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认识和实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8年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
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2.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实践与认识★★★★★1.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人的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真理与价值统一的基础。
(1)实践的本质和特征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实践的特征有:①直接现实性实践是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的直接现实性也就是实践活动的客观实在性:a.构成实践活动的诸要素,即实践的主体、客体和手段,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实在。
b.实践的水平、广度、深度和发展过程,都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
c.实践能够引起客观世界的某种变化,可以把人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给人们提供现实的成果。
实践的这一特征,把它同人的主观认识活动区别开来。
②自觉能动性人的实践活动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目的性是能动性的主要表现,在人的实践活动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作为目的在实践者头脑中以观念的形式存在着,目的决定着实践者的行为。
③社会历史性a.实践从一开始就是社会性的活动。
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总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任何人的活动都离不开与社会的联系。
实践的社会性决定了它的历史性。
b.实践的内容、性质、范围、水平以及方式都受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随着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实践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实践。
(2)实践的基本结构①实践主体a.在实践活动中,实践主体是指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是实践活动中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担负着设定实践目的、操作实践中介、改造实践客体的任务。
b.实践主体的能力包括自然能力和精神能力,精神能力又包括知识性因素和非知识性因素。
其中知识性因素是首要的能力,既包括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也包括对经验知识的掌握;非知识性因素主要指情感和意志因素。
c.实践主体具有个体主体、群体主体和人类主体三种基本形态。
②实践客体a.实践客体是指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原2021版课件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135页
一、科学的实践观及其意义
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一)科学实践观的创立与发展
• 第二,实践是一种科学实验。 • 近代唯物主义和实验科学的始祖弗朗西斯∙培根也把实践理解为实 验,指出:关于自然本质的知识不是由感官直接观察得来而是通 过人们作用于自然事物的实验活动取得的。 • 第三,实践是一种精神活动。 • 唯心主义哲学家从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唯心主义基本前提 出发,把“实践”看成精神的活动。
第四
为人们能动地认 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提供了基本的思想 方法和工作方法。
二、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一)实践的本质 (二)实践的基本结构 (三)实践形式的多样性 (四)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二、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一)实践的本质
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全部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一、科学的实践观及其意义 二、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三、认识的本质与过程 四、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
一、科学的实践观及其意义
(一)科学实践观的创立与发展 (二)科学实践观的意义
一、科学的实践观及其意义
(一)科学实践观的创立与发展
《劝学》
•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 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 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二)科学实践观的意义
科学实践观的创立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
克服了旧唯物主 义的根本缺陷, 为辩证唯物主义 奠定了科学的理 论基础。
第二
建立了科学的、 能动的、革命的反 映论,实现了人类 认识史上的变革。
第三
在人类思想史上第 一次揭示了社会生 活的实践本质,为 创建科学的历史观 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章 一节 实践及其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等
3、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
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价值关系、审美关系 认识被认识 审美关系 认识关系 主体 实践关系 改造被改造 价值关系 客体 基本的 首要的 有用性 效益性 体验美 感知美 创造美
•
4、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
主体客体化
•
主体
•
客体
客体主体化
主体客体化:主体按照自己的目的改造客体 客体主体化:客体的属性在主体的意识和活 动中得到体现
(2) 社会政治实践:是人们改造社会 关系的实践活动。
(3)科学文化实践是创造精神文化 产品的实践活动。最重要的形式有 科学、艺术、教育等。
以上三种实践,物质生产实践是 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其他两种实践 都是在物质生产实践基础上发展起 来的,受物质资料生产的制约并对 其发生能动的反作用。 虚拟实践 :借助网络,具有交互性、间
情感、意志、欲 望、动机、信念、 习惯、本能等
(二)从认识到实践—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认识还要回到实践之中这是因为: (1)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 得到检验和发展。 (2)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为群 众所掌握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认识到实践,还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 节:包括确定实践目的、 制定实践方案、 (中间试验)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宣传、 发动、组织群众共同参与实践等。例:
第一节 第二节 认识与实践 真理与价值
第三节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第一章我们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 唯物主义部分,明白了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 意识是物质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 质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体现在人们在实践基 础上、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把握和 利用客观规律为人类造福。 而这也正是人们通过实践获得正确的理论 知识、指导实践创造美好生活的过程,是人的 认识和实践辩证发展的过程。这是本章“认识 论”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认识的本质及发展 规律。
(完整版)新版马原第二章
(一)科学的实践观 实践的三种基本类型:
物质生产实践 社会政治实践 科学文化实践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 和变革对象,才能准确地把握对 象的属性、本质和规律,形成正 确的认识。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产生和 发展,推动人类的科学发现和技术 发明,推动人类的思想进步和理论 创新。
认识向实践的飞跃,需要一定的中介环节, 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让理论掌握群众,转化为改造社会、自然 的物质力量。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实现了两次飞跃,认识运动就算完成了吗?
