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热与后热

合集下载

焊接过程控制措施

焊接过程控制措施

焊接过程控制措施一、预热、后热及热处理1、本工程中包括的厚板的焊接都要求在焊前必须预热。

焊前预热的主要作用如下:(1)预热能减缓焊后的冷却速度,有利于焊缝金属中扩散氢的逸出,避免产生氢致裂纹。

同时也减少焊缝及热影响区的淬硬程度,提高了焊接接头的抗裂性。

(2)预热可降低焊接应力。

均匀地局部预热或整体预热,可以减少焊接区域被焊工件之间的温度差(也称为温度梯度)。

这样,一方面降低了焊接应力,另一方面,降低了焊接应变速率,有利于避免产生焊接裂纹。

(3)预热可以降低焊接结构的拘束度,对降低角接接头的拘束度尤为明显,随着预热温度的提高,裂纹发生率下降。

预热温度和层间温度的选择不仅与钢材和焊条的化学成分有关,还与焊接结构的刚性、焊接方法、环境温度等有关,应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后确定。

另外,预热温度在钢材板厚方向的均匀性和在焊缝区域的均匀性,对降低焊接应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局部预热的宽度,应根据被焊工件的拘束度情况而定,一般应为焊缝区周围各三倍壁厚,且不得少于150-200毫米。

如果预热不均匀,不但不减少焊接应力,反而会出现增大焊接应力的情况。

焊后热处理的目的有三个:消氢、消除焊接应力、改善焊缝组织和综合性能。

焊后消氢处理,是指在焊接完成以后,焊缝尚未冷却至100℃以下时,进行的低温热处理。

一般规范为加热到200~350℃,保温2-6小时。

焊后消氢处理的主要作用是加快焊缝及热影响区中氢的逸出,对于防止低合金钢焊接时产生焊接裂纹的效果极为显著。

在焊接过程中,由于加热和冷却的不均匀性,以及构件本身产生拘束或外加拘束,在焊接工作结束后,在构件中总会产生焊接应力。

焊接应力在构件中的存在,会降低焊接接头区的实际承载能力,产生塑性变形,严重时,还会导致构件的破坏。

消应力热处理是使焊好的工件在高温状态下,其屈服强度下降,来达到松弛焊接应力的目的。

常用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整体高温回火,即把焊件整体放入加热炉内,缓慢加热到一定温度,然后保温一段时间,最后在空气中或炉内冷却。

预热和后热温度的计算

预热和后热温度的计算
预热和后热温度的计算
1 焊接输入能量的确定 1.1 预热温度的确定 适当的提高预热温度,可以减小焊缝金属的应变率,从而降低热裂纹的倾向。 但是如果预热温度过高,一方面恶化了劳动条件;另一方面在局部预热的条件 下,由于产生附加应力,反而会加剧冷裂纹的产生。因此必须选择最合适的预 热温度。 预热温度主要取决于一下几个因素: (1) 材料的淬硬性倾向(碳当量 Ceq)越大,预热温度越高; (2) 焊接的冷却速度越快,预热温度越高; (3) 预热温度随拘束度的增加而提高; (4) 含氢量越高,裂纹产生的倾向越大; (5) 焊后不进行热处理时,预热温度应该偏高一些。 低合金钢的预热温度可以使用下面的公式进行粗略的计算: PCPCMHh 60600 SiMnCuNiCrMoV0.551.60.155B0.20.28730302060201510303010 1.51000.479 60600 其中, PCMC 选取:熔敷金属的含氢量为 11.5cm3/100g,得到: PC0.287 T01440PC396293℃ 根据施工经验,中厚板(≥40mm)Q345C 的预热温度一般设定为 100-150℃。在 生产条件许可的范围内,考虑以上五个主要影响因素,最终确定预热温度为 150℃。 1.2 后热温度确定 热轧正火钢一般不需要后热处理。但及时的后热处理可以有效地防止冷裂纹; 且后热与预热相比,不会产生附加应力、不会使劳动条件恶化、比预热更便于 施工。因此,本工艺试验进行后热处理。
根据裂纹产生机理,延迟裂纹发生在一定温度区间之内,高于其上限或者低于 其下限,都不会产生冷裂纹,这个温度区间的上限就是后热温度的下限。 根据经验公式:后热温度 TP(oC)455.5[Ceq]p111.4
Hale Waihona Puke

焊前预热和焊后消氢处理方案

焊前预热和焊后消氢处理方案

焊前预热和焊后消氢处理方案一、焊前预热1、预热方法:采用电加热法加热,不得使用氧-乙炔火焰加热。

2、预热宽度为焊接接头中心线两侧各180mm。

3、预热温度规定:(1)焊接部位均匀加热,施焊位置温度为125℃~175℃之间。

(2)对拘束大的部位(环缝、接管角焊缝)或环境温度低于5℃时,预热温度取上限,扩大预热范围,延长预热时间。

(3)局部预热,应防止局部应力过大,且焊件在整个焊接过程中,不低于预热温度。

4、预热温度的测量位置应距焊缝中心线50mm处对称测量,每条焊缝测点不少于3对。

二、焊后消氢处理1、焊后消氢处理应在焊后立即进行,宜采用电加热法。

2、后热温度:200℃~250℃。

3、后热时间:0.5h~1.0h。

4、加热范围:焊接接头中心线两侧各180mm。

5、温度测量等要求与焊前预热相同。

三、要求1、预热及后热操作人员应严格按本方案执行,操作过程中如遇特殊问题,请及时与技术科联系2、技术科人员应经常到现场检查,如发现不按要求执行的,每发现一次罚款100~200元。

