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李渔的戏剧和小说理论

合集下载

浅论李渔的戏剧创作理论 李渔戏剧理论

浅论李渔的戏剧创作理论 李渔戏剧理论

《浅论李渔的戏剧创作理论李渔戏剧理论》李渔,明末清初人。

明亡以前,生活比较富足。

清初,经历巨大的社会变革,兵灾战火中,逃离家园。

从此家道中落,他也开始了一生为生活奔波的日子。

《闲情偶寄》成书于1671年,时年李渔61岁。

关于其戏曲的理论的阐述可称为是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产物。

李渔编纂戏曲剧本的主要目的是“砚田糊口”,因此喜剧的商业价值是其创作剧本注重的方面之一。

为了博得观众,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他在剧作的结构、情节、语言、音律和表演等等各个方面精心设计,以期达到观众的胃口。

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对戏剧这一种艺术形式来说,这是戏曲创作的几个要求之一。

如何能够像庖丁解牛一样时时抓住或延长、改变观众的注意力,这需要剧作家花费很多的时间来处理。

一个剧本的演出就在短短的几个小时之内,要吸引各种各样的观众,这本身就是一场艰辛、激烈的心理搏斗。

而李渔的剧论旨在抓住观众心理方面颇有一番前无古人的见解。

姚斯在他的《文学史作为文学理论的挑战》中说,“在作者、作品和大众的三角关系之中,大众并不是被动的部分,并不是仅仅作为一种反应而存在。

相反,它自身就是历史的一个能动构成。

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如果没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是不可思议的。

”姚斯把接受者看作是一个重要的参与部分,因而创作戏曲时,必须充分考虑作品、作者和观众之间的关系。

观众作为一个接受群体,一出戏必须得到观众的赞许才能长久生存下来。

一出戏的成功与否,观众是最重要的评判者。

但同样这种作用是双向的,既然对作品反映一般,那说明剧作能引起的注意力确实不大。

李渔在剧论其实很好的考虑到了观众的心理,他把结构放在了第一位。

而文章主要也是从其的戏剧情节结构来分析。

首先看其在戏剧人物和事件的处理上。

李渔在“立主脑”中,指出“即此一人之身,自始自终,离合悲欢,中其无限情由,无穷关目,究竟俱属衍文,原其初心,又只为一事而设。

引一人一事,即传奇之主脑也。

”可以看出其认为故事里的人和事情是很重要,他认为确定主人公和主要事件就是“主脑”。

从《风筝误》看李渔的戏剧观

从《风筝误》看李渔的戏剧观

从《风筝误》看李渔的戏剧观李渔是中国明代杰出的戏剧家,被誉为“明代戏剧之宗”。

他的戏剧观点以其代表作《风筝误》为例,展现了他在戏剧创作中独特的见解和独到的才华。

《风筝误》是李渔创作的一台四十出的杂剧,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情与责任的故事。

这部作品中,李渔运用了喜剧和悲剧的元素,以及丰富的角色设置和巧妙的情节安排,使整个故事充满了悬念和戏剧性。

李渔的戏剧观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观察。

首先,李渔强调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他深刻描绘了角色之间的心理变化和相互作用,展示了人物的喜怒哀乐、情感纠葛和内心挣扎。

在《风筝误》中,主要人物之间的感情纠葛和角色塑造都非常复杂,表现出了人性的多面性。

其次,李渔注重剧情的发展和节奏的掌控。

他善于运用剧情的起承转合,通过巧妙的叙事手法和情节的交错,增加了戏剧的紧张感和吸引力。

剧中爱情与责任的冲突和矛盾是整个故事的核心,李渔通过角色之间的行动和对话,展示了剧情的高潮和低谷,使观众产生了情感共鸣。

再次,李渔注重人物形象的刻画和塑造。

他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和言辞之间的微妙差别,展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社会角色。

在《风筝误》中,李渔塑造了各种不同性格的人物,如忠诚的仆人、贪婪的商人和无畏的英雄等等,每个人物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特色。

此外,李渔还注重戏剧的教育功能。

他通过戏剧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传达社会道德和价值观念,引导观众思考人生和人性的问题。

在《风筝误》中,李渔以爱情与责任的冲突为主题,探讨了人们在两者之间做出选择时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综上所述,《风筝误》充分展示了李渔的戏剧观。

通过描绘人性的复杂性、掌握剧情的发展和节奏、刻画人物形象和塑造、以及注重戏剧的教育功能,李渔成功地创作了一部情节曲折、唯美动人的戏剧作品。

他的戏剧观对于今天的戏剧创作者和观众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借鉴。

阐述你对李渔曲论的理解

阐述你对李渔曲论的理解

阐述你对李渔曲论的理解
李渔是明代文学家,其著作《诸子百家煮字词》中收录了一篇名为《古调虽弄之有情》的论文,简称《李渔曲论》。

这篇论文主要对古代曲谱的传承和演变进行了阐述,并对曲调的表达方式以及人们对曲的情感回应进行了深入探讨。

在《李渔曲论》中,李渔首先提到了古代曲调的起源和发展。

他认为,曲调源于人们对自然的感知和表达的需求,在漫长的岁月中形成了独特的音律体系。

而古人创作曲谱的目的,是为了表达自己对人生、情感和社会的体悟。

曲谱的发展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逐渐出现了多种不同风格的曲调。

李渔指出了曲调表达的重要性。

他认为,曲调既要有情绪上的表达,又要准确传达作品的内涵。

同时,他指出了曲调在不同主题上的应用。

他认为,曲调应根据具体的内容来选择,以使曲调和主题相得益彰。

此外,《李渔曲论》还强调了曲的情感共鸣和表现能力。

他认为,曲调通过旋律、节奏和声音的变化,能够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并更好地表达出作品的意境。

曲调既能使人愉悦和欣赏,又能传递出深情厚意,引起人们对生活、爱情和社会的思考。

总的来说,《李渔曲论》是对古代曲谱的一种研究和探讨,其中包含了对曲调起源、表达方式以及情感共鸣的思考。

它不仅对古代曲调的发展和演变进行了阐述,也对曲的艺术性和人类
情感的表达能力进行了探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曲艺的艺术魅力。

