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花荡》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课《芦花荡》
《芦花荡》教学设计初中语文(人教版)教学分析1.教材特点《芦花荡》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孙犁写的一篇小说。
讲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一个老头子撑着一只小船,在白洋淀里无数次地穿过了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送干部。
他不带一枝枪,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从未发生一次意外,靠了他,游击队才维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
但有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子在夜间穿越封锁线时,撞上了敌人的小火轮,一个女孩子负了伤。
这个打击差一点使他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力量;但他发誓要为女孩子复仇,第二天,他单身智斗敌人,一个个地收拾了他们,为女孩子报了仇。
这篇小说的情节很有点传奇色彩;人物形象立体、真实、鲜明;环境描写富有诗情画意,课文的这些艺术特色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2.学情分析作为八年级上第一个叙事性作品单元的第二课,它是第一课《新闻两则》教学目标的延续和提升:《新闻两则》侧重从结果的角度来表现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芦花荡》则是从过程的角度来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新闻两则》叙述简明,侧重教会学生六要素的知识,本文开始训练学生从比较复杂的叙述中来把握记叙的要素。
同时,叙述相对于新闻详尽、生动,也就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供了更多的路径。
另外,《芦花荡》是写于抗战时期的著名小说之一,编者将其安排在第一单元——战争题材单元,与其他几篇同题材作品的相比较,以彰显孙犁小说的独特艺术风格:这里没有血雨腥风、悲壮激烈的战争场面,也没有奋不顾身、浴血奋战的英雄悲歌;有的是清新明丽、诗意盎然的水乡气息和豪迈乐观、勇敢无畏的英雄气概。
教学生把握文体特点的同时,引导学生比较中外含有喜剧色彩的战争文学作品。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积累“尖利、能耐、悠闲、寒噤、阴惨、仄歪、央告、转弯抹角、月明风清、张皇失措”等词语,掌握字音、字形并了解重要词义。
(2)了解作者及故事发生的背景。
2.过程与方法(1)把握故事情节,体味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掌握解读叙事性作品的方法、思路。
八年级《芦花荡》人教版的教案及原文
八年级《芦花荡》人教版的教案及原文《芦花荡》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的故事,《芦花荡》也是八年级语文人教版的一篇课文。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推荐关于《芦花荡》人教版的教案范文以及原文欣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芦花荡》人教版的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把握故事情节,体味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
2.赏析文中“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特点。
3.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分析其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在阅读赏析中,品味语句的优美,把握作用;着眼于文本,在熟读的基础上分析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四、教学重点:把握故事情节,感知老英雄的性格。
五、教学难点:揣摩文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
六、教学准备:学生预习课文内容,查找资料。
一些影片资料。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创设问题,2分钟电影《小兵张嘎》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你们知道电影中的小男孩是谁吗?(小兵张嘎)有哪位同学知道,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 (河北白洋淀) 在这部影片中我们看到了大片的芦苇、美丽的荷花还有一望无际的水域,以及白洋淀独有的水上生活、斗争情景。
这部电影中小英雄嘎子机智勇敢,智斗鬼子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白洋淀优美奇特的水上风光也令我们心生向往。
今天,我们来学一篇课文,讲述的也是抗战时期打鬼子的故事,同样发生在河北白洋淀上,只不过,其中的主要人物,不是一位小英雄,而是一位老英雄。
让我们一起走近课文《芦花荡》。
二、作者简介学生补充,板书巩固。
3分钟孙犁,1913年4月6日,河北人。
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代表作家。
主要作品《荷花淀》《芦花荡》《白洋淀记事》等。
三、阅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梗概:1、边阅读边标出段序,并注意以下字词和词语解释阅读感悟,自主研讨。
15分钟提防疟子寒噤吆喝蹿仄飒飒泅水2、解释词语:转弯抹角: 悠闲:张皇失措: 月明风清:3、复述故事,理清文章思路:快速默读课文,理清记叙要素。
语文:第2课《芦苇荡》教案
芦花荡孙犁目的要求:1.把握故事情节,体味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
2.赏析文中“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特点。
3.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分析其作用。
4.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教学重点:1、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及典型意义。
2、学习富于特色的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教学难点:对老英雄性格的核心的理解教学安排:两课时教材分析:《芦花荡》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一个老头子撑着一只小船,在白洋淀里无数次地穿过了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送干部。
他不带一枝枪,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从未发生一次意外,靠了他,游击队才维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
但有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子在夜间穿越封锁线时,撞上了敌人的小火轮,一个女孩子负了伤。
这个打击差一点使他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力量;但他发誓要为女孩子复仇,第二天,他单身智斗敌人,一个个地收拾了他们,为女孩子报了仇。
这篇小说很有点传奇色彩,人物形象鲜明,环境描写也很有特色,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型:新授。
方法:讲述。
过程:一.导入我们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但在这个世界上,战争却时有发生。
于是,热爱和平的人民积极投身战斗,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乐章。
电视剧《小兵张嘎》就是一例。
在嘎子的故乡——白洋淀,这样的人物更是层出不穷,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神奇的老英雄。
(幻灯①显示课题、作者)二、揭题解题,简介作者作者介绍: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河北省安平县人。
1913年4月6日生。
1944年在延安,他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
《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其中《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视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志,视为“荷花三、检查预习生字词情况。
《芦花荡》背景资料及作者简介
背景环境介绍:
抗日战争时期白洋淀地区的芦花荡......
