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夫曼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主要内容及评价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解读
《⽇常⽣活中的⾃我呈现》解读关于作者欧⽂·⼽夫曼(1922年6⽉11⽇~1982年11⽉19⽇),⼆⼗世纪最具影响⼒的美国社会学家,拟剧论的创⽴者。
早年毕业于多伦多⼤学,后来在芝加哥⼤学拿到博⼠学位,并先后执教于加州⼤学伯克利分校和宾⼣法尼亚⼤学。
⼽夫曼曾任第73届美国社会学会主席,获得过美国⼼理学会颁发的“库利-⽶德奖”。
1956年出版的英国⼤⽂豪莎⼠⽐亚的⼀句话来概括。
在莎翁著名的喜剧《皆⼤欢喜》⾥,主⼈公杰奎斯公爵有这样⼀句独⽩,他说“世界是⼀个⼤舞台,所有的男男⼥⼥都不过是些演员,他们都有下场的时候,也都有上场的时候,⼀个⼈在⼀⽣中要扮演好多的⾓⾊。
”是⼽夫曼出版的第⼀本,也是最有名的著作。
这是第⼀本把⼈类的⾯对⾯互动作为社会学研究主题的书。
在这本书⾥,⼽夫曼运⽤戏剧类⽐的⽅法描绘⼈与⼈之间的社会交往,这些论述奠定了⼽夫曼戏剧理论,也称“拟剧论”的基础。
《⽇常⽣活中的⾃我呈现》曾获1961年美国社会学会颁发的年度图书奖——麦基弗奖,并且在上个世纪末被国际社会学会评选为⼆⼗世纪最重要的⼗本社会学著作之⼀。
主要作品:《⽇常⽣活中的⾃我呈现》(1956)、《避难所》(1961)、《邂逅》(1961)、《公共场所⾏为》(1963)、《污名》(1963)、《互动仪式》(1967)、《框架分析》(1974)、《交谈⽅式》(1981)等。
核⼼内容本期⾳频中,我们将围绕三个主要问题,给你详细解读这本书的核⼼内容:第⼀个问题,为什么说戏剧的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常⽣活;第⼆个问题,在⽇常⽣活的戏剧舞台上,演员们是如何进⾏表演的;第三个问题,当⽇常表演陷⼊尴尬、危机或者濒临崩溃时,演员和剧组有哪些补救措施。
今天为你解读的是⼀本社会学领域的经典作品,书名叫做《⽇常⽣活中的⾃我呈现》,它的作者是欧⽂·⼽夫曼。
这本书曾经获得过1961年美国社会学会颁发的年度图书奖——麦基弗奖,并且在上个世纪末被国际社会学会评选为⼆⼗世纪最重要的⼗本社会学著作之⼀。
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可以从戈 夫曼的理论中得到启示。比如, 当我们与他人交往时,我们应该 意识到我们是在表演自己,并试 图控制他人的反应。同时,我们 也要意识到他人也在表演自己, 并试图控制我们的反应。因此, 我们需要学会有效地解读他人的 符号和行为,以便更好地理解他 们的想法和感受
此外,戈夫曼的理论也可以帮助 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行为和感 受。我们可能会问自己:我为什 么会这样说?我为什么会这样做? 这背后的动机是什么?通过深入 反思我们的行为和感受,我们可 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角色和剧本, 并找到更有效的方式来传达我们 希望别人看到的样子
在戈夫曼的理论中,个体在社会交往中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角色,而是通过复 杂的自我呈现过程来塑造和维护自己的形象。他认为,每个人都像是一个演员, 在社会舞台上表演自己的人生,而这个表演的核心就是自我呈现
为了更好地理解戈夫曼的自我呈现理论,我们可以从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欧文戈夫曼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1 符号与沟通
欧文戈夫曼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01
总之,欧文·戈夫曼的自我呈现 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 角来理解日常生活以及我们如何 在其中塑造和维护自己的形象
02
通过深入研究和反思我们的行为 和感受,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 己和他人的表演,从而在社会交 往中更加自信和有效地表达自己
-
感谢您的欣赏
汇报人:XXXX
欧文戈夫曼 日常 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欧文戈夫曼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目录
欧文戈夫曼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在众多的社会学家中,欧文·戈夫曼以其开创性的"自我呈现"理论而闻名于世。他的观点 为理解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构建和维护自己的形象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戈夫曼的学术生 涯始于他对社会互动的深入研究,他关注个体在社会中的表现以及他们如何通过符号和行 为来传达自己的形象
日常生活的自我呈现读书笔记
日常生活的自我呈现读书笔记读了戈夫曼的,真的就像打开了一扇观察生活的新窗户,让我看到了那些平常被我们忽视的小细节背后的大奥秘。
这本书里提到的“前台”和“后台”的概念,太有趣了。
就好比一场戏剧啊,我们在别人面前的表现就是前台表演。
我就想起我那朋友小李,他在公司里总是西装革履,说话彬彬有礼。
有一次我们几个好朋友一起出去吃饭,刚到饭店他就接了个公司电话。
那态度,恭敬得不得了,一口一个“您”,声音都比平时低沉稳重许多。
这就是典型的前台表现啊。
可等他挂了电话,一屁股坐下,就开始大声嚷嚷着点菜,还跟我们开起各种粗俗的玩笑。
这时候他就从“前台”转到“后台”了。
我就想啊,我们每个人是不是都像小李这样,有这样两个截然不同的状态呢?再说说印象管理。
这就像是我们给自己打造的一个招牌。
我有个邻居张阿姨,她特别注重自己的形象。
每次出门必定精心打扮,头发一丝不乱,衣服搭配得也特别讲究。
她走在小区里,总是带着温和的笑容,跟人打招呼也是轻声细语的。
她就像是在精心雕琢自己的“印象招牌”。
可我就纳闷了,她在家是不是也这样呢?有一回我去她家送东西,发现她穿着宽松的家居服,头发随便扎着,正对着电视大声地跟剧情吵架呢。
我就明白了,原来在“后台”,她也是个有血有肉、会放松会宣泄的普通人。
那我们这么精心地进行印象管理是为了啥呢?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可?还是为了满足自己内心的某种虚荣感呢?书中还提到了“剧班”的概念。
我觉得这个就像一个小团队,大家一起配合着完成一场表演。
就像我们的家庭,有时候就是一个剧班。
我记得有一次家里来了亲戚,我爸妈就开始各种展示我们家的幸福和谐。
我爸一个劲儿地夸我妈做饭好吃,我妈就笑着谦虚。
我呢,也得配合着表现出乖乖听话的样子。
