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张之洞的评价
近代历史人物选评
在中国持续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发端于隋朝,完善与初唐,之后被历代王朝所采用,但是很少人知道科举制度的终结是因为一篇名为《奏定学堂章程》奏章。
因为这道奏章,清朝廷下诏停止所有乡试、会试、及各省岁考,一切士子皆由学堂出身,从而结束了称霸了中国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而呈递这篇奏章的人,便是后来被人们称为香帅的清末名臣-------张之洞。
张生于公元1837年,7岁启蒙,13岁考取秀才,15岁成为解元,26岁便高中探花,可谓年少有为,好不得意!随后进入清朝官僚队伍之中,曾担任翰林院编修、湖北学政、四川学政、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和两江总督,一步一个脚印,不断攀升。
后来更是进入清廷上层决策队伍,于1906年升任军机大臣,与当时名噪一时的李鸿章、左宗棠和曾国藩同列晚清四大名臣,这样的官位晋升履历表对于一位通过参加科举获取功名的儒生来讲,应该是接近完美的。
但张并不是那种终日研究着厚黑学,只想着如何在官场上步步高升的弄权者。
在张官衔不断上升的同时,其在很多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力主广开新学,在任期间前后筹办成立了自强学堂、农务学堂及湖北工艺学堂等一系列新式学堂,当中还包括南京工业大学前身----三江学堂在内,可以说,其推进了中国教育从封建传统向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使的中国教育形态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他积极发展近代工业,着力扶持民族工业。
先后开办汉阳铁厂、湖北兵工厂、马鞍山煤矿、湖北织布局、湖北缫丝局等重轻工业企业,并筹办了芦汉铁路,主持修筑了武昌南北长堤和汉口后湖长堤。
作为洋务运动的又一领袖人物,本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却为中华民族重工业轻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作为洋务派的后起之秀,张从李鸿章手中接过权杖,用自己的行动开展各类活动,对清王朝的一些体制进行改革。
而这些改革从本质来讲是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和新文化传播的,由此可以说,张是一位不言革命的革命家。
作为这样一位“革命家“,张为清朝的一些贵族和大臣们所痛恨。
壶公评论:张之洞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论
所谓“中体西用”即以西方之新学补封建专制之“阙”,以西方之科技疗满清小部落政权之“疾”。张之洞的“中体西用”论包括“学校、地理、度支、赋税、武备、律例、劝工、通商”等等,其公式为:“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劝学篇--会通》)只是不谈西方的政治精髓议会制度和民主选举等等。
2)把武汉建设为当时中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1889年,张之洞出任湖广总督,此后十八年,他在他的地盘上创办了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大冶铁矿等一批近代工业化企业。中国重工业的基础就是张之洞筑成的,后来毛泽东无不感慨地说到:“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
3、新军:
在署理两江总督时,仿德国营制在江宁(南京)筹练江南自强军,在湖北编练新军。有了这样的资本,张之洞在满清对外战争中有了一个积极的态度,例如1894年8月1日甲午中日战争后,张之洞曾奏请派马队“驰赴天津,听候调遣”。
综合其上,并非过誉;退而论之,又不得不有所毁议。当洋务运动界定于“中体西学”之后,它已经不能够等同于近代西方工业了,工业的现代化与政治的封建化很难相容,表现有二:
其一、张之洞只是曾国藩群体中的一员,他的作为都只是为了强满清国。当其时,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官僚以“自强”为旗号,向西方列强购买武器,聘请外国教官。军事上的洋务运动并没有在御外中发生过什么作用,但是在镇压国内民众反抗中却大显身手。1864年太平天国败亡,满清朝廷曾对李鸿章等人雇用英、法洋弁教练兵勇和购买军火以镇压太平军的效果极为满意,评价曰:“大江以南逐次廓清,功效之速,无有过于是也。”
张之洞的洋务事业:
1881年(光绪七年)张之洞得授山西巡抚,于是改弦另张,立身实务,转而大力从事洋务活动。更准确地说,张之洞是挟“伦常名教”进洋务的,后来他写《劝学篇》,发“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论,表现了张之洞真正的自我。
洋务运动张之洞
对xx在洋务运动中的作用的思考评价张之洞这个人,我想我是没有太大的资格的,只因为以我的学识,还没有达到能完整地评价一个人的地步。
我这里想说的,只是关于张之洞在洋务运动中所发挥的作用的一些个人的看法。
直接接触的有关洋务运动的文本,首先肯定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代史纲要》。
在第二章的第二节的第一小点的第二段有这样一句话:“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如,奕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主张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设系带企业,兴办洋务。
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
这里我曾有一个疑惑,在列举部分成员时,不是按照姓氏笔画为序。
那么,编者又是按照怎么样的顺序来列举这些人的呢?按照他们在洋务派中重要地位?是他们的官位大小?还是仅仅是列举,没有做其他的考虑。
我想这个问题在结束时可以解决。
后文还有一处提到张之洞,在列举1890年前洋务派兴办的近代企时,“1890年,张之洞在汉阳创办湖北机炮厂。
”这句话出现在所有被列举的军事工业之后。
此外,这本书再无关于张之洞任何描述。
对于这章的内容,我的理解是张之洞作为洋务运动的主要成员,参与洋务派的洋务事业。
当然,了解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其人其事怎么可以用几句话概括呢?《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人物》一书中,简要的介绍了他的生平。