白洋淀在河北省安新县,共由一百四十余个淀组成,占地面积四十多万亩,水道纵横交错,足有两三千条,有数不清的块状苇田和左盘右旋的迷宫似的水道。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白洋淀芦苇丛,淀与淀之间壕沟相连,成为白洋淀人民打击日本侵略者的有利条件,为抗日根据地之一。
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组织的抗日武装力量“雁翎队”以芦苇做掩护,乘小船来往于苇田壕沟,神出鬼没,歼灭敌人,袭击日军汽艇,粉碎了敌人用津保航线运输军用物资扫荡晋察冀边区抗日根据地的企图。
1945年,日本侵略者投降,白洋淀回到人民手中,随着“雁翎队”英雄事迹的传颂和以白洋淀军队抗日为题材的小说《新儿女英雄传》、《荷花淀》等文学作品的广泛传播,白洋淀已驰名中外,家喻户晓。
作家孙犁介绍:
孙犁,中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代表作家。
语言风格:细腻优美,富有浓郁的诗情画意,有“小说的诗”“诗的小说”美称。
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其创作风格的集子是《白洋淀纪事》。
八年级语文上册《芦花荡》课文原文及赏析
八年级语文上册《芦花荡》课文原文及赏析《芦花荡》课文原文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
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
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敌人监视着苇塘。
他们提防有人给苇塘里的人送来柴米,也提防里面的队伍会跑了出去。
我们的队伍还没有退却的意思。
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半夜以后,小船又飘回来,船舱里装满了柴米油盐,有时还带来一两个从远方赶来的干部。
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
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
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水淀出入,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枝枪。
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
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因为他,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
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
敌人发了愁。
赏析《芦花荡》是一篇充满诗意的小说,作者孙犁通过对白洋淀地区人民抗日斗争生活的描绘,展现了他们坚韧不拔、英勇无畏的精神风貌。
同时,小说也表现出作者对战争的深刻反思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在小说中,作者刻画了一个干瘦、精明、勇敢的老头子形象。
他虽然年纪已高,但是仍然坚守在抗日斗争的最前线,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为队伍提供物资和保障。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芦花荡》知识讲解
2020-2021 年 部编版 初二语文上学期
《芦花荡》知识讲解
【高清课堂:铸剑为犁(下)——走进“芦花荡”】孙犁(1913—2002),原名孙树 勋,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与赵树理、周立波、柳青被誉为描写农村生活的“四大名旦” 和“四杆铁笔”。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纪》、小说与散文合集《白洋淀纪事》、中篇 小说《铁木前传》。《白洋淀纪事》,是他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散文 集,其中许多短篇,深刻地反映了冀中儿女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精神风貌,具有鲜明的时代 特色。《芦花荡》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
【高清课堂:铸剑为犁(下)——走进“芦花荡”】孙犁的作品对青年作家很有影响, 形成了一个很有实力的作家群体,人们把这个作家群体称之为“荷花淀派”,也称“白洋淀 派”。“荷花淀派”的作品一般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情节生动,语言清新、朴 素,富有节奏感,描写逼真,心理刻画细腻,抒情味浓,富有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 之称。茅盾在评介孙犁时说过:孙犁有他自己的一贯风格,“他的散文富有抒情味,他的小 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绝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 在于风趣而不落轻佻”。
2.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 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本题第一第二 小题抓住题目中文字信息根据知识积累判断作答即可。第三题,根据括号中作品的提示, 阅读短文内容,抓住关键信息点“只有祖上留下这口宝刀”即可了解人物是杨志,回顾作 品内容,即可找到与他有关的“智取生辰纲”或“刀砍牛二”的故事。答案:(1)《哈姆 雷特》《李尔王》《奥赛罗》《麦克白》(写出其中一部即可) (2)孙犁 (3)杨志 示 例:杨志卖刀,杨志北京斗武,智取生辰纲,双夺宝珠寺等(写出其中一个即可)。
解读《芦花荡》中的侠士——“老头子”
解读《芦花荡》中的侠⼠——“⽼头⼦”解读《芦花荡》中的侠⼠——“⽼头⼦”《芦花荡》是孙犁以家乡芦花荡为背景所写的⼀⾸抗⽇颂歌。
在漫天的芦苇之中,他塑造出⼀个个性很鲜明的“⽼头⼦”形象,这个⽼头⼦乐观勇敢的⾰命精神直⾄现在依然能打动读者的⼼,富有感染⼒。
关于⽼头⼦的性格,作者已经很直⽩地指出——“过于⾃信和⾃尊”。
“⾃信”和“⾃尊”均是褒义词,作者在前⾯加上“过于”⼆字,意在表⽰凡事过犹不及,⽼头⼦的性格优点即是⽼头⼦的性格缺点,正因为有了这样的优点缺点⼆合⼀特征,才有了后⾯的⼀系列故事,因此,⼀般读者会认为:解读⽼头⼦怎样“过于⾃信⾃尊”就成了读懂这篇⽂章的⾸要任务。
然⽽我认为,⽼头⼦“过于⾃信和⾃尊”这是⽂字的表⾯功夫。
这样的性格特征固然是可爱的,但假设只是这点,还显得过于单薄,不⾜以构成⽼头⼦丰富的内⼼世界,其个性魅⼒也不可能征服和打动⼀代⼜⼀代的读者。
这个⼈物之所以塑造得如此成功,关键是孙犁在这个故事主⼈公⾝上注⼊了“侠义”精神的内涵。
⽼头⼦的⼈格魅⼒就在于⼀股“侠⽓”。
⼀般来说,侠⼠必是艺⾼胆⼤之⼈。
⽼头⼦⽣活的环境是抗⽇区,⽂章第⼀句就⽤“阴森⿊暗”四个字形容⼤苇塘,就算是⽔鸟,也不敢在⽩天出来“飞动和唱歌”,都“紧紧藏到窝⾥躲避炮⽕去了”。
“飞动”与“飞翔”不同,“飞动”是⼀点响动也不敢弄出来的意思,“紧紧”说明炮⽕来得还挺频繁,敌⼈的封锁连鸟也不能突破,可见厉害。
但是这样的环境下,⽼头⼦出⼊⾃由,不可谓不胆⼤。
对于这⼀特点,作者花了很多笔墨进⾏渲染。
“每天夜⾥在⽔淀出⼊”,“不带⼀⽀枪”。
“每天夜⾥,在敌⼈紧紧封锁的⽔⾯上,就像⼀个没事⼈。
”护送两个⼩⼥孩进芦花荡,本事凶险万分的事情,但是⽼头⼦却⾮常淡定,再三提醒两个孩⼦不⽤担⼼。
“什么事也没有了,安⼼睡⼀觉吧”,“不怕,洗⼀洗吧,多么俊的⼀个孩⼦呀!”,“不怕,⼩⽕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
