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的移民湖广

合集下载

试述明清以来我国几次较大规模的移民并总结移民的特征讲解

试述明清以来我国几次较大规模的移民并总结移民的特征讲解
尔浒;
2、次年又把广宁等九卫汉民迁往辽东,把锦州二卫迁往辽阳,右屯卫迁往金州、
复州;义州二卫迁往盖州、咸宁营;广宁四卫迁往沈阳、蒲河和奉集堡; 目的:主要是将周边的汉民向辽东腹地靠拢,以便从东边割断他们与朝鲜的联系, 从南边断绝他们同明朝的来往。
特点:这些迁移距离不远,人口也有限,主要是战争中幸存的 明军及其家属,是一种军事意义上的人口迁移。
进关
3、从1636年至1642年,清军三次攻入关内明境,最远逼近 江苏徐州,每次都掠回大批人口,累计超过100万。 4、1644年,清军自山海关长驱直入,占据北京,不久就迁都 北京,关外的满人大多随军入关。有学者估计,明末清初满族 人口约100万,迁入关内的达90万人之多。编入汉军旗的汉人 和大批奴婢也随之入关。
其移民的构成大致是流民和流人两种。
虽然清初顺治曾有辽东招垦之举,但在乾、嘉、道三朝, 全面严厉地封禁东北, 封禁决定着事物的性质。
特点:
明代移民的主流是内聚型,清前期则为离散型;(总体 而言) 移民人口数量巨大。乾隆四十一年(1776)大约有180万 关内移民包括后裔来到辽河及吉林、黑龙江一带谋生; 清代前期移民是政府组织、控制与自由移民相互混杂、 相互矛盾乃至冲突的结果。
两次大的“闯关东”浪潮: 第一次浪潮发生在1926~1930年间,1927年、 1929年这两年年均移民人数均在80万以上,顶峰年 为1928年,移民竟达100万以上; 第二次浪潮发生在1939~1943年间,顶峰年在 1941年,移民人数又达百万以上。
民国时期, “闯关东”的移民浪潮仍在 继续,且规模未减。
试述明清以来我国几次较大规 模的移民,并总结移民的特征。
走西口
湖广填 四川
闯关东 移台湾
小组成员(按姓氏):郭敏、李昊旻、刘允建、 彭磊、茹丹、杨敏、张甜、赵咏松

揭秘“麻城孝感乡”真相12|明朝湖广移民大多分布在哪些地方?

揭秘“麻城孝感乡”真相12|明朝湖广移民大多分布在哪些地方?

揭秘“麻城孝感乡”真相12|明朝湖广移民大多分布在哪些地方?展开全文有关明初湖广移民的空间分布问题,此前有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对此做过描述。

如曹树基先生依据明初四川撤县比例,结合移民形势,对洪武初年四川人口分布格局作出如下推断:大致说来,从四川的西北向东南推进,洪武年间的撤县比例依次呈递减状。

这样一种由西北到东南撤县逐渐减少的格局与明代人口分布的格局当然是有密切关系的。

也就是说,四川的西部人口稀少,撤县就多,东南地区由于人口密度较高,撤县就少。

东南部地区人口密度较高的原因与明玉珍定都重庆当有很大的关系。

是否可以这样说,元末明氏招抚的湖北移民大都聚集于此,而洪武年间迁入的湖北移民也因为有乡亲的关系而在这一带大量定居。

学者曹树基。

四川学者黄友良在《明代四川移民史论》一文中,也就明初四川移民的分布状况做了如下的说明:这种移民集中于四川盆地及盆周丘陵、低山地区,长江流域沿岸地区。

与军事移民性质不同之处在于:行政性移民重点分布于农业经济发达地区,因而移民的性质表现为经济性的,目的是恢复经济。

影视剧中重现移民迁徙的情景。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杨宇振,依据《大明一统志》的数据并结合《读史方舆纪要》中的人口数,绘制了四川各府州“总人口、粮额、城周、领县数以及相应的平均数统计表”,以及《明代四川府县人口与分布》图。

据此,他得出结论指出:从平均每县人口“里”数看,最高的是泸州、重庆府与叙州府;最低的是雅州、夔州和保宁府。

成都府、眉州、邛州、嘉定州比值较为接近……体现了明代川西地区的均衡性,也反映了明代中期的成都府并未起到区域首府的领头作用;相对应的是长江流域叙州府、泸州和重庆府的发展……这种人口分布格局体现了四川盆地的内聚性发展;而长江流域的人因密集很可能与元末明夏时期定都重庆,十多年的区域经营而改朝换代时又未受到大规模战争破坏有关;同时也可能是大规模“湖广填四川”前奏的体现。

杨宇振博士。

我们根据《大明一统志》以及上文引述的“洪武二十四年四川分府人口估测表”,也可以看出,明初四川拥有人口最多的前5个府州是:重庆府380里,叙州204里,成都府230里,顺庆府111里,泸州100里。

明朝震撼中国的江西大移民

明朝震撼中国的江西大移民

明朝震撼中国‎的江西大移民‎“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

江西先民的大‎迁移,开创了中国历‎史一片片新的‎天地。

1364年(元至正二十四‎年),明太祖朱元璋‎派大将徐达攻‎打长沙,与陈友谅旧部‎和元王朝残余‎势力血战四年‎,损兵折将,最后才于13‎68年(洪武元年)夺得胜利,确立明王朝在‎长沙的统治。

元末明初这场‎连年战祸,使长沙田园荒‎芜,百姓亡散,庐舍为墟,许多地方渺无‎人烟。

于是,明王朝就近从‎江西大量移民‎迁入长沙地区‎(湖北和湖南,当时二省是一‎个省份,称之为湖广省‎),并允许“插标占地”,奏响历史上有‎名的“江西填湖广”的宏伟史诗。

因明朝崇祯年‎间张献忠农民‎起义,在德阳地区作‎战频繁。

康熙十六年,清军为消灭义‎军,滥杀无辜,人口殆尽,一片荒芜。

清廷下诏,江西、湖南、湖北众多居民‎被迫迁居。

民间把这次大‎移民称之为“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

数个世纪过去‎了,浩瀚的中国历‎史上,5次大移民中‎,江西人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时空演奏的‎宏大交响乐中‎,江西的先民们‎就如顽强的种‎子一般,落在大邑通途‎,撒在穷乡僻壤‎,直至根深叶茂‎。

今日,本报记者与读‎者一同撩开历‎史的尘埃,感触江西先民‎大迁移那震撼‎人心的音符,重回壮阔史诗‎。

四川三石碑再‎现史实近日,据四川媒体称‎,四川清溪镇清‎溪高中附近发‎现的三块清代‎江西墓碑,使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大移民的历史‎再度浮出水面‎,史学家们因此‎认为,“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历史至‎少被延长近6‎0年。

史学界公认的‎清朝政府的移‎民,起于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止于四川西北‎金川之战(公元1776‎年)。

在清溪发现的‎3号碑字迹最‎清晰,碑文可见:魏佐宗、魏佐信为父立‎碑,其父是“江西赣州府安‎远县楠水乡太‎平保人氏”,卒于“光绪辛卯年十‎二月”(公元1891‎年)。

假如活到六十‎岁,那么在江西出‎生时间为18‎31年,而入川是在出‎生之后。

湖广填四川

湖广填四川

民间传说遍布全国,都认为其起源与历史的迁徙有关。

但是,他们来自哪个特定的历史时代,却存在很大的分歧:四川以外的地区同意“移交”是明初强制移民政策的产物。

只有四川地区将其归因于清初。

本文通过对四川明代洪武移民年龄的比较研究,无一例外地都会有强迫移民,但四川在清初没有实施强迫移民政策的条件,这是相信四川“界首”的传说起源于清初,因为明清两次“湖广填四川”运动的本质混淆了。

传说;移民湖广填四川
“捷首”一词在所有词典中具有相同的含义,即排便,但其来源没有得到解释。

据说,“界首”一词的由来在内容上是相似的,与历史上“护送囚犯或移民”的捆绑有关。

“血洗湖南”与“江西填湖广”,孰真孰假?

