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李渔的戏剧和小说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李渔的戏剧和小说理论
摘要:李渔是清初著名的戏曲作家、戏曲理论家和小说家,在戏曲和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其戏曲理论在中国戏曲理论史上占据了一个极为重要的位置。在这里,将重点阐释他的戏剧和小说理论。
关键词:李渔戏剧理论小说理论
戏剧理论
李渔是我国文学史、戏曲史、戏曲理论史上的一个杰出人才,一生著述颇丰,其著作涉及诗、词、文、赋、小说、戏曲、戏曲理论等方面,且样样精通,而戏曲理论之集大成者《闲情偶寄》更是扬名海内外。他的戏曲理论主要见于《闲情偶寄》“词曲部”、“演习部”以及“声容部”之一部分。
李渔从明代剧作家远离舞台使剧本成为案头之作中发现弊病,开始注重与观众的互动性和舞台效果,重视研究戏曲的演习工作。因此,李渔在戏曲的艺术形式和演唱技巧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创新。独树一帜的戏剧风格使他在当时戏曲界一举成名,可谓是“北里南曲之中,无不知李十郎者”。李渔从他自身体味的艺术规律出发,确立了以“登场”为目的,以“主脑”为核心,以创新为动力,以“针线紧密”、“文情专一”为要求的结构原则。在这个原则指导下,李渔创造出以“奇意”为灵魂,以“一人一事”为枢纽,以“奇事”、“奇情”为表现,众多人物网式联系,多条线索交叉叙事,格局场景异彩纷呈的独特艺术结构。同时,李渔比前人更熟练、巧妙地运用了“血脉相连”法、“郑五歇后”法、偶然巧合法、错认误会法和双重游戏法等多种结构技法,大大增强了其戏剧结构的生动性和影响力。李渔能成为清代首屈一指的“当行”曲家,并创造出“为一朝之冠”的结构艺术,主要原因在于他既有“顺性、顺情、顺世”的自适人生观,又存在“卖赋以糊其口”的生计需要,以及他生长在一个戏剧艺术空前繁荣的时代。
李渔把握了戏曲艺术舞台性特点,深知“优人搬弄之三昧”,并以这一根本特色的把握为基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戏剧美学体系,系统论述了从剧本到舞台演出的一系列特殊规律。李渔的戏剧理论乃小说家的戏剧理论,“非奇不传”、“非新不传”的戏剧观是李渔戏剧理论的核心。李渔的戏剧理论不再是曲词地位至高无上的“抒情中心论”,而是情节地位至高无上的“叙事中心论”。李渔十分重视宾白创作和运用,他是我国戏曲鸣上第一个重视宾白的剧作家,也是宾白创作成就最为突出的剧作家。他主张“填词之设,专家登场”,“传奇不比文章,文章做与
读书人看,故不怪其深,戏文做与读书人与不读书人看,又与不读书之妇女小儿同看,故贵浅不贵深”。
《十种曲》的题材全是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而且喜剧色彩十分浓郁,这是李渔传奇最为突出的地方。他说:“传奇原为消愁设,费尽枝头歌一阙;何事将钱买哭声,反会变喜成悲咽。唯我填词不卖愁,一夫不笑是吾忧;举世尽成弥勒佛,度人秃笔始堪投。”人家平时工作压力本身就大,化了钱来看你的戏,就是奔着“消遣”二字来的,你还动不动让人家哭,何苦来着。所以李渔一反当时戏曲之常态,也是看中戏曲市场的空档,以喜剧为主攻方向,
李渔善于从普通生活、寻常闻见之中寻找新奇有趣的笑料、笑话作为喜剧创作的素材,把组织笑话、笑料作为喜剧矛盾冲突、情节结构的中心环节,把“抑圣为狂、寓哭于笑”作为致笑的主要技巧,寓悲愤于嬉笑怒骂之中,从而产生喜剧的艺术效果。认为李渔喜剧典型理论概括了我国民族喜剧三个重要特征:即“抑圣为狂、寓哭于笑”的喜剧意识;“伐隐攻微”、“勿使雷同”的个性化思想;“妙在入情、神魂飞越”的情感和想象。误会、巧合、抑扬、夸张、掉包、装懂和解嘲等是李渔常用的喜剧表现手法。
