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冲突的作用

合集下载

当代教育心理学练习题

当代教育心理学练习题

当代教育心理学练习题一、选择题1. 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A. 教育方法B. 学习者的心理过程C. 教师的培训D. 教育政策2. 下列哪项不是学习动机的类型?A. 内在动机B. 外在动机C. 社会动机D. 自我效能感3. 根据布鲁纳的认知发展理论,教育应该:A. 强调记忆和重复B. 促进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C. 只教授基础技能D. 避免让学生面对复杂问题4. 以下哪个是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中提到的“近端发展区”?A. 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B. 学生独立完成的任务C. 学生在成人指导下能够完成的任务D. 学生在同伴帮助下能够完成的任务5. 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认为,通过以下哪种方式可以增强行为?A. 惩罚B. 强化C. 消退D. 惩罚和消退二、填空题6. 教育心理学中的“认知负荷理论”认为,当信息处理的_________超过工作记忆的容量时,学习效率会降低。

7.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最基本的需求是_________需求,而最高层次的需求是_________需求。

8. 教育心理学中的“自我决定理论”强调了三种基本心理需求:能力需求、归属需求和_________需求。

9.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包括感觉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_________阶段。

10. 教育心理学中的“元认知”指的是个体对自己_________的认知和控制。

三、简答题11. 简述教育心理学中的“观察学习”概念,并举例说明。

12. 解释“认知冲突”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对学习的影响。

13. 描述“自我效能感”对学习者行为和动机的影响。

14. 阐述“认知风格”在教育实践中的运用及其重要性。

15. 讨论“多元智能理论”在当代教育中的应用及其对教学方法的影响。

四、论述题16. 结合实际,论述如何运用教育心理学原理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7. 论述在教育过程中如何平衡不同学习者的需求,以实现教育的公平性。

18. 讨论现代技术,如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如何影响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和实践。

教育心理学综合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综合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综合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A. 学习B. 教学C. 评价D. 管理2.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儿童在7到11岁之间通常处于哪个发展阶段?A. 感觉运动阶段B. 前运算阶段C. 具体运算阶段D. 形式运算阶段3. 以下哪个选项不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层次?A. 生理需求B. 安全需求C. 社交需求D. 审美需求4. 教育心理学中的“自我效能感”概念是由哪位心理学家提出的?A. 阿布拉罕·马斯洛B. 阿尔伯特·班杜拉C. 让·皮亚杰D. 卡尔·罗杰斯5. 以下哪个学习理论不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A. 经典条件作用B. 操作条件作用C. 社会学习理论D. 认知发展理论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6.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7. 认知风格是个体在认知活动中所表现出的稳定而持久的特点。

()8.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仅限于学生。

()9. 学习动机的强度与学习效果成正比。

()10.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实验法。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1. 简述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12. 描述维果茨基的“近发展区”理论。

13. 解释什么是“认知冲突”以及它在教育中的作用。

14. 阐述学习策略的重要性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5. 论述如何运用教育心理学原理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

16. 分析当前教育环境下,教师如何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五、案例分析题(20分)17. 某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遇到困难,经常感到焦虑和不自信。

请分析可能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心理学策略帮助该学生提高数学学习效果。

答案:一、选择题1. A2. C3. D4. B5. D二、判断题6. 正确7. 正确8. 错误(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学生、教师、教育管理者等)9. 错误(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是复杂的,不是简单的正比关系)10. 错误(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还包括观察法、调查法等)三、简答题11.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探索和发现的过程,强调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认知冲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设置探讨

认知冲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设置探讨

认知冲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设置探讨【摘要】认知冲突是指学习者在思维过程中遇到的矛盾或对立,激发学生思考、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旨在探讨认知冲突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设置。

首先介绍认知冲突的概念和特点,分析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其次探讨认知冲突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设置方法,以及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然后就认知冲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反思和调整进行深入探讨。

最后总结认知冲突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实践意义,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学习效果。

【关键词】认知冲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概念、特点、作用、设置方法、影响、反思、调整、实践意义、展望、学习、学生。

1. 引言1.1 研究背景认知冲突在教育领域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人们对于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有了更高的要求。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入认知冲突,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能力提升,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强调背诵和机械运算,缺乏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而认知冲突理论认为,当学习者遇到矛盾和不确定情况时,会激发其思维的活跃性和探索欲望,进而促进认知结构的变化和发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认知冲突,可以帮助学生超越传统的机械运算,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本文旨在探讨认知冲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设置方法和作用,希望通过研究认知冲突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为教育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2 目的和意义认知冲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设置探讨引言通过对认知冲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设置探讨,可以更好地了解认知冲突的概念和特点,明确认知冲突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作用,探讨认知冲突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以及对教学实践的反思和调整。

这也有助于探讨认知冲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意义,并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认知冲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以期为提升小学生数学学习质量提供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引言概述: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是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提出的一种关于儿童道德发展的理论。

该理论通过观察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对道德问题的认知和行为表现,探讨了儿童道德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以及其背后的心理机制。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出发,详细阐述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

