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咸平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在哪里
郎咸平沈阳演讲稿-全文
郎咸平沈阳演讲稿一、引言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大家好!很高兴能够在这个美丽的沈阳,与大家见面并分享我的一些观点。
在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我们需要不断思考和探讨如何面对和应对各种变化和挑战。
我相信,只有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积极向上的心态,我们才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近年来,全球化的浪潮愈演愈烈。
各国之间的经济往来日益频繁,商品和资本的流动变得更加快速和便捷。
经济全球化给世界带来了无数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在这种背景下,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原地不动,而应积极主动地适应和应对全球化的趋势。
我们需要开放思维,拥抱变化,寻找和抓住机遇。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创新驱动的时代创新是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
在当今社会,创新更是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性。
只有不断创新,我们才能在市场中保持竞争力。
创新不仅包括技术创新,还包括商业模式、产品设计、营销手段等方方面面。
创新需要我们有敏锐的洞察力,对市场的需求和趋势有清晰的认识,并能够将自己的思想和想法付诸实践。
在创新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勇于尝试和失败,并持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能力。
只有不断创新,我们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全面提升人才素质人才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培养和吸引高素质的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需要通过教育体制的改革,培养具有创新和领导能力的人才。
同时,我们也需要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机会和环境,使他们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
除了国内的人才培养,我们还应该积极吸引国际化的人才。
国际化的人才不仅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能帮助我们了解和拓展国际市场,提供全球化的视野和思维方式。
五、对外开放与合作开放与合作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不能只关注国内市场,而应积极拓展国际市场。
我们可以通过建立跨国合作伙伴关系,共同研发和生产新产品,共享市场资源和技术优势。
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经济变化思考
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经济变化思考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中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中国的经济发展一直保持着稳步增长的态势,2018年GDP已经达到13.6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经济变化的几个重要方面:第一,产业结构调整。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经济主要以农业和轻工业为主导,经过40年的发展,现在中国的服务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电子信息、高端制造等新兴产业正在快速发展。
第二,外贸的地位。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外贸主要是政府出口。
改革开放以后逐渐转变为市场化、自主经营的外贸。
自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的出口额逐年增加,成为全球最大的商品贸易国家。
第三,对外投资增长迅速。
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中国企业通过对国外资产、项目的收购和投资来改善企业的财务情况。
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在过去几年中增长稳定,已经成为全球投资的重要来源之一。
第四,城市化的加速。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城市人口已经占到总人口的58.52%,城市化还带动了产业的转移和中西部地区的快速发展,为经济增长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支撑。
第五,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中国由于快速发展,面临着不少环境问题。
政府已经提出“绿色发展”的理念,加强环保体系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措施,这是维持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
这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开拓了道路。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需要在产业升级、重视环保、加强科技创新等诸多方面发挥优势,投入更多的研究与开发,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谁在拯救中国经济--郎咸平
二、六大药方能否见效 (二)
1.农业改革。所谓的农业改革就是农民释放出农地的经营权 取得资本,然后可以进城打工,也可以留在农村给那些收购农地 的农业公司打工。这个政策的本质是好的,但是目前我所观察到 的现象是世界四大粮商开始利用农业改革的良机收购具有“农产 品收购许可证”的中国农业公司,然后从背后给它们钱,让它们 大面积收购中国的农地。这个趋势如果继续下去,中国的农业安 全不可避免地将受到极大的挑战,我呼吁政府注意这个危机。这 项改革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2.医疗改革。一直到2009年8月份,实施细则都没有出台,这 个改革没有推行的可能。
三、是什么催生了泡沫消费(一)
从2001年开始,有一个奇怪的现象,美国逐步放弃了制造业。 不知道为什么,只要劳动成本一上升,在以金融炒家为首的基金股 东的压力之下,美国的制造企业就开始纷纷把工厂搬到中国。 所以美国制造业开始不断地衰退、不断地淘汰,而中国的制造 业却如火如荼,越来越火暴。越来越多的美国淘汰制造业搬到中国 来,只要美国制造业劳动成本持续上升,它的下场就是关门,搬到 中国去。而从2001年到2008年,我们中国的劳动成本从700元增长 到1 000元。这么多年,每年的增长率低得可怜,不到5%。这一切 就是因为国际分工。
六、美国政府的一箭双雕 (一)
从2008年底到2009年第一季度,黄金和美元的价格走势竟然 变成一样的了,这种情况以前很少发生。同样是在这个月份,美 国道琼斯指数大跌,跌到8 000点左右。我可以告诉各位读者,道 琼斯指数不能跌穿8 000点,如果它跌穿8 000点,那就是第三次 金融海啸。美国的保险公司大部分资金都放在股市里面,只要道 琼斯指数跌穿8 000点,它们就将资不抵债,必须全部清算。你想 象一下,美国的保险公司全都被清算是什么后果?那就是第三次 金融海啸。 那么到底为什么黄金涨得这么快,而且涨势一发不可收拾? 我的分析结果是这样的,美国布什政府第一次提列的救市资金是7 000亿美元,后来发现不够,奥巴马总统又提列了7 870亿美元, 后续还会提列8.5万亿美元,甚至高达23.7万亿美元。也就是说美 国的经济面临持续恶化,而且恶化速度极快。,单独的黄金不是一个好的投资品种。 民国初期,1两黄金可以买2亩良田,5两黄金可以买北京的一个四合 院。现在1公斤黄金约合23万元人民币,大概只能买到北京或者上海 城区的一间厕所。
8415 中国经济转型的战略选择与政策调整
