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亚里斯多德的戏剧理论

合集下载

戏剧理论

戏剧理论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论
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的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 仿。他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 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的方式借人物的动作表达, 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它借引起恐惧和怜悯来使这种 情感得到陶冶和净化。 悲剧六要素 情节性格思想形象言辞歌曲 悲剧四特征 完整 长度 有机整体 普便 悲剧三成分 突转 发现(顿悟) 苦难 悲剧效果净化说 过强的情感通过眼泪得到宣泄, 过弱的情感通过悲痛得到加强,偏颇的情感趋于正 常,从而产生舒畅的愉悦的快感。
汤义仍戏曲观
浪漫主义美学---音律服从情辞 他高举清的大旗,冲破了一切理性 的禁锢 情与音律发生冲突,应该以情为重 否认音律的凝固性,强调对情辞的依附。音律可以根据情辞发生改 变,主张不固定的音律和情辞 他的主张使他在创作上有一股灵动之气,反对因循守旧和模仿。但 无限制的否定音律也走向另一个极端。戏剧作为一个整体的部分, 各组成部分之间都有一定的关系。因为不同的剧种不同的作家不同 的题材,他们的创作风格会有伸缩和涨落,但他们都有求得平衡的 限度和幅度。不能 因为强调某一因素或者贬低某一因素破坏基本 平衡。一个剧本若不能顺畅的唱出来,只能称文而不是戏。任何优 秀的作品都是便于表演的。 《庙记》1演剧功能论 广阔的反应历史,驰骋空间沟通古今,通过 制造幻想来再现人世;戏剧具有社会教化作用,这种教化可以改造 人的关系和境遇,进而改善社会秩序。
沈景的曲律观
出 考 虑 面 。 , 但 从 全 盘 演 虽 汤 格 步 曲 同 , 严 一 发 出 , 进 对 , 了 出 性 唱 际 演 辞 带 来 代 体 奇 系 人 立 昆
到 循 ,
有 片 际 演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从 实
他 注 重 实 于 情 大 律
格 的 探 讨 。

戏剧鉴赏——戏剧理论

戏剧鉴赏——戏剧理论

人物理论
认定观众是戏剧的必要条件 ,也是戏剧的 本质所在。 他断言 :不管是什么样的戏剧作品,都是为 了给观众看的。“没有观众,就没有戏剧” ,因而,戏剧的一切器官都必须与观众的欣 赏相适应。
3.劳森
劳森,J.H.美国剧作家、戏剧与电影理论 家、社会活动家。由于受马克思主义学说 的影响,又生活在美国劳工运动兴盛和左 翼力量上升的年代,其剧作政治性较强。 20世纪20年代,他的剧作带有较多的表现 主义色彩。
人物理论
他把戏剧的本质归之为“自觉意志在其中 发挥作用的社会性冲突”。 他认为:由于戏剧是处理社会关系的,而 人的自觉意志又必须受社会必然性的制约 ,因而,真正的戏剧性冲突必须是社会性 冲突。这种观念可以一句话来表述:“没 有冲突就没有戏剧。”
4.关汉卿
关汉卿(1219-1301年),元代杂剧奠基人 ,元代戏剧作家,“元曲四大家”之首。晚 号已斋(一说名一斋)、已斋叟。汉族,解 州人(今山西省运城),其籍贯还有大都( 今北京市)人,及祁州(今河北省安国市) 人等说,与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 元曲四大家”。以杂剧的成就最大,今知有 67部,现存18部,个别作品是否为他所作, 无定论。 最著名的是《窦娥冤》。被誉“曲 圣”。
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 ,直至民国得到空前的繁荣。京剧走遍世 界各地,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艺术文 化的重要媒介。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 及中国。在2010年11月16日,京剧被列入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四大名旦
梅兰芳 程砚秋 尚小云 荀慧生
6.梅兰芳
梅兰芳(1894年10月22日-1961年8月8 日),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出生于 北京,祖籍江苏泰州。中国京剧表演艺 术大师。梅兰芳8岁学戏,9岁拜吴菱仙 为师学青衣,10岁登台。后又求教于秦 稚芬和胡二庚学花旦。1915年4月至1916 年9月,新排演了《宦海潮》《牢狱鸳鸯 》《思凡》等11出戏。

浅谈亚里士多德的戏剧理论[王天华]

浅谈亚里士多德的戏剧理论[王天华]

艺术教育98浅谈亚里士多德的戏剧理论□ 王天华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年)在雅典的学院讲课时,写成了《诗学》这部著作。

《诗学》据说是亚里士多德的讲义,有佚失,现存26章,主要讨论悲剧和史诗。

亚里士多德不仅论述了戏剧的起源,而且第一次给它们下了准确的定义并指出艺术是人类智慧活动的产物,而不是发疯人的作为,是可以控制的,这是为了制造艺术创作的一定的净化,使情节按照这些章法有条不紊地开展,取得戏剧的效果。

他所提出来的悲剧的手法、规律、规则和特点,对欧洲的文艺思想和戏剧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讨论悲剧的时候,亚里士多德首先对它下了一个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模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这个定义涉及到了悲剧模仿的对象、媒介、方式和悲剧的功能等方面的问题。

他又进一步指出:“情节是行动的模仿,性格是品质的决定因素,思想证明论点或讲述真理的话。

”他的主张很明确:悲剧中的人物不是为了表现性格而行动,而在行动的时候附带表现性格。

因此,悲剧的艺术目的在于组织情节(亦即布局)……行动和性格作为戏剧的要素,有着辩证统一的关系。

但是,行动比性格更为重要。

行动是戏剧的基础:“情节为悲的基础,有似悲剧的灵魂。

”这与以性格为主的现代戏剧是不相同的。

在论述悲剧的结构特点时,他认为“最完美的悲剧的结构不应该是简单的,而应是复杂的”。

这种复杂即是通过突转(指行动按我们所说的原则转向相反的方面)与发现(从不知到知的转变)而达到结局的行动。

他在悲剧稍次的结构——即简单的情节与行动中,认定以穿插式为劣。

所谓穿插式的情节,是指“穿插的承接见不出必然的联系……把情节拉得过长,超过了布局的负担,以致各部分的联系也必然被扭断”。

这是对情节统一性的生动叙述。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强调了社会道德在悲剧鉴赏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指出悲剧要“满足我们的道德感”,否则将会成为败笔而“引起反感”。

戏剧理论复习讲义

戏剧理论复习讲义

前言1、戏剧的学科划分2、学习戏剧理论的重要性3、课堂需要做的工作与不能做的事情4、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本课程的主要内容一、戏剧的起源与分类二、戏剧的功能三、戏剧的特性四、戏剧的时空属性及节奏五、戏剧的五个要素六、戏剧剧本写作训练第一章戏剧的起源与分类第一节戏剧的起源一、戏剧源头是:原始巫术(祭祀)仪式,或宗教祭祀活动。

