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真理观

马克思主义真理观

真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发展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但我更爱真理。

说明了西方人对真理执着追求的精神。

”马克思的真理观不是凭空产生的,是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德国古典哲学的真理观,是马克思主义真理论的理论来源。

马克思、恩格斯在革命实践的基础上,继承并变革了德国古典哲学的真理论。

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论。

在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在客观唯心主义的基础上论证了他的真理论。

黑格尔看来,真理是认识与绝对精神的符合。

黑格尔认为绝对观念是一种客观实在化了的能动的创造力量。

它异化为自然,自身分裂为主体和客体,又在人的思维中达到自我意识。

这样,思维与存在就在绝对观念自我发展的基础上得到统一,于是得到真理。

黑格尔说:“真理就在于客观性和概念的同一。

”①他认为,真理完全取决于它的形式,也就是取决于它所确立的概念和概念相符合的实在。

黑格尔把真理看成实在与概念相符合,凡是与概念不相符合,便不是真理。

这种真理论是典型的唯心主义真理论。

但是,黑格尔把真理看成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他认为真理包含在认识过程本身之中,而且真理是具体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把实践和真理结合起来,这些却是黑格尔真理观的合理因素。

德国古典哲学的另一代表费尔巴哈认为感性经验是把我们和外界联系起来的桥梁。

感性直观就是真理。

费尔巴哈说:“只有那通过感性直观确定自身,修正自身的思维,才是真实的。

反映客观的思维,具有客观真理性的思维。

”②费尔巴哈还指出个人能力是有限的,而人类在无线的发展中可以完满地认识世界,他十分重视实践在认识真理中的作用。

费尔巴哈强调人的感性权威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但把真理的标准看成是感性直观,把实践理解为日常生活实践,这就体现出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真理观的局限性。

马克思、恩格斯在参加革命实践的过程中,继承并改造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真理论,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真理论。

1843—1844年,马克思在巴黎参加;德法两国工人运动,得出了革命实践可以引出社会真理。

根据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统一原理,谈谈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

根据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统一原理,谈谈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

根据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统一原理,谈谈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周口师范学院八斗才猫)真理的绝对性或绝对真理,是指真理内容表明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无限性。

对此应从两方面来理解:第一,任何真理都是包含于人们认识中的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客观的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否则,就不成其为真理,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在这个意义上,承认客观真理也就是承认了绝对真理。

第二,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是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认识第前进一步,主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世界的可知性,承认人能够获得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也就承认了绝对真理。

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具体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

这也可以从两方面为理解:第一,从整个客观世界来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只是对无限宇宙的一个部分、一个片断的正确反映,人类已经达到的认识总是有限的。

第二,从特定事物或现象来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只是对该客观事物或现象的某些方面、一定程度和一定层次的正确反映,对事物反映的广度和深度也总是具有近似的性质。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或在这个意义上的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是在任何情况下每一客观真理都必然具有的两重特征。

它们之间的辩证统一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它们的相互依存,相互表现:二是它们的相互过渡、相互转化。

人们对于自然或社会的每一个正确认识,都是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的认识,所以,它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但在这一定条件、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它又是对客观的正确反映,在这个限度内它永远不能被推翻,并作为一个稳定的因素保留在客观真理的体系中,所以,它又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在人类认识的发展中,在一种范围和条件下正确的反映,在另一种范围或条件下,变成了不正确的;在某个特殊的范围和条件下变成了绝对的正确反映。

高教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真理及其检验标准)【圣才出品】

高教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真理及其检验标准)【圣才出品】

第13章真理及其检验标准13.1 复习笔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循环和无限发展的过程,就是在实践中发现真理、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过程。

一、真理的本质和特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是发展变化的,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1.真理的本质真理是人的认识活动的产物,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对真理本质的理解,取决于对认识活动中的主观与客观的关系的理解。

