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性写作的开拓性研究——杨经建《存在与虚无——20世纪中国存在主义文学论辩》评介
“现代性”境遇中的“归家诗”——20世纪中国存在主义文学艺术表现形态之二
关 键 词 :2 0世 纪 中 国存在 主 义 文 学 ;艺 术表 现 形 态 ; “ 家诗 ”叙 事 归 中图 分类 号 :I0 . 2 6 文 献 标 பைடு நூலகம் 码 :A 6 文 章 编 号 :10 — 5 X( 0 ) 10 2— 4 0 3 8 4 2 1 O — 19 0 1
中引领人们 “ 归家”的创作使命 .呈现 出漂泊一~ 寻找——皈依 或逃 离的叙事 范型并从 中展示 出海德格 尔的 “ 无家可归的现代世界” 的 “ 家诗”的艺术哲学特质 2 在 归 O世纪 中国存在主义文学的 “ 归家诗 ”叙 事大致呈 现 了两种形态:其一是既具有 古典式和谐理 想又富于人类普适性 意识 ,且体现 出一种宏 大叙事特征和哲 学探究 意味 的漂泊叙 事,这是一种生命化 了的存在方 式和人 生姿 态 ;其二是对个体存在 的认 同性 焦虑和对 一 己 “ 身
园的文化追寻和哲学诉求 : “ 以海德格尔之见 ,现代世界 的根本危机不是别 的什么 ,而是现代人远离 了自己诗意的 生存根基 。悬 于无底 的深渊之中而不 自知 。……现代人正
走 在 远 离 人 的命 运 的途 中 .如 此之 ‘ 离 ’被 海 德 格 尔 看 远
伊甸园的话题仍频频被提起 ,其主要原因在于 ,现代科技
界 上 到 处 弥 漫 着 一 片混 乱 。 ’卡 西 尔 则说 这个 世 界 的 ‘ 理
虽 然 改 善 了 人 的物 质 生 活 ,但 却 没 有 给 人 的 心 灵 带 来一 种
五四文学与存在主义_杨经建
2009年第3期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No.32009 (总第193期) JOURNAL OF XIAMEN UNIVERSITY(Arts&Social Sciences) General Serial No.193五四文学与存在主义杨经建(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410081)摘 要:“存在主义与五四文学”是个在学界尚未得到正视的话题,对其进行必要的探究是对这一话题具有实质意义的学术话语建构。
首先,由于五四新文学运动实质上是文化启蒙运动,所以启蒙主义语境中的存在主义价值选择,成为五四文学的时代必然。
其次,从“新浪漫主义”———“现代主义”———“非理性主义”的话语意义链来审度,所谓“新浪漫主义”话语不啻为一种存在主义的艺术表述。
其三,由生命哲学的视角切入,五四文学的生命诗学及创作形态,在将西方生命哲学本土化吸纳的基础上,显示出其存在主义文学的创作本体论的意义。
关键词:五四文学;存在主义;启蒙语境;新浪漫主义;生命哲学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8-0460(2009)03-0070-07“存在主义与五四文学”无疑是个新兴的话题,所谓新兴意指“存在主义”与“五四文学”之间的价值关系在学界尚未得到应有的正视。
一般认为,存在主义的思想渊源主要来自于克尔凯郭尔的个体生存论及叔本华、尼采、柏格森的生命哲学,而海德格尔、萨特、雅斯贝尔斯则借助胡塞尔的现象学思维方法将存在主义发展到经典形态。
对存在主义进行知识谱系上的条分缕析已超出了本文的阐释范畴。
因为五四文学的时限性所对应的只能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以克尔凯郭尔、叔本华、尼采、柏格森等为代表的非经典形态的前期存在主义。
当存在主义被从西方语境抽取出来放置于中国语境后,它不再是由西往东的移植而是对中国已有的哲学、文学话语资源的整合、重构基础上的新生。
在这个意义上,“五四文学”与“存在主义”的价值关系实质上是指世纪初中国文学“现代性焦虑”所导致的典型症候。
启蒙主义语境中的存在主义选择——论20世纪中国存在主义文学的历史文化语境
态的启蒙思想资源转化为共时态 的五四启蒙意识时又在 “ 现代性” 的历史冲动中简约为科学主
义与人文主义的两种表现形态。即如霍克海默 、阿道尔诺在 《 启蒙辩证法》 中说现代性初期人
类面对的两种启蒙精神 :致力于改变人类受奴役状态的人文理性 ,用以度量并驯服 自然的工具理 性 ( 科学理性 ) 。
广 东社会 科 学
Hale Waihona Puke 20 0 9年 第 4期
启蒙 主义 语境 中 的存在主 义选 择
— —
论2 0世纪 中国存 在主义文 学的历史文 化语境
杨 经 建
[ 提 要 ]从五四伊始有关现代性的话语建构都和启蒙语境 紧密相连,在 2 世 纪中国 “ 0 启蒙” 与
“ 现代性” 具有价值 目标的一致性。而存在主 义蕴含 着启 蒙主义的基本 价值 维度——人 文主 义的话语 诉 求,因而成 为 2 纪 中国启蒙主义的结构性 要素 。显 然 ,从存在 主 义之 维介入人 本 主义之域 是理 O世 解 文学启 蒙叙事 的要径 。2 纪 中国的存在主义文 学大致历 经 了五四 时期 、4 0世 0年代 左右 、8 0年代 以 来的三次创作 高峰 ,并呈现 为 “ 学与 个性 独立” 文 学与 自由诉 求” 文 学与本体性存 在的体验 ” 文 、“ 、“ 的历 时性阶段 。质 言之 ,在启 蒙主 义语境 中把握 存在 主义文学的生成和演化进程 ,并将其视为 一种世 纪性的 文学思潮 正是 2 纪 中国存在主义文 学的逻辑发展所致 。 0世
真 理 的唯一 权威 ’ ” “ 。 在它 的 内涵 中被灌 注 了太 多 的功利 目的 和社 会期 望 ,并 在 中国那 特 殊 的 、
激烈震荡的年代被强有力的传统思想方式和急切 的现实需求所整合” 。它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 @ 会随着时代的不同和社会条件的更易而变化 ,只会通过集体性认 同被绝对化为一种有关精神思维 传统的抽象的承传 。
20世纪中国存在主义文学研究的扛鼎之作--读杨经建教授《20世纪中国存在主义文学史论》
20世纪中国存在主义文学研究的扛鼎之作--读杨经建教授《20世纪中国存在主义文学史论》刘年喜【摘要】《20世纪中国存在主义文学史论》一书,把存在主义文学作为一种文学史思潮,放在20世纪中国的“现代性”进程和20世纪中国文学的整体格局中进行考量和审视,视其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种结构性存在,对其发展历史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梳理和考辫,极大地拓展和深化了学界对20世纪中国存在主义文学的研究,为认知20世纪中国文学提供了新的视野。
