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与语文学习学案ok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复习之逻辑推理题(学案)

高考语文复习之逻辑推理题(学案)

高考语文复习之逻辑推理题一、考点探究2019年三套全国卷均在第21题设题考查了“语言表达精确”这个考点。

此题是从逻辑推理的角度设计的,要求对题中给出的各种结论(推断)进行评判,看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有无推断错误、推理偏颇以及说法肯定等逻辑问题。

二、2019年全国卷语用题要求:下面文字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答题留意事项:1、推断(内容)★★★★★2、表述方式(形式)三、学会正确分析逻辑关系,提高解题实力四、微积累(1)充分条件关联词1.假如……那么……2.只要……就……3.肯定化表达,如:……就…………则…………肯定…………离不开……4.整体化表达,如:全部(凡是/凡/任何/每一个)……都…………是……必要条件关联词1.只有……才……2.除非……否则不……3.必要条件式表达:……是……的必要条件(先决条件/基础/前提/必要假设);……是……必不行少的(2)因果联系型题目中一般含有表示缘由和结果的提示词,常见的有:缘由:由于、因为、因为……的原因、……导致了结果:所以、由此可见、为此、由此得出结论五、典型例题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2019年全国卷Ⅱ第21题)云南的“思茅市”改成“普洱市”,四川的“南坪县”更名为“九寨沟县”后,城市的知名度都有了很大提高,经济有了较快发展,可见,更名必定带来城市经济的发展。

我市的名字不够洪亮,这严峻影响了我们的经济发展。

假如更名,就肯定会带来我市的经济腾飞,因此,更名的事要尽快提到日程上来。

①更名并不肯定能带来城市的发展。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实战演练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考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5分)手机是今日人类常运用的现代独创,可以满意生活中的全部需求,变更了人、社会,甚至世界。

2021_2022学年高中语文逻辑思维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学习活动2运用有效的推理形式学案选择性-

2021_2022学年高中语文逻辑思维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学习活动2运用有效的推理形式学案选择性-

学习活动2运用有效的推理形式1.推理推理,是从一个或几个前提推出新结论的过程。

一般来说,推理中前提和结论都以判断的形式出现,因此,推理又可以看作是从一个或多个已知判断推出新判断的过程。

2.推理类型从前提和结论的关系来看,推理分两大类型。

第一类推理称作“演绎推理”,演绎推理的结论涉及的范围没有超出前提,例如“物以稀为贵,白菜是物,所以白菜以稀为贵”,结论中的“白菜”只是“物”的一种。

第二类推理称作“归纳推理”,归纳推理结论涉及的范围超出了前提,例如“白菜以稀为贵,芦荟以稀为贵,所以物以稀为贵”,结论中“物”涉及的范围远远超出了白菜和芦荟。

一般来说“归纳推理”的“归纳”是指不完全归纳,至于说完全归纳,其结论的范围也没有超出前提。

3.推理形式推理形式,是将一个推理去除掉具体内容后保留下来的结构框架。

(1)有效推理形式是就演绎推理而言的,准确的说法是“演绎推理的有效形式”。

一个演绎推理的形式是有效的,当且仅当按这种方式推理,如果前提是真的,结论一定是真的。

也就是说,有效推理形式并不保证前提真,也不保证结论真,但保证如果前提真,结论一定是真的。

反过来说,如果推理形式有效,结论为假,那就说明前提中一定有假。

因此,演绎推理的有效形式具有前提到结论的保真性,又具有结论到前提的保假性。

(2)归纳推理也有其一定的形式,但由于归纳得出的结论其范围超出了前提,所以即使采取了正确的归纳形式,前提的真也不能保证结论的真。

分析相关案例,提炼普遍应用的推理形式。

第一种推理:三段论三段论:由一个共同概念把两个简单性质判断连接起来,得出一个新的简单判断作为结论的推理。

整个推理由三个判断组成,所以称“三段论”。

例如:前提:所有的介词都是虚词所有的虚词都是词结论:所有的介词都是词其推理形式可以概括为:所有S都是M所有M都是P所有S都是P这是三段论最基本的一种有效形式。

但并不是所有符合三段论定义的推理形式都是有效的,教材所举示例《十五贯》中过于执的推理就是一个无效的三段论。

逻辑与语文学习教案Word版

逻辑与语文学习教案Word版
全同、包含、交叉、
本节习题2,加深理解。
矛盾、反对
3.概念和词语的关系:先析例,再出示规律。①一个概念
①认知差异、方言差
可以由多个词语表示;②一个词语也可表示多个概念。
异导致;②多义性
4.要点提示:①选词贴切和概念的明确性;②词语搭配的
恰当性。辅以练习:第一题:课本本节习题1。明确定义
课件出示习题,学生
友情提示:本资料代表个人观点,如有帮助请下载,谢谢您的浏览!
预习
《廉颇蔺相如列传》




本课环节设置合理,重难点突出,授课进程适中。学生反馈积极准确全面,听课效率高。材料事例的选取贴近生活,有一定的趣味性,与课程内容形成互补。同时,本课能够将逻辑和语文相结合,做到为语文学习服务的目标。
但容量较大,学生活动略显不足,今后应予以调整。
授课时间
第15周
6月5日
教案检查记录
教材
分析
重点
运用逻辑知识解决语文学习中的问题
难点
深入理解逻辑的基本规律
教学方法
分析法 思辨法 探究法
学法指导
领悟方法 深入分析 积极思考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残暴的国王,统治着一个奇
学生思考,老师引导
怪的国家。这个残暴的国王颁布了一条奇怪的法令,所有
答案——我来这里
从前线抓回来的俘虏都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你来这里做
①不同语句表达同
达形式;②一个句子可以表示多个命题,这就是多义句。
一个命题:“人是动
3.预设义:①分析交际中的预设机制:贪杯,半身照;②
物”;②分析歧义句。
分析课本例子“船长今天没酗酒”的预设义;③处理本节

