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政治教学论文: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客体关系

合集下载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问题再探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问题再探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问题再探摘要: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问题是当前教育学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它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主客体之争不仅仅是停留在概念层面的探讨,还是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个现代转型问题准确地把握主客体关系,必须要深刻理解马克思的实践概念马克思实践是由主客体间关系与主体间关系构成的一个有机统一体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精神实践的一种形式,也是由上述关系共同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关键词:主体;客体;思想政治教育引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一直都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源于主体与客体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八对基本范畴之一,是构成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两个最基本的要素,贯穿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目前,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这一对基本范畴的理解尚存在分歧,随着实践活动的推进,该理论也在不断更新。

本文从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理论发展历程的角度对其加以探讨。

1主体性理论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理论“主体性是人作为主体的基本规定性。

它是在主体对客体的对象性活动中展现出来的主体的特性。

”在主体性理论影响下形成了单一主体说,其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教育者,客体是受教育者,形成的教育模式是“主体—客体”的单向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采取灌输方式进行思想理论教育,教育者在思想政治理论的传输过程中处在主导地位,决定着传授知识的内容、教学方式和目的,以及教学过程的推进和设定。

而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只能接受教育者传授的知识。

单一主体说的优势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教育活动的管理有序化。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教育者制定教学计划,由此开展教学活动,实现教育目的,有序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第二,角色分明,职责明确。

在单一主体说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按照各自的分工,行使自身权利,履行自身义务。

教育者处于主导地位,负主要责任;受教育者处于被动地位,单向接受思想灌输。

主体性理论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理论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无处安放的受教育者的主动性。

浅议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良性互动关系工作者

浅议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良性互动关系工作者

浅议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良性互动关系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在主体和客体的参与和互动的前提下开展的,随着人们的主体性、差异性和选择性日益突显,从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的不可知性大大增加,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科学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研究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探索新时期新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良性互动的规律,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融入新鲜理论活力,为开创崭新思想政治教育局面服务。

标签: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良性互动一、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综合素质,在坚持“言传”的同时更加重视“身教”,充分发挥教育主体榜样效应作用首先、教育主体自身的综合素质对教育客体具有很大影响。

教育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同时教育主体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基本的平台或载体,所以从功能这个角度上讲,教育主体具有双重角色即教育主体和教育载体两个角色。

其次、教育主体在坚持“言传”的同时应更加重视“身敎”,充分发挥教育主体的模范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教育客体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在现实中坚持以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规范各种行为。

实践是思想的最好的镜子,也是最具有说服力的证据。

二、教育客体在主动接受“他敎”的同时,应努力提高自身“自敎”能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第一、教育客体应坚持以“他敎”作为自身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发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优势。

思想政治教育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它产生于长期的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之中,人类获得知识的基本途径是教育即教育主体主动对教育客体施加以各种意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性,所以只有对教育客体付诸于主动积极的思想道德教育,才能使教育客体形成理想思想道德意识,树立理想思想道德信念.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传输或灌输思想意识的实践活动,它最终要达到改变和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使教育客体达到教育主体预先设定的符合一定阶级或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

浅探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体性

浅探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体性

浅探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体性摘要:主体和客体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两个基本范畴。

从主体性角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不仅能够科学定位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角色地位,发掘其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而且能够充分有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体性,进而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辟新的思路和途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促进个人和社会更好地向前发展。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关于人的对象性活动,因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过程必然包括主体和客体两个方面的问题。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都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基本特征是具有客体性,因而对教育客体的主体性地位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未能很好地调动和发挥教育客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得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因为教育客体的主体性缺失而陷入困境。

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及其主体性特征,不仅能科学定位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角色地位,而且对于有效发挥教育客体的主体性,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辟新的思路和途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的内涵主体与客体,是认识论的一对极为重要的范畴。

有关人类认识的各种问题都是从主体与客体的不同关系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历来受到各派哲学家们的重视。

所谓主体,是具有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

马克思说主体是人;主体,即社会,并认为:“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

”这就是说,主体是处于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具有一定社会关系的人,是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

现实的主体是由感觉器官、思维器官和劳动器官构成的有机的物质系统。

各个现实的主体相互之间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动中,以自身自觉的能动性来确证自己的主体地位。

