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
浅析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
浅析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作者:毛雪飞来源:《读与写·下旬刊》2015年第07期摘要: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主体(教育者)和教育客体(受教育者)是最重要的要素。
主体与客体的内涵和特点具有明显的区别,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不同阶段二者是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对立统一关系。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7-0013-01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基本范畴之一。
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及其关系的研究有利于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规律,深化学科基础理论研究,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等理论和实践意义。
1.思想政治教育主体1.1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使用的主体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意义上来讲的,是指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施加教育影响的个体或群体。
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发动者、组织者和实施者。
1.2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特点。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作为教育过程中能动的因素,它具有鲜明的特点。
第一,阶级性。
马克思曾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 第二,主导型。
主要是指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
第三,客体性。
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活动受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和环境的制约,被客体所审视。
这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体客体化的典型表现。
2.思想政治教育客体2.1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内涵。
客体也是借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概念,是指在活动中采取被动、消极态势,居于受动、受控地位,具有非主导性、受动性、依附性的特点和功能的一方。
这一概念不同于其他哲学中的客体概念。
其他哲学中客体是指物,即马克思所说的:"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 ,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教育客体是人,是具有能动性的对象。
2.2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特点。
思想政治教育对象
2、青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
(1)原因:这主要是由青年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历史作用以及青年的生理心 理特点决定的。另一方面,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 我们一定要把握好一个关键问题,那就是我们所培 养的人才不论有多优秀,他最终都要服务于祖国, 服务于人民,有益于社会。
江泽民同志曾在第三次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承 担着、发动者、组织者和实施者。思想政治教 育的主体有其特殊的学科内涵,在思想政治教 育活动中,谁承担、发动、组织和实施思想政 治教育,谁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
思想政治教育个体
主体分为两大类:
思想政治教育群体
(2)、思想政治教育客体 根据哲学的认识。进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对 象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 ,大体有两种客体:
b、靠领导干部互相教育。这种教育包含上级领导 机关对下级领导干部有组织有计划的垂直性教育和 领导干部之间的平行性教育。尤其要提倡以领导干 部中的优秀人物为镜子、为标尺、为教材,相互教 育,相互启发,帮助自己正身正心。像任长霞那样 的好干部,他们就鲜活地存在于领导干部中间,是 领导干部随处可学和随时可鉴的楷模。
此外,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还要充分发挥 好课堂主渠道作用。要把语文课、历史课、思想政治 课等学科教学,作为提高广大青少年思想政治素质的 重要载体,同时加强科学普及教育和唯物论教育,使 青少年从小养成学科学、爱科学,自觉抵制愚昧迷信 的良好习惯。
①要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育人功能。利用语文教学的 形象力、感染力、知识性、文学性、趣味性,潜移默化地 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视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 既不失优良传统,又合乎时代节拍。要引导学生把语文课 上所学到的思想内容应用到生活实践。紧密联系社会生活 的新变化,引导学生了解社会,热爱生活,参加丰富多彩 的实践活动,使思想教育与道德实践相结合,指导教育与 自我教育相结合。组织学生开展其他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 活动。如成语接龙、续编课文比赛、抢答歇后语、猜字谜 等,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发展智力,还 可以培养集体主义精神,树立竞争意识。既生动活泼,又 贴近生活,很容易达到育人的最佳功效。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刍议
传 统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主 客 体 关 系 及 其 弊 端 “ 教育者 主体说 ”是传统思想 政治 教育 中关 于 主客体关 系 的学说 。 该观点认为 :在思想政治教育 中,教育者是主体 ,受教育 者是客体 。教 育 者 是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的组 织 者 、 实施 者 、 引导 者 和 促 进 者 ,控 制 着 接 个
动 流 程 和 接 受 教 育 活 动 流 程 ,并 认 为 前 一 阶 段 教 育 是 矛 盾 的 主 要 方 面 ,
尊严 ,过分夸大教育者 的 “ 体性 ”作用 ,而忽视 了受教 育者 的 “ 主 主 体性 ” 将其看 作无 思想 、无主观能动 性 的物化 客体 。在 这种思想 的指 , 导 下 ,教 育者往往容易站在居高临下的位置 ,以权威 者的身 份采 用 “ 我 讲 你听 、我打你通” 的单 向灌输模 式 ,对 教育对 象进行 “ 填鸭式 ” 教 育 ,这种 “ 一锅 煮”、“ 一刀切 ” 的教 育方法完全不 考虑教 育对象 的个 体差别 和需 要 ,容易造成受教 育者的逆 反心理 ,使其对思 想政治教 育产 生反感甚 至是抵 触情绪 。 “ 教育 者 主体 说”,将 受教育 者看 成没有 “ 主 体性 ” 的物化客体 ,将教 育者 和受教育者放在不平等 的位置 ,用对待物
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客体关系
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客体关系摘要:主客体关系是人类活动所特有的关系,是人类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普遍存在的本质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客体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主客体关系,然而纵观各种学说、观点,不难发现,他们都试图为诸多教育形态和过程构筑一种静态的主客体关系,并做出封闭式的结论。
因此,从哲学主客体关系的角度出发,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为线索,从基本矛盾演化的具体形态中动态考察各阶段的主体、客体以及它们之间关系,无疑对我们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主体;客体;主客体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客体关系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学所关注的根本问题之一,也是一个争论较多的前沿课题。
教育过程是一种由多因素、多环节构成的复杂的、动态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复杂性、动态性规定了教育主客体关系的独特性质。
本文从系统论观点出发,以教育活动的动态结构为背景,将主客体关系问题置于不同的序列和系统加以考察和分析,进而理解和把握教育过程复杂而生动的主客体关系。
一、目前关于主客体关系多种说法的质疑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
主体与客体的本质区别在于:主体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为了按照自身的尺度去认识和改造客体,因而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表现出了目的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居于支配地位;客体之所以成为主体的对象性存在,是因为客体一方面具有满足主体需要,可以被主体认识和改变的性质。
