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_湖广填四川_人口迁徙及其影响
“湖广填四川”与移民的文化适应及其当代启示
湖广填四川与移民的文化适应及其当代启示湖广填四川“湖广填四川”一词,是历史上晚清时期,指湖南、湖北两省的大量农民涌向四川省的一个现象。
这个时期,四川正处于脆弱的政治经济环境下,同时向政府征集“充实大川、屯垦荒滩”的民间招标活动,在这个背景下,成百上千的湖广农民来到四川,为这个贫困省份注入了人口和经济活力。
然而,这种巨大的人口流动也带来了大量的社会问题。
新来的移民们需要先适应四川的自然环境和人文风俗,同时也要适应本地的生产方式和经济结构。
这种文化适应需要长时间的调整和刻意的努力。
移民的文化适应在这个现代化的时代,移民的口径已经不再是湖广填四川这样的大规模人口流动了,但是移民在不同的地区可能仍然会面临文化适应的问题。
文化适应是人们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逐渐适应和融合的过程,其目的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适应周围的文化环境,最终实现和谐共处。
这个过程涉及到许多方面的因素,包括语言沟通、社会交往、文化信仰等等。
在文化适应中,语言沟通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
如果无法准确地理解当地语言和口音,那么人们之间的交流就很难顺畅地进行。
为了适应当地的语言环境,移民们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来学习当地的语言,并逐渐适应当地的口音和语调。
在社会交往方面,移民们也需要适应当地的社会规范和文化习惯。
如果不熟悉当地的社会规则,可能会给自己带来很多尴尬和困难。
为了适应当地的社会环境,移民们需要积极地了解当地的社会文化和习惯,并适当地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
此外,移民的文化信仰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一些人可能从小在某种文化背景下成长,移居到新的地方后,需要适应当地的价值观、信仰和文化传统。
这需要移民们保持开放心态,接纳新的文化,同时也不失去自己的文化根基。
当代启示湖广填四川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文化适应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需要移民们做好充分的准备和努力。
在当代社会中,人们的移民方式更加多元化和微观化,但是文化适应的问题却仍然非常重要。
对于移民来说,了解和适应当地的文化环境非常重要,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融入当地的生活和工作,还可以促进我们的文化交流和理解。
湖广填四川移民历史研究
湖广填四川移民历史研究摘要:湖广填四川是明末清初时期的一次重大人口迁移现象,对于当时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和资料,系统地研究湖广填四川的历史背景、原因和影响,探讨这一人口迁移现象的原因、规模及其对四川社会产生的影响,为研究明清时期的社会发展提供了理论与实证。
湖广填四川指的是明末清初时期,湖南、湖北两地大量人口涌入四川地区的历史现象。
这一现象始于明朝晚期,经过清朝初年的发展,形成了湖广填四川的规模较大的人口迁移浪潮。
湖广填四川的背景可以从农民起义、战乱和自然灾害等多方面来分析。
明末时期,全国各地频发的农民起义导致了大量人口流离失所。
特别是湖南、湖北地区,长期以来一直是农民起义较为集中的区域,这些起义不仅破坏了农田和村庄,而且造成了人口大量外流。
明末清初的战乱也是湖广填四川的重要原因之一。
明朝末年的李自成起义和李闯王起义等战乱,使得湖南、湖北地区的社会经济遭受了严重破坏,大量人口被迫离开家园。
自然灾害也是湖广填四川的一个重要推动力。
明末清初时期,发生了多次灾害,如冰雹、旱灾、洪涝等,使得湖南、湖北地区的农业生产受到了严重影响,导致了大量农民外流。
湖广填四川的历史原因可以从政治、经济、环境等多方面进行解读。
政治因素是湖广填四川的重要原因之一。
明末时期,由于政局混乱,权力割据,导致了大量人民逃亡,尤其是湖南、湖北地区。
而随着清朝统一了全国局势,包括对于四川的统治,为湖广填四川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环境。
经济因素也是湖广填四川的一个重要原因。
明清时期,四川地区的农业生产发展迅猛,形成了比较丰富的经济资源,吸引了湖南、湖北地区的农民前来谋生。
对于湖南、湖北地区的农民而言,四川地区是一个相对富饶的地方,可以提供更好的生计和发展机会。
环境因素也是湖广填四川的原因之一。
湖南、湖北地区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自然灾害的频发,对于农业生产和社会发展有着直接的负面影响,而四川地区的自然环境相对较好,辽阔的土地和水资源为农民提供了更好的发展条件。
湖广填四川移民历史研究
湖广填四川移民历史研究引言:湖广填四川是指明清时期湖南、湖北两省人口剧增,其中一部分人口向四川地区迁移的历史现象。
这一历史现象对于四川地区的人口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沿革、迁移动因、迁移规模和影响等方面对湖广填四川移民历史进行研究。
一、历史沿革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
明代中期,湖北、湖南两省的人口爆发式增长,土地资源有限,农民生活困苦。
四川地区自明代末期起开始向平原区域开垦,土地资源丰富,空间较大。
这些因素导致了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潮的出现。
到了清代,湖广填四川现象更为普遍。
清代初年,后金建立清朝,西南边疆安定后,大大推动了湖广填四川的趋势。
国家对四川地区的开发和治理力度加大,促使湖北、湖南两省人民向四川地区迁移。
而四川地区的农业生产得到了迅速发展,人口从1516年的101.3万增长到1853年的305.4万,几乎翻了三倍。
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史经历了明代中期到清末民初近400年的历史阶段。
二、迁移动因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动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国家政策:明代中期以后,国家对四川地区开垦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移民的政策。
政府鼓励湖南、湖北的农民前往四川地区开垦,提供了土地、种子和免税等优惠政策。
这些政策促使了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潮的形成。
2. 经济因素:湖北、湖南两省的土地资源有限,人口密集,农业生产水平低下,农民生活困苦。
而四川地区的土地资源丰富,经济发展迅速。
移民前往四川地区可以获得更好的生活条件和更多的发展机会。
3. 自然因素:湖南、湖北两省地处南方,气候湿热,自然灾害频发,如洪涝、旱灾等。
而四川地区地理环境相对稳定,自然灾害相对较少。
这也是湖广填四川的迁移动因之一。
三、迁移规模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规模非常庞大。
根据史料数据统计,清代初年,四川地区的人口为101.3万,而到了1853年已增长到305.4万,其中大部分是从湖南、湖北迁入的移民。
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规模对四川地区的人口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湖广填四川移民历史研究
湖广填四川移民历史研究引言:湖广填四川是指明清时期湖南、湖北人大规模迁徙到四川地区的历史事件。
这一迁徙现象不仅在四川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迁徙原因、迁徙规模、影响等方面对湖广填四川移民历史进行研究。
一、历史背景明代末年至清代初年,中原地区连年战乱,尤其是湖广一地,积极参与了抵抗清军入侵的抗清斗争。