客体是相对于主体而言的,它是主体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对象。

也就是说,它是客观的现实存在物。

客体可分为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以物质形式、物质载体表现出来的精神客体,如各种科学文化知识和以各种书籍、录音录像带、电影拷贝、电子计算机存贮系统等等为载体的精神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论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论
8
五、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施教的内容
(一)政治教育: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四项基本原 则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以及形势政策教育等。
(二)思想教育:包括理想教育、人生观教育、集体主义 教育、审美教育以及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等。
(三)道德教育:道德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以善恶为标 准,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以及人们的内心信念来调整 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6
三、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地位与作用
总的来说,在思想教育过程中,主体居于主导地位,起着导向作用 。这种主导地位和导向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引导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朝着与社会 要求相统一的方向发展。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教育主体一般都掌握一定的 科学文化知识,具有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本领和艺术,其教育又是建 立在主体准确地掌握社会、阶级在政治观点、思想体系、道德品质以及 心理素质等方面的要求和对客体的原有思想基础、生理状态、心理发展 水平的全面了解的基础之上的。所以,他们是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 发展的导向人。 (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矛盾运动
大家好
1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论
组员:李丽伟 颜嘉宜 程 优
2
第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论 第二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论 第三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的关系论
3
第一部分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
教学重点内容: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涵义和特点 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类型 三、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地位与作用 四、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素质要求 五、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群体结构及其科学构建 六、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施教的内容
一般来说,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主要是 指承担、发动、组织、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活 动的个人,如领导者、思想宣传工作者、教 师、家长等。 一类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群体,主要是承 担、发动、组织、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 组织群体,如各种组织、团体、机构等等。 思想政治教育群体又可以分为思想政治教育 的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刍议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刍议
的方法来对待人 ,使受 教育 者 的人 格 、尊 严 、权 利等 得不 到应有 的尊 重 ,其结果不仅会挫伤受教育者发挥 主观能动性接受教育 、进行 自我教 育的积极性 和主动性 ,还会造成教育者 “ 主体性” 的膨胀 ,以至于在工 作 中产生某些偏差 。教育者 以 自我为 中心来确定教育 内容 和 目标 ,会造 成教育 内容和 目标脱离学生实 际,“ 、大 、空 ” 的教育 内容 、整齐划 假 的教育 目标 ,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 的实际效果。显然 ,在强调 和追求 主体平等性 的市场经济条件下 ,“ 教育者 主体说 ” 已因不适应时 代发展 的 要 求 ,面 临 着 严 峻 的挑 战文 章 编 号 :1 0 0 6—0 6 ( 0 2 0 0 0 0 2 X 2 1 ) 2— 0 0— 2
传 统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主 客 体 关 系 及 其 弊 端 “ 教育者 主体说 ”是传统思想 政治 教育 中关 于 主客体关 系 的学说 。 该观点认为 :在思想政治教育 中,教育者是主体 ,受教育 者是客体 。教 育 者 是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的组 织 者 、 实施 者 、 引导 者 和 促 进 者 ,控 制 着 接 个
动 流 程 和 接 受 教 育 活 动 流 程 ,并 认 为 前 一 阶 段 教 育 是 矛 盾 的 主 要 方 面 ,
尊严 ,过分夸大教育者 的 “ 体性 ”作用 ,而忽视 了受教 育者 的 “ 主 主 体性 ” 将其看 作无 思想 、无主观能动 性 的物化 客体 。在 这种思想 的指 , 导 下 ,教 育者往往容易站在居高临下的位置 ,以权威 者的身 份采 用 “ 我 讲 你听 、我打你通” 的单 向灌输模 式 ,对 教育对 象进行 “ 填鸭式 ” 教 育 ,这种 “ 一锅 煮”、“ 一刀切 ” 的教 育方法完全不 考虑教 育对象 的个 体差别 和需 要 ,容易造成受教 育者的逆 反心理 ,使其对思 想政治教 育产 生反感甚 至是抵 触情绪 。 “ 教育 者 主体 说”,将 受教育 者看 成没有 “ 主 体性 ” 的物化客体 ,将教 育者 和受教育者放在不平等 的位置 ,用对待物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及现实意义探析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及现实意义探析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及现实意义探析本文介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对基本范畴——主体和客体,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分别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并着重从新的角度论述了二者的关系,最后对正确认识二者关系的意义作了简单的归纳。

标签: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关系意义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对重要范畴,对于二者的定位和关系,该学科的学者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主要有“单一主体说”、“双主体说”和“主体际(主体间性)说”等等。