%Professor Yangjingjian’s work History ofChinese Existentialism Literature in the 20th Century views the existentialism literature as a literature ideological trend,which is considered and reviewed in the course of China’ s “modernity”as well as in the integral pattern of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 20th century.In this book,existential-ism literature was considered as a structural existence of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 20 th century,and its development history was also combed and examined in details,which greatly expanded and deepened the studies of Chinese ex-istentialism literature in the 20 th century and also provided a new perspective to it.【期刊名称】《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00)005【总页数】2页(P127-128)【关键词】杨经建;《20世纪中国存在主义文学史论》;存在主义文学;20世纪中国文学【作者】刘年喜【作者单位】湖南工业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株洲412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20世纪中国存在主义文学史论》[1]是杨经建教授继《存在与虚无——20世纪中国存在主义文学论辩》[2]一书第二部20世纪中国存在主义文学研究专著,前作侧重于从横断面剖析20世纪中国存在主义文学创作的特征、本质,后作则从纵向的角度即文学史的角度,对其发展流变进行梳理和阐释,从而使这一种文学思潮得到更加全面系统的研究和诠释。
存在的“焦灼”——中国现代小说死亡主题的存在主义探微
、
二 、生 命 的 临界 体 验
存在 主 义小 说 以独特 的死亡 体验 ,展 示 了一 种濒 临死 亡 的临 界感 觉 。文 本 的故 事在 敞开 的瞬 问透 视 的是 一种 诗 性 感悟 ,这 种 “ 临界 感 觉 ”是 存现 于 生 存 与死 亡 之 间 的 。 迷 醉梦 幻 的故 事 ,迷 离 深化 的情 境 ,客 观情 态 的发 生 与特 殊 情态 的 变异 ,形 成一 种 真实 的主观 感 悟 ,叙 述在 这 里突 然 问摆 脱 了事 物而 客观 存在 ,在 事 物 的实 际存 在和 主 观性
XN 0 G U IN N C N
2 1 第 9期 0 0年
存在的“ 焦灼”
中国现代小说死亡主题的存在主义探微
杨 艾 璐 ’
( 辽宁大学文学院 , 宁沈阳 10 3 ) 辽 10 6
摘
模式 。
要 :存在主 义是 生命理想经 民族危机对国人生命 意识 的渗入 ,它是五四开启的人的 文学的启蒙运动的最富有意 义的成果之 一。 “ 存在 ”是人的内在生
命要求 ,是生命对 自身的超越 性体 ,也是人 对生命 意义的终极 关怀;以 “ 存在”为关注视域诠释 中国现代 小说 的 “ 死亡”主题 ,展现 了多重维度下的存在主义叙 事
关 键 词 :现 代 小说 死亡主题 存在主义 体验在 ,时 间是对 人 的存 在意 义 使 叙 事 的整个 局 面产生 二 元分 离 的结 局 ,而其 潜 在性 正是 的 进步 上追 问 的产物 。 “ 存在 ”就 意 味着 一种 焦 灼 ,它 是 使 “ 殊 情态 ”获 得 “ 界感 觉 ” 的直接 因 素 。无 名 氏在 特 临 生命 处于 生 死交 替 的边缘 的 一种特 殊 的临 界状 态 的死 亡 体 怃 名 书》 中描 写了 不 少 由生 入 死 的生 命 临 界情 形 。 “ 死 验 。人是 一种 面 向死 亡 的存在 ,人在 存在 中的 “ 焦灼 ”意 亡 ”成 为无 名 氏关 注 的焦 点 , 《 的岩 层》 对 左狮 的 临终 死 识表达 了从 存在 角度对 非存在 的认识 。 过 程的描 写极 具代表 性 。左 狮原来 是共产 党 的基层领 导人 , 对 革 命忠 贞不 渝 、意 志坚定 ,但思 想 简单 、作 风粗 暴 。他 绵延 的 时 间维 度 时间 的生命 性 意义是 柏格 森生 命 哲学 的重要 内容 ,柏 对 政 治 的关 心远甚 于对 人 的存 在 的关 心 。这也 是 印蒂 与他 格森 生 命哲学 对 时间 的生 命性 “ 绵延 ” 的揭 示 ,实 际上 叩 分 手 的重 要原 因 。左狮 后 来受 党指 派 加入 缅甸 远 征军 ,经 野人 山 ”大 溃退 。在 死 亡线 上挣 扎 过来 开 了存在 主义 哲 学的 大 门 ,而 无 名 氏也就 由此登 入 了存 在 历 了惨 绝 人寰 的 “ 主义 哲 学 的堂 奥 。首先 ,时 间既 是 一 种 存在 的 外 在度 量 , 的左 狮面对 死 亡 的存在 所 显示 的纯 粹 的人 性 内容 让他 对 以 又体 现 为 一种 存 在 的 内在 节 律 ,其 次 ,人 的时 间 性 存在 , 往 的狭 隘的政 治原 则 和信 条发 生 了深 刻 的怀疑 ,进 而 抛弃 意 味着人 是 一种 有限 性 的存在 ,时间 赋予 生 命 以可能 ,缘 了政 治偏 见 ,吁求 对生 命 的信 仰 。无 名 氏通过 死 亡事 件赋 于此 ,便 挑起 了 人生 命 的莫 名焦 虑 ,即 时间 的生 命性 。人 予人 的存在 以巨 大的作 用。 在 向未来 的 先进 中 ,死亡 成 为生 命的 一种 消极 因素 ,而 存 三 、意 象 的 真 幻 交错 在主 义赋 予它 不 可替 代 的能动 意义 。 《 艳》 中的冼 美 绣 海 叶灵凤 的小说 在叙 事 中融 合 了多种 现 代派 的手法 ,形 的死 亡便 是无 名 氏对 这种 非 存在之 于 存在 焦虑 性 状 的一 个 成 了真 幻交错 的死 亡 意象 。叶 灵凤 从现 代 小说 着 重心 理分 揭示 。时 间 意识 的本 质是 对生 命有 限 性 的体 认 ,即死 亡 的 析 的角度 出发 ,源 于人 物 深层 心理 结 构 的需要 ,广泛 地吸 不可 避免 。无 名氏笔 下 的印 蒂的 出走 及其 不停 息 的人 生 寻 收英 、法 作 家的现 代 主义 表现 技巧 ,大胆 地 采用 我层 次 多 找 ,莫 名的骚 动和 自觉 的 “ 断 ”意 识 ,这 一切 构 成了 时 角度 的叙 述方 式 ,用 “ 决 意识 流 ”手 法 、弗 洛伊 德 的心 理分 间 的紧迫感 同时也 是生 命焦灼感 的 另一种表 达 。可 以推 断 , 析 、主观 感觉 的渲 泄 以及 意象 的 幻化 等多 种 手段 来更 深刻 正是 通过 生 命—— 时间 的 津梁 ,无 名 氏完 成 了 向存在 主 义 地展 示人 物 的心理 活 动 ,创造 出小 说 的那 种变 幻的魅 力和 的跨 越 。生 命 的沉沦 状态 也就 是 自然 也就 是 自我 意识 被 遮 扑塑 迷离 的 心理感 觉 。在 小说 鹇 绿 媚》 中则将 小说 的死 蔽 的异化 状态 , “ 印蒂 ” 出走 的情 形 正是 如 此 。