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藏象与经络(内蒙古医学院)
中医基础理论 第二章 藏象
中医所言“神”,有着广泛的含义,一般而言, 主要有如下三种: 1、神,神秘玄妙,指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属 性,虽不可测度,却决定着自然变化的规律, 《内经》谓之“神机”—— 自然之神 2、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一般称 之为广义之神(如视觉、听觉、感觉、动作等) —— 生理之神
3、指人的精神活动,含意识、思维和情志活 动,一般称之为狭义的神—— 心理之神
※ 藏象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而脏腑又是 核心之核心。 ※ 藏象学说的基本特点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 体观: 人体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配合六 腑——以精气血津液为物质基础——通过经络沟 通形体官窍,形成五大功能系统。
(三)藏象学说的形成
1、基于古代的解剖知识。
2、对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 3、长期反复的医疗实践、临床验证三方面。
●其华在面 心之气血上荣于面,其精华可以表现于面部。 反之,面部的色泽变化,最能反映心之气血盛衰、 盈亏。 机理:心主血脉,而面部为血脉极丰富之处。
(二)心开窍于舌 开窍——有相互联系的意思
司 味 觉
舌之功能
调节语言
结构上 心之别络系于舌本,经络沟通 心之气血上荣于舌(舌体血管丰富), 心功能正常—舌体红润、柔软灵活、 语言流利、味觉灵敏 心神调控着舌的运动表述语言、司味觉 心之气血不足——舌质淡白 心之阳气不足——舌淡白胖嫩 功能失常 心火上炎——口舌生疮 心血瘀阻——舌质紫暗 心神失常——舌卷、舌强、舌謇或 失语 功能上
肺的生理特点:气之本;娇柔脆弱;清肃下 降;为阳中之阴,通于秋气。
肺之经脉:属手太阴,与手阳明大肠经相为
表里。
一、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一)肺主气 ●含义 指肺有主持人体气的功能,内含两个方面:
呼吸之气——气体交换 肺主气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藏象五脏(精品PPT)
六腑之大主” 心的生理特性是为阳脏而主通明。
2024/3/12
中医基础理论
(一)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自《医学入门》提出心有血肉之心和 神明之心以来,一般认为血肉之心主 血液运行,而神明之心主人体的生理 活动和心理活动。
1.主血脉
┌─┐┌ 肺气宣发──┤
汗
│肺││
└宣发卫气于皮毛肌腠,
│
│主├┤
控制腠理开阖
──────┘
│行││
调节汗的排泄
调控
│水││
└─┘│
┌将津液下输其它脏腑
└ 肺气肃降──┤将脏腑代谢后产生的
└浊液下输于肾而化尿──────尿
2024/3/12
中医基础理论
3 朝百脉,主治节
(1)朝百脉:是指全身的血液都流经于肺 ,通过肺的呼吸,进行气体交换后,再将含 有清气的血液输送到全身。肺朝百脉,是气 运血的具体体现。
卫机体的作用
肾,成为尿液生成之源
─────────────────────────────
2024/3/12
中医基础理论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 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肺与皮毛的关系示意图
┌──┐ 肺输精于皮毛 肺宣发卫气于皮毛 ┌──┐ │ 肺 ├─────────────────┤皮毛│ └──┘ 皮毛宣散肺气 皮毛受邪内合于肺 └──┘
2024/3/12
中医基础理论
二、肺
位于胸腔,左右各一。共5叶,左二右三。
功能:主气,司呼吸;行水; 朝百脉,主治节。
特性:华盖;娇脏;主宣发、肃降。
2024/3/12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
血液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 心气充沛----心脏提供充足的推动力。 血液充盈----血液量充足。 脉道通利----脉道通畅与完整。
医学课件
11
心主血脉功能是否正常,可以从面色、舌 色、脉象及胸部感觉四个方面反应出来。
心主血脉功 心血亏虚 能正常 面色 红润有光泽 淡白无华 舌色 脉象
胸部 感觉
喉亦为肺之门户,肺之经脉 上通于喉,是清浊之气出入 之要道,又是发音的主要器 官。 医学课件
第一节
五 脏
五脏,即心、肝、脾、肺、肾的合称。 在经络学说中,心包络也作为脏,故又称 为六脏。 本节主要内容: 1 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 2 五脏与形体官窍及情志、五液、五时 等的关系。
医学课件 1
一、心 Heart
心的解剖位置:
位于胸腔之左, 居横膈之上,两肺之 间,脊柱之前,略偏 于左,外应虚里。 虚里— 左乳下心 尖搏动处,又名胃之 大络。
医学课件 4
心的特性
心在五行属火, 在色为赤 在味为苦 为阳中之阳脏 主通明 应于夏气而主长养
医学课件
5
说明
