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郯城县红花镇中考历史复习《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2 新人教版
初中一年级历史上册第二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2新人教版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学情分析】本课所讲授的对象—初一学生,初一历史的学习是学生学习历史的第一步,初一学生可能对历史这门课程比较陌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
教师应多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教学中传授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热爱历史这门学科。
【教材分析】本课是在继第一课基础上,讲述原始的农耕生活,目的要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
【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展示出土文物图片设置问题,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寻找知识,逐步积累对原始农耕生活的认识,最终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②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学会应用观察法、比较法,并逐步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和取得的巨大成就。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采用读图,用视觉效果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
然后通过讨论,结合所学知识,在比较归纳的基础上形成对原始农耕文化的正确认识【教学过程】导入: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最古老的人类,了解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知道了在早期人类时期,他们是以采集和渔猎为生,住在洞穴和树上,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但也有很多不便之处,随着人类的进步,人口的增多,这种状况发生了变化,人类开始过着较为稳定的生活,然而靠采集渔猎为主的生活,对原始人类来说是否有保障?为什么?学生讨论,得出结论:依靠“采集”为生,有很多局限性,要受到季节的影响,例如植物果实在冬天就很难找到;如遇上自然灾害,像水、旱灾等,可能就无法生存;食物来源不固定、不充足,生活的场所就不固定,那他们将始终过着流浪的生活,等等。
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
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始农耕生活的背景和意义。
2. 引导学生对农耕生活产生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内容:1. 介绍原始农耕生活的时代背景。
2. 讲解农耕生活的意义和影响。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让学生猜测图片中的人们正在做什么。
2. 教师给出答案,并简要介绍原始农耕生活的背景和意义。
3. 提问学生对农耕生活的好奇心和疑问。
第二章:农耕工具的使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始农耕工具的种类和用途。
2. 培养学生对农耕工具的认知和理解。
教学内容:1. 介绍原始农耕工具的种类和特点。
2. 讲解农耕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技巧。
教学活动:1. 教师展示农耕工具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2. 教师讲解每个农耕工具的用途和使用方法。
3. 学生分组讨论,尝试使用农耕工具进行模拟农耕活动。
第三章:农耕技术的演变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农耕技术的发展过程。
2. 培养学生对农耕技术演变的认知和理解。
教学内容:1. 介绍农耕技术的发展过程和重要里程碑。
2. 讲解农耕技术演变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活动:1. 教师展示农耕技术演变的过程,让学生观察并说出每个阶段的特点。
2. 教师讲解农耕技术演变的原因和影响。
3.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农耕技术演变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第四章:农耕生活的变迁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农耕生活的发展变化。
2. 培养学生对农耕生活变迁的认知和理解。
教学内容:1. 介绍农耕生活的发展变化和重要事件。
2. 讲解农耕生活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活动:1. 教师展示农耕生活变迁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每个阶段的特点。
2. 教师讲解农耕生活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3.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农耕生活变迁的观察和感受。
第五章:农耕文化的影响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农耕文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 培养学生对农耕文化认知和理解。
教学内容:1. 介绍农耕文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贡献。
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
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第一章:原始农耕的起源1.1 学习目标:了解原始农耕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1.2 教学内容:讲解原始农耕的起源和发展背景。
分析农业革命的含义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1.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观看相关视频资料,了解原始农耕的场景。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农业革命对人类生活的改变。
第二章:农耕工具的使用2.1 学习目标:掌握原始农耕时期使用的主要农耕工具及其作用。
2.2 教学内容:介绍原始农耕时期的主要农耕工具,如犁、耒、铲等。
讲解这些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技巧。
2.3 教学活动:展示农耕工具的图片,让学生认识并了解它们。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模拟使用农耕工具进行农耕活动。
第三章:农耕技术的进步3.1 学习目标:了解原始农耕时期农耕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3.2 教学内容:讲解原始农耕时期的农耕技术,如耕作、播种、施肥等。
分析这些技术的发展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
3.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观看农耕技术的视频资料,了解具体的操作过程。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农耕技术的进步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第四章:农耕社会的形成4.1 学习目标:了解原始农耕时期社会结构的变化和农耕社会的形成。
4.2 教学内容:讲解原始农耕时期社会结构的变化,如家族、部落的形成。
分析农耕社会的特点和组织形式。
4.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历史文献,了解农耕社会的形成过程。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讨农耕社会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五章:原始农耕文化的传承5.1 学习目标:了解原始农耕时期的文化传承和发展。
5.2 教学内容:讲解原始农耕时期的文化特点,如宗教、艺术、传统习俗等。
分析这些文化特点对后世的影响和传承。
5.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欣赏原始农耕时期的艺术品,了解其文化内涵。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原始农耕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第六章:农耕经济的形成与发展6.1 学习目标:理解农耕经济的特点及其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 新人教版
原始居民
时间
地区业
原始农耕
原始家畜饲养业原始手工
河姆渡原始居民
半坡原始居民
大汶口原始居民
【类型题】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通“举”)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原始的农耕生活
教学流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2.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人是( )
A.北京人B.半坡原始居民C.山顶洞人D.湖南玉蟾岩居民
3.在下列氏族公社人类遗址居民
C.半坡原始居民D.父系氏族公社遗址
4.下面几项表现了我国原始人的生产生活情况,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不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
A.用火把肉烧成熟食用B.使用陶器器皿
——《礼记·礼运篇》
阅读材料回答:
①这段古文讲的是什么时候的情况?
