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反思-建高塔教科版

合集下载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6 建高塔》教科版 (13)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6 建高塔》教科版 (13)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6 建高塔》教科版 (13)一. 教材分析《2.6 建高塔》这一课是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单元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探索并理解建筑物的稳定性原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设计并建造一个稳定的高塔,从而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动手能力,对建筑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建筑物稳定性方面,可能还缺乏深入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自己发现并理解建筑物的稳定性原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建筑物稳定性的基本原理。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建筑物稳定性的原理。

2.如何设计和建造一个稳定的高塔。

五. 教学方法1.探究式学习: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发现并理解建筑物的稳定性原理。

2.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讲授法: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必要的讲解和引导。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好建筑高塔所需的材料,如积木、纸杯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份建筑高塔的材料。

3.课件:制作相关的PPT,用于课堂演示和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如金字塔和比萨斜塔,引导学生思考建筑物稳定性的重要性。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建筑物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它们的稳定性特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尝试设计和建造一个稳定的高塔。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建议。

4.巩固(10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高塔,并分享建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教师对每个小组的作品进行评价,指出其中的优点和不足。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拓展问题,如:如何改进高塔的设计?如何使高塔更加稳定?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建筑物稳定性的重要性。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6 建高塔》教科版 (5)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6 建高塔》教科版 (5)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6 建高塔》教科版 (5)一. 教材分析《2.6 建高塔》这一课是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unit 2 “结构与力” 的最后一课。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三角形的稳定性,以及不同形状和结构对稳定性的影响。

本课将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实际操作建造高塔,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对于科学现象充满好奇。

他们在前几课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关于三角形稳定性和不同结构影响的知识。

但是,实际操作建造高塔,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需要老师引导学生,逐步解决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运用三角形的稳定性,以及不同结构对稳定性的影响,建造一个高塔。

2.过程与方法:学生在建造高塔的过程中,学会合作,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科学知识的实用性,增强对科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建造一个稳定的高塔。

2.教学难点:学生在建造高塔的过程中,如何解决遇到的问题。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三角形的稳定性,以及不同结构对稳定性的影响。

2.实践操作法:学生分组合作,实际操作建造高塔。

3.问题解决法:学生在建造高塔的过程中,遇到问题,老师引导学生共同解决。

六. 教学准备1.教具:三角板,直尺,剪刀,胶水,以及各种建造高塔的材料。

2.学具:每个学生一组,包括三角板,直尺,剪刀,胶水,以及各种建造高塔的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前面所学的关于三角形稳定性和不同结构对稳定性的影响的知识。

2.呈现(10分钟)向学生呈现各种不同形状和结构的高塔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高塔为什么能够站立不倒。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材料,尝试建造一个高塔。

在建造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使高塔更稳定。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展示自己的高塔,并介绍自己的建造思路。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6 建高塔》教科版 (2)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6 建高塔》教科版 (2)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6 建高塔》教科版 (2)一. 教材分析《2.6 建高塔》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稳定性的特点。

通过搭建高塔的活动,让学生加深对三角形稳定性的理解,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合作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三角形知识,对三角形的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在活动中能够积极思考,勇于尝试,通过合作完成任务。

但部分学生对三角形稳定性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巩固。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稳定性特点。

2.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合作意识。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稳定性特点。

2.难点:如何让学生在活动中深入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自主探索三角形的稳定性特点。

同时,运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三角形积木、支架等材料,用于学生的实践活动。

2.准备相关教学课件,辅助讲解和引导学生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三角形稳定性实验,引发学生对三角形稳定性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三角形稳定性的一些实例,如:金字塔、自行车架等,让学生初步感知三角形稳定性的特点。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利用三角形积木和支架,尝试搭建高塔。

在活动中,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使高塔更加稳定,从而加深对三角形稳定性的理解。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自己的搭建成果,分享在活动中的发现和感受。

教师点评学生的作品,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讲解,巩固对三角形稳定性的认识。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三角形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桥梁设计、房屋建筑等。

