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至民国时期西方音乐对中国音乐产生的影响研究
简论近代时期西方音乐对中国音乐的影响
[论坛]任我Hl?oruin 简论近代时期西方音乐对中[I音乐的影响■李毅(玉溪市艺术创作研究所)亍士近代时期,受到我国政治、经济、社仕会、文化背景以及传统和西方价值观的不同等原因的影响,中西音乐经历了从刚开始的积极影响到中西音乐的对抗,到最后的中西音乐融合中体现中国音乐的民族化过程。
为了更好地研究西方音乐对中国音乐的影响.本文分阶段介绍我国对西方音乐的研究以及分阶段地分析西方音乐对中国音乐的影响,指出现阶段西方音乐对中方音乐主要的影响表现在中西方音乐的有机结合,西方音乐对中国音乐的影响,以此为我国音乐的可持续性发展,尽一点自己的微薄之力。
■我国对西方音乐研究综述(―)早期研究(1906-1937年)鉴于当时赴海外留学以日本最为普遍,欧洲(德国、法国、英国等)次之,美国较少的情况,中国人对西方音乐的了解,大部分也从留学于这些国家的中国留学生中获得(需要说明,西方传教士以宗教为目的的西方音乐传播虽然也是中国人了解西方音乐的一个重要来源,但却与中国留学生对西方音乐带有学术性与研究性的传播有本质的区别)。
女D:1911-1914^和1919-1923年曾两度留学欧洲,回国后任北平师范学院音乐教师,并活跃于北京乐坛与民间乐社中的柯政和,并以他分别于1927年、1928年、1929年在備乐潮)杂志上对德彪西、斯克里亚宾、勋伯格等西方作曲家以及美国爵士音乐带有学术性、研究性的介绍为例.反映了当时我国部分音乐学者对西方音乐进行了接触和系统的研究。
此外,我们还看到了另外的一种现象.那就是由当时生活居住在中国境内的外国人组织的军乐队、室内乐队、管弦乐队、交响乐队演出部分来华的外国交响乐团演岀,以及在华教授西方音乐的教师及其教学等,客观上既增加了我国对西方音乐的了解与认识,同时也为早期的理论研究积累了一定的感性基础。
(二)中期研究(1938~1977年)我国20tf纪中期的西方音乐研究范围仅限于19世纪前后100多年(1790~1910年)的西方作曲家及其作品之中,偶尔涉及巴洛克晚期的作曲家,如斯卡拉蒂、亨德尔等,而对于另外的如西方音乐的源头—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以及其间的中世纪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早中期,与浪漫主义后期至20®纪的音乐内容还暂未展开系统认识和研究。
简述西方音乐文化对中国近代音乐发展的影响
简述西方音乐文化对中国近代音乐发展的影响鸦片战争,西方列强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但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它也打开了中国一直以来固闭自封高傲自大的大门,中国古老的传统音乐文化开始不断的受西方音乐文化的冲击。
西方开始用传教的方式向中国传输某些宗教音乐、记谱法和乐器等等。
在此时,在中国也有人或有意或无意的开始向国人介绍西方音乐。
19世纪七八十年代,在上海英美租界侨居的外国人创建了"上海公共管理乐队",19世纪80年代后半叶在海关总税务署名下创办了"赫德乐队"。
前者全是由外国人组成,后者则是由中国年轻乐手组成。
这是我国出现最早的西方管乐队。
鸦片战争后,以魏源为代表的一些思想家主张推行“自强新政”,强调“师夷长技以制夷”最早标榜“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他们走出国门,向西方学习一切认为可以学习的东西。
一种“向西方学习”的思维方式传遍了中国。
康有为等人于1989年向光绪皇帝上书,向皇帝介绍德国的学制。
大力倡导开办新式学校。
在这个奏折中,第一次明确的提出必须把“歌乐”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科目。
而所谓的“歌乐”就是新式唱歌课。
全国各地建立了不少的新学堂。
很多学堂开设了“音乐唱歌课”随着新学堂的建立。
我国近代学校教育迈出了第一步。
“学堂乐歌”这一名词也随之出现。
并且拉开了中国近现代音乐历史的大幕。
受西方和日本新式教育的影响,一些有识的音乐学者或音乐爱好者用各种方式积极在国内致力于音乐的普及教育。
学堂乐歌虽有一部分是创作歌曲,但大部分的创作方法主要是采自日本、欧美歌曲曲调,因此这些人在传授些西方的曲调的同时也传播了一些较为基础的西洋音乐的知识,比如简单的钢琴弹奏方法和些基本乐理等。
大量西洋音乐文化的传入,使我国音乐文化产生剧变。
学堂乐歌的创作,对后来专业音乐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的推广,也使中国近代产生了最早的一批音乐家,音乐教育家,音乐活动家。
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等人的音乐活动,对促进近代中国音乐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简述西洋音乐文化传入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冲击与影响
简述西洋音乐文化传入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冲击与影响摘要:20世纪初,欧美及日本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文化传入我国,西洋音乐也随着宗教歌咏、新式军乐队建立等形式传入。
随着我国大门的被迫打开,一些西方的音乐文化对我们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冲击我们本民族音乐文化的同时,也对我国的音乐文化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通过传入的途径和乐器来论述西洋音乐文化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冲击与影响。
关键词:西洋音乐;乐器;中国传统音乐;冲击与影响一、西洋音乐文化的传入途径1、从唐朝至清朝,传入音乐以教会圣咏为主,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影响也比较小,清末民初时期,西方音乐传入途径增多,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影响和冲击比较大。
