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论语》十二章 课件PPT2套【七上部编语文】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件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 ―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 家、教育家,他首创了私人 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首 创人。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 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 订六经,即《诗》《书》《礼》 《乐》《易》《春秋》。相传他 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 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 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 典《论语》。后南宋朱熹把《论 语》《中庸》《大学》《孟子》 合称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 要经典。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 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 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 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 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 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 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 “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 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 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为和中 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 祀”。
固定句式:“不亦......乎?”意为“不也......吗?” 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
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第二句话讲的是交友的乐趣。 这些话是孔子对他的弟子说的。第三句话是为人的气度, 属于个人修养范围。
姓曾名参,曾参,字子舆
我
对此多次进行检讨。 三,泛指多次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谋划,商量办法
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的,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 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 的。
表转折,却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通“惘”,迷惑。迷 茫而无所适从
有害
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 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 只是一味地空想而不学习, 就会精神疲惫而无所得。
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件(共59张ppt)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 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 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 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 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 吾知免夫,小子!”
•子日:“刚、毅、木、讷,近仁。 •刚:刚强。毅:果敢。木:质朴。讷:钝于言。
课文释义
•子日:“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 篑,进,吾往也。”(《子罕》)
为:堆积。
•子日:“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论语·子路》) •硁(kēng)硁然:浅薄固执的样子 •子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中国儒生过于懒散,喜欢怀疑;而日本人教育出的学生则过于 勇武,恪守教条,无论是喜欢怀疑还是恪守教条,都不是教育应当造 就的品质。教育应当造就的是一种信念,他确信从一定意义上说来, 知识是可以获得的——尽管获取知识需要克服困难。
•
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
铎”。更被后世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修订了六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乐》等。后来《乐》
亡佚了,便成为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件(46张ppt)(优质版推荐)
别人不了解自己而自己又不生气发怒,难道不是一 个品德高尚的人吗?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 友交往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一、下列句子都是关于修身的,参考课文注释,理
3.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第一章)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第四章)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第五章)
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第十二章)
《论语》主要讲了三方面的问题:学习态度、 学习方法、修身做人,课文哪些章节或句子讲学习 态度、哪些章节或句子讲学习方法、哪些章节或句 子讲修身做人?
这一章讲的是什么内容?
此章讲的是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知 识重要的是培养学习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 的老师”。对知识的学习感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 动,以学习为乐事,在快乐中学习,既能提高学习 的效率,还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学到的才 能够灵活地运用。
子曰:“饭
疏食,饮水, 曲肱(ɡōnɡ)/
❶这句话的意思是广泛学习并且坚定的自 己的志向。 ❷它启示我们一个人要有所成 就,就要广泛地学习又要坚持自己的着志 向,只有这样个人的知识和能力才能有所 积累和发展。
各类文言现象
古今异义
通假字 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其他
重点实词 关键语句
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同“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第七章)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第九章) 3、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第十章)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 友交往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一、下列句子都是关于修身的,参考课文注释,理
3.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第一章)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第四章)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第五章)
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第十二章)
《论语》主要讲了三方面的问题:学习态度、 学习方法、修身做人,课文哪些章节或句子讲学习 态度、哪些章节或句子讲学习方法、哪些章节或句 子讲修身做人?
这一章讲的是什么内容?