让学生举例说明,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建高塔》教案教学反思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建高塔》教案教学反思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建高塔》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物体稳定性好。

过程与方法1.用简单材料独立地探究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

2.运用知识和经验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

3.把探究的结果与最初的假设相比较再进行反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验合作与交流,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制作成果。

2.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运用探究活动得出的结论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并学会将探究结果与最初的猜想相比较后进行再反思,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应用-再思考”四个过程逐步的掌握本节课的知识。

三、教学准备小组准备:几个大小不同的塑料瓶、沙、吸管、透明胶、水、一次性筷子。

教师准备:学生熟知的、我国知名的、世界知名的高塔图片,风扇,卷尺,桌子。

四、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师(拿出不倒翁):同学知道这个是什么吗?(生答:不倒翁)2.师:同学们知道不倒翁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不倒翁不容易倒?(引导学生回答:不倒翁是上轻下重的结构,所以它不会倒,说不出来也没关系,不倒翁和高塔的结构相结合更容易得出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物体稳定性好)3.师:接下来让我们观赏一些世界有名的高塔。

(放出各地著名高塔,埃菲尔特塔、东方明珠塔、广州高塔“小蛮腰”........)4.师:你们认识这些高塔吗?请观察这些高塔,这些高塔也具有像不倒翁一样不容易倒的特性,猜猜是哪些结构特点使高塔既高耸入云又不容易倒的?这些高塔和不倒翁之间有没有相似之处?比如说在整体结构上他们有没有什么相似之处?把我们的猜想写下来。

5.生回答(师根据回答把要点写在黑板上。

)(二)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1.师:那么我们要怎么验证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生:做实验)2.师:接下来,让我们来做一个关于塔的模拟实验。

首先,我们得先思考一下高塔所在的环境,会有那些原因使高塔倒下?(师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把原因(地震、大风……)写在黑板上。

)3.生回答4.师:接下来,请各个小组利用台上的塑料瓶来模拟我们的高塔,结合高塔所在的环境,来验证以下三个问题,在大风、摇晃桌子的情况下:①怎样放最容易倒?②怎样放不容易倒?③怎样放最不容易倒?5.学生分组解决问题。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6 建高塔》教科版 (2)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6 建高塔》教科版 (2)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6 建高塔》教科版 (2)一. 教材分析《2.6 建高塔》这一节是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单元“结构与稳定性”的一节实践性课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塔的稳定性与材料、结构的关系,提高动手动脑能力,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对于塔的稳定性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实践操作方面,还需要老师在旁边引导和鼓励。

此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较高,喜欢通过动手实践来学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塔的稳定性与材料、结构的关系,学会用废旧材料制作稳定的高塔。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实践,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精神,提高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会用废旧材料制作稳定的高塔。

2.难点:掌握塔的稳定性与材料、结构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实践性教学: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各种废旧材料,如纸盒、塑料瓶、木棒等。

2.准备搭建高塔的场地。

3.准备相关教学课件和视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各种高塔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塔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搭建高塔的课件和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塔的稳定性与材料、结构的关系。

3.操练(15分钟)教师分发废旧材料,学生分组进行高塔的搭建实践。

期间,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展示自己搭建的高塔,其他同学和教师对其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学生根据评价意见进行修改,提高高塔的稳定性。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设计一个更稳定的高塔?学生分组讨论,提出改进方案。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塔的稳定性与材料、结构的关系。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6 建高塔》教科版 (3)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6 建高塔》教科版 (3)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6 建高塔》教科版 (3)一. 教材分析《2.6 建高塔》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探索不同材料、结构对高塔稳定性的影响。

教材以学生身边的材料为素材,让学生亲手搭建高塔,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了解并掌握高塔搭建的基本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对于身边的材料和事物充满好奇心。

但在搭建高塔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操作困难和理解障碍。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指导,使他们在课堂上都能有所收获。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高塔搭建的基本方法,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高塔搭建的基本方法,不同材料、结构对高塔稳定性的影响。

2.难点:如何根据材料和结构特点,搭建稳定的高塔。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习。

2.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搭建高塔,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3.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实践,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不同形状、大小的材料,如纸杯、积木、塑料管等。

