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第3章生物群落的演替第1节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第2课时种群数量的变化课件苏教版必修3
种群2
例1:实验室培养一种细菌,给予充足的营 实验室培养一种细菌, 养物质等条件,该细菌每20分钟繁殖一代, 20分钟繁殖一代 养物质等条件,该细菌每20分钟繁殖一代, 则一昼夜后一个该细菌将发展成个体数为 ______个的细菌种群 ______个的细菌种群。 272 个的细菌种群。 例2:若某种群有成鼠 头(计算时作为亲代 :若某种群有成鼠a头 ),每头雌鼠一生产鼠 每头雌鼠一生产鼠16头 ),每头雌鼠一生产鼠 头,各代雌雄性别 比例均为1: ,子代幼鼠均发育为成鼠, 比例均为 :1,子代幼鼠均发育为成鼠,所 有个体的繁殖能力均相等, 有个体的繁殖能力均相等,则从理论上计算 C 代产生的子代数为____头。 ,第n代产生的子代数为 代产生的子代数为 头
生物必修3 生物必修
1、理想情况: 理想情况: Nt= N0λt
种 群 数 量
“J”型曲线 型曲线
OLeabharlann 时间•种群数量连续增长; 种群数量连续增长; 种群数量连续增长 •增长率(λ)不变。 增长率( 增长率 )不变。
生物必修3 生物必修
实例分析 20世纪30年代, 20世纪30年代,人们将环颈雉引入美 世纪30年代 国的一个岛屿, 1937~1942年间种群 国的一个岛屿,在1937~1942年间种群 数量的增长情况如左图。 数量的增长情况如左图。
生物必修3 生物必修
10.如图为某地一个生物种群的年龄 10.如图为某地一个生物种群的年龄 结构曲线图。 结构曲线图。如果有一外来物种 入侵,并以该种群的幼体为食, 入侵,并以该种群的幼体为食, 这将使该种群的年龄结构发生变 化。则这种变化为 (A )
11.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分为图A 11.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分为图A、B、C三种类 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分为图 型,据图回答: 据图回答:
3.1.2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
2.右图表示某种群数量随 种100 时间变化的曲线,从图中 群 75
a b
可以看出该种群的K值为
的 50 个
c
_1_0_0_,该种群在
体 25
d
__c__点处增长速度最快。 数 0 量
时间
3.某湖泊最多容纳鲫鱼种群量约3000吨,
经取样调查,该湖泊中现有鲫鱼2000吨,
为使该湖泊中鲫鱼有最大增长速度,现在
四、种内关系 1、种内互助
同种生物生活在一起,通力合作 ,共同维护群体的生存。
生物必修3
2、种内斗争 同种生物个体之间由于争夺食物、
栖所、配偶等而发生斗争。
生物必修3
练习
1、某生态学家考察某草原后,认为未来几年, 该草原鼠害将非常严重,该生态学家作出这样预
测的依据是( B )
A.鼠群的数量和密度 B.鼠群的年龄结构 C.鼠群的性别比例 D.出生率、死亡率及迁入和迁出率
能正确表示小球藻种群数量增 长率随时间变化趋势的曲线是 D
时间/天
种
种
种
种
群
群
群
群
增
增
增
增
长
长
长
长
率
率
率
率
时间/天 A
时间/天 B
时间/天 C
时间/天 11 D
环境阻力(按自然选择学说,它就
种
是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数)
群
数
量 “J”型曲线
K (环境允许最大值)
“S”型曲线
0
时间
12Leabharlann 三、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
的富埃特文图拉岛上飞舞
Page 4
野葛在美国南方各州疯狂蔓延, 泛滥成灾,甚至大有继续北上之势。 Page 5
高中生物 第三章 生物群落的演替 3.1 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教案 苏教版必修3
第1节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一、教学对象分析:本节课学生在前面两章学习个体这一层次的生命系统内部的调节机制以及与环境的关系的基础上,转换视角,从宏观、群体水平来认识生命活动的规律与本质,即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各个层次来研究生命,不断丰富对自然界生命系统的多层次性的认识。
种群也是群体水平上研究生物的基本单位,围绕种群这一关键词,着重讲述了种群的概念、种群的基本特征、种群数量的增长规律。
本节课首先列举了种群的4大基本特征,即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着重讲述了种群密度的统计方法和种群年龄结构的3种类型,阐明了种群的基本特征对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