编制:审核:焊前预热和焊后消氢处理方案焊前预热:焊接部位均匀加热,并达到规定的温度125℃~175℃预热宽度为焊接接头中心线两侧各取3倍板厚,预热温度的测量位置应距焊缝中心线50mm处对称测量每条焊缝测点不少于3对预热方法:采用远红外电热板等电加热元件加热,不得使用氧-乙炔火焰加热预热温度和层间温度应用测温笔或表面测温仪测定并予以记录,用表面测温仪测温市时,应采取措施,避免环境条件影响测量的精确度,当预热温度采用自动控制测温装置按专门规程测温时,允许适当的减少测点数量。

预热温度规定:(1)对拘束大的部位(环缝、接管角焊缝)或环境温度低于5℃时,预热温度取上限,扩大预热范围,延长预热时间。

(2)局部预热,应放置局部应力过大,且焊件在整个焊接过程中,不低于预热温度。

焊后消氢处理按焊接工艺指导书规定的后热温度和后热时间在焊后立即进行。

加热范围,温度测量等要求与预热相同。

焊前预热和焊后热处理的范围、目的和方法

焊前预热和焊后热处理的范围、目的和方法

焊前预热和焊后热处理的范围、目的和方法
焊前预热和后热是为了降低焊缝的冷却速度,防止接头生成淬硬组织,产生冷裂纹。

焊前预热温度一般在100-200度,后热不属于热处理,也是一种缓冷措施,后热的温度在200-300度,有的单纯是为了缓冷,有的是针对消氢处理的,一定的后热温度,能使焊缝中氢扩散出来,不至于集聚导致裂纹。

后热保温时间要根据工件厚度来确定,一般不会低于0.5小时的。

焊后热处理的就多了,主要分为四种:
1低于下转变温度进行的焊后热处理,如消除应力退火,温度一般在600-700之间,主要目的是消除焊接残余应力,
2高于上转变温度进行的焊后热处理,如正火,温度在950-1150之间,细化晶粒,改善材料的力学性能,再如不锈钢的固熔、稳定化处理,温度在1050左右,提高不锈钢的耐蚀性能。

尤其是抗晶间腐蚀的能力。

再如淬火,不同的淬火工艺能得到不同的效果,提高钢的耐磨性,硬度等。

3先高于上转变温度进行处理再进行低于下转变温度下的热处理。

比如正火加回火,淬火加回火等。

4在上下转变温度之间进行的焊后热处理。

750-900之间,一些材料的实效强化重结晶退火等。

1/ 1。

焊前预热及焊后热处理施工方案(修)

焊前预热及焊后热处理施工方案(修)

焊前预热及焊后热处理施工方案(修)
一、简介
焊接是一种常见的金属连接方法,而焊前预热及焊后热处理是确保焊接质量的
重要步骤。

在焊接过程中,预热和热处理可以减少焊接变形和裂纹,提高焊缝的强度和韧性。

本文将针对焊前预热和焊后热处理的施工方案进行探讨和总结。

二、焊前预热方案
1. 钢结构预热
在焊接钢结构之前,必须严格执行预热的要求。

预热的目的是减缓冷却速度,
减少应力,避免冷脆,保证焊接接头的质量。

预热温度和时间应严格按照焊接工艺规程执行。

2. 铝合金预热
预热对铝合金的影响尤为重要,可以避免氧化皮的产生,减少热裂纹的风险,
并提高熔池的流动性。

预热温度应根据具体材料而定,通常在150°C至250°C之间。

三、焊后热处理方案
1. 延时冷却
焊接完成后,应立即对焊接接头进行冷却处理。

延时冷却可以减缓焊缝冷却速度,降低残余应力,减少裂纹的产生。

延时时间根据焊接材料和工艺规范确定。

2. 热处理
对于一些关键部位或特殊要求的焊缝,需要进行热处理以提高焊接接头的性能。

热处理可包括回火、时效处理等,具体热处理方案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四、总结
焊前预热及焊后热处理是确保焊接接头质量的关键步骤,必须严格执行相应的
施工方案和工艺要求。

只有在预热和热处理环节做到位,才能确保焊接接头的质量稳定和可靠,从而保障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钢结构预热及后热处理

钢结构预热及后热处理

钢结构的预热和后热处理是在制造和加工过程中常见的两个步骤,旨在改善钢材的性能和可靠性。

1. 钢结构的预热(Preheating):
预热是指在进行焊接、切割、锻造等加工操作之前,将钢材加热到一定温度范围内的过程。

预热的目的是为了减少冷却速率,防止产生裂纹和变形,并提高焊接质量。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降低材料的冷脆性:预热可以使钢材内部的组织更加均匀,减少内应力,从而降低冷脆性,提高钢材的韧性。

减少热影响区的尺寸:预热可以扩大热影响区的尺寸,减少焊接引起的变形和应力集中。

提高焊接质量:预热可以提高焊接接头的强度和韧性,降低焊接缺陷的发生率。

2. 钢结构的后热处理(Post-Heat Treatment):
后热处理是指在钢材加工完成后,对整个结构进行热处理的过程。

它的目的是改善钢材的组织结构和性能,并消除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应力。

常见的后热处理方法有退火、正火、淬火等。

退火:通过加热至适当温度后缓慢冷却,使钢材内部的晶粒重新排列,减少残余应力和提高韧性。

正火:将钢材加热至临界温度以上,然后快速冷却,使晶粒细化,提高强度和硬度。

淬火:将钢材加热至临界温度以上,然后迅速冷却,使钢材表面形成马氏体组织,增加硬度和耐磨性。

需要注意的是,预热和后热处理的具体参数和方法取决于钢材的种类、尺寸和要求。

因此,在进行钢结构的预热和后热处理时,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温度
和时间,并遵循相应的标准和规范。

