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也可如此教

合集下载

《〈论语〉选读》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启示

《〈论语〉选读》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启示

《〈论语〉选读》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启示作者:潘小炜来源:《新课程·教育学术》2009年第13期摘要:本文从《选读》的教学感悟出发,用《论语》中的教育智慧去反思当前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语文课堂。

主要从文本研读时的注重启发、课堂组织的开放平等这两个角度去探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其意义在于试图从当前语文课改理论的纷繁复杂中找到一条回归语文和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有效之路。

关键词:《论语》语文课堂有效性浙江省高中语文轰轰烈烈地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课改,其目的就是要探索最适合我省语文教育的方法及规律。

虽然我也曾多次学习《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试图以此来改善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但总感茫然,不知怎样的课堂教学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直到教了《选读》这本教材,我才惊讶地发现:我们要走出语文课堂教学的困境,应把目光追寻到两千多年前的孔圣人身上。

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在教育学生时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著名论断,倡导教育活动应启发诱导,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对我们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重要的启发。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只有让学生在愤和悱的情况下启发他们,才能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在此情境下,教师方能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从而培养学生思考和领悟的能力。

所以创设激励学生达到愤和悱的学习状态是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前提条件。

但激发学生愤和悱的状态的关键是:寻找刺激点,引爆学生的思维。

那么如何去寻找刺激点?1.从矛盾处。

可以是现实与文本的冲突处,还可以寻找文本内容上的矛盾处。

2.从空白处。

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留给学生空白,学生才能在空白处描绘出自己的个性作品。

美学的创始人伊塞尔提出“召唤结构”理论,认为文本由“空白”“空缺”“否定”组成,文本的意义有着未确定性,能诱导读者在阅读中发挥创造性的联想或想象,在不断的对话中逐渐建构新的文本意义。

