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对骨梗死的诊断价值
CT与核磁共振诊断股骨头坏死患者临床效果对比分析
CT与核磁共振诊断股骨头坏死患者临床效果对比分析股骨头坏死是一种病理性骨折,是骨骼系统中的一种重要疾病。
临床上,除了通过X线拍片外,还可以通过CT和核磁共振等成像技术进行诊断。
本文旨在比较CT和核磁共振在股骨头坏死患者诊断中的临床效果。
1. CT诊断股骨头坏死的优势CT能够以更高的分辨率显示股骨头坏死病变的范围和程度。
CT扫描可以完成360度的覆盖,可以更全面地了解病变的情况。
此外,对于具有骨折的股骨头坏死患者而言,CT能够更准确地评估其骨折类型和程度,进而指导治疗方案制定。
相对于CT,核磁共振在股骨头坏死的诊断中更为敏感。
核磁共振可以很容易地检测出早期的股骨头坏死病变,甚至能够在X线检查未发现病变的情况下完成股骨头坏死的诊断。
此外,核磁共振可以同时检测到关节周围的有关结构情况,如肌肉、韧带、软骨等。
这对于对股骨头坏死患者的治疗和康复非常重要。
3. CT和核磁共振在临床诊疗中的应用CT和核磁共振可以与X线结合使用,共同辅助诊疗。
在急诊中,CT和X线组合起来实施是非常有帮助的,能够大大提高诊断效率和准确率。
在股骨头坏死治疗前,可以使用核磁共振或CT显像,以便确定病变的范围和程度,以及确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在治疗过程中,两种成像技术也可以作为对疗效评估的手段之一,以帮助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 结论综上所述,虽然CT和核磁共振在诊断股骨头坏死方面各有优点,但在实际应用中,二者通常相互结合起来使用,以改善诊断效果和治疗效果。
CT能够提供较为详细的骨骼结构信息,而核磁共振在检测软组织和早期病变方面更为敏感。
如果要单独选择一种成像技术诊断股骨头坏死,建议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骨梗死的磁共振成像诊断
( 收稿 日期 : 2 0 1 3 - 0 2 — 2 0 )
1 7 i谢萍 . 腮 腺类 实性腺淋 巴瘤 的超声表现.实用 医学影像杂志.
【 A b s t r a c t 】0 b j e c t i v e T o s t u d y t h e MR I i f n d i n g s a n d f e a t u r e s o f b o n e i n f a r c t i o n , i n o r d e r t o i m p r o v e t h e d i a g —
MR I 均具有特征性表现, 且为无创性诊断 , 是评估骨梗死的最佳检查方法 。
【 关键词 】 骨坏死 ;磁共振成像 ;诊断 , 鉴别
M RI d i a g n o s i s o f b o n e i n f a r c t i o n F AN Hu i * ,S E f N C h u a n — s h l t n ,y( / E He n g - z h i , L/ AO . / / a / z — we i , / l NG e n — x i a n , WA N G Ke . HE Ya h . ⅣG L o u S H1 T u o . R Ro o m.t h e P e o p l e s Ho s p i t 0 , ’ T a i k a n g , He n a n 4 6 l 4 0 0 , Ch i n a
骨梗死 的磁 共振成像诊 断
范 辉 孙传顺 岳恒 志 廖建伟 王 文献 王 珂 何 艳 杨 露 石 拓
磁共振对膝关节激素性骨梗死的诊断价值
I ywo dIB n frt n Homo e; g ei sn n ei gn Ke r s o ei aci ; r nsMa t r o ac n o n ce ma ig
骨梗死 是指 由于 干骺端或骨 干的骨细 胞及骨髓细胞 结构供血 中断 从而发生缺血坏 死引起 的病理 改变 。常 见的病 因是潜 水减压所致 ,故
通常又称潜水 减压病 。非潜水 性骨梗死极 少见 ,文献 报道很少 。本文 回顾性 的总结 、分析5 因大 量应用 激素 引发膝 关节骨 梗死 的MR 表 例 I 现 ,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MR诊 断水平。 I
CT与核磁共振诊断股骨头坏死患者临床效果对比分析
CT与核磁共振诊断股骨头坏死患者临床效果对比分析股骨头坏死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疾病,具有发病率高、病情严重及治疗难度大的特点。
准确诊断和评估股骨头坏死的程度对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CT(Computed Tomography)和核磁共振(MRI)是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本文旨在比较CT与MRI在股骨头坏死患者临床效果方面的差异。
CT可提供更精确的骨组织图像。
CT通过扫描患者的骨骼部位,可以观察到骨质的密度和结构变化,对股骨头坏死的病灶范围和程度进行评估。
CT图像清晰,能够更准确地显示坏死区域和骨质缺损,有利于医生制定治疗方案。
MRI可以提供更详细的软组织图像。
MRI是一种无创、无放射性的检查手段,通过磁场和放射波对人体进行扫描,可以观察到软组织的变化,如肌肉、韧带等。