如中国先民们常进行的“八蜡”,“傩”,“雩”等巫术祭祀活动,或者西方的酒神节及其演剧活动,都包含着表演的因子。

因为:(1)表演动作(2)表演者:尸、祝、巫、觋二、我国戏剧的早期形态:歌舞、杂技、游戏活动、简单的装扮等活动如春秋时期的优孟衣冠、汉代的百戏、五代十国时的踏摇娘、唐参军戏。

它们是早期戏剧的原因:(1)有表演者(2)有表演动作(3)有观众三、我国戏剧成熟的时期是:宋元时期,以杂剧为表现样式。

同以前的源头或早期形态相比,宋元杂剧除了具备“表演者”、“观众”、“表演动作”之外,还具有两个特征:(1)它的观演关系分化的非常清楚;(2)它具有明显的“剧”(故事)的特性所以它是成熟的戏剧(戏曲)第二节戏剧的分类二、分类的方法与类别(1)根据舞台呈现形式、即其所综合的艺术门类分为:话剧、歌剧、舞剧、木偶剧(2)根据戏剧内容的三要素分为:情节剧、性格剧、观念剧(3)根据题材不同分类分为:历史剧、现代剧;农村戏、都市戏等1、话剧(含诗剧):(1)综合性:表演艺术+ 语言艺术。

(2)主体结构,是由人体表演与语言为主组成的。

(3)地位:戏剧艺术最主要门类。

(4)名称由来:新剧(文明戏)——话剧;1928年洪深、田汉等提出。

(5)特殊之处:话剧是戏剧种类中“文学性”最强的2、歌剧:(1)综合性:表演艺术+ 音乐艺术(2)话剧与歌剧的不同:话剧以说话为主,而歌剧以歌唱为主。

说话与歌唱的区别就在于夸张、变形的程度不同3、舞剧:综合性:表演艺术+ 舞蹈艺术舞剧演员,不仅口中既无说,也无唱,连形体动作也发生了夸张、变形。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迄今前世纪末叶一切美学概念的根据。

仅就在悲剧理论上的而言,亚里士多德的美学观念迄今为止仍然影响深远。

亚里士多德认为,“诗的起源大概有两个原因,每个原因都伏根于人类的天性。

首先摹仿就是人的一种自然倾向,从小孩时就显出。

人之所以不同于其它动物,就在于人在有生命的东西之中是最善于摹仿的。

一开始学习,就通过摹仿。

每个人都天然地从摹仿出来的东西得到快感。

这一点可以从这样一种经验事实得到证明:事物本身原来是我们看到就起痛感,在经过忠实描绘之后,在艺术作品中却可以使我们看到就起快感,例如最讨人嫌的动物和死尸的形象。

原因就在于学习能使人得到最大的快感,这不仅对于哲学家是如此,对于一般人也是如此,尽管一般人在这方面的能力是比较薄弱些。

因此人们看到逼肖原物的形象而感到欣喜,就由于在看的时候,他们同时也在学习,在领会事物的意义,例如指着所描写的人说:“那就是某某人。

”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见过原人和原物,他看到这种形象所得到的快感就不是由于摹仿,而是由于处理技巧,着色以及类似的原因。

因为不仅模仿出于人类天性,和谐与节奏的感觉也是如此,诗的音律也是一种节奏。

人们从这种天生比制定出发,经过逐步练习,逐步进展,就会终于由他们原来的“顺口溜”发展成为诗歌。

”总之,亚里士多德认为唯一的产生是由于回忆可以使原产生快感。

摹仿出来的东西如果建筑节奏与和谐,也就能产生快感。

亚里士多德认为,在最完美的悲剧,经济结构不应该是简单直觉地而应该是复杂曲折的;并且他总摹仿的行动必须是能引起爱莲和恐惧的棗这是悲剧摹仿的特征。

因此有三种情节结构应该避免。

1,不应让一个好人由福转祸;2,也不应让一个坏人由祸转福。

因为第一种结构不能引起哀怜和恐惧,只能引起反感;第二种结构是最不合悲剧性质,悲剧应具的条件它丝毫没有,它既不能满足我们的道德感,又不能引起哀怜和恐惧;3,悲剧的情节结构也不应该是一个穷凶极恶的人由福落到祸,因为这虽然能满足我们的道德感,决不能引起哀怜和恐惧棗不应遭殃而遭殃,才能引起哀怜;遭殃的人和我们自己类似,才能引起恐惧;所以这第三种情节及不是可哀怜的,也不是可恐惧的。

亚里士多德的戏剧理论

亚里士多德的戏剧理论

亚里士多德的戏剧理论
(1)悲剧的含义
提出了戏剧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悲剧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总结了悲剧的六种基本元素:情节、性格、言词、思想、形象(扮相)与歌曲。

其中,言词和歌曲是摹仿的媒介,形象是摹仿的方式,情节、性格和思想是摹仿的对象,最重要的是情节,因为它是悲剧的基础与灵魂,性格则占第二位。

(2)悲剧的布局——“情节的整一性”
他提出“情节的整一性”原则,“突转”和“发现”是情节的成分,是悲剧冲突的集中表现;情节又可分为“结”和“解”,是戏剧冲突的形成、发现、激化和解决。

所谓“突转”是指要安排一些行动,是主人公突然由顺境急转为逆境;所谓“发现”是指让行动揭示主人公由顺境转为逆境的潜在的秘密的原因,这样才能使观众惊奇,形成怜悯与恐惧的心理,达到悲剧的效果。

