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的战略思想对太极拳
太极推手与《孙子兵法》
嘉元发表于 2009-6-21 15:26太极推手与《孙子兵法》拳谚说:“拳、兵同源。
”已故著名武术家温敬铭教授生前常说:“古来习拳知兵法,不知兵法莫对手。
”一、“知彼知己,百战不鲐”这句话出于《孙子·谋政篇》:“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太极拳古典论著中,也不乏引述或发挥孙武的这一句名言,如清代乾隆年间,王宗岳所著的《太极拳论》说:“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眩而及也!”很明显,这是对孙武名言的引申。
再如,清代李亦畲《走架打手行工要言》写道:“欲要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先要知己知彼;欲要知己知彼,先要舍己从人。
”又说:“平日走架是知己功夫,一动势先问自己:周身合上数项不合?少(稍)有不合,即速改换,走架所以要慢不要快。
打手是知人功夫,动静固是知人,仍是问己。
自己安排得好,人一挨我,我不动彼丝毫,趁势而入,接定彼劲,彼自跌出。
如自己有不得力处,便是双重未化,要于阴阳开合中求之。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也!”二、“后人发、先人至”“以迂为直,后发先至”,这是太极推手的基本特点之一,也是太极拳的战略思想之一。
《孙子·军争篇》说:“凡用兵之法……莫难于军争。
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故迂其途,而透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
”太极拳诀说:“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
”这原是清代武禹襄在《<太极拳论>解》一文中的话。
在太极推手中,由于要借人之力,所以必须顺人之势并诱之以利,即诱使对方先发。
凡对方不发动进攻,我也不发动,但必须以意领先地随人运动;一旦感知对方有发劲的征兆,我在顺势地接定彼劲的条件下敏捷地后发先至,使其自行跌出。
这也就是所谓“力从人借,机由己发”。
换句话说,便是“以彼之劲,击彼之身”。
所以,才能“先人而至”。
三、“出其不意,攻其无备”《孙子·计篇》说:“兵者,诡道也。
兵家思想在太极拳技击中的体现
1前言春秋战国时期,战乱频繁,为了征服敌人保护己国,从而产生了兵家。
兵家主要代表有孙武、吴起、孙膑、尉缭等。
他们的著作留传下来的有:《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尉缭子》等。
这些著作均是当时战争和治兵经验的总结,其中提出了一系列战略战术原则,包含有丰富的军事辩证法思想以及治兵作战的经验总结。
兵家的思想主要体现于兵法上,而用于战争。
在太极拳中主要体现在技击上。
古代兵家对于战争终极目标的确定,有着卓异见解。
战争以夺取最终胜利为目标,这是毫无疑问的。
问题是对“胜利”如何界定,如何判别。
古代兵家认为,从整体上(包括精神气势、军备器械、军队数量、将帅素质、国家财力、外交关系诸多因素)彻底压倒敌人,迫使其放弃抵抗,较之斗智、斗勇、斗力,浴血搏杀,使敌降服,是更为完美的胜利。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孙子・谋攻篇》)。
这种对于“全胜不斗,大兵无创”(《六韬・武韬》)境界的追求,是古典军事学的重要精华所在,也是中国智慧整体思维特征的典范体现。
战场局势千变万化,辩证之“机”无所在又无所不在。
古代兵家在丰富实战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若干规律。
吴起称:“凡兵有四机:一曰气机,二曰地机,三曰事机,四曰力机”(《吴子・论将》),分别从指挥调度、扼守要塞、离间敌营、训练士卒等方面阐明“因机”的重要意义。
明人西湖逸士以“无常”来释“兵机”:“主客无常态,战守无常形,分合无常制,进退无常度,动静无常期,伸缩无常规。
”2太极拳中的兵家思想从太极拳的定义看,太极拳是以扌朋、捋、挤、按、云手等攻防动作作为素材,结合手型、步法、腿法、起势、收势等基本技术,按一定的规律形成的套路形式。
可见太极拳基本是由各种技击动作作为素材而形成的。
太极拳来源于技击意识很强的攻防技击动作,这些动作都是古代人在战争中证实的行之有效的技击动作。
经过长时间的演练、发展,逐步形成了比较通顺的套路。
兵法、拳法、书法中的十大辩证关系
兵法、拳法、书法中的十大辩证关系张杰,刘淑君/文摘要:《孙子兵法》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军事著作之一,其主要思想之一就是巧妙处理战争中的阴阳关系,陈王庭根据阴阳学说创立了陈式太极拳,中国传统书法无论笔画、结体还是章法均体现着阴阳关系。
因而,孙子兵法、太极拳法和书法在根源上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主要体现在它们具有相同的阴阳辩证关系,即奇正、动静、虚实、先后、快慢、内外、刚柔、方圆、顺逆以及整体和局部十个方面。
关键词:孙子兵法;太极拳;书法;阴阳;辩证关系通观孙子十三篇,其重要的思想之一就是巧妙处理战争中的阴阳辩证关系,并充分利用这种阴阳辩证关系演化出“奇正之术”,并将其应用于战争的各个方面,无论是战略还是战术上,均体现着求变、创新、和谐的思想。
明末清初,陈王庭根据阴阳学说,融合兵法、经络学、武学、养生学等创立了陈式太极拳,在太极拳的周身规矩、技击用法、养身健身方面均体现着阴阳辩证思想。
中国传统书法中,书体的笔法、结体和章法中也充满了阴阳辩证思想,正是这些阴阳关系的巧妙处理成就了汉字的独特书写艺术,被誉为“无言之诗”“无行之舞”“无图之画”“无声之乐”。
兵法、拳法和书法均为中华文化独特瑰宝,因而可以从十个方面探讨它们中的阴阳辩证关系,以期窥探中华优秀文化中的内在关系。
一、奇正相生《孙子兵法·势篇》说:“三军之众,可使毕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
”“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
奇正相生,如循环冬无端,孰能穷之。
