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承谦 2015届高考语文断句精练教案
高考语文第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断句教学设计
高考语文第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断句教学设计Teaching design of the second round of specia l topic review of classical Chinese sentences i n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高考语文第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断句教学设计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第十四节文言断句【知识梳理】文言断句习惯上称为句读。
传统的古文是不加标点的,要读书,首先就要识字,断句.因此,古人把"习六书,明句读"作为"小学".掌握了六书知识,就有了一个识字的工具;掌握了句读规律,才能够真正读懂古文.断句的基础在于领会全篇的文意,因此断句前先要读几遍原文,力求对原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断句时还要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等.语感对断句有很大的帮助,除此之外,还可以借助一定的条件.断句的方法和现代汉语一样,名词或代词一般也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1,找名词(或代词),定句读.例如: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找出句中几个名词,句子基本就断开了.2,找虚词,定句读.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刘勰在《文心雕龙•章句》中说过:"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确实如此.文言文中,"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出现在句首;而"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出现在句尾;而"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出现在句中.根据这些特点,有助于断句. 例如: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我们看加点的虚词,可置于句末的有:焉,也,焉,也;句首的有:夫;分句首的有:以,则,则,而,而,故.这一段标点,如果顿号不计,共12处标点,有10处可依据以上虚词断开."游者众"后的分号,可根据文言句式整齐的特点断开."非常之观"是由于主语较长而作的停顿.3,找顶真,定句读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一句中又作了主语.例如:"具告沛公,沛公大惊.""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在文中找出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按顶真句式来考虑句读.(上面例中的"小小,大大"亦然)4,据排偶,定句读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例如《庖丁解牛》中"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奉之弥繁,侵之愈急"等.再如:"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再如: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这一段文字之中,"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是对偶;"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是排比;"内""外"是对照.根据这样的语言特点,确定句读也就容易多了.5,依总分,定句读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我们自然可以据此进行断句.例如: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再如: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而无告者也.在断句过程中,如果抓住了总分关系,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6,对话,引文定句读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以确定使用的标点.7,察反复,定句读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在文言文中是相当常见的修辞方法.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反复多次,《庄暴见孟子》也有大段反复.抓住这一特点,自然有助于断句.以上这几种断句方法是分别说的,在具体断句时,常常要把这些方法综合运用.衡量断句正确与否的方法断句加标点后,还应该作些检查.那么,如何衡量断句的正确与否呢下面两条方法可供参考.(1)断句后,意思是否讲得通. 例如《师说》中的几句话,有人这样标断: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这句的毛病在于把句中表提顿的"也"误为现代汉语中得副词"也"了.错断之后,"也固先乎吾"如果还勉强说的过去的话,"也亦先乎吾"就根本讲不通了。
高考语文断句精练教案
20XX届高考语文断句精练教案第一部分:知识概括一、实词断句:(1)、判断名词、代词做主语了,在它的前面断开;看见名词、代词做宾语了,在它的后面断开。
(2)、介宾短语用在动词后,名词、代词充当介词宾语,可在它后面断开。
(3)、找动词,一般是谓语。
古汉语中,句子多以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为中心,可区分出独立的句子(动词、形容词无宾语),句意明确,动词、形容词断句。
(4)、代词断句,有些代词指代对象意义明确,独立完整,充当宾语时,可以代词断句。
二、虚词断句:(1)、句前有虚词是发语词,要在它前面断开,如“夫、盖、凡、窃、清、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常用在句首。
(2)、句后有虚词是句末语气词,要在它后面断开,如“乎”、“哉”、“也”、“矣”、“尔”、“欤”、“焉”、“耳”等语气词常用在句末。
