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_公共性本质与功能目标的内在统一
公共管理知识点
3.2行政领导者素质概述
行政领导者素质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是培养和选拔行政领导者的依据;是 行政领导者自身努力的方向。 政治型强有力的领导者都特别自信,为理想所驱使,而且能够推动别人前进。 具有有限理性的“行政人” :一个理性的人,注重遵循基于人的理性而形成的 组织规则,服从法制、权威。不具有绝对的理性判断能力,总是在不断克服缺点 和错误中成长。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领导素质要求和衡量标准。
3.1行政领导
行政领导是领导活动的一种,是国家行政组织系统中的多级行政首长和 行政领导集团通过决策、指挥、监督、协调等手段,依法行使其权力和 影响完成政府工作目标的活动过程。
行政领导在政府管理中处于主导地位。
行政领导的职责
行政领导的职责是指国家行政机关赋予行政领导职位的工作职务和责任。 行政领导职位是指行政领导者在国家政府机关中所处的法律地位和担任 的行政职务及应负的责任。 行政领导者要尽自己的职责,就必须具有一定的职权。职权是行政领导 者因担任一定的职位而获得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权力。 行政领导的职责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决策规划、组织建设、选用人才。
二、中国行政改革过程
1982年改革。 1988年改革。 1993年改革。 1998年改革。
新公共管理的主要观点
坚持顾客导向,奉行顾客至上的理念。 政府主要职能是掌舵而不是划桨。 在公共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 借鉴私营部门的管理经验。 坚持结果导向。 质疑政治与行政二分法,反对公务员价值中立原则。 创建有事业心和有远见的政府。
2.2新公共服务
新公共服务理论是在民主公民权理论、社区与公民社会理论、组织人本 主义和新公共行政以及后现代公共行政这些理论先驱的基础上形成的。 是关于公共行政在以公民为中心的治理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的一套理念。 建立明显具有完善整合力和回应力的公共机构。
公共管理的原则目标和职能
第三章公共管理的原则、目标和职能3.1 学习要求要求学生掌握人本性原则、服务性原则、效能性原则和均衡性原则的涵义,并用以分析具体的社会问题。
理解公共管理目标的特征和当代公共管理发展的目标。
了解公共管理机构的四项职能。
3.2 内容简述公共管理的实施需要依据一定的原则,它反映了公共管理的本质要求。
同时,任何公共管理过程和措施都有相应的目标,它体现了公共管理发展的方向。
根据公共管理的原则和目标,公共管理机构负责公共管理的运作过程,并具有具体的职能。
3.2.1 公共管理的原则1、人本性原则公共管理的人本性原则,就是管理主体在管理实践中确立,并运用于管理实践的一切从人出发,旨在调动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的要求。
它具有以下几重规定:(1)公共管理过程的起点必须是人。
公共管理的本质就是为了满足社会成员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才能的充分发挥。
因此,人的需要及其满足是公共管理活动的终极目标。
(2)人是公共管理的首要课题。
公共管理中包含着措施、手段、设施等要素,但是,这些要素首先是作用于被管理的人,再通过被管理的人所发挥的能动作用,使这些要素产生协调和综合的结果。
(3)公共管理主体的人格化。
作为公共管理主体的组织和机构,其实际的运行和效能的发挥,必须依靠具体的人来完成,表现出人格化的特征。
因此,管理主体自身素质的完善、管理主体认识能力的提高和价值取向的合理化,对公共管理的结果将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4)公共管理中人的群体性。
公共管理人本性中的人,不单指现实生活中具有自己意志、利益和行为的个人,而且指具有共同目的和协作关系的个人所结成的群体或组织,有着群体的需求和愿望。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是平等的,各级管理者都是代表人民利益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权力是人民赋予的。
因此,从理论上说,人民群众既是公共管理的主体,又是公共管理的客体,体现了以人为本原则的本质特性。
2、服务性原则现代市场经济基础上的公共管理就其本质而言,不是管制,而是服务。
公共管理学简答题
公共管理学简答题1、政府职能的演变包括哪几个阶段?(P37)答:三个阶段,即:1、限制政府干预;2、主张政府干预;3、对政府职能的重新思考。
2、市场经济国家政府的主要职能是什么?(P39)答:1、建立并维护社会和市场秩序;2、提供公共物品及基础服务;3、调控宏观经济并保持稳定;4、进行收入和财产的再分配;5、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
3、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基本特征和作用是什么?(P49-51)答: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1、非政府性;2、公益性;3、正规性;4、专门性。
非政府公共组织的作用有两个方面:一是非政府公共组织的作用及活动特点,即:1、广泛性;2、针对性;3、中介性。
二是非政府公共组织与政府组织间的良性互动.4、如何形成非政府公共组织与政府组织的良性互动?(P51)答:形成非政府公共组织与政府组织间的良性互动,主要应考虑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精简政府机构,形成小政府、大社会的合理局面;2、改变非政府组织建立的方式;3、营造人民群众广泛参与解决社会问题的氛围,并逐渐形成社会机制。
5、当代公共管理者应具备哪些职业能力?(P57)答:1、管理认知能力;2、管理诊断能力;3、管理决策能力;4、人际沟通能力。
6、公共政策的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P83)答:1、利益选择性;2、目标指向性;3、权威约束性;4、功能多极性;5、动态发展性。
7、公共政策问题的建构方法是什么?(P89)答:1、问题搜索;2、问题界定;3、问题表述;4、问题感知。
8、公共政策规划的基本原则是什么?(P92)答:1、公正原则;2、受益原则;3、系统原则;4、权变原则;5、优化原则.9、公共政策规划的基本程序包括哪几个步骤?(P93)答:1、确立政策目标;2、拟定政策方案;3、评估政策方案;4、择优政策方案。
10、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因素有哪些?(P96—98)答:(一)政治因素分析:首先表现在政策的特性上;其次,政治体制影响政策的;再次,社会利益格局影响政策的.(二)行政因素分析:1、政策执行机构;2、政策执行人员的素质;3、政策执行的资源.(三)沟通因素分析:首先要做好宣传工作;其次要做好政策解释工作;第三要做好政策执行中的交流。
《行政管理学》夏书章-名词解释
《行政管理学》名词解释1.【行政管理】国家各级政府部门再执行法定职能以及具体运作的过程中,对于经历的程序、环节,以及所处理的事项和解决的问题等一系列的管理活动。
2.【行政环境】影响行政系统生存和发展的要素的总和,它包括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
外部环境是指行政系统界限之外的、直接或者间接影响行政系统生存与发展的因素或者条件的总称。
内部环境是指行政系统界限之内的、影响其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或者条件的总称。