中国经济转型的战略选择与政策调整中国经济在过去几十年里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现在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中国也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经济模式并进行调整转型。
笔者将探讨中国经济转型的战略选择与政策调整,以及我的独特观点和看法。
一、经济转型的背景中国经济过去的成功可归功于出口导向型发展策略,但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这种策略已经无法继续维持下去。
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和新冠疫情的爆发都给中国的出口业造成了巨大冲击。
同时,国内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内需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企业要想在市场上获得成功,就需要转变经营方式和方法。
二、经济转型的战略选择中国经济转型的战略选择可以分为以下几点:1.转向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中国经济发展要走向高质量发展,需要转向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因为这些领域具备更高的利润率和附加值,可以提升国内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近年来,中国政府一直在推动“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也在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医疗、旅游等服务业。
2.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创新是推动经济转型的重要动力。
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支持政策,包括税收优惠、专项补贴、科技创新引导基金等等。
在创新方面,我们要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打破技术壁垒,建立创新生态体系,推进核心技术自主研发,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3.动态调整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也是经济转型的重要内容。
中国过去的发展模式主要依靠消耗资源和大规模工业,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现在,我们需要动态调整产业结构,加强环保和生态保护,发展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使经济和环保相互促进。
三、政策调整的措施为了落实经济转型的战略选择,中国政府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政策调整措施,包括:1.减税降费减税降费是为了刺激企业投资和消费,全面优化税收和收费的制度安排,使企业更好地生产、交易和服务,提高市场活力。
2.激励创新政府需要激励企业的创新意识,引导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科学研究,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和水平。
3.优化融资环境为了提高企业的融资能力和渠道,政府需要优化融资环境,降低融资成本,拓宽融资渠道,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_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国农村现在剩余劳动力总量不到 1.2 亿,剩余比例为 2010 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39.8 万亿元,经济总量全
23.5%,而其中 50% 是 40 岁及以上的经济活动人口, 球第二。(3)我国在出口大量商品的同时,还不断输
40 岁以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最多也就是 5800 万,剩 出储蓄和资本,最近几年我国的资本净流出每年平均
力无限供应即将终结的前提下,如果不相应提高全要 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大大增强 ;第三,资本
素生产率,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影响难以消化,劳动力 的逐利性使得大量资本势必从只能获得社会平均利润
供应短缺带来的压力难以消除,我国的比较优势将受 水平的行业、产业中游离出来,转入可能产生超额利
到削弱。在此情况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可避免, 润的行业、产业,继而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全要素生
经济增长始终和资本积累有关,资本积累是社会化 成为创新的主体,而是应该营造良好的政策和公平竞
大生产的前提条件。我国改革开放是在极低的发展水平 争的市场环境,发挥引导和推动作用。现在政府还掌
上起步的,资本短缺曾经是经济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 握着重要经济资源的配置权、控制着重要生产要素的
经过 30 多年的快速发展,虽然我国仍然是一个 价格,有能力集中力量办大事。但是,这样一来,稀
框架,以保证创新和企业家精神潜力的发挥。从长期 是生产力落实在国有企业技术人员的资本收入增长
来看,实施创新驱动需要创造两大基础条件 :
上。从长远来看,国家应该加大社会流动性,并使教
第一,提高社会流动性。创新驱动是我国在实施 育资源和教育机会能够平等地分配给各阶层人群,以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时面临的重大课题。完成这个命题 提高全社会的创造性,提高劳动力质量。
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新发展阶段
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新发展阶段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和中国经济发展的内部条件转变,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转型升级和新发展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正在逐渐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从资源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一、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中国GDP增速从2010年的10.6%逐渐下降,到2014年的7.3%,再到2015年的6.9%。
虽然增速有所下降,但中国的经济总量依然在快速增长,2016年GDP总量达到了74.4万亿元,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习近平主席提出了“谋划发展新形势,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新发展动能”的重要思想。
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依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长率,但增长的方式和动力正在转变。
未来,中国经济将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率,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二、经济转型升级的方向经济转型升级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一过程包括产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结构调整、劳动力优化等方面的内容。
其中,产业转型升级是重中之重。
产业转型升级是指将传统的产业结构转变为具有更高附加值和创新能力的产业结构,包括转型到高端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
为实现这一目标,中国正在不断加大创新投入,加快科技成果商品化速度,打造自主创新品牌。
