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校区办学
高等教育多校区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探索与实践
高等教育多校区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探索与实践摘要:面向新时代,我国多校区大学办学肩负重大使命,需要通过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强化资源整合,提升整体育人水平,提高办学效益。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山东大学通过加强顶层设计,科学调研论证,深化一校三地校院间对接,升级共建共享工作机制,逐步形成了院校联席会议制度以保障协同有力,“6+5”学院联合精准试点以保障执行到位,由“项目引导”向“成果评价”转变以保障考核科学的多校区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新机制。
关键词:高等教育;多校区;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一、引言上世纪60年代,美国自加利福尼亚州开始,开启多校区办学时代。
历经多年发展,加州大学已经成为举世公认的世界一流公立研究型大学,以其1所大学、10所分校的办学体系成为多校区异地办学的典范。
加州大学办学体系的成功,很重要的一点得益于其多校区共同治理模式,其“分层次定位及各层次校际间协调和合作机制的建立,有效理顺了公立教育中的结构、规模、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妥善平衡了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之间的关系”。
[[1]]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起,也掀起一股高校合并、异地办学的大潮,如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校区、山东大学威海校区等。
[[2]]作为国内多校区办学的典型代表,山东大学1984年与威海市政府联合共建威海校区;2016年正式启用青岛校区;校本部由原山东大学、山东医科大学、山东工业大学三校合并而成;2017年步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之列并逐步形成了一校三地(济南、威海、青岛)的办学格局。
山东大学原校长樊丽明曾指出,高校合并形成多校区综合性大学之后,“高校管理者着力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应当逐步转移到如何实现资源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办学效益上来,真正实现实质意义上的高校合并”。
[[3]]通过国内外多所高校多校区办学的成功经验来看,高等教育异地办学、多校区建设有利于优质教育资源与地方政府社会、自然资源的互补互利,体现出促进高等教育人才多元化培养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优势。
高校多校区教育管理问题
浅谈高校多校区教育管理问题[摘要]:随着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以调整、合并为主要途径,迈出了重大的改革步伐。
高校多校区已经成为我国高校教育的一种新的组织形态,而其教育管理也显得日益重要。
多校区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有其自身特点,但也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就这些问题分析原因并寻找解决的途径。
[关键词]:高校多校区教育管理解决思路高校多校区办学是高等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文化的迅猛发展,科教兴国符合我国国情。
教育同步协调发展,出现了发展的高峰阶段,多校区办学是面对高校教育发展问题的必然选择。
在拥有良好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高校多校区办学模式的特点高校多校区办学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学校的制度建设跟不上改革的步伐。
多校区高校的管理者面对新校区管理运行系统,怎样寻求合理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来应对学生教育管理,是需要长期探索的问题。
二是新校区与老校区之间的文化融合很难在短时间内见效,因此校区之间的磨合过程容易使得师生教职员工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变弱。
三是不同校区的教师和学生在享受学校资源方面和实现个人发展的机会方面并不均等。
四是各校区之间地理位置上相距较远,增加了交通费用,造成资源严重浪费。
另外,多校区相对于单校区还有其特殊性。
首先,学校的办学规模扩大,无论是教职工人数,还是学生的数量都会因为合并学校的原有规模和合并学校的数量而大幅度增加。
其次,学科趋于综合化,数量明显增加。
经过高校合并形成的一校多区高校在学科的数量上都有大幅度的增加,尤其是一些实力比较强、学科门类较全的大学之间的合并,合并后学科增加的幅度就更加明显。
最后,校区文化的多样性。
校园合并容易,但文化的融合却很难,校区之间在校园文化上的差异较大。
二、多校区办学模式下学生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1.多校区模式下学生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第一,多校区学生教育管理套用单校区教育管理模式。
多校区高校办学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Liaoning Economy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飞速发展,办学体制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结构与布局也随之不断调整,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普及化快速发展,进而引发了高校教学资源的紧缺,尤其是空间资源的不足。
最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便是扩大办学规模,有的高校通过合并组建完成校区扩张,有的高校则通过新建校区解决发展瓶颈,越来越多的高校走上了多校区办学的道路。
这是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重大突破,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值得肯定的是,多校区办学有效解决了资源短缺问题,改善了办学条件,推动了学校体制机制改革,促进了学科融合和学科结构的优化整合,增强了学校的综合竞争力,提高了高校社会资本生产能力,为我国建成一批世界一流的综合性大学奠定了基础。