(1)前马克思主义时代的真理观①符合论,认为认识或观念的真理性在于其与对象相符合。

②融贯论,认为一个命题是否为真,并不在于它是否同事实相符合,而取决于它在命题系统中是否与其他命题相一致或融贯,即无矛盾性。

③工具论,认为“有用即真理”“真理即效用”,思想、概念、理论等是人们为了达到某种预期目的而设计的工具,如果它们对于人们达到预期目的有用、能够使人们获得成功便是真理。

(2)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①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与客观事物之间的符合关系建立在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基础上,通过人的能动的反映活动实现,也必然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而拓展和深化。

②真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在内容上是客观的。

真理的本质属性是它的客观性。

a.真理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真理与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在真理观上都必然承认和强调真理的客观性,坚持客观真理论。

c.真理的客观性决定真理的一元性,在同一条件下人们对同一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

真理的一元性,是指真理的客观内容唯一。

d.真理又具有多样性,它可以用不同的语言形式、不同的理论形式来表达。

2.真理的具体性与全面性(1)真理的具体性①真理的具体性是指任何真理都有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脱离条件的抽象真理并不存在。

②具体真理是一定条件下的真理,这并不否定真理的普遍性。

任何真理都有普遍性,只是这种普遍性是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的普遍性。

具体真理是包含着具体历史条件的丰富的普遍性。

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启示-精品文档

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启示-精品文档

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启示一、引言一直以来,关于真理观的问题都是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之一,是人们对于客观世界事物发展规律的主观见解,属于一种主客观相互和谐共存与发展的哲学范畴。

人类不断提高认知水平的目的是为了摒弃错误的价值观,追求共同的真理,并且在其指引下重新探索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马克思曾说过:哲学家的工作是用一种不同于常人的方式来揭示世界万物运转的客观规律,从而达到改变世界的最终目的。

他还认为人类的一切思想观念均来自于实践,故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马克思的真理观打破了传统认知论的束缚,将许多问题置于实践的立场中予以解决,并且还创造性地引入了“价值”这一全新的哲学概念。

二、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基本内容马克思在对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种真理观进行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种以实践为核心的真理观,其主要内容如下:1.真理的本质马克思主义真理观认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主观与客观是相互统一的,这一点与唯物主?x真理观和唯心主义真理观有着根本性的区别,马克思认为,人类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这一问题是无法运用理论来解答的,而是要通过实践手段来寻找答案。

他还认为,实践是人们与生俱来的一种自觉行为,而认知则是后天所得,这一点与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中,真理源于实践的观点相符合。

随着社会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人们的认知水平也在不断的提升,为此,马克思主义真理观还强调:真理是一个相对性与绝对性统一的结合体,在与错误思想作斗争的动态变化过程中逐渐趋于绝对的永恒状态。

2.真理的属性在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中,客观性作为真理的本质属性,是不会随个体的意志变化而发生转移的,并且这种客观性某种程度上受实践的主观性制约。

简单来说,即我们在理解真理时,内容和形式是相互统一的,脱离任何一方都不可。

由于真理的客观性属性,决定了其不受任何个人、阶级、集团的意志影响。

3.真理的具体性真理的具体性由其实践性所决定,具体体现在:一方面,真理的内容和形式都不是抽象的,而是通过客观事物为人们所认知;另一方向,马克思主义真理观是以实践为基础的,故检验真理的手段也必然是具体而形象的。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真理观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真理观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1 卷) .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 [2]列宁全集 (第 38 卷) .人民出版社, 1959 年版. [3]姚传旺.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与当代中国实践.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 [4]李秀林, 王于, 李淮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国人民 出版社, 2004 年版.
一、 马克思主义实践真理观的内涵 一般说来, 唯物主义者从肯定世界的客观物质性和可知 性出发, 认为真理是人的认识同客观事物相符合, 这也是通常 我们所说的符合论真理观。 马克思主义则是在继承和发展了 唯物主义客观真理理论的基础之上创立了实践真理观, 它从 认识和实践统一的新高度上科学地揭示了真理的本质。 在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 中, “ 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 西, 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 解决。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 真理问题不 有目的、 创造性、 能动性的实践活动, 因为只有实践才是全部 社会生活的本质, 而且仅仅只有实践才能解决社会生活中各 种活动和理论认识问题, 因而真理必须是实践的, 真理必须是 主观与客观、 主体与客体, 历史与逻辑、 相对与绝对, 具体与抽 象的对立统一。 马克思主义实践真理观既批判了唯心主义把 实践归结为精神活动、 或绝对理念的错误, 也克服了旧唯物主 义把实践等同于动物式的本能活动, 认为必须从实践中去把 握真理。 恩格斯也指出: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 “ 这不 是一个理论的问题, 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 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 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 自己思维 的此岸性。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 ” 检验真理的最终标准只能是 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那种企图脱离实践去建立 和判别真理的标准都是不科学的和错误的, 而且是注定不会 成功的。 总之, 马克思主义实践真理观认为, 真理问题只能是通过 人的实践活动才能加以解决, 真理理论也只有通过人的实践 活动才能得到建立和发展, 也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 最终标准。 二、 马克思主义实践真理观建立的理论渊源 马克思主义实践真理观强调主观与客观的相符合, 认识 与客观事物的相符合, 这显然与传统的符合论真理观有着相 近似的一面, 甚至也可以说,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真理观也部分 体现了符合论真理观的标准和原则。因此我们可以说, 符合

