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李渔小说创作手法的娱乐性

合集下载

阐述你对李渔曲论的理解

阐述你对李渔曲论的理解

阐述你对李渔曲论的理解
李渔是明代文学家,其著作《诸子百家煮字词》中收录了一篇名为《古调虽弄之有情》的论文,简称《李渔曲论》。

这篇论文主要对古代曲谱的传承和演变进行了阐述,并对曲调的表达方式以及人们对曲的情感回应进行了深入探讨。

在《李渔曲论》中,李渔首先提到了古代曲调的起源和发展。

他认为,曲调源于人们对自然的感知和表达的需求,在漫长的岁月中形成了独特的音律体系。

而古人创作曲谱的目的,是为了表达自己对人生、情感和社会的体悟。

曲谱的发展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逐渐出现了多种不同风格的曲调。

李渔指出了曲调表达的重要性。

他认为,曲调既要有情绪上的表达,又要准确传达作品的内涵。

同时,他指出了曲调在不同主题上的应用。

他认为,曲调应根据具体的内容来选择,以使曲调和主题相得益彰。

此外,《李渔曲论》还强调了曲的情感共鸣和表现能力。

他认为,曲调通过旋律、节奏和声音的变化,能够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并更好地表达出作品的意境。

曲调既能使人愉悦和欣赏,又能传递出深情厚意,引起人们对生活、爱情和社会的思考。

总的来说,《李渔曲论》是对古代曲谱的一种研究和探讨,其中包含了对曲调起源、表达方式以及情感共鸣的思考。

它不仅对古代曲调的发展和演变进行了阐述,也对曲的艺术性和人类
情感的表达能力进行了探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曲艺的艺术魅力。

李渔话本小说中的喜剧精神

李渔话本小说中的喜剧精神

李渔话本小说中的喜剧精神作者:李淑兰张莉来源:《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7年第12期李淑兰张莉[宁夏大学人文学院,银川750021]摘要:李渔在明清话本小说作家中独具代表性。

在他的话本小说创作中,以幽默诙谐的语言,通过丑角的塑造,创造出的喜剧效果使李渔的话本小说体现出强烈的喜剧精神。

在鼎革易代的时代氛围下,由于李渔自身独特的生活境遇,作家和商人的双重身份,使其话本小说中的喜剧精神在娱乐性的表征下又有其严肃性和悲剧性,表现出“抑圣为狂、寓哭于笑”的喜剧精神特质。

关键词:李渔小说喜剧精神《无声戏》《十二楼》“喜剧精神”作为一种精神形态,广泛地存在于各种不同的文学艺术类型中。

“文学艺术中的喜剧精神表现为一种文艺观,它是指创作者和接受者将喜剧世界观渗透到文艺作品的创作和接受中的艺术观念。

”{1}李渔的文学艺术创作广泛,在小说、戏剧、诗文、词曲等多方面都有造诣,而在他的《十二楼》《无声戏》《笠翁十种曲》等小说戏剧创作中无不充满着强烈的喜剧精神。

喜剧精神不仅是李渔的戏剧之魂,也是他的小说之魂。

一、李渔小说喜剧精神的体现李渔在他的文学创作中有意识地追求喜剧精神,十分重视文学的游戏和娱乐功能,“尝以欢喜心,幻为游戏笔”{2}。

李渔将自己的第一部小说集命名为《无声戏》,并在《拂云楼》中说道:“各洗尊眸,看演这出无声戏”。

从字义学角度而言,“戏”字本身就包含了歌舞、游戏、戏谑的意思,因而,在他的小说中始终贯穿着一种喜剧精神,这使其小说体现出鲜明的娱乐性和喜剧性。

丑、滑稽、幽默是构成喜剧性的重要元素,“只有喜剧精神才能将丑、滑稽、幽默三者有机的统一起来”{3}。

李渔小说的喜剧精神主要体现在幽默诙谐的语言、滑稽的丑角人物和喜剧化的故事情节三个方面。

(一)诙谐幽默的语言。

李渔很重视语言的“机趣”,认为:“机趣二字,填词家必不可少。

机者,传奇之精神;趣者,传奇之风致。

少此二物,则如泥人土马,有生形而无生气。

”{4}“机”有“机智”的意思。

李渔:精致的“闲”生活

李渔:精致的“闲”生活

李渔:精致的“闲”生活【摘要】李渔是中国明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他以精致的“闲”生活而闻名。

在他看来,人生应当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由,不被功名利禄所累。

李渔通过自己的生活方式,倡导了一种偏向自由、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

他的作品如《闲情偶寄》、《陶庵梦忆》等,影响深远,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李渔的精神追求体现在他追求心灵的宁静和乐趣,通过文学表达了对自然、人生、历史的思考。

他所倡导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至今仍然具有现代意义,对当代社会仍然有一定的启示。

李渔的文化价值在于他对文学、思想、生活等领域的独特贡献,展现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他留下的影响力、当代意义和历史地位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借鉴。

【关键词】关键词:李渔,精致的“闲”生活,人生态度,生活方式,作品与影响,精神追求,文化价值,影响力,当代意义,历史地位。

1. 引言1.1 李渔:精致的“闲”生活李渔(1611-1680),字伯安,号东篱,晚号闲耕居士,江苏靖江人。

他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小说家,也是一位享有盛名的文学评论家和美学家。

李渔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精致的“闲”生活方式而闻名于世。

李渔生平秉持着一种超然于世的生活态度,追求内心的宁静与精神的自由。

他追求的不是世俗的权势和名利,而是诗酒书画、山水田园中的宁静与闲适。

在他看来,真正的快乐与满足并非源于外部的物质享受,而是来自内心的平和与自由。

李渔的生活方式也体现了他对精致“闲”生活的追求。

他喜欢在自家小楼中品茗弹琴,与知己好友畅谈文学艺术;闲暇时漫步于山水间,悠然自得;在田间农舍中耕种,感受大自然的恩赐。

这种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生活方式,成为了他作品灵感的源泉,也让他在文学界独树一帜。

李渔通过他的精致“闲”生活方式和独特的文学作品,传达了一种超脱尘世的生活态度和追求内心宁静的精神境界。

他的影响力不仅体现在当时文坛,也深深影响着后人的文学创作和生活方式。

李渔所倡导的精神追求和文化价值,也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启示。

浅析李渔的戏剧和小说理论

浅析李渔的戏剧和小说理论

浅析李渔的戏剧和小说理论浅析李渔的戏剧和小说理论浅析李渔的戏剧和小说理论摘要:李渔是清初著名的戏曲作家、戏曲理论家和小说家,在戏曲和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其戏曲理论在中国戏曲理论史上占据了一个极为重要的位置。

