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斌物理说课稿《通过透镜看世界》
《通过透镜看世界》教案
《通过透镜看世界》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透镜的基本概念和性质,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对透镜的兴趣和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透镜的定义和分类,掌握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点和区别,并能够运用透镜的基本原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1.3 教学内容1.3.1 透镜的定义和分类1.3.2 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点和区别1.3.3 透镜的应用和日常现象的解释第二章:透镜的分类和特点2.1 凸透镜2.1.1 凸透镜的定义和特点2.1.2 凸透镜的焦距和焦距定律2.1.3 凸透镜的放大作用2.2 凹透镜2.2.1 凹透镜的定义和特点2.2.2 凹透镜的焦距和焦距定律2.2.3 凹透镜的缩小作用2.3 透镜材料和制作2.3.1 透镜材料的种类和特点2.3.2 透镜的制作工艺和注意事项第三章:透镜的应用3.1 放大镜3.1.1 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3.1.2 放大镜的应用和实例3.2 望远镜3.2.1 望远镜的原理和制作3.2.2 望远镜的应用和实例3.3 显微镜3.3.1 显微镜的原理和制作3.3.2 显微镜的应用和实例第四章: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4.1 眼镜4.1.1 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的原理和制作4.1.2 眼镜的矫正作用和实例4.2 相机4.2.1 相机的原理和制作4.2.2 相机的透镜应用和实例4.3 其他日常应用4.3.1 投影仪和幻灯机4.3.2 放大器和缩小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透镜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了解透镜的分类和特点,以及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5.2 课程拓展学生可以进一步学习有关透镜的高级知识,如复合透镜和特殊透镜的原理和应用,探索透镜在现代科技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第六章:透镜实验与观察6.1 凸透镜焦距的测量6.1.1 实验目的和方法6.1.2 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6.1.3 实验结果和分析6.2 凹透镜焦距的测量6.2.1 实验目的和方法6.2.2 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6.2.3 实验结果和分析6.3 透镜放大作用实验6.3.1 实验目的和方法6.3.2 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6.3.3 实验结果和分析第七章:透镜的应用案例分析7.1 凸透镜的应用案例7.1.1 案例介绍和分析7.1.2 案例解决方法和步骤7.2 凹透镜的应用案例7.2.1 案例介绍和分析7.2.2 案例解决方法和步骤第八章:透镜与光学仪器8.1 望远镜的原理和制作8.1.1 望远镜的工作原理8.1.2 望远镜的制作和维护8.1.3 望远镜的应用和实例8.2 显微镜的原理和制作8.2.1 显微镜的工作原理8.2.2 显微镜的制作和维护8.2.3 显微镜的应用和实例第九章:透镜与生活科技9.1 相机透镜的应用9.1.1 相机透镜的类型和功能9.1.2 相机透镜的选购和使用9.1.3 相机透镜的摄影技巧9.2 眼镜透镜的应用9.2.1 眼镜透镜的类型和功能9.2.2 眼镜透镜的选购和维护9.2.3 眼镜透镜的适配和调整第十章:透镜的进一步探索10.1 特殊透镜的介绍10.1.1 特殊透镜的类型和特点10.1.2 特殊透镜的应用和实例10.1.3 特殊透镜的研发现状和趋势10.2 透镜技术的未来发展10.2.1 透镜技术的发展方向10.2.2 透镜技术在现代科技领域的应用10.2.3 学生对透镜技术未来发展的展望重点和难点解析六章:透镜实验与观察在这一章节中,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测量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焦距,观察透镜的放大作用。
《通过透镜看世界》教案
《通过透镜看世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透镜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掌握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点及应用;(3)学会使用透镜观察物体,培养观察和思考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透镜的成像规律;(2)学会使用透镜进行观察,提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3)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情;(2)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善于思考的科学精神;(3)增强学生对自然现象的敏感度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1. 透镜的基本概念和分类(1)透镜的定义及作用;(2)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点;(3)透镜的分类及应用。
2. 凸透镜的成像规律(1)物距和像距的关系;(2)凸透镜成像的规律;(3)实像和虚像的区别。
3. 凹透镜的成像规律(1)物距和像距的关系;(2)凹透镜成像的规律;(3)实像和虚像的区别。
4. 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1)眼镜的原理及分类;(2)照相机、投影仪等设备的透镜应用;(3)其他生活中的透镜应用实例。
5. 实验:制作简易透镜(1)制作凸透镜和凹透镜;(2)观察透镜的成像规律;(3)探讨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透镜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成像规律;(3)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1)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成像规律;(2)实验操作及数据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2. 利用实验、观察等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体验;3. 采用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4.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透镜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的表现及团队精神;4. 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凸透镜和凹透镜成像规律的掌握。
第4章第七节通过透镜看世界(新教案)-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册物理(教科版)
第4章第七节通过透镜看世界(新教案)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册物理(教科版)教案:通过透镜看世界我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一直致力于寻找有趣且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让孩子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成长。
这次我设计的课程《通过透镜看世界》正是一个充满探索和发现的活动,旨在让孩子们通过亲身体验,了解和感受到科学带来的乐趣。