经过多年的发展实践,多校区办学产生了一系列不同于以往单一校区办学的特点和问题,给广大高校建设者和管理者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多校区高校办学管理模式分析我国高校多校区办学管理模式可划分为三种:集权型、分权型和混合型。
集权型管理模式以条为主,是学校主校区各职能部门在分校区的职能纵向延伸,特点是一套管理体系和一个管理核心,上传下达便于集中管理,统一规划,统一领导,统一调配,这种模式特别适用于合并组建高校的初级阶段,是管理跨度过大造成管理成本偏高而效率偏低。
分权型管理模式以块为主,是学校各分校区成立相对独立的管理机构进行横向管理,特点是自主管理,管理者主动性高,管理链条短、效率高,特别适用于具有独立学院的高校,但分校区权力过于强化,学校整体凝聚力不高,主校区政策难于贯彻,且存在机构重复设置,增加了办学成本。
混合型管理模式条块结合各有侧重,相对集权和适度分权既保证了学校全校“一盘棋”的管理格局,又充分发挥出各分校的自主积极性,既提升了对资源的统一掌控,又保证了资源的配置效益,但也存在权责不清、管理盲区或管理重叠等问题。
二、多校区高校办学管理面临的问题高校多校区办学管理实践的时间较短,经验不足,相较于单一校区办学来说,在办学管理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和困难。
分校区办学弊大于利一辩稿
谢谢主席!问候在场各位。
今天我们讨论的问题是分校区办学的利弊大小,我方认为,分校区办学弊大于利。
所谓分校区办学,是指在同一学校名称之下,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地理位置相距较远,地理环境差距较大分散的校区所组成的学校。
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大发展的需要,从1999年高校扩招至今,各地高校合并、校区新建、大学城建设、异地办学的热潮从未停止过。
多校区办学主要有三种形式:分校区独立学院式、分校区阶段培养式、分校区分层次办学式,无论哪种形式,在管理和运行中都出现了诸多问题。
我方认为,学校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因此分校区办学弊大于利。
接下来,我方将从三个方面论证我方观点。
首先,分校区办学对于学生来说,不利于他们对学校生活的适应,资源的使用也不公平。
在分校区阶段培养式的学校的学生在高年级回到本部时需要经历一个本不必要的适应期,这学生学习、成长的连续性将会受到一定影响;而只要在分校区学习生活过的同学必将在一段时期内难以享受本部学生同等的利用学校及城市资源的机会,这种资源分布的不均衡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人身财产安全和参与社会活动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其次,分校区办学必然会使学校面临重复建设和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
分校区的建设要求基础设施的完善,将会造成图书馆、体育馆等的重复建设,学校可能会面临后期资金不足等问题,影响学校的正常管理运行。
分校区的建设必将导致不同校区之间沟通交流的费用增加,包括交通、通讯等方面,后勤等保障成本的增加同样会加大学校本不必要的经济负担。
即使增加成本,分校区的教学科研设施、图书馆藏书量、社会资源等也都很难与本部匹敌。
而在办学规模扩大,学校编制有限的情况下,师资后勤力量将会分散,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办学质量的提高。
由于分校区位置一般较偏僻,教师在分校区停留时间相对较短,学生与老师交流机会较少,同时由于教师要在多个校区奔波,途中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教学质量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最后,分校区办学不利于校园文化的传承和学生的归属感的形成。
多校区教学管理面对的问题与对策
很 多分布在不 同校 的选修 课学生不能共享 , 高质量的学术 讲座和学术活动也往往 安排 在主校区进行 , 这进一步加剧 了 原本 就缺乏 学术传统 和 史文化沉淀 的新校 区在教 学资源
一
校 区以及基层 的教学管理信息 能及时地反馈J 交流 , 对并 校 的教学 发展动 态和实 际需要 ,不能允分 了解和及 时掌 握, 栩对缺乏对并校区 以及基层 教学改革 发展 I : 作必要 的 及 时 的监 管和控 制 ,影 响了学校 高层决策 的科学性 和合理 性。 同时 山于人才质量 和教学质量的评价具有相对滞后性和
多校 区办学产生的背景 近年 , 高等教 育的 断发展 , 随着带米 了一 系列的 问题 。
一
、
为 了克服 高校规模偏小 、 布局久佳 、学科单一和重复 建设等 弊端 ,以及 改革部 门和行业办 学的 旧体制 , 越来越 多的高校
分配 卜的小半衡 。 此加强校 的义化建设 , 满足学 生的精 神需求是校 管理 的当务之急。 ( )信息沟通/ 畅 二 1 存在沟通 协调和各种运行成本增加 的问题 , 两个校 之 间的地理跨度 大,导致信息交流/ 及 时或小畅 ,形成信息落 f 实 到位 的现 象。 导致两个校 之 问对 学院安排的会议 也 相关 文件 精神的学 习 实 剑位 , 木部符个教研窜活动 校 分校 的时问难 以统 一两个 校 的教师经常 为时 错不 , 开、交通班车 问题 , 能在一起开教研窜会议进行教科研 。 I :
采用调 整、合 并或 另辟新校 等方式 ,扩大办学规模 ,优 化 资源配 置,提商 f身 的竞争 力。多校 办学为高校拓 展了新 1 的发展 空I ,弥补 了教育 资源 的/ 足 , ' n J 1 在一 定程度 增加 了 高校 的竞争优势 , …于办学地点分散 ,.观 L 但 客 也给 管理带 米 一些新的 问题 。 此,建立适应 多校 办 学的管理体制和 运 行机制 ,系统解 决 所引发的 问题 , 高多校I= 的整 提 又办学
高校多校区办学的弊端及对策探析
高校多校区办学的弊端及对策探析摘要:多校区办学成了高校管理中的新课题。
多校区办学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高校发展空间不足等问题,但同时也对高校发展和大学生的成长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教育资源的浪费,校园文化的割裂断层、大学生的成长缺少保障等。
在分析这些问题并借鉴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审视我国高校多校区办学现状的基础上,笔者试图对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作一初探。
关键词:多校区高校弊端对策20世纪末,随着高校扩招这一历史趋势的演进,高校的既有资源越来越不能满足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为了解决当时的这一问题,许多学校采取了合并他校、新建校区等方法,为突破发展过程中的场地瓶颈找到了一条新路子。
多校区办学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不愧为教育发展历程上的一个壮举,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人们对教育质量的关注远远超过对教育数量的要求时,多校区办学越来越暴露出它的弊端。