其实啊,我们平时也会有小摩擦小矛盾。
可在亲戚面前,我们就成了一个和谐的剧班,一起表演着家庭美满的戏码。
这难道不是很奇妙吗?就像一群演员,各自有着自己的角色,为了一个共同的表演目的而努力。
还有啊,关于互动中的“误传”。
读书笔记——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这本书以戏剧类比人生。
人就像是生活舞台上的演员,虽然他在舞台上扮演多种角色,但是在每一个特定的场景下他只扮演特定的角色。
在一个特定的场景下,演员一方面会努力管理自己的印象,根据需要尽量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场景的实际和满足他人对自身角色的期望,另一方面,他会通过符号来识别别人的印象。
作者从戏剧中引申出前台,通道,后台,剧班和观众等概念。
前台是个体在有意无意期间使用的标准类型的表达装备,是一种制度化的存在。
通道连接前台和后台,是演员进行角色过渡的地区。
后台则是演员们进行准备的地方,一般不轻易示人。
剧班是与参与者相同角色的聚合体,它的总体目标是维持其表演所建立的情景定义。
观众就是与演员保持距离并通过符号来识别演员的人。
下面,我将利用戈夫曼的戏剧理论,拿生活中最常发生的情节做一个简单的分析比如,当我进入教室时,我开始扮演学生的角色,教室则是我的前台,我的同学们是剧班。
在我脑海中的好学生的印象是,认真听讲,安分守纪,做笔记。
老师在这里我将他看成我的观众,我的表演是面向他的。
我通过整洁的服装,书包等道具展示我扮演一个学生的角色,我要时刻努力表现出理想化的客我。
表演开始后,端正的坐姿,认真凝视老师的眼神,不时记录笔记的姿态是一种符号,老师通过这些符号来识别我是一个认真的学生。
而剧班也同样要遵守课堂纪律,维持课堂秩序,使表演能顺利的进行。
后台是宿舍,通道是教室到宿舍的路。
当我离开教室时我这一场景的表演结束了,回到宿舍后,我会和我的剧班讨论这堂课的内容包括老师,会对下一次演出进行简单谋划,进行放松和休息,并不再维持上课时的姿态,表现出自发性的主我。
戈夫曼除了将戏剧与生活相融外,还提出了十分有意义的印象管理艺术。
演员和剧班通过误导性表演,神秘化表演和补救表演等来掩饰真实,吸引观众和维持秩序。
在《社会学概论新修》中的社会角色一章的内容中与《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有很多切合的地方。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读后感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读后感《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是一本由美国心理学家戈夫曼所著的著作,书中详细地探讨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通过言语、行为、服饰等方式来呈现自我。
这本书让我对自我呈现这一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自己的日常行为有了更多的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会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呈现自己。
比如,我们会选择不同的服饰来展现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我们会用不同的语言和声调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态度,我们会通过不同的行为来展现自己的性格和个性。
这些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经意间展现自己的方式,而这些方式又会受到社会文化、环境和他人的影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开始更加关注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我发现自己在不同的场合会有不同的表现,比如在工作场合我会表现得更加严肃和专业,而在家庭聚会上我会表现得更加轻松和随意。
我开始思考自己的自我呈现是否真实和一致,是否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是否能够真实地展现自己。
除了关注自己的自我呈现,我还开始更加关注他人的自我呈现。
我发现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会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呈现自己,而这些方式又会给人留下不同的印象。
有些人可能会通过言语和行为来展现自己的自信和魅力,而有些人可能会通过服饰和外表来展现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通过观察他人的自我呈现,我开始更加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也更加意识到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通过阅读《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我对自我呈现这一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自己的日常行为有了更多的思考。
我意识到自我呈现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过程,它不仅与个人的性格和个性有关,也与社会文化和环境有关,它不仅影响着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也影响着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
因此,我会更加关注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也会更加理解和尊重他人的自我呈现。
希望通过不断地思考和实践,我能够更真实地展现自己,也能够更好地与他人交流和互动。
人际互动中的戏剧理论解读《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人际互动中的戏剧理论解读《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通过戏剧理论的角度,深入解读欧文·戈夫曼的《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戈夫曼,作为社会学家和符号互动论的代表人物,他的理论对于理解人际互动中的自我呈现和角色扮演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首先概述戈夫曼的主要观点,然后探讨其理论如何与戏剧理论相结合,进一步揭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通过“舞台表演”来塑造和呈现自我。