可以说他是一个官二代了,父亲是知府。
他在十六岁高中乡试解元,后来会试取中为一甲第三名。
此后,便开始了他的仕途,最初是在京中的翰林院供职。
光绪七年十一月,补授他为山西巡抚。
他在山西工①作三年后,也就是光绪十年,中法战争爆发,朝廷命令其取代两广总督张树声。
其实中法战争对张之洞的影响很大,不仅仅是实授张之洞为两广总督那么简单,中法战争对张之洞内心触动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做了六年的两广总督后,他被调补为湖广总督,自此一直坐镇武汉。
他的仕途与洋务运动又有什么关系呢?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可以知道在1876年到1879年,张之洞在为山西巡抚时,山西发生特大灾荒,也就是“丁戊奇荒”。
维新派的代表人物
维新派的代表人物维新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之一,也是近代中国社会发生和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在此期间,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人物,他们有的为民族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也有的前仆后继,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但也都以失败告终。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一时期涌现出来的人物。
维新变法时期有四位代表者:保皇派的张之洞、维新变法运动的康有为和戊戌变法领袖谭嗣同。
一、张之洞张之洞(1831年-1898年),字子文,湖北武昌人。
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1878年中法战争爆发,在武汉任按察使时,主张联俄抗美,支持张之洞变法。
此后任湖广总督、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
1898年6月7日病逝于汉口。
这位以“晚清四大名臣”之一闻名世界的“外交家”。
1、张之洞一生共经历了八个重要历史阶段,这其中包括两次世界大战,以及世界局势动荡的二十年。
他经历了第一次鸦片战争,也经历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全面被动挨打状态;他经历了甲午战争的失败,也经历了日本对中国发动侵华战争后列强纷纷开始瓜分中国;他经历了甲午中日战争,也经历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后,帝国主义对国家主权要求进一步加强、列强瓜分中国的步伐更加坚定;他经历了1905年发生在天津的中日甲午战争及1906年发生在上海长崎事件等一系列事件。
然而最重要时刻出现在辛亥革命前:他参与组织武汉光复军。
后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参与起草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出任清政府驻英公使;第一次向西方列强宣战后出国参加西方列强发起的一系列战争;参与起草建立中华民国政府;参与办理中法战争;同徐世昌等人组建中国近代海军;与袁世凯共同参与袁死后国民党政府改国名运动,以及领导建立大清王朝等等。
2、在中法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中,张之洞对列强的态度是一贯强硬的。
1905年10月,八国联军侵华,他奉命率联军北撤。
八国联军是一支由俄国、日本、英国、德国、法国等国组成的武装集团,有1万多人规模。
八国联军由俄国和日本调集20万兵力,分两路进攻北京。
洋务运动的人物评价和内容
洋务运动的人物评价和内容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改革运动,主要发生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以下是几位洋务运动的重要人物以及他们的评价和内容:1. 曾国藩(1811-1872): 曾国藩是清朝末年的一位著名将领和改革者。
他主张以军事力量和西方技术改造中国,积极支持洋务运动。
曾国藩组织了北洋船政局,引进西方军火、船舶和军事技术,并建议修建铁路和制造机器。
然而,他在洋务运动中官员贪污腐败的问题上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且他的改革受到了义和团运动的反对,最终以失败告终。
2. 李鸿章(1823-1901): 李鸿章是清朝晚期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改革者,也是洋务运动的重要支持者。
他支持引进西方科学技术,组织了多所学洋航海学堂,培养了许多西方科学家。
此外,李鸿章还主导了许多对内对外合作的条约,扩大了中国对外贸易。
然而,他在签订不平等条约方面备受批评,被视为是中国历史上的“卖国贼”。
3. 张之洞(1837-1909): 张之洞是清朝晚期的一位官员和改革者,支持洋务运动。
他担任湖北总督时,积极引进西方技术,推动现代化建设。
他在水利、农业、教育和官员选拔方面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并尝试改革地方政府和官员贪污的问题。
然而,他的改革受到了地方官员和保守势力的阻挠,最终未能实现预期的成果。
综上所述,洋务运动的相关人物在推动中国近代化建设方面做出了一定努力,引进了西方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理念。
然而,他们的改革受到了各种困难和阻碍,最终未能实现预期的成果。
这些人物的评价多有争议,既有认为他们是为中国近代化奠定基础的先驱者,也有认为他们的改革是不彻底的或不够成功的。
关于张之洞为人处世的三不争
关于张之洞为人处世的三不争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壹公、无竞居士,晚年自号抱冰。
汉族,清代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张之洞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和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张之洞为人处世的三不争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壹公、无竞居士,晚年自号抱冰。