浅论马克思主义真理观

浅论马克思主义真理观

浅论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研究的目的在于追求真理。

他说:“把哲学称为真理的知识是正确的,因为理论知识的目的是真理。

”[1]黑格尔评价真理为:“真理是一个高尚的名词,而它的实质尤为高尚,只要人的精神和心灵是健康的,则对真理的追求必会引起人心境中高度的热忱。

”[2]一、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一)关于真理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规律的正确认识。

客观事物的规律不能成为真理,因为真理是一种认识,而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而我们不能单纯地说真理有无阶级,从过程看,真理有阶级性,而从结果看,真理是没有阶级性的。

而在具体的学习认知中,我们要注意真理与谬误的关系,区分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

传统哲学教科书所宣扬的真理观往往有教条化的痕迹。

因为历史的局限性和意识形态的不同,真理的含义、真理的本质及其属性等内容的叙述,形成了一套公式化、格式化的语言。

它们对真理的客观性尤其对真理的客观内容予以更多的倾注,把对真理的探讨局限于狭隘的知识认知论视域,并表现出对社会生活的以往和对生成性思维的漠视,它们的典型特征是实体思维和知性理性。

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认为,真理是主客体相互作用达到统一的一种认识结果,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相统一的认识。

真理不但是一个认真概念,而且也是一个意义指称概念,是实践—认知整体性范畴。

真理是人类合理性地表达对象世界的基本方式,是主体对客体之存在和本质的客观性意义的承诺,表征着人的一种本质力量,决定着人的生存状况及生存的时空界限。

(二)真理的属性及其检验标准真理的属性包括客观性、绝对性、相对性、具体性和历史性。

在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反复强调并以十分明确的语言指出:实践,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

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3]真理的检验标准必须具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结起来的特点。

在人的主观认识范围内不可能找到真理的标准,我们不能用主观检验主观,用认识检验认识。

而客观事物本身也不可能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因为客观事物不能把主观认识和其自身加以对照。

论马克思主义真理观

论马克思主义真理观

论马克思主义真理观认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就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发现真理、证实真理、发展真理的过程。

认识的任务、目的,就是不断地获利真理,并在真理的指导下,去改造世界,创造价值。

那么,什么是真理呢?真理就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正确反映,或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客观事物及其规律不能成为真理,因为真理是一种认识,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比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规律”是对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运动做出了正确的反映,而其表述的内容则是客观规律。

真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但是在内容上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任何真理都包含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因而真理具有客观性。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真理是客观的,真理都具有客观性,因而称之为“客观真理”。

真理的客观性主要是指在真理性的认识中,包含着不以人和人类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真理既然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它就不一观事物本身,而是表现为一定的思想形式,因此,真理就其形式来说是主观的,但真理就其内容来说又是客观的,它反映的正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真理的客观性还指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这就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毛泽东指出:“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