高考语文复习 板块八 学案78 逻辑思维规律与推理——运用规律,提炼形式

高考语文复习 板块八 学案78 逻辑思维规律与推理——运用规律,提炼形式

学案78逻辑思维规律与推理——运用规律,提炼形式复习任务 1.掌握逻辑的基本规律,并运用规律发现语言活动中的谬误。

2.学会提炼逻辑推理的形式模型,分析语言中的推理过程。

考情微观年份卷别提问方式设题角度命题特点2017年全国Ⅰ、Ⅱ、Ⅲ卷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5分)逻辑推理(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推理)“逻辑”考点在2017年可谓初次尝试考查,虽说涉及三段论推理,但考查的很简单,尚在考生自发的逻辑知识与能力之内。

随着新教材逻辑单元的出现,今后恐怕要在高考中有所体现,可能涉及概念、判断与推理中的某一点,题型肯定是主观题。

知识图要活动一掌握逻辑规律,发现语言谬误(一)思维过程要遵从一些最基本的规则,如同一律(概念的含义前后要一致)、矛盾律(立场不要自相矛盾)、排中律(态度不要模棱两可)、充足理由律(理由不能站不住脚或推不出结论)。

文学作品和日常语言表达中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逻辑谬误。

请选出以下小题各犯了什么逻辑错误。

(1)某报纸曾登载短文《世界上抽烟人数最多的国家》,文中说:“尼泊尔60%以上的男人抽烟,30%以上的女人抽烟,因此,尼泊尔是世界上抽烟人数最多的国家。

”()A.违反矛盾律B.违反同一律C.违反排中律D.违反充足理由律(2)某人说:“这件事儿我没有过问,只是侧面了解了一下情况,提点意见,仅供参考。

”() A.违反矛盾律B.违反同一律C.违反排中律D.违反充足理由律(3)在某小学的讨论会上,讨论某教师的行为是不是体罚学生。

校长说:“说这个教师的行为是体罚学生,恐怕是不行的;说他的行为不是体罚学生,恐怕也不行。

”()A.违反矛盾律B.违反同一律C.违反排中律D.违反充足理由律(二)发现违反同一律要求的逻辑谬误1.偷换概念我们在使用概念做出判断,或者运用判断进行推理的过程中如果违反同一律,把不同的概念当成同一个概念来使用,所犯的逻辑错误就叫偷换概念。

例如:下面文段有三处存在偷换概念的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逻辑与语文学习》导学案公开课教师版

《逻辑与语文学习》导学案公开课教师版

Gswhywbx文华高中高二语文必修《逻辑与语文学习》导学案编制人:李小玉审核人:周玉玲时间:2016/12/9学习目标1、了解逻辑的一般知识;培养思维的缜密性,培养准确、严密、清晰地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

2、掌握辨析概念和运用推理的一般方法,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3、培养独立思考、深入探究的习惯,锻炼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重点难点1、了解逻辑的一般知识;培养思维的缜密性,培养准确、严密、清晰地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

2、掌握辨析概念和运用推理的一般方法,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学习安排1课时学习方法讨论法学习过程一、知识链接逻辑的主要知识——逻辑规律普通逻辑基本规律是关于思维的逻辑形式的规律。

逻辑规律包括: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

普通逻辑基本规律对人的思维有强制性,违背了它,思维就会发生混乱,人们就不能正确地认识事物和准确地表达思想。

1、同一律: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都与其自身保持同一。

“同一思维过程”,是指同一时间、同一关系、同一思维对象三个方面的“三同一”思维过程。

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我的同一性和确定性。

违反同一律要求的基本错误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概念、判断的内容不确定。

具体表现为:偷换概念或混淆概念、偷换论题或混淆论题(或转移论题)。

所谓偷换概念和混淆概念,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没有保持概念的内涵、外延的同一。

所谓偷换论题和混淆论题(或转移论题),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人们在运用判断进行推理的时候,或者在论证某一问题的时候,没有保持判断的同一,中途以其它的判断(论题)取代了原来的判断(论题)。