科学划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正确认识二者的关系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划分的思维转向主体和客体都属于哲学范畴,从哲学意义上讲,“所谓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着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人”[1](P89),“所谓客体,是指进入人的实践活动领域,成为人的实践和认识活动对象的客观事物”[1](P90),一般意义上讲,我们都会把人作为主体,而把“物”即人的实践对象作为客体。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活动,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范畴体系中已经有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这一对范畴,还有没有必要引入“主体”和“客体”这对哲学范畴?学者们对这一问题进行过争论。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哲学指导下的学科之一,引进主体和客体这一对哲学范畴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和该学科的进一步完善;其次,如果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静态的概念或现象时,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这对范畴是可以表达出其固有意义的,但是如果将思想政治教育看做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这对范畴则更能够体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不同的教育背景下和面对不同的教育内容时的具体关系。

一提到主体和客体,人们往往把主体看做主动的一方,而把客体看做被动的一方,这就是传统的“主客二元对立”观点。

在思想政治教育引入主体和客体这一哲学范畴后,我们应该对这一传统的思维方式进行转变。

现在倡导的素质教育要求教育者要打破传统的灌输式的教育方法,提倡平等交流和互动、对话式的教育方法,实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地位上的平等。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及主体间性(学生版)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及主体间性(学生版)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及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及主体间性王东红第一节相关概念厘定一、主体与客体1、概念主体是指从事着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是指人们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2、主体和客体关系第一,实践关系,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第二,认识关系,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第三,价值关系,客体满足主体的需要。

第四,审美关系,客体引起主体精神上的愉悦。

3、主客体相互作用关系表现为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

二、主体性、客体性以及主体间性1、主体性就是主体在对象性活动中,运用自身本质力量,能动地作用于客体的特性,是人的自觉能动性。

具体指主观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2、客体性是指客体在主体的对象性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特性。

具体指客观性、对象性和对主体的制约性。

3、主体间性主体间性是主体间关系的规定性,指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关性、统一性、调节性。

主体间性是两个或多个主体的内在相关性,它是以个人主体性为基础的。

主体间性具体包含三层含义:一是哲学本体论意义。

二是一种关系,即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的关系。

三是一种方法论。

将心比心的一种方法。

4、主体间性的特征第一,主体间性意味着双方的共同了解。

不仅了解自我,还了解他人。

第二,主体间性意味着交往双方的彼此承认。

承认他我与自我有相同的地位和权利。

第三,主体间性意味着交往双方人格平等与机会平等。

第四,主体间性意味着默守共同的规则。

遵守共同的规范。

第五,主体间性意味着主体与自然界的和谐。

(王锐生,社会哲学导论,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55页)第二节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及主体性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1、单主体说。

2、双主体说。

3、多主体说。

4、相对主体说。

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体性1、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体性内涵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最根本的特点是具有主体性。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体性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动性、主导性、创造性、前瞻性等属性,即主体能动性。

2、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体性类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具有不同类型。

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及其相互关系

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及其相互关系
响。
2客体 中心模 式
它是以客体作为中心来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的主体与客体之 间关 系的教 育模式 ,在这 种模 式当 中 ,客体 处于 中心地 位 。教育 者 处 于辅 助地位 ,主体 和客体 之 间的 关系是 为了服从 和适 应客体 的 需 要来 建 构起来 的。 这种模 式主 要客体 的 中心 地位 ,强 调个性 的道 德 体验 和 生活经验 ,强调 个性 的 自由发展 。 3 . 多元 主体模 式 它以多种元 素来 作 为主体来 构建思 想政 治教 育之 间的相互 关 系 的一 种思 想政治 教 育模式 ,在这 种模式 当中 ,不仅 受教 育者 和教 育 者可 以充 当主体 ,其他 的介体 和环 体也 是可 以充 当为主体 的 。多元 主体 论 看到 了媒 体 ,环境等 其他 的元 素在思 想政治 教 育中的重 要作
三 、思想政 治教育 主体和 客体之 闻 的相 互关 系 思想 政 治教 育 主体 和 客体 之 间的 相 互 关系 ,因着 相 互结 合 。 相互作 用和相 互联 系 的方式不 同 ,从 而就 形成 了不 同的模 式。 主要
有:
1 . 主体 中心 模式
主要是以主体为中间来构建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相互关系的一 种思想政治教育结构模式。在这种教育模式当中,思想政治教育主 体 要处 在绝 对的权 威和 中心 的地位 ,而客体 则处 于从 属和次 要 的地 位。主 体 中心 的模 式 曾经 在思 想政 治教育 历史 当中产 生过广 泛 的影
把 我思 想 政 治教 育 的 客体 ,还 要 把 我 思想 政 治 教育 客体 的类
的有翅 陛,本文深入的对 于这一课题进行探 讨,无疑具有重要的实践意 型 ,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既包括个体客体 ,如干部 。学生和知识分 j 理论 意义。 子 ,又包括 思想 政治教 育课题 ,比如说 共产党 群体 ,工人 群体 。共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_马永庆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_马永庆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马永庆(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济南 250014)[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社会实践活动形式。