戈夫曼的理论主要基于他对人们如何在社会互动中管理自己印象的深入研究。
他提出的“前台”和“后台”概念,以及“印象管理”和“角色扮演”等理论,为我们理解人际互动中的自我呈现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戈夫曼认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就像演员在舞台上一样,都在进行一种自我呈现的表演。
我们精心策划并控制自己在他人面前的形象,以达到特定的社会目标。
戏剧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这种表演的框架。
在戏剧中,演员通过台词、动作、服装和道具等手段来塑造角色,展现特定的情感和态度。
同样,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通过语言、行为、服饰和社交技巧等手段来塑造我们的自我形象。
我们不断调整自己的表演策略,以适应不同的社会环境和互动对象。
通过戏剧理论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戈夫曼的《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的核心观点。
这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人际互动中的复杂性和动态性,也有助于我们提高自我认知和社交技能,更好地应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二、戏剧理论与人际互动人际互动是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构成了我们日常生活的基础。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通过语言、行为、情感等多种方式与他人进行交流,从而建立、维持或改变彼此之间的关系。
这种互动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交换,更是一种复杂的社会行为,涉及到认知、情感、动机等多个层面。
而戏剧理论,作为一种深入解析人类行为的理论框架,为我们理解人际互动提供了新的视角。
戏剧理论起源于20世纪初的社会学领域,它认为人类行为可以被看作是一种舞台上的表演。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读书报告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读书报告前言作者与版本这篇读书报告的书目《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是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版本。
译者是黄爱华和冯钢。
作者欧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与米德、布鲁默等同属符号互动论的代表人物。
创立了拟剧理论(戏剧理论),也就是本书的主要内容。
或者说这本书本身就是戈夫曼对拟剧理论研究的一篇报告。
此理论也被广泛认为是戈夫曼对社会学理论作出的最为杰出的贡献。
章节结构的梳理本书的主要内容在冯钢1988年的译序、序言和引言之后就进入了正文。
其中序言和引言是对后面正文部分的抽象概括。
正文部分分为七章,题目分别为:表演、剧班、区域与区域行为、不协调角色、角色外的沟通、印象管理艺术和结束语。
如果要划分其层次,无疑可以有不同的划分标准。
这里我认为,一到五章都可以算作是对戏剧理论的原理分析,偏向认识论的内容,解析了日常生活中自我呈现的过程的本质。
第六章“印象管理艺术”则更倾向于阐释表演者的正确表演方式,即类似于方法论。
第七章则是作者本人自己对全书理论的总结。
内容概述译序:译序部分为译者冯钢对《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的个人的观点和看法。
其中包含了对这本书的写作背景的考察和介绍。
在写这部著作的时候,欧文·戈夫曼用了一年时间到设得兰群岛的一个小岛上搜集资料。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社会学的研究热点转向了社会互动过程及其对个体和社会影响的微观研究。
最为典型的就是芝加哥社会心理学派的“形象互动论”。
形象互动论学派也是当今社会学的四大学派之一。
研究的基本单位是社会交往过程中的个人。
符号的运用是人类适应社会和社会能正常进行互动的重要基础。
我们最为熟悉的符号是语言,而语言又不是唯一。
人们进行社会互动的基础并不是行为和语言本身,而是对这些符号的理解。
每个人的“角色扮演”既是对符号的理解也是运用。
各司其角是社会得以正常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而运作的保障。
角色扮演中,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是被事先设定的。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读后感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读后感戈夫曼把生活比作一个大舞台,这可太有趣了。
以前我从来没这么想过,但是仔细一琢磨,还真是这么回事儿。
咱们每个人在生活里都像是个演员,每天根据不同的场景、不同的观众,换上不同的“戏服”,说着不同的“台词”。
比如说,在工作的时候,我们可能就是那个认真负责、积极向上的“职场人”形象。
穿着得体的衣服,说话也是客客气气、规规矩矩的,就像在演一部职场剧。
可回到家呢,在家人面前就可能变得更放松、更随意,甚至有点邋遢,这就像是从正剧切换到了家庭喜剧。
书里讲到的“印象管理”这个概念也特别有意思。
这就好比是我们在舞台上的时候,得时刻注意自己的形象,怎么站、怎么坐、说什么话,都是为了给观众留下一个我们想要的印象。
就像女生出门约会前,又是化妆又是挑衣服的,就是想在对象面前呈现出自己最漂亮、最迷人的一面,这就是一种印象管理啊。
而且这种管理还不是一次性的,是贯穿在整个“表演”过程中的。
要是在约会的时候不小心出了个小糗,可能还得赶紧想办法补救,把这个小失误给圆过去,好让自己的整体印象不被破坏。
这本书也让我有点小“郁闷”。
因为意识到自己一直在“表演”之后,就会觉得生活好像有点不真实了。
有时候我就会想,我跟朋友相处的时候,有多少是真实的自己,又有多少是为了迎合对方或者符合这个社交场景而表现出来的呢?感觉好像大家都戴着面具在生活,这种感觉有点怪怪的。
但是再往深里想,这好像也是生活的一种必然。
毕竟我们生活在社会这个大群体里,要是完全按照自己的性子来,不管不顾的,可能就会到处碰壁。
还有啊,书里提到的“前台”和“后台”的区别也让我印象深刻。
前台就是我们表演的地方,大家都能看到;后台就是我们准备、休息、放松的地方,只有自己或者很亲近的人能进去。
这就像餐厅的厨房和餐厅大堂一样。