从高校的长远发展来看,多校区办学有悖于教育科学发展的规律,并非长远之计,因此,在高校走向社会中心、教育质量备受关注的今天,探索解决多校区办学这一问题的途径有着重要的意义。
1 高校多校区办学的弊端所在1.1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从长远发展来看,多校区办学首先困扰高校的是校区间联络所耗财力、物力的问题。
很多高校在新辟校区之初,考虑的是土地的低廉,只有价格低廉才可能购置更大区域的土地,但也只有在远郊才可能有价格低廉同时又面积广袤的土地,因此,这就造成了高校新老校区之间的距离少则十几里,多达几百里,给日后校区间的紧密联络造成了巨大的成本负担。
还有些高校是由几个学校间的合并而形成了多校区的局面,这类高校存在校区间距离遥远这一问题的同时,还存在着校区众多的烦恼,而原有各校的文化、制度等内在差异更是给各个校区间的整合、统一带来了困难。
中山大学广州校本部与珠海校区之间每天要往来20 多个班次的班车,每年仅交通费一项就花掉上千万元,而班车每往返一趟就需要半天时间;[9]江苏东南大学和南京大学的本部与浦口校区间相隔长江大桥,时常由于交通堵塞等原因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和管理。
多校区办学格局下高校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多校区办学格局下高校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摘要】在多校区办学格局下,高校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变得尤为关键。
本文首先介绍了多校区办学格局的背景以及相关问题,接着分析了多校区办学格局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影响,包括传承挑战和创新途径。
随后探讨了多校区办学格局下高校校园文化融合发展的必要性,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结论部分重申了校园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发展趋势。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多校区办学格局下高校校园文化的特点与发展趋势,为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参考与指导。
【关键词】多校区办学格局、高校、校园文化、传承、创新、影响、挑战、融合发展、重要性、观点、发展展望。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现代高等教育领域,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发展,多校区办学格局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不同于传统的单一校区模式,多校区办学格局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校的发展和资源整合。
随之而来的挑战也日益显现,其中之一便是高校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问题。
校园文化作为高校的精神品格和软实力之一,对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术繁荣和社会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在多校区办学格局下,如何传承和发展每个校区的独特文化特色,如何实现校园文化的融合发展,成为摆在高校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围绕多校区办学格局下高校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展开探讨,分析其影响因素、面临的挑战、解决途径以及重要性,旨在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借鉴和启示。
1.2 问题提出在多校区办学格局下,高校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成为重要议题。
问题在于,如何在多个校区之间实现校园文化的一体化传承?如何在多元文化的交融中促进校园文化的创新与发展?这些问题挑战着高校管理者和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如何在多校区的环境下保持校园文化的独特性和特色,同时又实现跨区域间的文化共享与传承。
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一个需要综合考虑历史传统、地域特色和现代发展需求的复杂问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寻找解决之道。
关于加强和改进多校区办学模式的探讨
关于加强和改进多校区办学模式的探讨摘要: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存在多校区办学的模式,多校区办学为高校开拓了新的发展空间,但是也带来了新的问题。
探索多校区办学条件下的管理机制、机构设置、成本控制、教学管理等成为相关高校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在对六省市十五所高等学校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探讨加强和改进多校区办学的有效途径和措施,期望能在解决此类问题中发挥一定作用。
关键词:高等学校多校区办学模式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各高等院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很多高校都进行着一校多区的办学体制。
多校区办学为高校开拓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弥补了教育资源的不足,化解了一些矛盾,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
如何加强和改进多校区办学的措施有待我们解决。
笔者先后对北京、河北、上海、江苏、山东等省市存在多校区办学模式的高校进行了调研,对浙江大学、上海大学、苏州大学、河海大学、河北工程大学、河北经贸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青岛农业大学海都学院、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济宁医学院、曲阜师范大学日照校区、山东科技大学等15所高校的多校区办学模式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1 多校区办学模式下管理机制问题多校区办学的情况下,有的高校在同一个城市多校区办学,如浙江大学、上海大学、苏州大学、河北工程大学、河北经贸大学、北京工商大学等;有的高校跨城市甚至跨省多校区办学,如河海大学常州校区、中国石油大学、山东科技大学、曲阜师范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山东大学、济宁医学院等。