对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把握是理解思想政治教育整个过程的重要一环。

从公正的角度来看,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受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但在一定的条件和环境下,客体也会具有某些主体的特征。

处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需要坚持以人为本、整体性和个体性相结合、可持续发展等原则。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公正性[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9-2528(2013)07-0114-004思想政治教育是人们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形式。

对主客体关系的把握是理解思想政治教育整个过程的重要一环。

目前,学界对这一问题有着诸多不同的见解,有些方面还需进行更为深入细致的研究。

本文仅从公正的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阐述一下看法。

一、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首先要搞清楚我们的出发点是什么,也就是我们立足于什么,或是在什么意义上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

因为不同的视角得出的结论是不同的。

而以不同的标准衡量同一个问题也是不公正的。

只有以公正的态度和全面的观点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认真地分析各种复杂状况,才能合理、科学地把握问题的实质。

首先,研究问题的切入点必须是公正的。

对于什么是主体,大家有个基本的共识,在一般意义上都是从人的活动的视角加以把握,认为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人是主体。

然而具体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谁则莫衷一是,有单主体论、双主体论、多维主体论等多种观点。

这些观点看似都有一定的道理,且理由都很充分,但是仔细分析却发现不同的看法有着不同的出发点,很难达成一致。

究竟如何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其角度是多样化的。

从总体上说,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通过一定方式把其要求转化成人们个体思想品德的一种系统活动过程。

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及其相互关系

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及其相互关系

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及其相互关系作者:张斌来源:《魅力中国》2018年第03期摘要:我国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包括主体和客体两个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体、客体的理论知识具有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政治教育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教育方式与教育质量,相關人员只有认清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的含义,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才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人员的工作水平,培养出思想政治的思维逻辑关系,将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相互关系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及其主体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最重要的内容是主体内容,要想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应该深入认识主体的具体内容,了解现阶段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相关见解,从当前的发展状况来看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看法有很多,而且没有一个特定的判断标准,针对这种情况笔者结合实际情况中存在的几种问题进行具体阐述。

(一)单主体说。

单主体说主要分为受教育者主体和教育者主体说两种,前者认为受教育者是主体,教育者不应该是主体,应该是为受教育者的成长服务的。

后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是主体,受教育者是客体,它的主观能动性是仅限于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范围上面发挥作用,受教育者不能成为主体。

不论是教育者主体说还是受教育者主体说,都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只有一个,坚持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一元论,不能有两个,避免了二元论,这是合理的。

但是不论是那儿一种论都否定了另外一个成为主体的可能,这是不合理的,因此两种观点都是具有片面性的。

(二)双主体性说。

这种观点认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时间是互为主客体,如果从施教过程看,教育者是主体,受教育者是客体,而从受教育的过程看,受教育者才是主体,而教育者才是客体。

他把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变成了两个主体,难以避免二元论之嫌,混淆了不同的概念。

(三)多主体性说。

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是主体,而且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环体,介体也能够成为主体,因而不仅仅只有一个主体,而是由多个主体的。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辩证关系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辩证关系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辩证关系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和引导人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和思想素质的一种教育形式。

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主客体之间的辩证关系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和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展开探讨。

一、主体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一方面是教育者,即教师和教育机构;另一方面是受教育者,即学生和受教育者自身。

教育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应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严谨的教学方法。

他们以身作则,通过自身的言行和榜样力量影响着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同时,教育者还应针对不同的受教育者特点和需求,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应主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接受教育者的引导和教育。

他们应该有开放的心态,勇于思考和质疑。

学生在教育环境中通过学习、实践和交流,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并将这种提高转化为自身行为的改变。

二、客体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一方面是社会,即社会文化环境和社会价值观念;另一方面是教育内容,即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内容和形式。

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社会文化环境和社会价值观念对于培养人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到导向作用。

社会应通过塑造良好的价值导向和提供正能量,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

教育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

教育内容应体现辩证性、科学性、实际性和针对性。

教育内容包括但不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文社会科学和时事政治等方面的知识,旨在传授基本理论知识、弘扬正能量、培养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

