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文言虚词 于
高中苏教版文言虚词整理为
9、为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何为其然也?”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为类。/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数吕师孟叔侄为逆,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经北舰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留北关外,为一卷;/复还京口,为一卷;/自海道至永嘉、来三山,为一卷。
/
呜呼!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所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余僇;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义也;/从王于师,以为前驱,雪九庙之耻,复高祖之业,/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 /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问“谁为哀者?”/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公之逮所由使也。/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中的文言虚词分析与教学建设
二、概念界定
我国古代以文言文作为最基本的书面语形式。根据王力先生《古代汉语》“绪论" 部分和郭锡良先生《古代汉语》“绪论"的说法,本文中的“文言"指“以先秦口语 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圆文言文 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先秦诸子散文、两汉辞赋、史传散文、 唐宋古文、明清散文、古典诗词都属于文言文范围。
第一章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中的文言虚词统计与分析……………..3 第一节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中的文言虚词统计………………..3 一、新课标规定的15个重点文言虚词的统计情况…………………3 二、其他文言虚词的统计情况………………………………..5 第二节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中的文言虚词分析………………..5 一、出现频率分析…………………………………………5 二、义项分析…………………………………………….7
关键词:文言虚词,苏教版,教学建议
Abstract
Abstract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中的文言虚词分析与教学建设的开题报告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中的文言虚词分析与教学
建设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和文化的工具,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历
史文化遗产,拥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文言是中华文化的珍贵组成部分,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需要了解和掌握文言虚词的运用,才能
更好地理解和鉴赏古代文学作品,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和思维能力。然而,由于文言语法复杂,其中包含的虚词用法也相对繁多,对于学生而言,理解和掌握虚词的运用是极其具有挑战性和深奥的,需要借助于系统的教学和训练,才能真正掌握文言语文。
二、研究目的和内容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中的文言虚词进行
分析研究,进而探究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
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运用规律,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分析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中所涉及的文言虚词的类型、词义和用法;
2.深入研究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运用规律,掌握虚词与句子结构和
语义的关系;
3.设计针对文言虚词教学的策略和方法,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实证调查法和教育科学方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其中,文献资料法主要用于文言虚词相关概念和理论的查阅和理解;实证调查法则通过调查实际教学情况和学习效果,从而识别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改进之处;教育科学方法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设计出符合语文课堂的文言虚词教学策略和方法。
四、预期成果和意义
本研究拟达到以下预期成果:
高中语文必修一高考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高中语文必修一高考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高考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上学期间,大家一定没少背过文言文吧?其实,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而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广为流传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高考文言文知识点整理,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通假字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生”,通“性”。天赋资质。)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3、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
4、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5、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乘。)
6、山川相缪。(“缪”通“缭”。连结,盘绕。)
7、梦亦同趣。(“趣”通“趋”。往,赴。)
二、古今异义词
1、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用心,用,因为,心,用心。今义:用功、肯动脑筋。
古之学者必有师。
学者,学习的`人。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学有所长的人。
3、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小学,小的方面学习。今义:对少年儿童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4、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众人,一般人,普通人。今义:许多人。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所以,用来……的。今义:因果关系的连词,表结果。
6、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从而,追随并且……。今义:表目的或者结果的连词。
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不必,不一定。今义:不需要。
8、凌万顷之茫然。
茫然,浩荡渺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9、游于是乎始。
于是,从此。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前一事,后一事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第4专题 考点对接:推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精选教育课件
19
6.标志确认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抓住 这些标志,我们就能迅速地确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了。如判断句的标志“者”“也”“乃”等,被动 句的标志“见”“于”“为所”等,宾语前置的标 志“是”“之”等,其词性和意义是确定的,只要 判断出是哪种标志,就找到了它的用法和意义了。 如“孔明,伊、周之徒也”(《诸葛孔明》),只需
其考查特点为: (1)一般是选择题型,要求“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 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在文言文翻译中,也会落实对文言虚词的考查。
精选教育课件
3
考题印证 (2011·广东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 题目。 东乡罗提督战功,见于《圣武记》者详矣。其智能 亦自可韬,非徒以武力雄一时也。公尝率兵入南山,搜 余贼。村人苦猴群盗食田粮,晨必发火器惊之。公问故, 令获一猴来,剃其毛,画面为大眼诸丑怪状。明晨俟群 猴来,纵之去,皆惊走,后不复至。
精选教育课件
4
官夔州游击,夔关临峡,山水迅急,瞬息千里。 盐枭至则鸣金叫呼,越关以过,.船皆设炮械,两旁 系大竹,弯如弓。他船追及,断系发之,船必覆, 人莫敢撄。公募善泅者,持利锯匿上流水中,俟船 过,附而锯其舵。抵关适断,船不能行,触石破, 尽获之。
精选教育课件
5
罗少亡赖,数行窃,令捕之.杖毙,弃诸野。中夜 而苏,匍匐至一老妪家,周之。乃改行,投身军营,
苏教版课内文言文翻译及考点——五人墓碑记
苏教版课内文言文翻译及考点——五人墓
碑记
【课文全译】
(墓中的)五个人,就是当周蓼洲先生被捕的时候,激于义愤而死于这件事的。到了现在,本郡有声望的士大夫们向有关当局请求,就清理已被废除的魏忠贤生祠旧址来安葬他们;并且在他们的墓门之前竖立碑石,来表彰他们的事迹。啊,也真是盛大隆重的事情呀!