《〈论语〉选读》教学之刍议

《〈论语〉选读》教学之刍议
教 育理
王收娥 ( 西安 市东方 中学语文教研 组 7 ) 1 (3) 04
摘 要 : 当儒 家经典 《 论语 》以如 此大的篇幅进入 高 中选修教材 间 ,国 与国之 问也是 这样 ,和 谐融 洽 的人 际关 系、 国际关 系基 于 时,我们该如何在有 限的时间内有效地解读经典?如何具体地实施课 颗 与人 为 善 的心 。在 课 堂教 学 中 ,我 更 多关注 学 生思想 品德 的 堂教 学?本人将 结合 个人的教 学实践 ,从教 学目标的确立、教 学过程 教育 ,运 用课 本 知识 ,结 合本 班学 生 出现 的一些 案例 进行 课堂 教 的实施 、教 学效果的评估三方 面谈 自己对 《( 论语 )选读 》 学的几 学活 动 ,使孔 子 的处 世理 念深 入人 心 ,让 学生懂 得 ,学做 人 比学 教 点看法: 知识 更重 要 。 关键词 :教学 目标;审视行 为;人格修养 ; 批判 继承 如何培养学生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 有效吸收 《 论 语 》 中 的精 华 ?我 注 重 引 导学 生 向积 极健 康 的方 面 思考 。 《 论 儒 家经 典 著 作 《 语 》被 纳入 高 中选 修 教 材 ,对 于选 修 内 语 》最重 言仁 , “ 仁者 之心 ,得 白天 赋 , 自然有之 。故 人非 求 论 然 容该 怎 么上 ,如何 才 能在 高考 指挥 棒下 有效 地完 成课 堂 教学 ,这 仁之 难 ,择仁 安仁 而 不去 之 为难 。慕 富贵 ,厌 贫贱 ,处常 境而 疏 是摆 在广 大教 师面 前 的一 大难 题 ,为此 ,本 人 结合 自己的教 学实 忽 ,遭变 故 而摇 移 。人之 不仁 ,非 由于 难 得之 ,乃 由于轻 去之 , 践 ,就 《 < 论语 )选读 》教 学 浅谈 的看法 : 自己 唯 君 子 能处 一 切 境 而 不 去仁 ,在 一 切 时而 不安 于 仁 ,故 谓 之 君 首先 :明确 教学 目标 子 。 ”孔 子 认为 ,仁 爱之 心来 自天 赋 ,做 到仁 爱并 不难 ,只要 心 作 为一 篇 文 言 文 ,掌 握 基 本 的文 言 知 识 ,提 高 文 言 阅读 能 中想 到 ,君 子便 是这 样做 了 ,孔子 对仁 还 做过 这样 的阐述 , “ 己 力 ,正确 理解 课 文 内容 ,这是 学 习文 言文基 本 的能 力要 求 。在语 欲 立而 立人 , 己欲达 而达 人 ”就 是说 , 自己想 要站 得住 ,就 要使 文教 学 中 ,基 础 知识 就是 字 、词 、句 的积 累 ,这 些 恰恰 是理 解文 别 人站 得住 ; 自己想 要通 达 ,就要 使 别人 通达 。在 孔子 时代 ,这 章 的钥 匙 ,现 代 文教 学 如此 。对 于遥 远 的文言 文 , 由于受 时间 、 原 则 意 味 着 : 自己对 臣 下 有所 期 望 ,就 按 照这 期 望 来 服侍 兄 环 境等 因素 的影 响 ,学 生的 积累 有 限,理 解力 差一 些 , 。因此 , 长 , 自己对 朋 友有 所期 望就 按照 这 期望来 对待 朋友 。放 到我 们这 我认 为 ,文 言实 词 、虚 词、特 殊 的文 言句 式 的积 累尤 为重要 ,而 个 时代 ,这 一 原则 可 以浅显 的理 解 为 , 自己期望 幸福 ,所 以使别 如 何积 累 ?关键 就在 于 教师 行之 有效 的 引导 。例如 , 我在讲 语法 人 幸福 ; 自己期望 顺利 ,所 以使别 人顺利 ; 自己期望得 到 尊敬 , 时, 向学生 讲清 楚句 式类 型 ,文 言文 句 式不 同于现 代汉 语句 式 , 所 以尊 敬别 人 。我 在与 学生 探 讨此 观点 时 ,重 点强调 “ 所欲 的 ” 有 典型 的倒 装现 象 ,例 如 :宾语 前置 句 的类 型 ,① 疑 问代 词作 介 范 围, 为 了避 免产 生 “ 义 ”, 明确 指 出 “ 歧 我 所欲 的 ”应 该 是 一 词 、动 词 的宾语 往往 前 置 ,让学 生举 出学过 的典 型句 子 ,我 适 时 种 积极 向上 、健康 的 东西 ,否 定一 些不 可行 的行 为 ,防止 学生 中 补 充 : “ 谁 与归 ( 与谁 归 ) ?沛 公 安在 ( 公在 安 )?一 言 产 生 的消 极思 想 ,并结 合所 学 知识 启发 学生 ,范仲 淹 的 “ 吾 吾 沛 先天 下 以蔽 之 ( 以一 言蔽 之 ) ”。② 借助 于 “ 、 是 ”将 宾语 提 前 , 之 忧而 忧 ,后 天下 之乐 而乐 ”,屈 原的 爱 国情 操 ,杜 甫 的忧患 意 之 “ 利是图 ( 唯 图利 ) ,何 陋 之 有 ( 何 陋 ) ?何厌 之 有 ( 何 识 ,陆游 的爱 国思 想都 可视 为 上述 思想 的延 伸 ,文人 志士 以天 下 有 有 厌 )”③在 否 定句 中 ,有否 定词 “ 、莫 、毋 、不 ”,代 词做 宾 为 己任 ,正是 孔子 “ ”的思 想 的传承 。这 种探 讨方 式极 大地 激 未 仁 语 往往 前 置 , “ 我肯 顾 ( 莫 莫肯 顾我 ),不 患人 之不 己知 ( 知 发 了学生 的热 情 ,对孔 子 “ ” 的思想 有 了更加 明确 的认 识 ,理 不 仁 己 ),患 不知 人也 ” 。除 宾语前 置 ,还 有判 断句 、状 语后 置 、定 解 了孔子 被尊 为 “ 圣 ”的原 因 ,学生 逐渐 具备 了批 判继 承传 统 至 语 后 置、被 动 句等特 殊 句式 ,都 是 理解 文章 的 “ 拦路 虎 ,在 教 文化 的 能力 。在讲 授 《 论语 》时 ,我还 注重 答疑 解 惑, 引导学 生 学中 ,我 逐一 向学 生渗 透 。除此 之外 ,还应 该掌 握大 量 实词 、虚 挖 掘 文本 信 息, 从语 言 中领 悟 思想 精髓 。学 生在 阅读 过程 中画 出 词的 词义 ,我 要求 学 生利用 课余 时 间 阅读简 单文 言文 ,拓宽 知识 了 难理 解 的句 子 “ 之 生也 直 , 罔之 生也 幸 而 免 。 ”我 解 释 : 人 面,扩 充积 累 。 在 孔 子看 来 ,一 个 人 要 正直 ,只 有 正直 才 能 光 明 磊 落 。然 而 我 们 的 生 活 中不 正 直 的 人 也 能生 存 ,但那 只是 靠 侥 幸 而避 免 了灾 其 次 : 重 视教 学过 程和方 法 理 解 了文 章 内容 ,完成 了文 言 文教 学 的关键 一步 ,接下 来要 祸 。一个 学 生举 手提 问 , “ 弟子入 则孝 ,出则 悌 ,谨而信 ,泛 爱 求学 生把 握论 著 的主 要观 点 ,提 高解读 和批 判继 承传 统 文化 的能 众 ,而 亲仁 。行有 余 力 ,则 以学 文 。 ” “ 而不 仁 ,如 礼何 ? 人 力 。如何 把握 主要 观 点 ? “ 读教 学 ”被视 为最 常规 、最有 效 的 人 而不 仁 ,如 乐何 ? ” 这 些 句子 该作 何 解释 ,我 引导学 生查 工 诵 方法 之一 , 学生在 反 复 朗读 中,凭 借语 感 ,运用 所 学知 识 , 已经 具 书 ,进行 直译 ,继 而做 通俗 的 理解 ,说 明只 有在 仁德 的基础 上 能猜 出几 分 ,加上 课 前有 效地 预 习, 画出难 点 ,经 过教 师 的课堂 做 学 问、学 礼乐 才有 意 义 。孔子还 认 为 ,只有 仁德 的人 才能 无私 解惑 ,疑 难 问题便 会迎 刃 而解 。教 师 随堂答 疑 就是 突破 难 点的过 地 对待 别人 ,才 能 得到 人们 的称 颂 。子 日: “ 唯仁 者能 好人 ,能 程 ,恰恰 此 过程 正是 培养 学 生正确 解读 和批 判 继承传 统 文化 的能 恶 人 。 ” 充分 说 明仁 德 的价 值和 力量 。我在 讲解 句 子 时深入 浅 力 的过程 。 出,力 求用 通俗 易懂 的 语言 传达 精神 内涵 ,这 些举 措 已经潜 移默 如何 培 养 学 生 正 确 解 读 传 统 文 化 的 能力 ?在 课 堂 教 学 中 , 化 地影 响 了学生 。 我注 重从 情 感态 度和 价值 观 上引 导 ,注重 审视 学 生的 思想行 为 , 在 教学 中 ,面对 9 后 的孩子 ,面 对在 蜜罐 里长 大 的一代 ,我 0 加强 学生 的 思想 道德 教育 。我在 讲 “ 何谓 礼 ”时 ,注重 用 礼 的规 认 为 ,对学 生进 行 道德 品质 教育 更加 重要 。9 后孩 子 以 “ ”为 O 我 范来 衡量 当今 的学生 行 为 。孔 子 思想 的核 心是 “ ”,即 克 己复 中心 ,多 了一份 自私 ,少 了一种 责任 :多 了一种 苛责 ,少 了一份 礼 礼— —克 制 私欲 , 回复到 礼 的规 范 ,我认 为 “ ”指 各种 外在 要 宽容 ,更不 用说 以天下 为 己任 了。 礼 求 ,对 于不 同人 有不 同的规 定 ,教师 心 中的 礼应 该是 师德 ,遵 守 最 后 :评 估教 学效 果 教师 职业 道 德规 范 ,商人 心 中 的礼应 该是 诚信 经 营理 念 :诚 实守 经 过 教 学 检 测 , 学 生对 论 语 中所 体 现 出 来 的处 世 理 念 、 教

情境教学复活千年《 论语 》

情境教学复活千年《 论语 》

情境教学复活千年《论语》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实施《〈论语〉选读》教学是摆在高中语文课程面前的一个任务。