对于股骨头坏死患者而言,MRI能够判断患者坏死区域的大小、坏死程度以及周围软组织的病变情况,对于评估患者的病情发展及治疗效果有较高的敏感性。
MRI对于骨髓的检测也具有优势。
股骨头坏死是由于血液供应不足导致骨髓坏死,而骨髓的情况对治疗方案的制定和预后评估有重要意义。
MRI能够观察到股骨头的骨髓信号,判断骨髓的萎缩程度,对于评估患者的骨骼情况有很大的帮助。
CT和MRI在股骨头坏死患者临床效果方面各有优势。
CT能够提供更精确的骨组织图像,对骨质缺损的显示更为准确;MRI则能够提供更详细的软组织图像,对软组织病变和骨髓情况的观察更为敏感。
在实际应用中,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以获取更准确的诊断结果。
无论是CT还是MRI,都应在临床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解读和分析,以便更好地指导治疗和康复。
骨梗死影像学表现
骨梗死影像学表现
骨梗死是指发生于干骺端或骨干的骨细胞及骨髓细胞结构缺血坏死引起的病理改变。
常见的病因是潜水减压所致,故通常又称潜水减压病。
非潜水性骨梗死极少见,较常见的是大量应用激素、动脉粥样硬化、镰状细胞贫血、血管炎、化疗等。
骨梗死的机制之一是患骨营养血管较长,侧支循环较少,容易在致病因素作用下发生闭塞而梗死;二是胫骨和股骨长管状骨骨皮质坚硬,血管栓塞和血管外受压均缺乏缓冲余地;此外,长骨骨髓内脂肪组织丰富,激素、酒精、胰腺炎及脂质代谢障碍均可引起受累骨髓内血管脂肪栓子或骨髓脂肪浸润,从而导致骨髓缺血而坏死。
MRI表现:1)病变好发于股骨下段及胫骨上段,双侧发病;(2)病灶中心呈短T1脂肪信号,信号均匀或不均匀。
(3)病灶边缘呈迂曲的长T1信号带。
T2WI分为2层,内层呈高信号带,反映充血水肿和肉芽组织;外层为低信号硬化带。
(4)病灶呈多发,形态不规则,并有融合趋势,呈典型“地图”样。
(5)病灶周围常有小灶性不典型病灶。
磁共振成像对骨梗死的诊断价值
磁共振成像对骨梗死的诊断价值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在骨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骨梗死患者的临床及MRI资料,重点分析MRI表现。
结果15例骨梗死患者共发现29个病灶,单发病灶6例,两个及以上病灶9例,胫骨上段及股骨下段为其好发部位,22个病灶呈典型“地图样”改变,即MRI平扫T1WI病灶周围见地图样低信号边线,中央呈高信号,脂肪抑制T2WI病灶周围见锯齿状迂曲环形高信号边线,中央呈低信号,增强扫描病灶周围边线明显强化;3个病灶呈不规则斑片状异常信号,T1WI呈高低混杂信号,脂肪抑制T2WI呈混杂高信号,边界欠清,增强扫描呈斑片状不均匀强化;4个病灶T1WI和T2WI均呈低信号,增强扫描病灶无强化。
结论MRI在骨梗死早期即可出现异常信号改变,“地图样”改变具有一定的特征,因此MRI可作为骨梗死的首选检查。
标签:磁共振成像;骨梗死骨梗死(bone infarction)是指发生于骨干和干骺端的骨细胞及骨髓细胞因缺血而引起的骨组织坏死[1]。
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
MRI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分辨力,能够多参数、多平面成像,能够发现骨梗死的早期异常信号改变。
本文回顾性分析15例骨梗死患者的MRI表现,结果发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
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2006年7月~2012年12月共15例骨梗死患者资料,男9例,女6例,年龄28~59岁,平均43.2岁,临床表现以患处疼痛、关节不适或功能障碍为主,3例为无症状偶然发现,5例有大剂量激素治疗史,8例有酗酒史,1例有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史。
1.2 检查方法使用GE Signa EXCITE Ⅱ 1.5 T超导型核磁共振机扫描仪,采用膝关节表面线圈,行矢状面T1WI、T2WI,横断面、冠状面、矢状面脂肪抑制T2WI常规扫描以及横断面、冠状面、矢状面脂肪抑制T1WI增强扫描。
所有序列层厚、层间距分别为4 mm、0.5 mm。
MRI成像对骨梗死的临床诊断价值初探
MRI成像对骨梗死的临床诊断价值初探目的分析研究MRI成像对骨梗死的临床诊断价值。
方法随机数字分析法选取我院收治的24例骨梗死患者,并按照病情发展时期将其划分为早中晚3个时期,分别采用MRI、CT以及X线方法检查,比较不同时期患者的影像学表现。
结果研究表明,MRI早中期诊断效果优于CT以及X线方法,晚期诊断3种方法无明显差异。
结论MRI诊断方法可明确诊断早中期骨梗死疾病,更有效对患者实施治疗。
标签:MRI成像;骨梗死;诊断价值骨梗死疾病是指发生在骨干和干骺端的骨性坏死,病情具有隐匿性,较难对其进行明确的诊断。
随着当前临床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发展,临床开始将MRI 诊断方法应用到临床中,该诊断方法早期可有效诊断患者病情,为临床治疗提供可参考的依据[1]。