正文内容:1. 认知发展的角度1.1 儿童道德观念的形成1.2 儿童道德判断的演变1.3 儿童道德判断的内在逻辑2. 社会经验的作用2.1 家庭教育对道德发展的影响2.2 同伴关系对道德发展的影响2.3 社会文化对道德发展的影响3. 道德发展的阶段性特征3.1 前道德阶段:儿童的道德行为主要受到外在规则的驱使3.2 预合作阶段:儿童开始关注他人的意愿和需要3.3 互惠阶段:儿童开始理解互惠关系和公平原则3.4 集体规范阶段:儿童开始遵守社会共同规范3.5 道德原则阶段:儿童开始形成自己的道德原则4. 道德发展的内在机制4.1 认知冲突的作用:儿童通过面对道德冲突来发展道德判断力4.2 自我中心思维的转变:儿童逐渐从自我中心思维转向社会中心思维4.3 角色扮演的作用:儿童通过角色扮演来理解他人的角度和情感5. 教育实践的启示5.1 培养道德意识:教育者应重视培养儿童的道德意识和价值观5.2 提供合适的冲突:教育者应给予儿童适度的道德冲突,促进其道德判断力的发展5.3 倡导合作与公平:教育者应鼓励儿童参与合作活动,并注重公平原则的培养总结: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通过认知发展的角度、社会经验的作用、道德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以及内在机制的解析,揭示了儿童道德发展的规律和心理机制。

教育实践中,我们可以根据该理论的启示,培养儿童的道德意识,提供合适的冲突,倡导合作与公平,以促进他们的道德发展。

这一理论为儿童道德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参考。

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是现代心理学和伦理学领域中的一项重要理论,它对于我们理解人类道德认知和行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的主要内容和贡献,同时探讨它对我们实践道德教育和促进社会道德进步的启示。

一、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的主要内容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是20世纪最著名的道德心理学家之一,他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究儿童和青少年的道德发展,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论。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道德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科尔伯格认为,道德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经过不同阶段的发展。

每个人都会经历这些阶段,但是每个人的发展速度和深度可能不同。

道德发展的渐进性意味着我们可以通过教育和培养来促进道德发展,而不是一劳永逸地解决道德问题。

2. 道德发展有六个阶段科尔伯格将道德发展分为六个阶段,这些阶段按照道德认知的复杂度和抽象程度逐渐增加。

具体阶段如下:(1)前卫阶段:这一阶段的人主要关注自己的利益和需要,他们的道德观念基于奖惩和权威。

(2)个人关系阶段:这一阶段的人开始考虑他人的需要和利益,但是他们的道德观念仍然是以个人为中心的。

(3)社会规范阶段:这一阶段的人开始关注社会规范和制度,他们认为遵守规范是正确的。

(4)社会契约阶段:这一阶段的人开始考虑社会契约和公正原则,他们认为道德行为应该符合社会契约和公正原则。

(5)社会利益阶段:这一阶段的人开始考虑社会利益和社会福利,他们认为道德行为应该符合最大化社会利益的原则。

(6)普世道德原则阶段:这一阶段的人认为道德行为应该符合普遍的道德原则,这些原则超越了特定的文化和社会背景。

3. 道德发展的推动力是认知冲突科尔伯格认为,道德发展的推动力是认知冲突。

他认为,当人们遇到道德问题时,他们会经历认知冲突,即他们的现有道德观念和新的道德信息之间存在矛盾。

认知冲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设置探讨

认知冲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设置探讨

认知冲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设置探讨引言认知冲突是指个体心理系统中存有不一致的知识或信念,当个体在学习过程中面临这些不一致时,会出现认知冲突现象。

认知冲突理论认为,只有当个体主动认识、解决并调整这种冲突时,才能促进知识的积极建构。

小学数学教学中,设置恰当的认知冲突情境能够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性,提高学习效果。

本文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设置认知冲突进行探讨。

一、认知冲突的作用认知冲突能够激发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

当学生面临认知冲突时,会主动去探索、思考和解决问题,从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认知冲突能够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促使他们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效果。

二、认知冲突的设置方法1.情境设置: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合理设置情境来引发认知冲突。

在教授分数的概念时,教师可以设置一个情境,让学生思考“把一块巧克力平均分给四个人,每个人分到的巧克力是几分之几?”这个情境中,学生需要根据问题中的信息,计算分数的大小,进行分数化简和比较,从而产生认知冲突。

2.问题设置:设置具有争议性和挑战性的问题,以引发认知冲突。

在教学几何中,可以设置一个问题:“一张纸上画一个正方形,你能否找到画一个长方形形状和面积都与该正方形相同的纸片?”这个问题需要学生从几何形状、面积等多个方面进行思考和解答,引发认知冲突。

3.材料设置:选择一些有矛盾信息的材料或数据,供学生进行分析和思考。

在教学统计图表时,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柱状图和一个折线图,让他们比较两种图表的优劣、适用情境等,并解释其中的矛盾之处。

这样的材料设置能够引发学生对统计图表的认知冲突,促使他们深入思考和理解。

4.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思考问题,产生认知冲突。

在教学数学问题解决时,可以让学生分为几组,每组扮演一个角色,从不同的角度解决问题,比如数学家、经济学家、政治家等。

通过角色扮演,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了解不同的解题方法和思维方式,从而产生认知冲突。