已完成:能够实现预想的目的,那么对于这 一具体过程的认识运动就算是完成了。
未完成:任何过程都是向前推移、向前发展 的,人们的认识运动也应跟着推移和发展。 客观世界的变化运动永无完结,人们对于真 理的认识也就永无完结。
(一)科学的实践观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 基本特征。 实践的直接现实性:
实践活动的诸要素都是 可感知的客观实在,实践的 过程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和 客观规律的支配,实践能够 引起客观世界的变化,为人 们提供现实的成果。
(一)科学的实践观
实践的自觉能动性: 与动物本能和适应性活
两个特点是不可分割的。
三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实践
认识
实践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认识的第一次 飞跃——实践 向认识的飞跃
认识的第二次 飞跃——认识 向实践的飞跃
实践向认识的飞跃
感性认识:
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 关于事物表面现象、外部联 系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 和表象,是认识过程的起始 环节。它的特点是直接性, 是对客观事物形象的具体的 直接反映,是认识的起点, 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①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具体表现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具体表现在:正确的理论对实践起促进作用,错误的理论对实践起阻碍作用。
2、认识的本质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
主要表现在它们在内容、形式和特点上各不相同。
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赖的。
具体表现在: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
掌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理论上是反对哲学史上唯理论和经验论的思想武器,在实际工作中是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思想武器。
4、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及其意义。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就是毛泽东从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的角度概括总结出的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掌握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这一规律要求我们坚持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第二,这一规律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5、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第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第二,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6、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是①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
具体表现在它们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种不同的属性。
②绝对真理的相对真理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
具体表现在:一方面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任何相对真理之中都包含有绝对真理的颗粒,另一方面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③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掌握真理的绝对性的相对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性原则,在实践中,或实用主义地认为“有用的 就是真理”;或简单地将多数人的意见认为是真 理。“三人成虎”的典故生动地说明了这个道理。
2、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反对实用主义
杜威
实用主义者把“有用”和“真理”完全等同起来,从根本 上否认了客观真理的存在。
3、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思想、理论、计划和方案在实践中变为事实,或大体变为事实那么人们 对于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某一客观过程的认识运动就算是完成了。
又没有完成
• “有没有完成”针对实践和认识运动过程的向前推移、向前发展而言的。 • 人们实践是向前推移、向前发展的,人们认识运动也应跟着推移和发展。
• 主观必须统一于客观,认识必须统一于实践。 • 这种统一是认识和实践的矛盾在发展中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通过实践获得认识,做种目的是为实践服务,指导 实践,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二、认识的本质与过程
•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 人的认识过程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和发展的过程,既表现
为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具体认 识过程;又表现为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往复和无限 发展的总过程。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真理的含义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 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 反映。
Hale Waihona Puke 正确反映真理主体
客体
歪曲反映
谬误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e第二章 认识与实践 马克思主义原理ppt
真理具有价值性:
价值作为哲学范畴,是一个普遍性的关系 范畴,是客体的属性满足主体的需要的关系, 即客体对主体的某种有用性。 真理作为主体对客体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也 具有满足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需要的属 性,这就是真理的价值(属)性,即真理对人 的有用性。
“有用就是真理”:P74
主观真理论最典型的代表是实用主义真理 观,其基本观点是“有用就是真理”。它只强调 真理的有用性而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实际上,真 理的客观性才是其根本属性,它的有用性是以客 观性为前提的。如果离开了客观性仅仅凭有用性 来判断一种认识是否真理,就会把荒谬的东西也 说成真理。