汉族,清代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其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对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基本纲领的一个总结和概括;毛泽东对其在推动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方面所作的贡献评价甚高,曾说过“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教育方面,他创办了自强学堂(武汉大学)、三江师范学堂(南京大学)、湖北农务学堂(华中农业大学)、湖北武昌幼稚园(中国首个幼儿园)、湖北工艺学堂(武汉科技大学)、慈恩学堂(南皮县第一中学)等。
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张之洞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洋务运动代表人物。
一生主要做了四件事:办新式教育,办实业,练新军,抵外辱。
毛泽东曾评价他“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
张之洞遗嘱中有“三不争”:一不与俗人争利;二不与文士争名;三不与无谓争闲气。
此三不争,可谓对人性了解至深。
俗人所最在乎,乃是利益。
为小利即仅仅计较,何况大利?有奶便是娘、见利忘义者,更不在少数。
文士又不同,能不为五斗米折腰,视金钱如粪土,却对面子非常在意、对名气非常在意。
你不尊重他、不给他面子、不给他名气,他便恼了。
无谓之人即是非之人,善是非者,人在家中好端端地坐着,他也能找上门去,与人争斗一番。
凡有志之士,贤达之人,决不会与庸俗之人计较那蝇头小利,也不会与那些“无足观”的无聊文人们争虚名,更不会去和社会上的市侩无赖们斗嘴怄气。
这不争的内核是不争于此必争于彼。
张之洞的一生,可谓波澜壮阔功勋昭着,他在匡正时弊、以工兴国、坚持民族大义、反对卖国投降等大事大举上,不仅慨当以慷,义无反顾,还有“我以我血荐轩辕”的义胆刚烈去实现利国利民的宏图。
历史趣谈:张之洞简介 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张之洞生平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张之洞简介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张之洞生平导语: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壹公、无竞居士,晚年自号抱冰。
汉族,清代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壹公、无竞居士,晚年自号抱冰。
汉族,清代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其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对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基本纲领的一个总结和概括;毛泽东对其在推动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方面所作的贡献评价甚高,曾说过“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教育方面,他创办了自强学堂(武汉大学)、三江师范学堂(南京大学)、湖北农务学堂(华中农业大学)、湖北武昌幼稚园(中国首个幼儿园)、湖北工艺学堂(武汉科技大学)、慈恩学堂(南皮县第一中学)等。
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张之洞(1837年~1909年),字孝达,号香涛,别号壶公、抱冰,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生于贵筑县(今贵阳市),7岁时随父到兴义府城就读,13岁始回河北原籍应试,考取秀才;15岁时赴顺天府乡试中举人第一名,成“解元”;26岁考取进士第三名,成为“探花”,授翰林院编修。
1867~1873年任湖北学政。
1874年起任四川学政、山西巡抚。
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因力主抗争任两广总督。
1889年7月调任湖广总督,并多次署理两江总督。
1906年升任军机大臣。
在督鄂17年间,张之洞力主广开新学、改革军政、振兴实业,由此湖北人才鼎盛、财赋称饶,成为当时中国后期洋务新政的中心地区。
张之洞平生所为最为后人称道的是其在中国教育由封建传统向现代化迈进过程中所作出的历史性贡献。
其弟子张继熙曾说:“公常谓中国生活常识分享。
在历史教学中如何评价张之洞
在历史教学中如何评价张之洞作者:高金辰来源:《神州·下旬刊》2020年第02期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时人尊呼“张香帅”。
直隶南皮人。
晚清名臣、洋务派代表人物。
工业方面,他创办了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近代民用企业;政治方面,他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教育方面,他创办了自强学堂(今武汉大学的前身)、三江师范学堂(今南京大学前身)等一批新式学堂。
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一、洋务运动的领导者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
洋务派在中央以恭亲王奕䜣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为代表。
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他们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
1889年,张之洞出任湖广总督,自此主政湖北近20年。
督鄂期间,他倾力兴办近代工业,他于1890年所建汉阳铁厂促成中国近代民族钢铁工业起步,成为中国第一个大规模机器生产的钢铁企业,被称为“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所以才有了毛主席对张之洞的高度评价: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
湖北枪炮厂生产的步枪“汉阳造”,直至抗日战争时期仍是中国军队的主要武器。