焊前预热及焊后热处理的作用

焊前预热及焊后热处理的作用

焊前预热及焊后热处理的作用焊前预热和焊后热处理是在焊接过程中常用的热处理方法。

它们的作用是改变焊接接头的组织结构和性能,以提高焊接接头的强度、韧性和耐腐蚀性。

以下是对焊前预热和焊后热处理的详细解释:1.焊前预热的作用:焊前预热是指在进行焊接前将工件加热到一定温度,保持一定时间后再进行焊接。

焊前预热对于焊接接头的质量和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以下是焊前预热的几个主要作用:1.1降低冷裂纹的风险:在焊接过程中,工件会发生热胀冷缩现象,焊接过程中产生的热应力容易导致冷裂纹的产生。

焊前预热可以使工件表面温度均匀分布,降低焊接残余应力和热应力,从而降低冷裂纹的风险。

1.2减少变形:焊接过程中,由于局部加热会导致工件变形。

焊前预热可以使工件温度均匀分布,减少局部变形的发生,从而使焊接接头更加平整。

1.3改善焊接质量:焊前预热可以提高焊接材料的可塑性,使焊接金属流动更加顺畅,焊接接头的焊缝形态更加良好。

同时,预热还可以减少线膨胀系数不匹配所产生的应力,提高焊接接头的密实性。

1.4提高焊接强度:焊前预热可以改善焊缝的晶粒结构和组织形态,提高焊接接头的冷变形能力,提高焊接接头的强度和韧性。

1.5降低焊接变形:焊前预热可以降低焊接过程中的温差和热应力,减少焊接接头的变形,提高焊接接头的质量。

2.焊后热处理的作用:焊后热处理是指在焊接完成后对焊接接头进行加热、保温和冷却等处理,以改善焊接接头的组织结构和性能。

以下是焊后热处理的几个主要作用:2.1消除残余应力:焊接过程中,焊接接头会产生焊接残余应力。

焊后热处理可以通过加热和冷却来减小残余应力,使焊接接头更加稳定。

2.2提高硬度和强度:焊接过程中,焊接接头的组织结构和性能会发生改变。

焊后热处理可以使焊接接头的组织结构更加均匀,晶粒更细小,硬度和强度得到提高。

2.3提高耐腐蚀性:焊接接头由于焊熔区和热影响区的组织结构变化,容易产生局部腐蚀。

焊后热处理可以减少晶界和金属间的腐蚀敏感相,提高焊接接头的耐腐蚀性。

减少焊接残余应力的方法

减少焊接残余应力的方法

减少焊接残余应力的方法焊接残余应力是焊接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应力,它会对焊接结构的性能和使用寿命产生不利影响。

为了减少焊接残余应力,保证焊接结构的质量和可靠性,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1. 控制焊接参数焊接参数的选择对焊接残余应力有重要影响。

在进行焊接前,需要对焊接材料的性质进行全面了解,选择合适的焊接电流、电压和速度等参数。

通过控制焊接参数,可以减少焊接过程中的热输入,从而减小焊接残余应力的产生。

2. 采用预热和后热处理预热是指在进行焊接前,提前对焊接部位进行加热处理。

通过预热可以改变焊接部位的组织结构,减少焊接时的热应力,从而减少焊接残余应力的产生。

后热处理是指在焊接完成后,对焊接部位进行加热或冷却处理。

通过后热处理可以改变焊接部位的组织结构,缓解残余应力,提高焊接结构的抗应力能力。

3. 采用合适的焊接顺序焊接顺序的选择对焊接残余应力的分布有重要影响。

通常情况下,应先进行低应力的焊接,再进行高应力的焊接。

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焊接残余应力的积累,降低焊接结构的应力水平。

4. 采用适当的焊接方式不同的焊接方式对焊接残余应力的产生有不同的影响。

例如,TIG 焊接比MIG焊接产生的残余应力要小。

因此,在焊接过程中应选择合适的焊接方式,以减少焊接残余应力的产生。

5. 采用适当的焊接接头形式焊接接头的形式对焊接残余应力的分布和大小有重要影响。

一般情况下,采用U型接头或V型接头可以降低焊接残余应力的产生。

此外,还可以采用适当的补偿接头结构,以减少焊接残余应力的影响。

6. 采用适当的焊接填充材料焊接填充材料的选择对焊接残余应力的产生有一定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选择与基材相似的焊接填充材料可以减小焊接残余应力的产生。

此外,还可以选择具有较低热膨胀系数的填充材料,以减少焊接残余应力的影响。

7. 采用适当的焊接工艺焊接工艺的选择对焊接残余应力的产生有重要影响。

在进行焊接时,应选择合适的焊接工艺,尽量避免焊接过程中的过热和过冷。

预热、后热及焊后热处

预热、后热及焊后热处
使焊缝中的扩散氢加速逸出,降低焊缝 和热影响区的氢含量,防止产生冷裂纹。
a
上一页 下一页 返6回
预热、后热及焊后热处理
四、焊后热处理的定义? 将焊件整体或局部加热保温,然后炉冷或空
冷的一种热处理方法。 五、连弧焊与断弧焊的区别? 1、连弧焊:电弧连续燃烧、不熄灭、较小的坡口
钝边间隙、较小的焊接电流、短弧连续施焊 2、断弧焊:电弧反复交替燃处理
一、阐述预热的作用?
1、降低焊后冷却速度,改善金属材料 的焊接性
2、对于易淬火钢,预热可以减小淬应 程度,防止产生焊接裂纹
3、预热可以减小热影响区的温度差别, 减小因温度差别而造成的焊接应力
a
上一页 下一页 返5回
预热、后热及焊后热处理
二、消氢处理的定义?
焊后立即将焊件加热到250~350℃, 保温2~6小时空冷的方法。 三、消氢处理的目的是什么?
间、坡口钝边间隙大些、焊接电流范围宽些
a
上一页 下一页 返7回
预热、后热及焊后热处理
六、溶孔是怎样形成的? 在电弧高温和吹力作用下,坡口根部部分
金属被融化形成金属熔池,在熔池前沿会产生 一个略大于坡口装配间隙的孔洞
a
上一页 下一页 返8回
预热、后热及焊后热处理
七、焊后热处理的方法 1、整体加热处理 2、局部加热处理 (1)火焰加热法 (2)红外线加热 (3)工频感应加热
• 5、焊前为固定焊件的相对位置进行的焊接操作
叫做定位焊。
a
2
预热、后热及焊后热处理
• 1、常用金属材料焊接包括