3.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a.认识发展的总规律
p72d5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 环往复以至无穷”,使认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b.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P71
从主观条件看,人的认识受到主体的知 识水平、认识能力及其立场、观点、方 法的限制。 从客观条件看,事物是复杂的,事物本 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并且人的认识受 到社会历史条件和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
客观世界
客体
实践客体的特征: 社会历史性 客观性 对象性
实践客体的基本形式:
自然客体
社会客体 精神客体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P60 d2 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区别:各有自己特定的含义。 统一:首先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然 后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二者相互依 存、相互作用(确定方案、实际作用于客 体、使目的手段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p56d5)。
人对世界的观念认识过程不仅表现 为由感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理性认识, 而且也表现为理性认识不断深化即由知 性到辩证理性以及二者的对立统一。
2.从认识到实践 p70 由理性认识到实践,这是认识过程中 又一次意义更为重大的飞跃。
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1.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和途径。
认识活动始终离不开实践,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接触到客观世界,感知到物质世界的存在和运动规律。
实践是人类积累知识、形成认识的基础,也是人们改造世界、实现价值的手段。
2.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是验证认识的标准。
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认识才能成为真理。
实践是对认识的肯定和否定,通过实践,可以发现认识的不足之处,找出认识的错误,并不断完善和发展。
通过实践的反复验证和修正,在实践中逐渐接近真理,实现认识的不断深化和升华。
3.实践与认识的发展规律实践与认识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实践和认识的发展是不断循环的过程,存在着不断的演进和迭代。
实践与认识的发展是逐步深化的过程。
人们通过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通过认识不断总结经验和认识,实现认识的深化。
在实践中,认识从感性到理性、从表面到本质、从局部到全局的不断推进,使认识越来越全面和深入。
实践与认识的发展是渐进的过程。
实践和认识的发展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
人们在实践中逐步认识客观世界,认识从不完整到更全面,从片面到更全面,从浅显到更深入的发展。
同时,认识也不断实践验证和修正,不断完善和发展。
实践与认识的发展是辩证的过程。
实践和认识的发展存在着矛盾和冲突,通过矛盾和冲突的碰撞和解决,推动认识的发展。
实践和认识的矛盾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实践的发展促进了认识的发展,认识的发展又进一步推动了实践的发展。
总之,实践与认识是密不可分的,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验证的标准,认识是实践的指导和动力。
实践与认识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是不断深化、渐进和辩证的过程。
只有不断地将实践和认识结合起来,才能实现认识的不断发展和创造性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
(三)、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还必须正确的理解实践 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准确把握实践检验真理的辩证 发展过程。 1、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即决定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 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 2、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 真理性的标准的条件性; 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既要看到实践标准的确 定性,防止和反对否认真理标准问题的唯心主义、怀疑主 义和相对主义,又要看到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防止和反 对教条主义和独断论错误。
(二)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客观事物对人的需要而言,有的有价值,有的无价值, 有的价值大,有的价值小。因此,主体必须对客体可 能具有的价值进行科学的评价,只有这样,认识向实 践的转化才可靠和有成效。
所谓评价,就是主体在对客体属性、本质和规律认识 的基础上、把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运用于客体,对主 体与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所进行的评判。
谢
谢
大
家
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一)价值及其特性 1、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 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 的意义。 2、价值的特性 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和多维性。 价值关系的突 出特点是具有人的主体性。 首先,主体性表现为在价值关系中不是人趋近物 ,而是物 趋近人。 其次,价值的主体性还通过价值关系中主体的创造性得 到鲜明的体现。
1、实践和行动是人生的基本任务;学问和知识不过是手段、方法,通过这些才能做好主要工
作。所以,人生必须具备的知识应该按实践和行动的需要来决定。—— 裴斯泰洛齐 2、中国人有一句老话:“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对于人们的实践是真理,对于认识 论也是真理。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 毛泽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二认识论与实践观PPT课件
67
两条对立的认识路线
唯物主义 反映论
2016年9月
唯心主义 先验论
2020/4/19
精品课件
68
2016年9月
唯物主义反映论
唯 物
认识是人脑对客观 世界的反映,坚持从
主
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
义 反
物主义路线
映
硬!