此外,张之洞针对湖北近代纺织工业落后的情况,开办了湖北织布官局、湖北纺纱官局、湖北缫丝厂和湖北制麻局,使以武汉为中心的华中地区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近代纺织工业体系,还开办有与它们配套的一系列中小型工厂。
他在广东筹建水师,编练新军,创办军工厂,开设广东水陆师学堂。
他所建广州机器铸币厂,乃是近代货币史上的大事。
二、维新变法的参与者甲午战争失败后,张之洞上书朝廷,希望朝廷总结失败教训,变法图治。
康有为组织强学会,张之洞表示赞助和同情,捐5000两以充会费。
1895年11月,康有为南下到了南京,去拜谒张之洞,受到张之洞的热烈欢迎和接待。
历史趣谈:张之洞洋务运动的内容介绍 张之洞的主要著作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张之洞洋务运动的内容介绍张之洞的主要著作
导语:张之洞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推动了整个民族工业发展,其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对早期洋务运动和改革的一个总体方针。
毛泽东对张
张之洞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推动了整个民族工业发展,其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对早期洋务运动和改革的一个总体方针。
毛泽东对张之洞评价颇高,认为重工业发展不能忘了张之洞,足以看出张之洞的社会地位与贡献。
何为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一场引进西方机器生产,及科学技术以此来自立自强的一种求富运动。
洋务运动使落后的中国出现了首批近代企业,让中国走上了民族资本主义道路。
张之洞主要从两块进行洋务运动,一块是主要实业,一块是设办新式学堂。
一:主要实业
张之洞督办并建设了芦汉铁路,这条铁路起于卢沟桥,止于武汉,也就是现在著名的京汉铁路),铁路之利,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助民生。
张之洞将武汉打造成为了重工业基地。
芦汉铁路修建成功,实则上就是为重工业做铺设,在18年间,张之洞创办了著名的汉阳铁厂,钢轨厂,湖北织布局,煤矿等一大批近代工业化企业,从而奠定了湖北的近代工业体系。
二:创办新式学堂
张之洞大力创办新学堂,引进人才,壮大了中国的师资教育力量,出国留学,学生出洋已经为常事,张之洞送出的留学生不计其数。
其创办了自强学堂,湖北师范学堂,女子师范学堂等这些都是现在大学的前身,为中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对中国的人才需求与培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生活常识分享。
评价张之洞
张之洞是一个保守的爱国人士。
张之洞出生在一个很不幸的时期,繁荣富强的中国已成为历史,随之而来的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入侵。
但是张之洞的爱国情结很浓,几乎贯穿于他的一生,这从他办的很多事情都可以看出。
纵观张之洞的一生,他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一些消极的因素在里面,但在那个贪官污吏横行,国家整体衰败的时代,站在当时的时期去评价他,他还是功大于过的。
生平:张之洞,人称张香帅,自号抱冰老人,南皮人,东南大学前身-----三江师范学堂的创始人,中国高等师范学堂之鼻祖,中国幼儿园创始人,中国重工业奠基人。
张之洞13岁中秀才,16岁中顺天乡试第一名,26岁中会试第三名,张之洞先为清流以敢谏闻名,号称“牛角”,其战斗力非常生猛。
后任山西巡抚和各地学官,后来长期任总督,1907年后任大学士,军机大臣,1909年死,谥号“文襄”。
实业:他是中华工业之父。
张之洞办了两件大实业,一件是督办芦汉铁路,另外一件是把内陆武汉打造为当时中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在他主政的18年间,兴实业、办教育、练新军、应商战、劝农桑、新城市、大力推行“湖北新政”。
其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对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基本纲领的一个总结和概括。
借用毛泽东的话评价他是“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不能忘记张之洞”。
军事:1884年春,中法战争前夕,奉命署理旋补授两广总督。
任内力主抗法,筹饷备械,击败法国军队,这对于屡战屡败的中国而言,的确是一个奇迹,而奇迹的创造者正是张之洞。
在中日甲午战争中,他与投降派和一般的主战派不同,正确的认识到日本对中国的巨大野心,极力的说服,虽然成效不大,但毕竟尽到了一个做臣子的责任和义务,在当时的社会是难能可贵的。
在辛丑事变中,他极力主张,镇压义和团,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争端。
这在当时是正确的主张。
我觉得张之洞具有很强的洞察力和前瞻性。
学问:办新军办新式学堂,大力引进人才,特别是留学生,对于留学生,张之洞一直优礼有加。
作为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张之洞是主张学习西方法律的,这从他在洋务运动时期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学说可以得到证明。
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
正能院国企钩沉ENTERPRISE HISTORY毛泽东主席在论及我国民族工业发展时曾经说过:“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评价如此之高,是因其创办了我国第一家现代化钢铁联合企业、第一家系统完备的兵工厂,中国近代工业在起步阶段留下了他深深的足迹。
综合整理/李艳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国企管理2018.1096工厂是完善无疵的,而且规模宏大,所以走马看花地参观一下,也要几个钟头!”汉阳铁厂的炼生铁厂是当时远东地区第一个大规模炼铁厂,初期有两座高炉,一昼夜能够产铁100至110吨;钢轨厂轧制的钢轨,最早应用于卢汉铁路(即京汉铁路)。
据记载:“京汉路轨除卢(卢沟桥)保(保定)一段外,二千余里(约合1000多千米),皆属汉厂自造”。
张之洞在筹办铁厂过程中,也暴露出官僚办企业的多种弊端。