文章尝试运用李吉林的情境教学的四种基本模式:扩宽教育空间,追求教育的整体效益;缩短心理距离,形成最佳情绪状态;利用角色效应,强化主体意识;注意实际操作,落实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探讨这一方法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情境教学;《论语》;语文课堂教学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9-0008-03一、情境教学情境教学从1978年李吉林进行情境教学法实验正式开始,她发现并概括出创设情境的六个途径:以生活展现情境、以实物演示情境、以图画再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以表演体会情境、以语言描绘情境。

她的“情境”概念就来源于古代文艺理论。

在中国,最早提出“情境”一词的,是唐朝诗人王昌龄。

在《诗格》中,他提出“诗有三境”,即“物境”、“情境”和“意境”。

其中的“情境”指有情之境。

李吉林所理解的情境教学——情境教育中的“情境”概念就源于此。

她认为,情境是通过教学和教育过程所创设的“有情之境”,是一种人为优化的适于儿童需要的典型环境。

正因为如此,情境教学才特别重视情感的设置、虚拟情境的创设,强调情境的优化、形象化、典型化及审美化,等等,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情境教学体系。

情境教学能否突破学生年龄和年级的限制,适用于高中语文?王荣生教授认为:“每种方法都有其优点和缺点,当一种教学方法被合适的人用于合适的地方并产生合适的效果时,它就有效,反之就无效。

”同时,王老师把教学方法分为原理层面、技术层面、操作层面、技巧层面这四个层面。

情境教学法是原理层面,而具体到操作时,则是技巧层面,因而,李吉林的情境教学从理论上是可以在高中语文中适用的。

二、新课程背景下的《〈论语〉选读》《论语》是记载孔子言行、兼及部分弟子言行的一部典籍,其编辑者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

它既不按内容类别编排,也不按语录的时间先后辑录,即便是篇章标题也都是取自该篇首句的两字或一词,如《学而》《子罕》《阳货》等,这些篇题目本身并没有什么意义,也不能表示各篇之间的联系,每篇之中、各章之间的内容也没有联系。

《〈论语〉选读》课堂教学面临的阎题与出路

《〈论语〉选读》课堂教学面临的阎题与出路

念 较 多 。 些 阅 读 材 料 学 生 很 难 读 进 去 , 难 把 这 些 材 有 很
料 与 教材 内容 联 系起 来 六 是 选 修 教 材 与 “ 教 课 文 ” 有 严 格 区 别 各 地 必 没
根 据 当 地 的 实际 情 况 确 定 了 “ 教 课 文 ” 比 如 《 江 省 必 。 浙 新 课 程 学 科 实 施 指 导 意 见 》 以 下 简 称 《 科 指 导 意 ( 学
习与 教 育 ” “ 学 ” 它们 之 间还 是 缺 乏一 定 的逻 辑 联 到 哲 . 系 。 外 。 课 选 编 内容 虽 然 按 主 题 放 在 一 起 . 章 与 另 单 但 章 之 间 的 内 在 关 系 也 不很 明确 。
就 选 录 了 1 4章 。 占原 文 的三 分 之 一 。 关 《 语 》 7 约 有 论 的 内 容在 小学 、 中 涉及 太 少 , 别 是 有 关 中 国 文 化 原 典 初 特 的 内 容 学生 相 当缺 乏 短 时 间 内学 习那 么 多 内容 . 在 学
科 指 导 意 见 》 基 础 上 , 们 确 定 重 点 教 学 篇 目 , 乱 的 我 打 编 排 次 序 . 新 组 合 教 学 单 元 。 样 就 省 出 一 些 教 学 时 重 这 间 用来 补 充 学 生 便 于 接 受 的 材 料 . 而 加 深 对 孔 子 思 从 想 内核 的 理 解 , 成 对 儒 家 文 化 的 整 体 认 识 。 形
画 杨仕 威 应 慈 军
哪 里 ?对 于 刚 接 触 《 语 》 学 生 来 说 , 样 的 问 题 , ” 论 的 这 不 看参考书恐怕谁也回答不了 。 再就 是 课 文 只 有 翻 译 , 没 有 任 何 评 介 论 在 思 想 内 容 上还 是 阅 读 方 法 上 对 学 不

从言语内涵的研读走向文化精神的自我建构——《〈论语〉选读》教学策略及其它

从言语内涵的研读走向文化精神的自我建构——《〈论语〉选读》教学策略及其它

字 的理解和文化 内涵 的探究都要兼顾 。 应该说 , 言语 内涵 的理解是基础 , 文化精神的探究是结果 。 这样的 经典文化能陶冶人性 、 建构灵魂 、 完善心智 、 促进生命 成长 。 新课程改革 的教育实践 中 , 不缺 “ 知识与能力”
的渲 染 , 也不 缺 “ 过 程 与 方法 ” 的张 扬 。 但是“ 情 感 态 度
实 践 。应 让 学生 在 主动 积 极 的思 维 和 情感 活 动 中 , 加 深 理解 和体 验 , 有所 感 悟 和思 考 , 受 到 情感 熏 陶 , 获得
终极 目 标是要求学生能够思考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 增强使命感 和责任感 , 努力形成 自己的思想 、 行为准 则。 《 论语 》 从语言来说 , 它是古代汉语 ; 从形式上说 , 它是古代特有 的对话文体 ; 从 内容上说 , 它是传 统文
习《 < 论语 ) 选读》 时势必是只见树木 , 不见森林 。
典作品 , 《 ( 论语 ) 选读》 的学习 目的不仅是言语内涵 , 更
重 要 的是 文化 精神 。

二、 确 立 经 典 文 化 论 著 研 读 学 习的 归 宿 : 学
生 文化 精 神 的 自我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建 构
经 典文 化论 著研 读学 习 的真义 ,就 是学 习者 价值 的引导 与 自主建 构 的统一 。从 学生 的成 长过 程这 一 向
从言语 内涵 的研读 走 向文化精神 的 自我 建构
— —
《 ( 论语 ) 选读》 教 学策略及其 它
◆ 浙 江 省 宁 波 市 镇 海 立 人 中 学 范 维 胜
“ 精神” 一词 , 《 现代汉语词典》 上的解释是 : “ 指人
的意识 ,思维 活 动 和一 般 心理 状 态 ” , “ 表 现 出来 的活

语文版《〈论语〉选读》教学内容之重构(1)

语文版《〈论语〉选读》教学内容之重构(1)