由于中医学重视“形而上”的思维方法,所 以,脏象学主要以阐述功能为特点,立足解剖, 但不泥于解剖。中医研究脏象除注重人体本身 的整体性外,同时还重视内脏与所通应 的外 界环境息息相关的联系。故中医学的心,不仅 包括解剖学的心脏(古人称血肉之心),而且 还包括了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古人称神明之 心),是联系全身相关脏器组织及自然界和社 会心理而形成的一个系统整体,又称心系统。 主要与西医的循环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免疫 及内分泌(心钠素)等系统的部分功能有关。 6 医学课件
功能失常
肺主呼气 呼吸的调节 肾主纳气
中医护理学1藏象概述、心
心主血脉异常的病理表现
面色 舌色
淡白无华(气血不足) 青紫晦暗或灰黑(血液瘀滞)
面 色 淡 白 无 华
面 唇 青 紫
面唇舌晦暗(灰黑)
心藏神的概念 (一)神的含义 (二)心主藏神的含义
神的含义
(1)广义之神:指人体生命活动及外在表现
(2)狭义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 等活动功能
心藏神的含义
化生和贮藏精气 “满而不能实”
受盛和传化水谷 “实而不能满”
奇恒之腑 中空有腔性脏器 形态似脏
贮藏精气 功能似腑
第一节 脏腑
• 一、五脏 • 二、腑 • 三、奇恒之府 • 四、脏腑之间的关系
中医藏象学
心 肺 肝 脾
肾
五脏 系统
主要功能
主血脉 主神志 (为生之本、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
联属功能
1.血汗同源 2.心神与汗液的关系
心阴虚则盗汗
心气虚则自汗
心系统小结
主血脉 主藏神
在体合脉 在液为汗 其华在面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在志为喜 在窍为舌
面色红润
此图为健康人 图,面色红润 滋润有光泽。 提示心气充沛, 血液充盈,脉 道通利,心功 能良好。
心气虚则面色恍白 晦滞
心血虚则面色苍白
心脉瘀阻 面色晦暗
心在窍为舌
含义:舌为心之外候,心有变化,舌能很快地发生反应。
心经的别络、经筋上系于舌,心的气血上通于舌, 生理意义
故见舌质红润,运动自如,味觉正常,语言流利。
心在体合脉
含义:心与脉相互配合,以完成血液的正常运行。
脉为血府——运输血液,约束和促进血液循环。 生理意义
心主血脉——心气为推动血液循环的动力。
心其华在面
中医藏象学之经络
下肢外侧前缘咽脾
(足三里保健胃肠)
足太阴脾足大指心中脾胃足阳明胃手少阴心舌咽食管
三阴交血海皮肤月经不调
手少阴心心中小指心小肠上肢内侧后缘足太阴脾手太阳小肠目舌咽
手太阳小肠经小指目内眦小肠心上肢外侧后缘手少阴心足太阳膀胱胃目耳
后溪:扭伤落枕内关:心胸三阴焦:盆腔
经络
一、概念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分经脉和络脉
二、组成
十二正经;手足三阴三阳经
经脉(较深)奇经八脉:都、任、冲、带、阴阳维、阴阳跷脉
十二经别:加强表里二经在体内的联系
十五别络:十二正经、任、都、脾之大
加强表里二经在体表的联系
络脉(较浅)浮络:
孙络:
连属部
内属:六脏六腑
外连:经筋:肌腱、关节
足太阳膀胱目内眦足小指膀胱肾手太阳小肠手少阴肾
足少阴肾经足小指胸中肾膀胱下肢内侧后缘足膀胱经
手厥阴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包经胸中中指末端
手少阳三焦经上肢后侧中线入耳中
足少阳胆经目外眦足四指下肢外侧中线
足厥阴肝经下肢内侧中线,后缘
奇经八脉
督脉:阳脉之海
任脉:阴脉
冲脉:血海
代脉:约束经脉调节脉气
引经药
羌活:太阳经后
白芷:阳明经额
柴胡,龙胆草侧
吴茱萸顶
啊是
皮部:
三、十二经脉
阴经阳经
手手太阴肺经前
手厥阴心包经中
手少阴心经后
足足太阴脾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经脉名称起点止点属络体表主要循行部位前接后继联系脏腑
手太阴肺中焦拇指端肺大肠上肢内侧前缘足厥阴肝手阳明大肠胃肺大肠气管
中医基础理论
表现
五心烦热,畏寒肢冷,脉虚无力等。
(三、)阴阳失调
1.含义:即阴阳之间失去平衡的简称。是指在疾病的发生过 程中,由于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导致机体的阴阳双方失去 相对的平衡而出现的阴阳偏胜、偏衰、互损、格拒、亡失等 一系列病理变化。
(一)阳偏盛
(二)六腑及其主要功能
胆:有贮藏和排泄胆汁,促进饮食消化的作用,并主决断。 胃:胃的生理功能是受纳和腐熟水谷。 小肠:一是,受盛和化物,二是,分别清浊。 大肠:主要为传化槽粕和主津等方面。 膀胱:贮存尿液和排出尿液。三焦的生理功能:其总体生理 功能是通行诸气和运行水液。
三、精、气、血、液
(一)精
(二)十二经脉
1.走向
头 手三阳经
胸
手三阴顺肥瘦篇》:“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 足之三阳,从头走足; 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二)十二经脉
2.组成
手足阴经 手三阴经
足三阴经
经脉名称
手太阴肺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阴心经
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太阳小肠经
火曰炎上:是指火具有炎热、上升、光明的特性。引申为凡具有温热、升
腾、明亮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均归属于火。
土曰稼穑:是指吐具有播种和收获的特性。引申为凡具有生化,承载、收
纳等性质或作用的物质和想象,均归属于土。
金曰从革:是指金属具有刚柔相济并能变革之姓。引申为凡具有肃杀。收
敛沉降等性质或作用的物质和想象,均归属于金。
久病重病 劳累过度 年老脏弱 元气自衰 先天不足 后天失调
元气亏虚 机能减退
脏腑衰退——气弱声低(弱) 神疲懒言(疲)
不荣于上——舌质淡嫩(淡) 头晕目眩
《中医基础理论》之藏象学说学习笔记一