一夫不笑是吾忧——浅析李渔拟话本小说创作理念

一夫不笑是吾忧——浅析李渔拟话本小说创作理念
◎艺术研 究 ◎

夫 不 笑 是 吾 忧
浅析李 渔拟话本 小说 创作理念


周 杨 飞
( 山东 日照 摘 要: 李渔作 为明末清初 文学 家、 戏曲 家, 其 拟话 本小说 创 作 颇 具风 格 , 开创 了清 代 拟 话 本 小 说 创 作 的 新 思 路 。 本 文 从 2 7 6 8 2 6 ) 过分注重故事编织而相对忽略了人物刻画。作 品不能深入生活 的底蕴 , 人物单 薄 , 没 刻画 出血 肉丰满 、 个 性鲜 明 的人 物形 象。 还是说 《 谭楚玉》 , 男女主角谭楚玉和刘貌姑 的活动虽 多且吸引 人, 但他们的内心世界却仍开掘不 深, 他们 的个性 仍不够鲜 明。 《 合影楼》 中的人物对影传情 的构思独 特 , 写 得也精彩 , 但男 女 主人公也似乎 只见影子 , 不是有 血有 肉的活生 生 的艺 术形 象。 还是说 《 谭楚玉戏 里传情 , 刘藐姑 曲终 死节》, 男女 主角谭楚 玉 和刘貌 姑的活动虽多且吸引人 , 但他们 的 内心世界却仍 开掘不 深, 他们的个性仍不够鲜 明。《 合影楼》 中的人物对影传情 的构 思独特 , 写得也精彩 , 但男女主人公也 似乎只见影 子 , 不是有 血 有肉的活生生 的艺术 形象 。“ 三 言” 展开 的是一条性 格鲜 明的 大道 , 能长久活在人们心 中里 , 但李 渔的拟话本 中 , 却难 以找 到 个可 以与之媲美的形象来。在李渔的拟话本小 说创作 中, 更 多得是一种游戏人生 , “ 玩文学 ” 的倾 向 , 他把 故事玩 得变幻 多 姿, 戏编织得拍案叫绝 , 却只见得 眼前 的瞬间辉煌 , 不能做更 深 的凝 视 和 品 味 。 李渔他 的艺术才华不低 于冯梦龙 , 他 驾驭语 言的能力甚 或 超过冯梦龙 , 他能写出更纯净漂亮也更 流畅生动 的白话 。但 是 如果从人物形象刻画的角度 比, 他却远不如冯梦龙 。如今 , 批评 他 的人很多。说他的品行不好 , 说他的劝惩之心不真诚 , 在很 大 程度上像在“ 打幌子 ” 、 “ 障眼法 ” 。说他在劝惩的深处隐 隐透 出 种近乎游戏的心态 , 只求制造一种 皆大欢 喜的效果 。说他 为 迎合市 民的欣赏心态而处理素材 , 说他 的拟话本小 说中缺少 一 种对社会和人生 经历 的背 景而过 分地夸 大 了喜剧 的作用 。诚 然, 这些批评都有一 定的道理 。李 渔 自己也看得 清, 他说“ 少年 填词填到老 , 好 看词 多耐看词少 。 ” 好看 的篇 目确实很多 , 耐看 的 篇 目也实在太少 。认识 自己是最难 的, 可李渔就能很 准确地认 识和评价 自己, 他 的确是聪 明过人 , 让人总 觉得他是 有 意而为 之 。设 想一下 , 他或许就是不愿用犀利的笔触穿透生活的本质 , 不愿以严峻的风格的揭露现实 的丑 恶和人生 的悲剧 , 只想用轻 松 的调子讲讲逗笑有趣的故事 , 想 把极悲极苦之事也 写得尽量 轻松可笑些 , 这有什 么错 呢?再者李 渔的职业要求决 定了他 的 创作应满足人们的消遣 和娱乐需要 。他必须对 听众 的需求有极 其敏感 的反应 , 所 以在创作上 , 从 题材的选择 , 到 以故 事情 节为 主体的结构设计与组织 , 再到语言色彩的润饰 , 难免会有商业上 的考 虑 就不 足 为 奇 了 。 总之 , 李渔作为一个小说家 , 其小说成就在文学史 上的地位 不容忽视 。他化沉重为 轻松, 化哭为笑 的喜 剧特色使他 的拟话 本小说显 出了独特性。他 既善于巧妙地编织故事 , 又善 于生动 地叙述故事 , 在拟话本作家 中最 富于艺术个性 。他 的这种 小说 创作手法在今天也值得我们重视 , 就像他 自己所说“ 能于浅处见 才, 方是文章高手。 ” 他刻意“ 脱窠臼” 的创新精神也值得 我们学 习。但 由于其本身思想和所处时代的 限制 , 他一 味求“ 奇” 的小 说风格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作品本身 的含金量降低 。但这并不 妨碍我们对李渔的创作理念 和艺术思路进行反思 。“ 一夫 不笑 是吾忧 ” 不仅是一位多才多艺 的剧作家 、 戏剧理论家说 的, 更是 位热爱生活 , 懂得生活艺术 的人说 出的。相信 经过时 间的锤 炼, 李渔的拟话本小说将会得到更准确 的看待和评价 。

从社会身份看李渔的小说与戏曲创作

从社会身份看李渔的小说与戏曲创作

从社会身份看李渔的小说与戏曲创作从市井文化需求出发,再结合自身才情,李渔写出了一系列以“奇”“巧”取胜的小说与戏曲作品。

李渔之所以专注于此类作品的创作,是因为他通过“卖文”可以有效地解决生计问题,这也导致李渔的创作动因及作品效果不同于其他“著文章自娱”或“文以载道”的文人,所以当时就有人把他看是作行走江湖,靠卖艺谋生的“俳优”,却不知这是文人身份地位发生变化后的谋生策略。

