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与学习方式的改善
在实施新课程中如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实施新课程中如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新的课程改革方案也得到了广泛的实施和推广。
相较于传统的课程内容和考试体系,新课程更强调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需求的关注。
通过新课程改革,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还可以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同时,在实施新课程中,教师需要有意识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帮助他们适应新学科、新课程和新教学方式的变化。
一、挖掘学生内在的兴趣点和需求实施新课程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该是主动的、积极的。
因此,在课程实施时,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点和需求,开发相关的教学资源,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比如,将奥林匹克数学、生动的物理、新媒体技术等与原有课程进行融合,更好地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实施新课程要求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的指导者和朋友,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实践和探究,来加深自己的认知并对所学知识进行更深入地探讨。
此时,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式非常重要。
比如,在文化和语文教育中,可以采用影视剧、情境剧、沙盘游戏等方式,拉近学生与学科内容的距离,提高对文学和语文知识的兴趣。
三、建立个性化学习档案课程改革旨在重视学生的差异化学习。
因此,建立一个用于记录学生学习情况的个性化学习档案系统就显得至关重要。
通过这个系统,教师可以得到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兴趣和需求等方面的详细信息。
这样,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发展状况和学习能力,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提高教学效果。
四、组织针对性的辅导活动针对性的辅导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在学科掌握和能力提高的过程中更加自信和有序。
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需要,可以针对性地开展个别辅导、补习、强化训练、科技守护等活动,让学生感知专业辅导和个性化服务的力量,提升学生自身和学科的素养和能力水平。
总之,实施新课程需要全面照顾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为学生提供质量高、内容新、形式多样的教育资源。
论新课程改革下学生学习方式转变
论新课程改革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课程是制约学生学习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的是通过课程的变革实现学生学习的变革,进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在课程改革计划应用于实践过程时,学生的学习方式扮演重要角色。
加强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指导,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改背景下思想政治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因此,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形成与新课改相适应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重要问题。
一、正确认识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可以看出,关于学习方式改革的目标有:倡导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他主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突出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和研究等认知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因此,形成以自主、合作、探究为特征的现代学习方式,既是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和培养模式深层变革的迫切需要和具体表现,又是实践的动力。
1.以自主为特征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的基本特征:学习者参与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掌握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相应调适。
自主学习和他主学习在教育过程中的基本表现形式是“我要学”和“要我学”。
“我要学”是学生基于内在需求而产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它直接来自学生的主体。
对学生来说,其内心深处将学习当成一种兴趣,一种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学习对其来说,不再是一种负担、一种苦差事,而是一种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手段,一种愉快的体验。
“要我学”,则是基于学生的外部需求。
这种外部需求有的来自教师,有的来自社会和家长的压力,都是外部强加的。
这种毫无责任的被动学习,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效果也很差。
新课程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
新课程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人才培养的需求。
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新课程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日益受到重视。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新课程、新教学方式和新学习方式的改革内容及其意义。
一、新课程的改革内容新课程的改革主要体现在课程目标、内容和评价方面。
1.在课程目标方面,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和综合能力。
传统的课程注重知识传授,而新课程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展潜能的培养。
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其在面对现实问题时能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
2.在课程内容方面,新课程注重多元化和实践性。
以往,课程内容主要以书本知识为主,而新课程将社会实践和实际问题引入到课程中。
通过与社区、企业和家庭的联系,使学生接触到真实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3.在课程评价方面,新课程强调过程评价和多元化评价。
传统的课程评价主要以考试为主,而新课程将评价从结果导向转变为过程导向,通过观察、记录和讨论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同时,新课程还鼓励学生进行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例如口头报告、展示、作品展示等,从而更加有效地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新教学方式的改革内容新教学方式的改革主要体现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环境方面。
1.在教学方法方面,新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以教师为中心,而新教学方法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通过讨论、探究和实践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2.在教学手段方面,新教学方式注重多媒体和信息技术的应用。
传统的教学手段主要以教科书为主,而新教学方式将多媒体和信息技术引入到教学中。
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电子教材和在线教学资源,使学生能够灵活使用信息技术来获取和交流知识。
3.在教学环境方面,新教学方式注重创设积极向上的教育环境。
新课程实施中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实施中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汇报人:2023-12-16•引言•新课程实施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要求目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策略与方法•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的角色与作用•案例分析与实践探索目录•结论与展望01引言课程改革的背景与意义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需求新课程改革是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需求的重要举措,旨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深化教育改革新课程改革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旨在推动教育观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全面改革。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提高学习效果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提高学习效率和成果。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更加具备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能力。