2.准备搭建高塔的场地,确保安全。

3.准备计时器、测量工具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你们见过哪些高塔?它们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不同的高塔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引导学生了解高塔的基本结构。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高塔搭建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在此过程中,教师关注学生的操作方法,及时给予纠正和指导。

4.巩固(5分钟)教师邀请部分学生分享自己的搭建心得,让学生总结搭建高塔的方法和技巧。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6 建高塔》教科版 (7)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6 建高塔》教科版 (7)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6 建高塔》教科版 (7)一. 教材分析《2.6 建高塔》这一节内容是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课程的一部分。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稳定性的特点,学会运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原理来设计和建造高塔。

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对科学课程充满兴趣。

但在实践活动方面,部分学生可能缺乏动手操作经验和团队协作精神。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协作精神。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稳定性的特点。

2.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三角形稳定性的特点,能够运用这一原理设计和建造高塔。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并理解三角形稳定性的原理,以及如何将这一原理应用于高塔设计。

五. 教学方法1.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自主探索三角形稳定性的特点。

2.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团队合作,共同完成高塔的设计和建造。

3.启发式教学: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三角形的卡片、剪刀、胶水、绳子等搭建高塔所需的材料。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套搭建高塔的材料。

3.课件:制作课件,展示高塔的设计和建造过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各种高塔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高塔的稳定性。

提问:“你们认为什么样的结构才能使高塔稳定呢?”2.呈现(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三角形稳定性的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三角形应用于高塔设计。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择合适的材料,尝试设计和建造高塔。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各小组展示自己的高塔,分享设计和建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2.6建高塔》教科版(5)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2.6建高塔》教科版(5)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2.6 建高塔》教科版 (5)一. 教材分析《2.6 建高塔》这一节是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的一部分。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搭建高塔的活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三角形稳定性的原理。

教材中提供了多种搭建高塔的材料和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发现三角形的稳定性,并能运用这一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对于简单的科学原理有一定的理解。

但是他们对于三角形的稳定性可能还没有深入的认识,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各不相同,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不同的指导和帮助。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原理,并能够运用这一原理来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搭建高塔的实践活动,培养观察、思考、动手和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明白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稳定性原理。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原理来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探索和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高塔图片,引发学生对高塔的兴趣,导入新课。

2.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尝试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搭建高塔,并观察和分析高塔的稳定性。

3.交流:学生展示自己的搭建成果,分享搭建过程中的观察和发现,讨论三角形的稳定性原理。

4.讲解:教师根据学生的探究结果,总结和讲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原理,并引导学生运用这一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5.练习:学生进行一些有关三角形稳定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总结: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强调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6 建高塔》教科版 (12)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6 建高塔》教科版 (12)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6 建高塔》教科版 (12)一. 教材分析《2.6 建高塔》这一课是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内容的一部分。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建筑高塔的基本原理,掌握稳定性和承重能力的相关知识。

教材通过实例分析和实践操作,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

他们在前期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相关的科学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

但在这一课的学习中,学生对于高塔的稳定性和平衡性的理解还需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高塔的基本原理,知道稳定性和承重能力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交流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理解高塔的稳定性和平衡性。

2.掌握高塔的承重原理。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例分析法、实践操作法和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高塔图片和视频资料。

2.准备建筑高塔所需的材料,如积木、纸牌等。

3.分组准备,每组一台电脑,用于搜索和分析高塔的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著名的高塔图片,如埃菲尔铁塔、东方明珠等,引发学生的兴趣,提问:“你们知道这些高塔是如何建造的吗?它们为什么会这么稳定?”让学生思考高塔的建造原理。

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实例,分析高塔的稳定性和平衡性。

引导学生关注高塔的承重能力,让学生明白高塔的建造不仅仅是追求高度,还需要考虑稳定性和安全性。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利用准备好的材料建造高塔。

