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一览表

合集下载

中国历代科举制度

中国历代科举制度

帖经
墨义
(三)唐朝 -- 科举制度的完善
唐代也实行的是科举取士。唐代的科考, 唐代也实行的是科举取士。唐代的科考,分为常科和制 每年按例举行的分科考称为常科, 科。每年按例举行的分科考称为常科,而由皇帝下诏临 时举行的考试则称制科。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 时举行的考试则称制科。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是 生徒,二为乡贡。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 生徒,二为乡贡。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而送往尚书 省受试者叫生徒;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 省受试者叫生徒;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 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由乡贡入京应试者通称举人。 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由乡贡入京应试者通称举人。 州县考试称为解试,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 州县考试称为解试,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 礼部试都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 礼部试都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闱也就是考场的意 在唐代还产生了武举。武举开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 思。在唐代还产生了武举。武举开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 公元702年。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由兵部主考。考 公元 年 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由兵部主考。 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等。 高第者授 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等。"高第者授 以官,其次以类升"。 以官,其次以类升 。
1、生源和考试手续 、 生源: 生徒” 乡贡” (1)生源:“生徒”和“乡贡”。 手续: ( 2 ) 手续 : 经学校或地方长官考核送礼部参加 考试, 考试,再经吏部复试后授官 。 乡试( 地方) 省试( 尚书省礼部) 乡试 ( 地方 ) - 省试 ( 尚书省礼部 ) - 吏 部试 2、考试的类型和科目: 、考试的类型和科目: 类型主要是常科和制科;科目主要是秀才、 类型主要是常科和制科;科目主要是秀才、 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6科 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 科 3、考试方法: 、考试方法: 主要有帖经、墨义、口试、策问、诗赋等6 主要有帖经、墨义、口试、策问、诗赋等6种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一览表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一览表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一览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一览表如下:1.秦朝以前:采用“世卿世禄”制度,后来逐步引入军功爵制。

禄是官吏所得的享受财物,世卿就是天子或诸侯国君之下的贵族,世世代代,父死子继,连任“卿”这样的高官,世禄就是官吏们世世代代,父死子继,享有所封的土地及其赋税收入。

2.汉朝:采用察举制与征辟制。

前者是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才,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

3.三国——两晋:魏文帝时,陈群创立九品中正,由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

晋、六朝时沿用此制。

4.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

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

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

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进士考时务策和诗赋、文章,明经考时务策与经义;前者难,后者易)。

5.宋朝:沿袭唐朝的科举制,但增加了殿试成为定制,由皇帝主持,取中者统称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取三名,依次称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

6.辽金元:科举制度虽一度被废除,但伴随着汉族先进文化的传播,部分少数民族上层开始学习儒家经典,接受科举考试。

7.明朝:科举考试的内容以儒学为主,兼及文法理工等多个领域。

明朝科举分为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四个阶段。

会试录取者称为贡士,贡士经殿试后分为三甲:一甲三人,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

8.清朝:沿袭明朝的科举制度,但在内容和形式上有所改变。

清代的科举考试分为秀才、举人、进士三个等级。

其中进士考试最为严格,录取率极低。

一张图弄清古代科举制度 古代科举考试排名名称全解析

一张图弄清古代科举制度 古代科举考试排名名称全解析

一张图弄清古代科举制度古代科举考试排名名称全解析本文导读:1科举制度科举考试共分为四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

(1)院试未考中前叫“童生”“童子”。

考中后称“生员”“秀才”。

(2)乡试每三年考一次,参考者秀才,及格者员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考期在八月,故又称“秋闱”。

(3)会试是在乡试的基础上开展的。

时间是在乡试的第二年春天,地点京城礼部官衙,考中后称“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4)殿试由皇帝主持考试,考中了就叫进士。

贡士才有参考资格。

殿试分三甲(三等)录取。

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殿试第一名叫状元,二名叫榜眼,三名探花。

2科举历史“科举”为分科举人之意。

我国真正的科举制度始于隋文帝杨坚,继行于隋炀帝杨广。

隋朝统一全国后,隋文帝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爱好文学,置进士科,以“试策”取士,这是后代科举考试文字的开始,又设明经科,这标志着科举制正式诞生了。

从史书上看,杨广推广科举选仕制度,并非是政治作秀。

当年确实是出于选拔优秀人才的需要。

到了唐代,科举场上走出了“状元”。

进士第一就是状元,用今天的话来说是考场上的冠军。

这一至今仍充满魅力和活力并为众人羡慕的名词,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的发明和创造。

