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复习教案
实验学校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单元《总复习》全部教案(共4课时)
实验学校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单元《总复习》全部教案(共4课时)第一课时目标•复习本单元的重点知识点:加法、减法、比大小•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活动安排1.复习加法–让学生做一些加法练习题,巩固基本的加法运算方法2.复习减法–让学生做一些减法练习题,复习减法的运算方法3.练习比大小–给学生一些比大小的题目,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第二课时目标•复习本单元的重点知识点:单位换算、长度的比较•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活动安排1.复习单位换算–让学生做一些单位换算的练习题2.比较长度–给学生一些长度的比较题目,让他们进行思考并给出答案3.实际问题解决–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第三课时目标•复习本单元的重点知识点:形状识别、图形组合•提升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活动安排1.形状识别–展示一些图形,让学生说出图形的名称2.图形组合–给学生一些图形,要求他们用这些图形组合出特定的图案3.观察与分析–提供一些问题,要求学生观察并给出答案第四课时目标•综合复习本单元的知识点•进行一次小测验,检验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活动安排1.知识点复习–进行全面的知识点复习,包括加减法、单位换算、形状识别等2.小测验–设计一份小测验,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等形式,用于检验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3.总结–对学生在本单元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并展示优秀学生的答题情况以上是《总复习》共4课时的全部教案。
希望通过这些教案,能够帮助学生全面复习并巩固本单元的数学知识。
西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2:第九单元 总复习 第4课时
西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2:第九单元总复习第4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复习第九单元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2.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巩固第九单元所学内容。
2.教学难点: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备好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2.备好教材、练习册以及相关教学素材。
四、教学过程
1. 课前复习
1.让学生回顾第九单元所学知识点。
2.出示题目,让学生完成练习。
2. 教学重点
1.复习测量长度的知识,让学生逐一讲解和补充相关知识点。
2.复习不等式和比较大小的知识,让学生逐一讲解和补充相关知识点。
3. 教学难点
1.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测量教室长度和宽度方法,透过比较大小来了解不等式的应用。
4. 教学作业
1.让学生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题。
2.布置课后作业。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学生成功地复习了第九单元所学内容,同时提高了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得到
各种形式的复习和练习,从而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掌握。
同时,教师也发现一些学生对比较大小和测量长度的概念较为模糊,需要在下节课中进一步巩固和讲解。
第九单元总复习整单元(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六年级上册人教版
第九单元总复习整单元(教案)教学内容本单元为20232024学年数学六年级上册的第九单元,总复习。
内容包括对前八个单元知识点的复习与巩固,重点强化学生的数学基础,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复习内容涵盖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三大领域,涉及的知识点包括分数与小数的四则运算、负数的概念与应用、比例与比例尺、几何图形的识别与计算、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等。
教学目标1. 巩固和深化学生对本学期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3. 通过复习,查漏补缺,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4.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教学难点1. 知识点的系统化整理与应用。
2. 学生对难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 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培养。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PPT、练习题、评价表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游戏等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本学期所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复习:按照教学计划,分阶段、分专题进行复习,讲解重点、难点知识,引导学生做好笔记。
3. 练习:设计不同形式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及时反馈、讲解、纠正错误。
5. 课后反思: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课后反思,调整教学策略。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难点知识。
可以使用图表、流程图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作业设计作业设计要具有针对性、层次性,包括基础题、提高题和拓展题,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课后反思课后反思要及时、深入,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详细补充和说明1. 导入情境创设: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提出与数学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数学故事:讲述与复习内容相关的数学家故事或数学发展史,增加数学的人文色彩。
人教版数学三下第九单元《总复习》教案
人教版数学三下第九单元《总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复习第九单元所学知识,巩固基本概念;2.提高学生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3.强化学生的数学运算技能;4.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掌握数学运算方法;2.理解数学问题的解题思路;3.深入理解数学知识点;4.掌握题型解题技巧。
三、教学内容1. 复习基本概念•分数的加减法;•分数的乘除法;•百分数的应用;•四则混合运算。
2. 解决问题•运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推理论证解决问题。
3. 知识点总结•分数运算规则;•百分数的意义;•数学运算规律;•知识点联系运用。