在这里,将重点阐释他的戏剧和小说理论。

关键词:李渔戏剧理论小说理论李渔是我国文学史、戏曲史、戏曲理论史上的一个杰出人才,一生著述颇丰,其著作涉及诗、词、文、赋、小说、戏曲、戏曲理论等方面,且样样精通,而戏曲理论之集大成者《闲情偶寄》更是扬名海内外。

他的戏曲理论主要见于《闲情偶寄》“词曲部”、“演习部”以及“声容部”之一部分。

李渔从明代剧作家远离舞台使剧本成为案头之作中发现弊病,开始注重与观众的互动性和舞台效果,重视研究戏曲的演习工作。

因此,李渔在戏曲的艺术形式和演唱技巧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创新。

独树一帜的戏剧风格使他在当时戏曲界一举成名,可谓是“北里南曲之中,无不知李十郎者”。

李渔从他自身体味的艺术规律出发,确立了以“登场”为目的,以“主脑”为核心,以创新为动力,以“针线紧密”、“文情专一”为要求的结构原则。

在这个原则指导下,李渔创造出以“奇意”为灵魂,以“一人一事”为枢纽,以“奇事”、“奇情”为表现,众多人物网式联系,多条线索交叉叙事,格局场景异彩纷呈的独特艺术结构。

同时,李渔比前人更熟练、巧妙地运用了“血脉相连”法、“郑五歇后”法、偶然巧合法、错认误会法和双重游戏法等多种结构技法,大大增强了其戏剧结构的生动性和影响力。

李渔能成为清代首屈一指的“当行”曲家,并创造出“为一朝之冠”的结构艺术,主要原因在于他既有“顺性、顺情、顺世”的自适人生观,又存在“卖赋以糊其口”的生计需要,以及他生长在一个戏剧艺术空前繁荣的时代。

李渔把握了戏曲艺术舞台性特点,深知“优人搬弄之三昧”,并以这一根本特色的把握为基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戏剧美学体系,系统论述了从剧本到舞台演出的一系列特殊规律。

李渔的戏剧理论乃小说家的戏剧理论,“非奇不传”、“非新不传”的戏剧观是李渔戏剧理论的核心。

从李渔戏剧看戏剧的娱乐功能

从李渔戏剧看戏剧的娱乐功能

对当代中国戏曲发展的几点思考
• (一)戏曲的发展离不开观众,以广大农 村观众为重心,推动戏曲文化的传播 • (二)戏曲内容上要贴近生活,突出娱乐 性,长于情而疏于理 • (三)国家加大对戏曲的扶持力度,采用 灵活多样的戏曲教育模式

李渔说 “传奇之设 ,专为登场 。”响亮 地回答了 “写剧的目的是什
么” 这样一个问题 。写剧的目的是为了 “登场”那么 , “登场” 的 目的又是为 了什么呢 ?“卖赋以糊其口” 的李渔很知道观众对于他 的作用,也非常了解观众的喜好,因而他在《风筝误》下场诗中对这一 问题回答得非常明确 “传奇原为消愁设,费尽杖头歌一阕;何事将钱买 哭声 ? 反今变喜成悲咽。惟我填词不卖愁 ,一夫不笑是吾忧 。举世尽 成弥勒佛 ,度人秃笔始堪投 。 ” 也即为了消遣和娱乐 。他要求戏剧
• 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遗存最丰富、最具民 族品格的艺术形式之一,戏曲集中华文化 之大成,在世界艺术之林独树一帜。戏曲 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融表演、演唱、 歌舞为一体,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 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元素 的综合性舞台艺术,有着辉煌灿烂的历史, 在世界戏剧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不仅要 “悦知音数人之耳”更要, “娱满座宾朋之目” 。李渔一生经
历了许多现世的苦难 ,他不是没有忧愁 、 没 有苦闷 、 没有感伤 、 没有迷惘 、 没有痛苦 、 没有惆怅 , 但是他 绕过了这些危险地带
“为了达到欢喜、娱乐 ,必然要虚化现 ,推远人生, 强化故事的戏剧
性,减少庄严感和郑重感 ,使人物喜剧化,将巧妙与滑稽融为一体 , 最后 以轻松嬉笑结局 因而他掩去了人生的悲苦和辛酸 , 把 ”自娱和娱人 作为自己的追求 。
从李渔戏剧看戏剧的娱乐功能
• 我认为:可贵的娱乐性,是戏剧作品的一个重要属性。虽然不是一切有娱 乐性的作品都一定有深刻的教育作用,但是,一切有探刻教育作用的文艺 作品则一定要具有娱乐性。 那么什么是戏剧的娱乐性?有人以为戏剧的 娱乐性就是逗乐性。这显然是一种误解。娱乐性从审美的角度来说,它是 指一出戏给予观众的审美享受,一种精神和感情上的偷悦和满足,也可以 说是一种审美快感。娱乐性不仅是喜剧作品所具有的属性,也是悲剧作品 所具有的属性。雪菜就说过:“悲剧之所以使人愉快,是因为它提供了存 在于痛苦中的一个快乐的影子”, “悲愁中的快乐比快乐中的快乐更甜 蜜些”。(《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 那么,戏剧作品娱乐性本身的特征, 又是什么呢? 娱乐性具有双重性,它既是目的,又是手段。给观众以娱乐, 使其得到美感享受,它是戏剧艺术的目的。但从戏剧同时担负着对群众进 行思想和道德教育这一点来说,娱乐性又是一种手段。“寓教于乐”就是 通过娱乐的形式来完成教育的任务。

传奇原为消愁设一夫不笑是吾忧_论李渔短篇小说的创作旨归_徐凯

传奇原为消愁设一夫不笑是吾忧_论李渔短篇小说的创作旨归_徐凯

2007年1月 学 术 交 流 J a n .,2007总第154期 第1期 A c a d e m i c E x c h a n g e S e r i a l N o .154 N o .1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收稿日期]2006-08-08[作者简介]徐凯(1972-),男,浙江桐庐人,讲师,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传奇原为消愁设 一夫不笑是吾忧———论李渔短篇小说的创作旨归徐 凯(台州学院人文学院,浙江临海317000)[摘 要]受独特的人生观、小说观及社会现实等因素的影响,李渔的短篇小说在浓郁的娱乐情调中,充满了劝化性的说教,但这些只是表征而已,喜剧性才是其创作的内核和宗旨。