今日学习藏象学说概念、形成条件、特点以及生理特点。
首先,我们学习藏象的基本概念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气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藏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内脏包括:1、五脏:心、肝、脾、肺、肾 2、六腑:胆、胃、小肠、大肠、三焦、膀胱3、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奇恒的意思是“异常”,奇恒之腑是象脏又象腑的意思)。
其次我们看看藏象学说的形成的条件:1、古代的解剖学认识:我们要记住,中国古代是有解剖的,也要记住四大文明古国中,文明唯一没有中断的就是中国。
我们古人在古代解剖学的基础上认识了一部分人体。
2、长期生活实践的观察,这个内容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司外揣内”,意思就是根据外治现象,推测体内处于什么状态。
3、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反证:这句话是说几千年的临床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反证之后通过”去伪存真“的方法让我们的中医学大部分理论都是有理有据、正确的。
4、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意思是古代哲学思想让我们的中医学理论化、系统化。
再来我们学习藏象学说的特点:1、是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包括①五脏与六腑有关:即一脏带一腑,五脏配五腑,脏与腑的关系还是以脏为主;②五脏与形体官窍有关:形体包括:五体:皮、肉、筋、骨、脉,官窍包括:眼、耳、口、鼻舌,五体、五官均分属五脏,哪个体、哪个官窍出问题就能对于到相关的脏腑上。
③五脏与精神情志有关:④五脏与自然环境具有统一性最后我们了解一下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特点:第一、首先是脏的特点:1、脏的功能特点:化生和贮藏精气;2、脏的形态特点:多为实体性器官;3、脏的阴阳:阴;4、脏的表里:里。
第二、再次我们看看腑的特点:1、功能特点:受盛与传化水谷;2、腑的形态特点:多为空腔器官;3、腑的阴阳:阳;4、腑的表里:表这些功能均出自《黄帝内经素问五脏别论》说:“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第四章脏腑经络
五脏
五脏,即心、肺、脾、肝、肾的合称。 五脏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神 志活动也归属于五脏。中医藏象学说是以五 脏为中心,通过其在内联络六腑及其他组织 器官,在外应自然界四时阴阳,构成人体内 部以及人体与自然界的系统联系。
心的部位与形态
心位于胸腔之内,横膈之上,外有心包络裹护, 内有孔窍相通。中医学对心的形态结构也有较明确 的记载,如《类经图翼· 经络》说:“心象尖圆,形 如莲蕊。” 在有的中医文献里,已经把心分为血肉之心和 神明之心。血肉之心主血脉,神明之心主神志。如 明代医家李梃在《医学入门》中说:“有血肉之心, 形如未开莲花,居肺下肝上是也。有神明之心…… 主宰万事万物,虚灵不昧者是也。”
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
藏象学说具有许多特点,但其主要特点则是以五脏 为中心的系统整体观,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 以脏腑分阴阳,一阴一阳相为表里,脏与腑 是一个整体。如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肝 与胆、肾与膀胱,以及心包与三焦,构成表里关系。 其主要依据是:经络循行路线的阴阳相对和相互络 属;相表里之一脏一腑间在生理功能上的紧密联系。 2. 五脏与形体诸窍联结成一个整体。藏象学说 的整体观认为,五脏各有外候,与形体诸窍之间各 有特定的联系:如心,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开 窍于舌;肺,其华在毛,其充在皮,开窍于鼻;脾, 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肉,开窍于口;肝,其华 在爪,其充在筋,开窍于目;肾,其华在发,其充 在骨,开窍于耳及二阴。
第四章
脏腑经络
藏象及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
“藏象”一词,首见于《内经》。如《素问· 六节藏象论》说: “帝曰:藏象何如?……。” 藏,是指藏于躯体内的脏腑组织器官;象,是指表现于外部 的生理、病理现象。王冰注释说:“象,谓所见于外,可阅者 也。”即是说,脏腑虽然藏于体内,但其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均 有征象表现于外。所谓藏象,即指藏于体内的脏器及其表现于外 的生理、病理现象。故张景岳在《类经》中说:“象,形象也。 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 藏象学说 ,即是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研究人 体脏腑系统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诊断治疗规律的学说。藏象学 说认为,人体各脏腑虽然深藏于体内,难以进行直观观察,但这 些脏腑通过经络系统与体表的某些组织器官相互联系。内脏有病, 与之相应的体表组织器官可出现异常反应,出现各种症状和体征, 如舌象、脉象等。临床上,通过观察这些病理现象,根据它们与 人体脏腑的联系,来推断内部脏腑的病变,为治疗用药提供理论 上的依据。正如朱丹溪所说:“欲知其内者,当以观乎外,诊于 外者,斯以知其内,盖有诸内者,必形诸外。”藏象学说,是中 医基础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藏象学说及中医“藏象”与西医“脏器”区别