笔者随机选取24例骨梗死患者,比较采用不同诊断方法的诊断效果,现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我院于2012年4月~2013年8月收治的24例骨梗死患者,男16例,女8例,年龄为21~65岁,平均年龄为(43±1.1)岁,平均病史为1.4~5个月。
1.2临床表现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不适或功能性障碍。
主要表现为:单侧性下肢疼痛或膝部疼痛20例,双膝疼痛4例。
免疫抑制剂治疗史3例,酗酒史7例,大剂量激素治疗史14例。
1.3方法1.3.1研究方法上述所选取的患者均接受MRI、CT以及X线方法检查,根据疾病发展情况将病情划分为早中晚3个时期,比较不同时期不同诊断方法的诊断结果。
1.3.2检查方法MRI检查:使用Neusoft NSM-P035磁共振扫描仪,膝关节表面线圈,对患者实施轴位T1WI、矢状位T1WI、T2W、膝关节冠状位T1WI、FLASH准T2WI脂肪抑制序列扫描。
CT扫描:选用我院的螺旋CT机,层间距为5mm,层厚为5mm,之后连续扫描;X线平片:采用DR设备,拍摄平片。
1.4骨梗死分期根据影像学表现将骨梗死疾病划分为早中晚3个不同时期,其中CT和X线检查可见明显变化或仅有轻微的骨质疏松区,但采用MRI诊断出现异常,则可判定为早期骨梗死;采用CT和X线检查可见斑点状钙化或骨质疏松,采用MRI诊断可见病变中间出现T1、T2增长的信号,病灶边缘图像显示出现明显变化,可判定为中期骨梗死;CT和X线检查可见存在蜿蜒状、不规则状的骨质硬化者,采用MRI诊断可见T2WI、T1WI信号较弱,可判定为晚期骨梗死。
应用于股骨头坏死诊断的磁共振成像序列分析
治愈后复查案例展示
病例五
55岁男性,右侧股骨头坏死经治疗后3年复查,MRI显示原股骨头内异常信号基本消失,关节面光滑 ,未见明显塌陷,评估为治愈。
病例六
42岁女性,左侧股骨头坏死治愈后1年复查,MRI检查见原股骨头内异常信号已消失,关节间隙正常 ,无塌陷表现,评估为治愈。
误诊误治案例剖析及教训总结
T2加权序列
对于检测股骨头坏死后期的囊性变和骨质塌 陷具有重要价值。
动态增强序列
观察病变组织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有助于鉴 别诊断。
伪影识别与处理方法
运动伪影
由于患者运动或生理运动( 如呼吸、心跳)引起的伪影 ,可通过固定患者、使用呼 吸门控等方法减少。
金属伪影
由于患者体内金属植入物引 起的伪影,可通过调整扫描 参数、使用特殊序列等方法 减轻。
呈高信号改变。
坏死进展期,T2WI上坏死区域可能呈现为低信号或混杂信号,
03
周围可能伴有高信号的水肿带。
STIR序列特点及表现
1
STIR(短反转时间反转恢复)序列是一种抑制脂 肪信号的磁共振成像技术,能够更清晰地显示骨 髓水肿和坏死区域。
2
在股骨头坏死早期,STIR序列上可能表现为股骨 头负重区骨髓水肿,呈明显高信号改变。
CE-MRA(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序列
能够清晰地显示股骨头供血动脉的情况,有助于评估股骨头坏死的血供变化和介入治疗的 效果。
04
磁共振成像序列分析技巧与方法
图像质量评价标准
信噪比
评估图像中信号与背景噪声的 比例,高信噪比意味着更好的
图像质量。
分辨率
包括空间分辨率和对比度分辨 率,高分辨率能够显示更多的 细节和信息。
病例七
CT与核磁共振诊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的效果
CT与核磁共振诊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的效果【摘要】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疾病,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CT与核磁共振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中的诊断效果。
首先分析了CT诊断的优势,包括高分辨率和快速成像等特点。
接着探讨了核磁共振在诊断方面的优势,如对软组织的优秀显示能力等。
随后对比了两者在该疾病中的应用情况。
深入探讨了影响诊断效果的因素,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最后总结了研究结果,得出了CT与核磁共振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的诊断效果的结论,为临床诊疗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通过本研究,有望为该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股骨头缺血性坏死、CT、核磁共振、诊断效果、比较、影响因素、研究结果、结论。
1. 引言1.1 研究背景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一种常见的骨髓供血不足导致的疾病,常见于20-50岁的成年人。
该病病因复杂,可能与糖尿病、类固醇使用、外伤等多种因素有关。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病变可导致严重的关节功能障碍和慢性疼痛,给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CT和核磁共振,这两种检查方法在诊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方面都有其优势。