存在 主 义 亡 以一种 极致 的形 式 展现 出来 :古 今 交错 ,现 实 与历 史两 哲 学尽管 都拒 绝 对人 的 存在 的本 质做 出承 诺 ,但 骨 子里 却 个层 面 的交 替 ;真 与 幻 的交错 ,交 织 出两 种不 同的心 理后 都 潜 含 着 这 种人 本 主义 欲 望 无 名 氏的 作 品 中 , “ 命 ”、 动轨 迹 ;主观 与客 观 的交 叉叙 述 ,叙 述 角度 不 停地 变 换 ; 生 “ 自由 ” “ 在 ”等词 语 的使 用频 率是 非常 高 的 ,而这 种 二重 人格 超越 与 里 比多在 白天与 黑夜 的交 替 ;这 些为 我们 、 存 语 言 习惯 无 疑指 向他 对 生命 存在 的真 关怀 。主人 公 历尽 艰 烘托 出 一种浓 重 怪诞 的神 秘气 氛 ,为 死亡 情节 的 出现 做 了 辛的 “ 寻找 ” ,世界 的虚无 与荒诞 ,这是 存在 主义 的典型 态 铺 引 。叶灵 凤的 小说往 往 把对 爱 与美 的追 求作 为死亡 体验 度 ,也是 西 方存 在主 义文 学 中的 普遍 风貌 。无 名 氏对 生 命 的原 初动 力 :爱情 超 越 了功利 ,是 精 神 的相 投 、灵魂 的 融 的未 来走 向充满期 待 ,生命 的体验是 求索 终极意义 的驿 站 , 洽 、思 想的 契合 。痛 苦失 去 了界 限 , “ 死亡 ”才 是人 生 归 生 命的 精灵 是要 去 “ 证生 命 的根蒂 ”的 。印蒂 从 频繁 的 宿 的终 极 目的 。正是 这种 生 命要 求实 现 了人 的 自然 的生 命 印 寻 找活 动 中建 构其 生 命内在 渴望 的 终极 意义 ,而 意 义 的尺 欲求 和 本能 冲动 ,并 由此 向传 统 道德 和 伦理 戒律 发起 了种 度 存在 于生 命 的时 间之 中 。人 为真实 存在 抗 争 ,并 且在 抗 种挑 战和反 叛的 冲击 。 “ 死亡 ”本 身的悲剧 意义 建构起 来 。 鸠 波斯 月亮 ”的鸠绿 媚 的 争 中找 到存 在 。 “ 印蒂 ” 的出走 是对 生 命意 义诱 惑 的 巨大 在小 说 《 绿媚》 中那位 被 称为 “ 神秘 之 美是 探 究并进 行 死亡 体验 的 出发 点 。作 品通 过春 野 回应 ,也 是对 “ 时间 ”的本质 之悟 。
一种不合时宜的悲剧意识诉求——20世纪中国存在主义文学边缘性论之三
社会科学
21 00年第 7期
杨 经 建 :一种 不 合 时 宜 的 悲剧 意识 诉 求
一
种不 宜的 合时 悲剧意 诉求术 识
—
—
2 O世 纪 中国存 在 主义 文 学边 缘 性论 之 三
杨 经 建
摘 要 :对 2 0世 纪 中国存 在 主义文 学 目前 学界 已有初 步 见识 。作 为一 种世 纪性 文 学思潮 ( 象) 的 中 国式存 在 主 义 文 学 实际上 又处 于 边缘 性 状 态 ,因为 它 不合 “ ” 现 时
后 ,悲剧 意识还 包括 刻意表 现苦难 人生 、陈示 罪恶 、高扬 正义 的热情 和勇气 ,它 既是悲剧 意识 的
一
个 构成层 次 ,又是 引发悲剧 创作 意志 的直接 心理动 力①。 如果从 悲剧意 识 的文化价 值 内涵 来考 量 ,悲剧意识 一般 是 由相 反相 成 的两极 组成 :一 方面悲
0 9
作 者 简 介 : 杨 经 建 , 湖 南 师 范 大 学 现 代 文 学 研 究 中 心 教 授
( 南 长 沙 湖
40 8 1 0 1)
2 0世纪 中 国文学 具有存 在 主义倾 向是 目前 学界 已有 的见 识④。在此基 础上笔 者将 其认 定为 一
【doc】存在的“悲剧性”与悲剧性“存在”——20世纪中国存在主义文学艺术表现形态之一
存在的“悲剧性”与悲剧性“存在”——20世纪中国存在主义文学艺术表现形态之一学人论语?《学术界》(月刊)总第145期,2010.6ACADEMICSNo.6Jun.2010存在的"悲剧性"与悲剧性"存在"_2O世纪中国存在主义文学艺术表现形态之一.杨经建,赵薇(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410081)[摘要]对20世纪中国存在主义文学目前学界已有初步共识.而(准)悲剧风格是中国式存在主义文学的艺术表现形态之一.虽然中国文学历来缺乏严格意义上的(西方)悲剧意识资源,但经典存在主义的悲剧意识经由王国维到鲁迅传递到20世纪中国存在主义文学中,体现出一种既具西方因质又兼容东方底色的悲剧品格.中国式存在主义文学的悲剧品性呈现出三种表现方式:其一是"过客"式悲剧风格类型,它崇尚由尼采的酒神冲动所导致的毁灭意识和创造精神,因而最逼近经典存在主义文学的悲剧格调:其二是非理性的生命冲动与理性的现实存在之间冲突所引起的生存之悲,它更倾向于对悲剧精神所承担的艺术拯救,也更富于审美蕴藉和艺术冲淡意味;其三是对庸常性生存和经验化存在的一种悲切之思,其沉沦化存在本相的书写与东方式命定观的相互制衡形成了悲剧性的张力结构.[关键词]中国式存在主义文学;(准)悲剧风格;"过客"式悲剧;生存之悲;悲切之思20世纪中国文学具有存在主义倾向是目前学界已有的共识.…在此基础上笔者有理由将其指认为一种世纽陛的文学思潮(现象).事实上,当20世纪初中国文学被纳人"世界性"格局之际,对存在主义的选择也成为"现代性"文学思潮新的生成点.当存在主义从西方语境中被抽取出来放置于中国"现代性"语境后,它本质上已是在对20世纪中国哲学,文学话语资源的整合,重构基础上的"新生".而反崇高化的(准)悲剧风格是中国式存在主义文学的特定艺术表现作者简介:杨经建(1955一),湖南师范大学现代文学研究中心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现象与思潮研究;赵薇(1986一),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当代文学2008级硕士研究生.一118—存在的"悲剧性"与悲剧性"存在"形态.本文以下就此展开必要的阐释.在某种意义上,文学的悲剧风格关涉的是艺术思维中悲剧意识在创作气质和审美风貌上的表露.不难发现,在西方"从第一个戏剧诗人埃斯库罗斯到最后一个浪漫主义文学巨人罗曼?罗兰,所运用的思想都是悲剧思想;从第一个美学体系亚里士多德体系到最后一个思辨美学体系黑格尔体系,都是悲剧美学体系".西方古典悲剧意识说的高峰——黑格尔的悲剧观可归纳为伦理实体的两极分裂到和解的动态过程.所谓"实体性"是绝对理念会通于悲剧的哲学枢纽,这样的悲剧意识可以归结为理性主义的本质论.而作为现代人本主义思想的存在主义则将悲剧意识放归到人作为存在者的存在本体论语境中.正如恩斯特?卡西尔所说:"人被宣布为应该是不断探究他自身的存在物——一个在他生存的每时每刻都必须查问和审视他的生存状况的存在物.人类生活的真正价值,恰恰在于这种审视中,存在于这种对人类的批判态度中".4存在主义悲剧意识的最终根源也在于存在本体论上的悲剧——存在与存在者的分裂.叔本华宣称"悲剧的本质也就是展现人的存在的一种方式".5存在主义神学家乌纳穆诺则认为"人类思想悲剧的历史就是在理性和生命之间斗争的历史.前者坚持将生命理性化,使它顺从所谓不可避免的发生,使其顺从死亡;而后者即生命,坚持将理性具有生机并强迫它对其生命的渴望予以支持."l6生命的悲剧意识来自个体性存在对于不朽的渴望.雅斯贝尔斯则揭示,一方面"悲剧显露在人类追求真理的绝对意志里.它代表人类存在的终极不和谐."