各高校不同的发展历史和办学情况,导致各高校管理机制各不相同,大体可以划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垂直管理,以条为主;二是相对独立,以块为主。
第一种情况包括:浙江大学、上海大学、苏州大学、河北经贸大学、河北工程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北京工商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科技大学、曲阜师范大学、济宁医学院;第二种情况包括:河海大学常州校区、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山东大学威海分校、青岛农业大学。
高校多校区
多校区高校所谓多校区大学,是指具有一个独立法人地位、有至少两个在地理位置上不相连的校园的大学。
多校区办学作为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现象,在发达的西方国家非常普遍,自1992年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不断深入,国家对高等学校的结构、布局及管理体制进行了调整。
为了克服高校规模偏小、布局欠佳、学科单一和重复建设等弊端,国内许多高校纷纷开辟新校区,形成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校区。
目前,多校区大学已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出现,多校区办学已成为我国现代大学发展的重要形式。
实践证明,高校实行多校区办学既拓展了新的教育发展空间,又改善了高校办学条件,提高了办学能力,使千百万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但同时也出现了不容忽视的新情况、新矛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目前国内现存多校区办学管理模式分析我国发展多校区大学产生的直接动因是高等教育的大发展,其根本目的是提高办学效益,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这是由我国高等教育现状所决定的,也是高等教育多样化、灵活性的表现。
多校区大学显著优势在于学科众多,这有助于知识创新和多(跨)学科研究,使新知识、新学科、新门类层出不穷。
同时,这种趋势也满足了我国社会和经济建设迅速发展的需要。
目前我国的多校区管理大致分为三种模式:(一)在核心校区的统一管理下,分校区作为一个或多个学院相对独立,有各自独立的体系每个校区有各自的一整套管理体系,包括上至行政机构,下到实验室等,具有相对独立性。
核心校区只是在大政方针上(如学校的发展规划等)给予指导。
该种类型学校一般是学科门类多,统一管理比较困难的综合性大学。
其优势是各学院享有很大的自主权,学科特色有利于发挥;不足之处是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有些重大的综合性的科研项目难以胜任。
(二)核心校区统一管理,分校区作为其下属学院所在地,教学组织及其管理统一安排多校区存在的另一种模式是各校区实质性的统一。
不论是几个高校的合并还是单一学校的扩展,最终都融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多校区办学存在的优势及它本身带来的问题
多校区办学存在的优势及它本身带来的问题高校多校区办学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今年来研究探讨的热点。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很多的高校都在进行着一校多区的办学实践,例如南人口、南农、南林等等。
我国发展多校区大学产生的直接动因是高等教育的大发展,其根本目的是提高办学的效益,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这是由我国高等教育现状所决定的。
也是高等教育多样化、灵活性的表现。
高校多校区办学是指一个具有法人地位的高校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校区同时进行办学,其不同的校区可以相互比邻,也可以分出异地。
多校区也可以是合并的高校模式,也可以是新校区模式。
大多数学校进行多校区办学看重的是它存在的优势:1、有利于高校拓展发展空间,有利于办学规模和服务领域,提升整体办学水平和社会竞争力。
一方面通过院校的合并,使一部分院校的办学规模和办学实力得以实现短期内的跨越式的发展。
从整体来看,学校的力量加强了,影响加大了,社会竞争力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另一方面,一些高校通过开辟新的校区,突破了原有地域及空间上的局限,拓展了发展空间。
新的校区一般都是建在高新技术开发或者经济开放的城市,有的是建在由多所大学汇聚而成的现代大学城,良好的地理位置和周边的经济环境为高校提高办学水平创造了有力的条件。
2、有利于多校区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
高校进行多校区办学可以充分调用各校区的办学资源及利用其所在地的人文、商业环境进行特色文化建设。
这样,不仅有利于高校学术研究,也有利于培养出适合新时代社会要求的各类人才。
其次多校区办学的高校比单校区办学的高校办学规模扩大了,办学空间开阔了,校园文化建设的规模也随之扩大,校园文化的影响面也越来越广、越来越受到关注,校园文化的辐射作用不断的突现,有利于学校形象的建设。
由于每一个校区都有自己相对独立的管理体制和文化,所以可以利用自身原有的校区资源开展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优势互补,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3、有利于推动教育管理改革,提高学校整体办学的效益。
协同治理视角下高校多校区管理模式优化对策研究——以成都工业学院为例
172美眉 2023.10下教研与美育大学校园协同治理视角下高校多校区管理模式优化对策研究——以成都工业学院为例洛绒倾忠(成都工业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0)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以及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多校区办学已成为我国高校办学的一种形式。
本文以宜宾市大学城多校区高校管理模式为研究背景,针对成都工业学院宜宾校区文化底蕴不足,配套设施短缺,管理模式依旧存在问题的现状,提出了有利于完善多校区大学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协同治理;多校区;管理模式;优化对策一、成都工业学院管理模式的现状分析(一)大学城各高校建设背景宜宾市政府为了当地社会、经济、文化、旅游的发展,为川渝高校提供各种优惠条件,吸引各高校在宜宾市大学城兴建新校区。
实施共建川渝双城区域教育中心,努力建造大学城、科技创新城。
极力探索符合区域实际,体现川渝特色,服务国家战略的创新之城,营造良好的教育基地。
