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文言虚词 于
文言文虚词《于》的用法
文言文虚词《于》的用法文言文虚词《于》的用法文言文虚词《于》的用法1(一)介词1.在,从,到①乃设九宾礼于庭。
(在)(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②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前一个于:从)(荀子《劝学》)④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到)(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2.在方面从中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墨子《公输》)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3.由于①业精于勤、荒于嬉。
(《进学解》)4.向,对,对于。
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司马光《赤壁之战》)②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司马光《赤壁之战》)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韩愈《师说》)5.被。
①君幸于赵王。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司马迁《屈原列传》)6.与,跟,同。
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陈寿《隆中对》)②燕王欲结于君。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③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
(司马光《赤壁之战》)7.比。
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后一个于:比)(荀子《劝学》)(二)【于是】1.相当于于+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
例: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在这时)(林嗣环《口技》)②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在这种情况下)(柳宗元《捕蛇者说》)③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对此)(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④于是余有叹焉。
(因此)(王安石《游褒禅山记》)⑤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从此)2.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
例:①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张溥《五人墓碑记》)②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触龙说赵太后》)(三)【见于】表示被动。
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②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愚溪诗序》)文言文虚词《于》的用法2(一)介词。
高中文言虚词“于”的用法及举例
高中文言虚词“于”的用法及举例高中文言虚词“于”的用法及举例一、介词1.在,从,到①乃设九宾礼于庭。
(在)《廉颇蔺相如列传》②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前一个“于”:从)(《劝学》)④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到)《廉颇蔺相如列传》2.“在……方面”“从……中”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
(《游褒禅山记》)3.由于①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4.向,对,对于。
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②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赤壁之战》)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师说》)5.被。
①君幸于赵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屈原列传》)6.与,跟,同。
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②燕王欲结于君。
《廉颇蔺相如列传》③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
《赤壁之战》7.比。
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后一个“于”:比)(《劝学》)【于是】1.相当于“于+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
例: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在这时)②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在这种情况下)(《捕蛇者说》)③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罅。
(对此)《廉颇蔺相如列传》④于是余有叹焉。
(因此)(《游褒禅山记》)⑤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从此)2.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
例: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五人墓碑记》)③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触龙说赵太后》)【见……于】表示被动。
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②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愚溪诗序》)。
苏教版语文必修二文言虚词用法解析
苏教版语文必修二文言虚词用法解析文言虚词是指在文言文中起到连接、修饰或衔接其他词语的作用的虚词。
它们通常不具有实际意义,但在文言文的表达中却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苏教版语文必修二中,我们学习了一些常见的文言虚词,如"之"、"者"、"乎"、"矣"等。
接下来,我将对这些虚词的用法进行详细解析。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之"这个虚词。
在古代文言文中,"之"是一个非常常用的虚词,它可以表示动作的方向、关系的所属、修饰的范围等。
例如,在《红楼梦》中,有句经典的文言文:“一笑倾城,再笑倾国,不过如此。
”这句话中的"之"就表示了修饰的范围,表示笑容所包含的意义和内涵。
又如,《论语》中有一句话:“君子之交淡如水。
”这里的"之"表示了关系的所属,表示君子之间的交往是淡泊无欲的。
接下来,我们来解析"者"这个虚词。
在文言文中,"者"通常用来引出前面的内容或说明,表示举例、解释或者断定等。
例如,在《红楼梦》中有句话:“凤姐见了,笑道:"果然是你这小不值事的小媳婦,小孩子齐整整做这摆设儿,问你荣联坐起与你同坐,你怕不是理他不到。