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活动、文化熏陶和网络教育等。

这些形式可以相互结合,使教育更加生动有趣、贴近学生和社会实际,促进受教育者的自主学习和参与度。

三、主客体关系的辩证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问题的反思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问题的反思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问题的反思【摘要】这篇文章围绕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问题展开,讨论了主体的作用与责任、客体的认知与反馈以及主客体之间的互动重要性。

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关系的分析和反思,探讨了如何改进和优化这种关系。

文章认为主体应该承担起教育和引导学生的责任,客体应该积极参与、反馈和思考,而主客体之间的互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所在。

结论部分总结了文章的核心观点,强调了主客体关系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议。

通过这篇文章的反思,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思想政治教育中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思考。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关系、作用、责任、认知、反馈、互动、重要性、改进、思考、引言、结论。

1. 引言1.1 引言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乎着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问题一直备受关注,主体是指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客体是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者。

主客体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着教育效果和教育目标的实现。

对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认知和思考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问题的反思,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建立起师生之间良好的互动关系,如何发挥教育者的作用和担当,如何激发受教育者的学习热情和自觉性。

只有在主客体之间建立起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关系,才能更好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事业向前发展。

本文将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作用与责任、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认知与反馈、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互动的重要性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改进的思考等方面展开探讨,以期能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改进和提高提供一些启示和参考。

到此结束。

2. 正文2.1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关系是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是主体,受教育者是客体。

主体是教育者对于客体的认知和引导,客体是受教育者接受和反馈的对象。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1. 本文概述我们需要明确文章的核心议题,即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体通常指的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或集体,如教师、教育工作者、政策制定者等,而客体则是指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如学生、公众等。

概述中应当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公民素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途径。

通过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再次,概述应简要介绍文章的研究方法和结构安排。

文章可能采用文献综述、案例分析、比较研究等方法,对主体与客体的互动关系进行深入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策略和建议。

概述中可以提及文章的预期目标和意义。

通过研究,旨在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促进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有效沟通与互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本文旨在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与客体关系,分析其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与互动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公民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通过文献综述、案例分析等方法,深入研究主体与客体的互动关系,并提出相应的教育策略和建议,以期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

文章共分为若干部分,首先介绍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然后分析主体与客体的角色定位和相互作用,最后探讨提高教育效果的方法和途径。

通过本文的研究,期望能够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2.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分析在深入讨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时,我们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并非单一,而是多元化的。

这主要包括教育者、社会组织和家庭等多个层面。

这些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共同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结构。

教育者无疑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主体。

他们通过课堂教育、实践活动、日常交流等多种方式,向学生传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客体关系

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客体关系

摘要:主客体关系是人类活动所特有的关系,是人类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普遍存在的本质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客体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主客体关系,然而纵观各种学说、观点,不难发现,他们都试图为诸多教育形态和过程构筑一种静态的主客体关系,并做出封闭式的结论。

因此,从哲学主客体关系的角度出发,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为线索,从基本矛盾演化的具体形态中动态考察各阶段的主体、客体以及它们之间关系,无疑对我们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主体;客体;主客体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客体关系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学所关注的根本问题之一,也是一个争论较多的前沿课题。

教育过程是一种由多因素、多环节构成的复杂的、动态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复杂性、动态性规定了教育主客体关系的独特性质。

本文从系统论观点出发,以教育活动的动态结构为背景,将主客体关系问题置于不同的序列和系统加以考察和分析,进而理解和把握教育过程复杂而生动的主客体关系。

一、目前关于主客体关系多种说法的质疑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

主体与客体的本质区别在于:主体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为了按照自身的尺度去认识和改造客体,因而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表现出了目的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居于支配地位;客体之所以成为主体的对象性存在,是因为客体一方面具有满足主体需要,可以被主体认识和改变的性质。

另一方面客体又具有律他的性质,制约着主体的活动。

客体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处于被支配地位,是起被动作用的一方。

但主体与客体的区别是相对的,两者之间不仅可以相互渗透,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主体不仅是主体,也可以成为客体。

当主体自身被作为认识和改造的对象时,也就成为社会、他人及自我的客体。

客体不仅是客体,也可以成为主体。

客体以主体存在为前提,并内蕴着主体的存在,主体本身还是客体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及其关系的思考

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及其关系的思考

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及其关系的思考摘要:当前学术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存在诸多观点,科学的定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与客体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角色地位,有助于正确合理的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

对它们关系的界定关系到其他范畴的确定,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教育过程及手段。

因此,在关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本身的规定及其定位逻辑,兼顾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整体建构,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是有“主导性”的主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是有“主体性”的客体。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主客体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中主体、客体及其相互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对此,学术界存在诸多观点,其争论的实质是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地位问题。