标签:奇、巧;卖文;俳优李渔(1611-1680)是一位与众不同的文人,他中过秀才,乡试落第后恰好遇上明清政权更迭,便没有再走读书应试的路子。

受生计逼迫,他带着一家人先是从浙江兰溪老家搬到杭州,后又搬到南京,过着“砚田糊口”的生活。

李渔很有才华,能把握读者需要,写出来的小说戏曲作品深受欢迎,这不仅扩大了李渔的名气,也有效地解决了他和家人的生活问题。

不过要注意,李渔是市井文人,并非士大夫文人,不可能凭借社会名望或使用其它手段推销作品,只有靠作品本身的个性特征吸引读者,赢得市场。

李渔的作品究竟有何特色?什么原因促成的?当时及后世学者如何评价此类作品?弄清楚这些问题,对于准确把握李渔小说戏曲创作的文化意义极为重要。

一李渔大约在40岁时移家杭州。

此前他像多数读书人那样走着读书应试的路子,并于崇祯十年(1637)成为府学生员,后因父母过世而家道中落、局势动荡等原因,不得已迁到杭州城里谋生。

在寓居杭州的十年时间里,他创作了小说《无声戏》一集、《无声戏》二集和《十二楼》(一名《觉世言》),传奇《李氏五种》(《怜香伴》《风筝误》《意中缘》《玉搔头》《奈何天》)。

从顺治十八年(1662)始,李渔移居南京近二十年,先后编纂了《资治新书》《笠翁论古》和《四六初征》等杂著,撰写了富含戏曲理论内容的《闲情偶寄》。

从中可以看出,李渔的小说戏曲创作主要集中在杭州期间,也就是他确立名声、创作个性得以充分展现的一个时期。

李渔小说戏曲的特点,“奇”“巧”二字足以概括。

李渔的戏剧理论与创作

李渔的戏剧理论与创作

李渔的戏剧理论与创作李渔是清代前期重要的剧作家和戏剧理论家。

剧作有《笠翁传奇十种》,戏剧理论主要见于收入《笠翁一家言》的《闲情偶寄》。

中国戏剧发展到清初,经历了元杂剧和明传奇两次高潮,积累了许多经验,也有不少人从理论上加以探讨和总结。

但前人之作,以札记、评点、序跋之类居多,像王骥德《曲律》那样较有系统性的理论著作较少;讨论的问题,除资料性的以外,大抵偏重音律和文辞方面,而且通常对戏曲和散曲不加区分。

因此,对于戏剧文学的特殊性,还缺乏系统的理论总结。

李渔的贡献,就在于以自己多年写剧和率家庭戏班从事实际演出的经验为基础,参照前人的成果,提出了这一种性质的总结。

《闲情偶寄》内容博杂,是李渔自己非常看重的一部书(见《与龚芝麓大宗伯》、《与刘使君》),书中反映出他的文艺素养和生活趣味。

其中关于戏曲创作的《词曲部》分为“结构”、“词采”、“音律”、“宾白”、“科诨”、“格局”六章,最精采的是前面两章。

李渔首先强调“天地之间有一种文字,即有一种文字之法脉准绳”,而“填词之设,专为登场”,所以谈戏曲,首先要从舞台演出的特点来考虑。

他把“结构”(这里指全剧的构思布局,与现在所指情节关系的“结构”意思有所不同)放在首位,这和前人首重音律(歌唱的美)或首重辞采(文字的美)就有明显的不同。

在戏剧构造方面,李渔提出的重要原则有:“立主脑”,即突出主要人物和中心事件,并以此体现“作者立言之本意”;脱窠臼”,即题材内容应摆脱陈套,追求新奇,重视创意;“密针线”,即紧密情节结构,前后照应,使全剧成为浑然一体;“减头绪”,即删削“旁见侧出之情”,使戏中主线清楚明白。

这些论点,都能切合戏剧艺术的特性,且简明实用。

在戏剧语言方面,李渔反对用书面文学的标准来衡量,认为必须首先从适合舞台演出来考虑,所以剧作家应“既以口代优人,复以耳当听者”,使之顺口而动听。

具体的要求有“贵显浅”、“重机趣”、“戒浮泛”、“忌填塞”等,大体是既要明言直说,不故作姿态,炫耀博雅,又要生动有趣,见出机锋和性灵,并切合剧中人物各各不同的心理和口吻。

论李渔的戏剧观

论李渔的戏剧观
李渔 的戏 剧 文本理 论 中 , 有两 个方 面 是贯 穿始终 的 。 一是 戏剧
方面 孜孜 不倦 。他 首 先考 虑 的是如 何 迎合 更 大层面 因而 也是低 层
次观 众 的兴趣 , 为此 在实 践 中创 立了 一套 戏 曲写 作的 实用 方法 , 包
括关 目新 奇 、 简单 清 晰 、 白并重 、 俚俗 . 等 。从这 点 上 线索 曲 不避 等 说, 是“ 他 为观 众而 戏 曲” 。能够代 表李 渔这 种戏 曲观 与创 作方 法的 成 功作 品 , 是他 的轻 喜 剧 《 风筝 误 》三 十 出 , 题 有诗 句 的风 筝 为 , 以 姻 缘 线索 , 书生 韩 世助 与 闺秀詹 淑 娟的 爱情 故事 , 浪 荡公 子 演 旁及
典 文
论李渔 的戏剧观
刘岩
( 阳 师范大 学 文学 院 , 宁沈 阳 10 3 ) 沈 辽 10 4
摘要 : 渔是 清初 著名 的戏 剧理 论 家 、 李 小说 家和 活 动 家 。他 的

次 戏剧 活动 基 本过 程 并与 戏剧 的社 会 作用 相连 接 ,形成 了 具有
戏剧 观念 对 中国古典 戏剧 创 作产 生 了深远 的影 响 ,可 以说 李渔是
渔给 我们 留 下 的作 品有 戏剧 十种 , 称《 翁十种 曲 》短篇 小 说集 合 笠 , 《 十二 楼 》《 声戏 》长篇 小 说《 锦 回 文传 》戏 曲理 论 著 作《 、无 , 合 , 闲情 偶 寄 》另外 还有 历史 著作 《 , 古今 史略 》 , 胜枚 数 。他对 戏剧 理论 等 不 的认 识及 观念 主要体 现在 《 情偶寄 》 《 翁十种 曲》 。 闲 和 笠 里
大 的不 同点 便是 他放 弃 了高 雅 的追 求 , 在戏 曲 的大 众化 、 而 通俗 化

对李渔戏剧理论的解读

对李渔戏剧理论的解读

对李渔戏剧理论的解读摘要:作为生存于明末清初的文人,李渔不仅经历到了明末社会的变革动荡,同时也感受到了清初康熙盛世的繁华。

古已有云:时势造英雄,于今而言,李渔在中国戏曲界已堪称一代宗师。

原因有二,一他自己投身戏剧创作与舞台实践;二借前人之鉴并结合演绎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理论总结,且将其对戏剧的看法与观点编著于《闲情偶寄》一书中,故李渔堪称戏曲理论界的宗师。

