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思想的文化背景25页PPT

合集下载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课件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课件
董仲舒,西汉时期儒家学派的杰出代表,被誉为“汉代孔子”。他的语文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对儒学的推崇以及一系列文教政策的提出。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认为只有通过统一思想,才能实现政治法纪的大一统。他积极倡导兴办太学,以培养贤士,并强调太学是教化的本原,应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同时,董仲舒还提出重视选举,任贤使能,主张量材授官,录德定位,这一思想直接推动了汉代察举制的创立。他强调德教的重要性,认为德教可以收到刑法收不到的效果,因此应以德教为主,刑法为辅。董仲舒的教育思想不仅促进了汉代思想的统一和文化教育的发展,而且对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和文化教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哲学体系和教育理念,以“天意”为出发点,通过阴阳五行

古代历史名人董仲舒人物介绍介绍PPT

古代历史名人董仲舒人物介绍介绍PPT

任江都相
将自己比作春秋霸主齐桓公,将董仲舒比作 贤相管仲。董仲舒回答认为:依靠诈谋攻伐 而称霸的,绝不是“仁人”,真正的“仁人” 是“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 易王刘非听后表示欣赏。
01 人物生平
晚年逝世
董仲舒辞职以后,回到长安的老家,一心研究现实问 题和儒家经典《春秋》,修学著书。此外,他还给汉 王朝做顾问。朝廷如果有关于礼法方面的问题,就派 使者和廷尉张汤到家里来咨询,董仲舒总是能给出清 晰明确的应对解决办法。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 前后,董仲舒于家中病逝。
古代历史人物介绍PPT
完结
董仲舒(约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04年),字宽 夫,出生于赵国广川县董家庄(今河北省衡水市景 县河渠乡大董故庄村),西汉经学家、哲学家、教 育家。
古代历史人物介绍PPT
第二部分
思想主张
02 思想主张
历史观
董仲舒从其“人理副天道”的思想出发,引出 了以“奉天”“法古”为核心的社会历史观。 董仲舒认为天是宇宙万物的终极根源,因而圣 人必须要效法天来制定法则。天又是永恒不变 的,因而圣人所继承的道也是一贯的,所以 “奉天”与“法古”也是相互贯通的。在解释 朝代变更的问题上,董仲舒则提出了“三统三 正”的历史循环理论,认为夏、商、周三代的 改朝换代,只是黑、白、赤三统的依次循环, 是新王朝重新接受天命的表现。
公元前约179年,董仲舒于汉代广川的一个地 主家庭出生。家庭富有,且有大批藏书。当时 汉朝刚建立不久,实行修生养息的政策,社会 环境较为和平,而且大幅放开了对书籍的限制, 社会上流行的典籍较多,这为董仲舒修学提供 了良好的社会环境。董仲舒本人学习也很刻苦, 除了熟读儒家典籍,还广泛涉猎先秦诸子的学 说,留下了“三年不窥园”的记载。

董仲舒教育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以及其主要内容的论述

董仲舒教育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以及其主要内容的论述

董仲舒教育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以及其主要内
容的论述
董仲舒教育思想源于一个特定的历史背景,它于明末两晋矛盾尖
锐的时期诞生和发展。

董仲舒倡导的教育新法,用政治的眼光来审视社会的结构
以及维护政府的稳定,消除人们的怨声载道。

他认为,立足国家,强调基本理论,调整内部利益和政治关系,控制节节的案件,杜
绝时机以及加强宗法执行以保持统治阶级的权力,才能维护明初
社会安定。

董仲舒所提出的思想为“以义为先,以道为坐,以政
为基”,其中“义”指的是儒“仁义”,“道”指的是老子的“道”,“政”指的是明礼,即以礼论治。

由此可见,董仲舒的
教育思想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怀,认为以政治为中心把握运
用传统文化,以忠义断其幽,御民无愁,这样明朝就能保持稳定
和安定。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以政治引导为中心,以传统文化为内容
以史学研究、人文思想为基础,以军事文化和伦理礼仪教育为补充,把道德素质、智力素质、体质素质等素养完整结合在一起。