在引进技术装备时,他性格“卞急”,违反常识,一意急办快办,导致后来因为采用含磷很高的大冶铁矿,购置的设备有一半不合用,拉低了产量。
由于煤矿工程未与铁厂同步竣工,导致铁厂投产后,焦炭不能稳妥供应。
汉阳铁厂因连年亏损,于1896年11月停产,实际共生产生铁5660吨,熟铁110吨,钢料1400吨,铁拉成钢条板1700吨。
因品质不佳,只卖出生铁1100吨,钢料60吨左右,钢条板340吨。
1896年张之洞请长期经办洋务的中国第一大资本家盛宣怀接手,汉阳铁厂随之改为官督商办。
张之洞办铁厂,虽有官办制的种种弊端,但他以爱国强国之心,筚路蓝缕开创近代钢铁企业,不愧称为“钢铁之父”。
铁路元勋1907年,汉阳铁厂、大冶铁矿、萍乡煤矿合并为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汉冶萍公司成为当时亚洲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因武昌起义停产前一年即1910年,汉治萍产生铁11.9万吨,钢5万吨,钢轨2.8万吨,相当于当年进口钢铁的4/5,以后一个时期还超过了进口量,堪称“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
这一合并实是因为张之洞初办铁厂时,就确立了要办综合企业的宏愿,并且一步步去达成,在办铁厂的同时勘采煤矿、修筑铁路。
唐浩明小说《张之洞》书评
唐浩明小说《张之洞》书评-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知君别有拳拳意,不独文章艳少年[1]——评《张之洞》张之洞不仅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而且是学术界的巨擘。
他通过顺畅的科举之路获朝廷重用,在京为清流砥柱,热衷国事,外放亦忠君勤政,体恤民情。
他更于极力维护满清统治之余,积极倡导西方科技文明,提出着名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张,大力开办洋务实业,在中国近代史上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继鸿篇巨着《曾国藩》、《杨度》之后,着名作家唐浩明先生推出了他的“名臣三部曲”最后一部、历史人物封笔之作《张之洞》。
对于张之洞这一站在晚清政治经济文化前沿的人物,作者将审美的目光从政治层面上升到历史时代与思想文化层面,并对其作了深刻的哲学审视和文化剖析,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形象丰满、充满矛盾的文学人物张之洞。
1 作者其人唐浩明,湖南衡阳人,1946年出生,文学硕士、编审,长期致力于近代文献的整理出版与历史小说创作,着有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杨度》、《张之洞》,多次获国家级大奖;另还着有《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奏折》等。
[2]2 是历史,亦是当代史——独到之处选材——瞄准晚清,眼光独到从作者的“名臣三部曲”来看,他一开始就将自己的目光锁定清末民初这一历史时期,不得不说他具有独到的历史眼光。
某种程度上说,清末民初新旧对峙、大起大落、风起云涌的特色颇近似于当代的中国。
而且两者在历史任务上具有延续性,当代中国所践行的“与世界接轨”之道路正是当年无数仁人志士所探索的那条救国主线的继续。
此外,选取张之洞作为主角亦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视角。
因为正是在这半新不旧之间,在传统与未来的冲撞之下,在历史风云际会的最前沿,从当时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张之洞身上可以发掘出非常丰富的东西。
构思——泾渭分明,脉络清晰整部小说囊括了张之洞风云变幻、高潮迭起的一生,其时间跨度之长、人物关系之复杂、涵盖内容之丰富令人叹服。
张之洞简介
• 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张之洞在近代中国文化转型中的争议和评价
• 有人认为他是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的推动者,为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 也有人认为他在文化转型过程中,过于保守,限制了文化的进步
05
张之洞的外交活动与国际
视野
张之洞的外交生涯及其特点
张之洞的主要成就和历史地位
张之洞的主要成就
• 推动了清朝的维新改革
• 促进了实业发展,创办了汉阳钢铁厂、湖北洋务学堂等
• 推动了铁路、航运等基础设施建设
张之洞的历史地位
• 被誉为“晚清改革派的代表人物”
• 对中国近代化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 成为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杰出人物
02
张之洞的政治生涯
张之洞与戊戌变法的结局
• 戊戌变法失败后,张之洞受到牵连,被罢黜官职
• 但他的政治影响和改革主张并未消失
张之洞在其他政治事件中的参与和影响
张之洞与义和团运动的关系
张之洞与辛亥革命的关系
• 反对义和团运动,主张镇压
• 辛亥革命爆发后,张之洞主张维持清朝统治 -但最终未
• 在义和团运动期间,采取果断措施,维护地方稳定
• 培养了严谨的学风和品德
• 为其仕途发展奠定基础
张之洞的求学经历和仕途发展
张之洞的求学经历 -的少年时期在贵州度过,后来
考入京城国子监
• 成为举人,获得参加科举考试的机会
张之洞的仕途发展
• 考取进士,进入翰林院
• 担任过多个地方官职,如湖北、四川、
河南等地巡抚
• 成为清朝末年的重要政治家、改革家
• 也有人认为他在政治斗争中权衡利弊,缺乏坚定的政治立场
张之洞生平介绍
一、生平张之洞,直隶南皮(河北)人,字孝达,号香涛,又号香严,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
张之洞生于道光十七年,卒于宣统元年,一生经历道咸同光宣五朝,他的生命几乎贯穿于整个晚清朝。
张之洞是从洋务运动开始活跃于晚清政治舞台的,他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为中国的近代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一生对教育的重视使得他在晚清的政治舞台上又显得与其他朝廷大臣与众不同,中国的教育近代化研究中都少不了张之洞的名字。
张之洞出身宦官之家,自幼聪颖,早得科名,26岁就获授翰林院编修。
张之洞的仕途之路是从主理教育开始的。
他把学政定位为“为国家培养人次”,并始终致力于此。