第二章第四节人际冲突管理范文

第二章第四节人际冲突管理范文

第四节人际冲突管理一、冲突的含义和分类冲突:个体或群体间所产生的摩擦和碰撞。

冲突:当一方知觉到另一方正在或即将对自己想要达到的目标构成负面影响时而开始的过程。

冲突产生过程见ppt分为内心冲突、人际冲突、组织冲突。

(一)内心冲突目标冲突:指的是积极的和消极的两种结果的相互作用。

“鱼和熊掌不能兼得”认识冲突:当个人意识到其想法、态度、价值观与行为有分歧的时候。

(二)人际冲突人际冲突: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在认识、行为、态度及价值观等方面存在的分歧。

尽管大多数人际冲突在很大程度上是消极的,但某些起因于工作的人际冲突却可以帮助人们发现存在的问题和隐患,甚至是解决问题的途径。

(三)组织冲突组织间冲突组织内冲突:纵向冲突和横向冲突。

补充:我国有关冲突概念的研究国外的冲突管理研究中,一般将“冲突”一词界定为“当一方知觉到另一方正在或即将对自己想要达到的目标构成负面影响时而开始的过程”。

那么,在冲突概念上是否存在不同认识?中国人是怎样理解冲突的?对于冲突的概念具有多大的文化差异呢?陈捷、王重鸣近期的研究,采用开放式问卷法,对不同职业的人员进行了调查。

他们请接受调查的人尽可能详细地谈谈(或举例说明)对“冲突”一词的理解。

被调查的人员来自教育、卫生、新闻、金融、商贸、机关和企业等许多单位。

调查结果发现,最普遍的观点认为,冲突是双方在观点、利益和行为习惯上的矛盾和对抗。

回答中出现频率最高的用词有:矛盾、分歧、差异、意见相左、对立(抗)、争斗、不协调、相抵触等。

比较典型的命题有:●冲突是意见不一所导致的矛盾和对立;●冲突就是矛盾,有矛盾就是有冲突;●冲突是矛盾激化后的爆发;●冲突是矛盾的一种表现形式;●冲突是一种对抗性的行为;●冲突是不同观念或行为的碰撞;●冲突是矛盾双方在行动上的表现等。

如果按水平划分所列举的冲突表现,发现这些概念具有一定的层次结构(表10-1)。

从调查结果来看,对冲突概念的认识中包含了冲突的三种主要类型:●利益冲突(如主权之争和奖金分配时的矛盾)即由利益矛盾引起的对抗性行为;●认知冲突(如不同观念或意见的分歧)即属于较为内在的理念反应;●规范冲突(如一方违反合同导致的冲突)即围绕社会准则的对抗性行为。

巧设认知冲突,凸显有效教学——例谈认知冲突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巧设认知冲突,凸显有效教学——例谈认知冲突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思 维和 综 合 能 力 , 增 添 实验 魅 力。
关键词 : 认知 冲突
化 学教 学
有 效 教 学
认 知 冲 突 是 指 认 知 发 展 过 程 中 原 有 概 念 与 现 实 情 境 不 相 符 时 在 心 理 上 产 生 的矛 盾 或 冲 突 。 认 知 冲 突 是 学 生 学 习动 机 的源 泉 , 也 是 学 生 参 与 学 习 的 根 本 原 因 。 它 能 促 使 人 的认 知活动不 断丰富和深化 。 化 学 教 师 在 教 学 中应 根 据 化 学 学 科 和 教 学 内容 的 特 点 .充 分 利 用 学 生 已 有 的 知 识 经 验 与 新 知 学 习过程 中产生 的矛盾 . 不 断给 学生 “ 创造” 认 知冲 突 , 激 发 学生 的参与欲望 , 主 动 完 成 认 知 结 构 的构 建 过 程 。下 面 笔 者 结 合 自 己 的 教 学 实 践 谈 谈 认 知 冲 突 在 化 学 课 堂 教 学 中 的 重 要作用 。 实 现知 识 目标 变 换 问 题 的 部 分 条 件 或 设 问 方 式 .在 原 有 的认 知 冲 突 消 失 后 ,不 断 出 现 新 的 认 知 冲突 。使 学 生 对 问 题 的认 识 不 断深 化, 思 维水 平 不 断提 高 。 例如 , 在“ 有 关 盐 类 水 解 和 酸碱 混合 后 p H值 的判 断 ” 习题 课 上 , 笔者选了这样 一道题 : p H = 2 的HC 1 溶 液  ̄p H= 1 2 的K O H溶 液 等 体 积 混 合后 , 得到的溶液( ) A. p H> 7 B . p H< 7 C . p H = 7 D . 无 法 确 定


解析 : 因为 C < H。 ) = C( 0 H) , 又是 等 体 积 , 故 选C。 继续问 : ( 1 ) 若 是p H = 2 1  ̄醋 酸 溶 液 ̄ 1 1 p H = 1 2 的K O H 溶液呢?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对我们的启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对我们的启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对我们的启示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对我们的启示为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和阐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对我们的启示。

第一,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皮亚杰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分别是感知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

这四个阶段代表了儿童认知能力的不同发展水平。

我们可以从中得出一个启示,就是人类的认知能力是渐进发展的,需要经历不同的阶段才能达到更高的认知水平。

在我们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所处的认知阶段,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以适应不同的环境和任务需求。

第二,主动探索和经验构建的重要性。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强调了儿童在认知发展过程中的主动探索和经验构建。