此章讲的是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知 识重要的是培养学习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 的老师”。对知识的学习感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 动,以学习为乐事,在快乐中学习,既能提高学习 的效率,还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学到的才 能够灵活地运用。
子曰:“饭
疏食,饮水, 曲肱(ɡōnɡ)/
❶这句话的意思是广泛学习并且坚定的自 己的志向。 ❷它启示我们一个人要有所成 就,就要广泛地学习又要坚持自己的着志 向,只有这样个人的知识和能力才能有所 积累和发展。
各类文言现象
古今异义
通假字 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其他
重点实词 关键语句
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同“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第七章)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第九章) 3、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第十章)
《〈论语〉十二章》ppt课件
9
10
第十章
是孔子对于时间流逝,生命短暂的感叹。 告诫人们要珍惜时光。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二级
课 堂 检 测 三级 四级 五级
第叁部分
2024/10/11
18
总结
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第二章
强调随时反省自己,提高自我修养。
第六章
修身要经受困苦,贫穷的考验,表现 了颜回安贫乐道的君子形象。
1
6
2 赏析1 5 第五章 阐明学与思的辩证关系,即学和思要相结 合,才能有所得。
3
第三章
自述一生进德修业的发展过程。随年龄
增长,思想境界也逐步提高,这也是一
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4
第四章
强调思考是学习的关键,能在温习旧知识 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原文2
7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 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8 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
9 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10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 昼夜。"《子罕》
11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 夺志也。"《子罕》
第七章
体现了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
第八章
讲富贵和仁义之间如何抉择,体现了孔 子宁愿贫贱而坚守义,不义之财不可取 的观念。
第九章
第12课《论语十二章》课件(共28张PPT)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 1 ) 子 夏 曰 : “ 博学而笃志
, 切 问而近思,
仁在其中矣 。”
( 2 ) 子 曰 : “ 三 军 可 夺 帅 也 , 匹夫不可夺志也
9
O
(3)当别人不理解 自 己时,我们不应恼怒,保
持应有 的风范 ,正如《 <论语>十二章》 中
所 说 的 : “ 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
(4)唐太宗有一句名言 :“以人为镜 ,可 明得 失 。 ”由此我们可 以联想到《 论语》 中孔子
·——课文解读—→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 改之。”
三人 几个人 焉 在其中
善者 优点
而就
整段翻译
孔子说:“几人同行,必然有可以作为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长处学习,将他们的不 足引以为戒,作为借鉴而改 正。”
— — 课文解读 —一
请简单分析“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
我认为孔子并不排斥富贵,但 富贵的来应该是正义的,以不 义的手段获取富贵是不可取的。 孔子认为如果不能获得富贵, 就应该学会安贫乐道,着重在 贫困中修养身心,提高自身的
道德品质
—— -结构梳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 者不如乐之者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学习态度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一箪食 (
三省吾身( )传不习乎(
曲肱而枕之(
)
)
)
2.文学常识填空。
《论语》,
(学派)经典著作,是一部
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
(体裁)著
作,共20篇。它与《
》《
》合称为“四书”。孔子,名丘,字仲尼,
(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11 《论语》十二章 精品课件(共29张ppt)
第十一章:用国家的帅将与一个人的志 向做对比,说明立下大的志向,对于一 个人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子夏曰:“博学 而
广泛 表并列
仁德
思,仁在其中矣”
笃志,切问 而近
坚守 恳切 表并列
•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 遇不明白的事情能恳切地发问求教,多考虑 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其中了。”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孔子
❖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 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现山东曲阜) 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儒家思想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 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尊为 “至圣”,与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 与孔子并称“孔孟”。
代词,学问和事业
❖子曰:“知 之
……的人
者 不如 好之
以……为快乐 名词的意动用法
者,好之者 不如乐之者。”
喜爱.爱好
孔子说:“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 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 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第七章:讲正确的学习态度。要虚心求教,取长 补短,弥补不足。
❖ 子曰:“饭
疏食 饮水,曲肱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 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注意朗读节奏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 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 逾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 矣。”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 则殆。”
其不善者而改之。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授课PPT
三 文言知识积累
(一)通假字 不亦说乎?(说,同“悦”,愉快)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二)古今异义 可以为师矣 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
秋季(上学期)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三)一词多义 1.知:人不知而不愠 了解,动词 温故而知新 得到,动词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知道,动词 2.可以:可以为师矣 可以凭借 士不可以不弘毅 能够,动词 3.之:学而时习之 代词,代所学的知识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不译,助词 4.其:择其善者而从之 他们(的),代词 其恕乎 大概、也许,副词 5.而:人不知而不愠却,表转折 学而时习之并且,表顺承