他主张立足国家德利,扎根绝技,使学生能够在社会上将传统的
文化和用处结合起来,成为对国家政治建设有益的力量。

董仲舒
的教育思想,虽只在明代实施了短暂的发展,但它的思想价值和
政治意义依然无可替代,对当今仍然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和作用。

董仲舒教育思想建立在明末两晋矛盾尖锐的时期
以政治眼光和实施政治行动为灵魂,以传统文化为根本,以调整
利益关系、加强宗法执行来维护政府利益,消除人们怨声载道,
有效地维护明初社会安定,是具有宝贵教育意义的思想。

古今中
外思想界都在关注和肯定董仲舒的教育思想,有望为当今社会教
育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和作用。

董仲舒思想的文化背景

董仲舒思想的文化背景

• 2-2
夏 皆 其 用 也 。 ( 王 道 通 三 )
利 爲 意 , 以 養 長 爲 事 , 春 秋 冬
無 窮 極 之 仁 也 。 天 常 以 愛
凡 舉 歸 之 以 奉 人 , 察 於 天 之 意 ,
而 成 之 , 事 功 無 已 , 終 而 複 始 ,
覆 育 萬 物 , 既 化 而 生 之 , 有 養
爲 人 本 於 天 , 天 亦 人 之 曾 祖 父 也 , 此
爲 生 不 能 爲 人 , 爲 人 者 , 天 也 , 人 之
莫 不 化 天 而 成
人 之 性 情 、 意 識 、 德 操 也
• 3-3
求 於 天 。 ( 基 義 )
死 而 棺 之 , 冬 爲 痛 而 喪 之 , 王 道 之 三 綱 , 可
天 之 施 , 施 其 時 而 成 之 , 法 其 命 而 循
參 通 之 , 非 王 者 孰 能 當 ? 是 故 王 者 唯
通 其 道 也 。 取 天 地 與 人 之 中 以 爲 貫 而
三 畫 者 , 天 地 與 人 也 , 而 連 其 中 者 ,
古 之 造 文 者 , 三 畫 而 連 其 中 , 謂 之 王 。
也 , 比 相 生 而 間 相 勝 也 。 ( 五 行 相 生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行 不 同 , 故 謂 之 五 行 。 五 行 者 , 五 官
爲 四 時 , 列 爲 五 行 。 行 者 , 行 也 , 其
天 地 之 氣 , 合 而 爲 一 , 分 爲 陰 陽 , 判
現 天 道 天 以 五 行 之 本 末 順 逆 來 表
所 以 事 貴 也 ; 供 設 飲 食 , 候 視 疢 疾 , 所 以 致
也 , 偆 偆 者 , 喜 樂 之 貌 也 , 湫 湫 者 ,

中国哲学史22董仲舒PPT课件

中国哲学史22董仲舒PPT课件
——《春秋繁露·必仁且知》
11
第二节 深察名号
12
一、名的产生与作用
董仲舒认为圣人发明天意之后,便 按照天意赋予各种事物以名称,圣人对 于事物的命名正是天意的具体体现,按 照名的要求去立身行事就是对于天意的 服从。因此,代表天意的“名”就是决 定一切是非善恶的标准。
13
“名生于真,非其真弗以为名。名者, 圣人之所以真物也,名之为言真也。故 凡百讥有黮 黮者,各反其真,则黮黮者 还昭昭耳。欲审曲直,莫如引绳;欲审 是非,莫如引名;名之审 于是非也,犹 绳之审于曲直也。诘其名实,观其离合, 则是非之情不可以相谰已。 ”
第二章 董仲舒
1
“董仲舒,广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时 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 莫见其面,盖三年董仲舒不观於舍园,其精如 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今 上即位,为江都相。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 以错行,故求雨闭诸阳,纵诸阴,其止雨反是。 行之一国,未尝不得所欲。中废为中大夫,居 舍,著灾异之记。是时辽东高庙灾,主父偃疾 之,取其书奏之天子。天子召诸生示其书,有 刺讥。董仲舒弟子吕步舒不知其师书,以为下 愚。於是下董仲舒吏,当死,诏赦之。於是董 仲舒竟不敢复言灾异。”
22
“性如茧、如卵,卵待覆而成雏,茧 待缫而为丝,性待教而为善,此之谓真 天。天生民性 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 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民受未能善 之性于天,而退受成性之教 于王,王承 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者也。”
——《深察名号》
23
四、性三品说
董仲舒提出了性三品说,把人性分 为上、中、下三等,即圣人之性、中民 之性和斗筲之性,圣人之性是天生即善 的,斗筲之性是天生即恶的,“可养而 不可改,可豫而不可去。只有中民之性, 是可以经过教化而成善的。

