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我院多校区办学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分析报告
高校多校区教育管理问题
浅谈高校多校区教育管理问题[摘要]:随着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以调整、合并为主要途径,迈出了重大的改革步伐。
高校多校区已经成为我国高校教育的一种新的组织形态,而其教育管理也显得日益重要。
多校区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有其自身特点,但也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就这些问题分析原因并寻找解决的途径。
[关键词]:高校多校区教育管理解决思路高校多校区办学是高等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文化的迅猛发展,科教兴国符合我国国情。
教育同步协调发展,出现了发展的高峰阶段,多校区办学是面对高校教育发展问题的必然选择。
在拥有良好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高校多校区办学模式的特点高校多校区办学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学校的制度建设跟不上改革的步伐。
多校区高校的管理者面对新校区管理运行系统,怎样寻求合理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来应对学生教育管理,是需要长期探索的问题。
二是新校区与老校区之间的文化融合很难在短时间内见效,因此校区之间的磨合过程容易使得师生教职员工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变弱。
三是不同校区的教师和学生在享受学校资源方面和实现个人发展的机会方面并不均等。
四是各校区之间地理位置上相距较远,增加了交通费用,造成资源严重浪费。
另外,多校区相对于单校区还有其特殊性。
首先,学校的办学规模扩大,无论是教职工人数,还是学生的数量都会因为合并学校的原有规模和合并学校的数量而大幅度增加。
其次,学科趋于综合化,数量明显增加。
经过高校合并形成的一校多区高校在学科的数量上都有大幅度的增加,尤其是一些实力比较强、学科门类较全的大学之间的合并,合并后学科增加的幅度就更加明显。
最后,校区文化的多样性。
校园合并容易,但文化的融合却很难,校区之间在校园文化上的差异较大。
二、多校区办学模式下学生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1.多校区模式下学生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第一,多校区学生教育管理套用单校区教育管理模式。
多校区办学教学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是培养人才,教学是其主
要 工作 ,教 学管理 是学 校管理 系统 中的主要 组成部
就绝大多数高校而言,多校区办学存在如下一些共 性 问题 。 1 . 校区之间相距较远。目前各高校建校之初校 址基本处在所在城市的中心位置 ,随着城市框架的 不断拉大, 高校新增校园地址大多分布在城市郊区, 各校区之间距离较远。 2.受校 园面 积 影 响 , 各 校 区 功 能 划 分 不 一 。
受 高校 征地 时间 、所处 地方政 府 的重视程 度 、高 校校新 校
分 。为解决高等教育规模偏小 的结构性矛盾 , 自 1 9 9 9 年起我国高校逐步扩大 了招生规模 , 进而也带 来了办学 资源不能满足学生规模增长需要的矛盾 , 众多大学为解决这一矛盾采取了增加校园面积的办
公共基 础 课和专 业基 础课 的教学 单位 、 与教学 联系 密切 的相 关职能 部 门等 。另外 ,由于 新校 区位置 较 偏 ,校 区之 间距 离 较远 ,教师基 本居 住在 老校 区附
管理 。在新校区运行之初 ,绝大多数高校施行的是 “ 条块 结合 ”的管理模 式 ,事实表 明 ,“ 条 块结合 ”的
职 业 时 空
C A R E 管 理研 ER HO
究
R I Z ON ’
在 新校 区、部分 院系大 一和 大: 二在新 校 区 、部分 院 系所 有 学生在 新 校 区的学生 结构 变化 。自2 0 1 2 年 开
考等 由教务处统一安排 ,对应科室全面负责两校区 的相关工作 ,对应科室工作人员负责协调与落实 , 并做好过程管理。 随着两校区教学设施 的 日 益完善, 教学资源相对丰富, 教学任务安排与落实、 排课、 排 考等也可尝试分校区进行。其次 ,教学过程管理相 对独立。教务组代表教务处在新校区全面行使教学 管理职责,主要负责教学管理工作落实、做好教学 过程的质量监控与评价,并针对新情况创造性地开 展工作 ,特别是做好两校区信息的沟通与衔接 ,保 证信息畅通 , 实现各类信息的高效对接和准确汇总 , 在多校区运行管理 中特别重要。第三 ,资源共享与 优先安排相结合。两校区办学建立在资源共享基础 上 ,必 须 明 确教 学 工 作应 充分 利 用 现有 教 学 资源 , 实现资源共享 ,最大限度地提高办学效益。教学资
浅析我国多校区高校的管理模式
实践 的探索 ,取得 了较好 的效果 。在理论 上对多校 区高校
的研究不断增加 ,为多校 区高校 的实践提供 了较好 的指 导 ,
较 多学者用 “ 条块 ”理论对 我 国多 校 区高校 的管理模 式进 行研 究。所谓 “ ”是指垂 直管理 部 门 ,即学校对校 区 的 条 纵 向管理 ,是学 校有 关职 能部 门 向校 区实施 的延伸 管理 ;
第 1 7卷
第 3 期
琼 州 学院 学报
Junl f in zo nvri ora o o ghuU iesy Q t
Vo. 1 . No 3 1 7 .