四、教学过程安排1. 复习与导入(15分钟)•复习上节课内容,引导学生回忆基本概念。
•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知识点讲解与练习(40分钟)•根据课本内容,逐一讲解本单元重点知识点。
•设置相关练习,学生进行课堂练习。
3. 问题解决与拓展(20分钟)•提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拓展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4. 课堂总结与反馈(10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化重点知识点。
•学生提问与解答环节,帮助学生澄清疑惑。
五、课堂作业1.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2.思考并解决实际问题,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六、教学反思与展望本次课程围绕数学第九单元进行了综合复习,旨在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思维拓展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动手实践。
希望学生能够在课后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体会数学的美妙与实用。
未来的教学中,将继续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注重学生的实际需求,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更多的互动与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以上为本次教案内容,敬请学生们认真学习,定期复习,不断进步!。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单元《总复习》教案(共8课时)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单元《总复习》教案(共8课时)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单元《总复习》主要包括了本学期所学过的四则运算、几何图形、计量单位、分数等知识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旨在让学生通过复习和总结,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对于四则运算、几何图形、计量单位等知识点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部分学生在分数的计算和理解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加强他们的辅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本学期所学的四则运算、几何图形、计量单位、分数等知识点,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和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巩固本学期所学的四则运算、几何图形、计量单位、分数等知识点。
2.难点:对于部分学生在分数的计算和理解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重点关注和辅导。
五. 教学方法1.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
2.运用实例讲解、师生互动等方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知识点。
3.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给予个别辅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教学材料,如PPT、教案、练习题等。
2.准备教学道具,如实物、图片等,以便进行实例讲解。
3.提前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简单的数学谜语或小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数学的世界。
在此过程中,教师关注学生的反应,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好准备。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黑板,将本节课要复习的知识点呈现出来,包括四则运算、几何图形、计量单位、分数等。
在此过程中,教师简要讲解每个知识点的重点和难点,为学生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九单元总复习第三课时∣人教新课标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九单元总复习第三课时∣人教新课标今天,我们来学习二年级上册数学的第九单元总复习的第三课时。
本节课,我们将复习第七、八、九单元的内容,包括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认识钟表以及认识人民币。
一、教学内容1. 第七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2. 第八单元:认识钟表。
3. 第九单元:认识人民币。
二、教学目标1. 巩固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2. 熟练运用钟表表达时间。
3. 了解人民币的种类和用途。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方法。
2. 钟表的读法和画法。
3. 人民币的认识和换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计算器2. 钟表模型3. 人民币实物或图片4. 练习题纸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个实际情景引入,例如:“小明的妈妈给了他10元钱,他去超市买了2支铅笔,每支铅笔2元,请问他还剩下多少钱?”2. 复习第七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通过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方法。
3. 复习第八单元:认识钟表。
讲解钟表的读法和画法,让学生能够正确表达时间。
4. 复习第九单元:认识人民币。
介绍人民币的种类和用途,讲解人民币的换算方法。
5. 综合练习: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1. 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方法。
2. 钟表的读法和画法。
3. 人民币的种类和用途。
七、作业设计35 + 27 =76 34 =85 + 11 =42 21 =3:155:407:008:1510元 =20元 =50元 =100元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学生对加法和减法运算的掌握情况。
2. 学生对钟表的读法和画法的掌握情况。
3. 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和换算情况。
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家里的钟表,并尝试画出一个自己设计的钟表。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今天的教案中,我发现有几个重点和难点需要特别关注。
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方法是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的基础知识,因此,在复习第七单元时,我将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对运算方法的理解。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单元《总复习》单元集体备课整体设计
课标解读
7.注重计算能力的提高。