CT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骨组织影像,能够清晰显示骨髓供血情况以及骨组织的破坏情况,对于骨髓供血不足引起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有很好的诊断效果。
而核磁共振则能够提供优质的软组织对比,对关节软组织的情况能够更清晰地显示,有助于早期发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变化。
目前尚缺乏对CT与核磁共振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中的比较研究,以及影响诊断效果的因素。
本研究旨在比较CT与核磁共振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中的诊断效果,并探讨影响其诊断结果的因素,为临床提供更准确、更有效的影像学诊断方法。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比较CT与核磁共振在诊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方面的优势和不足,探讨两种影像学检查技术在临床应用中的差异性,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更有效的诊断方式。
磁共振影像技术诊断股骨头坏死的效果
磁共振影像技术诊断股骨头坏死的效果【摘要】目的:对股骨头坏死患者实施科学有效的诊断,有利于患者后期治疗方案的制定,本次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的方式,探讨核磁共振影像诊断技术对于股骨头坏死患者的临床诊断优势。
方法:本次研究实验共选取研究对象80例,研究对象均来自2020年11月~2021年12月,在此期间选取的研究对象均为股骨头坏死患者,将患者按照1:1的形式分为两组,分别实施不同的诊断方式,通过回顾性分析的方式观察患者接受不同诊断后的诊断效果差异。
结果:在诊断准确率方面,研究组患者更加优异,差异显著(p<0.05)。
结论:使用核磁共振影像诊断技术对股骨头坏死患者进行诊断,可以有效提升临床诊断准确性,为患者后期治疗提供依据,在临床上值得广泛应用。
【关键词】磁共振影像技术;股骨头坏死股骨头坏死属于外科疾病,在临床上非常常见,主要是由于患者的股骨头受到外界的暴力冲击而导致骨组织受到严重损伤。
股骨头坏死是持续性病理演变的过程,会对患者发生损伤的骨组织造成持续性影响,导致骨组织长时间处于坏死状态,诱发骨头的功能出现明显障碍,对患者的肢体功能造成严重影响,使得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负面影响[1]。
因此需要为患者实施科学有效的诊断治疗方式。
在诊断股骨头坏死的过程中,核磁共振诊断以及CT诊断属于常见的诊断方式[2]。
本次实验为了降低股骨头坏死对于患者身体质量以及日常生活水平的影响,选择不同的诊断方式为患者实施诊断,统计最终的诊断效果,观察为患者实施磁共振影像诊断技术的临床优势,具体情况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实验中选取的患者均为2020年11月~2021年12月期间被确诊为股骨头坏死的患者。
部分信息如下表1所示。
开展前将调研目标、方案上报院内伦理委员会,且取得同意。
表1两组患者基本信息统计表组别例数男性人数/例女性人数/例年龄范围/岁平均年龄/岁病程/年平均病程/年对照组4261425-7645.62±5.262-106.02±1.07研究组4271325-7845.02±4.982-96.11±1.141.2方法对照组:患者保持仰卧位接受CT诊断,将诊断仪器的电流、电压、层距、层厚分别设置为300A、120 kV、10mm、10mm。
CT和磁共振诊断股骨头坏死的临床价值
近几年,我国股骨头坏死发病率逐渐升高,且呈年轻化 坏死患者的治疗,多选择手术修复治疗方案,但是反复修复
趋势,严重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目前,临床上针对股骨头
会对患者股骨头结构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在术前充分掌握患
者病变位置以及病情严重程度,对改善患者预后有着积极的
收稿日期:2019-04-11
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 CT和磁共振诊断股骨头坏死的临床
[4] 林纯均 观察 CT和 MRI用于急性颅脑损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J] 现代医用影像学,2017,26 (2):441-442
[5] 李超,李涛,管生 CT和 MRI在急性颅脑损伤诊断中的价值比 较 [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24):107-108
— 25—
医疗装备 2019年 9月第 32卷第 18期 MedicalEquipment,September2019,Vol32,No18