通过本节的学习,对种群的概念、特征具有明确的认识,群落、生态系统及人类与环境等生态学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列举种群的特征2、联系实例说明估算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能力目标:3、尝试用样方法调查周边地区植物的种群密度并根据所得数据进行准确计算,作出合理的分析和判断情感态度价值观:4、体验、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不断创新的精神三、教学重点:种群的密度特征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四、教学难点:运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来估算种群的密度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六、课时:1课时七、教学过程③总结:种群的研究核心问题是种群数量的变化。
八、课堂作业: 一、 填表:二、 选择题:1、下列因素能引起种群密度增大的有( )A.种群中幼年个体增多B.种群性别比例改变C.环境中水热条件适宜D.种群中幼年个体减少E.环境中天敌增多F.环境中阳光不足G.寄生生物 增多H.寄生生物减少 2、下列各项属于种群的有( ) A 、一亩农田中的全部水稻 B 、一片森林中的全部蕨类 C 、一口池塘中全部鲫鱼 D 、一个果园里的五棵苹果 E 、一片森林中的全部蛇3、某种群中年轻的个体非常多,年老的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密度会( ) A .越来越大 B .相对稳定 C .越来越小 D .绝对不变4、在种群的下列特征中,对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动起决定作用的是( )A .种群密度B .年龄组成C .性别比例D .出生率和死亡率5.按一对夫妇一两个孩子计算,人口学家统计和预测,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翻一番,大约20—40年,美国需要40—80年,瑞典人口将会相对稳定,德国人口将减少。
苏教版苏教版必修3第3章教材分析
必修3第3章教材分析第三章生物群落的演替内容简介本章由3节组成: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生物群落的构成、生物群落的演替。
第一节介绍种群的概念、特征和种群数量的增长规律;第二节介绍生物群落的概念、组成以及群落中的种间关系;第三节介绍生物群落演替的类型和原因以及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本章主要活动有:模拟动物种群密度调查的标志重捕法;探究酵母菌种群大小的动态变化;统计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分析两种草履虫之间的竞争现象;观察小型环境中生物群落的演替;研究不同生态位的植物是如何适应环境的;放眼社会,“退耕还林与生态保护”。
内容地位以生态学为代表,在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4个层次上寻求生命系统的奥秘,是现代生物学发展的宏观方向。
生态学按研究对象的层次可分为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和生态系统生态学。
本章内容与前后知识有一定的联系。
在“探究酵母菌种群大小的动态变化”、“调查池塘生物群落的构成”和“观察小型环境中生物群落的变化”的活动及“不同生态位的植物结构是否有差异”研究性学习中,都要求学生能熟练地使用显微镜并能制作临时玻片标本;在“调查池塘生物群落的构成”活动中,需要有关植物的结构和光合作用的知识做基础;本章讲述的种群、群落的知识,也是后面学习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稳态的基础。
教学特点本章内容属于宏观生物学,学生在生活中有接触,但没有相关理论知识作为支撑,因此教师可从周围环境中的实例入手,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
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理论联系实际的思考题或讨论题,让学生通过思考或讨论,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本章有些内容侧重于阐述生态学的原理和规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如种群的增长。
对于这些教学内容,应当尽量结合实例进行分析,避免单纯地讲述概念。
本章安排了7个活动,教师可根据各个活动的特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
生态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0.5mL 培养液中放入5个大草履虫,然后每隔24h统计一 次大草履虫的数量。经过反复实验.得出了如图 所示的结果。
出生率、死亡率、迁入、 有 迁出、性别比、年龄组 成、气候、食物、天敌、 。 人类活动等 种 群 数 量
A B
时间
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小型牧场内,迁入一小 群绵羊,8年后发展到500只左右,这个羊 群数量会 A A、维持在一个水平上 B、不断下降 C、缓慢上升 D、迅速上升
下列因素能引起种群密度增大的有
第三章 生物群落的演替
第一节 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 ——种群
一、种群的概念
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神农架的金丝猴种群
我国某地的野驴种群
二、种群的特征(数量特征)
1、种群密度