材料的焊接。
• 2、在焊接
钢时,不可以进行预热。
• 3、预热温度的选择应根据

焊接过程中预热、后热及焊后热处理

焊接过程中预热、后热及焊后热处理

焊接过程中预热、后热及焊后热处理预热1预热的目的降低焊后的冷却速度。

减少淬硬倾向,防止裂纹产生。

减少热影响区的温度差别,有利于减少焊接应力。

2预热应用的范围对淬硬倾向较大的钢材进行焊接时,需焊前预热;对于铬镍奥氏体不锈钢进行焊接时不能进行预热。

预热的选择应根据钢材的成分、厚度、结构刚性、接头形式、焊接材料、焊接方法以及环境因素等综合考虑,并通过可焊性实验来确定。

加热范围:一般在坡口两侧各75~100㎜范围内应保持一个均热区域。

测温点应取在热区域的边缘。

对于对接接头每侧加热宽度不得小于板厚的5倍。

后热(焊后将焊件保温缓冷,可以减缓焊缝和热影响区的冷却速度,起到与预热相同的作用)。

1、消H处理:焊后立即将焊件加热到250~350。

C范围,保温2~6小时,后空冷。

2、目的:加速焊缝金属中H的逸出,大大降低焊缝和热影响区中的含H 量,防止冷裂纹的产生。

3、应用范围:焊件若不能立即热处理而焊件又必须及时除H时,则需即使作消H处理。

焊后热处理含义:将焊件整体或局部加热保温,然后炉冷或空冷的一种处理方法作用:降低焊接残余应力。

软化淬硬部位。

改善焊缝和热影响的组织和性能。

提高接头的塑性和韧性。

稳定结构的尺寸。

常用焊后热处理的方法整体加热处理:将焊件置于加热炉中整体加热处理,可以得到满意的处理效果。

焊件进行进炉和出炉时的温度应在300。

C以下, 300。

C以下的加热和冷却速度与板厚有关。

应符合以下要求:对于厚壁容器,加热和冷却速度为50~150℃ /h,整体处理时炉内最大温差不得超过50 ℃ 。

如果焊件太长需分成二次处理时,重叠加热部分应在1.5m以上。

局部热处理:对于尺寸较长不便整体处理,但形状比较规则的简单筒形容器、管件,可以进行局部处理。

局部处理,应保证焊缝两侧有足够的加热宽度。

对于筒体的加热宽度与筒体半径、壁厚有关,按下式计算。

例如,对于直径为1200mm,壁厚为24mm的筒体环焊缝局部热处理时,以焊缝为中心的600mm范围内,都要加热到规定的处理温度。

焊缝的热影响区宽度范围

焊缝的热影响区宽度范围

焊缝的热影响区宽度范围焊缝的热影响区(Heat Affected Zone,HAZ)是指焊接过程中,接近焊缝的区域,在焊接过程中受到热的影响,但没有融化。

热影响区的宽度范围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焊接过程的热输入、材料的导热性等。

下面是一些与焊缝热影响区宽度相关的参考内容。

1. 焊接热输入(Heat Input)热输入是指焊接过程中加热焊件所需要的能量。

它是焊接速度、电弧电流和电弧电压的函数。

热输入的大小直接影响焊缝热影响区的宽度,通常情况下,热输入越大,热影响区越宽。

2. 焊接过程中的预热与后热(Preheating and Post Heating)预热是指在焊接过程之前,对被焊材料进行加热的过程。

预热可以减少冷凝及冷却速率,从而减小热影响区的宽度。

后热是指焊接完毕后的加热处理,用于减小残余应力和改善焊缝的性能。

3. 材料的导热性(Thermal Conductivity of Materials)材料的导热性对焊缝热影响区的宽度有很大影响,导热性越高的材料,热量传导得越远,导致热影响区宽度变窄。

4. 焊接过程中的冷却速率(Cooling Rate)焊接完成后,焊缝开始冷却,冷却速度快慢直接影响热影响区的宽度。

冷却速率越快,热影响区越小。

5. 焊接材料的化学成分(Chemical Composition of WeldingMaterials)焊缝热影响区的宽度还与焊接材料和基材之间的化学反应有关。

一些化学元素在焊接过程中会发生扩散和变化,导致热影响区宽度的变化。

除了以上几点,焊缝的热影响区宽度还与焊接方法、焊接参数等因素有关。

为了减小热影响区的宽度,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如提高预热温度和焊缝控制冷却速度等。

此外,在焊接过程中选择适当的焊接参数和材料也是减小热影响区宽度的关键。

总之,焊缝的热影响区宽度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受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

了解这些因素对热影响区宽度的影响,可以帮助焊接工程师制定合适的焊接方法和参数,从而保证焊接接头的质量和性能。

焊接、堆焊温度测量规范

焊接、堆焊温度测量规范

焊接(堆焊)温度测量要点1基本概念:2.1预热:焊接开始前,对焊件的全部(或局部)进行加热的工艺措施。

2.2预热温度:按照焊接工艺的规定,预热需要达到的温度。

2.3层间温度:多层多道焊时,在施焊后继道之前,其相邻焊道应保持的温度。

2.4后热:焊接后立即对焊件的全部(或局部)进行加热或保温,使其缓冷的工艺措施。

它不等于焊后热处理。

2根据实际情况就预热、预热温度、层间温度的概念解释为:3.1预热:用煤气、液化气、电加热等方式加热工件需焊接(堆焊)部位的工艺措施。

3.2预热温度:在工艺中给定的数值是要求达到的温度范围,其中下限值为焊接(堆焊)前的最低值,必须达到这个温度值后才能施焊(如预热温度300-350℃,即预热时工件温度达到300-350℃可以施焊,最高温度不得高于预热温度下限值加100℃,即400℃)。

