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课程校本化

合集下载

国家课程校本化

国家课程校本化

国家课程校本化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中小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

” 同时,在国家颁布的各学科课程标准中都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一组成部分。

课程资源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概念,其意义范畴宽泛,既包括为人们所熟悉的传统意义上的教材,也包括大量的非教材的却是课程有机组成要素和实施条件的软硬件资源。

要想提升教育质量,确保课程标准在各个层面上予以实现,当下,我们最低要求的国家课程、以及具有乡土特色的地方课程,体现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特别是新课程开设的综合实践活动更离不开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大量课程资源的支撑。

在某种意义上合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是课程改革顺利实现预期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然而,长期以来,国家课程作为主要课程存在形态,导致中小学教师产生了课程依赖,不愿意也很难根据课程标准独立地科学的开发各类课程资源。

十年的课程改革,这种现状有所改变,但依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课程资源开发主体单一,过于重视和依赖少数专家开发的教材,而忽视了学生、教师、家长和社会等对于课程的参与;在课程资源实施的空间中,仅仅将教学局限于课堂,课堂成为唯一利用课程资源的场所,忽视课堂以外空间的建设;只注重校内各种资源的利用,而忽略了校外各种便利课程资源的开发等问题,这些都使得我们的课程资源开发水平处于较低的层级上。

同时在教育理论界,课程资源的开发问题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概述校本课程即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

按照现代课程分类理论来考察,校本课程并不是一种课程类型,而是属于课程管理方面的一个范畴,是正在形成之中的同我国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一个组成部分,即中小学新课程计划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我国的校本课程是在学校本土生成的,既能体现各校的办学宗旨、学生的特别需要和本校的资源优势,又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紧密结合的一种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课程。

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

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

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旨在在国家课程框架内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同时也允许学校开发校本课程。

我们学校致力于根据学生基础和差异,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使其更符合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我们学校的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坚持以实现国家课程的教育目的为前提,同时依托校情和学生发展的个性要求,着眼于教师群体对国家课程的修正与整合,从而实现校本课程的特色化。

为了准确定位校本课程建设,我们需要厘清国家课程改革的内涵。

课程改革包括国家地方课程的科学高效实施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实践。

我们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选准突破口,抓好学校实施的课程的整体优化,将课程方案进行校本化的实施,使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在学校实践中得到贯彻落实。

国家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决定了通过“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途径、构建“学校课程教学体系”的重要性。

同时,“统一的课程标准”与不同群体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又决定了“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重要性。

新一轮课程改革所颁布的“课程标准”本身所具有的“刚性与弹性的结合”,又给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留下了可能性。

因此,“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不但必要,而且可行。

我们学校的校本课程依据学校课程规划和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构建了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

我们实行学分制管理,走班式运作,自主性选修课程与限定性选修课程组合。

自主性选修课程由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拓展型、探究型课程与活动组成,主要包括人文素养类课程、艺术类课程、身心健康类课程、研究生活技能类课程、报告讲座类课程及社会实践类课程等等。

通过这些校本课程的开发,我们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研究机会,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机会,丰富了学生的研究体验,深受学生欢迎。

学生们表示“校本课程的开设,为我们提供了选择课程的机会。

上自己喜欢的课,学起来特别开心”。

为了找准校本课程的切入点,我们认为课程方案的校本化实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论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论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论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近年来,教育改革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其中,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被视为教育制度的重要改革之一。

本文将从校本化的定义、校本化的原因、校本化的实施措施以及校本化的展望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校本化的概念。

校本化,是指将国家课程标准与学校实际情况相结合,根据学校自身特点和需求进行课程设置、教材选择、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调整和优化。

校本化的目的是提高教育质量,满足学生的需求和整体发展要求。

那么,为什么要进行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呢?首先,国家课程标准无法完全适应各个学校的差异化需求。

每个学校的师资力量、学生特点、地域文化等因素都会影响对课程的需求和优先级。

通过校本化,学校能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其次,校本化可以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教育应该是贴近生活、开拓思维的过程,而国家课程标准有时过于理论化,难以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通过校本化,可以根据学校所在地的社会背景、学生的兴趣爱好等因素进行调整,使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需求。

针对校本化实施的具体措施,我们可以从课程设计、教材选择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调整。

首先,课程的设计应该注重学生的发展需求和兴趣引导。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阶段,合理设置课程目标和内容,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其次,教材的选择也是校本化实施的重点之一。

学生是课程的主体,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兴趣爱好与教材的选择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和需求,选择适合学生的教材,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再次,教学方法的选择也要与校本化相适应。

不同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各不相同,针对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

最后,我们来展望一下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未来。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将进一步推进。

为了促进校本化的落地实施,学校和教育部门需要加强合作,建立完善的课程管理体系,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

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

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

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即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和社区的特点和需要。

在坚持国家课程改革纲要基本精神前提下,学校根据自身性质,特点和条件,将国家层面上规划和设计的面向全国所有学生的书面计划的学习经验转变为适合本校学生学习需求的实践的学习经验的创造性实践,包括学校本位的课程整合、教材的校本化处理,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和个性化加工及差异性的学习评价等多样化的行为策略。