(1)概念:单位面积或体积内的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
种群密度很高
种群密度较高
种群密度一般
(2)特点: 是可λ =N0 λ2
Nt=N0λt
(无K值)
(3)实例:种群迁入一个新环境后,在一 定时期内种群的增长大致符合“J”型曲线。 例 : 在20世纪 30年代,人们 将环颈雉引入 到美国一个岛 屿。在 1937— 1942年期间, 这个环颈雉种 群的增长大致 符合“J”型曲 线
2、“ S ”型增长
(1)概念: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
时间内新出生(死亡)的个体数目。 例:1983年我国平均每10万人口出生1862个孩子, 该年度人口出生率为 1.862%
苏教版教学教案31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
6、右图表示某种群数量 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从图 中可以看出该种群的K值 100 为____,该种群在 c ____点处增长速度最快。
种 群100 的 75 个 50 体 数 25 量 0
b c d
a
时间
7、某湖泊最多容纳鲫鱼种群量约3000吨,经取 样调查,该湖泊中现有鲫鱼2000吨,为使该湖 泊中鲫鱼有最大增长速度,现在应捕捞多少吨 鲫鱼为宜( A ) A. 500吨 B. 1000吨 C. 1500吨 D.不能捕捞
第三章
生 物 群 落 的 演 替
生物必修3
第一节 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
一、种群的特征
二、种群数量的增长规律
三、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
一、种群的特征
物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即具有一定 的形态和生理特征,可以相互交配并 产生可育后代的生物类群,是生物的 繁殖、遗传和进化单元。
1、种群的概念: 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 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称为种群。
注意:
①前提: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在重捕 时被捕获的概率相等。
②标记技术:
•标记物和标记方法不能影响被标记动物 的正常活动;
•也不能导致其发生疾病、感染等;
•标记符号必须能维持一段时间,但又不 能过分醒目。
②、出生率和死亡率 a、概念: 出生率: 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量 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死亡率: 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量占该 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b、意义:决定种群密度的最直接因素。
③、迁入率和迁出率 a、概念: 迁入率:单位时间迁入某种群的个体数占该种群 个体总数的比率。 迁出率:单位时间迁出某种群的个体数占该种群 个体总数的比率。 b、意义: 决定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2021学年高中生物第三章生物群落的演替第一节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课件苏教版必修3
[解析] 出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出生个体数占种群总个体数 的百分数或千分数,该种群开场个体总数为100,一年内新出生 个体数为20,因此该种群的年出生率=20/100×100%=20%, 故A项错误。假设 某动物的婚配制 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 的雌雄比越接近1∶1,参与生殖的个体数越多,出生率就越高, 故B项正确。假设推迟性成熟期,那么会降低出生率,故C项错 误。年龄构造是指各个 年龄组个体数量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关系,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表达了 出生率与死亡率之间差值大小的关系,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 程,由于不知死亡率的大小,三种类型种群的出生率大小无 法比较,故D项错误。
种群的概念及特征
1.对种群概念的理解 (1)把握两个“要素〞:“同种〞和“所有〞。 “同种〞:指的是同一物种。 “所有〞:指全部个体,包括该物种的全部幼年、成年、老 年的个体,不分性别。 (2)把握两个“条件〞:“时间〞和“空间〞。种群必须具有一 定时空限制,离开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的种群不存在。
(3)把握种群的特征: ①种群的特征是个体不具有的,个体只具有性别、年龄、出 生、死亡等特征。 ②种群不是个体数量的简单累加,个体与种群的关系是局部 与整体的关系,从个体层次到种群层次是一个质的飞跃。