大堂里的服务员们都得面带微笑、动作麻利地服务顾客,那是他们的前台表演。
而厨房呢,就是他们的后台,在那里他们可以放松一下,不用时刻保持那种完美的形象。
社会是舞台人人皆演员读戈夫曼《自我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
社会是舞台人人皆演员读戈夫曼《自我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戈夫曼在其著作《自我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中所提出的观点,即社会是一个大舞台,人人都是这个舞台上的演员。
通过深入分析戈夫曼的理论,我们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互动的本质,还能够对自我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有更深刻的认识。
戈夫曼的理论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社会和人际关系,还为我们揭示了自我如何在社会舞台上展现自我、塑造自我和追求自我认同的过程。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戈夫曼的理论出发,探讨社会舞台上的角色扮演、印象管理以及自我认同等问题,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互动的视角。
二、戈夫曼的理论框架在戈夫曼的理论框架中,社会被视为一个大型的舞台,每个人都是这个舞台上的演员,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进行角色扮演和互动。
戈夫曼认为,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会运用各种策略和技巧来展示自己的形象,以获取他人的认同和尊重。
这种表演不仅仅是表面的、肤浅的,而是深入到个体的内心世界和人格特质。
戈夫曼强调,人们在社交场合中的行为往往是有意识的、经过精心策划的。
他们会根据不同的情境和交往对象,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和表达方式,以达到最佳的表现效果。
这种表演行为不仅受到个体内在动机和目标的驱动,也受到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的制约。
在戈夫曼的理论中,个体的自我概念是在社会交往中不断构建的。
个体通过不断地观察和反思自己在社交场合中的表现,以及他人的反馈和评价,来调整和修正自己的行为和态度。
这种自我概念不仅是个体对自身形象和角色的认知,也是个体在社会交往中的身份认同和归属感的重要来源。
戈夫曼的理论框架为我们理解个体在社会交往中的行为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通过深入剖析个体在社交场合中的表演行为和自我构建过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个体的内心世界和人格特质,以及社会交往的本质和规律。
这也为我们提供了反思和改进自己在社交场合中的表现的机会,以更好地适应和融入社会。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读书笔记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读书笔记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探讨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表达我们的自身价值。
作者以真实的实例和洞察力深刻描述了自我呈现的重要性,并且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建议,让我们更加自信地表现出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现代社会,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许多人都想要更好地表现自己,获得更多的认可。
尽管有很多艰难险阻,但是正确的自我呈现仍然是走向成功的重要一步。
书中指出,大多数时候,我们的表达都是具有个性的,而不只是简单的自私的追求。
自我呈现其实也是一种变现,我们要展示出自己的实力,把自己的优点表现出来,这样才能获得他人的认可和支持,从而实现生活的目标。
作者还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使我们更好地进行自我呈现:首先,要培养自信心,不要因个人缺点和失败而消沉。
其次,要有意识地思考,认真分析自身的优势和缺点,以此发现和满足自己的需求和期望。
此外,要学会倾听,注意别人的反馈意见,以此改进表现方式,使其更加有效和专业。
最后,要注重沟通技巧,做到直言不讳,言之有物,但也要避免霸凌和攻击性表达。
从这本书中,我学到了如何更好地表达自己,借助良好的表达技能,可以传达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本质,从而获得更多的尊重。
同时,我也学会了思考,了解目前所处的环境,在沟通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获得更好的效果。
通过这本书的学习,我深知在日常生活中,自我呈现的重要性,为实现自己的目标,做好自己的准备是必要的。
本文的核心观点是:自我呈现对实现个人目标至关重要,而良好的沟通技巧和自信心也是实现目标的基础。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可以更好地了解自我呈现的重要性,掌握正确的方法,表达自己的价值,从而走上成功之路。
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读书笔记
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的主要内容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戈夫曼将互动都看成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表演。
在戈夫曼看来,社会就是一个大的舞台,“剧作家”是社会体系,每个个体都是舞台上的表演者,表演者的表演与观众的反映都要遵守一定的显规则或隐规则,这些规则与表演者的社会经验构成了表演者的心智,定义着表演的互动情境并指导着表演者的行为。
表演者通过在舞台上的身体表演给观众制造某种印象,不断地理解并运用身体的各种象征姿势、符号来制造所期望塑造的印象,以维持正常的互动,构建社会结构,使得社会秩序正常运行。
戈夫曼认为,人际交往中,人们总是通过行为来表现自己以给人印象。