语文版《〈论语〉选读》教学内容之重构作者:贾桂强来源:《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3年第06期从2006年11月起,语文版《〈论语〉选读》作为选修教材全面进入浙江省高中语文课堂。

《论语》本是零散的语录体散文,篇与篇之间没有严密联系,只是大致以类相从,教材编者将原本无序的语录辑成相对有序的教材内容。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逐句分析、照本宣科的问题,课堂变得“无序”、“无趣”、“无味”!课堂教学不应只是“教教材”,而应当是“用教材教”。

“…用教材教‟的关键,是我们…教什么‟,而这需要我们联系具体的教材作具体的分析。

”[1]从教材内容到成为“教学内容”,要经过必要的转化过程,就是对教材内容进行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这一过程就是“教学内容的重构”。

教学内容的重构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考虑学情,遵循学习规律;二要把握教材编者的意图,梳理文本内在联系;三要把握课程理念,符合课改精神。

如何重构教学内容,方法因人而异,在具体的实践中笔者是这样处理的。

一、重构“选文顺序”,使教学具有梯度《浙江省普通高中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2012年版)规定了十课为教读课文,另外五课为自读课文,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课外自学。

[2]十篇讲读课文,教材编者是按“政治”、“修身”、“学习与教育”和“哲学”四个主题依次编排的。

编者“前言”中说“上述分类(四个主题)只是为了阅读上的便利”[3]。

编者分类的标准是“阅读上的便利”,但从实际的教学来看,这样的编排顺序并不利于学生的阅读:1.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人都是先从认识自我开始的,只有自身完善了,才能帮助他人,进而造福于社会。

人的认识总是由浅到深,由少到多。

而教材编排的顺序,先谈政治,然后修身,然后学习与教育,由难到易,由深到浅,很不科学。

2.不符合新课程“让学生体验探究”的理念教材要尽量“学本化”,要让学生感兴趣,最好的方法是从学生的平常生活入手。

《论语》阅读的N种打开方式--兼论整本书阅读教学

《论语》阅读的N种打开方式--兼论整本书阅读教学

摘要:在指导学生阅读《论语》整本书的时候,应该注意到不是让学生打开来读下去就可以了,而是要在打开方式上给予帮助和指导,其他整本书阅读也一样。

适合中学生的《论语》阅读的打开方式有循注阅读、删减阅读、主题式阅读、话题式阅读、读人式阅读、目标式阅读等,这些方式也可用于其他整本书阅读,只是在教学中需要教师找到最适合学生的那种方式。

关键词:《论语》阅读;整本书阅读;阅读方法《论语》阅读的N 种打开方式——兼论整本书阅读教学包建新(浙江省回浦中学,浙江临海317000)编者按:浙江省高中语文包建新名师网络工作室以“共建、共研、共享、共进”为基本建设原则,倡导并践行“本真语文”教学理念,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理论和实践探索。

近年来,工作室就整本书阅读教学多次开展讨论,认为整本书阅读不能停留在价值和普适方法的探讨上,而要对具体的“这一本”书给出切合实际的阅读指导。

下面两篇文章就是在这个观念指导下形成的成果。

本文不讨论《论语》怎么解读,而是讨论怎么打开读,准确地说,所讨论的是中学生阅读《论语》的打开方式。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规定了语文学习的18个任务群,其中有3个任务群都使人自然地想到《论语》:“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必修)、“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选择性必修)、“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选修)。

《论语》当然是整本书,而研习、研讨中华传统文化,对中学生而言,可以说一部《论语》也就够了。

读《论语》,既简单,也奢侈,柳诒徵说:“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

”[1]因此,让学生读《论语》是必要的。

必要是一回事,怎么让学生乐于打开读又是一回事。

《论语》章句排列是杂乱无序的,加上语言的阻隔,恐怕很多学生难以自主地坚持读下去,要增强阅读效果,需要讨论《论语》阅读的打开方式。

《论语》阅读的打开方式也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有许多学者、中学一线教师进行尝试。

把各种方式排列开来,选择使用,便于指导学生更好地阅读《论语》。

以《〈论语〉选读》教学为例浅说“高效课堂”的课前准备

以《〈论语〉选读》教学为例浅说“高效课堂”的课前准备
表 现 出 外在 的和 谐 与 安 定 。
这节课通过学生 自主、 合作 、 探究 以及教师的适当点拨 。 改变 了《 论语) 教学枯燥 乏味的局面 , 改变了学生 死记硬背 和机械训 练的状况 。 学生大 使
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 培养了独立思考 的习惯 , 掌握了化烦为简的学 习方法 。

在对学生的第~种的说 法表示赞 同之后 , 者 因势 利导 , 笔 结合 这个图
( 选读> 教学的脉络 呈现了出来( 3 : 图 ) 通过广泛的 阅读 , 笔者大 胆得将《( 论语 ) 选读》的十篇课 文用一个 图 形将整本《 论语 >
个习题 “ 礼和仁” 是什 么关 系的时候。 教参的答案是 “ 礼并不是钟鼓玉 帛等外在形 式, 还有决定 支配这 些形
◆ ◆ ◆ ◆
以 < 语 >选 读 教 学 为 例 论 浅 说 “ 效课 堂 ’ 高 ’的课 前 准 备
◆张 伟
( 温州七中)
【 摘要】新课程标准实施 以来 , 高效课 堂” “ 已成为一种全新的教 学理念和教 学追求 。本文以《 论语) < 选读》 学为例 , 教 论证 充分的课前 准 备对于“ 高效课 堂” 的实现 亦有 着举足轻重的作 用。
真 正 实现 了轻 负 担 、 质 量 , 高 低耗 时 、 效 益 的 “ 高 高效 课 堂 ” 。
总之 , 要达到“ 高效课 堂” 教 师首先要对课 文的 内涵和 外延做到烂熟 。
仁 扎
于心 。只有“ 学而不厌” 的教 师, 才能“ 诲人不倦” 。 二、 教师必须养成课前“问课” 习惯
来 , 高效课堂” “ 作为一种全 新的教学理念 和教学策 略, 已成为每个 教师孜
孜不倦的追求和理想。那么 , 如何构建“ 高效课堂” 呢7

《〈论语〉选读》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究

《〈论语〉选读》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究

《〈论语〉选读》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究浙江省自2007学年在高二年级开设了《〈论语〉选读》课程,至今已5年,在这5年中,执教者亦步亦趋,或摸或索,时探时寻,《〈论语〉选读》课堂教学方式变“主导式”为“探究式”,课型安排由单一到多样化,《〈论语〉选读》课堂越来越富有创意,越来越多姿多彩,整个《〈论语〉选读》课堂“活”了。