而“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出现在句中,这种可以不用断开。
(3)、句中的关联词,如:苟、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若夫、至于、已而、且夫、乃夫、于是、至若、若、故、是故等,多用在一个句子的开头,也可以考虑在关联词前(或后)面断开。
(4)虚词句与句之间停顿,前后句意独立性较强,可以虚词停顿断句。
三、句式断句:(1)、几种惯用问句句式,如:“何……之有” (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唯……是……”(唯余马首是瞻);“不亦……乎”(不亦说乎?);“无乃……乎(无乃不可乎?);“可得……欤”(可得闻欤?);“得无……乎”(得无异乎?)等,可考虑问句句后断句。
(2)、几种固定句式,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句中或句后断句(有些省略“者”或“也”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都可考虑为断句依据);“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还有“如……何”、“况……乎”、“何(以)……为”等固定句式,可以考虑后面断开。
2015届高三语文文言文断句复习导学案(教师版)
2015届高三语文文言断句复习导学案(教师版)主备人:陈倩婧一. 学习目标1、在例析过程中学习并掌握文言文断句的基本思路与方法;2、在解题训练中逐步形成文言文断句能力。
二、考点解说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
从2004年高考开始,北京卷连续三年在第Ⅱ卷出现文言文断句题。
2005年高考辽宁卷、2006年广东卷、福建卷都增加了该题型。
此外,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能否准确句读,直接影响到学生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分析概括和评价能力的发挥,而考查文言文的断句,可以达到考查学生是否能真正读懂文言文的目的。
三.考查类型(2008年高考广东卷)9、断句和翻译。
(10分)⑴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
(4分)访练兵简卒欲宣力中原慨然有平河洛之志善于抚纳士众皆为致死闻敦有不臣之心访恒切齿敦虽怀逆谋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答案】访练兵简卒/欲宣力中原/慨然有平河洛之志/善于抚纳士众/皆为致死/闻敦有不臣之心/访恒切齿/敦虽怀逆谋/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四.文言断句的基本方法:探究一:用“/”给下列文言文段断句。
思考语段断句有什么特点。
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 谓魏王曰/ 今一人言市有虎/ 王信之乎/ 王曰/否/ 二人言市有虎/ 王信之乎/ 王曰/ 寡人疑之矣/ 三人言市有虎/ 王信之乎/ 王曰/ 寡人信之矣)方法一:对话标志断句法。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
探究二:用“/”给下列文言文段断句。
思考语段断句有什么特点。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2015年新课标高考文言文断句教案
文言文断句【教学目标】1、掌握文言文断句题的答题步骤。
2、探究文言文断句题的解题方法。
3、提升文言文断句题的解题能力。
【教学重点】文言文断句方法的归纳与运用【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并灵活运用规律【课时安排】一课时【学情分析】2014年的高考(新课标卷),文言文断句成为了一个考点。
然而,学生对于如何断句并不太熟悉,不懂得断句的一些基本的规律。
加上12级学生的文言基础本来就不扎实,比较难读懂文言文,断句就更加成了一个难点。
如果能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断句方法,让学生有章可循,对于学生的断句水平的提高会有比较大的帮助。
【教学步骤】一、故事引入,了解断句的重要性1从前有位秀才想整治一下当地一个欺压百姓的财主。
于是他就给财主家的儿子说媒,信中写道:此女麻脸无头发乌黑皮肤白白痴痴纯情不论聘金少不了······财主家一看欣然同意,因为财主认为:此女麻脸无/头发乌黑/皮肤白白/痴痴纯情/不论聘金/少不了······财主儿子娶回新娘后,才发现新娘竟是一个痴呆,满脸麻子,皮肤很黑,而且还是秃子,于是财主找秀才去理论。
秀才说:“我在信中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字不差呀!此女麻脸/无头发/乌黑皮肤/白白痴痴/纯情不论/聘金少不了······财主听后,有苦难言,后悔自己以前没有多读书2.清朝末年掌管朝廷大权的慈禧太后请一个书法家题扇。
那位书法家写了唐朝著名诗人王之涣的诗:“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姜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可是,那位书法家一时疏忽,写时竟漏了个“间”字,慈禧看了大怒,认为是故意欺骗她没有学识,把书法家问成死罪。
那书法家急中生智,忙解释道:“老佛爷息怒,这是用的王之涣诗意填的词。
”并当即又重新断句吟诵道:“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姜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高考教案文言文断句学习教案通用学习教案
高考文言文断句教案广州市第中学康缘在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中,文言文断句的分值稳中有升。
在复习中,我们要充分重视这种题型。
【要点提示】〔一〕文言断句的根本概念。
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
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根本的能力。
例:夔一足也〔二〕文言断句的根本原那么:.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
.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
.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