董仲舒思想

董仲舒思想

第五部分董仲舒的思想一、董仲舒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中国思想史经由春秋战国至两汉时,已经发生了较大的转折,即原先的百家争鸣的思想自由为独尊儒术的思想集权所取代,这一转折是专制主义政治在思想上寻求一统的具体体现。

汉初统治者接受暴秦一味地任用法家苛严刑律而加速灭亡的历史教训,以“黄老之术”作为治国安民的指导思想(“黄老之术”乃假托黄帝、老子之思想,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的结合,并兼采阴阳、儒、墨等诸家观点而综成。

具体表现为清静无为、以柔制刚、以静制动、以退为进、以守为攻、刑德相辅)。

在社会政治领域,黄老之术强调“道生法”,主张“是非有,以法断之,虚静谨听,以法为符”。

认为君主应“无为而治”,“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公正无私”,“恭俭朴素”,“贵柔守雌”,通过“无为”而达到“有为”。

上述主张使得战乱和灾荒之后的汉初,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发展生产,从而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

虽然黄老之术也杂糅有儒家思想,然而汉朝统治者,作为对秦“焚书坑儒”的反动,也曾十分有意识地利用儒家的礼制和德治来加强统治。

刘邦初登帝位,曾痛感群臣“造反”的野性未改,君主威严一时难以确立,于是请出儒生淳于越按礼制定君臣等级及其礼仪规范。

文帝则重用贾谊,强调儒家的父子、君臣之关系伦理,明确尊卑名分,大力提倡忠孝,强化了儒家的纲常礼教。

礼制和德治的贯彻,推进了儒家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的新阐发,《礼记》堪称这一时期儒家思想的集中体现。

如《礼记》中的《大学篇》提出了“三纲领”、“八条目”的儒家内圣外王之道。

三纲领表现为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是指由认识论上的格物、致知,到伦理学上的诚意、正心、修身、齐家,在转化为治国、平天下的政治实践。

形成了熔认识论、伦理学和政治学于一炉的思想体系,不仅为汉初统治者的治国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武帝时的“独尊儒术”作了舆论准备。

二、董仲舒生平董仲舒,河北广川人,公元前179-前104年。

其学术研究专攻经学,曾精研《春秋公羊传》,并广及群经。

董仲舒课件

董仲舒课件

教学内容
• 董仲舒基于独尊儒术的思想,即以“六艺”(六经)—— 《诗》、《书》、《礼》、《易》、《乐》、《春秋》为 教材,并提出六艺各有独具的特点和培养任务。“ 《诗》 道志,故长于质。《礼》制节,故长于文。《乐》咏德, 故长于风。《书》著功,故长于事。《易》本天地,故长 于数,《春秋》正是非,故长于治人。”
• “太节则知暗 ,太博则生厌”,只有博节合宜才 能学与智长。
教育原则与方法
3.学贵专一
• 董仲舒认为治学必须专一、守一。所谓专一就是 指学习必须专心致志。
• 所谓守一,就是治学必须专精。每个人要根据自 己的优势,专精于学问的某一个方面,加以发扬 ,形成专长。
教育原则与方法
• 4.教师的“圣化”之功



