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觉任务下汉语母语者对不同类型时间句的加工_李恒

合集下载

12 心理学报2016总目录 100

12 心理学报2016总目录 100

[1]白学军,刘丽,宋娟,郭志英.特征和位置信息在价值驱动注意捕获中的作用[J].心理学报,2016,11:1357-1369.[2]王佳莹,缴润凯,张明.任务设置影响负相容效应的机制——自上而下认知控制对阈下启动信息加工的影响[J].心理学报,2016,11:1370-1378.[3]钟毅平,李琎,占友龙,范伟,杨子鹿.自我旋转面孔识别的ERPs研究[J].心理学报,2016,11:1379-1389.[4]王娟,张积家.义符的类别一致性和家族大小影响形声字的语义加工[J].心理学报,2016,11:1390-1400.[5]李利,张扬,李璇,郭红婷,伍丽梅,王瑞明.三语者语义通达中的跨语言重复启动效应[J].心理学报,2016,11:1401-1409.[6]李婧,陈安涛,陈杰,龙长权.词语型类别属性归纳中分类与属性推理过程的时间特征[J].心理学报,2016,11:1410-1422.[7]张奇勇,卢家楣,闫志英,陈成辉.情绪感染的发生机制[J].心理学报,2016,11:1423-1433.[8]赵英,程亚华,伍新春,阮氏芳.汉语儿童语素意识与词汇知识的双向关系:一项追踪研究[J].心理学报,2016,11:1434-1444.[9]罗利,黄敏儿.情绪调节在特质与情绪间中介效应模型的年龄差异[J].心理学报,2016,11:1455-1466.[10]杨沈龙,郭永玉,胡小勇,舒首立,李静.低阶层者的系统合理化水平更高吗?——基于社会认知视角的考察[J].心理学报,2016,11:1467-1478.[11]魏华,汪涛,周宗奎,冯文婷,丁倩.叠音品牌名称对消费者知觉和偏好的影响[J].心理学报,2016,11:1479-1488.[12]王孟成,邓俏文.缺失数据的结构方程建模:全息极大似然估计时辅助变量的作用[J].心理学报,2016,11:1489-1498.[15]杜雪娇,张奇.样例设计及呈现方式对学习代数运算规则的促进[J].心理学报,2016,11:1445-1454.[16]王永胜,白学军,臧传丽,高晓雷,郭志英,闫国利.副中央凹中字N+2的预视对汉语阅读眼跳目标选择影响的眼动研究[J].心理学报,2016,01:1-11.[17]胡艳梅,张明.基于记忆的注意捕获和注意抑制效应:ERP证据[J].心理学报,2016,01:12-21.[18]曹丛,王美萍,纪林芹,魏星,曹衍淼,张文新.MAOA基因rs6323多态性与母亲支持性教养对青少年抑郁的交互作用:素质–压力假说与不同易感性假说的检验[J].心理学报,2016,01:22-35.[19]尹可丽,包广华,钱丽梅,马霓珊.景颇族初中生的民族社会化觉察及其特征[J].心理学报,2016,01:36-47.[20]马红宇,谢菊兰,唐汉瑛,申传刚,张晓翔.工作性通信工具使用与双职工夫妻的幸福感:基于溢出-交叉效应的分析[J].心理学报,2016,01:48-58.[21]江程铭,刘洪志,蔡晓红,李纾.跨期选择单维占优模型的过程检验[J].心理学报,2016,01:59-72.[22]张剑,宋亚辉,刘肖.削弱效应是否存在:工作场所中内外动机的关系[J].心理学报,2016,01:73-83.[23]陈帅.团队断裂带对团队绩效的影响:团队交互记忆系统的作用[J].心理学报,2016,01:84-94.[24]江红艳,王海忠,何云,朱力.公司形象和产品属性超越的协同效应:基于刻板印象内容模型[J].心理学报,2016,01:95-105.[25].中国心理学会第十一届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和第十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纪要[J].心理学报,2016,01:106-108.[26]贾永萍,周楚,李林,郭秀艳.汉字的无线索回忆再认效应:重复学习和重复测验的作用[J].心理学报,2016,02:111-120.[27]孟迎芳,林无忌,林静远,蔡超群.双语即时切换下非目标语言语音和语义的激活状态[J].心理学报,2016,02:121-129.[28]王协顺,吴岩,赵思敏,倪超,张明.形旁和声旁在形声字识别中的作用[J].心理学报,2016,02:130-140.[29]雷寰宇,魏柳青,吕创,张学民,闫晓倩.多身份追踪中基于表情特征的分组效应[J].心理学报,2016,02:141-152.[30]王爱君,沈路,迟莹莹,刘晓乐,陈骐,张明.听障和听力正常人群空间主导性和空间参照框架的交互作用[J].心理学报,2016,02:153-162.[31]刘文娟,沈曼琼,李莹,王瑞明.情绪概念加工与情绪面孔知觉的相互影响[J].心理学报,2016,02:163-173.[32]贾磊,张常洁,张庆林.情绪性注意瞬脱的认知机制:来自行为与ERP的证据[J].心理学[33]何宁,朱云莉.自爱与他爱:自恋、共情与内隐利他的关系[J].心理学报,2016,02:199-210.[36]周翠敏,陶沙,刘红云,王翠翠,齐雪,董奇.学校心理环境对小学4~6年级学生学业表现的作用及条件[J].心理学报,2016,02:185-198.[37]黄敏学,雷蕾,朱华伟.谈钱还是谈情:企业如何引导消费者分享自媒体营销[J].心理学报,2016,02:211-220.[38]李秀君,石文典.选择性注意对听觉内隐学习的影响[J].心理学报,2016,03:221-229.[39]杨海波,刘电芝.片段再认任务在内隐序列学习研究中的有效性检验[J].心理学报,2016,03:230-237.[40]李广政,王丽娟.SPT效应的自动突显机制:来自输出监测的证据[J].心理学报,2016,03:238-247.[41]温红博,梁凯丽,刘先伟.家庭环境对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影响:阅读投入、阅读兴趣的中介作用[J].心理学报,2016,03:248-257.[42]应梦婷,江光荣,于丽霞,鲁婷.大学生自伤行为的强化敏感性基础[J].心理学报,2016,03:258-270.[43]胡小勇,郭永玉,李静,杨沈龙.社会公平感对不同阶层目标达成的影响及其过程[J].心理学报,2016,03:271-289.[44]叶勇豪,许燕,朱一杰,梁炯潜,兰天,于淼.网民对“人祸”事件的道德情绪特点——基于微博大数据研究[J].心理学报,2016,03:290-304.[45]詹沛达,边玉芳,王立君.重参数化的多分属性诊断分类模型及其判准率影响因素[J].心理学报,2016,03:318-330.[48]王栋,陈作松.运动员运动道德推脱与运动亲反社会行为的关系[J].心理学报,2016,03:305-317.[49]李恒,曹宇.第二语言水平对双语者语言抑制能力的影响——来自英语–汉语单通道双语者和英语–美国手语双通道双语者的证据[J].心理学报,2016,04:343-351.[50]李文福,童丹丹,邱江,张庆林.科学发明问题解决的脑机制再探[J].心理学报,2016,04:331-342.[51]廖素群,郑希付.认知重评对负性效价的抑制促进条件性恐惧消退[J].心理学[52]刘扬,孙彦.时间分解效应及其对跨期决策的影响[J].心理学报,2016,04:362-370.[53]段锦云,古晓花,孙露莹.外显自尊、内隐自尊及其分离对建议采纳的影响[J].心理学报,2016,04:371-384.[54]刘蕴,李燕萍,涂乙冬.员工为什么乐于助人?多层次的领导–部属交换对帮助行为的影响[J].心理学报,2016,04:385-397.[55]冯文婷,汪涛,魏华,周南.孤独让我爱上你:产品陈列对孤独个体产品偏好的影响[J].心理学报,2016,04:398-409.[56]柳武妹,王静一,邵建平.消费者触摸渴望的形成机制解析——基于认知体验视角[J].心理学报,2016,04:410-422.[57]崔楠,徐岚,谢雯婷.做会后悔还是不做会后悔?——自我调节模式对不作为惯性的影响[J].心理学报,2016,04:423-434.[58]温忠麟,范息涛,叶宝娟,陈宇帅.从效应量应有的性质看中介效应量的合理性[J].心理学报,2016,04:435-443.[59]叶浩生.镜像神经元的意义[J].心理学报,2016,04:444-456.[61]王福兴,侯秀娟,段朝辉,刘华山,李卉.中国象棋经验棋手与新手的知觉差异:来自眼动的证据[J].心理学报,2016,05:457-471.[62]刘聪,焦鲁,孙逊,王瑞明.语言转换对非熟练双语者不同认知控制成分的即时影响[J].心理学报,2016,05:472-481.[63]蔡阿燕,杨洁敏,许爽,袁加锦.表达抑制调节负性情绪的男性优势——来自事件相关电位的证据[J].心理学报,2016,05:482-494.[64]白学军,张琪涵,章鹏,周菘,刘颖,宋星,彭国慧.基于fNIRS的运动执行与运动想象脑激活模式比较[J].心理学报,2016,05:495-508.[65]王琼,王玮文,李曼,杜伟,邵枫.阻断内侧前额叶皮质TrkB受体对大鼠认知和海马BDNF 表达的影响[J].心理学报,2016,05:509-517.[66]邢淑芬,梁熙,岳建宏,王争艳.祖辈共同养育背景下多重依恋关系及对幼儿社会-情绪性发展的影响[J].心理学报,2016,05:518-528.[67]马惠霞,薛杨,刘静.中学生学业羞愧:测量、生理唤醒及其与学业成绩的关系[J].心理学报,2016,05:529-539.[68]谢和平,王福兴,周宗奎,吴鹏.多媒体学习中线索效应的元分析[J].心理学报,2016,05:540-555.[69]陆欣欣,孙嘉卿.领导-成员交换与情绪枯竭:互惠信念和权力距离导向的作用[J].心理学报,2016,05:566-577.[70]刘彦楼,辛涛,李令青,田伟,刘笑笑.改进的认知诊断模型项目功能差异检验方法——基于观察信息矩阵的Wald统计量[J].心理学报,2016,05:588-598.[72]倪旭东,项小霞,姚春序.团队异质性的平衡性对团队创造力的影响[J].心理学报,2016,05:556-565.[73]黄四林,韩明跃,张梅.人际关系对社会责任感的影响[J].心理学报,2016,05:578-587.[74]李恒,张积家.听觉任务下汉语母语者对不同类型时间句的加工[J].心理学报,2016,06:617-624.[75]苏衡,刘志方,曹立人.中文阅读预视加工中的词频和预测性效应及其对词切分的启示:基于眼动的证据[J].心理学报,2016,06:625-636.