例: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试一试】〔〕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
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
〔〕“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下雨天,留客天。
留人不 ?留。
〞〔〕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
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
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断句具体方法】一、名词断句法。
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
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
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
〔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
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
⑴人称代词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代说话或写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谓第一人称代词。
其中“我〞字,不仅各时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用到现在。
其余的在现代汉语中都不用了。
尔、汝、女、假设、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话人,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您〞。
其中“阁下〞“陛下〞有外交用语中还用。
之、其、彼,代谈话或为文所及的第三者,是第三人称代词,今作“他〞或“它〞,不仅代人,还可以代事代物。
“或〞相当于现代汉语“有的人〞,“有时〞;“莫〞,相当于“没有谁〞,是无定指的代词;“相〞作互指代词,相当于“相互〞“彼此〞,也可以偏指,代“你〞“我〞“他〞。
高考文言文断句复习教案
文言文断句【授课时间】12月8日【授课班级】高三A20班【授课教师】宋全龙【组长签字】【教学目标】一、明确文言文断句步骤,熟悉文言文断句方法。
二、强化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锻炼文言文断句能力。
三、通过对文言断句方法与步骤的探究,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修养。
【教学重点】明确文言文断句的步骤。
【教学难点】文言文断句方法的归纳与运用。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讨论归纳—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二、解题文言文断句的概念三、方法指津1. 通读全文,弄懂大意。
2. 循序渐进,先易后难。
3. 借助“特征”,巧妙断句。
4. 检验全文,通顺合理。
学以致用:(2016全国2卷)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万历五年进士,出鄢陵知县,征授御史,出接辽东,疏陈安攘十册,又请速首功之赏,改巡山西。
还朝,会廷臣方争建储。
登云谓议不早决,由贵妃家阴沮之。
十六年六月遂因灾异抗疏,劾妃父郑承宪,言:“承宪怀祸藏奸窥觊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吓勋贵簧鼓朝绅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B.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C.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D.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四、合作探究:1.找名词2.找虚词3.找对话标志4.找句式5、找修辞五、课堂练习六、课后作业板书设计第一步通读全文,弄懂大意。
第二步循序渐进,先易后难。
第三步借助“特征”,巧妙断句。
第四步检验全文,通顺合理。
2015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教案16
必修3(二)——《过秦论》《师说》学案目标 1.识记《过秦论》《师说》中的各知识考点。
2.掌握文言文倒装句式的用法。
3.掌握词类活用的一般规律,准确判断文言活用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4.全文背诵并默写《过秦论》最后三段以及《师说》全文,掌握易错难写字的字形。
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1.写出下列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其义《过秦论》(1)合从.缔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1)赢粮而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师说》(3)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4)或师焉,或不.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过秦论》(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____________________(2)氓隶..之人:________(3)然秦以区区..之地:______《师说》(4)句读..之不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君子不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3.解释下列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过秦论》(1)以致..天下之士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今义:连词,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
高考文言文断句教案完美版
高考文言文断句教案完美版近年来,高考语文试卷中文言文断句的分值逐渐上升,因此我们在复中需要充分重视这种题型。