这五人的死,距离现在建墓安葬,时间不过十一个月罢了。在这十一个月当中,大凡富贵人家的子弟,意气豪放、志得意满的人,他们因患病而死,死后埋没不值得称道的人,也太多了;何况乡间没有声名的人呢?唯独这五个人声名光荣显耀,为什么呢?
我还记得周公被捕,是在丁卯年三月十五日。我们社里那些道德品行可以作为读书人的表率的人,替他伸张正义,募集钱财送他起程,哭声震天动地。差役们按着剑柄上前,问:在为谁悲痛?大家不能再忍受了,把他们打倒在地。当时以大中丞职衔作应天府巡抚的是魏忠贤的党羽,周公被捕就是由他主使的;苏州的老百姓正在痛恨他,这时趁着他厉声呵骂的时候,就一齐喊叫着追赶他。这位大中丞藏在厕所里才得以逃脱。不久,他以苏州人民发动暴乱的罪名向朝廷请示,追究这件事,杀了五个人,他们是颜佩韦、杨念如、
马杰、沈阳、周文元,就是现在一起埋葬在墓中的这五个人。
然而,当五个人临刑的时候,神情慷慨自若,呼喊着中丞的名字骂他,谈笑着死去了。砍下的头放在城头上,脸色一点也没改变。有位有名望的人拿出五十两银子,买下五个人的头并用木匣装起来,最终与尸体合到了一起。所以现在墓中是完完整整的五个人。
唉!当魏忠贤作乱的时候,做官的人能够不改变自己志节的,中国之大,能有几个人呢?但这五个人生于民间,从来没受过诗书的教诲,却能被大义所激励,踏上死地也不回头,又是什么缘故呢?况且当时假托的皇帝的诏书纷纷传出,追捕同党的人遍于天下,终于因为我们苏州人民的发愤抗击,使阉党不敢再株连治罪;魏忠贤也迟疑不决,畏惧正义,篡夺帝位的阴谋难于立刻发动,直到当今的皇上即位,(魏忠贤畏罪)吊死在路上,不能不说是这五个人的功劳呀。
浙江省金华市云富高级中学高中苏教版语文必修五 第二专题《陈情表》文言基础知识梳理
《陈情表》文言基础知识梳理
一、文言实词(解释下列句子划线的词语)
(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险衅:指灾难祸患。夙:早。闵凶:忧伤不幸的事。
(2)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见背:离开我,指去世。背,背离、离开。
(3)门衰祚薄,晚有儿息祚:福气,福分。薄:浅薄。息:子。
(4)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茕茕:孤单的样子。孑:孤单。吊:安慰。
(5)寻蒙国恩,除臣洗马寻:不久。除:授予官职。
(6)岂敢盘桓,有所希冀盘桓:徘徊不进的样子。希冀:这里指非分的愿望。
(7)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听:听任。庶:或许。卒:终。
(8臣具以表闻具:详尽。
(9)则刘病日笃笃:病重。
(10)臣之进退,实为狼狈狼狈:形容进退两难。
(11)犹蒙矜育矜:怜悯。
(12)但以刘日薄西山薄:迫近。
(13)更相为命更,交互。
(14)舅夺母志:强行改变。
(15)祖母刘悯臣孤弱:怜悯,爱怜。
(16)躬亲抚养:亲自。
(17)终鲜兄弟:少,没有。
(18)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勉强。
(19)而刘夙婴疾病:缠绕着(被……缠绕)
(20)逮奉圣朝,沐浴清化:逮:及,到。奉:承奉。
(21)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考察后予以推荐。
(22)诏书特下:特地。
(23)拜臣郎中:授予官职。
(24)猥以微贱:谦辞,表示自己的谦卑。
(25)诏书切峻:急切而严厉。
(26)责臣逋慢:逋:拖延,迟延。慢:怠慢。
(27)急于星火:比。(28)欲苟顺私情:姑且。
(29)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俯伏思量。(谦敬之辞)
(30)且臣少仕伪朝:再说。
(31)不矜名节:顾惜。
(32)至微至陋:极其。
(33)过蒙拔擢:提升。
南师附中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整理
苏教版必修二文言文知识整理
一、通假字。
1、暴秦之欲无厌。(同“餍”,满足)
2、当与秦相较。(同“倘”,如果)
3、万几宸翰之宝。(同“机”)
二、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⑴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遇)
⑵义不赂秦。(坚持正义)
⑶以地事秦。(侍奉)
⑷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焚烧/化成焦土)
⑸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自取下策)
⑹未云何龙?(出现云/出现龙)
⑺朝歌夜弦。(唱歌/弹琴)
2、名词作状语。
⑴日割月削。(一天天/一月月)
⑵骊山北构而西折。(向北/向西)
⑶辞楼下殿,辇来于秦。(乘辇车)
⑷朝歌夜弦。(早晨/夜晚)
3、形容词做动词。
⑴不能独完。(保全)
⑵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底)
⑶始速祸焉。(招致)
4、动词做名词
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收藏经营的金玉珍宝)
5、使动用法。
⑴李牧连却之。(使……退却)
6、意动用法。
⑴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以……为鉴)
三、古今异义。
⑴其实百倍。
古:它的实际情况。