一、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了解透镜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点:让孩子们理解透镜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难点:如何让孩子们通过实践活动,深刻理解透镜的工作原理。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透镜、卡片、实物等。
2. 学具:每个孩子准备一个透镜,卡片,实物等。
四、活动过程1. 引入:我拿出一个透镜,让孩子们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你们认为它有什么作用呢?”2. 讲解:我简要讲解透镜的基本概念和特点,让孩子们了解透镜是如何成像的。
3. 实践:孩子们分组进行实践活动,使用透镜观察卡片和实物,观察成像效果。
4. 讨论:每组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讨论透镜的特点和成像原理。
五、活动重难点1. 重点:让孩子们理解透镜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难点:如何让孩子们通过实践活动,深刻理解透镜的工作原理。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我反思这次活动的效果,观察孩子们的反应和理解程度,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让更多的孩子能够理解和掌握透镜的知识。
2. 拓展延伸:我鼓励孩子们在家里尝试使用透镜观察周围的事物,并记录下他们的观察结果,下次活动在分享和讨论。
通过这次活动,我希望孩子们能够不仅学到透镜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我相信,只有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学习,他们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从中获得乐趣。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在拓展延伸方面,我计划让孩子们回家后,和父母一起,用家里的透镜(比如放大镜、望远镜等)观察周围的事物,并记录下来,下次课和大家分享。
《通过透镜看世界》教案
《通过透镜看世界》教案一、本节三维目标要求1.知识和技能知道望远镜、显微镜是由多个透镜组合而成的。
以上这些比较都可以让学生意识到科技的无穷力量,意识到自然界是可以为人类所认识的,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操作与自由分析始终是教学的中心,教师要把握好讲解的时间分配的尺度,让学生充分经历“动手做”的过程,同时引导他们“动脑想”,体会这些运用光学规律的仪器的应用价值与社会意义。
(二)材料准备与实验设计1.实验材料准备图4-7-1本节教学需要准备的材料如下:两个不同焦距的凸透镜。
2.实验设计自制水滴显微镜把一个带针孔的硬纸板平放在两个火柴盒上(图4-7-1),离桌面大约十五毫米。
在针孔上滴一滴水,水滴的直径是四到五毫米。
在火柴盒下铺上一张白纸,在纸上画一个极小的箭头,作为观察对象。
透过这个小水滴,应该看到一个和原来方向相反的放大了的箭头(如果不是这样,就要调整水滴跟桌面的距离,或者改变水滴的直径)。
这是一个被水滴放大了的实象。
然后再用一只放大镜来观察水滴。
改变放大镜和水滴之间的距离,可以找到一个合适位置,看到一个清晰的被放得很大的箭头。
将箭头换成一些细盐粒。
可以发现,每一小粒盐都是一个正方体。
三、教学资源(一)教学视频1.哈勃望远镜2.微小的世界(见“教师备课系统”光盘)(二)参考资料1.望远镜的发展简史从第一架光学望远镜到射电望远镜诞生的三百多年中,光学望远镜一直是天文观测最重要的工具。
(1)折射式望远镜图4-7-4 牛顿反射式望远镜光路图图4-7-2 伽利略望远镜光路图图4-7-3 开普勒望远镜光路图1609年,伽利略制作了一架口径4.2厘米,长约1.2米的望远镜。
他是用平凸透镜作为物镜,凹透镜作为目镜,这种光学系统称为伽利略式望远镜。
伽利略用这架望远镜得到了一系列的重要发现,天文学从此进入了望远镜时代。
1611年,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用两片凸透镜分别作为物镜和目镜,使放大倍数有了明显的提高,以后人们将这种光学系统称为开普勒式望远镜。
教科初中物理八上《4.7通过透镜看世界》word教案 (1)
免费下载网址/《第七节通过透镜看世界》【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望远镜、显微镜是有多个透镜组合而成的。
2.了解望远镜、显微镜的基本作用。
过程与方法1.经历利用两个透镜组成望远镜的实践过程。
2.经历利用两个透镜组成显微镜的实验操作过程。
3.初步学习逆向、类比的物理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宇观世界和微观世界进行观测的兴趣。
2.增强学生的自然审美能力,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3.进一步形成科学的认识观。
【学习点津】望远镜和显微镜是透镜在军事、科技和生产中的重要应用。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探究望远镜和显微镜是由透镜组成的,望远镜和显微镜的用途。
在探究过程中用到了物理常用的研究问题的方法——类比法,类比法是为了把要表述的物理问题说得更清楚明白,用具体的、有形的、人们所熟知的事物来类比要说明的那些抽象的、无形的、陌生的事物。
从而使人们对所要揭示的事物有一个更直接的、具体的、形象的认识,找出类似的规律。
同学们在探究过程中应特别注意物理研究问题方法的学习。
【学习要点】1.望远镜(1)种类:①伽利略望远镜开普勒望远镜光路图:②开普勒望远镜第一次:倒立、缩小、实像第二次:“倒立”、放大、虚像第一次:倒立、缩小、实像第二次:“正立”、放大、虚像(2)望远镜=照相机+放大镜(3)作用:放大对远处物体的张角。
2.显微镜(1)光路图:(2)显微镜=投影仪+放大镜(3)作用:观察微小物体及物体精细结构。
3.显微镜和望远镜比较表:显微镜望远镜伽利略(生活)开普勒(天文)物镜透镜凸透镜凸透镜凸透镜焦距焦距较短焦距较长焦距较长像的性质倒立放大实像倒立缩小实像倒立缩小实像目镜透镜凸透镜凹透镜凸透镜焦距焦距较长焦距较短焦距较短相对于第一次像正立放大虚像倒立放大虚像正立放大虚像相对于物体倒立放大虚像正立放大虚像倒立放大虚像【基础验收】1.使用显微镜时,被观察的物体经过______次放大,第一次放大与__________原理相同,说明了被观察物体应放在物镜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间,成________________像;第二次放大与_________原理相同,成__________________像。
《通过透镜看世界》教案
《通过透镜看世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透镜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掌握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点及应用;(3)学会使用透镜观察物体,培养观察和思考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透镜的成像规律;(2)学会使用透镜进行观察,提高实践操作能力;(3)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光学知识的兴趣;(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价值观;(3)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光学现象,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透镜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点及应用;(3)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
2. 教学难点:(1)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成像规律;(2)透镜成像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透镜实验器材;(2)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3)透镜相关知识的学习资料。