我们在坚持真理是客观的同时,真理有没有阶级性呢?一种观点认为真理没有阶级性,因为真理是客观的,不代表任何阶级的意志,另一种观点认为自然科学没有阶级性而社会科学有阶级性。

但是我们认为:“真理不能单纯的说有无阶级,从过程看真理有阶级性,从结果看真理无阶级性”。

在人类探索真理的过程中以及在人们应用真理的时候,都是有选择性、有倾向的发现、应用真理。

所以真理都代表一定的阶级利益,为一定的阶级服务。

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发展历程及其价值意蕴

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发展历程及其价值意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坚持改革开放,探索 市场经济规律,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3
文化大革命与思想解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文化大革命后进行思想解放 ,重新认识真理标准,推动了哲学和社会科学的 发展。
03
设中的应用
指导社会改造
马克思主义真理观指引着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社会改造 ,帮助人们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明确社会主义建设的目 标和方向。
• 初步阐述: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初步阐述了马克思 主义真理观,认为真理是具体的、历史的,随社会实践的发展 而发展。
02
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发展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继承与发展
坚持唯物主义
列宁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 义思想,认为真理是客观存在的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发展辩证法
列宁在继承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基 础上,提出了“对立统一”和“质 量互变”等重要思想,深化了真理 观的发展。
03
坚守真理和道义的价 值
在后现代语境中,马克思主义真理观 强调对真理和道义的坚守,引导人们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推动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04
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价值 意蕴
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真理观深刻揭 示了这一历史规律,为我们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的本质提供 了科学依据。
马克思主义真理观还揭示了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 动力,无产阶级是历史进程中革命的领导力量,以及人民群 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客观规律。这些规律为我们认识和解决 社会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
02 03
批判新自由主义的谬误

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和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和价值观

我的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决定真理观到底是马克思主义的还是什么其他主义的,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要看是不是把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完全的、彻底的贯彻到了真理观的每一个角落。

很多人认为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我认为,这是错误的,根本原因是因为我们没有用最彻底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待和认识真理,导致了对真理、实践和科学这三个概念认识上的混淆。

真理与实践真理是一个客观存在的范畴,真理本质上就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或者说规律,它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管你认不认真理,真理都影响着、主宰着这个世界,不管你认不认识真理,真理都影响着、主宰着你的一切(包括你的思维).不管你知不知道万有引力,万有引力都存在,并影响着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包括每一个人),而丝毫不受人们活动或者认识水平的限制。

如果我们认为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的话,是不是也可以说,“万有引力”这个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是为及其规律的正确的反应?也就是说在我们认识“万有引力”之前—-即没有正确认识“万有引力”之前,“万有引力”就不能称之为真理呢?显然,这是唯心的。

我们知道,实践活动就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

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本身是辩证统一的,利用认识的结果来改造世界,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来认识世界。

这里的“世界”本质上就是真理,认识世界就是认识真理,改造世界就是利用真理。

“认识”和“改造”是手段,“世界”和“真理”是对象,二者并不具备可比性。

而在生活中,人们往往不把真理当成客观存在的事物和规律,不把认识真理的过程看成是一个主观的活动范畴,而将真理和认识真理的过程混为一谈,将主观意识、活动与客观真理混为一谈。

这实际上还是唯心主义和机械的唯物主义在作祟。

真理与科学本质上讲,科学是人们认识真理的过程中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经验积累。

但科学不是真理,这是因为人的认识是一个主观的、历史的、发展的过程,科学的正确性是受时代所局限的.首先,科学是一个经验的范畴。

马克思真理观

马克思真理观

马克思真理观
马克思的真理观认为:
1.真理不是绝对的,而是历史条件下的相对的;
2.真理是与实践相联系的,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验证真理;
3.真理是阶级斗争的产物,不同阶级有不同的真理观;
4.马克思主义是对资产阶级思维方式的批判和超越,是建立在实践和阶级斗争基础上的科学理论,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得到跃进的理论成果。

总之,马克思真理观主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真理也随之不断发展和进步。

第三讲 真理观和认识方法

第三讲 真理观和认识方法

第三讲真理观和认识方法人类为了做到有效地、现实地改造世界,就必须通过认识活动观念地把握世界。

因此,真理作为人们在观念上对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的认识,就成为人们执着地追求的对象。