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的重要体现,有助于推动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
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必要性02新课程实施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要求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内在的学习动机。
激发学习动机制定学习计划自我监控与调整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明确学习目标和时间安排。
培养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及时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
030201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和合作,分享知识和经验。
小组合作与交流让学生体验不同的角色和分工,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角色扮演与分工教导学生在合作中解决冲突,通过协商达成共识。
冲突解决与协商合作学习意识实验与实践提供实验和实践机会,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问题意识与解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他们主动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教导学生批判性地思考问题,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学习精神03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策略与方法教师应该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以平等、尊重和理解为原则,从而营造出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课程改革方向和改进措施
课程改革方向和改进措施课程改革的总体方向通常是根据国家教育政策、社会需求、学生发展需求以及科技发展等因素来确定的。
具体来说,课程改革可能会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通过课程改革,将学生的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适应社会发展需求:针对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课程改革可以调整课程内容和结构,加强对学生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3.优化课程结构:课程改革可以调整课程内容的顺序和组织方式,建立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学科内在逻辑的课程体系,提高课程的整体性和有效性。
4.引入新技术和新理念: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课程改革可以引入新的教学方法、技术和工具,如在线教育、虚拟实验室等,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
针对课程改革的方向,可以采取以下改进措施:1.加强课程内容整合:整合相近或相关的课程,减少课程之间的重复内容,提高课程的整体性和连贯性。
2.创新教学方法:采用项目式、案例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能力。
3.引入新的评价方式: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形成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发展。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培训、交流等方式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为课程改革提供有力支持。
5.强化实践教学: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通过实验、实习、实训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
6.关注学生需求: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发展方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调整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7.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加强学校与企业、社区等社会机构的合作,将课程内容与实际需求相结合,提高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8.注重学科交叉融合:鼓励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开设跨学科的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9.强化德育教育:将德育教育贯穿于课程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职业操守和社会责任感。
新课程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
新课程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我国的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新课程与教学方式的改革成为了当下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之一。
这种改革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深入研究孩子们的成长特点和需求,提供更合理、灵活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新课程的改革主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首先,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更加重视。
传统教育中很多课程内容都是死记硬背的,缺乏趣味性和实际性。
而新课程的改革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向,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其次,课程内容更加贴近实际生活。
传统教育中,许多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脱节,使得学生无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而新课程的改革强调实践应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再者,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更大的发挥。
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要求学生具备创新能力。
新课程的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操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铺平道路。
与此同时,新课程的改革也促使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
过去,教师主导的教学方式占主导地位,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然而,这种教学方式呈现出一些弊端,比如导致学生缺乏主动性和创造力,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等。
现如今,教学方式的改革已经明显体现出以学生为中心的倾向。
新教学方式的改革主张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鼓励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不再是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的引导者和指导者。
他们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学习方式的改革在新课程的背景下也变得尤为重要。
新课程的改革虽然提供了更灵活、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但是却要求学生拥有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需要从被动的学习角色转为主动学习者,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
因此,学生需要具备一系列创新的学习方式,如互动式学习、合作学习、项目学习等。