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为“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
例如:“夔一足也”。
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包括: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先易后难,将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将所有句子都断开;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
例如:“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名词断句法是文言断句的具体方法之一。
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
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
在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
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
人称代词包括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代表说话或写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谓第一人称代词。
其中,“我”字不仅各时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用到现在。
其余的在现代汉语中都不用了。
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等代表受话人,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您”。
其中,“阁下”“陛下”有外交用语中还用。
之、其、彼代表谈话或为文所及的第三者,是第三人称代词,今作“他”或“它”,不仅代表人,还可以代表事物。
文言的疑问代词包括“谁”“孰”“何”等,用于问人;“何”也用于问事。
问事的还有“奚”“胡“曷”“恶”“安”“焉”等。
此外,“或”相当于现代汉语“有的人”“有时”;“莫”相当于“没有谁”,是无定指的代词;“相”作互指代词,相当于“相互”“彼此”,也可以偏指,代表“你”“我”“他”。
与“相”的偏指现象极相似的还有“见”字,多代表“我”,即《辞源》所谓“表示他人行为及于己”。
1、在文言中,常见的指示代词有“此”“是”“斯”“兹”“夫”等,另外,“之”“其”“彼”除了作人称代词外,还常作指示代词。
高考文言文断句教案
高考文言文断句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文言文断句的重要性和基本原则。
2、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断句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通过练习,提高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增强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欣赏。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掌握文言文断句的基本方法,如虚词法、实词法、句式法等。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进行准确断句的能力。
2、难点(1)理解一些特殊句式和文言词汇对断句的影响。
(2)在具体语境中灵活运用断句方法,准确把握文意。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文言文断句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2、练习法:通过大量的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疑难问题,共同探讨解决方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因为断句错误而产生歧义的小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从前有个吝啬的财主,想请一位先生教他儿子读书。
他与先生商定:“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青菜一碟足矣。
”先生理解为“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青菜一碟足矣。
”欣然答应。
但到了吃饭时,财主却只给先生一盘青菜。
先生很生气,财主却振振有词地说:“我写的是‘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青菜一碟足矣。
’”可见,断句不同,意思大不相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文言文断句的方法。
2、知识讲解(1)文言文断句的基本原则a 通读全文,把握大意。
在断句之前,要先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和主题,这是正确断句的基础。
b 先易后难,逐步缩小范围。
可以先从容易判断的地方入手,如标志性的虚词、句式等,然后再逐步解决较难的部分。
c 结合上下文,尊重原文语境。
断句时要考虑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和语言环境,不能孤立地看待某一句。
(2)文言文断句的基本方法a 虚词法文言文中的虚词往往有其固定的用法和位置,如“夫、盖、唯、若夫、且夫”等常用于句首;“也、矣、乎、哉、焉、耳”等常用于句尾;“以、于、为、而、则”等常用于句中。
根据这些虚词的位置,可以帮助我们断句。
例如:“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句首的“夫”字是发语词,应在此断句。
文言文断句教案
高三文言文断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熟悉高考试题题型,了解文言文断句的题型特征。
2、通过典型试题分析,熟练掌握文言文断句的基本方法并加以应用。
教学重点:文言文断句方法的归纳与运用。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并灵活运用规律。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从前有位秀才想整治一下当地一个欺压百姓的财主。