所谓真理观,就是关于什么是真理及其检验标准?什么是认识真理的正确方法和途径?真理和谬误的关系?等问题的学说。

真理观包括认识论、真理论等理论内容。

一、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论认识论就是关于认识活动的本质和规律的学说,也就是关于人们如何获得真理的学说。

真理观的核心内容就是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是一种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论。

1、实践的客观尺度与真理·实践是人们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自觉的、客观物质性的活动。

·实践的特点:社会性历史性、客观性、能动性。

·实践的本质特征是对象化。

人类为使外部生存环境更加适合自己生存的需要,人类在改造外部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就要促使世界发生与人类的目的、要求、需要相一致的改变,这就是对象化。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的、基础的范畴。

因为:没有科学的实践观,就不能理解自然和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不懂实践,就不懂精神变物质的辩证法。

不懂实践,就不懂认识是能动的、辨证的反映过程。

不懂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和基础,就不能形成以实践为起点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就不能说明社会历史的本质和规律。

·实践的两个客观尺度: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

人的实践同动物的活动的区别在于:动物仅仅是按照与肉体存在和需要直接联系着的本能的要求进行活动的,因而它本质上是一种消极适应环境的活动。

而人的实践活动是一种有目的、自觉地改造世界的活动。

·人的实践活动之所以是自觉的,其标志在于人的实践活动是受两种客观尺度,即是受两种客观规律性或必然性制约的:一是,受外部世界的客观规律,即真理尺度制约。

二是,受人的内在要求和规定性,即价值尺度制约。

两种尺度在内容上都客观的,它们对于实践活动有重要意义。

#马原笔记#第二章 第二节

#马原笔记#第二章 第二节

#马原笔记#第二章第二节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第二节真理与价值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一) 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本身是主观的客观:普遍有效的)经典真理观(看天):反映论、可知论、符合论(一元性)非经典真理观:共识论(集体知觉)马克思主义: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所谓正确反映,是指真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认识对客体本质和规律的符合、一致和接近。

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与旧唯物主义真理观的“符合论”的区别:它认为真理与客观事物之间的符合关系,是建立在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基础上,是通过人的能动的反映活动而实现的,并且必然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而拓展和深化。

真理的客观性表现在:(以下答案不够完整,应从“客观是普遍有效”来解释) 1. 指真理内容的客观性,即真理作为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本身也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2. 指真理检验标准的客观性,即真理之所以是真理,并不是因为某位天才人物决断,而是实践检验的结果,而实践本身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性活动(二)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p77-78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内容表明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

(即具有确定不疑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

(具有可怀疑性)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1. 相互依存。

相互依存,是说人们对于事物及其本质和规律的每一个正确认识,都是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一定条件下的认识,因而必然是相对的和有局限的;但是,在这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一定条件下,它又是对客观对象的正确反映,因而它又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2. 相互包含。

相互包含,一是说,真理的绝对性寓于真理性的相对性之中。

任何真理所包含的客观内容都只能使人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把握到的,都只是对客观世界及其事物的一定范围、一定程度的正确反映。

二是说,真理的相对性必然包含并表现着真理的绝对性。

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

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

真理通常被定义为与事实或实在相一致。

然而,并没有任何一个真理的定义被学者普遍接受。

许多不同的真理定义一直被广泛争论。

许多与真理定义相关的主题同样无法获得共识。

什么能被适当地称为真或假?什么检验能够确立真理?我们如何认识真理?真理,如果存在的话,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相对的还是绝对的?真理,作为一个概念,有严格的定义吗,抑或其定义的模糊无可避免?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真理及其客观性(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①真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因为真理属于认识范畴。

不能把真理等同于客观实在。

②真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客观性乃是真理的根本属性。

因为:第一,真理的内容来自于物质世界的客观事物及规律,真理的内容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主观意志;第二,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3)坚持真理一元论,反对真理多元论①由于真理是客观的,有其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所以真理必然是一元的。