此后,“状元”就成了优秀学子的代名词。

具体说,古代“高考”成绩分三等:一二三甲。

一甲只取三名。

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称“三鼎甲”,都赐“进士及第”;二甲取若干名(根据官场需要),都赐“进士出身”;三甲取若干名,都赐“同进士出身”。

古代科举考试的规矩很多,而且相当复杂。

完整程序有乡试、会试、廷试,即地方、中央、皇帝三级考试。

大家熟知的,是考试地点设在各省的乡试。

乡试也称乡闱,通过乡试即为“中举”,成为举人。

从形式来说,乡试可以看成是古代中国的“全国普通高校统一考试” 。

3科举也分科如同现在名列前茅不容易一样,古代的状元更难考取。

科举制度一览表之欧阳体创编

科举制度一览表之欧阳体创编
金榜
(甲榜)
时间
三年内两次
三年一次
(子卯午酉年
八月)
三年一次
(乡试次年
三月)
三年一次
(乡试次年
四月)
考场
学政巡回案临
京城、省城贡院
京城贡院
皇宫
主考人
各省学政
中央特派官员
钦差大臣
皇帝
①秀才,也称生员,按成绩分三等:廪生、增生、附生。
②监生,获得进入国子监读书资格的学生,入监的途径有举监、贡监、荫监、例监等。
举监,从落榜举人中择优选入;
贡监,从生员中择优选入,选入者称贡生;
荫监,靠父祖的官位选入,选入者称荫生;
例监,靠捐纳入选,入选者称例生或民生。
③进士,按成绩分三等——“三甲”,一甲(进士及第)、二甲(进士出身)、三甲(同进士出身)。进士有机会进入翰林院选为庶吉士。
时间:2021.02.03
创作:欧阳体
时间:2021.02.03
创作:欧阳体
院试
乡试
(秋闱)
会试
(春闱级考试
皇帝主持考试
参加者
童生(儒生)
秀才(茂才)①
监生②
举人
贡士
中榜者
秀才
(第一名:案首)
举人
(第一名:解元)
贡士
(第一名:会员
第二三名:经员)
进士③
(第一名状元
第二名榜眼
第三名探花)


桂榜
杏榜
(乙榜)

古代科举详情表

古代科举详情表

古代科举详情表
古代科举始于唐朝,至清朝结束,历时约一千年。

科举是中国古代的
选拔官员的制度,全面实行举人、进士、状元三级考试制度。

以下是古代科举的详情表:
考试级别|内容与要求|时间|考生资格|考试科目|选拔对象。

-|-|-|-|-|-。

举人|通过府试进入之选,主要考察文化水平,二次考试由进士制教
授出题|每三年一次,主考官为省级官员|20岁以上,籍贯赤县应试者须
是“三朝元老”称号之人|康乾时期前:文、武双科,但文笔为主;甲、乙、丙三类进士的划分;康乾时期后:文采至少及格,书画水平亦需过关。

|储备基层文职官员。

进士|由三甲中的考生,进入皇帝举行的礼部试,以考查考生儒学知识。

此阶段共进行三次考试:会试、殿试、乡试。

|每年一次,主考官为
礼部官员|20岁以上,经过府试而来|在7日之内回答学问,进士成绩需
专做讲评。

|考取散官或在官场晋升。

科举制度一览表

科举制度一览表
之吉白夕凡创作
院试
乡试
(秋闱)
会试
(春闱)
殿试
级别
府、县级考试
省级考试
中央礼部级考试
皇帝主持考试
介入者
童生(儒生)
秀才(茂才)①
监生②
举人
贡士
中榜者
秀才
(第一名:案首)
举人
(第一名:解元)
贡士
(第一名:会员
第二三名:经员)
进士③
(第一名状元
第二名榜眼
第三名探花)


桂榜
杏榜
(乙榜)
金榜
(甲榜)
时间
三年内两次
贡监,从生员中择优选入,选入
例监,靠捐纳入选,入选者称例生或民生。
③进士,按成绩分三等——“三甲”,一甲(进士及第)、二甲(进士出身)、三甲(同进士出身)。进士有机会进入翰林院选为庶吉士。
三年一次
(子卯午酉年
八月)
三年一次
(乡试次年
三月)
三年一次
(乡试次年
四月)
考场
学政巡回案临
京城、省城贡院
京城贡院
皇宫
主考人
各省学政
中央特派官员
钦差大臣
皇帝
①秀才,也称生员,按成绩分三等:廪生、增生、附生。
②监生,获得进入国子监读书资格的学生,入监的途径有举监、贡监、荫监、例监等。
举监,从落榜举人中择优选入;