今: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表转折意,副词)⑵思厥先祖父。
古:祖辈与父辈。
今:父亲的父亲。
⑶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古:可以凭借。
今:表示可能或能够。
⑷可谓智力孤危。
古:智谋和力量。
今:理解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
⑸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古:旧事,成例。
今: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
⑹至于颠覆。
古: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相当于“以致”、“以至于”。今:①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②表示令提一事。
⑺后秦击赵者再。
古:两次。
今:表示又一次。
⑻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古:指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
苏教版教材文言基础知识整理(综合版)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基础知识整理
(一)实词部分
必修一
1、学不可以已.:停止
2、木直中.绳:合于
3、博学
..乎己:广博的学习,参:检验。省:反省,省察。
..而日参省
4、而绝.江河:横渡
5、君子生.非异也,“性”:天赋,资质。
6、风雨兴焉.:从这里
7、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岂,难道
8、是故无.贵无贱无论
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式)宾前
10、爱其.子自己
11士大夫之族.类
12、君子不齿
..不屑一提
13、郯子之徒
..这些人
14、作《师说》以贻.之。赠送
15、纵.一苇之所如.任凭,往
16、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凭”凭空
17、渺渺兮于怀(句式)主谓倒置
18、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使动
19、正襟危.坐端正
20、而今安在哉(句式)宾前
21、而天地曾不能一瞬
..一眨眼
22、则施施
..而行缓慢行走
23、到则披.草而坐拨开
24、梦亦同趣.“趋”,往,赴
25、缘.染溪,沿着
26、游于是
..乎始从此
27、外与天际.交会
28、故为之文以志.记
必修二
1、非兵.不利兵:兵器
2、子孙视.之不甚惜视:对待
3、较秦之所得其实
..百倍其实:它实际上
4、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完:保全
5、思厥.先祖父
..厥:其祖父:祖辈父辈
6、暴秦之欲无厌.厌:满足
7、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判:分清
8、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与:亲附亲近
9、可谓智力
..孤危智力:智谋力量
10、此言得.之得:适宜得当
11、暴.霜露,斩荆棘暴:暴露“冒着”
12、洎.牧以谗诛洎:等到
13、始速
..祸焉始:才速:招致
14、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再:两次却,使……退却。
苏教版选修语文选修高一选修广东省丰顺县黄金中学高二语文《季氏将伐颛臾》素材
广东省丰顺县黄金中学高二语文《季氏将伐颛臾》素材
一、虚词(请同学们尝试写出下列各虚词的用法和意思)
【于】
1、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
2、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3、虎兕出于柙
4、龟玉毁于椟中
5、固而近于费
6、而谋动于干戈邦内
【之】
且在邦域之中矣
是社稷之臣
夫子欲之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吾恐季孙之忧
而在萧墙之内
【者】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而】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固而近于费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而在萧墙之内也。
二、文言句式(请尝试写出下列文言式)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无乃而是过与
何以伐为。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三、实词(自行整理到积累本或课本。)
1、词类活用
忧: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忧虑祸患
来
安
2、一词多译
夫君子疾夫舍曰。
今夫颛臾。
夫如是。
过
相
3、古今异义
有事
国
家
以为
既来之,则安之
四、课文内容分析预习
1、本课可以分为哪三部分?这三部分中冉有说了哪几句话?