可以分析出李渔调笑风格具有以下几个特征:㈠自然。李渔的戏剧讲究“务使承上接下,血脉相连”,“最忌无因而至、突如其来,与勉强生情、拉成一处”,因而在他运用调笑手法的过程中,无论是人物性格的发展,还是喜剧冲突的设计,“水到渠成,天机自露,我本无心说笑话,谁知笑话逼人来”这番话是他长期从事喜剧创作的经验之谈,就是要求作家不必人为地制造噱头,只需根据人物性格和冲突的发展抒写下去,而无斧凿之痕,不像一般幽默、讽刺那么刻意,颇能体现李渔机智、诙谐的思想本色。㈡寓教于乐。翻阅李渔的作品,其劝惩目的是十分肯定的。李渔具有强烈的观众本位思想,因而他的戏剧作品极具娱乐消遣性,李渔深谙:严肃庄重的内容只有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才能让人接受,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旋律中才能振聋发聩。因而他的戏剧作品极具娱乐消遣性,因此他的作品追求劝惩说教与娱乐消愁和谐统一。㈢适俗浅显。由于戏曲是面向社会、面向群众的艺术,所以李渔的作品具有语言浅显、直露、俚俗的特点,并夹杂一些话柄、笑料,虽然内容大多着眼于男女爱慕之情,但极平常的题材也涉笔成趣,写得曲折离奇,摇曳多姿,使观众尽情享受喜剧的乐趣。㈣标新立异。李渔重视喜剧创
作,并喜欢标新立异,不拘一格,自成一家。李渔有自己独特的文学见解,他曾大胆地提出“文无定法”、“随物赋形”的文学主张,所谓“随物赋形”,就是根据文章内容决定其表达形式,认为写文章不存在“定法”与“常格”,基于此,李渔在写戏剧时,具有可贵的创新精神,敢于破除陈规陋习。
小说理论
受戏剧的影响,李渔形成了“无声戏”的小说观。小说在思维的文化机制上体现出明显的戏剧化倾向:人物形象塑造的动作化,对生活场景和社会背景的虚拟
和简化,在选材、立意和情节上的奇异化,使李渔小说独树一帜,但也造成了某些不足,如叙事方式的模式化和形象构成的类性格化、脸谱化。
李渔的短篇白话小说以情节取胜,堪称中国古代小说情节艺术的集大成者。李渔短篇白话小说集最富吸引力的叙事情节特点——“奇”。李渔小说的“奇”有四方面的表现:叙事频率上的新鲜之奇;叙事虚实下的巧合之奇;叙事视角上的变幻之奇;叙事时间中的张弛之奇。叙事人物。李渔短篇白话小说的叙事人物大多有一个单一的性格倾向,呈现出个体性格的单纯,有符号化、脸谱化的特点。但在情节的发展中,李渔却自觉不自觉的建立起比较复杂的人物关系,将不同的相对立的性格因素在同一篇故事中的不同人物身上分别表现,通过人物性格的组合,使整篇作品的人物性格表现和由此带来的对社会生活的理解,显得深沉而不肤浅。而自寓性人物的出现大大提升了后人对李渔短篇白话小说在叙事人物方面的成就定位。
他的两部拟话本短篇小说集《无声戏》、《十二楼》体现了其小说创作上的鲜明特色。文学艺术贵在创新。李渔无所依傍的创作新风,使他得以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加强作者的参与性,从而引起了话本小说题材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变革。李渔出于自觉的创新意识,不依据原有材料,使自己的作品都是凭空结撰,并在其中强烈地表现自我。话本小说向来依据已有的稗官野史或说话人的底本,故事一般都有相应来源,这些作品很难表现作者的个人风格。李渔转而描写他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个人意趣,作品鲜明的体现出作家个人独特的个性和艺术风格。题材内容的创新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 题材的个人经验化。从题材角度来看,李渔的短篇小说全是叙写世情的,与前出之“三言”、“二拍”不同的是李渔所营造的小说世界,是他别出心裁的经验之论和游戏人生的意趣;(二) 常见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