本人作为《选读》的教学实践者,虽不能“第一个吃螃蟹”,但亦追之随之,沿前驱者的步伐,有效探索《选读》课堂教学的方法。

在执教过程中偶有心得,择其述之。

一.主问切入,提章挈篇《论语》语言简略,材料零散,缺乏系统。

在教材编排上《〈论语〉选读》用一个共同主题把这些零散的章节串连起来,采用的是主题教学法,要突出主题,围绕主题,就要根据主题作适当拓展。

余映潮老师在《论初中语文教学提问设计的创新》中提出,“主问题”是指对课文阅读教学过程能起主导作用、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重要提问或问题,它可以大量减少无效提问,能整体带动对课文的理解品读,能形成学生长时间的深层次的课堂学习活动。

《克己复礼》篇教学主问题:课后练习二。

“宋儒说克己复礼就是‘明天理,灭人欲’,‘君君、臣臣’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和孔子的原意有什么不同?”以此为主问题解读课文,由此引出:孔子的“礼”指的是什么?作为有法律地位的周礼有哪些特点呢?宋儒和孔子关于“君臣”的论述不同在哪里?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区教研室曲青亚老师说:“……最好的教法,是交给学生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而凡是有效的课堂,都是朴实严谨、动态生成和真实的。

”主问题的设置是让学生带着疑问走进文本——解读文本——探究文本,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而且在激发学生情感兴趣的同时也牢牢吸引了学生对《论语》文字、文章、文化三个层面知识的把握。

如是教学《克己复礼》,层层推进,环环相扣,使学生懂得孔子和宋儒不同的真正原因,孔子是个知情知性的真人,而宋儒是不讲人性的“伪圣人”。

《〈论语〉选读》高考回顾及2011年备考建议

《〈论语〉选读》高考回顾及2011年备考建议

《〈论语〉选读》高考回顾及2011年备考建议新高考新国学2011-06-03 0818《〈论语〉选读》高考回顾及2011年备考建议三水空间的博客一、2011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最大变化浙江省高考命题改革走的是一条稳健之路,从新近公布的2011年《考试说明》来看,2011年高考语文学科的考试性质、考试能力的要求规定并没有改变;关于考试内容方面,语言文字运用、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与写作四大板块的结构布局也没有变化;从语文参考试卷来看,试题类型、考点分布、题目数量等与2010年高考卷大体相当。

高考命题的延续性,利于中学语文教学。

《2010年浙江省高考命题解析·语文》提出2010年高考语文命题特点之一是“在‘变’中求‘稳’”。

我们推测,浙江省2011年高考语文命题也将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有所变化。

比较2010年、2011年的《考试说明》,2011年高考语文命题最大的变化是涉及《〈论语〉选读》的考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考试内容”下“古诗文阅读”中的总提示语“能阅读浅显的古代诗文,理解经典文化论著,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增加了“理解经典文化论著”的文字内容,并且增加了列编序号为“10”的条目“传统文化经典(《〈论语〉选读》)的正确解读和批判继承”。

其二,“试卷结构”中“现代文阅读”的分值由32分减少到29分,而“古代诗文阅读”的分值由34分增加到37分。

其三,“语文参考试卷”减少了第二大题第㈠题的一道主观题,在第三大题的第㈢题增加了一道《〈论语〉选读》考查的题目。

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结合、开放有序课程的构建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作为浙江省普高语文IA课程“文化论著选读”系列的《〈论语〉选读》,可以较好的凸显新课程选择性、自主性和探究性的特色,能够较好的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

同时,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文化论著选读”课程拓宽视野、提高修养、传承文化等目标,也可通过《〈论语〉选读》的教学和考查得以达成。

《论语》十则——让语文课教案变得更有趣

《论语》十则——让语文课教案变得更有趣

《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其内涵深厚,对于人类的思考和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

然而,在课堂上,经常出现学生对这部经典的排斥情绪,甚至有些学生把它看作是一部“死书”。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如何让学生喜欢上《论语》?如何让《论语》的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呢?今天,我想与大家分享一些我在课堂教学中实践过的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欣赏和喜爱《论语》。

关于《论语》的教学方法1.引导学生思考。

《论语》是不同于其他文学作品的,它不像小说、散文那样直截了当地叙述情节,而是通过一系列的对话,借助细节的逐渐展现去表达思想。

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读懂每个对话,把对话中蕴涵的思想逐步发掘出来,引导学生从中思考人生、生活等课题。

2.以实物为例。

《论语》是一部充满了生活气息的书,它用人们熟悉的话语,来讲述人们生活中的故事。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对话,教师可以把一些实物放在课堂上,让学生用实际的感受去理解《论语》中的情节,深入脑海里。

3.模拟“三人行必有我师”。

《论语》中的许多话,都是孔子和他的学生之间的对话。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模拟这种对话,让学生分成小组,相互交流彼此的想法和感受,通过互相学习,从而达到相互提高的效果。

4.辅以多媒体教育。

《论语》有很多内容是比较抽象的,很难直接诠释。

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插入图、声、动画、视频等多种多媒体形式,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论语》中的思想内涵,提高听课效果。

5.贴近生活实际。

孔子在《论语》中讲的很多内容都和当代社会有很大的关联,比如讲的道德、礼仪等问题,这些问题在当代社会中也是亟待解决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论语》和当代社会相关事件结合起来,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其中的道理。

6.增加趣味性。

在教学中,如何能够让学生更加感兴趣呢?可以尝试让学生演绎一些《论语》中的故事,如《论语·阳货》中的故事,让学生置身于故事中去感受其内涵;可以用美食点缀教学,如《论语·子罕》中讲到的腌鱼,让学生体味其中的文化气息;还可以以游戏、问答等形式,增加课堂趣味性。