计算教学仍然是本册教科书的重点内容之一。复习这部分内容时,一方面引导学生巩固分数乘、除法的基本计算方法;另一方面,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帮助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分数、百分数、比的计算技能,并能灵活地加以运用,感受计算的应用价值。
重难点
重点:
1.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
2.运用比和百分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确定物体位置和方向的方法以及圆与组合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4.根据统计图分析数据。
难点:
1.归纳代数部分知识,形成体系。
2.综合运用统计相关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重难点突破建议
1.在复习前,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对本学期知识的掌握情况,如概念的理解水平,对易混淆概念的掌握情况,计算的正确率,普遍容易出错的问题等,从而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恰当有效的复习计划。
4.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正确地进行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会利用百分数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5.使学生认识扇形统计图,进一步掌握各种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利用统计图正确地分析数据信息,解决简单的统计问题。
6.通过整理和复习的过程,系统、全面地复习和整理本学期所学知识,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概念、计算方法等基础知识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概念、空间观念、数据分析观念,增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达到本学期的教学目标。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复习教案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复
习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并能运用下列数学概念:百位、十位、个位;
2. 掌握两位数的读法及比较大小;
3. 能够运用数轴表示两个数的大小关系;
4. 学会在数轴上数数。
二、教学准备
教案、黑板、白板、彩色粉笔、练册、数轴模板等。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教师出示一张两位数的卡片,要求学生快速说出这个数的读法,并写在黑板上。
2. 研究百、十、个位
教师通过教材上的练题,向学生介绍百位、十位、个位的概念,并解释它们的作用。
通过举例,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3. 比较两位数的大小
教师通过教材上的练题,引导学生比较两个两位数的大小。
首先,教师可以使用数轴模板,让学生将两个数用数轴表示出来,然
后比较它们的位置关系,最后确定大小关系。
4. 数轴上数数
教师再次使用数轴模板,将一些数放在数轴上,让学生根据数
轴上的刻度读出这些数。
学生可以分别说出数的百位、十位、个位,并将其写在黑板上。
5. 巩固练
教师布置一些练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在黑板上依次写出答案。
四、教学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研究,我们掌握了百位、十位、个位的概念,并
能够比较两个两位数的大小。
同时,我们学会了使用数轴表示数的
大小关系,并能够在数轴上数数。
这些知识将有助于我们在日常生
活中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数学。
五、课后作业
1. 完成课堂练册上的相关练题;
2. 分享你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的两位数,并用数轴表示它们的大小关系。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9单元总复习教案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9单元总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复习四位数的读法及亿的概念2.复习千分位数与小数的关系3.复习计算乘法口诀的运算4.复习整数的加减法运算5.复习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四位数的读法和亿的概念•千分位数与小数的关系•乘法口诀的运算•整数的加减法运算2. 教学难点•整数的加减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教辅资料3.黑板、粉笔4.展示板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复习四位数的读法及亿的概念1.让学生快速朗读四位数2.通过课件展示亿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二、复习千分位数与小数的关系1.向学生提问千分位数与小数的关系2.让学生互相讨论,总结规律第二课时一、复习计算乘法口诀的运算1.让学生背诵乘法口诀2.给学生一些乘法口诀题目进行练习二、复习整数的加减法运算1.通过例题演示整数的加减法运算2.让学生做一些整数计算题目第三课时一、综合练习1.给学生一些综合练习题2.让学生分组讨论解答二、解决实际问题1.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2.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五、课堂小结在本次课堂中,我们通过复习四位数的读法、亿的概念、千分位数与小数的关系、乘法口诀的运算以及整数的加减法运算,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综合运算能力。
同时,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作业布置1.完成课堂练习题2.自主拓展相关数学题目七、板书设计•四位数的读法和亿的概念•千分位数与小数的关系•乘法口诀的运算•整数的加减法运算八、教学反思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在整数的加减法运算中存在一定困难,需要更多的练习和指导。
下一次教学中,将针对这一点进行重点讲解和辅导。
同时,鼓励学生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人教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九单元《总复习》教案
人教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九单元《总复习》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九单元《总复习》主要包括了整数加减法、认识人民币、空间与图形、统计四部分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知识,要求学生掌握加减法的运算方法,理解人民币的换算关系,认识空间图形,学会简单的统计方法。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加减法、人民币、空间图形和统计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在运算速度和准确性上还有待提高,对于一些概念和运算规则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三. 教学目标1.掌握整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2.理解人民币的换算关系,能够正确进行人民币的计算。
3.认识空间图形,了解图形的特征。
4.学会简单的统计方法,能够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四. 教学重难点1.整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及应用。
2.人民币的换算关系及计算。
3.空间图形的认识和分类。