也就是说,不论人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可能得出多少种结论,但只有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才是真理。

②真理是一元的,因此,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真理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不以阶级的主观愿望为转移,从这个意义上说,真理没有阶级性。

③真理多元论主张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可以有不同的真理,真理因人而异。

真理多元论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真理观。

(4)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在真理问题上的对立唯物主义主张真理是客观的,世界上不存在着任何主观真理。

唯心主义则主张真理是主观的。

主观唯心主义把真理看做是纯粹主观自生的东西,客观唯心主义把真理看成是人的意识和“客观精神”的一致。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在真理问题上的对立,取决于双方在哲学基本问题上的对立。

唯物主义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出发,必然坚持真理是客观的;唯心主义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出发,必然坚持真理是主观的。

(5 )批判实用主义真理观实用主义真理观把“有用”作为真理的根本属性,主张“有用就是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关系
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真理的一体两面,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补充,不可偏废。
真理的相对性表现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有限的、不 完全的、相对的。
真理的绝对性则表明随着历史条件的不断变化和人类认识的不断深化,人 们对事物的认识将不断接近终极真理,即无限趋近于绝对性。
03
真理的相对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真理的绝 对性和相对性
• 引言 • 真理的绝对性 • 真理的相对性 •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真理绝对性和相对
性的看法 • 结论
01
引言
主题简介
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真理的绝对性表现为科学社会主义 理论是客观存在的,它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历史趋势, 是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科学理论。
科学知识的相对性
科学知识是在不断更新和发展的,新的科学发现可能会推翻过去的 真理,因此科学知识具有相对性。
社会意识的相对性
社会意识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变化的,不同的历史阶段和社会 环境会对人们的观念和价值产生影响,因此社会意识具有相对性。
个人认识的相对性
个人认识是受到个人经历、经验和认知能力的限制的,不同的人对同 一事物的认识可能存在差异,因此个人认识具有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还意味着它具有不可超越性,即 无论人类的认识如何发展,真理都是终极的、 绝对的,不存在超越真理的认识。
绝对性的体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真理的 绝对性体现在科学社会主义理 论中。
该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 客观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必然 性,适用于所有国家和历史条 件下的人类社会。
同时,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也是 不可超越的终极真理,是人类 社会发展的最高理想和目标。

马克思主义基础概念知识总结(22)

马克思主义基础概念知识总结(22)

马克思主义真理观:马克思主义关于真理的来源、本质、检验标准等问题的根本观点。

真理是主体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对于“什么是真理、真理的本质是什么?”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

唯心主义把真理看成是某种精神实体本身固有的属性。

主观唯心主义把真理看成是纯粹主观的东西,否认客观真理,例如实用主义认为“有用就是真理”,休谟认为真理是观念和主体感觉相符合,康德认为真理是思维同其先验形式相一致,马赫主义认为真理是感觉的复合,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等等。

客观唯心主义把真理看成是绝对精神的自我显现,例如黑格尔认为,真理就在于客观性和概念的同一,真理的客观性就是绝对精神的客观性。

而唯物主义强调真理是人的认识同客观事物相符合,坚持客观真理论。

但是,旧唯物主义因为不理解实践对认识的根本意义,因而对真理的认识具有局限性。

例如绝对主义者夸大真理的绝对性,认为真理可以穷尽,堵塞了真理的发展道路;相对主义夸大真理的相对性,最终陷入唯心主义诡辩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继承并发展了唯物主义的客观真理原则,强调客观性是真理的根本属性。

同时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既坚持唯物主义,又坚持辩证法,科学阐明了真理观来源、本质和检验标准等问题。

其后,列宁、毛泽东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总结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新发展成果,对真理的客观性、全面性、具体性等问题,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做了深入阐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真理观。

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主要内容:首先,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强调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脑中的正确反映。

真理属于人的思想范畴,但是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坚持真理原则,就是要按照对象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按照对象自身的尺度来规定人的活动。

最大限度地认识、掌握事物的真理性,遵循事物固有的属性和规律,是一切成功实践的内在要求。

其次,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坚持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