论
红!
甜!
2020/4/19
精品课件
69
2016年9月
唯心主义先验论
认识和认识能力是先于物质、
5
2020/4/19
2016年9月
路 漫 漫 其 修 远 兮 , 吾 将 上 下 而 求 索
6
2016年9月
与第一章的逻辑关系
第一章 物质世界 运动规律 意识能动
第二章 认识规律 指导实践 改造世界
唯物论和辩证法
认识论
揭示了: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相互转 化的过程及意义
2020/4/19
7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020/4/19
精品课件
28
2016年9月
一个残废!
2020/4/19
有伤风化!
意识性
精品课件
真美!
29
2016年9月
主体的能力结构
第一,作为人的体力与脑力总和的 “人本身的自然力”——能力结构的物质基 础。
第二,主体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能 力结构的智能性因素。
第三,主体的动机、意志、情感等— —能力结构的精神动力性因素。
科学的实践观 能动的反映论
2020/4/19
4
2016年9月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价值、价值评价和价值观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论和思想路线 必然和自由 关键词 反映论 实践 认识 真理 价值 认识世 界 改造世界
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新版含有答案)
红 花!
感觉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
引起的一种最简单的反映形式
硬! 红! 甜!
知觉 是对事物表面现象
和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
一个又甜又硬的红苹果!
苹果(知觉)=红+甜+硬+……
表象是在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感性形象
表象
2、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 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 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 的认识。
补充内容:
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1)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2)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
改革开放论
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论
格式塔图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感觉和思维
物
唯心主义先验论
唯物主义反映论
物
感觉和思维
唯心主义先验论 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先验论从意识第一性、物质 第二性的前提出发,把物质世界看作主观 或“客观精神”的产物,从感觉、思想中 引出物质世界。中国古代有“生而知之” 、“万物皆备于我”的“良知”“良能” 。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 不同回答 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直观、消极被动的反 映论
亚理士多德的“蜡块说”
肯定了人类的知识起源于外部世界
约翰· 洛克的“白板说”
一切知识来源于经验
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 的不同回答
1)旧唯物主义认识论 以培根,洛克为代 表的经验论过分强调了 客体对主体的制约作用, 而忽视了主体在认识过程中能动性、创 造性。这是以“白板论”为典型代表的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直观的反映论
马原第二章
(二)实践的基本结构
人的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的客观过 程,是实践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 相互作用必须借助于一定的手段和工具,即实践 的中介。 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是实践活动的三项基本 要素,三者的有机统一构成实践的基本结构。
1. 实践主体
在实践活动中,实践主体是指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 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是实践活动中自主性和能动 性的因素,担负着设定实践目的、操作实践中介、改造 实践客体的任务。 实践主体的能力包括自然能力和精神能力,精神能力又 包括知识性因素和非知识性因素。
(三)实践形式的多样性
人类的社会生活色彩斑斓,实践活动形式丰富多样。随着人与世界 关系的发展,特别是随着社会分工的进步,人类实践的具体形式日 益多样化,主要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 践和虚拟实践。
1. 物质生产实践
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 实践活动,它解决人与自然的 矛盾,满足人们物质生活资料 和生产劳动资料的需要,同时 生产和再生产社会的基本经济 关系,由此决定着社会的基本 性质和面貌。
(二)从实践到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性质虽然不同,但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 初级阶段,是对事物外部联系的认识,而认识的任务在于经过感觉 达到对事物本质、规律性的认识,因而感性认识还不是完全的认识。 第二,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起点,是 达到理性认识的必经阶段,没有感性认识,就没有理性认识。 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这表现为二者没 有绝对分明的界限。
3.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人们通过实践获得认识,不是“猎奇”或“雅兴”,不 是为认识而认识,其最终目的是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 以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2018版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世界
实践与认识在社会发展中的相互作用关系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和检验标准,只有通过实践 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取得成功,而错误的认 识则可能导致实践失败。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和认识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只有将实 践和认识结合起来,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
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实践是人类社会关系的发源地,人们在 实践中相互交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了各种社会关系。
实践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实践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通过实 践推动社会制度的变革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人们通过实践创 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满足自身需求,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实践与认识的未来发展展望
人工智能与大 数据:利用先 进技术推动实 践与认识的深
度融合
可持续发展: 关注环境保护, 推动绿色发展
理念
全球化视野: 加强国际合作, 共同应对全球
性挑战
创新驱动:鼓 励创新思维, 推动实践与认 识的创新发展
THANK YOU
汇报人:
汇报时间:20XX/XX/XX
YOUR LOGO
实践与认识的概述
实践的定义和重要性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认识的定义和重要性
认识的定义:认 识是主体对客体 的能动的反映, 这种反映只有在 实践中才能实现
实践是认识的唯 一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 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 的真理性的唯一 标准
实践与认识的相互关系
马概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简版)
马概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简版)马概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简版)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认识论和价值论的基本观点,掌握实践、认识、真理、价值的本质及其相互关系,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努力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科学的实践观。
·能动的反映论。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论与思想路线。
第一节实践与认识一、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一)实践的本质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三个基本特征。
(二)实践的基本结构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是实践活动的三项基本要素,三者的有机统一构成实践的基本结构。
(三)实践形式的多样性一是物质生产实践。
二是社会政治实践。
三是科学文化实践。
四是虚拟实践。
(四)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二、认识的本质与过程(一)认识的本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二)从实践到认识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第一,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第二,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三)从认识到实践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第二,认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三、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辩证发展过程。