于是他就给财主家的儿子说媒,信中写:此女麻脸无头发乌黑皮肤白白痴痴纯情不论聘金少不了...... 财主认为:此女麻脸无/头发乌黑/皮肤白白/痴痴纯情/不论聘金/少不了......秀才说:此女麻脸/无头发/乌黑皮肤/白白痴痴/纯情不论/聘金少不了......此故事说明了断句的重要性。
2、真题解读:提问学生如何做断句题?引导学生一起探讨断句方法。
二、方法指津(一)找名词(代词),定句读。
(找主干定句读)阅读中,要随时标出文段中的重要的名词,特别是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事名、物名、官名、族名、国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朝代名、官职名等。
这些名(代)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在它们的前后要进行断句。
抓住文言文词性的组合特点,抓名(代),找主干。
例1:沛公北向坐/ 张良西向侍/ 范增数目项王/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项王默然不应例2: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例3: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二) 对话、引文,定句读找对话、引文(曰、云、言、谓,如题3。
文言文中对话、引用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例: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课堂练习】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D )初中丞相赵高欲专秦权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者。
高中语文一轮复习《高考文言文断句》教案
《高考文言断句》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初步理解文言材料,读懂文意,正确给文段断句。
❆掌握文言文断句的原则、技巧。
❆通过有梯度的练习训练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文言文断句的原则、技巧。
难点:通过有梯度的练习训练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引导法、情景探究法、案例分析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趣味导入。
认真观察《王阳明先生传习录卷上》的图片,说一说古书文字排版上有何特点?生明确:文字顺序从左至右,从上到下,中间没有标点符合。
中国古书没有标点符号,古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小圆圈(“。
”)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顿号(“、”)断开,叫“读”。
《三字经》中提到:“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
”“明句读”就是接受启蒙教育的小学生首先要在私塾老师的指导下学会断句。
断句重要不重要呢?我们看《韩非子》中记载的一则故事。
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
尧曰:‘夔一而足矣。
’使为乐正。
故君子曰:‘夔有一,足。
’非一足也。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鲁哀公之所以发出“夔一足”的疑问,就在于他在断句中出现了问题。
二、断句步骤。
第一步:通读全文,弄懂大意。
第二步: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借助“特征”,寻找方法,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
第三步:通过译文进一步验证。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第二个步骤,高考文言断句的技巧。
三、高考文言断句技巧。
合作探究一: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光映书而读之。
思考:1、如何给上面语段断句?2、断句处有何特点?学生分组讨论。
第一组回答。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光映书而读之。
总结归纳一:找名词(或代词),定句读。
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的名词或代词一般也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
高三总复习《文言文断句》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媒体选择分析表附:教学设计如下《文言文断句》(高三语文总复习)一、概述本节课属于高三语文复习内容“理解浅易的文言文”第一大项“理解”中的第四点“理解并翻译句子”。
主要强化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锻炼文言文断句能力。
高三学生对文言文的断句已形成一定的语感,但基本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对文言断句的方法和步骤缺少整体的把握和理性的认识。
所以本节课用一个课时的时间通过考点解读、典例练习、题说思路、方法总结等步骤让学生在练和说中明确并掌握断句的基本方法,为下一阶段的文言文专题复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认识文言文断句的重要性,初步熟悉文言断句方法,明确文言断句步骤。
2、方法与过程:采用“释——练——说——结”复习模式学习文言断句的方法和步骤。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文言断句方法与步骤的探究,学习、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修养。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1、对象是高三年级的理科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不是很浓厚,且对文言文有一定的畏难情绪。
2、高三学生已具备对浅易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对文言文断句已有一定的语感。
3、高三学生已有一定的自主探究能力,可通过自主练习、交流、归纳来掌握解题技巧。
四、教学策略1.以练习发现问题的教学策略:a.学生完成印发下去的练习,通过课堂练习发现并掌握文言文断句的一般方法;b.学生通过练习自己提出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自己找出问题的答案并和全班同学交流(问题解决)。