3.3层间温度:在工艺中给定的数值是要求达到的温度范围,其中下限值为焊接(堆焊)时的最低值,必须达到这个温度值后才能继续施焊,〔如层间温度300-350℃,即焊接(堆焊)时工件温度达到300-350℃可以继续施焊,最高温度不得高于400℃,工件被焊接(堆焊)区域温度不得低于300℃〕,在焊接时被焊接(堆焊)区域的温度不得低于这个数值。

3.4后热温度:在工艺中给定的数值是要求达到的温度范围,其中下限值为焊接(堆焊)后的最低值,必须达到这个温度值后按保温时间持温(如后热温度300-350℃,即后热时工件温度达到300-350℃可以按保温时间持温,最高温度不得高于后热温度下限值加100℃,即400℃)。

3.5温度测量:对于测量时,正在焊接(堆焊)焊缝相近各150mm区域内的温度值,可以不考虑最高温度的限制(其余部位最高温度不得高于预热温度、层间温度下限值加100℃)。

3.6积碳:是指用燃烧气体为加热源,当燃烧气体不能完全燃烧而产生的碳元素黏附在工件表面的现象。

3.7持温:预热、后热时当加热温度达到要求的预热、后热温度值后,必须保持这个温度1小时以上(或工艺中要求的时间),才能满足预热、后热的要求。

焊前预热与焊后热处理

焊前预热与焊后热处理

焊前预热与焊后热处理一、焊前预热:1.焊前预热的目的:1)延长焊接时熔池凝固时间,避免氢致裂纹;2)减缓冷却速度,提高抗裂性;3)减少温度梯度,降低焊接应力;4)降低焊件结构的拘束度。

2.预热温度的确定:1)工件的焊接性,主要取决于含碳量和合金元素含量;2)焊件的厚度、焊接接头型式和结构拘束程度;3)焊接材料的含氢量;4)环境温度。

3.火电厂检修常用钢材焊接预热温度:1)含碳量≤0.35%的碳素钢及其铸件,管材壁厚≥26mm,预热温度100-150;板材≥34mm,预热温度100-150。

2)15CrMo管材壁厚≥10mm;预热温度150-200;3)12Cr1MoV —预热温度150-200;4)9Cr1Mo —预热温度300-400;注:1. 预热宽度从对口中心算起,每侧为焊件厚度的3倍,且不得小于150mm-200mm;2. 当工件厚度超过200mm时,可适当提高预热温度,但一般不超过400度;3.当环境温度低于0度时,均须预热,且在始焊处100mm范围内预热,大于等于150度。

二、焊后热处理:焊接工作完成后,将焊件加热到一定的温度,保持一定的时间,然后以一定的速度冷却下来,以改善焊接接头的金属组织和力学性能,这一工艺过程叫做焊后热处理。

1.焊后热处理的目的:降低焊接残余应力,获得一定的金相组织和相应的各项性能。

1)松弛焊接残余应力;2)改善组织和提高综合性能;3)除氢及稳定成分(低合金钢和中合金钢只要在300度下,保温2-4小时,即可达到去氢的目的。

2.焊后热处理规范包括:热处理种类、加热温度、保持时间、和升降速度等;焊接接头焊后热处理工艺是正火和高温回火。

对于火电厂检修焊接热处理的主要目的是:消除焊接残余应力,一般均采用高温回火。

1)含碳量≤0.35%,最高温度600-650 壁厚>25-37.5mm;恒温时间:1.5小时;壁厚>37.5-50mm;恒温时间:2小时;壁厚>50-75mm;恒温时间:2.25小时;壁厚>75-100mm;恒温时间:2.5小时;壁厚>100-125mm;恒温时间:2.25小时;2)15CrMo 最高温度670-7003)12Cr1MoV 最高温度720-7504)9Cr1Mo 最高温度750-780。

石油和天然气工业管道焊缝热处理技术规程

石油和天然气工业管道焊缝热处理技术规程

石油和天然气工业管道焊缝热处理技术规程一、热处理的一般规定在进行石油和天然气工业管道焊缝热处理时,应遵循以下一般规定:1. 焊缝热处理应符合设计文件、相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以确保管道的安全可靠运行。

2. 焊缝热处理前,应对焊缝周围进行清理,去除油污、锈蚀和其他杂质,以避免对热处理效果的影响。

3. 焊缝热处理过程中,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以防止对周围环境和人员造成伤害。

4. 焊缝热处理后,应对焊缝进行质量检验,确保其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

二、预热和后热预热和后热是焊缝热处理的重要环节,应遵循以下规定:1. 根据不同的管道材料、厚度和环境条件,确定适当的预热温度和后热温度,以确保焊缝在热处理过程中的质量。

2. 在预热和后热过程中,应使用温度测量仪对焊缝周围的温度进行实时监测,以确保温度的稳定和均匀性。

3. 预热和后热完成后,应对焊缝进行外观检查,确保没有裂纹、气孔等缺陷。

三、焊后热处理焊后热处理是焊缝质量的重要保障,应遵循以下规定:1. 根据不同的管道材料、厚度和设计要求,确定适当的焊后热处理工艺参数,如加热温度、保温时间等。

2. 在焊后热处理过程中,应使用温度测量仪对焊缝周围的温度进行实时监测,以确保温度的稳定和均匀性。

3. 焊后热处理完成后,应对焊缝进行质量检验,确保其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

四、热处理设备及仪表为确保焊缝热处理的质量和可靠性,应使用符合要求的热处理设备和仪表,并遵循以下规定:1. 选用性能稳定、精度高的温度测量仪和温度记录仪,以确保温度监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对热处理设备进行定期维护和校准,以确保其正常运行和使用效果。