《〈论语〉选读》教学难点探讨

《〈论语〉选读》教学难点探讨
“ “ “ “ 等文字所涉及 的文化常识等。 仲”叔” 季”孟”
状散发 性阐发概念 ,或呈蛇 线状深入挖 掘概念 。 至

维普资讯
于我们课文 中所选的语句 , 否紧密地在我 们预设 求 一个 2 0 是 0 0多年前 的人 与我们一样 懂科学 ,一样 其实 , 孔子远 比其 同时代 的人 意识超 的逻辑 轨迹 上 , 实并 不重要 。 串讲 时多提 供 给 前 卫地 活着 。 其 在
学设计 。
明确 : 富民、 民 、 己、 贤、 教 正 举 去恶。
4 相关成语 归纳 , . 如众 星拱 北 、 开柙 出虎 、 既来
之则安之 、 分崩离析 、 祸起萧墙等。
这 一教学设计 主要考虑 由生 到熟 、由放 到收 、 由概念到分析 的顺序 , “ 把 为政 以德 ” 内涵丰 富起 的
法。

( ) 21 3 以 : 章为 出发 点, 明确“ 为政以德” 的概念 。

如何 组织流 畅的课 堂形态
明确 : 该章说 明道 德教化在社会 政治管理 中的
流 畅的课 堂组织形式 , 有效融会知识 点 的载 凝 聚作 用。 是 用道德 来教育和 感 化天下 人 , 之去 恶 使
【 教学 目标 1
1 理解孔子“ . 为政 以德” 思想的概念。
义。
2 掌握“ . 为政 以德 ” 的具体措施 内容 , 明确其意 来 。 当然 , 我们也 可 以根 据 “ 为政 以德 ” 的概 念 、 优 势 、 体实施措施及对统治 者的素质要求 等方面逐 具 句分析 , 避免不断讲解字 词句和思想 内容 的机 只要 串讲法作 为传统 的文 言文教学方法 , 最容易进
维普资讯

谈谈教学《〈论语〉选读》理解和感悟

谈谈教学《〈论语〉选读》理解和感悟

谈谈教学《〈论语〉选读》理解和感悟新高考新国学2010-08-29 10565cc149a20100kzsr题目谈谈教学《〈论语〉选读》理解和感悟单位浙江省永嘉县罗浮中学作者徐时芳谈谈教学《〈论语〉选读》理解和感悟前言《论语》是名列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书于战国初期。

它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分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

直到近代新文化运动之前,约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是中国人的初学必读之书。

“五四”运动以后,《论语》作为封建文化的象征被列为批判否定的对象,人们重新选择新生的思想文化,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及社会主义新文化的诞生与发展。

然而,严峻的事实是,一个新型的社会,特别是当它步入正常发展轨道的时候,不能不对自己的民族精神及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反思,这是任何一个社会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所不能忽视的重要环节。

特别是民族文化的精粹,更值得人们重新认识,重新探索。

这使我们想到人类的共性与个性,文化的共性与个性,民族文化的辩证否定本性。

同时,也使我们感到毛泽东“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思想的价值之所在。

事实上,当我们摆脱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真正确立唯物辩证的思维方法,并用它剖析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就会发现其中的精华,《论语》便是其中之一。

不可否认,《论语》有自己的糟粕或消极之处,但它所反映出来的两千多年前的社会人生精论,富有哲理的名句箴言,是中华民族文明程度的历史展示。

即使今天处在改革开放、经济腾飞、文化发展的时代大潮中,《论语》中的许多思想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时代价值。

对此,把《论语》作为选修的一门课程是很有时代意义的。

下面,谈谈自己教学《〈论语〉选读》的一些粗浅理解和感悟,权为抛砖引玉之用,以期专家和读者的批评指正。

关键词《〈论语〉选读》教学理解感悟“大爱,小爱,天下爱,爱传天下;仁学,礼学,中庸学,学授《论语》。

《〈论语〉选读》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

《〈论语〉选读》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


而设计 。 1语 言 文 字 方 面 的 教 学 .
浙 江 省 选 用 的 教 材 是 语 文 出 版 社 的 .全 书 共 选 编 了 十 五 课 , 课 选 入 若 干 章 , 文 的注 释 比较 详 细 并 且 语 句 都 有 参 考 每 课
译 文 , 生 通 过 阅读 原 文 和译 文 基 本 上 能 够 渎 出 《 语 》 字 学 论 的 面 意 思 。但 是 ,学 生 仅 仅 是 根 据 参 考 译 文读 懂 所 选 章 节 的 大 意 , 对 于 进 一 步 培 养 文 言 语 感 . 高 文 言 阅读 能 力 的教 学 目 而 提 标来说 , 是远远不够的。 这 比 如 :士 志 于 道 , “ 而耻 恶 衣 恶 食 者 . 足 与 议 也 。 教材 中 未 ” 的 参 考译 文 是 这 样 的 : 士 人 追 求 正 道 。 以 吃 穿 不 好 为 耻 辱 , “ 却 这 样 的人 不 值 得 跟 他 讨 论 。 ” 于 这 个 句 子 , 果 单 看 译 文 学 对 如 5 听音 乐 , 乐 器 猜 曲 目 , 典 故 叙 来 历 , . 猜 讲 我们 一 起 欣 赏 。 《 泉映月》 二 《 山流 水 》 高 《 祝》小提琴协奏曲) 梁 ( ( ) 进 外 国音 乐 二 走 《 运》 命 ( ) j 自选 曲 目推 介 三 、 流 各 自感 悟 , 受音 乐魅 力 交 感 纵 观这 节课 , 实 不 像 是 语 文 综 合 性 学 习 , 像 是 音 乐欣 确 很 赏 课 。 活动 的主 要 内容 集 中在 欣 赏 音 乐 、 目介 绍 上 , 曲 而语 文 学 习被 削弱 了 , 几乎 品不 到语 文 味 了 。 因此 语 文 综 合 性 学 习 一 定 要 抓 “ ” “ ” 体 现 为语 文知 识 的 综 合 运 用 、 本 ,本 就 听说 读 写 能 力 的整 体 发 展 。 本 课 中如 果 找 到音 乐 与语 文 的切 入 点 , 音 在 将 乐 语 言 与语 文 语 言 结 合 起 来 , 比如 《 泉 映 月 》 《 运 》 为 对 二 、命 同 命 运 的不 屈 和 抗 争 .但 因 其 艺 术 表 现 手 法 和 手 段 的不 同 而 给 人 以不 同 的情 感 体 验 和 审 美 感 受 .联 系 乐 曲 的作 者 和创 造 背 景, 以及 使 用 的乐 器 来 进 行 探 讨 . 生 的 音 乐 感 悟 力 、 言 表 学 语 达 能 力 等 就 都 会 得 到 提高 。 学 过程 要 “ 教 固本 扶 正 ”让 综合 性 , 学 习真 正 成 为 学 生语 文 综 合 能 力 全 面 发 展 的 途 径 。 3狭 隘的 语 文 教 学 观 。 致 “ . 导 唯语 文” 向 产 生 倾 与 上 面 提 到 的 “ 去 语 文 味 ” 比 . 综 合 性 学 习 过 程 中 失 相 在