(2021·高考山东卷改编) 稻田中除了水稻外,还有杂 草、田螺等生物。 (1)调查稻田中田螺种群密度时可采用样方法,选取样方 的关键是_随__机__取__样___。根据下面的取样调查表可估算出稻 田中田螺的种群密度为____1_6___只/m2。
样方编号
1
1
样方面积(m2)
1
2
3
4
5
6
1
1
1
1
1
♀<♂→种群密度增长慢
高中生物第3章生物群落的演替第1节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第1课时种群的特征课件苏教版必修3
第一节 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 第1课时 种群的特征
学习目标
核心素养
1.运用概念模型表征种群的各 1.列举种群具有种群密度、出
数量特征,并分析各特征之间的 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
相互关系。 率、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特征。
2.基于对相关资料的查阅,设计 2.学会用样方法、标志重捕法等
②与种群数量的关系:当出生率超过死亡率时,种群数量_增__加__; 当出生率低于死亡率时,种群数量_减__少__;当出生率接近于死亡率时, 种群数量_保__持__相__对__稳__定___的状态。可见,出生率和死亡率_直__接__决__定__ 种群密度的大小。
(2)迁入率和迁出率 ①概念 a.迁入率:指单位时间_迁__入__某种群的个体数占该种群_个__体__总__数_ 的比率。 b.迁出率:指单位时间_迁__出__某种群的个体数占该种群_个__体__总__数_ 的比率。 ②与种群数量的关系:因个体迁入或迁出导致种群数量_增__加__或__ _减__少__。因此个体的迁入或迁出也会_直__接__影__响__种群数量的变化。
(1)调查动物种群密度只能用标志重捕法。( × ) 提示:移动能力较低的动物不适用。 (2)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都直接影响种群数量的 变化。( √ ) (3)年龄结构有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类型。( √ ) (4)用样方法研究固着在岩礁上贝类的种群数量。(√ ) (5)1 000 个人的村庄一年出生 10 个小孩,则出生率为 10/(1 000 +10) ×100%=0.9%。( × ) 提示:出生率为 10/1 000×100%=1%。
(5)标志重捕法 ①适用范围:适用于_哺__乳__类、_鸟__类、_爬__行__类、两栖类、鱼类 和昆虫类等动物,其前提是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在重捕时被捕获 的_概__率__相__等__。 ②估算公式为: N(总数)=m重n捕重中捕标个志体个数体 数×M(标志个体数)。
苏教版-必修三-第三章 生物群落的演替-第一节 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省一等奖】
群落结构(1)群落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群落特征:①物种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是群落的首要特征。
②优势种:群落中优势度大的物种,决定着群落结构和群落环境的主要特征,其中主要层中的优势种决定群落的内部结构和特殊环境称为建群种,群落中优势度较小的物种称为附属种。
群落中的优势种会发生更替,如针、阔叶林混交,对马尾松和山毛榉的存有量逐年统计,并把马尾松存有量与山毛榉存有量的比值记作Y,a、d年份的优势种分别是马尾松和山毛榉。
(如图4—24A)捕食者喜食的是竞争中的优势种会增加物种多样性,而捕食竞争中的劣势种,则会降低物种多样性。
如潮间带中常见的滨螺是捕食者,吃很多藻类,尤其喜食小型藻类。
图4—24B为藻类种数与滨螺密度的关系,滨螺在中等密度时,藻类(3)群落的种间关系(表4—7)类型曲线图例箭头图例种间关系互利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相互依存,如地衣、根瘤、白蚁与鞭毛虫等。
捕食捕食者种群的数量和猎物者种群的数量呈周期性的波动,且捕食者数量高峰变动滞后于猎物者。
竞争C代表共同的生活条件,结局有三,一是两种群个体间形成平衡;二是A取代B;三是二者在空间、食性、活动时间上产生生态位的a b c d eY值时间(年)马尾松与山毛榉存有量比值A 图4—24 B分离。
寄生寄生种群A 得利,宿主种群B 有害,寄生物一般比宿主小 如蛔虫与人。
(4)生态位及边缘效应①概 念每个种群与群落其它种群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相对位置及机能关系。
包括对群落中各种生态因子适应幅度总和及同其他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总和。
②生态位重叠与分离当多个种群利用同一资源或共同占有其他环境变量时,就会出现生态位重叠现象,生态位重叠程度与竞争强度成正比,如完全重叠就会使两个物种无法共存,发生竞争排除作用,即一个物种迟早会被另一个物种排除,或者生态分离,即生活在同一群落内的每一个物种的生态位都同其他物种的生态位明显分开。
高中生物第3章生物群落的演替第1节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第2课时种群数量的变化课件苏教版