”⽼头⼦为什么能如此胆⼤,原因在于他确实有点本领。
《芦花荡》赏析:景随情移情景相生
《芦花荡》赏析:景随情移情景相生《芦花荡》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件,但决没有“凄凄、惨惨、戚戚”的描绘,就连那个女孩子受伤后的几声呻吟,也被轻轻一笔带过去了,作品要高昂浓重地传达出来的,是一种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情绪。
即使在残酷的战争背景下,作者仍然以沉静从容的姿态抒写白洋淀的美丽风光,细心地镌刻白洋淀人民心灵的塑像。
这里,我们着重谈谈孙犁笔下的景物描写。
我们知道,小说中的景物描写一定要切合环境和人物的心境,切忌游离地写景。
《芦花荡》的景物描写,处处与战争环境和人物的心境相谐,不仅渲染了故事的气氛,也给作品增添了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提高作品的感染力。
小说一开头,就有一段精妙的景物描写: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
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
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的气氛,而“星星也像浸在水里”,像“要滴落下来的样子”,渲染了淀水的晶莹明澈,星星倒映在淀水里,随着微风的轻拂激起层层涟漪,使得星星也闪烁不定起来,因而给人以“要滴落下来”的幻觉。
这样优美的自然环境,是多么令人赏心悦目啊!可是,敌人侵占着我们的大片国土,在这美丽的苇塘四周,敌人的炮楼林立,封锁和监视着这片geming根据地。
白天,这里一片死寂,连水鸟也“紧紧藏到窝里躲避”了,只有到深夜,才能听到它们“飞动和唱歌的声音”。
字里行间,流露出多么鲜明的爱憎感情!接下去,写“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把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和力量。
这段景物描写很富于生活实感,把读者引到一个特定的环境和气氛之中,很自然地成了后边故事的铺垫,艺术上融情入景,寄寓着作者深沉的情怀。
小说写两个女孩在geming队伍里逐渐成长的过程,也穿插不少景物描绘:这是冀中区的女孩子们,大的不过十五,小的才十三。
《芦花荡》读书笔记领悟与体会
《芦花荡》读书笔记领悟与体会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的岁月里,在充满着诗情画意的芦花荡里。
有一个干瘦的老头子,整天来去自如地穿梭在其中。
他让日本鬼子感到了胆寒,让抗日战士感到了快乐。
但有一天,他因为过于的自信和自尊,在接两个女孩子——大菱和二菱回苇塘里休息的时候,一时大意让其中的一个叫大菱的女孩子被日本鬼子的机枪扫中了,受了伤,他因为没有圆满地完成此次任务而感到内疚、自责。
他发誓要让鬼子们血债血还,同时还要二菱去看,给他作证。
二菱亲眼目睹了老头子英雄般的行为,她想着这位老同志在昨天所说的话可不是放的空炮,自己还真是小看了这位老同志呢。
别看他这么大把年纪了,还真是个老英雄啊!你看他,面对着十几个鬼子,毫不畏惧的样子,而且他还足智多谋。
原来他在船头放了一大堆又肥又大的莲蓬,自己还在有滋有味的剥着莲蓬吃,是为了引起鬼子们的注意,鬼子们哪里吃过这么新鲜的东西。
他驾船的本领可真就神了,好像牵着鬼子的鼻子在转圈圈呢。
鬼子在水里被驾船的老头子弄的转来转去,怎么不敢动弹了呢怎么有一股一股血从水里冒了上来呢老同志还没有动手啊,鬼子怎么就怎么哗哗的流血了呢一定是水里设了什么机关,他可真有点子。
原来他有他的本事,可以不用枪,一个人就能对付十几个鬼子,叫鬼子们只有挨打的份,没有还手的能力。
老英雄砸得好,狠狠地砸!叫他们头破血流。
大菱的仇算是报了,回去告诉大菱去,让她知道这位老英雄的故事,让她安心养伤,早日康复,向老英雄学习,打败日本鬼子。
天太冷,温度一下子降了好多,刚关了冷空调又得开热空调。
天气越来越奇怪,想找找“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的绝好境界,却很难觅了。
似乎有冬的萧瑟,街上到处是裹紧衣服匆匆走着的人。
教室里倒是出奇的暖和,没有风的肆掠。
今天走进的是孙犁的《芦花荡》,没有弥漫的硝烟,也没有惨目的血腥。
战争似乎在这里被荡涤了,月明风清的夜晚,苇塘里滴落的星星,稻米和着肥鱼的香味,白绸子样的水鸟,紫色丝绒般鲜嫩的芦花——能把战争演绎得如此具有诗情画意,看来也只有在白洋淀这地方,也只有孙犁了。
阅读考级之《白洋淀纪事》(1)
《白洋淀纪事》名著导读一、作品简介:《白洋淀纪事》是孙犁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小说、散文选集,曾被评为“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包括作者从1939年到1950年所写的绝大部分短篇小说、散文、特写、通讯等,其中共收录短篇作品近百篇,按时间先后顺序编排,《荷花淀》与《芦花荡》这对“姊妹篇”是其中最负盛名的作品。
二、作者简介:孙犁(1913—2002),河北省衡水市安平人,原名孙树勋,曾用笔名芸夫,“孙犁”是他参加抗日战争后开始使用的笔名现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创始人。
十二岁岁开始接受新文学,1927年开始文学创作,1945年发表短篇小说代表作《荷花淀》。
“七七”事变前夕,在白洋淀地方小学教书,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步人文坛。
著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文学评论集《文学短论》等。
孙犁的作品极具特色,清新自然、朴素洗练,茅盾称之为“多风趣而不落轻佻”。
三、主要内容:小说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
在作品中我们看到烽火燃遍冀中平原,燃遍白洋淀,根据地的人民是那么顽强。
房子是烧了,但还有炊烟;草是枯萎了,但花还开着;淀是围了,但人们还在打渔;冷月虽然是凄清的,但还照着人们前行的道路。
作家没写酷烈的战斗,没写血火拼杀,他就写根据地人民的坚韧执着,写苦难中的人民生生不息的斗争。
吴召儿带领八路军转到山里打游击,她熟悉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八路军有她当向导如鱼得水,游韧有余。
秀梅在白色恐怖下不怕困难不怕牺牲,成功配合男友从伪军手中夺下枪枝,以后又帮助男友的父母渡过重重困难,表现了一个抗日军属的高风亮节。
刘兰作为一个八路军护士对革命军人用情之深也很见光彩,她也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就是对病人尽职尽责,嘘寒问暖,有空就给病人唱歌讲故事,用自己的热情和善良疗救着每一个伤病员。
课文深度解读-初中语文《芦花荡》赏析读后感
解读《芦花荡》的色彩美孙犁的短篇小说《芦花荡》之所以被誉为“诗体小说”小说中明亮、柔媚的色彩组合,是构建其诗意美的重要因素之一。
诚然,小说不能像绘画那样直观地再现色彩,但却可以通过语言的描写来表达情意,展现出一幅多彩的画卷,给读者带来愉悦的审美感受。
下面,我们具体来分析作者在《芦花荡》中是怎样向读者展示温馨、明亮、柔美的色彩美的。
一、通过多种色彩的组合,奠定了《芦花荡》浓郁的抒情基调。
请看小说第一段的环境描写:“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
到这样的夜晚,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
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这里,作者除了用“阴森”“黑暗的”这些冷色调的词语来点明当时的社会环境——抗日战争时期,和自然环境——苇塘的夜晚外,其余的色彩组合都是明亮、鲜艳、柔美且富有生机的。