第二节真理与价值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是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修订版新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第一节实践与认识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
2021/6/28
游《冬夜书示子聿》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1、要知道李子的滋味,必须亲口尝一尝
2、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4、不下水一辈子不会游泳,不扬帆一辈子不会撑船 5、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6、“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7、吃过黄连苦,方知甘草甜。 8、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鸟音。 9、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三、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
2021/6/28
一、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一)实践的本质
所谓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感 性物质活动。
2021/6/28
(一)实践的本质 实践的特点
实践的特点
2021/6/28
直接现实性 自觉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特点
教学互动:请大家浏览教材57-58页的内容,2分 钟后举例分析说明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 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修订版新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实践与认识
2021/6/28
第一节 实践与认识
一、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一)实践的本质 (二)实践的基本结构 (三)实践形式的多样性 (四)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二、认识的本质与过程
(一)认识的本质 (二)从实践到认识 (三)从认识到实践
(四)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问题 例如:狼桃的故事
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 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尝一尝。
——毛泽东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教案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的重要性。
让学生了解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安排。
1.2 教学内容实践和认识的定义和概念。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的理论基础。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实践和认识的定义和概念。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的重要性。
第二章:实践和认识的关系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实践和认识之间的相互关系。
让学生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影响和作用。
2.2 教学内容实践对认识的影响:通过实践活动,人们可以获得感性认识,并逐步形成理性认识。
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正确的认识可以指导实践活动,促进实践的发展。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实践和认识之间的相互关系。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展示实践和认识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发展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让学生了解实践和认识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3.2 教学内容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不断循环和发展。
实践和认识的不断完善:通过实践的检验和反思,认识不断丰富和发展。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实践和认识的不断完善的过程。
第四章: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在实际应用中的体现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在实际应用中的体现。
让学生学会运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解决问题。
4.2 教学内容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科学研究是通过实践活动来获取认识,并通过认识来指导新的实践。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社会实践是通过实践活动来改变社会现实,并通过认识来指导实践活动。
4.3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展示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在实际应用中的体现。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解决问题。
5.1 教学目标让学生展望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在未来的发展。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教案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的重要性。
让学生掌握实践和认识的关系的基本概念。
激发学生对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的学习兴趣。
1.2 教学内容:实践和认识的定义和内涵。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的基本原则。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和应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采用小组讨论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第二章:实践和认识的关系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让学生掌握实践和认识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原则。
2.2 教学内容: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实践和认识的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关系。
采用讲授法,介绍实践和认识的关系的基本原则。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深入理解和探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和应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第三章: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发展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让学生掌握实践和认识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规律。
3.2 教学内容: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实践和认识的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规律。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和规律。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深入理解和探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发展。
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和应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发展。
第四章: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在实际应用中的运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让学生掌握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在实际应用中的方法。
4.2 教学内容: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在实际应用中的具体方法。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
采用讲授法,介绍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在实际应用中的方法和原则。
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和应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在实际应用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点:自然性、社会性、意识性。
2、认识客体
认识客体是人们在认识活动中所指向的对象。
(1)特点:客观性、对象性、社会历史性。 (2)类型: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
3、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1) 二者之间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 系.