新课程改革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一、比较三种课程理念,聚焦课改重点之一:转变学习方式 (2)1.三种课程观的比较 (2)2.新课改视野中的学习方式 (2)二、考察学校教育现状,关注学习方式问题:被动接受知识 (3)1.过于确定的知识容使学生面对狭窄的发展空间 (3)2.过于僵化的学习标准使学生被导入被动学习方式 (6)三、透析现象探究原因,反思深层教育观念:知识观学习观 (8)1.透过知识呈现方式,反思知识观的沿革及其教育意义 (8)2.透过知识学习方式,反思学习观的变化及其教育意义 (13)四、改变课程教学观念,生成新型学习方式:主动探究知识 (18)1.呈现知识容时,为学生敞开主动参与的空间 (19)2.组织学习活动时,为学生提供积极探究的机会 (21)3.促成多向互动时,让学生在合作中提升学习质量 (23)新课程改革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华东师大学伟胜课改重点之一,是要让学生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课堂和书本为“三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为了更好地理解新课改理念,理解它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新要求,我们分四部分进行讨论:第一,首先了解历史上曾经突出强调的课程观和学生、学习方式在其中的地位;第二,考察我国中小学教育中还大量存在的被动学习方式;第三,分析这种学习方式所反映的知识观、学习观等深层观念;第四,探讨如何在新的课程改革中主动改革课堂教学,生成新的学习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对于新课改的理解,与目前仅从课程与教学角度的理解有所不同。
·后者——仅从课程与教学角度理解,更多的是在方法论层面探讨课程设计、编制和评价技术等操作手段,但这些手段本身并不足以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提供充分的保证——因为,采用这些先进手段,既有可能强调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但也有可能更隐蔽地被动接受预定的知识容。
·我们——主要从教育基本理论角度理解,则在本体论、价值论的层面,探讨课程本质及其反映的知识观、学习观,从而更具整体性地将深层观念的变革与具体操作手段的改变结合起来,使学生的主动学习获得更充足的保证。
新课程下的学习方式的改变
新课程下的学习方式的改变转变学习方式、方法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
新的课程改革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合作。
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改进学习方法。
原有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而新课程倡导的是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富有个性的学习方式方法,这样才能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创新能力等。
成功是诱发内部动机最强烈的因素。
追求成功是每一个学生的一种现实体验和强烈的动机趋向。
顾明远教授在《提高民族素质,迎接21世纪挑战》一文中提出:“我赞成让每一个孩子都获得成功的‘成功教育’”,“让学生学到实实在在的知识,自己的兴趣和才能得到发展,获得学习成功的喜悦”。
在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获得成功的体验,这不但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而且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自身实践活动去感受知识,理解过程,掌握方法,把知识烙印在学生心中,让学习获得成功,满足其成就需要。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情,重视学生心中。
让学习获得成功,满足其成就需要。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情,重视学生点滴进步,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学生能将学习方法灵活运用于各科的学习中,并断交通、迁移的能力,将极大提高学习成就,真正“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力的成功的乐趣”。
现代教育理念要求课堂教学要让学生感受过程,习得规律,发展智慧。
而学生的智慧潜能主要体现在学习活动、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技能技巧等方面,也可在实践活动、动手操作、与同伴的交往中得以表现。
学法指导就是要帮助学生开发潜在的聪明才智,发挥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索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新课程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
新课程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变革,教育体制中的新课程、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也在不断进行改革。
本文将探讨这些改革对教育系统带来的影响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
新课程的特点新课程的推出是为了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学生需求的变化。
与传统课程相比,新课程具有以下特点:1.强调实践: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来提高课程的学习效果。
2.综合性和跨学科性:新课程打破了传统学科的壁垒,强调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促进学生的综合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3.个性化和灵活性:新课程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提供了更加灵活和个性化的学习环境。
教学方式的改革伴随新课程的推出,教学方式也在不断进行改革。
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的传授和灌输,而新的教学方式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究。
问题导向教学问题导向教学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通过探究和解决问题来学习的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方式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这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相互支持。
混合式教学混合式教学是指结合传统面授教学和在线学习的教学方式。
通过网络平台和多媒体技术,学生可以自主学习和进行在线讨论,同时还可以参加面授课程和与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学习方式的改革随着教学方式的改革,学习方式也在不断变化。
传统的学习方式注重课堂学习和书本知识的积累,而新的学习方式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
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指学生主动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并独立完成学习任务。
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实践学习实践学习是指学生通过实际实践活动来学习。
这种学习方式通过将课堂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与教学改革—谈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与教学改革—谈学习方式的转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任务,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本次课程改革重点之一,就是要让学生的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改变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多样性的学习方式。
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
本文就学习方式的概念,为什么要提倡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如何实现这一转变以及自己在教学中实施新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采用新的学习方式的感受。
一.什么是学习方式学习方式(learning approach or learning)是当代教育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目前学术界对它的解释并不完全一样,大多数学者认为学习方式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
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索性和合作方面的基本特征。
学习方式较之于学习方法是更上位的东西,两者类似战略与战术的关系;学习方式相对稳定,学习方法相对灵活,学习方式不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极其关系,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
二.为什么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上,忽略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
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提升的过程。
这是学习观的根本变革,学习不是一种异己的外在的控制力量,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精神解放运动。
在这种学习观的改变过程中,首先我们要意识到学生是独特的人,是个完整的人。
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
在教育活动中,作为完整的人而存在的学生,不仅具备全部的智慧力量和人格力量,而且体验着全部的教育生活。
要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来对待,就必须反对那种割裂人的完整性的做法,还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
新课改后学习方式的改革与发展