②文中“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指的是哪些史实?
【易错题】
1.能在低洼的地方开挖水井的原始居民是( )
A.北京人B.山顶洞人C.河姆渡原始居民D.半坡原始居民
2.半坡原始居民生产的陶器主要是( )
A.彩陶B.黑陶C.白陶D红陶
3.华夏族形成的基础是( )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 新人教版 (2)
题?
授课与活 多媒体展示:中国原始居民 河姆渡
动
主要遗址图。找出我国主要 半坡
有哪些原始农耕遗址?
一、河姆 下面我们通过这两个遗址出来自渡的原始 土的遗物来了解他们的农耕
农耕
生活状况。
展示关于河姆渡遗址考古史 讨论归纳总结:河姆渡居民 培养学生
料:耒耜、稻谷、干栏式房 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 从史料中
生活、社会关系方面有哪些 讨论归纳总结:
变化,你有何感想?
变化——由打制石器到磨制
石器,由采集狩猎生活到定
居的农耕生活,由群居生活
到氏族生活到阶级的出现
等。
感想——社会进步,先民智
慧
课堂总结 学习感悟:
畅所欲言
让学生回
学习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顾历史知
识,培养
历史情感
多媒体展示
巩固本堂
课堂练习
知识
基训第 2 课 作业布置
1、 时间:
2、 地点:
板
3、 住所:
书
4、 耕作方式:以水稻为主的水田农业,磨制石器、耒耜耕地
设
5、 原始手工业:制造陶器、玉器和原始乐器
计
二、 半坡原始居民
1、 时间:
2、 地点:
3、 住所:
4、 耕作方式:
5、 原始手工业:
三、 大汶口原始居民
教学环
节、主要
具体教学
内容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目标或
却有些许差别,你能说出原 的差异。
和知识迁
因吗?
自学归纳:大汶口原始居民 移能力
1、指导大家阅读课本内容并 处在原始社会末期,农耕经
归纳其特点。
济有更大发展,原始手工业
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8篇)
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8篇)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同学学习的乐观性。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盼望可以关心到有需要的伴侣。
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1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同学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状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使同学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进展水平,进而熟悉其进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通过本课学习,初步培育同学观看历史文物图,查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结合已有学问,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洁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力量。
通过本课学习,使同学认同制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才智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进而促发或增加同学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敬重之情。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一、重点和难点本课围绕原始农耕经济时代居民们的生产与生活状况,用三个子目绽开叙述。
考古发觉,距今约一万年前,我国已消失原始农耕的遗存。
教材所叙述的河姆渡、半坡、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原始农耕,是新石器时代中期、晚期原始农耕的不同典型。
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在教学中,需要留意以下四点:第一,把握好这两个原始农耕典型的共同特征:原始种植农业普遍、磨制石器的使用、制造陶器、定居村落;其次,留意这两个原始农耕典型反映出不同地域条件对经济进展特点的影响,不同时间里生产力进展水平上的变化。
例如,河姆渡原始居民制造了长江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水稻种植为主的水田农业,虽使用磨制石器,但主要用骨耜翻地耕种;半坡原始居民制造了黄河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粟种植为主的旱地农业,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特殊是广泛用于农业生产中;第三,留意原始农耕生产对家畜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业的带动作用,对定居生活的影响;第四,留意原始农耕经济进展的同时还存在着渔猎经济。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教案2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2一. 教材分析本课《原始农耕生活》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的第二课。
教材主要通过讲述中国原始农耕生活的起源和发展,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先民的生活方式,从而认识农业文明的重要性。
教材内容涉及原始农耕工具、农业耕作方式、聚落变化等方面,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农业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原始农耕生活”这一概念可能较为陌生,但在生活中对农业活动如种植、养殖等有所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将理论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过程中应尽量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便于学生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原始农耕生活的起源、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提炼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农业文明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原始农耕生活的起源、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2.难点:农业文明的意义,以及原始农耕工具的制造和使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再现原始农耕生活的场景,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提高课堂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资料。
2.史料:收集与原始农耕生活相关的史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分析。