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基本要求:
国家课程在学校文化基础上的融合与构建
国家课程校本化的结合点:(国家课程体现着国家的意志;校本化则体现着学校理想)
结合点一:国家课程校本化与学校文化相结合。

(加强名师工程建设:给位置、给任务、给政策、给机会)
结合点二:国家课程校本化与教研团队相结合。

(课本永远是落后的)
校本化的意义:知识是种子、课堂是实验田、课本是说明书、学生是土壤)问题:1.知识用什么呈现方式最符合学生需求?
2.教材原有的知识体系能不能重新构建?
3.课程与课程之间如何协调?
结合点三:国家课程校本化与教师个人相结合。

(结合名师工程建设)
只有把国家的课程理想内化为教师的职业理想,形成和教师特点高度融合的个性化课程,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才可能看到希望。

结合点四:国家课程校本化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高效课堂与学科育人相结合总体考虑)
结合点五:国家课程校本化与智慧备考相结合。

(校本课程应中考思想而生)结合点六:国家课程校本化与教学评价相结合。

(建立健全新的创新)。

国家课程校本化

国家课程校本化

国家课程校本化课程是人类生命意义上的历代创造之积累、选择、重组和更新,是人类过去经验有选择、有组织地作用于当下的中介,也是社会的主流价值有意识、有目的地作用于学习者个体的中介。

它本身就是文本化的文化,所以,如何经过筛选、组织,进入学校教育教学,即公共课程经过校本化,在教育教学中落实具体的育人价值,是所有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必要性分析国家课程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统一课程,它体现国家意志,是专门为未来公民接受基础教育之后所要达到的共同素质而开发的课程。

国家课程具有统一规定性和强制性。

正是由于这种特点,国家课程在实施方面必须走校本化之路:1、目前的课程体系仍旧是学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不足;仍旧是知识课程为主,动手课程不足;选择性有增强但与学生适应还有差距。

课程的设置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目前这种单一的以国家课程为主的课程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过去有360行的说法,目前据中华英才网2006年发布的各类职位分析,仅叫得出名字的职业就有1838种,随着社会的进步,一直会有新的职业产生,有些职业还没有被定义,也许就在每一分钟,每一钞钟都会有一种职业在消失或者在生成。

社会需求的多样化与课程设置的单一性之间存在着严重的矛盾。

2、国家课程注重的是普适性,很难考虑到学校、学生的个别差异,满足多样化的需要。

国家课程要面向全国,故容易导致与地方教育需求脱节;主要面向所有学校,容易与学校办学条件脱节;主要面向全体学校教师,容易与学校教师脱节,容易与学科发展脱节。

国家课程必须面向全国和面向全体学生,必须确保所有学生学习的权利,从而获得一个积极的有责任感的公民实现自我价值和自身发展所必需的技能和态度,因而国家课程的标准不就宜太高,通常是中等偏下,这样就可以保证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国家课程的标准,从而避免因标准过高而将那些处境不利的学生排除在外,这也是国家课程最显著的特征。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指导性意见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指导性意见

1-2-15天马高中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指导性意见必修课程(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就是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执行必修课程,反映了课程实施的调适取向和创生取向。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必修课程的校本化实施进入学校教育的实践领域,成为中小学推进素质教育、彰显学校特色的重要途径。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校为教师创造性实施必修课程提供指导,为必修课程校本化实施,落实“精品化、特色化、国际化”的办学理念,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为我校各学科课程决策与规划提供依据,特制定本意见。

各教研组应根据本学科教学实际,研究实施办法,认真组织实施。

一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出发点1.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突现我校的办学特色“精品办学,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让学生学会学习。

”因此,在国家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强化学生学习目的性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教会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2.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必须从本校学生层次差异悬殊的实际出发,认真贯彻因材施教原则,落实分层教学。

3.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重点在课堂,各教研组和全体教师要认真研究课堂,切实打造高效课堂。

二编制学科课程标准实施要点各教研组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和近二年的高考考纲,明确课程教学目标,结合学校班级学生实际针对差异,编制《学科课程标准校本实施要点》。

《要点》要针对学生差异作分层设计,分层分为竞赛班、北大班、创新班、普通班四个层次。

例:上海普陀区桐柏高级中学《数学课程标准》实施纲要(节录)普陀区桐柏高级中学《数学课程标准》实施纲要(节录)﹡普通班:要求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并能用集合与命题的语言在解不等式、函数等问题时灵活运用;﹡英特班: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集合的“子”“交”“并”“补”的运算和命题的四种形式,并会简单应用;﹡美术班要求学生了解集合与命题的定义,理解集合的简单运算,知道四种命题的形式;﹡加强班理解集合意义,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定义,会集合基本运算.学习集合的有关概念和表示方法,以及集合之间的关系和基本运算,初步掌握基本的集合语言,了解集合的思想方法。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策略探究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策略探究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策略探究摘要:新一轮课改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高质量发展迫在眉睫,社会大众需要各个学校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即校本课程的迸程。