2. 学生准备:(1)预习透镜相关知识;(2)准备好实验器材;(3)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生活中的光学现象,引发学生对透镜的兴趣;(2)介绍透镜的基本概念和分类;(3)宣布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2. 知识讲解:(1)讲解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点及应用;(2)阐述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方法;(3)引导学生思考透镜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3. 实验探究:(1)分组进行透镜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3)讨论实验中发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4. 知识巩固:(1)进行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透镜知识的理解;(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反思1. 教师反思:(1)课堂教学是否达到预期目标;(2)学生对透镜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是否得到提高;(3)针对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2. 学生反思:(1)课堂学习收获;(2)实验操作中的不足和改进方法;(3)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1)评价自己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如积极参与、认真听讲、主动提问等;(2)评价自己在实验操作中的表现,如遵守实验纪律、正确操作、积极观察等;(3)评价自己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如互相帮助、分工合作、共同解决问题等。
透过透镜看世界,开启崭新的科学世界——科学活动教案
透过透镜看世界,开启崭新的科学世界——科学活动教案的文章人类对科学的探究,为我们揭示了一个又一个神秘的世界。
我们依靠现代科学方法,不断去探寻这个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科学不仅是解释现象背后的规律,更是对事物的认识和对世界的理解。
在科学的启迪下,我们能够看到更多更广阔的天地。
而在科学的方法指引下,孩子们也可以通过科学活动,开启崭新的科学世界。
科学是一门奇妙的学问,它是一种关于自然世界的知识和方法的体系。
在科学学习中,我们不断开启心灵的窗户,透过肉眼、显微镜等透镜,观察世界。
孩子们可以通过实验、观察、探究和发现等科学活动,发现世界的神奇之处,了解透过透镜的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平时无法看到的事物和现象。
在科学活动课上,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让孩子们体验到科学的真正魅力:观察、探究、实验、总结。
孩子们可以通过观察世界,认识到世界无限宽广。
观察是一种认知过程,可以使小朋友们真正了解自己所属的世界,其中蕴含的规律。
孩子们透过透镜,可以清晰地看到日常生活中难以注意到的细节,比如:水滴被放大后的形状、蚂蚁走路的步伐等等。
通过观察和记录,孩子们的思维逐渐成熟,刻画出更为细致和完整的事物形象。
孩子们可以通过探究更深入探究规律。
正是科学的目的在于找出事物背后的规律性,孩子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来探究背后的规律性。
比如利用物理实验,让小朋友们亲手探究各种力的作用,让他们能够身体力行的感受到物理规律的本质。
种种实验探究活动,可以让小朋友更深入叙述自己的认知和体验。
孩子们可以通过实验探究,更深入地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
科学知识应该是有实际应用的。
科学实验可以更好的将理论转化为实际应用。
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孩子们可以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原理,在理解实验背后的道理的基础上,更好的理解科学知识。
孩子们可以通过总结,完善对科学知识的掌握。
知识的学习和掌握,需要从许多方面入手。
科学活动的课上,小朋友需要时时总结归纳所学到的科学知识,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4.7《通过透镜看世界》教学设计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4.7《通过透镜看世界》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的物理章节4.7《通过透镜看世界》。
具体内容包括:1. 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3. 实像和虚像的形成原理及特点。
4. 透镜的应用实例。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学生能够掌握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3. 学生能够解释实像和虚像的形成原理及特点。
4. 学生能够了解透镜的应用实例。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实像和虚像的形成原理及特点。
2. 教学重点: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凸透镜、凹透镜、光线演示仪、幻灯机等。
2. 学具:学生实验套件(包括凸透镜、凹透镜、光线演示仪等)、笔记本、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透镜实例,如眼镜、相机、显微镜等,引导学生对透镜产生兴趣,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些透镜是如何工作的吗?”2. 讲解:讲解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基本概念和性质,通过示例和图示来解释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3. 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实验套件进行观察和操作,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对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理解。
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实像和虚像的形成原理及特点,分享实验结果和观察心得。
5. 应用:介绍透镜的应用实例,如幻灯机、投影仪等,并展示一些实际例子。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通过透镜看世界凸透镜:会聚光线形成实像放大物体凹透镜:发散光线形成虚像缩小物体实像和虚像:实像:实际光线会聚形成的像,可以被屏幕接收。
虚像: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形成的像,不能被屏幕接收。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3)实像和虚像的形成原理及特点。
2. 答案:(1)凸透镜能够会聚光线,形成实像,放大物体;凹透镜能够发散光线,形成虚像,缩小物体。
物理说课稿《通过透镜看世界》
物理说课稿《通过透镜看世界》满城区市头村中学王斌尊敬的各位评委和老师们,大家好!我是满城区市头村中学的王斌,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在光的世界里第七节《通过透镜看世界》,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这六个方面来阐述本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习了透镜对光的作用和成像规律知识后进一步展开对透镜成像规律应用的学习,是对透镜对光的作用和成像规律知识的巩固和应用,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对宇宙及其微观世界的探索,让同学们更加清楚的认识到物理学是认识世界的科学,改变世界的科学,是对前面内容的补充与深化。
因此我个人认为它在教材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本节教材的特点是:第一、强调动手,锻炼能力;第二、拓展视野,激发兴趣。
二.学情分析我校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学生底子薄,但是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同时又刚接触物理,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并且他们的逻辑思维还需要经验支持。