清朝建立后对湖北、湖南进行了大规模的镇压,造成了湖广一带社会经济大规模的破坏和人口的减少。
由于清朝实行了“分省经济”,四川作为国库重地,成为了清廷收取财政的重要地区。
这些因素导致了湖南、湖北民众大量迁移到四川寻找生计。
二、迁徙原因1.战乱逼迁:湖北、湖南地区连年战乱,人民生活在重重的战争压力下,为了逃避战乱,他们选择迁移到相对安定的四川地区。
2.经济因素:四川地区地理位置优越,土地肥沃,气候适宜,对于湖广人来说,迁移到四川可以寻求更好的生存和发展机会。
3.政治因素:清朝在湖北、湖南一带镇压严重,湖广人民为了躲避清军的迫害,选择迁移到四川等地避难。
三、迁徙规模湖广填四川的迁徙规模庞大,据史料记载,只在明末清初10年间,湖南流亡四川就达到了100万人之多。
据称这些湖广移民深入四川,有的甚至迁移到了西部边疆地区。
湖北人也有大量移民到四川地区。
这一批移民大都来自农村,在西南地区开垦土地,经营农田,在四川地区形成了独特的湖广移民聚居点。
四、影响1.农业发展:湖广填四川移民使得四川地区农业生产得以迅速发展,湖广移民深耕细作,大规模开垦土地,推动了四川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
2.经济繁荣:湖广移民带来了丰富的经商经验和技术,为四川地区的商业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湖广移民大举经商,使得四川地区的商业活动逐渐兴盛起来。
3.文化交流:湖广填四川移民使得湖南、湖北文化与巴蜀文化得以交融。
湖广移民带来了丰富的湖湘文化元素,与川渝文化进行了深入交流,为巴蜀地区的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湖广填四川移民历史研究
湖广填四川移民历史研究湖广指的是明清时期的湖南、湖北两省,而四川则是中国的西南省份。
湖广填四川是指明清时期湖广一带人口向四川移民的历史现象。
这一历史现象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研究中国历史与人口迁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潮始于明代末年,主要的原因可以归结为政治、经济和环境因素。
明朝末年,由于战乱与政变,湖广一带的经济受到严重破坏,大量的人口开始向四川一带迁徙。
四川地处中国的西南边陲,气候条件恶劣,土地资源相对较为丰富,因此对于那些被战乱摧毁的湖广地区的人口来说,四川地区提供了一个可以重新开始的机会。
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潮在清代达到了高峰。
清朝对于移民的政策非常宽松,鼓励人口向边疆地区移民,尤其是向内地的四川移民。
四川的地理环境使得各种资源得以丰富开发,加之清朝政府积极鼓励移民开垦边疆并为移民提供一系列优厚的政策,吸引了大量的湖广移民来到四川。
据统计,从明代末年到清代初期,湖广填四川的移民人数以千计,其中不乏知识分子和商人。
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潮对于四川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湖广移民带来了湖南湖北的先进农业技术和经验,加速了四川的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湖广移民带来了新的商业模式和商业理念,促进了四川地区的商业繁荣。
特别是在四川的城市中,湖广移民以他们独特的商业智慧和资源优势,成为了当地商业的中坚力量。
湖广移民还带来了湖南湖北的文化风貌,丰富了四川地区的文化内涵。
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潮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大量的移民给当地的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了压力。
由于四川地区几乎处于封闭状态,土地资源有限,湖广移民的大量涌入导致了土地肥力下降和环境恶化。
湖广移民的大量涌入也给四川地区的社会稳定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移民的到来带来了新的社会关系和利益分配问题,使得当地的社会秩序和稳定受到一定的冲击。
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潮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人口迁移现象之一,对于研究中国历史和人口迁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湖广填四川移民历史研究
湖广填四川移民历史研究摘要:湖广填四川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移民潮,对于四川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以湖广填四川移民历史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相关文献资料,分析移民的原因、移民潮的过程以及对四川社会经济的影响等方面,探讨湖广填四川移民历史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湖广填四川;移民历史;社会经济;影响一、引言湖广填四川移民潮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灾害因素的推动,另一方面是政治因素的推动。
灾害因素是引发湖广填四川移民潮的主要原因之一。
明朝末年至清朝初年,湖南、广东地区频繁发生自然灾害,如旱灾、洪水等。
这些灾害导致了当地农民生计困难,生活贫苦。
与此四川地区常年以水旱灾害著称,但其灾害频率相对较低。
湖南、广东地区农民面临灾害后,选择离开家园来到四川地区,希望能够在那里寻找到更好的生计机会。
政治因素也是湖广填四川移民潮的原因之一。
明朝时期,中国社会出现了大规模的社会动荡,南明政权的建立与清朝的灭亡,使得湖南、广东地区的农民生活遭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而相对来讲,四川地区政局相对稳定,民生相对有保障。
一些湖南、广东地区的农民选择离开家园,来到相对较为安定的四川地区。
三、湖广填四川移民潮的过程湖广填四川移民潮经历了几个主要的阶段,分别是明末湖商入川阶段、中期广商入川阶段和清初大规模湖广入川阶段。
在明末期,湖南商人开始向四川地区扩张。
这些湖南商人以经商为主,主要从事丝绸、竹木、药材等贸易活动,带动了四川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商业繁荣。
在明末清初期,广东商人开始涌入四川地区。
广东商人擅长刺绣、织锦等手工艺,带来了四川地区的手工业繁荣。
广东商人还引进了新的农作物和养殖技术,丰富了四川地区的农业生产。
在清朝初年,湖南、广东地区的大规模移民涌入四川地区。
这一移民潮主要包括农民和手工业者两类。
农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手工业者主要从事手工业和商业活动。
这一移民潮对于四川地区的社会经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湖广填四川移民对于四川地区的社会经济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湖广填四川移民历史研究
湖广填四川移民历史研究引言湖广填四川移民历史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现象,它对于两地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研究,以深入挖掘移民历史的背后故事,揭示移民现象所带来的影响和意义。
一、湖广填四川移民的背景湖广填四川移民现象主要发生在清朝晚期至民国初年,当时湖北、湖南、广东地区人口密集,土地不足,社会经济压力较大。
与此四川地处西南,地广人稀,资源丰富,成为吸引外地移民的重要地区。
大量湖广移民纷纷涌入四川,成为了当地的新移民群体。
二、湖广移民的途径和方式为了躲避战乱、逃避生活压力,湖广移民选择了多种途径和方式来进入四川地区。
其中包括水路和陆路两种方式。
水路是指通过长江水系,利用船只运输的方式来到四川,而陆路则是指通过陆上贩易、聘请长途运输队伍等方式来到四川。