——

董 仲
大 师

董仲舒简介
• 董仲舒(前179年—前104年)是西 汉著名的儒学大师和教育家。董仲 舒在先秦儒学的基础上,杂揉了阴 阳五行学说,建立了以“天人感应 ”为核心的儒学神学理论。他从《 春秋》大一统的思想出发,继承改 造并发展儒家关于强化中央集权制 度的观念,为汉代统治者提供了一 套治国方略。董仲舒是两汉经学的 代表人物,也是汉朝官方哲学的奠 基人,其思想学说代表了汉代儒学 神学化的特点。
教育原则与方法
1.强勉努力
• 在《对贤良策》中,他指出:“事在强勉而已矣 。”强勉努力于治学,锐意进取,就能达到博与 明的境界;强勉于行道,就能使自己的德性日趋 完善,事业大有成就。
教育原则与方法
2.多连博贯
• 所谓“多连”和“博贯”就是要求读书时不可就 事论事,而应融会贯通,也就是既要类比归纳, 又要演绎推理。
谢谢大家!
高端白酒文化战略从中国白酒第一坊向中国高尚生活元素的高端文化转变从白酒文化提升至生活文化提升品牌影响力董仲舒以天道一统为大一统的哲学基础认为一是万物本原宇宙秩序和天道法则从天道一统出发强调文化一统政令一统社会一统经董仲舒的体系化和哲理化的大一统论既有利于中华民族的整合也容易导致政治权力的一元化和极端化

第十一讲董仲舒教学课件共26页文档

第十一讲董仲舒教学课件共26页文档

3. 性善论
• 他认为人性虽包含了善的素质,但不经过教化还不能成为善,他 说:“禾虽出米而禾未可谓米也,性虽出善而性未可谓善也。” (《实性》)
• 要达到性善,必须经过圣王的教育,他说:“卵待覆而为雏,茧待缫 而为丝,性待教而为善。”而担当教育者的责任的就是封建统治者, 他说:“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者也。”圣王的任务是“继天成 性”,即奉天命教化百姓,使百姓成为善良的人。
• 深察名号 • 正名
五. 名论
1.深察名号
• 名是决定是非的标准,是非应该由“名”来决定,他说:“名之审于 是非也,犹绳之审于曲直也”(《深察名号》)。
• “事各顺于名,名各顺于天”(同上),事由名决定,名由“天” 决定,“名”就是圣人代表“天意”给事物起的名称:“鸣而施命, 谓之名。”(同上)
• 人之诚有贪有仁。仁贪之气,两在于身。身之名取诸天。天两有阴阳 之施,身亦有贪仁之性。(同上)
2. 性三品说
• 董仲舒在人性论问题上,提出了性三品说,把人性分为上、中、下
三等,即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圣人之性是天生的善,斗 筲之性是天生的恶,都是不可改变的,因此,也可以不叫做性。只有 中民之性,可以经过教化成为善性,可以叫做性。
•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 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 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三. 德与刑
• “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 是故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养长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虚 空不用之处,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汉书·董 仲舒传》) 董仲舒把阴阳看成是“天”的两种基本因素,德、仁 爱、生育等等都是“天”的阳这一方面的表现;刑、杀等 则是“天”的阴这一方面的表现。“天意”欲生不欲杀, 以示“天”之仁爱之心。君主上法于天,政当以“德化为 本”,故应“任德不任刑”。

天人感应董仲舒PPT教案

天人感应董仲舒PPT教案
然要重点解决的要点也是难题。 ➢ 我们讲过意识形态是靠权力支撑不能质疑;但是它本身也一定要给出一个
“自圆其说”的理论上的说明,方能与权力相互配合。
第4页/共35页
2012年秋
5
2012年秋
董仲舒的基本定位
➢ 用今天的社会学观点来看—— ➢ 董仲舒应该算是最早的帝国“意识
形态大师”: ➢ “儒学”还是“君学”之争: ➢ 邓实的说法。 ➢ 所谓“经”和“传”:后者是对经
第2页/共35页
2012年秋
3
一本书和一个人
第3页/共35页
2012年秋
4
董仲舒们的难题
➢ 当武帝开始统一思想学说之际,思想必然需要给出对权力的说明,也即是 说——
➢ 秦帝国一统天下,其政权合理、合法何在? ➢ 代秦而立的汉帝国,其合理、合法性又在哪里? ➢ 究其实质,即朝代权力更替的合理与合法性问题。这是意识形态理论中,必
2012年秋
24
春秋如何决狱?
➢ “妻甲,夫乙殴母, 甲见乙殴母而杀乙。
➢ 《公羊》说:甲为姑 讨夫,犹武王为天诛 纣。”
➢ 将伦理性的东西作为 指导刑罚的基本原则;
➢ 它的后果之一:司法 审判不能独立?
第24页/共35页
2012年秋
25
思考问题
➢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构成对君权的限制吗?如何构成的?如果没有, 为什么?
第12页/共35页
13
阴阳五行与政治哲学
➢ 阴阳:解释宇宙起源;日光和没有日光。 ➢ 中国人的宇宙起源论,直至近代依然盛行。
➢ 王者以庆、赏、罚、刑为“四政”,相当于四季。
➢ “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 同有也。”——《四时之副》

