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超重与失重》教案-教科版必修1
教科版物理必修一教案
教科版物理必修一教案【篇一:高中物理《超重与失重》教案教科版必修1】超重与失重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超重和失重.(2)知道产生超重和失重的条件.2、能力目标:观察能力、对知识的迁移能力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开阔视野.教学重点:超重和失重的实质教学难点:在超重和失重中有关对支持物的压力和对悬挂物的拉力的计算。
教学仪器:纸带、弹簧秤、钩码、体重计、塑料瓶、水、书本。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师:将一条纸带对折后下面挂上钩码,想一想只用一只手能不能把纸带拉断?生:动手实验。
力,为什么迅速向上提时纸带会断?生:钩码对纸带的拉力增大。
师:在弹簧秤下挂上钩码当它加速向上和加速向下运动时,观察弹簧秤的示数有什么变化?生:弹簧秤向上加速运动时,示数变大;加速向下运动时示数变小。
让一学生站到体重计上称体重。
师:当你站在体重计上下蹲时,观察到体重计的示数是怎样变化的?生:体重计的示数变小。
师:以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就是本节要探究的课题——超重与失重。
板书:超重与失重二、新课教学学生试验::在弹簧秤下挂上钩码,观察当它静止、缓缓上升、缓缓下降、突然上升和突然下降运动时,弹簧秤的示数有什么变化?钩码运动状态静止缓缓上升缓缓下降突然上升弹簧秤示数的变化突然下降师:围绕超重与失重,大家心中有什么疑问吗?阅读教材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超重与失重?2)什么情况下会出现超重(失重)?3)为什么会出现超重(失重)?1 什么是超重与失重?板书:超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称为超重。
失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称为失重。
师提问:在超重、失重现象中物体的实际重力变化了没有?生答:物体的m、g没有变化,则重力g不变。
师解答:物体的实际重力称为实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称为视重。
总结:超重——视重大于实重的现象。
失重——视重小于实重的现象。
《超重与失重》教案教案
《超重与失重》教案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知道超重和失重现象产生的条件;会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 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
- 掌握超重和失重现象产生的条件。
2. 教学难点
- 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展示一些与超重和失重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教学
- 超重现象:教师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当物体向上加速运动时,测力计的示数变大的现象,从而引出超重的概念。
- 失重现象:教师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当物体向下加速运动时,测力计的示数变小的现象,从而引出失重的概念。
- 超重和失重产生的条件:引导学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产生的条件。
3. 课堂练习
- 让学生分析一些生活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如电梯的上升和下降过程。
4. 课堂总结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及产生条件。
5. 作业布置
布置作业,让学生在课后查找一些与超重和失重相关的资料,并写一篇小短文。
五、教学总结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知道超重和失重现象产生的条件,会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高中物理:《超重与失重》教案(必修1)(推荐5篇)
高中物理:《超重与失重》教案(必修1)(推荐5篇)第一篇:高中物理:《超重与失重》教案(必修1)超重与失重【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超重、失重、完全失重现象,并能运用学过的知识解释现象。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科学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
(3)学习阅读材料开阔眼界。
【教学过程】引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牛顿运动定律的简单应用,并总结了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一般方法,F=ma,在确定了研究对象之后要做两个分析:受力分析,运动状态的分析。
然后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求解,今天我们用以上方法分析一些简单的现象。
投影体重计它是用来测体重的,当人站在体重计上不动时,指针就会摆到某一位置,指针所指的示数就是你的体重。
你注意观察过吗?人在体重计上突然下蹲的一瞬间,指针如何摆呢?有同学说指针所指示数要变小,是不是体重变轻了呢?有同学说指针所指示数变大,是不是体重变重了呢?(回答不是)。
指针的摆动又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学习第7节,超重与失重。
学习这节内容的方法是,同学们阅读:“超生和失重“的教材在阅读的基础上,议论回答本节课提出的三个问题,从而完成我们这节课的学习任务。
新课投影1、体重计指针所指的示数是哪个力?它和重力的大小有何关系?2、什么叫超重、失重、完全失重?3、物体在超重、失重、完全失重时受的重力有何变化?(在议论的基础上,找同学回答)。
教师: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回答第一个问题。
学生:体重计指针所指示数是人对体重计的压力F’。
教师:为什么人在体重计上静止时指针所指示数是人的体重?学生:人对体重计的压力F’和体重计对人的支持力F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总是相等的。
人受的重力和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所以F=G,则F’=F =G。
教师:人受到的支持力F和重力G是否总是大小相等的?学生:不是总相等。
它和人的运动状态有关。