”奇正原理为历史上多次大小战争所证实,很多历史名将都是以奇制胜。
具体来讲,当正兵不能战胜,则用奇兵配合正兵制胜,同时,正兵可以改用作奇兵,奇兵也可以当作正兵用。
《孙子·虚实篇》讲:“出其所必趋,趋其所不意。
”“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
”高明的将帅随着情况的变化而变换或奇或正的战法,就像天地自然一样变化无穷,江河一样奔流不竭,总是在奇正的变换中把握战机,打败敌人。
陈王庭《拳经总歌》说:“钩棚逼揽人人晓,闪惊巧取有谁知。
太极拳的战略战术与_孙子兵法_
第27卷 第2期北京体育大学学报V ol.27 N o.2 2004年2月Journal of Beijing S port University Feb.2004太极拳的战略战术与《孙子兵法》骆春燕(浙江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浙江金华 321004)摘 要:太极拳的拳理与《孙子兵法》的法术血脉相依。
通过对《孙子兵法》中某些战术思想的借鉴,对太极拳的战略战术的理论体系做出初步的建构。
关键词:太极拳;孙子兵法;战略战术中图分类号:G852.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4)02-0288-02Strategy and T actics:T aijiquan and The Art of W arLUO Chun2yan(C 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Zhejiang N ormal University,Jinhua321004,Zhejiang China)Abstract:The principles of T aijiquan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trategies and tactics w orked out by Sunzi in The Art ofWar.By exploring s ome of Sunzi’s tactics,this paper aims at constructing tentatively a theoretic system for T aijiquan con2cerning its strategy and tactics.K ey w ords:T aijiquan;The Art of War;strategy and tactics1 太极拳拳理与《孙子兵法》原则“脉络同构” 在古代文化系统中,武术与军事可谓同源之水、同本之木,这一历史现象,是由于武术与军事武艺有着最本质的共同特征———攻防技击性所决定的。
太极拳与军事的联系
太极拳与军事的联系太极拳与中国传统军事具有密切的联系,不仅表现在太极拳的技击功能是中国传统军事技能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且表现在太极拳与兵法一脉相承。
《孙子兵法》不仅是中国现存的最古的兵书,也是世界最早的兵书,在中外军事学术史上占有显著的地位。
从竞技的角度讲, 太极拳与《孙子兵法》,都是赢得人与人竞争对抗活动的制胜术。
与《孙子兵法》紧密联系的太极拳,包含丰富的谋略思想,如果把《孙子兵法》称为斗智的学说,那么, 太极拳也可以称为斗智的拳术,堪称“计谋拳”、“谋略拳”。
比如:《孙子兵法》在“计篇”中提出:“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不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 这与太极拳推手的“舍己从人”、“引进落空”、“神以知来,智以藏往”等如出一辙。
《孙子兵法》在“作战篇”中,提出“因粮于敌”的后勤保障思想。
这里说的“因”,可理解为“借”。
古代作战,特别是深入敌境作战,最大的问题是粮草运输,最好的方法是就地筹措。
后世兵家由此引发出借敌之力、借敌之谋、借敌之势等。
这与太极拳推手的“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等相一致。
《孙子兵法》在“虚实篇”中提出:“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胜,避实而击虚。
”这与太极拳推手的“避实就虚”、“以柔克刚”等别无二致。
《孙子兵法》在“军争篇”中提出“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
”这与太极拳推手的“非圆即孤”、“随曲就伸”、“后发先至”等是相吻合的。
《孙子兵法》在“军争篇”中还提出“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太极拳推手则强调“声东击西”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避实就虚,以实破虚,劲走折叠,速打回劲”;“左引右进,右引左进,上引下进,边引边进”。
这些均反映了太极拳拳理、拳法同孙子之论相似之极。
《孙子兵法》的战略思想对太极拳
3.2 “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孙子兵法》强调作战要“致人而不致与人”。所谓“致人”就是调动敌人,“不致于人”就是不被调动,即在战争中争取主动,摆脱被动。后人对《孙子》总结为:“孙子千章万句,无外乎致人而不致于人”,其关键是作战者是否能掌握主动权,太极拳理论把这种能掌握主动权的技巧称为“懂劲”。《王宗岳太极拳论》中指出:“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极神明。”其关键是“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并分析不能把握主动权的原因:“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太极拳理论表明“致人而不致于人”是所向无敌的关键,而这也是太极拳所追求的,只有太极功夫非常高超的人才能达到。对于此,太极拳把达到这一目的的方法具体到每一个技术细节上,可见《孙子兵法》对太极拳的影响了。
2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就所谈问题,笔者查阅大量文献资料。