在建造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高塔的稳定性、承重能力和美观性。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高塔作品,分享建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6建高塔》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6建高塔》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6建高塔》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2.6建高塔》这一课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建筑高塔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高塔的结构特点,掌握建筑高塔的基本技巧,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设计和建造一个稳定且高峻的高塔。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他们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了解和掌握建筑高塔的基本原理。

同时,他们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能够通过实践来巩固所学的知识。

此外,学生对于建筑高塔这一主题充满了好奇心和兴趣,这将为他们的学习提供积极的动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高塔的结构特点,掌握建筑高塔的基本技巧。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和动手实践来探究建筑高塔的原理和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了解高塔的结构特点,掌握建筑高塔的基本技巧。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设计和建造一个稳定且高峻的高塔。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2.实验教学:通过观察和动手实践,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建筑高塔的原理和方法。

3.小组合作:通过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高塔模型、建筑材料、实验工具等。

2.教学环境:教室内的实验桌和座位排列适合小组合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高塔的图片,引发学生对高塔的好奇心和兴趣,进而导入本节课的主题《建高塔》。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展示高塔的模型,向学生介绍高塔的结构特点和建筑原理。

同时,教师通过提问和引导,让学生思考和探究高塔建筑的技巧和方法。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设计和建造一个高塔。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并提供帮助。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6 建高塔》教科版 (1)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6 建高塔》教科版 (1)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6 建高塔》教科版 (1)一. 教材分析《2.6 建高塔》这一课是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的一部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高塔的结构和稳定性,掌握有关高塔建造的基本知识。

教材以实际生活中的高塔为背景,让学生在探究中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

但在科学知识方面,学生对高塔的结构和稳定性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提高。

此外,学生可能对建造高塔存在一定的恐惧心理,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给予鼓励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高塔的结构和稳定性,学会使用辅助工具建造高塔。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培养合作意识,勇于挑战自我。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高塔的结构和稳定性,建造高塔的方法。

2.难点:如何设计高塔的结构,使其稳定性和高度达到最佳平衡。

五. 教学方法1.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动手操作,自主发现高塔的结构和稳定性。

2.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高塔的建造任务。

3.启发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一些有关高塔的图片、视频和模型,用于教学演示。

2.学具:为学生准备建造高塔所需的材料,如积木、纸杯等。

3.辅助工具:准备一些测量工具,如尺子、量角器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高塔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高塔的结构和稳定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高塔的结构和稳定性,让学生初步了解高塔的相关知识。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利用提供的材料和辅助工具,尝试建造高塔。

教师在此过程中给予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4.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分享建造高塔的经验和心得。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6 建高塔》教科版 (6)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6 建高塔》教科版 (6)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6 建高塔》教科版 (6)一. 教材分析《2.6 建高塔》这一节的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探索如何构建稳定且高大的塔。

通过这一节的学习,学生能进一步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并能够运用这一特性来设计并建造高塔。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对于之前学习的三角形稳定性有一定的了解。

但如何在实际操作中运用这一知识,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练习。

此外,学生可能对建造高塔的方法和技巧还不够熟悉,需要通过实践来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稳定性在建造高塔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如何运用三角形的稳定性来建造高塔。

2.难点:如何在实际操作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建造出稳定且高大的塔。

五. 教学方法1.实践教学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2.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一些图片和实例,用于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

2.学具:为学生准备建造高塔所需的材料,如积木、纸牌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高塔的图片,如埃菲尔铁塔、埃及金字塔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高塔是如何建造出来的?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2.呈现(10分钟)介绍三角形的稳定性原理,并展示如何运用这一原理来建造高塔。

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稳定性在建造高塔中的应用。

3.操练(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建造高塔所需的材料。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尝试建造稳定且高大的塔。

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分享自己小组建造高塔的经验和心得,讨论如何使塔更加稳定和高大。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并巩固所学知识。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6 建高塔》教科版 (9)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6 建高塔》教科版 (9)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6 建高塔》教科版 (9)一. 教材分析《2.6 建高塔》这一课是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单元的一部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高塔的结构和稳定性,掌握建高塔的基本方法,并能够设计并建造一座稳定且高度适中的高塔。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高塔的奥秘,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对于建构类的活动充满兴趣。