4.统计方法的掌握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教案、学案。
2.练习题、游戏道具、图形模型等教学用品。
3.教学场地、设备。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情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讲述一个关于小动物们比谁的钱多,需要用到加减法、人民币的知识。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整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讲解运算规则,让学生初步掌握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同时,呈现人民币的图片,讲解人民币的换算关系,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人民币的计算。
操练(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和练习题,让学生在游戏中练习加减法和人民币的计算,巩固所学知识。
如“商店购物”游戏,学生扮演顾客和店员,进行人民币的计算和交易。
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一些实际的例子,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加减法和人民币知识解决问题。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9单元《总复习》教案3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9单元《总复习》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复习本单元所学的知识点,包括加法和减法的混合运算、人物资料表的制作等。
2.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加法和减法的混合运算。
2.人物资料表的制作及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1.解决较复杂的加减法混合运算题。
2.制作人物资料表时的细节处理。
三、教学准备
1.课件:包括加减法运算题和人物资料表的示例。
2.黑板、彩笔。
3.学生练习册。
四、教学过程
第一节:复习加法和减法运算
1.讲解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2.给学生出几道练习题进行练习。
第二节:制作人物资料表
1.展示人物资料表的模板和示例。
2.引导学生根据示例制作自己的人物资料表。
3.让学生通过制作人物资料表解答问题。
五、教学延伸
1.让学生互相交换人物资料表并提出问题,增进对知识的理解。
2.给学生出一些拓展题,让他们在实际运用中加深对知识的掌握。
六、作业
1.完成练习册上的题目。
2.制作一个自己的人物资料表,并写出相关问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对本单元的知识点会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希望同学们在课后能够加强练习,使知识的运用更加娴熟。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单元《总复习》集体备课教材分析及教案(共4课时)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单元《总复习》集体备课教材分析及教案(共4课时)一、教材分析1. 教材内容概述第九单元《总复习》是四年级上册数学的最后一个单元,主要着重回顾前面所学的知识,并进行综合性的巩固和提升。
此单元通过多种形式的题目,对学生的数学能力进行全面的考验。
2. 教材目标•回顾各个单元的重点难点知识。
•强化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材重点•整数的加减法。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分数的认识和比较。
4. 教材难点•分数的加减法。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分数和图形的应用题。
二、教学安排第一课时•复习整数的加减法。
•练习简单的整数计算题。
第二课时•复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练习面积计算的应用题。
第三课时•复习分数的基本概念。
•练习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第四课时•复习分数和图形的关系。
•解决分数和图形应用题。
三、教学方法•通过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复习知识点。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带领学生做习题,及时纠正错误。
四、教学评估•每节课结束进行小测验,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通过课堂练习和作业,评价学生的能力提升情况。
五、教学反思•教师应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处理。
•注意学生的不同表现,给予不同的指导和帮助。
•鼓励学生勇于提问,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六、结语第九单元《总复习》是四年级上册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节点,通过集体备课和教案设计,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复习和提升数学能力。
希望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取得更大的进步,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九单元 整理与复习_教案 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九单元整理与复习教案苏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整理与复习,巩固和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对本册数学知识的系统整理和复习。
2.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
教学难点:1. 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 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复习题。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简单的数学游戏或问题,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内容和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
二、整理与复习(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册数学知识,包括数的认识、计算、图形、测量等方面的内容。
2. 教师提出一些典型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巩固和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解决问题(10分钟)1. 教师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解决。
2.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相互讨论和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四、巩固练习(10分钟)1. 教师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
2. 教师对学生的练习进行点评和指导,纠正错误,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五、拓展与创新(10分钟)1. 教师给出一些拓展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解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 教师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和反思,梳理所学的数学知识。