3.【经济环境】是行政系统外部环境中最基本的方面,是行政系统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深层环境。
4.【文化】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合,包括物质文化、社会文化、精神文化三个部分。
狭义的文化是社会的意识形态,包括科学、文化艺术、哲学、思想、信仰、风俗等,又可归纳为两点,即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
5.【行政道德】行政系统成员在行政管理过程中所遵循的调整个人之间、个人与行政系统以及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行为规范。
6.【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欲共同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7.【国际社会环境】一国在与外国或者各种国际组织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影响该国行政系统及其功能的各种因素的总和。
8.【国际组织】是主权国家之间为了就共同关心的问题协商对话、解决纠纷或者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依据条约、协议而成立的。
9.【民族区域自治】在主权国家内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为基本组成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由少数民族当家作主,行使自治权,管理本地区、本民族的内部事务。
10.【宗教信仰自由】一个国家的公民都有信仰或者不信仰宗教的平等权利,即公民有选择和拒绝信仰任何宗教的自由权利,不得强制、敢于人民的自由选择。
11.【独立自主】就是在任何时候,行政系统都要从本国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事情的是非曲直,独立的决定自己的政策,保障本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反对任何外来势力的干涉。
公共管理知识
公共管理知识公共管理知识是指在政府、社会组织等公共机构中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以实现公共利益为导向,系统管理公共事务的一门学科。
本文将通过介绍公共管理的概念、特点和应用等方面,对公共管理知识进行深入探讨。
一、公共管理的概念公共管理是指在社会各个领域中,政府及相关组织利用各种资源和手段,以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调节社会关系、实现公共利益为核心目标的一种管理活动。
公共管理的核心任务是促进社会公共利益的实现,保障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社会公平正义的维护。
公共管理的范围非常广泛,涵盖政府部门、非营利组织、社会组织等各种公共机构。
二、公共管理的特点1. 公共性:公共管理的核心是为公众提供服务和保障公共利益,与个人私利无关。
公共管理涉及的资源和决策是公共的,应当为全社会所共享。
2. 政府性:政府是公共管理的主体,负责组织和协调各方资源,制定政策和规划,并对管理过程进行监督和评估。
3. 复杂性:公共管理面临的问题和挑战非常复杂,涉及多个利益相关者和不同层级的决策,需要综合运用各种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管理。
4. 长期性:公共管理是一项长期性工作,需要建立稳定的机制和体系,以提供持续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社会问题。
三、公共管理的方法和工具公共管理的方法和工具主要包括政策制定、组织管理、资源配置、决策分析、评估监督等方面。
1. 政策制定:政府通过制定政策和法规来调整社会关系和解决社会问题。
2. 组织管理:公共机构需要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流程,以提高效能和责任担当。
3. 资源配置:公共管理需要科学合理地配置各种资源,以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并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4. 决策分析:公共管理过程中需要进行决策分析,通过科学评估和权衡各项利益,做出最优决策。
5. 评估监督:公共管理需要对政策和项目进行评估和监督,以提高管理质量和效果。
四、公共管理的应用领域公共管理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公共政策管理:政府通过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解决社会问题和推动社会进步。
公共管理伦理讲稿(理论部分)
公共管理伦理(理论部分)(一)公共管理伦理概述1、定义:公共管理伦理或行政道德是以“责、权、利”的统一为基础,以协调个人、组织与社会的关系为核心的公共管理行为准则和规范系统。
公共管理伦理就是特殊领域中的角色伦理,其主体是公共管理系统或者公共管理者2、公共管理伦理与个人伦理的不同公共管理作为一种生产关系和公共组织形式以及活动,本身就包含一定伦理的基础和根据,所以他与伦理质监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加工过管理还由于它所固有的特殊性质和地位,绝地了必然在伦理上有自己的特殊要求和内在规定性。
公共管理伦理与个人伦理原则的不同点有一下几点:(1)主体不同:一为公共管理系统和公共管理者,一为个人,公共管理系统虽是人建立的,公共管理者也是人,但是本身却是非人格化的,它代表的不是个人的抑制动机,二是糅合了多种人的动机,是“多种合力”的产物,代表的事社会的利益和政府的利益。
(2)影响不同:个人伦理是一个人和其他人与社会发生关系,实际受其影响的只是少数人,而公共管理伦理与所有人活社会的所有成员发生关系,它的一举一动对整个社会所有人都关系甚大。
(3)约束方式、依靠力量不同:个人伦理主要通过良知和舆论起作用;公共管理除了舆论和内心信念起作用外,制度的约束作用也是必不可少的。
(4)评价标准不同:公共管理伦理与个人伦理处在不同的领域,对公共管理伦理的评价,主要是看这一公共管理系统的实际功能和作用,看他实际指向什么基本价值,遵循什么正义原则,实际上在禁止什么,提倡什么,保护什么。
3、公共管理伦理的类型:公共管理伦理是一个有机的体系在,主要包括:(1)体制伦理:由行政体质内在的一系列分配权利和义务的原则、规范所构成,并通过社会结构关系,一系列的政策、法规、条例和成文的或不成文的制度等环节表现出来。
(2)公共政策伦理:公共政策伦理,作为公共伦理的一种建构,有两层含义,一指维护某种公共秩序所需的伦理规范,是与政府或其他社会权威机构设计、制定和推广的;一指对于政府倡导的这些公共领域的伦理规范,除了用社会舆论、良心自律等软约束手段支持外,还要为其配置正策划的硬约束手段,使这些伦理规范真正成为公众在这一公共领域中的普遍化行为方式。
蔡立辉
蔡立辉毕业于吉林大学,拥有博士学位,主要从事电子政务、政府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研究,目前担任《中国行政管理学年鉴》副主编。
学术兼职1.全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副会长2.全国电子政务理事会理事3.全国政府绩效评估研究会理事4.《电子政务》学术委员会委员5.《决策与信息》杂志顾问6.广东省行政管理学会副秘书长7.广东省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8.广州政治与行政学会第二届理事会常务理事9.深圳市决策咨询委核心专家[2]科研项目学术活动 2001.7-2002.7 美国伊利诺依大学访问学者1、信息时代WTO与中国政府管理对策研究,02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02 -2003.12,02BZZ012。