21 0 0年 6 月
Jn. 0 0 ue 2 1
浅析我 国多校 区高校 的管理模 式
温 国雄
( 广东理工职业 学院,广东 广州 50 9 ) 10 1
10 0 0多所 高校参 与了合并重组 ,新组建 大学 4 4所 ,从 而 2
形成 了一校多 区的办学格局 。 I “ 2 高校整合 ”成为 上世 纪 l
区 ( 原南京铁道 医学 院第 二附 属医 院所 在地)属合 并重组 型校 区 ,而浦 口校 区和江宁校 区则属 新建校 区等 。
三、高校 多校 区管理模式 经过 十多年 的发展 ,多校 区办学经过 了一 系列理论与
一
、
多 校 区 高校 的 涵 义
多 校区办学在一些发达 国家早就进行 了实践 ,其 多校
教育大众化的发展态势 ,颁发 了 《 面向 2 世纪教育振兴行 1 动计划》,提 出了高等 教育发 展 目标 ,并 从 19 开始启 99年 动高考扩 招。 当年 我国普通 高校本 专科招生 15万 人 ,比 5
摘
要 :多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区办学 ,应该 采用怎么样 的管理模式 ,已成为 当前我 国高校发展所 面临 的一 个重要理论课题
多校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相关对策
定能在同一校区内生活学习 , 能分布在几个校区, 而可 学生集 中管 理教育存在场地 、 交通等制约因素 , 一项工作往往需要在不同的校 区同时或重复进行 , 额外增加了人力 、 财力和物力 的耗费。
在为高校发展带来无 限机遇 的同时 , 给学生 管理工作 带来诸 也
多 问题 。 ( ) 区多 。 生分 布广 , 一集 中难 。多 校 区 高校 之 间 的 距 一 校 学 统 离近 的在 十几公 里范 围 内 , 的超 过 百 公 里 ; 一 院 系 的学 生 不 一 远 同
同时 , 将师生联系工作作为评价教师德育 的一个重要指标 , 为 作
圜 等教育研究
多校 区高校 学 生 管理 工作 存在 的 问题 及 其相 关对 策
陕西西安航 空技 术 高等专科 学校 侯 志楠 7 0 7 10 7
【 摘
要 】随着我 国高等教 育管理体制 改革的不断深入 , : 高校逐 步形成 了多 区办 学的新格 局。 多校 区为 高校 的发展 带 来了机 校
( ) 导 员 只 有 深 入 到 生活 园 区 中 。 能 了解 学 生 在 做 什 二 辅 才
么, 关心的话题是什么 。 才能掌 握第一 手材料 , 增强 思想政治 教
育 工 作 的感 染 力 和说 服 力 。建 立学 生 自我管 理 、 自我 服 务 、 自我
大, 加上当代大学生思想状况复杂 , 工作难 度大。如互联 网的冲 击, 独生子女增 多 , 困生 增 多 , 生思 维 活跃 , 值取 向多元 贫 学 价 化, 注重 自我 , 又受 到市场经济 的正负面 思潮 的冲击 , 生较注 学 重功利 。由此看来 , 学生 的思 想复 杂 , 理想 目标各 异 , 要细 致做
基于多校区办学的高校学生管理问题及其对策分析
随着 我 国 高等 教 育体 制 的 不 断发 展, 来 越 多 的高 校 通过 越 高校合 并 、 设 新校 区等 方式 进 行 办 学实 践 。虽 然 多校 区 办学 建 对 扩大 办 学 规 模 、 和办 学 资 源 、 高办 学 及 科 研 水 平有 很 大 整 提 的推动 作用 , 给 高校 学 生管 理 带 来 了很 大 的 问题 。 但也
往来的交通运营费 、传递传达各种信息的其他费用 的急剧增
长 , 上 重 复 购 置 设 备 和 资 料 开 支 节 节 上 升 , 教 育 活 动 的 加 素质
成本通常成倍增长。 开展讲座, 如: 每个校区都要重复讲一次, 使 得学生管理工作经费大幅上涨。 1 办 学 规模 扩 大 与 师资 承 载力 不 足 的矛 盾 高 校实 现 多 校 . 3
这 已成 为制 约 大 学高 水 平办 学 的 瓶颈 问题 。 实上 , 校搞 多 事 高
1 . 大 学 要 求统 一 性 与 校 区 多 样性 之 间 的矛 盾 .1 1
多 校 区 大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学 除地 理位 置 分 离 外, 求 其 他 都 必 须 是 统 一 的 , 学 生 的 教 要 大 育 管 理也 应 该 是统 一 的 。但 由于各 个 校 区 功 能定 位 不 同, 往 往 出现 主 校 区学 生 工 作处 的过 于 强 化 而 分校 区学 生 管 理 机 构 的 过 于削 弱,或 者 主 校 区 学 生 工 作 处 的 削 弱 而 分 校 区 的 过 于 独
盾 与问题 。
资队伍 的承载能力带来 了严峻挑战。 尤其对于新建设 的校区,
师 资 队伍 建 设是 一个 极 为 突 出 的问 题 。新 校 区 一般 地处 偏 远 或郊 区 , 而大 部 分 教 职 工 家事 都 在 老校 区 , 校 区常 住 教 师太 新 少, 绝大 部 分 教 师都 坚 持 “ 走教 ” 虽 然现 代 通讯 手 段 已使 人们 。 彼 此联 系变 得 非 常快 捷 和 方便 ,但 大 学生 们 还是 希 望 能 在课 外 时 间与 自 己的 老师 进 行 面对 面的 沟 通 和交 流 ,得 到 老 师更 多 的引 导 。 目前 的状 况无 疑 将 影 响广 大学 生 的成 长 和成 熟 , 而
关于加强和改进多校区办学模式的探讨
关于加强和改进多校区办学模式的探讨摘要: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存在多校区办学的模式,多校区办学为高校开拓了新的发展空间,但是也带来了新的问题。
探索多校区办学条件下的管理机制、机构设置、成本控制、教学管理等成为相关高校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在对六省市十五所高等学校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探讨加强和改进多校区办学的有效途径和措施,期望能在解决此类问题中发挥一定作用。
关键词:高等学校多校区办学模式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各高等院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很多高校都进行着一校多区的办学体制。
多校区办学为高校开拓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弥补了教育资源的不足,化解了一些矛盾,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
如何加强和改进多校区办学的措施有待我们解决。
笔者先后对北京、河北、上海、江苏、山东等省市存在多校区办学模式的高校进行了调研,对浙江大学、上海大学、苏州大学、河海大学、河北工程大学、河北经贸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青岛农业大学海都学院、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济宁医学院、曲阜师范大学日照校区、山东科技大学等15所高校的多校区办学模式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1 多校区办学模式下管理机制问题多校区办学的情况下,有的高校在同一个城市多校区办学,如浙江大学、上海大学、苏州大学、河北工程大学、河北经贸大学、北京工商大学等;有的高校跨城市甚至跨省多校区办学,如河海大学常州校区、中国石油大学、山东科技大学、曲阜师范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山东大学、济宁医学院等。
各高校不同的发展历史和办学情况,导致各高校管理机制各不相同,大体可以划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垂直管理,以条为主;二是相对独立,以块为主。
第一种情况包括:浙江大学、上海大学、苏州大学、河北经贸大学、河北工程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北京工商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科技大学、曲阜师范大学、济宁医学院;第二种情况包括:河海大学常州校区、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山东大学威海分校、青岛农业大学。