同时,中国政府也大力支持创业创新,建设众创空间,培养“双创”人才等,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三、全球化进程加速经济转型升级和全球化进程是紧密相关的,全球化可以为中国经济提供更广阔的市场,同时也为中国的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不断发挥自身优势,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和与一些国家的自由贸易区谈判。
这些举措将有望为中国企业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也将加快中国经济的全球化进程。
四、环保和人口问题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和人口问题也越来越引人注目。
中国政府正在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推进绿色发展,同时也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资源短缺等问题。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意义和实现关键
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认识和思考李志忠为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一个更加明确的要求,就是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这昭示着我们党指导经济发展的理念发生了重大转变,标志着我国经济发展新理念的确立。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意义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强调经济增长方式,追求的是数量扩张,主要是通过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来增加经济总量,虽然也强调科学技术的作用,但它主要是注重利用科技来达到增加经济总量这个目标。
我们说经济发展不仅指量的增加,更要注重的是结构改善和质量提高,是质和量的统一。
片面追求量的增加,必然会带来许多问题。
我国目前经济增长中出现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水平、低效益等一系列影响经济持续发展和稳定的问题,很大程度上,都与近年来片面追求GDP量的扩张相关。
简单地把增长当作发展的结果,很难保证经济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发展要做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
这样的发展目标,以及由此所决定的发展方式,显然是依靠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所难以实现的。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相比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只有一词之差,但其内涵却发生了重大变化。
这是因为发展方式除了追求经济效益,注重量的增加外,还讲求经济结构的优化、生态环境的改善、发展成果的合理分配等内容,其强调的是速度与质量、结构、效益相统一,讲求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增长方式只回答了在要素投入方面用什么办法做大“蛋糕”的问题,而“发展方式”不仅在要素投入上回答怎样做大“蛋糕”的问题,而且在发展道路上回答了用什么样的经济结构、什么样的资源环境代价做大“蛋糕”和做大的“蛋糕”怎样分配的问题。
由此可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必由之路。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是经济发展实践中处理“快”与“好”关系的经验总结,是立足于化解当前我国经济运行和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而提出的。
浅析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方式及转变
浅析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方式及转变摘要: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我国目前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尽管我国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做过努力,但是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依然没有得到扭转,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所带来的弊端越来越严重,向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已经刻不容缓,本文试图透过分析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及所产生的弊端,并对如何转变经济增方式提出一些个人建议。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粗放型集约型转变一、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增长方式通常指决定经济增长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以及各种要素组合起来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经济增长方式可归结为扩大再生产的两种类型,即内涵扩大再生产和外延扩大再生产。
现代经济学从不同的角度将经济增长方式分两类,即粗放型经济增长和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主要依靠增加资本、资源的投入来增加获取产品的数量,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
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则是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来增加产品的数量和提高产品的质量,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
①长期以来,基于经济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及整体技术水平的限制,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通过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和物质消耗的粗放型增长的方式来实现。
为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早在1987年党即提出要将粗放经营逐步转变为集约经营。
1995年党更在提出实现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同时,明确提出要实现国民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力求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高投入、低产出,高增长、低效益的状况。
由此,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方式逐步开始了从粗放到集约的第一个历史性转变。
2003年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观,对合理经济发展做出了新的要求,明确提出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然而在我国经济迄今为止的快速增长过程中,在原有的以高投入、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多占地为特征的“四高一多”式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并未得到根本改变的同时,又积累了较多的经济社会矛盾和问题。