新课改后学习方式的改革与发展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1“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我们提倡转变学习方式就是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突现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自觉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通过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促进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强调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
培养未来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我国新课程改革以来强调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其主要内容如下:一、自主学习(一)自主学习的兴起与发展新课改后,自主学习越来越引起我国教育研究领域的重视。
其实,自主学习并不是个新思想,它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苏格拉底,他主张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思考和其在学习中的首要地位,但是对自主学习的内容和方式并没有涉及到。
在此基础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卢梭、裴斯泰洛齐等人分别从自我反思、自我调控等方面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20世纪初,自主学习研究进入了实验阶段,较具代表性的有杜威提倡的反省思维、做中学、程序设计教学法和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法。
20世纪60年代后期,随着信息加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等的兴起,对自主学习的研究逐渐系统起来。
我国对自主学习的研究进入系统化阶段是在20世纪七十年代。
教育界在70年代末出现了十一项目与学生自主学习为研究目标的教学实验。
如:上海青浦中学进行的青浦实验,这种教学方式大致包括“诱导——尝试——概括——变式——回授——调节”等步骤;魏书生实施的“六步教学法”:定向、自学、讨论、答题、自测、日结。
国旗下的讲话: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
国旗下的讲话: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
亲爱的同学们:
各位辛苦了!今天,我站在国旗下,带着喜悦和期待,向大家介绍我们学校即将进行
的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的事宜。
作为时代的孩子,我们要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培养适应未来世界的综合能力,需要
改变以往的学习模式,开拓新的教育思路。
为此,学校经过深入研究和广泛征求意见后,决定推行新课程,积极探索创新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将倡导综合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我们将积极推行跨学科教学,打破
传统学科边界,让同学们在学习中更加灵活自由地思考和探索。
同时,我们将引入项
目制学习,通过团队合作和实践探究,培养同学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精神。
与此同时,学习方式也将发生重要变革。
我们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推广在线学习
平台和资源,为同学们提供更加便捷而丰富的学习资源。
我们将鼓励同学们自主学习
和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项目演示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
此外,学校还将注重培养同学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
我们将鼓励同学们进行创新
性的作品创作,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学校将提供相应的创造性课程和活动,促进同学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同学们,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的目的就是要让我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培
养我们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提高我们的创新水平。
我相信,在大家的努力和学校的
支持下,我们一定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
让我们积极拥抱变革,勇敢迈向新的学习旅程!让我们一起努力,开创充满可能性的
未来!
谢谢大家!。
新课程环境下如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环境下,如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程在继承传统优秀的课程思想,吸取西方先进的课程理念,以及建国以来历次基础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和融汇国内最新课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那么,在新课程环境下,如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呢?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地学习。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正如余文森教授所说的“教学是通过师生特定的实质性的互动而生成的,没有互动、没有交往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
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的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
”这里交往的前提在于师生是互动的主体,是平等的,都可以参与课程的生成;这种交往是互动的是师生间的对话、交流、沟通、协商,师生在交往中互相影响;这种交往是互补互惠的,每个人的生活体验、社会经验不同,观察社会的视角和理解的方法不同,必然会相互补充、相互启发、相互促进,从而达到声生生、师生的共同发展。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积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也就是创造性的设计一种开放的,有助于师生合作,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学习氛围。
二、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斯坦豪斯认为:知识的重要特点在于它构成了人们进行思维的材料,知识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作用的重要机制在于理解,而不在于认知和回忆。
所以,要给学生的知识,正是这种能够成为思维材料和思维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增强思维独立性和自主性,能够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能够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学会做人的知识。
新课程改革下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精选教育文档
新课程改革下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中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新课程指导《纲要》要突破以往教改中着重从教师教的方式转变为学生学的方式。
因此,我在教改实验中,就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以下几方面的肤浅探索。
一、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新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就学习数学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过程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
因此,教学设计要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保证教师施教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激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能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新知识。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良好的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活动及习题。
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充分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表达出自己的思考。
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对数学的求知欲和学习数学的兴趣,觉得数学不再是那些枯燥、乏味的公式、计算、数字。
真正从思想上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变“学数学”为“用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股票、利息、保险、有奖储蓄、分期付款等经济方面的数学问题,已日渐成为人们的常识,如果数学教学仍旧视而不见,不管实际应用,恐怕就不合时宜了。
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改变