2、西洋音乐文化主要传入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1)基督教宗教歌咏:使信徒们对西方的集体歌咏(包括合唱)等演唱方式、乐谱、乐器(钢琴、管风琴)及西方音乐风格有了直接接触;影响范围不仅是沿海各大城市,还由内地边远省份及少数民族地区;教会学校培养了不少喜爱西乐的中国青年。
(2)新式军乐队的建立:新式军乐队主要是指采用西洋乐队编制的铜管乐队。
不仅应用与军队,还用于礼仪场合及文娱生活。
(清军中旧式鼓吹乐消失,西方铜管不断引起国人的注意。
)(3)新式军歌的发展新式军歌简单易学,鼓舞将士,振奋士气,为中国革命的发展,为取得革命战争的最后胜利,为活跃军营文化生活等发挥出了应有的积极作用。
(为中国革命的发展,为取得革命战争的最后胜利,为活跃军营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
)(4)学堂乐歌。
西方音乐文化传入中国,并产生全国性影响的主要途径,还是随着新制学堂的建立而产生的学堂乐歌。
二、西洋乐器的传入乐器是音乐文化交流活动中的主角之一。
1、在纪20年代中期国民政府收回教育权运动止,传入中国的西洋乐器有钢琴、铜管、单簧管、木管、中号、大号、巴松、萨克管、圆号、风琴、扬琴、小提琴等。
这些乐器传入广东后,有的在教堂演奏,有的在教会学校的音乐活动场所演奏,有的在民间表演场所演奏。
西方古典音乐对中国音乐的影响及融合研究
西方古典音乐对中国音乐的影响及融合研究第一章西方古典音乐对中国音乐的影响西方古典音乐对中国音乐的影响可以追溯到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一段历史。
由于西方音乐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严格的理论体系和复杂的表现技巧的训练,因此很多中西方音乐家将西方音乐的思想和技巧引入到中国音乐中,并且在不断的探索中对中国音乐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1.1 理论影响西方古典音乐在发展过程中建立了严谨的理论体系,这种体系在对乐器音色、音调、节奏等方面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可忽视的成果。
西方音乐理论对于中国音乐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让中国音乐不再只是依赖于自然的和声和节奏,而是寻求更加科学的发展方法。
因此,西方音乐对于中国音乐理论的影响是深刻和持久的。
1.2 技巧影响西方古典音乐的演奏技巧对中国音乐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由于西方音乐的演奏技巧比中国音乐更为丰富多样,因此西方音乐家和中国音乐家之间进行了很多交流和互相学习。
这种交流和学习使得中西方音乐家在演奏技巧上达到了一种新的高度,使得中国音乐表现出更加复杂的技巧和更全面的演绎力。
第二章西方古典音乐和中国音乐的融合随着世界的互联和文化的交流,西方古典音乐和中国音乐之间的融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这种融合不但弘扬了中西方两个音乐文化的精粹,也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审美体验。
在这一领域,中西方音乐家的合作尤为重要。
2.1 乐器合作中国音乐和西方音乐最显著的不同之处在于所使用的乐器。
由于中西方乐器音色和演奏方法上存在差异,因此在乐器合作方面需要进行很多的尝试和探索。
尤其是在管弦乐队的演奏中,中西方乐器的合作更加复杂和挑战性。
但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和交流,中西方音乐家才能在乐器合作方面达到更高的水平。
2.2 曲目融合除了乐器合作,中西方音乐的曲目融合也是音乐家们的常见尝试。
在曲目融合中,音乐家会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古典曲目,并将其与舞蹈、戏剧等形式结合起来,这样观众不仅能听到经典的音乐,还能享受到不同形式的表演艺术。
西方音乐美学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影响
西方音乐美学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影响在中国文化传承中,传统音乐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西方音乐美学也逐渐地传入了中国。
西方音乐美学和中国传统音乐相互碰撞,产生了不同的文化影响和交流,给两种音乐产生了巨大的启示和影响。
一、西方音乐美学与中国传统音乐的区别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音乐美学在音乐传统中的代表性作品、传播过程和美学理论上,都有着明显的区别。
在音乐理论方面,西方音乐美学注重和声、旋律和节拍三个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中国传统音乐则更注重音乐的平衡和谐。
例如,在古典音乐中,波尔多大教堂哥特式建筑所蕴含的和声理念,使得音乐在旋律、和声、节奏上都有着明显的美感。
不过这个和声理念在中国传统音乐中较少体现,在传统音乐中只有独奏乐器或单具有重要音色的乐器,才会注重和声。
二、西方音乐美学与中国传统音乐的影响虽然在音乐理论上有所区别,但是西方音乐美学对中国传统音乐仍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众所周知,西方音乐历史悠久,自古典音乐时代开始,以弦乐器、管乐器为主,曾经发展出许多代表性作品。
而这种器乐曲目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很少见,但是留下了很多的启示。
比如说,古典音乐中的副歌、主歌和前奏等组成部分,在中国的广场舞和农村歌舞中应用较多。
同时,演奏风格上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中世纪流行的、乐队演奏的舞曲,在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各种交响乐、无伴奏合唱中都有体现。
三、西方音乐美学对中国传统音乐创作的启示西方音乐美学和中国传统音乐的交流,根据学者研究,通常通过文学、艺术和哲学等领域进行。