(2)二者之间是反映和被反映的关
(1)归纳与演绎相互联系,互为条件
归纳为演绎提供前提
苹果含有维生素 葡萄含有维生素 桔子含有维生素…… 苹果、葡萄、桔子……是水果 水果都含有维生素
水果都含有维生素 梨是水果 梨含有维生素
演绎为归纳提供指导
植物是进化的 人类是进化的
拉马克
赖尔
动物是进化的 生物是进化的
达尔文
(2)归纳与演绎相互补充、相互转化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 1、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
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具有确定性、无条件性。
真理的绝对性
从内容上看: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
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都包含不依人的意 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从人类的认识的本性、任务来说,是能
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
混天说
日心说
星云说
2、逻辑是指关于对象的认识成果或
理论体系的内在结构和范畴演化序 列。 速度 加速度
力
物理学的逻辑
功和能
(三)意义
1、用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辨证统 一的原理,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要 反对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2、承认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辨证 统一,正确处理好坚持和发展的辨证 关系。
三、真理和谬误
(一)真理和谬误的涵义 正确反映 主体 客体 真理
歪曲反映
谬误
(二)真理和谬误的辨证关系
1、对立 2、统一
近水知鱼性 近山识鸟音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1、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的含义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器 官所获得的关于事物表面现象的认识。
(1)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感觉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 引起的一种最简单的反映形式。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群众路线是统一 的。
认识规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①认识论是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 ②群众路线是认识论的具体化。
第二节
真理
真理及其特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和谬误
一、真理的客观性
(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1、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2)实践本身的要求:实践是认识的 目的
(3)这是检验认识、 发展真理的要求
亚里斯多德
伽利略
2、实现第二次飞跃的条件
(1)将要物化的理论必须是正确的 (2)理论必须被群众所掌握 (3)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有效的方法
(三)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
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 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 实践和认识之每一个循环的内容, 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2、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的含义 理性认识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 通过抽象思维得到的关于事物本质和规律 的认识。
F=GM1M2/R2
(1)理性认识的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水果
判断是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 的思维形式。
苹果是水果 西红柿不是水果
推理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由 已有判断推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
真理的涵义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本质及其发展 规律的正确反映。 正确反映
真理
主体 歪曲反映
客体
谬误
2、唯心主义的主观真理论
实用主义的真理观(有用即是真理) “风派”的观点:一般人公认的就是真 理 “公式派”的观点:合乎圣人之言的就 是真理
(二)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对特定的具体事物一定程度、一 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
(二)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 1、对立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真理的两重属性。
2、统一
①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包含,相互渗透。 绝对之中有相对,相对之中有绝对。 ②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可以依据一定的条件 相互转化。
系.