但是目前我国的国家课程校本化存在一些问题,我区正开展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途径探究,个人以学习的态度,就对国家课程校本化的相关概念、实施的必要性,以及实施的有效策略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策略1.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内涵、定位、特点。

国家课程校本化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对国家课程和当地课程校本化的改革,通过学校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更适合学校师生的实际情况;二是学校根据新课改的要求,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具体要求,设计出新的、能够发挥学生多样性的、供学生选择的新课程。

新课改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设置了三级课程管理模式,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新课改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当地和学校的特色,适应学校和师生的需求,是学校特色建设的重要一环。

校本课程的设立,需要结合全校师生的需求,充分利用当地和学校的资源,根据新课改的指导精神,全面发展学生的独特个性,适应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得以建构。

国家课程校本化,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教育改革的客观要求,科技发展的需要是新课改的重大改革举措。

国家课程校本化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因为在设置时就是结合当地特色、学校特点、学生需求而制定的,所以在课程内容上有很强的灵活性和开放性。

另外,校本课程的决策具有很大的民主性,决策者包括学校领导和教师。

校本课程设计上存在很大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能力,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综合课程来完成教学。

1.国家课程校化实施的必要其意义国家课程是国家教育部门根据国情的基本需求,为了让公民接受基础教育而制定的课程。

正因为如此,国家课程具有统一性和强制性,开发周期长,缺乏灵活性,同时学校情况不同,学生需求不同,不能适应当地特色的发展需求,不能满足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要求,所以必须国家课程校本化途径来实现,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天分,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为学生以后的人生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国家课程校本化资源开发

国家课程校本化资源开发

国家课程校本化资源开发
国家课程校本化资源开发是指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需求,对国家课程进行改编、补充、拓展和整合,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资源。

国家课程校本化资源开发的意义在于:
1. 提高课程的适应性:不同学校和学生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需求,国家课程校本化资源开发可以使课程更加符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提高课程的适应性。

2.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国家课程校本化资源开发需要教师对国家课程进行深入研究和理解,同时还需要教师具备课程设计和开发的能力,这有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3. 形成学校特色:国家课程校本化资源开发可以使学校在课程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提高学校的竞争力。

国家课程校本化资源开发的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对国家课程标准进行研究和分析,了解课程的目标、内容和要求。

2. 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需求,确定校本化资源开发的方向和重点。

3. 制定校本化资源开发的方案,包括课程目标、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

4. 组织教师进行课程设计和开发,形成校本化课程资源。

5. 对校本化课程资源进行实施和评价,不断改进和完善。

国家课程校本化资源开发是提高课程适应性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形成学校特色的重要手段。

国家课程校本化

国家课程校本化

国家课程校本化课程是人类历代创造、选择、重组和更新的积累,是社会主流价值有意识地作用于研究者个体的中介。

如何经过筛选、组织,进入学校教育教学,即公共课程经过校本化,在教育教学中落实具体的育人价值,是所有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必要性分析国家课程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统一课程,是为未来公民接受基础教育后所要达到的共同素质而开发的课程。

由于国家课程具有统一规定性和强制性,因此必须走校本化之路。

1、目前的课程体系仍然以学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不足;知识课程为主,动手课程不足;选择性有增强但与学生适应还有差距。

课程的设置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目前的单一以国家课程为主的课程模式已经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新的职业不断产生,社会需求的多样化与课程设置的单一性之间存在着严重的矛盾。

2、国家课程注重的是普适性,难以考虑到学校、学生的个别差异,满足多样化的需要。

国家课程面向全国,容易与地方教育需求脱节;面向所有学校,容易与学校办学条件脱节;面向全体学校教师,容易与学科发展脱节。

国家课程必须确保所有学生研究的权利,从而获得一个积极的有责任感的公民实现自我价值和自身发展所必需的技能和态度。

因此,国家课程的标准不宜太高,通常是中等偏下,以保证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标准,避免将那些处境不利的学生排除在外。

但是,学生及其家庭在教育资源的选择、培养目标、对未来发展的期待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的需求,必须有足够多的课程满足这种多样化的需求。

因此,我国的新课程改革必然要求国家课程校本化。

目前,新课程改革的实际操作主要集中于课堂教学的改革,即技术层面的革新。

然而,这种现象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深刻影响有关。

在课程选择方面,仍然坚持以考试为主的价值取向,将考试需要的科目看得很重,称之为“主科”,而那些不需要考试的科目则成为了“副科”。

这种状况可能会丧失基础教育的整体价值,导致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而学生的发展则成为了一句空话。

进行国家课程校本化

进行国家课程校本化

日期:CATALOGUE目录•引言•国家课程校本化现状分析•教材选用与改编策略•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实践•评价机制完善及实施效果评估•教师专业发展保障措施•总结与展望引言背景意义背景与意义坚持国家课程的基本要求,充分体现学校特色,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