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关于结构稳定性的知识,对于本节课的内容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但如何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建造中,还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学习和实践。

三. 教学目标1.了解高塔的结构和稳定性,掌握建高塔的基本方法。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沟通交流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掌握高塔的结构和稳定性。

2.如何设计和建造一座稳定且高度适中的高塔。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2.实践性教学:引导学生亲自动手设计和建造高塔,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团队合作:学生分组进行设计和建造,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学资源。

2.建筑材料(如积木、纸杯等)。

3.计时器和其他实验器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著名的高塔图片,如埃菲尔铁塔、东方明珠等,引发学生对高塔的兴趣,提问:“你们知道这些高塔是如何建造出来的吗?它们为什么会这么稳定?”2.呈现(10分钟)介绍高塔的结构和稳定性原理,引导学生了解高塔的组成部分,如塔基、塔身、塔尖等,并解释为什么高塔需要有一个宽大的底部和逐渐变细的顶部,以增加稳定性。

3.操练(10分钟)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领取一定的建筑材料,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高塔结构和稳定性原理,设计和建造一座高塔。

在建造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并提醒注意事项。

4.巩固(5分钟)学生完成建造后,进行小组间的展示和评价,共同讨论哪座高塔建造得最好,为什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6 建高塔|教科版(1)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6 建高塔|教科版(1)

《建高塔》教材分析:《建高塔》是教科版课标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6课。

本节课以铁塔为什么稳定不倒为起点和终点,中间过程用塑料瓶为主材料,通过实验和制作来探究物体的稳定性问题。

其中强调了将探索的结果与最初的猜想相比较进行反思的方法,这是培养探究能力的一个方面。

“猜想――实验――制作和探索--将探索结果与猜想相比较”这是本节课的全过程,把探究的亲历进行归纳、整理和总结。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学生在学习这课时,有这么几个知识作为基点:1.学生已经学习了简单机械与简单的力学知识,知道一些物体的形状和结构的作用;2.学生已经学习了“框架结构”这一课,知道框架结构的特点。

3.学生的动手能力差。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实验知道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物体不容易倒。

2.认识框架铁塔的结构特点是上小下大、上轻下重。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较独立的探究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实验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和做实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探究物体不容易倒的方法;教学难点:将探索结果与最初的猜想相比较进行反思。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由猜想进入探究的主题:1.在课的开始,老师播放输电铁塔、埃菲尔铁塔和通讯铁塔,让学生说说铁塔会受到那些力的作用?(设计意图:第一,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为学生猜想塔不倒的原因作了铺垫,因为塔受到这些外因的影响为什么不倒。

)2.学生欣赏塔的图片,让学生根据塔的结构和形状猜测塔不倒的原因。

(设计意图:猜想是由问题直接推测结果的一种直觉思维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科学探究态度。

但是猜想在课堂教学中常会出现两种尴尬的局面,一是学生不敢猜,怕自己说错了,受到老师的指责,或同学的嘲笑;二是学生的猜想漫无边际。

因此,科学情景的创设,生活经验的提炼是猜想的重要铺垫,这一节课的几张常见塔的图片就为学生的猜测作了铺垫)二、物体不容易倾倒的秘密:(一)想想:是哪些结构特点使铁塔不容易倾倒?把猜想写下来。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与反思《2.6 建高塔》教科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与反思《2.6 建高塔》教科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与反思《2.6 建高塔》教科版一. 教材分析《2.6 建高塔》这一课是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的一部分。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塔的结构和稳定性原理。

教材中提供了多种建塔的材料和方法,学生可以通过实际操作,选择合适的材料和方法建造自己的高塔,并探究高塔的稳定性。

教材还引导学生思考高塔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发射塔、通信塔等。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他们对建筑和结构有兴趣,并且通过之前的学习,已经掌握了有关力和运动的基本知识。