高校多校区办学学生管理工作的探索
高校多校区办学学生管理工作的探索
随着经济的发展,高校多校区办学已成为当前高校发展的主流。
多校区办学的开展,不仅可以满足更多学生的学习需求,而且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加速高校发展。
但是,高校多校区办学的学生管理工作也会面临新的挑战。
首先,多校区办学给学生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学校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学生管理制度,以确保学生在多校区办学的学习过程中能够得到有效的管理和服务。
其次,学校还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信息系统,以保证学校多校区办学的学生管理工作能够有效运行。
此外,学校还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组织机构,以保证学校多校区办学的学生管理工作能够有效进行。
最后,学校还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管理措施,以确保多校区办学的学生管理工作能够有效地实施。
只有建立完善的学生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以及建立有效的管理措施,才能确保学校多校区办学的学生管理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多校区大学办学管理机制探析
多校区大学办学管理机制探析陈云峰(江苏科技大学西校区管委会,江苏镇江212018)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快速推进.很多高校都在尝试或推动着一校多区的办学实践。
多校区办学开拓了新的教育发展空间.弥补了教育资源的不足,增强了高校的竞争优势。
,文章从多校区办学的管理思路、管理基础、管理策略及管理目标等方面.就在大学多校区办学进程中如何实现科学管理.提高办学效益。
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进行了积极探索。
关键词:大学多校区办学管理机制当前世界高等教育讵在朝着一个开放和公平的趋势发展,高等院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
在我国,高等教育出现r高校合并、高校校Ⅸ新建、大学城建没等新的发展趋势,多校区办学。
使得高校获得一个跨越式发展的契机。
多校区办学开拓r新的教畲发展空间,弥补j,教育资源的小足,增加了高校的竞争优势。
所谓多校区大学,是指具有一个独立法人地位、有至少两个在地理位置卜不相连的校园的大学。
多校区办学作为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现象,在发达的西方国家1F常普遍。
英国、美国、法国和口本等很多国家的名牌大学都进行了多校区办学的实践。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不断深入,国家对高等学校的结构、布局及管理体制进行了调整。
为了克服高校规模偏小、布局欠佳、学科单一等弊端.国内许多高校纷纷开辟新校区。
形成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校区。
目前,多校区大学已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出现.多校Ⅸ办学已成为我国现代大学发展的重要形式。
实践证明,高校实i/-多校区办学既拓展了新的教育发展空间。
又改善了高校办学条件,提高了办学能力。
使千百万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机会接受高等教育。
但同时也出现了不容忽视的新情况、新矛盾,面l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针对职业教育迅速发展、各院校专业趋同的现象,南信院以专业特色化凸显学校办学优势.扛!l避人才的供需矛盾。
学院开发了一批特色专业.如电子电路设计与工艺、电子表面组装技术、光电子技术等。
并对老专业进行了特色化改造,如无线电技术专业主攻射频技术方向,商务类争业突出信息产品方向。
高校多校区办学教学管理模式探析
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搭建
搭建信息化管理平台是提高高校管理效率的关键。 通过数据集成和智能分析,提升决策质量。
多校区办学的财务管理模式
集中管理 分散管理 混合管理
财务资源集中控制,提高统筹和调度能力。 各校区自主管理财务,提高灵活性和自主权。 结合集中与分散优势,平衡控制和灵活性。
多校区办学的人力资源管理
完善资源管理制度
制定规范的资源管理制度,确保资源共享的公平性。
推动协同合作
通过合作与沟通,促进资源共享和共同发展。
开展定期培训
定期组织培训,提高教师和学生的资源使用能力。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高校发展的基石,通过科学的管理确保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
监控与评估
1
持续监测和评估教学效果。
教师发展 2
提供培训和支持,提升教学技能。
学生反馈 3
重视学生意见,改进课程质量。
师资队伍建设与激励机制
团队建设
建立高素质的教师团队 ,为各校区提供优质的 教学支持。
专业培训
定期组织培训课程,提 升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 能力。
激励机制
通过奖项和晋升机会, 激励教师积极投入教学 和科研。
反馈与改进
收集教学反馈,及时调 整策略,持续改进教学 质量。
混合管理模式
混合管理模式结合了集中与分散管理的优点。 在该模式下,中心校区制定总体战略和方针,各校区则负责具体执行。
集中管理模式的优势与挑战
优势
集中管理模式确保政策一致性,提高决策效率。 该模式减少重复投资,有效降低管理成本。
挑战
灵活性不足,难以满足各校区独特需求。 权力集中可能导致资源分配不公,激发内部矛盾。
集中管理模式
两校区一体化办学管理与运行调研报告 -回复
两校区一体化办学管理与运行调研报告-回复问题,并对调研报告的关键内容进行概括和分析。
本文将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一、调研背景与目的二、调研方法与数据收集三、调研结果与分析四、问题解决的方案与建议五、总结与展望一、调研背景与目的1. 调研背景:学校校区一体化办学管理与运行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资源的不断丰富,很多学校开始构建多校区并行的办学模式,这需要对两校区一体化的办学管理与运行进行深入研究。
2. 调研目的:通过对两校区一体化办学管理与运行进行调研,旨在了解其实际运行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建议,以促进校区一体化办学管理与运行的进一步发展。
二、调研方法与数据收集1. 调研方法:使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研。
问卷调查用于收集量化数据,如参与校区一体化办学管理与运行的教职员工数量、参与程度、管理方式等;深度访谈则用于获取质性数据,从参与者的角度了解其对校区一体化办学管理与运行的认知程度、问题和看法。
2. 数据收集: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了两校区教职员工参与校区一体化办学管理与运行的具体情况。
通过深度访谈,与一些重要参与者进行了交流和讨论,了解他们的经验、观点和建议。
三、调研结果与分析1. 参与情况分析: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得出两校区教职员工参与校区一体化办学管理与运行的比例较高,但在参与程度和参与意愿上还存在一些差异。
参与度高的教职员工普遍认为校区一体化办学管理与运行能够提高教育质量和学生发展,而参与度低的教职员工则对其价值和成效持怀疑态度。