另一方面客体又具有律他的性质,制约着主体的活动。
客体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处于被支配地位,是起被动作用的一方。
但主体与客体的区别是相对的,两者之间不仅可以相互渗透,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主体不仅是主体,也可以成为客体。
当主体自身被作为认识和改造的对象时,也就成为社会、他人及自我的客体。
客体不仅是客体,也可以成为主体。
客体以主体存在为前提,并内蕴着主体的存在,主体本身还是客体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及现实意义探析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及现实意义探析本文介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对基本范畴——主体和客体,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分别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并着重从新的角度论述了二者的关系,最后对正确认识二者关系的意义作了简单的归纳。
标签: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关系意义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对重要范畴,对于二者的定位和关系,该学科的学者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主要有“单一主体说”、“双主体说”和“主体际(主体间性)说”等等。
科学划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正确认识二者的关系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划分的思维转向主体和客体都属于哲学范畴,从哲学意义上讲,“所谓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着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人”[1](P89),“所谓客体,是指进入人的实践活动领域,成为人的实践和认识活动对象的客观事物”[1](P90),一般意义上讲,我们都会把人作为主体,而把“物”即人的实践对象作为客体。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活动,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范畴体系中已经有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这一对范畴,还有没有必要引入“主体”和“客体”这对哲学范畴?学者们对这一问题进行过争论。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哲学指导下的学科之一,引进主体和客体这一对哲学范畴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和该学科的进一步完善;其次,如果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静态的概念或现象时,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这对范畴是可以表达出其固有意义的,但是如果将思想政治教育看做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这对范畴则更能够体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不同的教育背景下和面对不同的教育内容时的具体关系。
一提到主体和客体,人们往往把主体看做主动的一方,而把客体看做被动的一方,这就是传统的“主客二元对立”观点。
在思想政治教育引入主体和客体这一哲学范畴后,我们应该对这一传统的思维方式进行转变。
现在倡导的素质教育要求教育者要打破传统的灌输式的教育方法,提倡平等交流和互动、对话式的教育方法,实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地位上的平等。
最新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评析-精品
思想的开展是教育从理论走向实践,从计划走向实施的过程。
虽然这一教育并无统一模式,但构成教育过程的几个要素却是基本确定的,这些要素包括教育主体、教育对象、教育载体、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对每一个要素的认识和安排都直接关系教育的成败。
而教育主体和教育对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对两者角色、功能的认识更是提高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保证。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两种观点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指承担教育职责,具体实施教育活动的人、机构或者组织。
当前,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学术界存在两种学说,即教育者主体论和双主体论。
两者各有侧重,却都没有客观反映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规律。
(一)教育者主体论教育者主体论是对施教者和受教者之间关系的传统认识,即认为教育是由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共同参与的过程,其中,教育者是教育的主体,控制整个教育过程,在教育中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是教育效果好坏的决定性因素。
与之相对,受教者是被教化和塑造的对象,是教育的客体,教育客体从属于教育主体,对教育过程的实施和教育的效果没有实质性影响。
这一观点长期在思想政治占据统治地位。
教育者主体论在看待教育客体的作用时,又可分为两种观点。
一种是将受教育者看作完全被动的个体,把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视为是从教育主体到教育客体的单向流通过程。
教育客体没有个性,在教育中犹如应声而倒的耙子,对待任何事情都没有自己的思考和观点,不管教育者传输什么内容都会全盘接受。
这种观点的最大弊端是忽略了受教育者的能动性以及其对教育过程的制约作用。
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与一般的物质客体不同,他们是有思想、有情感、有意志的人,在接受教育影响时,不是完全被动的,而是存在某种程度的主动性,具有主体性的特征。
”另一种观点则承认受教育者作为个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却认为客体的能动作用仅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和范围内发生。
虽然这种观点没有把教育客体完全消极化,但仍然经不起推敲。
因为在以往的教育实践中,教师的权威性被不适当地夸大,教师被宣扬为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至高无上的“神”,教师所说的不仅完全正确并且不容反驳,学生即便心存疑虑也不敢表达。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及主体间性(学生版)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及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及主体间性王东红第一节相关概念厘定一、主体与客体1、概念主体是指从事着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是指人们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2、主体和客体关系第一,实践关系,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第二,认识关系,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第三,价值关系,客体满足主体的需要。
第四,审美关系,客体引起主体精神上的愉悦。
3、主客体相互作用关系表现为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
二、主体性、客体性以及主体间性1、主体性就是主体在对象性活动中,运用自身本质力量,能动地作用于客体的特性,是人的自觉能动性。
具体指主观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2、客体性是指客体在主体的对象性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特性。
具体指客观性、对象性和对主体的制约性。
3、主体间性主体间性是主体间关系的规定性,指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关性、统一性、调节性。
主体间性是两个或多个主体的内在相关性,它是以个人主体性为基础的。
主体间性具体包含三层含义:一是哲学本体论意义。
二是一种关系,即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的关系。
三是一种方法论。
将心比心的一种方法。
4、主体间性的特征第一,主体间性意味着双方的共同了解。
不仅了解自我,还了解他人。
第二,主体间性意味着交往双方的彼此承认。
承认他我与自我有相同的地位和权利。
第三,主体间性意味着交往双方人格平等与机会平等。
第四,主体间性意味着默守共同的规则。
遵守共同的规范。
第五,主体间性意味着主体与自然界的和谐。
(王锐生,社会哲学导论,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55页)第二节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及主体性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1、单主体说。
2、双主体说。
3、多主体说。
4、相对主体说。
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体性1、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体性内涵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最根本的特点是具有主体性。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体性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动性、主导性、创造性、前瞻性等属性,即主体能动性。