另一方面"悲剧能够惊人地透视所有实际存在和发生的人情事物;在他沉默的顶点,悲剧暗示了人类的最高可能性.""存在先于本质"是存在主义者信奉的基本原则.存在主义者把个人同社会,他人以及客观世界完全对立起来.个人在同他相对立的世界中总是感到"恐怖","烦恼"与"孤寂",人于是在沉沦于世的绝望中面临着死亡,这种坠人深渊的情境是人之"存在"的基本方式并构成存在主义悲剧意识的思想根源.也因为如此,"异化"是存在主义文学最常见的悲剧性境遇,其创作大都呈现出"反崇高性"的意念.所谓"反"缘于对"异化"的现实或对稳固秩序,和谐形式的破坏和瓦解,它消解着传统的英雄话语和崇高精神的理性主义内涵.存在主义作家笔下的人物形象更多的是空无所有,一事无成却又不屈不挠的"荒诞的英雄"——西西弗斯.乃至可以说,正是加缪笔下的西西弗斯孕育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悲剧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以"中庸之道"为思维方式,人生态度与宇宙法则,"中庸之道"在美学上体现为"中和之美".而作为一种人伦化的美学原则,中和之美表达的是主体的人与世界之间和谐关系的审美诉求,其理想境界是"温柔敦厚". 中国传统美学的悲剧范畴也迥异于西方:它不具有命运观念,也没有绝望意识, 一1】9~学术界2010.6?学人论语而是"哀而不伤",多人生的感叹而缺少对命运的反思,多大团圆结局而缺少毁灭的悲怆.雅斯贝尔斯曾就此指出:"在人们成功地取得对宇宙协调一致的解释,并在实际生活中与之保持一致的地方,那种悲剧观点就不可能产生.""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古代中国".,820世纪中国文学因而缺乏西方那种完整,系统,深邃的悲剧意识的理性资源.尽管如此,处于创作边缘状态的2O世纪中国存在主义文学却呈现出西方式悲剧意识的因质.究其缘由,首先是王国维深受存在主义哲学家尼采,叔本华的影响,在《(红楼梦)评论》中他依据叔本华的悲剧理论阐发其悲剧观:人的生存的本质是"欲望——生活——痛苦"三者的结合.他的思考无疑开启了20世纪中国文学探寻存在主义的思路.其后的鲁迅重新经历了王国维生命内部的悲剧性体验,自主地承担起先知者的精神痛苦以及这种苦痛所包含的全部思想重量. "鲁迅在《野草》中深刻地揭示了人的本源性虚无,在世的荒诞性,以及由此而来的那种刻骨铭心的绝望感...…?这一切或多或少都与存在主义的实存状态有关."9显然,王氏的存在主义悲剧观经由鲁迅传递到中国式存在主义文学中.还应看到,中国式存在主义文学生存于由于历史变革,文化转型而导致的秩序危机和意识危机中,在此创作语境中"你体验到的与其说是'悲壮',不如说更是一种'悲凉'.'悲凉之雾,遍被华林':……一方面,'历史的必然要求'已急剧地敲打着古老中国的大门,另一方面,产生这一要求的历史条件与实现这一要求的历史条件却严重脱节,同时,意识到这一要求的先觉者则总在痛苦地孤寂地寻找实现这一要求的物质力量--.…?这样一种悲凉之感,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所特具的有着丰富社会历史蕴含的美感特征."¨叫不过严格地说,与经典存在主义文学相比,中国式存在主义文学中的悲剧品格只能是准悲剧品格,因为它是东方化的产物——生于斯"悲"于斯.在中国式存在主义文学中最逼近经典存在主义文学悲剧品格的是鲁迅笔下的"过客"以及由其所涵括的悲剧风格类型.而"过客"类悲剧创作的西方话语资源主要是崇尚酒神精神,追求悲剧的形而上精神的尼采和揭示了在悲剧性毁灭中呈现出"人类的最高可能性"的雅斯贝尔斯.尼采在《悲剧的诞生》通过"悲剧英雄"的救赎确证了艺术对于人类的拯救,净化作用——促使人类在自身的悲剧中超越自己从而达诸永恒的彼岸.雅斯贝尔斯则断言:"绝对而根本的悲剧意味着,无论如何都只有死路一条."这恰恰是悲剧走向超越自身的基础和起点."悲剧出现在斗争,出现在胜利和失败,出现在罪恶里.它是对于人类在溃败中的伟大度量.悲剧显露在人类追求真理的绝对意志里."¨狄奥尼索斯精神在此完全湮没了阿波罗精神的理性光辉,悲剧的诞生和超越最终与权力意志合流,其中包含的是雅斯贝尔斯对"存在之本真"的深刻思想.鲁迅是有史以来第一位对"原来如此"(《狂人日记》)的整个民族的存在状一120—存在的"悲剧性"与悲剧性"存在"况和国人的生存境遇产生荒谬感的人.当他决意究察这种存在状况,追问这种生存境遇后便对自身亦沉沦于此的生存真相有一种形而上的悲剧性体认,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历史的"中间物",最终只能"在无物之阵中老衰,寿终." (《这样的战士》)而奋力地摆脱他者的奴役或"奴隶"的生存境遇构成了鲁迅的一个基本情结.情况往往是,希望与绝望,光明与黑暗,生命与死亡以相互对立的方式存在于其散文集《野草》中,严格地说这是一种置身于"无物之阵"和历史的"中间物"的悲怆感受,唯其如此鲁迅才发出"荷戟独彷徨"的慨叹.于是在无边的怀疑,无尽的忧愤中鲁迅作着最紧张而激烈的灵魂搏斗.李欧梵如是说: "鲁迅的这些最富有'超现实主义'特色的作品不仅仅揭示出人类所处的那种'普遍'荒诞境地,以及个人陷入的那种毫无意义可言的绝境,而且还带有一种对意义的寻求,那种人文主义式的激情.由于负载着关于人生和死亡,过去与未来,希望与绝望等许许多多的悖论,鲁迅那种彷徨的心灵并没有完全迷失在虚无主义之中,恰恰相反,……最后的那种信息似乎指出这样的可能性:人类的一种伦理行为将依然会把某种意义赋予这种现存的毫无意义可言的环境."¨在路翎的《财主底儿女们》中悲剧意识的承载者无疑是蒋纯祖.这是一个生命旷野上自由的个体.当一个整全化世界(以蒋氏大家族为拟喻)——沉沦的"共在"世界开始解体后,蒋纯祖面临生存的无根状态,这迫使他不断地进行人与世界这一存在论关系的"想象性重建".路翎的真诚就在于没有去廉价地构建一个"乌托邦他者"进行精神自慰,他痛苦而真诚地表达了这种重建的不可能.由于这样,蒋纯祖注定要在灵魂的荒野中漂流,也许荒凉的"旷野"上才有他最终的归宿——肉体的毁灭与心灵的栖息.应该说,蒋纯祖的痛苦与毁灭不仅仅是个人的.他的追求中包含着严肃,重大的东西,因此,他的痛苦才是剧烈的,他的毁灭才是悲剧性的.而"一种受难的品质使穆旦显得与众不同",¨他以诗作透过40年代战乱景观的生存表象看到了沉沦的存在本相:"穆旦着重揭露了两种虚无荒诞的生命存在方式,描绘了'灵魂饥饿'的病人们的两种症候."在《我》这首诗中穆旦发现了"地狱","荒原","残缺","谎",诗人在心灵撕裂与精神寻找中充满着失去整体和谐后的绝望与焦虑:"永远是自我,/锁在荒野里".这是现代人自我认知的一个复杂的悲剧原型,一个痛苦的文化隐喻."穆旦窥破了现存文化的种种虚伪与神话,沉潜至更为深刻,内在思想'探险'与精神求索中.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穆旦完成了一种痛苦,艰难的转换:从'抽象的思想家'走向了'存在的思想家'(凯尔克郭尔语)"o~15J王小波的"时代三部曲"(《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彰显出独特的悲剧气质.其笔下的"王二"系列形象既熔铸了他本人与生俱来的狂放,戏谑本性,也是一种充满痛楚与迷惘的写作实践.