3.教学用具:准备好黑板、粉笔等教学用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原始农耕生活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农耕生活?为什么人类要从游牧生活转变为农耕生活?2.呈现(15分钟)介绍原始农耕生活的起源和发展,通过展示史料,让学生了解农业耕作方式、农耕工具以及聚落的变化。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农业文明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
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始农耕生活的基本状况,掌握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方式。
2. 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认识原始农耕生活带来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劳动是创造财富的源泉,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1. 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方式。
2. 原始农耕生活带来的变化。
三、教学难点1. 原始农耕生活带来的变化。
2. 学生对劳动的认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原始农耕生活的特点。
2. 运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认识原始农耕生活带来的变化。
3. 采用案例教学法,以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为例,讲解原始农耕生活的具体实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原始农耕生活的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方式。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原始农耕生活带来的变化,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
4. 案例分析:讲解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让学生深入了解。
5. 总结提升:引导学生认识到劳动是创造财富的源泉,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观念。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内容1. 讲解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耕工具和农业技术。
2. 分析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农耕生活的社会意义。
七、教学步骤1. 让学生观察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耕工具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其特点和功能。
2. 讲解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业技术,如耕作方法、作物种植等。
3. 分析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农耕生活的社会意义,如人口增长、社会结构变化等。
八、教学方法1. 采用图片展示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耕工具。
2. 运用讲解法,详细阐述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业技术和农耕生活的社会意义。
九、教学难点1. 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耕工具和农业技术。
2. 学生对农耕生活社会意义的理解。
十、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农耕工具和农业技术的了解程度。
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
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原始农耕生活的背景和意义。
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介绍原始农耕生活的时代背景。
分析原始农耕生活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1.3 教学方法使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展示原始农耕生活。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第二章:原始农耕生活的起源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原始农耕生活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培养学生对历史变迁的认识和理解。
2.2 教学内容讲解原始农耕生活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分析原始农耕生活与游牧生活的区别。
2.3 教学方法使用图片、图表等资料展示原始农耕生活的起源。
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思考原始农耕生活的特点。
第三章:农耕工具与技术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原始农耕时期的工具和技术。
培养学生对古代智慧的赞赏和理解。
3.2 教学内容介绍原始农耕时期的工具和技术。
分析这些工具和技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3 教学方法使用实物模型、图片等展示农耕工具。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探讨工具的作用和技术的发展。
第四章:农耕社会的生产与生活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原始农耕社会的生产和生活状况。
培养学生对古代社会的认识和理解。
4.2 教学内容讲解原始农耕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分析原始农耕社会的社会组织和分工。
4.3 教学方法使用图片、图表等资料展示原始农耕社会的生产与生活。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了解古代社会的特点。
第五章:原始农耕文化的发展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原始农耕时期的文化发展。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5.2 教学内容介绍原始农耕时期的文化艺术和宗教信仰。
分析原始农耕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5.3 教学方法使用图片、文物等展示原始农耕文化的发展。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探讨文化的重要性。
第六章:农耕经济的发展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原始农耕时期农业经济的发展。