尽管中国传统音乐在和声和旋律上不如西方音乐,但它在中国流传了俯拾即是的千年历程,其音乐理念和民俗特色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例如,在现代音乐创作中,中国传统音乐可以吸取西方音乐美学的音乐元素,并加以创新及转换。
与此同时,中国传统音乐也应该逐渐扩展其音乐元素,如增加和声构成,将传统音乐发扬光大,并拓宽音乐美学的思路。
文化艺术:西方音乐对中国音乐的影响
文化艺术:西方音乐对中国音乐的影响1. 引言1.1 概述本文旨在探讨西方音乐对中国音乐的影响,并通过案例研究和分析来展示中西音乐交流融合的发展历程。
音乐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艺术形式,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音乐表达方式各具特色。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音乐传统的国家,自古以来就孕育着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
而西方音乐作为现代音乐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对全球音乐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探究西方音乐对中国音乐的影响,既有助于理解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思维和创作手法,也能揭示中西文化融合对世界多元艺术呈现所带来的新契机。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五个主要部分,首先是引言部分,介绍文章主题和结构安排;接着第二部分将详细探讨西方音乐对中国音乐产生的影响,包括传播与交流、曲式与风格影响以及创作与演奏技巧借鉴等方面;第三部分通过案例研究,具体分析中西音乐融合发展的形式和实践,包括中国古典音乐中的西方元素应用、西方乐器在中国传统音乐中的运用以及流行音乐中的跨文化交融形式;第四部分将回应并探讨中国音乐对西方音乐的回应与影响,包括现代中国音乐家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中西合璧的新创作趋势和成果展示以及跨文化交流对艺术创新与多元发展的推动作用;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本文的主要观点,并对未来中西音乐交流与融合发展进行展望。
1.3 目的通过深入研究和探索,本文旨在全面了解和阐述西方音乐对中国音乐所产生的影响,并通过具体案例呈现两种文化背景下的艺术交流与创作。
本文希望能够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丰富人们对于多元艺术形式和文化背景下艺术实践的认识,并为未来中西音乐交流与融合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借鉴。
2. 西方音乐对中国音乐的影响2.1 传播与交流:西方音乐对中国音乐的影响始于近代,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和交流的增加,西方音乐开始渗透到中国。
早期的西方音乐作品通过外国传教士和外交官等手段进入中国,从而开启了中西音乐文化之间的交流。
这种传播方式使得中国观众可以聆听到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各类风格、曲式和演奏技巧。
浅谈西方交响乐对我国音乐的影响
中 国交 响 乐 是 经 过 百 年 曲 折 的 发 展 形 成 的 。 中 国 能够 形 成 非 常 正 规 的 、 标 准 的、 完 整 的交 响 乐 与 西 方 交 响 乐是 分不 开 的 。 中 国 交 响 乐 的 出现 、 发展 到 最 终 形 成 正规 的、 标 准的交响 乐. 这 一系列过程 中
乐正规 化 。其 他 类 型 的 中 国音 乐 受此 影 响 , 也 出现 不 同程 度 的发 展 。本 文针 对 西方 交响 乐对 我 国 音 乐 的影 响 进 行 分析 和
探讨。
关键词 : 交响 乐
音乐
影 响
西 方是 交 响 乐 的 发源 地 在 中 国还 未 出 现交 响乐 时 .西 方 交 响 乐 已经 形 成 , 并 成 为一 种 重 要 的 音 乐 形式 。 在2 0世 纪初 ,
交 响 乐 经 过百 年 的学 习与 努 力 . 促 使 交 响
成 完全 是 受 西 方 交 响 乐 的 影 响 中 国交 响
乐的发展. 也 大 力推 动 中 国其 他 类 型 的音 乐 发展 。 因此 , 西 方 交 响 乐 间接 的影 响 中 国 音 乐 的 发展
一
乐队、 演奏 、 指挥 、 创作 、 听众都 有很好 的 成长 , 最终形成正规的、 标准的、 完整 的中
此 中 国 交响 乐形 成 从 中国 交 响 乐 的形 成 来看. 之 所 以 中 国会 出现 交 响 乐完 全 是 受
西 方 交 响 乐 的影 响 。 但 是 , 在 中 国 出现 交 响 乐 的初 期 . 中 国 的 交 响 乐 带 有很 强 的西 方 音. 乐 色彩 。只 能 说 , 此 时是 中 国交 响 乐 形 成 时 期 f 二) 推 动 中 国交 响 乐 发 展 在 2 0世纪 初 , 中国 音 乐 多 了 一种 新 的形式 , 那就是交响乐。 此时, 交 响 乐正 处 在 发 展 的初 期 随 着 时 间 推 移 , 中国交响
浅谈西方音乐对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影响
20世纪初期,我国音乐教育发展刚刚步入萌芽期,西方音乐文化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深深影响了我国近现代时期的音乐发展。
本文回顾了西方音乐对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影响,旨在总结中西方音乐融合的经验,并给予当今音乐教育一定的启发性。
一、西方音乐对中国音乐教育的影响明清以来,近现代中国经历了重大的历史转变,由于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中国的社会经济及意识形态等各方面都受到重大冲击。