在四川,他们多选择集结成村,寻找适合的土地或者做小生意,期望能够在这里获得新的生活和发展机遇。
三、移民对四川社会的影响湖广移民的大规模涌入,对当地的社会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他们为四川带来了新的人口和劳动力资源,加强了当地的人口基数,促进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移民也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丰富和改变了四川的社会风貌。
移民也为四川的教育、医疗等事业做出了贡献,带来了新的衣食住行方式和生活理念。
四、移民对湖广地区的影响湖广填四川移民现象对湖广地区同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移民的出走减轻了当地社会的压力,缓解了湖广地区的人口过剩问题。
湖广移民的流出也带来了一定的经济和社会压力,加速了湖广地区的社会变革和发展。
移民也将湖广地区的文化和传统带到了新的地方,促进了两地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五、移民的故事和价值每一个移民背后,都有着一段深刻的故事。
他们为了生存,为了家庭,背井离乡来到陌生的土地,展开了艰苦的奋斗和努力。
他们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坚毅与顽强,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家国情怀和人文关怀。
湖广填四川移民的历史,不仅仅是一段人口迁徙的过程,更是一个民族的奋斗史和文化的传承史。
“湖广填四川”:背景、进程与影响再窥
“湖广填四川”:背景、进程与影响再窥
王征
【期刊名称】《重庆航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6(000)003
【摘要】四川民间向来有“湖广填四川”的说法。
此乃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流民迁徙活动之一。
明清之际,先后由湖广向四川移民,既有统治者加强统治的考虑,也有内在的经济动因;其中既有政府行政手法推动,也有政府因势利导,引导进行。
“湖广填四川”对四川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页数】5页(P68-72)
【作者】王征
【作者单位】济南社会科学院,山东济南25009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8
【相关文献】
1.人口迁移对川菜发展的影响——以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为例 [J], 温中华;高小红
2.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人口迁徙及其影响 [J], 张敏;柯立;孙上茜
3.从《竹枝词》看清代"湖广填四川"——兼论清代四川移民"半楚"的表现与影响[J], 黄权生
4.浅谈“湖广填四川”对巴蜀地区的文化影响 [J], 李华
5.论清前期“湖广填四川”移民情况及其影响 [J], 魏登云; 曹先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湖广填四川移民历史研究
湖广填四川移民历史研究湖广填四川移民历史是指明清时期湖北、湖南和广东地区的人口大量涌入四川的历史现象。
这一历史现象对四川的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对湖广填四川移民历史进行研究和探讨。
湖广填四川移民历史的背景。
明清时期,湖北、湖南和广东地区人口众多,而四川地区因地理环境和地处边陲等原因,人口相对较少。
四川地区在农业、商业、手工业等方面都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湖广填四川成为许多人追逐进步和发展的机会。
移民的原因和方式。
湖广填四川的移民主要由经济、政治和自然因素所驱动。
经济因素包括四川丰富的资源和市场,吸引了湖北、湖南和广东地区的商人和手工业者前来经商或就业。
政治因素则是因为明清时期社会动荡,战乱频繁,不少人为了逃离战乱和追随支持者而移民到四川地区。
自然因素主要是因为四川地区地理环境好,气候适宜,适合农业和居住。
湖广填四川移民历史对四川的影响。
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对四川的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经济方面,移民带来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商业经验,促进了四川农业和商业的发展。
在文化方面,移民带来了湖广地区的方言、饮食文化、建筑风格等,丰富了四川的文化内涵。
在社会方面,移民对四川的社会结构和人口结构也产生了影响,推动了社会的多元化和发展。
湖广填四川移民历史的意义。
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历史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多元性的体现。
通过研究湖广填四川移民历史,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的多样性和变迁过程。
湖广填四川移民历史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如如何应对人口迁移、如何保护地方文化等。
历史地理论文
历史地理论文历史地理环境,是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经常必要条件。
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历史地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历史地理论文范文一:浅谈明末清初的“湖广填四川”摘要: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是中国移民史上的大事件,它对四川地区的方方面面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就这一事件简要叙述鄙人的浅见,希望有助于人们深入认识明末清初四川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以对今天的西部大开发有所帮助。
关键词: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影响。
一: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的背景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的历史大背景是明末清初人口大锐减。
《四川通志》载:“蜀自汉唐以来,生齿颇繁,烟火相望。
及明末兵燹之后,丁口稀若晨星。
”在明末清初,四川遭受了一场大浩劫。
在这个地域上,长期处于大规模的战争之中:1639年明末农民领袖张献忠起事入川,1644年第二次入蜀后建立大西政权,地主武装、清军、南明军一起攻向起义军,次年十一月,张献忠在西充阵亡,使川人死亡过半;1647至1650年,明军内部争权夺利,战火不断;1650至1659年,张献忠余部孙可望、刘文秀进入四川,在川北与清军激战;1660至1664年,清军镇压义军,搜捕明军残余分子;1673至1680年清军平西王吴三桂叛乱,攻入四川,其叛军与清军的“三藩之乱”历时七年。
这些战争持续达三十多年,地主杀起义农民,农民杀反动地主,满人杀汉人,汉人杀满人,“杀得鸡犬不留”。
明末清初旷日持久的战乱,使四川社会经济遭受空前的摧残和破坏,人口凋敝。
清初四川巡抚张德地在上任途中见所过州县境内人户“非数十家,或十数家,更有止一二家者,寥寥孑遗,俨同空谷”[1]。
川东地区亦饱受战乱蹂躏,“各属尤空旷,草蓬蓬然植立,弥山蔽谷,往往亘连数十里无人烟[2]”以致地方大小官员纷纷上奏:“蜀省有可耕之田,而无可耕之民,招民开垦,洵属急务”[3]据官方统计,1668年四川成都全城只剩下人丁7万人。
湖广填四川移民历史研究
湖广填四川移民历史研究作者:张颖玲来源:《西部学刊》2019年第22期摘要:元末明初及清前期的“湖广填川”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由政府主导的移民运动。