教师:为研究方便,我们把人和体重计设在升降机里,则人随升降机的运动状态可能是A=0的运动即静止或匀速上升,匀速下降;可能是A向上的运动即加速上升或减速下降;可能是A向下运动,即加速下降或减速上升。
物理教案-超重和失重
物理教案-超重和失重一、引言本教案将介绍物体在不同环境下的重力状态,包括超重和失重现象。
通过课堂讲解和实际示例演示,学生将对超重和失重的概念有更深入的理解,并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这些现象。
二、超重现象2.1 超重的定义超重是指物体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产生的重力增加现象。
在地球表面,物体的重力是由地球引力产生的,而在其他天体上,如月球或太空中,物体所受的引力将发生变化。
当物体所在的天体引力大于地球引力时,物体会产生超重现象。
2.2 超重的原因超重现象的产生与物体所在的环境有关。
当物体进入具有更高引力的天体或其他条件下时,物体所受的重力将增加,从而产生超重现象。
2.3 超重的实际应用超重现象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都有实际应用。
例如,在宇航员进行太空行走时,他们会经历到月球或其他星球上的超重现象。
此外,超重现象还可以用于模拟地球引力,如在太空中进行物理实验。
三、失重现象3.1 失重的定义失重是指物体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产生的重力减少现象。
在地球表面,物体的重力是因为地球引力产生的,而在其他天体上,物体所受的引力将发生变化。
当物体所在的天体引力小于地球引力时,物体会产生失重现象。
3.2 失重的原因失重现象的产生也与物体所在的环境有关。
当物体进入具有较低引力的天体或通过其他方式减少物体受引力的情况下,物体所受的重力将减少,从而产生失重现象。
3.3 失重的实际应用失重现象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也有实际应用。
例如,在航天飞行中,当飞船进入轨道时,宇航员会经历到失重现象。
此外,失重现象还可以在实验室中用于研究微重力环境下的物理和生物行为。
四、超重和失重的对比超重和失重都是物体在不同引力环境下所产生的现象,但两者之间存在一些区别。
4.1 引力方向在超重情况下,物体所受的引力方向与地球引力方向相同,但引力大小增加。
而在失重情况下,物体所受的引力方向与地球引力方向相反,引力大小减少。
4.2 物体状态超重情况下,物体仍然保持与地球一起下落,只是速度更快。
高中物理超重和失重教案
高中物理超重和失重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2. 掌握超重和失重的几种情况和原因;3. 理解超重和失重对物体的影响。
教学重点:1. 超重和失重的定义;2. 超重和失重的不同情况;3. 超重和失重的原因。
教学难点:1. 理解超重和失重的物理原理;2. 区分超重和失重的不同情况。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把物体放在地球上会有什么现象?如果放在太空中会有什么现象?二、讲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10分钟)1. 超重的定义:物体受到的重力大于重力加速度;2. 失重的定义:物体受到的重力小于重力加速度。
三、探究超重和失重的情况和原因(15分钟)1. 地面受力情况:已知地球重力加速度为9.8m/s²,某物体在地球上受力为10N,求超重或失重情况;2. 空间受力情况:已知宇宙中重力加速度为0,某物体在太空中受力为5N,求超重或失重情况;3. 探究超重和失重的原因。
四、讨论超重和失重对物体的影响(10分钟)1. 超重对人体有什么影响?2. 失重对空间飞行员有什么影响?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教师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思考:超重和失重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和意义?教学反馈:教师可以通过课堂小测验或讨论来检查学生对超重和失重的理解程度,并及时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指导。
拓展延伸:1. 给学生留作业,让他们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超重和失重的知识;2.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环境下物体的超重和失重情况;3. 探究宇宙飞船中航天员的超重和失重问题。
高中物理超重和失重的教案
高中物理超重和失重的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
2. 理解超重和失重的产生原因
3. 掌握超重和失重的应用场景
教学重点:
1. 超重和失重的定义
2. 超重和失重的原因
3. 超重和失重的应用
教学难点:
1. 超重和失重的区分
2. 超重和失重的实际应用
教学准备:课件、实验器材、教材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提问引入课题,让学生了解自身体验过的超重和失重的场景,并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
二、讲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15分钟)
1. 介绍超重和失重的定义和区别
2. 探讨超重和失重的产生原因,包括重力和加速度的影响
三、案例分析(15分钟)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超重和失重的应用场景,如电梯上升和坠落、航天器在太空中
等案例。
四、实验演示(15分钟)
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自实践超重和失重的现象,深化他们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
五、课堂讨论(10分钟)
组织学生展开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认识和见解,进一步加深对超重和失重的理解。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课堂总结(5分钟)
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并展望下节课内容。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和实验演示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了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及其应用。
同时,通过互动讨论和课堂总结,巩固了学生的学习成果。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索更多有关超重和失重的知识,拓展他们的视野。
超重与失重教案