2、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体性类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具有不同类型。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目的性阐释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目的性阐释[摘要]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与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具有内在联系。
从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视域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思想政治教育概念演变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指向及其主客体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指向上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定位,提出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目的说”和“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主要是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的观点,有利于我们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指向上,深刻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的定位及其相互关系,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目的性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理论主要源于哲学上的主客体观,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学中的主体和客体又不能照搬哲学上的主客体概念,不能简单地把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受教育者)的关系等同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因为教育者与教育对象都是具有主体性的“人”。
虽然说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可以互相成为认识与实践的主客体,但二者并不只是认识与被认识、作用与反作用的对立统一关系,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必须要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目的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认识与实践的对象只有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指向,才能使这一对象成为教育客体,从而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
一、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由多种矛盾构成的矛盾体系或矛盾系统。
而其中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并规定事物和过程的根本性质的矛盾,就是事物的基本矛盾或根本矛盾。
同样,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也是一系列矛盾相互作用的运动过程,在这个运动过程中包含着各种矛盾,其中最基本的和最主要的矛盾,决定并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一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掌握的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与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状况之间的矛盾。
”[1]2016年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进一步明确表述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是:一定社会发展所提出的思想品德要求与人们思想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_马永庆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马永庆(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济南 250014)[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社会实践活动形式。
对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把握是理解思想政治教育整个过程的重要一环。
从公正的角度来看,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受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但在一定的条件和环境下,客体也会具有某些主体的特征。
处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需要坚持以人为本、整体性和个体性相结合、可持续发展等原则。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公正性[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9-2528(2013)07-0114-004思想政治教育是人们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形式。
对主客体关系的把握是理解思想政治教育整个过程的重要一环。
目前,学界对这一问题有着诸多不同的见解,有些方面还需进行更为深入细致的研究。
本文仅从公正的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阐述一下看法。
一、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首先要搞清楚我们的出发点是什么,也就是我们立足于什么,或是在什么意义上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
因为不同的视角得出的结论是不同的。
而以不同的标准衡量同一个问题也是不公正的。
只有以公正的态度和全面的观点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认真地分析各种复杂状况,才能合理、科学地把握问题的实质。
首先,研究问题的切入点必须是公正的。
对于什么是主体,大家有个基本的共识,在一般意义上都是从人的活动的视角加以把握,认为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人是主体。
然而具体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谁则莫衷一是,有单主体论、双主体论、多维主体论等多种观点。
这些观点看似都有一定的道理,且理由都很充分,但是仔细分析却发现不同的看法有着不同的出发点,很难达成一致。
究竟如何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其角度是多样化的。
从总体上说,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通过一定方式把其要求转化成人们个体思想品德的一种系统活动过程。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辩证关系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辩证关系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和引导人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和思想素质的一种教育形式。
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主客体之间的辩证关系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和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展开探讨。
一、主体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一方面是教育者,即教师和教育机构;另一方面是受教育者,即学生和受教育者自身。
教育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应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严谨的教学方法。
他们以身作则,通过自身的言行和榜样力量影响着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同时,教育者还应针对不同的受教育者特点和需求,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应主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接受教育者的引导和教育。
他们应该有开放的心态,勇于思考和质疑。
学生在教育环境中通过学习、实践和交流,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并将这种提高转化为自身行为的改变。
二、客体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一方面是社会,即社会文化环境和社会价值观念;另一方面是教育内容,即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内容和形式。
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社会文化环境和社会价值观念对于培养人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到导向作用。