这也使他的喜剧远离了忧伤和痛苦,成为一种“娱乐喜剧”、“轻喜剧”。

[关键词]李渔;小说;劝化;喜剧[中图分类号]I 2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07)01-0160-03 哈佛大学韩南先生认为李渔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专心致志、最多产的喜剧作家”,并且“对于其作品之喜剧效果的自豪超过别的一切”[1]。

喜剧性,成为李渔短篇小说中最主要的特征,娱乐性是其真正的核心内涵,劝善惩恶的说教只是一种表征而已。

李渔的好友包璇在《李先生一家言全集叙》在说“翁历遍天下,其所著书数十种,大多寓道德于诙谐,藏经术于滑稽”,这充分概括了李渔劝善惩恶的创作目的和方式。

李渔还常在小说的首尾,以小故事,大道理的方式,引导读者去贴近生活作品的“觉世”旨归,而且不时将劝惩说教以一种娱乐的形式穿插于故事的叙述之中,以李渔式的充满喜剧色彩的评论贯穿于作品的始终。

一中国古代作家很久以来根深蒂固的“以文为戏”的创作观念与视古今天地为一大戏场的人生观,对李渔“无声戏”小说观的形成无疑是影响巨大的。

韩愈在作《重答张籍书》云:“昔者夫子犹有所戏。

《诗》不云乎:“善戏谑兮,不为虐兮”[2]。

柳宗元亦云:“俳又非圣人之所弃者……太史公书有《滑稽列传》,皆取乎有益于世者也。

李渔:精致的“闲”生活

李渔:精致的“闲”生活

李渔:精致的“闲”生活李渔(1611—1680)字矗山,号东篱,福建闽县(今福建福州)人,明末清初文学家,代表作为《闲情偶寄》。

他在《闲情偶寄》一书中提出了“闲”的生活观念,强调精致的“闲”生活,认为这种生活方式更能让人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李渔认为,闲的生活并不是颠沛流离、张弛有度,而是要能放下俗务,追求内心的宁静。

在他看来,人们应该学会享受“闲”的乐趣,拒绝“忙”和“累”的生活状态。

他主张通过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来陶冶情操、追求境界,从而达到内心的宁静和满足。

他在《闲情偶寄》中写道:“吾观其貌如不适、遇物淡然真适、或无懹于取词、或有无为之言,岂不是乎?识者眯然称庄古神人之耶?”在李渔看来,精致的“闲”生活需要有一定的修养和品位,需要懂得欣赏与享受。

他认为,人们应该具备对美的感知能力,懂得欣赏自然、艺术和人生的美好之处。

他也主张在欣赏美的要能够提升自己的品味和素养,通过不断地学习和修炼来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他在《闲情偶寄》中写道:“圣人之岭墙生以攒波赋,尤惜想来未、不夜天已昏。

严约虚素不经意,卧枕静听水声顺。

”为了追求精致的“闲”生活,李渔还主张要有适于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节奏。

他提倡人们要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生活态度,不被外界纷扰所妨碍。

在他看来,人们应该能够找到与自己内心需求相符的生活方式和节奏,追求“闲”的生活状态,拒绝被功利和虚荣所困扰。

他在《闲情偶寄》中写道:“吾家闲架横是藤缠籑,红墙白瓦甍,与我而一道,中夜上谁能道。

”李渔的“闲”生活观念对于当代人们也有着一定的启发意义。

在当今社会,人们普遍面临着各种压力和焦虑,生活节奏快,竞争激烈,工作和生活的忙碌令人感到疲惫不堪。

李渔提倡的精致“闲”生活观念为现代人们指明了一条追求内心平静和满足的生活道路。

通过适度的放松和休闲,通过欣赏艺术、品味生活,人们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生活的真谛,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李渔提出的精致的“闲”生活观念,对于当代人们来说仍然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无声戏——李渔的小说新变与明末清初文人心态资料

无声戏——李渔的小说新变与明末清初文人心态资料

第四回
清官不受扒灰谤,义士难伸窃妇冤
正德初年,四川成都府华阳县有民蒋瑜,聘陆氏之女为妻。 隔壁家开缎铺的赵玉吾之子赵旭郎娶何氏为妻。一日赵玉 吾赠一扇坠与儿媳何氏,何氏无意将扇坠丢失于邻家蒋瑜 处,为蒋所拾。赵玉吾偶见扇坠在蒋瑜手中,误以为儿媳 与蒋瑜有奸,于是写状上告至知府处。知府见赵旭郎相貌 丑陋,而何氏貌美如花,蒋瑜英俊年少,乃臆断何、蒋间 必有奸情,将二人问罪下狱。后来有一日,知府发现住在 隔壁的儿媳的绣鞋被老鼠盗至己屋,恍然醒悟到何氏扇坠 到蒋家的缘故。于是重新开堂审理此案,拆何、蒋之壁, 在壁间洞中有赵玉吾赠何氏的另一块玉坠,故平反此案。 并判何氏与蒋瑜成婚,赵旭郎则娶陆氏为妻。四人本是错 配姻缘,经由老鼠衔扇坠之事改正过来。所以有别本叙此 事者题为《错姻缘老鼠为改正》。
第七回 妒妻守有夫之豢,懦夫还不死之魂
此回叙明代永乐年间,费隐公设计疗治邻家妻淳于氏妒嫉的故 事,后人称之为《治妒记》。
《治妒记》一开始就介绍了一个治家方面有气魄、有才术的强 硬丈夫,并明确交待这个强硬丈夫,就是明洪武末年、永乐初 年的人,姓费字隐公,住在浙江衢州府常山县,由进士出身, 做到四品黄堂之职。他大小妻室共有二十多房,正夫人不倡酸 风,众姬妾莫知醋味。同年的弟兄,相好的朋友,走到他家没 有一个不羡慕他。不想四十之外,忽然丧了正室,经亲戚朋友 介绍,娶了个年纪不上三十岁、姿貌之美甲于里中、平日有醋 大王之名的极妒极悍的新寡之妇,作为续弦继室。大家本以为 可以看他的笑话了,却不想“别人一生一世弄不服的妇人,竟 被他一夜工夫就弄服了。”渐渐地大家都称他为“妒总管”。 他见众人加以美称,竟以总管自任,看见人家有妒妇,就千方 百计要教导男子去征服她,每次必使南风大竞而后止。他把弭 酸止醋之方归纳为“气魄+才术”,即“男人驾驭妇人,要以 气魄为主,才术副之。……以执一之气魄,行圆通之才术,天 下古今,无不可化之妒妇矣。”