藏象学说及中医“藏象”与西医“脏器”区别一、藏象学说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脏腑生理功能、疾病变化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藏象学说旨在通过人体外部的征象来探索内脏活动规律,进而有效地指导养生防病、疾病诊治与康复,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
二、藏象概念藏象又称“脏象”,指脏腑生理功能、疾病变化表现于外的征象,涉及人体形态结构、脏腑的生理活动和相关的神志活动、形体官窍、自然环境因素等。
“藏象”把“藏”与“象”统一起来,集中反映了中医学对生命活动的独特认识方法,即通过“以象测藏”来认识和把握内在脏腑的功能状态。
三、“藏”与“象”之间联系1.“藏”是指藏于体内的脏腑与脏腑之气及其运动,包括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和奇恒之腑(脑、髓、骨、脉、女子胞)。
由于五脏是人体生命活动中心,六腑和奇恒之腑可分别统归于五脏的功能范畴,故“藏”实际上是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功能系统。
2.“象”是指外在的现象和比象。
一是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变现象,如《素问·金匮真言论》“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
”一是指又五脏为中心五个生理功能系统与外界事物或现象相比类所获得的比象。
3.中医学说认为“有诸内,必形于外”(《类经·藏象类》),所以可以通过观察外在的征象来研究内在脏腑的功能活动,探寻其生理及病变规律,即所谓“视其外应,以在其内脏”(《灵枢•本藏》)。
一般而言,任何外在的表象都有其内在的依据,而外界环境各种变化与脏腑功能活动也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
四、中医“藏象”与西医“脏器”区别“藏象”是中医学特有概念,与西医学“脏器”不同。
中医学中的“藏象”不仅存在“脏器”,同时还包括相关系统的生理功能及其外在表现。
而西医学中的“脏器”属于解剖学的器官,其结构以实体性脏器为基础,对功能的认识也是从分析其器官而获得。
第三章-藏象PPT课件
-
17
心藏神的临床例证
芬兰一项由8 000人参加的流行病学调查予以证实,调 查发现,心血管病与抑郁的发生有关,特别是严重的心 血管疾病。不同疾病并发抑郁情绪的比例亦不相同: 心肌梗死为45.0%、冠心病为40.0%、高血压为20.0%。 其中冠心病患者的情绪障碍主要表现为抑郁和焦虑。 国外另有文献报道:冠心病抑郁发生率为45.0%,轻度 抑郁为30.0%,重度抑郁为15%~30%。
-
口舌生疮
14
2、藏 神
神
广义:人体整个生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 狭义: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心藏神 — 是指心有统帅全身的生理活动和主司精神
、意识、思维、情志等心理活动的功能。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
-
15
心主宰精神意识 思维活动
A.心接受外界刺激,从而作出反应 “任物者谓之心”
B.心是情志活动的发生之处和主宰者 “五志唯心所使也”
C.心神统驭魂魄意志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总统魂魄, 兼该意志”
心藏神功 能正常
精神饱满、神志清晰、 思维敏捷、反应灵敏
-
16
心主宰精神 意识思维活 动异常
心悸心烦、失眠多梦、神志不宁、 甚至狂躁谵语
反应迟钝、健忘、精神萎靡、嗜 睡、意识朦胧甚至昏迷
患者全身浮肿,四肢尤甚,脘腹胀满,纳呆,倦怠无力, 时感恶寒,大便稀溏,舌质淡、苔厚腻,脉缓弱。曾服中 西治药疗,症情时轻时重。小便常规:蛋白长期微量或阴 性。综合脉证,诊为水满,乃由湿邪困脾所致。遂投五皮 饮合五苓散加减治之。
二诊:三剂药后,浮肿即消,但药停则肿起,细询病史, 已有两年之久,结合患者脘腹胀满,全身浮肿,四肢肿甚 等症状,本例当辨为牌阳虚,气不化水,水湿泛滥于肌肤 之阴水证。
藏象的实训报告
一、摘要本次藏象实训旨在通过对中医藏象理论的深入学习与实践,提升对中医基础理论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我对藏象理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掌握了藏象理论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以下是对本次实训的详细总结。
二、实训背景藏象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脏腑为基础,通过分析脏腑之间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揭示了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