2.2名家访谈法 笔者先后走访专家及民间太极拳名家,就所谈问题进行十三篇,精辟地论述了计、作战、谋攻、形、势、虚实、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用间等一系列军事科学的问题,其论述的重点更多的是深层的思想理论的阐述和战略,策略的探讨,从古至今为兵家首读之作。出现在明末清初的太极拳,综合性地继承和发展了明代在民间和军队中流行的各种拳法,特别是明代名将戚继光的《拳经》三十二势被陈王廷从中吸取了二十九篇势编入太极拳,而戚继光的《拳经》三十二势是作为士兵练习刀枪等拳法有相当的影响。《孙子兵法》与太极拳的关系,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孙子兵法]对太极拳的影响
[孙子兵法]对太极拳的影响第28卷第5期,Vol.28No.5滨州学院学报JournalofBinzhouUniversit2012年10月,2012Oct.【孙子兵学文化源流续论】《孙子兵法》对太极拳的影响刘淑君2张杰1,(;)西南石油大学,四川成都6石家庄铁道大学,河北石家庄01.105002.50043《明末陈王庭创编太极拳的一个重要来源就是兵法,孙子兵法》内容博大精深,对太极摘要:、知彼知己等1拳的影响也尤为深远。
根据孙子的战略战术思想,2个方面阐述了分别从出其不意它对太极拳的思想、内涵、技击和用法的影响。
孙子兵法;太极拳;战略思想关键词:;()E892G852.112618201205009104A文章编号:1673---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孙子兵法》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
古今中外的军事家们都把它奉为至宝,使用其而且,其中论述的中论述的军事理论来指导战争,基本理论和思想还被运用到现代经营决策、商业战争、为人处世、社会管理等各个方面。
明末清初战,将陈王庭根据戚继光的《拳经》同时融合易学阴阳之理、中医养生术、经络学、兵法等创编了陈氏太极拳,因而太极拳受到了《孙子兵法》很大影响。
本文从1孙子兵法》对太极拳的影响以及2个方面探讨《在太极拳中的应用。
“。
第一,出其不意”《“孙子兵法·计篇》说: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就是在战争中用假象迷惑敌人,趁敌人不注意的时候制服他们。
以“奸雄”著称于世“”的曹操也曾经说过:兵无常形,以诡诈为道。
在太极拳的技击和招式中有许多都是声东击西和败中取胜的例子,根据阴阳之理,拳法要求逢上必下、逢左必右、前发后蹋、欲开先合、欲要先给、欲给先要等。
太极拳中的“上惊下取”就是利用“攻。
对太极拳的几个基本认识
对太极拳的⼏个基本认识太极拳是⼀种古代中国训练、搏击、健⾝和追求⼈的社会⽣命和⽣理⽣命的规律和意义的运动。
古代中国是指是在中国古代⾃⾜的⽂化之下产⽣的,在中医,中国古典哲学、军事学等等的完整体系内产⽣的,和虽然在近代慢慢加进西⽅物理⽣理和医学的知识,但这种的引进是不深的。
训练,指的是他的锻炼,是增强⼈的⽣理机能,⼒量灵敏度柔韧性等的运动⽅式,提⾼⽣命能量的⼀种运动⽅式。
搏击指的是战场对杀,狭路搏⽃的功能。
健⾝,指的是在锻炼过程中达到⾝⼼健康,和延年益寿的功能作⽤。
⽽追求⼈的社会⽣命和⽣理⽣命的规律和意义是指太极拳本⾝是⼀种探索和追寻,运动和成长过程中⾝体的变化规律,运动规律,和搏⽃中的规律;⽽在终⽣的修炼中,要在太极拳的锻炼和教育中,与世界的交流中,追寻⼈⽣的意义,并体现,不断前进,进⽽合于道。
太极拳的最⾼境界是中和。
这是近代武术史渐渐清晰的⼀种认识。
放到⽂化境界,则是佛家的“般若”,就是“空”。
道家,则是太极,⾃然,阴阳和谐等。
在儒家,则是浩然之⽓,中庸之道等。
中国民间的思维是⼤道为⼀,所以这三种说法的意思是相同的。
其实也没有真正说清晰的,各有各的理解。
另外,最⾼的境界⼤多在想象中。
但是确实给出初步的修炼的⽅向,和判别的依据。
具体地,则是⾝正,拳顺,⽓聚,神凝等。
——孙存周先⽣的《学习内家拳须知》,其实是近代武术的⼀个⾮常确切和扼要的总结。
上述的论述其实是可以对中国武术⽽发。
太极,⼋卦,⾏意是著名的内家三拳。
这⾥⾯⼀个事实是近代武术史每个成名成家的武术家,都要都会太极拳。
⼀个可能已经有⼀系统拳术的继承的武术家,⼀个在⽐赛场上可能取得很好成绩的武术家,还会去学习太极拳。
但是事实上⾃称是太极拳家,除了近代太极拳宗师杨露蝉外,没有⼀个在真实的搏击环境中取得骄⼈的胜利。
(可以参见童旭东等⼈给出的资料和论述。
)这⾥⾯的原因,⼀是太极的流⾏,是作为武术职业的教学收费最好的教材。
⼆是太极拳,确实是⼀个⾼层次的求道的拳。
浅议《孙子兵法》与太极拳之通性
武术研究2016年3月第1卷 第3期浅议《孙子兵法》与太极拳之通性李晓乾 马敏卿 文龙涛 李 军河北体育学院, 河北 石家庄 050041摘 要:《孙子兵法》中“形势”、“虚实”、“奇正”等战略战术对太极拳的拳理和应用有很好的借鉴价值;《孙子兵法》中“不战而屈人之兵”、“全国为上,破国次之”等战略思想对太极精神的解读和建构也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关键词:孙子兵法 太极拳 太极精神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6)03—0037—04太极拳—这种中国传统的武术运动,在今天,渐渐以其独特魅力引起世界的瞩目。
究其原因,并不仅仅在于它的健身价值和武术价值,还在于它是中国文化的一个代表。
可以说,太极拳是浓缩了中华文化的精髓而形成的。
儒、释、道、中医、阴阳等学说对太极拳的影响,前人和今人已有诸多论述。
本文管窥蠡测,想从兵法学的角对太极拳略加解读。
中国古代兵法学博大精深、影响广远。
武术与兵法本就同源于中华传统文化沃土,自古就有“拳兵同源”“自古拳势通兵法,不识兵书莫练拳”之说。
太极拳是哲学型、智慧型的拳术,所以更是与兵法息息相通。
成书于春秋末期的《孙子兵法》,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最早、最完整、最著名的兵法著作,在中国军事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享有“兵学圣典”的美誉。
《孙子兵法》篇篇言智、句句论谋、精邃富赡、精华闪烁,其中一些战略思想与太极拳思想一脉相承、珠联璧合,而其中谋略之术更是对太极推手和技击有不可忽视的指导意义,今试就此作一初探。