例:《韩非子》中有这样一则故事,说的是郑县有一位姓卜的,他常常在外胡混。

有一天,他的裤子破了一个洞,就买了新布,回家让妻子为他作一条新的裤子。

妻子问他如何做,他回答说“照原样”。

于是他妻子把裤子照原来的样式做好后,照样在裤子原来的地方剪了一个同样的洞。

这当然是一个笑话,但从逻辑的角度来说,无论他的妻子是有意还是无意,她都违反了同一律。

逻辑与语文学习教案

逻辑与语文学习教案

逻辑与语文学习教案第一章:逻辑与语文学习概述1.1 逻辑与语文学习的定义与关系1.2 逻辑与语文学习的重要性1.3 逻辑与语文学习的目标与方法第二章:词语理解与运用2.1 词语的定义与分类2.2 词语的理解与记忆2.3 词语的运用与搭配第三章:句子理解与运用3.1 句子的定义与分类3.2 句子的理解与分析3.3 句子的运用与表达第四章:段落理解与运用4.1 段落的定义与结构4.2 段落的理解与分析4.3 段落的运用与组织第五章:文章理解与分析5.1 文章的定义与结构5.2 文章的理解与分析5.3 文章的批评与评价第六章:思维导图与创意写作6.1 思维导图的定义与制作6.2 思维导图在创意写作中的应用6.3 创意写作的技巧与实践第七章:阅读理解与批判性思维7.1 阅读理解的定义与方法7.2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与运用7.3 阅读批判性文章的策略与技巧第八章:公文写作与表达8.1 公文写作的定义与格式8.2 公文写作的技巧与注意事项8.3 公文的表达与沟通第九章:演讲与辩论技巧9.1 演讲的定义与技巧9.2 辩论的定义与技巧9.3 演讲与辩论的综合实践第十章:语文综合实践活动10.1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定义与目的10.2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组织0.1 逻辑与语文学习教案第六章:思维导图与创意写作6.1 思维导图的定义与制作6.2 思维导图在创意写作中的应用6.3 创意写作的技巧与实践第七章:阅读理解与批判性思维7.1 阅读理解的定义与方法7.2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与运用7.3 阅读批判性文章的策略与技巧第八章:公文写作与表达8.1 公文写作的定义与格式8.2 公文写作的技巧与注意事项8.3 公文的表达与沟通第九章:演讲与辩论技巧9.1 演讲的准备与表达9.2 辩论的策略与技巧9.3 演讲与辩论的综合实践第十章:逻辑与语文学习的综合实践10.1 综合实践的目标与方法10.2 案例分析与问题解决10.3 学习成果的展示与评价。

高三思政选修3逻辑与思维_《学习科学思维的意义》精品学案

高三思政选修3逻辑与思维_《学习科学思维的意义》精品学案

第2课时学习科学思维的意义必备知识·素养奠基一、学习科学思维的思维素养意义1.有利于我们纠正逻辑错误,驳斥诡辩,捍卫真理。

通过学习逻辑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担当起维护真理的责任。

2.有利于我们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学会运用辩证思维方法,我们可以更为全面、动态地把握客观事物。

3.有利于我们把握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提高我们的创新能力。

【易错警灯】学习科学思维可以使我们正确、全面、动态地把握客观事物,提高创新能力。

有利于提高而不是决定人们的思维素养。

二、学习科学思维的思想政治意义1.有助于我们认清社会发展规律和阶段性特征,正确认识不同的社会实践中的国情和世情,准确把握我们所在的历史方位,提高我们的政治站位,提升我们的思想水平和政治觉悟。

2.有助于我们发扬科学精神,积极投身于当代中国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以锐意进取的态度和负责任的行动促进社会和谐,助力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

【情境在线】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改革开放也是科学思维的产物,运用科学思维,结合时代形势,对标“往深里走”,就能走出一条宽阔大道来,就能不断提升改革开放促发展的能力水平。

请说明科学思维对改革开放的意义。

提示:①运用科学思维,有助于我们结合时代形势,认清社会发展规律和阶段性特征,正确认识不同的社会实践中的国情和世情,准确把握我们所在的历史方位,提高我们的政治站位,提升我们的思想水平和政治觉悟,深化改革开放。

②运用科学思维,有助于我们发扬科学精神,积极投身于当代中国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以锐意进取的态度和负责任的行动促进社会和谐,助力国家强盛、民族复兴,提升改革开放促发展的能力水平。

三、把握科学思维的精髓、学会运用科学思维方法的实践意义1.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事物,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

逻辑与语文学习教案

逻辑与语文学习教案

逻辑与语文学习教案教案标题:逻辑与语文学习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逻辑思维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

2. 帮助学生掌握逻辑推理和分析能力。

3. 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和文字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1. 逻辑思维在语文学习中的应用。

2. 逻辑推理和分析能力的培养。

3. 语文表达能力和文字理解能力的提升。

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引导学生了解逻辑思维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并培养他们的逻辑推理和分析能力。

2. 难点:如何将逻辑思维与语文学习相结合,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灵活运用逻辑思维。

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结合实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逻辑思维在语文学习中的应用。

2. 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和分析能力。

3. 语文阅读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和文字理解能力。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逻辑思维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引出逻辑思维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

2. 理论讲解:讲解逻辑思维的基本概念和在语文学习中的应用,引导学生理解逻辑推理和分析能力的重要性。

3. 实例分析:通过一些语文文本或文章进行实例分析,让学生运用逻辑思维分析文章内容,提高他们的文字理解能力。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共同分析和解决一些逻辑思维相关的问题,培养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

5. 语文练习:布置一些与逻辑思维相关的语文阅读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和文字理解能力。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逻辑思维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灵活运用逻辑思维。

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实例分析中的表现,包括逻辑推理能力和文字理解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语文练习,评估他们的语文表达能力和文字理解能力的提高情况。

教学反思: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确保学生能够真正理解逻辑思维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并能够灵活运用逻辑思维解决语文学习中的问题。

逻辑与语文学习教案设计

逻辑与语文学习教案设计

逻辑与语文学习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基本的逻辑概念和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运用逻辑思维方法分析语文问题的习惯;引导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进行推理和论证。

二、教学内容:1. 逻辑基本概念:概念、判断、推理、论证等。

2. 逻辑思维方法:分析、综合、比较、分类、归纳、演绎等。

3. 逻辑错误类型:偷换概念、偷换论题、逻辑矛盾、以偏概全等。

4. 语文知识在逻辑思维中的应用:词汇、语法、修辞等。

5. 实例分析与讨论:通过具体案例,分析逻辑思维在语文学习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逻辑基本概念和思维方法,语文知识在逻辑思维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逻辑错误类型的识别和纠正,实例分析与讨论。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逻辑基本概念和思维方法,语文知识在逻辑思维中的应用。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例,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思维方法分析语文问题。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经验。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作业中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文知识运用水平。

3. 单元测试成绩:通过单元测试,检验学生对逻辑思维方法和语文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 个人成长记录:记录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成长。