[76]谌小猛,刘春玲,乔福强,戚克敏.盲人建构陌生环境空间表征的策略及其作用[J].心理学报,2016,06:637-647.[77]郑晓明,刘鑫.互动公平对员工幸福感的影响:心理授权的中介作用与权力距离的调节作用[J].心理学报,2016,06:693-709.[78]陈乐妮,王桢,骆南峰,罗正学.领导-下属外向性人格匹配性与下属工作投入的关系:基于支配补偿理论[J].心理学报,2016,06:710-721.[79]李信,陈毅文.口碑追加形式对购买意向的影响:口碑方向的调节作用[J].心理学报,2016,06:722-732.[80]祝婧媛,何贵兵.风险来源与决策:背信规避现象及人际联结需求的作用[J].心理学报,2016,06:733-745.[81]黎晓丹,杜建政,叶浩生.中国礼文化的具身隐喻效应:蜷缩的身体使人更卑微[J].心理学报,2016,06:746-756.[83]吴岩,莫德圆,王海英,于溢洋,陈烜之,张明.语义分类任务中部件位置在汉字识别中的作用[J].心理学报,2016,06:599-606.[84]崔如霞,高志华,唐艺琳,何皓璠,鲁忠义.汉语确定性无界否定句模拟加工的时间进程[J].心理学报,2016,06:607-616.[85]刘传军,辛勇,张富洪,冯春,陈幼平.躯体运动促进空间更新的环境依赖效应[J].心理学报,2016,06:648-657.[86]徐菊,胡媛艳,王双,李艾苏,张明,张阳.返回抑制训练效应的认知神经机制——来自ERP 研究的证据[J].心理学报,2016,06:658-670.[87]黄碧娟,封洪敏,司继伟,张杰,王翔艳.双任务协调、任务呈现方式影响成人算术策略执行:估算证据[J].心理学报,2016,06:671-683.[88].欢迎订阅2016年心理学期刊[J].心理学报,2016,06:758.[89]黄四林,韩明跃,宁彩芳,林崇德.大学生学校认同对责任感的影响:自尊的中介作用[J].心理学报,2016,06:684-692.[90]任志洪,李献云,赵陵波,余香莲,李政汉,赖丽足,阮怡君,江光荣.抑郁症网络化自助干预的效果及作用机制——以汉化MoodGYM为例[J].心理学报,2016,07:818-832.[91]白学军,马谐,陶云.中-西方音乐对情绪的诱发效应[J].心理学报,2016,07:757-769.[92]刘思耘,周倩,贾会宾,赵庆柏.不相关言语对视觉觉察的影响[J].心理学报,2016,07:770-782.[93]王慧媛,隋洁,张明.线索靶子关联和搜索策略对注意捕获的作用——来自意义线索的证据[J].心理学报,2016,07:783-793.[94]刘芳,丁锦红,张钦.高、低趋近积极情绪对不同注意加工阶段的影响[J].心理学报,2016,07:794-803.[95]宋娟,郭丰波,张振,原胜,金花,王益文.人际距离影响疼痛共情:朋友启动效应[J].心理学报,2016,07:833-844.[96]范伟,钟毅平,李慧云,孟楚熠,游畅,傅小兰.欺骗判断与欺骗行为中自我控制的影响[J].心理学报,2016,07:845-856.[97]汪佳瑛,陈斌斌.童年压力及死亡威胁启动对择偶要求的影响[J].心理学报,2016,07:857-866.[98]陈帅,王端旭.道不同不相为谋?信息相关断裂带对团队学习的影响[J].心理学报,2016,07:867-879.[99]靳菲,朱华伟.消费者的权力感与冲动购买[J].心理学报,2016,07:880-890.[100]康春花,任平,曾平飞.多级评分聚类诊断法的影响因素[J].心理学报,2016,07:891-902.[101]郭磊,郑蝉金,边玉芳,宋乃庆,夏凌翔.认知诊断计算机化自适应测验中新的选题策略:结合项目区分度指标[J].心理学报,2016,07:903-914.[104]张丽锦,毕远,梁熠,刘敏红.小学一年级数感不良儿童的筛查与动态干预[J].心理学报,2016,07:804-817.[105]张豹,胡岑楼,黄赛.认知控制在工作记忆表征引导注意中的作用:来自眼动的证据[J].心理学报,2016,09:1105-1118.[106]尹华站,李丹,陈盈羽,黄希庭.1~6秒时距认知分段性特征[J].心理学报,2016,09:1119-1129.[107]张剑心,汤旦,李莹丽,刘电芝.反向对抗逻辑范式的创立与证实——人工语法PDP对抗逻辑的改进[J].心理学报,2016,09:1130-1142.[108]胡清芬,卢静.幼儿在地图任务中对自我位置与自我朝向的结合[J].心理学报,2016,09:1143-1150.[109]黄婷婷,刘莉倩,王大华,张文海.经济地位和计量地位:社会地位比较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其年龄差异[J].心理学报,2016,09:1163-1174.[110]赵荣,王小娟,杨剑峰.声调在汉语音节感知中的作用[J].心理学报,2016,08:915-923.[111]周希,宛小昂,杜頔康,熊异雷,黄蔚欣.不连续虚拟现实空间中的再定向[J].心理学报,2016,08:924-932.[112]侯金芹,陈祉妍.青少年抑郁情绪的发展轨迹:界定亚群组及其影响因素[J].心理学报,2016,08:957-968.[113]周宵,伍新春,曾旻,田雨馨.青少年的情绪调节策略对创伤后应激障碍和创伤后成长的影响: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J].心理学报,2016,08:969-980.[114]丁如一,周晖,张豹,陈晓.自恋与青少年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J].心理学报,2016,08:981-988.[115]范伟,钟毅平,杨子鹿,李琎,欧阳益,蔡荣华,李慧云,傅小兰.外倾个体的自我参照加工程度效应[J].心理学报,2016,08:1002-1012.[116]余柳涛,鲍建樟,陈清华,王大辉.个体自信度对双人决策的影响[J].心理学报,2016,08:1013-1025.[117]高椿雷,罗照盛,喻晓锋,彭亚风,郑蝉金.CD-MST初始阶段模块组建方法比较[J].心理[118]孟祥斌,陶剑,陈莎莉.四参数Logistic模型潜在特质参数的Warm加权极大似然估计[J].心理学报,2016,08:1047-1056.[121]刘文理,周详,张明亮.汉语塞-元-塞音序列语境效应机制探讨[J].心理学报,2016,09:1057-1069.[122]张积家,章玉祉.义符启动范式下义符的语义和语法激活的时间进程[J].心理学报,2016,09:1070-1081.[123]刘志方,张智君,杨桂芳.中文阅读中的字词激活模式:来自提示词边界延时效应的证据[J].心理学报,2016,09:1082-1092.[124]刘丽,白学军.注意控制定势和线索类型在注意捕获中的作用[J].心理学报,2016,09:1093-1104.[125]张静,陈巍.身体意象可塑吗?——同步性和距离参照系对身体拥有感的影响[J].心理学报,2016,08:933-945.[126]邱方晖,罗跃嘉,贾世伟.个体攻击性对愤怒表情类别知觉的影响[J].心理学报,2016,08:946-956.[127]李彩娜,孙颖,拓瑞,刘佳.安全依恋对人际信任的影响:依恋焦虑的调节效应[J].心理学报,2016,08:989-1001.[128]费定舟,钱东海,黄旭辰.利他行为的自我控制过程模型:自我损耗下的道德情绪的正向作用[J].心理学报,2016,09:1175-1183.[129]陈平.两种新的计算机化自适应测验在线标定方法[J].心理学报,2016,09:1184-1198.[132]彭坚,王霄.与上司“心有灵犀”会让你的工作更出色吗?——追随原型一致性、工作投入与工作绩效[J].心理学报,2016,09:1151-1162.[133]杨颖,朱毅.谁该成为体验型产品网络评论的主角,图片还是文字?[J].心理学报,2016,08:1026-1036.[134]牛更枫,孙晓军,周宗奎,孔繁昌,田媛.基于QQ空间的社交网站使用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上行社会比较和自尊的序列中介作用[J].心理学报,2016,10:1282-1291.[135]严璘璘,王哲,张智君,宋赛尉,孙宇浩.知觉经验对面孔整体加工的影响[J].心理学报,2016,10:1199-1209.[136]李小平.Linda问题的表象-命题双表征解释视角探究[J].心理学[137]毛伟宾,赵浩远,东利云,白鹭.提取诱发遗忘中的情绪记忆权衡效应[J].心理学报,2016,10:1219-1228.[138]姜英杰,王志伟,郑明玲,金雪莲.基于价值的议程对学习时间分配影响的眼动研究[J].心理学报,2016,10:1229-1238.[139]安献丽,陈四光.认知重评阻断条件化恐惧记忆的习得与表达——对恐惧反应的长程抑制作用[J].心理学报,2016,10:1239-1247.[140]艾继如,张红段,司继伟,卢淳,张堂正.任务呈现方式、双任务反应顺序影响算术估算策略选择与执行[J].心理学报,2016,10:1248-1257.[141]李利平,伍新春,周宁宁,程亚华,阮氏芳.汉语儿童读词者的认知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心理学报,2016,10:1270-1281.[142]徐富明,蒋多,张慧,李欧,孔诗晓,史燕伟.心理距离对基线比例忽略的影响[J].心理学报,2016,10:1292-1301.[143]丁瑛,宫秀双.社会排斥对产品触觉信息偏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J].心理学报,2016,10:1302-1313.[144]刘畅唱,贾良定,李珏兴,刘德鹏,杨椅伊.经验开放性对跨文化管理有效性的作用机制[J].心理学报,2016,10:1326-1337.[145]蔡艳,苗莹,涂冬波.多级评分的认知诊断计算机化适应测验[J].心理学报,2016,10:1338-1346.[146]詹沛达,陈平,边玉芳.使用验证性补偿多维IRT模型进行认知诊断评估[J].心理学报,2016,10:1347-1356.[149]陈京军,许磊,程晓荣,刘华山.儿童汉字练习:纸笔手写与键盘拼音输入的效果比较[J].心理学报,2016,10:1258-1269.[150]谢俊,严鸣.积极应对还是逃避?主动性人格对职场排斥与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机制[J].心理学报,2016,10:1314-1325.。