因此我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让学生逐步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让他们认识到物理学对日常生活和当今科学发展的重要性。
三.教学目标(一)依据对教材的分析,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1)知道望远镜、显微镜的结构。
(2)了解望远镜、显微镜的基本作用。
2.过程与方法(1)体验利用两个透镜组成望远镜和显微镜的实验操作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宇宙世界和微观世界进行观测的兴趣。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3)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树立将科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二)、重点与难点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是:重点:让学生利用凸透镜自行组装望远镜和显微镜的两个动手操作过程。
难点:是如何启发并正确指导学生完成这两个实践活动。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第4章第七节 通过透镜看世界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第4章第七节通过透镜看世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4章,第七节“通过透镜看世界”。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应用以及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
具体内容包括:1. 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物距与像距的关系,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2. 凸透镜的应用:放大镜、望远镜、显微镜等。
3. 近视眼的成因:眼球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曲度过大。
4. 近视眼的矫正:凹透镜的使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2. 掌握凸透镜的应用,认识放大镜、望远镜、显微镜等。
3. 了解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方法,提高学生的眼健康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
2. 教学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记忆,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凸透镜、放大镜、望远镜、显微镜等。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笔记本、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放大镜看邮票、望远镜看星星等,引发学生对透镜的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不同物距下的像距和成像情况。
3. 应用展示:展示放大镜、望远镜、显微镜等透镜应用,让学生了解其原理和作用。
4. 近视眼讲解:讲解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方法,引导学生关注眼健康。
5. 课堂练习:布置随堂练习题,检验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和近视眼知识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章节目录:第4章第七节通过透镜看世界一、凸透镜成像规律1. 物距与像距的关系2. 实像与虚像的区别二、凸透镜的应用1. 放大镜2. 望远镜3. 显微镜三、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1. 成因:眼球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曲度过大2. 矫正:凹透镜的使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列举一个凸透镜的应用实例,并解释其原理。
(3)简述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方法。
2. 作业答案:(1)邮票没有放大,是因为放大镜成的是虚像,虚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7.通过透镜看世界》教案1
《7.通过透镜看世界》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望远镜显微镜的结构;2、了解开普勒式望远镜成像原理;3、了解常见光学望远镜成像原理。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猜想成像原理,让学生自主评估物理设计2、通过对望远镜显微镜的了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伽利略的了解,学着做一个有心人2、通过美丽的天文微观图片,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对物理的兴趣二、教学重点:望远镜显微镜的成像效果三、教学难点:开普勒望远镜的原理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播放天文图片。
师:有谁知道这些美丽的图片是如何来的?生:望远镜照的。
师:有谁知道望远镜是谁发明的?生:伽利略。
简单介绍望远镜发明的故事。
师:1608年的一天,两个小孩把两个透镜组合在一起,看远处的教堂风标。
竟然发现远处的风标就好像近在眼前!伽利略得知这个消息,激动不已,经过精心设计,设计了世界第一架望远镜。
他把望远镜指向天空,看到了月球环形山,木星的四颗卫星,太阳黑子,以及茫茫银河的点点繁星。
完成了人类历史上划时代的观测,天文学的序幕由此展开。
(同时PPT展示伽利略的望远镜和观察到的图片。
)师:我们也可以看到,伟大的发明看似出于偶然,实际上是必然只要做一个有心人就能有所发现。
什么是有心人?敏锐的科学直觉,和良好的科学素养。
不只是在科学上,在生活中大家也可以做一个有敏锐直觉,良好能力的有心人。
伽利略时代的望远镜只能看见太阳系内的一些现象,现在的望远镜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几光年几十万光年到上百亿光年的宇宙空间了。
大家所熟知的哈勃望远镜是我们至今为止能看见最远的望远镜,他所能看到是的就是我们已知宇宙的全部大小,所以我们把哈勃望远镜能看到的最远距离也叫做宇宙半径。
望远镜不仅在天文学上具有划时代贡献,同时也给我们生活,军事做出了贡献。
海上航行的船员用望远镜来观测远处的情况,我们用望远镜来观测远处的风景,士兵用望远镜来观测敌情等等。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通过透镜看世界》说课稿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通过透镜看世界》说课稿一、引入(100-200字)大家好,我是今天的物理课教师,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的第一章《通过透镜看世界》。
透镜作为光学仪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将了解透镜的基本知识、透镜的分类以及透镜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知识点一:透明和不透明材料(200字)在学习透镜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透明和不透明材料的概念。
透明材料是指光线能够通过的材料,如水、玻璃等,而不透明材料则是指光线无法穿过的材料,如金属、石头等。
在这里我们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实验,首先我们准备一杯水和一张白纸。
将白纸放在桌子上,将杯子置于白纸上并倒入一些水。
同学们观察发现,透过杯子和水,可以清晰看到白纸上的文字。
这说明水是透明材料,光线能够穿过水传播。
接下来,我们用一块金属板将杯子遮住,同学们再次进行观察。