[名师拓展] 2017 年全国Ⅰ中的第 5 题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质疑的声音 一直不断,很多教师指出这道试题是错误的,也有一些教师说无法 对学生进行解释。争议的焦点集中在纵轴表示的究竟是增长率还是 增长速率。按照大多数中学教师的理解,种群增长率的计算公式为 [(Nt-N0)/N0]×100%。在“J”型增长曲线中,种群的增长率是不变的 (如图甲所示)。在“S”型增长曲线中,增长率开始时最大,然后一直 减小,当种群数量达到 K 值的时候,增长率减小到 0,其图像应该 类似于图乙、图丙所示,而不应该是试题中的图像。
1.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的 S 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 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 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 能相同 D.培养瓶中细胞种群数量达到 K 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 逐渐减弱
也有教师提出:试题中图像的横坐标是种群数量,不是时间。 关于这一说法,是这样的,在种群的“S”型增长曲线中,种群数量与 时间呈正相关,即随着时间的增加,种群数量也是增加的(种群数量 达到 K 值之前都是这样的),横坐标表示的无论是时间还是种群数量 都不会改变曲线的大致走向。
类似的问题最早出现在 2002 年粤豫桂地区的高考生物试卷中的 第 26 题:
在一个玻璃容器内,装入一定量的符合小球藻生活的营养液, 接种少量的小球藻,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小球藻的个体数量,绘制成 曲线,如图率随时间变化趋势 的曲线是
按照大多数中学教师的理解,该题的答案应该为 C,选项 D 中 的曲线表示的应该是种群的增长速率,但事实并非如此,此题选 D。
还有,2008 年上海卷第 24 题涉及种群的增长速率,在增长速率 这个概念上,命题人与大多数中学教师的理解是一致的:如图表示 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在第 10 年 时经调查,该种群数量为 200 只,估算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负 荷量约为( D )
高中生物 第三章 生物群落的演替 3.1 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二学案苏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第三章生物群落的演替 3.1 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二学案苏教版必修3(二)教学目标:1、理解种群数量变化的两种类型;2、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1、理解种群数量变化的两种类型;2、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教学过程集体备课部分(学生活动部分)学生笔记和补充一自主学习(一)种群的增长规律: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条件:在环境资源的理想条件下(如、、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称之为环境容纳量,用表示。
种群增长速率最快的时刻是:在K时种群增长速率为:集体备课部分(学生活动部分)学生笔记和补充装线右图中t1对应的是时刻右图中t2对应的是时刻3、研究种群数量变动的意义(A)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危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都有着重要意义。
(二)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大小1、血球计数板的使用2、计数过程的注意事项(1)在从试管中吸取培养液前,需将试管轻轻震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
(2)若取出的液体中酵母菌密度过大,可以增加稀释倍数。
(3)计数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然后将培养液滴在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
(4)用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只计数相邻两边及其夹角的酵母菌(类似于“样方法”)二、随堂反馈1、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中,有关操作错误的是A、吸取培养液前应将培养瓶轻轻振荡B、用血球计数板对酵母菌计数C、将培养液滴在计数室上后,再盖上盖玻片D、将培养后期的样液稀释后再取样计数2、“S”型曲线和“J”型曲线是反映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下列属于“S”型曲线形成条件的是A、食物(养料)充足B、没有敌害C、没有竞争D、资源、空间有限3、所示为在理想状态下和自然环境中某生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2018-2019学年高中生物 第三章 生物群落的演替 第一节 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二)