汉语母语者视听双通道言语知觉的特点及发展研究

汉语母语者视听双通道言语知觉的特点及发展研究

汉语母语者视听双通道言语知觉的特点及发展研究
汉语母语者视听双通道言语知觉的特点及发展研究
随着科技不断的发展,汉语母语者的视听双通道言语知觉也在逐渐得到关注。

视听双通道言语知觉是指汉语母语者在保持听力语言涵养的同时,加强了视觉表征的语言知觉方式。

下面笔者将从特点及发展研究两方面详细探讨汉语母语者视听双通道言语知觉的情况。

一、特点
1. 语言输入与输出
汉语母语者在视觉和听觉方面都有着高度的敏感度,能够灵活地将语言输入和输出相结合。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汉语母语者加强了通过视觉辅助提升对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 学习
汉语母语者善于通过视觉和听觉联合学习来提高学习效果,如利用视觉辅助服务(如看图或观看视频)来巩固语言点,同时加强听力训练。

3. 记忆
视听双通道言语知觉能够帮助汉语母语者更好地记忆语言。

通过在语境中利用不同的感官输入和输出方式,汉语母语者能够
将信息更好地储存和复习。

二、发展研究
1. 语言知觉发展
研究表明,汉语母语者的视听双通道言语知觉能力在儿童时期就已经开始发展。

熟练掌握语言的汉语母语者相对于非母语者来说,能更快地发展出视听双通道言语知觉能力。

2. 正言语知觉发展
正言语知觉发展指的是口语表达与感官反应之间的关系发展。

研究发现,随着汉语母语者的学习数量的增加,正言语知觉发展得越来越好。

这表明,在教育过程中加强视听双通道言语知觉能力的训练和发展非常重要。

总之,汉语母语者视听双通道言语知觉具有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双通道言语知觉能力,以更好地融入多元文化环境当中。

年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中学语文教学研究》形成性考核5

年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中学语文教学研究》形成性考核5

年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中学语文教学研究》形成性考核5第5次考试判断题:20道,每道2分,总分401.语言是特定场合下特定人对这言语这一工具的运用。

正确错误2.说话训练不可能提高人的文化素养正确错误3.原型的定向中原型指的是心智活动的原样。

正确错误4.口语交际教学的总目标是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

正确错误5.确定话题要灵活、恰当。

正确错误6.口语交际能力是一个人智力水平的表现,也是一个人智力潜能的标志。

正确错误7.口语交际是人与人间交换思想、看法、意见,交流经验、成果的活动。

正确错误8.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可以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正确错误9.原型的操作阶段就是让学生了解程序性知识。

正确错误10.口语交际能力是信息化社会的需要。

正确错误11.说话训练能提高人的社交能力正确错误12.教师本人的教学语言和工作语言也是进行口语交际教学的宝贵资源。

正确错误13.目前的语文知识教学中大部分是程序性知识。

正确错误14.精要指的是语文知识的教学应便于学生在言语实践中操作和运用。

正确错误15.倾听、表达与交流是口语交际的表现形式。

正确错误16.口语交际的态度包括耐心专注的倾听。

正确错误17.原型定向就是让学生把头脑中建立起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付诸实践。

正确错误18.口语交际的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培养倾听能力和表达与交流能力。

正确错误19.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这是专门对教师的指导提出的要求。

正确错误20.学习语文知识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正确错误单选题:11道,每道2分,总分221.谈话是指说与听在共同创设的()相互应答的活动形式。