(3)悲剧冲突的本质——“过失说”
悲剧冲突的本质是好人犯了错误,这就是“过失说”。

悲剧人物有四要素:“善良”、“相称”、“逼真”、“一贯”。

其过失,或因判断不明,或因道德选择。

(4)悲剧的作用——“卡塔西斯说”(“陶冶说”)
“无知”和“不自制”构成了“失误”的根源。

观众由此自然而然地产生对“明智”和“自制”的迫切的追求之情,这样就实现了“净化”或“陶冶”的伦理目标。

“陶冶”正是要充分发挥艺术快感对于人的好的有益的一面,即帮助观众养成适度的怜悯与恐惧之情,通过艺术快感获得知识,使悲剧有益于道德教化,启发人和教育人。

西方戏剧史概论

西方戏剧史概论

2、喜剧 古希腊喜剧大半是政治讽刺剧和社会讽刺剧,产 生于言论比较自由的民主政治繁荣时期。这一时 期的喜剧具有较强的批判性,尤其擅长讽刺当权 人物。这时的喜剧被称为“旧喜剧”。公元前5世 纪雅典曾产生过三大喜剧诗人,分别是克拉提诺 斯、欧波利斯和阿里斯托芬,只有阿里斯托芬有 作品传世。
喜剧诗人——阿里斯托芬 阿里斯托芬的喜 剧尖锐、深刻, 俗称旧喜剧,属 政治讽刺剧,触 及了重大的社会 政治问题。
心理戏剧的鼻祖——欧里庇德斯
欧里庇得斯对戏剧的发展 贡献巨大。首先,他扩大 了戏剧的题材,关心女性、 家庭、伦理,反映现实生 活,关心人本身。其次, 他坚持写实手法,以“现 实中本来的样子”来塑造 人物。更重要的是,他注 重心理描写,被誉为“心 理戏剧鼻祖”,开创了后 来戏剧心理线索和情节线 索二者结合的模式。作品 出现大众化的趋势
文艺复兴—“神的戏剧”到“人的戏剧”
产生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发源地在意大利,戏剧在西班牙和英国取 得巨大成绩 形式上是“复古”,因为它复兴了古希腊 罗马戏剧那些被中世纪阻断了的戏剧精神; 内容上则是创新,因为它完全否定和超越 了中世纪戏剧那种非人的、反人的宗教迷 信思想,重建了戏剧舞台上“人的世界”。
三大戏剧文化体系
古希腊、罗马的古典戏剧(悲剧&喜剧)
印度梵剧 中国传统戏曲 P.S前三种戏剧和日本的能剧并为四大戏剧 样式.
戏剧的基本要素
演员和表演艺术—核心要素
观众的因素,观演关系—戏剧的基本关系和基本矛 盾 剧本因素(意味着表演一个故事)戏剧的特定情境 剧场与导演艺术:艺术空间,自觉的艺术
悲剧和喜剧的比较
悲剧
喜剧
起源
酒神颂歌
狂欢歌舞、滑稽戏
发展
形成于公元前六世纪 繁荣于公元前五世纪 忒斯庇斯是第一个将颂歌 转化为悲剧的诗人 (1)取材于神话和传说; (2)有鲜明的政治倾向 和丰富的内容; (3)有固定的结构。

戏剧概论

戏剧概论

戏剧概论第一讲“戏剧”总论一、所谓“戏剧”:本质与特征1、戏剧的本质亚里士多德《诗学》:人类生活中的三类科学:认识、实践、创造。

艺术:包括工艺和技术型制作,属于创造性科学。

其中,又可划分出“摹仿的艺术”。

摹仿的艺术:具有再现现实生活的功能,即摹仿“人的行动、生活和幸福”,并且,艺术所摹仿的现实生活是真实的,而不是虚幻的。

摹仿的艺术——摹仿的媒介:画家和雕塑家“用颜色和姿态来制造形象,摹仿许多事物”,演员、歌唱家、朗诵者“则用声音来摹仿”,史诗“只用语言来摹仿”,而戏剧则“兼用上述各种媒介,即节奏、歌曲和‘韵文’”,“交替着使用”。

摹仿的对象:各种艺术在表现人物时具有不同选择性,即便在戏剧内部,悲剧和喜剧的摹仿对象也不一样。

摹仿的方式:史诗“时而用叙述法,时而叫人物出场”,抒情诗“始终不变,用自己的口吻来叙述”,而戏剧则要求演员“用动作来摹仿”。

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定义: 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感情得到净化。

萨赛:戏剧艺术是普遍的或局部的、永恒或暂时的约定俗成的东西的整体,人靠这些东西的帮助,在舞台上表现人类生活,给观众一种真实的幻觉。

马修斯和汉密尔顿《戏剧论》:戏剧,乃是演员在舞台上以客观的动作,以感情的而不是理智的力量,当众表演的一场人与人的意志冲突。

综合说——王国维:必合言语、动作、歌唱,以演一故事,而后戏剧之意义始全。

瓦格纳:主张将歌、舞、诗这三种在戏剧起源之初就包括在内的要素再度结合在同一戏剧里,“三T主义”。

河竹登志夫:戏剧是一种凭借人的形体、即在“演员、剧本、观众、剧场”这“四次元”的世界实现戏剧性,通过视觉和听觉来感染人的能动艺术。

张庚、郭汉城《中国戏曲通论》:从戏剧的整体特征来看,舞台行动是它的本质属性。

或者说,戏剧的本质是行动性,戏剧是行动的艺术。

古希腊戏剧理论

古希腊戏剧理论

古希腊戏剧理论:亚里斯多德的《诗学》古罗马戏剧理论:贺拉斯的《诗艺》古典主义戏剧理论:布瓦洛的《诗的艺术》(或译《诗艺》浪漫主义戏剧理论:莱辛的《汉堡剧评》现实主义戏剧理论:狄德罗的《演员的茅盾》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戏剧理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布莱希特体系、阿尔托体系第一章回到原点与原典:《诗学》的意义体系亚里士多德在吕克昂学园向他的学生们讲述他对于古希腊戏剧的思考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已相继去世,伟大的悲剧时代结束了。

哲学家们成为古希腊文化的主角,开始反思古希腊戏剧的意义。

《诗学》是那个时代戏剧理论的集大成者,也是整个西方戏剧理论史的奠基之作。

有人说,一部西方哲学史就是柏拉图哲学和对柏拉图哲学的解释,我们也可以这样说,一部西方戏剧理论史,就是《诗学》以及对诗学的解释。

研究西方戏剧理论史,必须回到原点,从《诗学》开始。

而从《诗学》开始,又必须回到原典《诗学》本身。

历史上有关《诗学》的注疏解析汗牛充栋,人们往往忽视《诗学》,仅从教材式的诗学解释来理解《诗学》的思想。

回到原典,要求我们条分缕析解诂《诗学》文本,发现其中原初的创造性思想。

研究《诗学》,首先面对的是一个文本的粗糙与可能的散佚的问题。

《诗学》可能是亚里士多德的讲稿,出于亚里士多德本人之手,并保留了课堂讲授的随意性;也可能出自学生之手,是学生对亚里士多德课堂讲述的笔记。

而且,不管是讲稿还是笔记,都存在后世散佚的问题。

其中最明显的是喜剧部分的缺失。

众所周知,《诗学》第六章提到“用六音步格摹仿的诗和喜剧,我们以后再谈”,而《诗学》中并没有他许诺的这部分,或许亚里士多德还专门写过论喜剧的著作,但我们今天也看不到。

其它细节的缺失还有,在此不一一列举。

然而,《诗学》文本的粗糙和可能散佚,并不影响我们从中辨析出一套完整的戏剧理论,尤其是悲剧理论。

我们在前人卷帙浩繁的研究著作基础上解读《诗学》,最重要的是把握其整体性意义。

这里所谓的整体性把握,既是一种研究方向,又是一种研究方法,它包含三层意思:亚里士多德著作与思想的整体性、《诗学》自身理论体系的整体性、《诗学》中悲剧理论的整体性。

亚里士多德对戏剧的定义

亚里士多德对戏剧的定义

亚里士多德对戏剧的定义在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诗学》中,他对戏剧的定义和探讨引发了后人无数的讨论和思考。

亚里士多德认为,戏剧是一种模仿,通过表演、对话和情节展开,来展现人类生活中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和情感体验。

在他看来,戏剧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活动,更是一种哲学思考和道德教化的工具。

亚里士多德对戏剧的定义主要包括戏剧的三个要素,即情节、人物和语言。

他认为,戏剧的情节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具有起承转合的结构,引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情感共鸣。