高二语文论语1.doc

高二语文论语1.doc

高二语文论语1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论语〉选读》备课、教学参考(一)一、为政以德[课文理解]“德”与“礼”是孔子治国为政的主要主张。

“德”是对个人要求,以“仁”为核心。

对统治者而言,应该执行“仁政”,对百姓不过分压迫剥削,这客观上对百姓有利。

“礼”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制度,孔子提倡以“伦理”为基础的严格的“等级”制,作为治理国家的规范;二是个人之“礼”,即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个人准则,服从于制度之“礼”。

在这一指导思想下,在本章选择的几段语录中,孔子提出了如何处理“德”与“刑”(法)之间关系,提出了“富民”(物质文明)、“教民”(精神文明)的关系,强调“仁”为基础的个人道德要求等。

w 孔子这一思想对今天来说,仍有启发和借鉴。

古代的“德治”是建立在“人治”基础上的一种政治理想体系,与今天的“以德治国”有本质的区别。

它虽在一定程度上对统治者有约束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它与民主、法治是不兼容的。

但它作为“法治”的辅佐,建立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规范人(包括统治者与百姓)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的稳定,这种做法还是有其积极的意义,对今天也有借鉴作用,值得研究总结。

今天提出“以徳治国”的意义:“ 以德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总框架下的以民主、法制为前提的治国方略、措施,人民是“以德治国”的主体,根本目的是为“依法治国”奠定良好的伦理道德体系,以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

w (一)“德治”与“法治”犹如鸟之双翼,其关系: 1、从两者实质看,并不互相排斥,而是互相兼容、联系的。

“法治”属于政治建设,是规范人们行为准则的强制性的“外律”、“他律”,其主要功能是“惩恶”,对道德建设有引导作用,也是道德建设的保证,对人们的道德观念养成有培养和引导作用。

“德治”属于思想建设,是规范人们行为准则、自觉遵守社会秩序的“内律”、“自律”,其主要功能是“扬善”,它是立法的基础,是保证和调节各行各业人们生活、工作的重要因素,它可以解决许多法律无法解决的问题,它可以提升人们的思想境界。

《〈论语〉选读》教学的另类尝试

《〈论语〉选读》教学的另类尝试
展 自我 。
着 , 公 西华 又 问 : 师兄 , 在老师、 大 象 时 , 适 时投影 :
公 西华说 : 师兄, 我 曾 听 说 老 “由 也 , 千 乘
比如 笔 者 在 教 学 《 沂水 春 风 》 师兄 、 曾师 兄 和 我 中 间 , 你最 喜欢
时, 为 帮助 学 生走 进文 本 , 切 实把 谁 呀 ? 问 题 指 向 阅 读 经 典 的方 法 , 师 对 国家 总理 说 过
气 质 ,表 现 出 教 师 较 强 的 教 学 内 化 。 郑老 师还 让学 生 开展 了“ 画 曲 能 “ 有 的放 矢 ” — — 立足 文 本 , 字
容组 织能 力 。
线” 的课 堂 活 动 , 这 一 活动 设计 很 斟 句 酌 , 细嚼慢品 , 有条不紊 。 教
另外 , 教 学设 计努 力 将 知识 、 有 张 力 ,既 能 带 动 学 生 触 摸 文 章 师 教 学 显 得 “ 游 刃有 余 ” , 教 师 点
有 结伴 回 家 了 , 在路 上 , 他 们 聊 起 生 的 学 习 兴 趣 ,消 除 了 学 生 对 经
了上 课 的 事 。
公 西 华说 : 师兄, 我 听 说 老 师
典 的距 离 感 ; 各 问题 指 向 明确 , 对 最 大 的 愿 望 就 是 “ 老者安 之 , 朋友
在 此 基 础 上 ,让 学 生 假 设 自 文 本 进 行 了合 理 的 切 割 ,把 一 篇 信 之 , 少 者 怀之 ” , 曾经 为之 奔走 己就 是 冉 有 ,进 入 情 境 和 公 西 华 文 言 文 分 成 好 几 个 小 板 块 进 行 教 各 国 , “ 知其 不可 而为之 ” 。 我 又 听 对 话 ,设 置 了 几 个 大 问 题 串 起 整 学 , 消 除 了 学 生 对 学 习 文 言 的恐 说 老 师 近 来 常 常 感 慨 “ 凤 鸟 不至 ,

《〈论语〉选读》有效性教学——体验式教学策略

《〈论语〉选读》有效性教学——体验式教学策略

《〈论语〉选读》有效性教学——体验式教学策略
肖丽秀
【期刊名称】《福建教育》
【年(卷),期】2016(000)022
【摘要】一、诵读法1.读其音——体验语言。

学习《论语》,学习其语言是基础和重点。

首先,《论语》中有不少的文言词语较生僻,学生可通过查阅工具书来解决这
个问题,也可通过教师范读、播放录音等方式扫除音读的障碍。

其次《论语》是语
录体散文,其语言特点很多,既有大量沿用至今的成语格言,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等。

也有其简明性、形象
性和灵活性的特点。

如"子贡问政。

【总页数】2页(P20-21)
【作者】肖丽秀
【作者单位】福州延安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2
【相关文献】
1.《〈论语〉选读》,究竟要求学生读些什么?——关于《〈论语〉选读》教学的几点构想 [J], 周红阳
2.《〈论语〉选读》教学策略探析 [J], 吴水尖
3.从言语内涵的研读走向文化精神的自我建构——《〈论语〉选读》教学策略及其它 [J], 范维胜
4.《〈论语〉选读》,究竟要求学生读些什么?——关于《(论语)选读》教学的几点构想 [J], 周红阳
5.呈现《〈论语〉选读》文化意蕴的教学策略 [J], 杜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选读》也可如此教
——以《中庸之道》为课例
一、设计缘起
我们知道,《论语》是一部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的语录体儒家经典。

通行本《论语》共20篇,编辑体例相对杂乱。

除少数篇章有相对集中的主题外,多数均无主题。

它既不按内容类别编排,也不按语录的时间先后辑录。

即便是篇章标题也都是取自该篇首句的两字或一词,如《学而》《子罕》《阳货》等,这些篇题本身并没有什么意义,也不能表示各篇之间的联系,每篇之中、各章之间的内容也没有联系。