“血洗湖南”与“江西填湖广”,孰真孰假?

“血洗湖南”与“江西填湖广”,孰真孰假?“朱洪武血洗湖南,扯来江西填湖南”,这是湖南民间广为流传的一个传说,其中包含了两个事件,一个是“血洗湖南”,一个是“江西填湖南”。

民间传播的巨大力量,让一些历史事件已经失去了它本来的面目。

那么这句传说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究竟是不是真的呢?根据传说,明初湖南地区人烟稀少的原因是因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残酷屠杀百姓所致,但是接下来为了弥补湖南地区人口不足的问题,就强令从江西迁徙人口进入湖南。

那好端端的朱元璋为何要屠杀湖南百姓呢?据民间传言的说法是朱元璋为了报复湖南百姓支持他的死敌陈友谅。

那么这些说法究竟对不对呢?湖南得名来源考察地方历史,第一步弄清楚地名的来源。

唐广德三年,唐朝廷将江西西道划出部分地盘设置了湖南观察使,湖南之名就此得来。

到了北宋,设置荆湖南路安抚使,领七州三十七县。

元朝又设置了湖广行省,范围则包括今天的湖南、湖北(长江以南)、广东、广西、贵州、海南等地,幅员辽阔。

到了明朝初年,朱元璋废除元朝行省,设置了布政司,而今天的湖南湖北等地区就被组成了湖广布政司。

到了清朝康熙年间,原本的湖广地区南北分治,至此,湖南才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地方行政区。

真血仇大恨?那朱元璋真的与湖南有深仇大恨,甚至不惜用屠杀来除之而后快呢?元朝末年,民不聊生,天下大乱,各路豪杰揭竿而起。

在不断的兼并整合中,逐渐形成了几股比较大的割据力量。

而在南方地区,最让朱元璋头疼的自然是陈友谅和张士诚两大军事集团。

其中陈友谅军事集团的控制范围就是今天的湖南、湖北、江西和安徽部分地区,基本上控制了整个长江中游地区。

朱元璋起兵之初,实力弱小,但朱元璋审时度势,先西后东,各个击破,终于消灭了其他两大军事集团,统一了江南地区。

而过程中,朱元璋与陈友谅的之间的战争是最残酷和漫长的,其中主要战役有安庆、江州(今九江)、洪州(今南昌)以及武昌之战。

战场地点主要在今安徽、江西及湖北一带,而湖南地区的战斗反而规模更小,伤亡更小,朱元璋本人甚至都没有进入湖南地区。

湖广填四川

湖广填四川
湖广填四川
成都竹枝词
大姨嫁陕二姨苏, 大嫂江西二嫂湖。 戚友相逢问原籍, 现无十世老成都。
湖广填四川
百科名片
湖广填四川是指发生在清朝的一次大规模的移民。根据考证表明, 江西、福建、广西等十几个省份的居民也在移民行列之中。元末 明初和明末清初,四川经过战乱,导致人口急剧减少。因此从中 央到地方各级官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吸引外地移民,其中以湖广 行省人口最多。
另外,与临近四川的贵州中北部以及两湖西部等地的操官话的居民, 也多半和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有关。
背景
宋末,公元1236年,蒙古军队与宋军在川北门户阳平关展开激战, 宋军大败,蒙古铁骑从此踏进天府之国。
在经历半个世纪的抵抗之后,四川地区最终被蒙古军队征服。 据史料统计,1223年,四川有人口660万,到了1290年,这一地区
相传明末清初,一移民在入蜀途中,其赖以充饥之蚕 豆遇连日阴雨而霉生。不忍弃,遂置于田埂晾干就以 鲜辣椒拌和而食,竟鲜美无比,余味悠长,其后竟以 此为生。此概为郫县豆瓣之最初起源。
四川历史上历经七次大移民。第一次是在秦灭蜀、巴之后,秦移 民万家入蜀,约四、五万人;第二次是从西晋末年开始,全国性 的北方人口南迁,在此期间,邻近四川的陕西、甘肃移民大量从 秦岭进入四川;第三次在北宋初年,又发生了全国性的北民南迁, 在这个时候,陕、甘移民入川;第四次是元末明初,以湖北省为 主的南方移民入蜀;第五次是清代前期十余个省的移民入川,这 次以湖北、湖南(当时行政区叫“湖广省”,还辖广西一部份) 移民最多,移民人口达100多万,而今民间传说的“湖广填四川”, 是在老川人血泪快要流尽的时候发生的大移民,是一个特定的历 史概念,即指这次前后长达一百多年大移民。第六次是抗日战争 前期到全国解放,有不少人逃难或“南下干部”定居四川;第七 次是二十世纪末到二十一世纪初叶的三峡大移民,有许多人落户 四川。

明朝震撼中国的江西大移民

明朝震撼中国的江西大移民

明朝震撼中国的江西大移民“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

江西先民的大迁移,开创了中国历史一片片新的天地。

1364年(元至正二十四年),明太祖朱元璋派大将徐达攻打长沙,与陈友谅旧部和元王朝残余势力血战四年,损兵折将,最后才于1368年(洪武元年)夺得胜利,确立明王朝在长沙的统治。

元末明初这场连年战祸,使长沙田园荒芜,百姓亡散,庐舍为墟,许多地方渺无人烟。

于是,明王朝就近从江西大量移民迁入长沙地区(湖北和湖南,当时二省是一个省份,称之为湖广省),并允许“插标占地”,奏响历史上有名的“江西填湖广”的宏伟史诗。

因明朝崇祯年间张献忠农民起义,在德阳地区作战频繁。

康熙十六年,清军为消灭义军,滥杀无辜,人口殆尽,一片荒芜。

清廷下诏,江西、湖南、湖北众多居民被迫迁居。

民间把这次大移民称之为“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

数个世纪过去了,浩瀚的中国历史上,5次大移民中,江西人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时空演奏的宏大交响乐中,江西的先民们就如顽强的种子一般,落在大邑通途,撒在穷乡僻壤,直至根深叶茂。

今日,本报记者与读者一同撩开历史的尘埃,感触江西先民大迁移那震撼人心的音符,重回壮阔史诗。

四川三石碑再现史实近日,据四川媒体称,四川清溪镇清溪高中附近发现的三块清代江西墓碑,使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大移民的历史再度浮出水面,史学家们因此认为,“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历史至少被延长近60年。

史学界公认的清朝政府的移民,起于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止于四川西北金川之战(公元1776年)。