(二)认识的本质
1、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 反映论:认为 认识的本质是人脑 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坚持从“物到感 觉和思想”的认识 路线。
唯心主义先验论
先验论认为
人的认识和认识能力
是先于感觉经验、
先于实践的东西,
是先天就有的,
坚持“从感觉和思想到物”
的思想路线
2、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辩证唯物主义 的反映论
(略)一、归纳和演绎 (一)涵义
1、归纳是指从许多个别的事物中概括 出一般性概念、原则或结论的思维方 法。 个别 一般
培根
2、演绎是以一般概念、原则为前提推
导出个别结论的思维方法。 一般 个别
亚里士多德
笛卡尔
典型 的演 绎 水果都含有维生素
梨是水果 梨含有维生素
(二)归纳和演绎的辨证关系
1、对立 归纳:个别——一般 演绎:一般——个别 2、统一 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补充,在一定的 条件下相互转化。
2、统一
感性具体是认识的起点,抽象规定是对感 性具体的否定,但它是对自身的否定,是 向思维具体的接近。思维具体是对感性具 体和抽象规定双重否定基础的辩证统一, 是否定的否定,是认识的结果。
认识 感性 具体 抽象 规定 理性 具体
具体之所以具体, 因为它是许多规定的综合, 因而是多样性的统一。
四、逻辑的和历史的
(一)含义
1、“历史”概念包含两方面内容:
一是指对象发展史,即客观事物 (认识对象)自身的历史发展过程,
如天体史、地质史、生物史、社会 史等。
诞生
青年期 壮年期
幼年期 诞生
恒 星 的 一 生
老年期
主序星
红 巨 星
中子星
白矮星
黑洞
超新星爆发
二是指认识发展史,即人类对特定对 象的认识发展过程,如天文学史、地 质学史、生物学史、社会学说史等。
(1)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
(2)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 互转化
四、 真理与价值的辨证统一
(一)价值的涵义 价值是指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 关系,即主体的人的一种需要与 客体满足这种需要的属性之间的 关系。
(二)价值的特性 1、客观性 2、主体性 3、社会历史性 4、多维性
(三)树立科学的价值观 在社会主义社会,人的价值包括两 个方面: 第一,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第二,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2、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 及其规律的认识的近似性、有条件 性。
真理的相对性
从认识的广度看:任何真理性认识都只是
对客观物质世界的某一领域、某一部分、某 一方面、某一片断的正确认识,而不是对全 部事物的正确反映。
B
a
C
c b
A C
B
a
c
b
A
2+b2=c2 a
2+b2≠c2 a
真理的相对性
抽象规定是指对象的某一本质方面(因素、
属性、关系)在思维中的反映,也就是 对事物某一本质方面的认识,是一种内 容上尚不完全的理性认识形式。
思维具体是指关于某一对象的各种抽象
规定按照其内在联系统一起来的有机整 体在思维中的完整、具体的再现。
(二)抽象和具体的辨证关系 1、对立 抽象规定是对整体中一个方面的本质 规定性的概括。 理性具体是一个多样性统一的整体认 识,而且是对一个事物同其他事物密 切联系的、发展着的整体认识。
第四章
认识和实践
学习本章的目的和要求 学习本章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与其 他认识论的区别,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 的实践观;认识主体和认识的客体的辨证 关系;认识的辨证过程以及真理和检验真 理的标准等问题。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和规律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实践的特点和作用
一、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认识的主体、客体及其关系
二、分析和综合
(一)含义
分析是指把事物分解为各个部分,研究它 们各自的特点。
分析的方法就是辩证的方法。 所谓分析,就是分析事物的 矛盾。
综合就是把对象的各种矛盾以及矛盾的各 个侧面,按其内在联系结合成对立统一体 的思维过程。
(二)分析与综合的辨证关系
1、对立 分析:整体——部分 综合:部分——整体 2、统一 二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在一定的 条件下相互转化。
认识主体 认识主体
实践
认识客体
认识客体
旧唯物主义反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
旧唯物主义反映论
不了解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 不能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 消极直观的反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
把实践引入了认识论 把辩证法贯彻于反映论 能动的反映论
二、实践及其在认识中的作用
1、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社会活动。
(1)实践的基本形式
生产实践、处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实 践、科学实验。
(2)实践的特点 *客观性
实践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实践主体
实践中介
实践客体
客观 现实
*自觉能动性
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愚公移山
徐悲鸿
*社会历史性
实践是一种动态的社会性活动。
2、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红 脆 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