董仲舒新儒学思想详解课件

董仲舒新儒学思想详解课件
思想家。
他出生于广川郡(今河北省景县 )的一个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 学,精通《春秋》和《易经》。
董仲舒在年轻时曾任过江都相, 后因病辞官回乡,专心研究学问
,成为一代宗师。
董仲舒的学术背景
董仲舒的学术背景主要源于先 秦儒家思想和汉初黄老之学。
他深入研究儒家经典,并在此 基础上吸收了阴阳五行、法家 、墨家等思想,形成了自己的 新儒学思想体系。
董仲舒的学术思想在当时具有 很高的权威性和影响力,为后 来的儒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Part
02
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形成
董仲舒的时代背景
社会动荡
西汉初期,社会经历长期 的战乱和动荡,经济凋敝 ,人心不安。
文化融合
随着疆域的扩大和民族融 合的加深,多种文化思想 相互碰撞、融合。
儒家复兴
汉武帝时期,为统一思想 文化,儒家思想逐渐复兴 并受到重视。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
01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丰富了传统文化
的内涵和价值观念。
强化了传统文化中的家国观念
02
董仲舒强调君臣父子等家庭伦理关系,强化了传统文化中的家
国观念。
影响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03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成为了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了
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方向。
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形成过程
汲取诸子百家之长
董仲舒广泛吸收先秦诸子百家的 思想精华,为新儒学的形成奠定 基础。
倡导三纲五常
董仲舒提出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 规范,强调君臣、父子、夫妻之 间的等级关系和责任义务。
融合阴阳五行学说
董仲舒将阴阳五行学说融入儒家 思想,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宇宙观 和哲学体系。

五、董仲舒思想

五、董仲舒思想

天地万物都源于“元”
“谓一元者,大始也”。(《玉英》) “唯圣人能属万物于一而系之元也。……元 犹原也,其义以随天地终始也。……故元者 为万物之本,而人之元在焉。安在乎?乃在 乎天地之前。”(《重政》) “道之大原出于天”,表明“元”即“天” 。


“天”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



天者,万物之祖,万物非天不生(顺命);天 执其道为万物主(天地之行);天者,百神之 君也,王者之所最尊也。(郊祭) “天”是人类的宗祖:“为人者天也。人之为 人本于天,天也人之曾祖父也。”(为人者天) 天和道德之天柔和一体:“仁之美者在于天”。 (王道通三)“天地之生万物也,以养人,故 其可食者以养身体,其可威者以为容服。” (服制象)
君权神授与符瑞、谴告
“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 臣妾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 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顺命) “帝王之将兴也,其美祥亦先见;其将亡也,妖 孽亦先见,物故以类相召也。”(同类相动) “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对 策)。“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春秋》之 大义。”(玉杯)
形神之辨上的“尊神”思想2


“天不言,使人发其意;弗为,使人行其中;名则 圣人所发天意,不可不深观也。”(深察名号) “名号,达天意者也”,“事各顺于名,名各顺于 天,” “名者,圣人之所以真物也。……欲审曲 直,莫如引绳;欲审是非,莫如引名。名之审于是 非也,犹绳之审于曲直也。”(深察名号)“名物 必因其真,真其意也。”(实性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为人君者居无为之位,行不言之教”,“以臣言 为声,以臣事为形。”(保位权)“人君者执无源 之虑,行无端之事”,“人君居阴而为阳,……阳 道无端无贵神”,“人君贵居冥而明其位,处阴而 面阳”,“能冥能昏,是谓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