比如:挂在黑色夜幕中的橘黄色的星星,明澈的淀水,以及“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的绿色的芦苇,在这里,既明亮又柔和的黄、白、绿等颜色从水底到水面,再向无垠的空中延伸,把白洋淀中芦苇荡的夜空点缀得错落有致、明亮柔媚。
如此柔媚、和谐的色彩组合,绘出了作者对祖国美好河山的无比热爱之情,同时也把读者引进一个特定的环境和氛围之中,在艺术上起着融情入景、寄寓作者情怀、给读者带来美好情感体验的作用,同时也为《芦花荡》奠定了浓郁的抒情基调。
二、通过多种色彩的组合,赋予了《芦花荡》含蓄的意蕴美。
小说中对两个小女孩在革命队伍里的成长过程有这样一段描写:“她们看着初夏的小麦黄梢,看着中秋的高粱晒米。
雁在她们的头顶住南飞去,不久又向北飞来。
”这里,作者没有直接描写她们俩逐渐成长的具体过程,而是用自然成熟的庄稼的颜色——夏天小麦的“黄色”、中秋高粱晒米的“红色”以及高挂在黑色的夜幕中北斗星的“红色”,来暗喻她们的逐渐成长以及党对她们的光辉指引,这种用黑色夜幕作底色,用中性的黄色和暖性的红色来点染的组合方式,色调明暗差别不大,给读者带来一种柔美、和谐、轻曼的视觉效果,同时也增强了小说的含蓄美、朦胧美。
《芦花荡》教案(通用12篇)
《芦花荡》教案(通用12篇)在工作和生活中,少不了要写各种各样的文档,不论是写制度、写总结、写计划还是写其它的材料,能写出一篇好的文档,体现了一个人的文笔,也体现着一个人的能力,下面是我汇编整理的《《芦花荡》教案(通用12篇)》,希望能够帮到你!《芦花荡》教案篇1课型:教读研讨课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目标1.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2.复述故事情节。
3.学习抓住人物性格特征进行描写的写法并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1.体味这个英雄故事传奇色彩;2.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老头子的爱国主义精神,领会文章讴歌抗日军民的战斗精神的主题。
教学重点:1.抓住人物特征进行描写。
2.体会富有特色的景物描写。
教学难点:探究:这篇小说是如何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的?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文字资料预习提纲:通读课文,课前查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及步骤: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感知课文内容,复述故事情节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那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故事,有一位年近六十的老人照例讲应该是养老的年龄,课时他却能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芦苇塘中部队的物质供应,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他能够手无寸铁,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
的确是一个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小说家孙犁写的一篇小说《芦花荡》,去感悟这个传奇故事吧。
早读课同学们对课文进行了朗读,大家预习得怎么样?还有那些生字词需要帮助的吗?(学生提出,教师解决)二、作者介绍: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河北安平县人。
1913年4月6日生。
(其他情况见教师用书P15-16页适当介绍)三、指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悟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强烈的爱国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过于自信自尊。
(引导学生找出相关词语进行赏析,也可参见教师用书P11页)感悟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不可征服的人民。
《芦花荡》读书笔记300字五篇
《芦花荡》读书笔记300字五篇《芦花荡》这篇小说的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都很有特色。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芦花荡》读书笔记300字五篇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芦花荡》读书笔记300字五篇(一)《芦花荡》这篇文章主人公为一个干瘦的老头子。
在这充满诗情画意的芦花荡里,这个干瘦的老头子,整天自如地穿梭着,他让抗日将干感到快乐,让日本鬼子感到胆寒……这个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的岁月中。
在一次执行任务中他护送两个小女孩儿回区队,没曾想,一个大点的女孩儿竟“挂了花”,待他们安全了,老人竟然不想护送他们了,原因竟是:他原先夸下了海口说,他觉不会让一个人“挂花”,而这次竟然出了意外。
经过女孩儿的劝说,他决定护送女孩儿到区队,并告诉女孩儿必须要为她报仇,让另一个女孩儿去观看。
这天清早,他来到了淀子里,摘了些新鲜的莲蓬去“引诱”鬼子,他像和鬼子捉迷藏,不一会儿,鬼子们的大腿肚子上便挂了几个钩子,再也不能动弹了。
这个干瘦的老头子,他自信,他自尊,他有柔情,有热血,有仇恨,他是一只勇敢的鹰!《芦花荡》读书笔记300字五篇(二)一个将近花甲之年的老人,时常穿着一条蓝色的破短裤,拿着竹篙,站在与他相依为命的船上。
他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
他有短短的、精神的花白的胡子,一双眼眼睛格外的尖利有神。
在战争年代,不管是男女还是老少,都在巧妙地与敌人作斗争。
这位不知名的老人,就是没用一刀一枪,让一群日本鬼子蹬腿就去了西天。
他自信。
悠闲地撑着船,在夜晚给被敌人严密监视的苇塘里的队伍运送柴米油盐,有时还会带来一两个远方赶来的干部。
他对苇塘里负责的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
”他在密密的炮火中不慌不忙地穿梭,从没有子弹挨过他的一根毫毛。
他有柔情。
在护送两个漂亮的女孩子去苇塘的时候,话语里灌着快要溢出来的慈爱。
他温柔地安慰着紧张的孩子:“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到苇塘里,还有大米和鱼吃。
”他真心地赞美洗脸的小女孩子:“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啊!”他自尊心强。
八年级语文课文《芦花荡》优秀教学教案设计一等奖
3、八年级语文课文《芦花荡》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课型:教读研讨课○课时分配:两课时○教学目标:1. 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2.体味这个英雄故事传奇色彩;3.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
○预习提纲:通读课文,课前查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思考课后练习,写出发言提纲。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及步骤:○导入:同学们,在那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故事,有一位年近六十的老人照例讲应该是养老的年龄,课时他却能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芦苇塘中部队的物质供应,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他能够手无寸铁,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