藏象理论对于中医临床诊断、治疗及养生保健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地掌握这一理论,我们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藏象实训。
三、实训内容1. 理论学习(1)了解藏象学说的起源、发展及其在中医理论体系中的地位。
(2)掌握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相互关系。
(3)学习脏腑辨证、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等临床辨证方法。
2. 实践操作(1)观察人体解剖结构,了解脏腑位置、形态、大小等基本特征。
(2)学习运用四诊(望、闻、问、切)方法,进行临床诊断。
(3)通过病例分析,掌握藏象理论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四、实训过程1. 理论学习阶段在理论学习阶段,我们系统地学习了藏象学说,包括脏腑生理功能、病理变化、辨证方法等。
通过查阅资料、参加讲座、小组讨论等方式,加深了对藏象理论的理解。
2. 实践操作阶段在实践操作阶段,我们首先通过人体解剖结构的学习,了解了脏腑的基本特征。
然后,运用四诊方法,对病例进行分析,掌握藏象理论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遇到了许多问题,但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逐一解决了这些问题。
五、实训成果1. 提高了理论水平通过本次实训,我对藏象理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掌握了脏腑生理功能、病理变化、辨证方法等基本知识。
2. 提升了实践能力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我们学会了运用四诊方法进行临床诊断,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3. 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在实训过程中,我们进行了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
六、实训体会1. 藏象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藏象学——藏象学说
心藏神
概念
心具有主宰人体一切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
神:人体外在的综合表现
表现
二、西医之“心”
女子胞又称胞宫,即子宫
一、生理功能
主持月经,孕育胎儿
二、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肾“天癸”的作用
心、肝、脾的作用
冲、任二脉的作用
脏腑之间关系概述
肾阴肾阳是五脏阴阳的根本,肾中精气的盈亏决定了五脏阴阳的盛衰脾胃是五脏气血化生之源,脾胃的旺与衰决定了五脏气血的多少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五脏的各种生命活动都是在心的主宰下进行的脏与脏之间关系
1.心与肺
联接心之搏动与肺之呼吸的中心环节:宗气
2.心与脾
3.心与肝
心肾生理关系,主要表现在水火、阴阳的升降相济,称为心肾相交。
即心火必须下降,肾水
必须上升,肾水得心火之温而不寒,心火得肾水之滋而不亢。
亦称
“水火既济”
4.心与肾
5.肺与脾
6.肝与肺
7.肺与肾
8.肝与脾
9.肝与肾
10.脾与肾
腑与腑之间关系
传化物
虚实更替
以通为用,以降为顺
六腑以通为补
脏与腑之间关系
阴阳表里关系
经脉络属
生理联系
病理影响
1.心与小肠
生理上相互为用
病理上常见火热之邪的传导2.肺与大肠
肺气肃降与大肠传导相互为用3.脾与胃
升降相因
纳运协调
燥湿相济
4.肝与胆
胆汁来源于肝之余气
胆汁正常分泌、排泄有赖于肝气的疏泄
肝主谋略,胆主决断,协调情志
5.肾与膀胱
尿液的生成、排泄而影响到水液代谢,主要在肾。
中医藏象学——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概论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器官,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道
经脉与络脉的区别
经络系统的形成
腧穴的发现是针刺疗法的萌芽
针刺疗法的产生是经络形成的前提
经络感传现象是经络形成的基础
气功、导引
内景返观
十二经脉命名
二、十二经脉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
命名依据:手足、脏腑、阴阳
肺大胃脾心小;胱肾包三胆肝
(二)十二经脉走向、交接规律
1.十二经脉走向规律
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2.十二经脉交接规律
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
同名手足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手足阴经在胸部交接
(三)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1.头面部分布
阳明经——面部、前额部
太阳经——面颊、头顶、头后部
少阳经——侧面部
厥阴经——巅顶部
2.四肢部分布
阴经分布内侧:太阴前、厥阴中、少阴后
阳经分布外侧:阳明前、少阳中、太阳后
内踝上八寸一下,肝经与脾经互换位置
足阳明胃经行于阴位
3.躯干部的分布
手三阴经均从胸部行于腋下
三、奇经八脉