注释: 川:河流。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 不停。逝,往,离去。斯,代词,这,指河水。夫, 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
译文: 孔子在河边(看着浩荡汹涌的河水)说:“时光像河
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秋季(上学期)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十一篇 原文: 子曰: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秋季(上学期)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篇 原文: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
注释: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堪:能忍受。
译文: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箪饭,喝的是
一瓢水,住在窄小的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 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注释:三军:指军队。 匹夫: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
译文:孔子说:“一个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但一个 普通人的志向不可能被改变。”
(一)通假字 不亦说乎?(说,同“悦”,愉快)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二)古今异义 可以为师矣 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
秋季(上学期)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三)一词多义 1.知:人不知而不愠 了解,动词 温故而知新 得到,动词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知道,动词 2.可以:可以为师矣 可以凭借 士不可以不弘毅 能够,动词 3.之:学而时习之 代词,代所学的知识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不译,助词 4.其:择其善者而从之 他们(的),代词 其恕乎 大概、也许,副词 5.而:人不知而不愠却,表转折 学而时习之并且,表顺承
注释: 川:河流。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 不停。逝,往,离去。斯,代词,这,指河水。夫, 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
译文: 孔子在河边(看着浩荡汹涌的河水)说:“时光像河
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秋季(上学期)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十一篇 原文: 子曰: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秋季(上学期)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篇 原文: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
注释: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堪:能忍受。
译文: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箪饭,喝的是
一瓢水,住在窄小的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 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注释:三军:指军队。 匹夫: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
译文:孔子说:“一个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但一个 普通人的志向不可能被改变。”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1 《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52张PPT)
学习目标
1.掌握有关《论语》和孔子的基本文学常识。 2.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3.体味《论语》的语言风格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作者简介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 南辛镇)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 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 誉为“天纵之圣”,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 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 人”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儒家文化圈及世界有深 远的影响。其教育代表思想着重有“因材施教”、“有教无 类”、“启发诱导”、“温故知新”等等。
课文探究
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品德修养
第 三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
章 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
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分析文义 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独立做事,四十岁
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能 听得进不同意见,到七十岁才可以随心所欲,又不会超出 规矩。
2 文学色彩
《论语》的文学色彩在于刻画了孔子及其弟子的 形象、性格以及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
谢谢
《论语》其书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 篇,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其体 式归纳起来主要有: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对话体;叙事体。其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 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 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东汉时,《论语》被列为 “七经”之一(七经:《诗》、《书》、《礼》、《易》、《春 秋》、《论语》、《孝经》)。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 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第11课 《论语》十二章-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朗读课文
➢ 自由朗读全文:
1.结合注释、字典,读准 字音。
2.根据理解,揣摩并划分 朗读节奏。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 愠,不亦君子乎?”
2.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 乎?”
3.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 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
其乐。贤哉,回也!” 7.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
6.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dān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 /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7.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ɡōnɡ /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
且贵,于我/如浮云。”
9.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 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 结合6、8章,谈谈颜回与孔子在志趣和心境上有什么共同点?