分析我国宏观经济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分析我国宏观经济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答:目前影响我国中长期经济发展的问题是社会总需求总量不足和社会总供给结构性过剩等问题。
具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总需求总量不足和社会总供给结构性过剩我国目前市场供需不平衡,社会总需求总量不足和社会总供给结构性过剩矛盾日益严重,严重影响中国中长期经济发展。
郎咸平在北京大学“博雅论坛—金融大讲堂”演讲中认为,中国经济正面临着制造业危机和产能过剩危机。
社会总需求总量不足的状况日益严重。
据国家经贸委等部门对我国600种主要商品的供求情况分析,我国供过于求的商品达到86.3%;供需平衡的商品只有13.7%。
这种供给总量相对过剩的问题表面上表现为全国市场价格总水平出现走低的趋势,但实质是受到我国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区域结构和产品结构等由现在的工业化初中期向中后期转变过程中的结构性矛盾的影响。
具体表现在:生产结构与消费结构的矛盾;知识结构与就业需求的矛盾;要素、资源状况与产业结构和布局的矛盾;重复建设、区域封锁与市场规则的矛盾等等。
由于这种供给过剩的一系列矛盾的存在和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的逐步加大,将使未来几年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相对于前几年放慢,失业人数继续增加。
因此,供给过剩的压力在未来两三年内仍会存在。
此外,郎咸平分析表示,中国制造业除了经营环境恶化外,还存在产能过剩问题。
他指出,随着金融海啸和欧债危机的爆发,外贸需求大减,加剧了国内产能过剩,制造业投资环境进一步恶化。
郎咸平大胆地预言,2015年中国制造业将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
汽车、钢铁、水泥、船舶、电解铝、稀土、电子信息、医药和农业产业化这九大领域和行业组织结构不尽合理,产业集中度不高,企业小而分散,社会化、专业化水平较低,缺乏能引领行业健康发展的大企业,从而引发重复建设、产能过剩、恶性竞争等突出问题。
(2)分配不公成为社会焦点问题收入差距扩大、社会分配不公,是近些年来我国分配领域出现的一个新问题。
中国经济的奇迹从贫穷到繁荣的转变
中国经济的奇迹从贫穷到繁荣的转变中国经济的奇迹:从贫穷到繁荣的转变随着中国不断崛起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力量,其经济发展的奇迹也逐渐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
中国的转型之路远非一蹴而就,而是通过多年的努力和改革不断创造出的奇迹。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中国经济的转变和取得的成就。
一、开放政策的推动中国经济的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开放政策,包括外商直接投资的鼓励、经济特区的设立,以及贸易自由化等。
这些政策的推动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外部条件。
通过吸引外资和技术的引进,中国成功地打破了封闭的经济局面,为后来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二、市场经济的转型中国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是改革开放的核心内容之一。
通过推行市场经济,中国引入了诸多市场机制,放开了价格调节和资源配置的手段,使企业和市场可以更加自由地进行交易和竞争。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建立,中国经济的活力和潜力得到了进一步释放,为整个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三、产业结构的升级中国经济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以农业为主导,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业和服务业等其他领域得到了快速发展。
特别是近年来,中国政府开始着力推动创新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加大对研发和创新的投入,进一步推动了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四、外贸的崛起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其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也日益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成为世界制造业的工厂和出口大国。
中国以其庞大的劳动力资源和低成本优势,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外国企业前来投资和设厂。
同时,中国积极推动自由贸易的发展,与各国建立了广泛的经贸合作关系。
这使得中国能够从贫穷的境地迅速崛起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参与者。
五、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直接影响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
多年来,中国的人均GDP不断增长,贫困人口数量大幅减少。
同时,中国政府还大力投资于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领域,提高了人民的福利水平。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作者:来源:《经济》2013年第01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关键是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为此,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扩大开放。
应该说,我国经济发展已经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
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国内生产总值规模达到美国现有经济规模的近一半。
这一成绩的取得,是和我国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一直贯彻执行的改革开放方针分不开的。
去年12月7日至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工作时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100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李克强副总理根据我国最近30多年来的基本经验,把改革开放看作是经济发展的最大“红利”。
这些论断,抓住了问题的根本。
深化改革开放对推动今年的经济工作来说,也仍然是“关键一招”与最大的“红利”。
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2013年我国经济工作的总基调是稳中求进。
从哲学角度说,稳与进之间并不是对立的,稳定是进步的前提,但只有经济工作不断进步,才能实现稳定的经济发展。
正因为如此,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并不意味着要排斥或放松改革。
在这方面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强调,“要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不动摇,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动下一步改革”,要求我们“要深入研究全面深化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明确提出改革总体方案、路线图、时间表”,“要坚持有效的改革路径,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尊重实践、尊重创造,鼓励大胆探索、勇于开拓,允许摸着石头过河”。
这些重要观点,需要在我们的各方面工作中切实贯彻实施。
“改革总体方案、路线图、时间表”的提法,振奋人心,表明我们今后的改革将更多强调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以进一步“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