2. 管理方式问题:通过深度访谈,发现校区一体化办学管理与运行中存在管理方式不够灵活和个性化、沟通和协调不畅等问题。
教职员工普遍认为需要更合理的管理方式和更高效的协调机制来应对不同校区间的差异和沟通困难。
四、问题解决的方案与建议1. 提高参与度:提高教职员工对校区一体化办学管理与运行的认同感和参与意愿,可以通过加强宣传与引导,培养一批校区一体化的骨干人员,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学校机制建设情况汇报
学校机制建设情况汇报
近年来,我校在学校机制建设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就。
首先,我们加强了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了科学、民主、法治的学校管理体制。
学校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学校机制建设工作,不断完善学校管理体系,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其次,我们注重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了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学校加大了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同时,学校还建立了一套科学的激励机制,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进一步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
另外,学校还加强了学生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全面、个性化的服务。
学校建立了健全的学生管理体系,加强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此外,学校还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完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
学校加强了对课程的管理和评估,推动了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最后,学校还加强了与社会的对接和合作,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为学生的就业创业提供了更多机会和平台。
综上所述,我校在学校机制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学校机制建设的力度,不断完善学校管理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优化学生管理和服务体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与社会的合作,努力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再上新台阶。
多校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问题与对策
多校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问题与对策摘要:学生管理工作作为高校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笔者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以冀能加强和改进多校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关键词:多校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问题策略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多校区办学给我国高等教育带来巨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学生管理作为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存在管理体系不完善,师生间沟通不畅、校园文化不完整或不统一,教育资源配套缺乏等问题。
探讨多校区学生管理工作的问题及对策,创新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和服务学生的意识,对高校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多校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1、管理体系不完善。
目前,多校区高校比较常见的学生管理模式有三种:(1)集权式管理是原来单一校区主权的延伸和发展,有利于全校学生管理的统一领导、统一规划和统一行动,既避免了多头领导和多头指挥,又避免了人力资源的浪费,但是这种管理的成本较大,管理效率较低,不利于突发事件的处理和学生管理人员积极性的调动;(2)分权式管理是“以块为主”进行管理,各个校区有自己独立的、相对完整的管理队伍和管理自主权,能够能够较好地发挥校区领导和学生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但容易造成一定程度的管理权力分散,会弱化学校的统一管理,尤其在新校区建设之初对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归属感、学校凝聚力的形成会带来较大的压力,再加上各校区职能管理机构的重复建设,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财、物资源的浪费,加大了经费支出,还会出现校区之间信息沟通少,管理相对封闭的问题;[1](3)条块结合模式的管理是集权式和分权式管理的有机结合。
一方面加强了资源的统一配置、统一管理,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各个校区的积极性,有利于盘活资源。
但是同时也带来了资源的重复建设、交通和通信成本提高等一系列问题,相对提高了管理成本。
另外造成各个校区管理委员会缺乏对人财物资源的调控权,和校区管理委员会与驻区各个单位没有行政隶属关系,协调的难度较大。
协同治理视角下高校多校区管理模式优化对策研究——以成都工业学院为例
172美眉 2023.10下教研与美育大学校园协同治理视角下高校多校区管理模式优化对策研究——以成都工业学院为例洛绒倾忠(成都工业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0)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以及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多校区办学已成为我国高校办学的一种形式。
本文以宜宾市大学城多校区高校管理模式为研究背景,针对成都工业学院宜宾校区文化底蕴不足,配套设施短缺,管理模式依旧存在问题的现状,提出了有利于完善多校区大学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协同治理;多校区;管理模式;优化对策一、成都工业学院管理模式的现状分析(一)大学城各高校建设背景宜宾市政府为了当地社会、经济、文化、旅游的发展,为川渝高校提供各种优惠条件,吸引各高校在宜宾市大学城兴建新校区。
实施共建川渝双城区域教育中心,努力建造大学城、科技创新城。
极力探索符合区域实际,体现川渝特色,服务国家战略的创新之城,营造良好的教育基地。
川渝10多所高校紧紧抓住机遇,把新校区都建在了宜宾市大学城。
这些高校的新校区与原校区在地理位置上大多都相隔一定的距离。
校区规模和数量一般会根据原大学实力高低来定,一般来说,各高校拥有的校区越多,管理的难度也就越大。