目标与原则原则目标适用范围适用对象适用范围与对象国家课程校本化现状分析落实程度课程整合教学方法030201实施情况概述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01020304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师资力量不足资源配备不均衡评价体系不完善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师资培训均衡资源配置完善评价体系改进方向与目标设定教材选用与改编策略适应学校和学生需求教材质量可靠符合国家课程标准教材选用原则及标准调整教学内容根据教学需要,更新教材中的教学资源,如案例、数据、图片等,使其更具有时代性和实用性。

更新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式教材改编方法与技巧案例一某小学语文教材改编。

该学校对原有教材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改编,增加了古诗词、经典诵读等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改编后的教材受到了师生的广泛好评,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案例二某初中数学教材改编。

该学校针对原有教材中难度过高、内容过深的问题,进行了适当的删减和调整,同时增加了实际应用和趣味性内容。

改编后的教材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特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实例展示:成功改编案例分享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实践情境教学法问答教学法合作学习法传统教学方法优化措施网络教学平台构建网络教学平台,实现在线学习、资源共享、互动交流等功能,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和时间。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素材融为一体,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虚拟现实技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真实场景,进行沉浸式学习,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现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案例03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01激励机制设计02互动环节增加学生参与度提升途径探讨评价机制完善及实施效果评估全面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激励性原则评价原则及指标体系构建具体实施方案描述通过向学生、教师和家长发放问卷,收集他们对课程校本化实施效果的评价和反馈意见。

国家课程校本化经历的四个阶段

国家课程校本化经历的四个阶段

国家课程校本化经历的四个阶段,各学校不妨对号入座“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已成广大基础教育工作者的理性共识。

长期以来当你走进学校、深入课堂,会发现普遍存在“课程窄化”的现象。

不论是来自中学还是小学、是东部沿海还是西部内陆、是城市还是乡村,也不论在政府主导的督导评估中还是在各类机构发起的研讨会上,绝大多数校长们在谈论“课程改革”成果时,津津乐道的是课程的数量、类型和层级。

然而,当我们追问校长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课程是如何改革的时候,绝大多数校长却无言以对。

人们似乎发现在这些校长的语境中,“课程改革”等于“校本课程改革”。

时至当下,我们惊喜的看到,基于国家课程标准的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一体化整合,以“发展学生理解力”为核心的UDP课程可能给我们带来一场实质性的“课堂革命”。

回顾课改的一路风雨,人们对“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的探索过程,大体可分为“模式建构”、“结构优化”、“学科融合”和“整体重构”四个阶段。

用现代网络语言表述,可分为四种迭代演进的版本。

1.0版:教学模式建构。

本世纪初在基础教育领域内产生广泛影响的教育变革莫过于来自草根的杜郎口旋风、洋思经验和东庐模式。

这些自下而上的探索,反映了那个时代,一部分教育变革先锋不甘坐以待毙的挣扎、突破传统教育藩篱的勇气和敢为人先的历史担当。

但这些探索常纠结于教师讲的时间长短和教与学的先后顺序,而教学内容则是严格遵循自上而下的、给定的教科书的逻辑,课程结构如何优化鲜有问津。

这种亦步亦趋的教学生态,抑制了教师课程开发的主体意识,使课程改革止步于方法论层面。

因此,以“关注方法、基于教材”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模式建构,只是拉开了“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序幕,虽极具价值,但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国家课程校本化”。

2.0版:学科结构优化。

人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基于教材”的课程,束缚了教师的创造力,也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于是以改变教科书固有逻辑结构,围绕主题设计教学活动、调整教学内容先后顺序、拓展学科知识容量为主要特征的“学科主题教学”就闪亮登场了。

国家课程的校本化

国家课程的校本化

国家课程的校本化--浅谈我校的作文改革如何指导学生写作,是每一位语文老师都必须直面的一个严峻的问题。

以前由于教师的认识问题,把作文课当成了可有可无的课程,甚至无缘无故的挤占了写作时间,把写作放在课下完成,更谈不上指导了。

学生对于作文也是充满了恐惧,要么抄,要么瞎编,也就是在那里空想、滥造。

多年下来才发现,作文写作水平进步无几。

语文教学的目的,到底应该是什么呢?回望中国语文教育的道路,我们始终能够看到的制高点,大了说便是运用于生活,小了说便是写作。

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的苦读诗书,终为一篇文章。

渐渐地语文考试的内容越来越丰富了,作文仅仅占了一部分,再加上作文训练的时效性,所以,很多老师选择了放弃在作文上的作为,语文教学变成了支离破碎的分析。

面对这种种的弊病,我们学校的领导高瞻远瞩,大胆改革尝试,将国家课程校本化,把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与写作教学分开,聘用专职教师进行写作教学。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过去批改学生的考场作文时,总感觉学生写出来的文章读起来千篇一律大都平淡无奇。