真理的绝对性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任何真理都包括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与客体及其本质相符合或相接近的客观内容,在其适用范围内不能被推翻,否则它就不是真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真理通常被定义为与事实或实在相一致。

然而,并没有任何一个真理的定义被学者普遍接受。

许多不同的真理定义一直被广泛争论。

许多与真理定义相关的主题同样无法获得共识。

什么能被适当地称为真或假?什么检验能够确立真理?我们如何认识真理?真理,如果存在的话,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相对的还是绝对的?真理,作为一个概念,有严格的定义吗,抑或其定义的模糊无可避免?真理及其客观性( 1 )真理的含义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 2 )真理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①真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因为真理属于认识范畴。

不能把真理等同于客观实在。

②真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客观性乃是真理的根本属性。

因为:第一,真理的内容来自于物质世界的客观事物及规律,真理的内容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主观意志;第二,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 3 )坚持真理一元论,反对真理多元论①由于真理是客观的,有其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所以真理必然是一元的。

也就是说,不论人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可能得出多少种结论,但只有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才是真理。

②真理是一元的,因此,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真理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不以阶级的主观愿望为转移,从这个意义上说,真理没有阶级性。

③真理多元论主张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可以有不同的真理,真理因人而异。

真理多元论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真理观。

( 4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在真理问题上的对立唯物主义主张真理是客观的,世界上不存在着任何主观真理。

唯心主义则主张真理是主观的。

主观唯心主义把真理看做是纯粹主观自生的东西,客观唯心主义把真理看成是人的意识和“客观精神”的一致。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在真理问题上的对立,取决于双方在哲学基本问题上的对立。

唯物主义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出发,必然坚持真理是客观的;唯心主义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出发,必然坚持真理是主观的。

( 5 )批判实用主义真理观实用主义真理观把“有用”作为真理的根本属性,主张“有用就是真理”。

实用主义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一个流派。

“有用就是真理”的要害在于抹煞了真理的客观性,混淆了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并会导致真理多元论。

按照这种观点,谎言也可以成为真理,因为它对骗子是有用的;按照这种观点,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因为不同的理论对于不同的人来说都是有用的;按照这种观点,某一理论今天对我们有用,今天它是真理,明天对我们无用或者有害,明天它就是谬误。

真理的确是有用的,因为真理具有价值性,它能够满足人的需求。

但是,价值性并不是真理的根本属性,真理的根本属性是客观性,真理的价值性是以真理的客观性为基础的。

“真理是有用的”是一个正确的命题,但是不能把它换位成“有用的就是真理”。

显然,并非所有“有用的”理论都是真理。

( 6 )真理与谬误①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谬误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歪曲反映。

②真理和谬误又是统一的:真理和谬误相互依存。

真理和谬误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

没有真理,无所谓谬误;没有谬误,也无所谓真理。

真理战胜谬误的过程也就是发展自己的过程。

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向谬误的转化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形:其一,真理是具体的,总是适用于一定的条件和一定的范围。

如果条件发生了变化或者超出了特定的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其二,真理是一个过程。

真理必然要随着客观事物和社会实践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

如果人们的认识不能及时地反映事物在发展变化过程中所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或者超越历史发展,就会造成主观和客观由相符变成不相符,从而使真理转化成谬误。

其三,真理是全面的,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如果把其中的某一原理孤立起来,把它加以绝对地夸大,真理也会变成谬误。

在一定条件下谬误向真理的转化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形:其一,条件和范围发生了变化,谬误可以变为真理。

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是谬误的东西,在另外的条件下和范围内则可以转化成真理。

其二,失败往往是成功之母,谬误往往是真理的先导。

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是通过许多的失误获得的。

其三,批判谬误能够发展真理,这也属于谬论转化为真理的一种特殊情形。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 1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含义①绝对真理(或真理的绝对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都有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承认了客观真理,也就等于承认了绝对真理。

其二,人类的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每一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②相对真理(或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的,它也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从认识的广度来看,任何真理性认识都是对整个客观世界某些领域、某些事物和过程在一定范围内的正确反映。