语言情景运动情景交流情景写作情景2.从阅读的()看,需要掌握词语释义和品评,读解句子和句群等方法。

基础方法文本的结构不同目的思维加工3.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度对话,产生思想情感的交流和碰撞,诱发和激活学生的智慧情感、灵感的方法是()。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概论(五语言学习与习得)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概论(五语言学习与习得)
在学校学习第二语言
关系:交叉,渐变
评价:过分强调潜意识的作用,贬低有意识的、
特别是课堂学习的作用。
精品文档
输入假说
理论(input hypothesis)
(jiǎ shuō)
◆(1)习得与学习假说
◆ (2)自然顺序假说
◆ (3)监控假说
◆ (4)输入(shūrù)假说
◆ (5)情感过滤假说
精品文档
激-反应论
4.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先天(xiāntiān)论学派。内在

5.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学派。认知论
这三种研究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揭示儿童心理的
发展和验证语言学的一些理论假设。
精品文档
6. 20世纪80年代儿童语言发展的研究逐渐成为一门心
理学和语言学交叉的独立的新学科。着重研究儿童语
(nèiróng)有趣味的广泛阅读和大量的会话才能奏效。强调听
力活动的重要性。
精品文档
(5)情感过滤 假说
(guòlǜ)
屏蔽效应假说:输入的语言信息并不总是被吸
收,即便是极容易的语言信息也是如此(rúcǐ) 。在
人类头脑中会出现对语言的堵塞现象,使学习
者常常无法理解所接受的语言输入信息。克拉
申称这种堵塞为“情感过滤”。
error)在第二语言习得者的语言偏误中仅仅占据一小部分。并
非所有的偏误都源于母语的干扰,来自于语言内部的影响
(intralingual effect)也不可忽视。然而,致力于预测母语对第二
语言学习干扰的对比(duìbǐ)分析理论无法解释在后面一种情况下
产生的偏误。
精品文档
到了70年代,由于行为主义及结构主义的衰
(kāifàng)、接受的态度

英汉时空隐喻表征的共性与个性

英汉时空隐喻表征的共性与个性

DOI: 10.14092/11-3956/c.2020.02.014英汉时空隐喻表征的共性与个性秦语甜(西南大学 外国语学院,重庆 400715)摘 要:大量的国内外研究表明,英、汉语本族人对时间的理解和心理表征需通过空间概念的映射完成。

而这种"时间即空间"的隐喻模式主要分为两类:"时间移动"隐喻和"自我移动"隐喻。

本文基于前人对英汉时空隐喻作出的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发现:在朝向上,英语本族人更倾向于面朝未来,背对过去;而汉语本族人尽管更频繁地面朝过去,但也不乏面朝未来的情况。

在方向上,英、汉语本族人都有横向概念化时间的倾向,但后者同时也具备纵向谈论和思考时间的能力。

分析表明,英语和汉语本族人在时空隐喻表征上的共性和个性既包括语言内因(如习惯表达等),也存在语言外因(如身体构造等)。

关键词:时空隐喻;自我移动隐喻;时间移动隐喻;英汉对比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03(2020)02-0116-09世界上的许多文化都是通过空间表征时间。

无论是在拼写法,还是在时钟、日历等文化物质中,我们都能找到人们空间化时间的痕迹[1]。

不仅如此,我们还通过手势表达时间关系,并依赖于大量表示空间的词,如前、后、长、短等去描述事件发生的顺序和持续的时间[2]。

由于不同语言文化有各自独特的空间表征方式、时空隐喻和文化传承,再加至之个体之间存在习惯、年龄和经历的差异,导致人们在用空间表达时间的方式上有时会截然不同。

事实上,此前的研究已经证明文化或族群的不同是造成人们在时间识解上产生分歧的根本原因。

时间灵活多样,既可以按照静止或运动、有限或无限、横向或纵向进行划分、也可以基于从左向右或从右向左、从前往后或从后往前,甚至是从西往东予以理解。

本文基于国内外典型的关于时空隐喻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聚焦英、汉语本族语者在借助空间理解时间上存在的共性和个性,总结其背后产生的理据和动因,并提出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和评估任务的工作分析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和评估任务的工作分析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和评估任务的工作分析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和评估任务的工作分析3鹿士义1、2王二平21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 2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提要本研究以问卷调查方式,通过对全球五大地区的1135名被试对64项任务评价的工作分析,确定了海外初级水平的汉语学习者和使用者重要的汉语使用任务,用描述性分析以及差异性检验分析了这些任务的重要性、使用频次以及难度等方面的差异。

这些研究结果能为汉语教材的编写、考试模型的建立以及能力标准的研制提供重要的证据资料。

关键词语言教学与测试任务分析CS L学习者和使用者近十年来,表现评估(Perf or mance A ssess ment)在语言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关注和运用,在与第二语言习得和研究有关的语言测试与评估中,运用表现评估理论和方法研制的各种语言评估量表和测试,如AS LPR(Australian Second Language Pr oficiency Ratings)、CEFR (Co mmon Eur opean Fra me work of Reference f orLanguages:Learning,Teaching,A ssess ment)以及美国外语教学学会(American Council on the Teaching of Foreign Languages ACTF L)的能力量表(Pr oficiency Guidelines)更是受到研究者和使用者的推崇,给第二语言的教学与测试带来了深刻变革,代表了语言教学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

以表现评估为导向而研制的语言量表和测试大都采用行为定向的路子(acti on2oriented app r oach),即以语言学习者和使用者为中心,强调其能够使用语言做什么,能够完成什么样的交际任务,依据不同语言水平的人在各种条件和环境下完成语言活动或任务的行为表现来推测其语言能力。

因此在量表的制定、教材的编写和测试的设计开发过程中,任务的选取以及任务分析至关重要(B ridgeman&Carls on,1983;Hale,Tayl or,B ridge man,Cars on,Kr oll &Kantor,1996;Bejar,Douglas,Ja m ies on,N issan&Turner,2000;Butler,Eignor,Jones, Mc Na mara&Suom i,2000;Cu mm ing,Kant or,Powers,Sant os&Tayl or,2000;Enright,Grabe,Koda,Mosenthal,Mulcahy2Ernt&Schedle,2000;Ja m ies on,Jones,Kirsch,Mosenthal&Tay2 l or,2000;Rosenfeld,Laung&O lt m an,2001)。

母语者和第二语言学习者汉语阅读中语块加工优势的眼动研究

母语者和第二语言学习者汉语阅读中语块加工优势的眼动研究

眼动追踪研究母语和第二语言学习者在汉语阅读中语块的处理优势1、本文概述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学习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人数正在增加。

研究第二语言学习者在汉语阅读中的认知过程,对于提高第二语言汉语的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语块作为语言中的预制结构,对阅读理解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母语者和第二语言学习者在汉语阅读中进行语块处理的优势,并通过眼动追踪研究方法分析两组人在语块识别、处理速度和深度方面的差异。

本文首先回顾了语块的定义和分类,以及它们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

随后,详细介绍了眼动研究方法在阅读研究中的应用,特别是在语块处理研究中的价值。

此外,本文还提出了一个研究假设,即母语人士在汉语阅读中表现出更显著的语块处理优势,表现为更快的处理速度和更深的处理深度。

在研究设计部分,本文对实验方法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包括受试者的选择、实验材料的准备、眼动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过程。

通过比较母语者和第二语言学习者的眼动数据,本文揭示了两组人在语块处理方面的差异,并探讨了这些差异背后的认知机制。

本文讨论了研究结果对第二语言汉语教学的启示,特别是如何为第二语言学习者设计更有效的教学策略,以提高他们的汉语阅读能力。

同时,本文还指出了本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的研究方向,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证依据。

2、文献综述在语文阅读研究领域,语块处理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块,也称为词块,是指在语言使用中作为一个整体存储和提取的预制语言单元(Wray,2002)。

在汉语中,语块可以是成语、成语、固定搭配等(u,2008)。

研究发现,母语为L1的人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有效地识别和处理这些语块,这有助于提高阅读效率和语言理解能力(Jiang,2010)。

多项研究表明,母语人士在汉语阅读中表现出显著的语块处理优势。

例如,张等人(2012)通过眼动追踪实验发现,与第二语言学习者(L2)相比,母语为母语的人在阅读包含习语的文本时的固定时间和回写次数要少得多。

关于听力理解过程中的语信息加工论文

关于听力理解过程中的语信息加工论文

关于听力理解过程中的语信息加工论文听力理解是语言交流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重要环节。