社会应通过塑造良好的价值导向和提供正能量,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
教育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
教育内容应体现辩证性、科学性、实际性和针对性。
教育内容包括但不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文社会科学和时事政治等方面的知识,旨在传授基本理论知识、弘扬正能量、培养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
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活动、文化熏陶和网络教育等。
这些形式可以相互结合,使教育更加生动有趣、贴近学生和社会实际,促进受教育者的自主学习和参与度。
三、主客体关系的辩证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
浅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新变化
浅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新变化【摘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也发生了新的变化。
在这个过程中,主体的身份变得更加多样化,包括政府、学校、家庭等各方面;客体的范围也更广,涵盖了大众、网民、网络平台等多个群体。
互联网的普及对主客体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应对新形势下的变化,需要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制定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主客体关系在网络时代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未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将走向更加多元化和开放化的发展趋势,促进社会的思想政治文明建设。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变化、互联网、影响、挑战、对策、重要性、发展趋势。
1. 引言1.1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的重要渠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变得至关重要。
网络作为信息的传播和交流平台,具有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的特点,可以帮助政府和教育机构更好地传播思想政治理念,加强公民的思想政治教育,促进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网络是全民参与的平台,每个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从而实现多元化的思想碰撞和交流,有利于开阔人们的思维视野,提高整个社会的思想水平和素质。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打破地域限制,实现信息的全球化传播,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国际形势、掌握时事动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促进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互动与沟通,弥补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增进政府的民意基础,有利于实现民主政治的良性发展。
1.2 主客体关系的定义和意义主客体关系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育活动的参与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
主体是指进行教育活动的教育者、学生或其他相关人员,客体是受教育者及其所学习的内容或目标。
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主体通常是教育者和学生,客体则是涉及到思想政治方面的知识、理念和价值观。
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必要性及二者的关系
的必要 性 , 思想政 治教 育主客体 间的关 系等 问题 , 在继承 其他 同行研 究成果 的基础上 , 出了 自己的思考, 提 希望 能
够将 思 想政 治教 育主 客 体 的理 论 问题 深 入研 究 下 去 。
关键 词 : 想 政 治 教 育 主 体 ;思 想政 治 教 育 客 体 ; 要 性 思 必
中 图分 类 号 : 4 0 G 1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2 94 (0 20 — 0 10 17 — 7 92 1 )2 0 2— 3
思想 政治教 育主客体 是思 想政 治教育 系统 的基
本构成 要素 , 二者 的活动直接影 响到思 想政治教育活 动 的效果 , 因而 , 研究 思想政 治教育 主客体 及其 关 系
一
续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呢 ? 笔者的观点是不仅可
以用思想政治教育 主客体概念 , 而且还需要深 入研究 它。要 继续研究 , 就要 回答用 了“ 主客体 ” 的概念是否 就否定 了客体 的主观能动性 , 否定 了主客体之 间的平
收 稿 日期 :0 2 0 — 2 2 1— 1 2
是从素质来分 析。从 二者的理论水平 、 政治 素
现在思 想政治 教育效 果不好 就在 于没有平 等地 对待 教育对 象 , 发挥好教 育对象的主体性和 能动作 用 。还 有 学者认 为 , 教育学 都不用 主客体这 个概念 了 , 思想 政治 教育学也不应该再用这一概念 。 那么, 是否可 以用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概 念和继
等性
至于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 的平 等性 问题 。 在思想
等性 。笔者的观点如下 :
1 主客体” . 用“ 的概念没有否定 客体的主观 能动性 思想政治教育 活动是双 向互动 的活动 , 即思想 政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
第36卷第1期2020年2月思想政治教育研究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searchVol.36No.1Feb.2020◊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研究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余斌(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北京100732)摘要: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发起者和实施者,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承受者。
一些人提出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观点的前提并不牢固,人不仅能作为主体,而且能作为客体。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也的确大量存在主体之间的关系,它大量地或主要地存在于学校与教师以及教师与教师之间,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之间。
除了教师之外,国家、政党、社会、家庭等也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
教师还是具有客体性的主体,要抓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抓好高校的教师队伍建设,其次,要抓好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教育者接受(继续)教育。
在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方面,要在加强学生们的理论学习的同时,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以便学生们能够通过自己亲身的经验,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不仅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而且还能检验它。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主体间性;具有客体性的主体;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D01:10.15938/ki.iper.2020.01.011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20)01-0053-04一、主体间性观点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发起者和实施者。
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研究中,主体间性的观点十分突出。
有人提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主体,他们都有主体性,这是他们的共同特点。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实践基础上的有机联系。
”⑴主体间性的观点的前提是,人只能是主体而不能是客体。
持有这一观点的人可以找出一些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是主体的论述作为依据,例如,马克思曾经写道:“无论是劳动的材料还是作为主体的人,都既是运动的结果,又是运动的出发点”。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1. 本文概述我们需要明确文章的核心议题,即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体通常指的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或集体,如教师、教育工作者、政策制定者等,而客体则是指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如学生、公众等。