超重与失重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和区别;2.掌握超重和失重对人体的影响;3.了解超重和失重在航天领域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1.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和区别;2.超重和失重对人体的影响;3.超重和失重在航天领域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1.掌握超重和失重对人体的影响;2.了解超重和失重在航天领域的应用。
四、教学难点1.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和区别;2.掌握超重和失重对人体的影响。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2.实验法;3.讨论法。
六、教学过程1. 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和区别超重是指物体在受到重力作用时,所受到的重力超过了物体的重量,导致物体的重量增加。
而失重则是指物体在受到重力作用时,所受到的重力小于物体的重量,导致物体的重量减少。
2. 超重和失重对人体的影响超重和失重对人体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在超重状态下,人体会感到非常沉重,行动不便,甚至会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
而在失重状态下,人体会感到轻飘飘的,行动不便,甚至会出现晕眩等症状。
3. 超重和失重在航天领域的应用超重和失重在航天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
在进行航天飞行时,航天员会经历超重和失重状态,这对于航天员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都是一个非常大的考验。
同时,超重和失重状态也会对航天器的设计和制造产生影响。
七、教学评价1.学生能够正确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和区别;2.学生能够掌握超重和失重对人体的影响;3.学生能够了解超重和失重在航天领域的应用。
八、教学反思本次教学中,我采用了讲授法、实验法和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和区别,掌握超重和失重对人体的影响,了解超重和失重在航天领域的应用。
同时,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学方法也需要更加多样化。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3章第6节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
《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于教科版《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一,第三章第六节超重与失重。
本节内容处于第三章最后一节,需运用到第二章的受力分析和第三章的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三定律的相关知识。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物体的受力分析和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三定律的相关知识,具备了求解一个物体的合力的能力,再利用牛顿第二定律求解物体的加速度,判断其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模型建构能力以及实验探究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对本节的学习提供了理论知识基础。
三、教学目标1.物理观念学生通过观察电梯里的称重实验,了解到物体的重力与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的大小关系,结合对物体运动情况的分析,并渗透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总结并归纳出超重与失重的现象,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生产中的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
2.科学思维学生对电梯里的称重实验进行模型建构、分析推理,得出受力分析与运动情况,发展建模与科学推理的能力。
3.科学探究学生结合生活中的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提出问题,运用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产生条件的相关知识,探究其产生的原因,形成独立思考、敢于质疑的精神。
4.科学态度与责任学生通过对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的了解,认识到科学经历的是一条非常曲折、非常艰难的道路,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精神。
通过对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产生条件及其应用的认识,领悟科学与技术之间的辩证关系。
四、教学重难点1.超重和失重在本质上并不是物体受到的重力发生了变化,而是物体在竖直方向有加速度时,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拉力的变化,这一点学生理解起来往往困难较大.让学生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本质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之一,也是后面理解航天器中失重现象的基础.2.超重和失重中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和拉力的计算,是牛顿第二定律应用的一个方面,也应作为本节教学的重点之一.五、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合作法、探究法、实验法。
六、教学用具体重秤、小物体、弹簧测力计、投影仪、多媒体。
最新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六节《超重和失重》教案
根据自己的感受如实填写
根据自己的思考找出解决方案
课外拓展
学生站在医用体重计上,观察下蹲和站起时秤的示数变化,体验超重和失重。
板书设计
超重与失重 依据牛顿第二定律分析
就学案中基础学习交流的内容与结对学习的同学交流。
第二层级
小组讨论
小组展示
补充质疑
教师点评
主题1:
超重现象
超重就是视重大于实重,但并不是重力增大了。
(1)在大型超市或医院乘电梯向上运行时,下列两种情况提着物品的手分别有怎样的感觉?