3. 在使用热处理设备和仪表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避免对设备和仪表造成损坏。

五、热处理工艺及操作为确保焊缝热处理的正确性和一致性,应制定详细的热处理工艺及操作规程,并遵循以下规定:1. 根据不同的管道材料、厚度和设计要求,制定相应的热处理工艺参数,如加热方式、加热温度、保温时间等。

焊前预热及焊后热处理

焊前预热及焊后热处理

焊前预热及焊后热处理
1)构件中有一块板厚32<δ≤100的焊缝,应对焊缝中心两侧各2倍板厚且不小于100mm区域预热100 ℃以上。

2)构件中有一块板厚100<δ的焊缝,应对焊缝中心两侧各2倍板厚区域预热
150 ℃以上。

3)预热应尽量使用红外线加热炉进行,不允许利用焊接过程中自身产生的热量来
预热。

4)需预热的构件,如中途停止施焊应重新预热到规定温度,或持续保温使其保持
规定的预热温度。

5)柱、梁(包括热轧型钢)中,对板厚δ≥32mm的低合金钢板的对接焊缝应进
行消除应力热处理。

6)热处理规范如下:
a、热处理升温速度为220X25.4/δmax.(℃/h),δ单位为mm,且不大于220℃
/h。

b、当炉温高于315℃时,其降温速度不大于:
260X25.4/δmax.(单位℃/h),δ单位为mm,但在任何情况下不应大于260℃/h,
从315℃以下焊件可在静止空气中冷却。

c、热处理温度580-650℃,保温时间如下表:
d、允许采用局部热处理,要求焊缝的每一边其加热带的宽度至少为接头钢板厚
度的二倍,且不小于200mm。

焊接变形的控制方法

焊接变形的控制方法

焊接变形的控制方法焊接变形是由于焊接过程中材料的热膨胀引起的,在焊接过程中热量会导致材料的膨胀和收缩,从而引起变形。

焊接变形对于焊接结构的质量和使用性能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控制焊接变形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控制焊接变形的方法主要包括预热、后热处理、焊接顺序、焊接变形补偿等。

1.预热:预热是在焊接前对被焊件进行加热处理,使得焊接前材料达到一定的温度,可以减少焊接时的温度梯度和热应力,从而减少变形的产生。

预热的温度和时间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一般可以根据焊接材料的热导率和热膨胀系数来选择合适的预热参数。

2.后热处理:焊接后的热处理是对焊接过程中产生的残余应力进行释放和调整的过程,可以通过回火、退火等方式进行。

后热处理可以降低应力集中和残余应力,减少变形的发生。

3.焊接顺序:焊接顺序也可以对焊接变形进行控制。

一般情况下,从焊接开始的位置开始逐渐向外焊接,可以有效地减少热输入及焊接区域的温度梯度,从而减少变形的产生。

在多次焊接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分段焊接的方式,先焊接一部分,然后进行冷却和调整,再进行下一段的焊接,以减小变形的影响。

4.焊接变形补偿:焊接变形补偿是通过对焊接结构进行设计和调整来抵消变形的影响。

常用的方法包括设置补偿焊缝、预留补偿空隙、调整焊接位置等。

补偿焊缝可以在主焊缝旁边设置一条补偿焊缝,通过补偿焊缝的收缩来抵消主焊缝的变形。

预留补偿空隙可以在焊接前将两块待焊件间隔一定的距离,焊接完成后,补充材料会填充这个空隙,从而达到补偿变形的目的。

调整焊接位置指的是在焊接过程中根据变形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正。

除了上述的控制方法,还可以采用焊接变形的仿真和模拟技术进行分析和优化。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应力分析,可以对焊接过程中的变形进行预测和评估,从而确定最佳的焊接工艺参数和补偿措施。

总之,控制焊接变形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合适的方法和措施。

通过预热、后热处理、焊接顺序和焊接变形补偿等手段的合理运用,可以有效地控制焊接变形,提高焊接结构的质量和使用性能。

焊接工艺的热影响区控制与热处理技术

焊接工艺的热影响区控制与热处理技术

焊接工艺的热影响区控制与热处理技术焊接是一种常用的金属组接方式,但在焊接过程中会产生热影响区(Heat Affected Zone, HAZ),该区域的性能和微结构会受到严重影响,因此研究和控制焊接工艺中的热影响区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焊接工艺中热影响区的形成原因以及热处理技术在热影响区控制中的应用。