因此科学的定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与客体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角色地位,有助于正确合理的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有助于对其他范畴的确定,有助于对想想政治教育目的、过程、手段等方面的认识。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含义及其对立的本质所谓主体,它的基本含义是指事物的主要部分。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广义上指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发动者和实施者。

所谓客体,与主体相对应的存在。

在哲学上指主体以外的客观事物,是主体认识和实践的对象。

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广义上指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主体的行为对象。

包括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全部要素,这些要素包括教育环境、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及教育手段。

19世纪40、5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不断的实践与反思构建了新的世界观,把对主体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他们指出:“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

”[1]这一论断摆脱了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的束缚。

用对立统一的方法从两个方面阐释了主体:一是从主客体关系角度来理解主体的本质及其特点,是相对客体而言的主体;二是从人的主观能动性来认识主体的。

因此,依照马克思的观点,从主客体关系角度和人的实践性角度来理解,我们就可以认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而言,受教育者是是认识和实践的对象,教育者是主体,受教育者是客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者而言,教育者是认识和实践的对象,受教育者是主体,教育者是客体;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而言,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根据社会现实与发展和自身需要两个尺度,有意识地选择、建构教育活动,开展教育活动,以达到培养思想政治道德主体的目的。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及其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及其关系

文_党政党建183摘要: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及其关系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问题之一,也是学界一直争论的热门话题。

基于不同的理论,学者对此持有不同的观点。

每种观点都有其理论依据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足。

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问题,有利于更好的处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问题。

本文主要梳理了学界对于此问题的不同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及其关系,并从多角度进行了论证。

关键词:主体;客体;思想政治教育一、学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及其关系的基本观点1、单一主体说包括教育者主体说和受教育者主体说。

教育者主体说即:教育者为主体,受教育者为客体。

教育者将社会所要求的思想道德观念传递给受教育者,教育效果的好坏取决于教育者,而受教育者仅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在接受程度和方向上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

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主体说认为受教育者为主体,教育者为客体。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具备社会所要求的思想政治素质的人,而这里所指的人就是受教育者。

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教育者是为受教育者服务的,受教育者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

2、双主体说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互为主客体。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分为施教过程与受教过程。

从施教过程来看,教育者为主体,受教育者为客体。

从受教过程来看,受教育者为主体,教育者为客体。

3、双向互动说又称为主导主动论或交互主体说。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起主导作用,但受教育者不是消极被动的,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受教育者具有主动性和能动性。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二者共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4、主体际说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相互交往过程中,通过中介结成了主体—主体的关系,即主体际关系。

而中介则为客体。

对于中介是什么不同的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

大体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等。

二、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及其关系存在不同观点的原因1、对受教育者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同教育者主体说、双主体说都比较注重教育者的作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强调受教育者的能动作用,但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坚持以教育者为中心,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好坏主要是取决于教育者,教育者是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而把受教育者看成是被动的、消极的。

浅析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互动机制的内涵

浅析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互动机制的内涵

浅析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互动机制的内涵摘要:主客体互动机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范畴。

把握好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互动机制的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关键所在。

一般来说,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受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但在一定条件下,客体会转化为主体,主体也会转化为客体。

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互动机制的内涵,有利于解决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互动机制;内涵1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互动机制的理论基础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来看,世界是普遍的矛盾着的,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既互相依存又互相转化。

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包括人的存在论、人的本质论和人的发展论。

其中,人的本质论指出"社会——无论其形式如何——到底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人的本质并非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他说:"人的本性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最令人满意的答案。

”由此可得出,人的社会关系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着的矛盾体,是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人正是通过相互作用来不断使自己得到提高,整个社会也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作用和自身的矛盾运动而绚烂多姿。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联系观也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机制概念的确立提供了借鉴意义。

"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和互相作用的关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任何事物内部之间或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着的有机整体。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元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中最基本的范畴。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互相依存、互相影响、互相贯通,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局部地发生转化。

主体和客体是相对产生和存在的,没有主体就没有客体。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当中,教育者是相对于受教育者而产生和存在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客体关系摘要:主客体关系是人类活动所特有的关系,是人类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普遍存在的本质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客体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主客体关系,然而纵观各种学说、观点,不难发现,他们都试图为诸多教育形态和过程构筑一种静态的主客体关系,并做出封闭式的结论。