的确是一个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小说家孙犁写的一篇小说《芦花荡》,去感悟这个传奇故事吧。
○早读课同学们对课文进行了朗读,大家预习得怎么样?还有那些生字词需要帮助的吗?(学生提出,教师解决)○作者介绍: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河北安平县人。
1913年4月6日生。
(其他情况见教师用书P15-16页适当介绍)○指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悟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强烈的爱国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过于自信自尊。
(引导学生找出相关词语进行赏析,也可参见教师用书P11页)感悟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不可征服的人民。
(略)○引导学生探究以下几个关键问题:(学生先讨论,教师根据情况点拨与指导)1.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在课文中贯穿始终。
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这句话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
通过敌人封锁线,非常危险,而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这样的悠然自得也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
《芦花荡》文本解读
《芦花荡》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之一战争的残酷造就了英雄的传奇【我解读】孙犁的《芦花荡》是一篇诗体小说,虽没有扣人心弦的情节.但依然引人入胜。
一般情况下,教学这篇小说。
设计的关注点都会集中在小说中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及环境上。
如文中抗日英雄的传奇色彩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第一.他的工作比较特别。
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人,不在家休息,而是在抗日阵线上护送人员和物资。
第二,他的本领相当高超。
他不仅撑船技术一流,而且在不带一只枪的情况下,能神出鬼没地运输、护送。
第三。
他的胆量过人。
一个人竟能战胜十余个鬼子。
第四,他的责任心自尊心极强。
一般人冲破鬼子的封锁线能活下来就不错了.但老头子在护送孩子时,大菱只是受了伤,他却觉得没脸见人了。
从这些记叙和描写中.我们确实可以读出一个。
爱憎分明,有勇有谋,积极抗日。
热爱家国,自尊自信。
言行一致”的富有传奇色彩的英雄形象。
但据笔者学情调查可知,学生对老头子传奇英雄形象的理解是不难的。
所以。
传奇环境中的传奇人物只是我们教学的一块基础内容。
同时笔者还觉得,如果我们仅把老头子的英雄形象和抗日爱国的主题作为《芦花荡》主要的教学内容。
那我们必然矮化了诗体小说的审美价值和孙犁在小说中传达的主题深度。
因为,当欣赏传奇英雄。
激起强烈的爱国热情时,有一个问题我们不容回避,那就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传奇的战争英雄。
正如孙犁所说:“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
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这就是它们的极致。
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这种极致。
”传奇式的英雄不也恰恰是战争达到了极致残酷后才出现的吗?可以说。
英雄的传奇程度与战争的极致残酷呈正比。
所以.当我们一味津津乐道于英雄的传奇色彩时。
我们是否无意间也在欣赏战争的残酷呢.这是多么可怕啊!那我们该教些什么呢7笔者觉得.我们应该利用好文中的环境描写来深入解读文章的主题。
有人说。
孙犁的《芦花荡》里没有残酷的战争描写。
其实.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
《芦花荡》里有非常残酷的战争描写,只_是孙犁怀着悲悯的人道主义情怀。
七年级名著《白洋淀纪事》知识要点及重点题型
七年级名著《白洋淀纪事》知识要点及重点题型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期末复习名著——《白洋淀纪事》一、作品简介:《白洋淀纪事》是孙犁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小说、散文选集,曾被评为“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包括作者从1939年到1950年所写的绝大部分短篇小说、散文、特写、通讯等,其中共收录短篇作品近百篇,按时间先后顺序编排,《荷花淀》与《芦花荡》这对“姊妹篇”是其中最负盛名的作品。
二、作者简介:孙犁(1913—2002),河北省衡水市安平人,原名孙树勋,曾用笔名芸夫,“孙犁”是他参加抗日战争后开始使用的笔名现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创始人。
十二岁岁开始接受新文学,1927年开始文学创作,1945年发表短篇小说代表作《荷花淀》。
“七七”事变前夕,在白洋淀地方小学教书,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步人文坛。
著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文学评论集《文学短论》等。
孙犁的作品极具特色,清新自然、朴素洗练,茅盾称之为“多风趣而不落轻佻”。
三、主要内容:小说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
在作品中我们看到烽火燃遍冀中平原,燃遍白洋淀,根据地的人民是那么顽强。
房子是烧了,但还有炊烟;草是枯萎了,但花还开着;淀是围了,但人们还在打渔;冷月虽然是凄清的,但还照着人们前行的道路。
作家没写酷烈的战斗,没写血火拼杀,他就写根据地人民的坚韧执着,写苦难中的人民生生不息的斗争。
吴召儿带领八路军转到山里打游击,她熟悉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八路军有她当向导如鱼得水,游韧有余。
秀梅在白色恐怖下不怕困难不怕牺牲,成功配合男友从伪军手中夺下枪枝,以后又帮助男友的父母渡过重重困难,表现了一个抗日军属的高风亮节。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芦 花 荡》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动作描写集中表现在那一场英雄行为中,他捉弄鬼子,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的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
这些片段展示了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英雄的行为”更具有传奇色彩,作者主要从两个方法加以渲染。