川渝10多所高校紧紧抓住机遇,把新校区都建在了宜宾市大学城。
这些高校的新校区与原校区在地理位置上大多都相隔一定的距离。
校区规模和数量一般会根据原大学实力高低来定,一般来说,各高校拥有的校区越多,管理的难度也就越大。
近几年,随着成都工业学院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原有的校区已满足不了新的办学要求。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校开始运用多校区管理模式。
然而,新校区管理过程中依旧存有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对学校管理工作的顺利展开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二)成都工业学院现行管理模式成都工业学院占地面积为1645.74亩,有郫都、宜宾、大丰以及花牌坊4个校区。
除郫都校区外,宜宾校区是目前最大的新校区,毗邻西南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宜宾学院、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外国语学院、四川轻化工大学、西华大学、四川大学等十多所高校。
成都工业学院目前使用“统一、区块、分配”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本部对校区规划发展、学院科研质量、校区发展方向和行政教育等方面进行引导和管理。
关于我国高校多校区管理的思考[1]
收稿日期:2008-11-21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2008Y191)作者简介:吴咏梅(1965-),女,湖北黄冈人,武汉工程大学军事理论教研室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关于我国高校多校区管理的思考吴咏梅(武汉工程大学 军事理论教研室,湖北 武汉 430073)摘要:我国高校多校区管理存在管理成本大、配套服务设施落后、部分学生没有归属感等问题,所以要在“一个学校”、高效管理的原则下选择适合多校区高校自身发展的管理模式。
为此,建议相关部门在设置校区管理机构时要确定分管校领导主抓各校区的党政工作、要建立以学院(系)管理为主的教学管理体制、要借鉴国外名牌大学多校区管理模式。
关键词:高校;多校区;管理模式中图分类号:G4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2854(2009)01-0084-03到目前为止,我国高校多校区办学一般都采用“条”、“块”结合的管理模式。
所谓“条”的管理,指学校对各校区的纵向管理,是学校有关职能部门向各校区实施的延伸管理,亦称集权型管理;而“块”的管理则指校区或院(系),是由各校区成立管理机构实施的本区化管理,亦称分权型管理。
根据“条”、“块”的侧重点不同,高校多校区管理模式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条块结合,以条为主”模式、“条块结合,以块为主”模式和“条块结合,二者并举”模式。
上述管理模式各有优劣,各不同高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所选择的管理模式是不一样的。
多校区高校如何选择管理模式、如何设置各校区的管理机构?笔者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我国高校多校区管理存在的问题1、管理成本大我国各高校的不同校区之间的距离远近不一,一般是多地办学。
如此一来,学校本部与各校区、学校各职能部门与各校区相关机构之间的管理成本必然随之增加。
并且各校区师生员工的联系、往返十分不便,除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外,也增加了校区之间通信联络等成本,加大了非教学活动的支出。
如“中山大学广州校本部与珠海区之间每天要往来多个班次,仅交通费就花掉上千万元。
高校多校区办学管理制度
高校多校区办学管理制度一、综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校的不断发展壮大,高校多校区办学管理制度成为了一个新的管理模式。
随着高校的多样化,特别是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办学层次的不断提高,高校分设不同校区已成为一种常见的现象。
高校多校区的管理制度如何设计、如何实施,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高校多校区的办学管理制度,涉及到管理理念、管理体制、管理机制和管理措施等方面,需要有序、合理和可执行。
多校区的办学管理制度的设计和实施,对于高校的持续发展和提升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建立和完善高校多校区办学管理制度,已成为高校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
二、高校多校区办学管理制度设计1.管理理念高校多校区的办学管理制度设计应该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以服务为宗旨、以创新为动力”,推动校区和高校整体的发展。
2.管理体制高校多校区的办学管理制度设计应该合理设立职能部门并明确职责,配备专业化管理团队,形成多校区教育教学管理、科研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和后勤保障等专业化管理团队,确保各项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3.管理机制高校多校区的办学管理制度设计应该建立健全高校多校区协同发展和管理机制,共同制定规划,统筹资源配置,合作办学,相互借鉴,提高办学质量和发展水平。
4.管理措施高校多校区的办学管理制度设计应该针对不同校区的实际情况,采取差异化的管理措施,保证全校区的管理工作有序开展。
三、高校多校区办学管理制度实施1.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多校区教育教学管理和科研管理,积极推进校际合作与交流,充分发挥多校区各自的优势,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
2.加强学生管理加强学生管理,规范学生行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倡导校区文化,营造和谐校园环境。
3.健全管理体制建立健全高校多校区的管理体制,通过培训与交流等方式,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和水平,确保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4.推动协同发展建立高校多校区协同发展的机制,促进多校区间的合作与交流,推动高校整体的发展。
“一校多区”学校治理结构探寻
“一校多区”学校治理结构探寻作者:杨伟斌王力来源:《今日教育》2016年第08期学校治理结构是现代学校管理的突出标志。
为提升办学水平,提高教育质量,每一所学校的管理者都需要在治理结构方面下功夫。
重庆市巴南区界石镇中心小学,具有一校三区的办学格局。