1 《孙子兵法》与太极拳习练之通性《孙子兵法》云:“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任势者,其战人也。
如转木石。
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
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前仞之山者,势也。
”《孙子兵法.势篇》中指出用兵要造成一种必胜的形势,以期发起对敌军的战略总进攻。
善于运用奇正结合的原则,可以创造一种高屋建瓴、出奇制胜的态势(当面迎敌为正,侧出奇兵为奇)。
从思想的启示到境界的融通——《孙子兵法》与中华武术关系探略
搏击武术科学2009"f f4,j铺5卷粥4j4J 【武术文化研究】从思想的启示到境界的融通—《孙子兵法》与中华武术关系探略予j、远方(滨州学院孙子研究院,姚振文山东滨州256603)摘要:兵学与武术都是在战争中孕育的文化形态,二者同植根于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同起源于激烈而残酷的军事斗争,这种天然的联系使《孙子兵法》不仅在战略思想、战术原则等方面给予武术诸多的启示,而且也使其在哲学、道德、思维等领域与武术实现了境界层面的会通与融合。
关键词:孙子兵法中华武术关系中图分类号:G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643(2008)04—们16__031《孙子兵法》与武术的历史渊源武术与战争都起源于原始人类追求生存的暴力行为。
只是随着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暴力的形式产生分化:个人之间的暴力冲突导致了武术技击的产生,群体之间的暴力冲突促使了军事战争的形成。
这两种同源异流的暴力对抗形式,必然在对待相同问题的解决方式上,有着诸多相似性的思考。
这正是兵法理论与武术理论具有共通性的根源所在。
传统兵法理论体系巾本身就包含着武术的成分。
中国古代兵家有兵权谋、兵阴阳、兵形势和兵技巧之分。
古代武术原来叫“技击”,属兵技巧之类。
拳击,叫“手搏”;摔跤叫“角抵”;使用器械的有剑道和射法等。
兵技巧理论方面的经典之作,算是《墨子》城守诸篇,电影《墨攻》深刻反映了其独特的思想内涵和价值。
兵技巧,旨在战场中“杀敌”取胜。
后来,这种“兵技巧”虽然脱离了“兵之用”的地位,但却没有从此与兵学绝缘,而是反过来吸收了兵家的学理。
将兵法融合于武术之中,并进而发展成为一种艺术,最终脱离了“杀敌”的窠臼。
《孙子兵法》与武术的关系可以从时间上作一粗略的推断。
众所周知,《孙子兵法》产生于春秋末期,而武术也大约产生于春秋时期。
春秋战围期间有武术高手秦广文、叔梁纥;剑术家越女、袁公、鲁石公;射术高手飞卫、纪昌等。
特别是许多著名的武术论著如《射义》、《庄子论剑》、《越女论剑》等都在这一时期产生。
《孙子兵法》军事谋略思想在竞技跆拳道比赛中的运用
《孙子兵法》军事谋略思想在竞技跆拳道比赛中的运用彭萱吉首大学国防教育学院摘要:《孙子兵法》是世界现存最早的一部古代军事书籍,被奉为“兵家圣典”。
该书及其指导思想已广泛运用于政治、军事、外交及科学等多个领域,对我国军事学术和战争实践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跆拳道运动作为竞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孙子兵法》中的谋略思想同样在该运动中值得借鉴。
文中主要从攻心至上、将帅、虚实和攻守四个谋略思想在竞技跆拳道比赛中的运用展开分析,便于将军事谋略思想运用到体育人才的培养当中,为运动员及教练员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孙子兵法;军事谋略思想;竞技跆拳道比赛;运用自古知兵非好战,从来攻伐重谋略。
《孙子兵法》共六千余字,分十三个篇章。
它的军事谋略思想在竞技跆拳道实战中具有尤为重要的借鉴启迪作用,对丰富竞技跆拳道运动的谋略思想、培养综合性竞技体育人才、教练员控制比赛都能够提供实践措施和理论依据,包含了经典的哲学思想,它们相互之间渗透融合、密切联系,是跆拳道运动员和教练员不可多得的理论武器。
竞技跆拳道比赛整个过程中充满了哲理,狭路相逢的时候唯有强者勇者才能战胜对方。
如果我们把足智多谋看作是战胜敌人德基础那么勇就是手段。
智勇双全、有勇有谋方能克敌制胜、化险为夷。
《孙子兵法》中的“上兵伐谋”,就是用策略取胜、凭谋略建功,不需动用武力。
竞技跆拳道比赛过程中,用谋略思想取胜于对手的战例数见不鲜。
伴随着跆拳道运动蓬勃的发展态势,大小赛事中的争夺愈演愈烈,对抗锐不可当。
一、攻心至上谋略思想在竞技跆拳道比赛中的运用体育其本质就是综合实力水平高低的较量,也是运动员实力的抗衡和力量的对比。
竞技跆拳道,是按照一定规则,双方选手使用多组跆拳道技术动作以战胜对手为目的的竞赛活动。
想在激烈对抗中战胜对手,运动员需要在体能素质、心理素质和技战术等多方面多维度的抗衡,这也是检验教练员训练水平、智慧思想及临场指挥的谋略。
特别是教练员对竞技跆拳道比赛中的控制能力是整场比赛综合实力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比赛中决定我们胜负与否的重要因素。
浅议《孙子兵法》与太极拳之通性
武术研究2016年3月第1卷 第3期浅议《孙子兵法》与太极拳之通性李晓乾 马敏卿 文龙涛 李 军河北体育学院, 河北 石家庄 050041摘 要:《孙子兵法》中“形势”、“虚实”、“奇正”等战略战术对太极拳的拳理和应用有很好的借鉴价值;《孙子兵法》中“不战而屈人之兵”、“全国为上,破国次之”等战略思想对太极精神的解读和建构也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关键词:孙子兵法 太极拳 太极精神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6)03—0037—04太极拳—这种中国传统的武术运动,在今天,渐渐以其独特魅力引起世界的瞩目。
究其原因,并不仅仅在于它的健身价值和武术价值,还在于它是中国文化的一个代表。
可以说,太极拳是浓缩了中华文化的精髓而形成的。
儒、释、道、中医、阴阳等学说对太极拳的影响,前人和今人已有诸多论述。
本文管窥蠡测,想从兵法学的角对太极拳略加解读。
中国古代兵法学博大精深、影响广远。