(一)概念
奇:不正
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
循经诊断
分经诊断
(三)指导疾病的治疗指导针灸推拿治疗
指导药物治疗。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课件(藏象)
1.结构:中满(内部较充实)的实质性器官。 2.功能特点: “藏而不泻”、“满而不实”(《内经》)。 (1)藏-贮藏、闭藏;泻-传导、排泄。 (2)满-充满精气(“精气为满”);实-充实水谷(“水谷为实”) (三)腑——六腑(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 1.结构:胸腹腔内部中空、囊状的官腔性器官。 2.功能特点: “泻而不藏”、“实而不满”(《内经》)。
藏与当代解剖生理学脏器概念的关系
第三章 藏象(viscera state)
二、藏象学说的形成
(一)古代解剖学的认识 (二)长期生活实践的观察 卫 气 行 于 体表阳分 觉醒及活动状态 不易感冒 人 睡眠状态 ☆窗口: 藏象学说的创生运用的是解剖方法,为什么后来会放弃解剖,转而 采用“以表知里”方法? 卫气入里 行于阴分 易感冒 卫“昼行阳,夜行于阴” 卫气运行与寤寐有关
☆窗口: 心藏神理论的发生学原理。
第三章 藏象(viscera state)
☆窗口:
西方医学对心藏神理论的诟病。 ②调控各脏腑的功能
心藏神
☆窗口:
驾驭协调各脏腑之气
协调各脏功能
“心为君主之官”、“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第三章 藏象(viscera state)
(3)心藏神功能正常与否的表现 精神充沛 心藏神 意识清晰 思维敏捷 对外界信息反应正常灵敏
肺司呼吸
肺主一身之气
升降出入失调
第三章 藏象(viscera state)
2.主行水【“通调水道”(《素问· 经脉别论》)】
第三章 藏象(viscera state)
附:心包络
一、心包络的概念 心包络简称心包(膻中),是心脏外面的包膜。 二、心包的生理功能 保护心脏,“代心受邪”。 ☆接口: 心包络及其功能的发生学原理。
藏象学说在临床中的应用
藏象学说在临床中的应用藏象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是通过观察和分析人体外部形态、脏腑经络的联系来判断人体脏腑经络系统的功能状态,从而辅助诊断和治疗疾病。
在临床实践中,藏象学说被广泛运用于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一、藏象学说的理论基础藏象学说源于《灵枢》和《素问》,是在阴阳五行等中医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理论体系。
藏象学说认为人体的形态、面部特征、舌苔、脉象等能够反映人体脏腑经络系统的病理变化,通过观察这些信息可以帮助医师判断病人的病情,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二、藏象学说的临床应用1. 面诊:中医脉象、舌诊、面色等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眼神、精神状态等可以初步判断其所患疾病的部位和性质。
比如面色发青可能与肝经失调有关,而面色发黄可能与脾胃功能失调相关。
2. 舌诊:舌苔的颜色、形态、湿度等都能反映病人的脏腑功能状态,比如舌苔黄腻可能是湿热内蕴的表现,舌苔白腻可能是脾胃虚弱的症状。
3. 脉诊:中医脉诊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其脏腑功能状态的一种方法,脉象的强弱、速度、节奏等都能反映病人的病情。
比如脉象沉细可能与气血不足有关,而脉象弦数可能与肝郁气滞相关。
三、藏象学说的优势和局限藏象学说作为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具有以下优势:1. 观察简单直观:面诊、舌诊及脉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外部表现来判断其内部脏腑功能,操作简便,容易学习掌握。
2. 辅助诊断疗效显著:藏象学说能够辅助中医医师判断患者的病情和疾病性质,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参考。
3. 整体观念:藏象学说注重整体观念,认为人体脏腑经络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有助于综合分析病情。
但是,藏象学说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受主观因素和经验影响较大,对于初学者来说需要长期实践和学习才能熟练应用。
四、结语藏象学说作为中医的重要理论之一,在临床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面诊、舌诊、脉诊等观察手段能够帮助医师判断病人的脏腑功能状态,以及疾病所在,并为中医治疗提供依据。
藏象学说实训报告
一、实训目的本次藏象学说实训旨在通过对中医学中藏象学说的深入学习与实践,加深对中医理论的理解,提高运用中医理论分析疾病、指导临床的能力。
通过实训,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为今后从事中医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实训环境实训地点:中医学院藏象学说实训室实训器材:人体模型、经络腧穴模型、中药标本、实训教材等实训时间:2023年X月X日至2023年X月X日三、实训原理藏象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脏腑、经络为核心,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总结出的一系列规律。