新的办学规模和模式,势必冲击学校既有的管理方式,给学校带来新的考验和挑战。
为此,学校积极探索,构建“一校多区”的学校治理结构。
一、构建“统一共享”的学校治理标准多校区办学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实现人才、资源、制度等资源配置的一致性,实现教育质量的均衡。
基于这一现实问题,学校尝试按照“全员、全过程、全要素”的全面质量管理视角,构建“统一共享”的学校治理标准。
1.实行常规统一,实现制度共享。
多校区的学校,应组织力量对学校的各类制度进行梳理、修订、补充、完善,形成一整套统一的管理制度、人员职责、考评方案和工作运行机制,并装订成册予以印发,供各校区的干部教师学习、掌握和使用。
以此规范各校区的各项教育活动和人事钱财物的管理,使各校区的各项工作和各类考核有章可循、有据可查,促使全体干部和教职工各就其位、各司其职,确保各项工作规范、有序运作。
2.实行理念统一,实现文化共享。
作为多校区的学校,我们认为:各校区应在统一的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办学和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共建共享学校文化,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以之来整合和凝聚各校区力量,做大学校的品牌和特色。
同时,为促进多校区办学模式下的学校特色发展、多样发展,各校区围绕统一的办学理念,立足校区的区位优势、地域特点、人情风俗等,丰富、发展、拓宽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内涵,打造各自的特色品牌,塑造本校区的亮点特色,让各校区同中求异、各放异彩,把学校办得更有生机和活力。
3.实行调配统一,实现师资共享。
一是对校区中层干部实行“三年一聘”制度、“群众评议干部”制度等,每学年根据各校区需要对教师甚至中层干部进行合理调配,统一人事管理,有力促进人才流动,有效利用人力资源,确保各校区师资力量的相对均衡。
多校区高校
浅析我国多校区高校【摘要】:多校区办学己经成为我国高校办学的普遍模式,与单一校区的管理相比较,多校区大学管理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本文主要通过对多校区高校概念的界定,分析了我国多校区办学的管理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当前国内多校区大学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关键词】:多校区高校管理模式一、多校区高校的概念界定“多校区高校”(Multi-campus University)的概念在国内外有不同的理解。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科尔(Clark Kerr)和盖德(M.L.Gade)将多校区高校界定为:由两个或两个以上高级(即四年制)校区组成、只受某个单极的管理委员会合法管理、管理委员会或多校区高校系统行政部门与各分校区之间的重要职责分工明确的一类高等教育系统。
国内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对多校区高校的概念也有相关界定,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刘海波、谢仁业提出:“多校区高校指具有一个独立法人地位、有至少两个在地理位置上不相连的校园的大学。
”此外,陈运超提出:“高校多校区办学指一个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高校在两个以上的校区同时办学,其不同校区之间可以互相毗邻,也可以分处异地”。
国内关于多校区高校的概念界定主要分歧在于多个校区的地理位置关系上。
本文认为,多校区高校的校区之间可以在地理位置上异地而建,也可以在地理位置上相邻而建,但相邻而建的校区必须是异时而建,也就是两个不同校区在建设时间上有先后。
因此,多校区高校的概念可以这样界定:具有一个独立法人地位、拥有至少两个以上校园,且这两个以上校园或在地理位置上不相连、或在建设时间上不相同的高校。
二、国内多校区办学管理模式分析(一)“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管理模式“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管理模式,是一种高度集权型的管理,其特点是管理重心集中在校本部,校区管理只是各职能部门在空间上的触角延伸,不存在分权与放权的问题。
各校区的办学资源由校本部统一调控。
在该种模式下,校区大都完全依附于校本部的领导和管理,两者的关系是高度统一、密不可分的。
高校两校区办学模式研究
高校两校区办学模式研究高校多校区办学是当前的热点和难点。
本文在较系统地研究了国内外高校多校区办学的经验及管理模式的基础上,探讨了我校两校区办学模式。
[Abstract] University multi-school areas is the current hot spot and the difficulty.This article has systematically studied and discussed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university multi-school area experience and the management pattern, and proposed the pattern of our college two school areas development ponder.[Key words] Two school areas;Pattern;Ponder近几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不少高校纷纷异地增设新校区或多所高校合并办学,出现了高校多校区办学的新格局。
正是顺应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趋势,我校在原有湛江校区的基础上创办了东莞校区,形成了一校两区的新格局。
东莞校区的创办,拓宽了我校的教育发展空间,完善了办学条件,扩大了办学规模,弥补了教育资源的不足,提高了我校的竞争优势,解决了一些问题。
但是由于湛江校区和东莞校区相距较远,两校区办学也带来了不少新问题、新情况,如办学成本高、领导和师资力量分散、新校区周围社会治安差等。
因此,研究和探讨国内外高校多校区办学的经验及管理模式,可以为构建符合我校两校区的管理模式提供参照和借鉴,为我校两校区办学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生命力。
1国外多校区办学的成功实践多校区办学在某些国家有着长久的历史和多种模式,如英、日、美、德、法等近代高等教育兴起较早的发达国家,都进行了多校区办学的实践,多校区大学发展已渐趋成熟和完善。
关于多校区办学的研究与沙河校区的发展
谢谢评价!关于多校区办学的研究与沙河校区的发展摘要:80年代中期以来, 随着我国高校自身规模的扩展和高校之间的合并, 多校区办学现象在如今的中国高等教育界越来越普遍。
2010年,我校的第一个分校区沙河校区也投入了使用,接纳了我们2010级的新生。
多校区办学一方面开拓了新的教育发展空间,弥补了教育资源的不足,增加了高校的竞争优势,解决了一些矛盾,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运行成本加大、师资力量分散等新的问题。