当时的社会环境和背景对我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国近代的音乐教育主要来源于西方传教士的传教,传教士们在教堂或宫廷中传授西方教会音乐。
虽然他们的教学内容不是中国的本土音乐,但是,全新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启蒙和推动作用。
在这种背景下,西方音乐开始传入中国,中国的音乐教育进入转型萌芽时期。
此外,一批留学的中国音乐家将西方等国家的音乐和学校制度带回中国,并将其运用到我国的音乐教育中。
他们根据我国的音乐发展现状,对音乐教育的建设与发展提出新的观点。
这些先进的音乐思想对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和指引作用,在国民政府的支持下,相关政策和法令不断颁布,与之配套的教材也日渐丰富,音乐教育建设开始步入正轨。
“五四运动”后,随着西方音乐的传入,学堂乐歌开始大众化,学校对于音乐教育的师资需求比较迫切。
国家和政府教育机构开始重视对师资的培养管理,在学校的基础上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教师教育发展机制与模式,这些举措加速了师范音乐教育和专业音乐教育的发展步伐,也扩大了我国对音乐师资的需求,培养了近现代第一批专业的音乐家和教育家。
萧友梅是20世纪初我国最具代表性的音乐教育家,早年他一直专攻音乐学习,并先后在日本和德国的音乐学校留学,系统地学习了西方音乐表演、作曲理论及其他专业音乐知识。
留学归来后,他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开始创办、管理专业的音乐教育机构,培养专业的音乐人才。
由他创办的我国第一所专业音乐高等学府—“国立音乐院”,将西方音乐带进了中国近代专业音乐教育的课堂,由此我国专业音乐教育开始步入全新的历史阶段。
晚清到民国初期西方音乐对中国音乐产生的影响研究李婷
晚清到民国初期西方音乐对中国音乐产生的影响研究晚清到民国初期,通过外国传教士的传播,外国侨民和外国音乐家在中国的音乐活动,外国音乐团体来华演出,以及中国留学生归国携带等途径,使西方音乐大量传入中国。
新音乐就是指晚清以来随着西洋音乐的传入而逐步建立发展起来的、不同与此前中国传统音乐。
它是清末和近代中国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音乐日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一、晚清——新音乐的初步启蒙1.音乐教育戊戌政变后,梁启超等人积极提倡在学校中设立乐歌课。
1907年起,“音乐”被列为女子师范学堂课程,此后几年间,新式学堂陆续开设了唱歌课,从而在普通学校中形成了一种学校音乐文化的雏形,即以教授新式歌曲和欧洲音乐常识为主要内容的音乐教育。
学堂乐歌的出现标志西洋音乐大规模传入我国并产生巨大影响。
2.音乐创作这时期新音乐的启蒙还体现在乐歌的译配、编创方面。
其显著特点是,它的创作、理论、出版都先起于东邻的日本,首先出现在留日的中国知识分子中。
学堂乐歌的歌词、音乐创作方式等都与传统歌曲有许多不同。
如文、白语言形式兼采的歌词,主要以外国(尤其是欧、日)歌曲音乐作为乐歌旋律的倾向都丰富和发展了传统歌曲的创作。
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译配、发表的《日耳曼祖国歌》3首,1903年曾志忞发表的五线谱与简谱对照的《练兵》、《游春》、《扬子江》等6首歌曲,可视作晚清新式歌曲译配、编创的先声。
通过乐歌的传唱和乐歌为主的学校音乐教育,向中国大众尤其是学生开始较系统的输入西方音乐知识,如传授简谱,介绍五线谱,确立集体唱歌的形式,开始新的歌曲创作等等。
3.音乐思潮这一时期,为新音乐教育而编写的论著,有曾志忞的《唱歌及教授法》(1903年)《教授音乐初步》(1904年)、《教育唱歌集》(1904年)等。
这些为当时的唱歌教学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4.音乐社团当时比较都影响力的社团有中国留学生发起主办的“音乐讲习所”(1902年)、“亚雅音乐会”(1904年)、“国民音乐会”(1905年)等组织。
学堂乐歌时期西方音乐对中国音乐教育的影响共3页文档
学堂乐歌时期西方音乐对中国音乐教育影响“学堂乐歌是清末民初随着新式学堂建立而兴起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音乐(当时称唱歌或乐歌)课或为学堂唱歌编创歌曲。
”①学堂乐歌是随着新式小学中学建立而发展起来,改变了旧式书塾无歌无乐暗哑氛围,为学校音乐教育奠定了基础。
学堂乐歌引进国外音乐品种,是西方音乐在我国广泛介绍与传播开端。
随着学堂乐歌广泛传播,各种西方乐器也逐渐被中国人民所熟悉。
学堂乐歌设课以及面向社会广泛发展,为音乐事业发展提供了音乐人才保证,奠定了专业音乐教育基础。
乐歌引进同时,各类音乐教材也逐渐被撰著与翻译,专业性音乐刊物也慢慢出现。
同时,传统封建乐教思想被批判,宣传提倡普及性国民音乐地位。
学堂乐歌对中国新音乐产生与发展起到了重大影响,在音乐教育体制、音乐教育理论等诸多方面开启了中国新音乐教育先河,是我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启蒙时期,在中国音乐史上具有独特作用与地位。
本文运用音乐传播学研究成果,来阐释学堂乐歌时期西方音乐对中国音乐教育影响。
一、音乐传播学学堂乐歌是20世纪初一次音乐文化传播现象。
音乐传播学是在音乐传播研究基础上形成。
这就说明了人们在认识音乐传播现象、传播音乐文化同时,正在开始理性地认识音乐传播。
而这种音乐传播现象,不是我们简单地理解、当今狭义媒介现象。
②音乐传播学是在音乐学发展过程中,在当代音乐传播媒介迅速发展前提条件下出现。
音乐传播学是音乐学中人们研究音乐文化现象又一个新侧面,这个新侧面就是音乐传播:人音乐传播活动、人音乐传播行为以及这些活动与行为内在运行机制。
因此,音乐传播学研究音乐传播现象本质及其规律。
③二、学堂乐歌时期音乐传播活动(一)中小学学校音乐教育传播。
学校音乐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成为国民素质教育内容之一系统教育。
在“中华民国建立后,教育当局规定‘乐歌’课为学校必修课,并提出对青少年进行‘美育’教育,学校唱歌成为当时社会文化生活中一种新风尚。
”④在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以后,正式颁布开设中小学音乐课,将西方音乐教育引入了中国。
中国民歌有没有受到西方音乐的影响?