在听力理解过程中,如何加工语言信息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许多学者对语信息加工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发表了一些论文。

本文将对这些论文进行梳理,以期更好地理解语信息加工在听力理解中所起的作用。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语信息加工的类型。

据研究,语信息加工可以分为两类,即自上而下加工(top-down processing)和自下而上加工(bottom-up processing)。

自上而下加工指的是通过预期、知识和经验等上层认知过程对听到的信息进行加工,从而理解语言的过程。

这种加工方式依赖于背景知识和比较常见的语言模式,它会略过不重要的信息,从而帮助听者更快速地理解语言内容。

例如,当我们听到“他在街上买了一件T恤”时,我们依据自身经验,可以猜测所描述的是一个男性在街上购买了一件T恤,而这个男性的交易行为属于我们已知的常见事情,因此无需深入理解,即自上而下加工成功。

自下而上加工指的是通过分析原始语言信息来理解语言的过程,这种加工方式与语言的输入有关,主要依赖于语音、语调、语法等语言本身的特征。

这种加工方式注重具体细节,有利于理解语言的具体含义。

例如,当我们听到“bat”,根据语音特征我们可以判定它不是“fat”或“cat”,然后根据上下文推测出这是指蝙蝠。

了解语信息加工的类型后,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它们在听力理解之中的应用。

学者通常将听力理解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感知阶段、相互建构阶段和存储阶段。

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加工方式对信息的处理起着不同的作用。

在感知阶段,自下而上加工是起主导作用的。

当听者接收到声音信号时,自下而上加工会对声音信号进行初步的分析,包括语音、语调等方面的信息的初步加工。

在此基础上,自上而下加工又会起到一定作用,因为听者能够辨认出说话人的声音特征,从而预测下一句话的内容。

在相互建构阶段,自上而下加工起到主要作用。

汉语言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汉语言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汉语言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汉语言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A. 汉语教学方法B. 汉语学习者的心理过程C. 汉语教师的授课技巧D. 汉语教材的编写答案:B2. 学习者在学习汉语时,以下哪项不是认知过程中的要素?A. 注意B. 记忆C. 情感D. 意志答案:C3. 根据心理学,以下哪个因素对汉语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影响最大?A. 学习者的智商B. 学习者的学习动机C. 学习者的年龄D. 学习者的社会背景答案:B4. 在汉语教学中,以下哪种教学方法更符合认知心理学的观点?A. 死记硬背B. 机械重复C. 理解记忆D. 强制灌输答案:C5. 以下哪个阶段是汉语学习者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初期阶段?A. 沉默期B. 表达期C. 流利期D. 熟练期答案:A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汉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及应对策略。

答案:汉语学习者可能遇到的困难包括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的挑战。

应对策略包括多听多说以提高语音识别能力,通过大量阅读和写作来加深对语法结构的理解,以及通过词汇卡片、记忆游戏等方式扩大词汇量。

2. 描述学习动机对汉语学习者学习效果的影响。

答案:学习动机是推动学习者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

高动机的学习者更有可能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相反,动机不足可能导致学习者缺乏学习兴趣,学习效果不佳。

3. 解释什么是“沉默期”,并说明它在汉语学习中的作用。

答案:“沉默期”是指学习者在语言习得初期,由于对新语言的不熟悉,往往不愿意或不敢开口说话的阶段。

在汉语学习中,沉默期有助于学习者在心理上适应新语言环境,积累语言输入,为之后的语言表达打下基础。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1. 论述汉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心理学原理来提高教学效果。

答案:汉语教师可以运用心理学原理,如认知心理学、动机心理学等,来设计教学活动。

浅析汉语听力技能的测试与评估

浅析汉语听力技能的测试与评估

浅析汉语听力技能的测试与评估汉语听力是学习汉语的重要技能之一,而测试和评估汉语听力技能对于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和教学方法的改进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测试与评估的角度对汉语听力技能进行浅析,并介绍一些常用的测试方法和评估指标。

一、汉语听力测试方法1. 听力理解任务听力理解任务是最常用的汉语听力测试方法之一。

这种方法通常是以听力材料为基础,通过听取材料后的问题回答测试学习者对材料的理解程度。

这种方法可以测试学习者对于汉语语音、词汇、语法和语境等方面的理解能力。

二、汉语听力评估指标1. 听力准确度听力准确度是评估学习者对汉语听力材料理解的重要指标之一。

学习者的听力准确度越高,表明其对汉语听力材料的理解能力越强。

评估听力准确度时可以通过对学习者的听力理解任务的得分进行统计和分析。

3. 听力应用能力听力应用能力是评估学习者将听力技能应用于实际语境中的指标。

学习者的听力应用能力越强,表明其能够将听力技能灵活运用于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等场景中。

评估听力应用能力时可以通过对学习者在实际语境中表现出的听力能力进行观察和记录。

1. 评估学习者的听力技能水平通过测试和评估学习者的听力技能水平,可以了解学习者对汉语听力材料的理解能力、听力准确度和听力应用能力等方面的程度,从而为教学提供参考和指导。

也可以帮助学习者了解自己的听力水平,激发学习汉语的兴趣和动力。

2. 改进教学方法和学习策略通过测试和评估学习者的听力技能,可以发现学习者在听力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从而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方法和学习策略。

对于听力准确度低的学习者,可以通过增加听力练习的难度和频率来提高其听力水平;对于听力理解速度慢的学习者,可以采用多元化的听力材料和练习方法来提高其听力速度。

3. 促进听力技能的全面发展汉语听力技能的测试与评估对于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和教学方法的改进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测试和评估学习者的听力技能,可以促进学习者听力能力的全面发展,并帮助他们提高汉语听力水平。

浅析汉语听力技能的测试与评估

浅析汉语听力技能的测试与评估

浅析汉语听力技能的测试与评估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交流的增多,汉语听力技能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对于学习者来说,能够有效地听懂汉语是学习和应用汉语的基本能力之一。

而对于教师和教育机构来说,如何对学生的听力能力进行科学、准确的测试和评估,是提升教学质量和满足学习者需求的重要一环。

本文将浅析汉语听力技能的测试与评估方法。

一、测试对象汉语听力技能的测试对象主要是学习者。

学习者的听力能力水平与其听力输入能力、听力记忆力和听力判断力相关。

对于不同程度、不同年龄段的学习者,他们所需达到的听力水平也不尽相同。

在进行测试和评估时,需要根据学习者的具体情况,确定测试的内容和要求。

二、测试内容1. 要求学习者能听懂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口语对话和短文,包括问候、询问情况、购物、讲述个人经历等。

还应该要求学习者能够理解教学、工作或旅行等特定场景下的口语表达。

2. 要求学习者能听懂一定程度的语速和语调变化较大的口语材料,如讲座、电视节目、广播节目等。

3. 要求学习者能听懂一些长句和复句,并能准确把握其语言逻辑和语境。

4. 要求学习者能听懂一些生僻词汇和成语的使用场景,包括语音、语义、语法等方面的理解。

通过以上内容的测试,可以全面地评估学习者的听力水平,从而为后续的教学和学习提供依据。

三、测试方法在进行汉语听力技能测试时,可以采取多种方法,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1. 笔试形式通过听力填空、选择、连线等方式,测试学习者对语言材料的理解。

让学习者通过真人口语对话或录音口语对话的方式进行听力测试。

3. 线上考试利用网络平台或App进行在线听力测试,便于信息收集和成绩统计。

4. 视频观看通过观看视频并回答相关问题的方式进行听力测试。

以上测试方法各有特点,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和组合,以达到全面、准确地测试目的。

四、测试评估标准在进行汉语听力技能的测试和评估时,需要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的标准:1. 可理解性学习者是否能够准确地理解口语表达的内容,包括语音、语法、语义和语境。

2025年普通话水平测试题目

2025年普通话水平测试题目

2025年普通话水平测试题目普通话作为我国通用的语言,其水平测试对于推广和规范语言使用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语言环境的变化,2025 年的普通话水平测试题目可能会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

在语音方面,测试题目可能会更加注重对轻声、儿化、变调等细微之处的考查。

比如,会出现一些包含多个轻声词和儿化词的句子,要求考生准确读出。

像“窗户缝儿”“脊梁骨”等,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把握好轻声和儿化的发音特点。