因此,探索多校区办学的教学管理模式对我校的发展意义重大。
关键词:多校区办学、管理模式、发展规划、校区定位。
多校区办学是目前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现象。
基于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学校自身的发展状况,我校于2007年开始建设沙河校区,并于2010年9月迎来了入住沙河校区的第一批本科生。
由于起步时间短,我校的多校区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
如何面对我校多校区办学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矛盾与缺点,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1.国内外多校区办学的成功案例1.1国外:东京大学东京大学是1877 年日本建立的第一所国立大学, 也是一所世界著名大学。
东京大学由3 个校区组成。
学校的绝大部分机构设在东京都内文京区本乡,另一个校区在目黑区驹场, 主要为教养学部及部分后勤设施所在地, 此外, 还有位于六本木的生产技术研究所。
本乡校区是学校的研究生教学、本科高年级教学和科学研究的主要基地, 理、工、医、农、文、经等学院和附属医院基本上集中在这一校区。
这里学科布局齐全, 文理渗透、理工结合、工商共生的学科生态环境为学科之间的交叉互补与融合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驹场校区基础教学部则以基础教学为主要特色, 承担低、中年级本科生的基础课教学任务,低、中年级学生集中授课, 学校建立了综合性的学科教学体系, 提供了统一的教学环境, 为保证高质量的基础教学水平提供了较为有利的条件。
进入高年级后, 学生即转入本乡校区本部, 直接进入各研究所室从事科研实践。
六本木校区是以应用型科研为主的校区, 具有较为独特的办学模式和科研体制, 这里的教授基本不承担或极少承担教学任务, 而是以重大项目和科研课题为纽带组成相应的课题组, 在进行科研的同时承担研究生的培养任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卷第3期2005年9月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Nanjing I nstitute of I ndustry Technol ogyVol .5,No .3Sep.,2005收稿日期:20050705 修回日期:20050706作者简介:左晓琴(1969),女,江苏南京人,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政工师,研究方向:新闻学、教育行政管理学。
文章编号:16714644(2005)03002804高校办公室管理职能的创新左晓琴(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学报编辑部,广东 广州 510450)摘 要:在追求和谐发展的今天,高校办公室要拓宽办公室职能,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围绕学校中心,承担好收集信息、辅助决策、沟通协调、传播信息、提供服务等职责。
关键词:收集信息;辅助决策;沟通协调;信息传播;提供服务中图分类号:G472 文献标识码:A 高等学校在扩招和合并融校之后,办学规模越来越大;在管理体制调整改革的过程中,办学自主权越来越大;在开放与竞争的环境下,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为此,高校必须不断强化内部管理,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效益;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增强综合实力。
高校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是管理部门的龙头,是管理工作的中枢,是领导的参谋和助手,是沟通党政的桥梁,联系群众的纽带,是学校各项管理工作的指挥、执行系统,高校工作运转的效率与管理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两办”的工作状况。
办公室工作代表学校的形象,它应以塑造良好的学校形象为目标,成为学校形象的维护者、美化者。
办公室头绪多、事务杂,办公室人员往往疲于应付办文、办会等日常性事务。
在追求和谐发展的今天,要不断创新办公室职能,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围绕学校中心,服务大局,承担好收集信息、辅助决策、沟通协调、信息传播、提供服务等职能,从而促进学校的改革、发展与稳定。
[1]1 信息的收集者当今社会是信息的海洋,纷繁复杂、丰富多彩的信息充斥着人们的生活。
信息成为未来社会竞争的核心。
我国的高等教育正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高等教育发展的舆论环境和社会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
面对日新月异的教育和科技进步,面对高等学校的迅猛发展,许多新情况、新动态、新趋势需要我们去收集、去评估、去掌握。
高校办公室要承担起收集信息、监测环境的职责,成为学校的信息情报中心、成为学校的预警系统。
要运用各种调查研究分析的方法,以帮助学校对复杂、多变的公众环境保持高度的敏感性,维持学校与整个社会环境的动态平衡。
1.1 学校外部信息学校外部信息,主要是指学校形象信息、学生形象信息以及公众环境信息。
办公室要组织有关部门收集与本学校的形象评价有关的各种信息。
这些信息涉及到公众(如主管部门、社会大众、学生家长、用人单位、校友、媒体等等)对学校办学方针、教学质量、师资水平、学生质量、校园环境、校风建设、管理水平等方面的印象、看法和态度。
注意学生形象评价信息的收集。
学生形象是学校整体形象的基础,学校的信誉首先取决于高素质的学生。
学生质量是影响学校形象的关键因素,关系到学校招生和就业等重大问题。
要重视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收集社会各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信息。
调查学生是否满足了社会的需求,以及满足需求的程度如何。
注意跟踪分析公众环境的动态,注意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时尚潮流、民俗民情、舆论热点等各方面的情况动态,分析其对学校的各种直接或潜在的影响,以充分利用环境中的有利因素,第5卷第3期 左晓琴:高校办公室管理职能的创新避免不利因素,使学校的发展更契合市场和社会的需求,做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
学校形象信息主要是社会公众对学校的整体印象和评价。
其综合表现是知名度和美誉度。
知名度是社会公众对学校的知晓程度,侧重于“量”的评价;美誉度表示社会公众对学校信任和赞美的程度,侧重于“质”的评价。
良好的学校形象是由知名度和美誉度构成的,缺一不可。