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中国经济也迎来了转型升级的机遇。
从过去依赖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向内需拉动型经济模式的转变,到现在以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中国经济正实现从“大而全”到“强和精”的突破。
一、结构和战略的转变中国经济现在的转型、升级对内涉及消费升级、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等方面;对外则涉及国际化、跨文化沟通等,这些都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经济方面,以2015年的十三五规划为基础,在创新驱动,三大战略为核心,中国的发展面临新的历史时期。
中国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低端制造业经济模式,正在逐渐升级,现代化发展已经成为人们普遍的追求。
要实现升级转型,中国经济需要先迈出重要的一步,全球化这个话题就成为了不可回避的问题。
中国已经在全球经济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现在需要更多地关注自身利益,更加符合中国国情,顺应社会的多元化需求,才能实现更好更稳健的发展。
此外,中国经济也可以从外部的视角来看待本土发展的问题。
在利用外资方面,需要尤其强调企业的国际化运营模式,使用外资的困难在于,涉及的管理、文化和法律诸多不同,需要在国际化视角下来进行重组,以适应全球化进程的推进。
二、政策和措施的调整在政策和措施调整上,中国的制度因素直接影响到经济的发展。
特别是在中国内部,权力分配、产权保护、政府干预等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前些年,中国的企业发展环境不尽如人意,政策制定和执行中存在明显问题。
所以,需要通过推进政府机构的改革,加强市场监管,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解决这些问题,从而较为顺利地完成国家的转型升级。
此外,创新也是升级转型的重要推动力。
不断改进、改革和创新,是经济转型所需的动力来源。
实现从传统制造业经济模式到以技术驱动的新型经济模式的转变,需要重视人才培养、引进和创新创意的运用。
创新的背后是理念、思维、知识的更新。
要轻松实现转型升级,必须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拥有持续的创新动力。
而且,合理的营商环境和政府的支持,对于创新发展和企业成长至关重要。
郎咸平的国企改革历程
《误区—中国企业战略思维误区分析》(郎咸平著)的读书笔记07研企业管理刘思华 2007011048国有企业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是经济体制改革中任务最困难、风险最大的改革决战,也是理论创新任务最为艰巨的环节。
从根本上说,国有企业的改革关系到整个中国社会主义改革事业的成败及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因此,对国有企业改革党和国家投入了最多的力量,也是社会各界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经济学家们对国有企业改革也倾注了最大的热情,投入了最多的精力。
2004年的夏天,香港中文大学著名学者郎咸平教授的文章与言论,陡然引发了关于国企改革的大讨论,一“郎”击起千层浪,拉开了中国进入网络时代以来第一次关于改革问题的社会性大讨论。
从2004年的3月开始,郎咸平教授陆续质疑了三个知名的民营企业的产权改革,即TCL的分拆上市、海尔的曲线MBO和格林科尔的低价收购国有企业。
指出他们的产权改革实际上是一个以股权激励为招牌,以证券市场为渠道,使国有资产逐步流向个人的过程,也是管理层获取国有资产的过程。
2004年6月,郎咸平教授在内地及香港的多份报章多个专栏中,以深圳证券信息有限公司公开披露的数据为基础,质疑TCL的账目及财务表现,并指出TCL创业的22年,李东生由几乎身无分文演变到身价近12亿元,成为TCL改革的最大受益者。
郎咸平教授认为,TCL产权改革的历程实际就是国有股权被稀释的过程,是以股权激励为招牌、以证券市场为渠道,使国有资产逐步流向个人的过程,也是TCL管理层获取国有资产的过程。
对于海尔的改制,郎咸平教授同样认为,张瑞敏及海尔高管人员通过职工持股会控股海尔投资,进而控股在香港上市的海尔中建,达到了稀释海尔的国有股权,实现“曲线MBO”的目的。
因此他指出,MBO是掠夺国有资产最好的办法。
引发轰动效应的是郎咸平教授8月9日在复旦大学一个毕业典礼上发表的演讲:《格林柯尔:在“国退民进”的盛宴中狂欢》。
经济发展方式如何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如何转变——专访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中国正处于走向公平与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性转折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的重要使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方向已达成共识,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存在哪些阻碍和难以解决的问题,推进的突破口在哪里,等等,这些都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重要课题。
历史的关节点《南风窗》: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迎来了第12 个五年规划,各界都对“十二五”寄予厚望,认为“十二五”将是改革的再出发,是很多进入深水区改革的推进时机,您认为呢?迟福林:从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与趋势看,至少应当包括两次大的转型与改革:第一次转型与改革是1978 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的经济体制改革,其主线是经济体制转轨,目标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和做大经济总量;第二次转型的主线是发展方式转变,目标是形成公平与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走向富民强国,关系到未来几十年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将是一次深刻的变革,将为我国今后30 年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构筑坚定的体制制度基础。
在这个大背景下,一个总的判断是:“十二五”是中国发展方式历史转折的关节点,也是第二次转型与改革的历史起点“。
十二五”改革有“三条主线,”即: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的经济体制改革;以适应公共需求变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主线的社会体制改革;以政府转型为主线的行政体制改革。
《南风窗》:这三条主线其实是交织在一起的,单纯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后继乏力,要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经济体制改革,必须同时推动社会体制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
这应该也是您提到的第二次转型与改革的难点所在。
如果说第一次转型相对容易把握,即以经济总量为导向,那么第二次转型如何把握呢?迟福林:第二次转型应该从经济总量导向转向国民收入导向,这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实质。
经济总量导向是在普遍贫穷情况下的选择,只要经济总量上去了,贫困问题的解决就有了基础。
但是,当温饱问题基本解决,百姓收入达到一定水平,便会出现很多总量导向解决不了的问题。
当代经济形势与未来发展趋势
当前经济形式与未来发展趋势一、当前经济形势及趋势目前,中国仍处于发展中阶段。
纵观历史,中国的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同时在经济,科技,教育,民生,在国际上的地位等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在国际事务中具有了更多的话语权。
同时中国也不得不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