概述中应当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公民素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途径。
通过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再次,概述应简要介绍文章的研究方法和结构安排。
文章可能采用文献综述、案例分析、比较研究等方法,对主体与客体的互动关系进行深入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策略和建议。
概述中可以提及文章的预期目标和意义。
通过研究,旨在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促进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有效沟通与互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本文旨在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与客体关系,分析其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与互动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公民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通过文献综述、案例分析等方法,深入研究主体与客体的互动关系,并提出相应的教育策略和建议,以期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
文章共分为若干部分,首先介绍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然后分析主体与客体的角色定位和相互作用,最后探讨提高教育效果的方法和途径。
通过本文的研究,期望能够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2.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分析在深入讨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时,我们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并非单一,而是多元化的。
这主要包括教育者、社会组织和家庭等多个层面。
这些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共同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结构。
教育者无疑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主体。
他们通过课堂教育、实践活动、日常交流等多种方式,向学生传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浅析思想政治教育中“主体-客体”的实践模式
浅析思想政治教育中 “ 主体一 客体”的实践模式
产鑫鑫
( 武汉纺织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 3 0 0 7 3 )
[ 内容提要] 本文主要 由 “ 主体. 客体 ”的实践关系探讨 ,分析这种模 式在 思想 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所存在 的 弊端和 问题 ,提 出以及其对于解决 “ 主体. 客 体”模式 问题 的方法进行分析探 讨,这 对解 决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过 程 中教育者和 受教育者的关系起到 了启迪 的作 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 高思想政 治教育的实效性 。 [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主体 ;客 体;主体间性 [ 中图分类号] G4 1 [ 文献标 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0 0 8 . 7 4 2 7( 2 0 1 3 )1 0 . 0 0 4 2 . 0 2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 的实践活动 , 这一 点是人们都认可 的观 点 。 这个实 践过程 中离不开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两者之 间的关系长期 以来也被解释 为 “ 主 体与客体 ”的关系 。而对 于主 体客体 的在实践 中的关系直接影响着整个活动 的发展 , 而解 决在实践上它所存在 的缺 陷和 弊端 , 对于 思想 政治教育 学 的发展也是具有建设性 的。 在实践观上 “ 主体一 客体 ”模式 的缺 陷 “ 主体. 客体 ”的关 系探 讨从人们进入文 明社会就 已经开 始 了,即人与 自然 、人与社会 、人 与他 人、人与 自我 、人与 心灵 的关系。古希腊 时期 ,主客二分 的思想在 中世 纪的宗教 神 学 中得 到 体现 ,当 时 的人 们 将 万 能 的 上 帝 当做 主 体 ,而被 上帝所创造 的一切 自然万物都 充当了客 体。文艺复兴 时期 , 笛卡尔主义 完全将主体与客体 区分 开来 。 在德 国古典哲 学诞 生后 ,以康德 、黑格尔 为主要代表的哲学家 ,以唯心主义辩 证法为主要特 征,引 申出主、客体之 间相互作用 ,客体 的存 在本身 以及 主体性的积极作用 , 将主 、 客体辩证统 一的思想 。 其 中,费尔 巴哈 以主体为 中心 , 在 唯物主义的基础上重新确 立 了主客体 的统 一关系 。 而 马克 思在 此基 础上,通过对主体 的扬弃和确 立对象性 存在 ,辩证 的解决 了主体. 客 体之 间的 关系 问题 , 建 立 了更为科学 的马克 思主义 实践观。马克思认 为“ 从前 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 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的主要缺点是 :对 对象、现实 、感性 ,只 是从客体的或者直 观的形式去理解 ,而不是把他们 当做人 的感性 活动 ,当作实 践 去 理 解 ,不 是 从 主 体方 面 去 理 解 。 ”[ 1 1 马克思认为主体就是现 实人的作用 , 主体 不再 是单 纯意 识、能动性 ,而指的是人 ,是感 性的、现实 的、进行 实践活 动 的人 ;同时主体性 中还看 到了对象性 , 社会存在 与人 的存 在 是统一的 ,起 “ 对象性存 在”即人成为 了对象性 的人 ,对 象化表现 为人的本质—— “ 不是单个人所 固有 的抽象物 , 在 其现 实上 ,它 是一切社会 关系 的总和 。 ”【 】 它从根本上将主 体和客体 辩证的统一起来 ,消灭 了先前抽象的 、 形而上 学的 主体性是 单纯的意识性的局 限, 认为主体首先是实践 的人本
第六章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与客体
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客体关系 二、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体性及意义
一、主体与客体及相互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人始终处于活动主体的地位。 而作为主体的人,要进行活动,必须有相对应的 客体。主体与客体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本要素, 它们之间的对立和统一贯穿于人类认识和改造世 界的始终,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及过程必然包括主 体与客体问题,研究学习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及 其相互关系,尤其是科学认识和把握主客体的特 征,对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提高教育的时效性,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主体与客体 Nhomakorabea相互关系
以直接的道德教学为中 心进行道德教育,势必会过 分注重和强调教师的主体地 位和单方面的主体性,忽视 学生在自身品德发展中的主 体性。这种道德教育的基本 途径和方式规定了教育者是 教育的主体。受教育者被作 为直接受教育的客体和知识 的“容器”。
一、主体与客体及相互关系
在我国“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 学生抄;教师问,学生答”的教育模式, 和“教师中心”的观点以及思想政治教育 知识化倾向,都是传统教育的表现。
一、主体与客体及相互关系
(三)主、客体研究的历史考察 1.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等级关系
中国与西方古代的思想教育,教育的主 客体有明确的定位,二者之间具有不可逾越 的鸿沟,其突出表现是教育的等级关系。
一、主体与客体及相互关系
中国古代和西方古代都有师道尊严的教育 传统,教师被推崇到天地君亲同等的地位,中 国古代教育主张教师权威,教师是“传道、授 业、解惑”的主体,具有与天地君亲并重的地 位。受教育者则是按受道的传授和被解惑的客 体。这种师道尊严,把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截然 分立,实质是突出教育者的神圣性与不可违背 性,规定受教育者的无条件服从性。
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及其关系的思考
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及其关系的思考摘要:当前学术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存在诸多观点,科学的定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与客体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角色地位,有助于正确合理的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
对它们关系的界定关系到其他范畴的确定,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教育过程及手段。