这场移民运动断断续续持续了两个朝代,规模大、时间长、涉及地移民人数众多、移民来源地广泛,影响十分深远。
“湖广填川”的移民背景是多年频繁战乱,导致四川人口减少,明清两朝有意引导移民入川,为发展生产提供劳动力;移民来源主要是地理位置邻近和水路交通便利的两湖、江西地区;移民运动推动建立了完备的水陆驿站,推动移民所经之地的经济发展,促进了文化交融和繁荣。
关键词:湖广填四川;移民背景;移民来源;移民影响中图分类号:D63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19)22-0110-03在中国的移民历史上,元末明初及清前期的“湖广填川”大移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它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该地区的人口结构、生产方式和文化传统,且对后来的区域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对“湖广填川”的研究著述不少,但多着眼于其背景、方式和意义的探讨。
而本文的目的除介绍移民背景外,主要侧重于对移民来源和移民影响的探讨。
一、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背景(一)元末明初的大移民元朝末年,政治危机严重,全国各地爆发农民起义。
徐寿辉领导的红巾军在湖北地区起义。
而后明玉珍带领红巾军从巫峡进入了四川地区,以重庆为中心建立了“大夏”农民政权。
虽然明玉珍号称,自己从湖北带来的士兵只有20万,但加上士兵入川时所带的家属,实际上应是不少于40万人。
明灭夏以后,这些士兵都留在了四川定居。
虽然40万人的数量并不多,但却是元朝时期四川人口的主要构成。
朱元璋统一天下后,国家遍地疮痍。
为了巩固明朝的统治,明政府便采取了移民政策,通过组织大规模的移民到达荒芜的地区进行农业生产,发展经济,同时也能达到人口平衡,使天下太平。
移民运动一共持续了22年的时间,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四川的人口达到180万,而移民的人数占了总人口的50%,同时加上明玉珍带领过来的武装部队,四川的移民人口占总人数近70%。
明末清初各省的人口分布和变迁
明末清初各省的人口分布和变迁北京(河北):崇祯初年(以下简称初)大约有人口1200万,由于战乱中死亡、逃离,以及清军入关以后被驱逐,从山东迁入上百万,康熙初年(以下简称后)有人口约800万。
南京(江苏、安徽):初全省大约2800万,被清军屠杀多半,又有不少山东人南下,1200万(少量迁往江西、湖广)。
浙江:初全省2200万,被清军屠杀以后剩600万。
福建:初全省1200万,被迫迁往台湾和海外超过500万,迁往广东、广西、海南大约200万,另有数百万被杀或饿死,后有人口700万。
广东(广东、海南):初全省1000万,被迫迁往海外100多万,迁往四川100多万,另有数百万被杀或饿死,从福建、江西迁入100多万,后有人口500万。
湖广(湖北、湖南):初全省1500万,大部分死于清军屠杀,少量迁往四川,另外从江西迁入不少于300万,后有人口800万。
江西:初全省2000万,一半左右死于战乱,迁出500万以上,后有人口800万。
河南:初全省500万,明末的战乱和瘟疫死亡越五分之二的人口,后从北京、南京、山东迁入数百万,后有人口700万。
山东:初全省2500万,被清军屠杀以及死于瘟疫减少约五分之一的人口,清军南下以后,数百万人南逃,清初主动迁出到河南、北京、山西、辽东以及部分被清军驱逐数百万,后有人口1000万。
山西:初全省800万,主要被清军屠杀后剩600万。
陕西:初全省800万,明末饥馑和瘟疫死亡约四分之一,战乱迁出和死亡数百万,后有人口700万。
四川:初有人口800万,被张献忠屠杀约三分之一,清军屠杀约一半,少部分迁往贵州、云南,从湖广、广东迁入近百万,后仅有人口100余万。
云南:初有人口100万(可能仅指汉族人口)战乱死亡人口被新移民所补充,后仍然为100万。
贵州:情况与云南相同,初期人口和后来人口数相同。
广西:初有人口300万,被清军屠杀后仅剩100万。
台湾:从福建移民约100万。
全国总人口估计:明末(崇祯初年)16500万,清初(康熙初年)9200万。
湖广填四川移民历史研究
湖广填四川移民历史研究湖广填四川是指清代时期,湖北、湖南和广东地区的移民大量涌入四川地区的历史现象。
这一现象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于四川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湖广填四川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末年。
明朝末年,长期的战乱和政治动荡导致湖南、湖北和广东地区的资源和生活条件严重恶化,很多人面临着生存的危机。
而四川地区则相对而言比较安稳,土地资源丰富,农业发达。
很多湖广地区的人口开始向四川地区迁移,寻求更好的生活条件。
清朝成立后,湖广填四川的现象进一步加剧。
清朝初年,康熙皇帝进行了一系列的农业改革,鼓励人口向四川等边远农业区域迁移,以开垦土地、发展农业生产。
四川地区的地震、灾害等自然灾害频繁,导致当地人口的减少,需要外界的人口填充。
湖广地区作为人口较为集中的地区,自然成为了填补四川人口空缺的主要来源。
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潮给四川地区带来了明显的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
湖广移民的大量涌入,补充了四川地区的人口,增加了劳动力资源。
这对于当时的四川地区来说是非常有益的,可以通过开垦更多的土地来发展农业生产,提高经济收入。
湖广移民带来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了四川农业生产的进步和现代化。
湖广移民中的实业家、商人也为四川的商业和工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湖广移民的涌入也导致了四川地区社会文化的多元化,丰富了当地的文化内涵。
湖广填四川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
湖广移民的涌入导致了四川地区的土地资源紧张和农业生产的竞争加剧,给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湖广移民中的不少人口生活条件较为贫困,他们往往聚集在城市的底层,面临着生存的压力和社会的边缘化。
湖广移民也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如犯罪率的增加、社会秩序的紊乱等。
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历史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现象,对于四川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潮为四川地区带来了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文化多元化,但也带来了土地资源竞争、生活困境和社会问题等负面影响。
大迁徙“湖广填四川”的起因及历史贡献
大迁徙“湖广填四川”的起因及历史贡献大迁徙“湖广填四川”的起因及历史贡献为着探访"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大潮的起因以及它的历史贡献,而对它进行系统考察时,地方志和族谱无疑是最理想的参考资料。
移民大潮来有痕,去留踪。
作为私家档案性质的族谱,在记录下家族世系渊源和人口繁衍历史的同时,也把移民运动潮起潮落的蛛丝马迹留给了后世。
[ 转自铁血社区/ ]一、战乱--白骨堆·万人坟2002年4月3~4日,在成都新南门立交桥修建的过程中,在红星路与滨江路交叉口的工地上,施工的工人们连续两天从土层中挖出大量死人的尸骨,具体数量在百具以上。
后经成都考古专家初步勘察,结论是:这些尸骨是"非正常死亡"。
根据尸骨颜色、分布和地层情况来看,这是一种"二次性集中埋放",时间可推断在明末清初。
有专家还指出,这些尸骨不是一具具埋放在一起,而是采用腿骨放在一起,指骨又放在一起的埋葬方式,估计可能是因为战争或瘟疫大规模死人后,集中进行埋放的。
正当人们在追问成都"万人坑"之谜,试图弄清这些尸姓,其理由是解放前这一姓,其理由是解放前这一带是民房,不可能把这么多的尸带是民房,不可能把这么多的尸骨埋在房子下面。