武术与兵法本就同源于中华传统文化沃土,自古就有“拳兵同源”“自古拳势通兵法,不识兵书莫练拳”之说。
太极拳是哲学型、智慧型的拳术,所以更是与兵法息息相通。
成书于春秋末期的《孙子兵法》,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最早、最完整、最著名的兵法著作,在中国军事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享有“兵学圣典”的美誉。
《孙子兵法》篇篇言智、句句论谋、精邃富赡、精华闪烁,其中一些战略思想与太极拳思想一脉相承、珠联璧合,而其中谋略之术更是对太极推手和技击有不可忽视的指导意义,今试就此作一初探。
1 《孙子兵法》与太极拳习练之通性《孙子兵法》云:“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任势者,其战人也。
如转木石。
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
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前仞之山者,势也。
”《孙子兵法.势篇》中指出用兵要造成一种必胜的形势,以期发起对敌军的战略总进攻。
善于运用奇正结合的原则,可以创造一种高屋建瓴、出奇制胜的态势(当面迎敌为正,侧出奇兵为奇)。
吴式太极拳与《孙子兵法》
吴式太极拳与《孙子兵法》吴式太极拳一代宗师杨禹廷先师自幼习武,刻苦用功,奋进不息,尽得太极拳真谛,以其健康地度过96岁高龄被誉为“武坛寿星”。
杨禹廷宗师为人诚信谦和,虚怀若谷,坦荡无私,广结善缘,德艺双馨。
杨禹廷宗师全面继承了鼻祖吴全佑先师、王茂斋先师和吴鉴泉先师创立的吴式太极拳,在八十年的研究和教学过程中,开创了八方线和太极拳规范化教学的先河,培育了众多德艺双馨的驰名国内外的武术家,对于吴式太极拳的弘扬和推广,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使得吴式太极拳以其轻静柔化、紧凑舒伸、川字步型和斜中寓正的风格特点,被国家体委确定为主要优秀传统太极拳流派之一,深受国内外广大的爱好者的欢迎。
下面是店铺为专门您整理好的:吴式太极拳与《孙子兵法》。
吴式太极拳与《孙子兵法》在纪念吴式太极拳宗师杨禹廷先师诞辰115周年暨忌辰20周年的时刻,缅怀杨禹廷先师的业绩,同时要进行杨禹廷先师太极拳学术思想的分析研究。
杨禹廷先师认真继承了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八十年的太极拳教学和研究中,不断创新和发展了吴式太极拳。
本文就《孙子兵法》对吴式太极拳的指导与影响进行分析研究,以此来纪念吴式太极拳一代宗师杨禹廷先师诞辰115周年暨忌辰20周年。
中国古代兵法学是指古代用兵作战的战略和战术,古代武术是完成战略和战术所必须的格斗杀敌技术。
在军旅武术中,具有攻防涵义的武术,表现为消灭敌人,保卫自己。
在民间武术和现代武术的散打格斗运动中,武术的攻防涵义表现为击败对手,自卫防身。
中国古代兵法学不仅制约和影响军旅武术的发展,而且也深刻地指导、影响着整个民间武术和现代武术的发展。
春秋末期孙武著的《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兵法学最有代表性的经典著作。
成书大约在2400年多年前的《孙子兵法》总结了中国春秋末期及以前战争经验提出了一系列带普遍性的战争指导规律,在中国古代军事学术和战争实践中,都起过重要的指导作用。
《孙子兵法》中的军事哲学思想、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对太极拳的习练和攻防技击理论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
孙子兵法与武学,揭秘孙子兵法的武学“密码”
孙子兵法与武学,揭秘孙子兵法的武学“密码”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兵法者,用兵作战之法,即带领军队作战的方法。
武学者,练习武术之法。
武术者,搏人之术也,以最小之代价取得最大之效果。
故兵法与武学深有相通之处,都是交战之法。
所不同的是兵法为指导军队作战,而武术是指导自己的身体作战。
然而军队有兵力之强弱,武术也有功力之深浅,其之作战原则与谋略之运用却为一理。
故研究兵法对练习武学深有裨益,研究武学对学习兵法也大有帮助。
孙子的军事思想博大精深,其战略战术原则也备受世人推崇。
孙子在《孙子兵法》中,对于战略战术的总结主要有六点,即:一、避实击虚;二、致人而不致于人:三、先胜而后求战;四、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五、以正合,以奇胜,六、识众寡之用者胜。
下面分别就这六点来阐述孙子兵法对武学的指导作用。
1、避实击虚在《孙子兵法》中,孙子指出,战争中兵力的布置是战争指挥者依照所掌握的实际情况而定的,其兵力必定是有强有弱。
我方在作战中应当避开敌人兵力强大的部分,而重点进攻敌军兵力薄弱的部分,这样就能夺取战斗的胜利。
这一点,孙子在其兵法《二虚实篇》中有精辟而形象的阐述。
孙子说:“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同时对于如何实施这一作战原则,孙子也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办法。
如集中优势兵力,攻其所不守;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总之,这一原则的关键之所在是集中力量,寻找敌方弱点,并迅速出击。
众所周知的游击战,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建立了不朽的功劳;曹刿论战讲:“一而盛,再而衰,三而竭,乘彼气竭,一鼓作气,必能制胜”。
此两例都是兵法上避实击虚的典范。
前者主要是运用了“集中优势兵力,攻其所不守”;后者则主要运用了“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避实击虚这一战略方针也同样广泛适用于武学之中。
其中尤以三大内家拳中的八卦掌发挥的淋漓尽致。
八卦掌堪称武学中的游击战,其以走圈为主,里脚直进,外脚内扣,以其独特的趟泥步围绕敌人转圈,避其锋锐,待绕至敌人侧方或后方,并制造或发现敌人破绽进行打击。
《孙子兵法》中对应武术技击思想:以敌制敌!