这次发现无法通过金属板看到白纸上的文字,金属是不透明材料,无法让光线穿过。
通过这个实验,同学们对透明和不透明材料有了更深的了解。
三、知识点二:透镜的分类(200字)了解透明和不透明材料后,我们来学习透镜的分类。
透镜按形状可分为凸透镜和凹透镜。
凸透镜是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中央比边缘弯曲;凹透镜则是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中央比边缘平坦。
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来帮助同学们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点。
首先,准备一块凸透镜和一块凹透镜。
将凸透镜放在桌子上,同学们观察到透过凸透镜看到的物体变大了,这是凸透镜的放大作用。
而将凹透镜放在桌子上后,同学们会发现通过凹透镜看到的物体变小了,这是凹透镜的缩小作用。
通过这个实验,同学们对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分类有了直观的认识,并理解了它们的不同特点。
四、知识点三:透镜的应用(400-800字)透镜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下面,我们将介绍透镜在显微镜和望远镜中的应用。
首先是显微镜,显微镜是利用透镜的放大作用观察微小物体的仪器。
八年级物理上册《通过透镜看世界》教案、教学设计
2.作业完成后,请学生认真检查,确保答案正确、书写规范。
3.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4.教师将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反馈,帮助学生发现并纠正错误。
3.教学评价:
-采用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通过课堂提问、实验操作、小组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对透镜成像知识掌握的程度。
-设计课后作业和小测验,评估学生对教学重难点的掌握情况。
4.教学策略:
-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提供个性化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难点。
-对于学习优秀的学生,提供挑战性的问题和任务,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
3.引导学生分享: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与透镜相关的现象和经验,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新课的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
(二)讲授新知
1.透镜的基本概念:介绍透镜的定义,区分凸透镜和凹透镜,讲解它们对光线的作用,引导学生理解透镜的基本性质。
2.成像规律:详细讲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包括物体距离透镜的位置与成像的关系,成像的三种情况及其应用。
3.情感升华:强调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包括以下类型:
-选择题:旨在检验学生对透镜基本概念和成像规律的掌握程度。
-填空题:帮助学生巩固透镜成像知识,提高对透镜成像过程的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运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透镜成像规律,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透镜看世界_优秀教案
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将我们的望远镜的结构区分为两个凸透镜组成。靠近眼睛的凸透镜,我们定义为目镜。靠近被观测物体的凸透镜,我们定义为物镜。
学生回答自己了解到的望远镜的结构和组成元件。
三、望远镜制作。
在老师给的实验物品中,五分钟内开始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简单的望远镜。要求制作出来的望远镜能够观测到老师在黑板上给予的字是什么字。
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动手做望远镜”活动。
四、检测结果,
展示宇宙照片
请每一位小组派一位代表将自己小组所制作的望远镜在指定地点内进行检测。并回答。望远镜的光学图是怎样传播?最后展示用天文望远镜看见的外太空的图片。
(一)显微镜与望远镜的用途。
(二)结
八、观看视频
观看显微镜和望远镜看到的视频。
观影
通过透镜看世界
【教学目标】
(1)知道望远镜、显微镜是由多个透镜组合而成的。
(2)了解望远镜、显微镜的基本作用。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制作兴趣。
【教学重点】
让学生利用凸透镜自行组装望远镜和显微镜的两个动手操作过程。
【教学难点】
如何启发并正确指导学生完成这制作望远镜的实践活动。
【教学准备】
凹透镜、凸透镜、剪刀、胶布等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一、故事导入。
首先一起回顾前面第四节学习的凸透镜成像的原理,成像情况和在生活中的应用。接着播放当下最火热的游戏吃鸡中,操作者用狙击枪击打敌人的短视频。提出问题:操作者用了什么东西将原本看不见的地方击打?引入望远镜的知识。
《通过透镜看世界》 说课稿
《通过透镜看世界》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通过透镜看世界》。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通过透镜看世界》是初中物理光学部分的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透镜的种类、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
通过学习这部分知识,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光的折射现象,为后续学习眼睛和视力矫正等知识奠定基础。
在教材编排上,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透镜的概念,然后通过实验探究透镜对光线的作用,接着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最后介绍透镜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这种由浅入深、从理论到实践的编排方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学生逐步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对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折射有了一定的了解,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但是,对于透镜的成像规律及其应用,学生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验和实例来帮助他们理解。
同时,初中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对于抽象的物理概念和规律,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中抽象出物理模型,通过实验和多媒体等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透镜的种类,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2)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知道凸透镜成像的特点与物距、像距的关系。
(3)了解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2)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和得出结论的能力。
(3)通过对生活中透镜应用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透镜看世界》参考教案
2.显微镜与望远镜的共同特点。
九、课外作业
自制一架显微镜或望远镜。
学生动手。(加以指导:光轴共线)
三、实验探究
主要针对以下问题:
1.一个凸透镜放大效果如何?