他认为儿童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和积极探索来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

这对我们也有启示,就是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和实践,通过与实际问题的碰撞和解决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只有不断积累经验和实践,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复杂的情境和任务。

第三,社会文化环境对认知发展的影响。

皮亚杰认为社会文化环境对儿童的认知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他提出了“社会交往中的内部化”这一概念,强调了社会文化环境对个体认知的塑造和促进作用。

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启示,即我们的认知发展是受到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的。

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应该重视和利用社会交往中的互动和合作,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共同构建来促进自己的认知发展。

第四,认知冲突和平衡的重要性。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强调了认知冲突和平衡对认知发展的重要作用。

他认为认知冲突是儿童认知发展的推动力,而通过认知平衡的调节可以促进认知结构的变化和发展。

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就是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应该面对认知冲突,勇于挑战和突破自己的认知边界,通过调节和平衡来促进自己的认知发展。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启示。

它告诉我们人类的认知能力是渐进发展的,需要经历不同的阶段才能达到更高的认知水平;它强调了主动探索和经验构建的重要性,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和实践,通过与实际问题的碰撞和解决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它强调了社会文化环境对认知发展的影响,我们应该重视和利用社会交往中的互动和合作,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共同构建来促进自己的认知发展;它强调了认知冲突和平衡的重要性,我们应该面对认知冲突,勇于挑战和突破自己的认知边界,通过调节和平衡来促进自己的认知发展。

认知冲突在语言学中的作用

认知冲突在语言学中的作用

认知冲突在语言学中的作用认知冲突的基本定义及应用意义所谓认知冲突,指的是大学生群体在应用语言学的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思维观点,在和新接受的理论知识实行融合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矛盾冲突。

合理利用冲突理论,有助于协助大学生群体更加深入了解应用语言学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对大学生的应用语言学水平提升有着很好的促动作用。

同时有助于协助大学生形成准确的语言逻辑思维水平和语言分析水平。

展开关于认知冲突理论的教学研讨活动,促动大学生应用语言水平的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认知冲突在应用语言学中应用存有的问题在大学应用语言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已经开始逐步摒弃传统的应用语言学教学方式,充分注意到对教师讲述知识过度、课堂条条框框太多的情况的改革,并在一定水准上扭转了大学应用语言学教学现状。

但在实际的大学应用语言学教学过程中,还存有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严峻制约了大学应用语言学教学效率的提升。

(1)难以形成对认知冲突理论应用的准确认知在大学应用语言学教学的过程中,应用语言学不但仅是用来考核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学科,在实际的生活过程中,应用语言水平也是重要的水平之一。

但是,教师往往难以理解到大学应用语言学教学过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结合体,并没有准确认知到应用语言学的应用价值。

例如,绝绝大多数教师在实行大学应用语言学教学的过程中,仅仅理解到了应用语言学的“工具性”特点,忽视了对应用语言学的新旧知识的有效衔接,这就导致大学生在实行新旧知识衔接的过程中,往往难以在认知冲突理论的指导下,寻找到思维模式和新知识的关键点导致大学应用语言学教学效率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

(2)认知冲突理论在大学应用语言学教学过程的切入时机选择不够恰当在大学应用语言学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虽然意识到了认知冲突理论所指导的教学方法的重要作用,但在这些教师实行应用语言学教学方法改革的过程中,往往仅仅注重对表面上的应用语言学教学形式的改进,并没有从骨子里实行对认知冲突理论的精神内涵的研究,导致应用语言学教学改革活动难以真正落到实处。

把握认知冲突,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实效性

把握认知冲突,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实效性

把握认知冲突,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实效性福建省三明市梅列区东新小学 柯国玲一、认知冲突的含义所谓的认知冲突,指的是在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中,当已知的概念和实际情境不相同时,心理所产生的一种矛盾或者对立的状态,是学生已有认知水平和新的认知水平之间存在某种差距而出现的一种心理不平衡现象。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越来越明显,但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一些道德知识和他们的生活经验之间出现了一定的分歧和矛盾。

这时教师若是仍然以教材为主,对学生道德认知的发展显然是不利的;但是教师若是仅仅以学生的实际经验为基础教学的话,学生又会产生疑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否还有必要学习。

所以,对教师来说,把握好学生的认知冲突,是亟须解决的问题。

二、解决学生认知冲突的方式(一)教师要把握好时机,对认知冲突进行设置认知冲突能够有效地连接学生的固有经验和新知识的学习,是认知结构更新的一个重要条件,可以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

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要对学生的认知冲突点进行预设,以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可以通过主题教学设置认知冲突。

比如在进行“动物、植物和我们”这一课的教学时,可以这样设置认知冲突:首先由教师就“叶子有没有生命现象”这一问题进行提问,然后学生回答说,叶子不会动应该是没有生命现象的。

然后教师接着说,既然叶子没有生命现象说明它不是活的。

学生说应该是活的。

最后教师提出问题,如果叶子没有生命现象,那怎么是活的呢?在这样一个环节中,教师最后提出的问题使学生陷入了认知冲突,这时候学生在认知方面的平衡点就会被打破,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在之后的教学中,抓住这一冲突,引导学生观察植物叶子的形状、颜色等,让学生知道叶子也是有生命现象的。