六、教学计划:1. 第1-2周:逻辑基本概念与判断类型的学习。

2. 第3-4周:推理和论证的方法及其在语文中的应用。

3. 第5-6周:逻辑错误类型的识别与纠正。

4. 第7-8周:语文知识在逻辑思维中的运用。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逻辑与语文学习教程》。

2. 辅助材料:相关逻辑与语文学习的参考书籍、文章、网络资源等。

3. 案例材料: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语文学习案例。

4. 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白板等。

逻辑与语文学习教学设计(共5则范文)

逻辑与语文学习教学设计(共5则范文)

逻辑与语文学习教学设计(共5则范文)第一篇:逻辑与语文学习教学设计(共)逻辑与语文学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逻辑的一般知识,培养学生思维的缜密性和准确、严密、清晰地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

2、运用逻辑知识解决语文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教学重点运用逻辑知识辨析病句。

教学难点运用逻辑知识辨析病句。

教学方法讨论探究法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在语文学习中,语法研究的是怎样把话说通,修辞研究的是怎样把话说好,而逻辑研究的则是怎样把话说对。

一个人的思维清晰,语言表达就会清晰、流畅;思维混乱,语言表达往往词不达意、前言不搭后语。

逻辑和语文学习的关系确实密切。

今天,我们就学习必修4 梳理探究部分《逻辑和语文学习》一课。

二、课堂梳理探究(一)学生自读教材内容,划出有关逻辑的知识点,了解逻辑推理规律....(二)学生思考并完成对应练习....(三)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四)小组代表展示讨论结果....(五)多媒体展示问题答案,学生对照感悟....三、教师总结点评....1、概念(针对p.87.第2、4题)概念是反映思维对象的本质属性和具体范围的思维形式,语言角度叫词语。

反映思维对象的本质属性的叫概念的内涵,反映具体范围的叫外延,内涵外延相互依存。

我们借此就可以准确地把一种事物或现象跟其他事物或现象区别开来。

①.(从第2题中归纳)概念间的五种关系:全同关系,包含关系,交叉关系,矛盾关系,反对关系如:妈妈——母亲土豆——洋芋学生——中学生青年——演员生——死俯视——仰视②.(从第4题归纳)概念划分必须按照同一标准,否则容易犯概念交叉错误,导致语病。

例1.出席团代会的代表有干部和青年,还有不少女同志。

(“干部、青年、女同志”三个概念有交叉关系,不能并列)例2.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力。

(“丧失劳动能力”与“年老、疾病”范围上有交叉之处,不能并列)2、命题(针对P.88第3题)命题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的语言形式,是断定或陈述事物情况的思维单位。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 逻辑的力量 活动单学案6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 逻辑的力量 活动单学案6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逻辑的力量活动单学案6二、高考仿真练(一)语言文字运用专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

盆景是立体的诗、无声的画。

它物化着创造者的空间意识、审美观念,________人生情趣和艺术修养。

________于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盆景文化,体现了古人从自然山林到城市山林再到盆中山林的生活哲学和美学追求。

盆景艺术大多为文人所喜好,究其原因,盆景创作过程实际上是创作者美学思想的折射。

这和文人作品中追求的“境由心生”“道法自然”之观________。

在狭小的盆盎之间,植物、山石、水、土等因素都被赋予无限的精神内涵。

清初崇古之风大盛,文人将盆景艺术与书画美学、禅意思想、诗文古意等融合且发挥极致。

盆景中的花草树石、山水林泉在文人指端呈现千姿百态,一草一木寄寓着作者深厚的情感,或________,或自持傲骨,暗含着无限的意境。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盆景是微观的园林,园林是自然山水的浓缩。

“虽由人做,宛自天开”是其在美学上的终极追求。

1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以及根植异曲同工放浪形骸B.或者滥觞异曲同工超然物外C.以及根植不谋而合超然物外D.或者滥觞不谋而合放浪形骸解析:选C第一空,以及:连词,连接并列的词或词组(“以及”前面往往是主要的)。

或者:①副词,或许;②连词,用在叙述句里,表示选择关系;③连词,表示等同关系。

横线后面的“人生情趣和艺术修养”与前面的“空间意识、审美观念”是并列关系,故选“以及”更合适。

第二空,根植:扎根,多用于比喻。

滥觞:①名词,江河发源的地方,水少只能浮起酒杯,泛指事物的起源;②动词,起源。

语境说的是盆景文化扎根于中国传统园林文化,而不是说其起源于中国传统园林文化,故选“根植”更合适。

第三空,异曲同工:不同的曲调演得同样好,比喻不同的人的辞章或言论同样精彩,或者不同的做法收到同样好的效果。

不谋而合: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完全一致。

2023年语文九年级下绩优学案

2023年语文九年级下绩优学案

2023年语文九年级下绩优学案序号|主题|内容-|-|-1|导言| 语文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我们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

在九年级下学期,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语文知识,丰富语文文化的内涵,提升语文素养水平。

本学案旨在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缺补漏,巩固知识,提高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综合能力。

2|阅读| 小说、散文是我们重要的阅读素材,可以拓宽我们的词汇量,增强我们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我们将选择经典名著,引导学生进行精读与长难句分析。

也鼓励学生阅读时事热点新闻,提高阅读广度,拓展知识面。

3|词语| 词语是语文学习的核心内容之一,我们将对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词类进行全面的探究。

学生将通过海量阅读和写作进行积累词汇,运用词语进行句子和段落的组织,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度。

4|写作| 写作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环节,我们将引导学生进行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的写作训练。

鼓励学生进行话题写作,注重结构与逻辑的训练,培养学生文章组织和写作思维的能力。

5|古诗文| 古诗文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精髓,我们将选择经典的古诗文进行诵读和理解。

通过分析古文的语言特点、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感悟诗文的美感与情感。

6|成语| 成语是我们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将针对重点成语进行讲解和应用练习。