①电梯启动时。
②电梯正常上升时。
(2)乘电梯时,还有什么时候有这样的感觉?
课前
准备
研读教材,估计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疑难点,在导学案的基础上根据本班学生学习情况进行二次备课,准备课堂演示的实验器材或视频资料。
导学过程设计
程序设计
学习内容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媒体运用
新课导入
创设情境
物体的重力在同一个地点是否发生变化?我们乘坐电梯从底楼到10楼时会有这样的感觉,启动时觉得自己突然“变重”,快到10楼时又感觉自己“变轻”了。这是为什么呢?下面通过这节课的讨论、学习我们就能解释这个问题。
课程导学建议
重点难点
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及其产生条件。
教学建议
本节内容需要安排1个课时教学,若自主学习安排在课外,建议用15~20分钟,安排在课内则只需15分钟左右。通过对教材中“活动”的讨论、分析,让学生认识物体所受拉力与重力的大小和加速度的关系,从而引出超重与失重的概念。建议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无论超重还是失重,物体的重力都是没有发生变化的,从而理解超重与失重的含义。
高中物理《超重与失重》教案教科版必修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超重与失重的概念,掌握物体在超重和失重状态下的运动规律。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超重与失重的概念,物体在超重和失重状态下的运动规律。
2. 教学难点:物体在超重和失重状态下的受力分析和运动分析。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手段探究超重与失重的本质。
2. 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图像、动画和视频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超重与失重的概念和运动规律。
3. 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内容1. 超重与失重的概念。
2. 物体在超重和失重状态下的运动规律。
3. 物体在超重和失重状态下的受力分析。
4. 超重与失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重力的概念,引入超重与失重的概念。
2. 探究超重与失重的本质: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物体在超重和失重状态下的运动规律,分析物体受力情况。
4. 应用拓展:学生分组讨论超重与失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分享自己的发现。
六、课堂练习2. 计算题目: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在电梯上升时受到的加速度为1m/s²,求物体在电梯上升时的视重。
七、课后作业1. 请解释超重与失重的本质区别,并给出实例。
八、拓展与延伸1. 请查阅资料,了解超重与失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航空、航天等领域。
2. 讨论:超重与失重对人体的影响,如宇航员在太空中的生活。
九、教学反思2. 学生反馈学习感受,提出改进建议。
十、课后评价1. 学生自评:评价自己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如态度、参与度、收获等。
2. 同伴评价:互相评价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表现,如沟通、协作、贡献等。
3. 教师评价: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如理解程度、应用能力、创新思维等。
超重和失重教案设计
超重和失重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理解它们产生的原因。
2. 让学生掌握判断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的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超重和失重的定义2. 超重和失重的产生原因3. 判断超重和失重状态的方法4. 超重和失重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5. 练习题三、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哪些现象属于超重或失重,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超重和失重的定义:讲解物体在受到支持力或拉力大于重力时称为超重,小于重力时称为失重的概念。
3. 分析超重和失重的产生原因:讲解物体加速度向上时为超重,向下时为失重的原理。
4. 讲解判断超重和失重状态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物体加速度的方向来判断其处于超重还是失重状态。
5. 举例说明超重和失重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6.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超重和失重的定义、产生原因和判断方法。
2. 实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
3. 练习法:布置课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超重和失重概念的理解。
2. 练习题:评估学生掌握判断超重和失重方法的情况。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题目,考察学生对超重和失重知识的运用。
六、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超重和失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电梯上升和下降时的感受,过山车、跳伞等运动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
2. 学生展示:每组挑选一名代表进行展示,分享讨论成果。
3. 教师点评:对学生的讨论和展示进行点评,总结超重和失重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七、教学拓展1. 讲解微重力的概念:介绍微重力现象及其在科学研究和航天事业中的应用。
2. 观看微重力实验视频:让学生观看微重力实验的视频,加深对微重力现象的理解。