通过学习,学生有了寻找植物生命现象的方法,从而形成新的认知平衡点。

(二)对认知冲突进行适时的切入学生的认知冲突大多是在课堂中产生的,这时找到一个合适的认知冲突切入点,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认知冲突的教学意义及其实践策略

认知冲突的教学意义及其实践策略

作者: 赵绪昌
作者机构: 四川省宣汉县中小学教学研究室
出版物刊名: 课程教学研究
页码: 57-61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10期
主题词: 认知冲突 教学意义 实施策略 案例分析
摘要:"认知冲突"是指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与所学新知识之间出现对立性矛盾时而感受到的疑惑、紧张和不适的状态。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认知冲突"不断产生、化解和发展的过程。

一个有智慧的教师,应该善于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制造认知冲突,引导学生充分激活已有的学习经验,主动建构知识。

教师应充分认识认知冲突的内涵、教学意义及实践策略,以发挥认知冲突在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本质过程中的作用,引领学生在"认知冲突"中发展思维,完善和优化认知结构。

心理防御与认知失调如何通过心理机制缓解认知冲突

心理防御与认知失调如何通过心理机制缓解认知冲突

心理防御与认知失调如何通过心理机制缓解认知冲突心理防御和认知失调是心理学领域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适应具有重要影响。

在面对各种压力和挑战时,人们常常会出现认知冲突,即内心的矛盾和不一致。

本文将探讨心理防御与认知失调如何通过心理机制来缓解认知冲突。

一、心理防御的作用和机制心理防御是一种人们在面对内外压力时,通过某些心理机制来保护自己的心理健康。

它能够帮助个体抵御潜在的心理威胁和情绪困扰,提升个体的适应能力和自尊心。

心理防御一般包括以下几种机制:1. 否认与忽视:当个体面对不愉快的现实时,常常会通过否认和忽视来摆脱对现实的认知,从而减轻痛苦和困扰。

2. 投射:个体将自己不愿意面对的情感或者欲望归咎于他人或外部环境,以此来减少对内心世界的思考和对现实的恐惧。

3. 退行:个体在面对压力时,表现出比较幼稚和依赖的行为模式,回避成熟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以此来获得一种安全感。

4. 防卫机制:个体通过一系列防御机制来保护自己的自尊心和内心空间,如幻想、幽默、抵抗、抑制等。

二、认知失调的产生和影响认知失调是指个体在面对冲突和矛盾信息时,产生的一种心理不适和认知上的困扰。

当现实与个体的期望、信仰或价值观不一致时,认知失调就会出现。

认知失调常常会给个体带来焦虑、抑郁、冲突情绪等负面影响。

当个体面临认知失调时,他们常常会试图通过不同的方式来缓解认知冲突,以减轻内心的矛盾感和焦虑情绪。

心理机制在认知冲突解决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心理机制在缓解认知冲突中的应用心理机制是个体为了缓解认知冲突而采取的一种心理过程,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个体的认知和情绪,减轻冲突感受,帮助个体更好地适应现实。

1. 接受现实:面对认知冲突,个体应当逐渐认识到现实的存在并接受现实。

通过正视现实,个体将更加准确地了解自己的情感和需要,从而降低冲突感受。

2. 自我反省:个体可以通过深入思考和自我反省来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内在需求。

心理学中的认知失调与情绪调节

心理学中的认知失调与情绪调节

心理学中的认知失调与情绪调节【心理学中的认知失调与情绪调节】一、引言在心理学领域中,我们经常遇到认知失调和情绪调节这两个概念。

认知失调是指个体在面对不一致的认知元素时所产生的内心不适与矛盾感,而情绪调节则是个体为了适应外界环境或维持内心稳定而采取的调节策略。

本文将从认知失调的定义、原因以及与情绪调节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认知失调的定义认知失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莱昂·费斯廷格在20世纪50年代首次提出的概念。