词汇方面,会增加一些新出现的网络词汇和流行用语。

例如,“打工人”“凡尔赛”“yyds”等。

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掌握传统的规范词汇,还要对当下流行的、具有一定传播度和使用频率的新词汇有所了解,并能够正确运用在语境中。

语法方面,会更加注重对复杂句式和特殊语法结构的考查。

比如,把字句、被字句、兼语句、连动句等,可能会在测试中以更长、更复杂的句子形式出现,考验考生的语法分析和运用能力。

在口语表达部分,题目可能会设置更多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场景。

比如,让考生模拟在工作面试中介绍自己的优势,或者在社区活动中发表关于环保的倡议。

这就需要考生具备在不同情境下清晰、准确、流畅地表达自己观点和想法的能力。

阅读理解部分,材料可能会涵盖更广泛的主题,包括科技前沿、文化传承、社会热点等。

而且,阅读材料的篇幅可能会适当增加,对考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写作部分,题目可能会更加注重考生的创新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例如,给出一个具有争议性的话题,让考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进行充分的论证。

或者设定一个特定的情境,要求考生根据给定的条件进行故事创作。

在命题说话环节,可能会出现更多具有时代特色和社会意义的话题。

比如“人工智能对生活的影响”“共享经济带来的改变”等,考生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围绕这些话题展开有条理的讲述。

此外,为了适应不同地区的语言特点和差异,测试题目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地域因素,设置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语言现象或情境,以更全面地考查考生的普通话水平和语言适应能力。

听觉言语训练ppt课件

听觉言语训练ppt课件

听觉理解和交流
• 相关内容对话:问题之间相互关联 • 无关内容自由对话:问题之间不相关联 • 游戏活动
情景对话 故事接龙
高级阶段听觉训练内容
• 音乐训练 • 噪音环境的聆听训练 • 发展自主聆听技巧 • 发展电话技巧
听觉训练原则
• 注重听觉习惯的培养,尽量减少视觉辅助手段; • 设定专人进行以听力训练为主的单训课程; • 设立正确的期望值和合理的阶段发展目标; • 要在游戏活动中进行,采用活泼有趣的形式和丰富直观的玩教具; • 坚持鼓励的原则; • 提供丰富多彩的声音和情感反馈; • 听觉训练要和语言训练相结合; • 词语内容要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训练初期应从熟悉的内容着手; • 灵活掌握训练步骤:各训练阶段是相互交融,而不是独立分割的。
四项以上听觉记忆
加入时间副词
例句:妹妹 早上拿着面包坐公交车去看奶奶。
加入数量词
例句:拿三支红色的铅笔和两块绿色的积木给我。
加入方位词
例句:把杯子放在窗台 上面,把书包放在柜子 里面。
描述性语句
例句:请帮我找到那个穿着红色 皮鞋,左手拿着黄色 雨伞,扎着两个 小辫的女孩。
听觉记忆教学的注意事项
• 听觉记忆选项应该是孩子熟悉的。
• 听觉记忆选项的数量不宜过多。 • 避免孩子在听的过程中边听边拿,需让孩子听完后再拿。 • 对于有一定听觉记忆经验的孩子听完第一遍后无法完成需
让其在听一遍可适时使用声学重点。 • 避免过多的视觉线索。 • 适时地给予增强物,保证听觉记忆的准确率。
听觉描述
• 概念:训练者不直接说出名称,而是通过描述性的语句来叙 述所要表达的人、事、物,让听障儿童进行猜想选择。
第一阶段:呈现物品没有相同特征,描述中含有关键词

汉语儿童阅读能力发展中的语音加工技能研究

汉语儿童阅读能力发展中的语音加工技能研究

心理科学进展 2004,12(4):489~ 499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汉语儿童阅读能力发展中的语音加工技能研究王燕(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心理学系,中国香港)摘要通过对儿童阅读发展这一领域相关研究的回顾,对汉语儿童阅读能力发展中的语音加工问题进行了探讨。

在汉语阅读过程中,语音成分的介入已经得到了研究的普遍支持,但是在语音技能与阅读能力间的关系方面,虽然语音加工技能的不同成分(语音意识、声旁意识及言语工作记忆)与儿童阅读能力发展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但这些语音技能在汉语儿童阅读能力发展中所起作用的具体机制及介入程度还需进一步的研究论证。

.关键词语音加工,语音意识,声旁意识,言语工作记忆。

分类号B842.51 前言在西方使用拼音文字的国家里,有关儿童阅读能力发展的问题一直是研究的热点,许多研究者致力于这一领域探讨儿童阅读能力获得及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以期促进儿童阅读能力的发展,提高儿童的阅读水平。

经过近几十年来众多研究者的不断努力,这一领域已经取得了可观的成果,大量的研究证明了语音技能,尤其是语音意识,在拼音文字儿童阅读能力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对儿童语音技能的训练提高其阅读水平,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除了语音技能,研究者发现其他一些因素,如构词法知识、语义、语法、元认知、家庭背景等因素,也作为独立的成分在儿童阅读能力的发展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既然在英语儿童阅读能力的发展中,语音技能的作用处于中心地位,那么,在儿童汉语阅读能力的发展中,语音技能又处于何种地位呢?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对汉语儿童阅读能力发展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从而了解语音加工技能在其中的地位。

具体来说,本综述将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阐述:汉语阅读过程的语音介入问题;语音意识在汉语儿童汉字认知中所起的作用如何;声旁意识在汉语儿童汉字认知中的作用;言语工作记忆在汉语儿童词汇认知中的作用;2 汉语阅读中的语音介入拼音文字由于其字母与语音间明显的对应关系,使得人们很容易理解其阅读过程中的语音介入。

LLDH

LLDH

结 构 是,基 系统的循序渐 础 从起始阶段开始的,通过系统的循 从起始阶段开始的 通过系统的循序渐
进的语言结构的学习掌握语言规则。 进的语言结构的学习掌握语言规则。 是第二语言学习者较迅速的获得语言交 是第二语言学习者较迅速的获得语 言交 际能力的关键。 际能力的关键。 如果初学阶段忽视结构 教学或完全打乱 如果初学阶段 忽视结构教学或完全打乱 忽视结构 结构教学的系统性, 结构教学的系统性 , 会给汉语学习带来极其 不利的影响。 不利的影响。
文化教学 要为语言 教学服务
三 结合
结构与功能的关 系
结构和功能这对矛盾既是对立的 结构和功能这对矛盾既是对立的,又 对立 是互相依存的。 互相依存的 结构是用来表示功能的, 结构是用来表示功能的,功能离开了 结构也无法存在, 结构也 无法存在,在语言交际中两者是 无法存在
紧密结合在一起。 紧密结合在一起。
07C6-第一组: 第 裴氏水 裴氏水 阮氏秋 陈氏鲜 郑氏庄
• 半个世纪以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园地上的 半个世纪以来, 几代耕耘者创造性运用了普遍的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和 几代耕耘者创造性运用了普遍的教学原则和第二 语言教学的共同规律 • 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加深对汉语作为第二语 言教学特殊规律的认识 • 同时也借鉴了国外各种教学法流派的经验,通过 同时也借鉴了国外各种教学法流派的经验, 长期的探索和总结, 长期的探索和总结,针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 的特点,将基本教学原则具体化为以下十条: 的特点,将基本教学原则具体化为以下十条:
半个世纪以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园地上的几代耕耘者创造性运用了普遍的教学原则和第二语言教学的共同规律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加深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特殊规律的认识同时也借鉴了国外各种教学法流派的经验通过长期的探索和总结针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特点将基本教学原则具体化为以下十条

中级汉语听力

中级汉语听力

中级汉语听力汉语作为一种世界性的语言,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学习。

学习汉语的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听力。

在中级水平的汉语学习中,提高听力技能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步骤。

本文将介绍一些提高中级汉语听力的方法和技巧。

一、多听汉语材料听力的提高需要大量的练习和暴露在不同的汉语材料中。

通过多听汉语材料,可以熟悉汉语的发音、语速和语调,并培养对汉语的听觉感觉。

建议选择适合中级学习者的听力材料,如中级汉语教材、听力练习册、专业汉语教材等。

二、积累常用词汇和短语在学习中级汉语听力时,掌握常用词汇和短语对于理解和跟随课程内容至关重要。

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听力练习,积累常用的词汇和短语,提高听力的识别和理解能力。