3. 讨论微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微重力环境下物体的运动规律。
《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5篇模版)
《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5篇模版)第一篇:《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课题】超重与失重【教学时间】45分钟【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学生【教材选用】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四章第七节【教学内容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学生学完力与运动、牛顿运动定律之后,知识的迁移和应用部分,旨在让学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生活中的现象,进一步理解和巩固牛顿运动定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对航天科技的兴趣。
2.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实验活动认识超重与失重的现象,理解超重与失重产生的条件与实质。
3.教材内容安排本节教材利用称体重和乘电梯两个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出本节课课题,通过对超重与失重概念的理解,学会分析和解释超重与失重现象,然后再进一步了解完全失重的状态。
4.教材特点(1)教材注重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由生活中的例子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再引导学生带着所学知识进一步了解航天技术。
(2)教材强调通过实验探究,借助已学的牛顿运动规律的知识,分析和解释超重与失重的产生条件。
(3)教材重视实践活动,有力地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情况分析】1.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已经学习了力与运动、牛顿运动定律等相关知识,超重与失重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学生的兴趣特点为高一年级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其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意识与接受能力较强,对于学习内容贴近生活及有动手操作的物理课堂有较强的学习兴趣。
3.学生的认知困难学习了重力的概念之后,有的学生可能会望文生义,简单认为超重是重力增加,失重是重力减少,完全失重是重力完全消失,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超重和失重现象时会受到一些前概念的影响,不能正确地观察,缜密地推理,由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认识。
【教材处理】超重与失重现象在我们生活中很常见,比如电梯的升降、过山车等等,教材选取在电梯里称体重的模型来对超重与失重现象进行解释,这种方法难于在课堂上演示,不利于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超重和失重。
高一物理超重和失重教案
第七节:超重和失重一.知识目标1.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及其实质2.运动牛顿第二定律研究超重和失重的原因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三.德育目标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四.教学重点超重与失重的实质不是物体重力发生了变化,而是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发生了变化。
五.教学难点示重、视重与实重的概念及区别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计算有关超重和失重问题六.教学过程自从人造地球卫星和宇宙飞船发射成功以来,人们经常谈到超重和失重,究竟什么是超重和失重呢?称量体重时,突然蹲下或突然站起时示数变化,为什么乙同学的体重在蹲下和站起来时发生了“变化”呢?难道说他们的体重真的变化了吗?究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取两块砖中间夹一纸条,用什么办法可以把纸条从中抽出来呢?演示,为什么这样做就可以呢?学完这节课之后,相信这些问题同学们都会明白的。
一.超重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应作牛顿运动定律可以解决物体运动和受力联系的有关问题,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物体的受力情况决定了物体的加速度,被悬挂或被水平面支持的物体它与悬线或水平面间的作用力大小不一定等于它所受的重力的大小,悬线或水平支持面对物体的作用与物体所受的重力的差异决定了物体的加速度,换言之,物体的加速度直接反映了两者的差异。
实验:在弹簧秤下面挂一砝码,当保持静止时或匀速运动时,示数等于重力的大小,当手提弹簧秤向上加速或向下减速时,其示数大于砝码重力的大小,当手提弹簧秤向下加速或向上减速,其示数小于砝码重力的大小。
现在先看这样一个题目:升降机的地板上放一个台秤,秤盘上放一个质量为20kg的物体,当升降机1.以4m/s的加速度匀速上升时,台秤的读数是多少2.以1m/s2的加速度竖直上升时,台秤的读数是多少3.以1m/s2的加速度减速下降时,台秤的读数是多少在这题中我们选择谁为研究对象更为合理些呢?选物体更为合理些:虽然,台秤的示数是物体对台秤的压力所造成的,即力是直接作用在台秤上的,但台秤其他受力并不清楚,所以我们不能选台秤作为研究对象,而应应用牛顿第三定律,把求物体对台秤的压力转化为台秤对物体的支持力,这样便可选已知条件较多的物体为研究对象。
《超重与失重》教案教案
《超重与失重》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超重失重现象的本质,理解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原因;(2)掌握根据加速度方向,判断物体的超重与失重现象;(3)知道完全失重状态的特征和条件。