而人物则是戏剧的灵魂,通过他们的言行举止来展示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至于语言,亚里士多德认为是戏剧的表现形式,通过对话来展现人物之间的冲突、情感和思想。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戏剧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引发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通过观看戏剧,人们可以在虚构的世界中体验情感、审视道德、思考人生。

戏剧不仅仅是娱乐,更是一种通过艺术形式来探讨人类生活和道德的工具。

亚里士多德认为,戏剧的目的在于达到“净化”的效果,即通过观看戏剧来体验并理解人性的悲剧和喜剧,从而使自己更加理智和成熟。

然而,亚里士多德对戏剧的定义也面临着一些争议和挑战。

一些批评者认为,亚里士多德的戏剧理论过于理想化和抽象,忽略了戏剧本身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现实中的戏剧作品往往包含了多种元素,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起承转合结构,也可能包含实验性的语言和叙事形式。

此外,亚里士多德的戏剧理论也受到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古希腊时期的戏剧形式和审美标准与现代社会有着巨大的差异,使得亚里士多德的定义在现代世界中可能会失去一部分适用性。

然而,尽管如此,亚里士多德对戏剧的思考和探讨依然具有启发性和参考价值,对于理解戏剧的本质和意义有着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亚里士多德对戏剧的定义是一种深刻的思考和探讨,不仅仅是对古希腊戏剧的总结和归纳,更是对人类文化和艺术的理解和探索。

戏剧作为一种古老而又永恒的艺术形式,通过不同的时代和文化背景的演绎和再创作,展现出了不同的魅力和意义。

戏剧篇

戏剧篇

戏剧篇第一章,概述1. 戏剧指由古希腊人创造和在西方形成悠久传统,并于20世纪传入中国,由演员按照逼真的审美观念,在舞台上以说话和扮演人物故事表现人类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

2. “话剧”在20C20年代末由戏剧家洪深定名,以示与依靠唱、念、做、打手段注重对生活进行程式化表现的中国戏曲相区别。

3. 戏剧的特点:1)演员与观众共处于剧场这样一个是在的物理空间。

2)演员以动作,包括言语、表情、肢体动作等手段,扮演人物角色的生活故事,观演之间及观众与观众之间形成了活生生的情感交流关系。

3)没有动作就没有戏剧,动作是戏剧的本质,戏剧是通过演员的舞台表演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现实生活。

4. 戏剧具有审美功能、娱乐功能、交流功能、教育功能。

5. 原始戏剧起源于宗教和战争歌舞及劳动歌舞。

原始戏剧首先具有“娱神”的实用功能,是用“戏剧”表演的方式侍奉神,表示对神的尊敬。

第二章,戏剧的特性1.戏剧的特性包括戏剧动作、戏剧冲突、戏剧情景。

2.动作是戏剧的本质,分为形体动作和非形体动作,连停顿也是一种动作。

3.戏剧冲突分外部冲突和内部冲突两种,外部冲突指人与人、人与自然环境的冲突,内部冲突是指内心自我冲突。

4.戏剧情境是对戏剧中矛盾的人物关系及其作用的一种概括性描述。

第三章,戏剧的审美特征1. 戏剧的审美特征有剧场性、假定性、戏剧性、综合性。

2. 剧场性是指由舞台和观众席共同构成的观演空间,它构成了戏剧赖以存在的观演交流关系,这种交流关系对戏剧的审美表现形成了一种制约,这个制约尤其体现在戏剧的叙事规律上。

3. 假定性由戏剧的剧场性特点所决定。

4. 戏剧是一种时空、视听综合艺术。

5. 戏剧艺术的中心是演员的表演。

6.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指出戏剧的本质是通过运用动作来模仿人类的生活。

7. 20c 60年代波兰戏剧家格洛托夫斯基创立了“贫困戏剧”学派。

第四章,戏剧的体裁与戏剧创作的基本技巧1.体裁指戏剧的不同的风格类型。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讨论过戏剧体裁包括悲剧和戏剧两种。

戏剧艺术原理----戏剧理论

戏剧艺术原理----戏剧理论

戏剧艺术原理----戏剧理论第一篇:戏剧艺术原理----戏剧理论第一章戏剧的发生戏剧的源头:原始巫术仪式从巫术仪式中生发出来的原始戏剧就是戏剧的远源;而晚近的民间的以娱人为主的娱乐表演则构成了戏剧的近源。

第二章东西方戏剧的历史传统古希腊罗马:三位悲剧诗人埃斯库罗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被恩格斯称为古希腊的“悲剧之父”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被亚里士多德尊为“希腊悲剧的典范”欧里庇得斯《美狄亚》阿里斯托芬《鸟》被恩格斯称为古希腊“喜剧之父”英国的文艺复兴戏剧在16世纪后期蓬勃发展并达到高峰,开创了西方自古希腊戏剧以来的有一个光辉灿烂的戏剧时代。

莎士比亚早期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法国古典主义戏剧的代表人物:(各自的创作情况)悲剧家:高乃伊《贺拉斯》《西拿》《波利耶克特》拉辛《昂德马克》《费德尔》喜剧家:莫里哀《可笑的女才子》《达尔杜弗》(《伪君子》)《吝啬鬼》(《悭吝人》)启蒙主义的戏剧最早产生在英国英国的浪漫主义戏剧主要体现在拜伦和雪莱两大浪漫诗人的创作中在创作方面,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戏剧的代表作家是小仲马《茶花女》批判现实主义最为著名的戏剧家:挪威的易普生。

易普生作为现实主义戏剧的代表性人物,曾被誉为是欧洲近代社会问题剧的始祖,他甚至被誉为“现代戏剧之父”俄国戏剧较早就形成了一种批判、讽刺现实的传统。

果戈理是世界著名的讽刺喜剧家中国戏曲逐渐形成一种集诗、歌、舞为一体的综合性的戏剧形态样式;艺术形态上与印度梵剧相接近,是写意形的戏剧样式,歌舞并重,以程式化的表演为舞台基本手段。

东西方戏剧的差异:东方戏剧大多是合歌舞以演故事,而西方的戏剧却出现了以对话、动作为主的话剧形态、以舞蹈为主的舞剧形态以及以声腔音乐为主的歌剧形态。

第三章戏剧的形态与要素舞剧三种主要形态样式。

①总体性或高度综合性,即保持着歌、舞、诗三位一体、浑然不分的上古“总体艺术”的特色,而且有着很强的吸附功能,随时自如地把其他各种艺术因素融汇进自己的演出体制之中。

(完整word版)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

(完整word版)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

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西方科学之父,他的《诗学》是西方第一部较为完整的美学,文论专著。

在《诗学》中,他对悲剧首次进行了全面论述,在批判地继承古希腊悲剧理论和柏拉图的理论基础上对戏剧理论进行了创新,对后世悲剧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为“悲剧"下了一个定义:“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

它的媒介是通过‘装饰'的语言,以不同的形式分别被用于剧的不同部分,它的摹仿方式是借助人们的行动,而不是叙述,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

”同时,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的六个成分:情节、性格、思想、言语、唱段和戏景,其中,“情节是悲剧的根本,用形象的话来说,是悲剧的灵魂。