”这句话中的"者"引出了前面的一系列描述,解释了凤姐对小媳婦的轻视和嘲讽。
然后,我们来讨论一下"乎"这个虚词的用法。
在文言文中,"乎"通常用在疑问句或反问句的末尾,表示疑问、反问的语气。
例如,在《孟子》中有句话:“民乎,民乎,人之情矣!”这句话中的"乎"表示了孟子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和疑惑。
又如,《史记》中有一句话:“桓公乎,噫,微子之封于蒲。
”这里的"乎"则是在反问中表达了对桓公的称颂和赞叹。
最后,我们来看看"矣"这个虚词。
文言虚词于的用法和意义归纳总结
文言虚词于的用法和意义归纳总结文言虚词“于”的用法和意义归纳总结
文言虚词“于”是古代汉语中常用的一个虚词,具有多种用法和意义。
下面将对其用法和意义进行归纳总结。
1. 表示动作的对象:虚词“于”可以用来表示动作的对象,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对、向”。
例如,“臣于君”表示臣子对君主的恭敬之情,“敬于父母”表示子女对父母的尊敬。
2. 表示时间或地点:虚词“于”可以用来表示时间或地点,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在”、“在于”。
例如,“居于京师”表示居住在京城,“立言于宴会”表示在宴会上发表言论。
3. 表示理由或目的:虚词“于”可以用来表示理由或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因为”、“为了”。
例如,“思虑于百姓的疾苦”表示出于对百姓的关怀而进行思考,“行止于国家安定”表示为了国家安定而采取的行动。
4. 表示比较或对照:虚词“于”可以用来表示比较或对照,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比较”。
例如,“胜于敌”表示胜过敌人,“勇于前行”表示比较勇敢地前进。
5. 表示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动宾关系:虚词“于”可以用来表示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动宾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把”、“将”。
例如,“王者之道,贵德于功名”表示德行应该比功名更为重要。
总结起来,文言虚词“于”的用法和意义非常丰富,它可以表示动作的对象、时间或地点、理由或目的、比较或对照,还可以表示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动宾关系。
熟练掌握这些用法,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古代文言文。
苏教版必修一文言虚词分类总结:之、而、其、于
青,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輮使之然也 代 它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助不译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助不译 蚓无爪牙之利定后标志 的非蛇鳝之穴 助 的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助凑足音节 不译壬戌之秋 助 的 游于赤壁之下助 的 诵明月之诗 的 歌窈窕之章 的 月出于东山之上助不译 徘徊于斗牛之间纵一苇之所如 动词 到 去 凌万顷之茫然定后标志 的扣舷而歌之 助 不译 倚歌而和之 助 不译 舞幽壑之潜蛟 助 的泣孤舟之嫠妇 助 的此非曹孟德之诗乎助 的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取独驾一叶之扁舟助不译 渺沧海之一粟助 的 哀吾生之须臾 取独 羡长江之无穷 取独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代 它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代 它苟非吾之所有 助 不译 惟江上之清风 助 的 与山间之明月 助 的 耳得之而为声 代 它 目遇之而成色 代 它 取之无禁 代 它 用之不竭 代 它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的 而吾与子之所共食助 不译不知东方之既白 取独转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转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递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并 吾尝终日而思矣 修 吾尝跂而望矣 修 登高而招 承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转顺风而呼 修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转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转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转而神明自得 承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假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假 蟹六跪而二螯 并人非生而知之者 承而不知其所止 转 羽化而登仙 承 扣舷而歌之 修 倚歌而和之 修 正襟危坐,而问客曰承 顺流而东也 修 而今安在哉 转 侣鱼虾而友糜鹿 并 抱明月而长终 修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转 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转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修而天地曾不能一瞬 转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修 而又何羡乎 转虽一毫而莫取 转耳得之而为声 承 目遇之而成色 承而吾与子之所共食余嘉其能行古道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比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引出动作对象 向 不拘于时 被 学于余 向 游于赤壁之下 在 徘徊于斗牛之间 在 于是饮酒乐甚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被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在托遗响于悲风 在。
文言虚词于的用法和意义归纳总结
文言虚词于的用法和意义归纳总结
文言虚词“于”的用法和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种:
1.表示处所:表示事物所在的地方。
例:于临川之固也。
(红楼梦)(指身处临川之地)
2.表示目的、结果或方向:表示行动或动作的目标、结果或方向。
例:于人便镂。
(西游记)(指为了人的便利而雕镂)
3.表示时刻:表示时间的范围或时刻。
例:至于黄昏,星子始出。
(红楼梦)(指到黄昏时分)
4.表示方式、手段:表示通过什么方式或手段。
例:唯象而已,则于理不能不做出推辞。
(《易·系辞》)(表示通过观察事物的现象以推断事物的本质)
5.表示动作的发出者或施事者:表示动作的发出者或施事者。
例:宝玉听了,纳罕于心中。
(红楼梦)(指宝玉在心中感到纳闷)
6.用于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中,起衬托、呼应或烘托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于”是一个多功能虚词,其具体意义和用法会受到上下文的影响,不同的句子和语境中可能有不同的用法和意义。