2、肇庆市“一站式”电子政务网络服务平台建设研究,其他研究项目,2004-2004,0411025 。
3、广东省政府绩效管理体制创新研究,省市自治区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2004 -2004,0405065 。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依法治省研究,广东省人文社科研究项目,2000 -2001,。
5、政府绩效评估研究,2002年度广东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02-2004.05,02SJA630001。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依法治省研究,2000广东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2000 -2002,。
7、“惠州市土地利用研究”,惠州市国土资源管理局,2005--20068、“番禺区网上行政许可服务系统建设研究”,广州市番禺区人民政府,2005--20069、“深圳海事局人力资源配置模型研究”,深圳海事局,2005--200510、“郑州人民政府网上行政许可系统建设研究”,郑州市机关信息工程建设指挥部,2005--200511、“信息技术与大都市政府管理体制创新研究”,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2005--200812、“广州市工商局信息化规范与标准建设项目”,广州市工商局,2004--2005发表论文一类刊物1、“电子政务:因特网在政府提供公共服务中运用”,《政治学研究》,2003.01。
行政伦理与职业道德题目(参考答案)
行政伦理与职业道德题目(参考答案)第一篇:行政伦理与职业道德题目(参考答案)《行政伦理与职业道德》参考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001.职业道德是人们在履行本职工作过程中所应遵循的(C)总和。
A.自然精神 B.职业精神 C.行为规范 D.政治立场1002.贯彻正面引导原则,一个重要的方式就是就是利用(B)来教育从业人员。
A.启发自觉 B.职业道德榜样 C.反面教材 D.耐心说服疏导1003.公务人员职业道德的最基本要求是(B),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A.勤政爱民 B.奉献社会 C.忠于职守 D.一心为公1004.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和谐文化建设的(C)。
A.根本基础 B.既定方针 C.基本任务 D.唯一出路1005.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仍能坚持道德观念去做事的行为被称之为(D)。
A.勤奋 B.审慎 C.自立 D.慎独1006.契约理论认为政府与社会之间是一种契约关系,公务员扮演(C)的角色。
A.经纪人 B.组织者 C.代理人管理者1007.公务员在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的同时,还要解决好(D)的问题。
A.怎样勤政爱民B.执政为民C.怎样为人民服务D.保持改革创新思维1008.职业良心反映从业者对他人和社会职业义务关系的意识,公务员的职业良心是(A)。
A.清正廉洁B.救死扶伤C.排忧解难D.执政为民1009.职业道德教育的首要内容是(C)。
A.教育从业人员认识本职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B.教育从业人员热爱本职工作C.教育从业人员用恭敬地态度对待自己的本职工作D.教育从业人员勤于事业1010.个人的社会价值主要表现为(A)。
A.个人通过劳动进行创造和贡献B.个人确认自我的存在C.个人对自己本身的肯定D.个人作为社会人而具有的人格尊严1011.正确价值观的确立、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离不开(B)的倡导和推动。
A.新闻媒体 B.舆论力量 C.社会文化氛围 D.基层群众文化活动1012.(C)是职业道德认识和职业道德情感的统一。
简述公共管理的功能
简述公共管理的功能
公共管理职能则是指公共组织在履行公共责任,实现公共目标,向社会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功效与作用。
第一,公共管理职能与公共管理目的相联系。
在公共管理过程中,公共管理目的具体表现为公共管理目标与公共组织动机的统一。
公共管理目的从价值形态上表明了公共组织存在的必要性。
公共管理目的引导着公共管理职能,即为了实现公共管理目的而相应设定公共管理职能。
第二,公共管理职能的实施者是整个公共组织系统,包括政府组织与非政府公共组织及其所属工作人员。
第三,公共管理职能的内容涉及整个社会公共事务,诸如外交、国防、公安、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交通、能源、信息、资源等。
它们构成了公共管理的工作范围。
同时,公共管理职能还涉及公共组织为完成上述任务而对自身机构所进行的管理活动。
第四,公共管理职能行使的依据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公共管理主体的权力。
为完成公共管理任务,实现公共管理目标,国家必然要赋予公共管理主体一定的权力,公共管理正是通过运用这些权力来实现其职能。
第五,公共管理职能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从静态方面来看,公共管理职能由多要素构成,各要素纵横交错,形成了严密的结构;从动态方面来看,整个职能体系的运行环环相扣,既相互作用又相互制约。
因此,对公共管理职能进行分类考察,从整体上予以把握,正确处理好职能系统内部各部分的关系,以及系统与外在环境的相互关系,有利于促进公共管理职能体系的科学化。
公共管理包含着两方面要素:管理性与公共性(精选)
公共管理包含着两方面要素:管理性与公共性(精选)第一篇:公共管理包含着两方面要素:管理性与公共性(精选)” 公共管理包含着两方面要素:管理性与公共性。
从管理性分析,法约尔等早就指出,为实现管理中高效,需要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手段,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
这样,“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激励、和领导等环节来协调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以期更好地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
”毫无疑问,公共管理中需要研究计划、组织、控制等问题。
从公共性分析,对社会公共事务实施管理的主体(政府与非政府公共组织),他们拥有着公共权力,承担着与企业目标不同的公共责任。
这些目标是有效公平地向民众提供公共产品(服务),维护社会的公共秩序。
为了实现目标,公共组织需要不断制订与实施可以有效增进与公平分配社会公共利益的公共政策(广义)。
为了保证达到这些目的,需要强化公共监督,倡导高尚的公共道德。
因此,对公共管理可从两方面定义:从区别企业管理与各种形式的私域管理出发,公共管理可以定义为:“公共管理是政府与非政府公共组织所进行的、不以营利为目的,旨在追求有效地增进与公平地分配社会公共利益的调控活动。
”定义的前半部是区别企业管理,定义的后半部是区别非企业化的私域中一切形式的管理。
从公共管理所包括的基本内容出发,公共管理可以定义为:“公共管理是政府与非政府公共组织,在运用所拥有的公共权力,处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过程中,在维护、增进与分配公共利益,以及向民众提供所需的公共产品(服务)所进行的管理活动。