关键词:李渔,《闲情偶寄》、戏剧理论、理论价值引言:戏曲创作与演绎活动,较前清早已有之,例如关汉卿,汤显祖等戏剧创作的集大成者。

而李渔,他对待戏剧的贡献已不单单停留在戏剧篇目的创作,还包括关于戏剧演绎等的理论拔高,最为令人称赞的便是他的著作《闲情偶寄》中的“词曲部”和“演习部”,堪称最为系统和完整的戏剧理论专著。

其中李渔最具创新性的便是深谙心理学性质的接受美学观在戏剧理论中的运用,下文将对其进行详细论述:一、李渔个人资料及其著作李渔,字谪凡,号笠翁。

谈到李渔,他生长在一个明末清初社会风云交替的时代,所以他会因环境所迫,做出为“砚田糊口”的人生抉择。

他曾从事图书出版,园林设计及组织戏班演出与创作,以此闯荡江湖去打“抽丰”,以获谋生。

当然,最初他还是醉心科举举仕的,奈何频频落第,正如他所写1:“才亦犹人命不遭,词场还我旧诗豪,……姓名千古刘蒉在,比拟登科似觉高。

”该诗深透他落第后的无奈与挫败。

于是此后他便转战小说与戏曲的创作,甚至不惜供养家姬,组成戏剧团,走至天南海北进行戏剧演绎。

当然,凡事不会是一番风顺的,在当时那个历史动乱的年代,无论是民族矛盾还是阶级矛盾都是激烈与尖锐的,那为了生存,他在戏曲创作中也不惜讨好新权贵,迎合时势。

好比他在《曲部誓词》中所言2:不过借三寸枯管,为圣天子粉饰太平,揭一片佛心,效老道人木铎里巷。

不正是在向世人诉说他的人生际遇和生存时代由不得他尽情创作自己的戏剧作品,而是为时局所迫不得不借此帮助封建统治阶级传达惩恶扬善,令戏剧作品起到警示通言的作用。

浅析李渔的戏剧和小说理论

浅析李渔的戏剧和小说理论

浅析李渔的戏剧和小说理论浅析李渔的戏剧和小说理论浅析李渔的戏剧和小说理论摘要:李渔是清初著名的戏曲作家、戏曲理论家和小说家,在戏曲和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其戏曲理论在中国戏曲理论史上占据了一个极为重要的位置。

在这里,将重点阐释他的戏剧和小说理论。

关键词:李渔戏剧理论小说理论李渔是我国文学史、戏曲史、戏曲理论史上的一个杰出人才,一生著述颇丰,其著作涉及诗、词、文、赋、小说、戏曲、戏曲理论等方面,且样样精通,而戏曲理论之集大成者《闲情偶寄》更是扬名海内外。

他的戏曲理论主要见于《闲情偶寄》“词曲部”、“演习部”以及“声容部”之一部分。

李渔从明代剧作家远离舞台使剧本成为案头之作中发现弊病,开始注重与观众的互动性和舞台效果,重视研究戏曲的演习工作。

因此,李渔在戏曲的艺术形式和演唱技巧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创新。

独树一帜的戏剧风格使他在当时戏曲界一举成名,可谓是“北里南曲之中,无不知李十郎者”。

李渔从他自身体味的艺术规律出发,确立了以“登场”为目的,以“主脑”为核心,以创新为动力,以“针线紧密”、“文情专一”为要求的结构原则。

在这个原则指导下,李渔创造出以“奇意”为灵魂,以“一人一事”为枢纽,以“奇事”、“奇情”为表现,众多人物网式联系,多条线索交叉叙事,格局场景异彩纷呈的独特艺术结构。

同时,李渔比前人更熟练、巧妙地运用了“血脉相连”法、“郑五歇后”法、偶然巧合法、错认误会法和双重游戏法等多种结构技法,大大增强了其戏剧结构的生动性和影响力。

李渔能成为清代首屈一指的“当行”曲家,并创造出“为一朝之冠”的结构艺术,主要原因在于他既有“顺性、顺情、顺世”的自适人生观,又存在“卖赋以糊其口”的生计需要,以及他生长在一个戏剧艺术空前繁荣的时代。

李渔把握了戏曲艺术舞台性特点,深知“优人搬弄之三昧”,并以这一根本特色的把握为基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戏剧美学体系,系统论述了从剧本到舞台演出的一系列特殊规律。

李渔的戏剧理论乃小说家的戏剧理论,“非奇不传”、“非新不传”的戏剧观是李渔戏剧理论的核心。

浅谈李渔“结构第一”戏曲理论对其小说创作的影响

浅谈李渔“结构第一”戏曲理论对其小说创作的影响
浅谈李 渔“ 结构第 一’ 曲理论对 其小说创作 ’ 戏 的影
万 小 洁
( 东师 范 大学 华
中 图分 类 号 : 0 . 1 62 2 文 献标 识 码 : A
上海
204 ) 0 2 1
文章 编 号 :6 2 7 9 ( 0 3 — 0 0 0 17 — 8 42 1 2 0 5 — 2 1)
置 有 引 导 作 用 。因此 , 面着 重 谈 论 戏 曲结 构 方 面 的 理 论 对 下 于其小说创作的影响。

Abta tL uw s mos re eer igD n s . s c i a f u i rnt al Q n yat r Y aa wt i h y y
T en v l o c p f Sl n a ” ep o o e d e rl h o e 町 e t ” i t c n o e Dr ma h r p s dma et e - h
; ’
ain e w e p r sa d d a smo ec e  ̄ n si o t n t sb t e n o e a n r ma r l a a d wa o mp r t a
n v lc e to . o e r ains
Ke r s L ;i n p r ;p r h oy n v lce t n y wo d i Yu s e to e ao e a t e r ;o e r a i l o
Au h rSa d esE sC ia r l ies y O 2 5h n — t o ’ d r s a t hn ma v ri , 0 41 a g No Un t2
结 构。” 一言 以蔽之 , 李渔更注重戏 曲谋篇布局之精巧 , 情节 结构之 曲折 。不难看 出 , 李渔所言 “ ” 戏 主要 指情 节结 构。而