2.自主总结策略:学生通过交流、说题,理清自己在解题过程中的思路,并明确掌握断句的一般规律,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层面。
五、教学环境和资源准备1、教学环境:多媒体环境。
2、资源准备:教学PPT、打印的练习资源。
六、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故事激趣:据说古时有一个老头儿,有一女一婿。
发妻死后,他又续弦,后妻生了一个幼子。
老头儿预立下遗嘱,说明遗产的分配办法。
那几句话是没有点断的。
到他死后,大家将遗嘱启封,女婿看了,就想把遗产全部取去。
高考文言文阅读:语文附加题之文言断句教学案
语文附加题之文言断句------教学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断句的重要性,掌握断句的基本方法,提高断句能力。
2、通过练习文言断句,总结归纳断句的方法,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二、教学设想:最近几年的高考,文言文断句成为了一个考点。
学生对于如何断句并不太熟悉,不懂得断句的一些基本的规律。
加上学生的文言基础本来就不扎实,比较难读懂文言文,断句就更加成了一个难点。
这节课主要采取学生做练习,然后对练习进行讨论、归纳、总结的方式,力求让学生在练习中感悟、整理出断句的基本方法。
三、课前预习:(一)、知识回顾:唐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句”:语意已尽,需作较长停顿。
“读”:语意未完,需作小停顿。
文言断句习惯上称作句读。
(二)、断句步骤:第一步:通读全文,弄懂大意。
第二步:循序渐进,先易后难。
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
第三步:借助“特征”,巧妙断句。
(三)、借助练习,总结解题策略例1、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2处)例2、1、找出语句中特征性词语:2、解题策略一:例3:例4:1、找出语句中特征性词语:2、解题策略二:补充:1、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凡、窃、诸、敬、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2、句末语气词:“也、矣、欤、哉、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3、以、于、为、而、则等连词常用在句中。
4、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5、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9处)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高考语文总复习 第三单元 第三节 文言文断句教案-人教版高三全册语文教案
第三节文言文断句1.命题形式句读,考查考生对语料的断句能力。
命题有两种形式:一是以选择题形式出现,即对某一语料列出四种不同的断句,要求指出其中正确的一项,或列出四种语料的断句,要求指出正确或错误的一项;一是以标识题形式出现,对要求断句的语料在需要断开处用斜线“/”断开。
也有可能要求断句后,加上正确的标点符号,则难度较大。
2.考查的考点内容断句考查的内容比较单一,主要是对句意的理解,把握句子的语法结构,对句子进行合理的断句。
3.语料选择特点命题要求断句的语料,从目前各高考试卷出现的形式看,一是直接从文言文阅读材料中选取语料,全国卷主要采用这种形式;一是另选语料单独考查断句。
选择的语料,往往语法现象比较突出,与现代汉语的句式有较大的区别,而不能以今律古。
同时,直接从文言文阅读材料中选取的语料的语意在文中一般有重要作用,断句时,应从文意推断句意,才能准确断好句。
走进高考【P】例(2018·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鲁芝字世英,扶风郿人也。
世有名德,为西州豪族。
父为郭氾所害,芝襁褓流离,年十七,乃移居雍,耽思坟籍。
郡举上计吏,州辟别驾。
魏车骑将军郭淮为雍州刺史,深敬重之。
举孝廉,除郎中。
后拜骑都尉、参军事、行安南太守,迁尚书郎。
曹真出督关右,又参大司马军事。
真薨,宣帝代焉,乃引芝参骠骑军事,转某某太守。
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户口减削,寇盗充斥,芝倾心镇卫,更造城市,数年间旧境悉复。
迁广平太守。
某某夷夏慕德,老幼赴阙献书,乞留芝。
魏明帝许焉。
曹爽辅政,引为司马。
芝屡有谠言嘉谋,爽弗能纳。
及宣帝起兵诛爽,芝率余众犯门斩关,驰出赴爽,劝爽曰:“公居伊周之位,一旦以罪见黜,虽欲牵黄犬,复可得乎!若挟天子保某某,杖大威以羽檄征四方兵,孰敢不从!舍此而去,欲就东市,岂不痛哉!”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
高三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之断句 教案精品版
文言复习之断句教学设计【故事导入】一个在外地打工的儿子,给父母写了封信,结果,读过之后,母亲嚎啕大哭,其父则是笑了起来,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封独特的信。
(多媒体展示信的内容)如下:儿的生活好辛苦一点也没有粮食多病少挣了很多钱对此故事,由学生断出自己的理解,老师点评并得出结论:生活是一门艺术,言谈是一种技术,而在彼此交流中,断句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今天就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文言断句(板书)。
(时间控制在2到3分钟)断句历史传承中扮演的角色,从《三字经》中的“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就已经体现了它的启蒙作用,而在生活中,它有必不可少,因而,高考断句成了一种趋势,我们来了解一下高考动向。
(幻灯片展示“考点解析”以及“基本题型”,为了强调它的重点性,由老师读出来)(大约1分钟)【考点解析】2015年,断句首次加入山东高考范围,以选择题形式呈现,分值3分;全国卷-新课标Ⅰ从2014年起,以选择题形式考查学生句读能力,分值3分。
至2015年,山东卷、新课标Ⅰ、新课标Ⅱ、浙江卷、四川卷、重庆卷、广东卷、湖北卷、湖南卷、江苏附加题均已出现断句题型,分值为3到6分不等。
【基本题型】用”/”给文中画线部分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限断x处)对于基本题型,有两点形式上需要学生注意,其一是,划线统一向右倾斜,不能左右参差不齐;其二,注意后面要求的限断几处,力求最佳得分。