先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大菱受伤后,老人发誓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后来又说“等到明天,你们看吧”,而女孩一再怀疑,先不答话,后来竟说:“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写女孩的怀疑,有衬托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
例: “一次惊心动魄的护送”“一场酣畅淋漓的复仇”
“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老头”“ 一对可爱而勇敢的姐妹”
“ 一群愚昧的鬼子兵”“ 一支豪迈乐观、斗志昂扬的革命队伍”
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路途的危险上、在交通工具的简陋上、在敌军密集的火力上、在敌我势力的悬殊上。
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老头设下的圈套上、在敌人愚蠢上钩上、在老头痛打敌人上。
①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②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
③过于自信和自尊④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
(2)提问:你认为老英雄的性格其核心是什么?这一性格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引导学生扣“过于”一词来品析其性格。
“过于自尊和自信”是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过于”是过分的意思,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正因为老头子过于自信,所以他才会因为不带枪而出现失误,也正因为他过于自尊,所以他会在失误之后愧疚自责。然后在第二天用计谋痛打鬼子,讨还血债。全文的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这一性格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初中初二上册语文《芦花荡》教案
初中初二上册语文《芦花荡》教案初中初二上册语文《芦花荡》教案《芦花荡》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件,但决没有“凄凄惨惨戚戚”的描绘,就连那个女孩子受伤后的几声__,也被轻轻一笔带过去了,作品要高昂浓重地传达出来的,是一种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情绪。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初二上册语文《芦花荡》教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初二上册语文《芦花荡》教案篇1教学目标:1分析人物的性格,并从原文中找出相对应的例子。
学习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
2分析老头子人物的传奇色彩,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
3体会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
4阅读自读课文孙梨的文章《吴召儿》,并比较异同,进一步体会孙梨文章的风格。
教学过程:一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二复述《芦花荡》和《吴召儿》两篇文章的大概内容。
思考并讨论:1老头子和吴召儿两人性格的异同?并找出相应的例子。
--相同点:豪爽干练乐观自信勇敢机智爱憎分明有抗日热情责任感强。
不同点是:老头子过于自尊和自信。
2人物性格探究:怎样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中“过于”二字?从文中找出相应句子,并体会这一句话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老头子对苇塘里负责的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老头子在淀里撑着船那种悠闲自得的心情;送两个小女孩进苇塘,以为万无一失;大女孩受了伤,他觉得这一次任务没有完成,觉得丢了脸,发狠要为大女孩讨回血债,这些都是他始终非常自信自尊的表现。
“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三塑造人物的方法塑造人物的方法小说的人物是虚构的,是作者把现实生活中不同原型的某些特征加以综合熔铸而成的。
小说中刻画人物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有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也可以通过其他人物的反应和态度进行侧面描写等等。
人教语文八上2《芦花荡》景物描写
细细揣摩,文中描写 景物的句子,领悟其 描写的妙处。 【析】孙犁的景物描 写很有特色,细心揣 摩这种描写的诗情画 意,有助于提高自己 的描写能力。
【参考答案】文中的 景物描写,与战争 环境和人物的心境 和谐一致,渲染了 气氛,增添了诗情 画意,构成了情景 交融的艺术境界。
品味下面景物描写语句的妙处
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 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 上。
点拨:解答此题,首 先要思考两个问题,一是 作者为什么要写芦苇长得 高?除了写芦苇,还暗指 什么?二是怎样形容芦苇 长得高?这样思考,便可 的手 法写出了苇子旺盛的生 命力,而且把白洋淀人 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 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 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 和力量。一个“钻”字 化静为动,恰到好处。
《芦花荡》读后感100字
《芦花荡》读后感100字《芦花荡》读后感100字(一)在读《芦花荡》的时候,会发现老头子很自信和自尊,而且他驾驶船的技术的高超。
但是他太自信了,才使得里面两个女孩中的大女孩子受伤了。
老头子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人,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他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的像老了的鱼鹰,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有一对深陷明亮的眼睛。
老头子在文章里说:“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枝。
”他还对别人说:“你什么也靠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这里说明了老头子技术高超,对自己非常自信,没有把敌人当回事。
文章里写:“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这里突出了老头子想的计划很周全,让日本鬼子们放松了警惕,好让日本人中他的陷阱。
《芦花荡》读后感100字(二)阴风四起,吹了起一地铅华。
略红的湖泊,柔透了微黯的月。
子弹飒飒乱溅,穿破黯绿枝叶,款款残叶躺在湖面上。
尖尖船尾犁过荡面,浮起阵阵涟漪。
老头立船,白影斜映水,芦花,笑颜依旧。
深夜,隐在身后的无数双灌满杀气的眸子,不断地扫视2着周围。
刺眼的探明灯,锐利地监视着。
但一位老头却站在苇叶似的小船在监视区内穿梭自如,毫无畏惧。