文言虚词(于)
……
(5)比
“于”的意义和用法
苛政猛于虎也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6)对、对于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7)由于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于是”连用(在这个时候)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于”的意义和用法
天津市宝坻区第二中学李伯忠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意义和用法
1、介词: (1)在
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义著于四海。
(2)到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于”的意义和用法
……
(3)从
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
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4)向、给 告之于帝。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苏教版高中语文《兰亭集序》虚词整理
《兰亭集序》
一、于
1、会于.会(kuài)稽山阴之兰亭
2.、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
3、不能喻之于.怀
4、亦将有感于.斯文
二、也
1、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2.、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三、以
1、引以.为流觞(shāng)曲水
2、亦足以.畅叙幽情
3、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四、之
1、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2、仰观宇宙之.大
3、夫人之.相与
4、不知老之.将至
5、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6、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7、感慨系之.矣
8、向之.所欣,俯仰之.间
9、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10、放浪形骸之.外
11、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12、及其所之.既倦
五、所
1、所以
..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2、虽世殊事异,所以
..兴怀,其致一也
3、向之所.欣,俯仰之间
六、其录其.所述
七、因或因.寄所托
八、为齐彭殇(shāng)为.妄作
1。
苏教版高中语文18个文言虚词练习(含答案-经典一目了然)
苏教版高中语文18个文言虚词练习(含答案-经典一目了然)文言虚词练习(一)于一解释句中“于”字的意义和用法①乃设九宾礼于庭。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前一个“于”)③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④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
⑤业精于勤、荒于嬉。
⑥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⑦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⑧君幸于赵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⑨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⑩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⑴燕王欲结于君。
⑵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⑶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后一个“于”)二下列加点的“于”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A.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C.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D.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三、判断“于”在文中的意义。
“黄鸟1于飞,差池其羽”,何其美也。
然2于吾等,则久别矣。
自十年前偶见之,3于今已十载,未睹其姿。
今造林还草,生态渐复,黄鸟复见,其鸣之美则倍4于昔。
吾乡之美已闻5于四方。
世人皆欲老6于吾乡,此乃多人言7于我也,非吾杜撰耳。
8于是吾等畅饮抒怀,陶然醉9于是,不亦乐乎?文言虚词练习(二)与第1页一解释句中“与”字的意义和用法1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2唯求则非邦也与。
3蹇叔之子与师。
4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
5与尔三矢。
6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7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8始而相与,久而相信,卒而相亲。
9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10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
11一与一,谁能惧我?12吾平生知韩信为人,易与耳。
13君之谋过矣,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何故也?14季父不吾与,我起,先取季父矣。
15恐年岁之不吾与。
16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17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18当与秦相较。
19遂与之俱出。
20与战胜而得者。
21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22与风水相吞吐。
2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二下列加点的“与”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A.去时里正与裹头。
文言虚词于的用法
文言虚词于的用法
1. “于”可以表示在某个时间呀!比如说“于今日”,这不就是在今天嘛!哎呀,这多好理解啊!
2. “于”还能用来表示在某个地方呢,像“于家中”,就是在家里呀,这不难懂吧?
3. 当我们说“于某人有利”的时候,“于”不就表示对于嘛,这种用法是不是挺常见的呀!
4. 你们看“于此事用心”,这里的“于”就是在某件事上的意思呀,就好像我们对喜欢的事情会特别用心一样,不是吗?
5. 还有啊,“于我而言”,不就是对我来说嘛,这种表达多自然啊!
6. “于细微处见精神”,这里的“于”不就是在什么什么之中嘛,从细微的地方就能看到精神呢,真有趣!
7. 再比如“于困境中崛起”,“于”表示在那种艰难的处境里呀,就像我们在困难中也能变得强大,多棒!
8. “于无声处听惊雷”,哇塞,这里的“于”就是在没有声音的地方呀,多有感觉啊,想想就很震撼!