• 都志趣高洁:颜回贫困却不改求学的乐趣,孔子不得温饱也安贫乐道。 • 都心境豁达:颜回贫困却内心恬淡、追求简单,孔子清贫却也坚守道义,
富贵不能淫,不屑取得不义之财。
东汉列为“七经”之一,南宋 时,朱熹把它与《孟子》《大学》 《中庸》称为“四书” 。
作品简介
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件(共26页)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13
微 学习目标导学二:论语与儒家思想“孔子与教育”
“因材施教” 孔子认定“性相近也,习相 远也”和“学而知之”, 但同时也看到了 人的天赋和资质的不同。孔子发现了受同样 的教育而结果不尽相同的情况,并且提出了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 语以上也”。因此孔子在教育过程中善于把 普遍要求与个别指导结合起来,针对学生的 不同性格、资质、爱好和特点因材施教。
一 一一 个 本个 伟 奇圣 大 书人 的《 思 论孔 想 语子 儒》 家 思 想
论 语 十 二 章
1
微目标 1.解读各则语录并进行分类探究。 2.了解《论语》与儒家思想。 3.联系实际,体会文本蕴பைடு நூலகம்的深刻哲理及 现实意义。
2
微引入
人们常说,中国人不知道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 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 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 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上节 课我们了解了《〈论语〉十二章》中十二章语录的基 本意思。今天,就让我们通过这十二章语录,进一步 走近《论语》,走近孔子,走近儒家思想,跟随着这 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究文本蕴含的深刻哲理。
3
微 学习 目标导学一:研读探究各章意义 目标导学二:《论语》与儒家思想 目标导学三:穿越时空,现实意义
4
微 学习 目标导学一:研读探究各章意义 这十二章的语言都很简练,但却蕴含着
非常深刻的道理,我们从以下几个问题探 讨。文章分别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请 分别找出相应的句子。
5
微 学习 目标导学一:研读探究各章意义 十二章分别讲了: 学习态度 学习方法 品德修养
“有教无类” 《卫灵公》即对人无区别地加以教 育的主张,首创私学,广收门徒,只要“自行束脯以 上,吾未尝无诲焉。”《述而》即只要自愿拿着十条 干肉为礼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给他教诲的。这 样使“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的颜回和“无立锥 之地”的仲弓及冬天“以芦花衣之”的闵子骞得以置 身于孔子门下,成为出类拔萃的人才。孔子提出的 “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是面向全民提出的,他希 望无论是名门望族、殷实之家还是篷牖茅椽、绳床瓦 灶之户都可以接受他的教育。
微 学习目标导学二:论语与儒家思想“孔子与教育”
“因材施教” 孔子认定“性相近也,习相 远也”和“学而知之”, 但同时也看到了 人的天赋和资质的不同。孔子发现了受同样 的教育而结果不尽相同的情况,并且提出了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 语以上也”。因此孔子在教育过程中善于把 普遍要求与个别指导结合起来,针对学生的 不同性格、资质、爱好和特点因材施教。
一 一一 个 本个 伟 奇圣 大 书人 的《 思 论孔 想 语子 儒》 家 思 想
论 语 十 二 章
1
微目标 1.解读各则语录并进行分类探究。 2.了解《论语》与儒家思想。 3.联系实际,体会文本蕴பைடு நூலகம்的深刻哲理及 现实意义。
2
微引入
人们常说,中国人不知道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 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 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 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上节 课我们了解了《〈论语〉十二章》中十二章语录的基 本意思。今天,就让我们通过这十二章语录,进一步 走近《论语》,走近孔子,走近儒家思想,跟随着这 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究文本蕴含的深刻哲理。
3
微 学习 目标导学一:研读探究各章意义 目标导学二:《论语》与儒家思想 目标导学三:穿越时空,现实意义
4
微 学习 目标导学一:研读探究各章意义 这十二章的语言都很简练,但却蕴含着
非常深刻的道理,我们从以下几个问题探 讨。文章分别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请 分别找出相应的句子。
5
微 学习 目标导学一:研读探究各章意义 十二章分别讲了: 学习态度 学习方法 品德修养
“有教无类” 《卫灵公》即对人无区别地加以教 育的主张,首创私学,广收门徒,只要“自行束脯以 上,吾未尝无诲焉。”《述而》即只要自愿拿着十条 干肉为礼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给他教诲的。这 样使“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的颜回和“无立锥 之地”的仲弓及冬天“以芦花衣之”的闵子骞得以置 身于孔子门下,成为出类拔萃的人才。孔子提出的 “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是面向全民提出的,他希 望无论是名门望族、殷实之家还是篷牖茅椽、绳床瓦 灶之户都可以接受他的教育。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1《〈论语〉十二章》课件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同“又” ,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特殊句式
省略句: 可以为师矣。“以”后面省略代词“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动词“择”
判断句: 贤哉,回也!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主要记叙了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内容涉及 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个人修养等方面,给我们指点和教育。
重点词语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 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译文:孔子说:学到的(知识)按一定的
时间复习,不也是很愉快的吗?有与自己志 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 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 也是很有修养的人吗?