帮助学生理解成语的内涵和使用场景,提高语文运用的成语表达能力。

7|话剧表演| 话剧表演是我们语文学习中的一种乐趣与挑战,我们将组织学生进行剧本表演和舞台表现训练。

通过角色扮演和情景再现,激发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热爱与创造力。

8|总结| 语文学习是一个系统性、持久性的过程,需要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不断地沉淀积累。

我们将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知识、能力的全面发展,助力学生取得更好的成绩和进步。

为了达到上述学案的目标,教师们将采取一系列的教学策略和活动,以便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并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水平。

以下是我们打算在教学中实施的一些措施:1. 设计精读活动:我们将挑选一些经典名著和优秀散文供学生精读,然后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讨论。

语言逻辑常见错误类型和例子 学案-高考语文复习

语言逻辑常见错误类型和例子 学案-高考语文复习

推断题的错误类型一、因果关系:因果关系不成立//因果倒置/强加因果二、条件失当(过于绝对只有……才)三、假设错误(假如如果即使)四、递进关系不成立(不仅/不但……而且/还)并列关系不成立(并且,既……又不是……而是)五、概念上存在交叉关系、不包含或者偷换概念六、不合事理(否定失当)七、以偏概全或范围绝对(都)八、答非所问九、不当类比例题一、因果关系:因果关系不成立//因果倒置/强加因果1..《祝福》中,鲁四老爷知道祥林嫂的死讯后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强加因果,违反了充足理由律,祥林嫂“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死,不能构成她是“谬种”的充足理由。

2.【原文】因为它鲜明、开朗、深入浅出;那形象的飞动,想象的丰富,情绪的饱满,使得思想性与艺术性在这里统一为丰富无尽的言说。

浅出,以及飞动的形象、丰富的想象等特征。

因果倒置二、条件失当(过于绝对只有……才)1.喜鹊叫,喜事到;今天喜鹊在小明门口叫,他肯定能金榜高中。

强加条件关系,“喜鹊叫”与“他肯定能金榜高中”没有必然关系。

2.只有有微笑的人生才能趋于幸福“只有……才……”表述绝对化。

3.以后只有看到这段笔记,才可以从这个小小的想法展开思考。

“只有……才”表示条件唯一;“只要……就”表示条件非唯一,“只要”则强调的是必要条件,即“就”后面的内容要实现,“只要”的条件是必备之一,但不是唯一。

三、假设错误(假如如果即使)1.一个家庭,如果物质生活过于优裕,就会导致精神生活远远滞后”“如果……就”这一假设关系不成立四、递进关系不成立(不仅/不但……而且/还)并列关系不成立(并且,既……又不是……而是)1.诚信教育已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因为诚信不仅关系到国家的整体形象,而且体现了公民的基本道德素质。

递进关系不成立,不但……而且表递进关系,应先公民再国家。

2.参加党的十八大的代表,有干部和青年,还有许多女同志。

属于包含关系并列不当造成的不合逻辑,“干部”“青年”“女同志”三个概念有包含关系。

逻辑与语文学习录课教案

逻辑与语文学习录课教案

逻辑与语文学习录课教案第一篇:逻辑与语文学习录课教案逻辑与语文学习录课教案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概念、命题、推理和逻辑规律的一般知识,培养学生语言的准确表达能力,提升思维品质。

2.梳理与探究示范操作,鼓励学生继续探索。

教学重点梳理感性材料,掌握概念、命题、推理和逻辑规律的一般知识教学难点把自发形成的思维习惯转化为自觉的合乎逻辑的思维方式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明确任务)1、通读本课内容,划出有关逻辑的知识点,了解逻辑推理规律。

2、思考并完成课后练习二、新课导入在新课标高考试题中,第13小题的熟语成语运用是逻辑概念问题,第14小题病句修改中的词语搭配、列举不当、句式杂糅、前后矛盾、关联词语使用不当等等都是逻辑问题,至于第1——6小题要运用排除法,归纳法,同样这也是逻辑知识的运用,至于作文、阅读中的论证方法——摆事实简单枚举法、讲道理的三段论推理、类比推理法、比喻论证法,反驳中的归谬法等都涉及逻辑知识。

语法是研究怎样把话说通的学问,逻辑是研究把话说对的学问,可见,学点逻辑是多么重要。

今天,我们重点探讨逻辑与病句辨析。

三.课堂梳理探究1、学生自读教材内容,划出有关逻辑的知识点。

....逻辑:概念、命题、推理、逻辑规律。

概念:1、定义:反映思维对象的本质属性和具体范围的思维形式。

2、组成:内涵、外延(概念是反映思维对象的本质属性和具体范围的思维形式。

我们可以借此准确地区分一事物与它事物,一现象与它现象。

内涵是概念对思维对象本质属性的反映;外延是概念对思维对象具体范围的反映。

内涵和外延相互依存。

)幻灯:“词语”的概念幻灯:内涵增加、外延缩小幻灯:概念和词语复杂的关系2、概念间的关系:全同关系,包含关系,交叉关系,矛盾关系,反对关系练习题• 第2题• 阿Q——老舍(全异关系);• 文学作品——小说(包含关系);• 鲁迅——《孔乙己》的作者(全同关系);• 教师——作家(交叉关系);• 真理——谬误(矛盾关系);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反对关系)。

《逻辑与语文学习》教案

《逻辑与语文学习》教案

《逻辑与语文学习》教案《逻辑与语文研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研究一些基本的逻辑知识,并有意识地在语文研究中运用;培养思维的缜密性,准确、严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的能力;正确解答涉及到逻辑知识的题目。