2.两个凸透镜叠加放大效果是否更好?
3.一个凸透镜和一个凹透镜的搭配放大效果如何?
4.透镜间的距离改变,效果是否会变?
5.多个透镜组合效果如何?
注意:望远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看,为什么?
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动手做”活动。
《通过透镜看世界》参考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望远镜、显微镜是由多个透镜组合而成的。
2)了解望远镜、显微镜的基本作用。
【教学重点】
本节的重点是让学生利用凸透镜自行组装望远镜和显微镜的两个动手操作过程。
【教学难点】
本节的难点在于如何启发并正确指导学生完成这两个实践活动。
【授课时间】1课时
【教学用具】
凹透镜、凸透镜、光具座、食盐。
四、演示与思考
利用多媒体展示宇宙空间图片及不同种类的望远镜,在学生看完众多不可思议的图片之后,只需思考一个简单问题:望远镜的“望远”功能其实就是透镜的_______功能。
回答:放大。
五、实验与思考
让学生利用课桌上的器材,看看一粒食盐的形状。
提问:
1.此时你组成的仪器与生物实验室的哪种仪器类似?
2.显微镜的“显微”功能其实就是透镜的_______功能。
回答:正方体。
学生回答:
显微镜;
放大界图片。
提问:有些东西用肉眼根本看不见,是因为它们太_____了。而在显微镜下却显露无遗,那是因为显微镜具有_____功能。
回答:小;放大。
《通过透镜看世界》word教案 教科版 (2)
4.7 通过透镜看世界【教师寄语】一等二看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学习目标】目标明确,行为才有效!1.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规律。
2.了解透镜在光学仪器中的应用。
3.会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重点难点】劲往这里使!重点是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难点是知道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知识回忆】防止知识遗忘,我能记得更牢!1..凸透镜对光有……………作用,凸透镜的……………到……………中心的距离叫做焦距,用符号……………表示。
2.在右图中画出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课堂探究】亮出我的观点,秀出我的个性,展示我的风采!目标一凸透镜成像规律1.物体在2倍焦距之外:U>2f物体AB,箭头表示物体的倒立或正立,物距表示物体到透镜中心的距离,用U表示,由图可知,U>2f。
以A点为例,它可以反射无数条光,当然也包括三条特殊光线,从A点反射的一条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经过;从A点反射的一条经过光心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变;由图可知,两条折射光光线一点,该点即为A点的像点A’。
B点在主光轴上,其像点也在主光轴上,AB垂直主光轴,A’B’也垂直主光轴。
因此,物体AB所成的像的特征是:倒立的、缩小的、实像。
像的位置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即f<V<2f。
它的主要应用就是照相机。
2.物体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f<U<2f根据上面的方法,利用特殊光线请同学们自己作出物体AB所成像的位置,并判断像的特征:…………………〔填“正立〞或“倒立〞〕、………………………………〔填“放大〞或“缩小〞〕、………………………………〔填“实像〞或“虚像〞〕;像的位置在………………………………………………………………………………;主要应用:电影放映机或投影仪。
3.物体在1倍焦距之内:U < f当物体在1倍焦距之内,成像又有什么特征呢?同理,利用特殊光线自己作出物体AB所成像的位置〔提示:当折射光线不能相交时,观察折射光线的方向延长线能否相交〕,通过光路图分析并判断像的特征:…………………〔填“正立〞或“倒立〞〕、………………………………〔填“放大〞或“缩小〞〕、………………………………〔〔填“实像〞或“虚像〞〕;像的位置在………………………………………………………………………………;主要应用就是……………………。
《通过透镜看世界》教案
一、本节三维目标要求1.知识和技能知道望远镜、显微镜是由多个透镜组合而成的。
了解望远镜、显微镜的基本作用。
2、过程与方法经历利用两个透镜组成望远镜的实践过程。
经历利用两个透镜组成显微镜的实验操作过程。
初步学习逆向、类比的物理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宇观世界和微观世界进行观测的兴趣。
增强学生的自然审美能力,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进一步形成科学的认识观。
二、重点与难点本节的重点是让学生利用凸透镜自行组装望远镜和显微镜的两个动手操作过程。
本节的难点在于如何启发并正确指导学生完成这两个实践活动。
二、教学实施建议望远镜和显微镜是透镜在军事、科技和生产中的重要应用。
课程标准对这一部分的内容未作明确要求,但是为了进一步拓展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的了解,教材吸纳了这方面的内容。
基于课程标准的要求范围,本节教学在“知识与技能”上不作深入要求,只是让学生知道望远镜、显微镜是由透镜组成的,望远镜和显微镜有哪些用途即可。
本节的教学目标着重在于让学生通过自主性探究过程,体验逆向思维、类比等物理方法;同时通过教材提供的宇观与微观图片欣赏,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自然的奇异与和谐,意识到自然界是可以认识的,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一)教学过程本节分为四个教学板块:(1)“做一架望远镜”的“动手做”实践活动;(2)欣赏宇宙空间图片以及对各种类型望远镜的了解;(3)“做一架显微镜”的“动手做”实践活动;(4)微观世界的图片欣赏。
教学过程可以按照这四个板块的顺序依次进行。
1.“动手做”实践活动本节包括两个“动手做”实践活动。
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选择两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和两个凹透镜。
因为望远镜和显微镜对于许多学生而言是比较陌生而充满神秘感的,因此学生在得知本节课的内容后通常会产生较为浓厚的兴趣。