因此,从哲学主客体关系的角度出发,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为线索,从基本矛盾演化的具体形态中动态考察各阶段的主体、客体以及它们之间关系,无疑对我们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主体;客体;主客体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客体关系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学所关注的根本问题之一,也是一个争论较多的前沿课题。

教育过程是一种由多因素、多环节构成的复杂的、动态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复杂性、动态性规定了教育主客体关系的独特性质。

本文从系统论观点出发,以教育活动的动态结构为背景,将主客体关系问题置于不同的序列和系统加以考察和分析,进而理解和把握教育过程复杂而生动的主客体关系。

一、目前关于主客体关系多种说法的质疑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

主体与客体的本质区别在于:主体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为了按照自身的尺度去认识和改造客体,因而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表现出了目的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居于支配地位;客体之所以成为主体的对象性存在,是因为客体一方面具有满足主体需要,可以被主体认识和改变的性质。

另一方面客体又具有律他的性质,制约着主体的活动。

客体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处于被支配地位,是起被动作用的一方。

但主体与客体的区别是相对的,两者之间不仅可以相互渗透,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主体不仅是主体,也可以成为客体。

当主体自身被作为认识和改造的对象时,也就成为社会、他人及自我的客体。

客体不仅是客体,也可以成为主体。

客体以主体存在为前提,并内蕴着主体的存在,主体本身还是客体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主客体关系是在动态过程(认识过程和实践过程)中产生的,而且随着这一过程的结束,主客体关系也随之结束。

如果主客体的规定性搞不清楚,往下主客体的讨论就很难深入下去。

目前,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问题的研究,主要有教育者单主体说、主客体关系群说、主导主体说、双主体说、双向互动说、主体际说等多种见解,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

其中单主体说、主客体关系群说、主导主体说已经受到严重的批驳,而双主体说、双向互动说、主体际说仍具有很重要的影响。

但笔者认为目前所有的关于主客体关系的界定都局限在教育活动这一具体环节上,任何一种都不足以清楚地阐释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客体关系的不同模式。

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性、多样性、动态性决定了这一过程中的主客体关系绝不是单一的、凝固的、线性的关系。

从横向看,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包括教育者的教育实践、受教育者的内化和外化阶段、重新教育四个阶段,各阶段的主客体关系不同;纵向看,小学、中学、大学、社会各阶段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客体的性质、特点及其关系也各不相同。

主客体关系的研究必须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具体剖析各种思想政治教育阶段、层次中的主客体的性质及其联结方式,寻求不同类型的主客体关系模式,以阐解、规范和指导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并丰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理论。

这或许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主客体关系研究进一步深化的可行之路。

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各阶段的主客体关系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一个充满矛盾运动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诸要素之间的矛盾双方既对立又同一,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共同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发展,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必然呈现出自身固有的规律。

因此,笔者将从各阶段具体的矛盾和规律出发,来探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各阶段不同的主客体关系。

1.教育阶段这一阶段教育者把一定社会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规范和理论知识传授给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则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以自己已有的认识水平为基础,自觉地选择、消化、吸收这些思想政治品德要求,从而转化为自己的思想政治品德的过程。

在此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首先表现为第一种形态:教育者所表达的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和受教育者原有的思想政治品德认识水平的矛盾及其运动。

正是这一矛盾及其运动,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第一阶段。

受教育者进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之前,就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思想政治品德结构,达到了一定的思想政治水平。

因此,教育者在对受教育者实施教育之前,必须对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确定与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水平相协调的教育内容,创设教育情境,择相应的教育方法,然后再实施教育活动。

接下来,教育者通过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品德规范的传授影响受教育者,使受教育者产生内在思想矛盾运动。

受教育者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表现为教育者所传授的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品德规范与受教育者已有的思想政治品德水平之间的否定性运动。

这种否定性运动使得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诸心理要素呈现出此消彼长、此涨彼落的状态。

只有通过教育者的教育活动,才能使这种状态向积极方向变化发展。

这时,教育者的教育活动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居于支配地位;而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状况,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居于从属地位。

因此,教育者主动认识和改造受教育者,处于主体地位,而受教育者则是教育者认识和改造的对象,处于客体地位。

但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是相互转化的。

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同时也是自我教育主体,会自觉、能动地以主体视角审视教育者的教育活动及其传递的教育信息的价值和意义,以自己的认知图式理解、评价、选择、内化教育者所传递的教育目的和内容,进行知情信意行的转化。

这时就构成了基本矛盾的第二种形态:思想政治教育者传递的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内容与思想政治受教育者接受可能性之间的矛盾。