主要有两种表达方式:一是行为个体相对比较容易控制的表达,包括各种语言符号及他们的替代物,这是社会化个体的心智通过身体的外在表达,在这种表达中,客体我直接压制了主体我,身体仅仅是表达心智对符号运用的工具,这种表达有利于定义情景,顺利实现互动;另一部分是个体行为似乎不甚留意或没有加以控制的表达,它包含在广泛的行动中,是隐含的表达,这种表达或是主体我不经意的流露,或是不利于互动的私利的个人心智,包含了个体行动者的某种非正规的动机或目的。
现实中如果两种表达不一致,人们往往倾向于相信后者,相信表现出来的隐含主体我,所以,个体在互动中要制造某种印象的话,便会有意无意的对那部分未加控制的部分进行控制。
戈夫曼把表演者控制自己表演时的明显表达与隐含表达, 以便在他人心目中塑造一个自己所希望的印象的管理行为,称为“印象管理”。
在整个的制造印象的过程中,个体与个体,也即戈夫曼所谓的“表演者”与“观众”,是通过心智来定义互动情景,决定个体行为,并通过身体,包括身体语言、身体动作、身体行为等来进行互动的,表演者与观众之间不同的互动使得社会秩序得以可能。
戈夫曼将行动者表演的场所分为前台区域与后台区域。
前台区域:可以被观众看到并从中获得一定意义的场所,表演者在此作出表演;后台区域:不让观众看到的,表演者在其中可放松、休息,以及为表演做准备的场所。
读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读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企业网站建设摘要:符号互动论盛行于20世纪60-70年代,戈夫曼是互动过程领域里最具创造性的理论家,他对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作了精辟的分析,提出了拟剧论。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既是戈夫曼辉煌学术生涯的起点,也是他学术成就的最主要代表作。
书中提出的戏剧分析模型,为他以后的一系列著作提供了框架。
关键字:拟剧论;互动;印象管理1922年戈夫曼出生于加拿大曼尼托巴,1945年毕业于多伦多大学,随后就读于芝加哥大学,1953年获得博士学位。
戈夫曼把戏剧比拟引入社会学,开创了社会学理论中的戏剧分析的范例,因而它的理论被称为"拟剧论"。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源于戈夫曼的博士论文,他曾经在设得兰群岛一个佃农社区进行实地研究,《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就是在这研究的基础上写成的。
此书既是戈夫曼辉煌学术生涯的起点,也是他学术成就的最主要代表作,书中提出了戏剧分析模型,为他以后的一系列著作提供了框架。
戈夫曼认为:在社会生活中,当一个人具备了充当某种角色的条件,去担任这一角色,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活动时,就是社会角色的扮演。
因此他对角色扮演进行了具体而深入的研究分析,提出了"拟剧理论"。
该理论的基本观点是:社会就像一个大舞台,而每个社会成员就像舞台上的演员,不同的生命阶段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
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书中,戈夫曼使用了很多戏剧的术语,例如:演员、剧本、舞台设置、前台、后台、面具、演员等。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要回答的问题有两个:人为什么要演戏,人怎样演戏,围绕这两个问题,戈夫曼发挥了互动论的"情景定义"和"角色表演"概念,并提出"印象管理"的观点。
这三个概念可视为戈夫曼拟剧论的关键词。
首先值得关注的是戈夫曼对于"前台"和"后台"的描述。
从角色表演到角色外活动对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的框架性分析
从角色表演到角色外活动对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的框架性分析一、本文概述《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是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的经典之作,它深入剖析了个体如何在社会交往中通过角色表演来呈现自我,以及这种行为如何影响其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认同。
本文旨在通过框架性分析的方法,探讨戈夫曼的理论如何从角色表演延伸到角色外活动,并以此来理解个体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持续地构建和重塑自我形象。
在戈夫曼的理论框架中,角色表演是个体在社会交往中采用的一种策略,通过这种策略,个体能够控制他人对自己形成的印象。
然而,这种表演并不局限于面对面的互动,而是延伸到个体的日常行为中,包括角色外活动。
这些活动虽然不在直接的舞台表演中,但却对个体的自我呈现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戈夫曼的理论出发,分析角色表演和角色外活动如何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个体在社会中的自我呈现。
我们将回顾戈夫曼关于角色表演的核心观点,并探讨其如何适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情境。
接着,我们将进一步分析角色外活动在个体自我呈现中的作用,以及它们如何与角色表演相互补充。
我们将通过具体的案例来展示这种框架性分析的实际应用,并探讨其对于理解个体在社会中如何构建和重塑自我形象的意义。
二、戈夫曼的理论框架戈夫曼(Erving Goffman)在其经典之作《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来理解和分析人们如何在社会互动中塑造和展示自我。
戈夫曼的理论框架,主要围绕“戏剧理论”展开,将人们的社会生活比作一个舞台,每个人都是舞台上的演员,通过一系列的表演来展示自我。
戈夫曼强调,人们在社会互动中,总是在不断地进行角色表演,以期望得到他人的认同和接受。
这种角色表演并非简单的行为模仿,而是涉及到个体的自我概念、价值观、期望以及社会规范等多个层面。
在戈夫曼看来,角色表演是个体对社会期望的一种回应,也是个体自我认同的一种体现。
戈夫曼也注意到了角色表演之外的活动,即角色外活动。
读《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有感
读《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有感戈夫曼用印象管理、剧班、表演、前台和后台等概念来解释日常生活的中的行为。
全书以戏剧理论分析人们的生活,把人们的日常行为看做“表演”。
在戈夫曼看来,整个社会就是一个大戏院,而我们每个人就是这偌大舞台上小小的一个表演者,借助着某个生活场景的情景和道具,在与剧班的其他成员的合谋之下,共同在观众面前表演一出出真情抑或假意的剧目。