关于李渔的整体戏剧观念与其理论分析3000字符

关于李渔的整体戏剧观念与其理论分析3000字符

关于李渔的整体戏剧观念与其理论分析摘要:李渔的出现,对于戏剧艺术是一个奇迹,掀起了中国古典戏剧理论的巅峰,从李渔开始,戏剧艺术开始融入中国理论建构之中。

本文从李渔整体戏剧观念的形成过程为起点,结合其理论的基本特征、文本创作、舞台搬演理论及观众认可度来分析李渔的整体戏剧观念与其理论,希望能对相关方面的研究者起到一定的帮助。

/1089546.html关键字:李渔;戏剧观;混凝土;施工要点;1、引言2、李渔整体戏剧观念的形成过程及其理论的基本特征(1)创作方式(2)创作追求(3)结构第一3、李渔的文本创作、舞台搬演理论及观众认可度(1)文本创作(2)舞台搬演理论(3)观众认可度4、结语参考文献内容摘要李渔是清初著名的戏剧理论家、作家和活动家,他的戏剧理论代表了中国古典戏剧理论的最高水平。

有关李渔戏剧理论的研究,在李渔研究中一直处于重中之重的地位。

本文从中国古典戏剧理论发展史的角度,结合李渔自身情况,探讨了其整体戏剧观念形成原因,揭示了其理论的基本特征,并以此为出发点,按照戏剧活动基本过程这一全新视角,对其戏剧理论进行了总体研究。

本文共分四章:第一章阐述了李渔整体戏剧观念的形成过程及其理论的基本特征。

中国古典戏剧艺术特别是戏剧理论的长期发展,为李渔戏剧理论的构建打下了坚实基础。

但由于对中国传统艺术形态的继承关系,“以曲为本位”的诗化戏剧理论长期占据统治地位;明中叶以后,大量文人的参与,在提高戏剧艺术和理论水平的同时,也使得创作中“案头化”的倾向日益严重。

明代万历年间,以汤显祖为代表的“临川派”和沈璟为代表的“吴江派”爆发了一场有关“情辞”和“音律”的大争论,影响深远。

“汤沈之争”以后到李渔之前的中国古典戏剧理论史,在一定程度上是“以曲为本位”戏剧理论和“案头化”创作理念相博弈的历史,但这两者都忽略了戏剧艺术的独特性质,使戏剧艺术的发展偏离了正常轨道。

李渔多年的戏剧活动特别是舞台搬演经历,使其深知‘优人搬弄之三昧’,积累了丰富的舞台经验,使其能从剧作家、舞台搬演者和观众等多维视角观照戏剧艺术,逐步形成了其整体戏剧观念,并在自觉构建戏剧理论的强烈要求下,通过对自身创作经验的辨证总结和前人理论的批判继承,创造性地提出了“填词之设,专为登场”和“设此种文字,借优人说法,与大众齐听”,回答了“戏剧是什么”的问题,并以此构建了戏剧文本创作理论(设此种文字)、舞台搬演理论(借优人说法)、观众接受理论(与大众齐听)所组成的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把握了戏剧的一般特性和基本规律,将“以曲为本位”的理论传统和“案头化”的创作理念推向了以“舞台搬演”为核心的综合化戏剧理论。

阐述你对李渔曲论的理解

阐述你对李渔曲论的理解

阐述你对李渔曲论的理解一、引言李渔,原名李清,字渔,号笠翁,是我国明末清初著名的戏曲家、文学评论家。

他的曲论作品《闲情偶寄》对我国古代戏曲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对李渔的曲论进行简要阐述,以期对李渔及其曲论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李渔曲论的核心观点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提出,戏曲是一种综合艺术,涵盖了文学、音乐、舞蹈、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

他认为,戏曲的本质是表现人生,艺术手法则应以自然、真实、感人为主。

此外,他还提出了审美标准,主张戏曲作品要具有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

三、李渔曲论的具体内容1.情节安排:李渔认为,好的戏曲情节要紧凑、曲折、引人入胜。

他提倡在情节设置上要注重因果关系,避免无谓的枝蔓。

2.角色塑造:李渔强调角色性格的鲜明性和真实性,要求演员在表演过程中既能体现角色的个性,又能与整体剧情相协调。

3.语言表达:李渔主张戏曲语言要通俗易懂、富有表现力,同时注重押韵、对仗等修辞手法。

4.音乐舞蹈:李渔对音乐和舞蹈在戏曲中的地位十分重视,认为音乐能渲染气氛,舞蹈能增强表演的观赏性。

他提倡音乐与舞蹈的融合,使之成为戏曲整体艺术的一部分。

四、李渔曲论的实用性李渔的曲论在当代戏曲创作中仍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他的观点启发了编剧、导演和演员如何在艺术表现上做到既富有时代特色,又具有民族风格。

李渔的曲论对我国戏曲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世戏曲创作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五、结论李渔的曲论是对我国古代戏曲理论的重要贡献,他的观点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和指导意义。

通过学习李渔的曲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戏曲艺术的本质、表现手法和审美标准,为当代戏曲创作提供借鉴和启示。

试论李渔商业化戏剧

试论李渔商业化戏剧

试论李渔商业化戏剧
李渔是明朝著名的戏曲作家,他的代表作品《南柯记》、《太真外传》等深受观众喜爱,成为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经典之作。

但是,除了艺术成就之外,李渔还因为商业化戏剧的理念和实践而备受争议。

本文试论李渔商业化戏剧的特点和影响。

首先,李渔强调戏曲的商业化运营。

在他的理念中,戏曲是一种产业,需要商业化运营来维持和发展。

他认为,只有将戏曲当做商品来销售,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挖掘其商业潜力和价值。

因此,他创办了“窦氏剧场”,将戏曲表演转化为商业演出,并倡导了“戏为饮食,以利为先”的“利”文化。

这种理念和实践对于中国后来的戏剧商业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次,李渔重视戏曲市场的开发和管理。

他设立了“买票进场”、“明码标价”等制度,使得观众和戏曲表演之间的商业关系更加清晰明确。

他还提出了“用人不独看才艺,重在看市场”的观点,认为演员的能力和市场价值同等重要。

这种观点反映了李渔在商业化戏剧方面的洞察和实践经验,对于戏剧市场的建设和发掘具有现实意义。

最后,李渔强调戏曲的创意和商业价值的统一。

他认为,艺术创意和商业价值是可以兼得的,商业化戏剧的成功需要在艺术性和市场需求之间找到平衡点。

因此,他在创作戏曲的同时,也考虑到了表演效果、市场接受度等方面的因素。

他的创作手法和表现风格兼具艺术性和可商业性,为后来的戏曲创作和商业化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总之,李渔商业化戏剧是一种富有争议的实践,但是其强调的戏曲产业、市场管理和创意与商业价值统一等思想,对于中国戏剧产业的发展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和借鉴价值。