第一节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二)[随堂检测]知识点一种群数量的变化1.如图是一个新建的小牧场内鹿群的种群数量曲线图。
试分析在捕杀鹿群时应使剩余量在“S”型增长曲线的哪一点,最有利于鹿群数量的恢复()A.a点B.b点C.c点D.d点解析:选C。
在K/2左右,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故剩余量在K/2时,最有利于鹿群数量的恢复。
2.下图是某藻类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
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环境容纳量随环境温度不同而改变B.19.8 ℃条件下环境容纳量最小C.24.8 ℃条件下第5天左右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D.33.6 ℃条件下种群数量将维持在K值恒定不变解析:选D。
由图可以看出,在温度不同的情况下,该藻类的个体数最大值不同,所以环境容纳量随环境温度不同而改变,A正确;在三条曲线中,19.8 ℃条件下环境中所容纳的最大个体数是最小的,所以在19.8 ℃条件下环境容纳量最小,B正确;曲线斜率表示种群的增长速率,由图中曲线可以看出,24.8 ℃条件下第5天时的曲线斜率是最大的,也就是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是最大的,C正确;K值是环境的最大容纳量,会随环境变化而变化,而不是恒定不变的,D错误。
3.2月1日至4月30日为我国每年的“禁渔期”,国家规定:此段时间,各大自然水域严禁人工捕鱼。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实行“禁渔期”是因为此段时间气温较低,人工捕鱼产量少,支出大于投入B.实行“禁渔期”是因为此段时间为鱼类的繁殖季节,大量捕鱼将使鱼类减少C.过度捕捞,将破坏鱼群的年龄结构,从而影响鱼产量的持续稳定增长D.在“禁渔期”以外时段,也不能使用任意孔径大小的渔具捕鱼解析:选A。
在鱼类繁殖季节实行“禁渔期”是保证鱼类繁殖,使鱼产量持续稳定增长的有效措施,我国法律对禁渔期、禁渔区、渔网孔径都作了明确规定。
4.某草原上布氏田鼠的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比值R的变化曲线(R=出生率/死亡率)如下图所示,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在c~d范围内,布氏田鼠的种群数量一直在减少B.据图可知,a、b两点布氏田鼠种群的自然增长率相等C.在O~d范围内,布氏田鼠种群数量呈周期性波动D.bc段布氏田鼠种群数量一直下降解析:选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无 K 值 无,持续增加
有
理想状态——食物充裕、空 种群密度增大、环境资源缺
形成条件 间充足、气候适宜和没有敌 乏、代谢产物积累,捕食者
害等理想条件下
数量增加等
实验室条件下或种群迁入
适用范围 适宜的新环境后最初的一
自然种群
段时间
2.曲线法解决“J”型增长和“S”型增长的联系 (1)示意图
(2)解读:两种增长方式的差异主要在于环境阻力的影响,按照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就是通过生存斗争淘汰的个体(如图)。两种 增长方式的变化:
一年数量的倍数。 (3)说出形成图乙所示模型的条件。 提示:形成“J”型增长的条件是环境资源不受限制,如食物充裕、
空间充足、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
[讲解归纳]
1.列表法比较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
曲线 比较
“J”型曲线
“S”率
注:“λ”表示第二年的种 注:K2值处增长速率最大, 群数量是第一年的 λ 倍 达到 K 值时的增长速率为 0
(2)“J”型曲线 ①含义:在理想条件下,种群内个体数量_持__续__增__长__用坐标图表 示而形成的曲线。 ②理想条件:食物充裕、_空__间__充__足__、气候适宜和_没__有__敌__害__等。 ③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_出__生__率__、_死__亡__率__和_起__始__种__群_ 的个体数量。 ④后代中第 t 代的数量表示式:__N_t_=__N_0_λ_t _,其中 N0 表示某种 群的起始数量,_λ__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
合作探究 攻重难
种群增长的曲线 [问题探究] 欧洲赤松(如图甲)在侵入某地区后,种群数量呈现指数增长。图 乙是根据花粉密度的变化间接得出的欧洲赤松的种群数量变化。
(1)从图乙看出,该种群增长属于什么模型? 提示:“J”型。 (2)写出图乙所示模型的数学模型,并说出各参数的含义。 提示:Nt=N0λt,N0 表示种群起始数量,λ 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
第三章 生物群落的演替
第一节 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 第2课时 种群数量的变化