犹如《我的阴阳两界》中的王二自我建造了一个象征着阴界的地下室,在那里的存在者是从思想到行为都无限自由的人,是王二自我;而一旦进入象征着阳界的现实世界王二就失去了自我,活一121—学术界2010.6?学人论语得十分苟且.事实上,"时代三部曲"中的一切人生悲剧都滋生于这个阴阳两界的存在中,王小波将现实存在世界反照着乌托邦的面目去写,所呈现的已不再是通常所谓的是非曲直而是一种整体性荒谬:从前提到一切具体结论乃至细微末节的荒谬,而所有的荒谬背后都有一整套"革命时期"的逻辑推理.有人曾把王小波的创作与昆德拉类比,如果说两者在对存在的勘测上有相同之处,那么这种智者戏谑式的悲剧风格肯定是其重要的相合点.与"过客"式悲剧品格不同的是以自我意识渴望永恒(非理性的生命冲动)与个体生命难以持久(理性的现实存在)之冲突所引起的"生存之悲"."凡是属于生命的事物都是反理性的,而不只是非理性的;同样,凡是理性的事物都是反生命的,这就是生命之悲剧意识的基础."¨也如雅斯贝尔斯之云:"生命会腐朽.意识到这件事本身就是悲剧:每一次毁灭及导致毁灭的痛苦都来自一个统摄的基本实在."Ⅲ相对而言,存在主义哲学更是一种与人的生命忧患意识相结合的形而上学经验论,它注重探讨忧虑,不安,恐惧,死亡等情绪.存在主义一方面在生命有限的层面讨论宗教沦落之后人的沉沦命运,强调人与现实之间的疏离与对抗,凸显个体的孤绝与脆弱;另一方面,存在主义者大都强调人的存在的超越性,认为人的存在就是不断地超出现在而面向未来,人的存在就是人的谋划,生活和行动.人总是不断的设计,选择,创造自己.人的这种谋划,创造,选择活动就是人的存在的自由.在萨特那里,人无本质可言,人的可能性就体现在人的行动之中,在不自由的处境里自由选择,然后承担自己以及人类的责任,这就是萨特为进退失据的现代人提供的心灵药方;¨但超越有限永远只能是有限的超越,其达到的不朽与永恒也永远只能是可朽的不朽和瞬间的永恒.即如卡夫卡的《城堡》中的K永远"走入"不了"城堡".由生命本身的悲剧意识所引起的"生存之悲"既是存在主义及其文学的特定命题,更是现代人一种普适性的生命体验和存在忧思.它在中国式存在主义文学中体现出"影响的焦虑",并赋予其一种类似的悲剧风貌.与"过客"式悲剧品格相比,"生存之悲"类创作更倾向于尼采对悲剧精神所限定的艺术拯救:"尼采的意图就是要人走向悲剧艺术,通过悲剧意识去开掘生命本能中所有丰富的内涵,特别是通过悲剧艺术去唤醒生命艺术,使两者合为一体,进而提升生命,实现生命最自由自在的活动."很明显,在何其芳的《画梦录》中,青春的寂寞和生存的忧郁,生命的有期和人生的无奈是贯穿性的悲剧基凋."《画梦录》随时随处笼罩着一腔愁绪.写人物,人物都罩上哀伤,充满悲剧.写景物,也一样蓄满伤怀和忧愁.……《画梦录》与《野草》有较近的色调,即'暗',但二者又有明显区别,《野草》虽笼罩着悲观主义情调,但总还有亮色在,而《画梦录》则悲惋与压抑贯穿始终."何氏在《画梦录》中之所以运用"独语"的诉说方式是因为它能在孤寂的生命存在之境一122—存在的"悲剧性"与悲剧性"存在"中与自己灵魂的对话,借此抒写由于生存的困惑所引起的种种感喟,感叹与感怀.尽管《画梦录》缺乏尼采对生命的存在实现彻底的(艺术)拯救和(精神)提升的高度,但何其芳对灵魂的期待以及倔强的坚守仍不失为对生命"存在之忧"施以"慰藉"的原旨:"每部真正的悲剧都用一种形而上的慰藉来解说我们:不管现象如何变化,事物基础之中的生命仍是坚不可摧和充满欢乐的"."冯至的《十四行集》并不是哲理诗,而是诗人对生命存在本质的深刻体认.冯至受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比较深,这使他能够比较深入地认识到生命存在的悲剧意义.".在《十四行集》中诗人对"生命的暂住"(第21首)的思考敞开了这样一个存在命题:"生命的暂住"是人的存在的全部本质和尊严所在,同时"生命的暂住"又昭示人的非永恒性的本然处境."具体来说,冯至体验到的生命存在悲剧性包括:生命的渺小和短暂,生命的孤独和无助,生命的无法把定和虚无,生命的必死性.但是,冯至对生命存在悲剧性的体认并没有使自己走人悲观主义的泥淖."正是在对"我们的实在"(第15首)或"此在"的探究中诗人渴望"给我狭窄的心/一个大的宇宙!"(第22首)冯至的睿智温和的人生态度和悲悯宽厚的人格情怀使其诗作更容易趋向悲患风格.有学者断定钱钟书的"整个《围城》就是这样,进城,出城,进城,好像这种进和出,不断重复的动作,都是盲目的,受一种本能支配的,甚至可以说神差鬼使的,进来又想出,出去又要进,就是在做'无用功'.好像人生,往往就是这样:无用功."事实上,人作为极其有限,短暂的生命存在却不得不始终在可朽与不朽,有限与无限,瞬间与永恒设置的钳制中欲求不得,欲罢不能,这正是方鸿渐们的两难困境.钱钟书是一个彻底而清醒的现实主义者:他不去设想乌托邦式情境慰藉自己与别人,因而才得以在尖锐讽刺,嬉笑怒骂中又始终透溢着深沉的悲剧情调.抑或,作家一方面以悲剧态度展示现代人生命存在的晦暗不明,同时又用自己的艺术人格绝不放弃地担当所有这些晦暗不明——这正是尼采所倡导的艺术超越精神.必须看到,生命的悲剧意识的一个重要根源是生命存在的终点是虚空(死亡),毕竟,时间的不可回溯使人生始终难以摆脱死亡的逼促;生命的唯一性又使存在一直承受着价值虚空的焦虑.在当代作家格非的《褐色鸟群》《迷舟》《边缘》《敌人》以及叶兆言的"夜泊秦淮"(《状元境》《十字铺》《追月楼》《半边营》) 系列中,历史存在的幽晦性和人类生存的自欺性所导致的虚空的生命存在状态,既为特定背景中的人物所拥有,所体悟,当然更为作者所拥有,所洞察."夜泊秦淮"系列的笔触始终停留在秦淮河风雨剥蚀的印迹之中,作者认定人生犹如迷失于秦淮河的雾境,只能以个体命运的无常性替代社会历史的必然性,人生最可悲的就是你感觉不到头也感觉不到尾,于是人生就是不断的莫名其妙存在着. 所谓"夜泊秦淮"也就只提供了这种存在本身.在格非的《褐色鸟群》《迷舟》中个体生命的存在被置于历史存在的"不确定性"与"可怀疑性"中,它们迷离飘忽,似有若无难以把定.格非写人的出于理性的感知与悲剧性存在的巧合,写偶一123—学术界2010.6?学人论语然中突发的一系列误会改变人的整个命运,写人心的变幻莫测以表达对虚幻人生的感悟.在此意义上,格非式"叙事迷宫"其实质是在小说文本中设置一个根本性的空缺,叙述者在向这个空缺逼进的过程中打开了疑难重重的存在空间,直到最后连暗示和隐喻都没有,致使人的生存世界疑问重重.它是对存在或"不在"的形而上思考,这恐怕就是"叙事迷宫"的底奥.不言而喻,叶兆言,格非的创作融汇了老庄的通达和彻悟,因而缓解,淡化了悲剧性从而把尼采由毁灭和创造构成的悲剧精神变成了心存忧悒的悲剧体验. 由是,叶兆言,格非的优雅从容的抒情总是在生命存在的感觉错位以及生存情状行将破裂时应运而生.这种抒情性叙述在叙事情境中产生的虚幻感,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减轻了悲剧感的压力,另一方面其情其境又因浓重的修辞化而产生"失真感".而"失真"并不是"虚假"而是对真实的生命存在的一种分离性体验,文学创造也就此获得张力从而完成了对生命整体存在的忧心忡忡的艺术把握.四最后要论及的是在沉沦化生存处境和经验化存在状态中对一种几乎无事悲剧的悲切之思.海德格尔说存在是存在自身意义的历史性显现过程,他希图由"此在"这个特殊的存在者通达存在.只是当"此在"被抽空了信仰维度同时又缺乏一定的拯救和超越精神时,"此在"蜕化为"遮蔽"与"祛蔽"之间既不能趋向一极又无法两全的尴尬存在,最终它指向的是"自在的生存"的实存状态.