性格的重要性占第二位.”而这六个成分中,事件的合理安排是悲剧中第一位的,也是最重要的。

完整的活动具有开端,中间,结尾。

一部悲剧是由部分构成的整体,其组成部分不仅要排列有序,而且必须具备量度。

这一系列或出于必然,或出于或然而继随发生的事件中,人物由逆境转入顺境,再由顺境转入逆境,这一长度即是比较合适的界限.同时,亚里士多德还提出:作为对一种行动摹仿的情节,它必须摹仿单一的和完整的行动。

组成情节的事件必须严密布局,以至于如果搬动或删除其中的任一成分,整体将会松散和崩溃,也就是悲剧的情节应达到整一.这就是悲剧论的情节整一律。

例如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哈姆莱特》,戏剧中人物哈姆莱特性格的理解,而其情节是整一的、一目了然的。

从我国早期将其译作《王子复仇记》,我们就不难看出戏剧讲述了王子哈姆莱特报杀父之仇的故事。

故事情节看似简单,并充分贯彻了亚里士多德的事件要合理安排的理念。

然而细细读来,我们会发现在这一大的整体脉络之下,还有一条与之相平行的隐形的复仇脉络与之相呼应。

这一隐形脉络进一步帮助体现了作品所要歌颂的主题。

对于情节的取材也是非常重要的,亚里士多德认为:“最好的悲剧都取材于少数几个家族的故事。

亚里士多德的戏剧理论

亚里士多德的戏剧理论

亚里士多德的戏剧理论引言戏剧的产生反映了人们在审美领域一种共同的综合性的需要。

因此人们对戏剧的认识,也即是对自己这种需要的认识,是人类自我认识的一个组成部分。

注:其实对任何艺术样式的认识,都是如此。

人类创造了这些艺术样式如歌舞、音乐、绘画、诗等。

是因为一些方面的需要,而研究他们,也就是研究人们(包括个体与整体人类)在这些方面的需要,以便更好的完善与服务于人类自身,这也就是自我认识的过程。

早期的戏剧理论侧重于人们对这门艺术的总体感受,侧重于它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区别和联系。

人们对任何生疏事物的初次把握,一般总是从该事物明显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大纲粗目上着手,尔后才能慢慢洞幽察微。

戏剧在大纲粗目上与其他艺术样式的区别,正是戏剧的基本特征所在,因此,往往越是早期的戏剧理论,越能集中地触及戏剧的基本特征问题,尽管它们的结论未必正确。

正如人类发展的童年时代的艺术作品有着后世作品所不可企及的永恒魅力一样,处于童年时代的戏剧理论也长久地闪耀着朴实的光彩,它们的经典性和单纯性,也往往是后世许多洋洋大作所不可替代的。

注:《美的历程》提到的西周的青铜器也是如此。

神秘狞厉的青铜器荡漾着一种不可复现和不可企及的童年气派的美丽,后世的夸耀威吓因为没有青铜艺术这种历史必然的命运力量与人类早期的童年气质,只显得空虚可笑。

亚里士多德碧玺石特把酒神庆典搬到雅典城内,几经衍化,发展成戏剧。

他本人对戏剧的贡献,乍看带有很大的偶然性,但戏剧在全民性庆典的背景下,在城邦经济的土壤上充分发展的事实,则具有必然的性质。

注:李泽厚提到如果没有毛泽东,就不会有文化大革命,但文化大革命能够如火如荼的进行,则具有必然的性质,二战中如果那个年轻人不开那一枪,可能二战不会发生,但二战发生的如此激烈,又有必然的因素在内。

悲剧的特性亚里士多德认为戏剧的主要社会效果是净化和陶冶感情,悲剧通过怜悯和恐惧然后净化这种感情。

怜悯是由一个人遭受了不应遭受的厄运而引起的,恐惧是因为遭受厄运的这个人和我们相似而引起的。

亚里士多德对戏剧的定义

亚里士多德对戏剧的定义

亚里士多德对戏剧的定义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对于戏剧艺术有着独特的见解和定义。

他认为戏剧是一种模仿的艺术形式,通过戏剧表演,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人类的行为和情感。

亚里士多德对戏剧的定义主要包括两个关键要素:模仿和认知。

首先,他指出戏剧是一种模仿,即通过演员的表演来模拟和再现人物的言行举止。

这种模仿不仅限于个体,还包括对于整个行动和情节的再现。

亚里士多德认为,戏剧的模仿可以激起人们的共鸣,使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角色的情感和冲突。

其次,亚里士多德认为戏剧应该是一种认知的过程。

他认为观众通过对戏剧的观看,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人类的行为和决策,从而达到启迪和教育的效果。

他将戏剧视为一种引导人们思考和体验人类经验的手段,使观众能够在戏剧中感受到现实世界的真实性。

亚里士多德进一步将戏剧分为悲剧和喜剧两种类型。

他认为悲剧是对于高尚和伟大人物遭遇悲惨命运的模仿,通过表现他们的悲苦和矛盾,让观众得到净化和宣泄。

而喜剧则是对于庸常和滑稽人物生活的模仿,通过幽默和笑料使观众获得轻松和愉快的心情。

总结来说,亚里士多德将戏剧定义为一种模仿的艺术形式,旨在通过模拟人类行为和情感,使观众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人类的本质。

他认为戏剧不仅可以带来审美的享受,还可以拓宽人们的思维和认知。

亚里士多德的戏剧理论对后世的戏剧创作和表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戏剧理论

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戏剧理论

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戏剧理论论戏剧的基本特征亚里士多德在论述戏剧的基本特征,并为戏剧下定义时,显示了他立论精深的高度和精妙的角度:先把制作科学和思辨科学以及实践科学区分开来,然后根据是否运用“摹仿”来把严格意义上的艺术和制作科学的其他门类区别开来,最后再根据摹仿中采用的媒介、摹仿的对象、使用的摹仿方式,将戏剧和其他艺术门类分别开来。

这样,亚氏给戏剧下定义的过程就是逐级定性的过程,从大范畴内的区分再到小范畴内的区分,最终揭示出戏剧的基本特征。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人类在办三件大事:认识、实践、创造,由此产生三类科学:即理论或思辨科学、实践科学和制作科学。

理论科学(物理学、数学、形而上学等)是属于认识范畴的,是真正自足的科学。

实践科学(政治、伦理学等)包含行动的目的,但他们不直接指导具体的生产和制作活动。

诗(可以理解为广义的艺术)属于制作科学或技艺的范畴,制作科学的任务是制造,其目的体现在制作活动以外的产品上。

制作科学是一个包括工艺和技术性制作(例如鞋匠做鞋)在内的大概念,因此亚里士多德便进而在其间划分出一个被称之为“摹仿的艺术”的较小范畴。

亚里士多德的所谓“摹仿的艺术”,是指具有美学价值的严格意义上的艺术,如史诗、绘画、音乐、悲剧、喜剧、狄苏朗勃斯(一种祭祀酒神的庆典歌舞)等等(《诗学》第一章)。

所谓“摹仿”,指的是艺术再现现实生活的功能,即摹仿“人的行动和生活”(《诗学》第六章)。

接着,亚氏再根据媒介、对象、方式三点,将戏剧和其他艺术门类区分开来。

关于媒介,他说“有人用色彩和形态摹仿”(画家、雕塑家),“另一些人借助声音来摹仿”(歌唱家、吟诵者),有的只用节奏(舞蹈)、史诗“仅用语言摹仿”,而戏剧则“兼用上述各种媒介,即节奏、唱段和格律文”。