中国历代科举制度年表

中国历代科举制度年表

中国历代科举制度年表秦朝 (221-206 BC)- 秦始皇统一中国,废除分封制度,实行中央集权,取消科举制度。

汉朝 (206 BC-220 AD)- 汉高祖刘邦恢复分封制度,并且开始恢复科举考试。

- 设立孝廉、博士、郎中等官职,通过科举选拔官员。

魏晋南北朝 (220-589 AD)- 三国时期开始设立文学和武学科目,并扩大科举范围。

- 晋朝时设立进士科目,以考察士人的才华和品德。

隋唐 (581-907 AD)- 隋文帝开创科举制度的制度化,设立进士科目,定期举行科举考试。

- 唐太宗设立明经、明法科目,加强考试内容的多样性。

- 唐玄宗时期考试规模进一步扩大,成为全国性的活动。

五代十国 (907-960 AD)- 五代时期科举考试衰落,由于战乱和政治动荡。

- 十国时期,南方各国开始恢复科举制度,推行礼部试制。

宋朝 (960-1279 AD)- 宋太祖继续推行科举制度,巩固官员选拔的合法性和权威性。

- 苏颂改革科举制度,推行三元及第制,考试范围扩大,考生数量增加。

- 宋高宗时期开始设立状元科目,以表彰最优秀的考生。

元朝 (1271-1368 AD)- 元世祖设立进士科目,强调蒙古人与汉人的融合与交流。

- 元朝科举考试实行至元崇宁后终止,原因包括政治改革和外族政权的影响。

明朝 (1368-1644 AD)- 明太祖建立科举制度,设立进士科目,选拔官员。

- 明成祖时期将科举制度规范化,推行纳贡考试,参试人数激增。

清朝 (1644-1912 AD)- 清朝初期继续维持明代的科举制度,选拔官员。

- 乾隆年间开始改革科举考试,取消明代科举制度的一些弊端,加强考试内容的实用性。

- 嘉庆年间设立会试,增加考试环节。

总结:中国的历代科举制度经历了推行、改革和终止等不同阶段。

科举制度在汉朝的恢复和发展,隋唐时期的制度化,宋朝的巩固和发展,以及明清时期的改革,都对中国的官僚制度和文化传统有着深远的影响。

尽管科举制度存在一些弊端,但它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选拔人才、提升社会地位和传承文化的重要角色,给中国社会带来了相当大的变化。

明清科举制度等级

明清科举制度等级

明清科举制度等级
1. 县试:是科举制度中由各州县举行的考试,通过者取得“童生”资格,才有资格参加更高一级的府试。

2. 府试:在县试之后,由知府主持的考试,通过者成为“秀才”。

3. 院试:由各省学政主持的考试,通过者进入官办学校学习,成为“生员”。

4. 乡试:每隔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又称“大比之年”,是科举制度中最高级别的考试,通过者称为“举人”,享有做官的资格。

5. 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举行,由礼部主持,又称“礼闱”、“春闱”,通过者称为“贡士”。

6. 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对贡士进行面试,不淘汰,只排定名次。

殿试结果分为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即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7. 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是皇帝的文学侍从机构,科举制度中选拔出来的最优秀者,进入翰林院,被称为“庶吉士”,意为“预备官员”,经过一定时期的学习后,会被任命为官员。

除了以上七个方面,明清科举制度等级还包括:
8. 监生:在国子监学习的人员,主要有举人、贡生和生员等,是明清科举制度中的一种特殊身份,享有参加乡试、会试的资格。

9. 贡生:经过地方选拔,进入国子监学习的学生,他们可以在经过一定的学习后,参加会试,获得进士的资格。

在科举制度的等级中,各个级别的考试都有一定的选拔标准和难度,只有通过一系列的严格考试,才能获得相应的资格和荣誉。

科举制度是明清时期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对于当时的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张表搞定科举文化常识!错过悔一生!

一张表搞定科举文化常识!错过悔一生!