因此,受教育者主动去认识、选择、吸收教育内容,同时也主动去认识、模仿和影响教育者,受教育者就成了主体,而教育者和教育内容同是主体认识的客体。

所以说,在这一个独立的教育阶段,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是双主体的关系,但不是简单地因为二者都是人,所以都是主体;而是因为双方存在相互认识并施加影响的对象,才构成了实践和认识中的主客体关系。

目前学术界种种主客体关系的争论也集中在这个阶段,必须加以严格的界定和具体的分析,才能弄清楚二者的关系。

2.内化阶段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过程是从知到行的过程,即知然后行,行深化知,知行互动,最终达到知行统一的过程。

当教育者的教育活动与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状况相协调时,受教育者必然主动接受教育,从而引起自身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

思想政治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之时对自身已有一种评判性的自我认识,在思想政治教育者所传递的社会要求鼓舞下,在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内容的指引下,他会产生一种新的自我意象,那是一种更高阶段的理想的“应然”和“将然”状态。

反观自身当下的现实状况,受教育者会产生一种强烈的自我教育期望和意向,形成一种较高层次的“心境”。

这种自我期望将会增强他对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内容的理解、体悟和追求,也为他的自我教育设定方向,提供内在动力,令其不断地改造现实的自我,不断提高既有思想政治品德水平。

当然,理想的“应然”状态的自我教育期望不能脱离实际,要接近“最近发展区”,要有不断接近,逐步实现的可能性,这二者之间的距离和张力则构成基本矛盾的第三种形态:思想政治受教育者在教育情境中达成的自我教育期望与自身既有思想政治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在内化阶段,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状况的运动成为这一过程的主要矛盾,居于支配地位;这时,受教育者作为主体,其客体指向自身的思想政治品德状况及其所接受的教育内容和目的。

而教育者的教育活动成了这一过程的次要矛盾,居于从属地位。

如果不明白这一过程基本矛盾的转化,就会误认为教育者依然是这一过程的主体,而对受教育者关注的不够,难以把握其中主客体关系变化的实质。

3.外化阶段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还表现为思想政治受教育者自身的矛盾。

在教育者的帮助和促进下,受教育者把自身在内化阶段已经形成的思想政治品德认识自觉地转化为自身的思想政治品德行为,并养成相应的思想政治品德行为习惯的过程。

在此阶段,基本矛盾又转化为第四种形态:受教育者内在的思想政治品德认识和思想政治品德行为的矛盾及其运动。

正是这一矛盾及其运动,推动着个体的思想政治品德认识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政治品德行为。

这一阶段的完成意味着他们能自觉、主动地用相应的理论框架认识问题,用相应的理性思维分析问题,用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传承来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指引自己的生活实践;在新问题、新现象面前也能主动思考,积极探索解决方案。

思想政治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的发展是其自身知情信意行内部矛盾的客观运动结果,知情意信行的矛盾链接上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作用链条,才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基本矛盾转化扣住了关键环节。

在这一过程中,受教育者为主体,其作用的客体则指向自身知情信意行内部矛盾的客观运动。

正确理解了此时受教育者是主体,学生的主动性就能更好地发挥,允许学生在学习上有适当的自主选择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创新人才,形成积极主动和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才能达到我们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当然在内化和外化阶段,教育者并不是无所作为。

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认识向思想政治品德行为的转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经过许多中间环节。

只有促进受教育者的知、情、信、意、行五个思想政治品德心理要素的平衡、协调发展,才能实现这一转化。

因此,教育者也不是孤立于过程之外,而是积极主动地对受教育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笃之以信”、“炼之以志”和“导之以行”。

如果以教育者为主体,其实践和施加影响的客体应该是受教育者。

4.重新教育阶段即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相联系,把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行为所产生的社会效果进行反馈检验,进一步调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实施新一轮“两个转化”的行为,以便形成更好的思想政治品德行为和习惯的过程。

在此阶段,基本矛盾转化为第五种形态:存在着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社会效果之间的矛盾及其运动。

正是这一矛盾及其运动,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第四阶段。

这一阶段实质上是新一轮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开端。

重新教育阶段又分为信息反馈和评估控制两个前后相续的阶段。

信息反馈是受教育者在先前接受教育者的自觉影响后,或在受到教育环境的自发影响后,把获得的认知转化为行为,反馈于教育者,使教育者了解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效果,或受教育环境影响的情况。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总是会以各种方式对教育者施加的教育影响做出一定的信息反馈。

这一环节中,受教育者为主体,教育者是其反馈的客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