在清溪发现的3号碑字迹最清晰,碑文可见:魏佐宗、魏佐信为父立碑,其父是“江西赣州府安远县楠水乡太平保人氏”,卒于“光绪辛卯年十二月”(公元1891年)。

假如活到六十岁,那么在江西出生时间为1831年,而入川是在出生之后。

从碑文中的年月推断,史学界公认的清朝“湖广填四川”的时段过小,三块碑文证明清溪镇接纳自主性的移民至少还持续了近60年时间。

2号碑载有迁居于四川犍为县“兴仁乡东岗堡周家山”的墓碑,其说明此时犍为县域内是移民的集中地之一,江西移民打破了同乡同籍聚居的习惯,开始到周围的山地定居。

麻城各姓氏族谱 看湖广麻城孝感乡移民现象

麻城各姓氏族谱 看湖广麻城孝感乡移民现象

麻城各姓氏族谱看湖广麻城孝感乡移民现象提要:麻城孝感乡移民现象是中国移民史上的特例。

因历代官方文献对此无所记载,来自民间的传闻又常常自相矛盾。

本文试图从麻城120姓160支宗谱所提供的地情信息资料入手,通过对麻城地域社会的分析,破解麻城孝感乡现象之谜。

关键词:随军迁川战乱流离奉旨入川强制迁徙孝感乡都长江走廊上的移民集结地梅家军山寨兵里仁会奴变孝感厅正文“若问祖籍在何方?湖广麻城孝感乡”,这是川渝两地数千万人民对于祖先的共同记忆。

在世界被称为“地球村”之今日,高科技的快速发展与应用,“环球同此凉热”的趋同性,使人们愈加怀念并刻意追求自己的精神家园。

寻根问祖,已成为初步走向小康的诸多中国人(包括海外侨胞)共同的心理需求。

近年来,到麻城寻根问祖的川渝(含由川渝两地又转迁滇、黔等其他地区)移民后裔摩肩接踵,来电、来函、网络寻根,更成为热门。

令人遗憾的是,有关麻城孝感乡的历史遗存,极难在各种文献资料中查找到有价值的信息。

以至于研究中国移民史的著名学者葛剑雄教授也为难地说:“我们在撰写《中国移民史》时,也以这一重要的移民发源地(指麻城孝感乡)不见踪影为憾。

”①为满足各地人士的寻根需求,近四年来,笔者查阅了麻城120姓(此120姓函盖麻城现居人口90%以上)160支宗谱,对孝感乡移民现象形成两点粗浅认识,简述如下。

①葛剑雄《麻城孝感乡——中国历史上的移民发源地之一》原载《四川日报》1997年5月9日一、元末明初,“江西填湖广”与“湖广填四川”两大移民流基本同步进行,从战乱流徙到奉旨移民,由自发西迁到“徙实填空”,麻城及孝感乡逐渐成为长江走廊上的移民集结地(一)麻城土著流徙四川综括麻城各姓氏族谱的相关记述,元末明初自麻城移民四川有下列几种情况:1、随红巾军将领明玉珍入川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八月,麻城铁匠邹普胜与罗田布贩徐寿辉、江西和尚彭莹玉等人扯旗造反,聚众起义,建国改元。

徐寿辉当了农民皇帝,邹普胜为太师,国都圻水,国号“天完”,全盛时拥有百万军队。

湖广填四川

湖广填四川

湖广填四川作者:猫斯图来源:《科学大观园》2019年第05期绵延明清两代的移民运动,构成了今天四川盆地内的人口组成和文化样貌。

尽管从地形上看,四川盆地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地区,但四川的历史竟然是一部移民史。

今天看来丰饶多产的天府之国,从远古时期开始就不断接受着来自各地的移民,让川渝文明变得多彩。

这当中也有着不少的历史传说,其中最著名的便是“湖广填四川”的历史。

正是这场绵延明清两代的移民运动,构成了今天四川盆地内的人口组成和文化样貌。

不过“湖广填四川”这个名称的出现相对较晚,仅仅用这样一个词语来形容两代的四川移民构成也失之偏颇。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要讲清楚移民问题,一个必须先交代的地理条件,就是移民前往目的地的路径。

在长城以南、腾冲线以东的中国,有两块相对独立的地区,两广为主体的岭南,以及被山地从四面包围的四川。

四川盆地是中华大地的一个异数。

它被四周的大山死死围住,无论从什么角度来看都是一个极为独立的地理板块。

想要进入这个板块,能选择的路径非常有限。

第一条通道就是翻山越岭从陕西进入四川的蜀道。

蜀道,是关中与四川盆地之间道路的总称。

关中与四川盆地相隔着秦岭、汉中盆地、大巴山,蜀道也因此分为两段:关中—秦岭—汉中,汉中—大巴山—四川盆地。

在陕西与四川之间,穿越秦岭的部分主要有四条道路,自西向东分别为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

穿越巴山的部分又分为四条,自西向东分别是阴平道、金牛道、米仓道、洋巴道。

它们的排列组合,构成了古代穿越川陕的主要通道。

与秦岭四道相比,巴山四道的关注度要少很多,但是历史上著名的葭萌关、剑阁实际上都在这里。

蜀道的两个关键性的节点,就是汉中和广元,其中汉中的价值尤其高。

在关中盆地与四川盆地之间的两大枢纽,汉中是总枢纽,广元是进入川西的门户。

从秦岭的北面前往米仓山、大巴山的南面,传统上的八条蜀道,有七条都要经过汉中盆地(阴平道除外)。

被夹在秦岭和大巴山之间的汉中,是沟通陕西和四川的險峻山路中最大的中转站。

洪武的移民湖广

洪武的移民湖广

洪武的移民湖广展开全文洪武的移民湖广——湖北篇(兼论湖广填四川)一、前言今湖南、湖北在明代为湖广布政使司,本章则是讨论湖广布政使司的湖北部分。

湖北地区在洪武大移民中的地位是很独特的,一方面江西移民的移入这个区域,另一方面湖北地区的移民进入四川,有时是江西人移入湖北后又移入四川,故论及湖北的移民时,就需要兼论湖广填入四川的移民。

在外地人口大量落居湖北,同时也有湖北境内人口流向外地的现象发生。

同一时期的人口流动有进也有出,成为湖北人口移动的一大特点,外流的湖北人口已落居四川者为最多。

这种状况与‘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说法基本上吻合。

不过,从整体上而言,湖北人的外流人口不及外地人口落居湖北的多,另外,不管‘江西填湖广’或‘湖广填四川’也好,并不限于清初,而是始自元明之际的持续了数百年之久的人口流动。

期间,受人口自身状况、社会政治因素,形成了元末明初、明时期、明末清初等几个高潮时期。

人口流动所及,亦不限于江西、湖广、四川三地区,而是以这三个地方为主线牵动江、浙、闽、广、皖、豫、陜、黔、滇诸省的大范围人口迁移,而且流动的过程中有着带动、牵引的情况存在,这些状况也在‘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人口移动中发生。

二、江西填湖广洪武时期朱元璋强迫江西人迁入两湖,先民们被反绑着双手,由官兵用船押送到江汉平原,至今湖北人称上厕所为解手,即源自于这次迁徙中先民们要方便,都必须向押解官兵要求解手,当地也流传着一句民谚:‘江西填湖广’,这可见得江西移入湖广影响之甚。