因此,在关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本身的规定及其定位逻辑,兼顾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整体建构,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是有“主导性”的主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是有“主体性”的客体。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主客体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中主体、客体及其相互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对此,学术界存在诸多观点,其争论的实质是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地位问题。
因此科学的定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与客体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角色地位,有助于正确合理的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有助于对其他范畴的确定,有助于对想想政治教育目的、过程、手段等方面的认识。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含义及其对立的本质所谓主体,它的基本含义是指事物的主要部分。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广义上指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发动者和实施者。
所谓客体,与主体相对应的存在。
在哲学上指主体以外的客观事物,是主体认识和实践的对象。
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广义上指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主体的行为对象。
包括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全部要素,这些要素包括教育环境、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及教育手段。
19世纪40、5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不断的实践与反思构建了新的世界观,把对主体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他们指出:“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
”[1]这一论断摆脱了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的束缚。
用对立统一的方法从两个方面阐释了主体:一是从主客体关系角度来理解主体的本质及其特点,是相对客体而言的主体;二是从人的主观能动性来认识主体的。
因此,依照马克思的观点,从主客体关系角度和人的实践性角度来理解,我们就可以认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而言,受教育者是是认识和实践的对象,教育者是主体,受教育者是客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者而言,教育者是认识和实践的对象,受教育者是主体,教育者是客体;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而言,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根据社会现实与发展和自身需要两个尺度,有意识地选择、建构教育活动,开展教育活动,以达到培养思想政治道德主体的目的。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及主体间性(学生版)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及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及主体间性王东红第一节相关概念厘定一、主体与客体1、概念主体是指从事着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是指人们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2、主体和客体关系第一,实践关系,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第二,认识关系,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第三,价值关系,客体满足主体的需要。
第四,审美关系,客体引起主体精神上的愉悦。
3、主客体相互作用关系表现为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
二、主体性、客体性以及主体间性1、主体性就是主体在对象性活动中,运用自身本质力量,能动地作用于客体的特性,是人的自觉能动性。
具体指主观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2、客体性是指客体在主体的对象性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特性。
具体指客观性、对象性和对主体的制约性。
3、主体间性主体间性是主体间关系的规定性,指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关性、统一性、调节性。
主体间性是两个或多个主体的内在相关性,它是以个人主体性为基础的。
主体间性具体包含三层含义:一是哲学本体论意义。
二是一种关系,即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的关系。
三是一种方法论。
将心比心的一种方法。
4、主体间性的特征第一,主体间性意味着双方的共同了解。
不仅了解自我,还了解他人。
第二,主体间性意味着交往双方的彼此承认。
承认他我与自我有相同的地位和权利。
第三,主体间性意味着交往双方人格平等与机会平等。
第四,主体间性意味着默守共同的规则。
遵守共同的规范。
第五,主体间性意味着主体与自然界的和谐。
(王锐生,社会哲学导论,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55页)第二节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及主体性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1、单主体说。
2、双主体说。
3、多主体说。
4、相对主体说。
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体性1、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体性内涵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最根本的特点是具有主体性。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体性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动性、主导性、创造性、前瞻性等属性,即主体能动性。
2、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体性类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具有不同类型。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及其关系
文_党政党建183摘要: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及其关系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问题之一,也是学界一直争论的热门话题。
基于不同的理论,学者对此持有不同的观点。
每种观点都有其理论依据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足。
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问题,有利于更好的处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问题。
本文主要梳理了学界对于此问题的不同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及其关系,并从多角度进行了论证。
关键词:主体;客体;思想政治教育一、学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及其关系的基本观点1、单一主体说包括教育者主体说和受教育者主体说。
教育者主体说即:教育者为主体,受教育者为客体。
教育者将社会所要求的思想道德观念传递给受教育者,教育效果的好坏取决于教育者,而受教育者仅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在接受程度和方向上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
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主体说认为受教育者为主体,教育者为客体。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具备社会所要求的思想政治素质的人,而这里所指的人就是受教育者。
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教育者是为受教育者服务的,受教育者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
2、双主体说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互为主客体。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分为施教过程与受教过程。
从施教过程来看,教育者为主体,受教育者为客体。
从受教过程来看,受教育者为主体,教育者为客体。
3、双向互动说又称为主导主动论或交互主体说。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起主导作用,但受教育者不是消极被动的,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受教育者具有主动性和能动性。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二者共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4、主体际说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相互交往过程中,通过中介结成了主体—主体的关系,即主体际关系。
而中介则为客体。
对于中介是什么不同的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