但在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方面,还需要老师的引导和启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程度的学生适当的帮助和指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塔的结构和稳定性原理,学会使用不同材料和方法建造高塔。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培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明白科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塔的结构和稳定性原理,学会建造高塔。

2.难点: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高塔的稳定性。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讲授法、示范法、实践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同时,我会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不同类型的塔,激发学生的兴趣。

2.讲授:讲解塔的结构和稳定性原理,让学生明白建塔的基本知识。

3.示范:老师或学生代表演示如何建造高塔,展示不同的建造方法和技巧。

4.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选择合适的材料和方法建造高塔。

5.讨论:学生之间交流建塔的过程和经验,分享如何提高高塔稳定性的方法。

6.总结:老师引导学生总结建塔的原理和方法,强调注意事项。

7.拓展:引导学生思考高塔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发射塔、通信塔等。

科学--《建高塔》教学反思

科学--《建高塔》教学反思

科学--《建高塔》教学反思第一篇:科学--《建高塔》教学反思《建高塔》教学反思本课我并没有循规蹈矩按照教材的步伐走,而是通过引导学生经历“实验--小结--反思—再实践—总结”的过程来探究铁塔稳定不倒的原因。

在经历、体验、探索的过程中,切实有效的达成了教学目标。

课后我对本课进行了如下反思:闪光点:1、创设情境,导入主题导入部分简单介绍了艾菲尔铁塔,还通过故事引出了大雁塔,和雷峰塔,充分调动了学习兴趣。

我把学生分成八个建筑队,来比赛建造“高塔”,也揭开了探究主题。

2、建造“高塔”开门见山,简单介绍了实验器材及评比的标准。

明确要求后即让他们小组合作建造又高又稳的“塔”。

紧接着进行比赛,看谁的“高塔”抗风能力强、稳且高。

三关下来,决出一、二、三名。

请大家来观察第一名的作品,并让第一名的小组来介绍自己的制作经验。

交流后老师引导学生小结出“高塔”不容易倒的秘密:上小下大,上轻下重。

接着让同学们在组内讨论总结自己组的作品的优缺点。

此环节在学生毫无知识储备的前提下即让他们动手做,提供了充分探究的环境。

3、再建“高塔”学生还意犹未尽,于是我在学生初步了解了框架结构的基础上再让他们把所学综合应用起来再建更高更稳的“高塔”,结束后再来一次评比,此时发现各个小组的作品都有很大的进步。

最后是再次总结本课所学,让知识得到升华。

整节课下来学生在快乐的“玩耍”中学有所成而且收获了友谊。

知识都是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出来的,充分体现了自主性。

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的同时也落实了教学目标,重难点得到了突破。

改进之处:1、用于建塔的时间较长,导致反思所用的时间比较少;应该给予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反思,并将改进方法记录下来,这样能够使学生对框架铁塔的各种结构特点有一个更加细致的理解和巩固。

2、风力对高塔的影响这一点也没有进行补充讲解。

3、有学生还提出了装上“避雷针”。

学生想的比我更全面,更真实。

但我却没有想到这一点,准备材料方面不够充分。

在以后的科学课上,我应该充分考虑到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做好充足的准备,更好地培养他们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2.6建高塔》教科版(15)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2.6建高塔》教科版(15)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2.6 建高塔》教科版 (15)一. 教材分析《2.6 建高塔》这一课是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的一部分。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高塔的稳定性原理,学习如何设计和建造一个稳定且高大的塔。

教材通过实例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发现并理解高塔的稳定性原理。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对于建造物体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在前期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关于力的知识,对于物体的稳定性也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如何设计和建造一个高大稳定的塔,他们可能还没有明确的概念。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发现并理解高塔的稳定性原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高塔的稳定性原理,学会如何设计和建造一个稳定且高大的塔。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培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学会合作、交流、分享。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高塔的稳定性原理,学会设计和建造一个稳定且高大的塔。

2.教学难点:学生如何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发现并理解高塔的稳定性原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高塔的稳定性原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小组合作: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分享能力。