《孙子兵法》中对应武术技击思想:以敌制敌!“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孙子兵法》强调作战要“致人而不致于人”。
所谓“致人”就是调动敌人;“不致于人”就是不被敌人调动。
在战斗中争取主动,摆脱被动,这是作战取胜的又一条重要规律。
孙子说:“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
就是说,无论攻守均有主动与被动,关健是作战者能否掌握主动权。
从武术技击来说,要作到“致人而不致于人”,除了本身具有高超的武功,深厚的根底之外,还决定于是否能在战斗中采用恰当的战略策略及技击手法、攻防技巧。
孙子认为要真正掌握主动权并非易事:“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致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
孙子指出,必须达到非常微妙,非常神奇的境界,才能作敌方的主宰,调动敌人听从自己。
这种微妙的境界,在武术技击中也是存在的。
太极拳理论把这种能掌握主动权称为“懂劲:”“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懂劲”的境界是十分精微的,其关健是“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能否把握实战的主动权,可说是武术的各种门派拳种在技击术上所追求的共同目标,也可说是衡量武术功力修养是否达到较高境界的一条共同的标准。
故明代军事家俞大就在《剑经》中讲了许多棍法的实战技术之后,总结说“千言万语,不外乎致人而不致于人”一句。
为了作到“致人而不致于人”,各家拳法都有许多把握主动的理论、方法。
如《形意拳谱》的《八字诀》中有“三敏”:“心要敏,如怒狸捕鼠,则能随机应变;眼要敏,如饥鹰之捉兔,能预察机宜;手要敏,如捕羊之饿虎,能先发制人。
” 主要是强调技击中的速度,通过敏捷来把握战斗的主动权。
“兵因敌而制胜”“兵因敌而制胜”,是《孙子兵法》又一极为重要的思想。
这个提法明确指出,作战用兵最忌主观性、片面性。
所谓“因敌制胜”,即作战采用什么战略、战术,应根据敌方的情况来决定,不能有丝毫的主观随意性。
孙子“因敌制胜”的思想在太极拳理论中有充分的体现。
太极拳与孙子兵法几处相通
太极拳与孙子兵法几处相通《孙子兵法》是我国古代冷兵器时代,行军作战宝贵经验的总结和升华,有着很大的智慧。
太极拳也是古代武者对敌战斗中逐步发展而来以门高端的智慧拳!兵法讲两军交战,拳法讲两人交战,规模有大小,但基本理念确有想通之处!1:讲虚实太极拳中讲虚实,一方面是自身重心的转换,另一方面是对手的力道所在。
对方一拳击来,拳头便是“实”,太极拳讲究避实击虚,即是要避开或者化开对方的“实”,攻击其虚弱的部分!《孙子兵法》讲:“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无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在实战中,虚实更多意义上是一种心理战法,虚虚实实,真假难辨,把对方的力量吸引出来,化解掉!2:强调知己知彼太极拳中,说”懂劲“,一方面是对自身身体的知晓,但更重要的是对自身身体的控制。
知道人身体发力的最佳方式,以便在练习中步步精进,以到达随心所欲的境界。
另一方面,懂劲是对对手的了解,太极拳讲”听劲“就是这样一门功夫。
在与对手搭手的时候,可以听出对手的重心,强点与弱点。
以便避开对手较强的身体路线,攻击对手偏弱的地方。
《孙子·谋攻篇》中讲:“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知己知彼,在拳是一种功夫,在军法,更多是将领敏锐的洞察力和应变力!3:讲刚柔《孙子兵法》讲:“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
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
”这一点论述,像极了太极拳中”粘劲“的功夫,对手你力来了,我便化开,让你打在虚无之处,但你要回拳的时候,这是便是”粘劲“功夫的施展地方!随曲就伸,进退不丢不顶,粘即是走,走即是粘。
在粘的过程用”听劲“的功夫,感受对手的弱点,敌变化,我随之变化,正应了《孙子兵法》中”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孙子兵法》透视太极推手
《孙子兵法》透视太极推手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战争冲突是人类对抗的最高形式,在战争领域,战略战术运用的正确与否所造成的后果远比其它领域的表现更为明显。
在血与火中总结出来的战争法则也是人类智慧的最高体现之一。
战争冲突与''太极推手''都是以求胜为目的,以对抗为特点,以攻防为手段,以不断的运动为外在表现形式的竞争。
所以''太极推手''同样要服从制胜之道的基本法则。
这是《孙子兵法》所揭示出来的用兵之道与太极推手技术深层次的一致性所在,即所谓的拳兵同源,唯理一贯。
现通过点击《孙子兵法》,透视''太极推手'',破解''太极秘诀'',以演绎兵法拳理的制胜之道。
一、虚实《孙子兵法》指出:“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
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
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
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
故兵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远之,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太极推手不靠力气的强大,而要求采取虚虚实实的战略战术。