李渔:精致的“闲”生活

李渔:精致的“闲”生活

李渔:精致的“闲”生活李渔,字梦白,号闲生,明代文学家、艺术家。

他以其极具个性的“闲”生活而闻名于世,不仅在文学上有着非凡的成就,更在日常生活中追求精致的品味和自在的心境。

他的生活态度和创作理念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和生活哲学的典范之一。

李渔的闲生活,一方面源于他的身份和家世,另一方面也是他对于自由和品味的追求。

他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精通经典文言文,同时还对绘画、诗词和戏曲有浓厚兴趣。

他在文学创作上偏爱自由闲逸的风格,对于生活品味也有着极高的追求。

在《闲情偶寄》中,李渔提到:“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这句话正是他闲生态度的真实写照。

他并不以物质成就和社会地位作为人生的归宿,而是把追求自我价值和内心享受放在第一位。

在他看来,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内心的自由和满足,而不是为了名利而奔波。

他积极追求精神上的愉悦和情感上的满足,并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精神和情感上的“闲逸”,成为了精致闲生的典范。

李渔的“闲”生活不仅表现在他的创作上,更体现在他的日常生活中。

他钟情于园林建筑,喜欢临水而居,搭配琴棋书画,茶酒诗词,体现了他对自然和艺术的热爱。

他的家里摆设着古董书画,随时可以读书、弹琴、欣赏艺术,尽情享受生活的乐趣。

他不关心物质的丰富,却追求精神的富足,对于精致品味有着过人的追求。

他在《闲情偶寄》中写到:“时乍破(折梅),数枝入花无俗饰。

直为我家琴上的,人传此后要素真。

”可见他对于质朴、纯粹的生活态度。

对于李渔来说,闲逸并不等同于懒散,而是追求内心丰盈和生活品味的表现。

他善于用文字和艺术来描绘内心的世界,通过品味生活的方方面面来体验内心的满足。

他在文学创作中追求精致的风格和自由的审美情感,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也追求自由自在的品味和生活态度。

他所追求的闲逸生活,既是对于美学的追求,更是对于内心价值的追求。

李渔的闲生态度和精致品味,对于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当下,作为现代人,我们常常被繁忙的生活所累,追求物质的满足和社会的认可,而忽略了内心的满足和自由的追求。

_享乐自适_李渔休闲思想漫谈

_享乐自适_李渔休闲思想漫谈

李渔又以兰花之香为例,认为“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是因为“知入不知出也,出而再入,则后来之香,倍乎前矣”。

离开一段时间再入芝兰之室,香又会复得,也是一种以离合而得新鲜之法。

其实,人没有不喜新而厌旧的。

处新则妙趣横生,处旧则苦闷无聊。

如果我们能够从李渔的常新之道、取新之法里得到一些启示,那么生活中肯定会有更多的乐趣。

由此看来,自称“以孔子为师”的李渔,也一样将乐看作是人生之本体。

他追求生活的艺术,并期以闲情逸致,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在生活中获得乐趣。

为乐之趣与闲适生活不相分离、相得益彰。

现实生活中的碌碌众生不管在工作中还是在闲暇时,如果皆能寻到乐趣之所在,就能如梁启超所言“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

而对于如何获得乐趣,李渔也在《闲情偶寄》当中给了我们很丰富的答案。

现代社会,人们工作时繁忙劳苦,空闲时又常心烦意乱、无聊空虚;如果我们能在古人的思想中寻得一些生活的智慧,学得一些生活的艺术,又何乐而不为呢?“享乐自适”———李渔休闲思想漫谈李敬科(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杭州310028) 休闲是人的一种生命状态。

中国人对休闲的认识有着悠久的历史,如儒家的“曾点之乐”与道家的“逍遥游”均表达了休闲的理想。

在当代中国,随着休闲时代的到来,对休闲的研究无论在理论层面抑或实践层面,都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在中国进行休闲研究撇不开国人的传统文化背景,而先贤的休闲智慧也恰恰就隐藏在传统文化宝库中的某个角落。

如何很好地挖掘、整理前人的休闲智慧,做到古为今用并发扬光大,这是当代休闲学界面临的重要课题。

在此重提李渔,是因为李渔唤起我们对“休闲”的记忆。

其中有两点特别值得我们记取:其一,“享乐自适”的休闲境界。

明清之际,阳明心学逐渐衰落但余波犹存,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之论日益高涨。

李渔虽才华横溢、饱读诗书,却没有形成“修齐治平”的政治情怀和“经世致用”的济世抱负,也没有将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政治观转化为主体生命的内驱力;相反,他汲取了阳明“无入而不自得”的闲适精神,走向了“享乐自适”的休闲境界。

李渔小说中的劝惩教化与娱乐趣味

李渔小说中的劝惩教化与娱乐趣味
以明显的体味到劝惩的意味,但在劝诫的字里行间,不失娱乐的趣味。然而,李渔在力求兼顾二者的同时却偏 离了文学创作的主旨,这成为李渔小说的局限,导致其小说无法接触到社会现实或社会历史的本质性问题,从 根本上逃避悲剧,从而很难溶进社会。 (关键词]李渔小说;劝惩教化;娱乐趣味 (中图分类号]1207.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215(2010)02—0036—03
2010年3月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Mar.2010
筮堑鲞箜至翅
』堂趟丛!璺望笪垒鱼婴趔逸型翌i!星堡i!Y虹丛尘盟尘遁箜(墅尘墅塑!壁2№!:兰鱼№:2
李渔小说中的劝惩教化与娱乐趣味-
天 吴
布于 群
(内蒙古民族大学文学院,内蒙古通辽028043)
[摘要]劝惩教化和娱乐趣味并存是李渔小说的特色,在清初这位优秀的拟话本作者的作品中,我们可
其实,这两者本身就缺乏统一的内在因子【5】。这就
导致了二者的扭结。 优秀的文学离不开人类生活的大地,文学的目
标永远是对社会和人生真谛的探专,如果脱离这些
进行创作,无疑会有许多的局限和束缚。在李渔的 小说中,作家是高于作品和读者的。他所追求的是 一种皆大欢喜的效果,而不管欢喜是真是假,是深刻 是肤浅。李渔小说的艺术世界是远离现实世界的, 然而,“但愿世间人,齐登极乐园”的喜剧愿望本身, 却是希图改善现实的表现,也是作者对劝惩主义和 娱乐主义的追求所致。李渔的劝惩主义并不需要对 社会、人生的真切反思,而是一味追求一种虚幻的善
“维持世道”,莫如以小说娱乐人心【2J。于是李渔将
娱乐的内容放进小说之中,所以当我们品读李渔小 说时,总能体会到劝惩中的娱乐。 但是,作为文学作品,娱乐的作用必须远离社会 人生中的痛苦与烦恼,这有悖于劝惩中深刻的社会 人生内涵,这样的矛盾经常存在于李渔的小说中,使 其创作总是无意识地陷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但李渔 自有其独特的处理方式,在小说中既保持话本小说