他年迈60,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在风中飘摇,身体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但却特别精神!在敌人紧紧的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早出晚归,心情悠闲,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他,乐观!硝烟岁月中混沌一片,战火历史禁锢了整个芦花荡。
蜻蜓无了点水之心,蝴蝶无了孕育之意,都远远地躲到深山老林。
唯有这位老头,丝毫不在意身后的危险,就这样静静地完成他的任务,过他的日子。
立在船头,飘在水面,早出晚归,怡然自乐。
他的心,不被硝烟所玷污,不被战火所辱没。
举着楫,打着水,尖尖船尾犁过荡面,望着初起的太阳,笑了笑。
在战火边缘,有一束芦花,展开的紫色的丝绒,笑颜依旧。
《芦花荡》读后感100字(三)天太冷,温度一下子降了好多,刚关了冷空调又得开热空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智勇双全
如:他为了给大菱报仇,预先在水中设 好埋伏。然后在船头放一大捆新鲜的莲 蓬,引诱鬼子上当,把他们引入埋伏圈, 然后痛打鬼子。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1、高涨的爱国热情。
2、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
3、过于自信与自尊。
4、智勇双全。
哪些内容证明老头子的话并非虚言, 确实有一套“水上的能耐”?
1. 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 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 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 情。(第6自然段) 2. 因为他,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第7自然段) 3. 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 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 塘里飘出来。敌人发了愁。 (第8自然段)
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 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张皇失措”是什么意思? 老头子为什么“张皇失措”?
• 张皇失措: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 老头子并非真的张皇失措,是为引诱鬼子 上钩假装的。
本文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但 是我们读后并没有感到非常的凄惨,没有让人感 到压抑,而是感到写得非常优美,给人一种积极 向上的力量。
古往今来,白洋淀不仅以她的美丽环 境、富饶的物产而闻名遐迩,更令人广 为传颂的,还有她光荣而悲壮的革命历 史!
孙犁
作者简介
孙犁(1913-- 2002),原名孙树勋,现 代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代表 作家,与赵树理、周立波和柳青四位作 家,被誉为描写农村生活的“四大名旦” 和“四杆铁笔”。原名孙树勋。河北省 安平县人。是“荷花淀派”的主要作家。
• 小说中些“月”的句子不少,我想到了古诗 句: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小说里写“水”像“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 清”,“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多么富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有诗情画意,由此我想到写水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 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 • “老头子”智惩敌人,写来畅快淋漓,由此 我想到古人用兵的妙语:“______,______。” 攻人以谋不以力 用兵斗智不斗多 “________,________。”
老头子的性格核心——“过于 自信和自尊”
1. “过于”有“非常”之意,老头子确实有 一套了不起的“水上的能耐”,这使他自 信心和自尊心都非常强。 2. 另一方面,有“过头”的意思。大菱受伤, 跟他过于自信、不够谨慎有一定关系。
“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 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 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 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孙犁代表作《荷花淀》
• 即“白洋淀纪事 之一”。 • 本文是“白洋淀 纪事之二”。
语言风格:
细腻优美,富有浓郁的诗情 画意,有“小说的诗”、 “诗的小说”美称。《芦花 荡》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 《芦花荡》与《荷花淀》为 “姊妹篇”。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在河北宛 平卢沟桥制造事端。中国守军奋起抵抗的作 战。亦称“七七”抗战、“七七”事变。 “七七”事变发生后,全国人民群情激愤, 声讨日本侵略军。“七七”事变,标志着日 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揭开了中 国人民伟大的全面抗日民族战争……本文写 于抗日战争的最后阶段(1945年8月)。
透过“每到夜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 亮,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 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敌人发了愁。”这句话, 你看到了怎样的事实?反映了什么问题?这响亮 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象?你还能想起其 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写敌人为封锁毒计的失败而哀愁,反映 了我抗日军民的顽强和智慧。 可由歌声想 象战士的情绪,想象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 具体的说,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 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 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 来。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
5、第55段“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
6、第59段“水镜子一样的平……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7、第62段“鲜嫩的芦花……正在迎风飘撒。”