一、热影响区的形成原因焊接过程中,高温的焊接热源会导致瞬间升温和冷却,从而在焊缝周围形成热影响区。

主要的热影响区包括熔化区、毛细区和热影响区三部分。

1. 熔化区:熔化区是焊接过程中直接受到高温热源作用的区域,温度极高,金属材料在此处瞬间熔化并重新凝固。

2. 毛细区:毛细区位于焊缝的边缘部分,是由于液态金属表面张力的作用,使熔化金属在毛细现象的影响下沿着边缘微尺度的通道迁移。

3. 热影响区:热影响区位于焊接区域的周围,受到熔化区的高温影响而发生组织和性能变化,但没有完全熔化。

二、热影响区的性能和微结构变化焊接过程中的高温和冷却速率会引起焊接材料的性能和微结构的变化,这些变化对焊接接头的力学性能、腐蚀性能和耐久性产生影响。

1. 组织变化:热影响区的金属晶粒会发生再生长和回火现象,晶粒尺寸变大,晶间位错和碳化物的析出也会导致组织的改变。

2. 硬度变化:由于热影响区的组织变化,焊接接头的硬度通常会发生变化。

一般来说,焊接热影响区的硬度会变高。

3. 残余应力:焊接热量的引入导致局部区域的膨胀和冷缩不一致,从而产生残余应力。

这些残余应力可能导致焊接接头的变形和开裂。

三、热影响区的控制方法为了控制焊接工艺中的热影响区并改善焊接接头的性能,可以采用热处理技术来对焊接接头进行后续处理。

1. 预热和后热处理:预热可以提高焊接区域的温度,减小焊接热量对材料的影响。

后热处理可以通过再次加热焊接区域,改善热影响区的晶粒尺寸和组织,减轻残余应力。

2. 时效处理:时效处理是在焊接后将焊接接头加热到一定温度持续一段时间,以消除热影响区中的残余应力和改善组织性能。

金属焊接中的焊接热输入控制方法

金属焊接中的焊接热输入控制方法

金属焊接中的焊接热输入控制方法金属焊接是一种常见的连接技术,广泛应用于制造业和建筑业等领域。

而焊接热输入是影响焊接接头质量的重要参数之一。

控制焊接热输入对于确保焊缝质量、减少变形以及提高焊接接头的性能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焊接热输入控制方法。

一、调整焊接电流和电压焊接电流和电压是影响焊接热输入的关键参数之一。

通过调整这两个参数,可以达到控制焊接热输入的目的。

一般来说,提高焊接电流和电压可以增加焊接热输入,而降低焊接电流和电压则可以减少焊接热输入。

在具体操作中,需要根据焊接材料的种类、厚度以及焊接方法的要求来选择合适的电流和电压数值,以确保焊接热输入处于合适的范围内。

二、预热和后热处理预热和后热处理是常用的焊接热输入控制方法之一。

预热是在焊接开始前对焊接材料进行加热处理,以使其达到一定的温度。

这样可以提高焊接材料的塑性和可变形性,减少焊接时的热应力集中,并降低焊接接头的变形。

后热处理是在焊接完成后对焊接接头进行加热处理,以减轻残余应力和改善焊接接头的力学性能。

三、焊接速度控制焊接速度是控制焊接热输入的重要参数之一。

焊接速度过快会导致焊接材料未能充分熔化,从而影响焊接质量;而焊接速度过慢,则会导致过多的热输入,加剧热应力并可能引起变形。

因此,在进行金属焊接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焊接速度,以确保焊接热输入处于合适的范围。

四、选择合适的焊接方法选择合适的焊接方法也是控制焊接热输入的重要手段之一。

常用的金属焊接方法包括电弧焊、气焊、激光焊等。

不同的焊接方法对焊接热输入的要求不同,因此在选择焊接方法时需要综合考虑焊接要求和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的焊接方法。

综上所述,金属焊接中的焊接热输入控制方法主要包括调整焊接电流和电压、预热和后热处理、焊接速度控制以及选择合适的焊接方法。

通过合理应用这些方法,可以有效控制焊接热输入,提高焊接接头的质量和性能,实现焊接过程的优化。

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并进行相应的参数调整和控制,以达到最佳的焊接效果。

snbi焊接温度

snbi焊接温度

snbi焊接温度在焊接领域,温度是影响焊接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对于Snbi焊接而言,温度的掌控尤为重要。

因为不合适的焊接温度可能导致焊接不良、焊缝开裂等问题,从而影响焊接质量。

一、Snbi焊接的温度范围Snbi焊接的温度范围一般分为预热温度、焊接温度和后热温度三个阶段。

预热温度是指在焊接前对母材进行预热处理,以降低温度差,减小应力,避免焊缝开裂。

通常情况下,Snbi焊接的预热温度在150℃-250℃之间。

如果母材较厚或环境温度较低,预热温度应适当提高。

焊接温度是指焊接过程中,焊缝熔合区的温度。

对于Snbi焊接,焊接温度应在310℃-425℃之间。

如果焊接温度过低,会导致焊缝未熔合或熔合不良;如果焊接温度过高,则会导致焊缝氧化、晶粒长大等不良影响。

后热温度是指在焊接完成后,对焊缝进行后热处理,以促进焊缝组织的转变和消除残余应力。

通常情况下,Snbi焊接的后热温度在200℃-300℃之间。

后热处理时间一般为2-3小时。

二、如何控制Snbi焊接温度控制Snbi焊接温度的方法有多种,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方法:1. 加热设备:采用合适的加热设备,如电加热、燃气加热等,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加热方式和温度控制装置。

2. 保温措施:在焊接过程中,采取适当的保温措施,如用石棉保温材料包裹焊缝周围,以减少热量损失。

3. 焊前预热:按照规定的预热温度对母材进行预热处理,预热时间根据母材厚度和环境温度而定。

4. 焊后热处理:在焊接完成后,对焊缝进行后热处理,以促进焊缝组织的转变和消除残余应力。

后热处理时间根据焊缝大小和要求而定。

5. 焊接速度:适当控制焊接速度,以保证焊缝熔合良好。

如果焊接速度过快,会导致熔池不稳定,影响焊缝质量;如果焊接速度过慢,则会导致母材过热,造成不良影响。

6. 操作技能:提高操作技能水平,掌握正确的焊接方法和技术要求。

在焊接过程中注意观察熔池状态、焊丝熔化情况等细节问题,及时调整工艺参数,保证焊接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预热与后热.txt∞-一人行,必会发情二人行,必会激情三人行,必有奸情就不会被珍惜。