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改变新一轮课程改革在时代的呼唤下脱颖而出,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而学习方式的转变意味着个人与世界关系的转变,意味着存有方式的转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大力推动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表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新课程指导纲要突破了以往历次教学改革着重研究变革教的方式转为研究变革学的方式。
学习方式的改革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
改革学习方式,实际上是要改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某些陈旧、落后的习惯,是学习领域的“移风易俗”。
当务之急在于建立教学新理念。
由过去的传授式学习变为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的特点,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总来说之,要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真正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水平,学习方式的改革是重要手段。
新教材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水平为重点,以促动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为突破口,使教材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社会需求,突出了人文科学,安排了科学探究,重视了水平培养,删减了单纯记忆的知识且能动态地反映学科的进展。
新教材的“新”主要表达在两点:1.知识体系的“新”;2.教学理念的“新”。
作为承担教育工作任务的我们,为我国从小学到初中的这次教改而快乐,深切感受到假如再不行动起来,那可真正不能做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要树人,是我们中华民族之大要。
树什么样的人,更是我们中华民族之头等大计。
为了实现这个伟大工程,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应该抓住机遇,开拓进取。
新课程改革之根本是呼唤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它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量,关系到师生校园生活的质量,关系到年轻一代能拥有一个什么样的未来,关系到民族素质的提升,关系到综合国力的强弱。
新课程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
新课程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教育理念也在不断地演变。
新课程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成为了当前教育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浅谈关于新课程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的相关观点。
首先,新课程对传统课程的改革是必要的。
传统课程注重的是知识的灌输和机械的记忆,而新课程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全面发展。
新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为目标,通过实践性教学、项目制学习等方式,使学生能够在实际操作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新课程强调跨学科的整合,通过不同学科的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
其次,新教学方式的改革是与新课程改革相辅相成的。
传统教学方式过于注重教师的讲述和学生的被动接受,缺乏交互性和个性化。
而新教学方式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独立思考。
新教学方式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究性和实践性,通过启发式教学、问题导向教学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此外,新教学方式还倡导教师与学生的平等互动,通过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再次,学习方式的改革是新课程和新教学方式改革的基础。
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和方式,是对课程和教学的实际运用和体验。
学习方式的改革,要求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究,从依赖教师转变为独立思考,从机械记忆转变为跨学科思维,从固定评价标准转变为多元评价。
学习方式的改革还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如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有效利用学习资源、总结反思等。
最后,新课程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离不开教育的多方参与。
教育部门应该加大对新课程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推广力度,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指导,提高教师的教育素质和能力。
学校应该为教师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和学习资源。
教师应时刻关注教育前沿,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积极引领学生适应新课程和新教学方式。
新课程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
新课程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摘要】本文将围绕新课程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展开探讨。
在背景介绍部分,将介绍当前教育领域的现状和背景。
接着在将详细阐述新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教学方式的改革、学习方式的变革、实践与评价的创新以及教育效果的评估。
结合实际案例和调研数据,对这些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
最后在将强调新课程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对教育领域的重要性,探讨未来的发展趋势,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阐述,希望能够引起对教育改革的重视,并为未来的教育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教育改革、实践、评价、教育效果、发展趋势、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教育领域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
新的时代背景下,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也需要与时俱进。
在这个变革的时代,新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教学方式的改革以及学习方式的变革成为了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
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传统的课堂教学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学生的学习需求。
需要对教育体系进行改革,以适应新时代的教学要求。
新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它涉及到课程结构、内容设置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调整。
教学方式的改革则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式教学和实践性教育,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学习方式的变革则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新课程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对于教育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未来的发展趋势将是更加注重个性化教育和终身学习,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和更多元化的学习资源。
展望未来,教育将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贡献。
2. 正文2.1 新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新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是教育改革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课改与学习方式改善2
1.过于确定的知识内容 使学生面对狭窄的发展空间
(1)客观真理说
●知识的经典性定义认为,知识是一种具有客观 基础的、得到充分证据支持的真实信念
●学习活动从根本上指向对已有文化成果的掌握, 将学生束缚在权威认同的生活中,却
遮蔽了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质疑问难并
“这时暮色已浓,作家又饿又冷,想着对岸家中, 妻儿还在等他回去想办法买米烧夜饭吃,他一阵心酸, 不仅仰天叹道:‘我平生没有作过孽,为什么就没有 路走了呢?’”摆渡人说:“你这一声叹,比刚才唱 的好听,你把你最宝贵的东西——真情实意分给了我。 请上船吧!”