第二篇:公共性突发事件与危机管理学习心得公共性突发事件与危机管理学习心得突发事件的内涵本法关于突发事件的内涵,采取了概括和列举相结合的表述方式,它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突发事件的内涵包含了以下核心要素:一是本法所指的突发事件具有明显的公共性或社会性。
如何理解公共管理“公共性”
如何理解公共管理“公共性”羈如何理解公共管理的“公共性”蒅——第一小组讨论发言稿蚅要谈这个问题,首先让我们明确下什么是“公共性”——根据《辞海》的解释,“公”的含义为“公共,共同”,与“私”相对;《礼记》所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即为此意。
而从“公共性”的本源及演变来看,最早意义上的“公共性”是一种朴素的全民性,如古希腊的民主制。
那么现代的“公共性”究竟是什么,它在公共管理中是如何体现的?我们小组通过讨论,将从以下四个角度来阐述。
螃一、公共性在公共管理之中的内涵荿通过查阅资料,我们组找到了学术界三个不同的观点来阐述公共性在公共管理之中的内涵——膇1.1王乐夫的观点蒄公共管理的公共性体现在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执掌公共权力,谋求公共利益,管理公共事务,承担公共责任。
它表明,公共性致力于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的推进、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一种方式。
具体分为:袂1.公共管理的主体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邵门;螀2.公共管理的客体是公共部门内部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薅3.公共管理的职能是协调政府与市场、社会、公民的关系,实现公共利益;膃4,公共管理的过程体现了公共管理权力运作的多向度和公开性。
羂1.2付翠莲的观点羇1.在伦理价值层面上,“公共性”必须体现公共部门活动的公正与正义。
莇2.在公共权力的运用上,“公共性”要体现人民主权和政府行为的合法性。
羂3.在公共部门运作过程中,“公共性”体现为公开与参与。
肂4.在利益取向上,“公共性”表明公共利益是公共部门一切活动的最终目的,必须克服私人或部门利益的缺陷。
莈5.在理念表达上,“公共性”是一种理性与道德,它支持公民社会及其公共舆论的监督。
螅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公共管理主体的公共性。
国家、政府和社会公共组织共同构成公共管理的主体;二是公共管理价值观的公共性。
平等、正义、公平、民主、伦理以及责任心等方面。
三是公共管理手段的公共性。
权力是政治社会的基石,是理解一切政治现象的基础。
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中的政府责任研究
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中的政府责任研究作者:唐诗其来源:《国际公关》2023年第17期摘要: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是化解当前我国低生育危机的重要途径,政府作为实现生育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力量,厘清政府责任意义重大。
本文通过“价值—制度—角色”三维框架,分析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中政府嵌入的内在契合性,认为政府应该重构友好生育理念、完善生育保障制度供给和回归计生部门服务角色,从价值、制度和行动层面推进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
关键词:生育友好型社会;政府责任;生育治理;结构功能主义在促进国家人口转变和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生育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政府和学术界长期关注的重要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生育率持续低迷、老龄化速度加快等一系列人口问题日益凸显,激发社会深层生育意愿便成了当前政府在社会人口领域的重要目标。
基于此,原国家卫生计生委于2017年初召开的“全国计划生育工作会议”提出要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积极应对低生育挑战。
政府作为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主体之一,优化其责任成为我们亟须研究的课题。
一、问题的提出有学者指出,针对中国现阶段存在的“想生不能生”和“愿生不敢生”两种不友好形态,需要及时向生育友好型社会转型,[1]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是提高生育率的关键。
[2]关于如何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现有文献主要从为女性提供生育保护、扩大婴幼儿托育服务供给和减轻生养负担等角度进行探讨。
这些文献从不同角度为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提供了建议,也为本文探讨奠定了基础,然而,对于“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中的政府责任”这一问题,现阶段的研究还存在不足。
一方面,从既有研究的学科分类来说,这些文献多集中于其他学科视角,鲜有学者从公共管理学科视角将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中的政府责任作为一项独立议题进行系统讨论;另一方面,关于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中的政府责任多见于一些零散论述里,缺乏整体性分析视角。
从现实层面看,虽然生育行为直接决定权来源于个人,但生育决策过程并不是纯粹的封闭空间,尽管当前已经几乎消除了政策因素对我国个体生育决策的制约,可低生育现状却并没有被根本改善,所以单纯地寄希望于个体内生动力自发提升生育率必然难以实现。
绩效评价政府绩效管理名词
绩效评价政府绩效管理名词政府绩效管理:政府在积极履行公共责任的过程中,在讲求内部管理与外部效应、数量与质量、经济因素与伦理政治因素、刚性规范与柔性机制相统一的基础上,为获得公共产出最大化的过程。
政府绩效目标:是指政府在一定时间内在绩效方面期待实现的可考核的结果,包括经济、效率、效益、质量、回应性、责任性等。
简单地说,政府绩效目标是政府打算在未来一定时间内获得的可计量的绩效。
政府绩效预算:是一种由预算主管机构或其他受委托机构对政府预算计划(包括政府业绩状况和预期业绩目标)通过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据此分配财政资金的后果导向型预算模式。
政府绩效合同:是指政府在内部要素及外部公共关系处理过程中利用合同化的管理模式对相关的绩效做出合同规范,以达到公共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的目的,是不同于层级节制、单方命令及法律规制等传统控制手段的一种新型政府管理工具。
规制:意为用法律、规章、制度、政策等来加以规范、控制和制约。
放松规制:是在市场机制可以发挥作用的行业中,通过减少对市场的经济性规制,以达到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减少政府规制的成本,促使企业提高生产效率、提供新的服务、降低收费水平,促进社会技术革新,推动生产力发展,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等目的。