它包含了认知要素之间的冲突或一致性不足。

这种认知冲突可能来自于个人的信念、态度、价值观、知识等方面。

当个体面对矛盾的认知元素时,就会产生认知失调,并体验到内心的不适。

三、认知失调的原因1. 信息不一致:个体在接收到不一致的信息时,容易产生认知失调。

例如,一个人既享受着吸烟的快感,又知道吸烟对健康有损害,就可能面临认知失调。

2. 自我认同与行为不一致:当个体的行为与其自我认同不符时,容易导致认知失调。

比如,一个人自认为环保主义者,却每天开着高污染的车,就会产生认知失调。

3. 决策后悔:做出无法撤销的决策后,如果个体开始怀疑自己的决策是否正确,就会感到内心的冲突和认知失调。

四、认知失调与情绪调节的关系1. 情绪调节作用:个体对认知失调产生的负面情绪进行调节是情绪调节的重要应用之一。

当个体感知到自身认知上的不一致时,可以通过情绪调节来调整个体的心理状态,使其更好地适应矛盾与压力。

2. 情绪调节策略:情绪调节策略包括认知重构、正向思考、情绪表达、问题解决等,这些策略有助于个体调整情绪,缓解认知失调造成的不适。

3. 认知重建:认知重建是一种重要的情绪调节策略,它通过改变个体对认知元素的观念和理解来减少认知失调的不适感。

个体可以通过重新评估,调整对冲突信息的看法与态度,以实现情绪的调节与平衡。

五、认知失调和情绪调节的应用1. 心理咨询和治疗:在心理咨询和治疗的过程中,认知失调和情绪调节的理论与方法得到广泛应用。

设置认知冲突在教学中的作用

设置认知冲突在教学中的作用

设置认知冲突在教学中的作用1.形成悬念激发思维认知的全过程主要包含认知动因的激起、认知内容的组织、认知方法的安排和认知结果的处理等四大要素,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好问、好动等心理特征,制造认识冲突,创设悬念,使学生产生企盼、渴知、欲答不能、欲罢不忍的心理状态,由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2.强化注意凝聚思维认知心理学家研究发现:设置认知冲突可以强化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心理学分析:人对某种事物或现象发生了兴趣,就会积极观察主动认识,就会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和状态,从而牢固地认识客观事物和现象。

认知冲突的设置还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确定学习方向,凝聚思维焦点。

进而激活大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能迅速的选择和接受相关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有目的的加工。

3.激发内需发展思维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当学习者发现不能用头脑中已有的知识来解释一个新问题或发现新知识与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相悖时,就会产生“认知失衡”,因为人有保持认知平衡的倾向,所以认知失衡会导致“紧张感”。

为了消除这种紧张的不舒服感觉,就会产生认知需要(内驱力),努力求知,萌发探索未知领域的强烈愿望。

没有认知冲突的课堂教学就象一潭没有涟漪的静水,课堂气氛平淡,没有教学高潮,学生的思维松弛,大脑皮层出于惰性状态,认知兴趣不能得以维持,教学效果较低。

在教学中设置认知冲突,一方面可以唤起学生的思维注意,活跃课堂气氛,另一方面也能激发学生的情绪注意,使学生从情感上参与课堂教学。

在学生努力求知,变“失衡”为“平衡”的过程中,学习的主体活动得到了有效体现,思维得到了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4.引导反思完善思维制造认识冲突,尤其是在新内容学习时,比如新概念和新方法,启发学生交流探究,相互质疑问难,相互讨论有分歧的内容,在交流中碰撞思维的火花,从而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对新概念从内涵和外延各种角度来把握,对新方法从不同角度考察,比如它的适用条件,作用等,使得自己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完善,更加严谨。

认知冲突

认知冲突

浅谈引发学生“认识冲突”在教学中的作用认知冲突是指认知主体已有认知结构与新知识或新情境之间不能包容,或不同认知主体对某一问题存在不同看法的现象。

前种情况可称之为主体内认知冲突,后种情况可称之为主体间认知冲突。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认知冲突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时也会有意设置一些问题,诱发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那么对于课堂教学中学生产生的认知冲突,应该如何处理呢?对此作一些探讨。

一、针对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实际来安排教学内容,引发学生“已由知识经验和生活实际”与未知之间的冲突。

通过引发冲突,可以激发学生对新学内容的兴趣,使学生产生要学的动机,促学生积极主动地全身心投入到新内容的学习之中。

新课程强调课程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强调“从学生已经会了什么”开始进行教学。

结合学生以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实际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有如下几种策略:1、布置学生完成需要新旧知识才能完成的、感兴趣的学习任务,让学生产生“不会、有困难、费时间、结果出现很大分歧”等困惑。

这样的冲突营造,一般可以安排在课下的实践活动当中或课伊始,教师创设一个学生喜欢、感兴趣、跃跃欲试要完成,但马上就产生困难的情景。

例如:二年级教学“两位数加以位数进位加法”,教师先让学生通过竞赛的形式,组织学生复习“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算题。

待学生都感觉到会的情况下,老师出了一个需要进位的题目“26+8=?”,这时,学生出了问题:有的得34,有的得24,有的得28……到底哪一个对?学生带着这样的冲突来学习新课。

2、引发学生对新课内容作出预测,调动学生进行验证预测未知的欲望。

这样的冲突营造,一般安排在课伊始。

课题的题目、内容对学生来讲比较新鲜时。

教师结合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实际,将新的课题或问题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进行猜想学习的内容,预测问题改如何解决。

二、引导学生在独立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产生认知冲突。

学生学习理解新的知识、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进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总会由许多新的问题出现。

知识异质性与知识创造:认知冲突的中介作用

知识异质性与知识创造:认知冲突的中介作用

知识异质性与知识创造:认知冲突的中介作用陈家昌;赵澄谋【摘要】Purpose/Significance] To deepen our understanding of knowledge process in R&D teams, the duality of knowledge creation and knowledge integration in R&D teams in electric vehicle fields is analyzed from a perspective of the cognitive differences between aca-demic research and product development, rather than the tacit-explicit knowledge conversion. [ Method/Process] Based on interviews and survey data of Chinese R&D teams in electric vehicle field, this paper empirically examines the relations between knowledge creation, cognitive conflict and heterogeneous ties outside a team through a linear regression method. [ Result/Conclus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knowledge creation and integration are positively related, and that heterogeneous ties outside a team are positively related to its knowledge creation, mediated by cognitive conflicts in the team. These findings uncover the micro foundations of the complicated knowledge creating process in R&D teams and are therefore beneficial for government agencies to make feasibleR&D policies.%[目的/意义]与基于隐性和显性知识转化的知识创造视角不同,从产学研认知属性差异的视角,基于电动汽车这一具体领域,深入到微观层次上探讨研发团队知识创造和知识集成活动二元性现象,加深对研发团队知识和情报活动规律的理解。