可以鼓励学生提出对望远镜与显微镜的一些疑惑,让全体学生进行交流与讨论,如果未得到解决,则可以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入动手操作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理说课稿《通过透镜看世界》满城区市头村中学王斌尊敬的各位评委和老师们,大家好!我是满城区市头村中学的王斌,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通过透镜看世界》,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这六个方面来阐述本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在光的世界里第七节,是在学习了透镜对光的作用和成像规律知识后进一步展开对透镜成像规律应用的学习,是透镜对光的作用和成像规律知识的巩固和应用,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对宇宙及其微观世界的探索,让同学们更加清楚的认识到物理学是认识世界的科学,改变世界的科学,是对前面内容的补充又是对物理学习的深化与推动。
本节教材的特点是:第一、强调动手,锻炼能力;第二、拓展视野,激发兴趣。
二.学情分析我校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学生底子薄,但是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同时又刚接触物理,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并且他们的逻辑思维还需要经验支持。
因此我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让学生逐步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让他们认识到物理学对日常生活和当今科学发展的重要性。
三.教学目标(一)依据对教材的分析,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1)知道望远镜、显微镜的结构。
(2)了解望远镜、显微镜的基本作用。
2.过程与方法(1)体验利用两个透镜组成望远镜和显微镜的实验操作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宇宙世界和微观世界进行观测的兴趣。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3)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树立将科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二)、重点与难点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是:重点:让学生利用凸透镜自行组装望远镜和显微镜的两个动手操作过程。
难点:是如何启发并正确指导学生完成这两个实践活动。
(三)、教具应用学生器材:学生光具座、两组焦距不同的凸透镜、一组凹透镜、食盐颗粒。
教师器材:生物显微镜一台;电子白板、多媒体课件。
四.教法学法为使学生顺利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情景创设法:通过创设情景,引发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合作探究法:通过合作探究,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实现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能力。
3.交流讨论法:通过交流讨论,使学生思维产生碰撞,拓展思维空间,培养思维能力。
“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
”——叶圣陶因此在学习方法上,我给于学生以下指导:1、任务引领法:每个小组确认自己的任务,有得放矢,集中方向,团结一心,用已有的任务引导本组学习。
2、小组合作探究法:团队力量胜于个人,只有合作才能共赢。
3、自主学习法:我们教学的根本在于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如何在课堂中学会主动的有效的学习是每一位学生的最终目的。
五.教学过程这节课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将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六个环节:(一)、配乐欣赏——引入课堂《遥远的宇宙空间》《奇异的微观世界》歌德曾经说过,“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学习。
”因此我在这里应用了情境创设法教学,让学生通过欣赏观看未知世界的图像来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建立本节课良好的开端。
同时引出问题:科学家是如何观测到遥远的宇宙世界和看清奇妙的微观世界的景象呢?引出望远镜和显微镜,板书课题第七节《通过透镜看世界》那么让我们一起来制作一架望远镜和显微镜,重温科学家的探索历程吧!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入课堂。
(二)、“动手做”实践活动--制作望远镜和显微镜本节包括两个“动手做”实践活动。
教学中,我采用合作探究法和交流讨论法。
将学生分成两队六小组,每组有组长,副组长和三名成员,各有分工。
三组望远镜制作、三组显微镜制作。
这样既可以组内交流,又可以在两队之间比较,体现竞争与合作。
第一步,提出目标、任务引领:①晴天时,利用自制望远镜观测狼牙山英雄纪念碑与目测纪念碑进行比较,看看有什么不同?望远镜发挥了什么作用?②利用自制显微镜观测食盐颗粒有什么样的形状?显微镜发挥了什么作用?设计意图:每个小组确认团队的任务,有得放矢,集中方向,团结一心,用已有的任务引导本组探究。
第二步,强调实验操作的安全和规范。
首先,透镜属于玻璃制品,为了防止落地而造成损坏,应该让学生在简易光具台上进行操作,并轻拿轻放,这样也利于使多个透镜光轴重合。
其次,应禁止学生用手触摸透镜的玻璃表面,以免玷污,养成爱护实验器材的习惯。
第三,要避免学生将调整好的“望远镜”直接对着太阳观察的现象发生。
设计意图:培养正确的实验操作习惯、体现课堂安全教育。
第三步,分组制作,交流探究。
因为望远镜和显微镜对于许多学生而言是比较陌生而充满神秘感的,因此学生在得知本节课的内容后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但是不会有明确的思路,这时,我会提出以下具有针对性和引导性的问题:1.一个凸透镜放大效果如何?2.两个凸透镜叠加放大效果是否更好?3.一个凸透镜和一个凹透镜的搭配放大效果如何?4.透镜间的距离改变,效果是否会变?5.多个透镜组合效果如何?①组装探究:让全体学生进行交流与讨论,带着这些问题,进入动手操作阶段。
教材中也提供了相关的指导,我没有限定学生的操作规程,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