行政性垄断:是指政府规制机构与受规制企业在构成利益共同体的基础上,相关企业凭借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取得垄断市场的地位,并谋取垄断利润。
行政性垄断一般可分为行业性的行政垄断和地区性的行政垄断,其方式主要是设置贸易、进入壁垒、和限制竞争行为。
政府绩效审计:是国家审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审计形式,是具有独立性的审计机关及其人员利用专门的审计方法、依据一定的审计标准和程序,客观系统地对整个政府部门,包括:政府机构、公用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基金会以及对政府有关投资项目等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审查,目的在于通过有效的审计过程,促进政府活动的透明性,提高公共服务质量,从而为实施监督和采取纠正措施的有关各方决策提供信息。
浅谈公共性本质与功能目标的内在统一
浅谈公共性本质与功能目标的内在统一公共管理诞生于西方国家的改革当中,并且产生较大的影响。
从现代化的角度来看,“公共”性的本质在于通过公共部门对责任机制的完善,使社会公共责任机制得到有效的发展,进而提升公共管理能力和服务质量。
本文将对公共性内涵进行分析,并对其与功能目标的内在统一加以阐述。
标签:公共管理;公共性;功能目标一、公共性内涵所谓的公共性内涵,从本质上来看主要是采用提升公共部门自身责任机制的方式,使社会公共责任机制得到有效的发展,公共部门以身作则,自身对义务进行良好的履行带动公众积极履行自身义务,并且加强对公共利益的维护和实现,提升政治统治效益,使基本社会秩序得到良好的维护和加强,政府各部门、公共机构等组织的服务能力与公共的凝聚力都得到显著的提升。
二、公共管理的性质与功能目标分析公共管理的功能目标主要通过公共性来展现,并且这种公共性与功能目标之间存在着内在统一的关系,这将意味着公共管理不但与国家性质之间存在较大的关联,而且还能够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公共管理也存在的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来源是社会对统治者的要求。
在公共管理的功能目标方面,主要包括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两种,其中基础目标与国家性质之间存在较大的联系,任何一种公共管理都将体现出一种意志,这种意志包括个人、集团、统治者、公众等等,在这种意志下,公共组织将采用公共管理的方式来实现。
例如,确定绩效目标、财政分配利用、评估标准等,基本目标对缓解社会冲突、巩固统治阶级地位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具体目标主要是指公共管理的基本目标的实现,包括转变公共责任机制、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提高管理效率、保障公共利益等。
例如,政府中部分职能被市场化后,公共部门的主要工作内容便是保障所提供服务的质量与价格都处于合理状态,以此来实现社会公平。
公共管理中的具体目标与政治、经济体制、社会形态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联系,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需要对上述矛盾问题进行解决,使基本功能目标能够以合理的方式相结合。
公共管理_公共性本质与功能目标的内在统一
[收稿日期] 2002211222[作者简介] 蔡立辉(1965—),湖南益阳人,法学博士,中山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政治学、公共管理研究。
公共管理:公共性本质与功能目标的内在统一蔡立辉(中山大学行政管理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275)[摘 要] 公共管理是在西方国家政府改革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并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公共行政理论派别。
当代公共管理“公共”性的实质就是通过加强和完善公共部门自身的责任机制来建立和发展社会公共责任机制,通过公共部门自身切实履行义务来让公众履行义务,通过维护与实现公共利益来最终实现政治统治利益。
它强调公共管理的目标是为了加强和维护现有的基本社会秩序、提高管理的效率与能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改善公共责任机制,从而增强公共组织的社会动员能力和公众的凝聚力。
公共管理充分体现了公共性本质与功能目标内在统一的特性。
[关键词] 公共管理;公共性本质;功能目标;内在统一[中图分类号] D0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25420(2003)022******* 西方国家针对政府管理极权化和官僚主义化所导致的垄断、低效率、财政赤字和各种社会危机,以及全球化和信息技术发展要求加强市场机制的作用等社会现实,进行了一场以市场化为取向,旨在推行绩效管理和强调顾客至上的政府改革运动。
有人把这场运动称为“新公共管理运动”。
公共管理理论就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并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公共行政理论派别。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过去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的“行政管理”概念及其理念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公共管理教育和理论研究在我国方兴未艾。
为此,我们从知识发展和社会实践的角度揭示公共管理的公共性本质与功能目标之间内在统一的特性,对于正确理解公共管理和开展政府改革来说是非常必要和有益的。
一、公共管理的理论缘起与知识发展 公共管理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管理活动并不是现在才有的,自从产生了国家及其附属物———政府公共部门,就产生了政府公共部门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关系,产生了公共领域和公共事务,因而也就产生了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实践活动。
《公共事业管理》思考习题及参考答案要点_5
《公共事业管理》思考习题及参考答案要点_5《公共事业管理》思考习题及参考答案要点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准公共物品:是指部分是为了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物品。
2.准公共事务:是生产准公共物品的活动,是指涉及部分社会公众的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一系列活动,其产品具有部分的“非排他性”。
3.公共事业管理:是指公共事业组织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动员和运用有效资源,采取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方式对社会准公共事务进行协调,实现提高生活质量,保证社会利益目标的活动过程。
二、填空选择1. 公共事业管理最突出的特征是公共性或公益性。