近几年,随着成都工业学院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原有的校区已满足不了新的办学要求。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校开始运用多校区管理模式。
然而,新校区管理过程中依旧存有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对学校管理工作的顺利展开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二)成都工业学院现行管理模式成都工业学院占地面积为1645.74亩,有郫都、宜宾、大丰以及花牌坊4个校区。
除郫都校区外,宜宾校区是目前最大的新校区,毗邻西南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宜宾学院、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外国语学院、四川轻化工大学、西华大学、四川大学等十多所高校。
成都工业学院目前使用“统一、区块、分配”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本部对校区规划发展、学院科研质量、校区发展方向和行政教育等方面进行引导和管理。
我国多校区大学办学管理模式的分析与思考讲解
我國多校區大學辦學管理模式的分析與思考朱家勇、齊平作者簡介:朱家勇,廣東藥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齊平,廣東藥學院發展研究部副主任、副教授摘要:文章從分析國外多校區大學管理特點入手,結合我國多校區大學形成的特點,比較系統地分析歸納了我國多校區大學的管理模式和發展階段。
由於國情不同,我們不能照搬國外高校多校區辦學的管理模式。
我國由於多校區大學的特點,其管理的模式存在一定的複雜性和不確定性,但可以從‚明確校區定位,制定科學規劃‛、‚發展校園文化,重塑大學精神‛、‚築巢引鳳,積聚人才,穩定隊伍‛、‚管理重心下移‛、‚‘學者’治學,‘行政’治校‛等方面考慮如何完善多校區大學的管理。
多校區大學是指具有一個獨立法人地位,卻有至少兩個在地理位置上不相連的校區的大學辦學方式。
我國從1992年5月合併6所省屬院校而成立的揚州大學開始,到2000年,全國387所普通高等學校經合併調整為212所,其中的絕大部分都是校區地理位置分散的多校區大學。
由於多校區大學既滿足了社會的需要,又滿足了各高校相互競爭以及知識、學科不斷分化或綜合的內在需要,故多校區系統發展勢頭很快,目前我國多校區辦學已成為一種普遍現象。
直到2005年還不斷有高校經合併而成為新的多校區大學,如西南大學(2005年7月)。
多校區的發展促進了高校招生規模迅速擴大,推動了我國高等教育迅速實現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的轉型,同時,也為我國高等學校的管理者們提出了如何有效管理多校區的問題。
多校區管理應綜合分析其形成的原因,校區定位,同時借鑒國外多校區辦學的管理經驗和高等教育管理的基本原理加以考慮。
一、國外高校多校區辦學的管理模式多校區辦學在某些國家有著長久的歷史和多種模式,如英、日、美、德、法等近代高等教育興起較早的發達國家都進行了多校區辦學的實踐,並已漸趨成熟和完善。
其多校區的形成方式各異,有的是學校發展過程中自然形成的,有的是高等教育結構調整的結果。
管理模式也因學校的辦學歷史、類型、國家的管理體制等方面的不同,而顯示出各自的特點。
深入研究两校区一体化办学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深入研究两校区一体化办学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两校区一体化办学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是指在一个学校拥有多个校区的情况下,如何建立统一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使各个校区之间实现有效的协同合作和资源共享,提高整体教育质量与效益。
1. 统一的管理体制:建立一个总校区和分校区的组织架构,由总校区负责整体规划和决策,分校区负责具体实施和执行。
总校区和分校区之间设立相应的管理层级和职责,确保各个层级之间的沟通和协作顺畅。
此外,可以设立专门的一体化办学管理机构,负责统筹协调各个校区的办学工作。
2. 统一的运行机制:建立统一的教学、培训和管理规范,确保各个校区之间的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的一致性和统一性。
同时,建立统一的教师培训机制和职称评定制度,促进教师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3. 协同合作和资源共享:建立各个校区之间的信息共享平台和数据管理系统,实现校区之间数据的共享和流通,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和管理效益。
同时,建立校区之间的师资交流、教学互助和学术合作机制,促进各个校区的智力资源和教学资源的统筹利用。
此外,可以通过共建共享的方式,共同开展一些特色课程和专业,提高整体教育水平和学术影响力。
4. 教学质量与效益评估: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和效益评估机制,通过定期的教学评估和绩效考核,对各个校区的教学质量和效益进行监测和评估。
同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和
约束机制,保证各个校区的教学质量和效益的稳步提高。
总而言之,深入研究两校区一体化办学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需要综合考虑学校的整体战略目标和发展需求,以及各个校区的实际情况和特色优势,建立灵活、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统一管理、协同合作、资源共享和整体提升的目标。
高校双校区运行管理模式的探讨分析
高校双校区运行管理模式的探讨分析作者:罗宇东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7年第12期内容摘要:上世纪末我国的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推动一大批大专院校开辟新校区,搭建新教育发展空间,高校双校区现象普遍存在。
本文针对高校双校区运行管理模式的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模式优化方案。
关键词:高校校区双校区管理管理模式一.引言高校是青年人才成长的摇篮与园地,承担着培养国家各行各业重要知识型与技术型兼备人才的重任,高校教育不断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简直体系输送高思想觉悟、高专业素养、强身体机能的建设者与开拓者。
自1999年以来我国为缓解国内经济压力与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要求各大专院校不断扩大普通高校本专科院校的招生人数,以提升国民素质与文化水平,形成推动国民经济增长与科学技术发展的新助力,在大学扩招的时代背景下,很多大专院校为容纳更多的学生而开辟了新的校区作为新教育发展空间,一般来说高校的老校区主要分布在城市的老城区,而新校区出于建设成本、城市发展等原因多建在城市的新开发区,双校区运行管理已然成为高校教育与日常事务运行管理的主要模式。
二.高校双校区运行管理模式存在问题分析高校双校区运行管理模式是指由于新、老校区或者合并重组型校区由于在地理空间上的隔离性而形成的双校区协同管理高校教育教学及日常事务的模式。
现阶段的双校区运行管理模式中,新校区的教学设施、校园规模、教学环境等相对较优,因此其主要承担高校的教育教学与科研等职责,老校区的校园规模相对较小,教学设施相对落后陈旧,校园面积受限于老城区空间格局而难以扩张,因此其主要承担高校行政职能以及少量的教育职责,在双校区运行管理模式下,两个校区在承担职能上相互补充、互为依托,以提升高校运行管理的协调统一性。
然而由于在职能上存在独立性,现阶段的高校双校区运行管理模式在实际应用时仍然存在如下问题:(1)高校运行管理效率低下。