虽然没有一个固定的剧本,但在互动中已然存在一个达成共识的契约,这个契约是由社会制度、法律条文、组织规定等等诸多外在强制性规定所先验地框定,根据情景定义的不同而随之修改。
在前信息时代,你想要了解一个人,必须近距离地观察对方,或者与之进行直接的人际交往,或者通过口口相传的的小道消息。
面对着陌生人的交往,或者特定社会场合下我们的表演几乎是千人一面的模式化,甚至你对于熟人的了解也仅仅限于点头之交和暗自揣测,至于第一眼印象到底有多大的可信度只有上天才知道了。
戈夫曼说,“在许多面具和各种角色背后,每个表演者往往都是一种孤寂的神情,一种裸露的未经社会化的神情,一种全神贯注、独自肩负着艰难而又险恶使命的神情。
”而表演多半是无意识的,演员自身甚至没有意识到自己在表演。
然而我想说的是,但是,我们在面对自己的时候,难道不也是一种表演呢?相信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自己被自己的表演所感动,算不算表演?因为这种相信并不是没有原因的,这种感动也不是平白无故的。
生活本身是混沌无意义的一团,我们从诞生到这个世界上就不断地为自己追寻抑或创造生活的意义,从毫无秩序性的原初事物的状态中提取意义与价值,来为之奋斗努力。
我们要相信自己的决定,保持自己的信心,所需要自我暗示的技巧,其实本质就是一种下意识的对自己的表演。
我们每个人在一生中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寻找、选择和虔信,都需要这种源自本能的冲动和迷狂。
这种表演与其说是刻意的欺骗,不如说是真诚的表演。
人生如戏,并不仅仅因为我们要在别人面前苦心经营的表演,还有我们独自一人时都难以坦然地以裸露的未经开化的方式来进行自我对话,尽管有过那么一瞬间,我们曾经动摇过、怀疑过和绝望过,但只是那么一瞬间,那个瞬间过去之后,我们又再次重新拾起面具,面对别人,面对镜子里的自己。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读后感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读后感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读后感文/瑾珂最初听到戈夫曼,是在社会学的课堂上。
还看了一篇名为《我的八任社会学男友》的文章。
最初,看见《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是在美剧《心理神探》黛比和霍尔登的对话里。
我用四天时间看完了《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并尝试用戈夫曼的戏剧理论解释一些我曾见过的现象和行为,让我有了一种新的视角和反思。
看完全书,我产生了一种感觉,《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像是一本讲戏剧表演、相面、读心术、社交一体的书。
我必须说的是,在还未进入第一章节时,序言前的引述,就提了我所有的阅读兴趣。
用的是乔治·桑塔耶那《在英国的独白以及后来的独白》里的一段话:“面具是吸引人的表达方式,是极妙的感情回声,同时又是忠臣可信的、谨慎的和至关重要的。
与空气接触的有机物必须获得一层表皮,表皮并非心脏,这一点并不是对表皮的否定……我不想说,实体因现象的缘故而存在,或脸蛋因面具的缘故而存在,或激情因诗和善的缘故而存在。
自然界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为了别的事物而产生的;所有这些相面和产物同样都涉入存在领域。
”戈夫曼设想,生活就像剧院,是事件的戏剧性展现,我们向他人呈现我们自己,我们不断改变自己,以符合在生活中的角色。
我们被要求站在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戈夫曼认为,我们每天都戴着面具,为了融入某个群体,为了取悦他人。
为了唤起期望的回应,我们需要知道如何行动最为恰当。
需要定义解释的,包括前台、后台、剧班、区域、不协调角色、印象管理等等。
“以特定的个体和他的表演为参照点,我们可以把那些做出其他表演的人称为观众、观察者或协助参与者。
”当一个人在扮演一种角色时,他必定期待他的观众们认真对待自己在他们面前所建立起来的表演印象,他必须相信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相信事情就是它所呈现的那样。
个体或是完全投入自己的角色,或是对之采取玩世不恭的态度。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心得体会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心得体会作者戈夫曼用朴实的语言,把我们日常生活中潜在内的东西写了出来,能够研究并准确把我们下意识里的东西表达出来,这本身就很了不起,更何况,这本书真的很发人深思。
这本书的思辨性很强,他的这套理论也很实用。
刚刚读完戈夫曼的《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这本书,结合自己所学的社会学理论皮毛,也来谈谈自己的感想。
作为符号互动论的代表人物,戈夫曼的这本《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无疑为他的学术地位奠定了基础。
而符号互动论本身就是一种源自于韦伯的理解社会学的理论,这也注定了这一理论的人文主义色彩。
在书中,戈夫曼集中研究了在社会机构内发生的互动。
他将人际互动比作舞台上的表演,而演员就是互动双方,观众则是旁观者。
中国古语有云: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生活中的一切都是一场场表演,就看你如何去演,是否想把它演好。
他引用莎士比亚的话说:“世界是个大舞台,每个人都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
”它既包括自我的表演、情感的表达、信息的发出,也包括周围人对这些动作、符号的理解。
表演者按着事先设计好的剧本进行表演,每个人都有自己在此情境里特定的角色,但是,每个人的角色会随着情境的变化而改变,并不是固定的。
为了能更准确的描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种种行为方式,戈夫曼提出了“前台”的概念。
它是“指称个体表演中以一般的和固定的方式有规律地为观察者定义清静的那一部分就很合宜了。
前台是个体在表演期间有意无意使用的、标准的表达性装备”。
而相对应的,自然有“幕后”这一概念,是指相对于前台而言,观众看不到的后台。
正如我们看戏时一样,剧班所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只是一幕幕早已经设计好了的,并被他们不断排练多次的戏剧,而他们在幕后的换装,讨论甚至是对某一个演砸了的争执,我们都是没有机会看到的。
同样的道理,我们常人看到的社会机构的互动也是机构成员早已经设计好了的,达成共谋的戏剧,我们很少有机会看到机构内的成员真实的一面——包括他们之间的内部矛盾。
组织结构的这一种表现形式是现代组织的一个共同特征,他们需要树立的是一种组织形象,来完成组织的共同目的——这也是组织的基本要素之一。