9. 最后,“于彼于此”,不就是在那边在这边嘛,这很形象吧!总之,“于”这个虚词的用法可多啦,大家要好好记住哦!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于”的用法丰富多样,十分重要,大家一定要掌握好呀!。
2024高考文言18个虚词汇总系列14:于
高考文言高频18个虚词:于
14.于
1.<介>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可译成“在”“到”“从”等。
形式:于+时间、处所(名词/名词性短语)=状语
例: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
(诸葛亮《出师表》)
【解析】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
2.<介>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
形式:于+原因(动词/短语)=状语
例:业精于勤,荒于嬉。
(韩愈《进学解》)
【解析】学业由于勤奋而专精,由于玩乐而荒废。
3.<介>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
可译为“对”“向”等。
形式:于+对象(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
例:余将告于莅事者。
(柳宗元《捕蛇者说》)
【解析】我打算告诉管理政事的地方官。
4.<介>介绍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
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搭配出现。
形式:于+主动者=被动或见/受+于=被动
例1: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欧阳修《伶官传序》)
【解析】祸患常常是由一点一滴极小的错误积累而酿成的,纵使是聪明有才能和英勇果敢的人,也会被某种爱好迷惑而结果陷入困境中。
所溺爱的人或物。
溺,溺爱,沉湎、无节制。
例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解析】我实在是害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王。
句中“王”是欺骗的主动者,“赵”是被骗的一方。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文言虚词所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文言虚词所必修一(一)劝学(荀子)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二)师说(韩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三)赤壁赋(苏轼)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四)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必修二(五)六国论(苏洵)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阿房宫赋(杜牧)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必修三(七)指南录后序(文天祥)缙绅、大夫、土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
经北舰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真贾家庄几为巡檄所.陵迫死,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
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今存其本不忍废。
所.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余谬;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
雪九庙之耻,复高祖之业,所.谓誓不与贼俱生,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亦义也。
嗟夫!若予者,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
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作,(八)五人墓碑记(张溥)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
呜呼,亦盛矣哉!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
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九)烛之武退秦师《左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9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文言文虚词大整理之之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文言文虚词大整理之之..必修一(一)劝学(荀子)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二)师说(韩愈)古之.学者必有师。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三)赤壁赋(苏轼)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
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文言虚词整理
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虚词整理劝学文言虚词1.而⑴连词,表修饰。
吾尝终日而.思矣/吾尝跂而.望矣⑵连词,表转折。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⑶连词,表并列。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蟹六跪而.二螯⑷连诃,表承接。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⑸连词,表递进。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于(1) 介词,从。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 介词,比。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3) 介词,表对象,可以不译。
善假于.物也3.之⑴代词。
青,取之.于蓝(代靛青)/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冰)⑵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⑶助词,的。
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⑷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
不如须臾之.所学4.焉⑴兼词,于之,从这里。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⑵句末语气助词,了。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师说文言虚词1.而(1) 连词,表并列。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小学而.大遗(2) 连词,表转折。
惑而.不从师(3) 连词,表承接。
吾从而.师之/人非生而.知之者 /择师而.教之(4) 连词,表修饰。
则群聚而.笑之(5) 表陈述语气。
如是而.已2.之(1) 助词,的。
古之.学者必有师/彼童子之.师(2)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3)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4) 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
人非生而知之.者(5)代词,他。