美国学者威廉埃尔斯在其《张之洞与中国教育改革》一书中写到:“在张之洞的一生中,中国教育的形态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对此,他的努力具有决定性意义。
”与曾国藩、李鸿章等早期洋务派相比,张之洞的教育活动虽然后起,但是他对人才的培养选拔和学校教育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认识。
他指出,人皆知外洋各国之强由于兵,而不知外洋之强由于学。
他认为“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自强之策,以教育人才为先”“治术以培植人材为本”“国之智者,势虽弱,敌不能灭其国;民之智者,国虽危,敌不能灭其种”基于此,张之洞时时为兴学育才奔走呼号。
张之洞当然不可能指出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正是在于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
恰恰相反,他重视人才的培养选拔,致力于兴学活动,正是为了维护和加强封建专制统治。
但是,他毕竟懂得,兴学育才不仅仅是一个知识问题,而且是关系到国家命运的大事。
这种对教育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是包含合理内核的。
二、教育活动大致以中法战争和戊戌变法运动为界标,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
早期----即中法战争以前的时期。
张之洞创办了湖北经心书院、四川尊经书院和山西令德书院,“皆课通经学古之学”。
也就是说,教学内容全是封建主义旧学。
但是针对当时空疏的学风和文风,张之洞提倡实学,注意破格选拔人才,并对传统教育的积弊进行了有力的整顿。
1980年以来张之洞研究综述
河北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1期 1997年1月J ourna l of Hebe i Tea che rs Co llege(Soc ia l Sc ience Ed iti on) No.1,1997 J a n.19971980年以来张之洞研究综述陈旭霞 张之洞(1837—1909),直隶(今河北)南皮人,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通过科举考试,步入仕途。
做过文学侍臣、巡抚、总督、大学士、军机大臣,是晚清同治、光绪、宣统年间的三朝元老,参与折冲清末封建王朝的许多重大事件,是中国近代史上颇有影响的重要人物。
对于这样一个历史人物,学术界历来毁誉参半,莫衷一是。
褒者认为,张之洞是学者,是“新学”的代表,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先驱。
如金润痒的《张文襄公事略》、周谷城的《中国社会之现状》。
贬者则集中反映在50、60年代的一些文章中,认为应对张之洞的洋务思想进行剖析、批判。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张之洞研究表现出三个特点:1.张之洞研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据不完全统计,1980年以来有关张之洞研究的论文已有近二百篇(据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中国近代史》历期索引和上海图书馆编《全国报刊索引》历年索引的综合统计)。
2.多数学者转换思路,基本上改变了全盘否定的观点,在处理史料和考察问题等方面,朝着还历史发展曲折复杂的原貌的方向迈出了新步伐,对张之洞进行了新的评议和认识。
3.研究日益深入,研究领域逐步扩大,出现了许多新论。
特别是在研究中运用了比较的方法,如将张之洞的思想言行与同时代人进行比较,从中找出异同。
虽然讨论中意见还不一致,但问题的提出开阔了人们的思路,引发了人们对许多新问题的兴趣。
如人们开始注意讨论张之洞思想的多元性,张之洞与辛亥革命、近代化的关系等。
从而把张之洞这个历史人物的研究放在了整个近代中国发展的大背景下来研究,把研究引向深入。
对于过去研究相对薄弱的课题,如张之洞的实绩、学术思想、新闻思想等也都有了专文论述。
张之洞洋务运动的贡献_张之洞洋务运动故事
张之洞洋务运动的贡献_张之洞洋务运动故事张之洞,字孝达,是晚清时期的中枢重臣,张之洞出身于仕官之家,早年的时候是前清流的重要成员,后来成为了洋务派的一份子,为了洋务运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下面是为你搜集张之洞洋务运动的贡献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张之洞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推动了整个民族工业发展,其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对早期洋务运动和改革的一个总体方针。
毛泽东对张之洞评价颇高,认为重工业发展不能忘了张之洞,足以看出张之洞的社会地位与贡献。
何为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一场引进西方机器生产,及科学技术以此来自立自强的一种求富运动。
洋务运动使落后的中国出现了首批近代企业,让中国走上了民族资本主义道路。
张之洞主要从两块进行洋务运动,一块是主要实业,一块是设办新式学堂。
一:主要实业张之洞督办并建设了芦汉铁路,这条铁路起于卢沟桥,止于武汉,也就是现在著名的京汉铁路),铁路之利,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助民生。
张之洞将武汉打造成为了重工业基地。
芦汉铁路修建成功,实则上就是为重工业做铺设,在18年间,张之洞创办了著名的汉阳铁厂,钢轨厂,湖北织布局,煤矿等一大批近代工业化企业,从而奠定了湖北的近代工业体系。
二:创办新式学堂张之洞大力创办新学堂,引进人才,壮大了中国的师资教育力量,出国留学,学生出洋已经为常事,张之洞送出的留学生不计其数。
其创办了自强学堂,湖北师范学堂,女子师范学堂等这些都是现在大学的前身,为中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对中国的人才需求与培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张之洞的故事张之洞三不争在张之洞的遗嘱里有一个三不争:不与俗人争利;二不与文士争名;三不与无谓争闲气。
一不争不与俗人争利,俗人在乎的无非是利益,这波人可以为了利益斤斤计较,小利都不放过何况是大利呢?见利忘义者比比皆是。
二不争不与文士争,文人视钱如粪土,但是他们最在意的是面子,在意名声,如果谁不给他面子,破坏他的名声,那么他就会被热闹。
三不争不与是非之人争,喜欢搞是非的人,就算好好的不去招惹他他也会自己找上门,大战一回。
张之洞.