严格地说,这是一种庸常性而不是高贵性生存,经验性而不是体验性存在.由于缺乏上述两种悲剧创作的超越性特征,所以它对终极问题处于一无所知的状态:存在对于存在者来说同样是暖昧不明——人只能被动地接受存在.在此,存在的被动性决定了人类的命运是从挫败开始以失落为终:从对生的困惑到对死的恐惧,生死之间是一条狭长的幽暗地带,人介于存在与虚无(即非存在)之间惶惑于生死两头,每个人皆不由自主地从中不知所然地走过.与此同时,人由于身陷"沉沦"使"此在"丧失了对事情本真的认识,个体生命内部的无法遏止的本能性欲求甚至把对苦难的承受和对死亡的领会作为一种既是必然性存在又是可能性的生存,"这种自以为是把一种安定带人此在;从这种安定来看,一切都在最好的安排之中,一切大门都敞开着."l2乃至可以说,这才是一种深彻沁骨的悲剧意识.面对沉沦化生存处境和经验化存在状态,存在者的"此在"一方面被"命定" 的"天意"遮蔽,另一方面"此在"生命内部无法遏止的本能性欲求在对"天意"的顺从中却透示出鲁迅的"在沉默中灭亡"的存在本相.如果说本真性存在是存在主义及其文学追求的价值取向,那么,对这种本真性存在的审美呈现也是一种价值意义的展示.在此,沉沦化存在本相的书写与东方式命定观之间相互对峙,相互制衡说形成悲剧性文学创作的张力结构.一124—存在的"悲剧性"与悲剧性"存在"当余华说"现在我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明白自己为何写作,我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更加接近真实."【拍时,他已把笔下的"存在着"的"世事如烟"般世界坠人苦难和绝望的深渊,似乎谁也逃不脱——"难逃劫数",在冥冥中不由自主地向着末日之境走去.而苦难与死亡构成了余华小说相互依存的保留性主题."从《十八岁出门远行》开始,……弥漫在文字中的杀戮,暴力,血腥,欺诈,阴谋交织出一幅浓重的罪恶黑幕,它不仅让人感到恐惧和不安,更让人感到世界的黑暗和无边的苦难."~2《活着》上演的是一出由死亡连缀的生命悲剧,余华借此把生存之苦渲染得无以复加,痛彻心骨.当福贵的儿子,女儿,老婆,女婿,外孙一一死去时,死亡成了一种宿命笼罩了福贵的后半生,只留下他与一头老黄。
西南联大作家群与存在主义
作者: 杨经建
作者机构: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410081
出版物刊名: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页码: 58-68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2期
主题词: 西南联大作家群;民族主义情怀;自由主义理念;存在主义文学
摘要:西南联大作家群的创作堪称20世纪中国存在主义文学创作的里程碑。
他们在创作中将民族主义道德情怀和自由主义价值理念融洽一体。
他们的作品通常称为现代主义创作,当现代主义将审美经验解释为价值的一种导向或一种认可时,自由主义的文化立场——现代主义的精神诉求——存在主义的哲学(美学)底蕴成为理解其创作的逻辑思路。
由存在的孤独个体进行自由的选择正是他们对鲁迅以个体化启蒙叙事去追问生命存在的意义的传承和光大,存在主义的自由“理性”与中国现代知识人特立独行的“率性”因此奇妙地通融起来。
家族性相似固然是他们的群体标识,个性化审美风格的荟萃更意味着中国存在主义文学已趋成熟状态。
虚无与存在的探索——现代文学中的存在主义主题剖析
虚无与存在的探索——现代文学中的存在主义主题剖析引言:现代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仅仅是为了娱乐读者,更是为了探索人类的内心世界和存在的意义。
存在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思潮,深刻影响了现代文学的发展,使得作家们开始关注人类的存在与虚无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剖析现代文学中存在主义主题的表达,探讨虚无与存在的探索。
一、人类存在的孤独与无助现代文学中,作家们常常通过描写人类的孤独与无助来表达存在主义的主题。
在法国作家加缪的《局外人》中,主人公梅尔索在面对生活的种种困境时,表现出一种冷漠和无助的态度。
他对于生活的意义感到迷茫,对于他人的情感和社会的规范缺乏共鸣。
这种孤独和无助的感觉,使得梅尔索感到自己与世界格格不入,进而产生了对于存在的怀疑。
二、自由与责任的冲突存在主义思想强调人类的自由意志和责任。
在现代文学中,作家们常常通过描写自由与责任的冲突来探讨人类的存在。
比如,美国作家卡夫卡的《变形记》中,主人公格里高利突然变成了一只巨大的昆虫,他的家庭和社会开始对他产生厌恶和排斥。
尽管格里高利渴望自由,但他却无法摆脱自己的责任和社会的束缚。
这种自由与责任的冲突,使得格里高利陷入了存在的困境。
三、时间与存在的流逝现代文学中,时间与存在的流逝是存在主义主题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在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中,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的内心世界被时间的流逝所折磨。
他为自己的罪行感到内疚和痛苦,同时也感到时间的压力和无情。
这种时间与存在的流逝,使得拉斯科尔尼科夫感到自己的存在是如此渺小和脆弱。
四、生与死的边界生与死的边界是存在主义主题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中,主人公田村树与死去的女友凉子之间建立了一种特殊的联系。
他们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使得田村树开始思考生与死的边界。
他意识到生命的脆弱和短暂,同时也感受到死亡的无常和神秘。
这种生与死的边界,使得田村树对于存在和虚无之间的关系产生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重读《雷雨》:“存在”的“象征”
作者: 杨经建
作者机构: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版物刊名: 求索
页码: 143-147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1期
主题词:�雷雨》;象征剧;存在主义
摘要:曹禺早期曾受存在主义影响并创作了象征剧《雷雨》。
《雷雨》的'存在'之'思(诗)'首先呈现为生命'苦闷的象征',作者从'情欲'角度对人的存在状态进行把握,体现的是'诗'(象征之艺)中蕴涵的'思'(生命之惑)。
其次,《雷雨》在诗学层面建构了超现实的梦幻形态——'梦幻的象征',既表现了生命存在感与艺术创作观的内在统一性,又以有限的存在方式指向无限的存在意义。
其三,作为'悲剧的象征',《雷雨》的悲剧性象征的能指层面由'周公馆'和'雷雨'组合为象征性时空秩序体,从中体察人类的悲剧性处境以及生存性焦虑,将自我的存在体验上升为对于整个宇宙人生的终极关怀。