读《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有感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读书报告一、前言最初我读这本书的初衷就是为了完成作业,但是读着读着就发现这本书有它特有的魅力。
戈夫曼用朴实的语言,把我们日常生活中潜意识内的东西写了出来,能够研究并准确把我们下意识里的东西表达出来,这本身就很了不起,更何况,这本书真的很发人深思。
这本书的思辨性很强,但是这套理论又很实用。
因此,今天我想就这本书来谈点自己的想法。
社会学研究的问题向来都很杂,但是不同的时代的关注点不同。
在上个世纪末以前,社会学家关注的重点在社会问题上,属于宏观的范畴;到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社会学家关注的重点转移到了个体之间及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上面,也就转到了微观的层次上。
戈夫曼的“戏剧论”就是影响最大、发展最快的芝加哥社会心理学派的“形象互动论”产物。
(戈夫曼的理论被称为“戏剧论”或“印象管理”)二、内容简介第一章表演这一章主要讲的是在人际互动中的一些常见表演。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总是通过行为来表现自己以给人印象。
但是这种表现总体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行为个体相对比较容易控制的表达,包括各种语言符号或他们的代替物;另一部分是行为个体似乎不慎留意或没有加以控制的流露,它包含在广泛的行动中,是隐含的意义。
戈夫曼强调的表演主要是指这一部分,以及对这部分表现加以控制的技巧。
戈夫曼在“表演”这一章中谈及的误解表演、神秘化表演、理想化表演以及“前台”装置等等都是日常人际互动中最常见的一些表演。
而当这两部分表现发生冲突时,我们更愿意相信后一种,即人们在不经意中流露出来的。
因而,如果我们要给别人制造某种印象的话,就要对似乎“未加控制”的流露加以控制,以便让人们产生我们所希望的印象。
这就是“印象管理”,或者说,是我们在为别人制造“情景定义”。
当然,有时也会出现“表演失误”,这时,作为互动的另一方就会视而不见,使得互动能够进行下去。
因此,作为印象管理的表演,在社会互动中时极为基本的要求,也是日常生活中举目所见的现象。
戈夫曼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
社会心理学读书笔记之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欧文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这一报告中讨论了在普通工作背景中个人将他自己和他的行为表现给别人的方式、他维护和控制他人对自己形成印象的方式,以及当他维持在他人面前的表演时他所必须想做和不必做的事情。
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在他人面前的所作所为都并不是天生与自然的,而是带着有意识的掌控,呈现出希望别人看到自己的样子。
戈夫曼在这个报告中强调了生活中的表演和舞台中的表演的区别以及说明了第一印象的重要性。
现实生活是没有彩排的,是一个即兴的东西。
我们没有观众,或者说那些与我们一起表演的人本身也就是观众的一部分。
另外,第一印象所产生的初始互动是十分关键的,尤其是在一些服务行业或是具有专业性质的学校,精神病机构等等。
而戈夫曼将表演(一个人在特定的观察者面前所进行的一段连续的表现中所发生的所有行动)分为了三个部分,分别是前台,剧班和个体的划分。
前台(一个人在其表演中有意无意间采取的具有一定规格标准的表达设施)就是一个人在其中表演的一个环境或者是舞台,总之是一个地方性的概念。
前台又包括了布景和个人门面。
布景是客观的有着景观和各种用具的场所,并且很少会随着表演者的变化而变化,比如我们学习的刷着白墙有着桌椅的教室,白领们上班的办公室等等。
对于布景,只有在极少数如葬仪式或市民游行才会随人变化,而大量的豪华的布景只是用来为那些能够提供这一布景的人服务的,比如富有家庭所出入的高级会馆或俱乐部。
那么有了可以活动的场所,就有了人的活动,称之为个人门面,是用来传递各种符号,如语言,动作,神情等的一种载体。
这里的个人门面又分成外表和举止,但和我们平时所说的概念是有所区别的。
外表所传递的是一个人现在所处的社会地位或者暂时的仪式化的地位而举止则代表着这个人所想的在将来扮演某一种角色。
我们常常希望一个人的外表和举止相一致,即表现着并保持着自己所处的某一种地位,比如一个高大魁梧,相貌堂堂,面容严厉的中国官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拟剧论包括以下几点:
1)人通过符号进行表演,目的是赢得观众的认可。
2)表演分类,主要为“前台行为”和“幕后行为”。
拟剧论的实质是人们如何在他人心目中塑造一个理想形像的策略,戈夫曼据此提出了印象管理的几种策略,具体如下:
《避难所》(1961)、《邂逅》(1961)、《公共场所行为》(1963)、《污记》(1963)、《互动仪式》(1967)、《框架分析》(1974)、《交谈方式》(1981)等。
根据人际互动的场合可以将互动分为两种:“社会机构”内经常和持续性的互动、没有界限和临时性的互动。社会机构好比一个舞台,人们的社会行为就是社会表演,人们在互动过程中按一定的常规程序(即剧本)扮演自己的多种角色,表演中人们都试图控制自己留给他人的印象,通过言语、姿态等表现来使他人形成自己所希望的印象(称为“印象管理”);为了实现印象管理,人们运用一些手段(外部设施和个人的装扮)装点门面。人们表演的区域有前台(人们进行表演的地方)和后台(为前台表演做准备不让观众看到的地方)之分;根据表演目的的不同可以分为“误导的表演”和“神秘的表演”。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表演与互动就是一场游戏,是某个“定义”取得胜利或成功地被人们接受的过程,成功的印象管理需要整个剧组进行合作。相遇式互动的最突出特点是人们之间持续性的相互注意,虽然区别于社会机构里的表演,但印象管理的原则在此仍旧是适用的;“角色距离”是个人与其假定的角色之间存在的差距,它说明个人在某种角色上能否积极发挥作用取决于他与该角色相适应的程度。
涯”。
剧组表演的特点有:(a)每一个成员都具有适宜剧悄的行为,同样其他成员也要依赖于他的适宜剧情的行为。(b)为了在观众面前造成某种特定的场景意义,剧组成员在进人角色时必须互相进行亲密的合作;面相互之间不太可能维持那种剧组给观众的特殊的印象。舞台以外的行动使他们互相联系在一起,联系程度与他们作为同一剧组行动的次数以及表演的数量成正比。(c)在按剧情进行表演之前,剧组成员彼此练习他们的“动作程式”,互相提意见,确定自己的表演是否恰如其分,是否有较好的效果。在按剧情进行表演的时候,剧组的成员必须得到信任;因面必须对他们进行严格挑选。(d)每一个剧组都要维护某些情境定义的稳定性,为了做到这一点就要隐瞒或掩盖某些因素。