后来,摆渡人走掉,作家自动地去做摆渡人;他 “觉得自己并未改行,原来创作同摆渡一样,目的都 是把人渡到前面的彼岸去。”
与已有知识被赋予过高确定性密切相关的是, 对学科内容的认识路线和学习结果被标准化,从而 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限于被动地接受这些现成知 识;这突出地表现为许多教师将“教师主导、学生 主体”这种观点奉为突出教师权威地位的金科玉律、 并据此组织教学活动。
相比之下,
学生在前一种情形中难得有机会形成自主的体验 和认识,而在后一种情形中,学生虽然有时候获得 了这样的机会,但其中形成的不同于教师预定标准
案例:《摆渡》(2)
教师在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之后,引导学生 理解课文内容,为此,她出示了三个问题:
(1)怎样理解“摆渡”、“彼岸”的意思?
(2)摆渡人认为作家的“唱”不如“叹”好 听,你认为“唱”和“叹”分别意味着什么?
(3)本文的寓意是什么?
吗?
你读文学作品,有过被“摆渡”的体验
师:这篇现代寓言并不象前面那些课文那样把意义放在课文 中间,它是把意义隐含在故事中间。那你们能不能告诉老 师,这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道酬勤?
天变,道亦变!
山里少年
韩少功:《山里少年》,《文汇报》2003年8月29日第11版。转载于《读者》2003(22)。
我发现凡精神爽朗、生活充实、实干能力强、人际 关系好的乡村青年,大多是低学历的。 老李家的虎头只读过初中,是个木匠,但对任何机 器都着迷,从摩托到门锁均可修理,看见公路上一辆吊 车也要观察半天,是百家相求的“万事通”,自己的日 子也过得很富足。
●如: 上海二期课改提出为学生提供“五种学习经 历” ,就是要把原先的思路倒过来——让教育适 应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让课程适应每一个学生的 发展。 ●学习经历既是学习过程,也是学习目标。
2.新课改视野中的学习方式
(2)新课程中的学习方式 ●学习者与课程的关系: 纯粹的知识永远不能成为课程,知识成为课程的条 件就是学生的参与;只有学生以某种形式与知识发生了 相互作用(而非单向的接受),课程才真正存在。 ●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建构过程成为实施新课改的必要条件。 ——核心: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
●知识的经典性定义认为,知识是一种具有客观基础 的、得到充分证据支持的真实信念 ●学习活动从根本上指向对已有文化成果的掌握,将 学生束缚在权威认同的生活中,却 遮蔽了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质疑问难并结合 已有知识经验自主建构知识的可能性,
也遮蔽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体验、感悟、 提炼学习方法的可能性,从而阻碍了将学习指向改 造现实生活、开拓未来生活的道路。
2.过于僵化的学习标准 使学生被导入被动学习方式
(1)标准化认识路线
与已有知识被赋予过高确定性密切相关的是,对学 科内容的认识路线和学习结果被标准化,从而使学生的 学习方式主要限于被动地接受这些现成知识;这突出地 表现为许多教师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这种观点奉 为突出教师权威地位的金科玉律、并据此组织教学活动。 相比之下, 学生在前一种情形中难得有机会形成自主的体验和 认识,而在后一种情形中,学生虽然有时候获得了这样 的机会,但其中形成的不同于教师预定标准的思考却被 教师当作“噪音”,在教师的“主导”之下被尽力消除, 以便“导”入预定轨道。
案例:《摆渡》(2)
教师在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之后,引导学生理解 课文内容,为此,她出示了三个问题: (1)怎样理解“摆渡”、“彼岸”的意思? (2)摆渡人认为作家的“唱”不如“叹”好听, 你认为“唱”和“叹”分别意味着什么? (3)本文的寓意是什么? 你读文学作品,有过被“摆渡”的体验吗?