(这一环节,普通班强调一下,特色班可以忽略)【学习目标】1.熟悉课本文言文基本断句模式。
2.归纳、探究、总结断句方法。
【预习过程】浏览知识链接并依据自己的理解尝试对山东的考题断句。
【学习过程】检查预习情况,通过山东高考题来检验学生的断句水平,而后,由学生陈述自己的断句依据,以此引出我们断句先从课本做起。
明确:学习断句,课本是最好的依托与凭借。
这样既容易把握又有助于学生对课本的重视。
高考语文文言文断句方法指导教学设计
文言文断句方法指导教学设计广州市第七十九中学蔡厚财一、设计设想最近几年的高考,文言文断句成为了一个考点。
然而,学生对于如何断句并不太熟悉,不懂得断句的一些基本的规律。
加上我校学生的文言基础本来就不扎实,比较难读懂文言文,断句就更加成了一个难点。
如果能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断句方法,让学生有章可循,我想,对于学生的断句水平的提高会有比较大的帮助。
基于这种思路,我设计了这节课。
这节课主要采取学生做练习,然后对练习进行讨论、归纳、总结的方式,力求让学生在练习中感悟、整理出断句的基本方法。
新课标也强调,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这样,就能让学生更有效的备考,老师也能更有效的教学。
二、教学目标1.了解断句的重要性,掌握断句的基本方法并学会灵活运用。
过程和方;2.通过小组讨论,学会总结归纳断句的方法,学会和他人合作。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3.了解古代的优秀文化,学会灵活运用方法,消除对文言文断句的恐惧心理,树立对文言文断句的信心。
三、教学重点:文言文断句方法的归纳与运用四、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并灵活运用规律五、课前准备:收集过往高考试卷中有关断句的考题,分析其隐含的方法规律,并从课内寻找相应的一些句子,制作成一份练习,在课前发给学生完成,要求学生在做练习时感悟文言文断句的方法,以备在课堂上让学生能够进行深入的讨论,从而总结出断句的方法。
同时,老师准备一份巩固练习,并制作好课件。
六、教学过程1.故事引入,了解断句的重要性:标点在中国是近代的产物,古书里面,是没有标点符号的。
那个时代,读书人打开一本新书,阅读的时候就用笔把它一句句点断(大抵都是用一个圆圈),或者用毛笔的笔套,蘸上朱砂印泥,逐句盖上。
那时候,形容一个人读不懂文章,有一句术语说:“他点不断(句子)。
”两个小故事激趣:(1)“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下雨天,留客天。
留人不?留。
”(2)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
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断句精练姓名:第二部分:实例训练1、将下面文言文用斜线“/”断句:顾宪之字士思吴郡吴人也祖凯之宋镇军将军湘州刺史宪之未弱冠州辟议曹从事举秀才累迁太子舍人尚书比部郎抚军主簿宋顾宪之元徽中为建康令时有盗牛者被主人所认盗者亦称己牛二家辞理等前后令莫能决宪之至覆其状谓二家曰无为多言吾得之矣乃令解牛任其所去牛径还本主宅盗者始伏其辜发奸擿(tī)伏多如此类时人号曰神明《梁书·顾宪之传》2、将下面文言文用斜线“/”断句: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意虎之食人必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意虎之食人必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以施欤有言虎不食醉人必坐守之以俟其醒非俟其醒俟其惧也【方法题解】: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
(虚词停顿断句)虎自山上来,(动词谓语断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
(名词断句)二小儿戏沙上自若。
(动词断句)虎熟视久之,(虚词句中停顿断句)至以首抵触,(动词断句)庶几其一惧;(动词断句)而儿痴,(动词断句)竟不知怪。
(动词断句)虎亦卒去。
(动词断句)意(料想)虎之食人,(名词断句)必先被之以威;(动词断句)而不惧之人,(名词断句)威亦无所施欤!(句末语气词断句)意虎之食人,(名词断句)必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名词断句)威无所以施欤?(句末语气词断句)有言虎不食醉人,(名词断句)必坐守之,(代词断句)以俟其醒。
(动词断句)非俟其醒,(动词断句)俟其惧也。
(句末语气词断句)【翻译】:有个妇女把二个小孩放在沙滩上自己在水边洗衣服,有只老虎从山上跑下来,妇女急忙跳到水中躲避老虎,两个小孩却仍在沙滩上嬉戏,老虎看了很久,甚至用头去触碰小孩子,大概是老虎害怕了吧,而小孩子懵懂无知,竟然不以为怪。
我想老虎吃人一定要先用虎威震慑,可是遇到不怕老虎的人威无处施加。
意料老虎吃人,必定先使他遭受威吓,而(对此)不感到害怕的人,(老虎的)威吓不就没有可以施加的地方了吗?有人说老虎不吃喝醉的人,必定要蹲坐着看守他,等待他醒来,不是为了等他醒,而来是为了使他害怕。
3、将下面文言文用斜线“/”断句: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因而误书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国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近世学者多似此类《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方法题解】: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虚词停顿断句)夜书/(动词断句)火不明/(形容词断句)因谓持烛者曰/(对话标志词)举烛/(名词断句)因而误书举烛/(名词断句)非书意也/(句末语气词断句)燕相国受书而说之/(虚词停顿断句)曰/(对话标志词)举烛者尚明也/(句末语气词断句)举贤而任之/(代词断句)燕相白王/(名词断句)王大说/(形容词断句)国以治/(动词断句)治则治矣/(句末语气词断句)非书意也/(句末语气词断句)近世学者多似此类(代词断句)【翻译】:郢都有个人寄给燕相国一封信。
晚上写信时,烛光不够亮,他便吩咐捧烛的人说:“举烛!”一面顺手把“举烛”二字误写上去。
其实“举烛”并不是信中所要说的话。
燕相国接信后便解说道:“‘举烛’的意思就是崇尚光明;崇尚光明的意思就是要我选拔并且任用贤才。
”他便把这个意思报告给燕王,燕王听了很高兴,照这个意思去做了,因而国家治理得很好。
国家是治理好了,却不是信中的意思。
现在的学者们做学问,大都跟这位穿凿附会的相国差不多。
4、将下面文言文用斜线“/”断句:(赵围于秦)齐人、楚人救赵。
赵人乏食,请粟于齐,齐王弗许。
周子曰:夫赵之于齐楚扞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