势在于对细小病灶同样具有高灵敏度,在诊断蛛网膜下腔出 血等小出血病灶中也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其缺点在于需要 患者高度配 合,而 且 成 像 缓 慢,容 易 延 误 患 者 病 情,而 且 MRI诊断费用高于 CT诊断,会给患者带来经济压力。
CT与 MRI诊断在临床上可以互补应用,医师需根据患 者实际情况为其选择合适的诊断方式;建议病情严重的急性 脑损伤患者首选 CT诊断,结果呈阳性患者可评估其病情, 再决定是否进行 MRI诊断,或者在进行基础治疗后,再进行 MRI诊断[5]。
确情况优于 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 2。 表 2 两种检查方式在不同损伤部位的诊断情况比较 (例)
检查方式
脑内 轴外
额叶 额颞叶 颞叶 顶枕叶
临床病理学诊断
8
27
磁共振对骨梗死的诊断价值
磁共振对骨梗死的诊断价值发表时间:2014-07-15T14:58:17.43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4年第7期供稿作者:徐进[导读] 骨梗死是指骨和骨髓细胞结构缺血坏死引起的病理改变,好发于股骨下段和胫骨上段。
徐进(庄河市中心医院磁共振室辽宁庄河 116400)【摘要】目的:分析16例骨梗死的磁共振影像特征,探讨磁共振在骨梗死诊断中的价值。
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对2003年5月-2013年5月经临床确诊骨梗死并行磁共振检查的16例患者进行影像分析。
结果:骨梗死磁共振可出现特异性地图样改变,T1WI上为低信号,T2WI 上为高信号。
结论:磁共振对骨梗死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关键词】骨梗死磁共振成像【中图分类号】R44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7-0112-02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diagnosis of bone infarction valueXU jin (MR-Room,the Center Hospital of Zhuanghe ,Zhuanghe Liaoning 116400,China)【Abstract】Objective: Analysis of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eatures of 16 cases with bone infarction, MRI in the diagnosis of bone infarction in the value。
Materials and methods:Review the 16 cases of -2013 years in 2003 May 5 menstrual clinical diagnosis of bone infarction in parallel magnetic resonance examination in patients with image analysis。
评价核磁共振技术在股骨头坏死诊断中的价值
评价核磁共振技术在股骨头坏死诊断中的价值摘要:目的:评价核磁共振技术在股骨头坏死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2020年1月--2021年12 月,选60例股骨头坏死患者,均行CT和核磁共振技术诊断,分析检测准确率,以及不同分期的检出率。
结果:相比CT,核磁共振技术诊断对分期早期的检出率高(P<0.05),检测准确率高(P<0.05)。
结论:对股骨头坏死使用核磁共振技术诊断,提高诊断准确率,对临床的早期治疗提供有效的数据。
关键词:股骨头坏死;CT诊断;核磁共振技术;分期;诊断;股骨头坏死是常见的髋关节疾病。
股骨头的血液供应被中断或损坏,导致骨细胞和骨髓成分的死亡和修复,进而导致股骨头的结构改变,股骨头塌陷和关节功能障碍[1]。
这种病危害很大,如果错过最佳治疗时机,患肢可能会跛行,严重者甚至可能出现瘫痪,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和工作。
本研究评价核磁共振技术在股骨头坏死诊断中的价值。
1、一般资料1.1基本资料2020年1月--2021年12 月,选60例股骨头坏死患者,46-78岁,男:女=32:28,签署同意书,手术和病理确诊:4例0期,6例1期,15例2期,18例3期,12例4期,5例5期。
1.2研究方法CT:仰卧位,进行水平扫描,以确定坏死的位置。
窗宽:85~100HU,窗位:30~55,矩阵512×512,扫描时间:2~3s,管电流125ma,管电压120kv。
然后注射80%造影剂,扫描开始后25s、65~75s、3~5min进行。
扫描图像分析与重建,三维分析与薄层重建。
核磁共振技术:相关参数:T1W1/IR矢状位、T1W1/IR横轴位、T2W1/FSE横轴位、T1W1:矩阵288×192,TE:19ms,TR:1830ms;T2W1:矩阵288×244,TE:137ms,TR:4700 ms。
控制层间距为1 mm。
层厚7mm,局部薄层或扫描层厚度3mm,层距1mm,激发次数2~3次。
MRI在股骨头坏死的诊断价值