作师说以贻之.(6)代词,这,这一类。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郯子之.徒/3.其1(1) 代词,那些。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2 代词,他。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3) 代词,他的。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4)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其.皆出于此乎(5) 副词,表反问语气。
其.可怪也欤4.于(1) 介词,比。
文言文18个虚词“于”的意义和用法大全
⽂⾔⽂18个虚词“于”的意义和⽤法⼤全于【本义】语⽓舒缓的样⼦——语⽓舒展。
【假借义】1.⽤作介词①引进动作⾏为发⽣的时间、处所,可译为“在”“从”“到”。
【成语举例】⽆敌于天下——⽴于不败之地——不安于位——⼀年之际在于春【成语例释】安于⼀隅:隅,⾓落。
安⼼在某⼀个⾓落。
形容苟安⼀⾓,不求进取。
【经典⽂⾔】①乃设九宾礼于庭。
(在)《廉颇蔺相如列传》②缙绅、⼤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③青,取之于蓝,⽽青于蓝。
(前⼀个“于”:从)——齐桓公闻管⼦于鲍叔(《劝学》)④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到)《廉颇蔺相如列传》⑤繁启蕃长于春夏,蓄积收藏于秋冬。
(《荀⼦·天论》)②引进动作⾏为发⽣的⽅向,可译为“向”。
【经典⽂⾔】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壁之战》)②鲁肃闻刘表卒,⾔于孙权⽈(《⾚壁之战》)③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③引进动作⾏为的趋向或所从,可译为“从”“到”。
【经典⽂⾔】青,取之于蓝…… (《荀⼦·劝学》)积于今六⼗岁矣。
(柳宗元《捕蛇者说》)④引进动作⾏为的对象,可译为“对”“对于”“给”等。
【成语例释】取信于民:取得⼈民的信任。
迁怒于⼈:受甲的⽓向⼄发泄或⾃⼰不如意时拿别⼈出⽓。
【经典⽂⾔】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沛公居⼭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司马迁《史记·鸿门宴》)——于其⾝也,则耻师焉。
(韩愈《师说》)——寡⼈之于国也,尽⼼焉⽿矣。
(《孟⼦·寡⼈之于国也》)⑤⽤在形容词之后,表⽰⽐较,可译为“⽐”【成语举例】急于星⽕——冰寒于⽔——重于泰⼭【成语例释】轻于鸿⽑:鸿⽑:⼤雁的⽑。
⽐⼤雁的⽑还轻。
⽐喻毫⽆价值。
哀莫⼤于⼼死:指最可悲哀的事,莫过于悲观绝望,⿇⽊不仁。
【经典⽂⾔】霜叶红于⼆⽉花。
(杜牧《⼭⾏》)苛政猛于虎也。
(柳宗元《捕蛇者说》)⑥引进动作⾏为的主动者,放在动词之后,可译为“被”。
高中语文文言文虚词“于”的用法_
高中语文文言文虚词“于”的用法_在文言文阅读中,同学们要掌握的内容很多。
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文言虚词,文言实词和固定句式。
其中文言虚词尤为让不少学生费神。
为此,语文老师准备挨个为同学们总结文言虚词的用法,希望这些总结可以帮助同学们查漏补缺,及时掌握准确的内容,做好文言文阅读题。
高中文言文阅读中的重要虚词于的用法:(一)文言虚词于用作介词,具体用法如下。
1.虚词于表示在,从,到的意思。
例子:乃设九宾礼于庭:表示在的意思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前一个于表示从的意思。
从径道亡,归璧于赵:表示到的意思2.虚词于表示在方面或者从中的意思。
例子: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
3.虚词于表示由于的意思例子:业精于勤、荒于嬉4.虚词于表示向,对,对于的意思。
例子: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5.虚词于表示被的意思。
例子:君幸于赵王。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6.虚词于表示与,跟,同的意思。
例子: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
7.虚词于表示比的意思。
例子: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二)重点词组【于是】1. 于是相当于于+此,表示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等的意思。
例子: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表示在这时的意思。
②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表示在这种情况下的意思。
③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罅:表示对此的意思。
④于是余有叹焉:表示因此的意思。
⑤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表示从此的意思。
2. 于是用作连词,表示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一样。
例子: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见于】表被动。
例子: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于的用法也就是上面这几种,同学们快看看,哪几种还比较模糊,那就快看看。
更多更详细的文言文阅读中的文言虚词用法。
文言虚词用法:“于”字
文言虚词用法:“于”字一、“于”与名词、代词组成介宾短语跟在动词后作补语,从而组成动补结构。
格式:动词(谓)+于(介)+名词、代词(宾语)例如:介宾短语1、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时间,可译为“在”“到”“从”等。
例如:(1)、因击沛公于坐。
《鸿门宴》(译为“在”)(2)、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
(译为“在”)(3)、能谤讥于市朝。
(《邹忌讽齐王纳谏》译为“在”)(4)、皆朝于齐。
(同上,译为“到”)(5)、虎兕出于柙。
(《季氏将伐颛臾》译为“从”)(6)、畜积收藏于秋冬。
《天论》(引入时间,译为“在”)2、引进动作行为有关的对象。
译为“向”“对”“跟”“与”等。
例如:(1)、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赤壁之战》译为“向”)(2)、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译为“对”)(3)、故燕王欲结于君。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为“跟”)(4)、赵氏求救于齐。
《触詟说赵太后》(引入对象,译为“向”)(5)、少益嗜食,和于身也。
《触詟说赵太后》(引入对象,译为“对于”)3、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
它往往跟在动词后面,译为“被”。
例如:(1)、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2)、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五人墓碑记》)(3)、与其饥死道路,为群兽食,毋宁死于虞人,以俎豆于贵家。
(虞人,猎人。
)(4)、(怀王)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史记屈原列传》4、引入动作行为的起自。
译为“从”(1)、青取之于兰。
《劝学》(于,引入起自,译为“从”)小结:以上1、2、3、4类,介宾短语跟在动词谓语后作补语,翻译时提到谓语前面。
5、引入动作行为的归趋。
译为“从”“到”“给”“在”等。
例如:(1)、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刻舟求剑》“于”引入归趋,译为“到”、“在”)(2)、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寡人之于国也》“于”引入归趋,译为“到”)(3)、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精卫填海》(“于”引入归趋,译为“到”)(4)、赏必加于有功,而刑必断于有罪。
文言虚词于的用法及例句
文言虚词于的用法及例句
以下是 7 条关于“文言虚词于的用法及例句”:
1. 哎呀呀,“于”可以表示在某个时间呀!就像“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这里的“朝发于白帝”不就是说在早上从白帝城出发嘛,你说神奇不神奇!