2.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
教学延伸:1. 教师可以布置一些数学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巩固和练习。
2. 教师可以推荐一些数学学习资源,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拓展。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整理与复习,让学生对数学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学生的参与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创新思维能力。
人教版一年数学上册:第九单元《总复习:第4课时》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单元《总复习:第4课时》教
案
教学目标
1.复习本单元所学内容,巩固学生的数学知识。
2.帮助学生掌握本单元重点概念和方法。
3.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数的认识和排序。
2.数的比较大小。
3.用图形表示数字。
教学内容
1.复习1-20的数字认识和排序。
2.复习数字的大小比较。
3.练习用图形表示数量。
教学步骤
第一步:复习数字认识和排序
1.让学生用卡片上的数字进行排序,从小到大排列。
2.找几组学生进行比赛,看谁排序最快。
第二步:数字大小比较
1.出示一些数字,让学生两两比较大小。
2.让学生用比较符号“>”、“<”或“=”来表示大小关系。
第三步:用图形表示数量
1.出示一些图形,让学生估算其中图形的数量。
2.让学生用数字来表示图形的数量。
第四步:综合练习
1.给学生出一些综合练习题,检测他们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反馈
1.对学生的综合表现进行评价,夸奖表现优秀的同学。
2.针对学生易错的知识点进行强化训练,帮助他们克服困难。
作业布置
1.完成本节课的练习题。
2.复习本单元知识,准备期末考试。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九单元《整理复习——解决问题》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九单元《整理复习——解决问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熟练掌握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培养耐心、细心、动脑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问题的解决。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加减法解决问题。
三、教学准备1.课件:提前准备好与加减法相关的图片或思维导图。
2.板书:板书内容包括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示例题目。
3.教具:提前准备好计算工具,如算珠、计算卡片等。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复习导入•老师简要复习上节课学过的内容,引导学生回忆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第二步:新知讲解1.老师引导学生复习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结合实际问题进行示范。
2.老师介绍本节课的内容: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三步:示范演练1.老师提出一个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加减法知识进行解答。
2.学生分组合作,结合小组讨论,解决问题并展示解题思路。
第四步:拓展应用1.老师提出更复杂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2.学生自主探究、交流思路,并尝试解决问题。
第五步:课堂小结•老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加减法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五、课堂作业1.完成课堂练习册上的相关习题。
2.运用所学知识,自行设计一个实际问题并解答。
六、板书设计•计算方法:6 + 4 = 109 - 2 = 7高效学习!。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单元总复习教案(共5课时)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单元总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复习第九单元所学内容,巩固学生对加法和减法的理解;2.提高学生对计算的灵活运用能力;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对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1.大数的认识和写法;2.作多少用多少的解题方法;3.连减法;4.考察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综合运用能力。
2. 教学难点1.考察学生对小数的理解和应用;2.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作多少用多少的解题方法。
三、教学准备1.课件:PPT 教学课件;2.教具:数字卡片、计算板、小白板、彩色笔;3.准备相关习题,包括填空题、选择题和解答题;4.确保教室的黑板/白板干净整洁。
四、教学过程课时安排•第一课时:复习大数认识和写法;•第二课时:继续复习大数的计算;•第三课时:作多少用多少的解题方法;•第四课时:继续学习作多少用多少;•第五课时:综合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第一课时复习大数认识和写法1.复习大数的认识,帮助学生区分“个位数”、“十位数”、“百位数”等概念;2.通过数字卡片和计算板,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互动,巩固对大数的写法。
第二课时继续复习大数的计算1.讲解大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规则;2.带领学生进行大数加减法的练习,加深对计算规律的理解。
第三课时作多少用多少的解题方法1.引导学生认识“作多少用多少”解题方法的应用场景;2.通过例题讲解,帮助学生掌握作多少用多少的解题步骤。
第四课时继续学习作多少用多少1.讲解更复杂的作多少用多少题目,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2.练习巩固作多少用多少的解题技巧。
第五课时综合练习,巩固所学内容1.给学生布置综合练习题,包括大数计算、作多少用多少等各类题目;2.帮助学生解答疑问,巩固对第九单元内容的掌握。
五、课堂小结1.通过本次五节课的复习,学生对第九单元的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2.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题方法有所提高;3.下次课将继续引导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做好单元测试的准备工作。
《第九单元复习》教案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
《第九单元复习》课程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以下能力:增强数感和符号意识,提高学生对10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运算的熟练度,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发展空间观念,通过对平面图形的分类和特征的理解,促进学生对几何图形的感知和认识;培养时间观念,使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时间单位进行简单计算,增强生活实用性;同时,通过综合应用题的解答,提升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和推理能力,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问题解决策略,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加减运算的进退位处理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在讲解过程中,我尝试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反复练习来帮助他们理解这一概念,但效果似乎并不理想。我意识到,可能需要寻找更加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比如使用实物或者故事情境来让学生更好地感知进退位的实际意义。