MRI在股骨头坏死的诊断价值【摘要】目的探讨MRI检查在成人股骨头坏死(ANFH)早期诊断的意义。
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30例41个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的MRI表现,进行分析研究。
结果MRI在ANFH早期诊断的阳性检出率100%,其中Ⅰ期占23.33%,Ⅱ期占33.33%,Ⅲ期占43.34%。
结论MRI检查在早期ANFH中,对微小的水分差和脂肪成分差,就能产生对比度,可作为成人股骨头坏死的首选检查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股骨头坏死MRI早期诊断成人股骨头坏死(ANFH) 病因众多,其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但其共同特征都是血液循环障碍导致股骨头缺血、坏死,以及随之出现的修复反应,进而发生股骨头塌陷及髋关节退行性关节炎。
ANFH诊断方法很多,MRI自1984年运用于股骨头坏死的诊断后,给股骨头坏死带来了革命性进展。
它对股骨头坏死早期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已得到广泛认可[1]。
本文对我院收治的30例41个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行MRI诊断性检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具体阐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30例患者中,男18例(63.33%),女11例(36.67),年龄26岁~59岁,平均年龄35.8岁。
其中双侧发病11例,单侧发病19例。
均因髋部疼痛、跛行、酸胀不适、活动受限而就诊,病史3个月~2 年不等。
1.2 检查方法30例(41髋)采用德国SEMENS0.2T超导核磁共振仪,做额状面(T1)、横断面(T1、T2)、矢状面(T1、T2)扫描。
成像参数T1加权像为500~540/16~18 ms,T2加权像为4 000/112 ms。
矩阵256×256。
层厚0.4 cm,间距为0.1 cm,即每0.5 cm成像一次。
3 例(5髋)采用SEMENS 3.0T超导核磁共振仪,做额状面(T1)、横断面(T1、T2)扫描。
成像参数T1加权像为400/20 ms,T2加权像为2000/140 ms。
骨梗死MRI检查价值分析
骨梗死MRI检查价值分析
马洪舟
【期刊名称】《医学理论与实践》
【年(卷),期】2005(18)4
【摘要】目的:探讨骨梗死的MRI表现.方法:回顾分析5例经MRI诊断的骨梗死,均由临床和手术证实.其中3例行X线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后行MR检查.结果:5例行MRI检查的骨梗死中共累及9个部位的骨骼,股骨下段5个,胫骨上段4个.MR上均呈"地图板块"样改变,T1WI上中心呈等骨髓信号,边缘呈花边样低信号,T2WI上中心呈等高混杂信号,边缘呈内高外低的2层者7个,呈花边样高信号者2个.结论:MRI是检查诊断骨梗死最佳方法,可以发现早期病变,明显优于X线和CT.
【总页数】3页(P428-430)
【作者】马洪舟
【作者单位】山东菏泽市立医院CT室,2740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58
【相关文献】
1.早期腔隙性脑梗死行CT和MRI检查的临床诊断价值分析 [J], 禚立祺;荆丙艳;仲崇国
2.早期腔隙性脑梗死行CT、MRI检查的诊断价值分析 [J], 黄敏仪;叶浩祥;付剑平;胡向军
3.早期腔隙性脑梗死行CT、MRI检查的诊断价值分析 [J], 黄敏仪;叶浩祥;付剑平;
胡向军
4.CT联合MRI检查诊断脑梗死合并脑出血的价值分析 [J], 李连万;赵雪梅;张炳富;钟建光;黄丹丹
5.CT与MRI检查急性脑梗死临床价值分析 [J], 张常青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骨梗死的X线、CT及MRI的诊断价值比较
骨梗死的X线、CT及MRI的诊断价值比较姚强【期刊名称】《西部医学》【年(卷),期】2014(26)4【摘要】目的比较X线平片、CT及MRI对于诊断骨梗死的价值.方法分析2009年6月~2012年10月拟诊为骨梗死的28例共59个部位患者的X线平片、CT和MRI等影像学资料,并以临床随访或手术病理确诊为对照,比较三种检查方法对诊断骨梗死的价值.结果 28例患者X线平片、CT和MRI诊断骨梗死的真阳性、假阳性、假阳性和真阴性的例数分别为X线平片:32、2、24和1个部位;CT:42、1、14和2个部位;MRI:56、1、0和2个部位.故相对应的特异性、敏感性、准确性、阳性预潮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X线平片:33.3%、57.1%、55.9%、94.1%和4.0% ;CT:66.7%、75.0%、74.6%、97.7%和12.5% ;MRI:66.7%、100%、98.3%、98.2%和100%.结论 3种诊断骨梗死的影像学检查中,X线平片和CT的特异性、敏感性和准确性显著低于MRI,但三者的特异性均不高.MRI对于骨梗死早期病变诊断显著优于X线平片和CT,是目前临床上最有效诊断早期骨梗死的方法.