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复习。 说(yuè):通“悦” ,愉快。 朋:志同道合的人。 乐:愉快、高兴。 知:了解,知道。 愠(yùn):生气,发怒。 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述而》)
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
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师(的人),我要选择 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 些短处就要改正。”
善者:好的方面,优点,长处。 不善者:不好的方面,缺点,短处。
本章讲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
夜。”
(《子罕》)
译文: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故:学过的知识。 以:凭借。
译文:孔子说:“通过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以
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凭此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是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
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对自己 的学业)有害。”
特殊句式
省略句: 可以为师矣。“以”后面省略代词“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动词“择”
判断句: 贤哉,回也!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主要记叙了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内容涉及 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个人修养等方面,给我们指点和教育。
重点词语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 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译文:孔子说:学到的(知识)按一定的
时间复习,不也是很愉快的吗?有与自己志 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 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 也是很有修养的人吗?
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复习。 说(yuè):通“悦” ,愉快。 朋:志同道合的人。 乐:愉快、高兴。 知:了解,知道。 愠(yùn):生气,发怒。 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述而》)
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
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师(的人),我要选择 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 些短处就要改正。”
善者:好的方面,优点,长处。 不善者:不好的方面,缺点,短处。
本章讲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
夜。”
(《子罕》)
译文: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故:学过的知识。 以:凭借。
译文:孔子说:“通过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以
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凭此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是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
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对自己 的学业)有害。”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ppt课件(73页)
课文朗读
注意朗读节奏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 愠,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 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 乎?”
课文朗读
注意朗读节奏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 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 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 殆。”
疏通文意Βιβλιοθήκη 结合注释,合作交流,疏通文意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 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吾: 人称代词,我。 日: 名词作状语,每天。 三: 泛指多次。 省: 自我检查,反省。
为: 替。 谋: 谋划。 忠: 竭尽自己的心力。
信: 诚信。 传: 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习: 温习,复习。
之门,积德之基“,认为是引导初学者入” 道德之门“,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孔子提倡的学习,不只是纯知识的书本学习,更 重要的是“为人”的学习。“学而时习之”强调知 识的学习、道德的修炼都需要自觉学习,不断实践。 学习又是互相切磋、互相鼓励、互相交流的事情, “有朋自远方来”就是志同道合之人,从远方而来, 交流学习的心得,探索为人的道理。在孔子的眼中, 修身与别人的知不知没有关系。别人不了解,并不 影响一个有修养的人得心境。“人不知而不愠”, 已经进入了消解名利的自在境界,这只有君子才能 做到啊。
作者简介
德配天地 道冠古今
后世对孔子有非常崇高的赞 誉,唐代的韩愈曾经有诗:“天 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后代 的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的需要, 也一再的追封孔子,封其为“至 圣先师”“大成文宣王”“文宣 帝君”等。中国各地都有孔庙。 山东曲阜的孔府是我国北方除北 京外另一重要的宫殿建筑,也是 著名的旅游名胜。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PPT
字词解释: (1) 三军:古制,12500人为一军 (2)匹夫:普通的人,男子汉。
翻译:孔子说:“一国军队的主帅可以被夺去,普通人的志向 却不可改变。” 段解:道德修养。一个人应该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第十二章: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字词解释: 1.子夏:孔子的学生。 2.笃(dŭ):忠实,坚守。 3.切问而近思: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 4.仁:仁德。
第七章: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字词解释: (1)之:学问和事业。(2)者:代词,......的人 (3)好(hào)喜欢,爱好(4)乐(lè)以......为乐趣