大体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等。
二、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及其关系存在不同观点的原因1、对受教育者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同教育者主体说、双主体说都比较注重教育者的作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强调受教育者的能动作用,但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坚持以教育者为中心,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好坏主要是取决于教育者,教育者是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而把受教育者看成是被动的、消极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武伟刚(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重庆北碚400715)摘要: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两个基本要素,他们之间的关系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最基本关系。
正确的理解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的含义,了解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对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对重要范畴,对于二者的定位和关系,该学科的学者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主要有“单一主体说”、“双主体说”和“主体际(主体间性)说”等等。
科学划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正确认识二者的关系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含义1、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含义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指按照一定社会、阶级的要求,有计划、有目的的对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进行带有控制性质的作用的组织者和教育者。
思想政治教育学主体的定义表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根据一定社会、阶级的要求对教育对象施加可控性影响,而不是按照个人或有小部分人组成的小集团的要求去影响教育对象;思想政治教育学主体对教育对象的教育必须是有计划和有目的的,切不可随意的、盲目的对教育对象施加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核心部分是专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机构和人员。
2、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含义客体是相对主体而言的,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指的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指向和作用的教育对象,即受教育者。
与一般的客体相比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具有主体性、层次性和动态性特征。
分清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是分析研究二者关系的前提和依据,那么已经知道了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就来看一下当前学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关系的主要看法。
二、当前学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主要观点教育主体说。
此说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受教育者则是客体,因此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仅仅是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范围内和方向上发挥作用,主要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单向作用。
双主体说。
此说认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互为主客体,从施教过程方面讲,教育者是施教的主体,受教育者是施教的客体;从受教过程方面来说,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主体,教育者则是接受的客体,双方的影响作用是双向的,分别构成互为主客体的两个认识活动循环圈。
①双向互动说。
此说认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施教起主导作用,但是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影响是也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具有主动性、能动性。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认识、相互作用,形成合力(即互动),进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向前发展。
②与此类似的还有主导主体说、交互主体说。
主体际说。
此说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互动交往过程中,通过“主体——客体——主体”的转化过程实现的,在这个转化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结成“主体——主体”的关系,即一种主体际关系。
③三、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之我见1、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的对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有着明显的界限和区别、甚至在某些方面有着不同程度的对立性。
二者在性质、地位、角色、素质、活动方式、任务侧重点和作用等方面都有着显著的差异乃至对立。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在性质、角色上的对立。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在性质上的对立主要是指它们在根本内涵上的差异和对立。
这种性质上的差异和对立必然导致二者在角色地位方面的区别和对立。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具有可控性甚至相当约束性的活动,即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对整个活动的调控和驾驭,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这种调控和驾驭主要针对的又是思想政治教育客体。
在阶级社会中,不管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喜不喜欢,理不理解,接不接受,都不可回避地受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教育和“塑造”。
在这种意义上,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教育者、组织者和塑造者,理所当然居于主导地位。
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施加可控性教育影响的对象。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及其活动直接指向的目标对象,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根本含义在于受教和被塑造。
虽然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是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但是依然摆脱不了被“塑造”的命运。
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在性质上的对立密切相关的是双方在角色上的对立。
思政治教主体和客体性质上差别和对立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确立的。
那么两者角色上的对立更加能解释两者在性质上的对立。
其实,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的角色是“社会性”和“阶级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的角色从根本上说是由特定社会或特定阶级所赋予的。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角色是“社会性”和“阶级性”的。
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具有阶级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从根本上说思想政治教育是统治阶级拿来维护自己的统治的。
那么要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有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人员。
那么这些出任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员就是统治阶级的“代言人”。
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则是一种被“控制”的对象是“被控制者”的角色。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社会成员就被作为被灌输对象就处于被灌输者地位,扮演被灌输者的角色。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在素质上的对立。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的差异和对立还表现在其素质上尤其是思想政治素质方面。