最早探讨这个问题的是谭其骧〈湖南人由来考〉一文他指出:‘平江、湘阴而北之湖南人,以其为南昌人后裔之故,而富有湖北味,则自此直可以想见即湖北省之人,其大半当亦为南昌人之后裔也。

’这样的论断虽然还没完全确立,但可看出湖北实为移民移入之典型。

湖广的移民研究大难于湖北,这是因为文献中有关于湖北人口变动的记载过少,作为氏族来源研究的方志资料也是寥寥无几,而本章所用的资料主要来源有三:(1)、1988年及1991年,曹树基于湖北实际收集的资料;(2)、李懋军《明代湖北人口迁移研究》;(3)、张国雄《明清时期的两湖移民》。

元末明初“湖广填四川”

元末明初“湖广填四川”

元末明初“湖广填四川”一、大夏政权的移民1、明氏大夏政权元至正十一年(1351)五月,一场规模浩大的农民起义在颖州(今安徽阜阳)爆发,是为红巾军。

巴蜀之地,因李喜喜青巾军入掠,杀虐甚甚,直到至正十七年(1357),明玉珍率红巾军西征,占据巴渝,始得稍安。

明玉珍义军首定夔万,同年四月,攻下重庆,以此为中心四出扩张,至正二十一年(1361)攻下成都。

同年十月,在重庆称陇蜀王。

至正二十三年(1363)正月,明玉珍称帝,都重庆,国号夏,改元天统,是为大夏政权。

明洪武四年(1371),大夏政权为朱元璋派兵灭亡。

2、移民概况明玉珍占领巴蜀后,广招移民,发展生产,稳定四川,巩固政权,除了入川时所带20万大军外,还从湖北招移民入川,发展经济。

宋元之际,四川战争长达半个世纪,人口损失严重,待元朝统一,历90年左右,但因元统治残暴,人口增长极为缓慢。

据李世平先生研究,元末人口约773,388人,估算为80万人。

时四川辖9路3府。

巴渝地区有重庆路、夔路,约20万人口。

即元末巴渝地区(以今重庆市为主)有人口约20万。

明玉珍率兵入川到建立政权称帝,共约有军队20万。

对此数,至正二十五年(1365),朱元璋曾作估算说:“(明玉珍)以偏师入蜀,度其兵有三分之一”。

当时,明玉珍归徐寿辉部西红巾军,其师为陈友谅掌握权纲。

而陈友谅与朱元璋决战鄱阳湖,倾巢而出,“号六十万”。

明玉珍也曾言“区区人马二十万,北下汉中,东下荆楚……”。

可以确定,明玉珍有兵20万。

这20万军队,基本上都是明玉珍从湖广带入四川的。

由于在巴渝地区战事并不激烈,明玉珍军队很快占领了此地区,因此,此次战争对巴渝之地人口损伤并不很大。

明玉珍入川后,有割据一方之心,因此,很可能要求军队携家室入川。

若按1:1比例计,20万军队,则有20万家属相随。

这些家属,由政府统一安置,故合称这些兵士和家属为军事移民,不会少于40万人。

这40万余人的分布,主要是在巴渝地区,按2/3计,则有27万左右。

浅析明朝江西与湖广人口变动的原因与影响

浅析明朝江西与湖广人口变动的原因与影响

浅析明朝江西与湖广人口变动的原因与影响摘要:“人口迁移”即人口移动,是指人口分布在空间位置上的变动。

一般指的是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这种移动通常是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的改变。

在明朝时期,长江流域的东西移民运动十分频繁,特别是江西人民移入湖广地区,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江西填湖广”。

本文主要从明朝时期“江西填湖广”的人口迁移概况、移民的原因及明朝时期的人口迁移对社会和经济所产生的影响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明朝、人口迁移、江西填湖广、原因、影响在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一次又一次移民浪潮,如已被人们所熟知的山东人“闯关东”、山西人“走西口”。

而在元末明初的江西,也发生过一次震撼全国的移民大潮,即民间所说的“江西填湖广”,大量江西人迁入湖南、湖北两省,不仅开发了当时凋敝的两湖土地,也直接促进了“江右商帮”的兴起,影响极为深远。

而其迁移不仅仅是政府政策的原因,也有其他包括经济原因等,使得江西人民大量迁入湖广地区,其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在中国历史上属于一次较大的人口迁移。

一、明清人口迁移概况自古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农业并不发达,人口稀少。

但在西汉末年,北方人口南迁,才使南方地广人稀的局面得以缓解。

然而即使这样,南方各地区之间也还是存在着差异,如江西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都比湖广地区的人口和经济更为发达。

在明朝时,两地之间的差异更为明显。

据《明史·地理志》载,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弘治四年(1491年)、万历六年(1578年),江西人口数分别为8982481、6549800、5859026,而同期湖广的人口数分别为4702660、3781714、4398785。

这些数据也许与当时的人口数不一定完全符合,但却能反映出当时两地人口数量的差异及湖广地区地广人稀的事实,也为江西人口迁入湖广地区奠定了条件。

在《明史》太祖本纪、成祖本纪、食货志中,记载了明代十几次移民的情况。

明代移民主要集中于洪武、永乐年间。

明初大移民|洪武三年(1370年)至永乐十五年(1417年)的移民

明初大移民|洪武三年(1370年)至永乐十五年(1417年)的移民

明初大移民|洪武三年(1370年)至永乐十五年(1417年)的移民资料整理:天下达观明初大移民又称明朝大移民、明初洪洞大移民、洪武大移民、大槐树移民、洪洞大槐树移民等,指是洪武三年(1370年)至永乐十五年(1417年)的移民。

明朝政府先后数次从山西的平阳、潞州、泽州、汾州等地,中经山西洪洞县的大槐树处办理手续,领取“凭照川资”后,向全国广大地区移民。

朱元璋统一天下后,已是遍地疮痍,布满了战争的创伤;山东、河南、河北一带多是无人之地。

明洪武年间,朱元璋采取了移民政策,按“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口留二、八家之口留三”的比例迁移。

明初经洪洞县大槐树处迁往全国各地的移民曾达百万人之多,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影响之深,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而且在世界移民史上也是罕见的。

统治中国只有89年的元朝,使河南、山东、河北皖北等中原地区“道路皆榛塞,人烟断绝” ,人民只有揭竿而起,仅至正元年(1341),山东、河北、湖广等地就以生了百余次人民反元起义。

至正八年方国珍在台州起义至正十一年刘福通在颖州起义,号称红巾军徐寿辉在蕲州起义至正十二年郭子兴、朱元璋在濠州起义第二年张士诚也在江苏泰州起义元军出其精兵锐将与农民军决战,攻城掠地,掳掠杀人,干尽了残暴之事。

至正十二年九月元丞相“脱脱破徐州,遂屠其城”至正十七年、二十一年元军察罕帖木儿部与农民军战,“两战皆败之,斩首万余级”至正十八年十一月,元军“刘起租守顺德,粮绝劫民财、掠牛马、民强壮者令充军,弱者杀而食之”元军和地主武装,对农民军所据之地,多是“拔其地、屠其城” ,使豫、鲁、苏北、皖北之民十亡七八扬州城中当时被杀的仅余有十八家。