对于成都、崇州两地何以会发现这样的"万人坑"的问题,尽管各家解释不一,留下重重迷雾,但是,在某些地方志上,却是有着明确记载的。
例如,光绪《潼川府志》记载,三台县有座"万人坟",位置在县城东门外,系遭张献忠"屠戮"所致。
顺治二年(1645年),南明政权"左都督杨展封筑。
光绪四年重竖碑"。
清人万谷踢曾作有《初到东门外见万人坟诗》,可以为证。
另据记载,在盐亭县也有座"万人冢",位置也在县城东门外江神庙右,乃明末张献忠所"屠戮","白骨如阜"。
论清前期“湖广填四川”移民情况及其影响
第21卷第6期2019年12月Vbl.21,No.6Dec.2019遵义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Zunyi Normal University论清前期“湖广填四川”移民情况及其影响魏登云a,曹先东b(遵义师范学院a.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b.教师教育学院,贵州遵义563006)摘要:清前期“湖广填四川”移民滥觞于顺治十六年(1659),中经康熙、雍正两朝,至乾隆六十年(1795)结束,主要可分为二个阶段:第一期阶段因“垦荒令”本身缺陷,加之“三藩之乱”,移民规模不大;第二阶段因“垦荒令”不断完善,加之移民垦荒以“安民”“惠民”为指导思想,移民大潮一浪接着一浪.此次移民分为强制移民和自发移民两大类型,对四川政治、经济和文化诸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如人口迅速增长,大量荒地开垦;大量粮食外运,接济周边邻省;改变人口构成,移民远超土著等等.关键词:清前期;湖广填四川;影响中图分类号:K2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583(2019)-0013-06On the Immigratioii Situation and Its influence of(t Hunanese and Cantonese Immigrating to Sichuan"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WEI Deng-yun a,CAO Xian-dong b(a.School of Historical Culture and Tourism,;b.School of teacher Education,Zunyi Normal University,Zunyi563006,China)Abstract:The immigrants from"Hunan and Guangdong to Sichuan"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 originated in1659(in the16th year of Shunzhi reign),through the Empire Kangxi and Yongzheng,and ended in the60th year of Qianlong reign(1795).It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stages:the first stage is due to the defects of the"reclamation order"itself Coupled with the"chaos of the three vassals",the scale of i mmigration is not large;in the second stage,due to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t he"reclamation order"and the guiding ideology of"calming the people"and"benefiting the people",the tide of emigration is wave after wave.The migra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types:forced migration and spontaneous migration,which has had a great impact on politics,economy and culture of Sichuan,such as rapid population growth,large amount of w asteland reclamation,large amount of grain outward transportation helping neighboring provinces,changing the composition of the population with immigrants far outnumbering the natives,and so on.Key words:the early Qing Dynasty;Hunanese and Cantonese Immigrating to Sichuan;influence明末清初,在四川广袤的大地上,战火四起,其主要战乱有:张献忠农民起义军曾三次入川,明、清军队反复围剿追杀;南明政权坚持抗清斗争,以及南明政权内部的矛盾;平西王吴三桂携三路反王密谋叛乱,清军平定“三藩之乱”,四川成了拉锯战的主战场。
古蜀史上的八次大移民
古蜀史上的八次大移民四川是个移民省,成都是个移民城市。
由于湖广填四川让四川人口大换血,如今的四川人大多说自己祖籍湖广麻城县孝感乡,可见纯粹的四川人极少。
以成都为例,据清末《成都通览》记载,当时入成都籍的“成都人”都是外省人:湖广人占25%,陕西占10%,云贵占15%,江西占15%,河南、山东占5%,广东、广西占10%,安徽占5%,江浙占10%,福建、山西、甘肃占5%。
其实,历史上的大规模移民入蜀,不只清初开始的湖广填四川,从战国时期秦灭开明王朝后大规模秦移民入蜀开始,到清朝初年开始的湖广填四川,共有八次大规模的移民潮。
如从秦灭蜀移民开始计算,到如今的确很难找到地道的蜀人。
有人说四川人来自全国四面八方,可从如下历史上的八大移民入蜀看出。
第一次,战国与秦朝间秦民入蜀:秦惠文王后元九年(公元前316年)秋,秦国派大夫张仪、司马错从金牛道攻蜀,将巴蜀纳入秦国版图。
此次战争杀掉多少蜀人无记载。
但结果是秦“乃移秦民万家实之”(华阳国志.蜀志),此次秦向蜀移民达四万人以上。
史称这次移民主要是政治因素,为巩固秦对巴蜀的统治而为。
第二次,汉末至三国蜀汉荆楚移民入蜀:西汉平帝元始二年(2),巴蜀地区人口351.4万,至东汉永和五年(140年),巴蜀地区人口达469.9万人。
但因战乱,至建安十九年(214年),刘璋投降刘备时,巴蜀地区人口竟余80余万。
刘备、诸葛亮领兵入蜀,荆楚移民入蜀达十余万人。
到蜀汉灭亡时,巴蜀地区人口达108.2万人。
第三次,两晋之交北方移民入蜀:西晋后期巴蜀地区爆发李特起义,后其子李雄在成都建立大成王朝。
由于大成王朝执行亲民、重视文化人的政策,秦雍二州的天水、略阳、扶风、始平、武都、阴平等六郡数万家,十多万人经汉中、剑阁入蜀;第四次,隋唐之交北方移民入蜀:隋唐之际,蜀中并未遭受大的杀伐,唐对巴蜀采取招抚,并未加之大的征讨,蜀地相对稳定富庶,成为北方移民向往的世外桃源,大批北方人纷纷入蜀。
那时有文人皆入蜀之说,其中就有从陇西成纪迁入的李白一家。
明末清初_湖广填四川_人口迁徙及其影响_张敏
四川 ”从清初开始 ,到道光朝为止 ,前后百余年 ,规 模之大前所未有 。而人口“填四川 ”不仅有效缓解 了湖广地区的人口压力 ,避免了社会动荡 ,而且使人 口分布趋于合理 ,“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推动 作用 ”。
一 、“湖广填四川 ”中移民人口分布格局 及成因
明末清初 ,持续数十年的战乱造成四川的人口 锐减 ,“数千里城郭无烟 ,荆棘之所丛 ,狐狸豺虎之 所游 ”,“成都所属州县 ,人烟断绝千里 ,内冢白骨无 一存 ”。同时 ,瘟疫流行 。至顺治 18 年 ,四川总人 口只有“50 万左右 ”。四川人口的锐减 ,不但造成 了四川经济文化的萧条 ,限制并延缓了科技的发展 , 还降低了中央政府的赋税收入 ,四川的残破 ,不但危 及西南 ,而且对清政府的统治造成不利后果 。因此 , 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增加人口 ,恢复生产的措施 。 于是 ,由清政府倡导并组织的大规模移民四川的活 动拉开了序幕 。此次移民籍贯复杂 ,由于移民中以 湖广人口为多 ,所以称之为湖广填四川 。“湖广填