中国民歌有没有受到西方音乐的影响?一、西方音乐对中国民歌旋律的影响1. 流行曲调的渗透中国自古以来的民间音乐以流行曲调为主,而西方音乐的流行曲调在近代传入中国后,逐渐融入了中国民歌中。
这一渗透使得中国民歌的旋律更加多样化、丰富。
2. 西方音乐元素的融合西方音乐中的一些元素,如和声、节奏以及乐器的使用方式等,也渐渐被引入到中国民歌中。
这些元素的融合,赋予了中国民歌更加多元化和国际化的特点。
二、西方音乐对中国民歌歌词的影响1. 主题内容的改变西方音乐对中国民歌的歌词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导致部分中国民歌的主题内容发生了转变。
传统的中国民歌着重描述社会生活和家庭情感,而受到西方音乐影响的民歌则更加注重个人情感和爱情主题。
2. 词汇和表达方式的变化西方音乐对中国民歌歌词的影响还体现在词汇和表达方式上。
西方音乐中的一些特定词汇和表达方式逐渐被引入到中国民歌中,使得民歌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更加国际化和时尚化。
三、西方音乐对中国民歌演唱形式的影响1. 舞台表演的引入西方音乐的舞台表演形式在中国民歌中得以借鉴和引入,使得中国民歌的演唱形式更加丰富多样。
舞台表演的引入不仅提升了民歌的艺术表现力,也使其更具观赏性。
2. 西方演唱技巧的影响西方音乐的演唱技巧对中国民歌的演唱形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例如,西方音乐中的呼吸控制技巧、唱腔的运用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民歌的演唱技巧的改进与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民歌在与西方音乐的交流与融合中,无疑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西方音乐元素的渗透使得中国民歌的旋律更加多样丰富,而对于歌词和演唱形式的影响则使得中国民歌在内容和表现方式上有了一定的转变和提升。
然而,中国民歌在接纳西方音乐的同时,仍然保留着其本土特色,这正是中国民歌在交流与融合中的魅力所在。
谈西方交响乐对我国音乐的影响论文
谈西方交响乐对我国音乐的影响论文谈西方交响乐对我国音乐的影响论文西方是交响乐的发地。
在中国还未出现交响乐时,西方交响乐已经形成,并成为一种重要的音乐形式。
在20世纪初,西方交响乐出如今中国,中国才对交响乐有一定的理解。
中国交响乐开展较晚,在西方交响乐形成后经历百年的开展才使中国交响乐形成。
可见,中国交响乐的形成完全是受西方交响乐的影响。
中国交响乐的开展,也大力推动中国其他类型的音乐开展。
因此,西方交响乐间接的影响中国音乐的开展。
一、交响乐的介绍交响乐是指有多件乐器所演奏的具有交响性的音乐。
交响乐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是在18世纪下半叶的西方世界中开展起来的,交响曲开展的长河经历了巴洛克时期、古典浪漫时期、印象时期。
当下,交响乐已经成为代表一个国家音乐程度的重要标志,并且主要应用于国家举行重大事件或重大活动中,象征着美妙、欢乐。
通常交响乐是以交响曲、协奏曲、乐队组曲、序曲和交响诗五中体裁存在的,但是为突出各种乐器的特色,出现梦想曲、狂想曲、进展曲等多种曲风的交响乐。
二、西方交响乐对中国音乐的影响西方是交响乐的发地,随着西方交响乐的盛行,逐渐传播到其他国家。
我国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国家,受西方交响乐影响,促使具有我国特色的交响乐逐渐开展起来。
西方交响乐对中国音乐影响主要表达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促使中国式交响乐的形成我国古代的音乐是以宫廷演奏的形式存在,直到西方音乐进入中国,才打破中国这种音乐形式。
西方音乐真正融入到中国音乐中是在十九世纪。
当时融入中国音乐中的西方音乐主要有宗教歌咏、新式军乐、学堂乐歌等。
此时,融入到中国音乐中的西方音乐并不存在交响乐,主要是以声乐为主的音乐作品。
西方交响乐真正出如今中国是在20世纪初,这一时期正是清朝落寞,民国开展阶段,是以上海公共乐队为代表的中国式交响乐。
1922年,上海交响乐更名/文秘站-您的专属秘书!/为上海工部局交响乐队,从此中国交响乐形成。
从中国交响乐的形成来看,之所以中国会出现交响乐完全是受西方交响乐的影响。
西方音乐史学给予中国音乐研究
西方音乐史学给予中国音乐研究西方音乐史学给予中国音乐研究的帮助不仅仅体现在学习西方音乐的知识和研究方法上,更重要的是在探究中国音乐的本质、特点和取向上得到了启迪和支持。
通过对西方音乐史学的学习和借鉴,中国音乐学者们对传统音乐、古典音乐和现代音乐的研究都得到了很大的推进和深化。
首先从古代音乐的研究入手,西方音乐史学中对古代音乐的研究和重视,为中国传统音乐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在古代音乐的研究方面,西方音乐史学家从古希腊、罗马、中世纪到巴洛克时期的音乐都深入探究,并对其作出了详细、全面的记录和文献整理。
中国传统音乐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音乐体系之一,其历史悠久而有着丰富的文献资料,但由于传统音乐研究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对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及西方音乐史学家。
通过学习西方音乐史,中国音乐学者们更好地了解了古代音乐的演化过程、音乐理论和音乐形式,从而能够更好地对中国传统音乐进行分析和比较研究,并为传统音乐的保护和创新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其次,在古典音乐的研究方面,西方音乐史学作为世界上最为发达和成熟的音乐学科之一,在其研究方法和成果方面也为中国音乐学研究者们带来了很多启示。
在古典音乐的研究方面,西方音乐史学家们通过对音乐作品的细致分析和对音乐创作环境、时代背景的研究,揭示了音乐作品背后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同时从音乐形式、调性和和声、音乐结构、演奏技巧、乐器使用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究。
这种对音乐元素细致入微的研究方法和严谨的文献整理,对于中国音乐学的研究也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例如,在古典音乐的乐曲分析方面,中国音乐学者们可以借鉴西方音乐史学家的研究方法,并将其应用到中国传统音乐的乐曲分析和演奏技巧的探究中去,从而进一步提高中国传统音乐的演奏水平和艺术价值。
最后,在现代音乐的研究方面,西方音乐史学家的研究成果和音乐发展趋势也为中国音乐学研究者们提供了广阔的视野和学术资源。