翻译: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不如喜欢学习的人,喜欢学习的人不 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段解:学习态度:以学习为快乐。
重点字词解释: (1)温:温习,复习。 (2)故:旧的,原来的。这里指学 过的知识. (3)新:新的理解与体会。 (4)而:连词,表示顺接。 (5)知:领悟,获得。 (6)可:可以。(7)以:凭借。(8) 为:成为,做。 (9)矣:语气词,表肯定。
翻译: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 会,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段解:学习方法。强调温故知新。
第六章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重点字词解释: 1.哉:感叹语气,多用于句子末尾。2.箪(dān) :古代盛饭的圆形 竹器。 3.巷:颜回的住处。 4.回:颜回,字子渊,孔子的弟子。
翻译: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 房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 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真高尚啊!” 段解:赞扬颜回乐于学习、安于贫困的精神。
翻译:孔子说:“一国军队的主帅可以被夺去,普通人的志向 却不可改变。” 段解:道德修养。一个人应该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第十二章: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字词解释: 1.子夏:孔子的学生。 2.笃(dŭ):忠实,坚守。 3.切问而近思: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 4.仁:仁德。
第七章: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字词解释: (1)之:学问和事业。(2)者:代词,......的人 (3)好(hào)喜欢,爱好(4)乐(lè)以......为乐趣
翻译: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不如喜欢学习的人,喜欢学习的人不 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段解:学习态度:以学习为快乐。
重点字词解释: (1)温:温习,复习。 (2)故:旧的,原来的。这里指学 过的知识. (3)新:新的理解与体会。 (4)而:连词,表示顺接。 (5)知:领悟,获得。 (6)可:可以。(7)以:凭借。(8) 为:成为,做。 (9)矣:语气词,表肯定。
翻译: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 会,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段解:学习方法。强调温故知新。
第六章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重点字词解释: 1.哉:感叹语气,多用于句子末尾。2.箪(dān) :古代盛饭的圆形 竹器。 3.巷:颜回的住处。 4.回:颜回,字子渊,孔子的弟子。
翻译: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 房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 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真高尚啊!” 段解:赞扬颜回乐于学习、安于贫困的精神。
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件-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 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 《周易》,作《春秋》。
生字音形
同“悦”,愉快
lún
论语
yuè yùn chuán xǐng
说 愠传
三省吾身
wǎng dài
罔
殆
dān
hào
箪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yú jǔ
逾矩
huì juàn
诲人不倦
gōng 曲肱
dǔ
zāi
笃志
哉
课文朗读
yuè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
yùn
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wú
xǐng wèi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
chuán
不信乎?传/不习乎?”
yòu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y不ú惑jǔ,五
➢ 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孔子简介
•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 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 “孔孟”。孔子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 。他是世界十大思想家 之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本章强调随时都要反省自己,提高自身修养,巩固所学知识。
第三章
——《为政》篇
分析文义
通假字
同“又” 顺承
顺承 有所成就 顺承 迷惑
顺承
子曰:“吾十有五 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 惑,五十而知
生字音形
同“悦”,愉快
lún
论语
yuè yùn chuán xǐng
说 愠传
三省吾身
wǎng dài
罔
殆
dān
hào
箪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yú jǔ
逾矩
huì juàn
诲人不倦
gōng 曲肱
dǔ
zāi
笃志
哉
课文朗读
yuè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
yùn
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wú
xǐng wèi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
chuán
不信乎?传/不习乎?”
yòu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y不ú惑jǔ,五
➢ 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孔子简介
•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 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 “孔孟”。孔子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 。他是世界十大思想家 之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本章强调随时都要反省自己,提高自身修养,巩固所学知识。
第三章
——《为政》篇
分析文义
通假字
同“又” 顺承
顺承 有所成就 顺承 迷惑
顺承
子曰:“吾十有五 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 惑,五十而知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宋宰相赵普赞曰:“半部论语治天下”。
预习检查 读一读
11 《论语》十二章
lún
yùn
xǐng wǎng dài
论语 愠 三省 罔 殆
一 箪dā食n
dǔ
笃
kān
不堪
huò
不惑
xiàng
陋巷
yú
逾矩
预习检查
词语解释
11 《论语》十二章
【温故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 体会。温,温习。故,旧的知识。
精读细研
11 《论语》十二章
1.第一章叙述了什么内容?