从表 1中可以看出 ,四川移民地名中地理位置 反映的距离递减规律 。先以湖广移民为例 :川西平 原和德阳 、绵阳地区移民地名湖广籍有 121 个 ,占 69. 54% , 川 中 91. 49% , 川 东 北 90. 64% , 川 东 85. 22% ,宜宾 、泸州 、乐山地区为 75% ,川西高原不 足 4%。在表 2中 ,横轴表示四川不同位置的城市 与湖广地区距离由近至远排列 ,纵轴为湖广籍地 名数 。由此可以大致体现距离递减规律 ,即距移 民籍贯地 (湖广 )越远 ,移民聚居点越少 。同样的 情况在陕西移民 ,广东 、福建移民和贵州移民上亦 有所体现 。如川西 、川西北 、陕西移民比例大 ,川 东地区湖广移民占大半 、广东 、福建移民较少 ,而 贵州移民相对较多 。当然 ,形成这种移民定居点 地域上的不均匀分布 ,除了距离衰减的规律还必 须考虑其他情况 ,如形成该现象的原因也与明清 之际战争对四川各地区的破坏程度以及移民在原 籍的生产方式有关 :川东 、川中地区为当时张献忠 破坏最大的地区 ,人口损耗较大 ,更需要大量移民 补充 ;湖广移民以从事种植业为主 ,江西人经商见 长 ,在移民定居点选择上 ,湖广籍多居丘陵 、台地 的沿江等区县 ,而江西 、福建 、浙江籍则择居城镇 。 “广东移民择适宜其原籍农夫作物生长的北纬 30 度以南的永州 、江津地区 ,种植甘蔗和荔枝 ,永州 地区与川南地区毗邻 。”同时 ,移民入川都选择交 通便利且自然条件优越的平原和平坝丘陵地区 , 长江及其川中支流移民点集中 。
我国历史上的大移民“湖广填四川”:一次在元末明初,一次在明末清初
我国历史上的大移民“湖广填四川”:一次在元末明初,一次在明末清初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历史中,四川这一方天府之国好像总是“格格不入”,不与其他地方沟通,也能把自己的小日子过得有声有色。
刘备曾把这里当作自己的根据地,荆楚曾依赖四川出产的食盐,而四川,其繁荣也离不开历史上的两次“湖广填四川”。
一、元末明初的“湖广填四川”在不少人的印象中,“湖广填四川”或许仅仅是发生在明末清初。
但事实上,早在元末明初,四川就已经迎来了第一波湖广大移民。
元代末年,由于政治的黑暗,各地农民起义屡见不鲜,成为诱使社会变革的一大因素。
而这其中有一支发端于湖北的起义队伍“红巾军”。
在红巾军出现后,湖广地区的部分民众就为避乱而主动前往四川。
元至正十七年(1357),在核心人物明玉珍的带领下,庞大的红巾军队伍也通过巫峡进入四川,后以重庆为中心建立“大夏政权”。
虽然明玉珍号称自己只率领了二十万将士,但将士们的家属也多有跟随。
故而这支入川队伍的总数约在四十万左右。
在大夏被灭后,这四十万人基本上都留居四川,构成了元末四川的主要人口(虽然四十万这一绝对数量不算大,但确实是那时构成四川人口的主体)。
待朱元璋统一全国,为巩固自身统治,明政府颁布了移民政策,组织大规模移民前往荒芜地区开展生产活动。
四川即在这时迎来由官方主导的第一次“湖广填四川”。
这次移民持续了整整二十二年,将四川的人口增加到了180万(其中半数为明初移民)。
再加上明玉珍旧部,四川在明初的移民即占到了四川人口总数的十分之七。
二、明末清初的“湖广填四川”在元末明初的“湖广填四川”之后,四川在新鲜血液的带动下迎来了新的繁荣。
但这样的繁荣随着明代社会的日趋黑暗与民族矛盾的加深而很快成为过去。
再加上明末清初自然灾害频发,待清一统全国,四川已经是“人烟久绝,尽成污莱,山麋野猪,交迹其中”,“有可耕之田,而无耕田之民”。
于是清顺治十六年(1659),清廷开始组织民众大规模移民四川。
从这一年起至康熙二十一年(1682),清廷基本上以垦荒为移民的首要目的,故而这二十余年可算是清初“湖广填四川”。
“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历史大迁移
“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历史大迁移“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历史大迁移在我国历史上,曾出现一次又一次移民浪潮。
这点可以从当年移民活动流传下来的“走西口”、“闯关东”、“充军云南”等民谚中,得到一丝信息。
本文将回答你:今天的湖南、湖北人从何而来!在湖南、湖北两省的民间有一个“说法”,叫作“江西填湖广”。
“湖广”是古代省一级政区的名称,在元代包括今湖南、广西、海南全省区以及广东、湖北、贵州的一部分。
到明代则变化为基本上辖有今湖南、湖北两省。
清代将湖广分为湖南、湖北两省后,“湖广”的名称仍在使用,把两省总督叫作湖广总督,只是不再是一级政区的名称。
民谚中所说的湖广,其范围是指明清时期的辖区。
与这句民谚相伴的还有许多生动的传说。
比如:不少湖南、湖北人(尤其在乡村)称自己是“江西种”,并说凡江西人后裔其小脚指的指甲多一块。
又如,两湖一些地方把上厕所称为“解手”,当地人解释说,因为其祖先是被捆绑着用船押运来的,途中要方便时,须先呼押送官兵解开手上的绳索,于是“解手”便成了上厕所的代名词,一直沿袭至今。
移民的来源从已掌握的资料来看,湖南、湖北人中除极少数是土著的后裔外,绝大部分人的祖先是从两湖以外其它省迁来的。
考查其原籍,发现移民来自十多个省区,有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广东、福建、山东、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内蒙、四川等。
居前三位的是江西、安徽、广东。
从大流域看,长江中下游的江、浙、皖、赣约占移民总数的90%。
也就是说,长江流域内有—个由东向西的移民趋势,而且是两湖移民来源的主要特征。
在这90%中,江西移民又占90%。
据推算,两湖人口中有60—70%是江西移民的后代。
“居楚之家,多豫章(指江西)籍”。
所以,民间以“江西”来代称移民的来源,确实是再恰当不过了。
一个“填”字表现得是那么生动形象。
江西移民主要出自今南昌、丰城、九江、德安、景德镇、乐平、鄱阳、余干、吉安、泰和等市县,也就是明清时期的饶州、南昌、吉安、九江四府。
四川人口两次锐减!四川人从哪里来?两次湖广填四川都因历史惨剧
四川人口两次锐减!四川人从哪里来?两次湖广填四川都因历史惨剧我们都知道湖广填四川,其实历史上湖广填四川发生过两次。
第一次是在元末明初,原因是蒙古屠川后四川人口经济在元朝一直没有恢复过来,因此明朝建立后阻止大规模移民四川,这次移民人数大概有50万以上。
第二次则在明末清初,原因也是因为大屠杀导致人口锐减,因此清朝*** 也组织大规模移民四川,这次的移民规模估计超过100万。
一、第一次湖广填四川的原因我们知道四川号称是「”天府之国”,自古就十分的富庶。
特别是在南宋时期,四川的税收收入有时竟达到南宋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可见当时四川的富庶程度。
当时四川的人口也超过1300万,有人甚至说有400万户2000万人。
可是因为南宋末年蒙古军队南下时,四川等地抵抗十分激烈给蒙古军造成重大伤亡,连蒙古大汗蒙哥都在钓鱼城被守军打死了。
四川军民激烈的抵抗也惹怒了本就非常喜欢屠城的蒙古大军,于是他们疯狂举起屠刀大肆屠杀四川军民,仅在成都一地就屠杀了120万到140万人。
经过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后,四川人口由原来的1300万下降到只有60万到80万之间,四川也由「”天府之国”变成了人间炼狱。
此后在元朝统治期间四川人口和经济一直没有恢复,税收收入在全国处于倒数,成为全国最落后的地区之一。
后来在元末明初的时候,先是徐寿辉部将明玉珍带领十几万军民进入四川,后明太祖朱元璋又大力推行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政策,因此四川人口在这期间迅速恢复到150万人。
自然大部分的人口增长都是因为移民的增加的,因此推断这次移民总体人数应该超过50万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 *** 的祖先正是那时从江西吉安移民到四川的。
二、第二次湖广填四川的原因在明朝末年四川人口好不容易恢复到了600万人规模,虽然比不了南宋时期但也算新的人口高峰了,可是后来在张献忠、清军、吴三桂等势力的长期混战和共同屠杀下,四川人口人口又锐减到60万人。