6/14/2015
四、教育贡献
兴办学堂,培养人才
“非育才不能图存,非兴学不能育人”
废除科举制
“科举文字,每多剽窃;学堂功课,务在实修。科举止凭一日之短长,学堂 必尽累年之研究;科举但取词章,其品谊无从考见;学堂兼重行检,其心术 尤可灼知”。
6/14/2015
三(两)江师范学堂 南京大学的前身
自强学堂 武汉大学的前身
张之洞
—晚清“四大名臣”之一
6/14/2015
目录
一、人物简介 二、著作《劝学篇》 三、主要思想 四、教育贡献 五、整体评价
6/14/2015
一、人物简介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汉族,清代直隶(河北)南皮人。 早年属于清流派,后转为洋务派。 7岁时随父到兴义府(今贵州安龙县)城就读。 13岁始回河北原籍应试,考取秀才。 15岁时赴顺天府乡试中举人第一名,成“解元”。
“以工为本”的富国论
反对“重农抑商” “工者,农商之枢纽也。内兴农利, 外增商业,皆非工不为功”
强调农、工、商的关系协调
农业:修农学,学农学,引进先进工具 商业:效仿西方,革新商政 6/14/2015
汉阳铁厂
湖北织布局
湖北缫丝局
6/14/2015
军事救国
1.兴办近代军事工业 2.编练新式陆军,兴 办新式军事教育 3.建设中国近代海防、 海军
农务学堂 华中农业大学前身
6/14/2015
四、整体评价
张之洞的救国主张思想和行动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和提高了当时中国的军事力量和经济水平, 特别是实业救国的活动在某种程度上对帝国主义在华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起到了一定的 抑制作用,更重要的是这些活动刺激和带动了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但其思想在主观上 是维护清王朝的专制统治。 “中体西用”思想早期对于冲破封建顽固派的阻挠,引进西方自然科学,促进中国工业、 军事的近代化和新式教育的产生发挥过积极作用,后期成为统治者对抗资产阶级维新和资 产阶级革命,维护专制统治的思想武器,落后于时代发展。自身的矛盾性,使其成为满清 王朝的掘墓人。 张之洞的教育思想借助清政府的力量在全国范围内得以提倡与推广,人们从封建纲常礼教 中挣脱出来,这不仅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而且为随后而来的更深入广泛的社会变革创 造了有利的条件。至今为止,其许多教育思想精华和实践都值得我们认真总结,认真研究 和借鉴。 6/14/2015
洋务运动人物评价
曾国藩(1811-1872),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
历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四朝皇帝,通过治学苦读、朴 实求索、艰苦奋斗、以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建立事功,为将为 相为侯,位极人臣之尊,死后被谥为“文正”,有立功、立 言、立德三不朽,千古完人之美誉。
曾国藩与洋务运动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积极实践的第一人。也是洋务运动
助剿,终于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赢得了同治中兴,奕䜣获得 “贤王”美称。
奕䜣媚外,亲近列强。虽然他是洋务派的领袖,但是他为清流
派所鄙视,被呼为“鬼子六”。奕䜣支持曾国藩等办洋务,但 他又主张削弱地方势力,引起相淮势力的不满;由于奕䜣权力 受限,不能满足列强的要求,列强对他也开始不满。
1.
2. 3.