真实的女孩不完美,完美的女孩不真实。

得之坦然,失之淡然,顺其自然,争其必然。

7、焊接预热和后热的目的各是什么?
焊接预热是避免或减少焊接裂纹产生的主要措施;后热的目的主要是加快焊缝中扩散氢的逸出,防止产生延迟裂纹。

焊接后立即对焊件全部或局部进行加热、保温,使其缓冷,以加快扩散氢逸出的工艺措施,称为(后热)。

钢焊接最低预热温度的确定
焊接预热和后热浅析
1.请问,焊接时是否预热和后热根据什么来判断?是碳当量吗?还有别的什么依据吗?材料、焊接结构,当然了还得根据母材材质还有如果是容器的话还要看介质是什么,主要根据母材的材质、厚度,可以参考JB/T4709中的推荐温度。

补充一下,除了材料类别和材料厚度外,还有拘束度,环境温度,有时要综合考虑.
一般看碳当量,达到中碳钢的碳当量时一般就要预热到150到200度左右了,碳当量再高点相对预热温度也会再高些,一些厚板焊接件也会做适当的预热,特别铝合金件
影响因素很多主要是母材成分,板厚等
有关热处理的问题,在BG150-1998 10.4里有说明。

关于预热的问题,要根据材料,板厚,受力状态等确定,可参照JB/T4709-2000
同意楼上的说法,在BG150-1998 10.4里有说明。

关于预热的问题,要根据材质,板厚等确定
2.焊前预热及焊后热处理的作用
重要构件的焊接、合金钢的焊接及厚部件的焊接,都要求在焊前必须预热。

焊前预热的主要作用如下:
(1)预热能减缓焊后的冷却速度,有利于焊缝金属中扩散氢的逸出,避免产生氢致裂纹。

同时也减少焊缝及热影响区的淬硬程度,提高了焊接接头的抗裂性。

(2)预热可降低焊接应力。

均匀地局部预热或整体预热,可以减少焊接区域被焊工件之间的温度差(也称为温度梯度)。

这样,一方面降低了焊接应力,另一方面,降低了焊接应变速率,有利于避免产生焊接裂纹。

(3)预热可以降低焊接结构的拘束度,对降低角接接头的拘束度尤为明显,随着预热温度的提高,裂纹发生率下降。

预热温度和层间温度的选择不仅与钢材和焊条的化学成分有关,还与焊接结构的刚性、焊接方法、环境温度等有关,应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后确定。

另外,预热温度在钢材板厚方向的均匀性和在焊缝区域的均匀性,对降低焊接应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局部预热的宽度,应根据被焊工件的拘束度情况而定,一般应为焊缝区周围各三倍壁厚,且不得少于150-200毫米。

如果预热不均匀,不但不减少焊接应力,反而会出现增大焊接应力的情况。

焊后热处理的目的有三个:消氢、消除焊接应力、改善焊缝组织和综合性能。

焊后消氢处理,是指在焊接完成以后,焊缝尚未冷却至100℃以下时,进行的低温热处理。

一般规范为加热到200~350℃,保温2-6小时。

焊后消氢处理的主要作用是加快焊缝及热影响区中氢的逸出,对于防止低合金钢焊接时产生焊接裂纹的效果极为显著。

在焊接过程中,由于加热和冷却的不均匀性,以及构件本身产生拘束或外加拘束,在焊接工作结束后,在构件中总会产生焊接应力。

焊接应力在构件中的存在,会降低焊接接头区的实际承载能力,产生塑性变形,严重时,还会导致构件的破坏。

消应力热处理是使焊好的工件在高温状态下,其屈服强度下降,来达到松弛焊接应力的目的。

常用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整体高温回火,即把焊件整体放入加热炉内,缓慢加热到一定温度,然后保温一段时间,最后在空气中或炉内冷却。

用这种方法可以消除80%-90%的焊接应力。

另一种方法是局部高温回火,即只对焊缝及其附近区域进行加热,然后缓慢冷却,降低焊接应力的峰值,使应力分布比较平缓,起到部分消除焊接应力的目的。

有些合金钢材料在焊接以后,其焊接接头会出现淬硬组织,使材料的机械性能变坏。

此外,这种淬硬组织在焊接应力及氢的作用下,可能导致接头的破坏。

如果经过热处理以后,接头的金相组织得到改善,提高了焊接接头的塑性、韧性,从而改善了焊接接头的综合机械性能。

3.合金钢为什么需要焊前预热和焊后热处理?
合金钢具有良好的抗高温氧化及组织稳定性,较高的高温强度。

但它的可焊性较差,淬硬倾向大,焊接过程中焊缝及热影响区可能出现如下一些问题:
(1)焊后在焊缝及热影响区出现硬而脆的淬硬组织,若再的较大内应力存在,就会出现冷裂纹,韧性、塑性降低。

(2)具有出现弧坑裂纹的倾向。

(3)某些合金元素,具有焊接再热裂纹倾向,尤以含钒、含硼的钢种为甚。

为了避免和消除上述缺陷,合金钢需要焊前预热,焊后热处理。

焊前预热的主目的是改善材料的可焊性。

在加热并保持一定温度的过程中可以降低焊接接头区域的温差,使热影响区的淬硬倾向减弱。

在焊接过程中有利于氢气的逸出,降低焊缝中的氢含量,防止冷裂纹的产生,改善焊接接头的塑性及韧性。

后热处理的方法一般是高温回火,其主要目地是:
(1)消除或减少在焊接过程中所产生的内应力,防止焊缝和热影响区产生裂纹。

(2)改善焊缝和热影响区的机械性能,即提高其塑性及韧性,改善硬脆倾向。

(3)改善焊缝和热影响区的金相组织。

一般碳素钢的焊接性能好,焊接时可不必预热与热处理。

但对于含碳量高、刚度大的焊件,由于焊后残余应力大,也需预热及热处理,如壁厚于30mm的碳钢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