“文学即人学”的深度阐释和史实活解——读《20世纪中国存在主义
性之挖掘 . 等 等 。不 过 . 这 些 缺憾 并 不 影 响 人们 对
“ 人学” 与“ 文学 ” 之 间 那种 水 乳 交 融关 系愈来 愈 清
晰的认 知 和把握 。 显然 , 立 足 怎样 的一 个 视野 与焦
收 稿 日期 : 2 叭4 一 l 2 — 2 4
作者简介 : 刘长华( 1 9 7 8 一 ) , 男, 湖南隆叫人, 湖 南师 范 大 学 剐 教 授 , 1 尊十 , 主 要研 究 方 向为 当代 文学
一
该 命 题在 文 学 史所 上 演 的是 非 曲直 自是 毋 庸 本 文
饶 舌 。需 要指 出 , 钱 谷融 所提 出的 “ 文学 即人 学 ” 中
种真 正 具有 ‘ 现代 主 义 ’ 特 质 的世 纪 性 的 丈学 现
象。 ” ( 见杨著 “ 非理 性 主 义的 ‘ 诗之 思 ” ’ 一节) 、 质^ ‘ 之, “ 存在 主 义” 审美 特质 才是 中国新 文学 的 身份认 同。 而这 正是 《 史论 》 的选 题指 向 、 立 论基 石 、 价俩核 心 和精神气 度 。 就此 而言 , 在 我看来 . 如下 , L 个 万向 值得 关注 :
象 与意 蕴所 本有 的那种 丰赡 、 那 种歧 异 。前 者诸 如
第一 、更加 凸显新 文 学的 身份 定位 及 学科 意
识 。上 世 纪末 , 有人 曾 以“ 近代性” 来“ 指涉” 炮
轰” 新 文学 的非 现 代性 , 其理 由就 足 巾 现 代 文 学 的“ 载 道” 色彩浓醇 , 被其 他精 神形 态所 肢 解 币 ¨ 扪 绑, “ 纯 文学 ” 成分不 够 。 曾几何 时 , 人f 『 J 一 度 还 难
存在的“危机”与“边缘”的存在——再论20世纪中国存在主义文学“边缘性”
作者: 杨经建[1]
作者机构: [1]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版物刊名: 人文杂志
页码: 97-104页
主题词: 20世纪中国文学;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边缘性
摘要:存在主义文学是20世纪中国文学进程中的一种世纪性思潮(现象),同时它又始终处于边缘性状态,对中国“现代性”危机的认知成为解读其“边缘性”的基本思路。
20世纪中国面临着贯穿百年的“现代性”危机——价值观念失范和制度性体系脱序的整体性危机,而原本就是西方现代文明危机产物的马克思主义与存在主义作为对中国“现代性”危机的回应和救赎方式因此东渐而至并渗透到文学话语中。
然而,本土化的存在主义(文学)只能对“现代性”危机起到文化重构、艺术救赎的作用,如何从存在着的意义世界推衍出对秩序性建构的现实救治不是其价值所在。
而马克思主义则以既能提供道德和信仰层面又可以重建制度性秩序的话语方式回应并克服着中国的“现代性”危机,并在其“中国化”过程中被转译为主流文学的“现代性”主题内涵。
在此意义上,存在主义文学的边缘性正是相对于主流文学的合理性存在。
极限写作与无边的现实主义
王蒙极限写作与无边的现实主义在张洁的三卷本《无字》的开始,作者写到长篇小说的女主人公吴为要写一部小说,“她为这部小说差不多准备了一辈子可是就在她要动手写的时候,她疯了”。
这样的描写是凄厉和令人战栗的。
是的,这是一部充满了疯狂的激情和决绝的书,是作者的力作,是作者全身心的投入,是一部豁出去了的书,是一部坦白得不能再坦白,真诚得不能再真诚,大胆得不能再大胆的书。
我称其为极限写作,就像横渡渤海湾与英吉利海峡是极限运动一样。
这是一部“字字血,声声泪,激起我仇恨满腔”的书,这是一部“痛说血泪家史”的书———虽然其内容与小常宝或李铁梅大异其趣,仍然使人想到了解放后诉苦教育的心理与文学模式。
写完这部书,作者的愤懑与恶声算是到位了。
有许多作家包括年轻时极其激进壮烈的作家,进入老年之后,呈现出一种恬淡,一种超脱,一种与生活与环境与亲人乃至仇敌的适度和解,一种更多是反省与自慰的回顾,一种无法排解的对于往日的怀恋。
当然也有至死“一个也不宽恕”的,比如鲁迅,比如张洁,甚至是老而弥仇,老而弥怨,老而弥坚。
作为朋友,也许我宁愿建议她更心平气和一些。
作为一个同行,我为她的不和解而感到困惑,因为她面对的一切毕竟与鲁迅面对过的不同,其不宽恕也不具备鲁迅的不宽恕的内涵与意义。
但是我又想,如果人人彬彬含蓄,笑不露齿,还有张洁吗?不平则鸣,愤怒出诗人,太心平气和了,成仙成佛得道通达了,还能有这样一部书天,她会觉得杭州也嫌局促,而要转往上海么?她会又成为一个“上海宝贝”么?“上种红菱下种藕”,一派江南好风光。
秧宝宝的故事结束时,一个“本名”叫夏静颖的女孩的故事正要开始。
48令你谈论,令你激动,令你不安,令你如芒刺在背,如坐针毡,乃至也令你疯狂吗?从文学史与阅读的角度,有这样一部书好还是在摇篮里就把它平息好呢?那还用问?我相信作者在写这部书时候的坦白与真诚,包括对自我的无情拷问。
但是我仍然不能不感觉到作者对书中的女主人公母女的钻牛角尖式的怜爱,以及她为这一对母女与周围的人的“一零”关系,即善良者与险恶的世情直至亲情的对比关系的痛心疾首。
文学批评的时间性与角力
文学批评的时间性与角力在该书中,杨经建从20世纪90年代的历史文化语境入手论述小说创作,其中关于90年代文学的“新状态”概念,显然是他出于有效地考察当代文学特质而提出的。
在他看来,以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现代化追求事实上已经将当代中国带到了一个新的“时空维度”,在与西方接轨的过程中,消费主义文化业已深深地在中国当代文学观点、风格上打上了烙印,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学的审美出现了时尚化、休闲化、形象化的特点。
进而,杨经建对这个时期文学创作的精神向度实行了简明扼要的概括,将创作风格各异、流派纷呈的作家实行了精神上的划分———新理性主义、新本土主义、新民粹主义、新现实主义、新表现主义,从宏观上把握了该时期中国文学与前27年以及80年代文学精神品格的本质区别,不论是坚持艺术信仰和精神操守的新理性主义,还是意义的空缺与意义的过剩奇妙地共存的新表现主义,它们都与此前文学作为政治的传声筒或政治理念的映射有了根本的不同:市场体制的到来固然携带着难以预料的对文学世俗化的诱惑与刺激,但同时文学却拥有了一改过去受制于国家政权和意识形态的局面,具备了多样发展的可能性。
杨经建对世纪末文学所作的精神划分,彰显出浓郁的理论意味和宏观的学术视野,无疑有助于廓清众说纷纭的当代小说现状,直接触及小说所承载的时代精神与文化品味,在一种整体的观照中梳理出这个阶段文学清晰的脉络。
杨经建的文学批评具有强烈的存有主义色彩,这种批评底色并不是到其专著《存有与虚无———20世纪中国存有主义文学论辩》写作、出版时才表现出来,而是在其文学批评的初期便具备了此特质。
存有主义式的文学批评直抵文学内核,规避了文学细枝末节的遮蔽,显示出大气磅礴的思维智慧。
正是立足于存有主义的立场,杨经建从数千年潜移默化的家族宗法传统造就的中国家族小说的繁荣中,从《金瓶梅》、《红楼梦》一直延绵到《四世同堂》、《白鹿原》等优秀家族长篇的文学实践中,敏锐地发现了中国家族文化母题的诸多共性。
20 世纪中国存在主义文学的象征化
作者: 杨经建
作者机构: 湖南师范大学现代文学研究中心,长沙410081
出版物刊名: 广东社会科学