关于摹仿的对象,他指出了各种艺术在表现人物时的不同选择性(比一般人好的人,比一般人差的人,一般普通人),即便在戏剧内部,悲剧和喜剧的摹仿对象也不一样,“喜剧倾向于表现比今天的人差的人,悲剧则倾向于表现比今天的人好的人”。

试运用亚里士多德“悲剧六要素”理论分析曹禺戏剧《雷雨》。[教材]

试运用亚里士多德“悲剧六要素”理论分析曹禺戏剧《雷雨》。[教材]

以亚里士多德“悲剧六要素”理论解析戏剧《雷雨》[摘要]著名的戏剧家曹禺的代表作《雷雨》通过周、鲁两个家庭千丝万缕的情感纠葛和血缘关系,剖析了社会和历史的种种弊端,展现出命运对人的无情捉弄。

《雷雨》现代戏剧的代表,它借鉴西方戏剧的创作方法和理念。

而对西方戏剧进行最经典诠释的莫过于亚里士多德的文艺理论著作《诗学》,其中关于“悲剧六要素”理论的阐述对后世的戏剧创作影响深远。

《雷雨》在情节的安排,人物语言的设计,人物形象的塑造等方面都成功地借鉴了“悲剧六要素”理论。

[关键词]雷雨;亚里士多德;诗学;悲剧六要素;西方创作悲剧的历史已历经几千年之久了,从古希腊经典悲剧《俄狄浦斯王》到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等等。

而中国的传统戏剧和西方戏剧有很大的差异,五四运动之后,中国文化界多方面西化,曹禺正是将中国文化背景与西方戏剧创作理念相结合,《雷雨》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给悲剧下的定义是:“悲剧是对于一个完整、严肃、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1] 《雷雨》完全符合这一定义,它展现出一幕人生的大悲剧,命运的无情捉弄贯穿整部作品,所有的人都无法逃出它的手掌,有罪的、无辜的人们都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一起毁灭。

使观众观看之后产生对剧中人物强烈的同情怜悯之情,也对这样的极端事件没有发生在自己身上感到庆幸,庆幸之余又会产生后怕和恐惧。

亚里士多德又进一步阐释:“整部悲剧艺术的成分必然是六个——即情节、“性格”、言词、“思想”、“形象”与歌曲。

” [1]情节是戏剧的灵魂,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它的重要性甚至超过思想,排在首位。

《雷雨》的戏剧情节安排跌宕起伏,戏剧冲突紧张激烈,这么多的事件,人物之间复杂的情感和命运纠葛,家族、身世秘密的揭露,都发生在二十四小时之内,两个地点之中。

此外,《雷雨》中对人物性格的塑造也相当成功,专制、伪善的封建家长周朴园;被束缚自由而极端渴望爱情的周繁漪;热情、单纯的受新思想影响的进步青年周冲;后悔着过去所犯下的罪孽却又不自知地犯下更大罪孽的周萍。

第一章 亚里斯多德的戏剧理论

第一章 亚里斯多德的戏剧理论

戏剧理论史稿/余秋雨第一章亚里斯多德的戏剧理论第一节古希腊戏剧概貌位于地中海东北部的希腊,是欧洲文化的摇篮,欧洲戏剧的发源地。

十分强调地理、气候因素的法国文化史家泰纳曾这样描写希腊:“碧蓝的爱琴海中,星罗棋布的云石岛屿非常美丽,岛上琉琉落落有些神圣的树林,扁柏,月桂,棕梠,青绿的草坪,小石遍地的山丘上长着零星的葡萄藤,园中长着美丽的果子,山坳里和山坡上种着一些谷物;但供养眼睛、娱乐感官的东西多,给人吃饱肚子,满足肉体要求的东西少”;“没有酷热使人消沉和懒惰,也没有严寒使人僵硬迟钝”。

(《艺术哲学》)不管这些因素究竟起了多大的作用,灿烂的古希腊文明确实在这么一个可爱的环境中萌发出来了。

据本世纪初古史专家的考据,早在公元前三千到前二千纪,古希腊所属的克里特岛及迈锡尼等地就已产生过克里特—迈锡尼文化。

如果说,这种文化的真相大多已被漫长的历史所消蚀,那么,到了公元前十二世纪希腊进入辉煌的荷马时代之后,希腊人民所创造的文化奇迹就至今光色犹存了。

色泽绚丽的希腊神话、气魄雄浑的荷马史诗、情深意挚的萨福琴歌、智睿深邃的伊索寓言,将长久地闪耀着超越历史的艺术光亮。

任何一种文艺形态的产生都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和社会的印痕。

古希腊的神话和史诗产生于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在这一过渡时期的后期,阶级分化所造成的个人境遇和感情的独特性,逐渐替代了氏族社会的集体观念,于是就产生了上层贵族所爱好的琴歌和下层平民所爱好的寓言。

公元前六世纪末,氏族制度已彻底消泯,希腊社会在一场民主改革运动中建立了奴隶主民主制。

这种民主制使人们在思想感情上逐渐结束了追怀渺茫的往昔或沉溺于纯粹的私情的精神状态,冲淡了对史诗和琴歌的深切迷恋,使大家投身到作为民主制重要标志的无数次轰轰烈烈的全民性庆典上来。