黄、淮河又多次决口,使中原之地“漂没田庐无算,死亡百姓无数,村庄城邑多成荒墟。

人们被大水撵得东奔西逃,无处安生,不少地方人烟绝迹,黄水过后尸陈遍野,村舍变为废墟,良田淤成沙滩,所剩无己的居民往往又在瘟疫中命染黄泉。

至正四年(1344年)黄河在曹州、汴梁等地三处决口,人民游移45.8万户。

元末明初的第一次“湖广填四川”

元末明初的第一次“湖广填四川”

元末明初的第一次“湖广填四川”上次咱们说道元末明初,红巾军将领来到了四川盆地,并且以重庆为首都,建立了“大夏”政权。

但与此同时,他也开启了明初的“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

湖广填四川明玉珍,是湖北随县人,早期也在湖北从事反元的斗争。

进入四川后,跟随他进入四川的军队,就成了第一批湖广移民。

据《明太祖实录》记载:“陈友谅握其权纲,足下固有所见,以偏师入蜀,度其兵有三分之一。

”而陈友谅在出兵攻打朱元璋的,大约有四十万军队。

因此可以估计,跟随明玉珍入川的军队应该有二十万,再加上军队家属,应该有四十万左右的人。

起义军除了明玉珍的军队及其亲属,湖广的百姓很多也因明玉珍占据巴蜀而选择移民。

康熙《孝感县志》也记载:“玉珍率兵袭重庆,称夏主,孝感人多随之入蜀”。

四川仁寿《李氏族谱》:“元末吾祖世居麻城孝感青山,陈逆之乱,乡人明玉珍据成都,吾祖兄弟七人迁蜀”。

这些湖广百姓和军人,便构成了明初湖广百姓移民四川的基础。

移民四川朱元璋统一四川后,发现“(洪武五年)户部奏四川民总八万四千余户,其伪夏故宫占为庄户者凡二万三千余户”(《明太祖实录》)。

而且由于人口太少,四川的县也从元朝饿156个裁撤到明初的98个。

因此有官员上书请求:洪武'二十年三月丙子,汉州德阳县知县郭叔文言:·四川所辖州县,居民鲜少,地接边徼,累年馈饷,舟车不通,肩任背负,民实苦之。

成都故田万亩,皆荒芜不治,请以迁谪之人开耕,以供边食,庶少纾民力。

'从之。

'(《明太祖实录》卷181记载)。

朱元璋根据这种情况,并且配合当时其他的地方的移民运动,洪武初年才开始组织陕西、湖广等地百姓移民四川。

据香港学者研究,明初四川的移民存在着两种类型:一是自愿迁移入蜀(入川者均自行插占土地,官府并未加以组织及干涉,其后为明确各户土地界址,曾经补立'插线契约',后则演变为法制'鱼鳞图册'之依据);另一种是渐进式强制移民徙蜀。

洪武移民山东知多少

洪武移民山东知多少

洪武移民山东知多少
洪武年间,由于一系列的内外原因,大批的农民被迫离开故乡,在
全国各地进行大规模的移民。

其中,山东省成为了最大的接收地之一。

下面就来看看洪武移民山东的一些相关情况。

1. 移民规模
在洪武年间,山东省共接收移民近300万人。

其中,最多的是福建
和江西两省的移民,达到了150万人以上,其次是广东、湖广和浙江
等省份。

这些移民主要分布在济南、青岛、烟台、威海、潍坊、泰安、德州等地。

在当时的山东省,这些移民所占的比例较高,对当地的经
济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 移民原因
洪武年间,全国普遍存在着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的问题。

其中,受灾、战乱等原因导致的经济萧条和社会动荡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在这样的情况下,许多农民被迫离开家园,寻找生存的出路。


政府则希望通过大规模移民来开发沃土,增强国力,因此对移民政策
进行了大力的推广和落实。

3. 移民影响
洪武移民山东对当地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它促进了山东农业、
手工业、商业、渔业等各个领域的发展,丰富了当地的人口结构和文
化传统,拉近了不同地区之间的联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移民后代融
合了当地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山东文化,使山东成为具有多元文化的省份之一。

在总体上,洪武移民山东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移民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是国家和社会发展进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同时,移民政策的实施和执行需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减少不良影响,让移民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

“江西填湖广”,看看你祖先从哪来?

“江西填湖广”,看看你祖先从哪来?

“江西填湖广”,看看你祖先从哪来?江西填湖广始于洪武年间。

由于蒙元的入侵带来的人口锐减和经济破坏以及种族等级划分的生存压力,整个元朝期间湖广的人口基数就不高。

再加上至正年间残酷的剥削和元末农民大起义。

湖北湖南之地都几成荒芜之地了。

当朱元璋战胜陈友谅后,有鉴于恢复生产的和削弱地方宗族大户的需要。

江西填湖广的运动就开始了。

明清时期的迁徙和南北朝时到唐宋年间的这一迁徙不同。

南北朝到唐宋这一阶段的移民主要是民间自发的。

由于外族的入侵和北方生存环境的恶化,当一个家族决定迁徙后,整个家族几乎都搬迁了,而搬迁后的家族仍然聚集生活在一起。

而明清则不一样,明清时期主要由政府组织,强制性的迁徙。

迁徙后,有亲戚关系的必须分开住。

而且不允许返回家乡。

明清时期的移民主要由山西洪洞县,江西瓦屑坝、筷子巷。

南京杨柳巷,福建宁化,湖北麻城孝感乡等地迁出,前往全国各地。

如果我们今天去湖北的话,特别是鄂东地区,几乎是每个家族都宣称自己的祖上是从江西迁来的。

事实上,我们从湖北特别的鄂东地区的口音中也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在风俗方面,从江西迁入湖北者中,有祖籍江西“筷子巷”之说。

乡人多在祭祖之供品“刀头肉”上插筷,以表示不忘祖根。

这个风俗在鄂东、鄂北、江汉平原大部地区流行。

在语音方面,湖北大多数江西移民后裔,还保留着从祖辈代代相传下来的词语读音。

例如在鄂东、鄂北、江汉平原大部地区,将外祖母(外婆)读作“家(音Ga)婆”,方向词“去”字读作“器”音,动词“站”字读作“记”音,等等,不胜枚举。

这类文化遗存,从另一视角证明了江西填湖北的史实。

遥想当年,饶州府属各县的外迁人口沿昌江、乐安河(婺水)及其众多的支流顺流而下,出饶州府城后,在鄱阳湖边的瓦屑坝集中,然后登舟北上。

到达湖口后,多数人就近在安庆府属各县定居,少数人或溯长江而上,迁入湖广(今湖北湖南),或顺长江而下,迁往安徽及其他省份。

虽然瓦屑坝只是一个移民的集散地,对绝大多数移民来说,还不是他们真正的故乡,但当年的移民多数没有文化、没有资产,更不可能有文字记录,当他们历尽艰辛在他乡定居后,留给后代的记忆只是他们的出发地--瓦屑坝。

话说洪武移民

话说洪武移民

话说洪武移民明朝洪武年间,山西省洪洞县向昌乐移民一事,长期以来在民间广为流传。

有的传说,朱元璋取山东,妄杀无辜,连童稚妇孺也不放过。

明兵卒登高远望,见有炊烟处即奔杀。

因而,人口稀少,便从山西等地向昌乐移民。

对此,有必要提出来和大家共同研究一下,更期望在这方面得到众同仁长者的指教,以求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从抄录的碑碣、家谱来看,我县约有百分之二十强的村为明朝以前的土著户。