现阶段高校双校区运行管理模式中,高校行政事务如财务报销、高校公章等日常事务的办理主要在老校区,而教育教学活动主要在新校区,师生若要办理如签字盖章等日常事务,需要前往老校区办理,新老校区在空间上的距离使得事务办理便利性较差,高校运行管理效率低下。
高校多校区办学管理制度
高校多校区办学管理制度一、综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校的不断发展壮大,高校多校区办学管理制度成为了一个新的管理模式。
随着高校的多样化,特别是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办学层次的不断提高,高校分设不同校区已成为一种常见的现象。
高校多校区的管理制度如何设计、如何实施,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高校多校区的办学管理制度,涉及到管理理念、管理体制、管理机制和管理措施等方面,需要有序、合理和可执行。
多校区的办学管理制度的设计和实施,对于高校的持续发展和提升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建立和完善高校多校区办学管理制度,已成为高校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
二、高校多校区办学管理制度设计1.管理理念高校多校区的办学管理制度设计应该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以服务为宗旨、以创新为动力”,推动校区和高校整体的发展。
2.管理体制高校多校区的办学管理制度设计应该合理设立职能部门并明确职责,配备专业化管理团队,形成多校区教育教学管理、科研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和后勤保障等专业化管理团队,确保各项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3.管理机制高校多校区的办学管理制度设计应该建立健全高校多校区协同发展和管理机制,共同制定规划,统筹资源配置,合作办学,相互借鉴,提高办学质量和发展水平。
4.管理措施高校多校区的办学管理制度设计应该针对不同校区的实际情况,采取差异化的管理措施,保证全校区的管理工作有序开展。
三、高校多校区办学管理制度实施1.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多校区教育教学管理和科研管理,积极推进校际合作与交流,充分发挥多校区各自的优势,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
2.加强学生管理加强学生管理,规范学生行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倡导校区文化,营造和谐校园环境。
3.健全管理体制建立健全高校多校区的管理体制,通过培训与交流等方式,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和水平,确保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4.推动协同发展建立高校多校区协同发展的机制,促进多校区间的合作与交流,推动高校整体的发展。
多校区办学背景下的我校学生管理工作机制创新探索
随着 我 国 经 济 的 发 展 壮 大 , 各 项 社 会 事 业 也 获 得 了 长 足进 步。尤其是高等教育事业 伴随着扩 招的推进 , 高 等 教 育 由精 英 教 育 逐 步 转 变 成 为 大 众 教 育 。根 据 教 育 部 { 2 0 1 1 年全 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 公报》 数据 , 截 止到 2 01 1年 我 国 高校招生规模达 到了 3 1 6 7万 人 , 高 等 教 育 毛 入 学 率 也 超 过了 2 6 . 9 %, 普 通高等学校本 科 、 高职( 专科) 全 日制 在 校 生
距 。当 前 我 校 学 生 管 理 工 作 理 念 虽 然 提 倡 “ 以生为本 。 服 务 学生 ” 的工作理念 。 但 是 在 实 际 工 作 中仍 然 处 于 “ 替 代 父 母 式” 的 工 作 理 念 阶段 。 而 “ 替代父母式 ” 的 学 生 管 理 工 作 机 制理 念 不仅无 法 呼应 当下 以 “ 学 生 为本 . 服 务 为 主 ”的 主 张 。 反 而 无 形 中 增 加 了 学 生 管 理 工 作 队伍 的 压 力 . 无 法 实 现 学 生 的 “自我 管 理 、自我 发 展 、 自我 服 务 ” 的宗 旨。 因 此 , 在 新 的 多 校 区办 学 条 件 下 如 何 转 变 学 生 管 理 工 作 理 念 成 为亟 待解 决 的 问 题 之 一 。
9 0 0亩 的 新 校 区 。 并 于 今 年 九 月 份 正 式 启 用 。 新 校 区 环 境 适 应 问 题 不 仅 仅 是 新 生 所 面 临 的 问题 . 学 生 管 理 工 作 信 息 化 程 度 不 高 。伴 随着信息 时代 的到来 。 网 络 已经 成 为 我 们 工 作 、 生 活 必 不
可少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作 为 面 向 9 0后 大 学 生 群 体 的 一 线 辅导员 . 信 息 化 管 理 成 了 必 要 的 手 段 之 一 。反 观 我 校 的学
多校区管理的分析及对策——以新疆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教育研究·多校区管理的分析及对策——以新疆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王静 胡瑞光 刘志强 刘进新疆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摘 要:高校建设多校区是为了优化教育功能,扩大办学规模、增加了学校教学资源,多校区管理也增加了学校管理难度。
基于此,本文以新疆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通过分析办学现状,提出多校区管理模式的应用。
以期能够利用多校区管理模式优势,提高学校发展动能,提高资源利用率,推动学校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多校区办学;管理模式:办学条件引言多校区是指高校具备两个及以上校区,由一个管理机构负责管理,各个校区职责分工明确,各校区可以毗邻,也可分处异地。
多校区管理模式在我国已经拥有了多年实践经验,但仍然存在一定不足,需要通过对多校区管理模式的分析,不断完善管理方法,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管理效率,支持高校教育的开展,提高教学质量。
1.多校区办学现状新疆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由原乌鲁木齐铁路运输学校和新疆铁路高级技术学校合并升格成立。
现有乌鲁木齐和哈密两个校区。
乌鲁木齐校区占地约100亩,建筑总面积约4万多平方米。
该校区由于位于自治区首府,各种信息资源等获取便利,附近也有着丰富的商业产业,交通便利,毗邻铁路局、城市轨道集团等。
由于历史原因,该校区校园占地面狭小,可利用面积不足40亩,发展空间极其有限。
哈密校区位于哈密市伊州区西侧,占地面积近800亩。
总建筑面积7万余平方米,可容纳5000名学生就读。
已建面积占校园不到30%,校园发展空间充足。
但该校区距离哈密市区近20公里,交通不便利,信息交流存在一定困难,对学生也缺乏吸引力。
目前两校区采取的是条块结合的管理模式。
2.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两校区空间间隔较远(550公里),管理难度较大,管理效率不高;办学成本居高不下;师资资源有效整合困难;两校文化存在一定差异,教职工归属感还有待增强;两校区的管理机制体制还未完全理顺。
这些问题的存在,将直接影响到学校的长远发展。
校区办学管理情况汇报
校区办学管理情况汇报
近年来,我们校区在办学管理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绩,各项工作稳步推进,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以下是校区办学管理情况的汇报。