此外,图形分类的活动中,学生们表现得相当积极。他们通过亲手操作,对三角形、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特征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不过,我也注意到,有些学生在区分面积和周长时仍然感到困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明确地强调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并设计更多的实践活动来加深他们的理解。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复习的是《第九单元》的知识。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计算时间、加减数字或者识别形状的情况?”这些问题与我们将要复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唤起大家的回忆,激发学习兴趣,让我们共同回顾这些重要知识点。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复习10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理解进退位的处理。这是基本的数学能力,对于日常生活非常重要。
2.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加减运算题目,展示如何在实际中应用这些运算规则,以及它们如何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单元总复习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单元总复习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单元总复习教案主要是对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和复习。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认识乘法、乘法的运用、认识除法、除法的运用、解决问题等。
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乘除法的运算方法,能够灵活运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乘除法的基本运算方法,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运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三. 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乘除法的运算方法,能够灵活运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2.提高学生的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乘除法的运算方法。
2.解决实际问题时,乘除法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练习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
2.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所学的知识,为新课的复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梳理,引导学生共同回忆乘除法的运算方法及其应用。
3.操练(10分钟)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检验自己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师及时进行点评,指出学生的错误,并进行讲解。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5.拓展(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拓展题目,学生独立完成,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巩固所学知识。
7.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适量的家庭作业,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8.板书(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进行板书,方便学生复习。
教学过程每个环节所用时间:导入5分钟,呈现10分钟,操练10分钟,巩固10分钟,拓展10分钟,小结5分钟,家庭作业5分钟,板书5分钟。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九单元总复习确定物体位置和扇形统计图的复习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九单元总复习确定物体位置和扇形统计图的复习教案:确定物体位置和扇形统计图的复习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六年级上册数学的总复习课,主要复习教材第九单元中的确定物体位置和扇形统计图的知识。
确定物体位置主要涉及利用方向和距离来描述物体的位置,以及运用坐标系来表示物体的位置。
扇形统计图则是用来展示各部分数量与总数量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使学生掌握利用方向和距离来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以及利用坐标系表示物体位置的技巧。
2. 使学生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够正确解读扇形统计图。
3.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据分析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来确定物体的位置,以及正确绘制扇形统计图。
2.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坐标系中物体位置的表示方法,以及扇形统计图的构成和解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教学卡片。
2. 学具:学生作业本、尺子、圆规、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情景,例如在学校操场上的某个物体,让学生思考如何用语言描述该物体的位置。
2. 确定物体位置:引导学生回顾利用方向和距离来描述物体位置的方法,以及利用坐标系表示物体位置的步骤。
通过示例和练习,让学生巩固这些方法。
3. 扇形统计图:复习扇形统计图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通过展示一些实际例子的扇形统计图,让学生学会如何正确解读扇形统计图。
4. 练习与讨论:给学生发放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进行讨论和解答。
通过这些练习题,巩固学生对确定物体位置和扇形统计图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1. 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方向、距离、坐标系。
2. 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展示各部分数量与总数量的关系。
3. 扇形统计图的解读方法:观察扇形的大小来判断各部分数量的比例。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绘制一个简单的扇形统计图,展示家庭成员的年龄分布情况。