论李渔词曲创作的娱乐艺术审美性

论李渔词曲创作的娱乐艺术审美性

作者: 邱国桥
作者机构: 井冈山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
出版物刊名: 芒种
页码: 247-248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22期
主题词: 娱乐艺术 李渔 审美性 闲情偶寄 创作者 戏剧创作 戏曲创作 受众 剧作家 娱乐性功能
摘要:戏剧是一门古老而独特的艺术,其是创作者抒发个人情绪、人生理想及感悟的一种重要载体。

戏剧的娱乐性功能是其最为重要的功能之一,没有受众的共鸣与欢愉,戏剧的存在就没有价值和意义。

明末清初的戏剧理论家、剧作家、小说家李渔的词曲创作便是以取悦大众的娱乐艺术审美功能为创作动力。

清朝李渔在文化拓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清朝李渔在文化拓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清朝李渔在文化拓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在中国文化史上,清朝李渔是一个颇为重要的人物。

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文化领袖,他的思想和作品对于清朝文化的推进和拓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我们来谈谈李渔在文学界的地位。

李渔是明朝后期至清朝初期的一位著名文学家,尤其以他的散文和小说为代表。

到了清朝初期,他的文学作品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和推崇,成为了清朝一位备受尊崇的文学家。

李渔的作品充满了文学与哲学的深度,他的写作风格优美、简练且具有强烈的艺术性。

他的作品中蕴含了对于人性、命运等问题的思考,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思考。

李渔善于运用叙事手法,将生活中的琐事和人理智情感的交织对接构成独特的故事格局。

他以其敏锐而独特的洞察力和语言,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和人民群众的生活状态和思想需求。

其次,我们来聊聊李渔在文化拓展方面的作用。

作为一位杰出的文化领袖,李渔致力于拓展和推动文化艺术的发展。

他对于小说、散文、诗歌、书法、绘画、音乐等方面均有所涉猎,并且在这些领域都有着卓越的成就。

他的作品不仅在清朝时期得到广泛传播,同时也对于后世的文艺创作、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渔在文化拓展中的作用可以从巨大的政治与社会背景上的意义来考量。

清朝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阶段,这一时期国家发生了巨大的社会变革,并处于内忧外患的局面,此时文化的发展与推进显得尤为重要。

当时的社会环境由于种种民族问题、战乱、以及爵位、财阀等阶级斗争因素的存在,这种复杂纷乱的社会环境导致文化的接收和发展呈现出广泛的多样性。

李渔具有较高层面的人文素养、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他以强烈的自我认同和人文情怀,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成功地开拓了文化领域多方面的深入思考和成就。

最后,我们总结一下李渔在清朝文化推进中所发挥的地位和作用。

李渔以其高尚的文化境界、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推动中国艺术和文化的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一个重要贡献在于,在清朝时期,他开拓了文学创作的广阔空间,不仅是在小说、散文、诗歌以及戏曲转化等方面,同时也在音乐、书法、绘画等方面有出色的表现和传承。

从社会身份看李渔的小说与戏曲创作

从社会身份看李渔的小说与戏曲创作

从社会身份看李渔的小说与戏曲创作从市井文化需求出发,再结合自身才情,李渔写出了一系列以“奇”“巧”取胜的小说与戏曲作品。

李渔之所以专注于此类作品的创作,是因为他通过“卖文”可以有效地解决生计问题,这也导致李渔的创作动因及作品效果不同于其他“著文章自娱”或“文以载道”的文人,所以当时就有人把他看是作行走江湖,靠卖艺谋生的“俳优”,却不知这是文人身份地位发生变化后的谋生策略。

标签:奇、巧;卖文;俳优李渔(1611-1680)是一位与众不同的文人,他中过秀才,乡试落第后恰好遇上明清政权更迭,便没有再走读书应试的路子。

受生计逼迫,他带着一家人先是从浙江兰溪老家搬到杭州,后又搬到南京,过着“砚田糊口”的生活。

李渔很有才华,能把握读者需要,写出来的小说戏曲作品深受欢迎,这不仅扩大了李渔的名气,也有效地解决了他和家人的生活问题。

不过要注意,李渔是市井文人,并非士大夫文人,不可能凭借社会名望或使用其它手段推销作品,只有靠作品本身的个性特征吸引读者,赢得市场。

李渔的作品究竟有何特色?什么原因促成的?当时及后世学者如何评价此类作品?弄清楚这些问题,对于准确把握李渔小说戏曲创作的文化意义极为重要。

一李渔大约在40岁时移家杭州。

此前他像多数读书人那样走着读书应试的路子,并于崇祯十年(1637)成为府学生员,后因父母过世而家道中落、局势动荡等原因,不得已迁到杭州城里谋生。

在寓居杭州的十年时间里,他创作了小说《无声戏》一集、《无声戏》二集和《十二楼》(一名《觉世言》),传奇《李氏五种》(《怜香伴》《风筝误》《意中缘》《玉搔头》《奈何天》)。

从顺治十八年(1662)始,李渔移居南京近二十年,先后编纂了《资治新书》《笠翁论古》和《四六初征》等杂著,撰写了富含戏曲理论内容的《闲情偶寄》。

从中可以看出,李渔的小说戏曲创作主要集中在杭州期间,也就是他确立名声、创作个性得以充分展现的一个时期。

李渔小说戏曲的特点,“奇”“巧”二字足以概括。

论李渔小说创作的新质

论李渔小说创作的新质

论李渔小说创作的新质摘要:李渔小说以其“无声戏”理论为指导,创作出具有独特个人风格的小说作品,在清初小说作家中独领风骚。

李渔的小说创作呈现出从改编到独创、从实录到虚构、从道德说教到作家主体意识觉醒的飞跃。

因此,李渔小说显示出不同于前人的独特风貌,他在中国小说史上的作用和地位应得到足够的认识和重视。

关键词:李渔;小说创作;新质李渔是一个文学理论的巨人,也是一个埋头笔耕的实干家。

李渔以其“无声戏”小说理论为指导,写出了具有独特个人风格的小说作品。

传世的小说有白话短篇小说集《无声戏》、《十二楼》,长篇小说《合锦回文传》等,以其杰出的创作实绩印证了他小说理论的新颖独特。

他的小说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艺术质量上,在清初小说作家中都是首屈一指的。

清初的杜濬认为《无声戏》“为从来小说之冠”。

孙楷第先生说:“我们看他的小说,真觉得篇篇有篇篇的境界风趣,绝无重复相似的毛病;这是他人赶不上的……说到清朝的短篇小说,除了笠翁外,真是没有第二人了。

”萧欣桥先生则将李渔放在明末清初的背景上将他与冯梦龙、凌濛初相提并论,称“李渔完全有资格与冯梦龙、凌濛初一道并列为明末清初三大白话短篇小说家”。

这些评论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李渔小说的地位和影响,考察李渔的小说,我们同样感到前人对其小说的评价并非过誉。