实训过程中,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脏腑功能与生理活动的关系;2. 经络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3. 脏腑与经络之间的相互联系;4. 脏腑辨证与经络辨证在临床中的应用。
四、实训过程1. 理论学习(1)系统学习藏象学说的基本理论,包括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概念;(2)掌握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3)了解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的关系。
2. 实践操作(1)人体模型实训:通过观察人体模型,了解脏腑的位置、形态、功能等;(2)经络腧穴实训:学习经络的走向、腧穴的位置及主治疾病;(3)中药标本实训:观察中药标本,了解其性味、归经、功效等;(4)临床病例分析:结合临床病例,运用藏象学说进行辨证论治。
3. 讨论交流(1)小组讨论:针对实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2)导师指导:邀请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导师,对实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指导。
五、实训结果1. 学生对藏象学说的基本理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2. 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得到提高,能够熟练运用藏象学说分析临床病例;3. 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得到锻炼,能够与他人共同解决问题。
六、实训总结1. 藏象学说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指导临床实践的重要理论依据;2. 实训过程中,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3. 在今后的学习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自己的临床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edicine
概说目录 一、藏象及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
第 一 节
(一)藏象
藏: 隐藏; 内脏。 象: 征象,形象。
内脏
藏 象 概 说
概 念 一
(二)藏象学说
以“象”观“藏(脏)”的学说。 “有诸内,必形诸外” “司外以揣内” “藏居于内,形见于外”
杨喜平 制作
内蒙古医学院中蒙医学院中医基础教研室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肺气向上向外运动
宣发水谷精气至头面(上)肌肤(外) 将卫气输送分布至体表。
(2)肺脏主管肃降: 肺脏主管通过肺气的向下向内运 动所进行的一系列生理过程。
吸入自然界之清气,完成吸气运动。
肺气肃降
肺气向下向内运动
将水谷精气向下向内输送分布。 清洁呼吸道。
宣降
3)主通调 水道(行水): 肺脏主管疏通水液运行通道, 调节水液代谢,维持体内的水液平衡。(水之上源) 肺气运行正常—水道通畅—水液代谢正常
人体的神与志分属五脏总统于心。 (无形)
内蒙古医学院中蒙医学院中医基础教研室
杨喜平 制作
不为良相,则为良医。治国如治身,治身如国。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治国(良相)
六
(五志)
治身(良医)
有层次 有主次
奇
五
心
脏
腑
(五神)
腑
气血津液
经
络
人 体 静 态 结 构 模 式 示 意 图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木 火
宫
黄
化
湿
中
土
脾
口
肉
思
歌
唇
商
辛
白
收
燥
西
金
肺
鼻
皮
悲
哭
毛
羽
咸
黑
藏
寒
北
冬
水
肾
耳
骨
恐
呻
发
心
图
(一) 心 1、位置及联系: 居胸中,位膈上,属上焦,外护心包,上罩两 肺,下邻胃腑,联通血脉, 经脉:上联目系,下络小肠,贯走于肺。 经别:上走喉咙,浅出面部。 别络:上系舌本,联属目系。 其他:肾经上络心,脾经注心中,胆经至肝贯 心。
1、 五脏 2、 一脏
层次: 里
结构:内实
表
中空
功能: 藏
泻
概念属性
(二)五行
肝 心 脾 肺 肾
木 火 土 金
阳 阳 至阴 阴 阴
水
(三)结合胸腹腔的位置
肺 胸腔
膈 腹腔
(金-阴)
阳中之阴
阳中之阳 阴中之至阴 阴中之阳 阴中之阴
心
(火-阳)
阳 位
脾
(土-阴)
肝
(木-阳)
阴 位
肾
(水-阴)
三、功能结构:
Chinese
Medicine
概说目录
第 一 节 藏 象 概 说
提 要
一、藏象及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
二、藏象学说形成的相关因素 三、藏象学说的基本特点 四、藏象学说的基本内容 五、内脏的分类及特点
内蒙古医学院中蒙医学院中医基础教研室
杨喜平 制作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自然清气 脏腑之气 营气
水谷清气
肺脏
宗气
元气
经络之气
卫气
肺气的运动推动并调节着一身之气的运行。
快 快
肺气运动
(有节律) 慢
全身气运动 (有节律)