至于这次四川大屠杀的主要凶手现在还有争议,根据清朝修订的《明史》一种观点认为是张献忠屠杀的,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是清军屠杀的并嫁祸给了张献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5月 第5期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Journal of Changshu I nstitute of Technol ogy (Phil os ophy &Scocial Sciences )M ay .,2008No .5 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人口迁徙及其影响张 敏,柯 立,孙上茜(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南京210093) 摘 要:“湖广填四川”是中国历史上大规模的移民浪潮,跨越多个朝代。
本文选取明末清初的“湖广填四川”事件,对其迁徙的空间特征进行分析,并阐述其对迁入地的经济、文化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湖广填四川;空间格局;影响;中图分类号:K2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794(2008)05-0080-03 收稿日期:2008-03-20 作者简介:张 敏(1976—),女,江苏盐城人,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与区域规划、城市地理学和城市文化。
文化传播学派的先驱F 拉策尔认为:“一切的民族连同自然民族都有其历史性,有必要研究他们的遭遇,这些遭遇大部分是迁徙的结果。
民族及文化在迁徙时,互相接触互相影响,其相互影响程度,往往出乎我们的意料之外。
”中国历史上有多次大规模的移民浪潮,每次大规模人口的迁移对迁入地的社会、经济、文化都会带来影响,在此,我们择选明末清初的“湖广填四川”进行论述。
一、“湖广填四川”中移民人口分布格局及成因 明末清初,持续数十年的战乱造成四川的人口锐减,“数千里城郭无烟,荆棘之所丛,狐狸豺虎之所游”,“成都所属州县,人烟断绝千里,内冢白骨无一存”。
同时,瘟疫流行。
至顺治18年,四川总人口只有“50万左右”。
四川人口的锐减,不但造成了四川经济文化的萧条,限制并延缓了科技的发展,还降低了中央政府的赋税收入,四川的残破,不但危及西南,而且对清政府的统治造成不利后果。
因此,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增加人口,恢复生产的措施。
于是,由清政府倡导并组织的大规模移民四川的活动拉开了序幕。
此次移民籍贯复杂,由于移民中以湖广人口为多,所以称之为湖广填四川。
“湖广填四川”从清初开始,到道光朝为止,前后百余年,规模之大前所未有。
而人口“填四川”不仅有效缓解了湖广地区的人口压力,避免了社会动荡,而且使人口分布趋于合理,“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图1 “湖广填四川”移民来源从移民的来源看,以湖北、湖南、陕西为主(见图1)。
光绪年间《德阳县志续志》中的《陕西会馆田记》一文说:“……时朝廷功令他省民人入蜀报垦……当此之日,楚来最多,亦最选,秦次之,江右为后,粤、闽出于乱定数十所之外。
故人邑人率皆五方杂处”。
《成都通览》是这一论点的另一个佐证:当时填四川者,湖广籍占25%,云贵籍占15%,江西籍占15%,陕西籍占10%,安徽占5%,山东占5%,广东占5%,广8西占5%,而福建、山西、甘肃合占5%。
这说明湖北、云贵、江西和陕西人占了湖广填四川人口的大多数。
到嘉庆中期大规模移民接近尾声时,省内人口中移民或移民后裔至少占85%。
由于入川移民人口构成复杂,对定居地取舍各有不同,同时由于各自文化的差异以及对自有文化的认同,在移民初期往往在空间上形成不同地理位置的集聚。
由于四川人口的急剧减少(可能是整个村落的消失),为后来伴随“湖广填四川”移民潮而来的新地名提供了条件,“在原始地名出现大规模的、系统的转移的情况下,这种方法(地名学方法)就更加有效,有可能据此复原整个移民过程。
”因此,我们在此通过对四川移民地名的研究分析入川移民的总体定居偏好以及各省移民在入川后的空间分布。
表1 四川省各地区省籍移民地名统计表籍贯地区湖广江西广东陕西贵州云南福建浙江西蕃河南山西江南总计成都市128350*********德阳市715350100000085绵阳市381750000000051内江市23158230300010257南充市12437100000000135乐山市123500010000021达县市310100000000036自贡市700110000000072泸州市91103001000016宜宾市360200100000039渡口市0210010000004雅安市0211000000003凉山州27005812400340阿坝州0061000020004甘孜州000000000002重庆市10370150110100126万县市673310001000075蓓菱市2640000032总计83251532316126574251035 从表1中可以看出,四川移民地名中地理位置反映的距离递减规律。
先以湖广移民为例:川西平原和德阳、绵阳地区移民地名湖广籍有121个,占69.54%,川中91.49%,川东北90.64%,川东85.22%,宜宾、泸州、乐山地区为75%,川西高原不足4%。
在表2中,横轴表示四川不同位置的城市与湖广地区距离由近至远排列,纵轴为湖广籍地名数。
由此可以大致体现距离递减规律,即距移民籍贯地(湖广)越远,移民聚居点越少。
同样的情况在陕西移民,广东、福建移民和贵州移民上亦有所体现。
如川西、川西北、陕西移民比例大,川东地区湖广移民占大半、广东、福建移民较少,而贵州移民相对较多。
当然,形成这种移民定居点地域上的不均匀分布,除了距离衰减的规律还必须考虑其他情况,如形成该现象的原因也与明清之际战争对四川各地区的破坏程度以及移民在原籍的生产方式有关:川东、川中地区为当时张献忠破坏最大的地区,人口损耗较大,更需要大量移民补充;湖广移民以从事种植业为主,江西人经商见长,在移民定居点选择上,湖广籍多居丘陵、台地的沿江等区县,而江西、福建、浙江籍则择居城镇。
“广东移民择适宜其原籍农夫作物生长的北纬30度以南的永州、江津地区,种植甘蔗和荔枝,永州地区与川南地区毗邻。
”同时,移民入川都选择交通便利且自然条件优越的平原和平坝丘陵地区,长江及其川中支流移民点集中。
二、“湖广填四川”的影响清朝前期的大量移民对长江上游地区经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经济的发展与一定密度的人口紧密联系。
为维持生产生活与整个社会活动的正常进行,必须有起码的人口数量。
大量移民定居的过程就是经济恢复的过程,他们逐渐构成了四川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
18(一)经济关系的多样化大规模移民首先引起了经济关系的多样化,清前期的人口迁入,本质上是“入”对人地关系的调整。
从康熙中叶大规模移民开始阶段的任意插占土地到雍正六年下诏规定“入川人民”,以一夫一妻为一户,“给水田三十亩或旱地五十亩”,使大量移民同土地重新结合,实际是土地的重新分配,解决人地关系问题。
首批移民入川后进行圈地,成为移民的受益者,后续移民只能通过“租佃”方式糊口,这样产生了地主、佃农以及其间复杂的租佃关系,也引起了频繁的土地买卖。
(二)经济形式的多样化大量的移民进入四川插占土地、辛勤垦殖,使残破的四川经济逐步得到恢复与发展,引起经济形式的多样化。
大量移民入川带来一些经济作物及种植技术的流入。
如玉米、番薯的传入和推广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较大的影响:两者都是高产作物,使土地单位面积产量有所提高,扩大粮食种植面积,土地也能得到更大限度的利用,粮食总产量增加,刺激人口的增殖,大量剩余粮食沿江而下,外销发展,甘蔗、山蚕的引入,对成都乃至整个四川都有很深的影响。
直至今日,四川盆地依然是我国甘蔗种植的最北界线,山蚕引入间接促进了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
由于这些作物的种植基本为了销售,所以一种新的农业种植方式即商品性农业种植方式相应发展起来。
促进了四川农业经济的多样性发展。
但是,应该注意大量外省人口迁入,马铃薯、玉米、红薯等高产旱地作物的传入,致使人口膨胀成为可能,“进一步强化了固定的陡坡旱地垦殖业占主导的农业经济结构”。
致使人口进一步膨胀后,土地资源与生产结构矛盾突出,技术进步的诱发机制表现不足,农业生态破坏严重,农业产出减少,形成恶性循环。
进入到工业经济时代后,这种格局一旦形成,由山地生物多样性而来的产出多样性优势往往利用不足,形成了一种人与资源不协调的结构性贫困。