师:这篇现代寓言并不象前面那些课文那样把意义放在课文 中间,它是把意义隐含在故事中间。那你们能不能告诉老 师,这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呢? 生:不屈从于权力。 师:他要用什么对待呀? 生:真情实意。 师:他要用真情实意来创作,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吸引 读者,读者才能喜欢他的作品。我们重新打开课本,翻到 第114页,再来把课文的最后两段读一遍。好,齐声朗读, 开始。(生开始读课文:‚作家摆渡,不受惑于财富,不 屈从于权力;他以真情实意待渡客,并愿以真情实意报之。 /过了一阵之后,作家又觉得自己并未改行,原来创作同摆 渡一样,目的都是把人渡到前面的彼岸去。‛) 师:作家用他的创作,用艺术来带领人到达真善美的境界, 这也就是“摆”人的灵魂;除了“摆”人的身体以外,他 还要“摆”人的灵魂。这个题,老师也归纳了一下,(轻 轻敲一下键盘,屏幕上呈现出后面的课件内容)同学们往 这方面思考。现在读一下。(生齐读。)
周家峒的献仁更是个连初一也没读完的后生,忙时 务农,闲时经商,偶尔也玩一玩麻将或桌球,但并不上 瘾,已经娶了个贤慧妻子,见邻居有困难都乐呵呵地上 门相助,走在山路上还哼几句山歌。
与此相反,如果你在这里看见面色苍白、人瘦毛 长、目光呆滞、怪癖不群的青年,如果你看到他们衣 冠楚楚从不出现在田边地头,你就大致可以猜出他们 的身份:大多是中专、大专、本科毕业的乡村知识分 子。 他们耗费了家人大量钱财,包括金榜题名时热热 闹闹的大摆宴席,但毕业后没有找到工作,正承担着 巨大的社会舆论压力和自我心理压力,过着受刑一般 的日子。但他们苦着一张脸,不知道如何逃离这种困 境,似乎从没有想到跟着父辈下地干活正是突围的出 路,正是读书人自救和人间正道。他们因为受过更多 教育,所以必须守住自己的衣冠楚楚的怀才不遇。
见周其俊:《据调查目前我国约30%成年人由父母供养 年轻“啃老族”谁之过》,《文汇报》 2005年7月8日第9版。
二、考察学校教育现状, 关注教学方式问题:探析被动原因
●有变革,也有问题
●特殊认识说 认识性任务成为课堂生活的中心目的; 在实践中又形成了较为明确的可操作程序…… 被局限于接受已有文化知识。
案例:《摆渡》(1) 有四个人(有钱的、大力士、有权的、作家)到了 渡口,要到彼岸去。前三人得以上船的资本分别是钱、 拳头(威胁)和许诺摆渡人‚去做一点干净省力的事 儿‛,而作家‚最宝贵的就是写作‛。在一时写不出 的情况下,作家想唱个歌儿来取得上船的资格,但摆 渡人认为他唱的‚还没有他(指有权的)说的好听‛, 不让他上船。 ‚这时暮色已浓,作家又饿又冷,想着对岸家中, 妻儿还在等他回去想办法买米烧夜饭吃,他一阵心酸, 不仅仰天叹道:‘我平生没有作过孽,为什么就没有 路走了呢?’‛摆渡人说:‚你这一声叹,比刚才唱 的好听,你把你最宝贵的东西——真情实意分给了我。 请上船吧!‛ 后来,摆渡人走掉,作家自动地去做摆渡人;他 ‚觉得自己并未改行,原来创作同摆渡一样,目的都 是把人渡到前面的彼岸去。‛
二、考察学校教育现状,关注教学方式问题: 探析被动原因
具体来说,这体现在两个方面: 1、在学习内容上: 学生所学知识被赋予过高的确定性; 2、在学习过程上: 学生的学习被过分局限于被动接受, 即使这种接受过程呈现出看似很热烈的气氛。
1.过于确定的知识内容 使学生面对狭窄的发展空间
(1)客观真理说
对学习方式的两种理解
①学习方式是 有(事实上的)差异性 的策略方法。
辨析“学习方式” 的两种取向 ① 类型区分 ② 层次区分。
②学习方式是 有(价值上的)倾向性 的动机态度。
(2)区分学习方式的几个维度
取向 区分的维度 学习目的 类型 区分 学习主体的关系状态 学习机制 学习效果 (是否理解) 层次 区分 学习效果 (是否建构) 学习状态 (是否主动) 区分的类型/水平 接受学习(关注结果)、 发现学习(关注过程) 独立学习、合作学习 接受性学习、研究性学习 机械学习、意义学习 表层式学习、深层式学习 (再现式) (建构式) 被动学习、主动学习