公元前五六〇年,僭主庇西士特拉妥把农村庆典的一种——酒神祭典搬到雅典城内,几经衍化,终于发展成戏剧。

庇西士特拉妥为戏剧的产生所做的贡献,乍看带有很大的偶然性。

03第一章古希腊罗马文论亚里士多德2

03第一章古希腊罗马文论亚里士多德2

“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 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 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 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 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 感得到陶冶。”
“道德方面的美德没有一种是由于自然而产 生的”;
“道德方面的美德乃是习惯的结果”;
“在美德方面,我们由于首先运用才获得 它们”; —— 《尼各马可伦理学》
政治上,他主张城邦国家应由具有适度财 产的中等奴隶主来统治,因为这个阶级 “人数很多”,可以成为贫富两个敌对阶 级的“仲裁者”。
悲剧引起的恐惧与怜悯是一种求知的快 感,它可以强化心灵,“把人引到最高尚 的方向”。艺术快感的性质还有坏的一面, 它也可以强化心灵,“把人引到最淫荡最 自私的情欲”。
在悲剧定义中,亚里斯多德强调悲剧应当“借 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引起 怜悯与恐惧之情,这是悲剧独特的快感,它使人 们的思想感情得到陶冶,产生好的影响和作用。
“陶冶”,原文是“卡塔西斯”(Katharsis)。
作为中等贵族奴隶主的思想代表,亚里斯 多德极力寻求缓和奴隶与奴隶主的矛盾, 消除社会上的动荡与混乱,稳定奴隶制国 家的途径。
悲剧的卡塔西斯的实质,就是悲剧引起的 怜悯与恐惧的快感,使观众理解悲剧人物 遭受厄运的根源,认识到悲剧人物的“过 失”所必然要带来的严重后果,帮助观众 养成中允平和的“适度”的激情和行动, 以利于希腊奴隶制国家“乱中求治”。这 个艺术观点有鲜明的社会历史内容,是亚 里斯多德所代表的中等奴隶主贵族阶级的 政治观、伦理观在艺术思想上的曲折反映。
所以一个善良的人因犯了过失而陷入厄运, 但灾祸不是罪有应得,就会引起怜悯之情。
一方面他要祸不完全由自取,他认为“不 应遭殃而遭殃才能引起怜悯”,另一方面 他又要求祸有几分自取,悲剧主角的遭殃 不是由于罪恶而是由于某种过失或弱点, 所以在道德品质和正义上并不是好到极点, 也就是说和我们类似,这样才能引起观众 的同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戏剧理论史稿/余秋雨第一章亚里斯多德的戏剧理论第一节古希腊戏剧概貌位于地中海东北部的希腊,是欧洲文化的摇篮,欧洲戏剧的发源地。

十分强调地理、气候因素的法国文化史家泰纳曾这样描写希腊:“碧蓝的爱琴海中,星罗棋布的云石岛屿非常美丽,岛上琉琉落落有些神圣的树林,扁柏,月桂,棕梠,青绿的草坪,小石遍地的山丘上长着零星的葡萄藤,园中长着美丽的果子,山坳里和山坡上种着一些谷物;但供养眼睛、娱乐感官的东西多,给人吃饱肚子,满足肉体要求的东西少”;“没有酷热使人消沉和懒惰,也没有严寒使人僵硬迟钝”。

(《艺术哲学》)不管这些因素究竟起了多大的作用,灿烂的古希腊文明确实在这么一个可爱的环境中萌发出来了。

据本世纪初古史专家的考据,早在公元前三千到前二千纪,古希腊所属的克里特岛及迈锡尼等地就已产生过克里特—迈锡尼文化。

如果说,这种文化的真相大多已被漫长的历史所消蚀,那么,到了公元前十二世纪希腊进入辉煌的荷马时代之后,希腊人民所创造的文化奇迹就至今光色犹存了。

色泽绚丽的希腊神话、气魄雄浑的荷马史诗、情深意挚的萨福琴歌、智睿深邃的伊索寓言,将长久地闪耀着超越历史的艺术光亮。

任何一种文艺形态的产生都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和社会的印痕。

古希腊的神话和史诗产生于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在这一过渡时期的后期,阶级分化所造成的个人境遇和感情的独特性,逐渐替代了氏族社会的集体观念,于是就产生了上层贵族所爱好的琴歌和下层平民所爱好的寓言。

公元前六世纪末,氏族制度已彻底消泯,希腊社会在一场民主改革运动中建立了奴隶主民主制。

这种民主制使人们在思想感情上逐渐结束了追怀渺茫的往昔或沉溺于纯粹的私情的精神状态,冲淡了对史诗和琴歌的深切迷恋,使大家投身到作为民主制重要标志的无数次轰轰烈烈的全民性庆典上来。

公元前五六〇年,僭主庇西士特拉妥把农村庆典的一种——酒神祭典搬到雅典城内,几经衍化,终于发展成戏剧。

庇西士特拉妥为戏剧的产生所做的贡献,乍看带有很大的偶然性。

但是,戏剧在全民性庆典的背景下,在城邦经济的土壤上充分发展起来的事实,则具有必然的性质。

作为一种需要很多人协同参与的活动,戏剧一开始就与较民主的制度、较自由的社会气氛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庇西士特拉妥把祀祝酒神的歌舞表演引入雅典之后不久,大约在公元前五三四年,雅典人忒斯庇斯在歌舞表演中采用了第一个演员。

这个演员轮流扮演几个人,还与合唱队对话。

正是他,第一个登上了戏剧表演的舞台,为歌舞向戏剧的转化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第二个演员的出现,应归功于名播遐迩的古希腊戏剧大师埃斯库罗斯(公元前525一前456)。

有了两个演员,正式的对话才有可能,戏剧冲突才能展开,戏剧动作才有稳定的依附,质言之,真正的戏剧才得以构成。

埃斯库罗斯还在剧本创作、演出道具改良等方面取得了出色的成就。

因此,希腊悲剧的历史,欧洲戏剧的历史,严格说来,是从埃斯库罗斯的脚下开始的。

继埃斯库罗斯之后,另一位戏剧大师索福克勒斯(公元前496?一前406)又把演员增加至三个。

希腊戏剧刚刚破土而出就遇到了十分适合于成长茂盛的客观条件。

奴隶主民主制的政治领袖们十分重视戏剧活动的宣传教育效能,在所谓雅典的黄金时代,执政者伯里克理斯不仅大力建造宏伟的露天剧场,甚至还向人们发放“观剧津贴”,使贫穷的公民也能看到戏。

对希腊戏剧的发展起着最大的催发作用的,是戏剧节中的戏剧比赛活动。

戏剧节每年三次,年初一次,春季一次,年底一次;戏剧比赛由政府出资,组织得十分出色。

据记载,在戏剧节的日子里,雅典城的大多数公民,甚至包括儿童、奴隶、囚犯在内都去看戏。

他们更换了衣服,头戴花冠,带了足够的食物进场。

在连续演出的过程中,他们的情绪随着戏的优劣而强烈波动,或叫好,或懈怠,或起哄。

初生的戏剧,每时每刻都接受着数万计热情而苛刻的观众的评验。

正是在雅典宏大的露天剧场无数次万众一声的喝彩之中,三大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公元前480—前406)站立起来,走进人类的文化史册。

古希腊喜剧的起源与悲剧大体相似,与酒神庆典有不可分割的血缘,又从民间滑稽形式的演出中吸取过营养,发展得比悲剧晚一些。

雅典正式上演喜剧是在公元前四八七年。

希腊喜剧比希腊悲剧更多地取材于现实生活,大多是政治讽刺剧和社会讽刺剧,现实性较强,是言论比较自由的民主政治的产物。

古希腊最著名的喜剧作家是阿里斯托芬(公元前446一前385)。

古希腊戏剧的演出场所设在露天,观众席位于周围斜坡,天然的山坡常被用来作为这种剧场的基础。

被观众席作半环形包围的是一个中心圆场,圆场的一部分是一块较高的平台,这就是表演的舞台。

布景比较简单,根据半环形观众席的需要,采用的是空间设计而不是平面设计。

在演出中,一个舞台通常被分割成好几个剧情地点来使用。

由于观众多达万数以上,为了增强演出的鲜明性,演员着厚底高靴,扩大体型,头戴面具,嗓音宏亮,动怍缓慢而富于节奏,在整个演出过程中都借助于合唱队的配合。

希腊戏剧在创作过程中一度没有十分明确的分工,而是兼编、导、演数任于一身。

例如埃斯库罗斯就总是自导自演自己的剧本,既是一位谙熟舞台技术的出色导演,又是一位成功的演员;索福克勒斯也因扮演自己的悲剧而备受人们称赞。

在埃斯库罗斯去世七十余年、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去世二十余年、阿里斯托芬去世一年之后,伟大的理论家亚里斯多德出生在斯塔吉拉城。