同时,清代四川手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
纺织纱布成为重庆农村普遍的家庭手工业,出现了以棉纺业、丝织业为主的专业厂镇。
陶瓷、造纸等因大量外地工匠迁入而得以重新发展。
煤、铁的大量开发,也促使了五金业的发展,出现了“五金之乡”,如大足县龙水镇。
(三)城市经济结构的多样化大量移民还改变了城市经济结构,重庆的变化尤为显著,乾隆年间,重庆商人的原籍绝大多数为外省,“其中湖广江西占多数”。
这种情况表明,由于大批商业性移民,使得重庆发展成为一座移民商贸城市,并促进了重庆的各种转口贸易,从而引起与各种贸易和转口等货运业务有关的一系列新行业的兴起,造成了城市经济结构的多样化发展。
由于四川的商品经济与商品贸易的发展,特别是长江一线的东西贸易有重大发展,粮食和棉、糖、盐汇流而下,集中在宜宾、泸州、重庆,从而形成了一个沿江的城市贸易系统。
除了对四川经济的影响,大规模的移民入川也引起了巴蜀文化多方面的流变,诸如方言、风俗时尚、建筑风格、行为方式、衣物饮食、歌舞戏剧、婚丧嫁娶、祭祀礼仪等都发生了很大程度的变化。
但是,尽管四川籍土著为数甚少,但是巴蜀文化经数千年发展而凝聚起来的文化底蕴不但仍在四川各地顽强的保存流传,还不断影响从外省前来的移民的原籍文化。
因此,在巴蜀文化与各省文化的碰撞、交融中又混合成新的文化面貌。
在这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对这段历史,现在的许多人或是知之甚少,或是一无所知,甚至一些四川、重庆的居民对祖先背井离乡的历史也并不了解。
同样是历史上大规模的移民运动,山西大槐树就充分利用了史实作为其文化资源开发的立足点,开发大槐树的寻根旅游,发展当地经济的同时也推广了当地的形象,成为现下许多中国人寻根问祖的首选之地。
相形之下,对“湖广填四川”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的开发还没有深化。
虽然在重庆,通过开发湖广会馆旅游对“湖广填四川”进行了一定的推广,但是对于波及大半中国、影响了之后数百年中国历史的“湖广填四川”,这点宣传实在不够。
因此,我们认为在对四川、重庆文化旅游的开发之中,在重点介绍巴蜀文化时,可以利用“湖广填四川”加深文化旅游的含金量,使川渝的自然观光游览充实文化元素,提升川渝的旅游形象。
(下转第96页)45-49.[14]陈弱水.一九四九年前的陈寅恪———学术渊源与治学大要[M]//新学术之路.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8:105-108.[15]俞大维.怀念陈寅恪先生[M]//钱文忠.陈寅恪印象.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A Study of Chen Y i n queπs Acade m i c Thoughtsthrough Prefaces and EpiloguesLU Yuan(Depart m ent of Soci ol ogy,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210093,China)Abstract:Chen Yinque,the great hist orian,wr ote a series of p refaces t o the works by other scholars and ep il ogues with reference t o old docu ments,in which he reflected on his acade m ic experience and research methods,and exp ressed his feelings about life and worldly affairs.These writings are not only based on Chenπs inter p retati on and affir mati on of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acade m ic researches with his“sy mpathy of understanding”,but als o serve as a way t o comf ort his friends,which can be seen as i m portant materials t o reveal Chen Yinqueπs acade m ic app r oaches and s p irits as well as his attitude t owards life.This article discusses Chenπs research methods in hist ory studies by analyzing dozens of his p refaces and ep il ogues collected in the Anthol ogy of Chen Yinque,and als o atte mp ts t o in2 ter p ret Chen Yinque both as a pers on and as a scholar in an alternative way.Key words:Chen Yinque;p refaces and ep il ogues;research method;acade m ic s p irits(上接第82页)参考文献:[1]芮逸夫.云五社会科学大辞典:人类学卷[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1.[2]四川省富顺县志编纂委员会.富顺县志:卷2[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3.[3]孙錤.蜀破镜:卷5[M].[4]李世平.四川人口史[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7.[5]江立华,孙洪涛.中国流民史[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6]葛剑雄.中国移民史:第一卷[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7]蓝勇.清代四川省土著移民分布的地理特征研究[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2.[8]大清会典事例:卷166[M].[9]王笛.跨出封闭的世界———长江上游区域社会研究1644-1911[M].上海:中华书局.2001.[10]隗瀛涛.近代重庆城市史[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1.[11]段渝,谭洛非.濯锦清江万里流———巴蜀文化的历程[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12]黄权生,杨光华.四川移民地名与湖广填四川———四川移民地名空间分布和移民的省籍比例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Hu2Guang Fills Si chuan”i n Late M i n g and Early Qi n gDynasti es and its EffectsZHAN G M in,KE L i,SUN Shang2qian(School of Geographic and Oceanographic Sciences,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210093,China)Abstract:“Hu2Guang Fills Sichuan”is the largest i m m igrati on in Chinaπs hist ory,which lasted for several dynas2 ties.This paper chooses the peri od fr om late M ing Dynasty t o early Q ing Dynasty t o analyze the s patial features of this event and expound on its effects on the l ocal economy and culture.Key words:Hu2Guang Fills Sichuan;s patial structure;effe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