有些是一味地模仿范文,比葫芦画瓢,没有自己的真实感情投入。

在写人物时都是那几句话,抓不住人物的典型特征。

叙述事情时,大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对于生活发掘的太少。

在语言上,不能用恰当的语句表达想要描述的事情,组织语言的能力有待进一步的提高,语言不足以打动读者,没有很好的运用学过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人人都有惰性,在这个世界上,“不用扬鞭自奋蹄”的人是少之又少。

我校作文教学改革首先从七年级开始。

七年级一共有十二个班级,学校安排了三位作文老师,每个老师带四个班级的作文课,每周八节课。

老师们的工作量表面看是少了,其实有增无减。

因为作文教学作为一门校本课程,没有任何经验可循,一切都在探索之中。

作文老师要改作文,要阅日记,还要探索如何教好学生,较之原来做一名语文教师工作量加大了。

再则开学之初,学校就组织作文老师进行磨课,成天在紧张忙碌中.老师们心中产生了怀疑,作文改革正确吗?可在听了几节作文课后,老师们惊喜的发现,原来作文也可以教得这么精彩。

课程建设,让素质教育落在实处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课程建设,让素质教育落在实处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水平 。例如 ,我们 设置 “ 语数外 衔接 教学 ”校本课程,着 重解决新生入学 后程度参差不齐的问题,同时,三 门
研究型课 程 的校本 化生成
在基础型、 拓展型课程中渗透研
究性学 习。人的 能力 不是教 出来 的, 而是培养 出来 的, 培养的有效途径即 是让受教育者积极参与到发 明、 究 探 等实践活动中去 。 将研究性学习方式
问断地滚动播放 ,供学生 了解 ,寻找 自己感兴 趣 的课程 。学 生在 网上选 课 ,每 门课可试听两次,试 听期问学
经验, 根据学 生心 理发展特 点和心理 发展要求,教 学中更多引入讲座 、对 话、 辩论 、 参观 、 展览 、 论文答辩、 展 示报 告和 知识竞赛 等多种 形式, 使学
实验 ” 等课程 , 都包含 了高一短课程、
高二长课程和相 应的学生社 团活动 。 二是模 块化 运 作 。拓 展型 课程 体系
据课程类型 、 学习 内容、教学 目标等
实行分层次的年级走班 , 形成 了大班
( 2个重组班 ) 、特大班 ( 整个年级 ) 、
念, 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带来 了前所
团活动延伸 、扩展 ,发挥学生的独立
选项课程 ,为学生高三分科 作准备 。
和英语小品展演 、 高二年 级“ 读书道 ”
将高一年 级 “ 诗韵流 芳”诗歌 朗诵会 认可 的基础上又 向以学生为主导的社
试探神和科学态度 , 掌握基本的科 学方法, 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提 实际 问题的能力 。 其中语文学科 的研 ( 小论文 、 小演讲、 , d N作)实践与传 的分层研究模式 ,以及英语 、物理学 科 的小周期单元式研究性学 习模式 , 都深受学生欢迎 。 由于 研 究 型课 程 具有 开 放 性 、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课程的分类一直都是小学教师资格考试中教育知识与能力部分的常考点、重难点,也是很多同学的易错点,今天我们就课程分类中的一个分类——按课程设计、开发的主体来分,可以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严格来说,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划分应该属于课程管理这一范畴,是同我国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分不开的。

2001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课程管理领域的一次重大变革。

这三级课程管理所对应的课程形态即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因此,三种课程形态的划分主要还是从课程管理和开发主体的角度来进行的。

三者在课程权利的归属上不同,国家课程属于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开发和管理,地方课程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开发和管理,而校本课程则由学校自主开发和管理。

一般而言,实行中央集权型的课程管理的国家推行以国家课程为主导的课程体制,实行分权型课程管理的国家则更容易推行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一)国家课程国家课程指的是由国家统一开发和管理、通过国家行政力量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课程。

它体现了国家的意志,是专门为未来公民接受基础教育之后所要达到的共同素质而开发的课程。

国家课程体现在官方课程文件中,如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科书等。

国家课程由政府组织专家学者统一开发,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对一个国家的基础教育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国家课程是基础教育阶段学校课程体系的主体部分,其主要功能在于使学习者获得基本的学校教育,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素养的国民,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

其最显著的功能,在于确保所有学习者享有学习的权利。

国家课程是全国范围内都要实施的课程,它要保证所有学龄儿童都享有学习课程的权利,通过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和道德情感,成长为一个积极的有责任感的公民。

由于国家课程关注共性和普及性,其要求不宜过高,通常是中等偏下,这样就可以保证绝大多数学习者都能达到国家课程标准,从而避免因要求过高而将那些处境不利的人排除在外。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路径探析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路径探析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路径探析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是当今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之一,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校本化课程是指根据学校特点和师生需求,依据课程标准,由学校组织教研队伍,对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和评价方式进行设计和管理的课程。

通过校本化课程的实施,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本文将对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路径进行探析,希望能够为教育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一、校本化理念的引领在国家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校本化理念的引领尤为重要。

校本化教育将教育工作主体的地位提升到更高层次,以学校为中心,覆盖学校内的一切教育活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在引领校本化理念的还需深入探讨如何将校本化理念融入到国家课程改革中,使之成为教育改革的主导思想。