4.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高塔的稳定性原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高大建筑物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设计和建造一个稳定且高大的塔。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2.6建高塔》教科版(6)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2.6建高塔》教科版(6)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2.6 建高塔》教科版 (6)一. 教材分析《2.6 建高塔》这一课是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的一部分。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探索不同材料和结构对高塔稳定性的影响。

教材中提供了多种材料和工具,让学生自主设计并建造高塔,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对科学实验充满兴趣。

但在搭建高塔方面,他们可能缺乏一定的经验和技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不同材料和结构对高塔稳定性的影响,学会使用简单工具测量和比较高塔的稳定性。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团队协作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运用科学方法,探究不同材料和结构对高塔稳定性的影响。

2.教学难点:学生如何设计并建造稳定的高塔,以及如何运用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小组合作、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材料和工具,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资源,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著名的高塔图片,引发学生对高塔的兴趣,提问:“你们知道这些高塔是如何建造的吗?它们为什么能够屹立不倒?”2.探究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根据教材中的提示,选择不同材料和结构搭建高塔,并使用工具测量高塔的稳定性。

3.交流讨论: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分享搭建高塔的过程和心得,讨论不同材料和结构对高塔稳定性的影响。

4.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论,强调团队协作和科学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上科学教学反思-建高塔教科版
今天,上了一节六年级上册的科学公开课:《建高塔》。

综合了各位老师的中肯点评和自己的反思,觉得本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注重学生的探究学习过程。

注重学生的探究学习过程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理念之一。

本课的教学贯彻了这一教学理念。

本节课学生全员参与课堂教学,紧紧围绕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通过学生观察图片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分组实验、验证猜想、反馈总结。

学生自主设计分组实验、自己总结实验结论。

在实验中体会实验方法、学习科学知识、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学会相互评价、赞赏、分享、互助,培养了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逐步感悟到了“科学之美”,培养了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和做实验的良好习惯。

2、注重教学评价
评价主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和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本节课在学生制作“高塔”后,引导学生进行自评,评价各小组在整节课及分组实验中表现怎么样,学生能对实验中小组各成员的各种表现进行评价。

在此基础上,教师加以引导,教给学生评价方法。

例如,教给学生评价:准备是否充分、小组分工是否明确、观察是否仔细、讨论是否积极、记录是否全面,做实验是否认真、是否乐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等,这样进行多方面引导,就使评价更加多元、全面,从而激励了学生参与科学活动的热情,也教会了学生科学评价的方法。

这堂课的问题主要集中如下:
一是探究有效性低。

一堂课下来,学生参与度高,看似气氛很热烈,但透过这层“热闹”,却发现学生对该掌握的理论知识基本还处于懵懂状态。

我预设学生以实验为主,探究高塔屹立不倒的原因。

但在课堂上,学生虽然提出了猜想,我也通过小实验验证了孩子们的部分猜想,但却没有及时小结,进行原理的讲解与强化。

这样,学生对概念性知识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实验与原理之间也显得不够严谨,似乎是有些脱节。

所以在做实验的过程中,有些小组不太成功,因为没有运用原理。

很显然,探究的目的没有达成。

二是材料准备不够充分。

材料是我帮学生准备的,几个大小不一的饮料瓶,还有就是水和沙子,就没有别的了。

课堂上好几个学生都说瓶子不够,我做演示实验的瓶子都用上了,还是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

这是量上。

建高塔,需要的是上小下大,如果能用易拉罐之类的,似乎能更凸显出这一结构。

瓶子之间结合得不够牢固,用上胶带纸是不是更好些?再装上根“避雷针”(筷子),“塔”更高了,也更真实了。

可“粘合材料”和“避雷装置”,我都没有帮他们准备。

这是质上。

这多少也影响了学生们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对高塔屹立不倒原因的理解。


活地处理教材,不能拘泥于教材。

我想教师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学生们探究的深度。

此外,还有课题没有写、小组分工不明确、高塔屹立不倒的原因没有说完整等等。

在以后的科学教学课上,我应该充分考虑到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做好充足的准备,使科学课真正成为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的一门课。

再次感谢各位老师宝贵的意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