【总页数】3页(P515-517)【作者】姚强【作者单位】海南省中医院放射科,海南海口5714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1;R445【相关文献】1.X线和CT诊断对腕月状骨缺血性坏死的诊断价值比较 [J], 史伟2.骨梗死的X线、CT和MRI诊断 [J], 周山;张小安;张振勇;黄文亮;王斌3.X线和CT诊断对腕月状骨缺血性坏死的诊断价值比较 [J], 史伟;刘璐4.MSCT、MRI及X线诊断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价值比较 [J], 曲岷5.MRI、CT与乳腺X线钼靶摄影诊断乳腺疾病的价值比较 [J], 胡国鹏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CT与核磁共振诊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的效果
CT与核磁共振诊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的效果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一种常见的骨髓性疾病,它主要由血液供应不足引起,造成股骨头骨髓组织的死亡和慢性坏死。
该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病理机制复杂,对临床医生的诊断和治疗都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目前,CT和核磁共振(MRI)是常用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诊断手段之一,其诊断效果备受肯定。
CT扫描是一种利用X射线进行立体成像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清晰显示股骨头的解剖结构和病变情况。
CT扫描的优势在于其高分辨率、卓越的空间分辨率和造影剂增强的能力。
因此,CT扫描可以帮助医生快速准确地定位股骨头坏死的位置和程度,并识别骨骼的结构异常和辅助诊断。
核磁共振成像是一种利用磁场和无线电波成像的非侵入性诊断技术。
MRI能为医生提供有关股骨头的详细解剖和生物化学信息,以及各种病变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的监测。
MRI是一种非常安全和无创的诊断方法,没有任何明显的辐射或激光损伤,也不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任何不适。
CT和MRI的诊断效果得到了广泛认可。
CT扫描可以通过连续扫描70~80层股骨头,显示骨髓腔中液体、气体和固体成分,从而帮助医生更加准确地诊断股骨头的缺血性坏死。
此外,CT扫描还可以帮助医生确定股骨头的外部形态和结构变化的程度。
对于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治疗决策十分重要的核心地带,CT扫描和MRI成像可以评估坏死的程度和分布、骨髓纤维组织增生的程度,及其对外周骨密度的影响。
MRI对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检查,亦是一个高度敏感的影像学检查工具。
MRI可以清晰地显示股骨头的软组织和硬组织结构,并显示骨髓腔内坏死组织的位置、形态和程度。
在某些情况下,MRI可以在早期阶段检测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并为手术部位、部位限制及治疗方案的决策提供重要信息。
总的来说,CT和MRI成像是诊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两种常用手段。
这两种成像技术能够提供关于坏死组织程度、分布以及对外周骨密度的影响等方面的详细信息。
CT和MRI的诊断效果得到了广泛认可,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特别是对于股骨头的软组织结构和硬组织结构的诊断更能够快速准确地诊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4• 临床研究 •
磁共振对骨梗死的诊断价值
董兴伟
(辽宁省庄河市中心医院核磁共振室,辽宁庄河 1164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MRI对骨梗死的诊断价值。
方法本次研究所选取的患者都是在2007年~2017年在我院进行诊断与治疗的骨梗死患者,搜集并回顾性分析随机选取的13例骨梗死患者的临床病例和随访证实的MRI、X线平片检查资料,着重研究分析其X线平片及MRI的影像表现及相关变化。
结果13例骨梗死患者病灶共累及29个骨骼,病灶主要分布于胫骨及股骨上下段。
T1WI病变部位周围见地图样低信号边线,中央呈高信号,脂肪抑制T2WI病灶周围见锯齿状迂曲环形高信号边线,中央呈低信号。
病灶呈典型的“地图样”改变。
结论X线平片与MRI相比较发现MRI对骨梗死的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显著,可早期发现和完全明确鉴别诊断本病和侵及范围。
MRI是骨梗死的首选。
【关键词】磁共振;骨梗死;诊断价值