随着现代音乐发展的不断壮大和多样化,西方音乐史学家们对于流行音乐、摇滚乐、爵士乐、现代舞曲等现代音乐形式的研究也愈发重视。
欧美音乐对中国音乐的影响
163一曲《我心永恒》让我们认识了这位世界级女歌手——席琳·迪翁,她的名字随电影《泰坦尼克号》风靡了中国大陆。
她一袭优雅裹身长裙;一声穿越时空的空灵音质,划破世界上空,刻进每个喜欢音乐的朋友们心中,唱响在每位音乐人和喜欢歌唱的人的口中。
音乐是无国界的、是世界的,它以七个音符开启了人们的心声。
近年来,电视综艺推出很多类似“好声音”这样的真人秀栏目,不仅让我们发现了很多演唱天才,更让观众朋友们对音乐的认知度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从中国古代的吟诵到原生态的和声组合,再到对欧美歌曲的模仿和演绎,让人除了一饱耳福以外,更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歌曲”所谓歌曲,即是由歌词、音乐和演唱者三个一系列的组合完成的音乐。
中国歌曲的歌词讲究的是诗词格律、平仄韵脚;音乐的地方特色、节奏、旋律规则;加之演唱者的三度演绎,最后赢得观众的热烈掌声,从而完成了整个音乐的全过程。
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早期的音乐应属“民俗音乐”。
起源于公元前六千多年的母系氏族社会,多产生于劳动中,统称为“劳动号子”;“通俗音乐”源于本世纪,自1961年《城市小调歌曲》集中了各民族、各地区的民间小调、小曲,如《凤阳花鼓》《绣荷包》《天涯歌女》等等,都属于通俗音乐;“美声音乐”则属于舶来音乐,兴起于三四十年代,由我国音乐人赴西方国家学习和西方歌唱家来我国演出传播开的。
从那时开启了美声唱法的先河,并有了高、中、低音的演唱方式。
说起欧美音乐,它的历史非常悠久,在众多的比赛中,演唱欧美歌曲的歌手也争先恐后展示自己对歌曲的演绎。
想唱好欧美歌曲第一就是语言。
不仅要求演唱者对英文要有娴熟的掌握,更要做到在与音乐结合时能够游刃有余的控制。
俗话说“以声带情”,每一首歌曲的演绎,不能平铺直叙,要声情欧美音乐对中国音乐的影响并茂的演唱才能满足观众的欣赏水平,才会具备感染人的艺术魅力。
西方音乐具备了诸多演唱和表演技巧,他们的音乐源于教堂。
早在欧洲13世纪中期,人们齐聚在教堂礼拜,在礼赞上帝的时候产生了一种叫音乐的艺术样式,有了圣咏旋律唱诗班。
浅议西方民族音乐对我国民族音乐的影响-模板
浅议西方民族音乐对我国民族音乐的影响摘要中国的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智慧的集合体,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加大了与世界的交流,同时多元文化的入侵也更加严重,相对于外来文化的互补,本土文化出现自强的一面是很正常的。
中国的民族音乐在与外来文化的多年碰撞交流中不断快速向前发展。
表面上看来,中外文化的交流是一个互相吸收互相拉扯的过程,但其本质是两种文化互相交合的过程。
本文主要通过对爵士乐与摇滚乐对中国音乐产生的影响分析,阐述了西方民族音乐对中国民族音乐的相关影响。
关键词:西方民族音乐我国民族音乐发展影响音乐作为一个洗礼灵魂的神圣介质,它的存在是没有国界限制的。
但是,音乐却有着很明显的地域特色,因为对于每一个地域来说,都有其独立特定的语言来诠释音乐,比如中国单旋律思维的音乐和西方和声化思维的音乐有着明显的不同。
中国的音乐确实很美,这个观点在很多西方人眼里依然成立,但是并不意味着所有的西方人都能够赞同这一点,当前还有很多西方人没有从本质上认可中国音乐,或者说中国音乐顶多算是域外音乐,仅此而已。
一、中古民族音乐的发展西方音乐传入中国,始于鸦片战争。
其在经过“洋务运动”、“变法维新”、“辛亥革命”等一些运动的影响下,以及在20世纪初很多的音乐人士或者可以说是音乐家,诸如李叔同、青主、萧友梅等在国外研读回归后所带来的传播。
这时西方音乐的技法、形式、内容、理论等在我国便有了广泛的运用和宣传。
针对西方音乐的进入,对于中国音乐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同时也是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契机。
在我国的民族音乐全方位受到西方音乐冲击的同时,也使得中国的一些仁人志士对中国音乐的发展有了长足的思考。
在20世纪初,面对中国音乐该何去何从的问题,中国的仁人志士展开了较为激烈的争论,同时也产生了意见分歧的各大派别:有以主张“复兴雅乐,不闻西乐”的“国粹派”,他们采取强烈的抵制西方音乐入侵的态度;再者就是主张全盘西化的“崇洋派”,他们以为中国的音乐比较落后陈腐,而西方音乐是新鲜的、世界上最为先进的音乐,属于严重的西化;当然还有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中西交合”的派别。
[探讨,晚清,民国,其他论文文档]探讨晚清到民国初期西方音乐对中国音乐产生的影响
探讨晚清到民国初期西方音乐对中国音乐产生的影响论文关键词:西学东渐西洋学堂乐歌论文摘要:西学东渐将西方近代各种学术上的新成果带入了中国。
西洋音乐文化更是大规模地传入,这使中国传统音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并形成了新的发展态势。
清末民初,当时的改革家们主张废除科举等旧制度。
效法欧美。
建立新型学校,教育当局规定“乐歌”课为学堂的必修课,并提出,对青少年进行“美育”教育,学校唱歌成为当时文化生活中的一种新风尚。
于是一批新型的学校逐渐建立了起来。
当时把这类学校叫做“学堂”,把学校开设的音乐课叫做“乐歌”科。
“学堂乐歌”的产生和发展。
标志着我国主义新文化在音乐领域里露出了幼芽。
为后来音乐文化的普及及群众歌曲形式的确立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西方音乐文化的早期传入中国自汉唐以来,已同东方各国建立了广泛的音乐文化交往,但同西方音乐文化发生联系则是到元代才开始的。
元代在当时的京城大都曾设立过天主教堂,并开展了“咏唱”活动;中统年间还有被称为“兴隆笙”的古制管风琴传入宫廷。
明代万历年问,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中国,向宫廷进献了当时流行于欧洲的击弦古钢琴。
入清以后,西方传教士来中国日益增多,西方音乐的乐理及乐器也渐渐流入中国,由于康熙特别喜好西乐,对于擅长音乐的教士徐日升甚为喜好,并曾希望以西方律学来改进中国音乐,编成《律吕正义》一书。
然而总的来说,西方音乐在古代的传入既不广泛。
对我国的社会音乐生活也没有产生多少实际的影响。
最早西方音乐的传入包括宗教歌曲、军乐队等。
由于基督教的传播,一些宗教歌曲成为最早开始传至中国人的西方音乐。
但无论是教会音乐,还是洋务运动后的西乐东组,包括当时偶有西方音乐家来中国举行音乐会,甚至于在1881年西方人在上海还组成了用于仪仗的铜管乐队,由于中西方音乐情趣等观念的差异,传入中国的西方音乐仍然没对中国的音乐生活产生什么重大影响。