李渔的戏曲理论

李渔的戏曲理论

从《闲情偶寄》谈对李渔戏曲理论几点认识摘要:李渔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戏曲理论家,他的《闲情偶寄》中的戏曲理论部分可以说是中国古典戏曲理论的集大成之作。

李渔联系元明以来的戏曲创作实践,结合个人的创作体会,并吸取了前代理论批评家的真知灼见,对中国古代戏曲理论作了较系统的总结,从而构造出一个完整、内容丰富、具有民族特色的戏曲理论体系。

关键词:李渔、《闲情偶寄》、戏曲理论李渔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戏曲理论家,他的《闲情偶寄》中的戏曲理论部分可以说是中国古典戏曲理论的集大成之作。

王运熙、顾易生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中评价道:“《闲情偶寄》中的曲论,组织细密,条理清楚,形成了我国第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批评体系。

”①《闲情偶寄》中关于戏剧理论的论述主要集中在前两个部分《词曲部》(李渔此时所谓“词曲”,即今日所指的戏曲)和《演习部》——被后人独立刊行,名之为《李笠翁曲话》或《李笠翁剧论》。

另在《声容部》“习技第四”中,对表演艺术也经行了一定的论述。

②在这些部分中,李渔联系元明以来的戏曲创作实践,结合个人的创作体会,并吸取了前代理论批评家的真知灼见,对中国古代戏曲理论作了较系统的总结,从而构造出一个完整、内容丰富、具有民族特色的戏曲理论体系。

《词曲部》主要论及戏曲创作的立意、构思、语言、音律程式乃至剧本的通俗化问题。

《演习部》总结了昆曲艺术的教学和舞台演出的经验,论述了戏曲演出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如如何选择和改造剧本、如何教授演员唱曲道白以及演员服饰妆扮和音乐伴奏等,并提出演戏不能落于俗套,要推陈出新。

在《声容部》中,李渔还对如何挑选、训练演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总之,李渔的戏曲理论是中国戏曲史上的一座丰碑。

第一,李渔《词曲部》中提出了“结构第一”的观点,“至于结构二字,则在引商刻羽之先,拈韵抽豪之始。

”③一反自元以来曲为先的传统,提出先有结构,而后才应考虑曲调音律的问题——“结构第一,词才第二,音律第三”。

李渔把从重“曲”转而到重“戏”,①转引自王红梅、邓婕·浅析李渔曲论中的“重机趣”·焦作教育学院学报·第17卷第2期2001年6月.②方晚·对李渔戏剧理论和创作的再认识.[J].东方艺术·艺论推崇结构,强调叙事。

浅析李渔的戏剧思想对其小说语言的影响

浅析李渔的戏剧思想对其小说语言的影响

浅析李渔的戏剧思想对其小说语言的影响李渔作为明末清初著名的戏剧家,对戏剧艺术有着独到的见解。

在创作实践中,他往往会有意无意地在小说中体现他的戏剧思想,使得他的小说具有不同于同时代其他小说的一些特点。

本文尝试分析李渔的两本拟话本小说《连城璧》和《十二楼》在他的戏剧思想影响下所形成的一些独具风格的语言特点。

标签:李渔戏剧思想拟话本小说语言一、引言李渔(1611~1680)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戏剧家和戏剧理论家。

他一生共创作了《风筝误》《奈何天》《比目鱼》等十部戏曲和一部杂著《闲情偶寄》,其中《闲情偶寄》中的“词曲部”和“演习部”,是他戏剧思想的集中体现,也可以说是我国第一部把戏剧作为综合艺术来研究的戏剧理论著作。

同时,李渔还是一位出色的小说家。

在话本小说领域,他在学习前辈的基础上,敢于出奇制胜,创作出了《连城璧》(即话本小说《无声戏》的增补本)和《十二楼》两部小说,成为继冯梦龙、凌濛初等小说大家之后影响最大的一位小说家。

作为一名戏剧家兼小说家,李渔的戏剧理论和戏剧手法不仅仅体现在他的戏剧作品中,也影响到了他的小说创作,使其小说呈现出了一些独特的艺术风格。

小说集《连城璧》未增改之前被李渔命名为《无声戏》,他认为小说就是“无声的戏剧”,从中可以看出李渔小说的戏剧化倾向。

但是,由于李渔在戏剧方面的成就要高于小说,因此前人对于李渔的研究多集中在他的戏剧和戏剧理论,却往往忽视了他的小说,即使是研究他的小说,也很少与他的戏剧理论联系起来。

近年来,研究者们逐渐看到了李渔的戏剧思想对其小说创作的影响,相关的理论研究也逐渐增多。

笔者认为,将这两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有助于更加深入和全面地探讨李渔话本小说独具艺术特色的成因。

李渔的小说共两部,其中《连城璧》是在《无声戏》十二篇的基础上又增补了六篇,共十八篇。

《十二楼》共十二篇,每一篇均以小说中出现的楼阁的名字命名,而每个故事也都围绕着这些楼阁发生、展开。

本文将结合李渔的戏剧理论,具体分析这两部小说在其戏剧思想影响下所形成的独特语言风格。

简要叙述归纳李渔的戏剧创作理论

简要叙述归纳李渔的戏剧创作理论

简要叙述归纳李渔的戏剧创作理论李渔是明末清初杰出的小说家、戏剧家,戏剧理论家。

他一生长期从事戏剧活动,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

到晚年,他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戏剧艺术实践,撰写了我国第一部从舞台艺术角度论述戏剧理论的专著——《闲情偶寄》中的《词曲部》和《演习部》五卷,从剧本创作到舞台表演,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戏剧理论主张。

李渔的戏剧创作理论主要表现在:(1)注重戏剧文本创作的整体性①理论与实践结合这源于他较为丰富的创作经验和舞台经验,在《闲情偶寄》的填词部、演习部里,他系统地论述了关于戏剧创作和表演的多方面的问题,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戏曲理论的体系。