对敌采用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先处战地而待敌”,避实就虚,“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攻其不守,守其所不攻”。
“以静制动”具有头脑冷静,利于战术技巧的发挥;根基稳定,不使敌有可乘之机;观察对手攻击动作清楚,以逸待劳等优势。
推手发人是取胜的必要手段,它的有效条件是打实,即双手搭在对方身体某一部位按实,才能发放。
以静制动时,可化实为虚,使其落空,再击其劲尾。
如对方在我前胸猛按,我用腕稍引,使其落空,再加力助之,对方将失重前仆。
《孙子兵法》与太极拳的联系
《孙子兵法》与太极拳的联系《孙子兵法》堪称大拳理。
就是说,它不是具体指导我们打拳的,却能帮助我们深刻认识、理解太极拳竞技制胜的真谛,提高我们的理论修养。
下面是店铺为专门您整理好的:《孙子兵法》与太极拳的联系。
《孙子兵法》与太极拳的联系一、拳法与兵法,同根同源,本属一家拳法和兵法,同根同源,本属一家。
以往的习武者,文学兵法,武练拳术。
国家组织考武状元,校场比武是十八般兵器,理论考试是“武经七书”。
《孙子兵法》位列武经之首,是主要考试内容。
兵法和拳法,本来都是用于实战的,是赢得人与人竞争对抗活动的理论和技巧。
不同点在于,兵法是指导集团对抗的,拳法是用于个体对抗的。
楚汉相争时期,楚霸王项羽小时候跟随他的叔父项梁学拳法。
学了一段时间,他对叔父说,拳法“一人敌”,我要学“万人敌”。
项羽说的“万人敌”,就是指兵法。
据马老师考证,陈式太极拳的几个原型拳架,出自明代将领戚继光。
其实,戚继光就是一位熟读《孙子兵法》的伟大将领。
戚继光著有两本书,一本叫《纪校新书》,一本是《练兵纪实》。
这两本书都是结合他的战争实践,继承了《孙子兵法》的优秀思想。
可否推断,陈式太极拳在胚芽期,就受到《孙子兵法》思想雨露的滋养。
在冷兵器时代,进行个体搏斗的拳法,是集团搏斗取胜的基础,集团搏斗还需要科学的组织指挥,团队精神,协同周密。
就像我们打太极拳,集体表演与个人表演要求是不一样的。
拿破仑在战争实践中发现,两个马木留克兵,准能打败三个法国兵;100个法国兵与100个马木留克兵对阵,结果势均力敌;1000个法国兵,却能战胜1500个马木留克兵。
这是因为马木留克兵的剑术、勇敢精神,强于法国兵,单个较量,法国兵不是马木留克兵的对手。
但法国兵组织纪律性好,善于协同作战。
所以,集团对抗,马木留克兵就不行了。
在我国的文化宝库中,有三件瑰宝,影响到整个21世纪:一是中医,二是《孙子兵法》,三是太极拳。
我国历史上有四大发明,在世界科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太极拳是知己知彼的弹簧功
太极拳是知己知彼的弹簧功图3.1 太极拳的力学对联图3.1给出了太极拳的力学对联。
左联是“知己体会松灵沉稳”,右联是“知彼运用沾连粘随”,横批是“太极弹簧功”。
左右联中“知己”和“知彼”对应。
孙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太极拳是武术,一定要有知己知彼两方面的功夫,才能在推手中获得好成绩。
当然现在很大一部分太极拳爱好者练习的目的是健身,主要是练套路。
练套路要知己是公认的。
练好套路的同时要用意,就是用意念和假设的对方推手,或者说是意念知彼。
这种意念知彼可以指导把太极拳真正练到家,而且突出意念的运用和锻炼,可以健脑益寿。
左右联中“体”和“用”对应。
体、用两字出自杨澄甫《杨式太极拳体用全书》。
“体”主要指自身的练习,“用”侧重于攻防含义。
这里把两字扩写成“体会”和“运用”以突显它们的动词性质。
“松灵沉稳”是练自己的要领,这是弹簧功的练习基础,也是养生效果的源泉。
“沾连粘随”是推手的要领,这是弹簧功的运用功效,也是太极拳的战略原则。
太极拳将弹簧原理贯穿于内和外两个方面。
内要体会练松灵沉稳,外要运用沾连粘随,由内及外,体用互协。
弹簧功的生命力在于既有优越的养生功效,又有高超的攻防含义。
打太极拳时的力和物理中的力有完全相同的定义: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牛顿第二定律给出了力、质量和加速度间的定量关系,见式(2.55);转动定律给出了力矩、转动惯量和角加速度的关系,见式(2.57);两方对抗时有弹塑性力,见式(2.58)、式(2.62)。
在练套路时人体和外界有一些相互作用力,主要有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两组力。
垂直方向有地球对人体的万有引力(常称为重力)和地面对人体的支撑力,见图3.2。
重力和支撑力等值反向,则人体在垂直方向平衡。
水平方向有空气阻力和脚底的摩擦力。
空气阻力和摩擦力等值、反向,则人体在水平方向平衡,或者说人体能在水平方向匀速运动。
任何一对力不平衡,就会使人体产生加速度。
风会增加空气阻力,因而会影响人体平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子兵法》的战略思想对太极拳.txt时尚,就是让年薪八千的人看上去像年薪十万。
我们总是要求男人有孩子一样的眼神,父亲一样的能力。
一分钟就可以遇见一个人,一小时喜欢上一个人,一天爱上一个人,但需要花尽一生的时间去忘记一个人。
《孙子兵法》被列为古代兵法著作中最为重要、影响最大的一部,它博大的内涵、精深的思想及杰出的见解,不仅对军事科学有极其重要的贡献,而且,其智慧的光芒至今还能被当代激烈竞争的社会潮流中许多领域作为的准则。
植根与传统文化土壤中的太极拳是否受其影响?过去人们多对太极拳的技法、起源、养生法、呼吸法以及儒家中庸思想与其关系进行探讨,很少涉及其战略思想的渊源,本文旨探讨《孙子兵法》对太极拳战略思想的影响。
2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就所谈问题,笔者查阅大量文献资料。