三、关注重点词汇和句型在听力练习中,应特别关注重点词汇和句型的理解。

将重点词汇和句型作为听力的焦点,可以更好地理解整个对话或文章的意思。

同时,通过练习听力材料中的相关练习题,巩固对重点词汇和句型的理解和运用。

四、多听不同类型的听力材料中级汉语学习者应该多听不同类型的听力材料,如新闻、对话、讲座、广播等。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熟悉不同场景中的汉语表达和话题,并提高对不同类型听力材料的理解。

五、注重细节和上下文的理解在听力过程中,注意细节和上下文的理解对于正确理解整个对话或文章的意思非常重要。

学习者可以通过关注细节,如数字、时间、地点等,来提高对话的理解。

同时,在整个对话或文章的语境中理解词语或句子的意思,可以更好地理解汉语听力材料。

六、多做听力练习题做听力练习题是提高中级汉语听力技能的有效方法。

可以通过做听力练习题来巩固对汉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提高听力的准确性和速度。

同时,练习题也可以帮助学习者了解自己在听力方面的薄弱点,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强化练习。

七、多与母语人士交流与母语人士交流是提高汉语听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通过与汉语为母语的人士进行交流,可以提高对真实汉语口语的听力理解能力,并且对于听懂不同口音和语速的汉语表达有很大的帮助。

总结:通过多听汉语材料、积累常用词汇和短语、关注重点词汇和句型、多听不同类型的听力材料、注重细节和上下文的理解、多做听力练习题,以及多与母语人士交流,可以有效提高中级汉语听力水平。

《发展汉语·中级汉语听力(下)》35课

《发展汉语·中级汉语听力(下)》35课

唠叨: 3 唠叨:nag
说起话来没完没了
妈妈喜欢唠叨 让人烦恼的唠叨 妈妈喜欢唠叨 让人烦恼的唠叨 妈妈,我不想结婚,你别唠叨了。 妈妈,我不想结婚,你别唠叨了。 4 睡懒觉:很晚才起床(睡觉时间长) 睡懒觉:很晚才起床(睡觉时间长) 我们平时不能睡懒觉 只有周末才能睡懒觉 睡懒觉, 睡懒觉。 我们平时不能睡懒觉,只有周末才能睡懒觉。 他总是睡懒觉。 他总是睡懒觉。 5 炒:做菜或小吃的方法,油比较少 做菜或小吃的方法,
青椒炒 青椒炒肉
西红柿炒 西红柿炒蛋
8 炸:做菜或小吃的法,油很多 做菜或小吃的方法, 如:炸油条
6 团团转: 团团转: 急得团团转 急得团团转 9 松花蛋
忙得团团转 忙得团团转
12 担忧(书):很担心(口、书) 担忧( ):很担心 很担心( 儿行千里母担忧 担忧。 儿行千里母担忧。 儿子去了很远的地方,妈妈会很担心。 儿子去了很远的地方,妈妈会很担心。 母行千里儿不愁 母行千里儿更愁
语法
1、连…都/也… 、 都也 这个问题很容易, 三岁的小孩都知道。 这个问题很容易,连三岁的小孩都知道。 这次HSK考试很难, 麦克都只通过了4 HSK考试很难 这次HSK考试很难,连麦克都只通过了4级。 他病得很严重, ……都……。 他病得很严重,连……都……。 昨天我很忙,忙得连……都……。 昨天我很忙,忙得连……都……。
2、A得不得了(口语):非常 、 得不得了 口语):非常A 得不得了( ):非常 好得不得了 好得不得了 辣得不得了 辣得不得了 好吃得不得了 好吃得不得了 难过得不得了 难过得不得了
第三十五课
母亲不在家的日子
读生词
整整 炒 松花蛋 烦恼 团团转 饭菜 唠叨 抽屉 响声 睡懒觉 炸 担忧
生词

2025年普通话水平测试题目

2025年普通话水平测试题目

2025年普通话水平测试题目在 2025 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普通话水平测试的题目也在与时俱进,以更好地适应时代的需求和语言环境的变化。

首先,听力理解部分可能会更加注重真实场景的模拟。

比如,会播放一段有关新兴科技产品发布会的现场音频,要求考生在听取的过程中理解关键信息,如产品的特点、优势以及可能面临的挑战等。

这不仅考查考生对普通话语音的识别能力,更考验他们在复杂语境中迅速捕捉和理解重要内容的能力。

在口语表达方面,题目可能会紧扣社会热点话题。

例如,“请谈谈你对共享经济在未来五年发展趋势的看法”,或者“描述一下你想象中2025 年智能城市的生活场景”。

这样的题目能够促使考生运用清晰、准确的普通话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同时展示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语言组织能力。

阅读理解部分或许会引入更多跨学科的文本。

比如,一篇融合了科技、文化、环保等多领域知识的文章,要求考生在规定时间内理解文意,并回答相关问题。

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有良好的语言基础,还需要具备广泛的知识储备和快速的阅读分析能力。

在命题说话环节,可能会出现“假如你有机会穿越到 2050 年,你希望看到什么样的世界”这样具有想象力和前瞻性的题目。

考生需要在没有任何文字提示的情况下,凭借自己的语言积累和思维能力,有条理地进行表述。

对于汉字和词汇的考查,不再仅仅局限于常见的字词,可能会增加一些新兴的网络用语、行业术语等。

例如,“直播带货”“元宇宙”“碳中和”等词汇的理解和运用。

语法部分,会更加注重对复杂句式和长句的理解与运用。

例如,给出一个包含多重从句的句子,要求考生分析句子结构并解释其含义。

此外,为了更好地考查考生在实际交流中的语言运用能力,可能会设置一些情景模拟题目。

比如,假设考生是一位社区志愿者,需要向居民宣传垃圾分类的重要性,要求考生根据给定的情景进行口头表达。

总之,2025 年的普通话水平测试题目将更加注重综合性、实用性和时代性,旨在全面、准确地评估考生的普通话水平,以适应社会发展对语言能力的新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报2016, Vol. 48, No.6, 617Acta Psychologica Sinica DOI: 10.3724/SP.J.1041.2016.00617听觉任务下汉语母语者对不同类型时间句的加工*李恒1,2张积家 3(1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科学与艺术学院, 徐州 221009)(2英国伯明翰大学英语及应用语言学系, 伯明翰 B152TT) (3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 北京 100872)摘要采用听觉刺激-口头问答任务考察汉语母语者对指示性时间句和顺序性时间句的加工。

结果表明:(1)对指示性时间句, 被试的加工不受听觉刺激的呈现位置影响, 时间概念与空间知觉之间无法形成对应的自动化联结; (2)对顺序性时间句,汉语母语者对出现在前方的“较早”事件和出现在后方的“较晚”事件反应快,出现了隐喻一致性效应,即汉语母语者更倾向于用“前”表示过去,用“后”表示未来。

整个研究表明,对于汉语母语者而言, “自我参照点”和“时间参照点”两大时间隐喻系统都具有心理现实性,二者之间的区别在于是否有运动经验参与,并由此造成汉语母语者在听觉任务中对指示性时间句和顺序性时间句加工的差异。

关键词汉语母语者;时间隐喻;指示性时间句;顺序性时间句;听觉任务分类号B8421引言喻系统中,时间被看作为一条运动的河流,认知主体相对静止。

如果以主体所在的时间为参照点,早于空间与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

人们可以通过身体直接获得空间经验,却没有用于感知时间的器官(Evans, 2013)。

古罗马哲学家奥古斯丁(A. Augustinus, 公元 354~430 年)说过:“每个人似乎都知道时间是什么,但每个人又都不知道什么是时间。

”Lakoff和Johnson (1980)认为,人们对于时间的理解必须依靠其他概念(如运动、空间和事件)才能够完成。

跨语言和跨文化的研究表明,利用空间来隐喻时间是一种非常普遍的隐喻机制(Boroditsky& Ramscar, 2002; de la Fuente, Santiago, Román, Dumitrache, & Casasanto, 2014; 李恒, 2015)。