在一般情况下,社会个体或群体要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必然会受到一定社会或阶级的严格挑选、培训、锻炼和考核。
因此,作为一定社会或阶级“代言人”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必然(总的来看)在政治觉悟、社会经验、能力素①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②邱伟光:《思想政治教育学》,学林出版社1992年版。
③万美容:《论主体道德教育模式的基本特征》,《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武汉),2001年第10期。
质等方面比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有优势。
尤为突出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思想政治品德、素质方面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有着明显的差异甚至对立。
我们通常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在于特定社会或阶级所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与其社会成员现实的思想政治素质之间的差异和矛盾。
“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特殊矛盾是一定社会发展对人们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同人们实际的思想政治品德水准之间的矛盾”④。
这些矛盾集中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矛盾。
一般情况下作为统治阶级“代言人”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必然先接受统治阶级的思想、道德等然后才能有资格对统治阶级的社会成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而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在还没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教育之前可能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思想观点等等,也就是说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但可能这些观点是和统治阶级所要求的是对立的。
甚至有些社会成员在经过思想政治教育之后还没有形成与统治阶级要求相一致的思想观点。
除了在思想政治素质方面的对立在其他方面的素质也存在者对立。
这也就很好的说明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在素质上的对立。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在任务侧重点、活动方式上的对立。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阶级所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
这一目的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必须完成类似于“医生”和“教练、导演”的任务,即“治疗”教育对象思想政治方面的“疾病”(相对于一定社会或阶级所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来说)以及通过培育教育对象“良好”的思想政治品质来促进和提升其综合素质并在实际活动中表现出来。
这一任务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从事的活动是具有全局性和控制性的活动。
如确立思想政治教育具体目标,制定思想政治教育计划,选择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以及收集和分析教育反馈信息进而调节教育措施等等。
这些活动不是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所担负的,只能由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来完成。
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任务”则受制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任务,从属于一定阶级或社会所规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即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指导下,通过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思想水平。
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主要是接受教育的活动,他在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内容、方法等的规定下,通过发挥主体性,实现知与行的统一。
但是,这并不意味者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是消极被动的活动方式,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发挥主观能动性。
这就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所从事的活动就是接受教育,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教育,即被教育的活动。
第四、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在作用上的对立。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但两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的作用是不一样的。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
这种主导作用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
一项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至少包括方案的设计、实施、反馈和检验几个阶段。
在每个阶段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都起着积极的主导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根据教育目的和教育对象的特点制定教育方案,确立教育内容,选择活动方式方法。
并在实施过程中根据条件变化适时进行有关事项的改变。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结束后需要进行反馈而这一工作也主要是由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来完成。
可见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主体起着积极的主导作用。
当然,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④陈万柏张耀灿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2007年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需要有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参与,只有这样才能有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完成。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要依据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特点和思想水平制定思想政治教育方案,只有这样才能很好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具有制约作用。
最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效果的检验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来体现,那么这一环节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具有反馈、检验作用。
2、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统一第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是相互规定和相互依存的。
正如哲学意义上的主体和客体一样,双方都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失去任何一方,另一方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据和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相伴而生,如影随形,双方相互规定,都以对方的存在而得到说明。
如果把思想政治教育当作一个系统来考察,那么教育主体和客体作为“人”的因素,便是这个系统中最根本又最密切联系的两个因素,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骨架也正是由二者紧密联系而支撑起来的。
就特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来说,教育客体离不开教育主体,失去了教育主体,也就失去活动的设计者、发动者和实施者,也就意味着教育客体失去了方向的引领者。
同时教育主体也离不开教育客体,作为教育主体的直接作用对象,它是教育主体的最终归宿点,因为教育主体职责的履行和作用的发挥无不集中指向于教育客体。
失去了教育客体,也就失去了教育主体的对象和目标,也就失去了教育主体存在的意义与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