(4)能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理解生活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相关问题2.过程与方法(1) 通过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究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2)经历观看实验、分组讨论、合作交流的过程,观察并体验超重和失重现象,完成物理知识的构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探究过程中,领略物理思维方法在探究、分析推理过程中的作用;(2)养成尊重事实,严谨的实验态度。
(3)通过合作实验探究的方式,使学生养成相互交流的学习习惯和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产生超重和失重的条件和原因。
【教学难点】理解产生超重和失重的原因,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超重和失重的现象。
【教学资源】若干弹簧测力计和砝码,纸带,;学生学习单、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思想】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强调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积极营造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情景。
挖掘“超重和失重”知识载体所蕴藏的物理学思想和方法,为了实现三维教学目标,设计了四个活动,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落实在课堂活动上,让学生通过观察现象、感知现象,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通过师生共同讨论、交流探索获得超重和失重的知识。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通过电梯实验,从表格中分析得出产生超重和失重的条件,并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超重和失重现象,以此来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流程】1.教学流程图2.教学过程实验展示:(1)称重实验:●邀请两名同学上台。
●请其中一名同学站在体重秤上,迅速下蹲、迅速站起。
●另一名同学观察体重秤示数变化。
(2)提纸带实验:纸带下挂一重物,迅速提起,纸带断裂。
提问:什么是超重和失重现象。
最新整理高一物理教案超重和失重.docx
最新整理高一物理教案超重和失重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超重和失重.(2)知道产生超重和失重的条件.2、能力目标:观察能力、对知识的迁移能力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开阔视野.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通过对运动的升降机中测力计的示数变化,讨论了什么是超重现象、失重现象以及完全失重现象,并指出了它们的产生条件.教法分析1、通过实例让学生分清“实重”和“视重”.从而建立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同时认识到物体的重力大小是不会随运动状态变化而变化的.2、依据力和运动的关系明确给出超重和失重的产生条件.3、借助实验和课件建立感性认识,辅助理解;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习兴趣.教学设计示例教学重点: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及产生条件.教学难点:视重和实重的区别.示例:(一)什么是超重和失重视频:台秤称物体视重.问题:1、物体的实际重力变化了没有?2、台秤的视数变化了没有?怎样变的?3、物体的重力和台秤的视数反映的力从性质上说有什么不同?通过学生的观察和讨论引出(分析时要建立如课本所示的模型):实重:即物体的实际重力,它不随物体运动状态变化而变化的.视重:指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悬挂它的物体的拉力,它随物体运动状态变化而变化.超重:视重大于实重的现象.失重:视重小于实重的现象.完全失重:视重等于零的现象.(二)超重和失重的产生条件分析典型例题1,总结出物体超重还是失重仅与其运动的加速度方向有关,而与其运动方向无关.超重产生条件:物体存在竖直向上的加速度.设物体向上的加速度为,则该物体的视重大小为.失重产生条件:物体存在竖直向下的加速度.设物体向下的加速度为,则该物体的视重大小为.当时,=0,出现完全失重现象.当物体运动加速度=0时,视重等于实重,即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力或悬绳对物体的拉力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为了加强感性认识,提供课件:完全失重现象.(也可作该实验)探究活动题目:做一个关于失重或超重的实验装置(或设计一个小实验)(提示:用火柴盒和发光二极管演示完全失重现象)组织:自愿结组.方式:展示、比赛,评出优胜奖.评价: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超重与失重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超重和失重.
(2)知道产生超重和失重的条件.
2、能力目标:观察能力、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开阔视野.
教学重点:超重和失重的实质
教学难点:在超重和失重中有关对支持物的压力和对悬挂物的拉力的计算。
教学仪器:纸带、弹簧秤、钩码、体重计、塑料瓶、水、书本。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将一条纸带对折后下面挂上钩码,想一想只用一只手能不能把纸带拉断?
生:动手实验。
师:纸带既然能够承受钩码的重力,为什么迅速向上提时纸带会断?
生:钩码对纸带的拉力增大。
师:在弹簧秤下挂上钩码当它加速向上和加速向下运动时,观察弹簧秤的示数有什么变化?
生:弹簧秤向上加速运动时,示数变大;加速向下运动时示数变小。
让一学生站到体重计上称体重。
师:当你站在体重计上下蹲时,观察到体重计的示数是怎样变化的?
生:体重计的示数变小。
师:以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就是本节要探究的课题——超重与失重。
板书:超重与失重
二、新课教学
学生试验::在弹簧秤下挂上钩码,观察当它静止、缓缓上升、缓缓下降、突然上升和突然下降运动时,弹簧秤的示数有什么变化?