三、简要说明1.公共事业管理与公共管理、行政管理、企业管理有什么联系与区别?答:公共事业管理与公共管理之间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公共事业管理与行政管理之间在内容和管理主体等方面有交叉,原因是前者是从管理对象和范围进行学科建构的,而后者则是从管理主体入手形成学科的;由于公共事业管理与企业管理在管理主体、目标和对象上有本质的不同,因而两者的区别十分明显。
2.公共事业管理学的学科特点?答:1跨学科和专业化的统一;2学术性和应用性的统一;3实证性与规范性的统一;4公共性与管理性的统一。
3. 公共事业管理的学习和研究方法主要有哪些?答:公共事业管理有自己确定的研究对象,并以此为逻辑起点形成了学科体系。
公共事业管理通常的研究方法是实践抽象法、实体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实验法。
4.当前学习和研究公共事业管理有什么意义?答:当前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是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
开展对公共事业管理的研究和学习,能直接促进我国科学的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形成,并极大地推进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促进社会整体协调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第二章公共事业管理主体一.名词解释1.组织:是特定的群体为了共同的目标,按照特定的原则通过组织设计,使得相关资源有机组合,并以特定结构运行的结合体。
公共管理的公共性与社会性分析
公共管理的公共性与社会性分析公共管理是指政府或公共机构对社会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协调和控制的过程,以实现社会各种公共目标的一种管理活动。
公共管理所涉及的领域广泛,包括政府管理、公共服务、社会保障、教育、卫生、环境保护等。
公共管理既具有公共性,也具有社会性,其公共性与社会性的特点在于社会资源的集中运用和社会服务的提供。
公共管理具有明显的公共性,首先表现在资源的公共性。
公共管理所涉及的资源主要是社会资源,包括社会资金、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等。
这些资源大部分是社会共有的,属于公共利益范畴。
公共管理以合理、有效地组织和调配这些资源为目的,为社会稳定和发展提供保障。
其次表现在目标的公共性。
公共管理的目标主要是满足社会公共需求,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为社会发展和社会公共利益实现提供保障。
公共管理的目标是公共性的,与私人利益无关,是服务于公众的整体利益。
公共管理也具有明显的社会性。
首先表现在社会责任的体现。
公共管理是政府及其机构对社会资源的管理和调配,是一种对社会具有责任和义务的管理。
公共管理的实施者必须具有公共服务的意识和使命感,将社会责任和社会效益置于首位。
其次表现在服务对象的社会性。
公共管理的服务对象是整个社会公众,是为了社会的整体利益和公众的幸福福祉而服务,不同于私人管理的服务对象和服务目标。
再次表现在管理活动的社会性。
公共管理是政府及其机构对社会资源的管理和调配,其管理活动受制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是政治性、制度性和社会性较强的管理活动。
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和社会性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了公共管理的独特属性。
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和社会性既表现了公共事务的社会属性和公共事务的社会属性,又表现了从事公共管理的公共管理者的社会属性和公共管理者的社会属性。
这两者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公共管理的特殊属性和公共管理的根本特质。
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决定了公共管理的面向公共利益和服务公众,是公共性领域的基本特征;公共管理的社会性决定了公共管理是政治性、制度性和社会性较强的管理活动,是社会性领域的基本特征。
汪大海《公共管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公共管理的公共性、服务性与共治性【圣才出品】
汪大海《公共管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公共管理的公共性、服务性与共治性【圣才出品】第2章公共管理的公共性、服务性与共治性2.1复习笔记【内容结构图】一、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公共管理意义上的公共性,是指以政府为核心主体所实施的公共管理,必须秉持公共精神,恪守公共价值,推出高质量的公共服务,进而实现公共利益。
1.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原则(1)公共管理的主体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从公共管理主体看,其管理主体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公共部门的行为代表着公共利益,而非私人利益。
公共管理主体并非政府一家,其他非政府公共组织、社会团体、企业、社区甚至公民个人也可以在一定的制度安排下成为公共管理主体,从而真正体现公共管理的公共属性。
(2)公共管理的客体是公共部门内部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从公共管理客体看,其管理客体(对象)是公共部门内部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它针对的是全体公民,而不是某一个特别的阶层、族群、社群或社区。
公共管理客体范围所涉及的是整个公共事务领域。
(3)公共管理的职能是协调政府与市场、社会、公民的关系,实现公共利益从公共管理职能看,其管理职能在于协调政府与市场、社会、公民的关系,实现社会公平,有效推动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
(4)公共管理的过程体现了公共管理权力运作的多向度和公开性①从公共管理过程看,其管理过程体现了社会公众对公共管理活动和公共产品供给的广泛参与,以及公共管理活动的公开性。
②公共管理过程实际体现了公共管理权力运作的多向度,即公共管理不仅是政府组织行使管理权责,也需要其他社会组织与公众参与和行使职责,需要多元的公共管理主体之间的沟通、互动和协作。
(5)公共管理结果追求社会责任和绩效要求①从公共管理结果看,公共管理活动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绩效要求,不能简单地用利润或效率标准来进行衡量,而必须用服务效果、质量和公众满意的程度等多种尺度作标准。
②公共管理则是“外部取向”,重视项目、结果和绩效的管理。
公共管理最直接的结果,就是生产和提供公共产品。
第一章 公共管理学概述
第一章公共管理学概述一、公共管理学对公共组织尤其哪个是政府组织的管理活动以及规律的的研究,或定义于对公共组织如何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的研究。
1、公共管理: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以有效地促进公共利益最大化为宗旨,综合运用政治、法律、经济和管理等多种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以民主和科学的方式行使公共权力,依法制定与执行公共政策、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活动。