如鄌郚、古城、贾陶、梁家庄等都是明朝以前的村庄。

据元泰定二年(1325年)《梁氏先塋碑》载:“梁氏世居潍州第十六都贾陶社梁家庄人也。

以农桑为业,历代绵远,不知昭穆矣。

”尧沟镇赵家埠头(村),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赵氏族谱》载:“始祖札忽歹,仕元为敦武校尉。

当明洪式八年(1375年),吾族始姓赵氏。

”从查阅的有关历史资料来看,据《资治通鉴•明纪纲目》载:“帝如汴梁,召徐达至行在,命率师北伐。

谕之曰:中原之民,久为群维所苦,故命将北伐,拯民水火。

元祖宗功德在人,其子孙阁恤民隐,天厌弃之。

君实有罪,民则何辜?前代革命之际,肆行屠戮,朕实不忍。

诸将毋肆焚掠,妄杀人,元之宗戚咸俾安全,庶几上答天心,下慰民望。

达顿首命”。

从以上可以看出,朱元璋效法历代某些开明皇帝封建治法,以“民为帮本”,打天下靠民,治国赖民为哲理。

朱元璋不仅对百姓实行宽舒政策,就连蒙古官宦也施仁政。

昌乐城东尖庄村,元代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一一被元朝封为“宣武大将军”的王义,“行昌乐县令,兼管勾提军民事,特封开国男,食邑七百户。

”王义的后人在明初未被侵凌。

另,朱刘镇大龙角村刘用兄弟五人,厉仕金元两朝,做过“廉访知事”、“运司照磨”、“盐司副使”、“盐司经历”等官。

他的后裔,散居昌乐二十余村,也没有明军诛杀的记载。

至于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攻下山东诸路,有可能在交战处派摇拉丁,但不可能在农村妄杀无辜百姓。

明朝洪武年间,大明天下定鼎,山东已是太平,朱元璋不可能也不会袭杀山东。

江西填湖广—历史上最为壮观的移民浪潮。

江西填湖广—历史上最为壮观的移民浪潮。

江西填湖广—历史上最为壮观的移民浪潮。

在我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很多次移民。

这些百姓,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背井离乡,远赴他乡。

而明朝初期,则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为壮观的移民浪潮之一: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

而湖广,指的正是湖南和湖北。

此次江西移民浪潮将湘赣鄂三省串联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于是便有了:湘赣一家亲,湖广皆兄弟。

据粗略统计:洪武二十六年,两湖人口共470万。

其中湖北人口80%来自江西,而湖南移民人口中,则有74%是江西人。

那么,是什么造成了这次大移民?元朝末年,局势动荡,湖广地区成为主战场,导致人口数量锐减。

明朝立国后,湖广地区满目疮痍,人口凋零。

于是,朱元璋决定从湖广周边地区调令百姓前往湖广,以缓解湖广地区人口危机。

其中江西,作为全国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人口规模极其庞大。

于是,在整个移民浪潮中,江西移民便成为主力军,移民人口数量遥遥领先。

而这些江西移民,主要来自鄱阳湖平原和赣江流域。

移民范围湖北省:除西部地区枝江、当阳县等九个县以外,基本都有江西移民。

其中江西四大移民地区到湖北地区的人数占江西移民的总人数比例分别为:•饶州府移民:27.5%•南昌府移民:27.5%•吉安府移民:11.5%•九江府移民:4.3%其余移民,则来自江西其他各个地区。

江西到湖北的移民占当地比例,呈现由东到西递减模式。

湖北东部的家族比例中,江西移民占80%,而在西北部还不到30%。

注:饶州府为现在的江西鄱阳县,辖:鄱阳县、德兴市、余江县、余干县、浮梁县、乐平市。

湖南省:几乎每个地区,都有江西移民,遍布全省。

湖南省的江西移民,大多来自于南昌府以及吉安府。

其中吉安府移民数量第一,至少占50%以上,第二为南昌府地区的移民,其余则为江西其他地区移民。

而江西移民数量占湖南各地区当地家族比例分别为:湖南中部家族,江西移民大约占80%;湖南北部家族,江西移民大约占60%;湖南南部家族,江西移民大约占50%;湖南西部家族,江西移民多月占41%。

两次湖广填四川的背景及移民来源

两次湖广填四川的背景及移民来源

两次湖广填四川的背景及移民来源一、第一次湖广填四川与麻城孝感移民麻城孝感乡移民指的是元末明初那次移民。

切不可与清代的湖广填四川混淆。

由于明末战争的影响“麻城孝感乡移民”已经被清代的新移民大大稀释了。

明代麻城县辖四乡:孝感、亭川、太平、仙居。

孝感乡(与现在的孝感市无关)位于麻城县西部。

历史地理学者曹树基教授在《中国移民史》中认为麻城是一个中转站,明初入川的移民实际上包括麻城、黄州、信阳、江西等多个地方的人。

毫无疑问,所谓的麻城孝感乡移民不可能都来自麻城一个县,但麻城人在早期移民中所占的地位是可想而知的。

据弘治《黄州府志》记载,洪武二十四年麻城县人口有10多万,黄州府则有60多万(实际近80万),是当时湖广地区人口密度最高的府。

当时湖广布政司一共才400多万人口,其中湖北不到200万,黄州府就占了近40%。

而与四川毗邻的荆州府人口密度只有8人/平方公里,是黄州府的1/4。

所以黄州府具备对外移民的能力,而湖北其他地方则没有。

麻城孝感乡居民大举入川是元末明初的事情。

此后,黄州和江西的居民继续迁入四川,都与麻城孝感乡挂钩,则带有攀附老移民的意味。

清代的填川更加与麻城没多大关系,但是麻城孝感的流传度依然很广。

------许多人都知道宋蒙战争对四川的重创,导致元代四川一直是人口稀薄的状态。

实际上元末四川也遭受了巨大破坏。

有红巾军的破坏,还有元军、明玉珍等军队的破坏,甚至朱元璋部下攻打四川也遭成了不小损失。

元代四川有156个县,到了明初由于人口减少裁减到98个县。

当然,人口减少的比例不能简单地以撤县比例来算,因为如果一个地方人口减少了一半,但是剩余量依然比较多,这个县也不会被撤掉。

被撤掉只能说明人口剩余太少,而没被撤的县也不代表人口损失度不大,只是剩余量尚可组成一个县。

《明太祖实录》卷8记载,朱元璋答明玉珍:“然有李喜喜等兵侵扰,杀掠为虐亦甚,其生死不知,存者能几?”方孝孺则说:“夏主方有意于据蜀,各郡臣民遭青军(李喜喜)侵掠,百无一二”。

明朝山西洪武大移民

明朝山西洪武大移民

明朝⼭西洪武⼤移民从最初的政治、军事移民到后期的经济⼤移民,从政府组织到民间⾃发移民,明朝早期,⼭西移民⼀波波像潮⽔⼀般涌向中原⼤地、京师南京,甚⾄远达云南、海南。