需要建立校本化课程的统一管理机制。

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对各级各类学校的校本化课程实施进行规范和指导,明确学校校本化课程制定的基本要求和程序,确保校本化课程的质量和有效性。

也需要建立相关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对校本化课程的实施过程进行跟踪和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体系化培养校本化课程领军人才。

学校应当重视校本化课程领军人才的培养,建立相应的培养机制和选拔机制,通过专门的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校本化课程领军人才的专业水平和能力,使其具备推动校本化课程实施的能力和素质。

还需加强校本化课程研究和交流,建立校本化课程的研究机构和交流平台,促进校本化课程的深入探讨和实践经验的分享。

营造有利于校本化课程实施的环境。

学校教育工作者应当积极主动地参与校本化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为校本化课程的改革提供积极的支持和合作。

教师要深入了解和理解校本化课程的精髓和理念,积极投入到校本化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工作能力。

还需要社会的广泛支持和参与,积极营造有利于校本化课程实施的社会氛围,为校本化课程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和支撑。

二、校本化课程的建设路径探讨校本化课程的建设是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重要环节,也是推进教育改革的重要手段。

国家课程校本化

国家课程校本化
(一)领导引领
一所学校能不能够发展的规律,能不能洞彻学校文化的历史使命。新课程改革包含着多项艰巨的任务,就高中阶段而言,我们面临着如课程多元化问题、高效课堂问题、教育教学评价问题等,哪个问题才是基础性的问题?能够对其他问题的解决起到带动作用呢?夷陵中学首先选择了从课程入手,把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作为突破口,以此带动高效课堂的发展。为此,夷陵中学从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两个方面作为切入点,形成了具有夷陵特色的新课程改革领导体系。
2、国家课程注重的是普适性,很难考虑到学校、学生的个别差异,满足多样化的需要。国家课程要面向全国,故容易导致与地方教育需求脱节;主要面向所有学校,容易与学校办学条件脱节;主要面向全体学校教师,容易与学校教师脱节,容易与学科发展脱节。国家课程必须面向全国和面向全体学生,必须确保所有学生学习的权利,从而获得一个积极的有责任感的公民实现自我价值和自身发展所必需的技能和态度,因而国家课程的标准不就宜太高,通常是中等偏下,这样就可以保证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国家课程的标准,从而避免因标准过高而将那些处境不利的学生排除在外,这也是国家课程最显著的特征。但是,受到家庭环境、文化背景、民族习惯、政治信仰等多方面的影响,学生及其家庭在教育资源的选择,学生的培养目标,对未来发展的期待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的需求,因而必须有足够多的课程满足这种多样化的需求。我国的新课程改革必然要求国家课程校本化。
3、目前,新课程改革在实际操作的层面主要集中于课堂教学的改革,即技术层面的革新,很少涉及到课程的层面。这与长期以来受到应试教育的深刻影响有关。在课程的选择方面,仍然坚持着以考试为主的价值取向,把考试需要的科目看得很重,称之为“主科”,而那些不需要考试的科目自然就成为了“副科”,这种状况可能丧失基础教育的整体价值,导致教师为考为教,学生为考而学,而学生的发展则成为了一句空话。如果任由这种状况自由发展,新课程改革可能走向夭折。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而言,过于局限于技术层面的发展,过于依赖于国家课程的权威,也阻碍了教师的全面发展。

进行国家课程校本化

进行国家课程校本化
进行国家课程校本化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定义与重要 性
• 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实施策略 • 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实践案例 • 国家课程校本化的挑战与对策 • 国家课程校本化的未来展望
01
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定义与重要 性
定义
• 国家课程校本化是指学校根据自身的办学理念、学生需求和资 源条件,对国家课程进行适应性的调整、整合和改进,以实现 课程与学校教育理念、培养目标相一致的过程。
教师与学生的参与
教师和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他们的参与对于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实施至关重要。教师需 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特点,积极探索适合的教学方法,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到课程建设中来 ,以实现共同成长。
02
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实施策略
课程内容的校本化
01
02
03
结合学校实际情况
根据学校的特点、资源和 学生需求,对国家课程的 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补 充。
实施背景
国家课程的统一性
国家课程是针对全国范围内的学生而设计的,具有统一的标准和要求。然而,不同地区、 学校和学生之间存在差异,这需要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对国家课程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进。
学校发展的需求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学校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机遇。为了更好地适应教育改革 的要求,学校需要不断地更新教育理念、优化课程设置和提高教学质量。
融入地方文化特色
将地方文化元素融入课程 中,增强学生对本土文化 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பைடு நூலகம்
注重学生实际生活
课程内容应贴近学生的实 际生活,关注学生的兴趣 和需求,提高课程的实用 性和趣味性。
重要性
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国家课程校本化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 的个性化需求,因为学校可以根据学 生的特点和发展需要,对国家课程进 行适当的调整和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课程校本化的点滴做法我校以尊重教育思想为引领,着力进行具有自己特色的课程建设。