可通过访问、问卷、电话采访等调查方法了解公众对学校知名度和美誉度的评估和分析,根据所调查结果综合分析公众的评价意见,图1为所运用的组织形象地位图,以测定组织的实际形象地位[2]。
A 区表示高知名度、高美誉度;B 区表示高知名度、低美誉度;C 区表示低知名度、高美誉度;D 区表示低知名度、低美誉度。
图1 组织形象地位图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可以用一些具体的度量工具来测定,如认知度、媒体接触度、形象一流评价度和形象综合要素分析表等来调查分析。
认知度可分为五个等级:非常了解、大致了解、知道、只知道、一无所知。
媒体接触可度分为四个等级:常常看到、有时看到、偶尔看到、从未看到。
形象一流评价度可分为一流、二流、三流、不知道。
形象综合要素分析表可从办学方针、办学特色、师资水平、学生素质、科研水平、社会效益等多个方面分好(10分)、较好(9分)、稍好(8分)、中(7分)、稍差(6分)、较差分(5分)、差(4分)等七个方面来调查,根据调查统计出的百分比,运用加权平均法求得各项的得分。
通过广泛的调查后,将所有表格汇总,可以测定出一个学校的实际形象地位。
如一个学校的认知度为只知道,广告接触度为偶尔看到,形象一流评价度为三流,办学方针7分、办学特色5.2分、师资水平7.2分、学生素质7分、科研水平5分、社会效益4分。
通过分析,可以确定这个学校处于C 区接近横坐标处,知名度比较低、美誉度一般。
该学校在决策时要着重提高知名度,通过良好的传播扩大社会影响面,然后要努力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和社会声誉,改善美誉度,实现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协调发展。
否则就会使学校的形象地位滑至D 区的恶劣状态。
通过对学校实际形象地位的分析,确定存在的问题,为学校塑造良好的形象,扩大知名度、提高美誉度提供决策依据。
1.2 学校内部信息学校内部的公众是组织目标的具体实现者,他们的状况直接影响着组织目标的实现。
要了解学校自身发出的信息,如学校的规划、年度计划、工作总结、领导讲话、各部门情况汇报、会议记录、历史档案等。
通过对这些基本资料的分析评价,有利于设计一个符合实际、可行的形象标准。
了解学校师生员工对学校的评价和反映,并把它们及时地传递给领导,既可供领导决策时参考,又对教职员工产生凝聚力和向心力。
2 决策的辅助者参政议政、辅助决策是办公室的一项重要职责。
可以说任何一项决策的出台都离不开办公室的辅助工作:从决策形成到付诸实施的全过程中,办公室必须在决策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决策中充分发挥参谋助手作用,决策后做好督促检查工作。
2.1 为决策提供信息服务为决策提供信息服务,办公室要当好“智囊”、“思想库”。
向学校的决策层和各管理部门提供学校形象信息、学生形象信息、公众环境信息、学校内部信息,作为决策的客观依据,使决策更加科学化、系统化。
2.2 为确立决策目标提供咨询建议高校教学、管理各部门往往将决策的焦点高度凝聚于本部门的职能目标,难以从全局和社会的角度去考虑整体决策目标。
这就亟需办公室站在公众和社会的立场上,对各职能部门的决策目标进行综合评价,敦促有关决策者依据公众需求和社会价值及时修正导致社会后果的决策目标,使决策目标既反映学校发展的要求,也反映社会公众的需求,兼顾各方面的利益。
2.3 协助拟定和选择决策方案决策方案是保证决策目标得以实现的各种措施的总和。
在方案的拟定和选择过程中,办公室可以协助各部门广泛征询各类公众对象的意见,促进决92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5卷第3期策的民主化。
敦促决策者关注决策方案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方面的统一和协调。
2.4 帮助组织实施决策方案办公室一方面要协助学校把决策方案传达到各个部门甚至每一个员工那里,帮助他们理解决策方案;另一方面又需要对其实施效果进行观察、分析、评价,并及时反馈给决策部门,以便对原决策作出必要的调整,或为新的决策提供信息。
3 关系的协调者高校办公室是一个承上启下、联系左右的特殊部门。
就地位而言,它与其它科室是平起平坐的,但由于办公室人员平常与领导接触较多,与其他部门的联系较密切,能及时地掌握整个学校教职员工的思想动态,所以在其他部门面前,他们往往扮演的是领导的代言人的角色;对领导而言,他们又起着意见箱、信息库的作用,是群众意见的反馈人。
因此,贯通上下、协调左右就成为办公室的基本职责,协调性工作自然也就成了办公室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1 横向协调和纵向协调协调性工作可分为横向协调和纵向协调两部分。
横向协调即职能部门之间、各部门与校外机构之间、办公室与其他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协调。
纵向协调即上下关系协调,它既包括办公室与下属各部门及其成员之间关系的协调,也包括与上级机关及其领导之间的关系协调,还包括对上级领导与下级部门以及领导班子各成员之间的关系协调。
3.2 内部协调和外部协调协调性工作还可分为内部协调和外部协调两部分。
办公室要重视内部协调、沟通的任务。
通过建立和完善内部的各种沟通渠道和协调机制,促进内部的信息交流,上情下达、下情上达,横向联络,分享信息。
避免或减少内部的磨擦与冲突,创造良好的人和气氛,增强学校的凝聚力。
在外部协调方面,办公室承担着繁重的接待任务,要热情地迎来送往,积极地对外联络,为学校开拓关系,广结人缘,争取上级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配合和支持,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4 信息的传播者办公室不仅要收集内外各方面的信息,还要通过各种传播媒介,将学校的各种信息及时、准确、有效地传播出去,它充当着学校的“喉舌”、新闻发言人。
当前高校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社会、家长、学生的需求变化迅速,选择性加强。
学校再也不能囿于“象牙塔”之中,必须加强宣传,推销形象,创造良好的舆论气氛。
首先可通过校报、广播站、校园网、简报等自控媒介传达学校的有关方针、政策、办学策略和措施,以便得到贯彻执行。
其次加强学校整体形象的宣传。
利用大众传播媒介使学校的办学方针、原则、实力、优势为更多的公众所知,扩大知名度。
加强信息化建设,完善网上信息发布系统,提供各种公共信息查询服务。
重视校园新闻网站建设,做好信息的双向交流和沟通,加强公众对学校的印象,深化公众对学校的了解,为学校推广形象、扩大影响。
办公室人员在向传播信息时要有严肃的态度和负责的精神。
是什么情况就反映什么的情况,原原本本,原汁原味;经过综合加工处理的信息,也要保证基本观点、基本要素的真实准确。
决不能闭门造车、任意拔高、添枝加叶,甚至弄虚作假,无中生有。
5 服务的提供者办公室本身就是一种服务工作。
服务水平和质量的高低直接反映了办公室工作的成效。
做好服务育人工作是高校办公室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其工作大到为领导参谋决策,小到为群众端茶倒水,无一不体现“服务”二字。
既有政治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又有诸如文件收发、对外联络、协调处理等大量事务性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