一张表搞定科举文化常识!错过悔一生!文化常识之科举制度文化常识之科举制度明清科举考试流程表科举各级考试第一级考试叫院试,考取的入府、州、县学,称为生员、秀才、童生,其中成绩好的享受国家的廪膳补助,称为廪生。

第二级考试叫乡试,每三年一次,秋季在各省城举行,凡本省秀才和监生均可考试,考中者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第三级考试为会试,每三年一次在京城举行,在乡试后一年的春天,各省举人可以参加,考中的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第四级考试为殿试,由皇帝主持,取中者统称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取三名,依次称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

历朝科举制度一览唐朝时期,唐太宗李世民特别重视选拔人才,设立御史府,每年都取进士补充国家的人才库。

一次李世民私自去视察御史府,看到许多新考取的进士鱼贯而出,便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其实,关于人才选拔,各朝各代都有自己筛选的方法。

秦朝以前:采用“世卿世禄”制度,后来逐步引入军功爵制。

世卿就是天子或诸侯国君之下的贵族,世世代代,父死子继,连任“卿”这样的高官。

禄是官吏所得的享受财物。

世禄就是官吏们世世代代,父死子继,享有所封的土地及其赋税收入。

汉朝:采用的是察举制与征辟制,前者是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才。

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

三国——两晋:魏文帝时,陈群创立九品中正,由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

晋、六朝时沿用此制。

唐朝: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

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

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

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进士考时务策和诗赋、文章,明经考时务策与经义;前者难,后者易)。

宋朝: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

宋代“重文轻武”,所以也很重视科举考试,但后期导致选官过冗过滥。

科举制表格

科举制表格
房玄龄杜如晦姚崇阶段朝代关键人物贡献形成隋朝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成绩选拔人才科举制正式诞生
唐高祖李渊:唐朝的建立者 唐 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之治 朝 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唐玄宗:开元之治、开元盛世
此材料体现了什么思想? • 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 统治者要爱惜民力,改善君民 关系。
1、唐朝出现的治世局面 贞观之治--唐太宗
பைடு நூலகம்
开元之治--唐玄宗
盛世局面
贞观之治--唐太宗 开元盛世--唐玄宗
2、唐朝有作为的皇帝: 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 3、唐朝著名的宰相: 房玄龄、杜如晦、姚崇
阶段 朝代 关键人物 贡献 隋文帝 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 形成 隋朝 隋炀帝 的看法,按成绩选拔人才,科举制正 式诞生。 扩充国学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唐太宗 录取极严。 完善 唐朝 武则天 大力提倡科举,开创殿试、武举 唐玄宗 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清朝 废除 末年

科举制度的发展表格

科举制度的发展表格
1032-1043年
宋朝开创科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制度,让才子们脱颖而出,并统一了全国官员选拔制度,考试内容涵盖国、史、地、经等方面
1370-1373年
明朝时期,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考试内容更多地向儒家经典靠近,增设进士会试和殿试
1905年
清朝废除科举制度,结束了延续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 |
科举制度的发展表格
时间段(公元)
内容
581-588年
隋朝开创科举制度,设举人、进士和明经三个科目
589-618年
隋末唐初期,科举制度得以继承和发展,废除明经科,增设进士及状元、榜眼、探花等头衔
624-650年
唐太宗下诏规定科举制度,确定考试内容和奖励制度
788-837年
唐朝中后期,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备,将殿试改成两次会试和一次殿试,设置进士及第后可升官等级

【全文】中国古代文化常识6科举制度

【全文】中国古代文化常识6科举制度
• 乡试考场:设在各省省城,称为“贡院”。 • 号 舍:高约2米,深约1.3米,宽1米,无门。 • 会试考场:太和殿或保和殿(清代)。
金榜题名时得意之诗
孟郊《登科后》: 昔日龌龊不足夸, 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殿试之后,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
皇榜
状元打马游街
韩国恢复科举考试图
2006年10月1日,韩国老人参加Gwageo考试
韩 国 首 尔 恢 复 科 举 考 试 图
贡院旧照片
(坐朝问道 垂拱平章)
南京贡院旧照
贡院与号舍图 顺天贡院模型
两位考生在号舍中
• 左图:模拟考试情景 • 右图:考箱和考篮
陈独秀《实庵自传》(南京考场)
到了八月初七日,我们要进考场了。我背了考篮、书籍、文具、食粮 、烧饭的锅和油布,已竭尽了生平的气力,若不是大哥代我领试卷,我便 会在人丛中挤死。一进考棚,三魂吓掉了二魂半,每条十多丈长的号筒, 都有几十或上百个号舍,号舍的大小仿佛现时警察的岗棚,然而要低得多 ,长个子站在里面,是要低头弯腰的,这就是那时科举出身的大老以尝过 “矮屋”滋味自豪的“矮屋”。矮屋的三面七齐八不齐的砖墙,当然里外 都不曾用石灰泥过,里面蜘蛛网和灰尘是满满的,好容易打扫干净,坐进 去拿一块板安放在面前,就算是写字台。睡起觉来,不用说就得坐在那里 睡。一条号内,一两间空号,便是这一号的公共厕所,考场的特别名词叫 做“屎号”。……如果不幸坐位编在“屎号”,三天饱尝异味,还要被人 家议论是干了亏心事的果报。
四、试帖诗、八股文举例
(二)八股文举例 • 1,八股文各种异称:
八比:两股一比,共四比。 制艺(经义、制义):皇帝命士子作的文艺。 时文、时艺:相对古文而言。 《四书》文:主要在《四书》里出题。