仅洪武、永乐两代,⼭西⼀省净移出⼈⼝就⾼达100万。

⽽这场规模宏⼤的移民运动不过是明初全国⼤移民的⼀个缩影。

它不仅弥补了中原地区的⼈⼝不⾜,稳固了明朝政权,还为重建中原汉⽂化提供了丰厚的⽂化资源,最终成为⼭西洪洞县⼤槐树移民传说的史实来源。

1.朱元璋决定从⼭西移民 1368年,当朱元璋君临天下的时候,曾经沃野千⾥,⼈⽂荟萃的中原⼤地早已残破不堪了。

残破的⼜岂⽌是中原?蒙军⽤兵四川,兵燹连绵半个世纪,当地⼈⼝由1300万剧减为60万,直到元末也不过80万⼈。

此外,元末农民战争中,关中、两淮、湖⼴等地屡遭战乱,⼈⼝损失甚巨,社会经济陷于凋敝。

 举⽬四顾,⼤明江⼭竟有⼀多半是“⽩⾻露于野,千⾥⽆鸡鸣”的荒凉景象,作为⼀国之君,朱元璋怎能⾼兴得起来? 不过,当元末中原地区饱受荒疫兵乱之时,⼭西却是另外⼀种景象。

由于地处⾼原,加之表⾥⼭河,中原地区的各种灾疫与战乱很少波及⼭西。

⾃元末⾄明初,⼭西⼤部地区都没有发⽣⼤的⽔旱⾍灾,风调⾬顺,连年丰收,同邻省相⽐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丁兴旺。

洪武⼗四年,河南⼈⼝是189.1万,河北⼈⼝是189.3万,⽽⼭西⼈⼝为403.04万,⽐河南河北两省⼈⼝总和还多出25万。

 若从⼈⼝密度来看,此时,⼭西平均每平⽅公⾥27.52⼈,⽽河南每平⽅公⾥12.85⼈,河南的⼈⼝密度不⾜⼭西的⼀半。

这种算法并没有考虑到⼭西南北的⼈⼝分布差异。

与晋南不同,元朝末年孛罗帖⽊⼉、扩廓帖⽊⼉(均为元朝末年将领,扩廓帖⽊⼉⼜名王保保)等乱兵屡次杀掠晋北,直到明朝建⽴四年以后,⼤同依然是“城郭空虚,⼟地荒残,累年租税不⼊”的荒凉景象。

由是,晋南⼈⼝之繁密不难想象。

 这样—来,⼭西,特别是晋南地区,就出现了“地狭⼈稠⽣计难”的独特景象,就连朱元璋也意识到“⼭西民众⽽地狭”确实是⼀个问题了。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洪武的移民湖广——湖北篇(兼论湖广填四川)双击自动滚屏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10-2-26 阅读:1228次共有0条评论查看评论洪武的移民湖广——湖北篇(兼论湖广填四川)一、前言今湖南、湖北在明代为湖广布政使司,本章则是讨论湖广布政使司的湖北部分。

湖北地区在洪武大移民中的地位是很独特的,一方面江西移民的移入这个区域,另一方面湖北地区的移民进入四川,有时是江西人移入湖北后又移入四川,故论及湖北的移民时,就需要兼论湖广填入四川的移民。

在外地人口大量落居湖北,同时也有湖北境内人口流向外地的现象发生。

同一时期的人口流动有进也有出,成为湖北人口移动的一大特点,外流的湖北人口已落居四川者为最多。

这种状况与‘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说法基本上吻合。

不过,从整体上而言,湖北人的外流人口不及外地人口落居湖北的多,另外,不管‘江西填湖广’或‘湖广填四川’也好,并不限于清初,而是始自元明之际的持续了数百年之久的人口流动。

期间,受人口自身状况、社会政治因素,形成了元末明初、明时期、明末清初等几个高潮时期。

人口流动所及,亦不限于江西、湖广、四川三地区,而是以这三个地方为主线牵动江、浙、闽、广、皖、豫、陜、黔、滇诸省的大范围人口迁移,而且流动的过程中有着带动、牵引的情况存在,这些状况也在‘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人口移动中发生。

二、江西填湖广洪武时期朱元璋强迫江西人迁入两湖,先民们被反绑着双手,由官兵用船押送到江汉平原,至今湖北人称上厕所为解手,即源自于这次迁徙中先民们要方便,都必须向押解官兵要求解手,当地也流传着一句民谚:‘江西填湖广’,这可见得江西移入湖广影响之甚。

最早探讨这个问题的是谭其骧〈湖南人由来考〉一文他指出:‘平江、湘阴而北之湖南人,以其为南昌人后裔之故,而富有湖北味,则自此直可以想见即湖北省之人,其大半当亦为南昌人之后裔也。

’这样的论断虽然还没完全确立,但可看出湖北实为移民移入之典型。

湖广的移民研究大难于湖北,这是因为文献中有关于湖北人口变动的记载过少,作为氏族来源研究的方志资料也是寥寥无几,而本章所用的资料主要来源有三:(1)、1988年及1991年,曹树基于湖北实际收集的资料;(2)、李懋军《明代湖北人口迁移研究》;(3)、张国雄《明清时期的两湖移民》。

由于历史记载的缺乏及新资料不足,有些府只能做概略性的说明,兹分府论述如下:(一)、黄州府黄州府诸属县夹于大别山与长江之间,其地貌多为丘陵和大小不等的平原,从地方志记载来看,元末明初的大移民在此留下过痕迹,元末及洪武年间从外地迁入的移民人口大约占全部人口的62﹪左右,此属较同一时期宿松县移民人口的比例为低,但同样是一个人口重建式的移民区。

在元代及洪武年间迁入的氏族中,江西移民无疑是最重要的部分,他们比例高达87﹪左右。

如果我们把非元末的江西人也考虑进去,那毫无疑问的,江西籍的比例将大大增加。

麻城《民国?彭氏族谱》引《万历谱序》提到当地人口的构成:外籍不一,而江右独多。

以余所见,逮余所闻,皆各言江西云。

无怪乎《黄安乡土志》的作者也会说当地‘人多来自江右’了。

在江西的移民中,来自饶州、南昌等赣北地区的移民为其中最主要者,原因是此地地形与黄州相似,使得黄州府的移民皆来自这些地方。

据统计,洪武年间黄州府有64.2万民籍人口,加上黄州卫和蕲州卫的军人及其家属,共有3.4万的军籍移民,合计全府人口为67.6万,而由于黄安府与德安府比邻,至少有五万人迁往而又未取得新户籍者,所以扣除5万,全府人口为62.6万,其中移民人口占其62﹪,共有38.8万,移民人口中江西移民共有33.8万,而江西移民中饶州府移民约占三分之二,约20万人,南昌府约5万人口,九江府约4万人口,余为其他。

至于黄州的土著,元末群雄起事,黄州徐寿辉与陈友谅于此迅速组织了自己的子弟兵,最后战死或败后转为朱元璋部队,还有部分随明玉珍进入四川,这也显示,黄州府人口众多,所以有条件向其他地区输出人口。

(二)、武昌府武昌府的南部山脉纵横,北境为沿江平原,这里湖泊众多,平原广大,是湖北一个主要农业区,从地形上说,武昌府的平原区与相邻的黄州府沿江平原基本上是相同的,只是由于长江相隔才会划成两个行政区。