不仅是政治环境,还有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
据国际清算银行第79 届年会年度报告称,“目前国际金融危机尚未结束,全球许多金融机构财务状况仍未好转,走出危机的路依然很窄。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遭遇了多年未遇的困难和考验。
面对这场危机,也有人悲观失望、怨天尤人;也有人急躁冒进、病急乱投医。
必须尽快对中国经济形势做出正确评估,以自省为根本途径,以协作为必要条件,依据自身实际辨证施治,迎来中国经济的再增长!欧美国家在人民币汇率的问题上和中国纠缠不清。
由于人民币汇率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中国的出口维持在一个很高的水平,导致美国贸易赤字不断增长。
美国希望人民币升值,以改变这种状况。
中国考虑到中国的出口贸易以及就业的压力而拒绝人民币升值。
一方面来说保持汇率的稳定是迫不得已,如果人民币大幅升值的话,势必会降低中国对外资的吸引力,会使中国的招商引资遭受严重的打击,同时会大幅减少中国的出口,这样的话就会导致大批的民营企业倒闭,大量的工人会失业,会导致国家的政治环境恶化,社会不稳定。
虽然人民币可以促进中国的进口,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但是这些都要在国家的经济局势稳定,社会安定的基础之上才会有意义。
由于美国的次贷危机,使得美国人经济状况更加的糟糕,美国人大幅降低消费,特别是对中国商品的消费。
由于美国人消费降低,导致中国的出口大幅下跌。
大量的工厂倒闭,大量的工人失业。
郎咸平教授说过,美国次贷危机是由于中国大量购买美国的国债,政府将资金注入银行,同时美国的利率很低,美国人大量地贷款用于买车和其他消费。
才导致了次贷危机的发生。
这不无道理,同时这与美国政府自身的调控和美国人不良的消费习惯有很大的关系。
中国经济转型中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经济转型中的机遇与挑战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转型,我们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机遇和挑战。
这些机遇和挑战都与我国正在进行的经济转型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必须深刻认识这些机遇和挑战,做好应对准备。
一、机遇首先,我们要看到我国经济转型带来的巨大机遇。
经济转型意味着不断升级和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由制造业向服务业、创新型产业转型。
随着全球经济重心逐渐向亚太地区转移,中国成为全球最具潜力和竞争力的市场之一,这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机遇。
在国内,新一代信息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的飞速发展也为中国经济带来了新的增长动力。
这些机遇都在提示着我们需要不断开拓市场、加强研发、提升生产效率,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动能。
二、挑战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在经济转型过程中也将会面临挑战。
首先,在产业升级转型的过程中,资金、资源等高级经济要素将会越来越短缺,尤其是在中国经济整体下行的背景下。
这就需要我们重视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国际竞争中获得更大的优势。
其次,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上,中国仍然面临很大挑战。
为了经济发展而忽视环境保护不仅会影响到人民的健康和生存,也会制约中国的经济发展。
因此,我们需要紧急采取行动,推进绿色发展,构建可持续的生态经济。
三、转型之路要想在经济转型的大潮中脱颖而出,我们还需要把握一个关键:适应市场需求的创新思维。
尤其是在信息化、科技化深入推进的情况下,我们需要不断基于技术和市场的变化,寻找和发掘新的商业机会。
同时,政府和企业之间需要加强合作,形成稳定、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机制。
政府应该加大力度支持企业创新和发展,为企业提供更多的产业政策、金融资助、人才培养等支持措施,让企业在竞争中获得更大优势。
与此同时,企业也应该加强自身创新和发展,不断拓展产品和服务,提升品质和技术含量,提高市场竞争力。
总之,中国经济转型中的机遇与挑战是相生相伴的,只有我们不断肯定机遇,勇于迎接挑战,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更多的发展机会,实现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创新发展。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34.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
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要点概要:“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一是“四个更加”强调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二是提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三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四是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五是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六是党的领导是实现“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
要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大力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形成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力量。
七是把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看得比泰山还重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以党同人民更加坚强的团结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扎扎实实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努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浅析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世界竞争局势日趋激烈,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也逐渐从粗放型经济转向集约型经济,由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模式逐渐转向成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本文针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尝试性提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策略,个人拙见以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全球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生产要素的分配、投入、组合与使用的方式。
经济增长方式一般是通过生产要素变化包括数量增加、结构变化、质量改善等等,实现经济增长的模式与方法。
随着全球经济化的不断深入,国际经济竞争局势日趋激烈,同时也推动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针对这些不足之处提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策略,对于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存在的问题1.过度消耗能源能源就是经济发展的血液,其价值是无法估量的。
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与发展观念的限制,通常实施的方式就是通过对能源的过度消耗来换取经济的快速发展。