2、公共管理的本质特征(1)公共性。
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包括两个层面的涵义:一是利益取向的公共性,即公共管理必须致力于实现社会的整体利益,而非某一特定阶级和群体实现其利益的工具。
二是公共参与性,即公共管理活动是由政府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共同来完成。
(2)管理本质的服务性。
即公共管理的所有活动的价值取向都应当服务于整合和优化社会的资源配置以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3)政府与公民合作的共治性。
即公共事务管理中必须通过实现政府和公民社会的合作来进行治理。
政府并非全能,其受到自身或是外部条件的影响,必须通过发挥社会中其他资源的作用来对政府的功能不足或是失效进行调整,这些重要的资源就是社会中应当同样可以成为权利主体的其他公共组织、民间组织和公民的力量。
3、公共管理的主体和客体任何一种管理活动必然会有主体和客体。
公共管理的主体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和其他社会组织,他们的行为代表公共利益。
公共管理的客体是人类社会的各种公共事务,与此相关的公共政策、制度和规范,以及主权范围内的全体公民。
主体:公共管理者、公共管理部门(1)在政府组织、事业单位、各种非盈利组织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工作人员构成了公共管理的主体,是公共管理者。
其体现了“公益人”的角色,代表公平、正义和自由等规范性的价值追求,是定位于促进社会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管理。
其应具备一定的政治、道德、心理素质,掌握相当的知识,有管理者需要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能力。
为此,公共管理者必须加强自身修养,以便能正确而高效地进行公共管理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 2002211222[作者简介] 蔡立辉(1965—),湖南益阳人,法学博士,中山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政治学、公共管理研究。
公共管理:公共性本质与功能目标的内在统一蔡立辉(中山大学行政管理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275)[摘 要] 公共管理是在西方国家政府改革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并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公共行政理论派别。
当代公共管理“公共”性的实质就是通过加强和完善公共部门自身的责任机制来建立和发展社会公共责任机制,通过公共部门自身切实履行义务来让公众履行义务,通过维护与实现公共利益来最终实现政治统治利益。
它强调公共管理的目标是为了加强和维护现有的基本社会秩序、提高管理的效率与能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改善公共责任机制,从而增强公共组织的社会动员能力和公众的凝聚力。
公共管理充分体现了公共性本质与功能目标内在统一的特性。
[关键词] 公共管理;公共性本质;功能目标;内在统一[中图分类号] D0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25420(2003)022******* 西方国家针对政府管理极权化和官僚主义化所导致的垄断、低效率、财政赤字和各种社会危机,以及全球化和信息技术发展要求加强市场机制的作用等社会现实,进行了一场以市场化为取向,旨在推行绩效管理和强调顾客至上的政府改革运动。
有人把这场运动称为“新公共管理运动”。
公共管理理论就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并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公共行政理论派别。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过去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的“行政管理”概念及其理念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公共管理教育和理论研究在我国方兴未艾。
为此,我们从知识发展和社会实践的角度揭示公共管理的公共性本质与功能目标之间内在统一的特性,对于正确理解公共管理和开展政府改革来说是非常必要和有益的。
一、公共管理的理论缘起与知识发展 公共管理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管理活动并不是现在才有的,自从产生了国家及其附属物———政府公共部门,就产生了政府公共部门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关系,产生了公共领域和公共事务,因而也就产生了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实践活动。
但是,公共管理作为一种运动或理论,则是在20世纪70年代才产生与形成的。
公共管理的理论缘起与知识发展经历了一个发展演进的过程。
西方国家社会发展和政府管理改革的实践是—441—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J OU RNAL OF RENM IN UN IV ERSIT Y OF CHINANo.2 2003公共管理理论产生的基础。
众所周知,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极端化制造了可以摧毁自由竞争制度本身的社会矛盾和冲突。
这在客观上需要有一个超脱于各种竞争主体来扼制垄断的协调执行官,需要有一个维持基本社会公正而免于社会崩溃的社会公共产品的分配者。
生产高度社会化和科技进步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又需要有一个执行社会公共事务的组织者。
因此,从维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正常社会秩序的客观需要出发,西方国家不得不实行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积极干预,充分运用和强化政府职能。
具体表现为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紧密结合在一起,政府的经济职能和社会服务职能均扩大和加强了;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来保证市场秩序的维持,通过预算和高额税收、发行公债等办法来承担某些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在收入再分配领域,政府采取一系列福利措施,以维护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
政府行政权力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日益强化的。
政府职能急剧扩张、政府涉足的领域急剧扩大、政府干预社会公共事务的程度也急剧加深,并由此导致了机构规模急剧膨胀和政府管理体制的变化:议会权力削弱,行政权力扩大;政府变成了集中主要权力的“万能政府”,政府的官僚机构和军事机构不断扩大,并具有使权力过分集中到政府首脑一个人身上的发展趋势。
政府管理的极权化和官僚主义化形成了政府垄断,推行“福利国家”、“人民社会主义”和“混合经济国家”政策,从而导致了政府管理失控、官僚主义、低效率,导致了公众对政府的不信任和民权运动高涨。