2、孔子是否赞成季氏讨伐颛臾的做法?理由是什么?
3、针对冉有的辩解,孔子是如何反驳的?(两次)
4、孔子的政治主张是什么?
5.孔子说“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那么季孙讨伐颛臾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五.理解下列句子的意思
1、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2、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3、君子疾夫舍曰而必为之辞
4、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六、请从文中找出三个成语
1、 2、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三讲解与例题:第4单元 第19课 秋水(节选)非攻(节选)
19 秋水(节选)非攻(节选)
1.能够自行梳理始、若、国、之、于、则等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能够准确理解这两则寓言故事的内涵,把握其中讲述的道理。
3.学习通过寓言故事、比喻、对比进行说理的手法,并能运用这些手法进行片段习作。
1.连线作者
(1)《秋水(节选)》
庄子(前369?—前286?),名周,战国中期宋人,思想家。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其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其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摒弃一切文化知识。
(2)《非攻(节选)》
墨子(前468?—前376?),名翟。墨子作为先秦墨家的创始人,在中国哲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墨子在上说下教中,言行颇多,但无亲笔著作。今存《墨子》一书中的《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等篇,都是其弟子或再传弟子对他的思想言论的记录。
2.探寻背景
(1)《秋水(节选)》
庄子生活于战国时期,此时农业发展,政治上各诸侯国竞相发展、争霸,而文化上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作为道家学派代表之一的庄周也著书立说,表达自己的思想,宣扬自己的观点。
本文节选自《庄子·外篇》中《秋水》篇的前部分。《秋水》篇是《庄子》中的一个长篇,用篇首的两个字“秋水”作为篇名,与中心思想无关。《秋水》篇主要通过寓言,阐发庄子相对主义的认识论,强调认识事物的复杂性。
(2)《非攻(节选)》
作者墨翟生活的时期,各诸侯圈地为国,不断地进行战争,攻伐掠打,以便巩固自己的统治,大国兼并小国,弱肉强食,百姓遭殃,墨翟的“兼爱”“非攻”思想在当时的战乱时期,不愧是大义之说,实在为仁义之道!
高中必修1语文(苏教版)必背课文与课外阅读课文
必修1语文必背课文与课外阅读课文
1、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2、劝学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译文】
君子说:学习是不能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出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但比水更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火烤得它弯曲成车轮,它的弧度可以符合于圆规。即使再枯干了,也不会挺直,这是用人力烘烤使它弯曲成这样的。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可以使它变直,金属作的刀斧放到磨石上去磨,就会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天天检查自己,就会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5文言文知识点整理(高考复习指导)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5文言文知识点整理(高
考复习指导)
必修一
《劝学》
一、实词
学不可以已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二、虚词
吾尝终日而思矣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用心一也
三、句子翻译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师说》
一、实词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作《师说》以贻之
二、虚词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其皆出于此乎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三、句子翻译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不拘于时,学于余。
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赤壁赋》
一、实词
七月既望
举酒属客
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击空明兮溯流光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杯盘狼籍
不知东方之既白
二、虚词
侣鱼虾而友麋鹿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相与枕藉乎舟中
三、句子翻译
游于赤壁之下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苏教版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梳理(练习)
苏教版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梳理
《劝学》
一、实词
1、学不可以已()
2、金就砺则利()
草创未就()
诸侯各就国()
侯嬴乃谢客就车()
就极刑而无愠色()
3、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4、而致千里()
则两将之头可致于麾下()
致意()
致食客三千()
乃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
5、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6、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7、用心一也()用之所趋异也()
二、虚词
1、于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而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
吾尝跂而望矣()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蟹六跪而二螯()
3、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4、之
青,取之于蓝()
輮使之然也()
不如须臾之所学()
蚓无爪牙之利()
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
三、常见的文言句式翻译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译: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译:
《师说》
一、实词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3、作《师说》以贻之()
二、常用词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圣人之所以为圣()
2、是故无贵无贱()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4、如是而已()
三、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古:求学的人今:有专门学问的人2.句读之不知古:句子停顿的地方今:看字发出声音
3.小学而大遗古:小的方面学习今:小学校
四、虚词
1、而
人非生而知之者()
惑而不从师()
吾从而师之()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苏教版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整理
苏教版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整理
第一篇:苏教版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整理
苏教版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整理
一、通假字。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有:同“又”。暴:同“曝”,晒干。)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同“智”,智慧)
4、君子生非异也。(生:同“性”,天赋,资质。)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教授。)
6、或师焉,或不焉。(不:同“否”。)
7、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同“凭”。)
8、山川相缪。(缪:同“缭”,连结,盘绕。)
9、举匏尊以相属。(尊:同“樽”,酒杯。)