审定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第九单元《总复习》教案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审定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第九单元《总复习》教案教学设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巩固和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合作交流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二、教学内容1.乘法与除法的运用2.角的度量3.方程的意义与应用4.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乘除法的运用、角的度量、方程的意义与应用、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2.教学难点:乘除法的混合运算、角的分类、方程的解法、数据分析方法的灵活运用。
四、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幅美丽的风景画,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画中的数学元素,如角度、形状、长度等。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发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乘法与除法的运用回顾乘除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引导学生运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出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如购物、分配物品等,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解决。
3.角的度量复习角的分类和度量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出示一些含有角度的图形,让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角度的度量。
4.方程的意义与应用复习方程的概念和解法,引导学生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出示一些实际问题,如年龄问题、速度问题等,让学生尝试用方程解答。
5.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复习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出示一些数据,如班级成绩、商品价格等,让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6.综合练习出示一份综合练习题,涵盖本单元所学内容,让学生独立完成。
鼓励学生提出疑问,教师解答。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和互动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实际应用能力:观察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档案号———————教学教案————————学生姓名学校年级科目授课教师授课地点教案内容课次授课时间年月日星期__:_至_:_课题第九单元溶液(复习)目标 1.对本单元个知识点进行梳理,形成知识体系2.加深对饱和溶液、溶解度,溶质的质量分数等概念的理解和掌握重点理解并掌握溶解度和质量分数得相关计算难点理解并掌握溶解度和质量分数得相关计算教学过程及要点国学一课:出门古时候,有两个兄弟各自带着一只行李箱出远门。
一路上,重重的行李箱将兄弟俩都压得喘不过气来。
他们只好左手累了换右手,右手累了又换左手。
忽然,大哥停了下来,在路边买了一根扁担,将两个行李箱一左一右挂在扁担上。
他挑起两个箱子上路,反倒觉得轻松了很多。
【感悟】:在我们人生的大道上,肯定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
但我们是不是都知道,在前进的道路上,搬开别人脚下的绊脚石,有时恰恰是为自己铺路?一、知识梳理二、自主学习1.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的特征。
均一性指溶液各部分、、性质都相同。
稳定性指外界条件不改变,溶液久置不沉淀,不分层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转化。
一般情况下,饱和溶液,或,转化成不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或或,转化为饱和溶(注意:氢氧化钙例外)。
3.溶解度概念要素:①;②;③;④单位:g。
4.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有。
a.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b.,如。
c.,如。
5.气体溶解度概念要点:①压强101KP,②一定温度下;③1体积水;④饱和状态;⑤单位:体积。
6.影响气体溶解度因素:;。
气体的溶解度与温度都成,与压强成。
7.溶解度曲线的意义:(1)点——;(2)线——;(3)面——;(4)交点——。
8.混合物的分离(1)过滤法:分离可溶物+ 难溶(2)结晶法:分离几种可溶性物质结晶的两种方法蒸发溶剂,如NaCl(海水晒盐)降低温度(冷却热的饱和溶液,如KNO3)9.溶质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计算公式:()()溶质的质量分数= ×100%=×100%()()+()10.配制一定溶质的质量分数溶液步骤:①;②或;③;④装瓶(标签注明名称,化学式,质量分数。
)所需仪器有、、、、、。
三、典型例题【例题1】下列与溶液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A.溶液均一稳定,且无色透明B.一种溶液中只能含一种溶质C.溶液中各部分的性质未必相同D.如果外界条件不发生变化,食盐水溶液在密闭条件下久置也不会分离析出食盐晶体【例题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相同质量的同一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所含的溶质多B.在一定温度下,M物质的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质C.某一时刻,某盛放NaCl溶液的烧杯中有部分NaCl晶体,则此溶液一定是该温度下的NaCl的饱和溶液D.有时某一物质的溶液是稀溶液,同时也可能是饱和溶液【例题3】在下列变化过程中,U形管中红墨水左端不升高的是()【例题4】甲、乙物质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在10 ℃时,在20 g水中最多能溶解3 g 甲物质;在30 ℃时,将23 g乙物质的饱和溶液蒸干得到3 g乙物质。
则20 ℃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的关系是()A.甲=乙 B.甲<乙C.甲>乙 D.无法确定【例题5】根据右图的溶解度曲线,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小于乙物质的溶解度。
B.t2℃时,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含甲、乙两物质的质量相等C.将t3℃的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2℃时,都会析出晶体D.当甲物质中混有少量乙物质时,可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甲【例题6】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据图回答:(1)50℃时,乙物质的溶解度是。
(2)30℃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3)要使接近饱和的丙物质溶液变为饱和,可采取的一种措施是:。
(4)50℃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同时降温至10℃时,析出晶体最多的是。