慢
2)主宣降 :肺脏主管宣发与肃降。 (1)肺脏主管宣发: 肺脏主管通过肺气的向上向外运 动所进行的一系列生理过程。
将体内的浊气排出,完成呼气运动。
肺气宣发
(2)主志
4)主温煦 心火为生命之火,主管温煦全身和温暖肾水 (1)温煦全身 心火主管温煦全身维持正常恒定体温。
(2)温暖肾水 心火主管温暖肾水防止肾水过寒,维持 水火既济(水火平衡)。(命门学说兴起以后,原本强 调心火为生命之火,后来转移到肾脏之中,肾脏便称做 水火之脏)
7、外合外候:
心在体合脉,脉为心之体。 心——脉 1)体: 外合外候 脉象-----心脏(主血脉,主神志,主温煦) 2)华: 心其华在面,面为心之华。 心——面 面色、表情-----心脏(主血脉、神志、温煦) 3)窍: 窍:心开窍于舌,舌为心之苗窍。心——舌 舌质色泽、味觉、语言表达-----心脏(同上) 4)液: 心在液为汗,汗为心之液。 心——汗 5)神: 心在神合神,神为心之神。 心——神 心在志为喜,喜为心之志。 心——喜 6)志: “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喜伤 心” 8、心之象: 1)生理之象:2)病理之象:
属性结构系统特点
生理功能
6、生理功能: 1)主血: 心脏主管人体中所有的血液。包括主 生血和主行血两大方面。 “诸血者,皆属于心” 《素问》 (1) 主生血 心脏主管将营气和津液的混合物 蒸化变化为红色的血液。 “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 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肺脉, 乃化而为血,以奉身生,莫贵于此。”
内蒙古医学院中蒙医学院中医基础教研室
杨喜平 制作
(二)特点:属性、生成、结构、功能、临床。(见图)
分类 五脏
生成 属性 结 构 功 地气 阴
能
临
床
内实 藏而不泻 精气易损 满而不实 多虚多补
六腑
天气
阳
中空 泻而不藏 水谷易停 实而不满 多实多泻
奇腑
地气
阴 同六 腑
同五脏
同五脏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位置及联系
2、属
性:
1)阴阳:心(阴)--小肠(阳) 2)五行: 心-----火-----阳 3)位置: 心-----阳中之阳
心气--心血--心阴--心阳
3、功能结构:
4、功能系统: 心--小肠--脉--面--舌--汗--神--喜 5、特 点:
1)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五脏六腑之大主, 精神之所舍也。生之本,神之也。 2)喜清静而恶躁动,恶热恶火。
Chinese
Medicine
诸内
第 一 节 藏 象 概 说
概 念 一
诸外 现象 司外 透过现象 象 生理现象 病理现象
本质 揣内 研究本质 藏 内脏正常活动 内脏异常活动 研究内脏
观察生理病理现象
杨喜平 制作
内蒙古医学院中蒙医学院中医基础教研室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2)心气资生脉气 心气能够资助产生脉气。(脉气来 源于心气) 心气旺盛--------脉气旺盛 心气不足-------脉气不足 心气旺盛------心动(脉动)正常
3)主神志 心脏主管精神、意识、思维和情感活动。 (1)主神
主神志 心脏主管神、魂、魄、意、 志。
(心神统管魂、魄、意、 志。 )
心脏主管喜、怒、忧、思、悲、恐、惊。
Chinese
Medicine
五脏目录
第 二 节 五 脏
提 要
一、概念
二、属性
三、功能结构 四、功能系统 五、五脏之间的联系 六、五脏与自然界的关系 七、五脏维持平衡的机制 八、五脏各自的特点
内蒙古医学院中蒙医学院中医基础教研室
杨喜平制作
第 二 节
五 脏
一、概念:五神脏
二、属性: (一)阴阳 : 阴 阳 六腑 一腑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概说目录
第 一 节
内脏
藏 象 概 说
分 类 五
2、《内经》中的分类: 1)按结构分: 结构内实 脏(五脏) 内脏 结构中空 腑(六腑、奇腑) 2)按功能分: 贮藏精气 藏(五脏、奇腑) 传化水谷 泻(六腑) 3)按1)+2)分: 五脏、六腑、奇腑
汗液 水液摄入量 平衡 水液排出量 尿液 肺控制 呼气水分 肺脏的功能失调即可以引起水液代谢失常而产生痰饮水湿。 临床上宣肺可以利水或消除水肿。
4)主治节: 肺脏主管辅助肺脏治理调节全身,使人体 的各种生理活动有节律性。 (1)肺主气,肺气运行有规律,呼吸运动有规律。 (2)肺主气,肺气运行有规律,全身气运动有规律。 (3)肺主气,肺气运行有规律,肺动脉动有规律。 (4)肺主气,肺气运行有规律,水液代谢有规律。
阳
消长平衡
脏
心 肺 脾 肝 肾
阴 脏气-----脏血-----脏阴-----脏阳 心气 肺气 脾气 肝气 肾气 心血 肺血 脾血 肝血 肾精 心阴 肺阴 脾阴 肝阴 肾阴 心阳 肺阳 脾阳 肝阳 肾阳
功能结构
功能系统
四、功能系统:
脏—腑—体—华—窍—液—神—志 释义: 脏:五脏即心、肺、脾、肝、肾。 腑: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体:五体即皮、肉、筋、骨、脉。 华:五华即毛、发、面、唇、爪甲。 窍:五官即眼、耳、鼻、舌、口。 液:五液即汗、泪、涕、唾、涎。 神:五神即神、魂、魄、意、志。 志:五志即喜、怒、悲、思、恐。(惊、忧)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藏象节目录
第 五 节 脏 腑 关 系
第 四 节 奇 恒 之 腑 第 三 节 六 腑 第 二 节 五 脏 第 一 节 藏 象 概 说
中 医 基 础 理 论
藏 象
内蒙古医学院中蒙医学院中医基础教研室
2005.10.2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