认知冲突——精选推荐

认知冲突——精选推荐

发现问题往往是创新的先声,其意义绝不亚于解决问题。

但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过早、过于直接地把问题(认知冲突)呈送给学生,欠缺了一个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不能让学生体会到问题的产生过程。

因此,在教学中,老师的角色应是使学生遇到问题的“机缘”创造者,而不是问题的呈送者,而学生则是问题的发现者和探究者。

从设置认知冲突的作用,认知冲突即认知过程中的“障碍”或“不协调”因素,它可引起人们解决问题的动机,促使人们去寻找协调的途径。

它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源泉,也是学生参与学习的的根本原因。

所以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在教学中不断设置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主动完成认知识结构的构建过程。

从而提出设置认知冲突的几种方法。

关键词:认知冲突数学教学设置方法认知冲突是一个人已建立的认知结构与当前面临的情境之间暂时的矛盾与冲突,是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新知识之间存在某种差距而导致的心理失衡。

根据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课堂中设置认知冲突,可以为提供真实的背景,模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因为在真实的背景或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一定存在矛盾与冲突,不可能“伸手就摘到果子”。

如果教师过多地为铺设台阶,使道路过于平缓,对所学知识就不会有深刻的体验,也很难产生成就感,所学知识容易遗忘,更难形成能力。

一、设置认知冲突的作用1.形成悬念引发思维在课堂中设置认知冲突可以形成悬念,使产生企盼、渴知、欲答不能、欲罢不忍的心理状态,由此激发的求知欲,引发的积极思维。

2.强化注意凝聚思维认知心理学家研究发现:设置认知冲突可以强生注意,促使头脑保持一般警觉和知觉集中。

认知冲突的设置还可以帮助明确任务,确定方向,凝聚思维焦点。

认知冲突能够激活大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使能迅速的选择和接受相关,并对进行有目的的加工。

3.激发内需发展思维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当者发现不能用头脑中已有的知识来解释一个新问题或发现新知识与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相悖时,就会产生“认知失衡”,因为人有保持认知平衡的倾向,所以认知失衡会导致“紧张感”。

巧设认知冲突 激发学生思维

巧设认知冲突 激发学生思维

巧设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思维认知冲突是指当一个人面临两个或多个相互冲突的认知要素时所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

在教育领域中,巧妙地设立认知冲突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知识,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从认知冲突的定义、认知冲突在教学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巧设认知冲突来激发学生思维这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认知冲突的定义认知冲突是指当一个人面对两种或多种相互矛盾的认知元素时,会产生心理不适的状态。

这些认知元素可以是对同一事物或问题的不同理解,也可以是来自不同来源的信息。

一个学生可能在不同的教材或课程中获得对同一个概念的不同解释,这种情况下就会产生认知冲突。

在认知冲突的作用下,个体会产生一种认知紧张状态,这种状态会促使个体主动去解决这种冲突,以达到认知一致的目的。

在解决认知冲突的过程中,个体会寻求新的认知结构,有效地学习、消化和吸收信息,从而扩展和深化自己的知识结构。

二、认知冲突在教学中的作用认知冲突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促使他们深入思考问题,拓展认知边界。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很多教师只是简单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容易产生惰性,只是机械地接受知识而不去深入思考。

而巧妙地设置认知冲突可以打破这种机械式的学习模式,激发学生的思维。

当学生面临认知冲突时,他们不得不积极主动地去解决这种冲突,从而产生了自主学习的动力。

在解决认知冲突的过程中,学生会扩大自己的知识边界,开拓自己的认知空间,促进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和全面理解。

认知冲突还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当一个问题产生认知冲突时,学生们可以互相讨论、交流彼此的理解和观点,从而促进合作学习,共同解决问题。

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又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三、如何巧设认知冲突来激发学生思维在教学中,巧妙地设计认知冲突是一项艺术。

教师需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科特点,将认知冲突贯穿于教学始终,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解决问题。

能力本位教育的四大理论支柱

能力本位教育的四大理论支柱

能力本位教育的四大理论支柱发布时间:2008-01-16河北科技师范学院陈庆合摘要:能力本位教育作为一种现代教育理念,与传统的学科本位或知识本位教育有较大区别。

它强调学生实际能力或职业能力的培养,因此,能力本位教育应有相应的理论体系作为支撑。

其课程理论、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教材理论均应紧紧围绕培养学生能力这条主线展开。

关键词:能力本位教育;理论支柱;课程理论;学习理论;教学理论;教材理论能力本位教育作为一种现代教育理念,其在课程设计、学习过程、教学规律以及教材结构等方面都有自己的要求和特点。

在教学实践中,只有按照其自身的规律组织和实施教学,才能够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高级人才。

能力本位教育的实施应有以下四大理论体系做支撑。

一、能力本位课程理论课程理论主要解决学生学什么的问题。

它包括能力本位教育的课程目标、能力本位教育的课程内容和能力本位教育的课程组织。

1.能力本位教育课程目标能力本位教育课程目标是能力本位教育目的的具体体现,是教学目标的确定依据,也是教材目标的确定依据。

(1)能力本位教育课程目标的取向。

美国课程论专家舒伯特(W.H.Schubert)认为,世界上比较典型的课程目标取向可归纳为四种:“普遍性目标”取向、“行为目标”取向、“生成性目标”取向和“表现性目标”取向。