过程与方法在举例分析探究的基础上归纳概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深入探究的惯。

教学重点了解逻辑的基本知识,并能解决涉及逻辑知识的相关题目。

教学难点掌握一些基本的逻辑知识,培养学生把自发形成的思维惯转化为自觉的合乎逻辑的思维形式,准确、严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欣赏视频《自相矛盾》。

2、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XXX、XXX的“濠梁之辩”的故事;英国哲学家XXX的名言:“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论。

”说明逻辑修辞使人善辩,一个人的语言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思维的逻辑性。

逻辑学与语文研究密切相关,不仅仅体现在辩论上,与说话和写作的关系也十分密切。

二、知识梳理逻辑是个多义词,我们所说的“逻辑”指“逻辑规律”,即关于思维形式结构最基本最一般的规律。

概念是逻辑思维的最基本单位,由概念组成命题,由命题组成推理,在这三种不同层次的单位之上是一些基本的逻辑规律。

(一)概念1、何谓概念?概念是反映思维对象的本质属性和分子范围的思维方式。

所谓本质属性,是决定该对象之以是成为该对象并区别于其他对象的属性。

2、概念相关知识。

①用下定义的方法来阐释一个“概念”。

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内涵----反映对象的根本属性;外延----反映对象的具体范围。

例题讲解:据说,XXX曾对“人”是这样定义的:“人”是没有羽毛的两足直立的动物。

他的学生抓来一只鸡,拔光了毛,说:“这就是老师所说的‘人’吗?”XXX的关于“人”的定义可笑之处:没有抓住“人”的本质属性。

“人”的内涵是:有思想,能够制造工具并能使用工具的高级动物。

外延有;男人、女人,中国人、美国人、英国人……老人、中年人、青年人、小孩等。

《逻辑与语文学习》梳理探究学案

《逻辑与语文学习》梳理探究学案

《逻辑与语文学习》梳理探究学案【学习目标】1.知道逻辑的一般知识,并能正确、严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

2.能使用概念和推理的一般方法,解答一些语言使用题目。

3.能通过本次探究活动提高对逻辑的兴趣,并能有意识地使用到语文学习中。

【重点难点】知道逻辑的一般知识,能使用概念和推理的一般方法,解答一些语言使用题目。

【学法指导】认真阅读课本,了解逻辑的一般知识;然后根据“梳理探究过程”中的补充,完成课本及学案上有关题目。

【知识链接】1.什么是逻辑“逻辑”一词原意指思想、理性、规律、言辞等。

在现代汉语中,“逻辑”是个多义词,大致有四种词义:第一,指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第二,泛指思维的规律;第三,指某种特殊的理论、观点和看问题的方法;第四,特指一门研究思维形式及其规律和方法的科学。

我们所说的“逻辑”一般指逻辑规律,即关于思维形式结构最基本、最一般的规律。

2.逻辑与语文学习的关系逻辑和语文学习关系密切。

我们语文学习的许多方面都涉及到了逻辑知识,如修改病句、仿写、科技文阅读、作文等。

在语文学习中学点逻辑知识能提高我们的思维水平、语言表达水平、语文解题水平,从而提高我们的语文学习成绩。

学习提示病句中的“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歧义”“指代不明”“自相矛盾”和科技文阅读试题中所设置的干扰题项所出现的“偷换概念”“张冠李戴”“以偏概全””“绝对化”等,多数属于逻辑概念之间的关系混淆不清或不明确所导致的问题。

病句中的“句式杂糅”“介词(关联词)的滥用、误用”“否定不当”和科技文阅读试题中的“因果颠倒”“已然未然”“偶然或然”等,则多数属于逻辑命题与推理不当或不明确的问题。

文言文阅读试题中的最后一题、科技文阅读试题等,常常可用逻辑规律推理出需要的答案;而作文则需遵循同一律,做到话题和主题始终保持一致,否则就会出现偏题或离题的情况。

在日常语文学习中应该了解这几方面的逻辑知识:(1)概念;(2)命题;(3)推理;(4)逻辑规律。

《逻辑与语文学习》导学案(学生)

《逻辑与语文学习》导学案(学生)

《逻辑与语文学习》导学案第一板块:自学预习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逻辑的一般知识;培思维的缜密性,培养准确、严密、清晰地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

2、掌握辨析概念和运用推理的一般方法,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3、培养独立思考、深入探究的习惯,锻炼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预习自学内容及要求:1、通读本课内容,划出有关概念、命题、逻辑的知识点,思考课后练习。

2、了解逻辑推理规律。

3、根据自学理解,阅读下面的故事,思考各违反了什么逻辑规律,请简要分析。

(1)清朝有一则《誓联》的笑话:有个县令一上任,便在堂上高悬一幅对联:“得一文,天诛地灭;听一情,男盗女娼。

”但在私底下却照旧贪污不误。

有人气愤地责问他为什么忘了联上立的誓言呢?这位“清官老爷”却振振有词地说:“我没有违背誓言,因为我所得到的不是一文钱,受贿徇情也非一次呀!”(2)明代莆田人姚旅的《露书》中收录了一个诗坛趣话:有人送枇杷给一个县令,错写成“琵琶”。

县令便笑着吟哦道:“‘枇杷’不是此‘琵琶’,只恨当年识字差。

”刚好旁边有个客人,随口就续了两句:“若使‘琵琶’能结果,满城萧管尽开花。

”县令大为赞赏。

(3)《韩非子•难势》中有一则众所熟知的寓言:有一楚人在街上卖矛和盾。

他先吹嘘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任何东西都不能刺穿它。

”过了一会儿又吹嘘自己的矛:“我的矛非常锋利,任何东西都能刺破。

”旁边有人讽刺地说:“那么,用你的矛刺你的盾又如何呢?”卖矛和盾的人顿时无言以对。

(4)数学家斯摩林,根据莎士比亚的名剧《威尼斯商人》中的情节编成一道逻辑推理题:女主人公鲍西亚对求婚者说:“这里有三只盒子:一只是金盒子,一只是银盒子,一只是铅盒子,每只盒子的铭牌上各写有一句话。