首先,教学管理方面。
我们校区加强了课程建设,完善了教学计划,不断提高
了教学质量。
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积极开展各类实践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使他们在实践中得到更全面的锻炼。
其次,学生管理方面。
我们加强了学生管理工作,建立了健全的学生管理制度,加强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们还加强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再次,教师管理方面。
我们加强了对教师的培训和管理工作,提高了教师的教
学水平和业务能力。
我们注重激励教师,营造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使教师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为学校的发展贡献力量。
最后,校园管理方面。
我们加强了校园环境建设,改善了校园基础设施,加强
了校园安全管理工作,为师生营造了一个安全、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
我们还加强了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形成了良好的家校合作氛围,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发展。
总的来说,我们校区在办学管理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
不足,比如教学设施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学生管理中还存在一些难题需要解决。
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改进,为学校的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希望得到学校领导的关心和支持,共同推动学校的发展,为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我院多校区办学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研究高等院校多校区办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双力推动的产物。
虽然多校区办学属于新生事物,但是发展迅速,随着越来越多的高校加入到多校区办学的行列,多校区办学问题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大战略性的课题。
我院由于所处地理位置的局限性和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为了自身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多校区办学将是我们今后必须长期面对的问题和长期坚持的办学模式。
因此,对我院多校区办学问题进行研究,积极探索有我院特色的多校区办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仅对于提高我院多校区办学的质量和效益,而且对于我院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一、当前我国高校多校区办学的经验借鉴我国高校的多校区办学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展于90年代。
1985年,国家颁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启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进程。
据统计,仅1992至2001年的十年间,我国高校进行了275次院校合并,先后有612所高校进行了合并与重组,组建了250所新的大学。
其中,以2000年为最多,短短一年中,共进行了105次合并,有203所高校经合并重组为79所新的大学。
(一)高校多校区办学的基本类型高校多校区办学是指一个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高校在两个以上的校区同时办学,其不同校区之间可以相互毗邻,也可分处异地。
根据校区的形成和起源,多校区办学可以分为合并高校模式和新建校区模式两大基本类型。
合并高校模式,是指两个或多个院校的合并。
新建校区模式,则是指学校因所处地理位置的局限性而到外部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和新的办学增长点。
此外,依据不同标准,还可有其它一些划分方式,如根据校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可分为本地模式和异地模式;根据合校前各校的办学实力可分为强强合并、强弱合并和弱弱合并等模式,也有一些多校区高校同时兼有并校和新建校区。
(二)多校区高校的管理模式目前比较常见的多校区管理模式主要有:1.集权式管理模式。
集权式管理是指以校长办公室为首的校级管理机构集中在某一校区内,各个校区只设置一个校区管理办公室,它打破了各个校区的管理体系,实行一个校本部、一套管理机构进行管理的运行机制。
这种管理模式有利于全校统一领导、统一规划和统一行动。
学校的方针政策能直接贯彻到院系教职工中,各个校区取长补短,形成有利于新学校发展的规章制度,促进统一认识,便于统一管理。
集权式管理模式虽然有利于全校一盘棋、统一规划和管理,但校长要面对分布若干个校区的全校几十个院系和直属单位,管理跨度很大。
根据管理幅度原则,这种管理的成本较大,降低了管理效率。
校领导和机关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布置和检查工作,尽管主观上努力工作,但由于战线过长,许多工作仅仅浅尝辄止,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
在这种管理模式下,由于各个院系互相独立,工作中难免出现考虑各自利益的现象,难于形成互相竞争共同提高的各个办学实体。
另外,各个校区由于缺乏相应的管理机构,管理相对滞后。
2.分权式管理。
分权式管理是指各个校区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学校,具有相对完整的与学校的管理总部相配套的管理机构,并拥有较大的自主权。
这种管理的优点在于管理跨度减少,校长只需宏观地领导若干校区或学院,以便校领导能够有较多的时间和精力研究处理学校发展的重大问题。
分权式管理还能够较好地发挥分校区领导和教职员工的主观能动性,认真负责地做好各项工作。
这种管理模式有利于增强分校区或学院的活力,便于校区各学科交叉融合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和学术氛围,促进教学科研的发展。
分权式的管理模式,对增强分校区活力和提高管理效率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由于分权管理下分校区的权力得到了强化,容易造成一定程度的管理权力分散,会弱化学校的统一管理,尤其在分校区建设之初对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归属感、学校凝聚力的形成会带来较大的压力。
再加上分校区职能管理机构的重复建设,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财、物、资源的浪费,加大了经费支出。
3.条块结合式。
所谓“条”管理,即是学校对校区的纵向管理,是学校有关职能部门向校区实施的延伸管理;而“块”管理则是校区内部的横向管理,是由校区成立的管理机构实施的本区化管理。
根据“条”与“块”的职能定位不同,管理模式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条块结合,以条为主”;一类是“条块结合,以块为主”。