Clark (1973)指出, 在人类语言中, 主要存在着“自我移动” (the ego moving metaphor)和“时间移动” (the time moving metaphor)两套时空隐喻系统。

在“自我移动”隐喻系统中,认知主体在静止的时间长河中面向未来移动,落在身后的情景是过去经历的,出现在前面的事物是未来要到达的。

在“时间移动”隐收稿日期: 2015-04-13 该点的时间(过去)确定为“前”,晚于该点的时间(未来)确定为“后”。

Boroditsky (2000)认为, 在不同语言中包含的时空隐喻模型存在差异。

讲话者通过对语言中“时间是空间”隐喻的反复使用,形成了特定的时间认知。

例如,英语母语者偏好使用“自我移动”隐喻系统,如在回答“会议改期问题” (The meeting originally scheduled for next Wednesday has been moved forward two days)时, 倾向于认为会议将在“周五”召开。

这说明,英语母语者更可能形成“未来在前,过去在后”的时间意象图式(Evans, 2013; Yu, 1998)。

这一发现得到了大量实验证据的支持。

Casasanto (2008)利用一个实验目的较为隐蔽的时间图表任务,要求被试采取俯视的视角,将两个与“过去”时间和“未来”时间相联系的物体任意地放在一前(对应于上方)一后(对应于下方)的两个方框之内。

结果发现, 英语母语者倾向于将表示“过去”时间的物体放在后方的*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江苏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国家973计划课题(2014CB340502)、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14XNLQ05)。

通讯作者:张积家, E-mail: zhangjj1955@;李恒, E- mail: leehem168@。

617618心理学报48 卷方框内,将表示“未来”的物体放在前方的方框内。

Cienki (1998)通过多通道研究发现, 英语母语者习惯于用手指前方表示未来,用手指后方表示过去。

十分有趣的是,研究表明,与英语母语者不同,汉语母语者的时间隐喻主要使用“时间移动”隐喻。

赖姿吟(2002)通过调查台湾大学校园人群对会议改期问题的回答后发现,汉语母语者倾向于采取“时间移动”视角,即偏好使用“过去在前,未来在后”的时间隐喻。

这一发现在非言语任务中也得到证实。

Boroditsky, Fuhrman 和McCormick (2010)在“三维空间自由排列时间”任务中,首先指向被试正前方空间的一个点,然后说:“这儿代表…今天‟,你会把…昨天‟放到哪里?”结果发现,汉语母语者将“过去或较早的时间点”指向距离“自我”较远的空间,将“未来或较晚的时间点”指向距离“自我”较近的空间,说明其偏好使用“时间移动”隐喻。

为什么不同的语言中包含不同的时空隐喻模型?“隐喻构念观” (me taphorical structuring theory)认为, 讲话者通过对语言中时空隐喻的反复使用,形成了特定的时间认知(Boroditsky, 2000)。

在语言的引导下, 讲话者会在心理层面上形成与语言相对应的时空隐喻。

例如,在英语中存在着更多的用“前”表示未来、用“后”表示过去的表达,因此,英语母语者倾向于使用“自我移动”隐喻,认为“未来在前,过去在后”。

在汉语中,存在着更多的用“前”表示过去、用“后”表示“未来”的说法,因此,汉语母语者偏好使用“自我移动”隐喻,认为“过去在前,未来在后”。

有学者指出, “时间移动”隐喻和“自我移动”隐喻并不足以涵盖语言中所有的时间表达。

Moore (2006, 2014)认为, “时间移动”隐喻和“自我移动”隐喻实质上是一种“自我”参照系统,用表示“现在”的时间作为参照点,以区分“过去”和“未来”。

然而,在许多语言中,还存在另外一类时间表达,主要通过空间域中物体本身的序列或物体的前后关系映射而来,不牵涉“自我”和“现在”,体现“早于”和“晚于”的时间关系。

例如,艾马拉人(Aymara)存在着一类特殊的时间参照点隐喻,习惯将种植周期的起始与“前”和“后”对应。

农作物种植时间的早晚与观察者的视角无关。

在此基础上, Núñez和Sweetser (2006)提出,时空隐喻系统可以分为“自我参照点” (指示性时间句),如“我们马上要到圣诞节了”。

和“时间参照点” (顺序性时间句),如“三月后面是四月”。

有研究显示,人们对于两种参照系统下的时间句加工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Casasanto和Jasmin (2012)发现,当要求英语母语者用手势表达包含指示性时间句时, 通常以手指前方表示“未来”, 指向后方表示“过去”, 与语言表达中的时空隐喻恰好一致。

然而,在表达顺序时间句(例如, “你如何用手势表达…比父辈更早的一代时‟”)时, 被试倾向于使用左右方向上的手势。

国外有关时间隐喻系统的研究主要关注英语母语者。

国内对汉语母语者的时间隐喻的考察多限于理论思辨和语料分析(杨晓红, 张志杰, 2010; 蔡淑美, 2012)。

在实证研究方面, 已有研究主要关注汉语母语者如何用“左/右”表达顺序性时间词和蕴含时间顺序的词或图片。

例如, 宋宜琪、张积家和许峥烨(2013)发现, 汉语母语者在视觉通道中和运动通道中对顺序性时间词存在“左右”时间隐喻, 加工时间序列靠前(后)的词会加速对呈现在屏幕左边(右边)的箭头的识别, 亦会加快对朝向左边(右边)的箭头的按键反应。

宋宜琪和张积家(2014)通过对隐含时间顺序关系的词对与物体图片对的语义相关判断发现, 形状变化物体隐含的“先前/后来”的时间概念与“左/右”的空间概念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

但是, 还没有研究考察汉语母语者如何利用“前/后”方向表征顺序性的时间。

而且, 已有研究亦存在某些不足:(1)都要求被试按键对刺激反应, 涉及手部的运动。

Jamalian 和 Tversky (2012)发现, 运动的手势会对时间认知造成影响。

向前运动(远离身体)的手势可能启动被试使用“自我移动”隐喻, 而向后运动(靠近身体)的手势可能促使被试使用“时间移动”隐喻。

在实验中, 被试利用手部做出按键反应, 会激活某些运动经验, 从而影响到对不同时间隐喻的在线加工。

(2) “自我参照点系统”主要以说话者的身体为中心, 区分“前/后”。

然而, 大多数实验都通过在被试前方的计算机屏幕呈现时间句, 这样, “前”与“后”都在被试身体的前方, 只是远近不同。

这就意味着被试必须在身体之外建立一个虚拟的指示中心, 以不同的视角重新认识“前/后”, 这就有可能对实验结果造成一定影响。

为了克服上述不足, 参考Walker, Bergen 和Núñez(2014), 张积家和宋宜琪(2012)的听觉任务范式, 采取词汇判断任务, 以被试的身体作为基准线, 分别在其前方和后方 1 米处通过两个音响呈现指示性时间句或顺序性时间句, 要求被试利用麦克风对事件发生时间(“过去”还是“未来”)做口头判断。

采取该范式的目的在于让被试在实验中保持相对静止, 避免利用手部做出按键反应, 可以有效地排除运动经验6 期李恒等:听觉任务下汉语母语者对不同类型时间句的加工619对时空隐喻选择的影响。

此外,声音呈现位置刚好与被试身体的前后方对应,被试无需在身体之外建立一个外在的参照点。

实验目的是考察汉语母语者是否利用前后方位来表征顺序性时间句和指示性时间句,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考察被试在利用前后方位来表征顺序性时间句和指示性时间句时是否存在着差异。

由于在本实验中两类时间句的差异非常小(仅有主语人称不同),被试在时间特别紧张的情况下,如果在同一个实验中交叉听到两类时间句,有可能会对句子造成误听。

此外,两类时间句之间是否会相互影响,目前尚不清楚。

基于上述考虑,本文采取两个独立的实验分别考察汉语母语者对两类时间句的加工。

2实验1汉语母语者对指示性时间句的加工2.1被试北京某高校二年级非英语专业本科生40名,女生22 名, 男生18 名, 平均年龄为19.9 岁, 均为汉语母语者,视力和听力正常,能够准确地定位听觉刺激是来自前方还是来自后方,皆为右利手。

2.2设计采用 2 (句子的时序类型:过去/未来) ×2 (刺激的呈现位置:前/后)两因素被试内设计。

因变量是被试判断句子时序的反应时和错误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