西方音乐真正在中国得以传播,并催发了中国产生有别于传统音乐的新兴音乐文化,是在本世纪初的学堂乐歌兴起之后。
清末民初音乐教育问题研究
清末民初音乐教育问题研究清末民初是中国现代音乐教育的重要历史时期,其间中国音乐教育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特征,随着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变迁,音乐教育不断受到各种不同的外来影响和内部推动,呈现出复杂多变的发展轨迹。
本文将重点探讨清末民初时期音乐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对中国现代音乐教育的影响。
一、外来影响与中国音乐教育的接受在清末民初时期,西方音乐文化对中国音乐教育的影响非常深远。
这种外来文化的介入,起初引起了中国社会的抵制和反感,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们的意识觉醒,中国人们开始更加积极地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
一方面,一批中国年轻人开始积极地学习西方音乐知识和技能,他们走出去到外国学习,或者在国内专门的音乐学校学习,接受训练和研究。
这些年轻人在接受西方音乐训练的同时,也积极地将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音乐相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混合音乐文化。
另一方面,西方音乐文化的传入也促进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和创新,许多中国音乐家开始尝试将西方音乐理论和技巧与中国传统音乐结合起来,尽可能地延续传统音乐的特点,经过长时间的磨合,形成了一种新的音乐风格。
这种新的音乐风格为中国音乐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二、中国音乐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尽管清末民初时期的中国音乐教育经历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和内部的改革,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1. 教材与师资:当时,中国的音乐教育教材十分匮乏,无法满足学生对音乐领域的探求和研究。
同时,师资力量也比较匮乏,很难找到适合的人才来教授音乐课程。
2. 规范性问题:由于缺乏完善的规范性体系,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导致教学质量参差不齐。
3. 学科设置和课程设置不合理:由于中国现代音乐教育起步较晚,缺乏成熟的教学经验和理论基础,导致一些学科和课程设置不够灵活和科学。
4. 教学方法不合理:当时的教学方法也很古老,大多数老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比如通过口头授课、演示等方式告诉学生如何演奏音乐,这种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培养并不够全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晚清至民国时期西方音乐对中国音乐产生的影响研究
作者:刘艺华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0年第17期
摘要:学堂乐歌是20世纪中西音乐文化交流的最初的新生事物, 它伴随着清末民初的社会变革而诞生。
本文从学堂乐歌的产生、发展与意义论述了晚清至民国时期西方音乐对中国音乐产生的影响作用。
关键词:学堂乐歌产生意义
作者简介:刘艺华(1978—)女,河南巩义人,安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音乐教育教学与研究。
一、学堂乐歌的产生与发展
(一)学堂乐歌的产生背景
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音乐文化。
1840年鸦片战争前夕,同广大人民群众的音乐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民间歌曲、民间歌舞、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和民间器乐等五大门类的传统音乐,都已积累了大量丰富多彩的遗产,各自形成了数以百计的乐种、曲种和剧种。
传统音乐和遗产确实是丰厚的,但同当时突飞猛进、获得高度成就的西洋音乐相比(1840年前后正是西欧浪漫乐派和俄国格林卡等活动的盛期),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却又显得停滞和落后了。
经过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 — 1778)和裴斯泰洛齐(Johann Heirich Pestalozzi,1746 — 1827)之后逐渐完备起来的欧洲音乐教育理论及实践,起初在德国、奥地利颇受重视,美国在1830 年后也引入欧洲的理论。
广义上外国教育的实践在17、18 世纪即已由传教士传至中国,但外国音乐教育理论及实践则是20世纪初由一批早期留学国外的中国知识分子引入的。
而且,传教士们带入中国的西方音乐文化时间虽早,但在中国社会的传播和对中国民众产生深入影响却是在20 世纪。
自19 世纪下半叶以来,西方思想文化潮水般地涌入中国。
国内新式学堂的设立成为日本、欧美音乐教育体制着陆的温床。
从对外国学校开设音乐课的体制、教材、教学法借鉴在中国留学生以其崇高的使命感的传播之中,在引入之后的若干年的发展进程中,我们尚可看出:一些自成体系的教育体制仍有着明显的特征。
在西方文化思潮激荡下的中国音乐教育实践,主要表现是,形成以“学堂乐歌”为代表的初具规模的学校音乐教育模式。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出现了学习西方的洋务运动。
自1860 年起,清政府为抵御外辱,为培养急需人才,开办了新式学校。
尽管在这些学校中,没有近代意义上的学校音乐教育,但客观上为中国近代学校音乐教育的出现作了教育体制上的准备。
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彻底破产。
一次又一次丧权辱国的条约,迫使政治精英们认识到,只有向日本学习,走西方的路,才能避免亡国的危险。
由于地域、交通运输和通讯的局限,中国人看到的世界首先是日本那块“扶桑岛国”,于是效仿日本成了一时之风。
以康有为和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极力鼓吹“变法维新”,主张效法日本学习西方科学文明,积极提倡在学校中设立乐歌科,发展音乐教育,记述乐歌作者和评论作品,提出改革音乐的主张。