元末的社会动荡,对于江东或江西平原来说都是一样,所以武昌府的平原诸县也与黄州府一般,充斥着来自江西的新移民。

从《武昌县志》提到:元末战乱之后,湖北人烟稀少,明洪武初移民垦殖,江西人在县境定居者甚多,在县人口来源中占较大比例。

据统计,洪武年间的武昌府的民籍人口约为26万人,加上武昌二卫(武昌卫、武昌左卫)的军人及其家属,共有人口数29.4万,山区县份稍小,假设每县平均为2万人口,通城和通山的4万人口中有0.4万移民,另外8县有人口约25.4万,其中移民人口为60﹪,就有15.2万,合计移民人口15.6万,其中有3.4万为军籍移民,而来自江西南昌府的移民,至少就有7万人。

(三)、德安府德安府地处鄂北,曾是南宋、金两国的分界线,战争使得这一区人口消耗极大,蒙古灭南宋,其主力自襄阳突破,鄂北化为一片废墟。

且查《明史?地理志》洪武初年,德安辖区仅有云梦县未被省废,其余各州县皆是洪武十三年(西元1380)复臵,而德安府也被降为州,从属黄州府或武昌府,至洪武十三年(1380)才复为府。

换言之,洪武初年,德安府的大部分州县已不存在,其原因就在于人口过于稀少。

地方志或族谱中有记载,《康熙?孝感县志》卷6记载:‘元至正十六年,明玉珍率兵袭重庆,称夏主,孝感人都随之入蜀。

事时寿辉兵皆裹红巾,至今土人言红巾军作反,人尽杀,各处人来插草为标者,盖玉珍等事也。

’说明孝感人于元末曾大批随明玉珍移出,更使此地人口稀少。

而除江西有大量移民外,湖北邻近府州亦有移民迁入,以麻城为最多,甚至达势均力敌之况,这样的移民格局与黄州府和武昌府有很大的不同,或许由于麻城人势力太大,于是就衍生江西移民者的合法性问题,有一份应山县的族谱,即编造出一则关于皇帝视察后移江西人民至德安的神话,以期能与麻城势力抗衡。

在元末以前,还有一种移民,这些移民从山西移入麻城,洪武大移民时又移入德安,这一批移民在谈到自己的原籍时会说是‘江西麻城’或‘江西麻城过籍’,在他们的心目中‘江西麻城’是一个完整的名词,而不是‘江西’和‘麻城’这样的移民典型在湖广的移民中是经常可以看的见。

据统计,洪武二十六年(1393)德安府的民籍人口仅为6万人左右,加上一千户所,军人及妻子有0.34万,假定移民人口占人口的70﹪,也只有4.4万人,这4万人中应大部分是江西移民,麻城移民因家乡太近,不可能马上在德安府取得户籍,因而洪武二十五年(1392)户口统计中不会有麻城移民,要到此年后麻城人才陆续入籍于此,以其数量而言,应比江西移民多估为5万人。

(四)、荆州、汉阳二府和沔阳州(江汉平原)这一区域是一个相当完整的地理单位,即江汉平原,它包括了三个行政区,即荆州府、汉阳府、沔阳州。

在元末时此处亦遭到严重的破坏,此处呈现出‘土旷人稀,耕种者少,荒芜者多’的凋敝现象。

两湖平定后,政府首先从解决劳动力不足下手,重建江汉平原的经济。

洪武三十年(1397)三月,武陵县奏请中央从江西徙无田农民,至武陵等县落户,使农尽其力,地尽其用。

中央很快同意并实施迁徙江西人到武陵等县屯垦的计划。

民国36《孙氏祖谱》卷首‘始牵祖’的记载:‘前明定鼎,下诏抽江右士庶,以实兹土。

’,反映出政府迁狭乡民到宽乡民开垦的政策。

而荆州府也接受相当多的江西移民,1913年《胡氏族谱》提及:‘自乎元明革命,赣省兵燹迭见,人民不惶宁处,其由江右而播迁荆楚者,几如江出西陵。

’且从曹树基1988实地调查,枝江、宜都及当阳荆门以西于明初有流民活动之痕迹,可见此地曾有过自发性移民进入。

除政府的迁徙外,自发性的流民也大批涌进,因为此处人丁稀少,土地肥沃,再加上当地政府缺乏即时有效的户口登记来征收赋役,自然吸引大批流民进入,如沔阳州‘湖田未尝税亩,或田连数十里而租不数斗,客民利之’,荆州监利县‘湖田又不税亩,故有强壮盈室而不入版图,阡陌遍野不出租粮。

’皆可看出四方流民大量进入,其中也包括了闽、粤、陜、晋等处的移民,由于来源经济条件的差别,各地移民的目的也就不同,‘东南之人以觅利至,西北之人以避地至。

’他们与土著杂处,融为一个整体,共同促进江汉平原人口的增长。

据统计,洪武二十六年(1393)这四个府州有民籍人口共49.1万,减去基本未接受移民的枝江、当阳及以西等九个州县,即减去人口13万,其余为36.1万。

又有安陆卫、沔阳卫、荆州二卫及枝江、长宁及夷陵三个千户所,军人及其家属共7.7万,合计军、民籍人口为43.8万。

其中60﹪为移民,就有人口26.3万其中民籍移民有18.6万,军籍移民有7.7万。

移民中的80﹪左右为江西移民,就是21万。

(五)、襄阳府及其他(荆襄山区)江汉平原北方,山脉绵延纵恒在襄阳府、勋阳府与承天府北部,由于此地第东接荆襄,南逼江陵,西达长安,北控洛阳,且为高山大壑,元末,襄阳一带、勋阳山区,即为红军的根据地,由于地形险要又不易管理,所以如《鸿猷录》载:‘国初命邓愈以大兵剿除之。

’朱元璋并在此实施‘空其地,禁流民不得入’的政策,导致直到洪武二十六年(1393),这区域的人口仍未有补充,以一府之大,人口仅有8万余人,不及黄州府的一个县。

但政策施行不落实,到中后期出现‘流贼啸聚山谷百五十余万’,可见此地为流民之渊薮,最后引发几起乱事,在这些所谓‘山贼’被消弭后,当地流民亦被驱离,故此处人口增长数度出现大起大落。

从明代中期的一份官员奏章中,我们知道从洪武时期已有‘各处客商’潜居于此,娶妻生子,成家立业。

这就显现出虽然户籍上没有登记,但已有流民迁入。

而襄阳北边的枣阳、光化一带,居民的祖籍说法都是山西大槐树或江西大槐树,这说明山西移民已经从北面进入这一区域。

襄阳府地驻有两卫兵力,军事和家属人口共有3.4万,加上宜城及其他县份,全部移民人口可能为5万人左右。

洪武年间,湖北地区的174万总人口中,土著人口占43﹪,移民人口占57﹪由此可见,洪武大移民对湖北地区人口构成的影响是相当深刻的。

根据各府的移民原籍约为69万,占总人口数的70﹪。

在79万民籍移民中,来自江西的移民约为55万,其中来自饶州府和南昌府各约为19万,吉安府移民约8万,九江府移民为3万,余为其他,军籍移民中也有相当数量的江西军人。

三、湖广填四川元末控制四川的是夏政权的明玉珍,原籍湖北随县,家世务农;起事后明玉珍与父老团结千余人,屯青山,后来加入徐寿辉,被认命为元帅,隶倪文俊部,镇守沔阳。

元至正二十年(1360)陈友谅杀徐寿辉自立,明氏与之决裂,撤军入蜀,并以兵塞瞿塘,决不与通,。

洪武三年(1370),明对蒙古取得北方胜利,隔年进兵四川,灭夏并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