左宗棠同时建“甘肃织呢总局”,这是中国第一个
机器纺织厂。
福州船政局
甘肃织呢总局
兰州制造局
反面
• 左宗棠被部分史学家认 为是维护封建满清王朝 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农 民起义的刽子手。 • 左宗棠在镇压由回族组 织的同治陕甘回变时, 带领湘军为了被回族屠 杀的汉族报仇而对回民 进行报复性屠杀,左宗 棠提出:“先将逆回痛 予剿洗。”并制定“剿 抚兼施,以剿为主”的 决策。
1865 年
1881年 1870 年
李鸿章接办了天津机器局。并加以扩充,除制造各种军 火外。还承修兵船、轮船和挖河机器船等.1877年又试造水雷。
东方军事 近代中国最大的军 工企业
江南制造总局的 炼钢厂
发展民用企业以求富 中国积弱,由于患贫——李鸿章
电报局:1879年,李鸿章在大洁北塘海口炮台与天津之间试设电报。是中国 最早创办的电报,而且通报效果良好:“号令各营,顷刻响应。”1880年, 在天津设立电报总局,并在天津、上海之间设分局七处。1881年.敷设津沪 间电线,1884年.全长近3000公里的上海至广东的线路峻工。电报总局自设 立后, 经营十余年布满各省。“瞬息万里,官商称便”。 矿务局:1878年,李鸿章在天津设立开平矿务局,这是中国第一十大规模用 机器采煤的矿务局,1881年开始出煤,并迅速占领天津市场,从此,中国兵 轮、商船及机器制造各局所需用煤不致远涉重洋购买,打破了外资的控制,收 到了“以裕军需.而收利权”的效果。 器织布局:1878年,李鸿章为了自扩其工商之刺.以保利权。开始筹建机器 织布局,历经l0余年坎坷,终于1890年完成。1893年,附设“同孚吉机器纺 纱厂”盈利速增,有利抵御了洋纱洋布的进口,促进了本民族工业发展。 铁路:李鸿章是中国最早倡导兴修铁路的人,他在顽固派围攻、甚至谩骂的艰 难环境下,多次奏请清政府大规模修建铁路,终于在1881年.修筑了中国自 造的第一条铁路—— 唐山至胥各庄铁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张之洞的评价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张之洞出生在一个很不幸的时期,繁荣富强的中国已成为历史,随之而来的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入侵。
纵观张之洞的一生,他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一些消极的因素在里面,但在那个贪官污吏横行,国家整体衰败的时代,站在当时的时期去评价他,他还是功大于过的。
张之洞的爱国情结很浓,几乎贯穿于他的一生,这从他办的很多事情都可以看出, 1884年春,中法战争前夕,奉命署理旋补授两广总督。
任内力主抗法,筹饷备械,击败法国军队,这对于屡战屡败的中国而言,的确是一个奇迹,而奇迹的创造者正是张之洞。
在甲午战争中,张之洞力主抗日,在当时,统治者都是消极应对,只有张之洞在极力的说服,虽然成效不大,但毕竟尽到了一个做臣子的责任和义务,在当时的社会是难能可贵的。
张之洞具有很强的洞察力和前瞻性。
在近代史上他的思想和意识是那些顽固守旧的满清官员所永远无法达到的,他的一生中,最大的贡献不是他为守护清王朝做过了什麽,而是他开启了中国重工业和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
在洋务运动中,张之洞作出的贡献也是别人所望尘莫及的,张之洞所办的实业主要两件,一件是督办芦汉铁路,另外一件是把内陆武汉打造为当时中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以武汉为中心,他先后创办了汉阳铁厂、大冶铁矿、汉阳铁厂机器厂、钢轨厂、湖北织布局、缫丝局、纺纱局、制麻局、制革厂等一批近代工业化企业。
汉阳钢铁厂成为当时亚洲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并形成了以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为龙头的湖北工业内部结构,纵观中国近代的发展,能如此重视重工业的发展,张之洞恐怕也是第一人。
在教育方面,张之洞的思想在当时是比较领先的 ,在其所有的政绩中 ,教育方面的成就是最突出的 ,其兴学育才思想及实践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张之洞做出的功绩是有目共睹的,对于教育的重要性张之洞很敏锐的注意到,并不遗余力的为之努力奋斗,在继续主张改革传统教育的同时 ,张之洞开始认识到“西学”的重要性 ,并着手试办以“西学”为主的新式学堂,,在兴办新式学堂方面,其创办的算学学堂、矿务学堂、自强学堂、湖北师范学堂、两湖总师范学堂、女子师范学堂等等,则涵盖了普通教育、军事教育、实业教育、师范教育等层面。
这对于中国的发展将产生巨大的推动力,促使中国能更快的发展.
张之洞并不是一个十全十美的人,在很多方面,他也有自身固有的缺陷。
首先他在某些方面言胜于行,并没有付诸于行动,例如刘永福在台湾领导军民坚持抵抗日本侵略军。
但是“饷械奇绌”,多次向张之洞求援,张之洞虽有饷械,却不敢接济,10月19日,刘永福战败,退归厦门。
其次他的态度善于迎合当时的统治者,不能从一而终,态度具有很大的摇摆性。
在对待农民起义,他是坚定的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忠实的维护着风雨飘摇的清王朝。
当维新运动日益发展后,即对《时务报》的进步言论大加干涉并于1898年4月,撰《劝学篇》,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护封建纲常,宣传洋务主张,攻击维新思想,反对变法运动。
从上所述,我个人认为,张之洞还是一个值得后人尊敬的人,他的优点和缺陷都很鲜明。
从后人对他的评价上我们也可以看到张之洞身上的闪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