中国历代科举制度

中国历代科举制度
为“综核名实”而立,在初期受到一定的 效果,之后,演变为按门第取士。产生了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流弊。
(二)隋朝 -- 科举制度的创立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隋朝统一全国后, 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 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 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隋文帝于开皇十 八年(598年)七月诏令了“诏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 以志行修谨、清平斡济二科举人”的分科科举制度。 隋炀帝 时,又扩大了分科范围,隋炀帝大业三年开设进士科,用考 试办法来选取进士。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其 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当 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叫试策。这种分科取士, 以试策取士的办法,在当时虽是草创时期,并不形成制度, 科举这一名称,就是从分科举人这一概念所产生的,但把读 书、应考和作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在中国的选举任官史上 打开了新的一页,科举制度从此开创。
春天,由礼部进行考试。省试当年进行殿试。
从隋唐开科取士之后,徇私舞弊现象越来越严重。对 此,宋代统治者采取了一些措施,主要是糊名和誉录 制度的建立。糊名,就是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贯 等密封起来,又称"弥封"或"封弥"。宋太宗时,根据 陈靖的建议,对殿试实行糊名制。后来,宋仁宗下诏 省试、州试均实行糊名制。但是,糊名之后,还可以 认识字画。根据袁州人李夷宾建议,将考生的试卷另 行誉录。考官评阅试卷时,不仅仅知道考生的姓名, 连考生的字迹也无从辨认。这种制度,对于防止主考 官徇情取舍的确发生了很大的效力。
清代的科举制度
(1)考试科目上,增设了制科和翻 译科。
(2)对作弊的防范措施更加严密。 “三场辛苦磨成鬼,

科举简介

科举简介

童生试:生员(秀才)包括县试(通过为秀才)乡试:举人(第一名解元)
会试:贡士(第一名会元)
殿试:进士(第一名状元)
前三甲:状元,榜眼,探花
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

且分为三甲:一甲3人,赐进士及第;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进士多入为翰林官。

一甲第一名为状元。

授修撰,第二、三名分别为榜眼、探花,授编修。

二、三甲可考庶吉士、给事中、主事、中书、行人、太常博士、国子博士,或授地方府推官,州、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子卯午酉年
八月)
三年一次
(乡试次年
三月)
三年一次
(乡试次年
四月)
考场
学政巡回案临
京城、省城贡院
京城贡院
皇宫
主考人
各省学政
中央特派官员
钦差大臣
皇帝
①秀才,也称生员,按成绩分三等:廪生、增生、附生。
②监生,获得进入国子监读书资格的学生,入监的途径有举监、贡监、荫监、例监等。
举监,从落榜举人中择优选入;
院试
乡试
(秋闱)
会试
(春闱)
殿试
级别
府、县级考试
省级考试
中央礼部级考试
皇帝主持考试
参加者
童生(儒生)
秀才(茂才)①
监生②
举人
贡士
中榜者
秀才
(第一名:案首)
举人
(第一名:解元)
贡士
(第一名:会员
第二三名:经员)
进士③
(第一名状元
第二名榜眼
第三名探花)


桂榜
杏榜
(乙榜)
金榜
(甲榜)
时间
三年内两次
三年一次
贡监,从生员中择优选入,选入者称贡生;
荫监,靠父祖的官位选入,选入者称荫生;
例监,靠捐纳入选,入选者称例生或民生。
③进士,按成绩分三等——“三甲”,一甲(进士及第)、二甲(进士出身)、三甲(同进士出身)。进士有机会进入翰林院选为庶吉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