康有为主张:“远法德国、近效日本、以定学制”;梁启超认为:“今日不从事教育则已,苟从事教育,则唱歌一科,实为学校中万不可缺者。
举国无一人能谱新乐,实为社会之羞也”,“乐堂渐有发达之机,可谓我国教育界前途一庆幸”。
为建立全国范围内的近代学校制度,清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章程。
其中,清朝廷在接受“戊戌变法”、“义和团”、“八国联军侵华”等一系列事件的教训之后,于1901年颁布实行“变法新政”的决定。
于是,在国内译自日本的各种各样的唱歌书得以陆续刊出,国内许多新学堂逐渐普遍开设了“乐歌”课。
此外,从1902年后不断有人志愿到日本及欧洲专学或兼学音乐(如萧友梅、高寿田、冯亚雄、陈从志、路黎元等人)。
至1912 年中华民国政府建立后,政府教育当局又明令规定“乐歌”课为中小学校的必修课,并提出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唱歌已成为当时社会文化生活中的一种新风尚。
这些新的歌曲,当时统称为“乐歌”课,后来音乐界将这时期的学校歌曲统称为“学堂乐歌”。
(二)学堂乐歌的发展
学堂乐歌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辛亥革命以前的近10年;辛亥革命以后的近10年;“五四”运动以后至全国解放以前。
第一个阶段可以说是它的逐步萌发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由于是将对学堂乐歌的编写和传播直接同宣扬“富国强兵”的爱国教育和所谓“军国民教育”相联系,大家对此赋予很高的热情,也产生了一批具有明显爱国倾向的、对当时社会引起不小影响的、优秀的学堂乐歌代表作。
第二个阶段是它比较顺利的向全国普及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开始大家对新的共和国的诞生表现了由衷的欢迎和很大的期望,但不久又对在新的条件下所发生的种种复杂的政治斗争缺乏精神准备,因而反映在学堂乐歌中的题材内容是从关心政治到逐步回避政治、开始较多地注意联系青少年的生活现实和他们的审美要求、并相应产生了一批与之相连的学生特点更鲜明的作品。
第三个阶段则是它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延续,由于这时在学校中的音乐课一般均已改称为“音乐课”,因此对它的称呼也就不再沿用“学堂乐歌”,而改为“学校歌曲最初的学堂乐歌基本上是一种填词歌曲, 选用的曲调大多是欧美和日本的歌曲曲调, 如李叔同作词的《送别》就是采用美国作曲家的约翰õ德维作曲的《梦见家和母亲》的曲调填词(并配钢琴伴奏) 而成;另外还有沈心工用民歌《孟姜女哭长城》填词的《缠足歌》; 李叔同用民间器乐曲《老八板》填词的《夕歌》、《祖国歌》等。
二、学堂乐歌的意义
随着学堂乐歌的发展,以学堂乐歌为基础所产生的国民音乐教育形式成为我国音乐教育的主要形式。
国民音乐教育形式与我国学堂乐歌之前的音乐传承有着根本的区别。
学堂乐歌以
前的音乐教育如民间艺术家的师徒传承或宫廷挑选培养为宫廷宴飨祭祀的乐师等都采用选择和淘汰的方式来选拔音乐人才,受教育的范围就有很大限制,通过不断的筛选和淘汰最终把受教育的权利留给极少数人,并不考虑社会对音乐的参与和投入。
相反,它不断地选择与淘汰教育对象,在客观上抑制了社会学习音乐的热情,在这种教育中教育只作为手段,不直接作用于社会,而国民音乐教育则采用吸引与激发的方式来引导教育对象对音乐的参与和投入,在这种教育中,教育本身就是目的,直接作用于社会。
另外,由于学堂乐歌的出现, 各种西洋音乐如西洋歌曲及钢琴、提琴、手风琴等乐器、还有基本乐理及五线谱、简谱的记谱法才接踵传入我国。
它在一部分新知识分子和学生儿童中传播了初步的近代西洋音乐知识, 介绍了简谱和五线谱乐理, 特别是使简谱得到普及, 而且还使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即群众集体唱歌的形式在我国得以确立和发展,为后来我国的军歌、工农革命歌曲以及群众歌曲体裁的发展开了先河,并流传下来一些以后继续得到运用的歌调, 因此, 它不失为一次具有启蒙作用的音乐运动。
西方传教士以一百多年的时间传播教会音乐, 但对于中国广大人民群众音乐生活的影响是微弱的。
而乐歌活动却在短短的十多年中, 使来自西方近代音乐知识得到较广泛的传播。
并由此产生一种在中国前所未有的新的音乐形式, 使一部分人民群众的音乐生活发生新的变化, 其原因就在于它是由我们自己去拿来的, 并且同时代的进步潮流和人民群众的要求结合了起来。
同时,从中国歌曲教育史上看,学堂乐歌作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的一种特殊体裁的歌曲,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许多文情并茂清新俊逸的乐歌至今还为人们所传唱,一些关于声乐演唱的基本要求在今天仍可借鉴。
1992年11 月16 日,20 世纪华人音乐经典系列活动委员会通过,将杨度作词、沈心工作曲的乐歌《黄河》、李叔同作词作曲的乐歌《春游》选入《二十世纪华人音乐经典》,更是对当时的音乐家们和学堂乐歌运动的最有力的肯定和最高评价。
总之, 学堂乐歌是20世纪中西音乐文化交流的最初的新生事物, 开中西音乐交流之先河, 它标志着中国新式歌曲的诞生。
它的意义和对后世的影响是不能低估的。
学堂乐歌的出现是时代的需求所使然。
它迈出了中西音乐结合的第一步。
过去我们对学堂乐歌在开创本世纪中西音乐融合的意义和作用的评价是不够的, 今天看来, 正是世纪之初学堂乐歌运动的开启, 才把当时处于封闭状态的中国音乐引向了新的发展阶段, 它对中国音乐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当时艺术家们通过对学堂乐歌的创作、编配、推广、介绍等各方面的辛勤劳动, 为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为新音乐创作和西方音乐迈进我国搭起一座不朽的桥梁, 为中西音乐的交流做出了卓越贡献。
作为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开端,它的启蒙意义也是毋庸置疑的。
参考文献:
[1] 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2年(第二次修订版)
[2] 钱仁康:学堂乐歌考源[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5月第1版
[3] 张静蔚:中国近代音乐史料[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第2版)
[4] 俞玉滋、张援: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文选[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