李渔的小说创作呈现出从改编到独创、从实录到虚构、从道德说教到作家主体意识觉醒的飞跃。

因此,李渔小说显示出不同于前人的独特风貌。

他的地位和影响不是人为的,也不是偶然的。

一、从改编到独创陈大康先生曾给“改编”和“独创”下过一个定义,他认为,“所谓改编,指作家在已有作品(题材并不限于小说)的基础上进行的创作”;所谓独创,“指作家创作时并不依傍前人的作品,而是直接从现实生活中概括提炼素材,独立地设计全书结构,安排情节发展与刻画人物性格”。

就微观的单篇作品讲,似乎并不存在绝对纯粹的改编或独创的作品,但放在宏观的作家作品整体或文学史的长河中观照,改编或独创的界限虽不一定泾渭分明,但肯定还是有区别的。

透过《无声戏》和《十二楼》,看李贽文学思想对李渔小说的影响

透过《无声戏》和《十二楼》,看李贽文学思想对李渔小说的影响

透过《无声戏》和《十二楼》,看李贽文学思想对李渔小说的影响引言:李渔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专业畅销书作家之一,在顺治和康熙年间他的小说广为流传天下皆知,以致时人感叹“今天下妇人孺子,无不知有湖上笠翁”。

不过当时的文坛对李渔的评价毁誉参半,赞赏者如钱谦益将其作品与《水浒传》和《金瓶梅》等经典并举,批判者如黄启太则骂其为衣冠败类、名教妖凶。

和明末巅峰话本小说“三言”及“二拍”相比,李渔的小说确实有一定的倒退。

就人物塑造而言,李渔的小说往往失之于脸谱化;就整体结构而言,李渔的小说往往失之于叙事、人物与情感失调。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人物之脸谱化其实是李渔的“无声戏”尝试,文本内部失调则是李渔刻意追求新奇的结果。

相较于冯梦龙和凌濛初辑录改编前人作品,李渔的小说表现出了极高的原创度,我们甚至可以据此认为李渔的创作思路跟冯梦龙和凌濛初有着本质不同。

李渔画像此时出现了一个问题,如何解释李渔和冯梦龙等人作品中的一些共性,如主情与劝诫并存?笔者认为,这是因为李渔跟冯梦龙等人一样,继承并发展了李贽的文学思想。

换言之,李贽的文学思想不仅直接启发了汤显祖的“至情说”、公安派的“性灵说”及冯梦龙的“情教说”,亦直接启发了李渔的小说创作。

下文笔者即以李渔短篇小说合集《无声戏》及《十二楼》为例,探讨李贽思想对李渔小说创作的影响。

一、李贽“宇宙五大部文章”文学观对李渔小说创作的影响“宇宙五大部文章”是李贽早期的文学观念,提出的时间为万历元年前后,当时李贽在在刑部任上。

与李贽同时期的周漫士在《金陵琐事》中记载道:(李贽)常云宇宙有五大部文章,汉有司马子长《史记》,唐有杜子美集,宋有苏子瞻集,元有施耐庵《水浒传》,明有李献吉集。

李贽为何称这五人的作品为“宇宙五大部文章”呢?结合李贽在《焚书》及《藏书》等作品中的论述,可将原因概括为:这些作品都是独抒己见的发愤之作,都是打破格局的开创之作。

也就是说,在李贽的观念中,独抒己见及革新开创是最为重要的。

李渔拟话本特点

李渔拟话本特点

李渔拟话本特点
李渔是明代杂剧作家,他的《虎丘山》、《南柯记》等作品以其独特的形式和特点而闻名,被称为拟话本的代表之一。

下面是李渔拟话本的一些特点:
1.民间故事改编:李渔的拟话本往往是基于民间故事进行改
编。

他根据民间传说、戏曲和典故等素材,加入自己的创作和改编,形成了独特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情节曲折多变:李渔的拟话本以情节曲折、多变著称。


善于运用悬念、反转和戏剧性的冲突,在剧情发展中创造出紧凑而引人入胜的叙事结构。

3.对白生动活泼:李渔的对白生动活泼,具有鲜明的个性特
点。

他善于运用幽默、反讽和夸张等修辞手法,并赋予角色鲜明的语言风格,使对话更加生动有趣。

4.丰富的人物形象:李渔的作品中有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
包括正面角色、反面角色和小丑角色等。

他善于描绘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且富有戏剧张力。

5.批判现实社会:李渔的拟话本往往融入了对当时社会现象
和道德风俗的批判。

通过角色的言行和剧情的发展,他对社会不公、权贵腐败以及人情世故等问题进行了讽刺和批评。

总的来说,李渔的拟话本特点突出,叙事曲折多变,对话生动
幽默,人物形象丰富,同时在艺术表达中又暗含对现实社会的批判。

这些特点赋予了他的作品独特的魅力,并对后世的话本和戏曲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李渔戏剧看戏剧的娱乐功能

从李渔戏剧看戏剧的娱乐功能

不仅要 “悦知音数人之耳”更要, “娱满座宾朋之目” 。李渔一生经
历了许多现世的苦难 ,他不是没有忧愁 、 没 有苦闷 、 没有感伤 、 没有迷惘 、 没有痛苦 、 没有惆怅 , 但是他 绕过了这些危险地带
“为了达到欢喜、娱乐 ,必然要虚化现实 ,推远人生, 强化故事的戏剧
性,减少庄严感和郑重感 ,使人物喜剧化,将巧妙与滑稽融为一体 , 最后 以轻松嬉笑结局 因而他掩去了人生的悲苦和辛酸 , 把 ”自娱和娱人 作为自己的追求 。
对当代中国戏曲发展的几点思考
• (一)戏曲的发展离不开观众,以广大农 村观众为重心,推动戏曲文化的传播 • (二)戏曲内容上要贴近生活,突出娱乐 性,长于情而疏于理 • (三)国家加大对戏曲的扶持力度,采用 灵活多样的戏曲教育模式