三句话中,只有一句是真话。

谁能猜中我的肖像放在哪一只盒子里,谁就能做我的丈夫。

”金盒上写的是“肖像在这里”,银盒上写的是“肖像不在这盒里”,铅盒上写的是“肖像不在金盒里”。

(5)据说有一次,邻人偷了华盛顿家里的一匹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逻辑与语文学习》学案编写:scshyq 学习目的:1、了解概念、命题、推理、逻辑规律等方面的知识。

2、能运用逻辑知识解决语文学习中的有关问题。

一、梳理积累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从逻辑的角度看,“概念”揭示了某一事物或现象的,我们凭借概念可以准确地把一种事物或现象与其他事物或现象区别开来。

(2)每一个概念都有自己的内涵和外延:内涵是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外延则指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

(3)“命题”是,是断定或陈述事物情况的思维单位。

(4)推理是的思维过程,往往要通过的语言形式来体现。

(5)逻辑规律主要有“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

“同一律”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所使用的概念和命题必须始终保持,不能中途,。

“矛盾律”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针对同一个对象,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不能,肯定一个,就必须,不能两个都肯定。

“排中律”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不能。

2.根据所学知识举例。

(1)概念与词语的关系不是一一对应的,有的概念有许多词语与之对应,例如:,有的词语能对应多个概念,例如:。

(2)概念与概念的关系,主要有“全同关系”,例如;“包含关系”,例如;“交叉关系”,例如;“矛盾关系”,例如,和“反对关系”,例如。

(3)逻辑中的命题和语言中的句子不是一一对应的。

同一个命题可以用不同的语句表达,例如:“小刚打碎了暖瓶”可以说成,或,三个句子表达的是同一个命题。

同一个语句可以表达不同的命题,例如:“我喜欢杜鹃”,可以表达和两个命题。

(4)“三段论”是由两个前提,推出一个结论的推理形式。

例如:。

3.根据所学知识判断。

(1)下面的语句能表达命题的是()A.只有年满18岁才有选举权。

B.能不忆江南?C.多么蓝的天哪!D.请把门关上。

E.你去过杭州吗?(2)下列命题不是真命题的是()A.鲸不是鱼。

B.一个三角形要么是直角三角形,要么是锐角三角形,要么是钝角三角形。

C.若使‘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

D.只要努力奋斗,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4.指出下列各组概念间的关系。

(1)A.看 B.瞧(2)A.瞥 B.看(3)A.瞥 B.仰视(4)A.看 B.仰视 C.俯视二、实践探究“思维规律”部分介绍了三种最基本的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

这些规律的表述是很简单的,但却是前面所谈知识的综合运用,我们在日常思维中往往不自觉地违背这些规律,造成一些病句。

比如:(1)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我是群众,所以我是真正的英雄。

(两个“群众”所表达的概念并非同一,前者是“群众”这个整体,后者指“群众”中的一员。

混同为一,违背同一律。

)(2)严禁触摸电线,500伏高压,一触即死,违者法办。

(违者“一触即死”,自然不能再行法办,违背矛盾律。

)(3)这座山从来没有人上去过,上去的人也从来没有下来过。

(违背矛盾律。

)(4)或者采纳他的意见,或者抛弃他的意见,我都不赞成。

(采纳他的意见与否,二者相互矛盾,不能同时否定,违反排中律。

)(5)编辑同志,您说我的作品不够成熟,显得幼稚,那您就把它当成儿童文学发表吧。

(违反同一律)5.请指出下列句子的逻辑错误,并加以改正。

(1)他是众多死难者中唯一的幸存者。

(2)空军战士的雄姿在万里长空飞翔。

(3)行车速度的快慢是造成这次车祸的重要原因。

(4)隆重纪念五四青年节的到来。

(5)他因为捍卫大家的利益,勇敢地同歹徒搏斗。

6.探究释疑。

(1)一位小学生了解了智能机器人之后,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机器人会不会比人更聪明?”教师回答:“不会比人聪明,因为机器人毕竟是机器。

”学生质疑道:“机器人会看病,而我们都不会,许多人下棋下不过机器人,这不是是说明机器人比人更聪明吗?要是它太聪明了,把人关进动物园怎么办?”这位学生的思维犯了什么逻辑错误?如果你在场,该怎样为他释疑?答:(2)数学家斯摩林,根据莎士比亚的名剧《威尼斯商人》中的情节编成一道逻辑推理题:女主人公鲍西亚对求婚者说:“这里有三只盒子:一只是金盒子,一只是银盒子,一只是铅盒子,每只盒子的铭牌上各写有一句话。

三句话中,只有一句是真话。

谁能猜中我的肖像放在哪一只盒子里,谁就能做我的丈夫。

”金盒上写的是“肖像在这里”,银盒上写的是“肖像不在这盒里”,铅盒上写的是“肖像不在金盒里”。

求婚者可运用什么逻辑规律来猜测?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阅读: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残暴的国王,统治着一个奇怪的国家。

这个残暴的国王颁布了一条奇怪的法令,所有从前线抓回来的俘虏都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你来这里做什么?如果答的是真话,就得用火烧死,如果回答的是假话,就得绞死。