资源消耗的整个过程中,一般采用的是粗加工的模式,由于资源的附加值比较底,因此,在整个产业链条中也就处于低级阶段。
由于资源过度消耗,我国经济发展必然受到资源紧缺的影响。
在严峻的形势面前,走集约式经济发展路线是我国政府当前必须实施的,其现实意义不可替代。
但是,真正意义上要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式经济转向集约型经济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从对土地、河流、空气造成的环境污染相关资料来分析,以及我国煤量、石油消耗的增长水平,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对能源的依赖依然居高不下,这是当前研究者必须面对的现实难题。
2.科技创新能力低科技永远都是第一生产力,为了保障我国经济能够稳定健康的发展,科技创新能力是关键的因素。
我国加入wto世界经济贸易组织的时间并不是很长,而且在整个国际经济竞争局势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我国真实的现状是高端知识型人才比较少,而低段劳动型人口比较多,在国际经济局势分局中,我国自觉承担了初级劳动力分配的责任,在整个国际分工体系中属于劳动生产型,例如:生产无数双袜子可能才能换来一台所谓的进口汽车。
郎咸平的秘密演讲
郎咸平的秘密演讲2篇郎咸平的秘密演讲(一)郎咸平先生是中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和商业评论家,他的演讲深受人们的关注和喜爱。
最近,郎咸平在一次秘密的演讲中,揭示了一些有关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秘密。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大家概述他的演讲内容。
郎咸平先生首先提到了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隐患。
他指出,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过快,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债务投资来实现的。
他警告说,这种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会给中国经济带来严重的风险。
郎咸平进一步指出,中国政府过度干预市场经济,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不合理分配。
他表示,只有给予市场更大的决策权,才能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他呼吁政府减少干预,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另外,郎咸平还强调了创新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他指出,目前中国的创新水平还比较低,主要依靠“山寨”和模仿他国产品来提升竞争力。
然而,这种模式难以持续,中国需要加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推进科技进步。
此外,郎咸平还谈到了中国与世界经济的关系。
他认为,中国应该更加主动地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积极扩大对外开放。
他强调,只有与世界经济接轨、参与国际竞争,中国才能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
综上所述,郎咸平的秘密演讲揭示了一些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秘密。
他警告了经济增长速度过快、政府过度干预市场经济、创新能力不足以及全球融入不够等问题,希望借此引起人们的重视,并提出相关改革建议。
这些观点无疑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郎咸平的秘密演讲(二)继上一篇文章中简要介绍了郎咸平的秘密演讲内容后,我将在本文继续总结郎咸平先生的观点和建议。
在演讲中,郎咸平谈到了中国的房地产市场问题。
他认为,中国目前存在着房地产泡沫,并表示担心这一泡沫破裂的可能性将对中国经济造成巨大冲击。
他强调,应该采取措施防止房地产市场进一步泡沫化,避免出现类似于美国次贷危机的情况。
此外,郎咸平还指出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他认为,当前中国过度依赖房地产开发来推动城市化进程,而忽视了城市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重要领域的建设。
改革开放的经济转型
改革开放的经济转型改革开放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次伟大的历史转折点,也是中国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自1978年以来,中国积极推进经济领域的改革,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巨大成就。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经济模式是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封闭型经济体系。
这种模式下,国家对资源的分配控制严密,企业并没有自主的生产决策权。
市场经济的发育和大规模私营企业的存在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是不可想象的。
这种经济模式的局限在于效率低下、资源配置不合理、创新能力弱。
改革开放的起点是1978年5月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不能搞封闭、要搞活、敢于闯、善于试”的号召。
这一号召标志着中国迎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为中国经济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随后,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包括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农村经济改革,开放沿海城市等。
首先,中国通过农村经济改革实现了农村经济的转型。
在改革开放初期,农村是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突破口。
中国政府通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鼓励农民建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和生产效率。
同时,农民也可以自主经营土地并享受其经营所得,这为个体农民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其次,中国通过对沿海城市的开放,吸引外国投资并促进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政府特别注重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通过建设经济特区等措施,为外资企业提供更好的投资环境。
这些政策的实施使得中国的外贸逐渐开放,进出口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外资的引进和技术的交流,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第三,中国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推动经济结构的升级。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较弱。
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并实施了一系列支持科技研发和创新的政策。
这些举措使得中国的科技水平得到了快速提升,促进了经济结构的升级和产业的转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总量成为世界第二大,人均收入大幅提高,成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国家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郎咸平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在哪里?