李渔说 “传奇之设 ,专为登场 。”响亮 地回答了 “写剧的目的是什
么” 这样一个问题 。写剧的目的是为了 “登场”那么 , “登场” 的 目的又是为 了什么呢 ?“卖赋以糊其口” 的李渔很知道观众对于他 的作用,也非常了解观众的喜好,因而他在《风筝误》下场诗中对这一 问题回答得非常明确 “传奇原为消愁设,费尽杖头歌一阕;何事将钱买 哭声 ? 反今变喜成悲咽。惟我填词不卖愁 ,一夫不笑是吾忧 。举世尽 成弥勒佛 ,度人秃笔始堪投 。 ” 也即为了消遣和娱能看到 “巴洛克” 的 一些显著特征 ,并说 ‘巴洛 克’ “ 也因国家不同而具有各自的风土人 情的独特性 ,具有各自独特的神韵。但是 , 它的基调 却是一贯的 : 这就是比任何戏剧 都优先考虑和强调娱乐性的重要地位。” 娱乐性 , 李渔的创作正是遵循着这一主张 的 ,他自己曾不无自豪地说自己的作品都是 “笑资” , “大约弟之诗文杂著 ,皆属笑 资。”
• 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遗存最丰富、最具民 族品格的艺术形式之一,戏曲集中华文化 之大成,在世界艺术之林独树一帜。戏曲 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融表演、演唱、 歌舞为一体,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 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元素 的综合性舞台艺术,有着辉煌灿烂的历史, 在世界戏剧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声戏》是李渔的第一本 活本小说集 ,娱乐性是其小说创作 的重要 目的。他在《风筝误》中说 :“惟我填 词 不卖 愁 ,一夫 不笑 是吾 忧 。举 世尽成 弥勒 佛 ,度 人秃 笔始 堪投 。”李 渔小 说 以“游戏 笔 ”幻 出艺术 世 界 ,以 “欢 喜心”化解人生酸苦 ,用玩世不恭的娱乐性来做文章 ,使小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娱乐风格。
李渔借 自娱发挥娱人 的作用 ,满足更多人娱乐消遣 的需要 ,这和他作为卓越戏曲家的经历是分不开 的,读 者能从 其 小说 中获 得娱乐 。
二 、戏 剧化 的情 节设 计 李渔 运用误 会 、巧合 、错位 等方 式增 加小 说 的戏剧 化情 节 ,使 小说 妙趣 横生 。 “无巧 不成 书 ”。巧合 能够 更集 中 、强烈 、深刻 地反 映社 会本 质 ,增 加 文本 的戏 剧性 ,是 戏 剧创 作 中不 可 缺 少 的手段 。李 渔作 为一 位戏 剧大 师 ,将 巧合运 用 到小说 创作 中 ,增 添 小说 娱 乐性 。如《生 我楼 》中合 理铺 陈三 宗巧 :一巧 日尹小楼 自卖与人为父 ,姚继为父买他 ;二巧 日欲买佳人 为妻 ,却买来 了恋人曹氏 ;三巧 日独卵。 《美男子避惑反生疑》也设置三宗巧 :一是媳妇何 氏与书生蒋瑜住隔壁 ,因生活不便就搬到另一 院落 ,不想书 生也 为避 嫌搬 到此 处 ,反 而惹 出众 人对 二人奸 情 的猜 测 ;二是 蒋瑜 拾 一扇 坠 ,每 日戴 在身 上 出出进 进 ,恰 巧 此 物与何氏扇坠相仿 ,被人认作是奸情的标记 ,告上公堂 。知府见媳妇相貌标致 ,必是淫邪之人 ,坐实奸情 ;三是 知府 因本 衙 中“奸情 ”引发 重 审何 氏奸情 ,果 然沉冤 得 雪 ,还 将错 就错 地 把何 氏许 配给 了蒋 瑜 ,成 就一 桩 姻缘 。 巧合 让李 渔小 说 的情节更 离 奇 、娱 乐性 更强 。 在《丑郎君怕娇偏得艳》中颠覆传统才子佳人样式 的搭配,偏教丑八怪 的阙里侯娶上三个貌美如花 的女 子 ,女子 “有仙 子临 凡之 质 ”,“独有 那种 聪 明 ,可称 绝 世 ”,嫁 给 阙里侯 这样 一 个 “口气 、体 气 、脚 气 ”交 杂 、貌 丑 如鬼 的男 子 ,女子 的期望 与现 实产 生 巨大 的差异 ,这是 一重错 位 ;古来 传奇 小说 ,一旦 有嫁 错者 ,作 者便 如 同造 物 主一样 代替 主人 公抒 发怨 怼之 心 ,再 让这错 搭 的男 女归 正 ,各 自找 到相应 的人 物 ,进而各 得 其所 。但 本文 中 三个 美貌 妙人 和这 个丑 不堪 言 的男 人竟 然相 安无 事 ,活得 寿终正 寝 。双重 错位 的设 置 目的是显 露李 渔 对婚 姻 的认识 :世上的佳人才学高不过邹小姐 ,容貌美不过何小姐 ,才貌双全不过吴氏,不过也嫁与这样一个丈夫 。 设置错 位 是李 渔小 说 的惯 用 手法 ,增加 了文本 的娱 乐效 果 。 合理的误会提升了小说的娱乐性。《十卺楼》中,楼宇之间,明窗眺望 ,可见十种景致 ,故名十景楼 ,却被 题词 人醉 中挥 毫写 成 “十卺楼 ”。“十卺 ”意味 着 十次 合 卺 ,这重 误 会 成 了 日后 主人 公 诸 多烦 心 事 的 源 头 。第 一 次 合卺 就碰 上一 个石 女 ,姚 公苦 得抓 耳挠腮 ,幸 喜这 女子 美貌非 常 ,只好 如 画中人 般 留在 家 中欣 赏 。然而 女 子 的父亲 深恐 姚公 不满 ,趁其 不备 ,将 幼 女替 了石 女 来 与姚 公 做 夫 妻 。姚 公 醉 后误 以为 是 自家 新妇 ,乐 之 不 尽。几 日后 ,此女尿床的毛病显露 ,只好退回。岳丈又趁姚公不知 ,将其五个月身孕的长女送来 ,姚公懵然不 知 ,误 以为是早 前 的石女 ,乐 得做个 长久 夫妻 ,可 身孕被 看 破 。如此 这 般 的九 次 合 卺之 后 ,才 又 得 了最 先 的石 女回来 。一个巧事又治好 了石女的毛病 ,皆大欢喜。笑料在重重误会 中生出 ,矛盾又在误会 中解除。 李渔 对小 说娱 乐性 的追求 是从 始 至终 的 ,而 在 小 说情 节 中设 置 必要 的手 段 增 加娱 乐性 是 重 要 的 表 现 手 段 。正