◆ 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 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 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 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 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 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的往 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第1自然 段)
是得益于作者对白洋淀美丽风光的描绘。
• 环境描写
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
交代背景,衬托人物、 环境描写一般作用: 发展情节、渲染气氛。
思考:环境描写在文中的具体作用
环境描写
如:1、第1段 2、第2段“月明风清的夜晚,……奔着东南去了。” 3、第9段“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4、第38段“月亮落了,……有些飒飒的风响。”
过于自信体现:
如 P.11第5段“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 也靠给水上的能耐”; P.12第10段“安心睡一觉吧……” P.14第21段“不怕,探照灯照不见我 们” P.15第31段“他打不着我们。” P.11第6段“每天夜里……也使别人高 兴的事情”
过于自尊体现:
如 P.15第38、39段 知道女孩因为他的不慎而 受伤后十分难过“ 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 P.16第47段由自尊自信激起他对日本鬼子无限 的怒火; P.16第51-54段 女孩与老头的对话,表现老 人的自尊。
转弯抹角
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
8、方言,才夸口就出丑丢脸。
打牙跌嘴
张皇失措
9、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预习课文
整体感知
文体常识积累卡片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 一种文学体裁。 它是虚构的、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情节、环境。
刻画人物的方法: 正面描写:外貌、行动、语言、 心理等描写;侧面描写。 小说的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序幕、尾声。 小说的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交代背景、衬托人 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
故事
(9------63) (9------24)
开端:护送
发展:受伤
高潮:愧疚 结局:复仇
(25-----34)
(35-----54) (55------63)
本文具体写了两件事: • 头一天夜里 送大菱和二菱进苇塘失利; • 第二天中午 凭着水上的功夫杀敌复仇。
试用几句话概括这个故事。
• 抗日战争期间,我军队伍驻扎在苇塘里, 里外交通全靠一个年近六十岁的老头子, 他非常自信。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进苇 塘,被鬼子发现,其中一个女孩受了伤, 他发誓要为女孩报仇。他引诱鬼子进入他 的埋伏圈,用钩子把鬼子钩住,用竹篙痛 打鬼子。
传 奇 色 彩
2、重点写英雄的行为 (以女孩的怀疑来反衬; 叙述过程中只写其然, 不写其所以然。)
表现了中国人 民是英雄机智、 不可征服的
老英雄 少年姐妹 抗日队伍 芦花荡
全民动员
草木皆兵
•课外拓展:
»课外阅读《芦花荡》的姊妹篇 《荷花淀》,比较两篇文章有 何异同。
从文中的描写,你联想到了什么?
想一想
• 例:她想这位老同志昨天说的话可真不是放空炮, 自己真是小看了老同志,别看他年纪大,真是老 当益壮啊!面对几十个鬼子,毫不畏惧,足智多 谋,自己有滋有味地剥莲蓬吃,原来是在引诱鬼 子。他驾船的本领神了,好像牵着鬼子在转。鬼 子在水里转来转去怎么会不敢动弹呢?怎么一股 一股的血水冒上来了呢?老同志还没动手,鬼子 就流血了呢?一定是水下设了机关,他真有点子! 啊,砸,使劲砸……我回去告诉大菱,让她知道 老英雄的故事,好学习他,打败鬼子。
• 分析人物
本文写了三个人物,主要人物是
——老头子
“老头子”的身份是 ——交通员
次要人物是
——大菱和二菱
她们的身份是 ——投奔抗日前线的青年
思考讨论
故事主要表现老头子的 什么性格? 哪些内容表现出来的?
主要人物:老头子
对其描写方法: 正面描写: 外貌描写(如P.11第3、4段) 行动描写(如P.17-18第55、57、61段等) 语言描写(如P.14第21段等) 心理描写(如P.16第47段) 侧面描写: 如第8段和第1段首句中的“呆望”以及文中 对二菱怀疑、不信任老头子的描写,都从 侧面描写了老头子的英雄行为。
你会读吗?
竹篙 gāo
蹿 cuān
寒噤
jì n
舀水 yǎo
飒飒 sà
仄歪 zè
转弯抹角 mò
吆喝 he
张皇失措 huáng
疟子 yào zi
泅着 qiú
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小心防备。
提防 央告 尖利 能耐 悠闲 仄歪
2、央求。 3、尖锐;锐利。 4、技能、本能。 5、闲适自得。 6、倾斜、歪斜。 7、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
课文中有一段话精彩地描写了老头子 因没有圆满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 的心理,请找出并细细体味。
• 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他没法解 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 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 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 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 • 强烈的自尊心使他感到无地自容。
本文是什么文体?
• 小说。 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是: • 抗日时期 白洋淀
•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小说情节
情 节 结 构
一、(1~8)交代了故事发生 的环境,介绍了老头子的基 本情况(生活环境、外貌、 性格特点等) ; ——为下文作铺垫 二、(9~63)具体讲述故事 的过程
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序幕
(1------8)
◆“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气氛。 ◆“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 下来的样子”写出了淀水的晶莹明澈和白洋 淀自然环境的优美。可是,在这美丽的周围, 敌人的炮楼林立,封锁和监视着这片革命根 据地。白天,这里一片死寂,连水鸟也“紧 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只有到了深夜, 才能听到它们“飞动和唱歌的声音”。字里 行间,流露出作者的爱和憎。 ◆“苇子还是那么狠狠的往上钻”,把白洋 淀人民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的生存姿态 烘托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