2010年04月27日
“两会”前,《人民日报》有篇署名任仲平的重要文章,称我们的问题出在经济发展方式上,还把转变发展方式说成是“决定现代化命运的重大抉择”。
可是,在我们见到听到的“两会”上,房子的声音、低碳的声音高过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声音。
可悲!我告诉你,制造业才是今天中国最大的危机。
转变中国经济发展方式,也必须从制作业开始,这才是决定我们命运的重大抉择。
我从不认为,政府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上会有多大的作用。
恰恰相反,我们看到的常常是在阻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这个,我在以前出版的书中,已经说的很多了。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重要的不在于你有多少个下乡工程,有多少个振兴方案,而在于你是否给制造业提供了很好的营商环境。
我一直说,我们制造业的营商环境始终在恶化,到今天没看到好转。
这就是我们悲哀的地方。
没有制造业的强盛,我们没有资格谈转型。
我早在《产业链阴谋III》里就给各位讲过微笑曲线。
什么是微笑曲线?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库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和终端零售这六大环节,再加上生产制造,就叫做6+1的产业链。
可是为什么这条6+1的微笑曲线的底端就是制造呢?制造的价值为什么就是最低呢?我们从来不知道为什么。
我告诉你,那是因为谁控制了6+1的6,谁就控制了定价权,就可以把制造的利润完全吸干。
只要我们是这条曲线中最弱的一环,一旦有风吹草动,我们就是最大的受害者。
只有振兴了制造业,我们才有资格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我们的政府该做什么?那就是推动产业链的高效整合。
如何整合?还得靠企业。
政府提供好的营商环境就可以了。
企业自身的内驱力,远远大于政府的作用。
经济增长不能只看GDP。
企业投到房地产的钱哪里来的?是制造业。
企业越是把钱从制造业抽离出来,经济发展的内力就越枯竭。
企业利润才是我们真正的内需,企业有一个好的营商环境,才不会拿了钱全都跑去炒楼、炒股,做好了实体经济的产业链整合,才能藏富于企业、藏富于民,这才是经济增长的真正动力,才是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
人民日报的这篇文章说,中国经济增长高度依赖国际市场,外贸依存度60%,远高过世界平均水平,称这是一条“外向发展难以持续的风险之路”。
我在《新帝国主义在中国》里预言了三大战争,汇率战、贸易战和成本战,我们哪一个都逃不了。
这就是我们转变经济成长方式所面临的外部国际环境。
看看美国人如何对付日本就知道了。
我们的经济不能过度依存美国。
日本也是依赖美国,他们有一个经济学家写了一本书叫《日本的反省》,作者在里面把依赖美国的结果写的很清楚。
好了,日本都尚且逃不掉被美国人狙击,那么我们的企业呢?你要知道,我们的企业根
本不掌握核心技术。
不管“中国制造”可以堆成多高的山头,我们到现在还是做不了核心的东西。
人民日报的文章说,中国企业缺乏核心技术,90%的出口是贴牌,靠着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来赚取国际产业链低端的微薄利润,称这是一条“国际竞争力难以提升的低端之路”。
国际产业分工有条“U”型曲线,一端是高利润的研发、设计,一端是高利润的销售和服务,中间是低利润的加工生产,而中国就长期停留在这个低端。
我们还是踏实下来,搞好我们的制造业,少配合华尔街搞什么融资之类的东西。
这些东西,我们根本干不过华尔街。
你做了,也就是中了华尔街的圈套。
只要我们能整合和掌控产业链,传统的消费品制造业也仍能创造出很高的利润。
这才是我们真正的内需。
我们不知道投了多少钱,包括税收的优惠,给了所谓的高科技产业,我想请问,结果是我们又创造了多少真正的“核心技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