页码: 161-167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5期
主题词: 象征文化;中国式存在主义文学;象征化构思;忧郁的象征;苦闷的象征
摘要:象征性思维是中国式存在主义文学的一种特定的艺术表现形态。
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的“象征”话语与存在主义现象学的精神契合,为其积蓄了文化资源并提供了创作生成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中国式存在主义文学又是一种由于文学语境的变迁、新的文化质素的出现激发起的艺术创造意识和诗性诉求方式。
中国式存在主义文学的象征性创作呈现出两种审美途径:其一是借用本雅明的话即“废墟美学”上的象征化创作或“忧郁的象征”,其中感性化抒写、神秘的意念、感伤意识、唯美情调和象征诗艺发挥着综合互补的作用;其二是追求象征性表达的智性哲思层面的“苦闷的象征”,它具有象征主旨知性化的本色,因而是一种深邃的理性、精妙的悟解、渊深的蕴涵在象征化思维逻辑下的审美营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之缘起 流变、 艺术表现形 态及 审美现代性意义进行 了深入探讨和 系统研 究, 具有非常独特 而重要的 学术价值。
关键词 : 杨经建 ; 存在与虚元- 2 纪 中国存在主义文 学论辩》; 《 O世 存在 主 义文 学; 边缘 性 写作 ; 艺术表 现形态 ; 美现 审
代 性
中图分类号 :2 67 I 0 .
HUANG h n b S e go
( ua nvri f ehooy,H nnZ uhu420 , hn ) H nnU iesyo cnl t T g ua hzo 10 7 C ia
A s at nw t go xsn n ohnn s — e a n bu 0 hn s x t gLt a r Y n nj n b t c:I ri f i ga dN tiges D b t ga ot C ieeE i n irt e, a g igi r in E t i i 2 s i e u J a
p o ie e p to g t a d s s mai e e rh s a o tat t x rsin fr ,a sh t d r i i ic n e rvd d d e h u h s n yt t rsac e u r s c e p eso om e c b ii ete c mo e t s f a c i n y g i n
第1卷 第4 6 期
2 1 年 8月 O 1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V16 o o1N 4 . .
J OURNAL OF HUNAN UNI VERS TY I OF TECHNOLOGY OCI S AL ENCE SCI EDI ON A g 0 TI u.2 1 1
出版பைடு நூலகம், 以下简称《 存在与虚无》 一书的出版 , ) 具有标 志性意义。作者从一种极为宏 阔的学术视野出发 , 对2 0世纪中国存在主义文学这一长期被漠视甚至
被刻意边缘化的文学现象 , 进行 了“ 回到现场” 的 似 历史还原 , 对其近一个世纪 的缘起流变 以及 主题话
语、 叙事方式、 审美风格、 审美现代性价值等进行 了 深入辨析和系统梳理 , 2 世纪中国存在主义文学 为 O 勾勒出一幅清晰的图谱 , 促使人们对这一非主流文 学创作的审美价值和存在意义进行重新思考。
w i h b ln s t r i a rt g,h s p riu a n mp ra t c d mi a u s h c eo g o ma g lw i n i n a a c lra d i o n a e c v l e . t t a Ke r s E i n n t i g e s—d b t ga o t 0 C i e eE it g L tr t r ;e it gl e au e; r i — y wo d : x s g a d No n n s i t h e a n b u h n s x si i au e x s n tr t r ma gn i 2 n e i i a rt g ri c e p e s n f r ;a s e i mo e i l i i ;a t t x r s i m w n s i o o et t d r t h c n y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6 4—17 2 1 )4— 18— 3 一 17  ̄ - 1 X(0 1 0 05 0
Pi n e i t y o a g na rtng o e rng S ud n M r i lW i i
— —
C 蚰助et nY n njn ok fx t g n oh ge — ea o t0 h e x t gLt a r n agJ i s rso ii dN t nns Adbt a u 2也C is E ii irt e O i a w g E sn a i s eb n e sn e u
边 缘 性 写作 的开 拓性 研 究
— —
杨经建《 存在与虚无_ 2 O世纪中国存在主义文学论辩》 评介
黄 声波
( 湖南工业大学 , 湖南 株洲 420 ) 1 7 0
摘
要 : 经建的著作《 杨 存在 与虚 无_
2 世纪 中国 在主义文学论辩 》 ̄ 2 世 纪中国存在主 义文学这 一边缘性 写作 O 存 ,1 0 -
对于 2 世纪中国存在主义文学的研究而言 , 0 湖 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杨经建教授《 存在与虚无— — 0 - 2 世纪中国存在主义文学论辩》 人民出版社 2 1 年 ( 01
存 在 主义 是 一种 原 发 于西 方 2 0世 纪 初 的非 理
性人本主义文化思潮 , 在五 四时期传人 中国后 , 对 当时中国知识界产生 了深刻 的影响 ; 作为现代非理 性文学思潮代表 的存在 主义文学思潮 , 作为一种 “ 强大的异域文化力量 , 就参与了现代 中国文学 的建 构过程 , “ ” 构成 了现代 中国文学 的一种结 构性存 在。 _其影响和表现贯穿于 2 世纪2 4 ”1 0 0— O年代的 鲁迅 、 沈从文、 路翎、 钱钟书、 穆旦到 2 世纪末的史 O 铁生、 王小波、 海子、 残雪、 陈染等人创作之中, 并积 淀成一种影 响深远 的世纪性文学潮流 , 在一定意 “ 义上也构成 了现代 中国文学 的‘ 现代性 ’ 的一个重 要标志。 l尽管 2 世 纪中国文学 中存在主义文学 ”2 0
收稿 日期 : 0 1 6— 8 2 1 -0 0
基金项 目: 湖南省社科基金资助项 目(8 B O3 ; 0Y B0 )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9 34 oc4 ) 作者简介:  ̄ (95 , 湖南炎陵人, 16 一)男, 湖南工业大学副教授, 文艺学硕士, 主要从事文学理论、 代文学研究。 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