他强调作剧之前,必先立好框架,制定全形,若急于拈韵抽毫,“当有无数断续之痕”,终于是要失败的。

这恰恰体现李渔对戏剧创作整体性的重视。

②创作与创作方法的结合一是戏剧文本创作的宗旨;二是戏剧文本创作的方法。

这种带明显“体验”色彩的创作方式将戏剧文本的创作、舞台的搬演和观众的接受统一起来。

这两个方面都有效地增强了戏剧文本创作的目的性和指向性,将戏剧文本创作积极融入到整个戏剧活动之中。

③戏剧活动的整体性李渔在其《闲情偶寄》清晰地道出了戏剧艺术的三方面基本活动:戏剧文本创作(设此种文字)、戏剧舞台搬演(借优人说法)和戏剧观众接受(与大众齐听)。

其中,“设”、“借”、“与”这三个动态化的词语把三个领域的戏剧活动有序地连结在一起,完整地描述了一次戏剧活动基本过程并与戏剧的社会作用相连接,形成了具有现代意义的“大戏剧”概念。

有关戏剧艺术众多因素在戏剧活动中积极互动,共同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阐释了完整意义上的戏剧。

(2)强调舞台表演的通俗化、娱乐化①李渔的戏剧观决定了舞台表演的通俗化、娱乐化李渔的创作特色是他放弃了高雅的追求,而在戏曲的大众化、通俗化方面孜孜不倦。

他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迎合更大层面因而也是低层次观众的兴趣,为此在实践中创立了一套戏曲写作的实用方法,包括关目新奇、线索简单清晰、曲白并重、不避俚俗,等等。

浅谈李渔的戏曲结构论在小说中的运用——以《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为例

浅谈李渔的戏曲结构论在小说中的运用——以《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为例

Vol.37No.7Jul.2016第37卷第7期2016年7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 oc.S ci )浅谈李渔的戏曲结构论在小说中的运用———以《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为例田良斌,苏博雅(郑州大学外语学院,河南郑州450001)摘要:李渔,作为著名的戏曲理论家,创作出了较为完整的戏曲理论,被世人誉为“中国戏曲理论始祖”。

李渔将创作小说视为一种“无声戏”创作,而这就使其创作的小说新颖突出,充满新奇。

同时,这也使我们用其戏曲理论来分析小说成为可能。

以中国的文论思想从不同的维度来分析劳伦斯的小说《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可以发现,其实跨地域、甚至跨民族的文学创作是有其共性所在的,证明对于世界文学的比较研究还是很有价值的。

关键词:李渔;戏曲结构论;《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7-0167-04李渔可谓多才多艺,他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戏曲大师,研究戏曲创作和戏曲理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小说创作家。

之所以可以在戏曲和小说之间创作思维自如的转换,这和他对于创作小说的理论观点是紧密相连的,即将创作小说看作是一种无声戏曲的创作。

可以说,作为一名深谙戏曲创作和戏曲理论的戏曲家深深的影响了他对小说的创作,他的很多戏曲结构理论在其小说中也无不有所体现。

鉴于李渔在中国戏曲史和小说史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对于李渔及其作品、理论的研究定然数不胜数。

然而就其戏曲理论对小说的分析却为数不多,至于对西方文学文本的分析就更少了。

近年来,比较文学的兴起也要求研究者具有世界文学意识并可以从世界文学的角度来探求跨民族、跨地域间的文学性关系或其文学中的类似和共有的文学现象,本文就试图以中国古代的文论思想来解读西方的文学文本,从而促进并丰富比较文学的探索和研究。

李渔的戏曲结构理论主要包括立主脑、减头绪、脱窠臼、密针线、戒荒唐、戒讽刺、审虚实等7个观点,但是对于文本的分析,两者之间的比对肯定既有吻合又有差异,尤其是这种跨文化、跨民族的理论与文本的比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李渔的戏剧和小说理论
摘要:李渔是清初著名的戏曲作家、戏曲理论家和小说家,在戏曲和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其戏曲理论在中国戏曲理论史上占据了一个极为重要的位置。

在这里,将重点阐释他的戏剧和小说理论。

关键词:李渔戏剧理论小说理论
戏剧理论
李渔是我国文学史、戏曲史、戏曲理论史上的一个杰出人才,一生著述颇丰,其著作涉及诗、词、文、赋、小说、戏曲、戏曲理论等方面,且样样精通,而戏曲理论之集大成者《闲情偶寄》更是扬名海内外。

他的戏曲理论主要见于《闲情偶寄》“词曲部”、“演习部”以及“声容部”之一部分。

李渔从明代剧作家远离舞台使剧本成为案头之作中发现弊病,开始注重与观众的互动性和舞台效果,重视研究戏曲的演习工作。

因此,李渔在戏曲的艺术形式和演唱技巧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创新。

独树一帜的戏剧风格使他在当时戏曲界一举成名,可谓是“北里南曲之中,无不知李十郎者”。

李渔从他自身体味的艺术规律出发,确立了以“登场”为目的,以“主脑”为核心,以创新为动力,以“针线紧密”、“文情专一”为要求的结构原则。

在这个原则指导下,李渔创造出以“奇意”为灵魂,以“一人一事”为枢纽,以“奇事”、“奇情”为表现,众多人物网式联系,多条线索交叉叙事,格局场景异彩纷呈的独特艺术结构。

同时,李渔比前人更熟练、巧妙地运用了“血脉相连”法、“郑五歇后”法、偶然巧合法、错认误会法和双重游戏法等多种结构技法,大大增强了其戏剧结构的生动性和影响力。

李渔能成为清代首屈一指的“当行”曲家,并创造出“为一朝之冠”的结构艺术,主要原因在于他既有“顺性、顺情、顺世”的自适人生观,又存在“卖赋以糊其口”的生计需要,以及他生长在一个戏剧艺术空前繁荣的时代。

李渔把握了戏曲艺术舞台性特点,深知“优人搬弄之三昧”,并以这一根本特色的把握为基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戏剧美学体系,系统论述了从剧本到舞台演出的一系列特殊规律。