前台倾向于被选择,而不是由演员创造的。当行动者扮演某种既定的社会角色时,通常会发现,一种特定的前台已经设计好了。当个体承担一项不熟悉而且社会也未曾明确过的工作时,他可能会发现,已经存在着几种他必须从中作出选择的明确的前台。
后台与前台是相对的。如果有观众闯人后台,那后台就会变成前台,也即成为另一场不同演出的前台。例如,一个餐厅中有餐桌的地方是前台,厨房则是后台,观众是顾客。一旦卫生检查员到了厨房,厨房的工作人员就互相合作,使厨房看上去被维护得符合卫生标准的样子。从而,厨房就成了应付卫生检查员检查的前台。戈夫曼认为,社会学家要观察人是如何从后台转变到前台的。戈夫曼指出,地位越高的人,后台的同伴越少,因为同伴总是在同一级上。
表演框架
戈夫曼研究的目的不在于客观的社会现实,而在于主观现实。他指出:“我所而对的也不是社会生活的结构,而是个人在他们社会生活的任一时刻所拥有的经验结构。”他把这种经验结构(主观现实)归结为人们在社会生活舞台上进行演出的依据,也即“框架”。框架可以把个人的经验组织起来。戈夫曼所讲的“框架”是一种个人的主观状态,但不是一种心态,而是内化了的现存的社会规范、准则,是一系列的惯例与共同理解。戈夫曼把“框架”界定为“一种情境定义,它是根据支配事件—至少是社会事件的组织原则以及我们在其中的主观投人做出的口”他人是在开玩笑,还是在设骗局?对于诸如此类的他人行动,对于任何一种情境,都需要赋予它一定的意义。框架是定义他人行动与实际事物的依据。自我是依据框架所提供的规划或规范在行为中展示出来的。人是按照社会环境设计的脚本在生活中进行表演的演员;他们在按照脚本表演的过程中。也包含对脚本的反抗。
(3)剧组。戈夫曼把在“表演某种剧情时进行合作的一些人”,叫做剧组4同一剧组的成员彼此处在一种重要的关系中,这种关系具有两个基本特点:首先,当剧组表演正在进行时.任何成员都可能出于不恰当的举动而泄露或破坏整个演出。每个成员都依赖其他人.因而必然存在一种互惠互赖契约,它把剧组各成员彼此联系起来。这种剧组成员所共同造成的相互依赖性,甚至会超越社会分层的界限。其次,剧组中所有成员都了解他们是在上演同~幕剧,他们都了解舞台演出的技巧上的秘密,即都是“知情人”,所以,剧组成员彼此熟悉,相互间的社会趾离相对小些,他们共同保守剧组的秘密。因此,戈夫曼把剧组称为“秘密社会”,并指出,在剧组里,“表演者经历了行动诡秘的同谋生
1)表演者要掩饰那些与社会公认的价值、规范、标准不一致的行动,而努力表现出一致。
2)使别人产生错觉的表演。(即“误解表演”)
பைடு நூலகம்3)神秘化表演,也就是与别人保持一定距离,从而使他人对其产生一种崇敬心理。
4)补救表演。
“拟剧理论”是一种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人际传播情景论,渗透于人际交往的方方面面。正如莎士比亚《皆大欢喜》中所述的那样:“整个世界是一个舞台,所有男女不过是这舞台上的演员,他们各有自己的活动场所,一个人在其一生中要扮演很多角色。”
(2)剧情口表演就是在某种社会情境中一定的人们为了给他人某种印象而做出的所有活动。在戈夫曼看来,每一个人都在社会生活舞台上扮演着角色,都是表现剧情的人,即剧情表演者。剧情是“表演期间所显示出来的预先建立的行动模式、它在人们互相接触时表现出来,或者由人们来表演”②表演必须要有一个表演者、观众、共同参与者、纯粹的观察者口表演是表演者做给观众看的活动。而不是给观察者看的;共同参与者是协助表演者表演的人。表演是表达某种意义。例如在美国,一个女大学生周末接到男朋友约她看电影的电话,她接电话时故意大声说话,其表达的意义是“有人约我去看电影”等。戈夫曼认为,表演者可能很真诚地相信他所表演的行为,也可能不相信自己所表演的行为。前者抱真诚的态度,后者抱犬儒主义态度,明明知道自己的表演并不可信,是做给人看的。这两种态度可以互相转变。玩世不恭的人扮演某种角色,扮演时间久了,可能会相信自己的表演。戈夫曼指出,夏特兰岛上的居民很穷,为了招揽游客,他们也穿戴得好一些;由于经常这样穿着打扮,久而久之也就从玩世不恭转变为虔诚,慢慢把中产阶级游客的生活方式变成自己的习惯。
(5)假面具。戈夫曼反复强调的主题是:当别人观察某人或某些人时,他们是如何表现自己的。他认为,人们之间的互动就是各人表演“我”,不是表现真实的“我”,而是表现伪装起来的“我”。表现伪装起来的“我”,就是在他人而前故意演戏,就是戴着假而具在社会上生活,显示一种理想化的形象。表演者就是“戴着假面具的人”。这个“假面具”,是与社会公认的价值、规范、标准一致的前台行为模式,是一种角色面孔。在戈夫曼那里,“假而具”不完全等同于欺骗工具。我认为,这种观点虽然不能轻易延伸运用,但对于说明人们社会化过程是有一定意义的。浮躁不安的个性、侵犯性的欲望、随心所欲的举动,只有受到相应的约束,社会的微观与宏观结构才能保持某种稳定性。
戈夫曼指出,保证剧组演出不出错的基本特质有三种:忠诚、训练、慎重。忠诚就是对表演及其作用持肯定的态度。剧组要使每一个表演者都忠实于这场演出,不能让表演者与观众站到一边去。例如,商店要防止售货员站到顾客方面,说商品不好。训练就是不受他人表演的干扰而按演出程序表演,有效地控制自己的外表与举止。慎重就是事先决定表演的最佳方法,并进行预演,考虑周全。
(4)表演区域。表演有两个区域:前台与后台。前台是个人按一种一般性的固定方式进行表演、为观众规定特定的情景的舞台部分,也即让观众看到、使观众从中获得一定意义的舞台部分。前台包括:(a)布景,指演员表演所必须的场景,缺少它就无法演出。例如医生经过特殊装备的手术室口(b)个人门面,它包括个人外表与举止。个人外表是“在告诉人们表演者的社会地位时起作用的标志”。例如,一件白大褂、脖子上挂着一个听诊器,就是医生同其他人员区别开来的标志。举止则是“在告诉人们表演者于互动中扮演的角色时起作用的标志”。例如,医生在接待病人时,自信、不动感情与镇静等特征。后台是不让观众看到的、限制观众与局外人进人的舞台部分。在后台,表演者可以不关注外表与形象上的限制。例如,医生在后台可以同护士开玩笑,病人是看不到的;而在前台则不适宜如此。
拟剧理论
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 1922-1982)借用对戏剧表演的观察而获得的灵感,提出的一种社会学理论,也被称为自我呈现理论或者印象管理。
他把社会中的人看作是舞台上表演的演员,利用各种的道具——符号(语言、文字,非语言肢体或者表情等等)预先设计或者展示自己的形象——来进行表演,并努力获取好的效果。这种通过虚拟戏剧方式来研究社会互动的理论就叫做“拟剧理论”。
(1)剧本期望。戈夫曼把社会看作是一直在演出的戏剧舞台、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生活舞台上的演员。自我是社会情境的产物。在个人行动后面隐藏着强有力的“剧作家”,他不允许个人离开剧本。这个“剧作家”就是社会体系。人们的社会行动受社会体系预先写好的“剧本”的限定。“剧本期望”是指社会规范对各种社会位置上的角色的限定。对于个人来说,还要受到其他个人的期望的影响。其他个人的期望分为其他演员的期望与观众的期望。社会是由剧本、其他演员、观众及其期望所构成。戈夫曼在探讨人们的社会行动时,承认社会结构、暂时性情景、共同规则和规范的决定性作用,承认社会生活舞台结构、脚本的支配性意义,但他研究的重点不在这里,而在于演员个体的表演,个人即刻的投人,即特定情境中的实际行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