2.过于僵化的学习标准 使学生被导入被动学习方式
(2)教师通过“导”消除学生的不同思路
表现之一:对学生言行的反应(见后文)
表现之二:细碎的问题
案例:《正方形的定义和性质 》
表2 各种提问行为类别频次统计表(部分)
行为类别 提出 问题 的 类型 1.常规性管理问题
频次 3
百分比(%) 7.9
2.记忆性问题
4 .当代学生的学习方式
(1)当代青少年的发展特征
信息敏感,探索多方面时尚 压力虽多,乐观面对未来 主见独特,要求平等交往 重视自我,强调个性 …… ……
4 .当代学生的学习方式
(2)理想的学习方式 ①突出强调个体主动性,包括对学习方法的主动反思、对 知识结构的主动整理…… ②以清晰的自我意识、较高的元认知为基础,合理选择、 灵活运用各种学习方式 ——聚焦到两点:动力、 能力 或者说:我要学、我会学
课程 是 经验
2.新课改视野中的学习方式
(1)新课程观的核心——学习经验
●不仅课程内容是经验,而且课程要让学生亲身去经验。 知识、教师等因素是形成经验(课程)的条件,而不是 经验本身。 ●“学习经验”(learning experience)这个术语,是 指学生与环境中的外部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学习是通 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 做了些什么,而不仅仅是教师做了些什么。 ●如果没有将学习内容转化为学生个人经验(名词)的经 验过程(动词),学习就不可能是真正有意义的。
啃老族
2005年,中国社会生活中出现了一个可 能会被载入人类史册的新名词——“啃老族”。 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公布的一组调查数据,我 国有30%左右的成年人依靠父母为其支出部分 甚至全部生活费,有人戏谑地称他们为“啃老 族”。
据报道,“啃老族”可分几类。 ①约20%为高校毕业生,对就业过于挑剔,总认为找不到 满意的工作。 ②约10%是以工作太累、太紧张、不适应为由自动离岗离 职的。 ③约20% 是“创业幻想型”的青年人,虽有强烈的创业 愿望,但没有目标,缺乏真才实学,总不成功,又不愿 “寄人篱下”当个打工者。 ④约10%是频频跳槽者,跳来跳去最后“漂”到无事可做。 ⑤约10%是下岗的年轻人,习惯用过去轻松的工作与如今 的紧张繁忙相对比,越比越不如意,干脆不就业。 ⑥30%是文化低、技能差,只能在中低端劳动力市场上找 苦、脏、累工作,因怕苦怕累索性躺在家中“啃”父母。
3.推理性问题
78
22
74.3
21.0
4.创造性问题
5.批判性问题 学生 回答 的 类型 1.无回答 2.机械判断是否 3.认知记忆性回答 4.推理性回答 5.创造评价性回答
2
0 2 39 45 18 1
1.9
0 1.9 37.1 42.9 17.1 1.0
(3)衡量是否真正实施新课程的重要指标 ——学习方式的具体体现: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有主动参与的机会; ●学生是否利用这些机会主动探究知识; ●学生是否通过合作学习提高学习质量。
3 .理解学习方式的一种思路
(1)“学习方式”的两个方面 和辨析“学习方式”的两种取向
学习方式 的两方面 ① 学习策略 ② 学习动机
新课程改革与 学习方式的改善
华东师大 李伟胜 hdsdlws@ 博客:伟胜教育视线 (可在上搜索)
思考: 决定学生成就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提纲
一、比较三种课程理念, 聚焦 课改重点之一:改善学习方式 二、考察学校教育现状, 关注 教学方式问题:探析被动之因 三、透析现象探究原因, 反思 深层教育观念:知识观学习观 四、改变课程教学观念, 生成 新型教学方式:促成主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