但语文出版社教材研究中心编的高中选修教材《<论语>选读》却不一样。

该教材从课程与教学论的角度,按照主题编排,即每一章的语段是根据主题来编选的。

这就意味着教师应采用“主题型教学法”。

这种教法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提炼出每一章的主题,把每一章每一段根据主题串起来,使之前后连贯,尽量避免逐条讲述,使学生对主题内涵形成比较完整的认识。

当然,必要时教师也可根据主题有所拓展,补充与之相关的内容。

下面我们就以该教材第14章《中庸之道》的教学为例作一分析。

二、教学目标
1.掌握“鲜、与、狷、和、同、贼”在文中的含义;积累理解“过犹不及、和而不同、义之与比”等词语。

2.理解“中庸之道”“和而不同”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

3.探讨“中庸之道”“和而不同”对现代社会的积极意义。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引出问题。

孔子曾为后人描述了这样一种人生轨迹:“吾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那什么叫“不惑”?于丹曾解释说,就是“人能够自觉按照中庸的理念去思考、行事”。

那什么又叫“中庸”呢?是不是人活到四十就会变得圆滑、平庸、和稀泥呢?同学们,你们怎么看呢?
投影:第1章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6.29)
师生研读本章,掌握“鲜”等重点词语,然后提出问题:何谓“中庸”?结合现有的人生经验谈谈自己的理解。

明确:教师补充宋代程颢程颐的观点:“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

庸者,天下之定理。

”但并不具体阐释。

(提出这一问题旨在引出学生对“中庸”的粗浅理解,譬如“骑墙之道”“掺和之道”等,应该说绝大部分学生不可能三言两语就阐释清楚“中庸”的内涵。

) 2.整体感知,研读文本。

(1)何谓“中庸”?(中庸的释义)
投影:第2章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
“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11.16)
师生研读本章,掌握“愈”等重点词语,然后提出问题:过犹不及一折中之道吗?
(注意:让学生解释何谓“过犹不及”,何谓“折中之道”。

然后引导学生从文中寻找相关章节回答这一问题,部分学生能明确地从文中找到第7章和第8章。

)
投影:第7章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13.24) 第8章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17.13)
师生明确:中庸并不是什么不讲是非的好好先生(乡原),也不是无原则的随意称赞与憎恶,其实,这也和下文“和而不同”的内涵相吻合。

教师补充以前学过的章节,譬如:“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14.34)“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4.3)等,意在说明:中庸非折中,中庸有原则。

(2)“中庸”如何?(中庸的原则)
既然如此,那么中庸的原则是什么呢?只有让学生明白了什么是中庸的原则,才能深刻地体会中庸之道的深刻内涵。

鉴于此,教师引导学生研读剩下的章节,找一找哪几章体现了中庸的原则。

师生合作明确:第3章和第5章。

投影:第3章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4.10) 第5章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12)
明确:中庸原则在于两个字:“义”和“礼”。

“义”和“礼”是把握中庸的标尺。

由于该教材前面已经探讨过“义”和“礼”的内涵,此处温习即可。

教师顺势指出,在日常生活中达到中庸的境界很难。

教师以第9章为例: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

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17.24)
师生研读后明确:即便是“君子”也有“恶”,也并不容易达到“中庸”境界,所以孔子说“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现实情况经常是:“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研读到此,学生已基本明晓中庸的原则,但如何在现实中体验、达到中庸的境界呢?
(3)如何“中庸”?(联系实际,分析如何做到中庸)
投影:中国人的学习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我注《六经》,另外一种是《六经》注我。

我注“六经”的方式读得很苦,需要皓首而穷经呢,把头发都读白了,把所有的书读完了,可以去批注了。

但是更高的一种境界叫做《六经》注我,就是真正好的学习是融会了所有的典籍以后,用它来诠释自己的生命。

——于丹《论语心得》
引用于丹的话,旨在引导学生用自己的人生体验来体味“如何做到中庸”,其实这也是对中庸内涵的深入领会。

当然,这种体味应该建立在文本研读的基础上。

结合文本第4、6章,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研讨如何做到中庸。

投影:第4章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
为也。

”(13.21)
第6章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3.23)
明确:鉴于前文对中庸的释义,学生对第4、6章“中行”“和”等概念,基本上都能联系自己的日常生活,有例可举,有话可说。

教师也可联系具体事例进行阐释,譬如:“和”与“同”是有区别的。

事物通过变革达到实质上的统一或调谐状态叫做“和”;掩盖或否定事物的矛盾,只求表面上的整齐一致叫做“同”。

中庸之道是求“和”之道,以“不同”为求“和”的前提和必然。

再如:2003年12月10日,中国总理温家宝在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发表题为“把目光投向中国”的演讲,在介绍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时说:“和而不同”是其中一个伟大思想。

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彼此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

……
如此看来,“和而不同”就是承认不同,尊重不同,在不同的基础上求中致和,体现了经由多种因素特别是对立因素的斗争或变革(首重良性竞争)而寻求统一或和谐的精神。

其实,“和而不同”在人生修为上还要求常怀兼容精神。

四、教学反思
其实,关于“中庸”“和而不同”的思想,散见于《论语》各章中,即便是子思作的《中庸》,也并没有完全阐释透中庸的内涵。

而对于如何教学国学经典,如何阐释其中的哲理概念,历来是仁智互见的。

但作为一篇中学语文教材的课文,《中庸之道》是从《论语》中选取9个章节编排在一起的。

鉴于此,我们在备课时就不能不思考:为何是选取9章?这9章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对“中庸”主题的呈现有何作用?……教师应该做的是重新整合教材,构建合适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对它的内涵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当然,教材内容并不等于教学内容,这就要求教师根据主题适当地补充相关内容。

譬如在理解“和而不同”的含义时,教师还可链接与孔子同时代的晏婴。

晏婴曾举“烧汤”为例,他说所谓“和”就像厨师拿水、火、醯(xi,醋)、醢(hai,鱼、肉等制成的酱)、盐、梅等不同甚至对立性质的物品操作调和,烹饪鱼肉,“济其不及以泄其过”,使其味道恰到好处。

单纯的“同”就如以水调剂水,不用火、醯、醢、盐、梅等配合,必然乏味到无人问津。

这些补充也许比《论语》的经典论述更能让学生明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