在操作过程中,因为透镜比较多,可以鼓励学生作不同的尝试,包括采用两个凸透镜、一个凸透镜和一个凹透镜、两个凹透镜、多个透镜等多种组合,其中还可以对透镜焦距作选择,对观察方向作选择等等。
在实现望远和者显微功能后,可以让学生改变两个透镜之间的距离,观察望远或显微效果的变化。
整个探究过程采用合作探究法、讨论交流法来完成,在自制显微镜制作成功后,适时出示教具教学显微镜进行观察,让学生自己重温显微镜的构造(在生物课上已经学习)。
②观察总结:在各组学生都已经调整好自己的望远镜后进入观察,进行比较。
(晴朗的天气,三组一起观察远处狼牙山上英雄纪念碑,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而另外三组制作的显微镜我们用来食盐颗粒的形状。
这样做突出小组的成就感。
)。
这样的环节目的在于增加学生的动手兴趣。
在操作基本完成之后,让学生回顾自己的操作心得,总结出望远镜、显微镜的基本组成。
并回答动手做之前的提出的问题。
学生的回答往往是不完整的,教师应给予指导。
板书望远镜和显微镜的结构、作用。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又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到在这里就完成了教学的重点,同时也突破了难点。
(三)、课堂展示——体验成就各小组展示本组的望远镜,看哪一个组或哪一个同学做的望远镜精致、美观、适用。
评选出来的作品,写好名字,将收入学校的科技作品室保存,以作纪念。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就感,成就感是永远的动力。
(四)、深化课堂——挖掘潜力提出问题:我们都已经知道了望远镜和显微镜的构造和基本作用,那么望远镜和显微镜工作原理的光路图又是怎样的呢?我们有兴趣的同学呢,希望你们在课下根据我们原来的学习,绘制一下,看一看我们哪一组绘制的更准确!设计意图:让我们的优秀生能吃的更好!更大程度的发挥和挖掘他们的能力。
(五)、物理欣赏——体验魅力①对于望远镜与显微镜发展历史,分别简单说明伽利略望远镜、开普勒折射望远镜以及牛顿反射望远镜的性能以及适用范围等,并且可以结合本册教材中涉及的哈勃太空望远镜,说明望远镜的重要用途以及技术变革等等。
对于显微镜也可以做这样的简单介绍,如介绍从胡克发明的第一台显微镜到目前常用的显微镜进而到电子显微镜、扫瞄隧道显微镜的历史沿革等。
在涉及的内容中,学生往往因为不了解这些望远镜的原理而产生疑问,可以让他们通过查询资料获取相关信息。
发挥和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②在对历史的回顾之后,可以让学生欣赏课文中的和教师自己搜索的一系列图片,体会自然界的奇异与和谐,例如因为太远而肉眼无法观察到的月球上的环形山,因为太细微而无法感知的西瓜表皮上的绒毛等等。
此外,可以比较肉眼和望远镜、显微镜这些仪器的分辨能力的差别,让学生体会科学技术扩展人类视觉的能力。
正常人眼最多能分辨大约为0.1mm的细微物体,而隧道显微镜可以看到直径数量级为10-10nm的原子;人的正常视力(指小数视力1.0)能够在5m之外分辨边长约7.3mm的“E”字,而哈勃太空望远镜的“视力”是看到约16 000km 外的萤火虫!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学的发展对社会、生活、科技的推动作用,意识到科技的无穷力量,意识到自然界是可以为人类所认识的,从而又一次验证物理学是认识世界的学科和改变世界的学科,激发了学生长久学习物理学的兴趣。
适时留下课下作业:请同学们查阅资料撰写一篇关于望远镜和显微镜的科学小品文,为大家介绍望远镜和显微镜的种类和各自在不同领域所发挥的用途。
设计意图:再次激发学生在课下学习物理,和对宇宙空间及微观世界的观测拓展视野的兴趣,唤起对宙空间及微观世界的憧憬!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操作与自由分析始终贯穿整个教学。
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要求。
同时也体现了我对物理课堂的快乐教学、激励教学的宗旨,不断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能力,不为一时的得失,而失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快乐。
(六)、课堂评价——强化训练,巩固提高为了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学有所得,体验成功的喜悦,我设计了两个层次的练习第一基础练习1.伽利略望远镜是用为目镜,为物镜,观察稍远的物体,看到的是、的像。
2.开普勒望远镜是用为目镜,为物镜,观察物体,看到的是、的像。
目镜焦距,物镜焦距。
3.显微镜是用为目镜,为物镜,目镜焦距,物镜焦距。
设计意图:以上三个习题是基础练习,体现了本节课的基本内容,同时也使学生明确了本节课的知识点。
第二拓展练习4、望远镜的物镜的直径比我们眼睛的瞳孔大得多,是为了。
5、把天文望远镜安置在大气层外,是为了。
6、下列四种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的组合中,放大倍数最大的是( )A 目镜5×,物镜10 ×B 目镜10×,物镜10 ×C 目镜5×,物镜40 ×D 目镜10×,物镜40 ×设计意图:本层练习利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现物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七)、课堂小结——自我总结,全面提高对物理学习的总结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因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反思性方式进行总结,通过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并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评价,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形成系统的认识,巩固所学知识。
(八)站在巨人的肩上——升华课堂提出号召: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从未停止,最后让我们一起站在巨人的肩上,向更深、更广的未知世界起航吧!到这里就实现了所有的教学目标,完成了所有的教学任务。
六.板书设计最后我说一下这节课的板书设计,为了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个系统、准确、全面的掌握,板书如下:4.7《通过透镜看世界》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其中多有不足和缺漏,敬请各位领导和评委老师多多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