这位象地中海一般渊博的哲人将逐一检验并总结前人的全部文化成就,而古希腊戏剧,已在他之前度过了人才辈出的繁荣时期,已将最杰出的作品相当完整地呈现在他眼前。

他有可能通过系统的考察作出全面而深刻的总结了。

第二节亚里斯多德生平亚里斯多德(公元前384一前322)出生在马其顿斯塔吉拉城的一个医学世家。

亚里斯多德从小对自然科学有浓厚兴趣,十七岁被送到雅典柏拉图学园求学,后任该校讲师,公元前三四七年柏拉图去世后,他离开雅典来到小亚细亚的爱索斯,在那里办学并结婚。

公元前三四三年受邀于马其顿王腓力二世,任王子亚历山大的教师。

马其顿原是一个比较落后的山国,自公元前五世纪加入希腊诸国的贸易圈,日渐强盛,并明显地表现出扩张的渴求。

而这位邀请亚里斯多德的腓力二世,更是一个很有一点魄力的改革君主,他特意邀请著名学者辅导儿子这一措施,也大有深意在焉。

亚里斯多德在离佩拉王宫很远的一座小城中一个叫做米耶查学园的地方教着腓力的儿子亚历山大,这个学生,后来成了驰骋欧、亚,建立疆域辽阔的亚历山大帝国的著名霸主。

后代的研究者们,很难从二千年前那个幽僻宁静的米耶查学园里获取太多的信息,来判断伟大的学者曾给著名的霸主灌输了什么知识,而只能把亚里斯多德的政治学说与亚历山大的所作所为进行比较,结果所得出的结论也是五花八门。

但是,无论亚历山大这个学生是多么自信执拗,在亚里斯多德任教之初毕竟只有十三、四岁,教师既享盛名,更兼父命如山,因此不可能不受到深刻的影响。

亚历山大可以违背老师的观点,却吮汲了老师的智慧。

罗素说“这两个伟大人物的接触似乎是毫无结果的”,这未免武断了一点。

公元前三三六年,腓力在女儿的婚宴上被人刺死,二十岁的亚历山大即位。

亚里斯多德已在此前好几年结束了对亚历山大的教育,曾在故乡从事过一段时间的科学研究,于公元前三三五年回雅典创办吕克昂学园,投学者甚多。

这位年近五十的博学师长经常与学生边散步、边交谈,深邃的学理,每每在轻松逍遥之中使学生从容领悟,因此人们又喜欢称吕克昂学园发端的亚里斯多德学派为“逍遥派”。

也就在吕克昂学园,亚里斯多德写下了许多传之后世的著名著作。

此时,亚历山大正在不知疲倦地率师征战,马蹄已踏到印度河流域。

他对自已的老师未曾全然忘怀,曾发给亚里斯多德丰厚的生活、研究费用,据传还曾下令,让人们把发见的新奇生物都送亚里斯多德以供研究。

但是,公元前三二三年,这位雄心勃勃的君主正打算进攻阿拉伯的时候,竟染疟疾而死,年方三十三岁。

他的死亡使雅典城内原来被他扑灭的反马其顿党很快余烬复燃。

学生亚历山大的亡灵既已被千夫所指,老师亚里斯多德的处境也就有点困胜了。

要从一个写了这么多书、讲了这么多话的学者身上找一点由头加以迫害,十分容易。

清醒的亚里斯多德退居优卑亚岛,不久去世。

亚里斯多德的研究领域,广泛地铺展到逻辑学、哲学、心理学、物理学、动物学、植物学、生理学、医学、历史学、政治学、文艺理论等各个门类,真的到了“无学不窥”的地步,而且凡有涉足,每多建树,他在好几个方面的学说,即便在千百年后还不能从根本上予以替代。

他无疑是古代人类智能天域中一颗分外耀眼的明星。

他的《诗学》,是历史上第一篇自成体系的美学论文,是其后二千余年中许多美学概念的基本根据所在。

亚里斯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和朋友,又是柏拉图思想的有力批判者。

这件事,对亚里斯多德说来不是十分轻松的,但毕竟真理控制了他。

他在批判柏拉图的一个学说时曾说过这么一段感人至深的话:讨论这个学说使我们感到一种不愉快,因为主张这个学说的人是我们的朋友。

但是我们既是热爱智慧的人,为了维护真理,即便推翻我们自己的主张也是应当的。

朋友和真理既然都是我们心爱的东西,我们就不得不爱真理而胜于爱朋友了。

(《伦理学》)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抉择。

于是,柏拉图维护神权、维护贵族奴隶主统治的唯心主义,到了作为中层奴隶主代表的亚里斯多德手中就变成了对客观世界比较冷静的思考和分析。

柏拉图对于民主势力盛炽、贵族势力衰颓的社会现实心怀抵触,寄情于冥想中的“理想国”,并由此浸染到哲学、美学观,致使他漠视客观事物的具体性,追慕抽象“理念”。

在他看来,一座具体的房屋,一朵具体的鲜花,都不是完全的,都有不美的因素掺杂其间;只有一般的、空洞的所谓“房屋”、“鲜花”的理念,才有绝对纯粹的意义;而世间一切美的事物则都是摹仿“美的理念”制造出来的摹本,是“美”这个概念的影子。

亚里斯多德对老师的这种意见很不以为然,他说,“我们不能同意这种说法,似乎除了个别的房屋之外还有什么一般的房屋”。

日常生活中的美丰富多彩、有生有灭,假设出一个永恒不变的“美的理念”来,只能遁向虚幻。

亚里斯多德的这个不以为然,摇撼了他的老师和朋友安身立命的理论基石,一个判然不同的美学结构由此而生:柏拉图把现实世界看作理念世界的摹本,而艺术又是现实世界的摹本,因此艺术变成了“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

亚里斯多德既然已否定了那个至高无上的理念世界,于是只承认一个摹仿,就是艺术对于现实世界的摹仿,此其一;既然亚里斯多德认为现实世界不是什么“摹本”和“影子”,而是真实的,于是摹仿现实世界的艺术也应具有客观真实性,此其二;既然亚里斯多德认为把现实世界和理念世界分割开来是没有意义的,“理”存于“事”中,于是也便承认现实世界所固有的“理”即普遍性和必然性,进而要求艺术在摹仿现实世界时也不能只是抄袭表面现象,此其三;既然亚里斯多德承认艺术摹仿对象具有内在必然性,于是就要求摹仿形式即艺术表现的有机整体性,以求内容和形式的吻合,此其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