第一章主要谈学习的方法和做人的涵养。“时习”是 学习方法;“有朋自远方来”是学习乐趣;“人不知而不 愠”是为人态度。
2.你如何理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
“学”是一个认识的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 要想掌握更多的知识,必须把“学”与“习”统一起来。 学了知识,时常去复习它,这是愉快的事。
精读细研
11 《论语》十二章
1.“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三个 问句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不能。因为三个句子所针对的对象是先“他人”,继而“朋友”,最 后是“自己”,体现了一种由疏到亲、由人及己的关系,体现了曾子先人 后己、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操。互换后就破坏了这种顺序,也不能很好 地体现曾子这种高尚的品格。
按时
通 “悦” ,愉快
11 《论语》十二章
“ 从”
①子 曰:“学而 时 习之,不亦说乎?有朋 自远方来,不亦乐
说
连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了解
生 气,恼 怒
道 德上有 修养的 人
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并按时复习,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 人从远方来(与我探讨学问),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而自己 又不生气发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整体感知
11 《论语》十二章
方法指导 断句读方法归纳
1. 根据语意断句读
2. 根据语录体的特点断句读。
3. 通过分析句式特点(如固定句式、句式短小、句
式工整)断句读
4. 通过“之乎者也矣”等语气词断句读。
整体感知
11 《论语》十二章
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 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知识备查 山东曲阜“三孔”
11 《论语》十二章
孔府 孔子嫡系子孙居住地
孔庙大成殿 祭祀孔子的地方
知识备查
11 《论语》十二章
孔林 孔子墓地
知识备查
关于论语
11 《论语》十二章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 言行的一部书。全书共20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 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 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孟子》《大学》 《中庸》并称“四书” 。
迷惑,疑惑
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 矩。
上天的意旨
能听得进不 同的意见
遵从
越过 法度
(《为政》)
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有所成就,四十岁遇事 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 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又不会越出规矩。
整体感知
11 《论语》十二章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 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整体感知
古 代对男 子的尊 称,这 里指孔 子
《论语》十二章
11 《论语》十二章
11 《论语》十二章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一课时
11 《论语》十二章
学习目标
1.熟记“论、省、罔”等字的字音;熟记“逾、堪”等字的
字形。(重点)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和常
见虚词的用法,熟练背诵课文。(重点)
3.结合对孔子的生平与思想的介绍,正确理解文章的内容,体
会其中倡导的修身、为学之道。(难点)
4.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联系自身实际,端正学习态度,改
进学习方法,学习为人处世之道。(素养)
知识备查
作者介绍
11 《论语》十二章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 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 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被尊称为“圣人”。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 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 所记《春秋》加以删修,使其成为我国第一 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整体感知
11 《论语》十二章
孔子的弟子
自己 谋划,商量办法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
诚信
多次进行检查
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竭尽自己的心力
交往 动做名,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 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 否复习过了呢?”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 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整体感知
11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 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 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人教部编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11 《论语》十二章
(共计2套课件)
11 《论语》十二章
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 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孔子便是其中 一位。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一部辉煌的巨著——《论语》, 体味一下孔子的思想,看看你能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七 年 级 语 文 上册
2.第二章语言有什么特点?