2.2名家访谈法笔者先后走访专家及民间太极拳名家,就所谈问题进行请教、探讨。
3结果与分析
《孙子兵法》全文约六千字,分十三篇,精辟地论述了计、作战、谋攻、形、势、虚实、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用间等一系列军事科学的问题,其论述的重点更多的是深层的思想理论的阐述和战略,策略的探讨,从古至今为兵家首读之作。
出现在明末清初的太极拳,综合性地继承和发展了明代在民间和军队中流行的各种拳法,特别是明代名将戚继光的《拳经》三十二势被陈王廷从中吸取了二十九篇势编入太极拳,而戚继光的《拳经》三十二势是作为士兵练习刀枪等拳法有相当的影响。
《孙子兵法》与太极拳的关系,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是孙子提出的最为重要的指导战争的先决原则,太极拳的“以柔克刚”的技术特点就是建筑在这个基础上的。
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强调“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打手要言》指出“以己粘人,必须知人”太极宗师李亦番在《走架打手行动要言》中指出:“欲要引进落空,四量拨千斤,先要知己知彼;欲要知己知彼,先要舍己从人……平时走架是知己功夫……打手是知人功夫……,所谓知己知彼,百战败胜也。
”因此可见“知己知彼”是太极拳技击取胜的先决条件,并将此思想发展到具体的步骤上。
3.2 “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孙子兵法》强调作战要“致人而不致与人”。
所谓“致人”就是调动敌人,“不致于人”就是不被调动,即在战争中争取主动,摆脱被动。
后人对《孙子》总结为:“孙子千章万句,无外乎致人而不致于人”,其关键是作战者是否能掌握主动权,太极拳理论把这种能掌握主动权的技巧称为“懂劲”。
《王宗岳太极拳论》中指出:“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极神明。
”其关键是“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并分析不能把握主动权的原因:“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
欲避此病,须知阴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太极拳理论表明“致人而不致于人”是所向无敌的关键,而这也是太极拳所追求的,只有太极功夫非常高超的人才能达到。
对于此,太极拳把达到这一目的的方法具体到每一个技术细节上,可见《孙子兵法》对太极拳的影响了。
3.3“兵因敌而制胜”
“兵因敌而制胜”,又是《孙子兵法》中一个相当重要的思想。
所谓“因敌而制胜”,即作战中采用何种战略战术应根据敌人的情况来决定,不能有丝毫的主观随意性。
为了说明这一点,孙子还借用水之适应地形而流动来比喻用兵要因敌变化,即所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孙子因敌制胜的思想在太极拳理论中体现的特别充分。
《太极拳十三势歌诀》中说:“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亦神奇。
”为了做到“因敌制胜”,太极拳强调“舍己从人”。
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解释“懂劲”时说:“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
”《打手要言》对“舍己从人”有精辟的论述:“所谓一气呵成,舍己从人,引进落空四量拨千斤也……须要从人,不要由己。
从人则活,由己则滞。
彼不动,己不动。
彼微动,己先动,以己依人,乃能随转随接以己粘人,必须知人,乃能不先不后。
”所谓“从人”就是做到了解对手,按对手的虚、实、动、静确定战术。
“舍己”就是要求去掉主观性,并非被动而放弃主动,“从人”并非放弃主动而求被动。
恰恰相反“舍己从人”正是争取主动,达到主观而取胜。
太极拳的。
“以柔克刚”就包含着以适应对方而战胜对方的思想。
可见,太极拳吸取了《孙子兵法》“因敌制胜”的思想精髓。
3.4“善用兵者,有如常山之蛇”
《孙子·九地带》说:“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长山之蛇也。
击其首则尾至,击形尾首至,击其中而首尾皆至。
”强调用兵作战应注意部队的整体性。
如《打手歌》“棚、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
”又如武禹襄在《太极拳解》中说:“一动无不动,一静无不静,视动犹动,视静犹静。
”陈长兴在《用武要言》中也提到“足踢前头,拳打膊下。
侧身进步,伏身起发,足来踢膝,拳来肘拨。
顺来横击,横来棒压,左势右接,右来左迎,远使手上,近便使肘,远使足踢,近使加膝。
”充分的显示了太极拳技击的全面性,无所不用,无所不至。
另外如孙子讲,“兵之情主速”的思想在太极拳中也得到了体现。
从武术的技击角度上看,迅速在实战中有着更为直接的现实意义,太极拳也不例外。
陈长兴在《用武要言》中就明缺指出“发手要快,不快则迟误、打手要狠,不狠则不济”,实战时“如关临白马,赵临长板。
”又如《打手要言》中强调“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
”后发而先至即通常所言的“后发制人”,何其快也!这也体现了太极拳的一个主张即“文练而用武”。
4结论
4.1《孙子兵法》的战略思想对太极拳有深刻的影响,并指导其战略战术的运用。
4.2太极拳全面汲取了《孙子兵法》的战略策略,并发扬光大,且被运用到具体的技术细节上使之更加系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