培养学生对古代经济发展方式的认识和理解。
初中历史人教版原始的农耕生活分析教案
初中历史人教版原始的农耕生活分析教案教案:初中历史人教版原始的农耕生活分析【导语】本节课主要介绍原始社会时期人类的农耕生活。
通过分析人类从采集到农耕的过程,学生将了解到农耕的重要性以及它对于人类社会的巨大影响。
【教学目标】1. 了解原始社会时期人类的农耕生活;2. 掌握人类从采集到农耕的发展过程;3. 理解农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引入1. 老师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入原始社会时期的生活。
2. 引导学生思考:原始社会时期人类的主要生活方式是什么?二、教学过程1. 第一阶段:采集时期在这个阶段,人类主要通过采集植物和捕猎动物来获取食物。
(此处可以添加图片或图表来说明人类的采集方式和生活状态)2. 第二阶段:定居与农耕在某个时期,人们开始定居下来,并试图通过种植植物来获取食物。
(此处可以添加图片或图表来说明人类的农耕方式和生活状态)3. 第三阶段:农耕生活的影响农耕的出现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包括:- 人类开始形成稳定的社会群体,形成部落和村落;- 农耕让人类充分利用土地,实现了食物的相对稳定供应;- 农耕带来了农业生产工具、耕地的私有化等社会形态的变化。
【教学实施建议】1. 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来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2.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思考农耕对人类社会的意义。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搜索更多关于原始社会时期的农耕生活的资料,并且进行展示和分享;2. 学生可以进行写作练习,描述他们想象中的原始社会农耕生活。
【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原始社会时期的农耕生活对于人类社会的重要性以及巨大影响。
农耕不仅让人类得到了相对稳定的食物供应,还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作业布置】请同学们回家后写一篇关于原始社会农耕生活的小作文,描述你们想象中原始社会时期的农耕生活。
可以包括人们的生活方式、食物的获取方式、社会的组织形态等方面的内容。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2
教师讲解:神农氏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制造工具,教人种植。那么,天时、地利指的是什么呢?是自然环境,包括气候、水土、植被等。因为这些直接影响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状况。
长江流域“河姆渡”,磨制石器有进步,
耒耜耕地种稻谷,干栏房子共居住,
挖井养畜造陶器,简单玉器和乐器,
黄河流域有“半坡”,地穴房子同居住,
粮食最早种植粟,副食蔬菜鱼和肉,
早期文 字出雏形,还会纺线和织布。
课后作业
三、迁移
1.(2012·山东菏泽)在下列图片中,反映长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文化特征的是()
说明了河姆渡原始居民已掌握了凿井的技术。他们饮水比以前更方便了。
学生思考: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项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
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他们住干栏式的房子,过上定居生活。已挖掘水井 ,饮水更加方便。还饲养了家畜,会制造陶器,并能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
2、会饲养牲畜,如猪、马、狗、牛、羊鸡等。
3、打猎和捕鱼在半坡人的经济生活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4、已经普遍使用磨光的石器,开垦土地和收割庄家这种工具更加锋利,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
5、半坡人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子里,屋内有灶坑,供炊煮和取暖用。
6、他们能制造色彩美丽年月彩陶,上面绘有各式各样的美丽图案。陶器上还出现一些刻画符号,有些学者认为这是我国早期文字的雏形。
我们看看课文中“干栏式房屋”图,这又说明了什么呢?
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人教版]
第二课原始的农耕生活北城中心学校钱传翠【学情分析】本课所讲授的对象—初一学生,初一历史的学习是学生学习历史的第一步,初一学生可能对历史这门课程比较陌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
教师应多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教学中传授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热爱历史这门学科。
【教材分析】本课是在继第一课基础上,讲述原始的农耕生活,目的要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展示出土文物图片设置问题,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寻找知识,逐步积累对原始农耕生活的认识,最终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②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学会应用观察法、比较法,并逐步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和取得的巨大成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半坡、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原始农业的发展。
【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采用读图,用视觉效果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
然后通过讨论,结合所学知识,在比较归纳的基础上形成对原始农耕文化的正确认识【教学过程】导入: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最古老的人类,了解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知道了在早期人类时期,他们是以采集和渔猎为生,住在洞穴和树上,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但也有很多不便之处,随着人类的进步,人口的增多,这种状况发生了变化,人类开始过着较为稳定的生活,然而靠采集渔猎为主的生活,对原始人类来说是否有保障?为什么?学生讨论,得出结论:依靠“采集”为生,有很多局限性,要受到季节的影响,例如植物果实在冬天就很难找到;如遇上自然灾害,像水、旱灾等,可能就无法生存;食物来源不固定、不充足,生活的场所就不固定,那他们将始终过着流浪的生活,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始的农耕生活
教学目标:
1.知道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简要概述他们的农耕生活,归纳原始农耕生活的主要特征。
2.比较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在生产、生活上比北京人山顶洞人有了哪些进步?