(取材于《资治通鉴·周纪五》) 【方法题解】:(赵围于秦)齐人、楚人救赵。
(名词断句)赵人乏食,(名词断句)请粟于齐,(名词断句)齐王弗许。
(动词断句)周子曰:(对话标志词)(句首发语词)夫赵之于齐楚 /(名词断句)扞蔽也 // (句末语气词断句)犹齿之有唇也 // (句末语气词断句)唇亡则齿寒 // (形容词断句)今日亡赵 /(名词断句)明日患及齐楚矣 // (句末语气词断句)且救赵 / (名词断句)高义也 //(句末语气词断句)却秦师 /(名词断句)显名也 // (句末语气词断句)不务为此而爱粟 // (名词断句)为国计者 /(虚词停顿断句)过矣。
(句末语气词断句)【翻译】:(赵国被秦国围困)齐国、楚国去解救赵国。
赵国人粮食匮乏,向齐国请求救助,齐王不答应。
周子说:“赵国对于齐国、楚国来说,是强有力的屏障。
犹如牙齿有嘴唇,如果嘴唇没有了,那么牙齿会感到凉的。
如果现在赵国灭亡了,马上祸患就会危及到齐国和楚国。
况且,救赵国,会显示我们高尚的节义;击退秦国的军队,可以张显我们的名声。
不做这些而吝惜粮食,这不是为国家的长远考虑啊。
”5、将下面文言文用斜线“/”断句:永之氓咸善游一日水暴益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河东先生集》。
【方法题解】:永之氓咸善游/(动词断句)一日水暴益/(动词断句)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名词断句)中济船破/(动词断句)皆游/(动词断句)其一氓尽力不能寻(八尺为“寻”)常(十六尺为“常”)/(名词断句)其侣曰/(对话标志词)汝善游最也/(句末语气词断句)今何后为/(固定句式断句)曰/(对话标志词)吾腰千钱/(名词断句)重/(形容词断句)是以后/(动词断句)曰/(对话标志词)何不去之/(代词断句)不应/(动词断句)摇其首/(名词断句)有顷益怠/(动词断句)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对话标志词)汝愚之甚/(形容词断句)蔽之甚/(形容词断句)身且死/(动词断句)何以货为/(固定句式断句)又摇其首/(名词断句)遂溺死(动词断句)【翻译】:永州的百姓都善于游泳。
一天,河水突然上涨,有五、六个人乘着小船渡湘江。
渡到江中时,船破了,都游起水来。
其中一个人尽力游泳但仍然游不了好远。
他的同伴们说:“你最会游泳,现在为什么落在后面?”他说:“我腰上缠着一千文钱,很重,所以落后了。
”同伴们说:“为什么不丢掉它呢?”他不回答,摇摇他的头。
一会儿,他更加疲困了。
已经游过河的人站在岸上,又呼又叫:“你愚蠢到了极点,蒙味到了极点,自己快淹死了,还要钱财干什么呢?”他又摇摇他的头。
于是淹死了。
6、将下面文言文用斜线“/”断句: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而去夫猫也(刘基《郁离子·捕鼠》)【方法题解】:赵人患鼠,(名词断句)乞猫于中山。
(名词断句)中山人予之猫,(名词断句)善捕鼠及鸡。
(名词断句)月余,(名词断句)鼠尽而鸡亦尽。
(形容词断句)其子患之,(代词断句)告其父曰:(对话标志词)“盍去诸?”(固定句式断句)其父曰:(对话标志词)“是非若所知也。
(句末语气词断句)吾之患在鼠,(名词断句)不在乎鸡。
(名词断句)(句首发语词)夫有鼠,(名词断句)则窃吾食,(名词断句)毁吾衣,(名词断句)穿吾垣墉,(名词断句)毁伤吾器用,(名词断句)吾将饥寒焉,(句末语气词断句)不病于无鸡乎?(固定句式断句)无鸡者,(虚词停顿断句)弗食鸡则已耳,(句末语气词断句)去饥寒犹远,(形容词断句)若之何而去夫猫也?”(句末语气词断句)(刘基《郁离子·捕鼠》)【翻译】:有一个赵国人家里发生了鼠患,到中山去找猫。
中山人给了他猫。
这猫既善于捉老鼠,也善于捉鸡。
过了一个多月,老鼠少了,鸡也没有了。
他的儿子很担心,对他父亲说:“为什么不把猫赶走呢?”他父亲说:这就是你不知道的了。
我怕的是老鼠,不是没有鸡。
有了老鼠,就会吃我的粮食,毁我的衣服,穿我的墙壁,啃我的用具,我就会饥寒交迫,害处不是比没有鸡更大吗?没有鸡,只不过不吃鸡罢了,离开饥寒交迫还很远,为什么要把那猫赶走呢?7、将下面文言文用斜线“/”断句:齐景公谓子贡曰子谁师曰臣师仲尼公曰仲尼贤乎对曰贤公曰其贤何若对曰不知也公曰子知其贤而不知其奚若可乎对曰今谓天高无少长愚智皆知高高几何皆曰不知也是以知仲尼之贤而不知其奚若《说苑》【方法题解】:齐景公谓子贡曰:(对话标志词)“子谁师?”(疑问句断句)曰:(对话标志词)“臣师仲尼。
”(名词断句)公曰:(对话标志词)“仲尼贤乎?”(疑问句断句)对曰:(对话标志词)“贤。
”(名词断句)公曰:(对话标志词)“其贤何若?” (疑问句断句)对曰:(对话标志词)“不知也。
”(句末语气词断句)公曰:(对话标志词)“子知其贤而不知其奚若,(代词断句)可乎?” (疑问句断句)对曰:(对话标志词)“今谓天高,(形容词断句)无少长愚智皆知高,(形容词断句)高几何?(疑问句断句)皆曰不知也,(句末语气词断句)是以知仲尼之贤而不知其奚若。
(代词断句)”《说苑》【翻译】:齐景公问子贡:“你的老师是谁?”子贡回答说:“我的老师是仲尼。
”齐景公问:“仲尼有才干吗?”子贡回答说:“有才干。
”齐景公问;“他的才干怎样呢?”子贡回答说:“不知道。
”齐景公说;“你知道他有才干,却不知道才干怎么样,这行吗?”子贡回答说:“现在说天很高,无论老人小孩愚昧聪明的都知道天很高。
天有多高呢?都说不知道。
因此知道仲尼有才干却不知道他的才干怎样。
”8、将下面文言文用斜线“/”断句: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程度)不达《孟子尽心上》【方法题解】:孟子曰/(对话标志词)孔子登东山而小鲁/(对称)登泰山而小天下/故(句首语气词)观于海者难为水/(类似对称句式)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名词断句)观水有术/(名词断句)必观其澜/(并列结构)日月有明/(名词断句)容光必照焉/(句尾语气词)流水之为物也/(句尾语气词)不盈科不行/(对称)君子之志于道也/(句尾语气词)不成章不达(动词断句)【翻译】:孟子说:“孔子登上了东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了泰山,觉得天下变小了,所以看过大海的人,就难以被别的水吸引了,在圣人门下学习的人,就难以被别的言论吸引了。
观赏水有一定的方法,一定要观赏它的波澜。
日月都有光,细小的缝隙必定都照到。
流水这东西,不流满洼坑就不再向前流;君子有志于道,不到相当程度就不可能通达。
”9、将下面文言文用斜线“/”断句: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方法题解】:上令封德彝举贤/(名词断句)久无所举/(动词断句)上诘之/(代词断句)对曰/(对话标志词)非不尽心/(名词断句)但于今未有奇才耳/(句末语气词断句)上曰/(对话标志词)君子用人如器/(名词断句)各取所长/(形容词断句)古之致治者/(虚词停顿断句)岂借才于异代乎/(反问句式断句)正患己不能知/(动词断句)安可诬一世之人(反问句断句)《资治通鉴》【翻译】:唐太宗让封德彝举荐有才能的人,他过了好久也没有推荐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