学习目标
核心素养
1.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 1.运用数学模型表述种群数量变化的
种群的数量变动。
规律,分析和解释影响这一变化规律
2.举例说明阳光、温度和水 的因素,并应用于相关实践活动中。
等非生物因素以及不同物 2.能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设计出“培
特别提醒: 1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Nt=N0λt,λ 代表种群数量是前一 年种群数量的倍数。λ>1 时,种群密度增大;λ=1 时,种群密度保 持稳定;λ<1 时,种群密度减小。 2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在自然条件下,曲线不像数学模型所预 测的那样光滑、典型。 3“J”型和“S”型两种增长方式的差异:主要在于有无环境 阻力对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
(1)研究种群数量的增长规律有利于对有害动物的防治以及对 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 )
(2)在不考虑迁入或迁出的情况下,当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时, 种群数量就会停止增长。( √ )
(3)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在培养早期呈“J”型增长。( √ ) (4)对于“S”型曲线,同一种群的 K 值是固定不变的,与环境因 素无关。( × ) 提示:同一种群的 K 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
(3)“S”型曲线 ①含义:在自然界中__各__种__环__境__条__件__ (如空间、食物、天敌等) 制约下种群个体数量的增长过程用坐标图表示而形成的曲线。 ②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达到_环__境__条__件__所允许的_最__大__值__ (K 值) 时不再增加。
2.影响种群波动的因素 (1)环境因素 ①在自然界中,如_气__候__、_食__物__、天敌、疾病等因素都会使种 群数量发生波动。 ②在某些不利的条件下,种群会急剧衰退,甚至灭亡,这种情 况最易出现在_个__体__大__、出生率低、_生__长__慢__、成熟晚的生物种群中。 (2) _人__为__干__扰__:如在人类_过__度__捕__猎__、种群栖息地遭到破坏的 情况下,某些动物种群数量会_长__期__下__降__,严重时甚至会导致种群灭 亡。
3.探究酵母菌种群大小的动态变化 (1)材料选择:酵母菌繁殖速度_快__、个体_小__,作为研究种群变 化的材料,容易建立具有代表意义的数学模型。 (2)研究计划:根据已经掌握的知识,设计酵母菌的培__养__条__件__; 设计计数的_时__间__和__方__法___;设计记录结果的表格。 (3)总结交流:用_曲__线__表示酵母菌数量随时间的变化过程。
种之间的相互作用都会影 养液中某种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
响生物的种群特征。
化”探究方案。
3.探究培养液中某种酵母菌 3.依据此方案拓展探究“温度等因素
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对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影响”。
自主预习 探新知
1.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 (1)建立数学模型:主要包括_表__达__和_验__证__两个过程。 ①表达就是根据建模的_目__的__和掌握的_信__息__ (如数据、现象), 将实际问题转换为_数__学__问题,用_数__学__语__言__确切地表述出来。 ②验证就是用_现__实__对__象___的信息检验得到的解答,以确认结果 的正确性。
“J”型曲线―环―境―阻―力―逐―渐―增―大→“S”型曲线
3.“S”型曲线中 K 值和 K/2 值的相关应用 (1)K 值的应用 ①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减小环境阻力,增大 K 值。 ②有害生物的防治:增大环境阻力(如为防鼠害而封储粮食、清 除生活垃圾、保护鼠的天敌等),降低 K 值。 (2)K/2 值的应用 ①资源开发与利用:对养殖生物进行捕捞(捕获)时,捕捞后的种 群数量要维持在 K/2 值处,以保证持续获取高产量。 ②有害生物防治:务必及时控制种群数量,严防达到 K/2 值处。
1.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的 S 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 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 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 能相同 D.培养瓶中细胞种群数量达到 K 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 逐渐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