【例题7】一木块飘浮于50℃时的KNO3饱和溶液中(如图A所示),当温度改变时(不考虑由此引起的木块和溶液体积的变化),木块排开液体的体积(V排)随时间(t)发生了如图B所示的变化。
由此推测温度的改变方式是(填“升温”或“降温”)____________,同时观察到烧杯底部KNO3晶体(填“增多”或“减少”)______________。
【例题8】实验室欲配制50 g 5%的NaCl溶液,常按下列实验步骤进行:(1)计算:需要NaCl质量为g,水的质量为g,约 ml。
(2)称量:托盘天平只能准确称量到 g。
检查时,若发现指针偏右,应将平衡螺母向调节至平衡。
称量时若把砝码放在左盘(1 g以下用游码),则称得NaCl 的质量为g。
若量取水的操作正确,所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实际为。
要把该溶液变成5%的溶液,需再加NaCl g。
(3)溶解:应选择的量筒规格是(填“50 ml”或“100 ml”),量取时,若仰视刻度线,则量筒的读数偏,实际水体积偏,所配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偏【例题9】将含有杂质的22.2 g石灰石样品,放入盛有146 g稀盐酸的烧杯中,石灰石中的碳酸钙与盐酸均恰好完全反应(杂质不参加反应),放出气体后,烧杯中物质的质量变为159.4 g。
求盐酸中HCl的质量分数。
四、课堂练习1.下列能使硝酸钾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改变的是()A.恒温蒸发部分溶剂 B。
增加溶剂C.增加溶质 D。
升高温度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物质的水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B.冰水混合物是饱和溶液C.饱和溶液是纯净物,不饱和溶液是混合物D.矿泉水是溶液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20℃时20g某物质溶解在100g水里形成溶液,则20℃时某物质的溶解度是20gB.20℃时20g某物质溶于水制成饱和溶液,则20℃时该物质的溶解度是20gC.20g某物质在100g水里恰好制成饱和溶液,所以该物质的溶解度为20gD.20℃时100g水里最多只能溶解20g某物质,则20℃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20g4.即食即热型快餐的内层是用铝箔真空包装的食物,外层则分别包装两包物质,使用时拉动预留在外的拉线,使这两种物质反应,便可对食物进行加热,这两包物质最适合的选择是()A.硝酸铵晶体与水 B.浓硫酸与水C.生石灰与水D. 氯化钠与水5.炎热的夏天,小林打开冰箱,从4 ℃的冷藏室里拿出一杯底部还有少量蔗糖晶体的溶液A,在室温下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晶体消失了,得到溶液B。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4 ℃时,A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B.室温下,B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C.蔗糖晶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6.含有碳酸钠的湖泊在冬季结冰时,湖底常有碳酸钠晶体析出,这是因为( )A.碳酸钠难溶于水B.碳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C.碳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少D.温度变化对碳酸钠的溶解度影响不大7.现有下列仪器:①托盘天平②烧杯③集气瓶④药匙⑤玻璃棒⑥水槽⑦量筒,现配制含溶质x%的食盐水,应用到的仪器是()A.①②③④B.①④⑥⑦C.①②④⑤⑦D.②③④⑤⑦8.20℃时,100g的饱和氯化钠溶液蒸发掉20g水后,又冷却到原来温度,则( )A.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大B.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小C.溶质的质量分数无法确定D.溶液中有晶体析出9.很多同学都喜欢既别致又实用的叶脉书签,其制作方法如下:首先选取大小适当、稍老一些的树叶放在烧杯中,加入200g12%的氢氧化钠溶液,加热10~15分钟(不搅拌),取出,冲洗,将叶片压平,最后系上各色丝带,漂亮的叶脉书签便做好了。
在制作过程中:(1)需称取g氢氧化钠固体。
称取时,要将其放在小烧杯中,因为氢氧化钠易称量时若发现天平指针向左偏转,则应(填序号)。
A.增加砝码B。
移动游码C.取出一些氢氧化钠固体D。
再加一些氢氧化钠固体(2)指出上图装置中的两处错误:①。
②。
15.电解水时,常在水中加入硫酸使反应容易进行,硫酸本身并不被分解。
现用45g溶质质量分数为8%的硫酸溶液进行电解水的实验,一段时间后,产生lg氢气。
计算:(1)被电解的水的质量。
(2)电解后的硫酸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五、达标测评1. 使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最可靠的方法是( )A.升高温度B.加入溶质C.降低温度D.倒出一部分溶液2.t ℃时,有两瓶硝酸钾溶液,一瓶为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0%),另一瓶为10%的溶液。
下列实验操作中,无法区分这两种溶液的是()A.加一定量的水 B.加入少量硝酸钾晶体C.略降低温度 D. t ℃时,蒸发少量水3.(10汕头)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A.将植物油与水混合,得到的是溶液B.配制溶液时,搅拌溶液可以增大溶质的溶解度C.将10%的KNO3,溶液倒出一半,剩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D.将25 g KCl溶液蒸干得到5g KCl固体,则原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4.(10安徽)KCl是一种常用的钾肥,其溶解度如下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温度/℃0 20 40 60溶解度/g 27.6 34.0 40.0 45.5A.KCl饱和溶液中不能再溶解其他物质B.20℃时,100 g KCl饱和溶液中含KCl 34.0 gC.40℃时,KCl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为40.0%D.60℃的KCl饱和溶液降温至20℃,有晶体析出5. 一瓶化学试剂的标签如右图所示,阅读标签填写(1)溶质的化学式为化学名称为(2)其中溶液的质量为溶质的质量为(3)实验老师要配制15%的稀盐酸1000g,需要量取浓盐酸mL。
6. 15.4 g NaCl完全溶解在如右图甲所示的水中,将完全溶解后所得溶液全部倒入原量筒中,液面位置如右图乙,则所得NaCl溶液的密度为,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7. 研究表明,木糖醇是一种理想的蔗糖替代品。
它具有甜味足、溶解性好、放龋齿,适合糖尿病患者食用的优点。
右图是木糖醇和蔗糖的溶解度曲线。
回答下列问题:(1)联想在牙膏中添加某种元素,也能起到防止龋齿的作用,这种元素是。
(2)比较在人体体温37℃时,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木糖醇蔗糖(填“>、<或=”);通过比较溶解度曲线,请你说出这两种物质在溶解度方面的一个共同点。
(3)分析 40℃时,将30g木糖醇放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的溶液为(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此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60℃时木糖醇和蔗糖的两饱和溶液,欲使它们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且仍为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是。
8.制作“叶脉书签”需要l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
请问:(1)配制时需要氢氧化钠固体的质量是 g.水的质量是 g。
(2)若用20%的氢氧化钠溶液和水配制,需要20%的氢氧化钠溶液质量是 g。
课后回顾教研组长签字:学管师签字:学生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