用了三个疑问句,形成排比句式,同时加强了语气。“吾日三省吾身” 总述本段内容,下文是反省的内容。曾子从三个方面反省、检查自己:诚 实、诚信、学习。
整体感知
11 《论语》十二章
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
通“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预习检查 读一读
11 《论语》十二章
lún
yùn
xǐng wǎng dài
论语 愠 三省 罔 殆
一 箪dā食n
dǔ
笃
kān
不堪
huò
不惑
xiàng
陋巷
yú
逾矩
预习检查
词语解释
11 《论语》十二章
【温故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 体会。温,温习。故,旧的知识。
精读细研
11 《论语》十二章
1.第一章叙述了什么内容?
第一章主要谈学习的方法和做人的涵养。“时习”是 学习方法;“有朋自远方来”是学习乐趣;“人不知而不 愠”是为人态度。
2.你如何理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
“学”是一个认识的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 要想掌握更多的知识,必须把“学”与“习”统一起来。 学了知识,时常去复习它,这是愉快的事。
精读细研
11 《论语》十二章
1.“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三个 问句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不能。因为三个句子所针对的对象是先“他人”,继而“朋友”,最 后是“自己”,体现了一种由疏到亲、由人及己的关系,体现了曾子先人 后己、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操。互换后就破坏了这种顺序,也不能很好 地体现曾子这种高尚的品格。
按时
通 “悦” ,愉快
11 《论语》十二章
“ 从”
①子 曰:“学而 时 习之,不亦说乎?有朋 自远方来,不亦乐
说
连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了解
生 气,恼 怒
道 德上有 修养的 人
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并按时复习,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 人从远方来(与我探讨学问),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而自己 又不生气发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整体感知
11 《论语》十二章
方法指导 断句读方法归纳
1. 根据语意断句读
2. 根据语录体的特点断句读。
3. 通过分析句式特点(如固定句式、句式短小、句
式工整)断句读
4. 通过“之乎者也矣”等语气词断句读。
整体感知
11 《论语》十二章
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 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知识备查 山东曲阜“三孔”
11 《论语》十二章
孔府 孔子嫡系子孙居住地
孔庙大成殿 祭祀孔子的地方
知识备查
11 《论语》十二章
孔林 孔子墓地
知识备查
关于论语
11 《论语》十二章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 言行的一部书。全书共20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 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 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孟子》《大学》 《中庸》并称“四书” 。
迷惑,疑惑
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 矩。
上天的意旨
能听得进不 同的意见
遵从
越过 法度
(《为政》)
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有所成就,四十岁遇事 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 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又不会越出规矩。
整体感知
11 《论语》十二章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 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整体感知
古 代对男 子的尊 称,这 里指孔 子
《论语》十二章
11 《论语》十二章
11 《论语》十二章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一课时
11 《论语》十二章
学习目标
1.熟记“论、省、罔”等字的字音;熟记“逾、堪”等字的
字形。(重点)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和常
见虚词的用法,熟练背诵课文。(重点)
3.结合对孔子的生平与思想的介绍,正确理解文章的内容,体
会其中倡导的修身、为学之道。(难点)
4.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联系自身实际,端正学习态度,改
进学习方法,学习为人处世之道。(素养)
知识备查
作者介绍
11 《论语》十二章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 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 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被尊称为“圣人”。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 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 所记《春秋》加以删修,使其成为我国第一 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整体感知
11 《论语》十二章
孔子的弟子
自己 谋划,商量办法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
诚信
多次进行检查
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竭尽自己的心力
交往 动做名,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 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 否复习过了呢?”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 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整体感知
11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 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 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人教部编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11 《论语》十二章
(共计2套课件)
11 《论语》十二章
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 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孔子便是其中 一位。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一部辉煌的巨著——《论语》, 体味一下孔子的思想,看看你能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七 年 级 语 文 上册
2.第二章语言有什么特点?
用了三个疑问句,形成排比句式,同时加强了语气。“吾日三省吾身” 总述本段内容,下文是反省的内容。曾子从三个方面反省、检查自己:诚 实、诚信、学习。
整体感知
11 《论语》十二章
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
通“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