看起来,任何俘虏都难逃噩运。

有一天前线送来了一个俘虏,执法官按照惯例问他:你来这里干什么?聪明的俘虏回答:我来这里是为了被绞死。

听了俘虏的回答,执法官顿时傻了眼,不知道如何是好。

因为如果真的绞死这个俘虏,那么这个俘虏说的是真话,而说了真话是要被烧死的。

可是如果把这人烧死,那他答的就是假话,而说假话的是要被绞死的。

执法官不好处理,只好上报国王裁决。

国王冥思苦想了半天也没想出个办法,最后只好把这个俘虏放了。

这个聪明的俘虏利用真话假话,绞死烧死之间的逻辑推理关系,救了自己一命。

知识运用一、概念1、判断下列各对概念之间的关系。

阿Q---老舍()文学作品---小说()教师---作家()真理---谬误()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鲁迅---《拿来主义》的作者()2、下面对概念的划分正确吗?(1)图书管里有外国小说、古典小说和侦探小说。

(2)今天大扫除,女同学擦玻璃,团员扫地,班干部抹桌子。

(3)词可以分为单音词、复音词、单纯词、合成词、褒义词和贬义词。

二、命题1、有时候,有意识地把握概念和词语、命题和语句之间的关系,可以使我们的语言巧妙而丰富。

体会下面句子的妙处。

(1)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罗贯中《杨修之死》)(2)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

(鲁迅《故乡》)(3)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鲁迅《记念刘和珍君》)(4)可是匪徒们走上几十里的大山背,他们没有想到包马蹄的麻袋片全烂掉在马路上,露出了他们的马脚。

(曲波《林海雪原》)2、分析下列命题错误的原因。

(1)报晓的雄鸡是我们起床的信号。

(2)你这个意见很好,我想没有谁不会不同意。

(3)他要么是个老师,要么是个作家。

(4)出入校门的师生必须出示工作证和学生证。

三、推理1、下列推理正确吗?(1)他普通话说得很好,看来一定是个北京人。

(2 )如果得到老师的表扬,大家的劲头就会更大。

现在没有得到老师的表扬,大家的劲头就没有了。

2、下面的故事运用了什么推理知识?据说有一次,邻人偷了华盛顿家里的一匹马。

华盛顿同一位警官到邻人的农场里去索要,但邻人拒绝归还,并声称那是他自己的马。

华盛顿用双手蒙住马的两眼,对邻人说:“如果这马是你的,那么,请你告诉我们,马的哪只眼睛是瞎的?”“右眼。

”邻人说。

华盛顿放开蒙右眼的手,马的右眼并不瞎。

“我说错了,马的左眼才是瞎的。

”邻人急着争辩说。

华盛顿放开蒙左眼的手,马的左眼也不瞎。

“我又说错了……”邻人还想狡辩。

“是的,你错了,”警官说,“证明这马不是你的,立即把马交还给华盛顿先生吧!”四、逻辑规律分析下面的句子,看看它们分别违反了什么思维规律。

(1)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我是群众,所以我是真正的英雄。

(2)这座山从来没有人上去过,上去的人也从来没有下来过。

(3)或者采纳他的意见,或者抛弃他的意见,我都不赞成。

(4)编辑同志,您说我的作品不够成熟,显得幼稚,那您就把它当成儿童文学发表吧。

(5)我国有世界上没有的万里长城。

(6)说世界上有鬼,这不对,这是迷信;但要说世界上没鬼,也未免武断,因为有些现象还真不好解释。

参考答案:1.(1)本质属性(2)根本属性具体范围(3)运用概念进行判断的语言形式(4)由已知命题得出新的命题复句(5)同一偷换概念改换话题同时都是真的否定另一个同时都是假的2. (该题答案不是唯一的,答对即可)(1)例:母亲、妈妈、娘等词语表示同一概念。

“书”这个词语分别表示“书信”“书写”“书本”等不同的概念。

(2)例:全同关系的如“教师”和“老师”;包含关系的如“数学”和“高等数学”;交叉关系的如“青年”和“解放军官兵”;“矛盾关系”如“生”和“死”;“反对关系”的如“哭”和“笑”(3)“小刚把暖瓶打碎了”“暖瓶被小刚打碎了”“我喜欢杜鹃花”“我喜欢杜鹃鸟”(4)例:学生应该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我们无一例外。

3.(1)ABC(D是祈使句,E是疑问句,都没有明确地做出判断)(2)D (努力奋斗只是实现人生理想的条件之一,仅此一项条件是不够的。

)4.(1)全同关系(2)包含关系(3)交叉关系(4)A与BC是包含关系,B与C是反对关系5.(1)自相矛盾。

可改成“他是众多遇难者中唯一的幸存者。

”(2)概念不明确(词语搭配不当)。

可改为“空军战士驾驶的战鹰在万里长空飞翔。

”(3)自相矛盾。

可改为“行车速度过快(或过慢)是造成这次车祸的重要原因。

”(4)判断不当(句子杂糅)。

可改为“隆重纪念五四青年。

”或“五四青年节来到了。

”(5)推理不当(将目的关系误作因果关系)。

可改为“他为了捍卫大家的利益,勇敢地同歹徒搏斗。

”6. (1)概念使用不明确,“人”既可以指单个的人,也可以指整个人类,应该区别对待。

正确的解释是:机器人可能在某些方面比某些人能干,但他的智能永远不会超过整个人类,因为它的智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2)求婚者可以运用排中律猜中肖像放在银盒子里,从而赢得爱情。

金盒子与铅盒子上写的话刚好互相矛盾,根据排中律的知识,在互相矛盾的两个判断中,必有一真。

根据题意,三句话中只有一句是真话,这句真话应该在互相矛盾的两个判断之中,即不在金盒子上,就在铅盒子上,而银盒子上的话肯定是假话。

既然银盒上的话“肖像不在这盒里”是假的,相反的就可以断定肖像是放在银盒子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