这一建设的核心就是国家课程校本化。

课程建设的基础理念是“师生共发展”,这正是我校尊重教育核心价值理念的体现。

在“师生共发展”的课程方略下,我们构建了“目标整体、结构多元、尊重选择、发展个性”的课程体系。

我们把探索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的点滴做法用“一二三四”来概括,即一个支点——课程纲要,课标细化的两个“分”——“分层”和“分步”,尊重课堂的三个“基于”,作业建设的四个“力求”。

一、国家课程校本化的支撑点——“课程纲要”一个支点:《课程纲要》我校在编写《课程纲要》时,强调“以生为本”,认真调查学情,研究学情,尊重学情,改善学情,脚踏实地践行着“以人为本”的和谐理念。

针对各个学科,我们教师结合2011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在深研学材的基础上,细化课时分配、课时目标,把握好章节、单元、课时内容、目标、评价方式,用“增、删、换、合、立”的方法,对教学内容加以调整,优化课程,整合知识,以促教学。

二、国家课程校本化的起点——课标的细化两个“分”:“分层”和“分步”1.分层制定目标我校依据是学科课程标准、学科考纲、学生实际和学校办学定位,以学科课程目标细化的研制为载体,确定学段、学年、学期、单元、课时的学习目标。

我们以“明确、准确、精确”为标准,以学科组长设计单元目标、备课组长设计课时目标、任课教师细化解读教学目标为层次,分层设计学习目标。

我们以集体教研为平台,以编制双向细目表为媒介,将目标设计与执行落到实处,发挥实效。

2.分步落实目标为确保目标顺利实施,我们精心构想教法,分步实现目标,做到以下几步:“预”:由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提前预习;“议”:由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充分的议论,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意识;“讲”:根据学生读书理解的程度,由教师重点讲解或点评;“练”:布置练习由学生独立完成;“考”:全面考查了解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程度;“评”:根据考查结果反馈的情况,由学生点评,教师最后点评。

三、国家课程校本化的着力点——尊重课堂我们的尊重课堂做到三个“基于”1.基于课标,巧设课堂教学我们教师依据课程目标,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大胆取舍,积极地审视、科学地处理加工教材,善于挖掘教材之外的教学资源,在激活学生思维方面大做文章、巧作文章。

实施尊重课堂,教师下足课前准备功夫,备教材、备学生,不仅要花功夫钻研教材、理解教材,仔细琢磨教学的重难点,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合理设计教学活动。

2.基于自主,提升学习能力尊重学生认知水平、知识能力,在尊重课堂上我们采用“以学定教”,把学生当作学习任务的“首要责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共同体”。

我们不拘泥于预设的教案,“眼中有学生”,把思考的权利、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尽量做到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让他们在质疑问难和讨论交流中获取知识,提升能力,感受成功的愉悦。

在尊重课堂上,我们的课堂流程是自主探究、合作解疑、展示反馈、达标测评,但在每个流程中自学、反思、总结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我们提倡每一堂课都要给学生留出一段时间,让他们自主进行归纳、总结和提炼,将教师的思路方法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做到给一个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填充;给一段时间——让学生自己去安排;给一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给一个机遇——让学生自己去抓住;给一个困难——让学生自己去解决。

学生能够表现课堂、体验课堂、感悟课堂、享受课堂,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

3.基于合作,提高课堂效率我校的尊重课堂是小组合作为基点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我们本着“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异质结对,对子帮扶”的基本原则进行学习小组的组建,并对小组成员进行合理分工,学生明晰自己在小组内的职责。

我校尊重课堂中的合作解疑和展示反馈这两个课堂流程中,就是以小组合作作为主要学习方式进行的。

学生对自学中出现的问题形成初步的看法,有自己的见解,每个小组成员在组内交流各自的看法,彼此互通独立见解,展示个性思维方法,并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和全面。

我们提倡问题展示,各小组把学习过程中的疑问拿出来,大家共同讨论解决。

在学生合作过程中,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成为他们中的一分子,通过仔细地听一听,认真地问一问,热烈地说一说及时对学生的讨论进行引导,并对学生讨论未决的问题进行点拨、更正和补充。

实践证明,小组合作学习能较好地体现学生为主体,使学生会学、乐学,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四、国家课程校本化的生长点——作业建设作业建设上我们做到四个“力求”1.力求作业设计精巧我们探寻在设计作业力求精致巧妙。

尊重学习的认知规律,顾及他们的心理和学习水平,我们设计题量少而“精”,题型灵“活”多样,切合学生“实”际的作业。

突破书面形式的局限,向课外延伸、与生活接轨,增强作业的趣味性、实践性、探究性,促使学生在作业过程中自主地获得新知。

2.力求作业布置精彩我们在尝试让作业布置得尽量出色、绝妙。

自选作业,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自己选择课本上一定量的练习题作为家庭作业;自编作业,根据学生实际,自编相关的习题,作为课外作业(可以互相交换做)。