2. 嘿,“于”还能用来表示在某个地方呢!比如说“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这“于乱世”不就是在乱世中嘛,是不是很容易理解呀!
3. 哇哦,“于”能够表示到某个地方去哟!像“送孟浩然之广陵”就是到广陵去呀,多形象呀!
4. 你瞧啊,“于”表示对于、关于也是很常用的呀!“业精于勤荒于嬉”,可不就是说学业因为勤奋而精通,因为嬉戏而荒废嘛,太有道理啦!
5. 哈哈,“于”在比较的时候也会出现呀!像“苛政猛于虎也”,不就是说苛政比老虎还凶猛嘛,这感觉一下子就出来了!
6. 哎呀呀,“于”表示从哪里也可以呀!比如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就是从蓝草里提取,却比蓝草更青呢,真有意思!
7. 哇塞,“于”表示被也有的哦!就像“不拘于时”,就是不被当时的风气所拘束,你想想是不是这么回事呢!
总之啊,“于”这个虚词的用法可多了去啦,大家一定要好好记住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文言虚词于
必修一
(一)劝学(荀子)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二)师说(韩愈)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其皆出于.此乎?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师不必贤于.弟子。
不拘于.时,学于.余。
(三)赤壁赋(苏轼)
游于.赤壁之下。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
(四)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必修二
(五)六国论(苏洵)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齐人勿附于.秦,
以趋于.亡
其势弱于.秦,
(六)阿房宫赋(杜牧)
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
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
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
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必修三
(七)指南录后序(文天祥)
缙绅、大夫、土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于.是辞相印不拜,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展转四明、天台,以至于.永嘉。
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
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将请罪于.君,君不许;
请罪于.母,母不许。
请罪于.先人之墓,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
修我戈矛,从王于.师,以为前驱,
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作,
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
(八)五人墓碑记(张溥)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
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中丞匿于.溷藩以免。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不能容于.远近,
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
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以老于.户牖之下,
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九)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十)谏太宗十思疏(魏徵)
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十一)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
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
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
设九宾于.廷,
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
会于.西河外渑池
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十二)鸿门宴(司马迁)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良曰:“长于.臣。
”
”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
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啗之。
于.是遂去。
乃令张良留谢。
(十三)秋水(庄子)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
必修四
(十五)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十六)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
(十七)滕王阁序并诗(王勃)
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
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
(十八)秋声赋(欧阳修)
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
天之于.物,春生秋实。
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十九)陈情表(李密)
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鸡栖于.厅。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室西连于.中闺,
某所,而母立于.兹。
其制稍异于.前。
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二十一)报任安书(司马迁)
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
幽于.圜墙之中,
且西伯,伯也,拘于.羑里;
李斯,相也,具于.五刑;
淮阴,王也,受械于.陈;
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囚于.请室;
灌夫受辱于.居室。
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至于.鞭箠之间,
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
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
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
上计轩辕,下至于.兹,
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
今虽欲自雕瑑,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
(二十二)渔父《楚辞》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
何故至于.斯?”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葬于.江鱼之腹中。
(二十三)逍遥游(庄子)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鹏之徙于.南冥也,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
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二十四)兰亭集序(王羲之)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不能喻之于.怀。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