中图分类号:R44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9)25-0044-01
骨梗死是由于骨组织血供中断而至的骨性坏死。
导致骨梗死病变的原因较多,而且该病早期症状不明显不易察觉,其发病历程也较缓慢,多数患者都是在摄片中或因其他病症偶然发现的[1]。
临床对骨梗死的诊断方法一般为X线、CT和磁共振(MRI)。
MRI因具有多方位、多序列和高分辨率等优点,临床应用较CT、X线等诊断监测应用频繁广泛。
特别是一些超导高磁场型MRI,使检查时间、成像的速度得到大大缩短,运用一些高科技成像技术,为骨梗死的早期发现和完全明确的鉴别诊断本病和侵及范围提供了真实可靠的依据。
为研究MRI对骨梗死患者的诊断价值。
本次研究选取在2007年~2017年这段期间在我院进行诊断与治疗的骨梗死患者中的13例进行探究。
通过分析骨梗死患者的MRI、X线平片检查资料,探讨MRI对骨梗死患者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对象是在2007年~2017年这段期间在我院进行诊断与治疗的骨梗死患者。
其中男患者8例,女患者5例。
患者年龄在30~67岁,平均年龄(44±3.22)岁,临床主要表现为关节处疼痛、不适等,其中有3例患者为无症状的偶然间发现,3例患者曾有用大剂量激素治疗的病例记录,还有7例患者酗酒。
纳入标准:①在我院进行诊断与治疗并被临床专业医师确诊为骨梗死的患者。
②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都是在患者或家属阅读同意书的条件下自愿的。
1.2 方法[2]:使用GE Signa HDXT 1.5T的超导型磁共振机扫描仪,采用膝关节表面线圈,行膝关节冠状位、矢状位的T1WI、T2WI和脂肪抑制T1WI、T2WI常规扫描以及增强扫描。
所有序列层厚、层间距分别为4 mm、0.5 mm。
所有病例均拍摄双膝关节正侧位X线平片。
由副高级以上影像学医师对病变X线平片和MRI表现进行评定,并由资深病理学医师对活检病变组织进行组织学鉴定,对骨梗死病变进行综合性的分析。
2 结 果
13例骨梗死患者病灶共累及29个骨骼,病灶主要分布于胫骨上段及股骨下段等部位。
累及的部位有肱骨、坐骨和股骨上下段、胫骨上下端等。
单侧发病患者共5例,其中包括累及1个部位2例,累及2个部位2例,累及3个部位1例。
双侧对称发病共8例,病变位于胫骨上段的3例,股骨下段的2例,同时累及股骨下段和胫骨上段的3例,肱骨近段的1例。
X线平片监测结果为29个病灶中表现正常的有13个,表现为点状硬化或骨密度减低的有5个,表现为片状钙化灶的有11个;MRI监测结果为共检查出29个病灶,其中骨梗死早期梗死灶11个,T1WI呈等或高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脂肪抑制均呈片状的长信号;中期梗死灶10个,病灶中心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和脂肪抑制为等或稍高信号。
晚期梗死灶8个,T1WI呈低信号,T2WI也呈低信号。
增强扫描,早中期病灶周围边线明显强化,边界更加清晰,T1WI信号呈高低混杂,脂肪抑制T2WI呈混杂高信号,周围迂曲高信号边线不似以前完整;晚期病灶无强化病变部位。
根据骨梗死的X线平片和MRI的检测结果表现出的诊断现象发
现,X线平片对于早期中期不明显症状无法检测出,临床诊断价值达
不到最好,而MRI能较好的检测骨梗死分期。
3 讨 论
大量应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人易患骨梗死,通过临床研究发现
骨梗死患者中还含有酗酒、胰腺炎和接触化学物质等特征,即以上因
素也是导致患骨梗死的因素。
好发于股骨、胫骨上下段,是因为长管
状骨的骨腔内营养血管细小,容易导致局部骨组织血供障碍,骨细胞
因缺血而坏死。
脂肪细胞耐受缺血的能力强,因此骨梗死具有发病缓
慢且不易发现的特点[3]。
MRI信号能检测出不同时期的骨梗死。
一个患者可同时存在不同时期的骨梗死病灶,不同时期MRI会有不同信号从而可以检测出多期病灶[4]。
医护人员通过熟悉掌握骨梗死病理变化过程使MRI诊断准确率显著提高[5]。
综上所述,X线平片能较好的诊断出骨梗死中晚期病变,对早期
病变敏感度不强,与X线检测方法相比MRI对各期病变连续性、针对
性与敏感度更显著[4-5]。
参考文献
[1] 姚强.骨梗死的X线、CT及MRI的诊断价值比较[J].西部医学,
2014,26(4):515-517.
[2] 徐希春,孙西河,薛丽宏,等.13例骨梗死的MRI表现及其分期初探
[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07,5(5):334-337.
[3] 曾焕忠,林菡,李军,等.磁共振成像对骨梗死的诊断价值[J].医学
影像,2013,10(14):104-105.
[4] 王丽华.骨梗死的影像学诊断价值比较[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
学杂志,2012,10(5):449-451.
[5] Stacy GS,Lo R,Montag A.Infarct-Associated Bone Sarcomas:
Multimodality Imaging Findings[J]. AJR,2015,205(4):W43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