我们还用趣味性作业来激发学生兴趣,如学生动手探究的小实验;用创造性作业来启迪学生思维,如给出一些题目让学生去调研,去分析。

3.力求作业批改精心作业批改的方法呈现多样化,教师批改、学生自批、学生互相批改、学习小组批改、教师当面批改等,都要求上心、尽心、精心。

教师批改,我们用心,将学生情况了如指掌,并能对症下药,增强作业与批改的实效性。

学生互批,将学生某次作业相互交流,相互交换批改,让学生当一回小老师批改作业,等等。

通过精心批改作业,把握作业反馈给我们的信息,以此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完善提升。

4.力求作业评价精美我们教师重视过程性评价,重视评价之后的落实,重视评价语言的精美。

关于作业评价,我们的评价像尺子,帮学生更清楚地丈量出知识掌握情况;我们的评价像钥匙,能开启学生心扉;我们的评价像火种,能用智慧点燃智慧;我们的评价切实而到位,能用准确、丰富、入木三分的表达唤起学生的深思。

学生通过我们的评价,能发现自己的知识缺陷,并查漏补缺,使自己的知识系统更加完善。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行动策略课程教材的校本化处理。

国家课程标准规定了课程目标,给出了课程内容的选择范围。

按照新课改的要求,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学校在严格执行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开齐开足国家课程的同时,根据学校生源的实际情况,应对国家课程的实施过程进行重新规划,尤其是对教材进行校本化处理。

教材不是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和终极载体,如高中语文学科在国家课程标准的统领下,有人教版、苏教版、语文版、粤教版、鲁教版、北京版等6种不同版本的教材,而不同教材的课程目标是一致的,这种“一标多本”现象的出现,从某种意义上规定了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的过程中,需要结合校情、教情、生情对教材做校本化处理,要改变传统的用教材“教教材”的粗暴方式。

学校本位的课程整合。

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要以学校为本位。

学校的课程并非越多越好,如果仅仅是在数量上追求多,只会增加学生和教师的负担。

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应该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对国家课程的再设计、再开发、再实施上面,对已有的国家课程结合学情进行整合,在此基础上开发校本课程。

从各学科内容的比例关系、必修课与选修课、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搭配入手,对学校课程进行整体统一规划,优化课程结构,使学校课程建设成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新增长点。

北京十一学校将国家课程与学校课程进行深度融合,不仅改变了学校的课程形态,最大限度地增强了课程的选择性,也全面实现了国家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

这是很好的范例。

多种教学方式的综合运用。

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必然推进学校课程形式的多样化,改变传统的围绕书本教学的单一形式,不但增添了课程编制的自主权,而且增添了对课程资源的利用的灵活性,使教师可以在更大的空间上利用更多与学生生活更贴近的课程资源。

课程形态上不拘一格,可以有对话式的文化类课程,有实践式的活动类课程,也有探究式的学科拓展类课程等等。

课程形态的灵活性和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变革,学校不能再是对所有课程都实行传统讲授式教学,必须根据不同课程的性质和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北京十一学校比较有特色的枣林村书院对拔尖学生的培养,就采取了师徒模式、自主学习、学生教学生、辩论、讲座等多种教学方式,这些个性化的教学方式推动了课程的实现,适应了云时代的教育需要,也适应了特长学生的个性化教育需求。

个性化的师生评价。

《北京十一学校行动纲要》中对“评价”的认识是这样的:“评价最重要的目的是促进评价对象的进步。

”“评价什么就会拥有什么。

评价那些我们真正想要的东西,当我们选择那些我们真正想要的东西时,我们可以忽略其他事情的评价。

”换言之,我们的评价不仅仅是找出优秀者、落后分子,关键是改进每一个评价对象,从而改进工作。

评价什么就会拥有什么,我们必须清楚,课程改革背景下我们需要什么,需要什么样的教师,需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然后有针对性地开发评价工具,进行有效的评价,就能得到我们想要的东西。

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推进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必须要用好过程性评价,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新课程改革倡导课程的多元化,允许在国家课程的框架内,进一步充实、内化、优化课程结构,也允许在国家课程的框架外,开发校本课程。

所以我校推进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命题就是根据学生基础与差异,创造性地、校本化地实施国家课程。

一、厘清国家课程改革内涵,为校本课程建设准确定位课程改革包括国家地方课程的科学高效实施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实践。

面对新时代对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选准突破口,抓好学校实施的课程的整体优化,将课程方案进行校本化的实施,使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在学校实践中得到贯彻落实。

首先,由于“国家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决定了通过“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途径、构建“学校课程教学体系”的重要性;其次,“统一的课程标准”与不同群体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又决定了“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重要性;最后,新一轮课程改革所颁布的“课程标准”本身所具有的“刚性与弹性的结合”,又给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留下了可能性。

重要性、必要性与可能性“三性”合一,使“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不但必要,而且可行。

我校的校本课程依据学校课程规划和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构建了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

实行学分制管理,走班式运作,自主性选修课程与限定性选修课程组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