成,许多粮食无法入口至德国,在6月政府实施面包配额管制。

1916年至1917年情况更严重,面包严重短缺,城里出现抢粮、抢店、示威的情况,许多农家不再带作物去市集,以免被抢去,约70万人在大战期间活活饿死,战后营养不良现象普遍,许多年轻人因营养不足而被认为无法胜任工作。

不单粮食出现短缺,军需也一样,所有弹药在1914年10月用尽,工厂人手不足,唯有靠女性填补,1918年妇女在工厂就业人数高达230万,较1913年的160万高出许多。

话虽如此,军需工人的工资比较低、工时长、加上战争期间原有福利都被取消,使工人深深不满,促使1918年的示威、罢工事件,最后甚至加入革命行列。

在德国统一之前,德意志地区分成了39个独立的邦国。

这些邦国包括王国、大公国、公国、亲王国、自由汉萨城市和帝国直辖领。

普鲁士是众多构成帝国的邦国中面积最大的一个国家,领土占全个帝国的六成。

这些邦国中的其中数个在神圣罗马帝国崩溃之后得到了独立主权。

其余的邦国都在1815年维也纳会议之后得到独立主权。

这些邦国的领土可能并不是一块连续的领土,可能会分成数个部分分布在德意志地区各地。

这种现象是因为透过家族分支瓜分领地,或者是透过征购而获得的。

二.政治
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称帝,帝国建立。

4月16日,召开制宪会议,通过
了德意志帝国宪法,即:1871年宪法。

宪法第五条规定:“帝国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行使之。

帝国法律应取得两个议会必要的多数同意”。

第十一条规定:“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王国,普鲁士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

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以帝国名义宣战,同外国缔结同盟及条约,委派并接受使节。

以帝国名义宣战,必须取得联邦议会的同意,除非联邦的领域已遭受攻击……”。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德国1871年宪法确立的是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政体。

因为宪法规定立法权属于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正常的情况下,皇帝以帝国的名义对外宣战,必须征得联邦议会的同意,皇帝的权力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

但是,由于宪法同时又赋予了皇帝极大的权力,如:规定帝国皇帝有宣战、媾和、缔约、召集和解散联邦议会,任免官吏等权力,帝国宰相只对皇帝负责,皇帝有对宰相的任免权。

十九世纪末,帝国权倾朝野,名重一时的“铁血宰相”俾斯麦,就因为新继位的皇帝威廉二世不能忍受他功高震主,他不得不乖乖辞职,含泪引退,隐居于汉堡附近的弗里德里希斯鲁庄园直至去世。

以上事实说明,德意志第二帝国,既不是君主专制政体,也不是议会制君主立宪制政体,而应属于君主立宪制中的二元制君主立宪制政体。

三.文化
早在1870年,梵蒂冈大公会议颁布了“教皇无误论”,由于德国天主教徒当中存有不同意见,使国家首次卷入教会事务。

天主教独于1870年12月创立中央党,宗旨是保护天主教徒利益,可是俾斯麦认为它是保护帝国的敌人,党对教宗的支持使人们认为该党效忠于教宗而非国家。

因此,俾斯麦发动一场“文化斗争”,以大大削弱天主教徒在德国的影响力。

文化斗争主要在1871年至1876年间进行,俾斯麦采取一系列行动削弱教会影响力,1871年帝国议会通过了神职条款,禁止“滥用神职以遂政治目的”,之后又统过了一系列法案,统称为“五月法案”。

主要措施控制神职人员的培训、任命和教会教育,禁止耶稣会在德国展开活动,1874年把宪法内原有保证宗教自由的数条规条删除,1875年推出“粮仓法”,凡拒签声明支持政府立法行动的教士将不会得到政府的宗教津贴,最后在1876年规定教会不能控制婚礼。

许多抵制文化斗争的神职人员遭监禁或驱逐出境。

然而文化斗争不但未能达致预期目的,反而使中央党势力越来越大,天主教徒充满凝聚力,得到选民的支持,在帝国议会内占有不少席位,迫使俾斯麦放弃与天主教徒的敌视,渐渐废除相关法令;至于俾斯麦,他又找到另一个打击对象,改为与中央党合作,文化斗争终告失败,在1887年正式结束。

相比欧洲其它国家,德国的教育制度可以说是相当进步。

19世纪初多数邦国通过立法,规定国民须接受基本义务教育。

1871年,普鲁士就有33000所初级学校,在学学童约400万人,1911年增至39000所,学生高达650万人。

因此德国民众识字率甚高,直到十九世纪末,每1000名德国人中,无法读写的文盲不到5人。

学校向学生灌输忠君忠国、纪律、苦干的观念,众多课目中历史科最为重视,学童须熟习国家历史。

然而只有少数人能在完成小学后继续接受教育,只有关系良好的富家子弟才能升读中学和大学,不鼓励大学生以批评眼光判事,而女性大学生更是二十世纪才出现的新事。

四.军事
德国军队在1870年只有40万人左右,到了1911年增加至864,000人。

国家实行征兵制,全国男子都须要服役,期间不断灌输国家观念,接受纪律训练和意识形态的统一。

军官大多是来自贵族阶级,1860年有65%军官来自贵族家庭,可是这比例不断下降,到1913年只有30%。

1890年代,德国出现了沙文主义团体,其中势力中最的是泛德意志协会,宣扬日耳曼种族优越论,提出夺取
英、法等国殖民地,再吞并欧美小国,以建立世界性的大日耳曼帝国,对当时的德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1887年,通过了军事法案,同意增加军费。

1898年成立德国海军联盟,并通过了第一个海军扩建法案,在1903年前建造11艘装甲舰、63艘驱逐舰、23艘巡洋舰。

1900年通过第二个海军法案,1915年前拥有7艘战列舰、11艘重型巡洋舰、34艘轻型巡洋舰和100艘驱逐舰,使德国海军1891;次于英国。

1906年英国建造无畏舰时,再通过第三次海军法案,建造无畏舰。

德国扩建海军引起英国关注,展开了军备竞赛,1908年时英国有8艘无畏舰,德国却有7艘,成为全球第二海军强国。

1891年,德军总参谋长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开始调整对俄法的作战计划,以速战速决为原则,4-6周内击败法国、3-4个月内击败俄国,最终在1905年完成计划,这便是著名的施里芬计划。

为了准备战争,德国军费开支不断增加,1879年只有4.28亿马克,到1913年已超过20亿马克,军队人数从1874年的40万增加至战前的75万,390艘船舰,海员达8万人。

同时,威廉二世亦积极对外扩张,甚至在第二次摩洛哥危机中派出「豹」号战舰驶至摩洛哥,以示抗议。

三国协约的组成,宣示了对立的军事集团形成,1914年6月28日塞拉耶佛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导火线,德国介入战争,实行施里芬计划,向法俄宣战。

德国在战争不能得势,山穷水绝,最终在1918年11月11日投降,德国灭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