10、自余为僇人。(僇:同“戮”,刑辱。)
1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趣:同“趋”,往,赴。)
二、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泳)
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
3、方其破荆州,下江陵。(攻占)
4、顺流而东。(东进)
5、卧而梦。(做梦)
6、故为之文以志。(写文章)
7、外与天际。(交会)
(二)名词作状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天)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
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向西,向东)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向南)
5、日与其徒上高山。(每天)
6、四望如一(名词用作状语,向四面;数词用作形容词,相同)
(三)形容词作名词。
1、其曲中规。(弯曲的弧度)
2、吾未见其明也。(高明的地方)
3、萦青缭白。(青山,白水)
4、自远而至。(远处)
5、穷山之高而止。(顶点)
(四)形容词做动词。
1、不知东方之既白。(显出白色)
2、穷回溪。(走到尽头)
苏教版高中语文18个文言虚词练习(含答案-经典一目了然)
苏教版高中语文18个文言虚词练习(含答案-经典一目
了然)
文言虚词练习(一)于
一解释句中“于”字的意义和用法①乃设九宾礼于庭。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前一个“于”)③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④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⑤业精于勤、荒于嬉。⑥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⑦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⑧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⑨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⑩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⑴燕王欲结于君。
⑵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⑶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后一个“于”)
二下列加点的“于”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A.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D.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三、判断“于”在文中的意义。
“黄鸟1于飞,差池其羽”,何其美也。然2于吾等,则久别矣。自十年前偶见之,3于今已十载,未睹其姿。今造林还草,生态渐复,黄鸟复见,其鸣之美则倍4于昔。吾乡之美已闻5于四方。世人皆欲老6于吾乡,此乃多人言7于我也,非吾杜撰耳。8于是吾等畅饮抒怀,陶然醉9于是,不亦乐乎?
文言虚词练习(二)与
第1页
一解释句中“与”字的意义和用法
1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2唯求则非邦也与。3蹇叔之子与师。4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5与尔三矢。6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7与嬴而不助五国也。8始而相与,久而相信,卒而相亲。9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10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11一与一,谁能惧我?12吾平生知韩信为人,易与耳。13君之谋过矣,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何故也?14季父不吾与,我起,先取季父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文言虚词于
必修一
(一)劝学(荀子)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二)师说(韩愈)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其皆出于.此乎?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师不必贤于.弟子。
不拘于.时,学于.余。
(三)赤壁赋(苏轼)
游于.赤壁之下。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四)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必修二
(五)六国论(苏洵)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齐人勿附于.秦,
以趋于.亡
其势弱于.秦,
(六)阿房宫赋(杜牧)
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
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
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
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必修三
(七)指南录后序(文天祥)
缙绅、大夫、土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于.是辞相印不拜,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展转四明、天台,以至于.永嘉。
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
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将请罪于.君,君不许;
请罪于.母,母不许。
请罪于.先人之墓,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
修我戈矛,从王于.师,以为前驱,
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作,
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
(八)五人墓碑记(张溥)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
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中丞匿于.溷藩以免。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不能容于.远近,
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
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以老于.户牖之下,
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九)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十)谏太宗十思疏(魏徵)
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十一)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
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
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设九宾于.廷,
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
会于.西河外渑池
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十二)鸿门宴(司马迁)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良曰:“长于.臣。”
”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
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啗之。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
(十三)秋水(庄子)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必修四
(十五)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十六)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十七)滕王阁序并诗(王勃)
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
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
(十八)秋声赋(欧阳修)
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
天之于.物,春生秋实。
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十九)陈情表(李密)
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