李渔的戏剧理论乃小说家的戏剧理论,“非奇不传”、“非新不传”的戏剧观是李渔戏剧理论的核心。

李渔的戏剧理论不再是曲词地位至高无上的“抒情中心论”,而是情节地位至高无上的“叙事中心论”。

李渔十分重视宾白创作和运用,他是我国戏曲鸣上第一个重视宾白的剧作家,也是宾白创作成就最为突出的剧作家。

他主张“填词之设,专家登场”,“传奇不比文章,文章做与
读书人看,故不怪其深,戏文做与读书人与不读书人看,又与不读书之妇女小儿同看,故贵浅不贵深”。

《十种曲》的题材全是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而且喜剧色彩十分浓郁,这是李渔传奇最为突出的地方。

他说:“传奇原为消愁设,费尽枝头歌一阙;何事将钱买哭声,反会变喜成悲咽。

唯我填词不卖愁,一夫不笑是吾忧;举世尽成弥勒佛,度人秃笔始堪投。

”人家平时工作压力本身就大,化了钱来看你的戏,就是奔着“消遣”二字来的,你还动不动让人家哭,何苦来着。

所以李渔一反当时戏曲之常态,也是看中戏曲市场的空档,以喜剧为主攻方向,
李渔善于从普通生活、寻常闻见之中寻找新奇有趣的笑料、笑话作为喜剧创作的素材,把组织笑话、笑料作为喜剧矛盾冲突、情节结构的中心环节,把“抑圣为狂、寓哭于笑”作为致笑的主要技巧,寓悲愤于嬉笑怒骂之中,从而产生喜剧的艺术效果。

认为李渔喜剧典型理论概括了我国民族喜剧三个重要特征:即“抑圣为狂、寓哭于笑”的喜剧意识;“伐隐攻微”、“勿使雷同”的个性化思想;“妙在入情、神魂飞越”的情感和想象。

误会、巧合、抑扬、夸张、掉包、装懂和解嘲等是李渔常用的喜剧表现手法。

可以分析出李渔调笑风格具有以下几个特征:㈠自然。

李渔的戏剧讲究“务使承上接下,血脉相连”,“最忌无因而至、突如其来,与勉强生情、拉成一处”,因而在他运用调笑手法的过程中,无论是人物性格的发展,还是喜剧冲突的设计,“水到渠成,天机自露,我本无心说笑话,谁知笑话逼人来”这番话是他长期从事喜剧创作的经验之谈,就是要求作家不必人为地制造噱头,只需根据人物性格和冲突的发展抒写下去,而无斧凿之痕,不像一般幽默、讽刺那么刻意,颇能体现李渔机智、诙谐的思想本色。

㈡寓教于乐。

翻阅李渔的作品,其劝惩目的是十分肯定的。

李渔具有强烈的观众本位思想,因而他的戏剧作品极具娱乐消遣性,李渔深谙:严肃庄重的内容只有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才能让人接受,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旋律中才能振聋发聩。

因而他的戏剧作品极具娱乐消遣性,因此他的作品追求劝惩说教与娱乐消愁和谐统一。

㈢适俗浅显。

由于戏曲是面向社会、面向群众的艺术,所以李渔的作品具有语言浅显、直露、俚俗的特点,并夹杂一些话柄、笑料,虽然内容大多着眼于男女爱慕之情,但极平常的题材也涉笔成趣,写得曲折离奇,摇曳多姿,使观众尽情享受喜剧的乐趣。

㈣标新立异。

李渔重视喜剧创
作,并喜欢标新立异,不拘一格,自成一家。

李渔有自己独特的文学见解,他曾大胆地提出“文无定法”、“随物赋形”的文学主张,所谓“随物赋形”,就是根据文章内容决定其表达形式,认为写文章不存在“定法”与“常格”,基于此,李渔在写戏剧时,具有可贵的创新精神,敢于破除陈规陋习。

小说理论
受戏剧的影响,李渔形成了“无声戏”的小说观。

小说在思维的文化机制上体现出明显的戏剧化倾向:人物形象塑造的动作化,对生活场景和社会背景的虚拟
和简化,在选材、立意和情节上的奇异化,使李渔小说独树一帜,但也造成了某些不足,如叙事方式的模式化和形象构成的类性格化、脸谱化。

李渔的短篇白话小说以情节取胜,堪称中国古代小说情节艺术的集大成者。

李渔短篇白话小说集最富吸引力的叙事情节特点——“奇”。

李渔小说的“奇”有四方面的表现:叙事频率上的新鲜之奇;叙事虚实下的巧合之奇;叙事视角上的变幻之奇;叙事时间中的张弛之奇。

叙事人物。

李渔短篇白话小说的叙事人物大多有一个单一的性格倾向,呈现出个体性格的单纯,有符号化、脸谱化的特点。

但在情节的发展中,李渔却自觉不自觉的建立起比较复杂的人物关系,将不同的相对立的性格因素在同一篇故事中的不同人物身上分别表现,通过人物性格的组合,使整篇作品的人物性格表现和由此带来的对社会生活的理解,显得深沉而不肤浅。

而自寓性人物的出现大大提升了后人对李渔短篇白话小说在叙事人物方面的成就定位。

他的两部拟话本短篇小说集《无声戏》、《十二楼》体现了其小说创作上的鲜明特色。

文学艺术贵在创新。

李渔无所依傍的创作新风,使他得以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加强作者的参与性,从而引起了话本小说题材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变革。

李渔出于自觉的创新意识,不依据原有材料,使自己的作品都是凭空结撰,并在其中强烈地表现自我。

话本小说向来依据已有的稗官野史或说话人的底本,故事一般都有相应来源,这些作品很难表现作者的个人风格。

李渔转而描写他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个人意趣,作品鲜明的体现出作家个人独特的个性和艺术风格。

题材内容的创新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 题材的个人经验化。

从题材角度来看,李渔的短篇小说全是叙写世情的,与前出之“三言”、“二拍”不同的是李渔所营造的小说世界,是他别出心裁的经验之论和游戏人生的意趣;(二) 常见题
材的翻新与传统观念的颠覆。

李渔在其小说中,运用挥洒自如、不拘一格的象力,对传统题材不断翻新,有意用社会反论编织自己的故事,对人们根深蒂固。

参考书籍:
1.《李渔全集》第四卷,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10月第一版。

2.黄果泉著,《雅俗之间——李渔的文化人格与文学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第一版。

3.张晓军著,《李渔创作论稿》,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5月第一版。

4.沈新林著,《李渔新论》,苏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9月第一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