钩码运动状态弹簧秤示数的变化
静止
缓缓上升
缓缓下降
突然上升
突然下降
师:围绕超重与失重,大家心中有什么疑问吗?阅读教材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超重与失重?2)什么情况下会出现超重(失重)?3)为什么会出现超重(失重)?
1 什么是超重与失重?
板书:超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称为超重。
失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称为失重。
师提问:在超重、失重现象中物体的实际重力变化了没有?
生答:物体的m、g没有变化,则重力G不变。
师解答:物体的实际重力称为实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称为视重。
总结:超重——视重大于实重的现象。
失重——视重小于实重的现象。
2 超重与失重的条件
学生在体重计上做实验,观察人在体重计上下蹲和站立过程中,体重计示数的变化。
学生汇报实验情况。
下蹲过程
站起过程
结论:加速度方向向上,出现超重现象;加速度方向向下,出现失重现象师:加速度为零,情况怎么样?
生:既不超重也不失重,视重与实重相
等。
3 超重(失重)产生的原因
以弹簧秤挂钩码加速上升为例对物体受力分析
师:你能否用牛顿第二定律写出拉力的表达式?
生:F-G=ma F=G+ma=mg+ma F〉G
师:拉力F与钩码对弹簧秤的拉力F、有什么关系?
生:根据牛顿第三定律,F与F、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结论:超重:当物体存在向上的加速度时,它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重。
以弹簧秤挂钩码加速下降为例对物体受力分析
生:G-F =ma F=G-ma=mg-ma F〈G
结论:失重:当物体存在向下的加速度时,它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重。
学生游戏:
1、让下端扎有小孔的盛有水的塑料瓶子下落时,站在旁边的同学身上会不会被淋湿?
2、两本交叉相叠的书本怎么样才能轻易拉开?
师:体重计(弹簧秤的示数)能不能为零?
生:当a=g时,F=0。
师:视重为零的现象称为完全失重。
三、课堂练习:
1)、根据下面对话,完成以下填空:
记者:在“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和运行过程中,你感觉怎样?
杨利伟:飞船发射时,感觉()感比较强,最大达到5G,船箭分离时,我感觉有一种忽然腾空的感觉,这时又进入了()状态。
记者:飞船成功着陆时你的感觉怎样?
杨利伟:飞船降落伞打开后船体晃动得较历害,……当时有很强的()感,仪器显示有3至4G的载荷。
2)、升降机以0.5m/s2的加速度匀加速上升,站在升降机中的人的质量是50 kg,则人对升降机地板的压力是多大?
扩展:
(1)本题中人出现了什么现象?.
(2)其它条件不变,若升降机是减速下降呢?人对升降机地板的压力又是多大?
(3)其它条件不变,若升降机是加速下降呢?结果又是怎样?人出现了什么现象?
(4)其它条件不变,若升降机是减速上升呢?结果又是怎样?人出现了什么现象?
(5)若想人对升降机地板的压力为零,则升降机应怎样运动?
四、课堂小结
1、超重和失重是一种物理现象。
2、物体的重力与运动状态无关,不论物体处于超重还是失重状态,重力不变。
规律:
超重状态 N > G a竖直向上
失重状态 N< G a竖直向
下
超重还是失重由a决定,与v方向无关
五、作业:
1、在升降机中挂一个弹簧秤, 下吊一个小球, 如图(1)所示, 当升降机静止时, 弹簧伸长4cm. 当升降机运动时弹簧伸长2cm, 若弹簧秤质量不计, 则升降机的运动情况可能是()
A、以1 的加速度下降
B、以4.9的加速度减速上升
C、以1的加速度加速上升
D、以4.9的加速度加速下降
2、如图(2)所示,在原来匀速运动的升降机的水平地板上放一物体,受到一个伸长的弹簧的拉力作用,但仍能保持与升降机相对静止.现突然发现物体被弹簧拉动,则判定升降机的运动状态可能是()
A、加速上升
B、加速下降
C、减速上升
D、减速下降
3、质量为60kg的人站在电梯内的台秤上,电梯从静止开始运动,台秤上的人注意到开始3s内台秤示数为528N,接着8s内台秤的示数为588N,最后台秤示数增大到678N,直到静止时台秤又恢复到588N,试问电梯是上升还是下降?升降的总高度是多少?
4、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设计1至2个超重(失重)现象的小实验。
并解释其原理。
答案:1、BD. 2、BC. 3、31.5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