能力本位教育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及服务一线,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技术应用人才的一种教育类型。

这种类型的教育有两个比较显著的特点:一是学生已经完成、或基本完成了基础阶段的教育,基本素质已初步形成;二是毕业即面临就业上岗,而社会上的每一个职业岗位又都有单位、行业,甚至国家制定的就业上岗的条件和标准。

所以,职业学校要满足能力本位教育目的要求,有两个基本任务必须完成:一是在学生基本素质初步形成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巩固和完善学生的基本素质;二是使学生具备进入职业岗位所要求的国家、行业或用人单位的标准。

针对能力本位教育的性质和任务把“行为目标”取向和“表现性目标”结合起来,即形成一种新的能力本位教育的课程目标取向,称为“行为——表现性目标”取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知冲突的作用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有感
和孚镇长超小学陆斌熟悉的上课音乐又一次在耳边响起,和平常一样,我让五年级三班的学生走进了科学教室,等安静下来后,我习惯地在黑板上写下了本节课的上课内容“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当我一写完之后,马上拿出准备好的两个马铃薯(一大一小),问:这是什么?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土豆、洋芋、马铃薯。

我就接着问道:那么它在液体中是沉还是浮呢?学生有的回答是沉的,也有的回答是浮的。

那怎么样才能知道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呢?最好的办法是……没等我说完,学生就说出用实验来证明马铃薯在液体中是沉还是浮是最好了。

的确,实验是科学课中最强有力的证据,学生在科学上最喜欢就是做实验了,看着一个个科学结论出来的时候,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悦。

接下来,我就对学生说,在你们的桌上有一大一小两个马铃薯和两杯液体(左边的学生的前面放着“水”;右边学生的前面放着“盐水”),现在就请同学们拿一个马铃薯放入你们前面的烧杯中,看看它们到底是沉还是浮的?当学生放入后,不到五秒钟,就得到了答案。

生1:“我的马铃薯上浮的。


生2:“我的马铃薯下沉的。


师:“有的学生看到的结果和你们预想的结果不一样,有一些想法了,是吗?”
(顿时,学生的心理产生了认知冲突,心想:我的马铃薯是沉的,你的马铃薯怎么会是浮的呢?没过多少时间,又有学生举手了。


生1:“大的马铃薯在水中下沉,小的马铃薯在水中上浮。


生2:“不是的,我们桌的正好和你的相反,小的马铃薯是下沉的,而大的马铃薯是上浮的。


(此时,学生更加不明白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心理认知地碰撞此时发出了领人眩目的火花,学生的思维只有在碰撞时才会飞跃,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主动参与到了课堂教学中。

记得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学习是从问题开始的。

而在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中,新的知识和旧的知识之间也常会产生矛盾冲突。

学生在接受和形成新知识体系前往往会产生大量无法预测的思维行为,如时而合乎逻辑,时而不合逻辑的判断、推理等,从而形成认知冲突,以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


师:“那么这两位学生说的对吗?接下来,请学生交换马铃薯分别放入自己前面的烧杯中,又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刚才沉的马铃薯现在在我这里浮了,而我的马铃薯在他的烧杯中却沉了。


师:“那是什么原因呢?”
生:“使马铃薯上浮的那杯是清水,而下沉的那杯是盐水,因为我听说过死海淹不死人的故事,海水里含有大量的盐。


学生说的也有道理,我肯定了学生所说的使马铃薯上浮的那杯水是清水,而下沉的那杯是盐水。

最后,我也让学生分别在两只烧杯里用滴管滴一滴在带木柄的金属羹里加热的方法证明了一杯是清水,另一杯是盐水。

而在证明另一杯是盐水的教学中,学生想的方法也很多,比如:用阳光晒;尝一尝(但作为科学的角度来讲,不合理);……
……
从上面的这个教学案例中,我深刻地认识到,精心设计让学生产生“疑惑”、“不解”诱发认知冲突,能促进有效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究者、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由此可见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把学生引入自主探究的氛围中,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在探究中发现,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因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是学生调动自身的潜能,让学生从已有的认知中产生的认知冲突来组织开展教学活动,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目的在于解放学生的思维,激活学生的思维。

有高明的教师常常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中,“制造”出这种认知上的冲突,让学生自己探究,锻炼自己的思维,从而完善自己的思维,提高思维能力。

如今新课程实施已五年了,在新课程教学中更关注课堂生态,倡导焕发学生的生命活力,实现学生的生命意义。

在课堂教学中,用认知的冲突来活跃的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的生命活力得以焕发、生命意义得以展现的基本表现。

在活跃的课堂教学中,全体学生积极寻找证据解决遇到的冲突问题。

在解决的这个过程中,他们全身心投入,思维活跃,态度积极,能够产生积极的思维碰撞,在积极的碰撞中,产生思维的灵性。

在这样的过程中,他们的情感态度得到升华,不断地学习知识,而且学会了学习,学会交往,产生切身的积极体验,学生内心的需求不断得到满足,人人尝到了成功的甜味,学生的思维性、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实现了自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