其二,从认识的深度来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也只是对特定的具体事物在一定程度、一定层次上的近似的正确反映。

( 2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真理的两个基本属性,它们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①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对立的。

(详见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含义)②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又是统一的。

其一,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联结、相互渗透的。

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任何相对真理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颗粒,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绝对真理要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之总和,构成了绝对真理。

其二,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辩证转化的。

真理的发展是一个过程,是一个由相对走向绝对的永无止境的转化和发展的过程。

人类对于客观事物的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属于由相对真理转化为绝对真理的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③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一个环节。

( 3 )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从两个极端割裂了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绝对主义夸大了真理的绝对性,否认了真理的相对性。

绝对主义认为人们所获得的真理都是绝对真理,真理不可能是相对的。

人们所获得的真理具有永恒不变性,它穷尽了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一切认识。

绝对主义否认了真理的发展。

相对主义夸大了真理的相对性,否认了真理的绝对性。

相对主义否认了绝对真理,必然同时否认了客观真理,从而把真理变成了主观随意的东西。

相对主义抹煞了真理的客观标准,必然混淆真理和谬误的界限。

真理的时空性真理具有时间和空间性。

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有不同的定义,而这个定义是被普遍认可的真理。

真理的具体性所谓真理是具体的,是指正确的主观认识与客观存在总是在具体的条件下和具体的范围内的一致,即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特定的对象、范围和条件。

如果超出这些具体规定,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宇宙中没有抽象真理。

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 1 )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真理标准①唯心主义否认真理标准的客观性。

它们提出的真理标准有:其一,以圣人之是非为是非。

其二,以大家公认或多数人的意见为真理标准。

其三,以“有用”为真理的标准。

其四,以“上帝”为真理的标准。

其五,以“理论”或者“绝对精神”等客观精神为真理的标准。

②旧唯物主义承认真理的客观性,主张把客观事物本身作为真理的标准。

③无论唯心主义还是旧唯物主义,都不懂得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2 )只有实践才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①所谓真理,就是主观符合客观的认识。

要判定主观是否符合客观,就必须对主观和客观进行比较,这也就是说,作为真理的标准,必须具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结起来的特点。

②在人的主观认识范围内不可能找到真理的标准,我们不能用主观检验主观,用认识检验认识。

客观事物本身也不可能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因为客观事物也不能把主观认识和其自身加以对照。

③实践是精神见之于物质、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

实践除具有普遍性的优点外,还具有直接现实性的优点。

所谓“直接现实性”,是指实践可把正确的认识变成直接的现实。

这样,实践就成为沟通主观和客观之关系的桥梁。

④这样,人们在实践过程中,能够以一定的认识作为指导改造世界,并直接引出现实的结果。

如果人们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就证明了这种认识符合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它就是正确的;反之,就是不正确的。

( 3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既确定又不确定。

实践标准的绝对性、确定性表现在:其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的客观标准。

其二,人类的认识归根到底都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从长远看,实践可以检验一切认识。

一切正确的认识终将被实践肯定,一切错误的认识终将被实践推翻。

实践标准的相对性、不确定性表现在:其一,实践检验认识是一个过程,每一个历史阶段的实践不能完全证实或驳倒所在时代提出的一切学说,同时,已被实践所证实的某种正确认识,也要继续接受实践的检验。

其二,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实践所证实的某种认识的正确性,是相对的、有限度的。

坚持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是在坚持真理标准问题上的辩证法。

只看到实践标准的绝对性而否认其相对性,会导致绝对主义的思想僵化;只看到实践标准的相对性而否认其绝对性,会导致相对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

( 4 )实践标准与逻辑证明逻辑证明在认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①为实践提供理论指导,使实践检验由特殊提高到普遍。

②为实践检验提供理论依据,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然而,逻辑证明不能成为同实践标准相并列的第二条真理标准,它是不能离开实践的。

逻辑证明所遵守的规则是在实践中产生的。

逻辑证明所依据的前提是否正确,要由实践来检验。

逻辑证明的思维过程和结论是否正确,还必须回到实践中去,由实践来做最后的检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