条块结合式管理模式是集权式管理模式与分权式管理模式的有机结合,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在加强对各校区管理的同时,又给予各个校区相当大的自主权,不仅有利于全校的统一管理,也有利于各校区内部的管理,提高了管理效益。
条块结合模式的管理结合了集权式管理模式和分权式管理模式的优势:一方面加强了资源的统一配置、统一管理;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各个校区的积极性,有利于盘活资源。
但是它也无可避免地凸显了两种管理模式的不足:一是资源的重复建设、交通和通信成本上升等一系列问题都相对提高了管理成本;二是由于各个校区管理委员会缺乏对人财物资源的调控权和校区管理委员会与驻区各个单位没有行政隶属关系,协调的难度较大,也降低了管理的效率。
目前,我国高校多校区的管理一般都采用“条”与“块”结合的模式。
(三)多校区高校的教学组织和管理多校区高校无论采用何种管理模式,教学组织和管理都始终是校区工作的核心,其它各项工作则必须始终服从和服务于校区的教学工作。
对于“以条为主”管理的校区,其教学组织和管理的重心一般仍在教务处,校区只设一个教务工作办公室,配备少量管理人员,负责校区日常的教学调度、协调和学籍处理。
校区教务办只有执行权,没有决策权。
对于采用“以块为主”管理模式的校区,其教学组织和管理的重心部分下移到校区,校区教学管理部门可以有一定的管理权和决策权。
教务处只负责学校的宏观管理、政策制定和重大事项的决策,并不直接参与校区教学的具体管理。
二、我院多校区办学的利弊分析我院目前为“一院两区”,核心校区为北校区,随着长风东街新校区的建设,核心校区由北校区逐步搬迁至新校区,将至少形成东、南、北三校区办学格局,给教学与管理带来诸多的挑战和问题。
(一)多校区办学的有利因素1.有利于我院拓展发展空间,扩大办学规模,提升整体办学水平和社会竞争力。
一方面,通过另辟新的校区,突破了原有地域及空间上的局限,拓展了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多校区办学将使我院的办学规模和办学实力得以实现短期内的跨越式发展。
从整体来看,学院整体实力、影响力、社会竞争力将得到大幅度提高。
2.有利于促进我院学科的整体优化以及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科群,创造新的学科生长点。
多校区办学将使我院增设专业、增加学科、扩大招生成为可能,为实现多学科、跨学科的交叉、渗透与综合提供了必要条件,从而有助于推动学科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学科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3. 有利于推动我院教育管理改革,提高整体办学效益。
多校区办学为推动我院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运行机制提供了良好契机。
同时,多校区办学资源的统一协调和配置、学科专业结构的整合与优化以及精简高效的运行管理机制,将为我院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创造有利条件。
4.有利于形成我院多样化的办学模式,探索新的形势下教育发展的途径。
多校区办学是我院自身发展需要和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打破了过去单一性的办学格局和培养模式,为我院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多校区办学面临的主要问题1.学科建设与发展在单一校区情况下,我院学科结构稳定,管理复杂性低。
形成多校区后,学科门类增加,打破了原先行动单一时权力集中的大一统局面,各学科要被赋予必要的发展权力,专业面的拓宽、学科领域的拓展增加了学科建设的复杂程度;此外,对于新建校区来说,其学科专业建设和发展往往相对滞后,新校区更多体现教学功能,从长远来看,对于校区的人才培养和未来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2.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师资队伍建设是新校区建设中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
一方面,多校区办学将使我院教师出现严重短缺,不得不大量外聘,增加了教学管理难度,影响教学质量;另一方面由于校区内没有常住的教师,绝大部分教师坚持“走教”,只有有教学任务时才乘班车到校区上课,使许多学生觉得平时跟老师的见面机会太少,交流也很不方便,这对学习很不利。
所以,采取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对于发挥多校区办学的优势是至关重要的。
3.校园文化建设问题校园文化建设往往是多校区办学,特别是新建校区办学的一个薄弱环节。
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新建校区地处偏远、周边经济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人文气息比较淡薄;②新建校园由于办学时间短,没有历史积累和沉淀,缺乏校园文化底蕴,校区文化建设往往只能从零开始;③新校区在创办初期不可避免地会在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模式和学科建设等方面存在种种不足和缺憾,可能只有低年级学生,或者只有部分从校本部剥离出来的几个专业的学生学习或生活,造成不同专业或高低年级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机会;④由于绝大多数承担校区教学任务的教职工都从校本部抽调,平时一般往返校区上课,很少吃住在校区,到了晚上或是节假日,整个校区就变成了学生的天下。
学生和老师分处两地,师生之间的交流机会很少,沟通渠道不畅。
由于多校区的状况,仅有少数学生能够享受到原汁原味的校园氛围,其他校区学生则会有被排斥的感觉,致使他们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不强。
4.校区间的交通与通信问题交通问题,包括交通速度和交通经费两个具体问题,这是多校区办学不得不认真面对、不得不慎重考虑的关键问题,是影响和困扰多校区办学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方面,它直接影响着新校区的师资调度和教学秩序,另一方面,也给学院的办学增添了长期而又沉重的经济负担。
另外,由于校区的空间距离,也增加了各个校区之间通信联络的成本,加大了非教学活动的支出。
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着新校区师资队伍的稳定和校区办学的质量。
5.多校区管理运作问题一是原本单一校区管理经过若干年的发展已经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新校区的增加打破了原有的稳定,增加了管理的复杂程度,从而降低管理效率。
二是对于院级管理机构而言只能坐落在某一校区,由于地理位置的差距,相对其他校区的管理,就增加了难度。
三是由于空间上的分散性,使教育实施的各项活动在空间上不能有效地统一起来,实现各校区之间的资源优势互补有一定困难。
总之,多校区办学是一把双刃剑,利弊共存。
任何一所多校区办学的高校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困难,这也是我院现阶段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
为了实现多校区办学的目标,关键要化弊为利,实现教学资源最大程度的优化。
三、关于我院多校区办学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方案我院多校区基本属自我扩张新建型多校区,东校区为新建校区,南校区为联合办学性质的扩张性校区,北校区为老校区,由于核心校区由北校区逐步搬迁至新建的东校区,新校区成为核心校区所在地,老校区的功能逐步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