以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荷兰等为代表的西方国家针对这种社会现实,发动了一场政府改革运动。
这场改革所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以市场化为改革取向,推行政府公共服务输出市场化[1](P55),在政府公共管理和公共部门中大量引入竞争与市场机制;减少政府职能,将政府职能向社会转移以实现政府从社会的部分撤退,更多地发挥非政府组织和民间组织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和放松规制,放松政府对社会、市场的管制,简化政府管理的行政流程;优化政府组织结构,裁减机构与人员,削减财政开支,实行小政府模式和提高政府管理的有效性;将政府的决策与执行功能分离,加强对政府的绩效评估与绩效管理,树立服务意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来实现政府公共功能目标,建设管理信息系统,推行电子政务和政府在线服务,提高政府管理透明度。
这些措施的实行推动了公共管理实践中大量吸收和采用私营部门的管理理论、经验和方法,并由此导致了管理主义、以市场为基础的公共管理、企业家政府、顾客至上等名词概念的产生。
这些概念构成了公共管理的重要内容。
公共管理理论的出现就是在这种“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推动下公共行政知识发展与理论研究的结果;反过来,在一些概念、理论、分析方法和研究模型等方面又为公共行政学研究和公共部门改革实践提供了新的视野,并日益表现出以公共管理为中介的公共政策与公共行政的融合。
从历史的观点看,公共行政学自19世纪末产生到20世纪60年代,经历了传统公共行政学和行为科学行政学两个发展阶段。
在这两个发展阶段上,公共行政学都是以管理学为理论基础,科学管理占据了主导地位[2](P1-51),公务员的专长也受到高度重视。
以效率、效益为导向的技术视野是这个时期公共行政的标志,追求行政效率是这个时期公共行政学理论及实践的最高目标。
不同的是,传统公共行政学着重从制度、体制的构架与研究方面寻求提高公共行政效率的途径;行为科学行政学着重从人和组织的行为对效率的影响上寻求提高公共行政效率的途径。
相反,平等与公正的问题并没有受到重视和发挥作用。
传统公共行政学和行为科学行政学以经济和效率为公共行政的基本目标,忽视了公共行政所应承担的广泛的社会责任,其结果是在前所未有的经济发展时代,长期存在着普遍失业、贫穷、疾病、无知和绝望,从而构成了对现有政治制度的根本威胁。
60年代以后,政策科学和公共行政学集合在一起,塔尔科特・柏森斯、卡斯特、罗森茨韦克、高斯、雷格斯等人采用系统分析方法,从整个公共行政活动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探寻公共行政的解决途径和公共行政内部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强调公共行政适应环境的权变观念与生态观念,谋求公共行政与其环境之间及公共行政内部各部分之间动态的、具体的一致性,以保证公共行政的高效率。
60年代后期,以弗雷德里克森为代表的“新—541—公共行政学”发展了社会公平理论,认为经济和效率不是公共行政的核心价值,核心价值是社会公平,主张将“效率至上”转为“公平至上”;强调公共行政组织变革的终极目标是建立民主行政之模型,强调顾客导向的行政组织形态,强调将公众的需求作为行政组织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与行政组织设计方案应该遵循的目标。
[3](P58)新公共行政学对政府改革实践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体现了公共行政的民主价值取向。
为了适应公共行政部门对政策执行和政策管理的要求,政策科学和公共政策分析成为70年代公共行政学的主流学派。
以普雷斯曼和韦达夫斯基为主要代表,谋求政策科学、政策分析与公共行政的结合,使政策科学与政策分析转而重点研究政策执行和公共项目,而不再重点研究机构。
政策执行研究将问题的焦点由组织特别是由结构与过程转移到公共项目及其所产生的结果上,这样就使绩效管理问题成为公共行政中人们所关注的焦点;政策执行研究是以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和心理学等学科为基础所进行的跨学科研究[4](P3),这样就促进了各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和渗透,促成了公共管理研究的兴起。
1991年9月20日至21日,美国第一次“国家公共管理学术研讨会”在锡拉丘兹大学召开。
这次大会的主要目的是:(1)评价国家的艺术———公共管理研究;(2)交流与出版最好的和最新的公共管理研究成果;(3)通过区分理论、研究和方法论的差别来推动公共管理研究的发展;(4)促进公共管理研究者的相互联合与交流。
[5](P xii2xiv)从此以后,美国每两年举行一次的国家公共管理学术研讨会极大地推动了公共管理理论的研究与知识的发展。
总的来说,公共管理的理论研究和知识发展还处于众说纷纭的初始阶段。
布赖顿・米勒德认为,公共管理与社会科学理论有着而且应该有着或紧密或松散的联系;它研究的是基于实践经验的方法和管理技术。
公共管理中的所有问题都与绩效和管理有关,绩效的意义在于公共组织或非营利组织如何在各种条件下改善与提高纳税人所要求的效率与有效性;管理则是指在一个赋予公共管理者以充分权力的活动领域中,对公平、关心和责任产生作用的一种新的安排,包括采取私有化、公私合伙和承包等方式。
[4](P307-310)詹姆斯・佩里认为,“简而言之,公共管理理论应该提供关于公共管理者在各种变化的形势下如何做出行为的有用的和实用的普遍性原理。
‘有用的和实用的’这个词是表示公共管理理论必须是有实用价值和以问题为导向。
”[6](P16)根据詹姆斯・佩里的观点,公共管理理论就是为培养公共管理者实施有效管理的技术,以及遇到问题和在不同情形下的管理应变能力、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普遍实用的原理与方法,以便增加管理绩效。
胡德认为:“公共管理即‘国家的艺术’,能够松散地被定义为如何设计和管理公共服务的问题,以及政府行政部门的细微工作。
”[7](P3)我们认为,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中重视实施管理的技能与方法、重视公共项目与绩效管理、重视公共政策执行的理论派别;是政府公共部门、非政府公共机构等公共组织运用政治的、法律的、经济的和管理的理论与方法,依法制定与执行公共政策、建立与维持公共秩序、管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和增进公共利益的活动总称。
以跨学科为基础的执行研究和各学科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明显趋势导致了公共行政学多元的综合研究方式的出现。
[8](P21)这种方式强调运用各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来解释与解决公共行政中实际存在的问题。
例如罗森布鲁姆提出公共行政就是运用管理的、政治的和法律的方法来履行对整个社会及其各个部分进行规则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
[9]戴维・奥斯本、盖布勒为代表的企业家政府理论,主张把企业或私营部门经营的一些成功的管理方法移植到政府公共部门中来,主张政府应像企业那样引入竞争机制、树立顾客意识、视服务对象为上帝。
[10](P13)以胡荷、胡德为代表的新公共管理理论,借鉴现代经济学和私营管理的理论与方法,以公共选择和交易成本理论为依据,提出政府管理应以市场或顾客为导向,提高服务的效率、质量和有效性;以“理性人”的假定为依据,提出政府管理应实行绩效管理;以成本—效益分析为依据,提出对政府绩效目标进行界定、测量与评估,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