[收 稿 日期]2015—09—22 [作 者简介]季 美含 (1978一 ),女 ,副教授 ,硕士 ,从 事明清小说研 究。
· 143 ·
“在 L【J中做过 十年 宰相 ,所 以极谙 居 乡之乐 ”。顾 呆 叟 的别 业 也时 刻显 示 出李渔 伊 山别 业 的样 貌 ,茂竹 梅 窗 正 是 李渔 别业 中的绝佳 景致 ,既不 一 味炫 富 ,又 可尽 显高雅 。
[摘 要]本文通过对李渔 30篇 白话短篇 小说 的分 析 ,重新 审视小说 的创作背景 。娱 乐性渗透 于李 渔小说 的方方面 面 ,其写作的初衷是将 读者 纳入 自我的关 注之 中,考虑 读者 的需 求 ,从而关 注 自然 人 生 。 [关键 词]李渔 ;小说 ;幽默 ;滑稽 ;语言 [中图分类号]10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602(2016)01—0143—02
李渔历经明清易代 ,人生经历跌宕起伏 ,知识结构包罗万象 ,思想颇具现代性 。生活的磨砺 ,使李渔对人 情世故谙熟于心。他在小说创作 、戏剧创作 、楹联 、书法等诸多方面成果卓著 ,呈现出超越时代 的魅力。其 白 话短篇小说 以喜剧为风格 ,以读 者喜好为宗 旨,借鉴戏 曲创作方式 ,显示生活 中的种种矛盾 ,还原社会 本来 面 目。
第 35卷 第 1期
Vol_பைடு நூலகம்5 No.1
长春 师范大 学 学报
Journal of Changchun Normal University
2016年 1月 Jan.2016
浅谈李渔小说创作手法 的娱乐性
季 美含
(北华 大学 师范 分 院 小 学教 育 系 ,吉林 省 吉林 市 )
李渔对楹联也有独特研究 。他认为匾联要别出心裁 、因地制宜。在小说集《十二楼》中,每篇小说有一座 楼 ,每座楼上均有一匾 ,十二篇小说从 而连缀成篇 ,显示出李渔的独具慧眼。如《合影楼》中,由珍生与玉娟情 定之“影”故名“合影”;《三与楼》汇集虞素臣三层书楼中的三个匾额“与人为徒”“与古为徒 ”“与天为徒”,故 名 “三与 ”。
一 、借娱 己以娱 人 的取材 方式 在早期 白话小说创作 中,李渔是较早投入 自己、展现 自己的作家 。他充分将 自我 的兴趣表达视为创作的 第一要务 ,其笔下的人物性格 、行事及故事的发展 、结局无一不受其人生哲学的影响。 李渔坚称“行乐第一”,诸多行乐中又以房中之乐为最 ,这与圣人 的“食色性也 ”的教诲并不违背 ,故李渔 在 现 实人生 中广 置姬 妾 ,最多 时甚 至有 十几 位 女性 陪伴 。李 渔将 这 种 生 活 方式 和人 生 哲 学 运用 到 他 的 小说 中,书 中人物享尽艳福 、妻妾成群。《连城璧》中寡妇设计赘新郎,众美齐心夺才子 ,形成一夫二女格局;《丑郎 君 怕娇 偏得 艳 》中 ,丑 郎 君虽一 身 晦气 ,却娶 得三 房美 姬妾 ,羡煞 旁人 。 在李渔观念中,一夫多妻合情合理 ,由此生出的矛盾也是客观存在的。不过在现实生活中,他的姬妾之间 却从未发生过拈酸吃醋的事情 ,这也是李渔引以为 自豪 的。李渔常以善于治妒之人 自居 ,因此“治妒”成 了他 小说中的一个重要素材。如《妒妻守有夫之寡 ,懦夫还不死之魂》中塑造了主人公 费隐公形象 。此人精于管 理姬妾 ,“妾不专房妻不防”,二十几房姬妾相处 和谐 ,他的声名因此远播 。众多饱受家中酸醋之苦 的男子登 门求教 ,费 隐公 亲 自为人 治妒 ,助人 广 纳姬 妾 。这 篇 小说是 李 渔写来 最 为得心 应手 的一 篇 ,用 小说 的形式 将 李 渔 处 理家庭 问题 的心得 宣讲 出来 。 李渔曾对人言 :“生平有两绝技 ……一则辩审音乐 ,一则置造园亭。”他的作 品《闲情偶寄》卷 四中专谈居 室 。他 一生 中修 造别 业 不下 三次 ,最 广为 人 知 的 当属 “芥 子 园”,其 间亭 台楼 阁 、雕 栏 瓦舍 、荷 塘 院落 ,既 富 丽 又 雅致 的设 计 均 出 自李 渔之手 。李渔在 小 说 中将 这 一爱 好也 写 进来 ,借 主人公 的手 在 虚拟 世 界 中大 兴 土木 、 修筑新居。在《闻过楼》中,顾呆叟隐居于荆溪之南 ,买薄 田、结茅屋 ,竹径梅窗,一派高雅别致 。“若非陶处士 之新居 ,定是林山人之别业 。”顾呆叟可谓高雅之士 ,他正是山中避乱的李渔的化身 。李渔在小说中直言 自己
李 渔凭 借 自己对 园林 艺术 的心 得 ,为 小 说 主人 公 设 置 奇 巧 的环 境 ,为故 事 的展 开 铺 设 场 景 。《合 影 楼 》 中 ,设 置 了分而 未隔 的宅 院 ,“一 宅 分 为 两 院 …… 都 筑 了 高墙 ,使 彼 此 不 能 相 见 。独 是 后 园 之 中 有 两 座 水 阁 … … 中间隔着池水。”珍生和玉娟的情感就在这池水往来中滋生 。一池春水 ,二人 以荷为媒 ,互吐钟情 ,最终 拆 除墙 垣 ,二 院合为 一宅 ,水 阁藏娇 。宅 院巧 妙 的设 计 ,成就 了小 说情 节 的巧妙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