3.分析认识不同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不同的农耕生活。
教学重点: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
原始社会晚期人际关系的重大变化(出现私有财产、贫富分化和阶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除了渔猎之外,山顶洞人还怎样获取食物?(采集)这种方法有什么不方便?如何改进它?(指导阅读第6页《白虎通》语句,解释之)
集体朗读“导入框”内容,指出那时人们已从采集者变为生产者,但这仅是神话而已,还有大量考古发现的文物可以佐证。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指导学生阅读6-7页正文并“动脑筋”:
1.学生观看第6页的骨耜图,讨论回答:你觉得这把骨耜可以做什么事情(翻土、打猎等)?怎样操作才会省力?(脚踩横棒)
2.学生先观看第10页的“自由阅读卡”,再观看第9页的“活动与探究1,看图分析”,讨论回答:你能说出这种陶器的用途吗?(蒸食物)
3.指导学生归纳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耒耜、稻、干栏式住房、水井、饲养、制陶和玉器、乐器)
4.指导学生观看7页遗址图,回答:图上有哪几个遗址?它们分别位于哪条江河之旁?为什么要在江河之旁定居?(红山、半坡、大汶口、河姆渡,辽河、黄河[渭河]、长江,农耕对于沃土和水源的需要。
)
5.过渡:黄河[渭河]旁的遗址是半坡原始居民遗留下来的。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指导学生阅读7-8页,讨论回答:
1.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中,哪些地方类似于河姆渡原始居民?(磨制石器和耒耜、种粮食、饲养动物、住房、制陶等)
2.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中,哪些地方不同于河姆渡原始居民?(木和石制工具、粟、半地穴式住房、骨制箭头和鱼叉钩、彩陶、纺织制衣等)
3.对比7页《干栏式房屋》图和8页《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讨论:这两种房屋有什么不同?(木结构的地面建筑或半地穴的土木合筑)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近海湿热或内陆干寒)他们在建造房屋时,各自是怎样考虑的?(通风防潮防兽或抵御风雨保暖)
接着读第6页“文献资料栏.《白虎通》摘句”,启发学生引申:人类应设法适应不同的自然条件,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顺应自然的过程中要做到科学合理、协调兼顾。
4.第9页“练一练”与第7页遗址图相配合,选出:D。
5.第10页“活动与探究2,看图分析”,讨论回答出:鱼和鹿,说明半坡原始居民还捕鱼打猎,食物种类丰富。
6.第10页“活动与探究3,找一找”,讨论回答出:河姆渡原始居民种稻、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粟和蔬菜。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
指导阅读8—9页有关的“阅读文字”,组织学生活动。
1.提问: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的住房完全一样吗?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别?(不一样——南方是干栏式、北方是半地穴式,因为地域不同,自然条件不同,人类必须适应自然,才能生存和发展。
2.按第8页“动脑筋”,讨论回答出当时的分工:妇女主要从事耕作、纺织,男子主要从事捕鱼打猎以及制造工具、制陶等繁重的手工业生产,老年人从事家务劳动和照顾、教育小孩等。
3.按第8页“动脑筋”,讨论回答出当时人际关系变化的原因:
第一,人们想让死去的亲人继续享受生前的生活,便把死者的私有财产作为随葬品。
第二,农耕经济有了较大发展,财富增多。
(社会生产力进步了)
第三,死者在氏族里的地位不同,有了贵贱之分;权力不同,所占有的财富也有了多寡之别,贫富分化随之出现。
如时间许可,巩固小结(指导学生完成课堂练习)
1.《原始的农耕生活》讲到了三种代表。
其中,原始居民的遗迹证明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原始居民的遗迹证明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很早种植的国家。
(半坡、河姆渡、蔬菜)
2.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大汶口原始居民距今年代分别是、、。
其中,半坡原始居民是流域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
(约七千年、约五六千年、约四五千年、黄河)
3.指导学生填《我国原始农耕经济中的劳动分工表》。
原始居民今时间
4.组织学生自评互评,提醒预习第3课《华夏之祖》。